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核心競爭力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5: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核心競爭力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企業核心競爭力論文

篇(1)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爾在《哈佛商業周刊》發表的《企業的競爭力》一文,首次提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概念。隨后,許多學者開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進行研究與探索。Hamel與Prahalad在其合著的《競爭大未來》一書中所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能使企業為用戶提供某種特定好處的一組技能和技術,而不是指單個技能和技術。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技能,是企業長期、獨立擁有的競爭優勢,它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新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營銷過程和各種決策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優勢的技術、文化和機制所決定的巨大的資本能量和經營實力。或者說,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通過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業獨有的、支撐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一步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核心競爭力是資源與能力的轉換。核心競爭力不能只是資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兩者的有效整合。資源是基礎,沒有資源,企業就失去了競爭的基本條件;但僅有資源優勢而不具備轉化創新資源的能力,也不足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其次,核心競爭力是獨具性和持續性的結合。獨具性就是區別于他人的優勢,但獨具性必須與持續性聯系在一起,以保證企業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持續競爭優勢。再次,核心競爭力是對資源的有效整合。不論是物質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應進行有效整合,特別是人力資源,資源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沒有對資源的合理組織與協調,無論企業的先天條件多么好,其優勢都難以真正發揮。資源的有效整合是一系列復雜技能的集合,也是建立在企業內外職能互動基礎上的集合。最后,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動態的實現過程。企業的競爭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通過不斷創新、發展和培養,才能建立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同于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是正常意義上所指的企業功能領域上的競爭能力,只要企業的資源、知識和技術等具有一定優勢就都可以具有競爭力。因此,企業的競爭能力在具體形式上可表現為企業的營銷競爭能力、品牌競爭能力、技術競爭能力等。這些競爭能力只是企業活動在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競爭能力,是一種相對的優勢,其穩定性也相對較差,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處于企業核心地位,使競爭對手在長時期內難以超越的競爭力,它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和較高的穩定性,能使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的超額利潤。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整體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具有的比競爭對手更強更持久的某種優勢、能力與知識體系,是從企業過去的成長歷程中積累而產生的;關鍵在于“協調”和“有機結合”,而不是某種可分散的技術和技能。因此,它是由眾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企業的產品質量、技術、服務、制度、戰略、文化等,絕不是僅僅由某一個要素或某幾個要素所構成。其載體是企業整體。核心競爭力,存在形態基本上是結構性的、隱性的,而非要素性的、顯性的。

價值性。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就能在提高企業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和創造價值等方面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最具權威性的評判者是市場,即消費者群體,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一方面能給目標顧客帶來獨特、更多、更好的價值和利益,另一方面,通過滿足顧客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實現企業價值。必須特別有助于實現用戶所看重的核心價值,用戶價值除了體現在用戶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上外,還包括企業對用戶價值的維護和增值,它包括價值保障、價值提升、價值創新三個方面。價值保障是一個價值傳遞的過程,它要求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價值的有效傳遞,保證產品價值和顧客可接受的價值不受影響;價值增值是一個增值的過程,是對現有產品和服務進行不斷改進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含量;價值創新則是一個創造過程,是企業運用核心競爭力開發研制全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新的需求。

動態性。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它作為支撐企業長期發展的主動力,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生命周期也遠遠超過了一般產品的生命周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一種動態的競爭優勢,是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積累而成的,總與一定時期的產業動態、管理模式以及企業資源等要素息息相關。核心競爭力的動態發展演變是客觀必然的,也有一個產生、成長、成熟乃直衰退的過程。

異質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沉淀下來的個性化的東西,它是特定的人員組成的特定的組織、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因此,每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不打上該組織的特色烙印,其他組織在短期內往往難以模仿。獨特性又稱異質性,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獨一無二、為企業所特有,沒有被當前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所擁有。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其長期經營活動中以特定的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逐步積累起來的,它不僅與企業獨特的技能與訣竅等技術特性高度相關,還深深印上了企業組織管理、市場營銷以及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為特定企業個性化發展過程的產物,企業核心競爭力既具有技術特性又有組織特性,企業的運作模式、營銷方式、規章制度,企業員工的素質、能力、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撐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核心競爭力很難被競爭對手完全掌握而輕易復制,更難進行市場交易。企業核心能力的異質性,不僅決定了企業的異質性,也決定了不同企業的效率差異、收益差別與發展潛力。

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核心競爭力有從核心競爭能力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最終產品的延展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延展性使企業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不僅是當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潛在的需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部分,影響其他能力發揮。核心競爭力作為一種知識技能,既可以使企業在現有領域保持競爭優勢,也可以通過溢出效應在相關領域擴展,獲得競爭優勢。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個層面

市場層面。主要包括核心業務和核心產品兩個方面。從核心業務來看:企業是否有明確的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是否能為企業帶來主要收益;主營業務是否具有穩定的市場前景;企業在主營業務中是否有穩固的市場地位。從核心產品來看:企業是否有明確的主要產品;主要產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主要產品是否有很強的差異性和品牌忠誠度;主要產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主要產品延伸至其他市場領域的能力。

技術層面。主要指核心技術或創造核心技術的能力。其指標主要有:企業是否有明確的優勢技術和專長;優勢技術和專長具有多大的獨特性、難以模仿性和先進性;企業能否不斷吸取新技術和信息,以鞏固和發展優勢技術和專長;優勢技術和專長能否為企業帶來明顯的競爭優勢;優勢技術和專長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企業能否基于核心技術不斷推出新產品。

管理層面。主要指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的能力,或者說企業的成長能力。其指標主要有:高層領導是否關注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發展;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如何;企業是否有充足的各類技術管理人才;企業對技術人才隊伍的激勵機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業是否有追蹤和處理新技術及相關信息的系統和網絡;企業是否有圍繞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各層次培訓體系;高層領導是否關注市場及其變化趨勢;高層領導是否有不斷學習與進取的精神;企業是否有明確的長遠規劃;企業是否有有效的運行控制系統。

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內部途徑

制定競爭戰略:戰略是一個組織長期的發展方向和范圍。企業無論是高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都應該認知戰略在企業核心競爭力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他們真正重視和關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才可能在重視和關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經營管理、技術、產品、銷售、服務等諸多方面的特色,最終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以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方法等,而這些就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

加強技術創新:企業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可以說核心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企業在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必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在了解的前提下對現有技術進行分解、歸類和整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專有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攻關、開發、改造,并進一步提高和鞏固,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

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核心競爭力是成長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制度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障,改造和改革現有的企業制度,使之更科學、更合理、更規范、更現代化,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證。首先要實現組織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根據企業實際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優化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實現管理創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創新、工作控制創新和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牢固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

塑造獨特的企業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習慣。企業文化表現為全體員工共同認同的價值,它在構建核心競爭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深層次因素。企業文化主要是通過整合內外部文化資源,形成了對員工的激勵。對企業內部資源的整合,最關鍵的就是對人力資源的整合,對企業員工的精神塑造。對企業外部資源的整合,就是發現、選擇、利用外部優秀的文化資源。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建立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激勵員工為此而自覺奮斗。

篇(2)

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又譯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能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來的,是指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競爭中獲取、配置關鍵資源,能使企業形成并保持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及穩定的超額利潤的能力。

(二)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表現形式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多元和復雜的系統,表現為一定的層次結構,包括核心業務(主營領域)、核心制造(主導產品)、核心技術能力(優勢技術與專長)、核心管理能力(成長能力)、核心營銷服務網絡、以及戰略管理與創新能力等。

核心競爭力按其具有相對壟斷性,在企業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獨立運作的競爭優勢分類,有六種表現形式:

1、技術型企業。其競爭優勢是擁有生產核心產品的技術設備、核心專利技術、壟斷性原材料和技術、知識、技能領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業。其優勢體現在富有不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及其帶領的團隊形成的獨特的企業文化。

3、渠道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遍布銷售區域的網絡渠道。

4、品牌型企業。其優勢是基于信譽基礎上的強勢品牌。

5、資金型企業。其優勢是擁有可供運作的雄厚資金。

6、規則型企業。優勢體現在擁有門檻很高的技術標準、市場運作規則、獨占的生產、經營許可。

(三)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1、價值性。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方面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同時也應給企業的目標顧客帶來獨特的價值和利益。

