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3 09:46: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學;生態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網絡調查結果表明,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1]。這些調查數據意味著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強,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構建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并顯著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新模式。
許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構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詢、心理障礙診斷治療為主的矯正模式,以及完善課程教育和社會活動的學生參與模式,建構這些模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人才培養目標轉型,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亟待提升的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須與時俱進。在此形勢下,傳統的管理型、診斷型和被動參與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進,為此,筆者構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個三”工作模式(以下簡稱模式)。
一、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
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而構建一個切實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須有堅實的理論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學是一種強調看問題整體結構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中也應有這種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資源的整合和模式實施途徑的整合。即聯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項資源,大到一個學校、學院,小到一個班級、同伴,將層次單一的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講座、心理課程模式整合為一套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二)基于生態心理學的橫縱向交互觀念
根據生態心理學內外因互動與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不能僅在高校內進行,而應全面考慮學生的橫向發展和縱向成長。橫向應貫穿校內外環境,將學校和家庭環境聯合;縱向要貫穿學生在校各個時期。通過《大學生挫折心理剖析與極端行為預防》課題研究發現,大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戀愛、生活、就業以及學校管理等方面易產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蓋從家庭教育到校內管理的每個方面,連通入學、學業期間到就業前夕每個階段。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人才培養理念
積極心理學倡導以更加開放、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潛能、動機和能力,是從治療疾病、解除痛苦轉為幫助他人構建良好心理狀態的工作理念[5]。傳統的“重心理咨詢,輕健康教育” “重障礙性咨詢,輕發展性咨詢”教育觀念將向人才培養教育模式轉變。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人才不僅需要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更需要健康素質,即身體和心理健康,這是成才之基本、發展之基礎,所以人才培養需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發掘學生心理潛能,側重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內容
在格式塔心理學整合思想基礎上,通過實施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學校、學院、學生”三級教育網絡;在生態交互觀念基礎上,將家庭教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貫穿了“入學、學業、就業”三級教育階段;在積極心理學構建良好狀態基礎上,覆蓋了預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級教育層面,最終構建了“三個三”工作模式(圖1)。
(一)組建三級教育網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綜合性較強、專業要求較高的工作,必須上下形成共識,有關部門緊密配合,才能有效發揮其功能。
1.學校級的教育網絡
以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主體,通過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配合完善相關制度,聯合校外專家和精神科醫生,面向新老校區各學生宿舍、學生工作辦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種形式在廣大師生中開展心理保健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2.學院級的教育網絡
由中心指導學院選拔新任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訓。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輔導站,調研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3.學生級的教育網絡
中心對各學院選拔的學生心理委員進行系統知識培訓,使他們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同時,充分發揮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傳作用。通過學生心理衛生協會,建立學生朋輩心理服務的成長團體。
(二)貫穿三級教育階段
1.新生入學時期的教育
在新生報到入學期間,一方面組織心理咨詢專家與學生家長座談,現場接受咨詢,解答疑問,爭取學生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傳心理知識,并對其進行心理普查和跟蹤篩查。
2.學業期間的教育
學生在校學習階段,不僅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且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開展相應主題的心理健康講座,如考前焦慮、人際交往等。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如向學生推薦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書籍,放映心理影片,組織健康嘉年華等活動。
3.畢業就業時期的教育
關鍵詞:
生態學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踐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倡導,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生態學理論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審察發現,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聚焦少數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更應立足于整體,關注所有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1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來源
1979年,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首次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把成長中的個體看成是受其周圍環境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的關系系統。根據該系統對人們的影響程度將其從內向外依次分為四個子系統:最內層為微觀系統,是個體直接接觸的環境;中間系統是第二個層次,指各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外層系統,指個體未直接參與但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環境系統;位于最外層的是宏觀系統,指社會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資源。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要研究個體的發展就必須考察個體不同社會生態系統的特征。在生態系統理論的影響下,莫茨等人和帕瑪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稱生態學理論(thetheoryofecology)。該理論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綜合考慮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響因素,即不僅需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還要綜合考慮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各因素之間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突破聚焦有限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咨詢,從障礙定向治療觀拓展到以增強能力為主的提高定向觀上。按照生態學觀點,學生心理健康由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所決定,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是生態環境系統適應性調解后的必然結果。生態系統理論作為心理學的新興的基本理論,可以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導。
2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理論時就對這一理念的具體含義及實施方法作出了說明。該理論認為,生態學定向包括:(1)對青年學生的干預應該和在環境系統中的變化相聯系;(2)在教師、學校、家庭和社區間構建起預防和干預的橋梁;(3)在更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個體行為;(4)改變環境系統中多重變化的過程。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對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了探索。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吳曼、吳詩涌(2008)[1]對生態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李濤(2013)[2]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實踐的生態學模式。該模式包括:(1)確定目標: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目標;(2)把握原則:把握好工作主體的全方位原則,工作方式的多途徑原則和監控系統的動態化原則;(3)豐富內容: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運用多種形式和內容挖掘學生的潛能;(4)拓展實踐途徑:從學校、家長、社區、社會等各個層次的生態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一模式從多方面構建了生態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針和具體實施方法上作了詳細說明,但它依舊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需要不斷完善。相對中小學而言,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普及工作更加完善。雖然近兩年才開始專門探討面向大學生的生態學取向模式,但理論成果更加豐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構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標、教育管理機制、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資源等五個方面。李永蘭[4](2014)針對高職學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體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框架,從組織管理體系、業務工作體系、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和生態環境體系四個方面運用生態學理論。李玲的模式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觀的教育模式基礎上加入生態化的理念。而李永蘭的思路更貼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些模式主要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途徑等方面提出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傳統模式的框架依舊明顯。近幾年來對生態學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來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態學理論指導,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縛,實現生態學理論與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結合。同時,模式的發展需要針對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的教育環境系統作進一步的細化和個性化的完善。此外,對特殊群體的生態學模式構建也需要引起廣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關注,比如張慶、陳燕[5]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支持系統的建構;李成才[6]在文化生態視野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對這些特殊對象的模式探索雖處于萌芽階段,卻標志著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希望在更多的對象、場合中有效運用。
