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4:47: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國文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充分開發中學生理解與使用語言的溝通能力。文學的本質是語言,優秀的中外國文學著作可以借由語言藝術提升中學生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文學教學可以促使中學生吸取文字營養,幫助中學生進一步開發語言溝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發展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夠接受中外國文學教育。原因是文學教學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學著作的素養,更重要的是開發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學作品教學旨在培養中學生的思維、開發中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文學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徑就是形象思維,文學作品可以喚起人心中的想象與聯想,從而誘發出人的創造性思維,而思維則是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說,文學教育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加強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途徑
1廣泛征引國內外作品,充分教授綜合的文學知識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具有強烈的綜合性,一定的文學知識可以促進中學生加強理性化的認識,也有利于知識的快速掌握。中學語文中的文學題材通常涉及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多種類型,在文言文與詩詞歌賦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通過引導中學生記憶文學載體中涉及到的文學知識,促使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外國的古代文化,體會中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語文老師在議論文、小說等現代化的文學題材中,廣泛征引文學作品,充分教授給中學生適當的文學知識,從而促使其了解、接觸中外國的社會、文學與歷史,正確看待中外國文學內涵。文學教學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確與表達手法的感悟方面,還應當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會、歷史與現狀,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國文學背景的基礎上,區別、明確兩者間的差異,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國文學的作品內涵,有效發揮作品的感染能力
(一)導學環節
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精選和優化,切實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指南”,讓學生課前搜集整理學習資料,梳理文學背景、作家生平等,學生通過消化教材或查閱資料來完成學習任務,與教師互動參與學習過程。課上先由教師對新課內容進行概述,然后由學生根據教師上一節課布置的“導學指南”,將自己從圖書館或網絡搜索到的預習資料與同學分享,依次自由發言。教師一邊引導,一邊在黑板上記下一些主要觀點,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比如,講授莎士比亞的生平與創作,可以提前布置學生課前搜集一些有關莎士比亞生平及其作品相關的資料,特別提醒學生關注學術界有關莎士比亞著作權爭論的內容,激發學生對莎士比亞創作背景的研究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其作品的深入探究。再如,講授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人生三部曲,教師要布置學生在課前搜集高爾基生平的相關資料,在課上進行交流補充,了解他成長歷程中的辛酸經歷,從而深刻體會作品的自傳性特點。
(二)研讀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作家、作品的時代背景,深入分析經典作品的經典片段,學生通過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提煉自己的閱讀感悟。在導學環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品文本,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作品文本經典片段,結合學生課前對作品的整體閱讀感悟,應注重對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作者的敘事手法、創作傾向等方面的分析,啟發學生品味、欣賞。在品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由作品改編的影視片段,更加形象地展現人物的性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部作品,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鑒賞能力各不相同,他們的閱讀感悟也千差萬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去品讀人物和情節,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真實的閱讀感悟。例如,引導學生閱讀莎士比亞經典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可以選取男女主人公“陽臺對白”及“墓室傾訴”兩個片段的劇本文本,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為了配合分析,還可以放映相關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細細品味莎士比亞劇本中的語言特色,通過文本分析,讓學生感悟劇中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并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莎士比亞早期戲劇創作的特色。再如,在研讀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時,教師可以播放作品改編電影的開頭片段,形象地再現小說扣人心弦的開端,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該小說“倒敘與插敘相結合”及“旁觀者敘述”的獨特敘事手法的妙處。
(三)討論環節
