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7: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保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保護論文

篇(1)

二、文物保存環境的保護

文物受損后在修復是很被動的保護措施,所以應該采取主動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在損害后才去保護,防止文物受損才是上策,保護文物環境,實際上就是保護文物古跡本身。文物是不可移動的,文物的環境也是不可移動的。對于尚存的歷史環境是要堅決維護的,包括那里所包含的一切;如果原本那里的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的話就要防患于未然,盡可能的保護好它們,使得它們不被人為的去破壞它;如果那里的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影響文物環境安全要進行整治。對破壞歷史風貌的建筑物,凡能進行整修的進行整修。除了靜態環境以外,還應該考慮交通運輸、生產生活等動態因素。在進行文物保護的過程之中,要注意好文物環境保護過程之中各種環境因素的排查工作。具體的來說,在進行文物環境保護的過程之中,不僅僅要考慮到直接在短期范圍內有可能會對文物的環境產生破壞的因素,還要注重那些可能會持續的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因素。例如,對于那些工廠之中排出的有毒氣體是直接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對于文物有著非常直接的破壞作用,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物,就需要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之中,盡可能的杜絕這些工廠的一些施工項目,并予以治理整頓。與此同時,對于那些有可能造成間接持續性破壞的,也要督促這些工廠拿出相應的整改責任書,以便于保證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行。文物所在地要防治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采取相應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達到相關環境質量標準和要求。大氣質量標準按照一類區一級標準執行,有的企業單位向空氣中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塵等)可以進行收集或者盡可能的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光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向空氣中的排放,如果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在有文物的地方建立工廠;由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到古跡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故而產生的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就越來越多,這些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也會給文物到來很嚴重的污染,所以,對于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應該設置移動式收集箱收集,運到文物古跡區以外集中處理,保障文物所在地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環境整治,為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可持續發展空間。

篇(2)

溶解氧是水產養殖生存的重要條件。當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減少到4mg/L時,將會威脅到水產養殖的生存,甚至大批水產生物將會出現死亡,當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繼續減少以致耗盡時,水質將會逐漸下降,水中有機物將出現厭氧分解,水域環境因此而極度惡化。

1.2總氮(TN)與總磷(TP)升高

氮與磷是產生水體富營養化的最主要原因,水體總氮的濃度、總磷的濃度、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這三者關系十分密切,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隨著水體總氮濃度與總磷濃度的升高會逐漸加劇,當水體總氮的濃度維持在一定程度,即在015~115mg/L之間時,水體便屬于富營養型,繼而當水體總磷的濃度大于0101mg/L時,水體富營養化便可以出現。

1.3化學需氧量(BOD)增多

當水域環境被有機物污染時,其污染程度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生化需氧量(BOD)。一般來說當BOD5<1mg/L時,則表示水域環境優秀,即是理想水域環境;當BOD5在2~3mg/L時,則表示水域環境良好,可正常使用;當BOD5>5mg/L時,則表示水域環境受到有機物的污染,水質變差;當BOD5>10mg/L時,表示水域環境受到有機物的嚴重污染,其水質惡化。

2水產養殖對底質的影響

我國飼喂水產的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落后,在飼喂中經常出現飼料的超量投喂而造成大量的飼料過剩而沉入水體底部。此外,水產養殖的排泄物以及養殖生物的糞便等也常常沉入水體底部。導致水體有機質的增多,進而消耗底部更多的氧氣,致使出現大量的NO22N、H2S以及NH3等有毒物質,不僅造成水體底部的環境的污染,而且導致水體底部生物的抗病力下降,甚至出現大批死亡。

篇(3)

1.我國農村基本建設中存在的主要環保問題

1.1水資源的污染

據我國環境監測站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用水質量不達標,其中大約有9000多萬人正飽受水污染問題的困擾。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農村種植農作物時大量的使用化肥、生活污水長期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此外,不規范的大規模的畜牧業和家禽類養殖也是造成水資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1.2土地資源的污染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土地生態環境也在不斷的遭到破壞。現階段,我國農村的生產方式大多以分散的農戶獨立經營為主,對現有的土地采用的仍是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在實際生產中,沒能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前提,遵守生態環境規律,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走農業集約化的生產道路。農民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缺少化肥、農藥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專業知識,在農藥和化肥配比方面僅僅憑借以往的種植經驗,隨意勾兌。這些落后的生產方式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污染問題。

1.3生活垃圾和廢棄物的污染

首先,隨著農村農作物地膜的廣泛應用,非降解地膜使用破碎后仍然會大量殘留在土壤和地下,造成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其次,生活垃圾的隨意堆放、傾倒,畜牧業和禽類養殖場的糞便污染問題,都會加劇農村的環境污染。

2.環境檢測技術在農村環保工作中的作用

2.1環境檢測技術可以及時、高效的采集、分析農村環保數據,對水土流失、空氣污染等環保問題進行實時監控和檢測,為專家提供科學、準確的理論數據,從而制定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2環境檢測技術可以加大對農村環境污染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政府和相關環保部門應加大環境檢測硬件設施的投入和環境檢測人員的技術培訓,建立農村環境檢測和環境污染治理專業機構。同時,為了有效避免污染事故的發生,要建立環境監測的預警機制,制定完整的風險預案,引進先進的自動化信息技術實施環境的在線監測,提高環保工作質量和效率。

