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我評價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5: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健康自我評價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健康自我評價總結

篇(1)

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基礎,在家庭、社會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幼兒有時表現出抑郁、煩燥、恐懼、自私等不良心態。針對幼兒教育這一薄弱環節,我園開展了心理健康課題《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研究》的試驗。

一、研究背景

3―6歲兒童正處在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與他們的認知、情感、個性、道德發展、社會適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就目前社會現狀看,現在的兒童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任性、霸道、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及合作交流意識和自控能力等問題,不少兒童存在著種種心理偏差。如:攻擊、膽怯、多動、孤僻、吮手指等,長此下去,勢必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

二、研究過程、方法、基本內容和形式

()制定目標。通過家訪、家長座談會、問卷調查及行為分析,對幼兒發展狀況做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幼兒的自我意識因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其中自我評價開始發生的年齡是3-4歲;自我體驗是4周歲左右,自我控制是4-5歲。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特點,分別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目標。

(二)基本研究方法。

1.多種方法兼而有之,主要以行為研究為主線,綜合運用實證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

2.研究中用整分合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滲透,在目標活動內容、方法等方面設計既有整體有機結合的思考,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恃點。

(三)研究形式。

1.開設較為系統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2.充分挖掘各學科教育內涵,使幼兒在各學科教學和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均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通過個案記錄和個案研究,加強個別幼兒的輔導,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4.搞好活動區、活動角,為幼兒創設自由發展和交往的空間,引導幼兒在交往中認識自我,了解別人。

5.開發利用家長、社會資源,形成育人合力。

6.開設“心靈小屋”,把心中的小秘密講給老師。

三、 研究內容

立足“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對幼兒自我認識、自我的態度、行為的調節等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觀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獨立性等。

四、 具體措施

()建立心理教育工作體系。為了有效地開展心理實驗研究工作,我園成立了以園長為組長,各班班主任,各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根據各年齡段幼兒心理特點,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一系列的有關制度,使之常規化、制度化、序列化。

(二)狠抓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的心理教育和自

我意識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因此,我們首先把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聘請心理學專家定期為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并指導我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購買了大量心理健康書籍和教學軟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制度規范教師的言行。將每月第四周定為心理健康教育研討周,為教師創設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氛圍,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信息征文活動和觀摩活動,達到資源共享。

(三)與各學科有機結合,在一日活動中展現自我。要求教師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給幼兒充分表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如:在培養幼兒“關心他人”這一主題中,通過讓幼兒演唱,表演《小娃娃跌倒了》,讓幼兒既有機會展現自我,又通過表演獲得關心幫助和被幫助的愉悅心情。在教與學中充分體現尊重、理解、信任。

(四)創設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精神氛圍。教給幼兒一定的交往手段和技能,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并逐漸學會合作、謙讓、互換、輪流、妥協等技能。教師深入幼兒家庭了解每一位幼兒的情況,定期召開家長會,提高家長的心理素質。對個別幼兒進行跟蹤調查,針對個體差異對癥下藥。每個班開設“家長信箱”,利用“心連心卡”的形式,每周與家長至少交流一次,把幼兒的點滴進步、好的表現及對幼兒的希望用激勵性語言寫在心連心卡上,縮短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幼兒增強自信,喚起自尊。

五、研究的結果

()教師的變化。

1.樹立了新的教育觀念。教師的觀念從理性轉到具體行為上,起到了質的變化。針對幼兒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水平,分別制定了各自的培養目標和心理輔導內容安排,還編了各類心理健康游戲等,豐富了教育內容。

篇(2)

在西方國家,對于身體意象及減肥行為的研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研究者們從各個角度如社會學、心理學、媒體研究和臨床學等多個學科對減肥的影響因素及效果進行了相關探索和分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而從社會心理學的社會比較理論對女性盲目減肥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少。

2014年,美國《讀者文摘》雜志全球首個瘦身查詢拜訪,全球16個國度的1.6萬人參與。數據表明,中國人中37%的受訪者都暗示曾或正在減肥。《2013年中國網民健康體重調查報告》指出,受調查的中國女性中有38.7%超重,49.3%的女性表示過去五年里體重有增加,72.4%的女性因為肥胖困擾產生體型擔憂而有過或正在進行減肥行為。另外,在國內學者2013年的研究中表明,在自我評價時認為自已體型具有肥胖傾向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作了偏重的評價。特別是在對自已體型評價為“稍胖”的人中,91.3%的人本來就屬于正常體型的人,而自我評價為“太胖”的人中,66.7%的人本來就具有正常體型。因此,可以這樣說:近幾年來,雖然中國女性肥胖比例有所增加,但把自已體型評價為具有肥胖傾向的人正在不斷地增多,其中多數人具有偏大評價自已體型的錯誤認識。正是因為女性的心目中形成了“瘦體型”的形象,認為“修長的瘦身材”才是最美麗的,而忽視了人體健康中的合理結構和成分的因素。