3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分析
在實踐中引入新理論前,我們應重新審視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個性化、本土化的應用,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內容不全面、方式不豐富、針對性不強和人員素質不齊等不足,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這些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關文薇[7]和楊峰[8]在教育部相關文件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出構建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從教育、咨詢、管理、隊伍建設和理論建設等五方面展開。教育上,他們認為要堅持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采取必修、選修課程與講座報告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組建社團開展各類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動心理自助與互助;咨詢方面,強調預防和干預并重,堅持心理測評普查與訪談結合,個案與團體咨詢及遠程咨詢相結合;管理方面,堅持教學、科研與學生管理結合,學生日常管理與預警系統建設緊密聯系;隊伍建設上,堅持心理學專家、德育工作者、醫生相配合,專職與兼職結合,構建心理工作與全員育人的橋梁;理論建設方面,堅持西方心理學理論方法與中國傳統理論與方法結合,理論的應用要符合實踐的需求。這些方法都為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二人在實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條件允許時盡量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條件不具備時考慮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備選項。具體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結合,可建立院系年級、班、寢室的學生心理信息系統,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隊伍建設是體現生態學取向的最明顯的方面,我國學校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遠不能滿足這項工作的需求,需要從各級環境系統中發掘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資源。理論建設上,可充分考慮在各級環境系統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取向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紀初美國改革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熱潮。在倡導綜合利用社會的所有資源來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時代要求下,產生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生態學取向需要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了解到干預再到評估都要需要綜合的、系統的理念進行指導,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與質量要用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來衡量。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學生態取向的相關研究近十幾年才獲得關注和重視,近幾年來對這一理論的模式研究不斷增多。在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們不約而同地以我國的教育模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入生態學理論,借鑒國外該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其次,對于模式的探索已經遍及中小學和大學,甚至涉及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等特殊群體。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態學理論取向獲得了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同時,研究者們參考了我國國情和各級教育體系的差異,有機地結合生態學理論開展研究。我國對于生態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探索雖已初見成果,但實踐探索卻為數不多。未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應是將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運用在各級教育體系中,切實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生態化理論只有落實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為此,需要研究者們更加深入地學習生態學理論全面、系統的取向,充分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將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運用于實際工作中,讓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和完善理論。不論是模式構建還是實踐分析,我國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在實踐中運用還需要理論的不斷發展和一線工作者的不斷嘗試。因此,生態心理健康理論以及教育領域中的普及和應用任重而道遠。
作者:蔡婉君 單位: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吳曼,吳詩涌.生態學視野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3):41—44.
[2]李濤.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7):60—62.
[4]李永蘭.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化體系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化支持系統的建構[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態視野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57—59.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的主導觀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結合學校如何構建符合學生情況的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情況,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適合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問題的困擾:一是學業問題,如升學受挫、考試焦慮、成績不理想、需要休學等;二是人際關系問題,如交際恐懼、與教師同學關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問題,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如性幻想、、對性成熟的焦慮等;四是家庭問題,如家庭經濟困難、父母離異等;五是由個人身體缺陷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因此,要針對這些問題,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如,對初中一年級學生進行入學心理適應教育、學習動機教育、學習興趣激發、人際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進行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進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調節等教育。除確定內容外,還要選擇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重在教育。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構建成一種“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發揮了學校教育的特點:一是擁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嚴密的組織系統、專門訓練過的教師以及學生群體。二是指它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發展,其目標不僅僅在于治療,還重在預防與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區別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
其次,這種教育模式是立體式、全方位的。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變化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從初一至高三的每一個心理發展階段,心理特征和出現的心理問題都不盡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根據每一階段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決個別學生已出現的心理問題和學生群體普遍出現的典型心理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計劃,做出周密安排,使學生心理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受到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第一,預防性。在學生未出現心理問題之前,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產生。第二,治療性。要及時矯治學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心理的康復。第三,發展性。要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發展,使其具有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問題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第一,開設心理衛生課,或在生理衛生課中增加心理衛生的內容,稱生理心理衛生。從初一年級開始就要通過心理衛生課,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這種課貫穿整個中學階段。第二,編寫心理健康指導讀物。要有計劃地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性書籍,供中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自主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疏導方法。第三,要開展心理咨詢,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指導,解決心理困惑,治療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尤其是學習心理方面的常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第五,利用網絡信息傳媒進行教育。網絡信息可以傳輸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利用它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者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在互聯網上找自己最喜歡的教師進行心理咨詢,重癥、難癥還可在網上找到各專家診治。第六,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整體教育網絡。學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校外度過的,很多心理障礙源于家庭和社會,單靠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夠的,應該與家庭、社會聯手,營造一種以學校為中心、以家庭和社會為輔助的氛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總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構建有效模式,發揮環境功能,選擇有效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申繼亮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
