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4 14:47: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資本市場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資本市場論文

篇(1)

一、資產重組對會計主體假設的修正

會計界主流觀點認為,會計主體是能夠控制資源、承擔責任,并進行經濟活動的經濟單位。這實際上是把會計主體等同于經營主體。事實上,企業會計只關注企業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并向有關各方提供會計信息。將會計主體等同于經營主體是解決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企業與出資者之間、企業與職工之間信息混淆問題的辦法。但這暗含一項前提條件,即它們相互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交易,交易行為遵循市場規則。然而,在現階段,這個前提條件難以得到保證。因為廣泛的資產重組活動,在企業之間編織了一張以產權為紐帶的關系網,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關聯企業之間的地位不再是獨立的,關聯企業往往借助關聯交易操縱利潤,其在會計信息中摻雜了大量不易觀察的信息,導致真假信息混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應當擴展會計主體的內涵,即把會計主體從經營主體的概念擴展成產權主體的概念。所謂產權主體是指以產權為紐帶的一組企業,不僅包括經營主體本身,而且包括以產權為紐帶的其他關聯企業。將會計主體從經營主體擴展為產權主體,并不是要會計人員把核算的觸角伸到其他經營實體中去,而是把關聯企業的交易和經營主體與獨立企業的交易加以區別,解決信息混淆問題。

二、資產重組對持續經營假設的補充

持續經營假設,即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清算。持續經營假設的定義是有局限性的,它容易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即企業經營狀態只有兩種:要么持續經營,要么停業清算。把企業的經營狀態抽象為持續經營和中止經營兩種狀態,并且以持續經營為正常狀態,是一種很牽強的假定。這只有在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認為是合理的:當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后,從持續經營狀態轉換成中止經營狀態所需的時間很短。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完善,以上條件很難得到滿足。企業在面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同時,自身抗風險的能力也在相應增強。當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時,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重組活動解決或延緩破產清算的發生。

因此,將企業狀態簡單地分為持續經營和中止經營兩種情況不能客觀地反映經濟環境。可以在這兩種狀態之間設定第三種狀態,即不確定程度較高的弱持續經營狀態。在一般情況下,企業持續經營存在實質性重大疑問的時間點應從管理當局的挽救活動即重組活動開始。此時,企業能否持續經營已經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將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由持續經營假設修訂為弱持續經營假設,強調弱持續經營假設并不是否定持續經營假設,而是對其進行修訂和補充。修訂的目的是充分揭示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實質性重大疑問,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此基礎上可以演繹出許多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如確認或有損失、預計不確定性對資產負債分類的影響等。以上會計處理方法,只有在弱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才能得到邏輯上的統一。

篇(2)

行為金融理論是從人的觀點來解釋金融學和投資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以及怎樣形成的,把投資決策看成是投資者在一種心理上計量風險與收益并進行決策的過程,因此受投資者的心理特征影響,是經濟行為科學化研究方法的一種價值分析回歸。

行為金融理論以有限套利理論和非理模式為兩大理論基石,其大致有這么幾個重要的分支:期望理論。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在市場行為模型方面,近年來行為金融理論研究中,有四種模型BSV(Barberis.Shleifer.andVishny,1998)模型、DHS(Daniel,Hirshleifer,andSubramanyam,1997)模型、HS(HongandStein,1999)模型又稱統一理論模型(Unifedtheory,andmode)和羊群效應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

盡管行為金融理論發展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它通過心理和決策行為等因素的引入,已經成功的對證券市場的異常現象進行解釋。如股權溢價之迷、流動性之迷和可預測之迷、封閉基金之迷,反應過度與反應不足、小公司現象與規模現象、股票市場的季節效應、周內就效應,并可將理論運用于對投資者行為、投資經理選擇和公司金融的分析中去。

在金融實踐方面,行為金融研究的豐碩成果,在國外已經開始為投資行為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導。尤為重要的是,行為金融理論與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在許多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同盟”關系。確切地說,用傳統的技術分析方法所發現的問題,可以在行為金融理論中尋求到它們存在的理論依據。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已經開始了解行為金融,并把期望理論(ProspectTheory)、易犯的認知錯誤、后悔規避(regretaversion)、非完美的自我控制等行為金融理論應用于自身的投資實踐中,以完善投資行為。一些先行者甚至還建立了行為金融投資基金,試圖利用金融市場上人們的行為特性和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完善投資策略來完善市場套利的實踐。

二、行為金融學在中國資本市場的適用性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在許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一個的突出問題是過度投機性,其最主要原因就是眾多中小投資者的非理。東方證券馮玉明等研究人員2001年所作的對1994年9月到2000年10月在滬深兩市上市交易的A股股票月度數據的統計研究表明,中國證券市場存在明顯的動量效應,中國的證券市場不是一個有效市場,行為金融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同樣存在。

(一)對我國當前股市面臨的持續性低迷的解釋

根據期望理論,投資者的效用(價值)不再是財富的函數,而是獲利與損失的函數。價值函數與標準函數的主要區別在于參考點的存在。參考點的位置是由個體的主觀印象確定的,它是個體進行比較的現狀參照。價值函數在參考點以上的部分(獲利區間)與標準效用函數相同,是凹函數;在參考點以下的部分(損失區間),價值函數是凸函數,且其斜率有明顯增加;在參考忘附近,價值函數的斜率有明顯的變動,表明人們風險態度的變化——對損失的感受大于獲利。

我國股市自2001年7月份以來,一直處于弱市之中,就與投資者在價格發生逆轉之后,面臨不確定性的政策性因素,對風險的厭惡程度遞增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心理因素作用的必然后果就是基于“羊群行為”模式的股價過度反應,此時即便宏觀經濟基本面有“利好”因素或管理層出臺一些針對股市的“利好”政策,但由于投資者具有“損失恐懼”,不能利用所接觸到的信息進行理性預期,因此,股市對利好“消息”的反應肯定與在股市上漲時不能同日而語。

筆者認為,在當前我國股市中政策還能夠起較大作用的情況下,要改變股市的疲軟狀態,必須考慮到投資者在認知上的偏差,加大“利好”政策出臺的力度和集中度,以加強投資者對于政府搞好股市的信心,影響投資者的心理。促使投資者的行為擺脫參考點以下部分的凸函數區域。

(二)對我國資本市場“圈錢饑渴癥”的解釋

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債券融資逐步取代了股票融資,成為國際融資的主渠道。始于1987年的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緩慢,1992年至今,股票融資遠大于企業債券融資。股票市場的發展速度遠快于債券市場。上市公司躍躍欲試上市募投籌資,截止2001年10月31日,上市公司在滬、深交易所累計發行股份總額為4757.35億股,其中上市股份為1466.8億股,總計籌資額約為人民幣6300億元。我國資本市場呈現出一種“圈錢饑渴癥”的“火爆”現象。

市場時機理論是行為金融學對于證券發行。資本結構,投資等公司金融領域進行分析的一個基本理論框架。這個理論的假設前提是投資者是非理性的,而公司經理是理性的,在投資者非理性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股價往往錯誤定價。假如在公司股價高估的情況下,公司經理很明顯會采取發行新股的做法。而且,由于問題的存在,經理并不一定選擇公司真實價值的最大化,而可能從加強自身的特權出發,在企業規模等其他目標方面最大化。這樣,公司經理就會傾向子在股市進行融資,或擴大投資規模,或持有現金,或者投資于資本市場其他證券,以投資者的非理性亢奮來建立自己的“帝國大廈”。這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圈錢饑渴癥”的成因。

我國資本市場上機構投者數量很少。資金總量也不多,整個市場投機氣氛很濃。投資者為賺取二級市場差價而購買市盈率高的新股,為企業惡意圈錢提供了條件。此外,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由于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整和經理股票期權等機制的缺乏,導致公司內部問題非常嚴重。公司經理不是以公司的真實價值最大化作為目標,而往往傾向公司經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決定了公司經理融資和投資行為決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這也是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圈錢饑渴癥”的在內原因。

三、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對我國結構投資者的啟示

(一)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為偏差導致了市場價格的偏離,而若能合理利用這一偏差將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這就形成了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傳統投資策略還存在投資者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變動,而人類的心理決策特征是長期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某些行為是穩定的和跨文化的,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的交易策略相應也就更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從國外看,基本市場異象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主要有價值投資策略與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來,美國的共同基金中已經出現了基本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證券投資基金,如行為金融學大師RichardThaler發起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還取得了復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

(二)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于投資者的后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機構投資者本應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中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的領導者,但我國的各類基金卻一直是投資風格模糊。其可以考慮利用市場現象的行為金融學解釋,并依據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性,采取相應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1、反向投資策略與價值投資策略

該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好的股票。如選擇低市盈率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賬面價值比值低的股票、選擇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為經濟學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普通個人投資者由于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對政策信息表現出過度反應,尤其是我國的個人投資者對政策面消息的反應尤為強烈。而機構投資者的信息庫和專家隊伍則可以對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預見性,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可以采取反向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大量的“跟風”,“跟莊”的羊群行為。使整個市場的預測出現系統性偏差。導致股票價格的偏離,并隨著投資者對價格趨勢的積極跟進而進一步放大了價格與股票基礎價值的偏離。這些對股票價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終都會隨著金融市場的價值回歸而出現異乎尋常的股價下挫或上揚,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價值投資機會。

ST股的股價往往在特別處理或特別轉讓的消息公布后現出不跌反漲的現象。從現為金融學的角度看。由于我國證券市場上殼資源的稀缺性,這類公告效應帶來的不僅是公司陷入嚴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該公司可能會成為潛在并購目標,緊接著就有資產重組等大動作,給投資者帶來其未來收益流價值的預期。這類股票也可以成為機構投資者資產組合中的構成之一。

2、動量交易策略

該策略的核心內容是尋求在一定期間中股價變動的連續性。如股價變動連續趨漲,則采取連續賣出的策略;如股價變動連續趨低,則采取連續買入的策略。

我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傾向比國外同類研究的發現更加嚴重。根據趙學軍、王永宏(1998-2000)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股市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兩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國外證券市場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1.5倍。處置效應會帶來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幅,而這一差價最終的收斂意味著那些有大量資產收益未實現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資產虧損未實現的股票有更高的預期回報。利用這一異象可以采用動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于過去股票價格的走勢,通過差幅獲利。

篇(3)

但是我國實行的是有特色的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情況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情況也不一致,從而決定了我國的會計制度在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和慣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還有中國特色,即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例如,關于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國際準則將重組收益列作收入,而我國則列入資本公積;關于非貨幣易的處理,國際上接換入換出資產的公平市價入賬,我國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值入賬;關于資產負債表日后發放現金股利,國際準則作為非調整事項,我國則作為調整事項處理;對編制現金流量表國際準則只允許采用直接法或間接法中的一種,我國兩種方法均要求采用。這種不一致體現了中國人,和平共處的處事原則。

由于有這種不一致的存在,基于以下一些理由,要求我們在很多時候必須采取國際化準則,或者將我們按中國會計制度編制的財務報表調整為接國際化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

(-)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需要

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即發行股票和債券籌集資金;間接融資,即通過世界銀行及其他機構借款籌集資金。現在我們有些上市公司已在國際市場上發行了N股、H股、B股等等,有些已不滿足于國內有限的資本市場融資,希望在更廣泛的國際市場融資。而要在國際市場上拿到資金,首先要使外國的投資者看得懂我們的財務報表,要將我們的財務報表按國際化準則進行編報。

(二)國際貿易的需要

廣泛的國際貿易要使貿易伙伴了解我們的產品,了解我們公司的信用和資金實力,而此時一份按國際化準則編報的財務報表是必不可少的。

(三)跨國投資的需要

我們的公司可能投資到國外,我們也可能與國際上著名的公司一起合資辦廠,國外的公司需要使用國際化的準則編制財務報表,而我們的合資公司除了需按中國會計制度編制財務報表外,還要向國外投資者提供按國際化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

也許我們可以在國內市場籌集到資金,但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已使我們的公司不滿足于一個只有中國市場的市場,國際貿易是我們絕大多數公司必然的選擇,國際化的財務報表也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

我們可以請國際上的“五大”會計公司按國際化準則為我們的公司編制財務報表,但我們必須為此支付以美元計價的高昂費用;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來編制國際和國內兩套財務報表,公司財務人員不必精通國際準則,新中大國際財務軟件可以幫助公司按中國和國際化準則編制財務報表。