在引導學生研讀作品的基礎上,采取大課討論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以點評,形成“師生互動”;此外,學生在課堂上分小組交流閱讀體會,促進同學之間的“生生互動”,學生在互動學習中取得進步。課堂討論環節的有效實施,是解決學生思維僵化、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的有效途徑,可以充分發展學生個性,讓學生在自由的討論中,大膽發言、大膽質疑,從而突破教材及傳統觀點的束縛,嘗試從不同的視角來解析作品,深化對作品內容的理解。當然,討論環節不能流于形式,師生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認真選擇論題,周密安排討論環節,要做到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教師最好在課前就告知學生有關的閱讀要求和討論話題,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在課上,還要注意結合學生在研讀環節的表現,隨機應變地調整討論內容。在討論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文藝理論課程所學的相關理論解讀作品,各抒己見,使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這樣可以擺脫統一認識與標準化評價的束縛,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思考的樂趣,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享受平等與自由的愉悅氛圍。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總結本小組的討論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在學生討論交流觀點的基礎上,由教師去粗取精,總結提高。例如學習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時,教師可以先擺出學術界對安娜丈夫卡列寧這一“官僚機器”全面否定的評價,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找出作品中描寫這個人物值得同情一面的片段,引導學生注意避免單一化地評價人物,學會對人物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也能讓學生收獲到自己的研究樂趣。
(四)延展環節
圍繞課堂所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推介相關作品和學習資料,讓學生課后進一步研讀和學習,并通過網絡等媒介繼續與教師互動,將課堂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后。教師根據學生在研讀與討論環節的表現情況,因勢利導,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思考,引導學生結合課上所學的外國文學作品,通過拓展延伸閱讀,加強對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立足于課上的作品分析,圍繞主題、作家和作品,推介相關主題的作品供學生課后閱讀,提高課外閱讀的感知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借助課后延伸的閱讀,加強對課內知識的感知。另外,我們在教學中還要強化學生比較分析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善于將中外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的比較,以探究中外作品中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性共同點與差異性,加強對外國文學作品主題與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為加強學生對《羅密歐與朱麗葉》主題的理解,感悟男女主人公為追求愛情婚姻自由而表現出的抗爭意識,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相似主題的中外文學作品,作專項比較閱讀,如《紅樓夢》中的寶黛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等。在學習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時,可以將老葛朗臺這一吝嗇鬼形象與“世界四大吝嗇鬼”中其他三個人物的吝嗇性格特點作比較(《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慳吝人》中的阿巴貢、《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將中外吝嗇鬼形象作比較。如將老葛朗臺與中國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這一吝嗇鬼形象作比較。此外,還可以在課后組織學生將感興趣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組織課堂劇表演或朗誦詩會,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文學的審美情感,使學生接受獨特的情趣熏陶,提高其人文素質。
第一,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重整教學內容。我們選擇從古希臘神話到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作為主要學習內容,把20世紀現代派文學作為學生閱讀內容,并著手寫好課堂教學隨筆,記錄每一講的心得。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采用講座式風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各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和文學狀況簡單介紹,凸顯各個時期各個文學流派的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作品進行賞析,更受學生喜歡。第二,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加賞析內容。賞析的過程也是繼承和批判的過程,很多典型形象與中國戲劇、小說、歷史、現代人物有著許多的共性,具有現代性,完全可以進行比較。教改第二年起,我們大膽嘗試了在每一講中融入“中外文學比較”“作品的現代性”兩個環節,對中西文學中可比性強的作品或是作品的主人公形象進行比較。比如維特與子君的形象、《悲慘世界》與《平凡的世界》、潑留希金與嚴監生“吝嗇鬼”、安娜•卡列尼娜與蘩漪形象,把探索和挖掘作品的現實意義也納入了教材內容,充分發揮了文學經典的無窮魅力。第三,根據學生審美需求,優選名家名篇,拓寬閱讀范圍。在每一講的最后,我們摘錄作品最精彩的片章供學生閱讀欣賞,并增加“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簡介”,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便捷地認知和了解世界的文學經典,在閱讀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拓寬知識面。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第一,多媒體授課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已經成為時尚。五年中,我們把所有的教學內容制作成PPT課件,每一張PPT力求簡練、清晰、精美且突出重點,并根據每一講教學重點、難點的需要,適時插入相關的動漫視頻輔助教學,做到“圖、文、聲”并茂,生動地展示了作品內涵,在“視聽”上給學生以美感沖擊。