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4:49: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十四節氣清明節的由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了!
清明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蹴鞠和踏青等,下面就有小編來繼續為您介紹清明的其它習俗。
2、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有哪些注意事項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而在民間清明節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諱刮風、下雨、陰天。人們認為,清明有風,主早;有雨,會對麥子造成傷害。相傳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頭。
在晉北地區,女子禁忌上墳,只有男子才有上墳的權利,上墳之后,回到家要用燒剩餓紙錢剪成門形,貼在門上。臨沂地區,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娘家,否則,會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剛過門的新媳婦一定要在清明時回娘家,相傳,不回娘家,婆婆會死。而在山東即墨有青年婦女躲清明的風俗,相傳這日天界會有兇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這方面的俗諺有許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變成狗”。“清明不帶柳,死后變黃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等等。關于清明戴柳(或言帶柳)、插柳的習俗成因,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與寒食、禁煙有關。即從晉文公重耳祭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煙火的故事傳說而來。《燕京歲時記》云: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瑩而已。”山東、河南等舊方志中多從此說。
一說清明戴(帶)柳是與祭祖有關,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罵不戴柳者“死了變豬狗”,言其不孝,豬狗不如,湖北一帶多依此說。還有一說,以為清明帶柳的習俗與黃巢造反有關。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云:“……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根,謂之‘柳茍’。諺云:‘清明不帶柳,死后變黃狗’,其義殊不可曉,或曰:
‘清明不帶柳,死在黃巢手’。蓋黃巢造反時,以清明日為期,帶柳為號,故有是諺也。”。其實,這些說法,都不見得確切。從清明又為鬼節一層意義上來看,插柳、戴柳實則具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巫術作用。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靈(圖110),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
因柳樹在民間信仰中具有驅邪的法力效用,所以要插柳、戴柳,以防不測。至于那些咒語,則不過是為確保此項習俗傳承遞繼所采取的一種手段而已。人們在違忌犯禁會遭惡報的恐懼之中,便不能不順風隨俗了。當然,如今,這類咒語的恐嚇力已經大大減弱而幾乎很少能再使人害怕了,因此,這一禁忌習俗也自然就在消亡之中了。由于清明是寒食節,舊時民間一般不動灶火,忌吃熱食,否則,以為要遭神罰的。俗諺云:“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山東即墨還有青年婦女躲清明(三月三)的習俗。據說這天有兇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這一天婦女忌作針線,一律要出外踏青,蕩秋千。這實在是青年婦女出門踏青、玩耍的極好借口。婦女們在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開心,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種說法。剛過門一年的新媳婦也要在清明時節回娘家,俗稱之為“換還寒食”。據說,不回娘家,會死婆婆。
而山東臨沂地區,則忌諱婦女在清明時節回娘家,否則,要死老公公。
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4、春分的習俗
(1)豎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2)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3、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后又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了。
4、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5、二十四節氣中谷雨的由來:相傳唐高宗年間,黃河下游爆發了一次洪水,年輕人谷雨將村民轉移到城墻上,還順帶救起了一朵牡丹花,并將其種在百花園中悉心照料。
6、為了報恩的牡丹花仙丹鳳化為人形,救治谷雨重病的母親,不料丹鳳卻被禿鷹抓走,被迫用血釀酒。得知此事的谷雨趕到禿鷹的山洞救出了丹鳳,自己卻不幸犧牲。
7、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命名為谷雨,這就是谷雨節氣的由來。谷雨在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中圖分類號:C9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22(2012)05-0168-05
一、滿語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補充歷法,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的運行情況,農事活動完全根據太陽來進行。中國古代訂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能夠反映季節的變化,而且能夠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古代漢族人充分考慮到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結合農耕實踐創立的二十四節氣,是當時先進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標志每個季節的伊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古人對日照時間長短的歸納總結;驚蟄、谷雨、小滿、芒種反映了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各個節點;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則表現冬夏的氣溫變化;清明、雨水、小雪、大雪代表降水的多寡;白露、寒露、霜降是通過水氣凝結、凝華表現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加上處暑構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令我們驚嘆和叫絕的,除了與物候、時令的奇異吻合和準確對應,還有它的一個個具有田園風味和充滿詩歌韻味的名稱,它們體現了漢語的簡約性和表意美。這真讓我們這些后世的漢語使用者不僅感到驕傲,也感到漸愧。
“驚zhé( )”,兩個漢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構成了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遠方那一聲初始的雷鳴中,萬千沉睡的幽暗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 )的雙眼,不約而同,向圣賢一樣的太陽chǎng( )開了各自的門戶。
仿佛為了響應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個深隱林中的藍色湖泊。小麥已經返青,望著滿眼絨絨的新綠,你會感到,綠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溝塹和道路兩旁,青草破土而出,連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樹伸出了鳥舌狀的葉芽,楊樹拱出的花蕾則讓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驚zhé( ) chǎng( )
