語文教育發言材料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9: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教育發言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教育發言材料

篇(1)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2-0041-03

現在的高中語文教材,由于其內容的更新不及時而滯后于社會生活,這對于當代每天都通過網絡報刊接觸大量新鮮活潑資訊文本的高中學生來說,無疑缺乏閱讀的興趣刺激,也無法滿足在社會飛速的發展變化下學生多樣化的心理需求。這就像一個人面對一桌富有營養的飯菜由于菜式缺乏變化而導致沒有食欲,那么這桌飯菜對這個人來說就只是一種擺設,如果硬要逼著吃,其效果必定要大打折扣,以后甚至會避之唯恐不及。而且“傳統語文教科書往往重視學習的結果,或者僅僅把課本看做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學習語言知識和語法規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識價值”。 [1]網絡報刊閱讀已成為高中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內容,他們喜歡和追求有即時“現場”感的內容,并且往往“樂在其中”。但是,由于高中學生在知情意等方面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他們對網絡報刊中海量的資訊文本感性認知有余,理性思考不足,而且由于教師的指導和引導的缺位,這對高中學生來講,只能說是“我在現場”,但純粹是在“圍觀”,這種純粹的“圍觀”在很多時候不僅不會對學生的成長有正面作用,反而會起到反面作用。如果學校、教師還繼續對此無所作為,這不能不說是學校、教師的一種失職。

語文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問題,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網絡報刊的資源有很多本身就是很好的語文學習資源,它已成為學生很真切的生活方式和內容,在那里有他們真實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因此,以網絡報刊為材料來源的高中語文校本教材的研發不僅成為可能,而且必要。

語文教材“是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獨立思考的‘路標’,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催化劑’” 。[2]把網絡報刊里的資源作為語文校本教材納入到語文的常規教學中來,發揮語文教師的聰明智慧,讓高中學生有所突破,不僅樂于“在現場圍觀”,而且樂于“在現場有所作為”,從而讓他們在整個過程中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探索意識和思維品質,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是一種生活需要、一種生活享受,進而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本文擬在教材的編制、教材的教法和教學的評價上對以網絡報刊為材料來源的高中語文校本教材研發作一些嘗試性的思考和實踐。

一、校本教材的編制

網絡報刊的資訊有極大的開放性、時效性、海量性,有廣闊的開發和選擇空間。以網絡報刊為材料來源的校本教材的編制在注重時效性的基礎上,應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切實了解學生需求興趣,多關注他們的意見,從而讓教材內容真正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及時體現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嘗試以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內容,并且能夠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等方面的建議”。 [3]著眼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有利于他們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需求和對語文學習的不同期待。在教材材料的選擇上學生的意見必須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是說材料的選擇學生應起主體作用,教師起主導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應主動同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取得聯系,征詢他們對教材編制的要求和建議,讓他們也全程參與到整個教材的編制過程中來,最終使校本教材在全方位、多層次的多元建構上做到盡量完善和高效。

首先是篩選。網絡報刊的資源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語文教師在篩選這些龐大的資源時一定要以敏銳的專業眼光,以前瞻的視角、開放的心態來指導學生披沙揀金地精選出有利于他們成長發展的素材;篩選時要有明晰的整體規劃,兼顧各種文體、題材,“營養”要均衡,不追求和必修、選修的教學內容步調一致,但是要有或遠或近的呼應,使篩選出來的資料內容對必修、選修的教學內容起到或鋪墊或補充或拓展或深化等作用。

篇(2)

語文教學的求活是相對于死板的語文教學方法而言的,它絕不同于亂,絕不等同于漫無目的地隨意拓展和將語文的內涵外延隨意擴大。它是將語文教學從微觀的知識傳授中解脫出來,充分培養學生應變的語文能力、創造性思維方法與完善的人格品質,其原則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把握正確的教學觀念,防止走入所謂“大語文觀”的誤區,是求活的前提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語文教育要追求活的原則,必須采取大語文觀。何謂“大語文”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大教材觀。就是將一切適合閱讀的文字材料當作教材。“大教材”可以是報紙、雜志,可以是大部頭的小說。二是大課堂觀。生活中,時時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45分鐘,而應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認為只有實行大語文觀,語文教育才能真正走向“活”路。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聽教師對教材的文本解讀,而是我行我素,自己去看課外書了。

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但語文教學并不等同于生活,生活中的語文也不等同于教學中的語文。“大語文觀”的出現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課本、語文課堂的漠視。“大語文觀”認為什么都是語文,要求學生什么都要學,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無從下手,直接導致學生什么都不學,也最終導致語文整體教學效果的不盡如人意。這是對語文“活”的教育理念的曲解,丟開文本盲目求新、求變、求知識的所謂“活”,就等于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我們所說的語文教育的“活”,指的是語文閱讀材料的“活”。既學課內的文本,又適當拓展課外的一些經典名著。既注重精讀,又強調泛讀。從方法學的角度看,對于文化的學習既要有精讀,又要有泛讀,精讀是細嚼慢咽,是深入的消化吸收;泛讀是擴大、是拓展。許多國學功底很深的大學問家,他們學習語文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讀透幾本書。對于中學生來講,課堂文本的學習,就是精讀的過程;適當延伸到課外,有計劃地讀一些經典名著,就是泛讀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