比如:截取電影《哈姆雷特》中“生存還是死亡”的獨白,表現人物“猶豫”的個性特點;截取電影《紅與黑》相應片段,表現于連“自卑———自尊的反抗———勝利的滿足———自卑”來復的心理過程,如此等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既加大了課堂的容量,節省了時間,也便于學生直觀、便捷地感悟作品主旨,理解人物形象,賞析作品的張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還會根據需要不斷更新修改課件,力爭在每一張PPT中展示最鮮明的色彩、最簡潔的文字、最恰當的知識點,傳遞最前沿的信息,吸引學生視覺,活躍學生的大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互動教學法。這種方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生”互動,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學生靈活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二是“生生”互動,學生講授某一作品,提出問題由學生來問答。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展示個人的思想和才華?!皫熒遍g的互動是常用的方法,關鍵在于靈活的掌控,做好學生主動應答、解釋指定學生回答兩方面的準備,確保此方法在規定時間段得到有效實施。“生生”間的互動需要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轉變課堂的角色,變“主角”為“配角”,變“主演”為“導演”。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登臺講授,并且提出問題,進行課堂互動。比如,在學生選擇授課作品篇目后,教師要指導學生課件的制作,并要求學生根據20分鐘的授課時間,提前設計好授課內容、重點難點、個人感悟、互動的問題、應答技巧等等。這種互動方法對授課者是一個全面的考驗,對聽課者是一個學習他人的機會,其效果往往比老師教授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更活躍,師生關系更融洽,呈現平等、人性、和諧之美。第三,情景教學法。根據后現代建構主義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科學課程理論,我們會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安排作品的故事情節,讓學生模擬角色登臺表演。采用的方法有即興表演和命題表演。比如,《羅密歐和朱麗葉》中舞會后的花園月下的鐘情表白;《簡•愛》中簡愛與羅切斯特的經典對話等等這些片段,都可以讓學生提前編排成話劇,或是即興模擬角色對話,展示作品的情節和語言的魅力,以實現教學目標。第四,翻轉課堂法。所謂翻轉課堂,簡單地說就是課堂“內、外”顛倒,其關鍵點在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它要求教師先創建本課視頻,上傳到一個平臺,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完成提出的問題(作業)?;氐秸n堂上,通過合作學習,師生面對面交流、答疑,以鞏固知識。把傳統教學課中的活動,拿到課前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課堂要做的就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討論重點難點,完成學習目標。2014年是我們教改的第五年,課題組成員通過幕課系統學習了翻轉課堂教學法,并著手實踐。比如,我們把現實主義文學巴爾扎克的代表作《高老頭》第一講的教學內容進行翻轉。第一步設計好10分鐘的腳本,寫好教案;第二步制作PPT課件,配音錄制教學內容,提前二周上傳教學平臺;第三步學生課堂外自主學習,完成學習內容。通知學生按要求提前閱讀教材或者原著,提前一周(或三天)完成作業提交到指點平臺。帶著書面作業用于課堂小組活動。第四步課堂內活動。包括檢測———討論———交流———質疑———總結———個人作品展示等。新穎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自我的空間,有利于個性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的改革
第一,在教學中注重德育的滲透和人格的塑造。外國文學課程的開發,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外國的文化,學會鑒賞和批判,還要通過經典作品的學習,感悟其中的底蘊,陶冶情操,放飛靈魂,更重要的是把作品轉化學生前進的坐標、成長的動力、抉擇的方向。優秀的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外國文學的核心內涵就是人文精神。每一個時代的作家和作品都展示了對人性的關懷與探索,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寬闊的閱讀空間和精神家園,對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人格發展的需要,把人本與文本相結合,在賞析中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弘揚真善美,批判假丑惡,滲透道德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人生境界,賦予經典作品新的生命和價值,促進學生高尚人格的養成。以《出埃及記》中摩西為例,開掘其胸懷大志、勇于奉獻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學生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追求人生意義的高尚人格;以《簡•愛》為例,開掘文學經典中忠貞不渝、自尊自愛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學生理性的愛情態度、純潔高尚的道德人格等等。第二,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在賞析外國文學經典中,我們引導學生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作品的結局和歷史學家的見解,從不同角度對人物形象進行評述,為“舊”形象撰寫“新”篇章,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改編。比如,為悲劇人物安排新的命運:為“安娜”寫新結局,把“哈姆雷特”變為行動者,對作家巴爾扎克人生進行評論等等。這樣的拓展命題,需要學生閱讀大量的資料才可以寫出獨到的觀點,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品。另外,在考試方法上也進行了調整。我們采用卷一客觀題+卷二主觀題+平日成績(課堂表現+小組評價+作業質量+創新能力)相結合的模式,加大了平日考核力度,使學生更加重視的是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希臘和中國兩大文明古國都保存了大量的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記載了各自先民們的實踐中足跡。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在內容上有相似的始祖神話和英雄故事等內容,兩者分別代表了東西方的文化。通過對古希臘的神話和中國古代神話的比較,可以看出它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各有各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兩者的區別中看到兩個文明大國璀璨的古文化精髓。