女性減肥行為的社會比較心理機制

(一)自我評價、自我完善和自我滿足的社會比較動機

社會比較的類型有三種:上行比較、平行比較和下行比較。上行比較是指個體與優于自己的他人進行比較,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平行比較,當現實生活中沒有客觀標準,沒有直接手段,個體想要了解自己的觀點和能力時,會與自己觀點和能力相似的他人進行比較,因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實、有效的信息,這種比較就是平行比較。下行比較是指將自己與比自己差的個體進行比較,以此來維護自尊和主觀幸福感[2]。

當個體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價時,一種自我完善的動機促使個體進行上行比較。上行比較有助于個體的自我評價。研究表明,關于身體的社會比較傾向于向上比較而不是向下比較,向上比較會降低個體的自信,從而產生吸引力降低的感覺。上行比較發生時,個人以一定方式與別人比較誰更優或更好。從而,個人得到一個更高標準的評價,自我評價就發生了。當女性在身體意象的上行比較中發現更好更瘦的形象,對自身身材標準要求就提高了,當她為此而產生減肥行為時,自我完善就發生了。

社會比較過程是個自動化過程,十分普遍,而且難以引起人們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女性將自己與媒體中的理想形象進行比較時絕大多數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的發生。此外,即使有所意識,也可能由于社會期望效應而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很多女性的減肥動機,并不是因為自己身體肥胖而必須得減肥,只是因為身邊人身材都消瘦但還都在減肥產生的一種從眾心理,迫于不想成為唯一那個與眾不同的而和她們保持一致。特別是大眾媒體的介入,在主流媒體鋪天蓋地宣傳標準美人身材的同時,較強的社會比較動機越來越根深蒂固,對“理想”身材的向往,產生了盲目減肥的行為。

(二)社會比較的人格傾向

Gibbons 和Buunk(1999)首先提出了社會比較傾向(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的概念,即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的人格傾向。社會比較傾向性高的個體經常將自己和他人做比較,容易受到社會比較的消極影響。

社會比較傾向性高的女性容易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也更容易受到社會比較的負面影響。在與理想身材女性進行比較后,社會比較高的女性身體意象更消極,這可能是因為發現自己的體型和理想身材女性的差距后,社會比較高的女性更容易激活糟糕的自我。

有研究者認為,自卑因素是減肥者的深層動機之一。如姚學進的研究結果顯示,減肥經歷對女性心理健康有著不良的影響,其中減肥群體心理健康因子中強迫癥狀、焦慮、敵對、人際關系敏感4個因子均高于普通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減肥者敵對因子心理問題發生率最高,為25.5%;其次為抑郁因子(22.8%)、軀體化因子(18.8%)。這可能跟減肥者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型,認為他人也不滿意甚至嘲弄自己的體型,從而對他人產生敵對心理;此外,對自身的不滿也增強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導致了心情抑郁。為了減少情緒上的痛苦,取得自我滿足和認知協調統一,盲目減肥行為也就產生了。

關于盲目減肥的建議

(一)改變對減肥的態度

改變女性對減肥的態度,對于確有體型偏胖客觀現象的女性,要科學引導其正視肥胖的客觀存在,多渠道了解肥胖的有關知識,培養良好的自我認知。對于體型正常卻盲目跟風減肥的女性,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呼吁社會媒體等不要助長減肥之風,對瘦的把握有度,認識到“我很健康,我不需要減肥”。

(二)調適自己的心理情緒

減肥者心理情緒的穩定程度是減肥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減肥者需要調理好自己的心情和情緒。首先需要了解減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它可以讓人變美,可以讓心情更加健康愉快,并且堅持減肥是對人強大意志力的一種考驗,是令人敬佩的行為。其次減肥并不完全都是痛苦的情緒,它也可以使人在完成階段目標時體驗到成就感,以及在減肥成功時可能會感受到自我實現層次的體驗。

(三)改變行為

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沖突。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減肥效果與持續的時間存在著高相關,研究中50%以上的被試減肥持續時間都少于兩周,這導致了采取運動法和節食法減肥均未收到顯著的效果。這些都表明減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不僅要有減肥的毅力,還需要制定一個減肥計劃表,科學的、合理的實施減肥計劃,并不斷地堅持。

總結

由于社會文化影響,女性盲目減肥行為影響因素中有一些非理性減肥心理,本文試圖向她們宣揚正確的審美觀以及減肥方法,以幫助那些深受“骨感美”毒害的女性的走出“骨感”的誤區,正確看待身體意象,還她們一個健康的身體以及心理。

參考文獻

[1]周曉虹主編:現代社會心理學[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2]劉郁.年輕女性:瘋狂減肥的深層心理因素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2009.