新中大國際財務軟件Intfi是在中國即將加入WTO及經濟日益國際化的背景下,針對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財務管理國際化的需要開發的全新產品。Intfi支持中國、中國香港、美國、國際會計及其他國家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一套帳本多套會計準則無需等待的即時切換;支持中文簡體、中文繁體、及其他國家語言的智能化動態信息翻譯;支持比較會計、管理會計、多幣種核算、多計量單位的換算;支持集團財務管理、集團財務報表合并、智能化建模的財務分析。產品采用了最先進的基于組件的N層架構,支持ORACLE、SQLServer、SYBASE、DB2、INFORMIX等多種大型數據庫系統,具有良好的系統開放性,并能支持商務。

Inifi產品涵蓋了總帳、現金中心、財務報告、固定資產、成本管理、決策分析、集團管理、員工管理、基礎數據、客戶中心、供應商中心、權限中心、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以及電子商務接口、帳套和語言的選擇等十余個產品模塊,能滿足企業從財務到業務全方位管理時需要。

新中大國際財務軟件為我國國有和大型集團企業跨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提供了財務運作、商務監控、合作交流的基本保證。為傳統企業向國際化方向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同時軟件高度靈活的伸縮性,也必將適應作為廣大民營和中小企業在開放的國際市場中的核心管理手段。

新中大國際財務提高和促進了我國吸引外資的環境條件,為境外企業在華投資、合資和合作提供了規避投資和貿易風險、監控財務狀況的強有力的工具。

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日益臨近,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電子商務浪潮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必將與國際接軌,對傳統企業的競爭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企業實現電子商務的重要環節,企業對財務管理軟件的功能和技術創新要求日益迫切,傳統財務管理軟件已無法適應企業管理的國際化和化要求,財務軟件的國際化已經是勢在必行的發展方向。

二、管理的國際化

在我們的許多公司中,也許并不缺資金,我們的公司也實行了制度,我們也吸引了一流的人才,建立了自己的所,有的還建立了博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但我們的公司離世界五百強還有距離,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在產品質量、價格等方面還有差距。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這些差距,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管理。企業實行計劃管理已被市場證明是行不通的。而我們的公司,或者現代化的公司在市場經濟中經營至多不過20年時間,與世界上有幾十,上百年管理經驗的公司比較起來,我們還處于成長期,在企業經營日益國際化的今天,迫使我們借鑒國際經驗,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效益。

采用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至少在以下幾方面使公司受益:

第一,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公司的機構和資產規模也趨向擴大,此時我們需要先進高效的管理制度,以使公司發揮整體優勢,并使公司管理層的意圖得到有效執行。

第二,進一步提高原有公司管理機構的效力,擴大內涵再生產。

第三,可使生產過程,物流過程更趨合理有效。

第四,先進的管理經驗將使我們的公司與國際上的大公司在公司運作上處于平等的地位,從而避免使我們的公司在國際化大生產和分工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現在我們的有些公司已開始付昂貴的咨詢費給“五大”國際公司請他們代為擬訂管理制度,在國外也有麥肯錫、摩根·士丹利這樣的著名咨詢公司為企業做管理咨詢。

管理的國際化并非是要照搬國際經驗,而是要考慮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借用國外經驗,新中大管理軟件正是實現這種國際與國內有效結合,使得管理化,更易操作更有效。

新中大公司將組織國際化、資本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產品國際化、市場國際化、管理國際化6個方面作為管理軟件架構的主導思想,來保證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的、不斷創新的、高成長性的國際化需求。

篇(4)

2.越來越多的保險機構通過股票市場籌集資本。不僅保險資金是股票市場的主要資金來源,資本市場反過來也成為保險公司提供發展資本的重要途徑。

3.保險負債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證券化是保險與證券融合的最新技術。負債證券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基于風險組合的總損失并在交易所中進行交易的保險期權;二是基于風險組合的總損失并包括本金和息票在內的債券。負債證券化是投資銀行和保險經紀人進行產品創新的前沿領域,目前已涌現出諸如意外準備金期票、備用信用限額、災變債券、自然災害期權等新品種。

4.證券型保險新品種不斷涌現。隨著保險市場競爭加劇,傳統保險產品已難以滿足客戶需求,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基于證券和房地產等領域投資組合的新型產品。

此外,保險與資本市場的融合不僅表現在業務的交叉上,也表現在組織機構的一體化上,保險機構與證券機構、證券投資基金、資產管理機構等通過收購兼并,形成集團化、復合式的組織構架。

二、加快我國保險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已刻不容緩

加入WTO后,我國的金融分業監管、分業經營的金融體制既面臨外來競爭,也面臨自身業務結構單一、規模不經濟的多重制約。保險與資本市場融合既是金融體系演進的大趨勢,也是突破保險與資本市場發展困境的雙贏策略。對我國保險而言,加入WTO后的核心問題是償付能力和競爭力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

從償付能力角度看,我國保險業的償付能力不足已經存在引發潛在危機的可能性。根據《中國保險年鑒1998》有關數據,初步的保守估計,我國保險業的償付能力不足差額達到74.5億元人民幣,低于最低償付能力標準達到32.69%,已經達到《保險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危機警戒線。解決償付能力問題,除了通過發展保險業務來改善績效外,當務之急是多渠道開拓保險公司注資渠道(包括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加快保險公司上市步伐,進一步放開對保險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限制。

從保險業的競爭態勢看,承保的綜合成本率將不斷上升,承保利潤會逐步下降,目前歐洲與美國的保險公司承保綜合成本率已經超過100%,承保虧損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的普遍現象。我國保險業隨著市場開放和競爭性增強,承保利潤會進一步加速下降,如果沒有其他創造利潤的渠道,勢必出現保險業的發展危機。

首先,資本市場規模偏小,對市場擴容的承受能力差,難以適應大型企業籌措巨額資本的需要。從潛在擴容壓力主要來源看,主要包括:(1)目前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可流通化和國有股減持的擴容壓力;(2)國有銀行體系和重新注資帶來新一輪銀行上市融資壓力;(3)中資保險機構利用資本市場彌補資本缺口帶來新一輪擴容壓力。就保險業而言,未來的重新注資要求就足夠壓垮目前的國內資本市場。我國保險業未來5年的資本缺口將超過1300億元。保險資本缺乏不僅包括償付能力不足造成的資本缺口,也包括中外資公司市場競爭力差距角度衡量的資本。目前整個中資保險業的實收資本總計不到20億美元,而西方國家一家中等規模的保險公司的資金就達到數10億美元,從目前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的資本狀況看,其所有者權益均在30億美元以上。顯然,目前的證券市場承受能力是很難承受未來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巨大資本缺口。

其次,投資品種單一,流動性差,難以吸引大規模的投資性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要解決資本市場對籌資的承受能力,必須吸引規模龐大、期限很長的投資性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保險資金就是資本市場未來資金來源的關鍵性渠道,這類資金包括商業保險資金、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等。但保險資金規模巨大,資本市場必須有豐富的投資工具和強大流動性支持來吸引此類資金。市場投資品種缺乏,市場規模偏小,對大資金而言,就存在很大的流動性風險。而流動性風險恰恰是保險類資金主要關注的風險。

再次,監管能力不足,投資風險很大。在目前不規范的資本市場環境中,投機盛行,市場操縱和欺詐十分普遍,是很難吸引真正的投資性資金進入的。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即使放松保險投資限制,理性的保險機構對進入資本市場也是十分謹慎的,投資失敗可能會形成很大的系統性風險。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保險與資本市場的融合不是簡單的資金互動關系,而是一個金融體系結構性整合和發展的深化過程,既包括資本市場為適應保險機構入市在交易機制、產品結構、交易質介、風險監控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又包括保險機構自身的管理構架、監控制度、經營戰略、產品結構等方面的調整和創新。只有通過深化保險和資本市場的結構性改革,促使兩者良性互動,才能突破我國保險與資本市場的低水平相互制約狀況。

三、保險與資本市場融合的條件、方式

1.保險與資本市場融合需要培育創造基本的環境和條件

從資本市場化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深化應該側重于:(1)加快債券市場體系發展;(2)加快發展投資基金市場;(3)發展遠期交易、期貨交易方式,建立完善的風險轉移和分散機制;(4)規范和發展各類信托機構、資產管理機構和專業化投資公司,進一步發展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

從保險公司看,要應對資本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在內部建立健全規范穩健的資金管理體系,保險公司不僅通過賣保單積累資金,也可以通過接受委托理財、發行債券和票據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通過多渠道的資產組合管理創造投資收益。

從政府監管看,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對接需要各金融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實行聯動監管,政策一致,并建立健全各類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市場運轉的合規性和政府監管的有效性。在目前分業監管構架下,應該加強保險與證券聯合監管,完善信息披露規則和公司治理準則,打擊市場欺詐和價格操縱等非法活動。

2.保險與資本市場融合的方式選擇

當前我國保險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投資資金源源不斷與投資渠道極其狹窄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與此對應的是,由于新增資金缺乏,當前證券市場承接能力低下,已陷入蕭條局面,面對未來擴容壓力急需開拓新的資金來源。為此,保險與資本市場融合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問題。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對接的方式較多,從國外的經驗看,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從資金運作的主體看,國外對保險資金的管理有3種模式:(1)保險公司設立全資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實行專業化運作;(2)保險公司在內部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部,按事業部制進行運作,這在一些中小型保險公司較為多見;(3)保險公司以信托或委托的方式將資金交由專門的投資機構或資產管理機構來管理。但隨著保險公司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競爭程度的提高,選擇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主體已成為一種趨勢。

從投資的具體渠道看,可供選擇的對接方式大致有以下8種:(1)發行保險定向證券投資基金;(2)放開投資連結產品直接入股市的限制;(3)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新股發行申購,參與國有股、法人股減持;(4)擴大可投資的企業債范圍;(5)面向保險公司發行定向的長期特種國債、金融債;(6)發展保單貸款和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和住房抵押貸款;(7)試辦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參與一些有效益的大型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的開發建設,參與一些處于高成長期的高科技創業投資基金;(8)開放對保險公司外幣投資的限制,允許適當比例外幣購買B股、H股、中國政府發行的海外債券、大型企業發行的海外債券等。

篇(5)

Abstract:WeanalysizeChina''''sstockmarketandbondmarketcorrelationusingcorrelationcoefficientandGrangercausality.Theresultshowsthat:statebondindexandstockindexexistcorrelation,stockindexexistsunidirectional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onbondindex;statebondyieldsandstockyieldsexistweakcorrelation,but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doesnotexist.Accordingly,weputforwardsomeproposalson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China''''scapitalmarket.