(一) “神”的形象不同
古希臘神話的最大特點就是神人“同形同性”。①意大利思想家維柯說:“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為模式創造了神。”因此,古希臘人也是按照人的形象來創造他們的’神”。希臘神話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態、性格、情感等特征,使得諸神形象非常接近于人。希臘人認為,“神是最美的人”,都擁有漂亮的外表,比如宙斯就擁有漂亮的外表,這也說明了神實際上是人之美質的集中體現者。②希臘神話不僅記載了神的“人神同體”,而且神也具有七情六欲。希臘神話中,無論男神、女神關于戀愛故事的特別多,即人神互通血緣。例如宙斯與女神生子或是愛上普通女子;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達夫妮。因此他們也有人的痼疾,比如說嫉妒心,赫拉、雅典娜、阿弗洛狄特為爭奪“最美的女神”的贊譽而彼此使盡心計。
然而,中國古代神話大多則是把神描繪成“人獸同體”。①天神伏羲是人首蛇身,太陽神炎帝是牛頭人身,他們或是動物的化身,或是感應天象而生,他們往往是神秘的,以一種圖騰的形式存在,是先民們在愚昧狀態中對自然的敬畏、取悅的反映。②中國古代的神一般不會有人所謂的“心性”,他們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嚴肅剛正的,對于他們是一種污蔑和褻瀆。
(二)“神”的體系不同
古希臘神話有一個完整的神的系統。①神的體系以家庭為單位組建,諸神基本有一個繁衍的家族體系。例如眾神之首宙斯與天后赫拉結為夫妻,其兒子阿瑞斯為戰神。②希臘神話里的神有“新”、“老”之分。希臘神話中的神是一代一代繁衍下來的,形成了具體的諸神譜系。在希臘神話里,新神和老神之間的斗爭便不可避免。在宙斯拯救兄弟以后,新輩神取代了老輩神,這就是一種接替和繁衍。這是人們主體意識逐漸形成的體現,也是人類發展歷程中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的規律的反映。
中國古代神話則沒有脈絡清楚的系統。 ①中國古代神話一般是以社會為單位,眾神與主神之主要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大多不存在親屬關系。②中國古代神話的神是永恒的,不可戰勝的。因此,自古以來,神都被當成祖先來膜拜。
(三)女神形象差別
古希臘神話與中國古代神話中都有涉及女神的形象,但兩相比較差別可見一斑。①從女神數量來看,古希臘先祖們依靠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女神形象,如大地之母蓋亞、天后赫拉、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智慧之神雅典娜、月神阿耳忒彌斯等等,女神數量之大。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神話中女神數量要少得多,關于女神的故事也僅有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等為數不多的一些。②從女神命運與個性來看,古希臘女神的個性充滿人的七情六欲,她們有博愛,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形象飽滿。如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費勁心思爭奪“金蘋果”的故事。表現女神們嫉妒心極強,追求自我滿足,仇視敵人。但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她們更接近于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神話中女神大多為勞動女性,個性醇厚,與普通大眾一樣勞作,肩負創造人類,為人造福的重任。③從女性權威來看,古希臘神話女神不是最高權威的所在。首先,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其次,縱然古希臘女神的數量占了其神數量的近一半之多,但最高權威仍是宙斯,也無人能挑戰宙斯。古希臘是一個男權社會,男人是社會的中心,先民們創造神話時,也充分將權利賦予男性。從古希臘奧運會我們可以看到,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們甚至于男性的附屬品。而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最高權威的掌握卻在女性,比如女媧。在中國古代神話起源時,母系社會尚存,人類對女性是崇拜和尊敬。因此,在古代先民的意識里,女性擁有創造人類、造福人類的貢獻。
(四)神的精神內涵不同
古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充滿了強烈的人性主義傾向,表現出強烈的人本主義色彩。希臘神話故事中往往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在探索世界的同時也探索人。在希臘文明的觀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反映,神的存在是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臘神話的多人信仰沒有導致人聽命于神、人的命運完全由神來決定,而是一種權利和義務的交換。這是因為在古希臘人的意識中幾乎不存在什么絕對權威,他們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去求知、去創造,他們充分相信自己。
相反,中國神話宣傳的神靈則高高在上,認為神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具有人類所沒有的超自然能力;神與人之間的界限根本無法逾越,即人類必須絕對地敬畏神、崇拜神和服從神,不可對其有任何冒犯之處。如從《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最后的結局可以看出,神永遠是不可戰勝、不可挑戰的。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五)“神”的現實意義不同
希臘神話故事具有強烈的“世俗性”。希臘諸神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詐狡猾的。因此,希臘諸神具有強烈的世俗性特征。比如希臘諸神的“”現象,大地女神蓋亞與其子烏拉諾斯的“天地相交”,而后烏拉諾斯在蓋亞的教唆下閹割了父親烏拉諾斯,之后又與自己的妹妹瑞婭結婚,此中關系極為復雜。古代希臘神話,神具有人的特征,被人格化,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復雜,陰暗的一面。
中國神話的“道德性”,中國神話中的“神”往往是“德”的化身。他們承擔著維護宇宙秩序的崇高責任,成為社會道德的楷模,是人們追求的最高道德標準。諸神們的種種行為動機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而是為了民族集體利益:大禹在治水過程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神農嘗百草”。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們不看重對個人情感的追求,他們大多善于控制情感,控制欲望,與希臘諸神的“”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中國神話里的神都是以道德最為最高標準,而不是僅僅滿足自己的需要。中國的神話,基本都是理性人格,體現了一種社會的倫理道德,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時儒家道德思想的一種反映和暗示。