二、尊重學生個性與特長,因材施教,全面發展,是求活的基礎

目前正在推廣的新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語文教學目標,我是從兩方面來理解的:一是開掘教師的潛能,解放教師的個性,端正教師的人格;二是尊重學生的經驗、情感和意見,信任學生的潛能和誠實,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其特長。后者是主要的,作為教師必須保證有個人的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真正把語文當作人文科學來認識,達到活的效果,而不是將語文肢解成硬邦邦的框條式的語法和詞匯,令教學者望而生畏不可否認,學生先天與后天的諸多因素,造成了他們的個性差異。對于不同性格的學生,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應該因材施教,讓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掘。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多啟發、鼓勵,給他以發言的機會,讓他嘗試成功,消除窘迫。

三、不拘一格地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精心點撥、啟發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求活的關鍵

課堂上求活,首先要注意營造民主的、有活力的課堂氣氛。“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語文教師應少一些專制,多一些豁達,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其次是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對同一個問題,教師不要過早地作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多向出擊,各抒己見,只要符合情理,都應得到肯定。譬如,在講到《黔之驢》時,有一個問題: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一般來說,學生會很快從驢的角度回答:諷刺那些徒有其表、虛弱無能的人。但教師如果就這樣解決了問題,是不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師這時應再深入一步啟發學生,讓他們再去從其他角度進一步思考,這樣課堂氣氛自然就能活躍起來,一定會有學生從老虎的角度闡述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夠戰勝他。甚至還會有學生從好事者角度闡述:好事者把驢運到黔地后,無所用,說明在做事前一定要調查研究。通過大家的討論,開闊了學生思維,寓言的深層含義也就自然明白起來了。

篇(3)

現代教育中的語文教育學課程是中文師范專業學生一門重要課程。在語文教育學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語文教育活動能力進行培養,進而提高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信心,和學生的素質教育能力。近年來,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使得語文教育學的教學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革,語文教育學中,開始采用案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因此,在語文教育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程式要訣進行探討,十分重要。

1對案例法形成正確的認識

在語文教育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對“案例”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所謂案例,就是一個具體的事件,在這個具體的事件中,含有詳細的問題和教學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條件有:①問題:教學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問題的,如果沒有問題,只是對一個事件的單純敘述,那么只能稱其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選擇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所選擇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夠對某一道理進行反應,進而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③在語文教育學教學工作中,應用案例教學,所選擇的案例必須是真是發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師主管隨機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說服力,才能讓他人信服。一個教學案例所包括的三個重要條件如上,那么對這些教學案例進行研讀,就是要對案例中的問題和事件進行分析,教師對案例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課堂上準確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指導,進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因此,語文教育學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育學老師對案例的掌握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努力掌握案例教學中的各種信息,能夠引出案例中的額問題,進而對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學觀點進行研究,調動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加深學生對案例的理解。對案例進行整體設計,需要針對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規劃與設計,將案例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點,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案例教學的設計與常規的課堂設計之間存在不同。案例教學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該將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材料,并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筆者在對語文教育學的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法教學應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一方面要對教學案例的類型進行確立。語文教育學的課程教育中,要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評審,教師將案例中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為學生講解,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析與決策,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針對案例的具體內容,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在對教學案例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優勢會存在教師無法控制的現象,如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偏離主題,導致教學質量顯著下降。故而,在語文教育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教師提出了有關案例問題主要有如下三種:(1)教學案例中的重要問題種類有哪些?(2)案例中老師對問題的解決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樣的應對措施?學生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2努力發揮案例教學的引導作用

在語文教育學教學的過程中,將案例法教學應用其中,能夠對學生的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引導作用。對案例進行研討,是案例教學法應用的重要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還應該重視學生之間的研討作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對語文教育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主要措施進行探討。2.1建立高效的學習小組。在語文教育學中,學生要對所選的案例進行有效的探討,學生建立學習小組,促進小組件的交流,進而有效保證了小組的學習質量。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隨意對小組人員進行安排,保證小組成員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別平均,組間能力相當。這樣就能夠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加深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的觀點能夠充分融合,并讓每個小組的觀點不斷完善和成熟。2.2對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控制。在語文教育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要對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進行強調,但是如案例閱讀時間果過分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就會使教學節奏變得異常混亂。因此,需要教師準確的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學生閱讀案例時間和研討案例的時間),這就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將案例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2.3重視教師的輔助作用。案例教學法應用在語文教育學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教學工作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教師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對學生的分析結果和學生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避免出現個別學生“壟斷”發言的局面產生。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育學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教學方法應用其中,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文師范專業的學生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學應用在語文教育學中,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語文素養,為語文師范專業學生的日后語文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指導,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語文教學人才。

作者:李偉 單位:山東省蒙陰縣岱崮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篇(4)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語文教育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讀書寫字的工具,更應該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統一。”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品質如思維、邏輯、心理等科學品質以及提升學生高品位的人文品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把教學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結合起來,才能有效體現出語文教學是科學與人文高度統一的教學。高中語文教學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促成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地更新觀念,建立起人文性的教育觀,體現出語文學科的自身優勢,發揮出語文教學的巨大作用。

多年來高中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語文的文學功能、審美功能,把語文教學變成了應試教學。正是在此種局面下,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追求顯得至關重要。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個鮮活的有著不同思維與情感特征的生命個體。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展的高度,教師應該努力按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并為學生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合作及展示的天空。學生的健康發展就是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

二、學生成長需要人文氛圍濃郁的語文課堂

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我了解到我們的學生很渴望人文性氛圍濃郁的課堂,他們對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期望。在這樣的課堂中,他們可以學得更輕松,真正地做到快樂學習。了解到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這一需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依據這一點做好備課上課,激活他們的語文學習熱情。