惺忪( )
(2)語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為“_______”;
“_______”改為“_______”
(3)第三段中畫線的句子是語病,請加以修改。
2.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你所在的班級,也開展了“走進二十四節氣”活動,請你參與其中。
(1)請你結合本次申遺的成功,擬寫一則公益廣告語。
(2)有同學把二十四節氣分了類,便于記憶,請你根據提示,填寫相應的內容。
①這些節氣反映四季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這些節氣反映_______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③這些節氣反映天氣現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這些節氣反映_______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3)隨著申遺的成功,網友紛紛留言,表達自己的自豪之情,請你也寫一則跟帖,表達自己的心情。
網友“花彩綽綽”留言:華夏民族農耕文化的瑰寶,祖先的智慧結晶!節氣時令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正是東方文化精髓的體現!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請你根據自己的記憶,默寫二十四節氣歌的其中一句。
(5)請你對“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寫一段評論的話語。
3.根據要求,默寫古詩。
古代文人墨客根據二十四節氣衍生出的一首首優美雋永的詩詞,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 ① ”的傷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寫過“ ② ,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篇;喜歡田園風光的韋應物在“驚蟄”到來的時候,寫下了“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的句子;孤身異鄉的白居易在“冬至”寫下“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的詩句;在“雨水”的春日,讀一讀杜甫的“好雨知時節, ③ ”;在“小滿”的夏夜,吟一吟辛棄疾的“ ④ ,聽取蛙聲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的寂寞蕭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賞柳宗元“ ⑤ ,獨釣寒江雪”的遺世獨立;在“小寒”的黃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在“大寒”的夜晚,與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美妙時刻……天地、自然、季節更替與個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怎不讓人身心俱醉、渾然忘憂呢?
4.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
材料一:二十四節氣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間,雨水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地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見茅屋上一片白霜,隨口吟出上聯:“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聯中嵌有三個節氣,一時成為絕對。請你對出下聯: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圖畫,介紹了和“雨水”相關的哪些內容?
(2)用一句話概括材料二的內容。
(3)請你對出材料三的下聯_____________。
(4)聯系三則材料內容,使用關聯詞語“不僅……而且……”寫一句話,概括二十四節氣和大自然、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5.曾經,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經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是我們生機勃勃的同伴。我們踏著自然的節律,勞動著,生活著,哪怕氣候惡劣、環境危險。古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從《詩經》到唐詩,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節氣的文化魅力。請你任選一個節氣,闡釋其含義,并詩意描述該節氣。
【參考答案】
1.(1)蟄 敞 xīng sōng (2)“漸”改為“慚”;“暇”改為“遐” (3)在“意味”后加“的節氣”。
2.(1)示例:產權保護受關注 節氣申遺暖人心。(2)①開始 ②溫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祝賀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了!為古人的智慧點贊!(4)示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節氣”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種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和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說,“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文化意義。希望能借這個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相關的民俗文化、節氣文化,并傳承下去。
立春:
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
陽歷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春時節養生著重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春屬木,與肝相應。在春季養生方面,主要是護肝,可以有目的選擇一些柔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可選用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則應選擇辛濕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立春的飲食藥膳應以“升補”為主,適宜的膳食有首烏肝片、蝦仁韭菜、珍珠三鮮湯等,食之有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溫中益氣的功效。
雨水:
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雨水時節的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驚蟄:
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
每年陽歷3月6日左右時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飲食調養:應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適當選用補品,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益正氣作用的食療粥來增強體質。
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明顯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水蘿卜、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紅菜薹、甘藍(圓白菜)、菜花、西蘭花、芥菜、芥蘭、菠菜、蘿卜纓、木耳菜、香菜、莧菜、蘆筍、白薯葉、山楂、鮮棗、酸棗、蜜棗、黑加侖、沙棘、柑橘、刺梨、番石榴、桂圓、荔枝、木瓜等。
還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一般選服具有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補品。
春分:
斗指壬為春分,行約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