作為東西方的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希臘都曾有過豐富的神話傳說,作為東西方兩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學魅力,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兩種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形成,同時也啟發了后世的文學創作,成為世界文學藝術的寶庫和源泉。
參考書目:
[1]鄭克魯,黃寶生,陳建華,蔣成勇《外國文學史》(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一、本科生《外國文學》教學過程概覽
《外國文學》課程在中文系本科教學過程中,通常著重于文學系統的架構,即文學編年與地域框架結構的建立。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牢固的知識體系與概念。在搭建好系統框架后,相關外國文學課程教材往往對文學史上某些著名作家及其重要文本給予概念化的闡釋,讓學生可以不通過閱讀原文文本就掌握某一具體作品的大致內容、中心思想、文學表現方式等等特點。對于教師來說,這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授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時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若是讓學生單純閱讀原文本以求保證第一手感知,這也不太現實。首先,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作品通常都具有相當的厚度———思想的厚度與書本的厚度。這種厚度對于二十歲出頭的本科學生來說,可能會帶來理解與把握的難度,學生很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所讀作品的概貌。其次,《外國文學》作為中文系學生的專業課,每次授課基本都會“日行八萬里”,即一次授課可能同時介紹幾個國家的眾多作家作品,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閱讀眾多名家名作就像要求學生要一下子吃個胖子,帶來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很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不僅搞混了作家作品不說,最重要是破壞和模糊了學生對于文本的感知。并且,學生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周間閱讀眾多文本。
二、席勒四維存在論指導《外國文學》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鑒于《外國文學》教學的客觀實際,是否可以運用席勒的四維層次論來指導本科教學以求兩全呢?從感性存在來看,《外國文學》作為中文系本科學生必修專業課,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們必然能夠意識到,若是沒有外國文學這門專業課,中文系也就不成其為完整的中文系,中文專業學科的特質就不能得以體現。因此,《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從中文系學生的出發點來看,其自然性質能夠得到學生天然的理解。從邏輯性質來看,《外國文學》課程能夠使學生得到一種對于外國文學概貌的認識,大部分的外國文學教材都是從編年、國別的角度進行文學史的梳理,只要瀏覽教材目錄,便能夠得出對于外國文學課程授課內容的鮮明認識。這個層次在課程教學中也不難達到。從道德性質來看,《外國文學》課程通過介紹作家作品,能夠很好地建立學生對于善的追求。首先,能夠經受住幾百乃至上千年時間檢驗的文學作品,其本身就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種力量與魅力超出了文字本身,更像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對后來人施以永恒的影響。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感動人的通常是里面的人物所代表的精神品質,這種品質常常作為人性最光輝的代表支撐與影響人類精神并代代相傳。其次,就算是拾人牙慧式的內容介紹,其中也必然摻雜了編者的價值取向,能夠作為文本編入教材的作品,更加突出了其教育意義。從審美性質來看,《外國文學》最需要改進之處就是教師教授文學史框架與學生的一手文本閱讀之間的關系。文學作品的文字本身就自有其美感,這種美感看似微不足道,并且文學感受一閃即過,比人物精神更加難被覺察。那么,文字本身的美感到底有何意義呢?學生如果能夠超越人物精神所帶來的價值影響,而關注其審美意義,這是一種更高程度的審美無目的性的自由。這種自由兼具真、善、美,也更難達到。如果教師能夠在保證建立文學史框架的前提下,減少文本的概括性介紹,而大量引入原文文本,讓學生在原文閱讀中感受字里行間流動的美感,或許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當然,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文本閱讀量、文學感受力、對學生接受能力的把握是有較高要求的,但這并非不能達到,需要教師更多時間的積累和沉淀。把席勒的四維存在觀運用于本科《外國文學》課程的教育教學中,通過課程教學中層層性質的滿足,通過教師在教學設置中環環相扣的安排與引導,能夠期望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無目的性,以獲得更大的自由。
作者:王筱瑩 單位:西華大學
二、圖片的使用
圖文并茂的形式能夠傳遞出更豐富的信息,增加課堂的吸引力。外國文學課件中的圖片提供了與課程相關的社會、歷史、宗教、文化以及作家的生活經歷、思想個性方面的豐富的背景性資料,對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都有著較強的輔助作用。比如規模宏大古希臘劇場的圖片,顯示了當時戲劇的繁榮和希臘人對戲劇的愛好;羅丹雕塑的穿著睡衣、頂著碩大頭顱的巴爾扎克立像的圖片,十分傳神的表現出了這位文學巨人慣于在夜間勤奮工作的習性等。西方文學還有這樣的傳統,即它經常與藝術同步發展,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單以文學的樣式,而且還會以繪畫、雕刻等樣式來呈現,這些繪畫、雕刻本身就是一件件杰出藝術作品,它們從不同的維度詮釋和強化了文學名著的價值意義,因此我們在外國文學課上也將這些藝術作品的寫真圖片展示出來。比如在介紹古希臘神話“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時候,配以古希臘的藝術家菲狄亞斯雕刻的《命運三女神》的圖片。女神們的頭部雖然都受到了損壞,但那由質地很薄的希臘式長袍包裹著的身體卻是如此的優美豐盈,充分顯示了孕育在她們體內的無限生機和活力。這些以人的形象出現的希臘神,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獸形妖靈的神,讓同學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身上的人性的閃光,希臘文學所特有的人本精神也由此可以窺見一斑。再以《哈姆萊特》中“奧菲莉亞之死”的以一場為例。莎士比亞的描寫極為凄美動人,浸滿了哀傷的詩情:在小溪之旁,斜生著一株楊柳,它的毿毿的枝葉倒映在明鏡一樣的水流之中;她編了幾個奇異的花環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蕁麻、雛菊和紫羅蘭。