現在的語文課上不乏有這樣的現象。上語文課時,教師可能頭頭是道、口若懸河地講解,但學生往往會聽得昏昏欲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希望學生能很好地來學習語文,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多了解學生的需求。我們能關注學生的需求,對學生進行“人文性”的關懷,就能更好地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我們的教學工作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更應該真心去關心學生,真心去尊重學生,爭取做個有親和力的老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信的關系。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學科的特點,把“人文性”做得更充分,從而激活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要去學習語文的熱情。這樣也勢必能夠使自己的教學達到高效。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必將極大地完善語文的教學,促進學生整體和諧的發展。

因此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是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的需要。忽視了人文性的教學,必將導致學生認識的狹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因此,只有充分肯定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真正重視人文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真正的“人”。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工作和實踐中,我們應該把這種統一提高到貫穿于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高度上來認識,大力提倡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這樣的語文教育,才會充滿生機、充滿情趣,才真正具有了科學人文精神。我們語文教師把人文性真正融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才能真正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三、語文教師理應積極創設人文性的課堂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師就要在生活中隨時捕捉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諸多信息。人文性的建構已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大家都在致力營造語文課堂上良好的人文環境,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力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當然,這可能是一個漫長而又比較艱辛的過程。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受新鮮的信息,時時給自己“充電”,才能源源不斷地放出電能,供給學生有效的知識能量。

篇(5)

首先,端正聽的態度

在語文課堂中,“聽”一般表現為聽課文朗讀、聽教師講解(點評)、聽其他學生回答(討論)等三個方面。無論對誰,我們都應該讓學生知道,認真聆聽他人發言是對對方的尊重,更是自己良好修養的表現。具體來說,在聽別人發言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耐心。在別人說話時,要耐心地聽,不要中途打斷。尤其是在聽一些朗讀不流利,表達不流暢的學生發言時,更要耐心地聽他說完,否則是對他人自尊的傷害。

二是謙虛。能用平和的謙遜的態度來聽取他人的不同意見,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心急火燎地馬上反駁。

三是專注。在聽別人發言的時候,要求學生眼睛注視著說話的人。對于自己贊同的觀點,則用微笑或點頭來表示贊許或肯定,以此來表明自己正在認真傾聽。

其次,激發聽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起懸念,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做到風趣、幽默,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來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可以經常舉行一些故事會、兒歌朗誦會等活動,使學生聽得專注而快樂。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適當插入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逸聞趣事,如李白和汪倫的故事、司馬光的故事等等。不僅讓學生聽得興趣盎然,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學知識和典故。

第三,明確聽的目標

心理學研究認為,只有帶著目標的活動才能保持始終的專注,并獲得較好的效果。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精神將會變得游離,思維變得混亂。因此,我們在要求學生“聽”時,應該給予他明確的目標。比如,在聽課文朗讀前,可以布置諸如復述、概括等要求,讓學生帶著任務邊聽邊找邊思考。在聽他人發言時,要能概括出他的觀點;在聽別人回答后再闡述自己觀點時,可以用“剛才,X同學認為……我覺得……”這樣的方式來發言。盡量避免“別人說別人的,我講我自己的”雜亂情況發生。

第四,掌握聽的方法

“愛聽、想聽”是為“會聽”服務的,為了適應生活和學習的需要,我們更要讓學生能快聽快思,聽出說者的主旨,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邊聽邊記。開始階段可以讓學生用“筆”記,把文章(故事、新聞等)中的要點記錄下來,然后再進行復述。經過一個階段后,讓學生用“心”記,不用筆,而是采取想象、聯想等多種方式記憶文章要點。

二是邊聽邊想。聽人說話,除了能記住別人說了些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聽出話語中的意思。比如,教師朗讀一首詩歌后,讓學生說說詩歌的主旨,表現的場景,聽完寓言后,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寓意。

三是辯論對話。在合適的時間,可以組織一些辯論會等活動。要求學生能認真傾聽對方的觀點、材料,并找出辯論中的缺漏之處,進行針對性的批駁。這種聽說方法,能使學生思想高度集中,思維極端活躍,從而獲得聽的最佳效果。

第五,養成聽的習慣

“聽”的能力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操練。呂叔湘先生說過:“使用語文(學習結果)是一種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因此,我們要把“聽”的教學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長期貫徹:

一是聽新聞,評新聞。每天上課之前,讓學生輪流讀(說)一則簡短的新聞,然后請學生做好要點摘記,如主人公的姓名,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重要情節過程及中心意思等等,同時寫好一句話評論。

二是聽任務,做轉述。教師每天布置一定的聽說任務,要求學生回家后轉述給父母聽,并請家長根據學生的轉述做好記載,第二天反饋評價。

三是聽詞句,辨正誤。如在聽寫時,可以根據語言背景把一些音近字、近義詞,讓學生選擇最合適的寫下來。對同一個意思,用不同的句子形式進行表述,讓學生體會表達效果的不同;或者讓學生區別句子的正誤等。

四是聽材料,做練習。在語文作業中,增添一些聽力題,由教師朗讀聽力材料,學生邊聽邊做相關題目的練習,做完后師生交流討論。

第六,完善聽的評價

正確合理的評價不僅能對前一教學任務進行總結,更能為下一任務的延續做好保障。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評價,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在聽力活動中的得失,在下一活動中得到完善。同時,又讓學生明白聽話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鞏固聽的策略。而且,評價本身就是“說”和“聽”的活動。

篇(6)

1. 創設主動參與的情境,喚醒自主學習的意識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曾經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性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亦師亦友,注重言語間的交流、心靈上的碰撞,讓寬松、和諧、人性化的課堂氛圍照耀到每個學生,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相應的條件,使全員發動、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開啟心智,喚醒主人意識。