Keywords:bondmarket;stockmarket;correlationanalysis;correlationcoefficient;causalityrelationship

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證券市場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籌資者和投資者進行交易的最重要場所。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規模決定籌資量的大小。在整個社會資金供給量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如果股市行情看漲,股票市場收益率提高,資金在利潤的引導下必定從債券市場轉向股票市場。反之亦然。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之間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就是所謂的“翹翹板效應”。當前,我國正處在股權分置改革的變革時期,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否存在“翹翹板效應”以及該效應的大小也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我們選取2003年2月4日至2006年2月17日的上證綜合指數(SZ)和上證國債指數(GZ)作為樣本數據,主要采用相關系數和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研究。

1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相關性分析

1.1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相關系數分析

SZ和GZ的相關系數分析表表1域

相關系數

結論

2003.02.04--2003.12.31

0.802891

強正相關

2004.01.02--2004.12.31

0.512713

強正相關

2005.01.02--2005.12.31

-0.390831

弱負相關

2003.02.04--2004.12.31

0.596895

強正相關

2004.01.02--2006.02.17

-0.571394

強負相關

2003.02.24--2006.02.17

-0.403458

弱負相關

根據表1的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的相關系數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為正相關關系,2005年為負相關關系,2003至2005年總體程度上呈負相關關系。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居民投資對象也不僅僅局限于銀行存款、國債等風險較小的金融工具,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股票市場尋求資本保值增值,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翹翹板效應”逐步表現出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種效應會在將來更加強烈和明顯。

1.2上證綜指和國債指數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表2

原假設

lags

Obs

F統計量

Prob

結論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2

720

8.88837

0.00015

拒絕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73052

0.48202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3

719

5.19388

0.00149

拒絕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59588

0.61784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4

718

3.95030

0.00353

拒絕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31018

0.87124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5

717

3.57455

0.00336

拒絕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35763

0.87741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6

716

2.86613

0.00914

拒絕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42290

0.86396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7

715

2.46729

0.01663

拒絕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46449

0.86040

接受

根據表2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從滯后2期至7期,上證綜合指數和國債指數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上證綜合指數的變化會引起國債指數的變化,即滬市股票行情的變化會引起國債市場行情的變化,但是反向關系并不成立。原因很簡單:被稱作金邊債券的國債的信用等級在所有的債券中是最高的,大部分居民將國債投資作為儲蓄的一種變相形式;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習俗都強調儲蓄的重要性,因此當股市風險增大時,會有大量資金涌入國債市場;但是當國債市場收益不景氣的時候,表明無論什么金融工具都很難在保證資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好的收益,大部分居民會選擇持幣觀望或者消費,而不會投入股票市場。

2上證綜指收益率和國債收益率相關性分析

筆者根據國債綜合指數和國債指數計算出上證綜指日收益率和國債指數日收益率,計算公式如下:

上證綜指日收益率:RLNSZt=log(SZt)–log(SZt-1)

國債指數日收益率:RLNGZt=log(GZt)–log(GZt-1)

下面,我們采用同樣的相關分析方法分析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

2.1上證綜指收益率和國債收益率相關系數分析

RLNSZ和RLNGZ的相關系數分析表表3

時間區域

相關系數

結論

2003.02.04--2003.12.31

0.058048

微弱正相關

2004.01.02--2004.12.31

0.081284

微弱正相關

2005.01.02--2005.12.31

-0.089323

微弱負相關

2003.02.04--2004.12.31

0.075472

微弱正相關

2005.01.02--2006.02.17

-0.067251

微弱負相關

2003.02.24--2006.02.17

0.033789

微弱正相關

根據表3的相關系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國債收益率和股票綜合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關關系,2005年呈微弱的負相關關系。2003年至今,兩種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關關系。總體而言,二者收益率沒有必然相關關系。原因在于:一方面,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之間的資金流動并不順暢,限制較多,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尤其以保險資金和社保基金等對風險要求較為嚴格的資金大部分都投資于國債和金融債市場,政策規定不允許其將過多資金投資于股市,在國債市場收益率較低的情況下也無法將資金轉移到股票市場;另一方面,過去股票市場的退出機制并不完善,很多居民投資者在套牢的情況下很難退出,資金流通不通暢,收益率作為投資風向標的作用并不明顯。

2.2上證綜指收益率和國債收益率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表4

原假設

lags

Obs

F統計量

Prob

結論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2

720

1.65436

0.19195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8903

0.74908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3

719

1.41075

0.23840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15344

0.92748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4

718

3.95030

1.26772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31018

0.17457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5

717

1.14624

0.33441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6549

0.93192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6

716

0.95575

0.45440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6746

0.95204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7

715

0.88652

0.51656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5247

0.97140

接受

根據表4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得出結論,從滯后2期至7期,上證國債收益率和綜合指數收益率都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這與相關系數分析的結論一致。

3政策建議

發達資本市場和我國資本市場對比分析表表5

發達資本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

1.國債指數和股票指數存在強相關關系,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1.國債指數和股票指數弱負相關關系,股票指數對債券指數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2.國債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強相關關系,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

2.國債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微弱相關關系,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3.強式有效市場,信息和資本自由流動。

3.弱式有效市場,信息和資本流通不暢。

4.資本追隨利潤自由流動,不同市場和地區之間的套利活動頻繁,導致不同市場和地方的收益率趨于平衡。因此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存在強相關關系。

4.資本項目管制較多,無法進行自由流動和套利。不同市場的資金進入和退出機制并不健全,國際和國內市場資本流通不暢。因此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不存在強相關關系,僅僅表現在市場行情即指數的相關關系上。

根據表5的結論,為了更好的發揮證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金配置的功能,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效率,我們建議重點發展以下幾個方面:(1)積極穩妥地推進股權分置改革,盡快解決國家股、法人股上市問題。上市公司設置國家股、法人股,而且國家股和大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這是我國股市在特殊情況下的產物,它既不符合《公司法》,也不符合國際慣例。國外股票市場的ARCH類模型參數估計之所以趨于合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證券市場規模的壯大。因為只有規模足夠大,才能避免少數人操縱股市,減少過度投機。我國證券市場還不十分活躍,還存在少數人操縱價格,使股票市場過度波動的現象,這與國家股、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這個因素有關。(2)穩定證券市場結構,積極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的投資者隊伍。中國股市存在著過度投機現象,因此,要注意投資者隊伍的素質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專業投資理念的從業人員,必然可以有效地緩解我國股市嚴重的投機現象。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在證券結構方面,要發展大盤股,按照產業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及重點能源、交通、原材料企業,要支持它們上市籌資;二是在需求結構上,要增加機構投資者,組建真正的投資基金,因為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基金組織都是比較穩定的,一般是以投資為主,而不是以投機為主。(3)政府應避免過多行政干預,讓股票市場盡快市場化、法制化、規范化。在完善的金融市場上,政府主要是利用政策手段,制定各種政策法規來影響市場各主體的行為,以達到間接地調控市場的目的。成熟股市的股價由市場自由調節,并且波動時間一般都比較長。每一次大的政策變動,都會引起股票市場短期的劇烈波動,從而助長股票市場的投機行為。政府對股市的管理更應該走上正規化、法制化的軌道,加快建立法治秩序,改善法規體系與司法效率,包括建立能切實保證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員履行對全體股東的受托責任的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股東權利和債權人權利的保障機制。完善的公司法和證券法是證券市場健康運行的基本先決條件,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證明了這一點。(4)規范證券市場的信息機制,使股票價格能準確地反映股票的真實價值。由于我國股票市場在信息分布、信息加工和信息傳遞等方面都存在許多不足,市場交易者的行為非理性和大量的噪聲交易,使證券市場價格產生劇烈波動,市場信息效率低,無法實現證券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功能。要使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必須規范信息運行機制,構建合理的“信息——預期——價格”機制,嚴格執行《證券法》,盡快完善現行信息披露制度,使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應規范上市公司及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風險內部約束和法律外部制約機制,確保證券市場的基礎信息具有充分性、完整性、真實性和可靠性。監管機構應在更廣泛的范圍對違規進行查處,同時可考慮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中的處罰條例,加大處罰力度。(5)加快制度創新和制度發展,彌補制度缺口,建立有利于市場發育成熟的制度。要加快產品創新和拓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建立基于市場的金融創新機制,發展多層次、多品種、多渠道的完整市場,循序漸進地放松管制和進行監管改革,促進市場發育,加速經濟與金融自由化進程。監管改革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監管機構的獨立化和專業化,二是由替代市場作用的監管轉向推動市場發展的監管。也要加快完善市場主體的治理結構和自律機制,包括執業標準、運作質量、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提升,以及交易所等自律組織和證券公司等市場機構的獨立、專業化運作。還要加快推動配套改革支持,包括政商關系再造,推進市場導向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改革與政府職能的轉換。(6)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我國證券市場與國際標準接軌。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進入國內進行直接投資,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境內公司選擇海外上市,伴隨資本的大量流動及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推進,我國股票市場與國際接軌是必由之路。當然,要徹底轉軌,需要全社會巨大的、長時期的努力,而不會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篇(6)

1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現狀分析

中國現行金融市場監管體系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分業監管。中國金融體系分別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但在資本市場上就是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中央和地方各管—塊,不同品種證券的市場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種證券的—二級市場之間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現是:證監會是中央主管機構,地級人民銀行在市場監管上頗有影響,財政部、中央銀行介入市場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場所的管理上擁有很大的權利。

自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監管就伴隨著始終。但我國資本市場仍然危機四起,從20世紀90年代的股市異常波動,到現在上市公司頻頻發生造假事件,這表明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的不到位,市場運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現狀,將有助于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的發展。

1.1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機構

我國現行的資本市場監管體制可以說是集中型監管體制,在分業集中監管的基礎上,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實行適度的統一監管。

中國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證監會作為對證券業和證券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的執行機構,監督檢查所歸口管理部門。由于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證券機構的審批,這意味著對于證券中介機構的監管權限在兩個部門被分割開來。

在1992年以后,人民銀行不再是證券市場的主管機關,但它仍然負責審批金融機構。這意味著證券機構在審批和經營管理上受人民銀行和證監會的雙重領導。中國人民銀行還負責管理債券交易、投資基金。

財政部負責國債的發行以及歸口管理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

在我國資本市場監管體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區證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證監會一起管理滬、深證券交易所。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響其正常操作。

1.2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的成效分析

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所投入的成本與我國資本市場運行結果的分析,可以從我國資本市場效率與監管的角度來分析。市場監管能否有效糾正市場失靈,充分保證市場效率,關鍵在于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監管制度是資本市場監管的基礎和效率的保障。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缺陷,特別是監管制度的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與監管失效的同時存在,成為轉軌過程中資本市場監管的基本現狀,對資本市場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

根據市場證券價格對信息反映的范圍不同,把市場劃分為弱型效率市場、半強型效率市場、強型效率市場。經濟學界對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論進行實證分析和理論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對弱型效率市場、半強型效率市場進行研究。以往對我國資本市場弱型有效市場的實證檢驗有,俞喬(1994)對上海、深圳股票市場股價變動的隨機假設進行檢驗。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綜合股價指數的觀察值,通過對誤差項序列相關檢驗、游程檢驗和非參量性檢驗,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價變動是“隨機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兩地股市非有效性結論[1]。

半強型有效市場檢驗的有:楊朝軍等(1997)選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間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為樣本,對各家公司股價在公告前后的變化進行詳細地分析,以檢驗市場對送配信息的反應。結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經能夠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說明中國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開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達到半強式效率市場,而筆者在對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數進行實證分析也得出我國股市尚未達到半強式效率市場的結論。

2我國現行資本市場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資本市場監管體制建設不完善,證監會效能不足

在中國資本市場管理體系中,除了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以外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的人員編制不足和缺少足夠權威,導致削弱實際監管效果。很顯然,在證監會和地方監管部門之間存在著重復監管的現象,而監管職責在證監會和人行之間的分割,又導致某些監管領域落入夾縫之中。而對于市場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針對證券商和機構投資者,事實上缺少監管。

2.1.1證券監管機構的有效性和權威性不足

證監會在名義上是主管機關,但在國務院組成部門中只是附屬機構,只能起協調作用,監督的權利和效力無法充分發揮。

現階段市場已形成了以股票、債券為主的企業債券、基金、可轉化債券同時發展的直接融資工具體系。而從目前的監管機構分工來看,中國證監會主要監管股票、基金、可轉化債券;財政部主管國債的發行、兌付;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企業債券的發行。證券主管部門存在著多頭化,易產生整體監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體監管效率和證券各品種之間的協調配套發展。

2.1.2證監會地方辦事機構行政能力的獨立性受到制約

本地政府在本地區證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證監會派出機構,與地方政府有很深淵源,受地方政府干預的可能性很大。證券市場運行中屢屢發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國證券監管系統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國證監會的權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級的地方首長的干預,其獨立性受到很大制約。

2.1.3證監會權力制約不能有效輻射其全部管轄范圍

證監會權威性的不足與監管權力分散性是相聯系的,監管權力從橫向看分布于證監會、銀監會、財政部和國資委等機構之間,各部門之間的政策法規、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標亦有沖突之處,居高不下的協調成本大大降低了監督管理的效率。從縱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間,多家平行機構從不同側面,各個地方從不同范圍(地域)對資本市場進行監管,造成利益的沖突、責任的推卸、監管的盲點和監管力度的不平衡,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統一性,造成某些領域事實上的無人監管。

2.2資本市場監管理論創新不夠,市場管理者不能有效進行理論建設

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理論研究主要還是局限在對資本市場現行問題的補救上。由于市場發展太快,政府監管部門忙于應付大量的日常事務性工作,沒有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的中堅作用,證券市場的基本建設在某種程度上被忽略了,對資本市場結構、運行問題缺乏理論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風險預警體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問題。為了解決一些短期內凸現的緊急問題,往往采取不顧長遠的急救方法,雖暫時解決了問題,但是卻為今后的監管工作帶來了隱患,參考證券市場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國家的證券監管機構都有一個明確的行動宗旨和一系列行動細則組成的綱領性監管框架,這種框架是其監管部門長期行動的準則。在缺乏長遠規劃的情況下,監管上被動地長期處于救火狀態就是難免的。