她爬上一根橫垂的樹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掛在上面;就在這時候,一根心懷惡意的樹枝折斷了,她就連人帶花一起落下嗚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開,使她暫時像人魚一樣漂浮水上;她嘴里還斷斷續續唱著古老的謠曲,好像一點兒不感覺到她處境的險惡,又好像她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一般??墒遣欢嘁粫?,她的衣服給水浸得重起來了,這可憐的人歌兒還沒有唱完,就已經沉到泥里去了。(第四幕第七場)我們在課件中將這段文字配以19世紀英國畫家米雷的著名油畫《水中的奧菲莉亞》,這幅畫描繪了這個美麗而又善良的姑娘落水而亡的瞬間,以空間藝術的方式生動地再現出了莎士比亞悲劇中的場景,既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產生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后來勞倫斯•奧利弗在他導演的最經典版本的《王子復仇記》電影中,就完全搬用了這個畫面,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音樂的選配
優秀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喚起聽者強烈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想象。把音樂的活水引入文學的殿堂,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單調沉悶的氣氛,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愉悅。有些文學體裁本身已經包含了音樂的元素,尤其是詩歌。外國文學史上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詩人都十分重視詩歌的內在韻律,追求詩歌與音樂、繪畫的結合。在外國文學課上,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詩歌插上音樂翅膀,讓它帶領我們在人類精神的廣闊天地里自由地翱翔。比如,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蘇利•普呂多姆有一首名詩叫《天鵝》,描寫天鵝安詳自在地在湖面上緩緩游走的情景,突出天鵝美麗、優雅、純潔、高貴的形姿與品性,在欣賞這首詩的時候,我們根據詩歌的內在節奏,配上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鵝》,那柔婉舒緩的旋律,寧靜深沉感情,與詩歌的唯美意境水融,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再比如,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爾蘭詩人葉芝的愛情詩《當你老了》配上音樂誦讀,抒情主人公那“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的詩句就顯得格外的深情綿邈、感人肺腑,從而引起所有人深深的共鳴。外國文學史上還有一種獨特的現象,即有相當多的文學名著與音樂作品之間存在著“淵源關系”。比如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取材于18世紀法國啟蒙劇作家博馬舍的同名喜劇;貝多芬譜曲的《歡樂頌》,歌詞取自18世紀德國詩人席勒的同名詩篇;比才的歌劇《卡門》由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大家對《費加羅的詠嘆調》《歡樂頌》《斗牛士之歌》等曲目都耳熟能詳,但是對小說、戲劇、詩歌卻不甚了解,因此,我們讓音樂與文學“牽手”,使二者互相生發,互相補充,這樣既可以消除同學對外國文學的陌生感,調動他們去進一步閱讀、思考文學作品的積極性,又可以營造審美氛圍,培養學生較為廣闊的審美視野和較為深厚的人文胸懷。
2、本土經驗與外國文學接受分析
一般來說,在對外國文學帶來的影響進行審視時,應該注重其強勢地位。但是我國文學在受到外國文學影響的時候,應該從內在需求出發,對外國文學進行引進選擇。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學的主動性非常鮮明。中國文學在對西方文學進行選擇時,應該在本土經驗的基礎上對應該學習的內容或者不應該學習的內容進行明確,并且對西方文學進行考量,從而確定其是否與我國人民的文學習慣相契合,從而使得讀者可以真正接受。然而,部分外國文學作品地位并不高,其故事內容和故事表達出來的感情卻與大眾心理相契合,并且與中國社會現實真切貼近,則會很容易被大眾認可和接受,并且帶來比較鮮明的影響。因此,由于宗教帶來的影響,中國在文化根基方面有所欠缺,使得外國文學難以深刻影響到中國。而本土經驗卻成為中國人民對外國文學進行選擇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是否接受外國文學,與本土經驗具有比較密切的關系。而外國文學要在中國形成一定的影響,并且被大眾認可與接受,則離不開本土經驗為其奠定基礎。外國文學要被中國大眾接受,需要一個成熟的時機來實現。同時,外國文學應該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從而形成比較新鮮的文學內容,即外國文學應該以本土經驗為基礎在中國流傳。在對外國文學進行引進與選擇的過程中,本土經驗為其帶來比較深的制約作用,甚至在外國文學接受方面都產生比較大的制約力,從而使得外國文學在中國形成了比較獨立的系統與格局。
從接受對象方面來說,中國接受外國文學其實不是接受外國自身文學,而是站在中國本土立場而選擇外來文學。其選擇標準并沒有完全根據外國文學的藝術價值或者原有地位,還會對中國社會與文學發展的效用價值進行考量,從而真正被大眾認可與接受。因此,對外國文化的選擇是從中國入手,而不是由外國文學出發。外國文學具有比較復雜的特點,而且內容比較豐富,為中國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與學習的經驗。但是中國的外國文學存在選擇性與不全面的特點,在本質上是基于本土經驗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系統。外國文學在語言運用等方面體現出比較明顯的國別形態差別,然而翻譯卻淡化了這一種差別,從而形成了具有一體化特點的單獨形態。只是這一點使得國外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著名作家及其文學作品在中國并沒有人知道。因此,本土經驗可以重新塑造外國文學的整體形象。
3、本土經驗對外國文學接受的影響分析
本土經驗可以對外國文學接受帶來比較明顯的影響。第一,外國文學在形態層面是一種翻譯文學。外國文學在經過翻譯之后,閱讀對象會不一樣,具有鮮明的針對性。也就是說,外國文學在翻譯之后的閱讀對象就是中國大眾。經過翻譯的外國文學的內涵藝術會被全面隱藏,失去了其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成為中國文學。第二,外國文學的屬性也會受到本土經驗的影響。也就是說,外國文學在經過翻譯之后,將中國文學屬性體現了出來。第三,本土經驗還可以對外國文學的內在性質產生影響。人們在翻譯外國文學時,會為了滿足本國讀者的內在需求而進行有意識的變更。在翻譯外國文學時,常常會根據自身理解來進行,形成中國大眾熟悉的習慣用語與人情世故,甚至還有歷史典故與政治思想,將本土經驗的作用體現了出來。雖然這種做法不一定準確或者成熟,但是卻是必然的,也是現實存在的。第四,不能忽略讀者因素。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閱歷與閱讀心境,推動了外國文學更深層次的發展。
二、外國文學作品中對“真、善、美”的追求