1.1 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優化發現質疑的情境。教師在明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內容大膽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在學習中經過自己主動地思考,發現不為人知的新問題;教師要解放學生的思想,使他們敢于質疑問難,并幫助學生學會提問,善于提問,在思考與提問中提高學習的能力。這樣,不僅誘發了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把教師的教學活動轉變為學生的主動求知,使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1.2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學生善于主動探索。學生必須成為自主學習者,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課堂教學死水般的寂靜,調動、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

2. 創設有效的課堂氛圍,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高效的、充滿活力的、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新模式。教師要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構建合理的、多樣的、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設計學生喜歡的課堂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動耳,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挖掘自身的潛在創造力,真正體現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展示自我的舞臺上與同學、教師進行合作、交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2.1 營造情境式課堂,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涵養了人類文明,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挖掘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誘發學生自由想象的才能,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輕松與優雅中感受語文的美好。

2.2 創設參與式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合作交流體現著課堂的核心與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人人參與對文本的詮釋,各顯神通,學生的智慧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2.3 開啟自學式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自學教材,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探究,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辨能力;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借助小組的力量加以解決,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若再有不明之處,教師再啟發、點撥。教師不會給出標準答案,只是采用誘導的方式,激起學生思維的欲望,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2.4 構建展示式課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各個成員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發言,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確定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然后由一名成員在課堂上展示。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們就會圍繞主題深入思考、踴躍發言、交流合作,唯恐落在別的小組后面。例如:講評作文時,我將學生寫的四篇優點、缺點非常典型的文章印發給每個小組,請小組學生探討后寫出評語。每個小組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引經據典、各顯其能。展示時,各個小組不僅點評了選材、結構、主題,甚至連標點、錯字、不規范的句子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當學生們再寫作文時,就能夠避免寫作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規范多了,這樣的展示不僅培養了合作能力,也促進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篇(7)

言語與語言雖一字之易,但它們是兩個既緊密聯系又區別鮮明的概念。言語是對語言材料和語言規則的運用,而語言則是對言語的抽象和概括。20世紀初,瑞典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語言與言語的分立,成為言語理論發展的重要前提,可惜的是,這一著名論斷并沒有吹皺語文教學的這池百年湖水。

考察語文教育走過的曲折歷程,面對語文教學的種種現實困惑,可以認為,現代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就在于它的語言學基礎,即以“語言”為主題的本體論。把語文規定為語言,一開始就埋下了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二元論種子。語文工具論之所以被奉為現代語文教育的理論圭臬,與這種“語言”本體論有著本質性的關聯。我以為,有什么樣的語言觀就有什么樣的語文教學觀,從“言語”這一基礎性范疇出發,以“言語”為主體構建語文教學的本體論,會拓展出一片明媚的理論晴空:語文課程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言語智慧教育,這種言語智慧就是語感;語文教學的內容不是義理與知識,而是語意教學、語境教學和語體教學。

語文教學課堂的詩意有兩種,一是作品詩意,是作品內蘊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以及作家的個性風采等;二是教學詩意,是師生交往心領神會、和睦融通的默契,是方法遣用得心應手、出神入化的機變,是課堂氛圍情趣并茂、輕松愉悅的境界。作品詩意乘著教學詩意的翅膀而飛揚,教學詩意因了作品詩意的燭照而

生輝。

以言語教學論關照語文教學課堂,尤其是詩歌教學,它的理想狀態是:以培養言語能力為目標,以獲取言語經驗為主要途徑,以學生主體的言語交際活動為主要構成成分,以學生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充分激發為前提,以學生對言語的親身體驗為基本要求,以“真實的”人際交往為表現特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最終結果。

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有一首詩《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這樣的詩句足以讓人回味,而有的老師仿此而說“輕輕的我來上課,上完了,輕輕的我就走了”卻令人莫名其妙,原因何在?語境異也,從語言角度看,“輕輕”一詞的詞典意義是凝固的,但從言語的角度看,“輕輕”的運用卻充滿了智慧,語文課到底是教語言還是教言語?請不要放過這句話的變更,它滲透的正是言語學習的理念,言語形式、言語內容、言語理解、言語表達都與語境的因素密切相關。

詩歌教學中我們用“感覺”這個詞很多。我們可以和學生交換對徐志摩詩句的感覺,可以跟學生談對《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感覺,談對《登高》《錦瑟》的感覺,我以為,這里的感覺就是對詩歌的渾然感悟,這種感悟是直覺的、整體的、個性化的,是任何分析替代不了的,實際上,這就是語感。

言語教學論認為,語感是言語能力的核心,它是對言語的直覺同化。作為一種行為過程,它的特征是遷移;作為一種結構狀態,它的特征是圖式。所謂語感圖式,就是主體在言語活動中預先存在的以言語為信息載體的心理結構。當言語對象作用于言語主體,言語主體原有的語感圖式就會自動地將言語對象納入圖式結構中的恰當位置,如果言語對象的內容沒有超出原有圖式結構的框架,則產生同化;如果超出這個框架,或與這個框架沒有相容性,此時的言語主體則必須順應,建構新的語感圖式。因此,語感教學必須不斷的向學生提供內涵大于學生原有的圖式結構的言語作品,不斷促使學生原有的圖式結構順應新的言語輸入,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感能力。

這些充滿理性的闡釋,或許并不好懂,但我們很容易找到生動的注腳。學生課前學過了一些詩歌,也就是說,它們的頭腦中已經建立了關于詩的圖式。于是,教師可以把自己對《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的感受說給學生聽,之所以不去刻意“灌輸”,原因就在于這些都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而不是那些生硬的教參話語,它不是權威,不是結論,而僅僅只是交際閱讀中一個參與者的發言,這種發言的目的,我想,無非是幫助學生建構了關于詩歌的新的語感圖式吧。