2、積累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活動過程中,以特定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由小到大,通過學習、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積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過較長時間實現和培育。

3、獨特性。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組織結構高度融合,是相關管理理念的復合體,是建立在企業內部長期學習、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專長,穩定性較強,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性。

4、難以模仿性。核心競爭力難以與企業分離,它所包括獨特的技術技能、生產技巧、操作訣竅等技術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的特殊的組織組成、經歷經驗、企業文化、管理理念、市場營銷的烙印,是企業技術特性與組織特性的復合體,難以輕易被當前或潛在的競爭對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獲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競爭力與特定的企業相伴生,雖然可為人們所感知,但難以用語言、文字、符號來描述或表征,更無法象其他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進行買賣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業能力體系中,核心競爭力是母體、是核心,有溢出效應,可使企業在原有競爭領域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也可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相關市場的拓展,通過創新獲取該市場領域的持續競爭優勢。

7、動態性。從客觀上看,核心競爭力總是與一定時期的資源、產業、組織管理模式及環境動態等因素高度關聯,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和時間形勢的變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然會發生動態發展演變。

8、整體性。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系統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單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構成核心競爭力所有基本要素協同動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四)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發展的意義

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現實生存和長遠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核心競爭力決定其產業發展的深度。關注核心競爭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和業務單元的職能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地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使企業免于為求短期利益而導致陷入戰略性誤區。

2、核心競爭力可以增強企業在相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其意義遠遠超過單一產品市場上的勝敗,對企業的長遠持久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戰略意義。

3、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業內部長期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專長,因此,它不象某項具體技術或產品那樣很容易被對手模仿、仿冒,對企業來說,具有較強的持久性,而且會對其它企業造成較高的進入壁壘或門檻。

4、核心競爭力對目前全球持續的企業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動態聯盟(包括虛擬企業)具有特殊、關鍵意義。企業只有在重組、聯盟過程中積極優化組合各自的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并將其綜合集成為企業的整體核心競爭力,才能使雙方或多方盈利,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5、核心競爭力是21世紀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武器。企業一旦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就能夠建立長期可持續競爭優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可以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性

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名優產品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市場流失相當嚴重,造成了對整個企業群體巨大的沖擊和壓力。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對處于復雜環境條件下的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意義重大。

(一)國內企業要做大做強形成競爭優勢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入世后,我國企業將改變以往國內單一的不同類別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在國內市場上同國外企業展開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會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直接與國外企業合作,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相比而言,眾多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會遇到國外名優產品和國外資本進入的沖擊,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企業,將會在“內銷不利、外銷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國外同類企業的重撞而出現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倒閉。

從企業內部環境來看,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不僅在技術水平上落后,在經營理念和管理創新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差距,特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尚未培育起來。為此,積極培育和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目前我國企業界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國內企業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經濟效益一直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業要想繼續保持在一定領域內生產、經營的特色和優勢,擁有相當數量的市場占有率,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經過一個階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企業將會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在較量中迅速衰敗下來。

(三)國內企業要想有效地應對我國“入世”后新的環境,必須下大氣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入世”后國外跨國公司及相關企業的大量涌入,國內企業不僅面臨與國內同類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還要同國外企業進行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依托原有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顯得十分微弱,自身在產品質量、功能、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缺陷表現得相當突出。為此,要想使國內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強化產品的質量、技術、服務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要迅速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現狀

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500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一旦我國向國際完全打開市場,關稅減到零,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嚴重不足。

(一)企業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觀調控缺位,我國一些企業對新的項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惡果是企業規模小而多,政府又無力注資,這些小企業不僅規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頭產品,在競爭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環節,一些在我國可以稱之為大的企業,有些是政府保護的企業,長期受舊體制的影響管理流程相對顯得比較散;有些是近幾年新崛起的企業,由于急于并購一些企業、在管理流程方面顯得也比較散。

(二)企業產品質量相對較差

我國產品和國際知名品牌比質量差、科技含量低、產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數量大、創匯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竟爭主要靠低價格策略。隨著市場由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競爭,我國產品面臨著新一輪競爭的挑戰。

(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差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以國家投資為主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科研經費大部分投向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對企業投入很少,影響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而企業自身由于受傳統的科研開發投資體制的影響,尚未成為真正的科研開發投資主體,對科研開發投入很少,有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投入。

(四)企業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軌時期,傳統的管理思維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僅憑經驗管理企業,管理方式、方法陳舊,對市場環境適應性差。另外,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知識、能力貧乏,企業不能按照市場規則運作,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與國外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業人員素質偏低

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文化氛圍基本沒有形成。大企業人員素質相對較高,雖然形成了企業文化氛圍但創新力度不夠。人們學習的技術和知識固守幾年甚至十幾年,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實了一些知識,但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需要。

(六)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

對企業未來幾年、幾十年發展方向把握不準;對市場競爭的變化準備不足;對潛在市場的預測不到位;圍繞戰略目標即滿足顧客的需求設計有偏差等。

四、積極培育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長最有力、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提高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企業競爭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需要不斷地重塑微觀動力機制。

(一)積極打造人才資本

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資本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1)創造條件,努力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企業家直接參與企業的最高管理,制定企業戰略,領導企業的未來發展,因而培養、塑造合格的企業家,健全企業家的獨立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2)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業性、技術性人才,特別是市場開發、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術和管理知識與企業其他資源相結合可轉化為具有平均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因此知識成為企業的利潤源泉,人才成為企業核心能力的基礎。

(二)培育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

核心技術是企業克敵制勝的殺手锏,因此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尤其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要通過自主研究,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聯合開發和技術引進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術儲備,為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適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業體制改革的活力和技術進步的威力充分發揮出來,保持企業不斷發展和基業常青。由于各個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別,關鍵是要建立符合本企業實際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實施名牌戰略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純經濟的范疇,成為企業競爭力、增值力、后續力的體現。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質量、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市場占有率,使企業保持繁榮。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形式主要是市場占有率,這是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品牌意識,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即建立品牌發展戰略管理體制,完善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重視知識管理、知識決策以及實施與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統教育培訓等。

(五)建立學習型組織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其持續性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在于創建學習型組織,在不斷學習中增加企業專用資產、不可模仿的隱性知識等。積極進行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團隊學習。不僅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開發,更要重視團隊學習和群體智力開發。

(六)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戰略能產生核心能力。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企業的“人化”。所以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注重培養、挖掘、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創新的積極性,同時要關注和服務企業所要面對的顧客群。在企業管理中充分運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從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自身價值。

五、結語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中國的企業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終獲益,取決于企業是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地提高應對能力。重視企業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與創造,是企業得以在國際大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參考文獻: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王方華,呂魏主編.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N].中國企業報.2002,02.

[4]和炳全.企業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經濟問題探索,2001,(3)

[5]馬璐,黎志成.企業信息化與企業競爭力[J].經濟管理,2000,(7).

[6]鄭傳鋒.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經濟師,2002,(9)

[7]張鳳巧.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企業發展模式的選擇[J].企業研究,2003,(4).

[8]李興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業經濟,2003,(4).

[9]趙順成.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蔣文揮.關于我國國有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企業經濟,2002,(7).

[11]徐希燕.企業競爭力的新診釋[J].經濟管理,2003,(5).