[3]高德順,陳海濤,丁洪祥.關于青春期女性減肥的調查研究[J].學園,2014.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8-0081-02

最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建設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重視,很多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的方向對其展開了研究和討論,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功能定位在干預功能、發展功能以及預防功能,對這門課程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方法等做出了相關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保證這門課程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但是部分學校只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而忽略了對這門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這門課程的考核形式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實際效果,課程考核評價標準也不具有科學性、客觀性。所以,對這門課程考核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現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體系的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制度以及教學效果評價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難點。絕大部分的教學工作者都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及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改革方面,很少有研究學者涉及這門課程的考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即使有研究學者指出,但僅僅是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標和評價體系,實踐操作無法跟上理論的研究。

1.實際教學和課程考核脫節

傳統的課程教學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卷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檢驗和評價,把這種考核形式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很多教學工作者逐漸意識到,這種傳統的考核形式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不能如實地反映出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隨著文明社會的不斷建設,很多教學工作者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注入式、講授式已經無法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對原有的教學模式做出了改革和創新,但是這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對考核制度的改革。在對這門課程進行考核時仍然使用傳統的考核制度考核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導致實際教學和課程考核的脫節。

2.考核方式單一化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考核這門課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卷面考試,一種是期末論文,還有一種就是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考核,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但是期末考試也是采用傳統的考核方法,通過卷面測試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使用這種考核方法,學生基本通過考前的一周復習就可以通過考核,甚至還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時成績主要和學生的出勤情況以及課下作業有關,但是作業抄襲、點名幫答到的現象在大學已經屢見不鮮。這種形式的考核不僅過于簡單,也無法真實地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

3.考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

部分高校對這門課程的考核只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考核上,忽略了學生能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學校對這門課程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考試,考試的成績就代表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習這門課程的成長變化完全沒有注重,這使課程考核無法做到公平公正。

4.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評價標準

雖然絕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一樣,都是通過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的結合,但是對于平時成績的考核,并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科學的評分標準。甚至有些學校的任課老師自行決定平時成績所占總成績的比重,這種考核制度既不能保證科學、公正,更不能反映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實際效果。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的改革和創新

1.明確考核的目標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它要求這門課程要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完善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自我認知能力,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明確這門課程的考核目標。具體考核目標應該包括這些內容:(1)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情況,自我心理保健意識的情況;(2)檢測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3)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狀況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4)學生反饋的信息,促進教學工作者改進教學模式,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首先,摒棄傳統單一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從多層次、多角度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情況。摒棄期末考試或者期末論文考核學生成績的考核方法,使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其中過程性考核就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比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考核學生個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等等。然后定期進行小結考核,最后結合終結性考核,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其次采用量性考核和質性考核有效結合的方法。量性考核是指通過學生在學習前后的心理素質變化和學生的考試成績對比,觀察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否發生了重大改變,從而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質性考核就是通過記錄和文字描述,即通過讓學生記錄自己的成長情況,老師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來完成考核。再次采用多種考核主體有效結合的方法,老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可能過于片面,因此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其他任課老師、學生家長、同學的反饋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對自己行為的一種反思,可以作為老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最后采用課內外表現有效結合的考核方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學習的知識對學生的影響,要觀察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因此對學生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的考核,應該把考核的重點向課外傾斜,考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3.注重理論知識實際應用的考核

學校不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體驗、感知、合作、分享,并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相結合。教育部明確指出,教學的評估不僅是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評估,也是對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評估。因此,不應把考核的重點都放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上,而應該注重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任課老師可以通過其他老師、同學以及家長對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并提升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的考核成績比例。

4.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明確評分的標準

課程考核應該由期末考核和平時考核組成,要求平時考核占到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和學生自我體驗,其中課堂表現主要考核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學生的發言次數以及學生的聽課態度,老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科學合理客觀地給出學生在課堂的考核分數,課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情緒管理、自我認知、社會生活適應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并根據同學、家長和其他任課老師的反饋信息,科學地給出考核的分數。自我主觀體驗主要是學生對自我的分析總結,老師根據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考核學生的心理素質,并給出相應的考核分數。