2.3資本市場自律性監管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市場自律性監管機制功能

我國目前的自律組織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滬深兩地交易所自律組織;二是證券業協會。兩個層次在行業自律中都存在問題,首先是兩地交易所存在明顯的地方利益,其對市場交易的監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預,因而難以真正貫徹公平、公正的指導原則。其次是中國證券業協會作為一家行業性質的民間協會不能發揮自律作用,這與目前證券市場多頭管理格局有關。因此,證券市場發展至今,監管與自律仍然處于嚴重不平衡的狀態。

2.4資本市場監管法制建設不健全,市場主體法律意識不強

國家對于上市公司退市問題存在法律盲點,難以準確把握執法尺度。并且退市標準不統一,尺度難把握。對于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督,主體不夠明確。由于現行法律對地方人大如何監督中央駐各地的管理部門沒有明確規定,省人大及人大財經委難以對駐各證管辦實施監督。實際上,《證券法》等于沒有明確對證券監管部門進行監管,以及應該由誰來監管。

3啟示及對策

通過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現狀及問題分析,如何有效強化資本市場監管職能、提高資本市場運行效率,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3.1構建資本市場監管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及時發現有關宏觀經濟指標的異常反映并及時進行調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機發生的。這里的關鍵是要建立比較完善的靈敏的資本市場危機預警指標體系。

3.2強化資本市場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穩定一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制度。強化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關鍵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動態監管機制,加強資本市場會計審計制度落實,規范上市公司組織結構,以此來消除利潤操縱行為的發生,加強對企業所募集資金使用和投向的監督。

3.3積極穩妥地推進股權分置改革

篇(7)

(1)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問題。

吳曉求教授認為,由于客觀的、歷史的種種原因,我國的貨幣市場發展要比資本市場發展滯后。但從總體上說,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貨幣市場的發展來支持,資本市場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沒有相應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缺乏風險規避和風險流動的調節機制。因而在現階段,研究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對于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金融體系的發展,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是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原因及特點是什么?這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關系這個層面上,應該深入研究一下市場運行狀態的改變、資產形態的改變以及資產流動性的提升對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影響是否存在?國際游資的大規模流動使得兩個市場的界限不是很清楚。雖然我們可以從期限上來劃分兩個市場的界限,但是從資金本身的性質來看,有時是很難劃分的,所以還應研究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在實踐中應如何區分的問題。

(2)銀行信貸資金與股票市場發展之間的關系。

吳曉求教授認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關系理論研究的背后含義就是銀行的資金和資本市場的關系問題,或者更明確的說,就是研究信貸資金在什么條件下、通過什么管道進入資本市場的問題,以及如何設計這種有益的、必要的管道。他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對國內外的發展歷史做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理論關系;其次,國外在歷史上銀行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上的管道有哪些,這些管道有什么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制定什么樣的規則來規避這些消極作用?第三,我國目前在打通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關系時有哪些通道和規則,哪些通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無論是對貨幣市場還是對資本市場都是有害的,有些管道則對資本市場有利,對銀行自身的業務有所提升。對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正確的評價,需要作詳細研究。吳曉求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銀行信貸資金無論通過什么管道進入資本市場,都有一個如何認識潛在的信用危機問題。實際上,“中科系”事件已經給我國提出了這個警示。雖然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原則上不能進入資本市場,但股票質押貸款政策在銀行資金與資本市場之間建立了一個管道。在股票質押貸款過程中客觀上存在一個信用創造問題,因此我們要關注這種信用創造可能引發的資本市場的潛在風險和危機。

(3)金融業的發展與監管模式問題。

吳曉求教授談到嚴格意義上的金融業的分業發展要求資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這種模式下,銀行信貸資金無論通過什么方式進入資本市場都是不允許的。但實際上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業銀行法》的某種界限,所以分業發展的模式實際上已經慢慢地受到挑戰,銀行資產已潛在地包括了股票這種股權性資產。我國傳統商業銀行如果不尋找新的業務平臺、不創造新的投資工具、不改變資產結構,將難于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競爭。所以,如何正確看待這種分業發展和分業監管的模式,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4)貨幣政策和資產價格的關系問題。

吳曉求教授認為這個問題的政策含義就是貨幣政策制定應在什么范圍內、什么程度上來關注資產價格的變化。這涉及到貨幣政策是否有效、貨幣供應量是否充足以及資本市場上資產價格的變化是否真的反映經濟增長的實際狀態等問題。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既是競爭的對手,又是協作的伙伴,兩者截然分離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如何建立一個包括發達的貨幣市場和健康的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是提高我國的金融競爭力的重要步驟,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戰略性課題。

二、資產價格與貨幣政策

FSI報告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關于“資產價格與貨幣政策”這一問題的理論研究。

FSI研究組認為,自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創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國家資本市場發展日益深化與廣化,傳統的貨幣政策目標與操作體系面臨著愈來愈多的挑戰。過去20年來,各國中央銀行雖然在控制商品與勞務的通貨膨脹方面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對于資產價格的膨脹,卻難有對策。80年代末,日本、北歐資產價格膨脹引發的“泡沫經濟”對其經濟造成了長期不利影響;90年代后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資產價格明顯地偏離實體經濟上漲的趨勢更是引起了決策部門普遍擔憂。例如,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關方面加強對資產價格與貨幣政策關系的研究。

FSI研究組認為,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各種可交易金融資產總量急劇增加,因而,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對各種宏觀經濟變量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制度性變革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傳統的貨幣政策,立足于保持幣值穩定,多將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作為目標;但是一般價格水平的反映的是當期消費成本的變化,如果居民財富總量中金融資產比重較大,從整個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也會影響當期的消費選擇和消費成本,因此,至少從理論上看,將一般物價水平作為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不完全的。實踐中,人們還發現,資產價格的過度上升往往出現在一般價格水平比較穩定的時期。

(2)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中,傳統的、教課書式論述的是凱恩斯的理論,即央行的政策調整先影響市場短期利率,再傳導到長期利率,影響投資水平,進而影響實際經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資產存量較大,短期利率的變化,會引起各種資產價格相對水平的廣泛調整,通過財富效應影響消費,通過企業凈價值變化影響企業的借貸成本和借貸能力,從而影響社會信用規模和實際經濟活動。

FSI研究組認為,雖然從理論上不能說明資產價格的變化對貨幣政策的意義,但是在實踐上,目前各國中央對貨幣政策操作是否要考慮資產價格因素普遍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資產價格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變動不拘的心理預期左右,定價基礎很難把握,中央銀行缺乏影響、控制資產價格的有效手段。如果貨幣政策將資產價格納入調控范圍,可能會引起投資者的“道德風險”,導致資產價格更大的波動。

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實證研究:國際視角

為了動態地把握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FSI報告系統研究了成熟市場國家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以及這些國家銀行資金進入證券市場的監管及其演變,樣本為美國、德國和日本。FSI研究組希望從這些樣本中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供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借鑒。

(1)國際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演變

FSI研究組分別對二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末金融創新浪潮以來美國、日本以及德國三個國家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關系的演變作了歷史的回顧。

1、美國。美國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創新浪潮,極大的推動了貨幣市場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貨幣市場涌現出許多新的工具,如大額可轉讓存單(CD),出現了新的子市場,如商業票據市場、可轉讓存單(CD)市場等。80年代后,美國貨幣市場與國際貨幣市場的關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歐洲美元市場的迅速膨脹使得兩者的關系更加復雜。美國國內貨幣市場的發展和強大的國際貨幣市場為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資本市場共同構建起美國以直接金融為主的金融模式。2、日本。70年代末,日本啟動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為主要內容的金融改革,進而相繼建立和發展了拆借市場、票據市場、回購市場、大額定期存單轉讓市場、銀行承兌票據市場等貨幣市場,并先后向證券公司開放,極大的解決了證券公司的短期流動性需求,同時也為證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巨額的資金支持。隨著1998年的“大爆炸”,日本銀行、證券和保險開始實行混業經營。銀行業和證券業的融合打破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傳統界限,銀行和證券公司通過各自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的綜合性業務將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密切的聯系起來,實現了資金在兩個市場的無障礙自由流動,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逐步走上了相互融合的發展道路。3、德國。德國金融體系的典型特征是占統治地位的“全能銀行”。全能銀行不僅提供銀行服務,還從事有價證券業務,很多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工具都是由商業銀行創造出來并由其來操作的。德國金融體系的這一特點導致了德國的資本市場對其貨幣市場較強的依賴性。

(2)國際信貸資金與資本市場關系的演變

在歷史的考察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基礎上,FSI研究組深入地考察了美、日、德三國信貸資金與資本市場發展之間的聯系。

美國的金融業非常之發達,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和靈活度很大,這不僅得益于中央銀行得力的監管,也與美國整個金融體系的構架密不可分。在美國,金融體系從微觀到宏觀是一個統一的網絡體系,金融機構對資金如何運作完全是金融機構自身微觀層面上的選擇,監管部門只是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構建出一個框架加以督促和約束。因此,在信貸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方面,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并沒有明文限制,更多的是靠金融機構自身進行的微觀層面的管理。美國的這種模式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就在于應該將著眼點放在健全和發展整個金融體系上,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強各經濟、金融主體在微觀層面上的管理。德國的金融市場比較落后,證券業發展遠遠滯后于銀行業務的發展,這與其強大的全能銀行體制有關。商業銀行不僅提供信用,還包攬了很多證券業務。這種銀行業和證券業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占主導地位的間接式金融體系為信貸資金有序進入證券市場創造了條件。日本的模式存在兩極化的趨勢,1998年以前一方面它對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管制,另一方面其金融制度又是以銀行間接金融為核心的。這樣就造成了對銀行信貸資金流入證券市場的嚴格管制。但是隨著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進和金融大爆炸計劃的實施,日本也在逐步放松對銀行業務的限制,銀行資金流入證券市場也逐漸獲得了一些合法的渠道。

四、關于我國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政策研究

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以及銀行資金進入證券市場的管理政策的中國部分,是報告的重要內容。在報告中,FSI研究組集中探討了以下三個問題:

(1)我國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歷史回顧。

FSI研究組指出,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問題在我國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可以說,中國股票市場這10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一問題總是以或明或暗的不同表現形態出現。1997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于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的通知》,這在當時來說是必要的。1999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明確規定:“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1999年的下半年開始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對銀行信貸資金入市在監管態度上出現了變化,先是允許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繼而又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質押向商業銀行借款,從而為銀行信貸資金間接進入股票市場提供了兩條合法通道。在我國股票市場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商業銀行經過多年的改革風險管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之后,允許銀行信貸資金通過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間接入市,應該說時機是比較成熟的。

(2)2000年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規模測算與路徑分析。

FSI研究組認為2000年中國股市具有典型的資金推動型牛市特征,其中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是推動股價上揚的重要因素。我們估計,到2000年底,我國進入股市的銀行信貸資金存量在4500—6000億元左右,占流通股市值的28%-37%。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違規進入的。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具體路徑有以下幾條:(1)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融入資金,用于自營。這條路徑進入股市的資金余額在800-1000億元。2000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一個月以內(含一個月)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88.4%,其中7天的交易量占63.7%,這與2000年一級市場新股申購凍結資金量屢創新高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2)證券公司向銀行申請股票質押貸款,并將獲得的資金投入股市,估計為400-500億元左右。(3)企業挪用銀行貸款進入股票市場,規模應在3000—4000億元左右。2000年1-12月累計金融機構貸款增加額13300多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7870億元。我們通過圖表分析發現,金融機構貸款增加較多的月份,往往也是股票成交金額較大的月份。(4)其他途徑,如個人貸款炒股,來自境內外的銀行外匯信貸資金,國家股配股資金有一部分來自銀行貸款,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購買股票等,約在300—500億元左右。

(3)關于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市場的若干政策建議。

FSI研究組認為我國應允許銀行信貸資金合理有序進入股市,但同時也必須加強對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監管。具體建議如下:

1)繼續允許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繼續允許證券公司向銀行申請股票質押貸款,但必須規范運作。現階段我們的政策是制止銀行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禁止銀行信貸資金直接入市,但絕不是要禁止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2)開明流,堵暗渠。在開明流方面,主要是要積極準備并在適當時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質押貸款,包括開辦企業股票質押貸款和個人股票質押貸款。在開明流的同時,要切實堵暗渠,企業和個人除了股票質押貸款可以用于購買股票之外,不得用其他任何貸款炒股;

3)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最大的問題是金融風險問題,監管部門要完善銀行信貸資金入市規則,努力防范金融風險;

4)完善統計監測制度,適時調控銀行信貸資金入市行為;

5)及時調整對銀行信貸資金入市的管理政策,必要時修改有關法規;

6)各金融監管部門要統一政策,加強協調與配合。

前言

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關系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到今天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由于客觀的、歷史的種種原因,我國的貨幣市場發展要比資本市場發展滯后。總體來說,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貨幣市場的發展來支持,資本市場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因為,沒有相適應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缺乏風險規避和風險流動的調節機制。現階段,研究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對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大概有以下一些問題需要研究:1、金融發展到今天,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是否與以前一樣?是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原因、特點是什么?這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研究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關系這個層面上,應該深入研究一下市場運行狀態的改變、資產形態的改變、資產的流動性的提升對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關系的影響是否存在?研究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在實踐中應如何區分,因為資本流動性的改善和提高是一種趨勢。國際游資的大規模流動,使得兩個市場的界限不是很清楚。雖然,我們可以從期限上來劃分兩個市場的界限,但是從資金本身的性質來看,有時是很難劃分的,所以這個問題需要加以研究。2、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關系研究的背后含義是銀行的資金和資本市場的關系問題,更明確地說,研究的是信貸資金在什么條件下、通過什么管道進入資本市場的問題,以及如何設計這種有益的、必要的渠道。這要對國內外的發展歷史作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理論關系;其次,國外在歷史上銀行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上的管道有哪些,這些管道有什么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制定什么樣的規則來規避這些消極作用,以及我國目前在打通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關系時有哪些通道和規則?對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正確的評價,需要作詳細研究。3、銀行信貸資金無論通過什么管道進入資本市場,都有一個如何認識潛在的信用危機問題。實際上,“中科系”事件已經給我們提出了這個警示。雖然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原則上不能進入資本市場,但股票質押貸款政策在銀行資金與資本市場之間建立了一個管道。在股票質押貸款過程中客觀上存在一個信用創造問題,這要引起我們注意,要關注這種信用創造的可能引發的資本市場的潛在風險和危機。

4、金融業的發展和監管模式問題。嚴格意義上的金融業的分業發展,要求資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這種模式下,銀行信貸資金無論通過什么方式進入資本市場都是不允許的。但實際上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業銀行法》的某些界限,所以分業發展的模式實際上已經慢慢地在受到挑戰,銀行資產已經潛在地包含了股票這類股權性資產。我國傳統商業銀行如果不尋找新的業務平臺、不創造新的投資工具、不改變資產結構,將難于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競爭。所以,如何正確看待這種分業發展和分業監管的模式,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5、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問題。商業銀行業務中,如果還是傳統的業務占主導地位,從國際趨勢看,這肯定是沒有競爭力的。所以,需要研究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關系、研究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及其管理政策問題,即要研究商業銀行在不擴大風險基礎上來擴大其業務平臺以提高其競爭力,尤其是商業銀行如何擴大其邊緣性業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篇(8)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230(2008)05-

收稿日期:2008-05-2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公司治理及其評價研究”(7053200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資者關系價值創造及其戰略管理行為研究”(06JJD630008);南開大學985、211工程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馬連福(1963—),男,河北滄州人,南開大學商學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高麗(1981—),女,山西陽泉人,南開大學商學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大量文獻研究認為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公司在資本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通過增加自愿信息披露的數量和質量可以提高股票流動性,降低資本成本。但目前這一假說受到了公司可見度學說的挑戰[1]。對大規模公司或本國(本地)公司的媒體報道、分析師跟隨的數量大于小規模、本國(本地)上市的外國(外地)公司,前者為投資者所熟悉,因而會增加持股數量,提高股票流動性。公司制度和公司行為對公司固有的特征起到調節作用,投資者關系管理(IRM)戰略是上市公司向資本市場傳遞信息的中介,可以發揮促進投資者了解公司、吸引目標投資者和第三方信息中介從而提高公司可見度的作用[2]。

投資者關系管理在我國開展的時間并不長,2001年深交所的第一份《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將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應用提上了議事日程,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的大背景真正推動了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的普遍開展。目前國內對投資者關系管理效果的評價多從公司價值、公司業績的角度展開[3][4],本文則試圖系統分析投資者關系管理的價值傳遞過程,對其在資本市場上的直接作用——提高公司可見度方面進行檢驗,有利于進一步深入理解IRM的價值效應傳遞過程。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可見度主要表現為投資者對公司的認識和熟知的程度。目前國外可見度研究的對象多為公司的顧客以及對顧客施加影響的媒體,有些將研究對象擴展為企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而對資本市場可見度的研究較少。Heath和Tversky在進行一系列實驗后發現:人們傾向于在自認為熟知或可駕馭的環境中投資,熟知和駕馭能力這一假設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投資者有時情愿放棄多元化投資而專注于少數他們熟悉的公司。但是他們也發現人們傾向于購買和持有熟悉的股票,并不出售,投資者對熟悉的股票一般會采取靜態的“購買并持有”策略[5]。實際上,人們的熟悉“偏見”反映了對熟悉事物的樂觀和友善,如對熟悉公司的信心和對本國公司股票預期收益的樂觀[6]。因此,對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體投資者)而言,可見度高的公司會降低搜尋成本和投資風險,帶來更高的收益;對上市公司而言,可以獲得穩定性投資者,降低公司的融資成本,提高股票價格和公司價值。第三方信息中介如證券分析師和財經媒體是投資者獲取公司信息的重要媒介。證券分析師通過為目標投資者提供專業分析,可以減少其與被跟隨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公司的融資成本,提高整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7]。媒體是公司行為的“放大器”,對公司的聲譽和形象宣傳起到正反饋作用。他們善于挖掘公眾不知曉的故事,幫助投資者獲得潛在的公司信息,影響上市公司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

現有文獻對公司資本市場可見度的研究多以機構投資者或第三方信息中介為對象展開,影響他們對公司關注程度的因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司的結構性特征,如公司規模、行業、經營狀況和成長性等,這些是吸引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因素。機構投資者符合“謹慎人”假設,公司規模和股票價格表現都會影響機構投資者持股,注重規模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勝利者”的偏好[8]。媒體關注與分析師跟隨高度相關,他們更樂意跟蹤被看好行業的大型公司[9],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容易,而且大公司能夠為分析師和他們的客戶帶來更多的交易[10],即分析師對跟蹤對象的選擇主要是出于獲取信息的成本和收益考慮。另一類是制度性特征,公司治理結構和制度對機構投資者的選擇和分析師的跟隨意愿有重要影響[11]。分析師對存在潛在抑制或操縱信息的公司跟隨少,如家族或管理層是控股股東的公司,并且在投資者法律保護弱的國家這種傾向更加明顯。機構投資者從“用腳投票”到“股東積極主義”行為的轉變,使得他們偏好于外部股東有更多發言權的公司,股權的分散化程度和控股股東的行為是決定其是否持股的重要因素。總之,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更愿意關注治理較好的公司。根據上述理論分析,我們提出如下研究假設1:

假設1:公司結構性特征和制度性特征會影響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可見度。

影響資本市場可見度的公司行為是公司的根本性戰略行為,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選擇。投資者關系管理可能是提高公司在資本市場可見度的最佳戰略行為。它以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等第三方信息中介為對象,通過一系列金融工具和營銷手段的運用吸引潛在投資者的關注,獲取投資者的信任,提高投資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降低公司股權融資成本,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12]。

從信息經濟學角度講,投資者關系管理的本質是減少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公司外部人不易獲取公司信息或獲取信息的成本過高時,處于信息劣勢的投資者將做出逆向選擇,他們不再花費過多的精力和成本去搜集各個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而是將好公司和壞公司等同對待,并將整個市場的平均質量納入其對單個公司價值的判斷之中,從而產生類似阿克勒夫所說的“檸檬市場”或“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投資者關系管理是上市公司主動披露信息,與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等進行互動溝通,加大其獲取公司信息的可能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合理引導他們的投資預期,提高公司整體的可見度和聲譽的過程。投資者關系管理作為公司的戰略職能,是控股股東權利意志的體現,是公司在資本市場可見度壓力下的主動行為,通過與機構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的溝通交流,可以向外界傳遞公司透明度的信號,取得公眾的信任,成為投資者熟知的公司;投資者通過溝通渠道獲得知情權的同時擁有話語權,向公司管理層和董事會反饋意見,提出良好建議,有利于公司的良性發展。因此,控股股東實施投資者關系管理有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高的公司會克服控股股東本身所帶來的抑制公司可見度的負面效應,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是上市公司主動實施的自主性治理行為[13]。由此,我們提出研究假設2:

假設2:投資者關系管理可以調節公司結構性特征和制度性特征對公司資本市場可見度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

(一)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指標的設計

投資者關系管理主要是指與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等第三方信息中介溝通公司的非財務信息、未來預期的信息。我們參考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工作指引》、《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自律公約》的相關內容,將歷史性非財務信息、前瞻性信息披露以及與投資者、分析師等的互動溝通作為度量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標;同時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公司高層的支持和組織機構作為保障,于是我們加入度量組織設置的指標。根據專家建議,確定了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評價的四個主因素及相應子因素:歷史性非財務信息(包括公司行業競爭狀況、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重大投資、公司治理、文化建設等子因素指標)、前瞻性信息(包括未來公司業績影響因素、顧客關系管理方案、公司發展戰略與成長性分析、產品市場及新產品開發、行業前景預期、社會責任投資等子因素指標)、溝通信息(包括網絡溝通平臺建設、分析師會議和業績說明會、一對一溝通、現場參觀、電話咨詢、主動走訪投資者等子因素指標)和組織設置(包括投資者關系管理人員培訓、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高管層參與、激勵約束機制等子因素指標)。在指標的設計過程中,對于原始數據屬于定性指標的,采用語義差別隸屬賦值法將定性指標定量化;原始數據屬于定量指標的,采用功效系數法對定量指標無量綱處理。根據專家評分和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通過加權平均計算出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的值IRMI。

(二)模型設定及變量選取

為衡量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對公司結構特征和制度特征的調節效應,我們選用帶有交互項的多元回歸分析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VISIBILITY=C+f1(結構特征)+f2(制度特征)+f3(IRMI×結構特征)+f4(IRMI×制度特征)+f5(控制特征)+

綜合相關文獻對組織可見度、機構投資者持股和分析師跟隨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3][14][15],本文回歸方程中各變量的選取如下:(1)被解釋變量公司可見度VISIBILITY包括上市公司的機構投資者數量NII、分析師跟隨數量ANLST和媒體報道數量MEDIA三方面,機構投資者數量取當年各季度末數據的平均值,我們認為機構投資者數量比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更能反映公司在所有機構投資者中受關注的程度,是可見度的直接衡量指標,而持股比例反映的是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的介入程度,更多地體現為關注基礎上的信任與持有,比數量指標反映的內涵要多;跟蹤上市公司的分析師數量和財經媒體的報道數量均選用當期的數量和;(2)公司結構性特征包括公司經營和市場價值兩方面,公司經營用年末總資產對數表示的公司規模SIZE和債務比率LEV衡量,市場價值用市盈率的倒數E/P衡量,不用慣用的市盈率指標是考慮到某些公司的每股盈利為負[16];(3)公司制度性特征包括股權結構和董事會兩方面,股權結構從實際控制人的性質CONTYPE、控股股東對其他股東的侵占效應OREC兩方面進行衡量,其中,當實際控制人性質為各級政府時變量取值為1,否則為0;控股股東侵占效應借鑒林小馳等所用的其他應收款與總資產的比率指標衡量。董事會的獨立性及其效率用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所占比例INDDIR來衡量。(4)本文將系統風險值作為風險控制變量,并控制行業變量INDUSTRY,由于2005年是中國的股權分置改革年,股改消息的可能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對投資預期產生影響,因此對上市公司是否股改計劃REFORM進行控制,上市公司若在2005年12月31日前股改消息,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0。