2.3環境檢測技術可以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環境問題進行監測,幫助人們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充分利用環境檢測技術可以對空氣、水源、噪聲等污染問題的不同污染點進行監測,便于快速找到污染源,及時控制污染問題,從而實現人口、環境和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利用環境檢測技術處理水土流失問題時,可以針對不同年份和季節的水土流失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尋找規律,制定可行的水土流失措施。

3.農村環保工作和環境檢測技術的有效結合

環保部門通過環境檢測工作的采樣數據,可以更好的為農村環保工作指明方向,為今后科學合理的評估農村環境質量,綜合治理農村環保問題提供堅實的理論數據。

3.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為了便于環境檢測技術和農村環保工作的有效結合,首先要建立環境檢測領導小組,全面組織協調各個地區相關部門的環境檢測資源,主要包括:環保、畜牧、農業和衛生部門的專業設備和技術人員,整合所有可利用資源,明確各部門分工,提高環境檢測的工作效率。

3.2完善環境檢測制度對農村環保工作

進行環境檢測時,要根據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質量,明確檢測目標,制定符合該地區的環境檢測方案,保障檢測工作所需要的財力、物力、人力等客觀要素。籌建一支技術過硬、行動迅速的專業隊伍,重點對農村飲用水資源、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和污水的COD等項目進行重點監測。

3.3規范環境檢測工作程序

對農村開展實地的環境檢測工作前,要充分掌握該地區的地理條件、人文因素等資料,確定合理的采樣地點、應用正確的采樣方式和采樣頻次,明確規定樣品的處理分析方法和期限等,便于得到準確的采樣數據和監測分析報告。環境檢測分析數據的公布渠道要妥善處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同時,還要對當地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科學指導,防患于未然。

篇(4)

2.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效率核算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3.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現狀、經驗與政策建議

4.中國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的效率分析

5.無人機遙感系統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應用研究

6.論環境保護視角下消費稅改革的再次深化

7.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分析與展望

8.基于經濟責任的環境審計路徑選擇——淺析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環境保護責任審計

9.當前國內外環境保護形勢及其研究進展

10.中國環境保護事業60年

11.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內涵、框架與改革思路

12.“十一五”環境保護投資評估

13.新疆十大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及其對策探析

14.從環境權到國家環境保護義務和環境公益訴訟

15.中國西部能源及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

16.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激勵模型設計——基于博弈和合謀的視角

17.環境保護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研究

18.湖南省農村環境保護社區機制質量的實證研究

19.資源、體制與行動:當前中國環境保護社會運動析論

20.生態環境保護司法體制改革構想

21.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法治機制研究

22.工程項目施工組織環境保護方案設計研究

23.環境保護權利話語的反思——兼論中國環境法的轉型

24.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成就、問題和改進

25.環境保護檢舉權及其司法保障

26.建立中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思考

27.環境保護相鄰權制度之體系解釋與司法適用

28.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探析

29.論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

30.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與生態現代化——以環境社會學為視角

31.關于尾礦庫的建設與環境保護問題的思考

32.企業環境保護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33.構建環境保護稅制體系 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34.美國水環境保護立法及其啟示

35.我國海洋漁業環境保護管理機構間的協調機制探析

36.中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立法比較

37.基于生態環境保護視角的土地整理生態效益評價——以成都市三河鎮土地整理項目為例

38.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問題研究

39.可擴展的環境保護檔案元數據研究與實踐

40.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的若干看法與政策建議

41.關于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戰略思考

42.環境保護與旅游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基于中國四大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的面板數據分析

43.云南環境保護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44.交通運輸發展與環境保護探析

45.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環境保護政策演變

46.城市環境保護滿意度及案例分析

47.京津冀地區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研究

48.日本土壤環境保護立法研究

49.澳大利亞生態環境保護的舉措及經驗借鑒

50.日本水環境質量影響因素及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研究  

51.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初創——兼述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及其歷史貢獻

52.中央財政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優化設計探討

53.湖南省環境保護投資現狀分析

54.流域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績效考評體系設計及其應用

55.構筑促進環境保護的公共財政制度

56.公眾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現狀的調查報告

57.公司的環境保護責任

58.關于我國環境保護費改稅的思考

59.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研究綜述

60.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研究

61.中國環境保護規劃評估制度建設的主要問題分析

62.國家級流域水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一般模式研究

63.論南海海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

64.環境保護:海外投資者面臨的法律問題

65.新時期國家環境保護戰略研究

66.無人機遙感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應用進展

67.環境保護社會治理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68.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利益沖突分析——基于各級政府博弈視角

69.中國流域水環境保護規劃體系設計

70.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模式研究:社區磋商小組

71.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

72.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網絡參與研究——以PX項目的網絡輿論演化為例

73.作為生態和環境保護手段的空間規劃:聯邦德國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74.中國工業環境管制強度與提升路線——基于中國工業環境保護成本與效益的實證研究