關鍵詞: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世紀是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階段,各類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也使得社會對高職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的搖籃,其發揮的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進行理論和技能教育的同時,還應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們的心理環境,進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一、現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人生活環境、就業環境以及社交環境等的不斷變化,現代人的心理狀態與以往也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其中高職院校學生尤為明顯。以往該類學生所面對的壓力一般來自于學習,這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均有明顯差異,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表現出學習的疲勞度較高,成績不理想,因此產生了厭學等負面心理。而現代高職院校學生除了要面對學習壓力之外,其還要面對交際壓力、情感壓力以及就業壓力等多重干擾,導致當下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程度每況愈下,輕則影響學業,重則放棄學業。因此現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其能夠有效糾正學生錯誤的心理態度,并幫助其更好地面對學業、就業和情感上的挑戰,賦予學生全新的價值觀念。
二、現代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教育制度
目前國內很多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都不太完善,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職院校將大多數資金投入到了各專業技術設備構建方面,忽略了心理教育投資,因此導致其“硬件”和“軟件”不夠齊備,缺乏有效的培訓機制,使得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缺乏,心理教育工作難以有序開展[2]。
(二)教育模式
很多高職院校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對單一,未開展多方面心理課程,大多只是采用簡單宣傳或單一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生們所受到的教育面相對較窄,心理教育工作效率極低,對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影響力不足。再者,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本科生、研究生等學歷方面有些弱勢,單一的心理教育模式會使學生們產生厭倦心理,認為這種教育可有可無,起到了不良的引導作用,反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構成了不利的影響。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索
(一)教育模式的探索
1.開設必修課程使其多元化發展
應該在高職院校內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類課程,通過系統化教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該年齡段青年心理變化的規律,并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掌握提升心理素質的部分技巧,進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為其塑造更好的個人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可增加其他心理課程選修課,比如愛情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等等。使心理課程豐富有趣,滿足高職學生對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向多元化發展。
2.打造心理教育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領導者還應該組建屬于本校的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可以采用外聘、內部培訓等多種方式,盡快增加師資隊伍當中教師的數量,為建設心理教育必修課程打下基礎。心理教師的篩選一定要嚴謹,應對其本身的心理狀態、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教育能力等多方面綜合素質進行定期的考核,對能力突出的人員可以進行適當的獎勵,有效提升心理教師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4]。
3.提升學科滲透度
人類已知的所有專業技能學科當中均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因此在開展心理教學時,不能單單僅依靠心理教育課程,而是應該將心理教學滲透到每一個學科當中,加深學生們對心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還能夠使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心理教育發揮實踐作用,對學生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調動其學習心理學的主動性,輔助學生的自我發展。另外,高職院校部分學科當中會直接涉及到心理學的內容,例如采礦專業當中的地下作業心理調節能力、數控專業的緊急問題應對心理能力、會計專業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針對于這些學科要開展重點引導教育,進一步將其與心理健康教育學科進行結合,有效利用專業學科來帶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系統化掌握[5]。
4.提升宣傳力度
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各類資源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宣傳,例如黑板報、廣播、院內報紙、視頻宣傳等。宣傳的內容可以根據國家心理宣傳工作大綱進行,也可以根據高職院校實際工作需求進行,可以采用專題宣傳方式,也可以采用綜合宣傳方式,根據學校內學生心理變化規律和具體程度進行相應的宣傳工作,提升心理健康宣傳的針對性。
5.校園文化建立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可以被當做是一種側面心理教育方式,而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在物質、行為以及意識等三個方面。其中的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學校內建筑物的設計理念、教室內空間購置理念、校園內綠化區域和人工使用區域的配比等方面,其能夠體現出一個學校的整體人文環境,對學生的心理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行為文化指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學生和學校之間的交流等,通過這些交流行為可以體現一個學校辦學的宗旨和育人的態度。意識文化則指的是學校的校風、校訓以及教學風格,而這一文化是需要日積月累形成的,但對學生們心理的影響卻是最大的。因此,在開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以意識文化為重點,利用物質和行為文化的輔助,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二)管理模式的探索
1.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在所有高職新生入學后,就需要對每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并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檔案,這樣就能夠在后期教育過程中總結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對各類心理問題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6]。同時在每學期期中和期末時也要開展相應的心理調查工作,并將其實時記錄到學生心理檔案當中,對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群體進行集中輔導或單獨輔導,提高健康心理教育效果。
2.構建心理干預體系
在學校內部還應該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干預體系,有效對學生的異常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和幫助。可以采取院、系、班寢室和心理中心多重聯動方式,綜合對院系、班級以及寢室內異常心理變化的學生進行干預。在此過程中,學校還應該加大對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心理咨詢能力的培養,在班級內設立心理委員,對同學的心理變化進行觀察,并將其及時上報給系輔導員。院系各輔導員的心理教育能力培訓也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幫助,這樣就能夠有效分擔心理教育老師的工作壓力,同時增加高職院校心理教育的效率。
3.設立學生輔導室
在院系內專門設立學生輔導室,并由專業的心理輔導師來輔導,開通專門的qq群、微信群等開展相應的工作,有效對學生們的成長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可以采用針對性的輔導方式,如學生的成長問題較為隱私,則應該采用“單對單”、“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不允許第三人在場,以保證學生隱私權。同時對于部分具有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則可以開展團體交流方式,這種心理輔導方式與國外心理咨詢中的“互助會”相似,讓學生們圍坐成一圈,由心理輔導師主持交流會,讓學生們進行自我介紹,并說出自己內心的問題,由老師和其它同學幫助其進行疏導,在此過程中其它學生也能夠從中獲得自身心理障礙的調節方法。
(三)實踐活動的探索
可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活動的方式使其暫時遠離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增加學生們社交的機會,從而為其提供克服心理弱點的平臺,培養學生們勇于面對挑戰的勇氣。同時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真正落實全面發展方針。還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活動,讓高職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環境,為其畢業做好準備,繼而降低其就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四)校園網的探索
可以為學生們創建校園內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有效整合高職院校的整體資源,包括人力、宣傳、物資、信息、設備等,緊密圍繞心理健康問題,進而保證校園心理健康網絡的立體化。同時,還必須鼓勵學生們參與到網絡的構建工作當中,并邀請學生家長進行配合,有效彌補學校工作當中的不足之處,也為學生們創造一個鍛煉的機遇。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還可以在其區域內聯合更多的院校開展“多院聯動”方式,給學生創建一個更大的心理健康咨詢平臺和社交平臺,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擴大學校資源的利用度。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其理論教育同等重要,應進一步擴大心理教育師資力量,并構建心理檔案,組建校園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平臺。
作者:趙英 單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學界.高職院校積極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4(5):92-94.
[2]應金萍,徐競,莊朝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趨勢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0(15):67-73.