(三)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深圳證券交易所2005年的上市公司。2003年10月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簡稱《指引》),率先推動投資者關系管理在我國上市公司的發展。因此,選取深交所上市公司具有典型代表性,同時選擇一地上市公司可以避免不同地區交易所帶來的投資者投資偏見[1]。以2005年為研究年度是因為進入2005年度,證券監管部門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投資者關系管理對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作用和意義,并于2005年7月了《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工作指引》,投資者關系管理在中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深交所的《指引》使上市公司開展投資者關系管理活動的效果在2005度能夠得到充分地體現。

樣本選擇過程中剔除以下公司:(1)ST上市公司和新上市公司。這兩類公司自身均備受資本市場關注,此類消息帶來的可見度影響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內;(2)本年度發生更名的上市公司。此類公司中有一定比例的并購或重組行為發生,公司重大戰略行為會影響公司可見度;(3)金融類上市公司和數據缺失及有異常值的公司。最后得到267份研究樣本。

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的數據來自于對上市公司2005年年報和網站觀測的數據,其中前瞻性信息、歷史性非財務信息、部分溝通渠道信息以及組織設置信息通過對樣本公司2005年年報查閱、分析、專家評分以及對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跟蹤獲取,另一部分溝通信息內容來自于對上市公司網站的跟蹤觀測。公司可見度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分析師跟隨數量以數據庫中調研報告的分析師為選擇標準,媒體報道數量選擇數據庫中收錄的200字以上的財經媒體報道(不包括行業報道中的相關描述)。公司特征和其他控制變量數據來自CCER經濟金融數據庫。

三、實證分析

(一)多元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之前首先對變量進行了皮爾遜相關系數檢驗,檢驗結果表明(限于篇幅輸出結果省略):三個被解釋變量與大部分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在5%或10%的水平上顯著。公司規模與股權結構變量和獨立董事比例均相關,其他解釋變量不具有顯著相關性,控制變量與解釋變量間相關系數不顯著,總體而言排除了變量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由于截面數據易導致異方差,本文選用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統計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模型1、3、5是在沒有IRM作用下公司結構性特征和制度性特征對公司可見度影響的回歸結果,除獨立董事比例對機構投資者數量和分析師跟隨數量不顯著、最終控制人類型對分析師數量不顯著外,其余解釋變量均顯著,基本支持了假設1的結論。公司規模(SIZE)越大,可見度越高;LEV表示與公司特質相關的非系統性風險,負債率越高,公司可見度越低;但市場價值E/P與林小馳等以海外分析師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相反,他們通過回歸分析得出在每股盈余一定的情況下,股價越高反而不會引起分析師的關注[16],而本文中國內分析師對股價越高的公司關注度越高,這可能是由于國內上市公司質量差異性大,股價低的公司對分析師來說信息搜尋成本大、收益小;控股股東的侵占效應(OREC)與媒體報道數量正相關,這也是提高媒體關注度和公司可見度的一個方面,但其帶來的價值效應是負值,降低了機構投資者的關注,最終損害了公司的市場價值。

模型2、4、6是引入投資者關系管理變量后的回歸結果。在公司結構性特征方面,模型2的回歸結果表明,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公司規模(IRMI*SIZE)的可見度調節效應不顯著,機構投資者對小公司的關注程度不會因為其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高而有所提高,但這一調節效應對分析師和媒體的吸引作用是顯著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公司特質性非系統風險(IRMI*LEV)的調節效應與公司規模一致。因此我們推斷IRM對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可能存在滯后效應,需要通過分析師和媒體關注度的提高進而提高機構投資者對小公司的關注,降低非系統性風險的負面效應。對此,我們將在穩健性檢驗中做出進一步驗證。模型2、4、6中加入投資者關系管理變量后,市場價值(E/P)的回歸系數符號均發生改變,從正面提高公司可見度變為對可見度起抑制作用,但不顯著(對媒體在10%水平上顯著),而IRMI*E/P的系數顯著,說明通過投資者關系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高股價帶來的高風險,有利于投資者真正認識公司價值。綜合公司經營和市場價值兩方面,可以看到投資者關系管理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發現公司的市場價值上,通過挖掘公司的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形成對公司良好的未來預期。

在公司制度性特征方面,模型2、4、6中加入投資者關系管理變量后,最終控制人類型(CONTYPE)的回歸系數發生改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對機構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跟隨的抑制作用顯著,說明國家控股對公司可見度產生抑制效應,IRMI*CONTYPE的系數均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投資者關系管理可以彌補國有控股帶來的負面效應,通過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使控股股東的行為透明化,提高國有上市公司的可見度與市場競爭力。在控股股東侵占效應方面,從模型1、2中OREC系數絕對值的增大可以看出,投資者關系管理發生作用后,控股股東的侵占行為越容易被機構投資者發現,因此做出不持有公司股份的決策,從而降低機構投資者數量。而投資者關系管理作用于控股股東行為(IRM*OREC)的結果是改變了控股股東侵占行為對公司可見度的抑制效應。如果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管理水平較高,投資者對公司擁有充分的信息知情權,能夠積極參與公司治理活動,則會增加投資意愿。模型4中投資者關系管理對控股股東侵占行為的調節效應(IRM*OREC)為負,仍然抑制分析師跟隨的數量,但OREC的系數相比模型3從顯著為負變為不顯著,說明投資者關系管理的調節效應對公司可見度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模型6中媒體對控股股東的行為關注度進一步提升,但投資者關系管理的調節效應(IRM*OREC)顯著為負,說明投資者關系管理有助于抑制媒體對控股股東侵占行為的過多關注,促使媒體更多關注公司的正面消息,減少媒體“放大器”的負面效應。

在董事會方面,獨立董事所占比例(INDDIR)只在模型5、6中顯著,原因可能是媒體對董事會結構的規范性、是否符合證監會要求較為敏感、關注較多。投資者關系管理對此變量的調節效應為負,抑制了媒體對此項指標的過多關注,我們認為這與分析師和機構投資者不太關注獨立董事比例的原因一致,因為多數公司都能做到獨立董事的比例達到法定要求,但僅限于剛剛達標,對獨立董事作用的發揮關注很少,在我們的樣本中獨立董事比例超過一半的僅有一家,達到一半的為6家,獨立董事的可見度效應無法得到發揮,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其效應的發揮也無法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綜合上述分析,投資者關系管理與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結構性指標的交互項僅對機構投資者不顯著,與公司的市場價值指標和制度性指標的交互項均顯著。因此,我們認為投資者關系管理的調節效應是較為顯著的,并且回歸方程的擬合度均有所提高,基本支持了研究假設2。

(二)穩健性檢驗

為考察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公司規模和資產負債率作用的顯著性,我們用機構投資者數量的下一期變量即2006年度各季度末數量的平均值作為替代變量進行回歸,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與前文推斷的通過分析師和媒體提高機構投資者關注度的觀點和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不一致,因此在我國資本市場中,中小上市公司應將投資者關系管理提高公司可見度的重點放在其他調節作用上,通過樹立投資者信心,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投資者關系管理渠道對上市公司的監督。

四、結論

對上市公司而言,提高資本市場可見度是公司運營的目標之一。投資者關系管理通過增加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互動溝通,吸引目標投資者和分析師的關注,向目標公眾傳達公司信息的同時獲得投資者、分析師的反饋意見,促使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公司治理,規范控股股東的行為,改進公司經營,從而獲得更多機構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的關注。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公司市場價值的調節作用顯著,有助于投資者進一步深入挖掘公司的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理性看待公司規模和經營狀況,提高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可見度和聲譽。投資者關系管理對公司制度性特征的調節作用也顯著,尤其是在規范控股股東行為方面,可以顯著降低分析師和機構投資者的風險預期,提升公司價值。

本文還可進一步具體分析投資者關系不同維度指標對上市公司可見度的影響,進一步細化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根據公司自身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活動,做到有的放矢。投資者關系管理的可見度調節效應是IRM績效表現的一個方面,是投資者關系管理在資本市場上價值傳遞過程中的直接作用結果,是IRM對公司價值產生影響的基礎。在可見度提高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投資者關系活動,可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規范上市公司運作,提高公司聲譽和市場價值。因此,對投資者關系管理價值效應及其機理的分析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Bushee,B.J.,Miller,G.S.InvestorRelations,FirmVisibility,andInvestorFollowing[DB].(2007-08)[2007-11]./abstract=643223.

[2]Bushee,B.J.,Miller,G.S.AccountingChoice,HomeBias,andU.S.InvestmentinNon-USfirm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4,(5):795-841.

[3]李心丹,肖斌卿,王樹華,等.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評價指標及其應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6,(9):117-128.

[4]林斌,辛清泉,楊德明,等.投資者關系管理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深圳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5,(9):32-38.

[5]Chip,H.,Tversky,A.PreferenceandBelief:AmbiguityandCompetenceinChoiceunderUncertainty[J].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1991,(4):5-28.

[6]Kilka,M.,Weber,M.HomeBiasinInternationalStockReturnExpectations[J].JournalofBehavioralFinance,2000,(3):176-192

[7]姜國華.關于證券分析師對中國上市公司會計收益預測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4,(6):72-79.

[8]Brien,P.C.,Bhushan,R.AnalystFollowingandInstitutionalOwnship[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0,(28):55-76.

[9]Bhushan,R.FirmCharacteristicsandAnalystFollow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9,(11):255-274.

[10]Brennan,J.M.,Hughes,J.P.StockPricesandtheSupplyofInformation[J].JournalofFinance,1991,(5):1665-1691.

[11]Lang,H.M.,Lins,V.K.,Miller,P.D.ConcentratedControl,AnalystFollowing,andValuation:DoAnalystMatterMostWhenInvestorsareProtectedLeas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4,(3):589-623.

[12]Higgins,B.R.,Bannister,D.B.HowCorporateCommunicationofStrategyAffectsSharePrice[J].LongRangePlanning1992,(25):27-35.

[13]馬連福,陳德球,高麗.投資者關系管理、現金流權與公司價值——基于中國家族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2):72-79.

篇(9)

1.1資本市場的概念與分類

資本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與貨幣市場相對應的概念,資本市場著眼于從長期限上對融資活動進行劃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種融資活動組成的市場。是提供一種有效地將資金從儲蓄者(同時又是證券持有者)手中轉移到投資者(即企業或政府部門,它們同時又是證券發行者)手中的市場機制。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市場的交易幾乎已經覆蓋了全部金融市場。

我們可以將資本市場進行分類。從宏觀上來分,資本市場可以分為儲蓄市場、證券市場(又可分為發行市場與交易市場)、長期信貸市場、保險市場、融資租賃市場、債券市場、其他金融衍生品種市場等。其中證券市場與債券市場又形成了資本市場的核心。

1.2資本市場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經濟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資本市場能夠有效地行使資源配置功能

資本市場的首要功能就是資源配置。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一般由四個部門組成,即企業、政府、家庭和國外部門。家庭部門一般來說是收支盈余部門,企業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額部門。盈余部門一般要將其剩余資金進行儲蓄,而收支差額部門要對盈余部門舉債,收支盈余部門將其剩余資金轉移到收支差額部門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現代社會中,要完成這種轉化,曾經有過兩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即由計劃經濟性質決定的中央計劃配置方式和由市場經濟決定的資本市場配置方式。在發達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是長期資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實踐證明效率是比較高的。

1.2.2資本市場還起到資本資產風險定價的功能

資本資產風險定價功能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資本市場也正是在這一功能的基礎上來指導增量資本資源的積累與存量資本資源的調整。風險定價具體是指對風險資產的價格確定,它所反映的是資本資產所帶來的預期收益與風險之間的一種函數關系,這正是現代資本市場理論的核心問題。資本市場的風險定價功能在資本資源的積累和配置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1.2.3資本市場還為資本資產的流動提供服務

資本市場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提供資本資產的流動。投資者在資本市場購買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這種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稱為資本市場的流動。流動性越高的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積極性就越高。流動性的高低,往往成為檢驗資本市場效率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

1.3資本市場的主體

資本市場的主體通常被稱為市場參與者,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發行和購買金融工具的市場參與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業、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資者.境外投資者一般包括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亞洲發展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外國公司以及境外個人投資者。