三 結束語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創新,不僅滿足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要求,同時還有助于促進這門課程的發展。對這門課程考核的改革和創新是一項艱難的任務,仍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陳龍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9):127~128

篇(4)

本次調查對象總體為全國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選取了江蘇、山東、湖南、河北、四川、甘肅6個省份,包括12個市區和2個縣城,最終共抽取25所小學、96個班、5236名學生。男生占48.8%,女生占51.2%,四年級占51.2%,六年級占48.8%。為了保證取樣的代表性,采用四階段、有目的、分層、整群抽樣。為了保證在實際調查過程中調查指導語等施測環節的一致性,課題組聘請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12名研究生作為調查員,在調查前進行了專門的培訓,并每人配備一份調查員手冊備查。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版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一、調查結果

1.小學生的一般情緒狀態。(1)總體心境。小學生在回答“你現在生活得很愉快”時,回答“符合”和“比較符合”的分別占65.7%和28.7%;“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分別占4.5%和1.1 %,表明絕大多數小學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較愉快,有不到一成的小學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經卡方檢驗,年級差異、性別差異及城鄉差異非常顯著(P

(2)煩惱狀況。雖然小學生的總體心境是好的,但他們也有煩惱的問題。一半多的小學生有煩惱(55.4%),沒有煩惱的小學生占四成多(44.6%)。小學生感覺最煩惱的問題的排序是:學習緊張壓力大(22%);父母對我期望值太高(13.5%);同學中沒友誼(7.0%);各種課外學習班太多(6.8%);家庭氣氛緊張(3.3%);家庭經濟困難(2.7%)。可見,學生最煩惱的問題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學習壓力大、父母的期望值高、同學中沒友誼。主要還是集中在學習方面、與父母關系方面和交友方面的問題。經卡方檢驗,城鄉、年級差異非常顯著(P

2.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小學生在回答“你如何評價自己”時,回答“我真棒”的占24.4%,回答“我還行”的占69.9%;回答“我不行”的占5.7%,說明小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絕大多數是適當的,但有不到一成的小學生自我評價不高,對自己的自信心不強。經卡方檢驗,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具有城鄉差異、年級差異(P

3.小學生的交往狀況。小學生的交往情況從好朋友的數量以及交往方式兩方面來考察。(1)好朋友的數量。小學生在回答“你的知心朋友”、“好朋友的數量很少”時,回答“是”的占32.8%;回答“否”的占67.2%。小學生的交往情況總體比較樂觀,多數的小學生交往廣泛,有多個知心朋友。但個別學生沒有朋友也需要引起教師和家長的注意。

(2)交往方式。小學生與別人的交往方式方面,在回答“在與別人交往時我是否主動”時,回答“主動找別人聊天”的占82.5%;“別人找我說話我才說”的占12.7%;“我經常獨來獨往、不與人聊天”的占4.8%。大多數的小學生交往方式是積極主動的,但有兩成的小學生交往比較被動,甚至不愿意與人交往。經卡方檢驗,小學生的交往方式于年級、性別、城鄉上存在明顯的差異(P

4.小學生堅持性發展狀況。我們從堅持性來考察小學生意志力發展的狀況。對小學生的堅持性是通過遇到難題時的表現來考察。在回答“當你下決心做一件事情時,是否會因遇到困難而難以堅持到底”時,回答“經常這樣”的占13.3%;回答“有時這樣”的48.1%;回答“從不這樣”的占38.6%。可見,只有近四成小學生做事情遇到困難時能堅持到底,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力。經卡方檢驗,小學生的堅持性在城鄉、年級、性別上存在明顯的差異(P

5.小學生獨立性發展狀況。小學生的獨立性是通過遇到難題時的表現來考察的。問小學生“當遇到一道很難的數學題時,你會怎樣做”,回答“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的占26.6%;回答“自己先想再問別人”的占45.9%;回答“問老師同學”的占26.7%;“放棄不做”的占0.8%。可見大多數小學生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的獨立性水平有待提高。經卡方檢驗,小學生的獨立性于城鄉、性別、父母文化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討論分析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看,雖然大多數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1.大多數小學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較愉快,六成多小學生生活得很愉快,不到一成的小學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但也有五成多的小學生有煩惱。

雖然多年來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有的學校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學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以追求升學率”為核心,所有的工作圍繞升學進行,不斷地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和上課外輔導班不但使學生身心疲勞,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尤其城市的小學生表現尤為明顯。在本次調查中城市學生在“學習緊張壓力大”、“各種課外學習班太多”兩個方面高于農村學生;由于六年級學生面臨升學,因此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緊張壓力大”、“父母對我期望值太高”人數要顯著高于四年級。