75.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若干哲學思考

76.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

77.中國農村環境保護的定位和策略分析

78.農村環境保護:國內外的經驗、做法與啟示

79.湄公河下游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各國政策取向與流域治理

80.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促進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

81.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 完善廣東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機制

82.進一步促進農村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研究

83.三峽庫區流域水環境保護分區

84.地方政府競爭的博弈行為與流域水環境保護

85.論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86.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以潘得巴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為例

87.新常態下我國環境保護的戰略與原則

88.環境保護中政府規制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及其博弈分析

89.中國城市與農村環境保護的差距比較

90.環境保護與公眾參與

91.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研究

92.環境保護稅與排污費制度比較研究

93.論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村環境保護的問題與對策——基于政策與法律對比分析的視角

94.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95.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研究

96.我國農村環境保護之立法及執法完善研究

97.環境保護稅法的實體原則與程序原則

篇(5)

2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2.1自然資源的數量和種類不斷減少

在過去,人們為了快速的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生活質量,片面的追求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進行肆意開采和掠奪。由于當時的資源開采技術水平和資源利用水平有限,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同時,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的掠奪,還對地質結構和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害,大量動植物滅絕,淡水資源大量減少,土壤荒漠化日臻嚴重,空氣質量逐漸惡化。盡管,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在一段時間內,確實使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也享受到了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但隨著這樣的經濟發展活動不斷進行,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數量和種類的不斷減少,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阻礙是多么的大。許多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某方面自然資源的匱乏,致使其難以長足的發展。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2.2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縱觀經濟快速發展的整個歷史階段,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大量有害氣體排入空氣中,影響著動植物的生產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大量工業污染物和廢氣物在沒有得到科學有效的處理后就被排放到水和土壤當中,使可用淡水資源和土壤資源大量減少,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由于人們的環保意識差,人們肆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盡管生態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但這樣的凈化能力已經不足以完全將人們排放入系統內的污染物凈化,就這樣日積月累,生態系統中所沉積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越來越多,環境形勢嚴峻。特別是近些年來,溫室效應、土壤荒漠化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呼吸道疾病等與環境有關的疾病的發病率也快速上升,惡劣天氣出現的頻率不斷增長,人們的身心健康正蒙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由于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正給今后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惑。

3改善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策略

3.1增強環保意識

在過去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當中,許多破壞環境的行為都是由于人們缺乏環保意識所造成的。許多人對環境污染物的種類和危害缺乏相應的知識,也不知道環境受到破壞后所給自身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對自己太過嚴格。等等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是環境破壞的伏筆。因此,在開展環保工作前,要著力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讓人們從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做起,推動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2增強環保監管

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工業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綠色、生態的發展方式逐漸在全國普及。但仍舊存在著一些污染排放量大、資源利用率低、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為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環保監管工作,依法懲治這些企業,規范企業生產行為。另外,還要對社區環保、城鄉環保工作進行監管,讓這些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開展,改善人居環境。

3.3提升綠色科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人們在綠色科技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許多先進的設備設施被投入到生產和環境治理上。一方面,這些新科技在運用到生產當中時,不僅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還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這些新科技投入到環境治理當中,能夠快速有效地處理環境污染物,改善環境質量。

篇(6)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產品的出口結構以初級原材料為主,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為主,這會嚴重浪費資源,進而導致環境污染。然而,伴隨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初級產品以及污染較重的產品仍舊占據較大比例,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不利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現階段,我國排放的污染物已經超出環境容納的容量,大部分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較高,給人們的身體健康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2.進口貿易

在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體制,進口了一部分有毒廢棄物,嚴重威脅我國的生態環境。例如,在我國廣東沿海地區,部分鄉鎮企業為了獲取經濟收益,進口大量有色金屬廢渣,以及部分有毒廢棄物,在廢棄物進行再生的過程中,將會嚴重污染我國的生態環境。

3.國外投資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后,部分外國企業逐漸進入我國,尤其是跨國公司,外國企業的進入會為我國企業的經濟發展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生產技術以及控制污染的主要設施。但是,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外國企業在投資我國企業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進而將污染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我國。因此,面對上述問題,如果我國不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環境壁壘

現階段,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切入點,通過立法形式,制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制定大量環境準則,以阻礙外國產品的進入。這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出口更多的產品,使其無法贏得市場競爭力。

二、強化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的主要對策

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應當處理好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之間的關系,不斷強化環境質量,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1.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

1.1建立健全綠色貿易壁壘研究機制。現階段,為使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經常開展二者的理論研究會議,收集各個國家與綠色壁壘相關的信息,尤其是影響我國出口的綠色壁壘,應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且采取有效的防范對策。如果發達國家違背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即非歧視原則,不能科學、合理的利用綠色壁壘,我國應當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此外,我國應經常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進而共同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