[3]孔德博,冉冉,王建永.論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10(8):104-105.
[4]吳美娟.生命教育視野下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2(3):164-165.
現階段,中職院校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實踐教學,而是逐步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拓展,同時該類型教學工作也受到社會及家長的高度重視,但仍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自身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的多重限制,致使學生心理承受力逐漸降低,喪失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因此,中職院校應以學生心理認知誤區為導向,加大其心理健康關注度,以此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而奮斗。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難點
(一)自身因素
由學生自身因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可從青春期困惑、學習挫敗兩點予以思考。首先,青春期困惑。中職學生因處于青春期發育關鍵時期,雖在生理上已實現成年的過渡,但卻在社會認知、自我意識與事物理解等層面,仍相對較差于成年人。同時,因對社會的好奇,社會經驗及閱歷的匱乏,難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致使生理發育、心理發育呈現不穩定狀態,引發心理沖突。其次,學習挫敗。諸多中職學生由于初中學習相對較差,尚未取得普高錄取資格,而在進入中職院校中,更應加強的實踐教學,產生學習障礙,最終在衍生“破罐子破摔”情緒的同時,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
(二)社會因素
由于受到傳統“學而優則仕”教育理念的限制,導致職業教育被定義為“二等教育”、“不入流”的角色,而中職學生更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甚至在部分院校教師中,也普遍認為中職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差。也正因此偏見心理的存在,導致中職學生自尊心遭受挫傷,產生心理陰影。同時,筆者通過對中職學生家庭條件的調研,發現90%以上學生來自貧困山區,且經濟條件尤為困難,雖享有免學費政策,但卻在生活費和考證費等經濟支出中,仍存在窘迫狀況,使其產生自卑感的同時,出現孤僻等心理變化。
(三)學校因素
其一,普教觀念。現代中職院校以知識傳授、技能教學為目標,側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而并非過于重視學科分數。但是,部分中職教師仍以普教觀念為基準,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整體素質的關鍵,往往因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無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還會引發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其二,工作經驗不足。對于中職班主任而言,不僅應全面掌握民族語言,還應借助學生個性特點及心理特點的變化,做到事無巨細的工作目標。在此期間,部分老教師往往會因工作量的繁重,而不愿承擔班主任職責,中職院校領導只有通過對新入職教師的篩查,選擇班主任任職資格。但是,由于該部分教師工作經驗相對欠缺,難以對學生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最終因學生心結的存在,誘發各類心理健康問題。
二、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一)強化社會支持力度
社會支持即為親友和家庭、同事、伙伴及社會等個體,對物質及精神上的幫助,健康且良好的社會支持,不僅可緩解學習和生活壓力,還可促進個體主觀幸福感的營造。因此,筆者建議應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校等領域,強化對中職學生的社會支持,以此促進學生養成主觀幸福感。但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因長期處于留守狀態,家庭直接關愛度相對較差,致使其幸福感過低。而若要嚴格避免該類現象的發生,父母應勇于克服各類困難,通過對孩子的多加看望,使其在感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促進自身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同時,學校還應借助師生情、同學情等社會支出系統的運用,實現親情向師生情、同學情的轉變,以此幫助中職學生更快適應學校生活。
(二)側重心理健康教育
優化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提升其心理素質,是優化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對此,筆者建議可從以下幾點加以分析:依據藏族文化背景,開展班級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對學生心理情況的差異,擬定多元化主題內容及教育課堂,以此在要求學生自主轉變心理狀態的前提下,做好人際交往能力和抗壓能力的引導工作;結合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制定針對性心理教育方案,用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合理區分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
由于心理問題、思想品德問題間呈現緊密相關的特點,而在中職學生中,更是將二者予以混淆,最終忽視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各類狀況的出現。因此,學校應全面加強德育教育,以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角度,實現說服教育的目的,以此在規范學生行為準則的基礎上,利用宣傳和批評、約束和獎勵等方式,達到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在心理問題教育中,可依據社會學、心理學的引導價值,對學生內心世界予以深刻調研,且借助溝通和傾聽、引導與理解等手段,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做人道理。
(四)加強心理咨詢
因受到社會因素的限制,在部分中職學生眼里,將心理咨詢認定為較為羞恥的事情,而咨詢者更是存在精神不正常現象。同時,少數學生將心理學、算命予以混淆,將心理咨詢師看做“敵人”,僅通過外部行為表現的方式,否定自身心理問題及內心想法。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爆發的幾率,還會喪失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因此,學校應全面加強學生心理咨詢,通過心理學知識宣教工作的開展,使學生能夠對心理咨詢活動予以全新認知,以此在享受心理咨詢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既是解決學生健康發展的關鍵,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有效措施。對此,學校和班主任應加強對藏族學生心理特點、身心特點的思考,借助時代性教育模式的運用,培養學生養成正確且良好的心理素養,在保證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為民族團結做出有利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小文.內地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亞太教育,2016,(11):93.
[2]毛雪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內地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眾心理學,2017,(7):22-23.