篇(3)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一種基于戰略性資源的、由企業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知識和技能的動態組織管理體系,通過適應于環境變動的不斷創新和有效整合活動,進而延伸至企業產品和服務領域,使企業不斷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這一能力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許多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統一體。能力體系組成要素與關系的集合最終決定了這一能力的結構與功能。外部環境影響因素與企業內部要素特征的特殊性決定核心能力體系結構差異性。

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其生產過程、產品和市場特征上,有其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殊之處。從產品特征看,表現為位置的固定性、耐用性、異質性、高價值性、供給有限性、投資與消費的雙重性、實體構成的二元性等;從市場特征看,房地產市場具有區域性、供給與調節的滯后性、壟斷競爭性、投機性、交易形式多樣性、交易復雜性、受金融市場的強烈影響性、政府干預性等特點。由此,就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其核心競爭力的要素構成除了具備其他行業企業所具有的共性之外,還具有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特殊性要求。

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特征

(一)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虛擬企業性質

從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價值鏈出發,我們習慣上將房地產開發活動細分為:設想的提出;可行性研究;細節設計;合同與建筑施工;市場營銷;市場化管理六個環節。在整個業務流程之中,房地產企業幾乎將“提出設想”之外的全部環節都外包給專業化的公司進行生產和經營,將可行性研究外包給專業的咨詢公司完成,將細節設計外包給專業的設計公司完成,將建筑施工外包給專業建筑公司完成,將銷售外包給專業銷售公司,最后將物業交由專業物業管理公司,而開發企業自身只是在各個環節之中起到協調與資源整合運用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各專業資源“虛擬”進自身內部,共同完成開發任務。從這一意義上看,房地產企業具有較為典型的虛擬經營性。可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關鍵業務環節是項目產品策劃、資本運作和不同專業知識的“對接”。在這一過程之中,資源整合能力尤為重要。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經濟的特殊性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虛擬經營特性,使其成為一個資源整合者,其固定成本的投入相對很少,使得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成本分攤效應變得十分有限。就房地產開發企業本身來說,由于房地產產品的區域性所導致的市場容量有限,加之土地供給的有限性,房地產也一般不會有大規模連續性生產,這些因素導致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規模效應并不明顯。然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并不表示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具有規模經濟,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在管理上可能會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能夠有相對合理與完備的人才結構體系。另外,規模較大的企業往往具有較強的開發實力,大規模開發會給企業帶來生產成本、材料采購成本和廣告成本的節約。由此可見,實現一定的規模化經營有助于提高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我國房地產業的壟斷競爭與進入壁壘

房地產由于其位置的區域性和不可移動性,使房地產市場呈現顯著的區域性特征,這使得房地產產品被打上了深深的區域文化烙印。除去區位差別之外,房地產產品同時也具有質量、品種、服務和品牌差異,這些均使得房地產產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工業產品的特殊性,產品差異化特征非常顯著。這一特征造成房地產市場競爭性有限,是事實上的區域性壟斷競爭。

房地產業又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巨大的項目開發投入在理論上具有行業資本進入壁壘。然而,就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而言,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市場競爭結構中相對于建筑商的強勢地位,加之政府的扶持,使其具有較強的市場力量,造成我國房地產行業的資本規模壁壘并不顯著,但是可以預見,伴隨國家政策的進一步完備和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天平正逐漸轉向消費者一方,資本規模壁壘將逐漸得到加強。事實上,現階段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進入壁壘主要體現為政府的土地出讓制度和區域內開發商的阻止進入。

(四)房地產開發企業與金融業的互益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資金都很重要。但這一點對于資本密集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尤為重要。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是帶動、同時也是制約房地產企業業務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因素。這使得房地產的開發與經營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對于房地產的流通與消費,由于其支出數額大,同樣也需要金融業的幫助。除融資之外,運用多種金融工具,通過信托、保險等業務,同樣會對房地產商品的流通與消費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金融業的發展也需要房地產業開拓業務。金融政策與金融市場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深遠。

(五)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知識密集性

通過價值鏈與供應鏈的分析,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虛擬企業的特征,其核心業務是根據城市規劃要求及開發項目本身的特點,進行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協調。其涉及知識范圍廣泛,從社會、經濟、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到土地利用、城市規劃、市場調查分析、地質勘測、房屋建筑、資本運營、金融統計、信息處理、組織管理等。這與建筑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比較而言,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相當程度的知識密集型企業特點。

(六)房地產產品的信息不對稱與企業品牌

尼而森、達比和長尼把產品從質量的角度劃分為三類:搜尋品(Searchgoods)、經驗品(Experiencegoods)和信任品(Credencegoods)。搜尋品的質量情況可以在購買之前通過搜尋獲得,經驗品的質量情況只有在購買之后的消費中獲得,而信任品的質量即使在之后的消費中也難以獲得。由于房地產產品的質量構成因素較一般商品復雜,有些因素在消費一段時間之后才可以了解,而有的因素即使在消費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也難以把握(如建筑物的隱蔽工程),因此,房地產產品介于經驗品與信任品之間。這種信息不對稱對于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消費者來說均是不利的,甚至會導致消費者的逆向選擇。而品牌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手段,在此便顯得尤為重要。品牌投入的沉沒成本會使得具有高質量開發產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相對持久的競爭優勢,而對以信息不對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開發商來說,最終結果將是在供求雙方的重復博弈中失去市場。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最終表現為出色的資源整合能力、市場把握能力、客戶價值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及其企業品牌價值。

(一)戰略資源要素

作為三大資源的土地、資金、人才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企業實力的體現。土地資產的稀缺性、增值性、可持續性使其成為房地產開發企業之間競爭的主要對象。資金規模的大小將決定開發商的開發規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獲取高質量土地資源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而戰略性人才要素則包括高素質的企業家人才要素和知識型員工要素。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而知識型人力資源要素則是企業財富之源。

(二)企業知識要素

米切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1966)首次將知識區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經抽象后儲存于客觀世界之中的知識,在無知識主體(攜帶者)的參與之下,也能被理解和共享。而隱性知識則無法被明確表達出來,體現為企業員工的技術專長、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層的領導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團隊精神等等,在無知識主體參與之下難以被理解和共享,這種知識難以模仿,難以復制,甚至難以用語言來表述。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知識依存于企業的人力資本、結構性資本和關系資本之中,具有路徑依賴性、互補性和隱含性。由此,企業知識的累積是一個長期的集體性學習過程。同時,企業現在和未來的選擇往往取決于企業現有的知識存量,這使得企業所積累的互補性知識不僅具有專用性,而且具有整體性和模糊性,難以被模仿,就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知識密集性而言,其技術知識能否被很好的得以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發企業所具有的制度性知識和管理性知識與其特定的技術性知識的匹配程度。簡而言之,即制度與技術的匹配程度。

(三)組織學習要素

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一種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波特指出,“公司通過認知或發現行業中更好的競爭新方法,并將其付諸實踐來形成競爭優勢,從而最終演變為創新”。可見,創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而實現組織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的有效途徑,則是通過組織學習。組織學習是指組織通過不斷創造、積累和利用知識資源,努力改變或重新設計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從而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過程(陳國權,2002)。組織學習理論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如何分享、使用和儲存現有知識;二是如何創造新知識,即廣義的知識創新。在此基礎之上,該組織提供了五種組織學習類型:邊干邊學、科學學習、搜索學習、邊使用邊學習和知識外溢學習。

(四)企業文化要素

部分專家將企業文化視作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駕馬車(戰略,人才,文化)之一。作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文化一方面減少了交易費用,提高了企業的專業化市場效率,又改善了組織成員的個體偏好函數,使員工傾向于企業的共同目標,在“共同愿景”之下,組織學習將從“適應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轉化,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企業文化仍然是推動學習和創新的重要力量。

(五)整合集成要素

房地產企業的戰略資源的整合能力可細分為組合、協調、判斷與決策能力。而企業則應通過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方面的持續積累來獲得能力的增強。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的創造性思維是形成整合集成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創造性融合,實現最適宜要素的配置組合,從而形成優勢互補,達成一種更為合理的結構形式,實現能力的放大效應,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值得關注的一點,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企業越來越依靠與其內部資源相互補充的外部關系網絡生存和成長,形成所謂的“網絡經濟”,企業需要通過合作來贏得競爭。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虛擬經營要求其在傳統整合方式下,更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加強其資源整合能力,快速融入網絡經濟之中。

參考文獻:

篇(4)

一、新經濟的由來及特點

新經濟這一概念最先出現在美國的《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后來,克林頓總統在2000年1月28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正式指出了新經濟的特點和性質。2000年4月5日,他在白宮召開了有格林斯潘、比爾.蓋茨等人參加的新經濟會議。這就是“新經濟”的大概由來。