文學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元素,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涵和思想結晶。它從某種程度上傳播著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文化,“真、善、美”是各類外國文學中提高文學內涵不變的追求。
(一)追求“真”
文學所追求的“真”,既有客觀的“真”,指作家要多以現實生活為本,在客觀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文學創作,對客觀環境和客觀人物的境遇進行真實描述。同時也指內在的“真”,即指作品中的人物內心的絕對真實。無論是作品的主題,還是作品中有正面效益的主人公,都表現出作者對本真的追求。文學作品追求“真”,不去刻意掩蓋黑暗或反派,不管其中所追求的是否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只要與作品內在的邏輯相符合即可。
(二)追求“善”
無論是哪一部文學作品,都存在對“善”的描寫和歌頌。在一些作品中即使寫入“惡”,也是以“惡”來反襯“善”。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副教主,作者以他的惡來襯托敲鐘人的善。但是不是在所有作品中都是善惡并存的?在有的作品中只表現出一個主題,就是“善”。比如沈從文的《邊城》就沒有一個惡人,盡管最后沒有一個好的結局,但小說卻把“善”這一主題發揮到了極致。
(三)追求“美”
文學作品中對“美”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形式上,也體現在本質上。從文學作品的形式看,不論是整體的還是散落的,各種各樣地、各層次地對美進行追求。從文學作品的本質方面來看,即在文學作品的主題上追求“美”,不論是悲或喜,都能體現出其主題的美。比如《哈姆雷特》,它的主題是悲壯的美。
三、外國文學作品對外語專業學生文學涵養的提升方式
(一)對學生個性涵養的培養
在借助外國文學作品對外語專業學生進行文學涵養的培養時,首先要注意對學生個性的培養,使學生有充分的表現余地。其次,要積極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不能過于死板,要鼓勵多元化、開放化的閱讀。再次,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意境出發,發散思維,結合自身的體會去了解作品。另外,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喜好,推薦適合的外國文學作品,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學習中,除了要學習作品的表現內容外,還要對羅密歐和朱麗葉當時的社會制度進行講解,只有了解了故事的整個社會背景,才能對人物的性格做出正確的把握,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去深入理解,根據自己的觀點積極探討,不求答案統一。
(二)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文學涵養培養的重要內容,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特別是一些詩歌作品,語言精練,跳躍性大,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幫助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想象和思考,去感受作品的意境,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想象出作者所表達的人物形象和畫面。例如在學習《吝嗇鬼》時,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同的學生根據自身的不同感受,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個活生生的葛朗臺的形象。根據自身想象,把文章中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和意境轉化成為活生生的畫面。這對文學涵養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引導學生進入到文學作品的意境中去
好的外國文學作品可以豐富外語專業學生的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進入到文學作品的意境當中去,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外語專業學生文學涵養的提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外國文學作品正是這個過程中用于提取的初始能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如人物刻畫、描寫方法等基本文學手法,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培養文學涵養。
四、培養前景展望
要想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精髓,除了要掌握其外在的工具性外,還要注重對其思想和人文性的感知,這包含了語言學習者對文學和文化的修為和體味深度。雖然,外語專業的學習必須要先掌握好語言。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及參與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僅僅依靠熟練運用語音、語句、句型、語調進行表達是遠遠不夠的。把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思想,積極與當下的環境和熱點事件結合,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事情。例如通過對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返膶W習,要感受這個命運悲劇,就要結合當下社會中的悲劇進行分析,這樣的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更加主動,而且對作品要表達的內容可以更好地去理解。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外語專業學生來說,如何培養文學涵養一直是我們關心的課題。筆者相信,在我們的不斷努力下,我國在通過外國文學作品對外語專業學生文學涵養的提升道路上,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女性主義能夠成為顯學的去中心語境是一種后現代語境,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不可證其偽的話語是不存在的,都是機緣際會的話語間合作。從生態女性主義的案例上來看,這一觀點很容易理解。由于生態危機沒有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使得生態主義對其具有包含了全部物種在內的普遍意義的關注,批判和排斥在種族、物種、性別之間做等級劃分和區別對待的觀點。對整體觀的強調是生態批評的主要內容,而女性批評與其明顯的差別和不同之處是批評的側重點,排除人類中心的是生態批評的關鍵,排除男性中心的則是女性批評的關鍵。在發展的道路上,女性主義和生態主義選擇結盟都是以發揚自己作為宗旨的,因此,二者進行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的結合。香港樹仁大學陳詩潔女士曾感慨道:“不要以為女性與自然同樣受父權文化壓迫,生態主義就會較著重性別的問題,即便是深層生態學也無暇顧及于性別的議題……”生態女性主義的兩個母體理論合作與角力的動態過程就是其未來的發展軌跡,但是,傾向于生態方向、女性方向或是一邊倒的靠攏方向還需要觀察和分析。事實上,女性和自然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開始逐步邁入下風的不利趨勢,通過女性主義和生態主義的協作,二者合作進行抗議和申辯是不可避免的情況。但并不能因此認為女性主義與生態主義的親緣關系就是天經地義、天長地久的,這種被生態女性主義者作為構筑理論基礎的超驗觀點與“以理服人”的學術原則相矛盾,違背了其學術規則。這是由于該理論者對兩種同時發出的聲音沒有認真辨析,實際上,其訴求的表達是一致而又沖突的。
