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與語文教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8: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多媒體與語文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媒體目的特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得到較為廣泛的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樣,使用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語文教師要從語文教學的目的出發,使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中學語文教學。

一、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

國家教委頒發的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義言文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其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方向、原則,也是中學語文教學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即使語文課堂引入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能背離這個出發點,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也要遵循中學語文大綱要求。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為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聽覺沖擊。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作為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教學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語文課是進行語言信息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如同電腦一樣,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好地發展智力、形成能力。要在一定時間內為學生傳授較多的信息,提高他們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擴大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增加課堂的知識量。

2.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范文,既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又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既教授這些文章時,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力不從心,收效甚微;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

3.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體能活躍課堂氣氛。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于課堂,并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于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又利于教學。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的內容。

2.科學合理。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夸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潔明了。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布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余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盡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要有藝術性。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恰當運用。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多煤體語文教學作為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能激發語文興趣,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擴大教學容量強化教學信息。但不可以包辦一切,使用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做到恰當、適度。

篇(2)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可以說,多媒體的介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談幾點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

1、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可以實施審美教育。語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

多媒體教學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舊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運用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系統揭示給學生,形成知識的網絡,大大擴充了信息的傳遞量。尤其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視自己不同的需求獲得認知的滿足。有些教材內容豐富,課時較多,所學知識比較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手段,可以化零為整,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系集中在多媒體投影上揭示給學生,形成整體認知。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課本中的許多名家名篇,有的語言流暢明快,有的語言生動活潑,有的語言凝煉含蓄,有的語言樸實感人,有的語言富有哲理性。運用多媒體可充分體會各種語言。雖然多媒體教學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刺激,但如果整堂課都用它聽聽音樂,看看圖像、影片,代替板書,教師被課件牽著走,那就大錯特錯了。世上沒有一種新生事物能夠完美無缺,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也不會例外。

2、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課件統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師生難以情感交流。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死活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進發。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韻營養。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

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明顯的優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僅僅采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不管執教者上課采用何種形式,不管這是堂課講什么內容,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占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我們對它的性能了解得還不是很清楚,駕馭起來難免會不順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過偏漏失誤,就一概予以否定,進而因噎廢食棄之不用,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篇(3)

在新課改、新形勢下,廣大教師日益深刻地認識到,課堂教學再也不能只以單一手段向學生灌輸知識了。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傳遞教學信息,以發展學生的信息加工、認知構建及創造思維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教學的重要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綜合圖像、動畫、音響、文本等多種效果,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復雜的事物簡約化、微觀的事物宏觀化,具有手段靈活、方式多樣、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途徑多、感知效果好等優點,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而越來越為廣大教師所青睞。然而筆者認為,無論使用多少種媒體,運用怎樣的工具和手段,都只有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才能發揮其最大功效,否則都有可能走入誤區。語文教學對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存在的誤區。

誤區之一:對現代教育技術概念的模糊。將多媒體“黑板化”,認為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用越多越好 。很多教師為迎合當今教育改革中鼓勵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潮流,凡課必用,整節課就是把電腦當作黑板、幻燈、投影使用。看似提高了效率,其實耽誤了時間。例如講課文《春》賞析時,幾個簡單的拓展題就做一個課件,其中文字、圖像顯示花樣百出,這樣學生感到很新鮮,一種方式演示完后,都在議論下一個會以什么方式出現,學生完全脫離了賞析語句的層界面,精力被分散了,教學效果也提不上來。

實際上,并不是每節課都有使用電腦多媒體的必要。電腦多媒體只是眾多教學手段中的一種,雖有無可質疑的優越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是否使用電腦多媒體,關鍵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學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決不能僅僅為了使用而使用。

誤區之二:對基礎教學理解不夠。越俎代庖,語言文字教學不是賞析語言,有表演作秀之嫌語文的媒介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水平的。而課堂上,教師常越俎代庖,急于使用課件,直化語言,替代學生的感悟。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描繪的迷人景象,憑借文字,不同的學生會重構出不同的具體化形態。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中所說:“既定作品的具體化形態,由于讀者不同便會不同。甚至同一讀者的這次閱讀與下次閱讀也不同。”可我們的老師呢?常常是每教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相關景物的照片,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個性化感悟,阻礙了學生獨特的想象與體驗。