陽歷3月21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
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因此人們保健養生也應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比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春分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明:
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清潔而明凈,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秋,故名也。
陽歷4月5日或6日。
古人有云:“食酸咸甜苦,即不得過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萬順天理。”即是告誡人們,養生中對五臟的食物進補要適中,不可過度。
多食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可以滋水涵木。
清明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相遇之際,因此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疏筋就最為重要。所以,清明時節還應服一些適時的滋補品,如銀耳,甘平、無毒,能潤肺生津、益陰柔肝。
還有人們熟悉的茶,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可與桑椹同泡茶喝,桑椹有養血柔肝,益腎潤肺的作用,可以收到肝肺同養的效果。
谷雨:
斗指癸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時必雨不降,百谷滋長之意。
陽歷4月20號前后。
谷雨已是暮春時節,食療要點重在養肝清肝,滋養明目。
風寒濕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每年5月5日或6日
立夏后氣溫漸熱,心臟的工作強度日漸增大,所以飲食應以順“心”為主。故宜吃些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養陰清熱作用的飲食,宜吃性涼的新鮮果蔬,宜適當飲水和清涼飲料;長夏暑濕,宜吃些具有芳香開胃、健脾化濕作用的食品。
孫思邈在“攝養論”中說:“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強肝,調胃氣”
小滿: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小滿時值公歷5月21日前后
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中,“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應該大力提倡。
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鹽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牛、羊、狗、鵝肉等。
芒種: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每年陽歷6月6日前后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醒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糯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夏至:斗指乙為夏至,萬物與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
夏至大約在陽歷6月22日前后。
夏天進補,冬病夏治,也是夏季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
夏季是多汗的季節,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因此夏至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小暑: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
每年陽歷7月7日左右為小暑。
小暑時節,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
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
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不潔、偏嗜等不良習慣。以適量為宜。《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大暑: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時值每年的陽歷7月23日左右
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蔬,食養盡之”的論點。《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盛夏陽熱下降,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立秋: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谷熟也。
立秋時值公歷8月7日前后
《素問 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立秋適宜的膳食有生地粥、黃精煨肘、五彩蜜珠果、醋椒魚等,有滋陰益胃、涼血生津、補脾潤肺的功效。
處暑:斗指戎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處暑節氣時值每年陽歷8月23日前后
秋天雨水漸少,天氣逐漸干燥,在飲食上有所禁忌也可預防秋燥。首先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牛奶等,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多食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熱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處暑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蓮子湯、百合脯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
白露: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凝而為露,故名白露
白露時值每年陽歷9月8日左右
白露節氣,早晚氣溫低,一早一晚要多添衣服。白露時節,預防秋燥的方法最好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白露時天氣開始轉涼,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秋分: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
秋分時節時值9月23日前后
秋分以后,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敏感,如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腹部著涼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素問 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字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枸杞、淮山、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寒露:
斗指甲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也。
寒露時值每年陽歷的10月8號前后
自古秋為金秋,肺在五行中屬金。寒露節氣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在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
霜降:斗指巳為霜降,氣肅,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陽歷10月23日左右