1.2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最近幾年,我國雖然已經簽署了與貿易相關的環境保護公約,但是,卻沒有明確規定法律法規的具體細則,并且大部分法律法規仍舊停留在行政立法階段,并且立法層次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國還應不斷改進環境標志制度,在完善環境標志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出口產品質量標準、制造工藝以及產品認證的過程中,應當嚴格依據國際基本標準和原則,進而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其次,我國應強化管理進口商品的各個環節,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嚴格審查外資產品進入的各個環節,以免外資企業將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如果外資企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應當進行嚴格的整治,以達到我國環境標準的要求。

1.3調整和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

在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我國應依據自身發展的實際,科學、合理的配置資源,對于部分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應當限制其出口。此外,我國應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的切入點,不斷強化出口產品的環境保護標準,以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出口與國際標準相符合的產品,不斷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實現出口的可持續發展。

2.企業應當解決微觀問題。

2.1樹立綠色的營銷理念。綠色營銷是指: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以不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準,通過使用營銷工具,滿足社會需要的經營銷售活動。因此,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應以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為基本原則,以環境保護為企業的經營理念,以綠色消費為主要的切入點,進而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貫穿于企業生產各個環節,以使企業經濟收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的變化需求,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強綠色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對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應考慮是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例如,如果企業獲得國際綠色環境標志,通過使用綠色環境標志,以不斷強化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環境保護的標準,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而使產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據較大比重,加快我國企業的發展進程,以使我國經濟穩固的向前發展。

篇(7)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只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筑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面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從1836年到1985年,美國中西部新開墾的耕地面積為2.45億英畝,相當于原有耕地面積(1.6億英畝)的1.53倍。隨著耕地的增加,糧食產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1061.3萬t,增加到1989年的1億9120萬t,增加了約17倍;小麥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389.5萬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萬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23.3萬t,增加到1989年的5244萬t,增加了224倍。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主要畜產品的平均年產量:1961~1965年期間,肉類335.28萬t,牛奶1139.9萬t,雞蛋78.4萬t。到了1989年,肉類(不含雞肉)、牛奶、雞蛋的平均年產量,分別增加到1818.9萬t、6543.2萬t、397.4萬t,分別比1961~1965年期間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在中、西部開發初期,一些農場主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農牧業利潤,對那里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使該地區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失去平衡。

2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在美國,由于農業的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等。

下面討論在美國由于農業開發引起的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4個方面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

2.1土壤侵蝕

美國聯邦農業部的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引起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土壤侵蝕面積達6900萬英畝,約占耕地總面積3億4500萬英畝的20%。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長期不斷地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的耕地,即不實行輪作、不實行休耕的農地,機械化大農場。此外,美國政府以往的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項優惠政策,導致農戶以墾荒的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產量,維持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對土地、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由于受風和水的侵蝕,美國全國的農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達27億-31億t;造成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面積達1億1800萬英畝。

2.2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枯竭

根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統計資料:1949年美國可灌溉耕地面積為2500萬英畝,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了5000萬英畝,稍后減少到了現在的4500萬英畝,其中包括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1200萬英畝可灌溉耕地和1340萬英畝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區、太平洋沿岸的17個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央的溪谷地區,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另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1980-1984年,有1400萬英畝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鹽害

美國西部的干旱地區,是“灌溉農業區”,引起鹽害的危險性極高。在這里不但有鈉鹽,還有鈣鹽、鎂鹽等各種鹽類。加利福尼亞州受鹽害最嚴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國峽谷等主要農業區,降水極少,在那里若不進行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禮河水、科羅拉多河水。因為科羅拉多河水含鹽,加州中部、南部地區的土壤也含鹽,所以,用含鹽的水灌溉農田導致了耕地表面鹽分過度積累,農作物因受鹽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漸變成了荒漠。現在,對此采取的對策是:用自動撒水器撒大量的水來希釋鹽分,使鹽分流入地下。但是,這樣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時間一長,地下水鹽分含量增高,當鹽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農作物的根系部位時,就會導致農作物枯死;或用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使農作物枯死。為解決這些問題,也曾采用抽水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來降低地下水位。但是,鹽分較高的水,向何處排放?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為降低地下水位,曾將鹽分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發生了水鳥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動、植物生長畸形,以水生動物為食的水鳥因吃了這里的畸形動物也生長畸形,水鳥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鳥。由于發生了這類事件,排水處于被禁止狀態。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隨著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將有100萬英畝的耕作,因鹽害而充耕,變為荒漠。到目前為止,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問題仍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2.4水質污染

由于農業開發、生產活動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眾多損害大而且涉及范圍廣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一。水質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地表土流失,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積在湖底或河底,惡化有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此外,美國的農民為擴大耕作面積,將濕地轉化為農田,也使那里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就農業生產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隨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給動植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殺蟲劑會使水生動、植物產生畸形,乃至死亡。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質污染物約有50%來自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為氮和磷,主要來源于耕地上的化肥與圍欄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糞便。水質污染不僅使地表水質惡化,而且對地下水資源的水質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學物質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會污染整個地下水水脈。地下水質污染,危及著農業生產地區人口總數的97%,占美國總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為,這些居民要飲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面對農業生產、開發資源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注重與農業生產、開發相關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法規和長期計劃,特別是聯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農地保護計劃”,大規模地實施退耕還草、退耕植樹、或休耕;到1990年共將1億1800萬英畝的農地納入,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1農業立法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