首先,全體教師統一認識,明白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與動機很重要;明白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內在愿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和感悟;明白德育應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明白學生的健康人格與積極情緒有助于對事物的感知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上,玉溪市民族中學注重構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體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1.心理活動體驗課
學校將心理活動課程列入教學計劃中,以教學班為單位,選取適合學生心理需要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將“個別活動―小組活動―班級活動”相結合,按照“教師―學生―教師”的三段互動形式,遵循“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展開討論、自然引導―反饋應用、未雨綢繆”的思路;引導學生總結正確處理心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2.心理主題班會課
主題班會是學校、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的主渠道、主陣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主題班會中,既達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給班會注入了新內容、新思想、新方法,給主題班會帶來了生機與活力,避免了與日常教學安排的沖突。針對我校班級多、心理老師少的情況,我校確定了“以學生為演員,班主任為導演,心理老師為編劇”的心理主題班會課思路。從2004年起,學校每年組織一次全校師生參加的“銀橋杯”主題心理班會課競賽,邀請省市的專家、領導、教師及學生家長參加,促進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溝通。
3.成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團隊――“新欣”俱樂部
自我教育,即個人能動地對自己進行教育,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健全完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生價值。包括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群體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遵循“他助―自助―互助―助他”的過程。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個師生團體――“新欣”俱樂部。在師生中挑選部分對心理學感興趣、熱心于公益活動,樂于助人,理解和表達能力強,性格開朗大方,有一定親和力,能貫徹保密原則者為成員。其次,培訓俱樂部成員,教會和激勵他們認識、發展、優化自己的心理,成為自己的教師與咨詢者。再次,輔導他們慢慢地將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成長經歷與他人分享,在啟發他人中進一步深化自我認識、激發自我成長的需要,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于心理問題的隱蔽性,加之師生間的代際關系,使得學生之間的朋輩輔導更為有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掌握了心理調節方法,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輻射到了每一位學生。
4.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問題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解決,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才能真正做到實處。
我校對學科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組織教師學習理論知識,提高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組織教師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問題,引導教師用科學的方法來保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教師以課堂為主渠道,全方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三年多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學生“師源性”心理問題不斷減少,二是教師分層分類研究學生、個別教育引導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并探索出了在學科教學目標設置、內容挖掘、過程設計、方法選擇、課堂氣氛營造與問題處理、評價標準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心理咨詢與輔導
除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外,我校還組織相同問題的小組,進行咨詢與輔導,小組活動由心理老師策劃組織、“新欣”俱樂部發起、學生自愿結合組成,并推舉活動熱心、態度熱情、工作負責的學生當組長;小組人數十余人,其成員多為有類似問題的心理困惑者;小組活動十來次,每次一課時。
6.校園心理環境建設
我校把各種建筑與美化、文化、民族化、人性化結合起來,讓噴泉、花木、綠草、書林、中心花園與曲折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并通過開展各種民族文化節與藝術節,心理健康宣傳周,民族舞蹈操,心理劇、民族劇表演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有現代化意識的民族特色活動中,從而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性情、充實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了師生心理環境。
7.家庭與社會心理環境建設
關鍵詞: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內地班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擴建的一個民族教育教學模式,這個教育模式在現代的民族教育中逐漸顯現出重要的地位,而且,現在內地班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我們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一、內地中職班的管理模式
內地中職班,不僅要為培育高素質智能型的全能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把藏族學生培育成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維持民族團結、拒絕人格分裂的在政治上可靠的專門人才,在工作以后,可以為做出杰出貢獻,要促進民族之間共同發展,實現民族之間的公共的繁榮和發展,這是開辦中職班的主要目的。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專業技能的水平提高作為基礎內容,在內地中職班的管理過程中,學生的政治素質是價值觀領域,而專業的技能水平是科學觀領域,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在內地中職班學生有發展地區經濟的責任。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技能是內地中職班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全能人才的關鍵。
二、內地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內地中職班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他們在青春期離開父母,遠離家鄉,長途跋涉,來到內地求學。同時,他們的同齡孩子還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然而這些孩子還要獨自生活,自己解決生活的困難和麻煩。現在的班學生相對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欠缺。在班學生的心理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現在的班學生大多都會產生心理問題,例如,自卑、焦慮、恐懼、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在懵懂的時候獨自來到陌生的環境,會遇到很多適合困難,例如學習適應困難,人際交往適應困難等等,所以,在教育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三、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差異(文化沖突)。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人的不同性格,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決定著不一樣的人格。各民族在歷史的形成中,各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藏族學生在接受藏區文化后,第一次來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陌生地區,然而心理還在不成熟的青春期年齡段,這些文化超于的不同會給藏區學生帶來心理影響,會使他們產生很多方面的不適應。
(二)認知能力差異。現在社會、家庭、學校都對學生們寄予深厚的期望,希望學生能夠很快的適應環境,學習到使用的本事,盡早為家鄉做出貢獻,現在這個年齡的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希望和異性之間有所交往,情緒不穩定,會出現各種叛逆問題。
(三)學習能力差異。中職教育和初中教育不同,它有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需要學生擁有很強的文化基礎和很強的動手能力,然而,藏區學生因為某些別的原因,文化的基礎很低,有個別的學生還有語言溝通困難,漢語的交流障礙,和漢族學生共同學習時,會有學習困難的情況產生,很難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不能完成學習的任務,這樣會使他們在學習上面產生焦慮情緒。
四、內地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一)加強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指家庭、親友、同事、伙伴、社會等對個體在物質或精神上所提供的幫助。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個體緩解生活壓力,增強主觀幸福感。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學校,對內地藏生給予了巨大的社會支持,但仍有部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原因在于他們得不到父母的直接關愛,足見以親情為內容的社會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一方面父母要盡量克服困難,多去內地看望孩子;另一方面學校對他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建立起以師生情同學情為內容的社會情感支持系統。只有當師生情、同學情足以代替親情時,他們才會更好地適應內地的學習生活。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校的心理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可以利用學校的心理教育資源,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為重要,首先是對于班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內地的班的心理教育課程,這是需要對藏族學生的民族文化作為背景,要幫助學生解決在別的地方上學的學生會發生的不同的心理問題作為最主要的目的,要有明確的主題內容組織每節活動課。與普通的心理課程有很大的差別,班的心理教育課程應該把學生剛入學的心理適應狀態作為中心教育,然后是學習適應性、人際和諧性和增強抗壓能力這些方面做出正確引導,是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活動課程中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二個是注意學生的個別心理教育問題,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做好內地中職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僅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問題,更關系到民族友好團結,使每一個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要成為有豐富情感、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健全人格的優秀個體。所以,我們要一直深入了解藏族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和時代緊密相連的教育對策,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培育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優秀人才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慶林,劉雪杉.民族交往:提升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關鍵[J].民族學院學報,2011(7).