實際上,對于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新的經濟形態,一些未來學家早就有所察覺。其中最著名的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在這兩本書中都已指出,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和幾百年的工業社會,即將進入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對這個新經濟形態的命名,學者們看法不一。克林頓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稱之為“新經濟”,經合發展組織(OECD)稱之為“知識經濟”,美國國會及商務部在他們的報告中稱之為“數字經濟”,還有人叫“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或“因特網經濟”。我國著名學者成思危教授對新經濟的含義和特點通過三個側面來概括:知識經濟是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虛擬經濟是新的經濟活動模式;網絡經濟是新的經濟運行方式。

1.新經濟在知識經濟這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下,呈現如下特征:

(1)以知識為基礎。企業從全能生產到專注于某個環節、面向過程的生產,靈活生產,傳統的產權關系轉變為腦體產業分離的契約式合作方式,全球化范圍。

(2)產品中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由于知識重復使用的邊際成本很低,出口產品中的技術含量越高,其實際利潤越大。國際貿易中知識含量較高的產品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3)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企業知識的集中程度就代表了核心要素和集中程度,企業越是做大做強,就越是更加倚重于知識要素。工業經濟時代是資本決定企業命運,而知識經濟時代,則是知識和思想決定企業命運。

2.新經濟在虛擬經濟這種新的經濟活動模式下,呈現如下特征:

(1)復雜性: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復雜系統,系統中各組成成分間的非線性作用容易產生混沌現象,但系統本身的自組織作用卻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2)介穩性: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具有耗散結構的介穩系統,各組成成分必須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的穩定。在此過程中還存在反饋作用。

(3)高風險性;虛擬經濟系統的風險是很高的,有時是難以預測和難以承受的。由于企業的虛擬化運作中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又加人們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許多經濟活動都是一次性的,獨特的,無先例可借鑒的。

3.新經濟在網絡經濟這種新的經濟運行方式下,呈現如下特征:

(1)信息技術是基礎。信息技術將遍布全球的企業、經營單位和業務職能悄無聲息且持續不斷地聯系在一起,使得信息前所未有且不露痕跡地在不同的業務職能、不同的經營機構和地域界限間傳播。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幫助企業降低庫存、減少核心業務流程的成本即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透明度高,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大大消除了由于信息不對稱對市場經濟運行的不良影響。由于互聯網為全球經濟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了直接聯系的大量機會,消費者選擇企業的空間和自由度越來越大,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進入互聯網就能得到它需要的產品的各種信息,并可以通過對不同生產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比較,直接選擇滿意的個性化需求,網絡經濟使企業降低了市場進入障礙,留住客戶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對企業的客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集成度高。網絡經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它通過信息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進行綜合集成,從而可以實現整體優化。虛擬企業有了其發展和成長的條件,企業只要構建起聯系供應鏈各環節的網絡,就可以由主導企業將先進技術規范設計的數字化圖紙,通過網絡分別傳轄到在技術、裝配、經濟等方面都最合適的節點處進行制造,并在地理位置合適的節點處組裝后直接交付給顧客。這樣,既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質量、縮短交貨期,又可以節約大量的設備投資及人力資源,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

二、新經濟下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戰略,競爭力-

1.對信息和知識的成功管理和運用能力。

工業經濟時代以整齊劃一和規模優勢為特征的企業管理體制,正在逐步走向新經濟時代以多樣化、小型化、虛擬化為特征的企業管理體制。知識優勢將會更快地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必須靠成功的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來支撐。這包括對信息和知識的建設、獲取、加工和分析等。企業中對信息的管理已經涉及到從基礎設施中的OA、MIS、DDS到技術研發到產品設計中的PDM、到采購與生產制造中的CAD/CAM/CAE/CAPP及CIMS、MRPⅡ、ERP、EDI、SCM等、到市場營銷與售后服務中的CRM等的全過程。

作為信息管理基礎的企業的信息化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新技術的應用,絕不僅限于技術層面的、工具的改變,更涉及到企業的體制、機制的運作,以及生產流程、管理流程的重新組合等各方面。還包括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一直到思想觀念的全面變革。但是,如果單純將信息化戰略等同于以計算機、網絡和應用軟件組成的一個平臺的話,僅從這個平臺的確無法區分兩個規模相當、定位相似的企業。正如信息系統建設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一樣,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支撐和制度保障,信息系統就不可能“內化”為企業的“個性”,就依然停留在“兩張皮”階段,而如此核心競爭力將在競爭中很快變得毫無價值。所以,信息化必須和組織、人員及其她企業資源進行戰略整合與集成。企業信息化能否轉化為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和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取決于企業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戰略管理能力,即從戰略層對企業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和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信息技術應用于管理進行合理規劃。

尤其值得說明的是,在新經濟時代信息爆炸的狀況下,企業現有知識存量決定企業發現市場和配置資源的能力,企業資源發揮效率的程度與企業擁有的知識密切相關。從信息和知識管理的戰略角度來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要的不是獲取信息和知識,而是在于企業對信息和知識進行加工和分析的能力,使信息和知識對決策有用,才是真正對信息和知識的成功管理。要做到這一點,決策者的注意力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成功的企業在于創造新知識,并在企業內迅速擴散新知識。可以通過創造一種環境讓每位職員能獲取、共享、使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知識和信息以形成個人知識,并支持、鼓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組織的產品和服務中去,才能最終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所以,信息和知識管理戰略是新經濟時代的必然戰略選擇。

2.企業對項目管理應用的水平。

新濟時代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企業的結構隨著產品的技術進步、市場的變化而快速變化,時效經濟和消費個性化會不斷增強。大部分的新情況新問題都是以前不曾遇到過的,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去參考,而且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許多經驗已經不再適合新情況、新環境和新問題,為此,企業會出現更多的突發性、無先例可借鑒的事件,這使得項目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將有更廣泛的空間。項目管理已經成為全球管理的新熱點,新經濟時代可以說也是一個項目化的時代。項目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項目存在的方式的多樣性和類型的廣泛性;(2)企業內部管理項目化;(3)項目管理信息化。另外,新經濟下成本、風險和客戶滿意度是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而項目管理的體系和方法就是關注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由此,新經濟下在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過程中,如何提高項目管理在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中的應用水平也應成為企業的戰略選擇。

3.系統整合的能力。

過去,在“商場如戰場,競爭如戰爭”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競爭戰略,奪取競爭優勢,擴大市場份額,創立獨家名牌,消滅競爭對手,占據壟斷地位,壓低進料價格,套住顧客用戶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做法。企業為了在市場上求生存,就非要與競爭對手拼個你死我活不可。近年來,隨著所謂“無國界世界”趨勢之到來,企業無論大小似乎都朝向全球化的經營模式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單純強調競爭的思維定勢有許多缺陷,但是,什么是全球化經營模式?似乎是人言言殊:有人界定它是指一企業的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有人認為它的分支機構遍布不同國家;有人強調它的品牌全球知名;但也有人重視它的經營和供應能力。事實上,今后對于企業的思考已不能局限于一個別企業的組織、能力和作為,而是一種超國界、超功能,尤其超組織的網絡系統。這可以通過虛擬企業來實現,即企業僅保留某些最關鍵的功能,而其它的一些功能則被虛擬化,即以各種方式借用外部力量來整合,所借用的力量可能是上游供應商,可能是用戶,也可能是競爭對手。總之,是突破企業的有形界限,借用外部資源整合,以延伸企業的功能。不同于過去的企業更多地考慮單個企業自身的利益,新經濟下則要求企業從系統和全局的角度思考,與供應商、用戶甚至競爭對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其供應鏈上實現高度的分工和彼此間密切的協作,以求得各個環節的多贏,這是一種尋求綜合優勢的價值鏈思想。所以,選擇供應鏈管理的戰略,研究SCM系統整合中的不確定性及不確定性在SCM中上下傳播的方式,通過建模來優化SCM,可能會得到新的企業運作戰略和目標。

4.客戶管理能力和企業文化建設能力。

網絡經濟徹底改變了企業的傳統競爭方式。首先,它使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面對中間商(如批發商)的競爭,逐步改變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競爭;其次,使企業從以往的以產品或服務設計與管理為中心的競爭,轉變為以產品或服務營銷為中心的競爭;最后,由以往的產品和服務成本與質量的有形競爭轉變為爭取消費者信心的虛擬競爭,為此,企業只是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企業文化所透射出的企業形象宣傳更能長遠地吸引消費者關注的目光。企業要抓住某個特定的客戶群或某一局與市場,可以通過數據挖掘機網絡營銷的手段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所以,客戶關系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也應該成為新經濟時代企業需考慮的重要的戰略選擇。