家長的素質與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關。我們的調查表明,母親文化程度越低,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學習壓力越大,家庭氣氛越緊張。有的家長往往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不但給子女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而且也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問題。

另外,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與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有關。“四、二、一”的教養模式,往往容易使孩子形成閉鎖心理,由于從小缺乏與同齡伙伴的交往,在大人的百般呵護中長大,他們自卑、排斥、怯懦,這些心理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與別人的交往,不善于與伙伴溝通交往,受了委屈只會獨自生悶氣,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不到一成小學生自我評價過低,應引起高度重視。有的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偏低,與繁重的課業負擔、現行的考試制度和評價手段、家長的文化程度有關。繁重的課業負擔、現行的考試制度和評價手段,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學校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分兒是學生的命根”的想法在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心中已經形成定式;社會就業也只重文憑,輕能力。學校、社會給學生帶來的種種壓力,有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使小學生逐漸失去自信,認為自己真的很差,什么都不如別人。

篇(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6―0025―01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兒童。積極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對策,有利于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能夠更加積極健康的發展。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 親情的缺失。“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這是麥肯儂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的一個總結。 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2. 監管能力有限。根據我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統計,76.8%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輩進行監護撫養。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現代的兒童是行不通的;而23.2%的留守兒童是由親朋好友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做監護,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沒法管,于是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只要不犯大錯誤即可。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后導致出現缺乏上進心、自由散漫、厭學、逃學等諸多問題。

3. 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根據我們在學校里的觀察和了解,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都較差,只有極少數的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很強。小學階段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留守兒童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使得他們遇到一點小事總是特別敏感、斤斤計較;對長輩沒有禮貌、任意頂撞,導致經常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受到傷害。長此以往,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極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二、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篇(6)

1、大學心理健康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產生一系列新變化,大學心理健康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學業、就業、網絡價值多元化等的新變化給大學生成長帶來深刻影響。當前大學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勢必造成大學生學業壓力和畢業壓力的增大。同時隨著大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新媒體時代、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等的興起,使得網絡平臺充斥著多元化價值觀.而大學生正身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又是網絡新媒體應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虛假信息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產生心理問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2.1 社會因素

而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影響。這是由于大學生雖熱在年齡上已經邁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極少,他們理想中的社會與現實的社會存在一定差距。在社會帶來的競爭壓力下,大學生的理想主義多半會幻滅。經過調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那些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要遠高于那些社會支持較差的大學生。這是由于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每個人都是社會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而大學生的心理情況更是與社會支持有著密切聯系。同時大學校園文化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有著一定影響。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同時還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此外,良好的校園文化還能夠有效的規范大學生的行為,有利于大學生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大學校園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2.2 家庭因素

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對大學上心理健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家庭是人們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加上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通訊越來越便捷,大學生們與家庭的聯系仍舊十分密切,導致部分大學生不能心理斷乳。首先,每個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選擇的差異性決定了大學生心理情況的差異性。而一般來說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專制型以及溺愛型三種。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著堅定的自身觀點,同時也能夠考慮孩子的意見。而專制型的教育方式則是,父母只固執的堅持自身觀點,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想法。而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具體是指,父母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一切以孩子的意見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也不會對其進行有效的修正。通過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遠高于專制型與溺愛型。因此,父母應詳細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別對錯,給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溫暖,這樣才能確保家庭因素能夠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其次,家庭結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影響,通常那些離異或喪偶的家庭結構下的大學生心理情況不如那些圓滿家庭中的大學生。同時,擁有一個或多個兄弟姐妹的大學生心理情況不如獨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職業以及對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

2.3 個人因素

同時個人因素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有著重要影響,首先,由于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或多或少會收獲一些成功,同時也會受到一些贊美,因此大學生對自我的評價通常帶著一定的光環效應,進而使得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現與大學生自我評價不同的客觀評價,就會使他們產生負面的消極情緒,進而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壓力的承受度上有著顯著差異。大學階段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階段,在此期間,大學生們在渴望友情、愛情的同時,也注重對孤獨的追求。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交際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在遇到生活學習上的挫折時,承受的壓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進而出現心理問題。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與人溝通、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更善于排解壓力與煩惱,不易出現心理問題。再加上大學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要想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穩定的情緒,熱愛生活。