[2]胡衛防.破解職教德育創新[J].江蘇教育,2008(12).
一、開辟德育與心育滲透的切入點:貼近生活,學會做人
根據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我校課題主持人余國天提出:“德育為生活服務,從生活中育人,校園無小事,事事皆德育”,提出“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訓和“做事首先學會做人”的口號,我校的德育工作緊扣這一理念開展各項工作。做人以德先行,而德中以健康的心理為核心、為基礎。尤其是對于在愛、人格、自信等方面存在缺失的職校生來說,更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實踐中以學生生活為教育載體,在生活教育中滲透德育與心育,把以“說”為主的德育變為了以“做”為主的體驗式德育。
二、全員德育,多渠道、多層次滲透心育的模式
我校德育實行全員參與,貫穿在全校師生員工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在“校園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就是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開展德育工作,使德育走向生活化。同時,通過開展多種活動和多種途徑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學科滲透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我校課題組進行了學科滲透德育與心育的研究,使學科教學走“生本教育”的道路。自開展“生本教育”以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本教育”這種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模式,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又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性和合群性;既增進了師生的情感,又融洽了同學之情;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意志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耐挫力。起到了很好的德育與心育的效果。
2.班主任工作滲透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學校德育與心育整合的有效途徑。主要做法有:通過開展德育和心育主題班會,及時化解學生在不同階段出現的心理困惑;通過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的活動,使師生關系更和諧了;通過與班主任共同對學生及家長進行電訪、家訪工作,了解學生及其家長的心理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指導;通過對班主任的全員心理知識培訓,豐富班主任心理知識,使班主任能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
3.處理學生問題的方法滲透
處理學生矛盾、學生沖突事件是學校德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對學生問題的處理是否妥當,直接影響到德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我們的做法是:給予學生關愛,接納學生的錯,并與學生作探討式的溝通,運用心理知識來處理學生問題。例如運用轉視法(換位思考)、認知調節法、理性―情緒療法等,這些方法的運用比說教式或訓導式效果要好得多。
4.面向全體,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職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是以發展性為主。我們的做法是:完善心理輔導室的建設和心育設施設備的添置。我們為了更貼近學生生活,將心理輔導中心命名為“生活指導中心”;開設每周一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開展對特殊學生的個別輔導;建立學生心理干預的三級保健體系(大學心理專家教授、心理治療機構――學校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生心靈使者);成立學生心理社團――“學生之家”;每年對學生進行專業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問題的排查和預警;多方位進行心理知識宣傳;以科研促發展,以課題研究促進學校心育水平的提高。
5.全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針對現代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的特點,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通過心理課、主題班會、早讀誦讀感恩導語、唱感恩教育歌曲、講感恩的故事、觀看感恩教育片、開展感恩手抄報、親情作文征文比賽、感恩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感恩教育讓學生更懂得珍惜現在,改善了親子關系。
6.營造利于學生成長的校園環境
第一,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良好心理氛圍的營造。學校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創建良好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使校園環境美化、綠化、凈化、知識化。用“做事首先學會做人”理念引導學生;用 “我能行、我陽光、我快樂”“微笑是送給別人最好的禮物”“及時道歉是化解人際沖突最好的滅火器”“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等心理暗示語的早讀和課室張貼激勵學生。精心設計校園人文景觀。如石景“如實石”、“上善若水”等;花圃景有“愛、信、嚴、勤、實、樸”字樣;校徽的設計涵義為天、地、人和諧環抱成Q字形等。良好的校園氛圍和獨特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寬容對待學生的錯,給他們一個成長的空間。全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盧勤老師說過:孩子的成長需要寬容,是孩子就有可能犯錯,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地犯錯中和不斷地改正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對待學生的錯,學校采取以教育、疏導為主,推崇“接納錯誤,給予機會、幫助改正”的教育方法,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了一個寬松的空間。不少班主任感嘆道:其實職校生是一塊被塵蒙的寶石,我們職校教育者要善于拭去蒙在寶石上的灰塵,讓它發出璀燦的光芒。的確,不少在校時犯過錯誤的職校生畢業后走上社會都有著很好的表現,有的還被提拔為單位的領導。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
7.給學生心田種“莊稼”,除“雜草”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孩子的才能都是多元的。職校生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但并不是永遠的失敗者。我們從開發職校生的特長潛能開始,讓學生找到成功感,進而找回自信心。我們的課題主持人余國天曾說過:“要使孩子的心靈不長‘雜草’,那就種上‘莊稼’吧!”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我校非常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開展了有益的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平臺;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競技比賽,如一年一度的大型元旦文藝匯演、校運會、三月技能競賽等;每學期堅持開展文明生、文明班、文明宿舍、三好學生、勞動積極分子、優秀干部、優秀心理助手、陽光職校生等的評比。讓學生在職校大顯身手,感受成功。在不斷體驗成功的過程中,職校生在健康快樂地成長。(稿件編號:090905003)
參考文獻:
[1]陳虹.關于新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性及迫切性――訪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王定華副司長[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7).4~7.