詩歌教學不一定要有知識教學的邏輯程序,但學生言語能力發展的心理程序卻要隱約可見。對學生而言,主要是言語輸入,旨在激活學生原有的言語圖式,并產生言語輸出的需要,讓學生朗讀自己寫的詩,這就屬于言語輸出了。當然,詩歌教學中也不是一味地讓學生憑直覺感悟,啟發學生質疑問難,這種由直覺掌握到自覺掌握同樣是一種教學程序。

參考文獻:

篇(8)

語文學習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沒有生活的語文教學會失去活力,教學活動也不會進行地很順利。小學語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然后創設教學情境,讓小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環境里體驗教學活動,獲得知識。

一、小學語文新課程的特點

1.實踐性。小學語文新課程注重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知識。比如在講讀課文后面的練習題時,著重讓學生學習完課文后體會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然后再進行適當地講解,鞏固理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只要學生認真觀察和積累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和經驗,思考生活中的現象,那么就會寫出好的作文來。學生寫作文的過程其實也是將課文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的教學活動,課后的練習題就會變成學生實踐活動的結晶。

2.銜接性。年級與年級間、組與組間、冊與冊間、課與課間都是融會貫通,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由不會到會,由簡單到復雜的。而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則是由聲、韻、調到音節的,在學會拼讀音節的基礎上再學習漢字,然后再由字到句子、段落、文章,逐步地運用漢字進行表達。這整個過程不斷地提高著兒童的知識面,而且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教材要由階段性的遞進,同時還要注意其中的銜接性,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水平。

3.廣泛性。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知識淵博,還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這樣才能適應新課程提出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也是知識的傳播者,必須要準確地傳遞知識,同時還要想辦法將新知識灌輸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里,讓他們真正獲得知識。對于農村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其要求更高,因為常常是一個老師要兼職教多門課程,有時候上完語文課,還要上數學課,等等,教學的課時較多,批改作業的量也較大。因此要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基層任教。

4.靈活性。小學語文新課程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能創造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語文教師要科學合理地組織學生學習課本知識,還要有效地開發課外資源。新課程學習標準不只是要學習課本知識,它的范圍很廣,兒童的經驗和生活中的事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內容。教師要正確地貫徹新課程的編排特點和指導思想,認真地傳遞課本里的知識點和重要思想。比如可以回顧和拓展語文材料,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組織編寫劇本,并將課本內容"搬進"教室的舞臺,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把目光轉移到生活中,廣泛地關注社會生活。

二、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1.將課本知識與學校生活聯系起來。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地方,在這個重要地方發生的一些事情可以引入到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和創造一切機會將生活中的小故事、小事情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比如在講與演講相關的課文時,可以先讓學生上臺做1-2分鐘的演講;也可以與學生交流生活中的趣事,并找到與課本內容的連接點,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語文的樂趣,促進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另外,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名家作品,要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課本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發生碰撞,與周圍的環境相聯系,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通過具體的學習感受生活。

2.優化家庭生活。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了解熟悉每個孩子的家庭狀況和家庭特點,然后以此為根據設計教學方案。比如,在農村的小學里,學生對農作物的生長比較有發言權,有的家庭父母是種果樹的,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寫以豐收場景為主題的作文;有的家庭父母是養花草的,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寫以花為主題的作文;有的家庭父母是做生意的,可以讓這部分學生寫一下關于買賣貨品的廣告宣傳等。這樣一來學生對生活就會多一份關心和觀察,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也會提高,生活化教學就得以推廣了。

3.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小學生的心智水平畢竟還是比較低的,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各種不同的想象,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充分發揮他們的這種豐富的想象。以《鳥的天堂》為例,在講這篇課文時,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鳥,在天堂里玩耍。這個時候,教師要抓住機會,問學生自己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樣子的,然后讓學生在黑板或白板上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可能這些"天堂"里有"汽車"、"變形金剛"、"布娃娃"等等,這些大膽的想象能增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也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讓他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憧憬。

4.在課堂上還原生活。課文內容是以文字的形式記錄生活的,教師要教育學生在學習課本的時候,運用創造性思維,將文字描述的內容還原成生活中的事物,從而在主觀上創設一個主體方位,如果僅用文字表達課本中的內容,對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的課堂講課效率也會不高,可以將教學放在生活情境中,假設當時發生的情況,還原生活場面,讓學生感覺身臨其境,激發他們的興趣,提起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在講《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將課本內容讓學生自己改編成劇本,然后在課堂上再現出來,加深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

三、結語

語文知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實現語文的生活化教學,使生活與語文緊緊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開放的學習平臺,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還可以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將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只有扎根在生活這片沃土上,才能得以生長、發芽、開花和結果。

參考文獻

篇(9)

中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形態,有著養成學生基本的現代語文能力與習慣的要求。現在的語文學科對學生滲透科學教育是比較薄弱的。將科技內容滲透到聽說讀寫的訓練中,不僅能提高語文的應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積累大量素材,為提高應用寫作能力做好鋪墊和準備。其更進一步的意義是使得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生動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教師的指令,而是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客觀世界對話,在教師的指導下分享學習的樂趣,使得學習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發展過程。至于“如何將科技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則是見仁見智,筆者結合自己工作五年以來的經驗,作總結如下,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1.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敢于表達,大膽爭辯,甚至達到“無所顧忌”的地步。這是語文課堂上滲透科技教育的一個大前提。試想一下:學生不敢發言、不敢參與的語文課堂必定不會很成功。