二、“受迫害情結”的強化
對男女關系的揭示是女性主義的緊要任務,即揭開男女不平等的關系。由于很多文學評論過分地剖釋闡述受傷害的女性,夸大了其受摧殘受壓迫的地位,讓人們覺得受壓迫的女性形象是女性主義為其創造和描繪的,更有甚者對此稱之為“受害者的哲學”。后來出現并逐漸成長起來的女性主義陣營之中的“后女性主義”,對該種情況有著十分深入的理解,認為“女性主義對男女問題的過分強調和夸張以及將其政治化”等方面的觀點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因為反對“受迫害情結”導致很多人對女性主義產生誤解,將其定義為是極端的,個人中心的,令人難以忍耐的女性主義,不愿意接受女性主義。而一些女性主義不滿甚至是厭煩“受迫害論”,覺得女性群體和自然都受到了男性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傷害和摧殘。這些理論主張更是對女性主義的接納造成了一定困擾。例如:“從對待環境和自然的方式上來看,男性和女性有著相同和類似的地方,都將雙方看作是能夠掠奪和占據的資源。”這是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之一,福爾斯對其進行了詳致的描繪,通過刻畫薩拉悲慘的遭遇和痛苦不幸的人生,表達了對文明摧殘下的自然的憐惜以及對生活在坎坷窘境中的女性的同情,顯示了在西方工業文明社會的背景下,男權占據著主導地位,自然和女性的境況和遭遇有著極度的相似之處,即以他者的形式存在。但本文認為,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受害者的立場上,不能將女性與自然共同擱置其中。
首先,把女性與自然共同放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受害者的立場上的這種做法非?;\統,不符合真正的實際情況。從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方面來看,它的積極影響惠及到了部分女性,并沒有明確地排擠女性,而且,迅速發展的科技所引發的諸多環境惡化乃至生態災難也影響到了男性群體。然后,在保證所有女性內部各成員的發展處于一個層面,遭受的歧視迫害程度相當的條件下,才能把全體女性和自然放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對立面。但這種劃分忽視了地域、民族、階級和年齡等系統內部的個體差異,劃分過于簡單。由于西方是生態女性主義的誕生地,而中國還停留在將其引進的時期,沒有屬于自身的本地化色彩使得其觀點和評論缺少創新性思維,而是較多地進行源理論的闡釋。因而,對該理論發展進程的關注十分重要。再次,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對古代、近代以及現代的審視,發現天人同一、人定勝天和天人和解是人類中心主義進程中的三個主要時期,三者之間既相互交織并行,又有一定的重復和疊合。因而,人類中心主義不斷變化的沒有固定形態的發展及其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使得不能將其籠統地與女性和自然的對立面混為一談。
(二)有了一個較好的閱讀方式是理解作品內涵的第一步
而光是這樣還是不夠的。態度是成功的第一步,取向是通向頂峰的階梯。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內動力是以飽含激情去教授與學習它。如果外國文學的教學價值取向僅僅為幫助學生獲得一個應對考試的技巧,作為一個熟練技巧的練習材料,這樣就會導致外國文學內在美被分值利益所取代,背離課改將外國文學作品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初衷。那么,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態度應是什么呢?在應試教育橫行天下的時代,在分數決定勝負的現實里,我們的老師、學生應是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外國文學作品這塊“雞肋”呢?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對人的社會生活進行具體感性的整體反映,顯示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質要求,樹立人類的精神家園,所以,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價值取向,應把追求人生意蘊、人文情懷視為一種學習的態度,有了這樣的閱讀習慣,能讓我們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心靈慰藉,逃離快餐式閱讀帶來的急躁和功利主義帶來的焦慮。有了心靈的慰藉與現實需求的意義,就可以探討外國文學所隱藏的內涵與文化底蘊。擴展閱讀空間、開辟新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成為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內動力。才能推進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深入發展。
(三)增加閱讀量也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既然能夠成為文學作品勢必是供世人閱讀的,只有置身于文字的海洋里才能領略作者所要表達的內涵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力,使得經典文章更接近我們自己的生活,并為我們的行為規范提供指導與幫助。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是提高外國文學課堂教學必要的條件。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比绻麤]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就難以實現教學要實現的目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溝通障礙就會間接導致教學目標的失敗。而且國文學作品已經形成一套以西方文藝理論為基礎的學科體系,增加閱讀量可以形成完整的外國文學脈絡。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收效不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學生的文藝理論修養很欠缺。加大此方面的閱讀積累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著名文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曰:“詩好比一株花,哲學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外國文學深厚博大,就在于它的根連著豐厚的文化營養,因此,了解西方哲學思想,理解外國文學就不存在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