誤區之三:不能正確處理圖像與語文文字關系。喧賓奪主,忽視其它教學手段的全面組合,把多媒體輔助手段變成了教學目的。 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確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學生的感觀,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但如果刺激時間過長,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針對以上存在誤區以及以后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趨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多媒體輔助教學。

首先,按照學生認知規律教學,精心設計課件,可用可不用圖片即刪除

語文學習需要對語言文字進行品味,對蘊含其中的感情進行體驗,要重視語文學科本身的張力和創造性,不能過分依賴畫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領悟。如筆者聽過一節利用課件講述《論語》的隨堂課,課件中利用大量圖片展示,有孔子,老子,莊子,諸葛亮,等等,諸葛亮,等圖片與本節教學內容聯系不密切(此展示放在名人集錦較為合適),這樣的圖片放在課堂中,沖淡了主題,浪費了時間,影響了本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這樣的課件也易對學生產生誤導,引起思維的混亂。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大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研討活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媒體教學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其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正處于發展、探索中,又由于一個人的認知范圍、認知水平、環境、條件因素等限制,其思維方式、視野范圍也是有限的。所以走出去、請進來,相互借鑒,更有助于思路的開闊,水平的提高。教師之間互相探討運用經驗,互相學習,達到促進作用。

最后,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還必須它只是輔助的功能。盡量少運用聲音輔助課件,

多媒體課件常以“圖文聲”并茂而自豪。許多課件音樂之聲不絕于耳,一些語文課件為了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不僅使用大量的背景音樂,還將教師的朗讀乃至重點部分的講解全都錄入其中。殊不知,這既造成了學生聽覺的疲勞,也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而,我們呼吁,還語文課堂以清靜,請去除課件中不必要的音效,謹記“沉默”是金。 加快信息資源庫的建設 。信息資源庫可以有效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普及和推廣。信息資源庫中豐富的信息和大量的課件制作素材,為教師的課件開發提供了依據。有了信息資源庫,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選出必要的素材和信息進行整合,制作出適合自己教學的課件。

總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最忌“該用而不用,不該用而無目的、無計劃地濫用”。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和恰當地設計、開發、運用多媒體課件,使之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 《多媒體教學培訓課程》.清華大學出版社

篇(4)

“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很投入地到書的海洋中去遨游。教師可以利用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語文課上適時地采用電教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可以讓課堂內容既有深度、廣度又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強烈興趣。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歌,那如絲如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本是抽象的事物,若配以低婉的音樂,兩岸隔海相望的畫面,更能激發學生對這首詩歌學習的興趣,增進對鄉愁的理解。

二、應用多媒體資源,突破重點、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有重點的詞、句、段需要詳解,需要突破。如果僅靠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語文課堂自然枯燥、乏味,收不到理想的效果。這時恰當的運用一些電教手段輔助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消除時空阻隔,加深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如教材的說明文,由于學生沒有見過相關的實物,若缺乏必要的工具,有時很難講清楚。而多媒體資源的應用恰恰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蘇州園林的特點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查閱蘇州園林的圖片,增強感性認識。效果比教師口干舌燥的說教要好得多,教學任務也能順利完成。

三、應用多媒體資源,加強學生閱讀

新課程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該讓學生更多接觸語言材料,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科學的學習和現代化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而農村學生由于條件限制,閱讀狹窄,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語文水平。現在隨著多媒體教育資源的開通,網絡教室的建設,讓農村的學生可以享受到同城里學生一樣的教育資源。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的電教資源,課堂上可以用多媒體對課文內容進行擴展補充,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課外要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查閱資料,補充閱讀。如:學習了《鄉愁》,可讓學生在網上查找古今中外描寫鄉愁的詩句、文章。學生可以找出許多,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而達到知識的拓展與遷移,增長了學生的能力。

四、應用多媒體資源,指導學生的說、寫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泉水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許多學生往往感到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基于多媒體教育下的教育資源,為指導學生的說寫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教師的手中有許多的資源可以利用選擇:特高級教師的說、寫講評,優秀的說、寫范例,情景的多媒體再現……教師應適時運用電教多媒體創設情景,用生動形象的視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觀察、想象說話的興趣,自由表達對大自然、對生活獨特的感受。如:寫景抓不住景物的特點,學生不喜歡寫景作文。大家往往把這歸結于學生對周圍的景物不夠留心,缺乏豐富的聯想,加之遣詞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致。而實際上,老師指導學生寫景時往往紙上談兵,沒有創設一定情境讓學生融入景物才是使學生對寫景作文倍感頭痛的關鍵所在。