霜降節氣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按中醫理論,此節氣為脾臟功能處于旺盛時期,由于脾胃功能過于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發生。霜降之時已經進入深秋之際,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系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飲食要多樣,粗細要搭配,宜多食甘薯、鮮果、豆制品及海藻類食品。大棗、豆腐、白菜、牛奶、胡蘿卜、健脾和胃;蘋果、柚子、葡萄、桔子、鳳梨,防脂肪積聚,補心益氣生津止渴;海帶、紫菜、黑豆、黃豆、綠豆、赤豆、小米、栗子,防血管硬化及美容;核桃、榛子、松子、桂圓、花生等堅果食品可及時補給微量元素,有利于骨質健康;中藥健脾養胃可服用人參健脾,用參苓白術、四君子、香砂養胃。
此節氣適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白果蘿卜粥等,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固腎補肺的功效。
立冬: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立冬節氣時值每年陽歷的11月1日左右。
立冬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
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二字。有的放矢的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小雪: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小雪在每年的陽歷11月22日前后。
小雪節氣后天氣一般常是陰冷晦暗的,要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陽氣的消耗。
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適宜的水果膳食有香蕉、革莽、芹菜炒香菇、玫瑰烤羊心、芝麻兔等,有補心解郁、清肺止咳的功效。
大雪: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于小雪,故名大雪也。
大雪時節時值每年陽歷的12月7日前后。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在進行調養時應采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的方法。
大雪時節多食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大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花山藥、桂圓、栗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也有助于御寒。
冬至:斗指戎,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
冬至時節時值每年陽歷12月22或23日。
俗話話:“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在我國臺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
立冬至立春,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因此,冬令進補應注意“有的放矢”,切莫“多多益善”
小寒: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寒,故名小寒
小寒時節時值每年陽歷的1月5日前后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對人體的作用。
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 、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魷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
大寒
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已極,故名大寒也。
每年陽歷的1月20日前后
《靈樞 本神》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大寒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當歸生姜羊肉湯、紅杞田七雞、糖醋胡蘿卜絲、牛奶粥等,有溫中散寒、補虛益血、潤肺通腸的功效。
二十四節氣介紹
二十四節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1] 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歷中它們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的獨特創造,幾千年來對推動中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殷商時代,到西漢二十四節氣便已完備了。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各地。
二十四節氣歷史由來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用于指導農業耕種。
東亞傳統夏歷(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分別根據日、月的運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歲是以回歸年(太陽年)為基準確定的。陽歷每回歸年約365.2422天,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
由于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2] 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并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類推。
看過“二十四節氣飲食養生知識”的人還看了:
1.二十四節氣養生湯
2.24節氣飲食養生指南
2021關于小雪節氣由來介紹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為小雪節氣。此時,太陽位于赤緯-20°16',這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間僅9小時4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僅29°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第二十節氣,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時值陽歷11月下半月,農歷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小雪節氣釣魚技巧有哪些釣位選擇
宜釣3--5米的深水,盡量尋找巖石下、坎子下、水草邊、橋墩旁,如果是野河溝,就找深水凼。抬釣也要選擇深一些的地方架竿。江釣要釣中間,最好在躉船上。
打窩方法
根據天氣情況(晴天、陰天、雨天),選擇不同的水深打窩,一般可以打2-3個窩子。我的窩料是由飼料、紅苕、菜子餅、酒米混合而成,捏團打窩。一般是一次性打窩,中途可以適當補一些酒米就行了。磯竿就不用專門打窩了。
施釣方法
這個時間段魚兒比較肥了。宜以磯竿釣爆炸為主,手竿輔之。手竿盡量選擇5.4米以上的,釣遠的魚會大個一些。不要在一個窩子死守,要走動施釣,哪個窩子有魚,就在這個窩子多釣一會兒。只要找對了魚窩子,一定會讓你拉到手軟。魚兒的吃口會很輕,要注意觀察。中魚后,應盡快拖離窩子,避免鬧窩。正常釣就是。有三點必須注意:天氣寒冷,魚在深水,要選深水釣點;魚吃食力量輕微,要用小鉤細線,并注意提逗鉤餌,逗引魚開口攝食;如果是商品餌,餌料要腥、小、綿軟餌料,其實不要太軟,魚的吃口本來就輕微,軟的餌料不易顯信號。如果是蚯蚓,則需要蚯蚓細小、嫩、活。
小雪節氣的習俗1、做腌菜
南京有諺語:“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戶戶開始腌制、風干各種蔬菜,以備過冬食用。杭州人往往也會趁著這個節氣開始腌制醬鴨、臘肉。小雪節氣過后,氣溫會急劇下降,天氣也會越來越干燥,此時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后,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余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2、吃糍粑
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小雪時節吃糍粑的習俗。有俗語說,“十月朝,糍粑碌碌燒”。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到農家樂趣。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曬魚干