以上幾方面不失為新經濟下企業培植其核心競爭力的又一思考視角和必要手段。它們是在工業經濟時代所要求的核心競爭力基礎上的有益補充。企業若能將它們提升為戰略的高度去認識,是構建符合新經濟需求的核心競爭力的前提。

三、當前的國內外研究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當前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的戰略管理研究的主要觀點,可通過以下幾例具體說明。

觀點一:我國企業今后所要發展和依賴的競爭優勢,不在于本身的條件和能力,而在于一個網絡系統內各成員的選擇以及其聯結是否具有優勢上面。以美國計算機廠商戴爾(Dell)為例,其競爭優勢并不在于其產制或設計能力,而在于它選擇與管理供貨商的能力。這樣所構成的網絡以滿足顧客需要的效能,他人難以匹敵。

觀點二:加入WTO以后,采用國際化運作戰略是我國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趨勢。以我國計算機大廠而言,他們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居有一席之地,表面上看,主要依賴低成本和交貨彈性優勢,但是整體而言,乃在于它們多年來所發展的全球運籌管理能力。在這系統下,他們能整合協力廠,選擇適當地點,建立靈敏物流和存貨管理效能,使它們所擁有的優勢一時也難以被他人取代。

另外,過去的臺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所依賴的競爭優勢,最先為低成本,其后是專精化。但是,近年來似乎已提升為全球運籌管理能力,經由后者整合了前兩種優勢來源;由于全球運籌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讓前兩種優勢的“綜效”(synergy)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種優勢主要建立在所謂“聯結性”(connectivity)的特性上。這種特性本身又建立在兩個條件上:一是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利用,尤其是網際網絡的發展,使信息傳輸脫離實際載體的限制,大大增進企業與企業間,活動與活動間之密切配合效能與效率;另一則是“信任”關系的加強,克服了對于層級組織或市場交易所帶來的交易成本與低效率的限制。換言之,今后全球化企業所依賴的關鍵競爭優勢乃在于這種“聯結性”之增強與改進方面,也代表企業經營者應有的新的認識和努力方向。

觀點三:企業必須具有在價值鏈設計中的快速回應能力。這要求快速而又持續性地評估價值鏈中的創造價值部分和非創造價值部分,CharlesH.Fine等人給出了一種價值鏈戰略決策框架工作模型可以指導企業在進行產品、工藝、能力和技術方面的投資和資源決策。GM的高能汽車的消耗系統工程和IBM的外部資源決策工作都是應用該模型改進他們的產品、工藝、能力和技術方面的投資和資源決策的范例。

觀點四:KathleenM.Eisenhardt認為企業的戰略應當盡量簡單化、組織化、分階段化。

另外還有關于“戰略和信息技術的動態同步研究”、“戰略的調整速度和知識應用速度關系的研究”、“企業內部競爭要素(諸如技術、生產線等)的管理戰略研究”、“基于抽樣方法的兩階段分析在組織行為的戰略管理研究中的應用”、及“如何使定價能力成為企業的戰略武器”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大多是圍繞著如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管理觀展開的。

管理學和組織學中傳統的思路是從自身出發來研究核心競爭力,未來的研究應從經濟的和社會的內涵來研究核心競爭力,這相對來說是一種新思路。將核心競爭力看成既是組織資本又是社會資本有諸多好處:第一,它可以從企業財產角度闡釋核心競爭力的概念,而且在一些細節方面,核心競爭力具有物質財產的特性;第二,它通過將組織資本引入核心競爭力概念中高度評價了能力的“協調”和“有機結構”內涵;第三,它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概念將社會環境引入能力中;第四,將社會環境包括在能力概念中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可塑性問題。

篇(5)

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達3980萬戶,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業位置,對GDP的貢獻率達51%,稅收占到全國的43.2%。中小企業在保證我國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方便群眾生活、推動技術創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支撐國家經濟增長、推動未來經濟騰飛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小企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標志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與活力。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機遇,積極研究我國中小企業如何提高其競爭優勢、打造長壽型中小企業是當務之急。

一、核心競爭力與中小企業

1.核心競爭力及其特征。

企業核心競爭力最早由兩位美國戰略管理學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來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在特定行業的競爭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它代表一個企業的集體智能。

核心競爭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價值性。能為顧客帶來長期的關鍵性利益,核心競爭能力有利于企業效率的提高,能為企業創造長期的競爭主動權,能為企業創造超過同業平均利潤水平的超值利潤。(2)獨特性。核心競爭能力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積累形成的,它不僅包含了企業獨特的技術、技能、操作技巧和訣竅等,還包含了企業獨特的管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業不易仿制、難以買賣、能持久擁有的稀缺性的戰略性資源。(3)一體性。核心競爭能力與特定的企業相伴而生,與企業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以及企業的發展經歷密切相關,它存在于員工的身心、企業的戰略規劃、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之中,因而它難以從企業主體中分離出來,更無法完全進行市場交易。一旦擁有會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同競爭對手形成質的差別。(4)延伸性。核心競爭能力具有很強的產品延伸性,能為企業進入廣闊的市場提供多種核心產品等潛在機會,企業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將其組合到不同的相關創新之中,構筑起新的創造與發展基礎,促進企業持續發展的勢頭。(5)發展性。核心競爭能力雖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它又總是與一定時期的產業動態、競爭戰略、管理模式及企業資源等變量高度相關的,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核心競爭能力的動態發展與演變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競爭能力可能演變為一般的企業能力。

2.中小企業競爭力現狀分析及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業,是一個在上有國際跨國企業、國內大型企業,下有多如牛毛的個體工商業者擠壓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的企業群體。在經濟中獨特的位置決定了中小企業在夾縫中生存、發展的艱難。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中小企業已經有了飛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今天,產品的買方市場已逐步形成。“入世”后,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關系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小企業更直接面臨與發達國家企業的競爭。廉價的人力資源沒有了,人才自由流動了,并且按市場價值計付報酬。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勞動力的成本也將隨之提高。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多數中小企業還存在著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改革開放多年來,老一套經營思想、舊的生產管理方式仍然束縛著企業的發展。

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乏競爭力,特別是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具體表現在:

中小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重戰術、輕戰略,依賴經驗決策的思維定式,許多中小企業既沒有核心經營理念,也無明確的戰略意圖,導致經營方向迷失,經營領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業在主營業務尚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的情況下,就盲目實施多元化經營,資源分散在多個業務領域,損害了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甚至有些企業把原有的優勢都喪失了。

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較差。研發投入的嚴重不足阻礙了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進和創新,導致企業成長發展后勁差,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管理落后,尤其是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等方面,很難適應全球化的國際激烈競爭。管理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組織結構不合理,經營機制不活,是影響企業競爭力帶有根本性的深層次原因。

中小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普遍相對較低,企業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不高,知識結構陳舊,經營管理水平低。企業員工的文化水平、技術水平低,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小。

加入WTO后,關稅逐步降低,外國產品正以質優價廉贏得國內的消費者,這正加劇我國當前買方市場的激烈競爭。同時,政府也受到WTO有關原則的約束,再搞地方保護、國家保護就變得很困難了。我國眾多中小企業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隨著外國企業和產品的大量進入,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加快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已成當務之急。

二、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基本途徑

1.面向市場,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傳統的工業企業是以管理人員為塔尖,操作人員為塔底,人員結構呈塔形。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從事知識和信息工作的白領職員人數的大幅增加,藍領工人數量銳減,從而使人員結構呈菱形。這就要求現代企業組織系統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組化。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和改變分工合作及分配方式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逐步向精益生產、并行工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邁進。這對于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率,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2.完善戰略管理,企業長期發展戰略應包含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核心競爭力來源于某一時期的企業戰略,在企業戰略規劃下,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和積淀而成。核心競爭力富有戰略價值,活的動態性質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追求的長期戰略目標。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應是企業戰略決策的核心,因為核心競爭力是他人所無法模仿的,是其他競爭力所無法替代的。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應該致力于尋找自身核心競爭力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域,而不應該去涉足核心競爭力難以發揮作用的經營領域。