五、應用多媒體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篇(5)

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但仔細想想,許多時候存在為用電腦而用電腦的傾向,而對于學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沒有作進一步的思考。電腦的使用成為一種膚淺的趕時髦,帶有極大的盲目性。這里,我們不妨細數多媒體語文教學的死角。

一、不利于“語感”的習得,無法替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種之一。母語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實現。“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提了“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義、文思、文氣,培養“語感”。所謂“語感”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驗的反映。語言經驗的這種“語感”的習得,當然要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實現。

二、容易忽視情感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

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為用語言構筑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應;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手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了另一種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

三、課件統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

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硬生生地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節課堂情緒和氣氛,激起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書香,這樣,學生才會達到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四、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

我認為,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僅僅采用直觀手段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不管執教者上課采用何種形式,不管這是一堂什么內容的課,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工具。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而且很多情況下,課件制作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當學生需要發揮想象的時候,教師適時出示了多媒體課件,學生馬上停止思考、想象。比如說,文中有一段文字是描述沙漠環境的惡劣,學生沒見過沙漠,這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學生結合課文中文字描述,展開合理的想象,然后組織好文字把它說出來或寫出來,這就鍛煉了學生讀說寫的能力和組織語言文字的能力。

五、分散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篇(6)

1.1 多媒體不能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

學習語言,不用心去讀,不潛心去體會是不會有收益的。誦讀是一種學語文的好方法,能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多媒體所替代不了的。多媒體其實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裝成新玩意,投學生感官愉悅之所好,正如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一樣,它迎合了學生對當前大眾文化消費的快餐化追求,刺激學生的感官,卻削弱了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這勢必會導致學生語言感悟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語言文字雖然表象上稍顯單調,但并非枯燥無味,而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蘊含的魅力是無窮的,是多媒體等難以形容和傳達的。學生只有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感受領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藝術營養,僅通過多媒體并不能理解語言的深層內涵。

1.2 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不利于發揮學

生的想象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是程序化的、定型的,一旦制作完成,在執教過程中幾乎無法隨意更改。這就給在課堂上隨機處理一些突發問題帶來麻煩。比如凡是沒有惟一答案的而又需要學生在課堂上解決的一些題目,學生的理解和回答只要與教師通過多媒體顯示的內容不相符合,教師則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向自己預先設計的答案上靠攏,有時學生與教師沒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悟和靈性,仍然是各抒己見,學生與教師形成“對峙”的僵局,使教師一時陷入尷尬的境地。教師很擔心如此下去完不成教學任務,于是不得不把鼠標一點,亮出自己早已設計好的“標準”答案,這種做法顯然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例如,一個關于《春》的課件,出于表現內容的需要,教師把春天的各種畫面都呈現給大家,做得很細,卻使得原本很優美的句子變得毫無生氣,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無窮,它帶給學生的是無限的遐想和廣闊的想象空間,探究語言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其對語言文字進行認真品味,從中體驗各種情感,才能體會語言的精彩,并培養審美情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而如此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說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3 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互動

語文教學要使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主要依賴教師成功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激活學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比如《綠》一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用心去體會作者那獨特的比喻和美妙的感受,而用課件頂多能演示幾幅優美的碧水圖而已,那醉人的綠和美妙的質感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盡情展示出來的,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互動。

1.4 制作多媒體課件費時費力 影響正常的教學

工作 雖然運用多媒體課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沒有必要大力提倡語文教師去做那些大而全的多媒體課件。一個學期根據教學需要安排幾次多媒體教學即可。

2 正確使用媒體進行教學

既然有上述局限性,那么在語文課中該如何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呢?