21世紀是個網絡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上信息量的急劇增加,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1]。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學生群體,對互聯網表現出了極高的認同感和參與熱情。過去五年里,10~29歲群體互聯網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長,目前普及率已接近高位,達72.9%[1]。網絡文化豐富了當代青年的學習生活,通過網絡,他們可以快捷地搜索信息,獲取知識。但由于青年學生尚未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復雜性,給當代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措施促進中職教育的發展。在過去幾年,中職教育規模已經和普通高中大體相當,實現了結構調整的戰略意圖。從整體來說,中職教育以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處于從屬或被忽略狀態。針對當前互聯網高度滲透青年學生的現狀,我們應該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作用,實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概念界定
要應用網絡對中職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
1.1 心理健康
對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專家們就這個問題已經議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沒有取得一致意見。”[2]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定義的共同點,本文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與各種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內外條件許可范圍內,主體能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結構,自覺保持心理上、社會上的正常或良好適應的一種持續而積極的心理功能狀態[3]。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訓練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活動[4]。
1.3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學者們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從工具的視角開始的,即把網絡作為一種信息技術和信息交流平臺,以網絡為載體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別不僅在于是否應用網絡技術。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種動態的概念,是現實心理健康教育在網絡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網絡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培養、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專業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網上心理培養、網上心理訓練、網上心理輔導、網上心理咨詢、網上心理測驗、網上心理診斷、網上心理治療等[5]。
2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困境
2.1 中職學生心理問題較多
中職學生是青年學生中較為特殊的群體,在經歷中考失敗后,他們往往比其他群體的學生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困惑。在學習上,中職學生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自信心不足,學習習慣差,學習焦慮現象比較普遍。在人際交往上,渴望與人交往,但自我保護意識較強造成人際沖突。在擇業上,中職學生往往擔心自己學歷低而存在擇業緊張、退縮、憂慮心理。目前中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挫敗感強、厭倦學習、逆反沖動等心理問題。
2.2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雖然近年來國家對中職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但主要是針對中職學生的補貼,在學校的師資建設上則投入較少。現在的中職學校往往只注重學生的技能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往往處于被忽視狀態。很多學校沒有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加以壓制。配備專門心理咨詢室與專業心理咨詢教師的中職學校寥寥無幾,而且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
對此,面對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我們必須尋找更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實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分析
3.1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豐富和整合
互聯網具有開放的時空特征,開放的網絡環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具有豐富性和及時性。網絡能將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將許多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連接起來。這突破了課題教學的時空限制,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時性、選擇性,也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播的效率,有利于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豐富和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同時,網絡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能夠逼真呈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這突破了傳統的以言傳面授單一模式的局限性,極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手段,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滲透力。
3.2 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世界具有特有優勢,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開展工作,將會極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一是網絡的隱匿性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性。由于社會的偏見,尋求心理幫助的學生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而網絡的隱蔽性使得學生可以消除顧慮,敞開心扉,能夠真實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網絡的虛擬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的平等性。網絡的虛擬性明顯淡化了人們的身份標識,這樣能夠弱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與心理教師的平等關系,從而克服面對面交流的靦腆和害羞心理,增強中職學生的自信心和親切感,使心理溝通更順暢。三是網絡的交互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參與的主動性。在網絡環境中,人與人的交往是多向的。中職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和興趣自行獲取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網絡的交互性充分體現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質特征,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3.3 有利于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預警功能
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見及中職學生心理發展的閉鎖性,多數學生都不愿或不敢袒露自己的心理問題,教師難以及時、準確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為中職學生提供了一個不良情感宣泄的新途徑,學生可以在網絡中盡情傾訴自己不為人知的內心苦悶,從而獲得心理上的釋放和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及時、準確了解和把握當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個別問題學生能夠及時跟進并給予心理健康指導,從而提高工作的靈敏性、準確性,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預警功能。
4 構建中職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有關建議
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諸多困境,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及特點,使得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應當成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途徑。然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簡單的建立網站,要想取得網上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管理者和教育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4.1 加強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和技術投入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隨互聯網的興起而出現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技術及模式構建等方面,都處于摸索階段。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網絡平臺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者隊伍的培養和培訓等都需要相當的資金投入。網絡技術的支持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養是其發展的保障。因此,這需要中職學校及國家相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扶持,促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4.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網站,構筑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主陣地
網絡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網站,占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首先,學校可以在校園網開辟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包括趣味性強、參與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增強校園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鏈接內容健康、趣味性強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務網站來共同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其次,要重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與開發。中職學校應該在網上開辟專門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自我化解心理問題。最后,要利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舉辦網絡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開辟網絡心理論壇來廣泛宣傳普及健康教育知識,培養中職學生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
4.3 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綜合系統
在中職學校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構建綜合的教育系統,對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在網絡中能夠得以解決,恢復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更好地適應社會。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系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在線系統。目前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咨詢中心咨詢,這很難滿足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據中職學校的實際及網絡優勢,可通過電子郵件、網上論壇及網絡聊天咨詢等方式開辟網絡心理咨詢在線系統。學校可以公開心理咨詢教師的郵箱、QQ號及聊天時間,以便學生心理問題得以及時有效解決。二是建立網絡會議的心理輔助治療。網絡電話會議的方式既有網上聊天的效果,心理輔導人員又可以通過觀察來訪學生的語音、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變化收集學生的原始信息,以判斷學生心理健康的真實狀況。三是建立心理咨詢反饋系統。學生在網絡上暴露的心理問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除了要通過網絡心理咨詢治療等方式加以解決外,還要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形成心理咨詢的反饋系統。對于個別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要重點關注并不斷跟蹤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前,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難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無疑為彌補傳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和平臺。網絡在給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雖然容易受時空限制,也不能滿足大群體的心理教育需求,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交流深入連續等優勢,對于矯治較為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優勢比較明顯。我們提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全盤取代傳統心育模式,而是使其成為有力的補充和發展。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心育有機結合,對中職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cn/