2.4 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促進心理健康。例如剛剛失戀的大學生有可能會通過跑步的方式來減緩內心的傷痛,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進而可以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識品質,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體育鍛煉。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網絡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擴展了人際圈,并且使得大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過度沉迷于網絡也會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今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與他人打交道,嚴重者會失去社交能力。這些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

3、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運動、網絡等其他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凌四寶,舒曼.(2003).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查分析.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3):

篇(7)

中圖分類號: C93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9-105-02

一、 女性心理特點

現在的中專女生一般年齡在15-18歲,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她們心理上的特點也逐步明朗化。概括而言,中專女生的心理特點相較與男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人際空間比較小

對人和事物比男孩子更敏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外環境中較小的變動也容易引起她們的反應,總體而言,女孩子較為細膩、觀察敏銳,度量較小。

(二)閉鎖性與渴求理解相矛盾

這個階段的女生不再像以前那樣無憂無慮、坦率純真,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女生,她們有話不想對人說,把話埋藏在心底,她們擁有自己的秘密,她們開始不準別人觀看自己的日記,她們開始鎖上自己的抽屜,她們渴望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與此同時,她們又如饑似渴地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甚至希望別人無緣無故地積極主動地關心自己、理解自己。

(三)對他人的認同感比較高

在團體中力圖維持團體成員間的相互融洽,與男孩子相比,不具有挑釁性和攻擊性。

(四)對自已成功的期望值比較低,與男孩子相比抱負不是很高

如果讓女孩子單獨完成任務而不必將她的成績與他人比較時,她們的自我評價還比較公平,但如果要讓她們在公眾場合進行自我評價,那么她們往往會把自已的成績估計得過低。由于自信心不足,女孩子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已,也不能充分認識自已的價值,不去想方設法挖掘自身的潛力,安于現狀而不去樹立自身奮斗的遠大目標,遇見困難也很容易放棄。

二、受到外部環境影響

(一)家庭環境影響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據馬可比總結:社會經濟地位低下的父母強調服從、尊重權威,更傾向于嚴厲和專制;社會經濟地位高的父母與孩子交談、說理更多,向孩子表示更多的溫情。這種社會地位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親子間的角色關系從而引發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效果。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愛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缺乏感情交流;有的孩子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留守小孩”的監護權一般都移交給祖輩或親戚。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年邁的祖父母大多是文盲,既缺乏教育的精力和體力,也缺乏教育的藝術,而有的親戚和朋友的責任心更差,許多只是口頭應承而已,使“留守兒童”極易出現心理問題;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一些“問題家庭”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影響甚大。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農村中的傳統的“重男輕女”的思想

在中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重男輕女”,“女不如男”的思想,女孩子被認為是沒有必要接受教育的,她們一生的歸屬就是家庭,女性的角色被定格為丈夫的附屬。到了現代,我國農村家庭還是對男性的期望普遍高于女性,家里首先考慮送兒子入學。對于女童,家庭條件尚可,成績也一般的情況下,便選擇送入到職業學校讀書。使得女生普遍受整體輿論的影響,自我評價不高,甚至無關緊要。

(三)學校教育不當

由于各種原因,使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在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之前,普遍是學習上的差生,大部分被老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入校時這些學生表現為課堂上只喜歡聽老師滿堂貫式的講解,自己不會看書,不會思考分析,更談不上討論、交流、合作學習。課外知識也很貧乏。

三、中專女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綜合上述兩大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專女生在學校當中極易呈現如下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一)自卑

在學校學習當中,智力水平一般 ,學習成績不拔尖,自然得不到老師的有效鼓勵,在家庭生活中,也不寄于厚望。因此,相較于男生,中專女生普遍呈現出對自己有明顯偏低的自我評價,沒有太大的興趣、信心去參加學校活動,一旦遇到挫折,也極容易放棄,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戰勝困難。有部分女生在與對方交流時甚至不敢與對方正視,更不用提與陌生人、在公開場合講話,在校表現極為膽怯。

(二)缺乏生理健康知識

由于家庭里母親的忽視,學校缺乏生理衛生課,使得大部分女生對于生理健康知識一無所知。女孩子不知道為什么會有“例假”現象產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對性知識更是一無所知,而僅獲的一點知識是從同學、雜志、電視上看到,聽到,缺乏正確、系統的生理知識。而現代社會的各種媒體出現帶來了大量信息,極易使孩子們形成錯誤的關于“性”的情感和態度,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中專女生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朦朧、幼稚性。一旦出現戀愛情況,則很容易導致痛苦和煩惱。