2.1 不應盲目運用多媒體

溝通交流的媒介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描繪、論述來實現的,其特點是閱讀、感悟、聯想、貫通,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欣賞,來激發學生與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鳴和個性共揚,進而對文本信息進行概括、篩選、整理、遷移。這應該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的方式,而用多媒體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正如觀看電視劇不能取代閱讀文學作品原著一樣。如果一味地以圖像直覺取代語言形象感悟,勢必會淡化語言訓練,弱化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這樣也就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

再者,語文教育還有其鮮明的人文性特征。閱讀主體的個性體驗是千差萬別的,學生的認知結構、文化積累和生活經驗存在差異,決定了學生在解讀課文時或解讀文學作品時都會有明顯的差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2 處理好多媒體使用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的

關系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多媒體的使用只是起輔助作用,只能根據教學流程的需要擇而用之,不能成為教學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宰。要善于分析具體的教學情景,選擇最有利于學生掌握的學習內容或使訓練效果達到最優化的時機使用多媒體,使多媒體成為整個教學流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3 處理好學科知識與邊緣知識的關系

篇(7)

1 多媒體技術對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種媒體的介入,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提供與所學課文、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圖片、音樂等,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情境有機結合,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從而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求知欲,使他們能全面正確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如教學《草原》一文,老舍對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這樣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在這里,學生對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缺乏感性認識。憑學生的一般生活經驗很難有廣闊遼遠之感。此時可用錄像,通過鏡頭的拉近、拉遠,畫面的更迭、定格,讓學生比較、觀察、體會,反復吟誦表示畫面的句子,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深遠、朦朧的意境美,產生明快、愉悅的情感,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起來。

1.2 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相結合,有利于形成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現有的多媒體和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方便地查閱,獲取相關知識,滿足他們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遷移,體現信息社會對個體創新能力發展的需求,更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課題。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可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了解當時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貪婪,了解那一段屈辱的中國歷史,從而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張鐵路任務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感受到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和非凡勇氣。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感悟;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同時將愛國主義教育很好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這樣不僅優化了語文課的教學過程,而且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媒體技術的應用中讓學生從自己動手、及時交互反饋方面,真正實現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設想。

2 運用多媒體技術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制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應注意以下幾點:

2.1 把握好媒體內容呈現的時機。

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是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于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感悟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恰當的時機呈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例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如何引導學生領悟“綠”字的精妙?這是難點。我們可利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詩的語言美,從而領悟到“綠”的神韻。“綠”字既包含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勃勃生機。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方進行課件展示,將媒體資源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2.2 正確處理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篇(8)

學生若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專心學習的“內驅力”,就會進入一種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計算機網絡是一個開放式的知識寶庫,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再加上多媒體設施進入課堂,充分發揮了聲、光、圖、色、影的綜合效力,為學生創設了更為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興趣。

1.激發學習的興趣

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設施進入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改變。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一文時,我們分別去網上尋找課文中提到的各種云層的圖片,一邊細致觀察揣摩天象,一邊了解它與氣候之間的聯系;學習古文《山市》,我們尋來了海市蜃樓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開始研究它的形成,體會作者的豐富想象,生動描述;學習《化石吟》我們找到十分珍貴的恐龍化石,遠古時期的魚化石等圖片,這些生動、逼真的東西,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喚醒了他們探索的欲望,使許多課文的學習成為一個頗有意思的探究過程。

2. 提高教學的效率

多媒體設施進入課堂,加快了課堂教學的進程,在各單元知識點強化練習或總復習時運用課件輔助教學,使課堂教學節奏緊湊,教學效率提高,為四十五分鐘“擴容”。如《斑羚飛渡》一課中最激動人心的場景:老斑羚用自己的身體為小斑羚做“踏板”,這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飛渡,是課文中最關鍵的情節。在組織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從網上下載了用Flash做的課件,動畫展示了斑羚飛渡這悲壯一幕。小斑羚順利飛渡之時,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連續不斷的成功飛渡伴隨著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聲,令孩子們惋惜不已,他們的心靈為老斑羚們無私的犧牲精神所震撼。這種驚心動魄的效果是單純用口頭語言描述所無法得到的。

3.培養學生的情感

激感方面,多媒體教學發揮了其獨特的優勢。如學習《安塞腰鼓》一課,先連續播放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狠了,望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旺盛活力,體會腰鼓的火爆熱烈風格,一邊引導他們傾聽鼓聲,那能“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確是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學生的情緒迅速升溫,激動、興奮起來之后,再來朗誦課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用多媒體設施教學,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學習《黃河頌》。課前,學生們搜集了許多有關黃河的知識、圖片、詩歌、傳說、諺語等,課堂上學生眼望著洶涌澎湃的黃河,伴隨著雄壯昂揚的旋律,高聲誦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是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設施給語文課插上了“翅膀”,帶著眾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帶著學子們一顆顆求知的心,一起飛翔。