如教授《雅舍》一文時,教師可設計“現實生活中雅舍的‘雅’在何處”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激發參與的興趣,之后教師便可引入對課文中“雅舍”外部特征的學習,讓學生在這種鮮明的比較中感受到名教授的“雅”旨在何處,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可出示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時表揚所有能品味到“生活情趣”、“審美情趣”的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教學環境。

2.創設合理的情境

所謂情境是指教師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創設相關的問題情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激發他們探究學習語文的興趣。其具體的操作程序可設計為:教師設疑學生探究學生深思學生嘗試師生解決。

例如:在教授《口語交際――即席發言的技巧》這節說話課時,筆者在揭示課題時精心準備了一個小問題:“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令人害怕,一個是原子彈,誰知道另一個是什么?”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筆者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科技教育滲透的優勢作用,投影展示《妙解“沾老子光”》、《先生選婿》的經典畫面,同時播放錄音,啟發學生大膽作出“即席發言”的嘗試。接著,筆者又介紹《顧維鈞的故事》,讓學生試著總結即席發言的技巧,形成一定的共識。在這些共識被逐步揭示出來以后,筆者設計了一些學生中常見的矛盾場合,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共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小難題,做到活學活用。這些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滲透了自我探索的意識,體現了科技教育的精神所在。

3.創設信息交流的平臺

中學生對信息的儲備與收集的量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匱乏的。而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這是本該避免的。語文作為信息的載體,其內涵應該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各門科學知識和人類思想的結晶。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脫離生活著的社會文化環境,只局限在學科所屬的社會科學范疇,不僅會使語文縮小它載體的功能,而且會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片面單一,思路狹窄,缺乏文理貫通的能力。創設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正是“語文學科滲透科技教育因素”的一種實踐和研究。

4.創設課外模擬

課外模擬就是模仿課外的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中根據科技滲透的需要,組織相應的活動,積極鼓勵讓學生擔任相關角色,模擬情景,以強化學生的科技體驗與語文學習意識。其基本過程是:視頻播放規則公布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活動中再認識。

結合語文學科與課外的活動實踐,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試著從以下方面作嘗試。

(1)應用文體的活用。

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材的功能決定了教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科學教育必須結合語文學科自身固有的特點,必須在結合具體語言材料的訓練中進行,尤其在實用文體的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更應如此。教師可給學生播放精心準備的人才招聘會的現場實況錄像或關于演講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先有一個視聽上的感觸,充分發揮科技教育的巨大魅力。接著,教師可給學生公布相關文體的規則,給學生一定的理論依據,然后設置相關的情境,鼓勵學生去模仿、去實踐,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既收獲才藝又收獲求職、應聘、倡議、演講等應用文體的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2)辯論賽的精心準備。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大多有這樣的感觸:一場成功的辯論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教師可安排以下環節:精選辯論選手、觀看經典的辯論影像、精講辯論的規則與要點、小范圍的辯論嘗試與分析整改、全班的正式辯論匯演,最后全面總結得失。

5.創設開放的寫作訓練課題

眾所周知,語文的寫作訓練是鍛煉中學生科技思維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與時代特點確定適合學生實際的寫作主題,讓學生得到科學合理的科技思維鍛煉。

中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比較全面和深入,而且寫作水平較高,教師可引導他們進行科幻小說的寫作。例如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正是寫作訓練中滲透科技教育的經典體現。又如職教語文教材第四冊的寫作訓練中就有明確的“引申與聯想”的閱讀要求。在一些命題作文中,如《科技進步帶來的難題》、《未來之旅》、《科技的利與弊》、《科技信息》、《科技與生活》、《與“神七”對話》等,既可調動學生的科技思維,又可妥善地協調科技教育與語文學科的關系。

6.結語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學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具學科。它除了發揮自身的學科功能外,還將成為各種教育滲透的重要載體。同時,語文是集“基礎性”、“綜合性”、“知識性”三者于一體的特殊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基礎,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語文學科中滲透科技教育的因素”,就是要不失時機地輔之以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策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實現由興趣向志趣的轉變,以便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當然,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還能考慮到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在科學態度上,樹立懷疑、嚴謹、求實的態度;在科學思想上,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逐步養成“一分為二”的思想方法;在科學方法上,養成有計劃性,善于自我總結學習方法等,那么在中學語文課堂中同步實施科技教育的策略就越發具有可行性了。

參考文獻:

[1]孟慶欣,王曉秋.語文學科也要注重滲透科學教育.

篇(10)

“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哲學人類學是對“人”的本質和特性的關注和思考及語言哲學對語言主體性和生命意識的闡釋,啟示我們要站在人的生命發展的高度重新審視語文教學,并挖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和蘊藏的生命活性因素,使其成為幫助學生領悟生命本真、開發生命潛能、實現生命價值的過程,讓語文課堂呈現勃勃生機,開拓語文教學新的境域。

一、“生命語文”的提出

語文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生命缺失的現象。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精神的,而儒家更關注的是人在社會中的現實存在,他們往往過于重視人在社會中的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定位與調適合作,而不太重視個體存在狀態的自由與真實。用一句不太確切的話來說,他們習慣于以“共性”為不言而喻的前提,而不習慣于以“個性”為不容置疑的依據。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教”的釋義如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就是一個由外而內的注入、灌輸過程,教師只是將其當做謀生的手段而不是自身生命的重要歷程,學生淪為被動的承納者而遮蔽了個體生命的光華。科舉應考、八股取士更是將對生命的漠視發展到了極致。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純“工具論”把語文視為與其他非人文學科一樣的應用性學科,過于強調語用功能,導致中學語文教學深受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偏離方向,滑向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的深淵,忽視人的生命性,忽視教育的生命價值,忽視語文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及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價值。語文教育陷入要么顧此失彼、要么非此即彼的泥潭之中,日復一日地重復與單調乏味消磨師生的生命情趣。語文教學成了非生命載體知識的簡單轉移或搬運過程,沒能真正走進人的生命,與人的精神、心靈、生命和生活越來越疏遠。