3.實行差異化戰略,實施“專而精”的產品或服務策略。差異化戰略是指企業提供與眾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創造獨特的或相對的優勢,滿足客戶特殊需求,形成競爭優勢的戰略。中小企業運用這種戰略,不僅能夠形成一種特殊的競爭力,防止潛在競爭者的進入,而且能夠有效地提高中小企業的市場地位。

在如今的市場上幾乎沒有一種產品沒有自己的競爭對手,今天有一種產品在市場上暢銷,明天就有同類產品出現在市場上來與你競爭,構成產品同質性的較量。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應該從競爭對手和市場空缺中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并打造支撐這種優勢的潛在核心能力。努力研發和展示具有自己獨特文化內涵和使用功能的產品,從產品的設計、制造、包裝以及附加功能上尋找與同質產品的區別點,形成自己的產品優勢,為自己的特定顧客提供特定的產品品種,表現出中小企業在發展中的差異化戰略和特殊的智慧。在發展自己與他人諸多方面的差異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以擴大消費者群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方法等,而這些又有可能構成今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專而精”戰略是中小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戰略選擇。中小企業就是要發揮其“小”的特長,專注于某一兩個方面的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把自己業務做到足夠專業,真正做到與眾不同,形成特色和專業優勢。企業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但并非完全跟著市場需求去創造產品和提供服務,而要把市場需求、新的發展趨勢和技術融合起來,使之成為超越現有市場需求所期待的產品和服務。

4.建立戰略聯盟,尋找外部支持力量。戰略聯盟的基本出發點是彌補單個企業戰略資源的有限性。任何企業,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總會在一定時間或一定的區域受到自身資源有限的束縛,而組建戰略聯盟可以拓展企業可配置資源的范圍,實現優勢互補,產生更大的綜合優勢。因而戰略聯盟成為眾多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選擇。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劣勢,戰略聯盟就更為重要。中小企業實行戰略聯盟首要的目標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為重要的原則是與戰略聯盟成員核心競爭力互補。若聯盟成員的核心競爭力與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相一致時,往往造成聯盟后企業的規模擴大了,但企業的體質更弱了,這種缺少互補競爭力的戰略聯盟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不僅沒有幫助,往往還會削弱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管企業實行什么形式的戰略聯盟,其戰略聯盟的目標都是暫時的和局部的。中小企業通過構建戰略聯盟來學習優秀企業的長處、彌補戰略缺口、培育和更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5.實施虛擬經營,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資源。虛擬企業是中小企業建立聯盟的一種重要形式。虛擬企業是企業僅擁有少部分經營功能,而將大部分所需要的經營功能虛擬化,通過與別的企業進行合作以彌補其功能的不足。虛擬企業的最大優勢是有極強的市場應變能力。虛擬企業的建立可使中小企業獲得整體競爭優勢。企業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充分的共享信息,了解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的情況,亦可利用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充分的信息進行產品開發、設計和網上營銷、業務外包、跨聯盟合作等等。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虛擬經營模式。通過開展虛擬經營,中小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資源,在合作中培育和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6)

核心競爭力就是能為企業帶來相對于對手的競爭優勢的資源和能力。作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且能反映企業的特性。由于競爭優勢不具有絕對的持久性,企業必須在發掘他們現有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利用資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在將來為企業創造相對競爭優勢。對企業核心競爭力作出準確的識別和分析將有助于企業增強競爭優勢。

核心競爭力的含義

企業核心競爭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是美國著名戰略學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來的,他們將企業核心競爭力解釋為企業的“一組先進技術和諧組合”。這里提到的先進技術不是單指科學技術,它既包括科學技術,又包括管理和營銷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可以把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解為企業開發獨特技術、研制獨特產品、發明獨特營銷手段和運用獨特管理方式諸能力的特定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能力群體。

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有在與同層次主體的相互比較中才有意義。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表現,在資源利用、產品開發和生產、市場開拓及服務等方面,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較大競爭優勢,且不易被其他企業模仿或學習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其特點是:具有獨特性,是其他企業所沒有或不及的,能獲得較大的差別利益;具有充分的經濟和市場價值,能夠極大地滿足經濟和市場不斷發展的要求;具有發展的長遠性和持續性,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發展的能力。

核心競爭力判別標準

核心競爭力由四種標準組成,這些標準被用來判別哪些資源和能力是核心競爭力。在表1中列出的企業所擁有的能力都是核心競爭力,因為它們滿足產生持久性競爭優勢的四個標準。正如在表1中所示的,戰略能力也被認為是核心競爭力,四種戰略能力是指有價值的能力、稀有的能力、難于模仿的能力及不可替代的能力。,因此它們也是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競爭優勢的來源。不能滿足這四種標準的能力就不是核心競爭力。每一種核心競爭力都是能力,但并非每一種能力都是核心競爭力。在實際操作中,一種能力要想成為核心競爭力,必須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是有價值并不可替代的;從競爭者的角度出發,是獨特并不可模仿的”。

只有在企業的能力無法被競爭對手抄襲、模仿的情況下,企業才能形成持久性的競爭優勢。在某個時間段內,企業可能會通過利用有價值的、稀有的然而可模仿的能力獲取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競爭優勢持續的時間長短能衡量競爭對手模仿產品、服務和過程的速度。只有通過將這四種標準結合起來,企業的能力才能夠具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可為企業創造一種持久性的競爭優勢。

有價值的能力

有價值的能力是指那些能為企業在外部環境中利用機會、降低威脅而創造價值的能力。有價值的能力促使企業形成并執行戰略,從而為特定的客戶創造價值。例如:沃爾瑪公司最初依賴它的配送能力,它通過以低價提供很寬泛的名牌產品選擇范圍而開始了它的業務,沃爾瑪改變了消費者們對價值的思考方式,讓他們知道他們不用再付出許多零售商所要求的價格。

稀有能力

稀有能力是指那些極少數現有或潛在競爭對手能擁有的能力。在評估這個標準時,我們總是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即“有多少競爭對手擁有這種有價值的能力”。如果一種能力被許多競爭對手所擁有,對于他們的任意一個,都不太可能會產生競爭優勢。相反,有價值而普遍存在的資源和能力可能會造成對等的競爭。只有當企業創造并發展了那些與競爭對手共同能力不一樣的能力時,才會產生競爭優勢。比如:戴爾公司的直銷商業模型使它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也使得它的增長率高于同行業的水平。因此,戴爾用來塑造并發展商業模型的能力是稀有的。

難于模仿的能力

難于模仿的能力是其他企業不能輕易建立起來的能力。有一種或三種混合因素有可能產生難于模仿的能力(見表1)。

首先,企業有時能基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而發展自身能力。“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挑選那些獨特的、能反映他們特有的歷史道路的能力和資源”。也可以這樣說“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能力,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位置”。企業在早期歷史所形成的獨特和珍貴的組織文化“可能會讓企業擁有在其他歷史時期成立的企業所不能模仿的優勢”,例如麥肯錫文化是他的競爭優勢的來源:“它是那樣一種文化,是獨特的、奇異的,使公司有別于其他商業組織;”它的企業文化是“人們相互聯系、鼓勵以及思考的一種常規的文化,它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和意念中,它的核心是一種資源的行為”。公司的創始人馬文•鮑爾建立了麥肯錫文化的歷史淵源,今天的成就應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早期,當鮑爾進入咨詢業時。

其次要成為難于模仿的能力的條件是: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的界限有時要比較模糊。這樣,競爭對手就無法清楚地了解企業怎樣利用它的競爭能力作為競爭優勢的基礎,競爭者們就不能確認他們需要建立什么樣的競爭能力才能得到與競爭對手的戰略獲得的同樣的利益。