美國聯邦政府于1985年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主要內容是:①為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出口,政府對農民支付農產品出口補助金;②為減少農產品庫存積壓,擴大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選擇權(交易條件、方式等);③通過實施農地保護計劃(CRP),貫徹對農地進行保護的方針。此外,該法還包含了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條款、草地保護、沼澤地保護等條款,制定這些條款的目標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保護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實現該目標,政府制定了長期性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即與該法相輔相成。

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再次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農地、水等資源的保護及水質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食品安全性保障對策,以保證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保證向消費者供給“綠色”的農產品。為實現上述目標,在農業法中還增添了關于“持續農業”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條款。

修訂后的《農業法》,沿襲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針,增加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該法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市場理論的應用;提高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農地、水資源)。該法由9項條款組成,有關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款是第2項和第7項。

3.2農地保護計劃

就其內容來看,可以說是荒漠化防治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農業生產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在容易發生荒漠化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及休耕(如種植以改良土壤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監督下,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行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作為補償,由聯邦農業部每年向該計劃的參加者(農戶),支付一定數量的補助金(按每英畝一定的單價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積的方法計算,并被稱為地租,下同):聯邦農業部退耕還草或退耕還林的農民支付樹木和草的種植費用總額一半的補助金(一次性的補助)。

農地保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農地土壤侵蝕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較具體的目的:①通過農地保護計劃的實施,長期保持美國農業的食品及天然纖維的生產能力;②減少由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的數量;③改善水資源質量;④保護野生動、植物;⑤通過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方法,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通過總量控制來保證農戶增加收入(穩定和提高農產品價格)。

根據聯邦政府統計,1989年聯邦農業部對大約6300萬英畝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達8億t;到1990年,聯邦農業部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1億1800萬英畝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

在美國,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阻力。例如,是參加會減少收入的農地保護計劃(CRP)、還是維持以前那種較大耕作面積的農業生產活動之間進行選擇時,農民更偏好后者。

在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區域內,如果農戶不參加農地保護計劃,則取消該農戶享受政府扶持及參加聯邦農業部“農產品計劃”的資格。

到了1996年,最初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耕地(休耕、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已經過了10年的保護期,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向農業部領取地租的資格,一部分休耕的農地可以從新進行農作物種植了。但是,擁有這些耕地的主人,必須嚴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農業法中有關農地保護的條款來耕作。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同農業部的“農產品計劃”說“再見”了。那些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農地,則永久地退出農作物的生產。

3.3防止水質污染對策

1987年美國頒布并實施的《水質法》、《水質凈化法》,根據該法的規定,各地方(州)政府有義務每年向聯邦政府報告關于緩解農業水源水質污染問題的對策及成果。1988年美國聯邦農業部公布了“土壤、水資源保護全國計劃”及“區域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并通過該計劃的落實,管理著全國22個區域性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的實施。現在看來,全國各地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上述各項法律和計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資源、環境保護對策

3.4.1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一般是指“能夠持續地利用資源進行農業再生產或能夠進行資源的再利用,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農產品(食品)的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可持續農業的手段是:①改革現行的農業種植、養殖體系中不利于農地、水等資源保護的部分;②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方式;③促進家畜糞尿等農家有機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綠肥的利用;④實施保護農地、水資源的保護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模式。

通過上述手段來防止土壤侵蝕、荒漠化蔓延、水資源水質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護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的(衛生的)農產品。

3.4.2關于“保護性耕作方法”

篇(8)

二、廣告宣傳設計與環境保護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廣告設計的影響概論

中國傳統文化反映出了風貌的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的特質,是民族歷史上各種觀念形態、思想文化的總體表征,這種文化的創始者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而中國傳統元素它具有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涵,廣泛的題材這又是東方文化中獨有的一處景觀和寶貴的一筆財富,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不能比擬的,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在世界藝術之中扮演者重要的一個角色。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裝飾和造型都深深的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代設計中傳統文化通過廣告設計作為媒介,表現出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一種情感以及愿望,并且使廣告設計具有了中國特色的美感。中國廣告設計中鮮明的民族、時代、地域特色都是通過各種吉祥圖案中的紋樣、造型依據設計中形式美的規律所形成的。而這些傳統的中國元素為現代廣告設計注入了活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力。其中藏金閣藏茶系列設計就是主要通過材料、色彩、圖案、文字等幾個要素來完成,把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設計中進行恰當的創意,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的與現代包裝設計結合起來,使其生動、形象、具體而又不失現代氣息。