針對語文教育現狀,我們依然對它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完善生命人格上的無力感到憂慮,生命在語文教學中依舊缺失。為了重構語文的“生命”,湖北省優秀青年教師熊芳芳在2003年7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生命語文》時,首次公開提出“生命語文”,開啟了語文教育的新境域。2009年4月她開始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主持“生命語文”寫作專欄,并寫了《生命語文》一書,“生命語文”在全國影響越來越大。

二、“生命語文”的內涵

語文教學本真的內涵就是使學生認識生命,并引導他們領悟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熊芳芳認為生命語文就是以生命為出發點,遵循生命的本質屬性,與生活牽手,讓生命發言,讓語文進入生命、喚醒生命,并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涵,是為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美麗和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品位,使生命變得更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義而進行的語文教育。生命語文是為生命而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為的教育。[1]

可見,生命語文基本含義包括三點:首先,關懷人的獨特性。生命語文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無與倫比的禮物。生命語文尊重學生的主體發展,讓不斷發展的語文素養成為學生生命的獨特符號。其次,尊重生命的個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生命語文拒絕“一刀切”的發展模式,提倡以人為主體,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差異、思想,注重激發其個體性、創造性,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成就每個生命的卓越。最后,相信生命的潛在性。生命具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過程是不斷超越生命本身、不斷發展自身的過程。語文學科的各項訓練使人發展的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存在。生命語文“呼喚”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創造有助于生命安全、生命涌動、生命舒展、生命創造的環境,營造崇尚開放、民主、多元包容的氛圍,讓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心靈得到解放,語言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人格得到最大的自由,讓學生覺得每天都有進步,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過程。

三、“生命語文”的特點

語文潛隱著生命的血脈,流轉著生命的光彩,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過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所說:“國語不是訓治之學,而是活的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2]熊芳芳在《生命語文》中提出了生命語文的兩大特性:生活性,與生活牽手;生命性,讓生命發言。生命和語文的結合構成了生命語文獨特的特點。

(一)三位一體

語文的生命包括教師、學生和語文課堂的生命。富有生命性的語文不是靜態的,而是教師、學生和課堂之間的一個動態過程。這種動態生成性使得生命語文有其獨特的價值。錢夢龍提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充分表明了語文教學不能僅僅立足于一個角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課堂是密不可分的。“生命語文”是用生命而為的語文教育。對教師而言,是從教育的手段和過程來說的。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在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甚至不能僅僅用自己的愛心與奉獻教育學生,而必須用整個生命教育與影響學生。老師與學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全方位地學習語文,又從語文中得到豐富的生命。在語文學習中,師生都是以平等的生命體的身份出現,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共同推進教學。這樣的教學,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其過程充滿不確定因素,充滿新的可能,這種過程本身就散發著生命的熱力。在充滿生命力的教育生活中,師生生命意識的喚醒、創造行為的展現都成為可能。“生命語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感悟語文和自身的生命;使教師實現教學目標,體現生命的意義;使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創造出生命靈動的課堂。

(二)文道合一

語文是對日常平淡的無意識的生活的一種拋棄和對詩意生活的一種發現和創造,語文的存在就是要從紛繁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就是使學生在真實的生命體驗中向往生命的輝煌。文采是語文的生命之一,富有生命力的語文必定是極具感染力的,語文的感染力離不開美的語言。另外,“生命語文”是為生命而為的語文教育。對學生而言,是從教育的目標和職能來說的。“生命語文”的教育目標不再僅僅指向字詞句的獲得、對語法的操練,不再是對課文的肢解與分析,更強調生命性的感悟與表達,是為了豐富個體生命的內涵,為師生展現一種新的生存方式。這樣的語文教育能夠成為生命成長的搖籃,成為個性張揚的天空。因此,生命語文既體現著語文的詩意美,又體現生命包含的規律。

四、“生命語文”的實施策略

生命語文實施的策略在于用語文激發學生的生命和用語文開啟教學的生命。

(一)用語文,激發學生的生命。

1.用語文喚醒生命意識。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曹明海認為,“生命語文”教學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教育”。因為語文教育就是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汲取文化營養,獲得人生經驗,充實生命內容,達到生命與人性的“全面喚醒”。關注人的生命,關鍵要讓學生個體在生命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形成對生命的認識和觀點。生命是可貴可愛的,需要珍視、愛惜;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呵護;生命并非一路坦途,其中一定存在很多個體無法擺脫的困境,需要深刻領悟其艱辛;生命是有個性差異的,要像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尊重他人生命存在的權利;生命有著豐富的內涵、更高的價值和更深蘊的意義,需要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難、超越憂患,在與命運抗爭中自我體認、不斷探求。為了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語文教學需要緊扣文本材料,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識,將“生命”視作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如《再塑生命》中的海倫?凱勒,一位因病導致又聾又瞎又啞的小女孩,厄運幾乎毀了她。但她用自己的行動向別人證明,在困境面前她依然可以做一個出色的人。她用自己的筆寫下了對生命的感悟,寫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萬籟寂靜中聽到的最美麗的聲音,看到的最美麗的風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是她在作品中對生命強烈的吶喊,這種對生命的渴望足以引發中學生思考:面對任何挫折,我們是否都能勇往直前,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