社會的復雜性是能力不易被模仿的第三個因素。社會的復雜性意味著許多企業的能力是復雜社會現象的產物。社會復雜性能力的例子包括經理們之間以及經理和雇員之間的人際關系、信任、友誼以及企業在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聲譽等。像通用電器、惠普電腦、沃爾瑪他們把社會能力作為他們在全球經濟構想的基礎,承擔他們對利益相關者(客戶、供應商以及當地社會)的責任,實現他們對雇員的承諾。這些社會能力對企業的運作非常重要。

不可替代的能力

不可替代的能力是指那些不具有戰略對等資源的能力。它是能力成為競爭優勢來源的最后一個條件,“就是一定要不具備戰略對等的資源,雖然這些資源本身并不是稀有的,也不是不可以模仿的。”總的來說一種能力越難被替代,它所產生的戰略價值就越高。能力越是不可見,企業就越難找到它的替代能力,競爭對手就越難模仿它的戰略以產生價值。企業的專有知識以及建立在經理和員工之間信任基礎上的工作關系就是很難被了解,也很難被替代的能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生死存亡和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用上述四個判斷標準進行分析,使企業對核心競爭力作出準確的識別和分析,通過深入挖掘核心競爭力、適應全球競爭的需求,將有助于企業增強競爭優勢。

篇(7)

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必須要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核心競爭力的保持,提高企業競爭力,幫助企業在市場中占據有力的地位,占據更多的市場資源,為企業創造巨額經濟收益。從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企業需要核心競爭力保持優勢地位,而核心競爭力的源動力是技術創新。因此企業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帶動企業向前發展,技術創新是企業長期生存與發展的源動力,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2.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因素

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創新也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根本條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速度的加快,企業要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與特征,科學合理調整自我發展戰略。技術創新培育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企業一旦喪失核心競爭力,就會面臨巨大的損失,甚至有可能讓企業倒閉。

3.技術創新使企業成本降低,收益放大

技術創新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升企業產品的質量與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讓企業處于市場中的優勢地位。技術創新是企業對現有的各種資源、生產條件、組織架構與經營管理進行重新整合的一個過程,其目的是建立高效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從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技術創新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與開發成本,在產品的生產與經營過程中,技術創新是企業運用新技術實現規模經濟性、增加經濟收益的主要途徑,技術創新的投入成本較低,常常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核心競爭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影響分析

1.企業戰略實施的方向

企業通過對核心競爭力與市場形勢的分析,進行專注與持續性的技術創新成本投入,集中一切資源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了使企業可以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滿足市場發展要求,需要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成本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企業內在實力。例如美國SPACE-X公司,前期以發展信息化技術為主,在發現新的市場商機后就投入全部精力與成本到民用航天租賃領域,經過5年多時間的科技攻關終于成功發射衛星升入太空,并取得了與美國宇航局NASA的價值20億美金的太空衛星委托服務壟斷權,隨后的幾年時間SPACE-X的總裁埃隆馬斯克又將技術創新的拓展延伸至電動汽車領域,獨創特斯拉品牌,開辟了全新的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這都歸功于SPACE-X公司不斷的技術創新,才培育了SPACE-X公司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保持優勢地位。

2.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加強組織內部管理體系的協調性,穩定性

通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企業內部的各部門與工作人員之間的工作配合能力逐步加強,在解決問題的效率上變得更有效。組織管理體系建設的完善,幫助企業可以更好地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在技術創新中可以協同工作,形成整體優勢,提升技術創新的成功概率,降低風險。企業要讓每一個員工深刻認識核心競爭力的內容,要定期開展核心競爭力評價會,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均衡發展。

篇(8)

1.2將企業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結合企業的科研生產,在高效毀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已有新突破,形成了企業核心技術[3]。有的彈藥還不能裝填高能量藥劑,使我國現役彈藥,特別是壓制武器彈藥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要求[4]。在研制大幅度提高彈藥高效毀傷性能產品的同時,制定技術含量高的國家軍用標準、兵器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1)結合某工程的引進研制,根據企業多年裝藥實踐經驗,制定了兵器行業標準《中大口徑榴彈鑄裝藥通用規范》。這是我國首次規定注裝高能炸藥的技術要求和合格判定標準。該規范的制定,使高過載中大口徑榴彈的射擊安全得到了有效控制,為彈藥行業注裝高能炸藥提供了技術保障,具有一定的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2)國家軍用標準《金屬藥筒試驗方法》首次全面、系統地統一了我國金屬藥筒在科研生產中檢測和試驗項目、程序和方法,使我國金屬藥筒試驗技術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3)針對某大口徑彈體毛坯新的成型工藝技術,兵器行業標準《大口徑彈體毛坯旋壓工藝規范》2012年已經獲得科工局批準正式立項。該標準的制定,可使大口徑彈體毛坯旋壓的制造有一個統一的工藝方法,為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可靠的依據。4)企業要有主導行業標準制定的意識,廣泛推廣和使用專利技術,從而占有市場。筆者制定了《某產品設計規范》草案,申請了行業標準立項。該項目旨在規范設計工作,給出了設計要求、設計方法,提供了成熟的經驗數據和設計思路,完善彈藥技術標準體系。

1.3標準的制定與型號研制同步進行在型號產品研制過程中充分發揮標準化作用,將標準制定與型號研制同步進行,進行標準化預先研究,以支持型號研制。通過制定標準,推動產品的研制速度,提升研制水平,縮短研制周期,保障研制工作順利進行。目前,產品的全壽命周期越來越短,要求標準化工作在研制的方案階段,標準化工作就應介入,同步開展標準的預先研究,及時收集國內外先進標準,分析標準化需求。產品標準作為技術標準的核心,體現了產品質量,是技術標準的核心,決定了產品在用戶中的形象,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例如,在某產品研制過程中,同步制定了國家軍用標準《預制破片彈通用規范》和《艦岸炮半穿甲彈通用規范》。隨微弧氧化技術在某產品上應用,同步制定了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標準《微弧氧化膜層通用規范》。標準的制定過程是結合相應產品的科研、生產而開展的,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今后類似產品科研、生產提供科學依據,有利于推動技術進步,引導新技術的應用。

1.4開展三大規范的編制工作企業開展三大規范的編制工作,為型號研制積累豐富的經驗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有效地指導了產品科研開發及制造,在保證產品質量,縮短研制周期,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有效地促進了企業標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設計、試驗和工藝經驗是企業的財富,通過編制三大規范,科技人員將多年摸索出來的設計經驗與相關技術規范相結合,把個人經驗變成企業財富并詳細保留下來,既提升產品設計水平,又為年輕技術人員在科研生產中能夠盡快發揮作用,少走彎路鋪平了道路。

1.5加強標準體系策劃根據企業體系策劃與頂層設計戰略規劃,為推進產品開發,促進技術進步,筆者結合智能化和高效毀傷彈藥的研制技術,建立智能化和高效毀傷彈藥標準體系,構建標準體系框圖,制定標準體系表,為企業在“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內的標準化工作的發展構建一個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

篇(9)

(一)企業口號生存階段

在這一階段的企業處于一個雛形狀態,此時的他們雖然口號很響亮,但形形的口號不斷地充斥在員工的耳邊,難免讓人心煩意亂。所以我覺得此階段的文化素質應該抓住重點:“生存!”,應該以企業的目標為導向。但我們必須要避開一個誤區: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這是大部分企業創辦初期的迷惘之處,每個企業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外部文化相適應并加以創新。只有企業能夠以愿景為導向,此時企業才具備了競爭性文化,企業文化才能夠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來源。

(二)個人主義階段

這里的個人主義我暫且將其規劃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家,另一方面是公司員工。在國人的共識里,中國的企業文化大體上就是企業家文化。誠然,我們得承認企業里面有搞老板主義的,有在自己的天地里搞個人主義的。這些都是我們在塑造企業文化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插曲。國內企業在進行文化塑造時,總有“以人為本、團結、拼搏、創新”這樣的企業理念。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也不存在兩家文化完全一樣的企業。企業文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創業者個性、行業特點、企業歷史、愿景目標、發展戰略等,企業文化是企業對自身成功經驗和思想的總結和提升,因此,應該具有很強的獨特性。“索尼的先驅精神”,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松下“造人先于造物”,惠普之道,迪斯尼“想象力與魔力文化”,這些卓越的公司都從自己企業的角度提煉和宣揚自己的文化,非常富有個性。