[2]劉協和,劉志中.心理衛生大全[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1)02-0076-03
在提倡“低碳生活,構建綠色家園”的今天,積極構建“綠色精神家園”成為中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養和教育。父母和教師僅僅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兒童的心理健康、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更加重要的任務。”為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基于此,蘇州相城實驗中學努力探索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以教育學、心理學為理論指導,以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學生的主要生存環境為依托,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建立起一種較為穩定的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的教育生態系統模式。蘇州相城實驗中學以學校和家庭兩個生存環境為切入點,逐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個中心”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兩個基本點”是指教師和家長,以形成家校合力,提高教育有效性。在此模式的指導下,學校確立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第一,預防和矯正中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第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智力發展。為促使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落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中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制度、組織領導機構和專兼職人員作保障。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學校全校上下形成統一認識,建立起以校長為組長的全方位、重點突出的多層教育體系(見圖1),
健全的組織網絡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斷完善,人員不斷充實,工作渠道全面暢通。例如,學校成立家長學校,組建家長委員會;學校制定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防護制度、家長學校工作制度、危機學生干預與轉介制度、心理咨詢室工作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圍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領導小組研討制訂每學期的具體工作計劃,由專職心理教師負責實施,由學校領導小組負責考核、驗收。學科教師針對學科特點,制訂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計劃,利用家長學校開展家校聯系,邀請家長進校園,形成定期邀請心理專家和教育專家向家長普及家教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制度,如為家長開展如何把握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等講座,讓家長更懂得孩子的心。同時,學校讓家長參加學生班隊會,為孩子和家長架起溝通的橋梁,使家校形成合力,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力。
二、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為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廣和規范必須依靠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是學校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實踐的中堅力量。
為提高教師素質,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每學期外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來校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如青春期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生心理問題處理方法與技巧、學生學習心理及輔導、教師心理保健等,并與教師繼續教育相結合,以提高全員教師的心育意識和工作技能。同時,學校注重專職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其提供提升專業能力和組織管理效能的專題課程。例如,學校多次派專職心理教師參加市級心理骨干教師研修班、NLP技術培訓班、亞隆團體輔導工作坊、學校情境下的情緒管理工作坊、心理教師的每年進階培訓等,為他們的專業發展增添動力。學校建立了區級心理健康教師集體教研制度,定期開展活動,加強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實現共同發展。
對于新教師,學校會對他們開展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的崗前專業培訓,既安排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青少年心理特點及教育、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分析等理論課程,也安排了學生問題處理技術與會話技術等方法技巧培訓課程。這些培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越來越多的教師自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教育之中。
這樣,學校逐漸形成了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中心、骨干教師為輻射、全員教師參與的教師隊伍,保證了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實施。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當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結合實際和學生特點,學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首先,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規律。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為此,學校形成了初一年級課程輔導,初二、初三年級專題輔導的心育課程體系。初一年級每雙周有一節課,以學習適應、情緒調節、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為內容;初二、初三利用班隊會每月一節,以青春期教育、戰勝挫折、自我提高等為內容。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模式,形成了深受學生歡迎、課堂氣氛民主、課堂形式多樣的一套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五個環節:課前熱身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創設情境,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課堂;展開討論,尋找答案;聯系自我,注重體驗;師生共同總結,深化主題。經過幾年的研究積累,學校編寫了相城實驗中學徹中生健康教育教程》校本課程。
其次,以心理咨詢為主要交流方式,為學生和家長搭建解決困惑的平臺。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既拓寬了師生之間的心理交流渠道,也為家長提供了教子問題的交流空間。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設有“室”“線”“箱”“刊”四類,通過面談、電話、信函、網站等形式開展咨詢活動,并介紹學生需要的心理學常識、回答學生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除心理咨詢室外,學校還建立了心怡室,通過小團體輔導形式對學生進行松弛訓練;購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報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圖書閱覽角”;組織“健康杯”學生心理美
文大賽、“心理健康教育手抄報”比賽;設立了學生心理信息員輔導小組;開展校園心理劇比賽,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做到助人自助。
再次,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契機,加強學生心理檔案的現代化管理。為使心理咨詢教師更客觀地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變化,學校購置了“心海”軟件學生檔案系統,在專家指導下,更科學地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審慎的態度制定了測量計劃,在不同年級進行創造能力自測、卡特爾14PF人格測量等,使心理測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它在咨詢和診斷過程中的作用。同時,學校要求心理教師根據測量結果給學校和班主任教師寫出報告,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種信息化管理,心理咨詢教師可以迅速找到某個學生的各方面資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以實現三結合為拓展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經常化、系列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結合”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團隊活動緊密結合。通過新生軍訓、少年團校,學生的組織能力、適應能力、交際能力和意志品質得到了發展,形成了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緊密結合。為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學校將班級作為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陣地。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學校在家長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有關常識,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種心理特點、存在的問題及簡單的矯正方法,使家長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
四、提高家長的心育水平和能力,為學校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由于家長素質不同,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誤區。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和教子技能技巧是學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內容。
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提高家長的心育意識。幾年來,學校多次邀請國內家庭教育專家來校為家長做輔導講座,家長就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與專家進行交流。例如,學校舉辦的“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講座,向家長傳授科學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使其積累成功的家教經驗;“孩子的心理知多少”的講座讓家長了解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使其有針對性地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實施教育;“考試焦慮的防治”的講座告訴家長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地關注孩子的分數,并學會一些簡單的心理放松訓練法。通過學習,家長學會了了解孩子、認識孩子,規范自身的教子行為,并積極創設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陶冶出健康的心理品質。
對于部分有問題的學生,學校召開家長―教師懇談會。教師邀請有關家長參加,就某些學生的問題進行協調討論,形成統一認識,尋求教育良方。同時,教師利用家訪的契機,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教師與家長推心置腹的交談營造了和諧友好的氣氛,既能把正確的教育信息傳遞給家長,又能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在學校和教師的引導下,家長的思想意識得到了轉變,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促進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推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五、開展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時是無形的,是不能立竿見影的,因而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重點放在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相應行為的改進上,通過目標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對心理健康教育情況進行有效評估,以更好地改善此工作。
為確保評估的科學性、有效性,學校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評估。第一,通過學生心理測量情況進行評定。第二,通過學生的內省材料進行分析評定。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課或一次活動結束后,學校會讓學生寫出體會、感受,并對學生的感受和體會材料進行分析,觀察其心理變化。第三,通過家長訪談和學生訪談。一方面,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觀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學生是否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以此來評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的訪談,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找到改進辦法。第四,通過心理咨詢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咨詢后,教師認真寫出案例分析,并進行跟蹤調查,這一結果也能對我們的教育過程、結果進行有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