2.用語文樹立生命本位。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成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生命只有一次,正是因為生命的唯一和神圣,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善待生命。當代中學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錢財富和名譽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為人生的幸福。這樣把生命的手段當做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會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機之中。長如以往,就會懷疑生命的意義與生命價值,甚至輕視或放棄生命。語文教學就是要糾正這些錯誤的生命態度。要讓學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是人的生命創造了一切藝術和文明,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忠孝禮義等道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語文就是通過語文的學習,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樹立生命本位的思想,從而滲透到學生的知、情、意、行中,豐富學生的生命內涵。

3.用語文提高生命質量。劉再復教授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在香港城市大學任客座教授時指出,21世紀應踏入教育學的世紀,重新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提高生命質量,培養優秀的人性。新課標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等。[3]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是教育本身的職能,也是每一個教育者的神圣職責,這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尤為重要。如何用語文提高生命質量,可從三個方面實現:首先,拓展生命的寬度。有人說:“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力求讓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價值。事實上,在語文教材中,許許多多作家在作品中也以各種形式發表了這一生命宣言,如果我們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生命,那些宣言就能夠扎根。其次,鍛造生命的厚度。生命有了厚度,才有分量,也才能經得起敲打。用心鍛造生命的厚度,才算是不辜負語文,也不辜負生命。最后,發掘生命的深度。鑿井非到一定的深度是不能有水流汩汩而出的,一口沒有深度的井,不僅不能滋潤百物,反而自身也難以保全,隨時都會干涸。任何一種生命,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深度,才會具有很強的自我再生能力,才能長存,若是沒有深度,則很難實現自我生命價值。

(二)用語文,開啟教學的生命。

1.傾聽文本,激活生命。生命語文的教學離不開教師對教材富有創造性的把握。王尚文說:“語文教學的弊病,我以為病象雖在‘教學’,而病根卻往往是在‘語文’,‘語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學’往往會越研究越糊涂,甚至遠不如不研究好。”如果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準確把握,課堂教學就一定會出問題。從生命語文的視角解讀文本,文本是有生命氣息的,是有情感注入的,是有精神靈魂的。如莫懷戚的《散步》,從親情上升到生命的感悟,讓人從生命的自然過程中體會到人生百味:歡樂與痛苦,希望和失落。作者筆下的生命是什么?世間無論哪條生命都不可再活一次,哪個人生階段都不可以重來一遍。因此,生命就是不可重復、不可選擇、不可替代的,具有唯一性。這種“唯一性”使每條生命都是神圣而獨特的。這樣的解讀就是要使學生認識到,關愛人更要關愛生命。語文教學本來就該心懷人的生命,深挖文本的生命資源,“披文入情”,“為情造文”。張志公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熊芳芳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因為語文學科最根本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作為“語言文字”的性質。

2.開發課堂,領悟生命。生命語文從構建生命課堂開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教育是人為的,更應是為人的。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這就是說,知識的意義在于內化為情感、價值、智慧和觀念。通過實踐,教師應當構建生命語文“人”的課堂教學,其蘊含的是終身學習的理念。“人”是整個課堂的中心,也是起點。這提醒師生,學習過程應當以人為原點,盡力拉伸半徑,體現的是“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理念。生命語文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帶著興趣出發,乘著動力攀登,載著快樂投入,更加充滿激情地進入課堂,走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軌道。這樣的課堂以人為本,最適應學生發展需求,最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強調“師”的引導與鼓勵,引領“生”的嘴更“巧”,耳更“聰”,目更“明”,腦更“智”,在假設、討論、體驗、合作、感悟、總結、拓展中多向互動,實現教與學的融合,實現課堂的“天時地利人和”。“‘人’的課堂”教學,從人本主義倫理哲學的高度把課堂還給學生,將缺乏生機的課堂還原為“人”的課堂,這是學生的課堂,也是教師的課堂、第一人稱的課堂,是最具生命活力的課堂。

3.享受過程,潤澤生命。生命語文,一方面倡導用閱讀滋養生命、鋪陳生命、積淀生命、豐盈生命;倡導在閱讀中體驗他人,在閱讀中感受幸福,在閱讀中提升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倡導閱讀的自由靈動,以此啟迪智慧,陶冶性情,溫暖心靈,充盈精神,潤澤生命,達成生命的自我實現。另一方面提倡用寫作記載生命,熊芳芳認為,寫作是人“詩性智慧”的一種呈現方式,并且這種呈現是一種生命的需要。薩特說:“對我來說,寫作的真理是:‘我拿起筆,我的名字叫薩特,這就是我所想的。……我的作品使我永恒,因為,它就是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學從寫虛假回歸到現在的寫真實、寫個性,這固然是一個進步,但是潛藏危險,就是以為只要有本真的感知和體驗就值得寫。原生態包含一種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個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熊芳芳指出,“生命語文”的寫作教學,應當致力于形成高尚純正的趣味,這種趣味會直接影響作品的品質。語文教學過程主要包括閱讀和寫作,這兩者都應以讀為本。“勞于讀書,逸于寫作”,看似清閑懈怠,實為“積小流”以“成江海”。以讀為本,大讀書,讀大書;好讀書,讀好書。在讀的過程中生成對話,積淀語感,感悟情思,掌握方法。語文的學習是有季節性的,生命語文強調根據學生生命的成長節律適時閱讀。生命語文把語文學習的過程當做充滿魅力的靈魂探險和精神漫游,并在這個過程中體驗生命的律動,收獲審美的愉悅快樂。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六年級冊語文 下一篇: 一季度思想匯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 | 亚洲s图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 色98视频都是亚洲国产精品 | 综合久久九色91色综合网 | 在线观看91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