參與資本市場的服務企業分為金融中介企業和非金融企業,其中金融中介機構在資本市場的所有參與者中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他們一般主要提供以下傳統金融服務:

1.金融中介功能。發行各種金融工具;

2.客戶進行金融資產的交易;

3.自身進行金融資產交易,為其客戶設計新類型的金融資產并將其銷售給其他資本參與者;

4.投資咨詢服務;

5.資產管理服務。

1.4中國的資本市場

1.4.1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

中國的資本市場形成經歷了不太長的時間,作為其標志的中國證券市場是從1981年發行國庫券開始的。后來,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證券交易體系開始走向規范。1992年,成立了中國證監會和中國證券委員會,相繼頒布了一批證券業方面的法律法規.至此,中國資本市場才初具框架。

中國的證券市場體系經過了10年的風雨,在這10年中,中國的資本市場迅猛發展,為中國的改革和開放起到的關鍵的作用。從證券市場來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僅有上市公司14家,市價總值109.19億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資者開戶數目已經達到5800多萬戶,境內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計籌集資金將近5000億元。另外,中國證券市場股票市值已達到4.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亞洲甚至世界新興市場中最活躍的市場之一。

1.4.2中國資本市場的不足

與國際上先期工業化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發展相比較,中國現行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與問題。簡而言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資本市場總量規模偏小,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占全社會融資總量的大約1/10,而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國家的銀行償貸間接融資與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大約為1:1。

另外,資本市場內在結構不盡合理。例如,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國家股、法人股而占據,國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約為50%、30%、20%。流動性作為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響了資本市場的流動和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

第三,中國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不夠健全,運行秩序不很規范。由于法律環境、制度、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中國的資本市場尤其證券市場發展一直處于不很規范的狀態,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導致了諸如虛假財務報表,虛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戶操縱股價等一系列違規現象出現;由于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籌資而淡化經營、出現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場的退出機制不完善,致使市場投機氣氛強烈,市場價格嚴重背離公司股票價值的情況比比皆是。

雖然中國資本市場存在以上缺陷,但是這些問題總的來講是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其他國家在發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經出現過這些問題。中國的資本市場是發展中的資本市場,是新興的資本市場,其中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充滿著活力和生機。

二投資銀行理論概述

在全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參與者當中,投資銀行應當是最活躍、發展最迅速的。可以這樣講,沒有投資銀行的努力和創新就沒有國際資本市場今日的繁榮。

2.1投資銀行的定義

投資銀行這個名字其實名不副實,它主要從事同證券相關的業務但并不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美國著名金融投資專家羅伯特·庫恩根據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和趨勢曾經對投資銀行下過如下四個定義:

(1)任何經營華爾街金融業務的銀行,都可以稱為投資銀行。這是對投資銀行的最廣義的定義,它不僅包括從事證券業務的金融機構,甚至還包括保險公司和不動產公司。

(2)只有經營一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才是投資銀行。這是對投資銀行的第二廣義的定義。因此,證券包銷、公司資本金籌措、兼并與收購,咨詢服務、基金管理、風險投資及證券私募發行等都應當屬于投資銀行業務。而不動產經紀、保險、抵押等則不屬于投資銀行業務。

(3)更狹義的投資銀行業務的定義僅包括某些資本市場業務,例如證券包銷,兼并收購等,另外的資本市場業務,例如基金管理、風險投資、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工具的創新等則應該排除在外。

(4)最狹義也是最傳統的投資銀行的定義僅把在一級市場上承銷證券、募集資本和在二級市場上交易證券的金融機構當作是投資銀行。這一定義排除了當前世界各國投資銀行所現實經營著的許多業務,因而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國際投資銀行界普遍認為,以上第二個觀點最符合美國和現代世界投資銀行的現實狀況,目前是投資銀行的最佳定義。

2.2投資銀行業的發展簡史

在國際投資銀行發展歷史當中,英國和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展歷程是最具特點的,其他國家投資銀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參照和模仿了它們模式,以下是歐美投資銀行業發展的簡單回顧。

2.2.1歐洲商人銀行的發展

投資銀行萌芽于歐洲,其雛形可以追溯到15世紀歐洲的商人銀行。早在商業銀行發展以前,一些歐洲商人就開始為他們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債務進行融資,這一般是通過承兌貿易商人們的匯票對貿易商進行資金融通。由于這些金融業務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這類銀行就被稱為商人銀行。

歐洲的工業革命,擴大了商人銀行的業務范圍,包括幫助公司籌集股本金,進行資產管理,協助公司融資,以及投資顧問等。20世紀以后,商人銀行業務中的證券承銷、證券自營、債券交易等業務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銀行積極參與證券市場業務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在歐洲的商人銀行業務中,英國是最發達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僅次于美國,另外德國、瑞士等國的商人銀行也比較發達。

2.2.2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美國的投資銀行業發展的歷程并不很長,但其發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幾十年來,美國的投資銀行在全球一直處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資銀行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國的投資銀行,美國的投資銀行業始于19世紀,但它真正連貫的歷史應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開始。

(1)《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以前的投資銀行。

1929年以前,美國政府規定發行新證券的公司必須有中介人,而銀行不能直接從事證券發行與承銷,這種業務只能通過銀行控股的證券業附屬機構來進行。這一時期,所有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都從事證券(主要是公司債券)業務,這一階段投資銀行的最大特點就是混業經營,投資銀行大多由商業銀行所控制。由于混業經營,商業銀行頻頻涉足于證券市場、參與證券投機,當時證券市場出現了大量違法行為例如:虛售(WashSales)、壟斷(Corners)、大進大出(Churning)、聯手操縱(Pools)等。這一切都為1929---1933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埋下了禍根。

1929年到1933年爆發了世界歷史上空前的經濟危機,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從892億美元下跌到156億美元。美國的銀行界也受到了巨大沖擊,1930-1933年美國共有7763家銀行倒閉。

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爾法》。金融業分業經營模式被用法律條文加以規范,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開始分業經營。許多大銀行將兩種業務分離開來,成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例如,摩根銀行便分裂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銀行則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經營方向。例如,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成為專門的商業銀行,而所羅門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爾·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則選擇了投資銀行業務。

(2)70年資銀行業務的拓寬。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爾法》頒布以后,美國的投資銀行業走上了平穩發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國政府取消了固定傭金制,各投資銀行為競爭需要紛紛向客戶提供傭金低廉的經紀人服務,并且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貨與期權交易。這些交易工具為投資銀行抵御市場不確定性沖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資銀行掌握了回避市場風險的新工具后,將其業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如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這種業務使得抵押保證證券市場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國投資銀行發展

80年代美國為了放松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規,如1980年頒布的《存款機構放松管制機構法》以及1989年頒布的《金融機構重組、復興和強化法》,1983年實施了"證券交易委員會415條款"(SECRule415),這些對投資銀行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使美國投資銀行業在80--90年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產生了大量金融創新產品。8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結束后,美國的利率開始從歷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發行股票與債券充斥市場,出現了不夠投資級的垃圾債券(JunkBond)。大量垃圾債券的發行給投資銀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并影響了美國投資銀行的歷程。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國際上投資銀行業發生了許多變化。主要是國際型大型投資銀行機構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銀行重組大量出現、高科技發展帶來投資銀行業務的革命、創新業務大量涌現等等。

2.3投資銀行的內部環境

2.3.1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

從組織形態上來看,國際投資銀行一般由兩種形態:一種是合伙人制;另一種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絕大多數國際投資銀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資銀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紀歐洲的承兌貿易商號。這些家族經營的企業一代一代的繼承,慢慢的由開始的獨資性質變為數個繼承人按份共有,成為合伙企業形式。早期的投資銀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時、丹麥等國的投資銀行僅限于合伙人制,德國、荷蘭的法律雖允許股份制,但其投資銀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國的六大投資銀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現在高盛已經有將近200個合伙人。

19世紀50年代,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公司立法開始興起,到20世紀50年代趨于完善。投資銀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組織形態過度。現代國際投資銀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過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國現在只允許投資銀行采用股份只形態,合伙制則被禁止。

2.3.2投資銀行的經營模式

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各國對兩者的處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是分業經營模式,而德國則采用混業經營模式。

1933年通過的《格林斯一斯蒂格爾法》在法律上確定了美國分業經營的基本模式。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實行分業管理。保證了美國金融與經濟在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持續發展。二戰后,美國將其經濟與金融體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證券交易法》規定銀行和信托機構不得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類業務應該由證券公司從事,日本的證券公司其實就是專業投資銀行。由于美國投資銀行業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許多國家在制定投資銀行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上都沿用了美國模式。

混業經營在歐洲國家是比較多的,除德國以外,瑞士、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都采用了混業經營模式,又稱全能銀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業經營使得銀行能夠便利地進入各種金融市場,在這一點上混業有著分業無可比擬的優勢。但由于混業經營的風險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銀行體制和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資銀行業務

2.4.1投資銀行的傳統業務

傳統的投資銀行業務主要就是投資銀行協助企業、公司和個人客戶籌集資金,并且幫助客戶交易證券。

(1).證券承銷業務

證券承銷是投資銀行最原始的業務之一,最早的投資銀行的業務收益主要就來自與證券的承銷。在承銷的過程中,投資銀行起了極為關鍵的媒介作用。投資銀行承銷的證券范圍很廣,它不僅承銷本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門所發行的債券,各種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和股票,外國政府與外國公司發行的證券,甚至還承銷國際金融機構,例如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等發行的證券。證券的承銷分為公募和私募兩種.投資銀行承銷證券由四種方式:(1)包銷。(2)投標方式。(3)盡力推銷。(4)贊助推銷。投資銀行的承銷收益主要來自差價或叫毛利差額(Grossspreed)和傭金(Commission)。

(2).證券交易

投資銀行參與二級市場證券交易主要有三個原因,同樣,他們在二級市場扮演著做市商、經紀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證券承銷以后,投資銀行有義務為該證券創造一個流動性較強的二級市場,以保持該種證券的流動性和價格穩定。一般在證券上市以后,承銷商總是盡量使其市價穩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就是投資銀行在二級市場上的做市商業務。

另外,投資銀行接受客戶委托,按照客戶的指令,促成客戶所希望的交易,并據此收取一定的傭金,這就是投資銀行的經紀收入。

第三,投資銀行本身擁有大量的資產,并接受客戶委托管理著大量的資產,只有通過選擇、買入和管理證券組合,投資銀行才能獲得證券投資收益。這就是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另外,投資銀行還在二級市場進行風險套利、無風險套利等業務活動。

(3).兼并收購業務

投資銀行所支持的收購兼并活動,在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戲劇性,最引人入勝的。投資銀行在收購和兼并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僅為獵手公司服務,也在為獵物公司服務:

首先,投資銀行替獵手公司服務。替其物色收購對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購建議.提出令獵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東滿意的收購條款和一個令人信服的收購財務計劃,幫助獵手公司進行財務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資銀行同樣也為獵物公司服務:判斷獵手公司的收購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如果對方是敵意收購,則與獵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購的策略,如果判斷對方是非敵意收購,那么投資銀行便以獵物公司的立場向獵手公司提出收購建議,并向獵物公司提出收購建議是否公平與合理及應否接納對方建議的意見。

2.4.2投資銀行的創新業務與延伸業務

隨著投資銀行競爭的逐漸加大,僅靠傳統業務已經很難維持投資銀行迅猛發展的需要,投資銀行作為最活躍的金融部門,從70年代以來不斷開拓創新業務,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既活躍了資本市場,增加了投資者的投資選擇,也為自己賺了巨額收益。

(1).財務顧問

財務顧問就是投資銀行作為客戶的金融顧問或經營管理顧問提供咨詢,策劃或運作,一般可分為三類:其一是按照公司、個人或政府的要求,對某個行業、某種產品、某種證券或某個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提出較為全面的、長期的決策參考資料。其二是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發生突變,使某些公司、企業遇到困難時,投資銀行往往主動地或被邀請向有關公司、企業出謀劃策,提出應變措施,諸如重新制定發展戰略、重建財務制度、出售轉讓子公司等,化解這些公司、企業在突變事件中帶來的壓力與困難。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購的過程中,投資銀行作為,幫助咨詢,策劃直到參與實際運作。從目前情況看,投資銀行在第三類業務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項目融資