(二)“困”廣告中的環境保護宣傳

“困”在這次概念性環保宣傳中主要表現了自然環境森林的匱乏以及動物生活環境的一種束縛,這是對人們的一種警示。“困”本身這個字也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束縛感。三張海報分別表現了“困”這個字的意義的存在性。第一張海報:由于環境的污染,森林的面積以及覆蓋率在不斷的減少,動物的生活環境棲息地也在隨之遞減,雖然現在還有森林可供它們自在的生活,不過帶給它們的感受也像一個天然的大牢籠,它們的環境決定了它們是否可在地球生活,它們是否在地球上可以自由生活取決于我們對它們生態環境的愛護。第二張海報:森林的不斷開采退乏,森林的面積在不斷縮小,白色的鋸齒在無情的砍掉一棵又一棵的樹木,最后直至整片森林的消失。警示著我們保護現在擁有的環境,提倡種植樹木還給它們一片綠!第三張海報:當把一切樹木都用作人類的家具時,我們所留給它們的是消失的原生態樹林,而僅僅存在于變成的家具的樹干的時候,它們只有生活在牢籠里或是站在人類家具的最高端再也看不見原生態的森林的悲慘景象!三張海報是在警醒著人類,隨著時間的流逝如再不提倡環保后果會非常的嚴重,同時警醒著我們,環境保護對我們的家園和對它們家園的重要性!

篇(9)

廈蓉高速公路貴州水口至都勻段同時也是貴州省規劃的“3388”(三縱三橫八連八支)骨架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起點位于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鄉與廣西交界的唐俾,終點在都勻市火石坡,全長208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總投資概算為199億元,全線分水口至榕江格龍、榕江格龍至都勻兩個項目進行施工,設計工期為4年。廈蓉高速公路貴州水口至都勻段在都勻與貴新公路相連,由水口經廣西三江、桂林直達廣州,可將貴陽至廣州的距離縮短到887公里,開車僅需8個多小時。廈蓉高速公路建成后,貴州將與包括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澳門在內的整個珠三角地區連為一體,對從根本上改變貴州的落后面貌、促進全省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

2廈蓉高速公路貴州境存在的環境問題

2.1環境污染。城鎮生活廢棄物、工業三廢及礦山開發等廢棄物的排放,農藥、化肥的過多使用,使有的地區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2崩塌、滑坡、泥石流。這是貴州一些地區發生較多的地質災害,其發生頻率較高,突發性強,常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特別是廈蓉高速經過地區,這里河流溯源侵蝕強烈,加之人口密度大,資源較多開發,因而成為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較多的地區。近年來隨著土地資源開發強度不斷增大,也有日益加劇之勢。

2.3巖溶石漠化。巖溶石山區土層稀少,加之土地過度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巖質地面大范圍擴展而形成巖溶石漠景觀。

2.4.洼地洪澇。這是巖溶區的又一種地質災害,其發生頻度較高、分布范圍較廣,而且受災的地方多是良田沃土之所在,每年由此造成的農業歉收損失較大。森林植被破壞,土壤侵蝕嚴重,是洼地洪澇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因而這種災害的高發區往往就是巖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地區。

2.5.巖溶塌陷。主要發生在巖溶地下水開發強度大,特別是井采集中的城鎮工礦區。水城、安順及貴陽等巖溶地下水開發歷史較長的城市,是巖溶塌陷集中發育的地區,隨著地下水的開發強度及范圍增大,巖溶塌陷有不斷蔓延的趨勢。

隨著廈蓉高速公路在貴州的建設,建設過程中的一些活動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存在的這些環境問題,對當地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3廈蓉高速公路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

3.1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規定》(國家環保總局第14號令)和交通部《交通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在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工程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應與交通環保部門做好環境影響報告及有關報表的編制。這樣就能事先對環保工作的重點及各設計階段應采取的措施加以明確并做出相應的工程設計,做到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3.2動植物保護:在草原、山區,尤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施工,應為野生動物設置足夠的橫向通道,方便其覓食、繁殖和遷徙,并設置保護設施避免動物進入公路遭到傷害。在水源地受到限制的路段,增設人工蓄水設施為其創造飲水條件。盡量減少對自然植被的破壞,合理規劃施工便道、場地和營地,嚴格劃定影響范圍和車輛行駛路線,防止對施工范圍以外的植被造成破壞。這在氣候干旱或生態條件特殊的地區尤為重要。

3.3水資源保護:高速公路設計中應盡量對飲用水源地進行避繞,當路線無可避免地穿越飲用水源地或其附近時,既要嚴格保護自然水流形態,又要有完善的“封閉式”路基排水,使高速公路運營期間可能對水源造成污染的路基路面排水通過該系統排向飲用水源地不受污染和破壞。養護中要不斷完善排水系統,加強對排水設施的管理和修繕,不使未經沉淀的路面排水隨意排入農田、濕地或河流,或因泄露而污染飲用水源。服務區、收費站等生活污水集中產生地應設有污水處理設施,不能將未經處理的污水隨意排放。

3.4大氣污染防治:對汽車尾氣加以控制,對汽車性能加以改良,對汽車燃料加以改進,都可以降低廢氣有害物質含量。環境監測表明,車輛擁堵期間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會增加50%,因此,合理的公路出入口布局和設計、科學的管理也是降低大氣污染的一個有效途徑。另外,設計合理的綠化林帶對抑制高速公路大氣污染,減少沿線居民區及作物蒙塵也有明顯作用。對于施工中的粉塵污染,除采取遮蓋和灑水滅塵手段外,國外有將土工合成材料用于施工期間的臨時土質粉化高呼,用于治理施工帶來的揚塵、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的技術,值得我國借鑒。