(三)人際關系調適能力差

上職業學校之前的生活是比較單一的,而進入職業學校后,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一下變得不知道所措,加之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的情感特點,常使得職校女生普遍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缺乏團結協作精神,考慮問題簡單、偏激,而常掛嘴邊的臟話,則往往會使自己與周圍同學的關系激化。

四、開展針對職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從社會角度來看,婦女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研究表明,由于比之男性,女性更多地和人類自身再生產相聯系,和子女有更多的相處時間,母親對子女的影響要大大超過父親。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就顯現出這種信息。日本婦女中,很多人結婚生子后就不再工作,但大多數日本母親都受過高等教育的,這對日本民族素質的傳承起到關鍵的作用。總之,女性的整體素質提高會帶動整個下一代素質的提高。

從個人角度來看,在當今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社會需要大量的職業型、技能型人才,而中專女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后備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一個積極向上、自信、自強的職業女性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有針對性開展職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培養具有“四自”(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新女性。

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注重情感教育,多表揚鼓勵,填補心理荒漠,激發上進心理

情感是醫治心理的良藥。中專女生由于常被“忽視”的歷史,及時給于生活和學習上關心、愛護、對有了進步的學生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贊賞;行動上有了偏差及時糾正,在任何場合要尊重、善待學生,一視同仁,這樣才能贏得了學生的理解和信任。而女性較為敏感的特點使得女生一旦得到了教師的理解、表揚激勵,則容易內化為心理需要,產生上進的欲望。

(二)指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樹立理想,發展自強品質

作為心理健康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我,接納自我,幫助找出其缺點及不足,及時發現自身上存在的閃光點,不以己之長來比人之短,也不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學會揚長避短。

作為班主任要在日常工作中對學生設置合理、恰當的目標,適度給予鼓勵,出現教師所期待的行為,進而形成上進心理和自強品質,讓學生重揚理想的風帆;在評價工作中則要求客觀地描述學生學習中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三)開設女性生理衛生與保健知識課程

為了幫助女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觀,消除女生因對健康知識的匱乏及由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困惑,有必要在學校內針對女生開設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就青春期女生會面臨到的一些問題進行講解:一是生理方面的特征;主要從月經期要注意的個人衛生,怎樣預防青春痘,節食與減肥三個方面進行講解,二是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三是青春期要注意的營養。通過一系列地講座可以讓女生獲得必要的生理保健知識,幫助女生了解自己,了解女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培養具有健全統一人格的年輕一代。

(四)構建高層次的文化氛圍,進行人文素養教育

校園文化具有熏陶、培訓的強大功能,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校園活動,如演講比賽、文藝活動、藝術體操、校園形象大使選拔、詩歌比賽、書畫展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參加者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交往、合作共事的機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幫助女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審美意識,調整女生失衡的心態。

結語

中專女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如何,不僅關系到能否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且直接關系到女性人才資源開發。對于提高中華民族的道德修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職校農村女生工作的重點,應放在調動女生成才的積極性,幫助女生克服來自社會及自身的障礙,培養女生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提高女生優良的心理素質,增強女生敢于面對自我,面對世界的勇氣等方面。從而真正樹立起新一代女性的新形象,展示女生的新風采。

參考文獻

[1]王俊明,曹建波.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維度[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賀麗娟.高職女生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

篇(8)

一、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工作,勤奮努力,能身心愉悅地工作,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免除不必要的憂慮。做到“六愛”,即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習、愛創新、愛修正、愛總結。

二、有良好的和諧人際關系

具體表現在:1.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將關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其個人思想、目標、行為能力與社會要求相互協調;2.能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別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與人相處時,尊重、信任、贊美、喜悅等正面態度多于仇恨、疑懼、嫉妒、厭惡等負面態度;4.積極與他人做真誠的溝通。教師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師生互動中則表現為師生關系融洽,教師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領導學生,能夠理解并幫助學生,不滿、懲戒、猶豫行為較少。正確處理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容易做到,那是因為和領導、教師相處時,總要思前想后,話怎么說,事如何做,結果與否怎么辦,深思熟慮后再去實施。與學生的相處為什么就做不到這一點呢!追溯至根,就是教師的心理因素所致,沒從根本上把學生當成“主人”,“尊重”學生很不到位,所以教師的思想、行為、目標常常達不到期望值,隔閡在惡性循環中累積形成。學生對教師有懼怕心理,懼怕教師的批評、指責,缺失了對他們的尊重、鼓勵、興趣,壓抑了學習積極性。這樣的人際關系會產生正能量嗎?我們要取得學生的信任,取得教育效能,有必要與學生換位思考,深入反思。做到“四愛”,即愛學生、愛家長、愛課堂、愛課間。教師要常與家長、學生溝通,身心相印,成為好朋友;在課堂及時撲捉學生的亮點,多鼓勵引導;常參與學生的課間生活,做到心理溝通,彼此信任。