項目融資是以項目的財產權益作借款保證責任的一種融資方式.從理論上講,項目融資的貸款方主要看融資項目有無償債能力,評估和保證的范圍以項目為限。因此,一旦貸款發生風險,貸款方只能以項目的財產或收益作為追索的對象,不涉及其他財產和收益即要求項目公司、項目公司的股東或第三方(包括供應商、項目產品的購買者、政府機構等)做出某種保證或承諾,但這種保證和承諾僅僅停留在投資者將不會放棄投資項目,承諾某種支持或保證項目的收益的層次上。貸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機構提供的還款保證,更無須出具政府擔保。借款方將項目資產和收益均抵押給貸款方。

由于項目融資無金融機構擔保,也無政府擔保,全靠項目投資者的信用和項目本身的前景,這樣,僅從市場角度看起來不錯的項目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資銀行的介入將有利于增加項目的可靠性,有利于爭取到信用級別較高的投資者參加。運用項目融資的方式要訂立一套嚴謹的合同來轉移和分散風險,投資銀行有各種專業人才,通曉項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規和各種慣例,能夠盡力維護合同雙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順利執行。投資銀行還可以運用自己的各種渠道,為項目尋找合適的貸款人,也能為貸款方找到好項目。

(3).基金管理

投資基金是一種由眾多不確定的投資者將不同的出資份額匯集起來,交由專業投資機構進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資者按出資比例分享的投資工具。投資基金實行的是一種集合投資制度,集資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資者發行股票或受益券,從而將分散的小額資金匯集為一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資運作。投資基金是一種復雜的投資制度。它強調分權,制衡。由于認購和贖回機制不同,投資基金分為封閉式與開放式兩大類。投資基金是發達國家投資者常用的投資方式,投資銀行作為發起人或基金經理人活躍在此領域。

(4).資產證券化

1970年由美國政府國民抵押協會擔保發行的第一批公開交易的住宅抵押貸款債券可視為資產證券化的先驅。進入90年代以后,資產證券化開始從美國向世界擴張,從國內資金市場向國際資金市場延伸,由在岸市場向離岸市場擴展。所謂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資產中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進而轉換成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的過程。

資產證券化是一種與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籌資步同的新型融資方式。傳統的證券融資方式是企業以自身產權為清償基礎,企業對債券本息及股票權益的償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財產為界。資產證券化雖然也采取證券的形式,但證券的發行依據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財產而是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某一部分資產,證券權益的償還不是以公司財產為基礎,而是僅以被證券化的資產為限。資產證券的購買者與持有人在證券到期時可獲得本金和利息的償付,證券償付資金來源于擔保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量。如果擔保資產違約拒付,資產證券的清償也僅限于被證券化資產的數額,而金融資產的發起人或購買者無超過該資產限額的清償義務。

(5).證券網上交易

隨著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在線經紀和網上交易給傳統的證券市場帶來了革命性的沖擊,證券業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與挑戰.有報告預測網上證券交易商的資產從1999到2003年將增長7倍以上,從4150億美元到30000億美元。許多大型國際投資銀行紛紛進入證券網上交易領域,并且出現了專門經營網上交易的經紀商。

(6)風險投資(創業投資)

篇(10)

一引言

從1993年開始,上市資源的分配一直采取中央政府按行政條塊切塊下達上市指標和額度,并對申請公開發行股票企業的產業政策進行了規定,如中國證監會《關于1993年申請公開發行股票企業產業政策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鼓勵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企業,暫不受理金融企業,控制房地產企業,商業企業則各省不能超過一家;1994年l0月了《上市公司辦理配股申請和信息披露的暫行規定》,文件除對配股時限、數量等加以限定外,還強調配股募集資金的用途必須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國家計委2002年1月《“十五”期間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鼓勵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進人資本市場融資;國家經貿委、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稅務局2002年7月聯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在證券市場融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商務部、環保總局和銀監會2003年12月關于制止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意見》特別指出證監會不能核準含有此類項目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和再融資的申請;2004年1月國務院簽發《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認為資本市場發展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中國股市中這種特有的上市機制以及各項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使股市的資本配置朝著既定的地區和產業傾斜。

另外,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史也表明,股票市場的發展過程往往就是其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演進過程。比如在1870年至1920年間,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的股票市場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其金融資產證券率僅為12%,國民生產總值證券率僅為8%,與此相適應,其產業結構則表現為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時期的特征——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高達50%以上,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僅占25%以上,第三產業極不發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上述國家的股票市場已經高度發達,這些國家的金融資產證券率已經高達50%以上,國民生產總值證券率也達到了較高水平,比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證券率高達l13%,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達到了后工業化的水平——無論從就業比重還是從產值比重來看,第一產業迅速下降,第二產業略有上升,第三產業后來居上躍居首位。

綜上所述,無論是我國特有的上市機制,還是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都表明,股市融資具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但是通過對我國股市目前的發展狀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疑問:我國股市融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這促進作用是否實際存在?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本文根據我國股市融資和產業結構有關經濟數據,利用資金流量法和協整理論,對股市融資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對理論上應該而實際上沒有起到促進作用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討。

二文獻綜述

關于股票市場發展與產業增長關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以Levine和Allen等人為代表的新金融發展理論,但是它只是將資本市場納入研究體系,對于經濟增長的研究則始終停留在宏觀數據層面,尚沒有導人產業和企業層面。Rajan和Zingales(1998)在Levine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將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圍深入到金融與行業增長率的層面,并通過41個國家、36個行業數據,從一個國家內不同行業對外源融資的依賴程度考察了金融與行業成長率的關系,研究發現金融市場的發揮降低了外源融資的成本,從而把企業從內源融資的束縛中解放出來。ThorstenBeck和Levine(2002)在Rajah和Zingales的方法基礎上,首先運用跨行業、跨國家的面板數據檢驗金融結構與產業增長的相關性,針對銀行主導和資本市場主導兩種金融體系,檢驗嚴重依賴外部融資的產業在哪種體系中增長更快,主要評價金融機構是否促進資本流向了外部融資依賴性強的產業。Fisman和Love(2003)引人了行業增長機會概念,并認為導致金融發展效應差異的因素與其說是行業外部融資依賴度,不如說是行業增長機會。他們的實證過程表明,在單獨引入金融發展與增長機會的乘積項或單獨引入金融發展與外部融資依賴度的乘積項時,其系數都是顯著的。JefreyWurgler(2000)提出了一個新方法:以資本形成對于盈利能力的敏感性(即彈性)來衡量資本配置效率,并運用包括28個制造業部門、跨時33年的面板數據,對65個國家進行了實證分析和比較研究。

與國外利用多個國家宏觀數據研究不同,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和以國內中觀數據為主的實證研究,研究結論充滿爭議。歸納起來,關于股票市場與產業升級的關系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股市融資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如朱建民和馮登艷(2000)、王軍和王忠(2002)、王蘭軍(2003)、楊德勇和董左卉子(2007);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股市融資與產業結構升級弱相關或不相關。殷醒民(1997)通過對199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的制造業結構分析發現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來募集資金的實際效果是加劇了制造業資金的分散化,并且認為股票市場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基本上沒有聯系,蔡紅艷和閻慶民(2004)度量了行業成長性,研究發現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各行業成長性的此消彼長并未在資本市場中得到體現。

上述研究多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了兩種方法。一種是以徐炳勝(2006)為代表的多元統計方法,他主要通過我國資本市場于產業結構有關的經濟數據對股市融資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另一種方法是基于JeffreyWurgler(2000)的資本配置效率模型,這個模型的出發點是以市場作為配置主體,而且該模型因為缺乏理論依據、關鍵變量的內涵無法做嚴格界定,而遭到研究者們的質疑。基于此,本文將根據1994—2005年我國股市融資和產業結構有關經濟數據,利用資金流量法和協整理論,從股市融資規模效應視角,對股市融資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三股市融資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選取與數據說明股市融資指標:為了克服異方差和誤差項序列相關,本文采用股票市場各年度籌資額分別與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進行衡量。即:股票融資率SR=股票融資額/GDP。產業結構升級指標:衡量一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程度,可以通過計算和比較不同年代第二產業增加值/GDP、第三產業增加值/GDP、(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GDP等指標來衡量。本文選取當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的和與當年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進行衡量。即:產業結構優化率IR=(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GDP。

產業績效指標:產業結構理論中的“黑箱理論”即“投入——產業結構——產出”,產業結構在這里實質是承擔一種產業轉換器作用,而關于產業結構升級問題研究的核心,同樣是如何促進高效率(績效好)行業比重的提高和低效率(績效差)行業比重的下降,從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整體績效的提高。而產業績效定義是基于企業集合體的角度,因此,本文選擇產業利潤率來評價,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多數為各地區的骨干企業或者高新技術企業,因此在稅收政策方面往往較非上市公司具有明顯的優惠優勢,所以以稅前凈資產利潤率IP來評價,即:產業績效指標IP=(稅前利潤總額/凈資產X100)。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樣本期間選取1991—2005年。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歷年統計年鑒和CCER數據分析系統。

(二)序列平穩性檢驗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多數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這些序列的矩隨時間而變化,然而某些非平穩的經濟時間序列的某種線性組合卻可能不隨時間變化,表現出平穩性。20世紀80年代初Engle與Granger提出的協整理論就是解決非平穩時間序列之間協整關系的有效方法。但是協整理論并不是對所有非平穩數據都能處理,它所解決的是某些單整序列的關系問題。根據E—G兩步發,為防止偽回歸產生,在進行協整分析前,必須檢驗序列平穩性,即序列單整性檢驗。單整性是指,如果一個序列經過n階差分后才能平穩,則稱此序列為n階單整,記為I(n)。同階單整序列的某種線性組合如果是平穩的,稱之為協整。常用的檢驗方法是ADF法和PP法,本文使用ADF法,采用Eviews5.0計量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首先,作變量SR、GR、IP時序圖(見圖1),初步判斷序列平穩性,識別變量截距、趨勢特征。從圖1可以看出,各變量可能不平衡,且都有截距項。然后,采用ADF方法對各變量進行單整檢驗,得到的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GR、SR、IP的檢驗統計值大于臨界值,說明它們是非平穩序列。而它們的差分序列AGR和ASR以95%的置信度通過檢驗,AIP以90%的置信度通過檢驗,說明AGR、ASR、AIP為平穩序列。顯然,可以判定GR、SR、IP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即I(1)序列。

(三)資本市場融資規模與產業結構優化關系的協整檢驗根據上述單整檢驗結果,SR、GR和IP這些時間序列雖然自身非平穩,但其某種線形組合卻可能平穩。如果存在平穩的線形組合,這個線形組合則反映了變量之間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即協整關系。以產業結構優化率GR、產業績效指標IP為被解釋變量,資本市場融資率sR為解釋變量,建立計量模型:,其中1、為隨機擾動項,表示GR、IP中sR無法解釋的其他因素,對GR和sR、IP和sR分別進行回歸,得到模型(1)和模型(2):

從回歸結果看,模型1的截距項和系數顯著,R=0.560618,調整的R=0.516680,F值=12.75923,P值=0.005079;模型2的截距項顯著,而系數不顯著,其R=0.246154,調整的R=0.151923,F值=2.612246,P值=0.144704。為了檢驗模型1中GR和sR是否協整,必須進一步對模型的殘差平穩性進行檢驗。提取模型1殘差,記為e,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3。殘差e以95%的置信度通過檢驗,是平穩的。說明GR和SR是協整的,股票市場融資率和產業結構優化率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股票市場融資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優化率降低5.523358個百分點,可見我國股票市場融資對產業結構升級不但沒有起到推動作用,反而阻礙了產業結構的優化。

為了進一步確定股票市場融資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長期均衡和短期影響的關系,建立誤差修正模型(ECM),誤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由Davi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該模型能解釋因變量的短期波動是如何被決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變量短期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取決于誤差修正項(ecm),即回歸模型1的殘差序列e。將ecm滯后一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修正誤差模型中ecm(一1)系數為負,說明在短期內或因為政策因素影響,或其他隨機干擾影響,導致股票市場融資率與產業結構優化可能偏離均衡值,但這種偏離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偏離將因誤差的修正回到均衡狀態。:

上一篇: 工人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下一篇: 教師教育格言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午夜性爱在线视频 | 亚洲sss整片在线播放 |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 伊人久久综合线亚洲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