3.5噪聲防治:(1)調整公路線位,在選線上盡量遠離住宅區、學校、醫院等地段。(2)在設計上,噪聲的影響,土方路段比橋梁要好得多,挖方段的噪聲影響最小。(3)定期維護修理機械,加裝消音裝置,控制施工機械產生的噪音。(4)消減振動噪聲。振動主要來源于水泥混凝土接縫、修補接縫、臺階、伸縮縫等地段。德國的高速公路采用橡膠填塞伸縮縫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接縫不平與跳車的難題,減少振動。(5)設置防音壁。防音壁的機能是減輕噪聲對周邊人群的干擾。防音壁設計是除橋梁、高架橋、隧洞等結構物之外另一重要結構設計,它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入種植攀懸物、植樹、設置林區隔音帶等。

3.6固體廢棄物處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一般均應在施工過程適當環節進行利用或再生。如砂石等可填筑路基、做基礎墊層,廢混凝土可回收再生利用,以及用于鋪筑、改善地方道路、生產道路、鄉間場壩等。確實無法利用的廢料,應在確認其對環境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集中深埋或銷毀。廢舊材料利用在發達國家是一個熱點問題,我國應在汲取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加快科研和相關立法,使這一工作有法可依。

篇(10)

1.1生物芯片和生物傳感器應用于環境監測

生物芯片、生物傳感器是利用固定在載體上的生物大分子與檢測對象間的特異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做成的檢測模塊。載體上的生物大分子與檢測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的物理或化學變化現象轉化成生物電信號,檢測系統將電子信號放大,可得到與生物轉感器或生物芯片相互作用的環境物質的相關信息。這類檢測方法靈敏度高、針對性強、檢測速率快,目前已有產品成功應用于環境監測領域,諸如生物需氧量生物傳感器、微生物毒性生物傳感器等。

1.2生物免疫檢驗

生物免疫檢驗是利用檢驗系統的免疫自我識別功能,對環境毒性物質進行抗原或抗體的特異反應而檢測環境毒性物質。該方法靈敏度高、針對性強、操作方便、成本低,目前已廣泛應用到環境污染物的實時監控領域。

1.3Ames實驗

197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Ames教授建立Ames實驗。該實驗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品的致突變性。方法適用于測試樣品中的混合污染物,反映的是多種污染物的綜合致突變效應,是一種較好的環境潛在突變物的預警手段。

2生物技術在廢氣治理中的應用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有機廢氣,如不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大氣層中,會產生嚴重的空氣污染,最終危害人們的健康。有機廢氣的處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生物法是基于“雙膜理論”發展而來的新技術,與傳統有機廢氣處理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因此,應用生物處理技術凈化有機廢氣逐步成為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有機廢氣治理新技術。生物法治理廢氣工藝有很多種,比如生物濾池法、生物滴濾法、生物洗滌法、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法理有機廢氣包括氣液轉化階段、生物吸附吸收階段和生物降解階段三個階段。諸如,美國有公司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處理工業性惡臭氣體,取得了滿意的除臭效果,且無二次污染產生,德國的科學家利用生物濾池法處理含硫化氫氣體,90%以上硫化氫得以去除。有機廢氣生物處理技術是一項新興的新方法,不但成本低、能耗少,而且處理效率高。但是,應用生物方法處理有機廢氣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生物法在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氣時效果良好,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氣的治理效果欠佳,生物過濾法所用填料的比表面積、孔隙率等直接影響有機廢氣的處理效果,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的填料方面的研究和產品還很少,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3生物技術在污水凈化中的應用

3.1生物強化處理法

為了提高常規活性污泥法的效能,通過提高系統微生物濃度或者投加生物強化材料成為生物治理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主要強化方法有:(1)高濃度活性污泥法。通過培養顆粒污泥等方法,提高生物系統中污泥濃度,延長齡泥,從而促進對難分解物質的處理,提升污染物降解效能。高濃度活性污泥系統中有效微生物的數量是常規活性污泥法的3~5倍,從而大大降低了污泥負荷,提高系統污染物處理效果。日本有科學家采用該方法處理難分解的聚乙烯醇廢水,取得顯著效果。(2)化學生物絮凝法。它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化生物處理技術。是在常規活性污泥中加入氯化鐵、聚合氯化鋁、硫酸鐵等混凝劑,形成生物鐵或鋁絮凝體活性污泥。這種污泥呈顆粒狀,沉降性能好,可避免污泥膨脹現象,同時通過周期性排泥,除磷效果好。(3)生物活性炭法,該方法是美國杜邦公司在1972年提出的一種生物強化處理方法,用于處理化工廢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方法借助活性炭優良的吸附能力以及微生物氧化能力的協同增效作用,提升污染物去除效能。中國的張旭等利用生物活性炭工藝處理石油類污染地下水,發現該技術對石油類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為45.4%,同時提升了系統的脫氮效果。