(三)企業凝聚力提升階段

我覺得這二階段的企業已經能夠有了較為明確的定位,個人主義盛行的階段已經過去,企業中的員工和企業家都自覺踐行了不成文的企業文化,企業的導向明確,大家都努力奮斗,積極創新。此時,企業整體的化學反應非常不錯,運轉正常,且每次遇到的風險和危機大家都能攜手度過,大家都在幫助企業邁上一個更高層次的平臺而努力奮斗。

(四)企業“形神合一”階段

企業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東西,包括企業制度、流程、策略、組織結構、責權體系、領導風格、產品等,而“神”則是指愿景、價值觀、使命、精神、經營理念等這些指導企業發展的思想。“形神不合”的企業文化會得“精神分裂癥”,因為員工不知道究竟應該遵循什么。企業文化的最高階段,要通過“省悟”才能獲得,這個時期,企業需要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企業要考慮如何順應天道,包括經濟規律、倫理道德、人文觀念等,要把人的需求與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企業文化的最高階段對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業家具有禪者的智慧和修養。正如洛克所說:“我認為人類的行為是思想的最佳譯員。”企業發展到這個最高階段,必然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

篇(10)

一、引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經營發展已不再依賴于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等傳統的生產要素,而是更多地依賴于知識的創造、吸收和利用。在這之中,知識創新又是最為根本的因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能否迅速作出反應,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在于企業是否擁有知識創新的能力,是否能通過對知識資本這一特殊的無形資本不斷地進行積累、管理、更新和運用,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制度創新等,從而培育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知識創新及知識創新的基本模式

知識按其表述方式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這種分類概念是日本的兩個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隆在他們合著的《知識創造型公司》一書中提出的。顯性知識是指能夠用正規化、系統化的語言清楚表達并可在人際中傳播的知識,它存在于企業的各種文獻之中;隱性知識是指用文字、語言、圖像等形式不易表達清楚的主觀知識,它分散在員工的腦海里,是員工所取得經驗的體現,包括個體的思維模式、信仰和觀點等。

1.知識創新的含義。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達到創造知識附加價值,建立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它是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發明和創造的源泉,是促進組織變革、管理理念更新的革命性力量和根本動力。

企業的知識創新是一個知識采集、選擇、吸收、創造的整體過程,是通過把企業內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整合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過程。在企業中,知識創新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不是某一階段、某一部門專有的活動或任務。它是存在于企業各個部門和人員中的一種行為方式,一種生存方式。

2.知識創新的四種基本模式。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存在于一個共同體內,可相互轉化。轉化的基本模式有四種:(1)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社會化是個體之間分享經驗的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個人的經歷、經驗,從而創造新的隱性知識的過程。隱性知識社會化的過程是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實現的。(2)外部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外部化是挖掘隱性知識,并發展為顯性概念的過程。它是將那些不易表述、卻又時時刻刻存在著的隱性知識明確地表達出來,成為大家都可以方便地共享的知識的過程。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是知識創新過程的關鍵。(3)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組合化即把外化產生的概念轉化為系統知識的過程。它實際上是對已獲得的顯性知識進行加工整理,重新構架產生新的知識。組合化可以讓人們更好地學習掌握現有知識,加強對這些知識的理解,為知識的吸收與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4)內部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內部化是將顯性知識體現在隱性過程中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個人的經驗在通過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后,再拓展、延伸,重構自己的隱性知識系統,成為個人有價值的知識資本。內部化是知識創新的前奏。

這四個轉化過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發生著動態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連續、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逐漸擴大的、連續動態的過程中,隨著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以及由個體到群體、再到整個組織的知識擴散,組織不斷創造出新知識,知識得到不斷的積累和更新。其中外部化和內部化是知識螺旋式上升的關鍵步驟。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含義、特點與本質

1.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含義。核心競爭力是哈墨爾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企業在關鍵領域建立的獨特競爭優勢,是創造顧客價值和企業創新的源泉。如果把一個企業比喻成一棵大樹,樹干和大樹是核心產品,小樹枝是業務單位,葉、花、果實是最終產品,那么提供養分、營養和保持穩定的根系就是核心競爭力。

2.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點。(1)異質性。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是企業獨一無二的、稀缺的資源,未被競爭者或潛在競爭對手所擁有。(2)難以模仿性。如果核心競爭力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或通過努力很容易達到,則不可能給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優勢。(3)不可替代性。一般產品和能力很有可能受到替代品的威脅,而核心競爭力很難被替代。(4)價值性。核心競爭力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幫助企業在創造價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其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從而提高企業效率,為企業帶來超額壟斷利潤。(5)延展性。核心競爭力具有很大的輻射作用或溢出效應,企業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可以核心產品或核心技術為平臺將其組合到相關的不同創新中,構建新的業務,從而不斷推出創新成果。(6)動態性。核心競爭力并非靜態的,而與一定時期的產業動態、管理模式及企業資源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其內涵和要求是不同的。

3.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本質。核心競爭力的特點決定了其本質是企業所特有的知識,是企業擁有的獨特技能、智力資產和隱性知識。一個企業所特有的知識資源是難以模仿的,尤其是隱性知識,只有知識這一獨特的無形資產才能構建企業獨一無二的、難以模仿的競爭力,有形的設備和場所等資源并不能帶來核心的優勢和技能,也難以產生持久的競爭優勢。因此,核心競爭力的實質是企業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結合,是企業員工長期積累而最終形成的集體智慧,在企業中表現為各種系統化的知識、能力、專長、信息、價值觀等。這些知識與企業的有形資源結合在一起,產生出其他企業無法模仿的獨特性產品或服務,從而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知識創新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機制

1.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只有以知識創新為依托,技術創新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在知識創新過程中,通過知識創造、積累和運用,可以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提高管理者和員工的知識水平和工作技能,實現技術的突破或創新,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的技術和知識積累,開發新產品,為市場不斷提供新的、差異性的產品或服務,增強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既而形成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知識創新的內在要求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知識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不進行制度創新,不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責權關系、運行規則以及管理規章等制度要素,企業的知識創新就無從談起。知識創新的實施和推動必須以高效運轉、管理關系明晰、權責協調一致的制度要素作為保證,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推動自身知識體系的不斷積累和更新。制度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證。沒有合理、健全、科學的制度體系,企業的生存就無法保證,更談不上提升核心競爭力。

3.知識創新推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技術創新為實施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提供技術支持,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創新則保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順利實現。這三者都必須以知識創新為依據和基礎。通過管理創新,推動企業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創新,把企業的各種關系理清,使各種現有的資源和能力整合起來,創造一種更新、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一種系統化的、新的綜合能力,從而達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4.知識創新促使人力資源創新。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知識創新,通過對員工的在職培訓、遠程教育、定期培訓等形式,鼓勵、培育新思想和新主張,激發員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組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將員工的新知識融入到企業自身的知識系統之中,保證企業擁有不斷更新的人力資源。同時,存在于員工頭腦中的知識和技能是難以模仿、難以復制的,作為知識和能力承載者的人力資源代表了企業所擁有的專門知識、技術和能力的綜合。這能夠保證企業在市場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提升核心競爭力。

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知識創新與技術、制度、管理、人力資源的創新是互相推動的,后者能夠肯定知識創新的成果,使企業以更高的積極性和信心投入到知識創新之中,反過來促進企業的知識創新;其次,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人力資源創新這四者也是相互作用和關聯的有機整體,它們共同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和提升;最后,通過知識創新,既而實現企業的技術、制度、管理、人力資源創新,最終達到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這并不是企業創新過程的終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能夠使其以更加雄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各種創新過程中,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

四、結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核心競爭力對企業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企業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和國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培養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知識創新則是實現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只有通過不斷的知識創新,不斷對知識這一無形資產進行創新、積累、吸收和利用,形成企業獨一無二、難以模仿和替代的競爭優勢,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趙光忠.核心競爭力與資源整合策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2.尤天慧,楊理,樊治平.淺析企業核心能力與知識創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2):52-53.

上一篇: 中專畢業論文 下一篇: 網管試用期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网站乱 | 玖玖爱国产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丝袜四区 |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72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