4.要注重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創造一種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然而,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他們各自的學習起點、反應速度、記憶品質、學習方式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領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異,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很難顧及到這種差異,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卻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利用計算機網絡的互動性,我還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如通過網上信箱檢查學生的作業,幫助愛好寫作的學生批改作文;同愛做課件的學生交流資料、圖片等,使他們打心眼兒里喜歡學習語文。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下,一些學生不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饒有興致的事,故而樂此不疲,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與展示。

5.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并逐步形成能力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展開的。如在進行語文綜合活動《戲曲大舞臺》的教學過程中,先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去網上、報刊雜志上搜集,或采取現場觀察、采訪有經驗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戲曲?戲曲在我國的形成?青海的地方戲曲有什么劇種?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劇目等。圍繞著一個大主題“輻射”出來的許多小問題展開專題性研究。

篇(9)

的確,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可以實施審美教育。語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

多媒體教學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運用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系統揭示給學生,形成知識的網絡,大大擴充了信息的傳遞量。尤其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視自己不同的需求獲得認知的滿足。有些教材內容豐富,課時較多,所學知識比較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手段,可以化零為整,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系集中在多媒體投影上揭示給學生,形成整體認知。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課本中的許多名家名篇,有的語言流暢明快,有的語言生動活潑,有的語言凝煉含蓄,有的語言樸實感人,有的語言富有哲理性。運用多媒體可充分體會各種語言。但是,如果因為有這些特點就將多媒體課單純理解為整堂課就是聽聽音樂,看看圖像放映,出示板書,解放了教師,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錯了。

2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弊端

2.1 課件統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師生難以情感交流。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死活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

2.2 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黑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取得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口耳相授的挑戰。

篇(10)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支柱,即“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其中,把情境教學放在了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而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指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使學生猶如親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作品內容的深刻體會,從而提煉、探索出新的奧秘。眾所周知,因特網就具備這樣的功能,她有著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因此,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情景象。詩中有栩栩如生、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有兇勇殘暴、楚楚可憐的猛獸動物。。。。。。這些極具神奇色彩的文字給學生展現了一個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界,令人充滿想象,無限神往。因此,我在講這課時,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聲音、圖片、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和諧交融的感官刺激創設了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我還發現學生的想象力超乎尋常,他們總是會問:“老師,它們真的就那樣適者生存嗎?它們生存的環境真的那樣蔥綠嗎?然而,它們又怎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呢?”看著學生們這么如饑似渴地追問,我會心地笑了。我沒有繼續過多地講敘,給學生們留下了懸念,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尋求自己心中的答案,去揭示其中的奧秘。

二、運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育工作者多次提到: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就將美的畫面、美的聲音、美的意境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充分欣賞、充分感悟,深入到美的意境中去,達到陶醉狀態,使美融化于心靈。在傳統的教學中,知識的傳播方式比較單一,“講、練、評”的教學方式已不能使學生滿足,無法提高學習效率,而利用多媒體卻能將鮮活的畫面、清晰的文字、動聽的音樂、生動的解說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大大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提供的素材資源,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心理學中曾說過:“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認識的興趣,人們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的一切,常常掌握的既迅速又牢固。”而多媒體教學從視、聽、觸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的多種信息成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鑰匙,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運用信息技術平臺,有利于增強信息量

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僅僅依靠教科書、教師、學習的參考資料,那是遠遠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而現代信息技術正體現了很強的網絡優勢,能收集更多語文學習的資源。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如在教學《探索月球奧秘》時,我是這樣設計拓展研討的:

因學習了《月亮上的足跡》,學生們對這顆星球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既而想揭開它更多的秘密,了解自古以來人們賦予它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首先,我出示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照片的PPT課件。然后播放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發射升空的視頻,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月球的好奇心,從而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其次,我將班上同學按興趣分組,如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相、人類登月、開發月球等,分別讓其探究其中一兩個方面。然后由各組交流自己搜集和整理的資料。

最后向學生推薦網站:http://.cn

http://

五、 運用網絡展示多種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上一篇: 學術論文 下一篇: 酒會發言稿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一页 | 亚洲中文字幕色欧另类欧美 | 属日中文字幕亚洲精彩视频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 | 日本系列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