3.2固定化微生物法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這種技術通過將微生物固載到一定的填料或載體上,提升系統中有效微生物的數量,同時可富集污泥齡較長的微生物,并且固、液分離效果好,減少占地面積,縮短水力停留時間。實踐證明,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的容積負荷可達常規活性污泥法的3~7倍,同時可取得50%以上的的脫氮效果。敬一兵等利用海藻酸鈉與戊二醛進行交聯作為微生物固定化載體處理味精廢水,系統的COD去除率在70%以上,總氮去除率在60%以上。王增長等人利用聚集交聯固定化細胞技術,將篩選的脫色菌固定在活性污泥絮體上,投加到“厭氧-好氧-生物濾池”系統中處理印染廢水,發現處理后出水色度極低,可實現廢水回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可增加生物系統中的微生物濃度,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現有污水處理廠擴容、提升處理能力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3.3投加特種菌法

投菌法就是篩選出對特定污染物有較強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直接或者放大培養后投加到生物系統中,可以使生物反應器中的特定細菌處于最佳狀態,以提高特種污染物的處理效率。該方法對于毒性或者難降解廢水處理效果好,經濟成本低,但對于常規廢水經濟成本偏高。例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從上海石化廠分離出能夠去除硫氰酸鈉的混合菌種處理硫氰酸鈉廢水,可使得兩段生化工藝的硫氰酸鈉的去除負荷提高2~4倍,出水水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3.4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是按照進水、反應、沉淀、排放和閑置五個階段周期運行,間歇進出水。SBR法將厭氧、好氧、沉淀等設施集成在一個反應器中,通過控制時間程序而完成連續式設施所達到的效果,一般會設計2套以上交替運行。該方法運行靈活,可以隨時調整反應階段,例如把反應段與進水段同時進行,也可以在進水期的同時曝氣,各階段運行時間亦可隨時調整。例如,余宗蓮等采用SBR工藝處理生物制藥廢水,在不額外投加氮、磷等營養物質情況下,當進水COD在3500mg/L以下、水力停留時間16h時,出水COD可以穩定在350mg/L以下。更重要的是,在處理過程中可根據水質水量的變化,靈活調整反應階段,特別適應于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的工業廢水或分散式污水的處理。

3.5廢水生物除磷脫氮技術

水體中氮、磷等營養元素過量時會造成藻類的大規模爆發,形成富營養化水體,導致水體功能下降,喪失原有生態功能。研究表明氮、磷等營養物質的過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因子,因此,研究廢水中氮、磷的處理技術顯得非常必要。生物脫氮技術主要是借助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通過硝化和反硝化過程實現。朱淑琴等基于間歇式活性污泥法,通過硝化-反硝化過程脫氮,發現在硝化段停留時間7h,氨氮去除率達90%以上,反硝化階段,以甲醇作為碳源,6h后反硝化率達95%以上。山西汾西礦業集團焦化廠采用A2/O工藝處理焦化廢水,發現水解酸化可以改善碳源的生化性,NH+4-N去除率高于60%,COD去除率高于70%,產水可用作熄焦及洗煤補充水加以回用。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在厭氧條件下釋放磷,好氧條件下過量吸收磷來除去污水中磷的方法。目前,應用于工程實踐的生物除磷技術有多個系統:Phostrip工藝、Phoredox工藝、Bardenpho系統、A/O系統、UCT工藝、改良氧化溝、SBR工藝等,這些工藝均有一定的除磷功能。

4生物技術在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中的應用

城市規模擴大和經濟發展導致生活垃圾快速增長和資源能源需求短缺,已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普遍面臨的棘手問題。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重視對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填埋、堆肥、焚燒和熱解相結合的綜合處理模式,80-90年代開始,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逐步引入“避免和減少垃圾產生”的減量化觀念,從垃圾處理處置的末端治理向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方向轉變。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環境意識的加強,過去的垃圾成了城市礦產資源,各國開始探尋城市發展中資源能源化解決方案。城市城市固體廢棄物中有機物占40%以上,是寶貴的可利用資源。如通過生物技術將其轉化為能源或者有機肥料,可以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因此,基于生物技術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從而獲得能源或者優質有機肥是城市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有效途徑。由于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能源化處理起步較晚,國外的一些成熟處理技術不能在國內直接應用,加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短缺,需要加大在生活垃圾資源能源化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同時跳出僅僅回收能源的思想束縛,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其它功能化應用(如作為吸附材料或工農業原料)將更有意義。

二生物技術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除了可應用在廢水處理、廢氣凈化、固體廢棄物的處置以及環境污染的快速監測等領域,還可以應用在污泥處理與處置、農業環境保護以及場地修復等領域。由于農藥、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已引起土壤、地下水、水系和海洋的嚴重污染,世界各個國家都積極制定了各類環境修復計劃,其中生物修復技術得到了很高的重視。例如,歐洲的德國、丹麥、荷蘭等國家非常重視生物修復技術,他們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質,把生物修復技術作為治理大面積區域污染的一種有價值的方法。美國也在積極推進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美國能源部組建了“生物修復行動委員會”來推進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施。

上一篇: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下一篇: 寫作培訓心得體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亚洲中文字幕的 | 中文字幕dvd日本欧美精品 | 亚洲人成日本片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不卡网站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