二十四節氣小雪習俗:曬魚干,曬魚干是小雪節氣的習俗,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干糧。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干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立冬節氣由來確立冬季
立,始建也,立冬節氣有冬季確立的含義在里面,最早立冬節氣的由來就是為了確立冬季,后來人們習慣了二十四節氣,到了立冬節氣,就知道冬季的正式到來了,雖然我國地域廣闊,并非所有地區都進入到寒冷的天氣中了,但是,從季節上秋天已經結束正式結束,進入冬天了。
占卜祭祀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在古代很容易在冬天凍死人,因此,古代有立冬占卜祭祀的習俗,人們提前確立好立冬的具體日期,等到立冬節氣到來之后就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民間稱為:祭冬神。
農業需要
俗話說“秋收冬藏”,冬天是一個萬物收斂收藏的季節,中國是農業大國,早些年間,農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為了更好的休養生息、調節農業,制定出了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耕,立冬節氣就是在提醒人們,冬天到了,可以開始休養生息了。
生活需要
立冬節氣后天氣寒冷的起來,古人設立立冬節氣,表明之后的日子都是冬天,減少活動量、減少熱量消耗,同時攝入一些高熱量的食物味身體補充能量,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補冬,補冬補嘴空,讓人們平安、健康的過冬。
立冬的民間習俗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與冰的結合。冬寒水結是為伏陰。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凍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冬為凝結。“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我們說的小寒是第二十三個節氣,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285°。對于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是最低的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同時,有同名作詞人小寒。
立春節氣特點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公歷2月4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意味著春季的開始。此時太陽黃經為315°。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大分為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險負冰。”
意思是說,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緩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而上游動,此時水而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而。立春時節,萬物復蘇,大氣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氣壓變化較大,但氣候仍以風寒為主,因為當陰氣和陽氣進行交流的時候,便會出現風,尤其初春,更是多風。此時在我國北方,冷空氣還古據著主導地位,甚至有的年份還會有強冷空氣向南侵襲,造成較大范圍的雨雪、大風和降溫大氣。
立春起居養生民間諺語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種養生方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大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也就是說,立春以后的睡眠,應遵循“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的原則。但晚睡也要有個度一般不能超過23點,起床時間可比冬季稍晚些。
立春一到,有些人便急著脫去厚厚的冬衣,這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在立春后的一段時間里,大氣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防風保暖仍是此時養生的重點。
諺語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春捂”要恰到好處。一般日平均氣溫未達到10℃時就需要“捂”,捂的重點部位應是背、腹、足底。“捂”背部可預防感冒的發生;“捂”腹部可以保護脾胃,預防消化不良和腹瀉;“捂”腳可預防“寒從腳卜起”,保護人體陽氣。防止腳冷除了要加強腳部的保暖以外,還可多采用泡腳的方法。足為腎之根,泡腳可溫腎陽。
另外,立春養生還應注意保健防病。因為大氣剛剛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加快,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應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要勤開窗、常通風。
立春飲食養生>>多食辛甘發散食物
立春飲食調養要注意陽氣生發的特性。《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因此立春應少吃酸性食物,宜多吃辛甘發散之品,如香菜、韭菜、洋蔥、芥菜、蘿卜、豆豉、筒篙、茵香、菠菜、黃花菜、威菜、大棗、百合、孽蕎、桂圓、銀耳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蘿卜。《燕京歲時記》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中醫認為,蘿卜生食辛甘而性涼,熟食味甘性平,有順氣、寬中、生津、解毒、消積滯、寬胸隔、化痰熱、散癖血之功效。常食蘿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可理氣、祛痰、通氣、止咳、解酒等。
>>宜常吃芽菜芽菜
在古代被稱為“種生”,最常見的芽菜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立春吃芽菜有助于人體陽氣的升發。《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為發陳。”發,是發散的意思;陳,即陳舊。《黃帝內經》把萬物發芽的姿態不叫發新而叫發陳,是因為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因此,如果人體的陽氣發散不出來,可借助這些嫩芽的力量來幫助發散。
>>運動養生
立春時大氣雖已轉暖,但仍很寒冷。此時運動應選擇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極等強度不太大的方式,以微有汗出為度,避免運動后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則易損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踏青是立春時較為適宜的運動。因為此時多去戶外游玩,能與大自然生發的春氣相呼應,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放松了心情,有利于調養肝臟。
立春時還應經常按摩肝臟和脾胃,具體方法是:
①雙手平舉,單腳站立,輕輕踞起腳跟,保持3-5秒后放松腳跟,一只腳做5次,再換另一只腳,如此循環3-5min,感覺頭腦清醒即可。
②雙腿跨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向前方,維持身體的重心,讓身體處于放松的狀態。掌心向內,舉起右臂,盡量貼近耳后,指尖向上延伸。手臂帶動身體向左側卜壓拉伸,細心感受右側肋部的肌肉舒展。上下彈壓15s后,換另一側重復此動作。下壓時不要勉強,有輕微緊繃感即可。
情志養生
立春養生應以養肝為主,養肝切忌“怒”。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郁滯不暢而成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等疾病。因此,立春時應注意調養精神,保持樂觀情緒,力戒暴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min,盡量保持心態平和,以使肝氣順達,肝氣正常生發。
健康之路 立春養生!
立春節氣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立春:聞到早春的氣息
立春是一個略帶轉折色彩的節氣,天氣開始回暖,人們聞到早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