三、能正確地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

對現實環境有正確的感知,能平衡自我與現實、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教育活動中主要表現為:1.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工作目標和個人抱負;2.具有較高的個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監控,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做出更適當的教學行為;4.能通過他人認識自己,學生、同事的評價與自我評價較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調適的能力。正確認識自己,認知自己知識水平與能力,才能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設計合適的目標。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切合實際的小目標逐一實現后,在自我監控中及時修正實施方案與目標,進而促進更大的發展。

四、具有教育獨創性

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是機械且僵硬的教學模式,根本不適應學生學習特點與要求。要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理想、心理和社會性特點,富有創造性地理解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使用語言和布置作業等。要因人而異,知識的難易,遵循事物自然發展規律,允許有不同的發展層次,在和諧的環境中爭取良好的教學成績。

篇(9)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個體的情緒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因此,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現代人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傳統社會中,人們認為健康主要是指身體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種措施,增強生理機能水平,提高適應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精神世界的沖突與紛爭。那種“無病即健康”的生物學健康觀已經過時,而發展成為生物、心理和社會三維健康觀。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體和社會上的保持健全的狀態,精神健康的標準是:(1)具備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確對待外界影響;(3)內心世界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世界衛生組織還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

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同時,個體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重視。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及標準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義

? 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許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而不是指絕對的十全十美的狀態。日本的松田巖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全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認可的形式來適應,即個體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問題,心理都不會失調等。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軀體上、智能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 綜合各種認識,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的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內部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并充分發揮其身心的各種潛能,在應付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表現出積極的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標準

? 心理健康的標準至今說法不一,綜合各種國內外各種觀點,心理健康應符合以下條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個體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其了解、認識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條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并具有情緒體驗能力,從而自我效能感增強,而智力落后者經常遭遇失敗,伴隨煩惱、痛苦的體驗,產生自卑感。

?(2) 適當的情緒調節能力: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個體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個體就會被消極情緒所困擾,而這些消極情緒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話,就可能使自己產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對生理健康造成損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時,不良情緒的發泄方式必須考慮道德及社會的評價。

?(3) 自我評價恰當: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揚長避短,在學習、工作上獲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諧相處。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將失敗歸因于機遇和任務難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將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4) 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者樂于與他人交往,建立了較為和諧的積極的人際關系,反之,就會離群索居,對他人不信任,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煩惱和痛苦。

第二節體育鍛煉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促進

?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正確對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難和挫折,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對個體的一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呢?參加體育活動就是調節個體的情緒狀態、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體育鍛煉有助于發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個體圓滿完成工作、學習任務的基礎條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個體的注意、記憶、觀察、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提高活動效率,還可以使其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樂觀自信、精神振奮、精力更加充沛,從而對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進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體育鍛煉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使大腦獲取更多的氧氣,給大腦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能夠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另一方面,體育活動不僅能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加有效,使其對各種刺激的反應更加迅速、準確,為智力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而且還可以提高人的視覺、聽覺、本體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增強。

? 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皮層的相關區域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并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而產生疲勞感,導致學習效率下降。而體育活動的參與,有助于大腦皮層的相關區域形成興奮與抑制合理交替的機制,降低疲勞感,提高文化學習的效率,此外個體的體質增強,身體機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與開發學習的潛力。

二、體育鍛煉有助于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緒狀態的調控能力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個體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常常會產生緊張、壓抑、憂慮等不良情緒反應,體育鍛煉可以使個體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降低應激水平,使處理應激情境的能力增強。麥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身體鍛煉者的狀態焦慮、抑郁、緊張和心理紊亂等消極的心理變量水平明顯低于不參加身體鍛煉者,而愉快等積極的心理變量水平則明顯要高一些。(1)

更多關于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文章 >>

查看更多>>

? 體育鍛煉之所以能夠調節情緒,是因為體育鍛煉的參與者能體驗到運動帶來的愉覺。心理學家認為,適度負荷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體釋放一種多肽物質——內啡肽,它能使人們獲得愉快、興奮的情緒體驗。因此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參加那些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體育鍛煉,可以使人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從而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

三、體育鍛煉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質指一個人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和獨立主動的精神,是一個人行為特點的穩定因素的總和。意志品質需要在克服困難的實踐過程中培養。體育鍛煉本身就要不斷克服困難(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的難度或外部障礙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和畏懼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等),才能取得成功。體育鍛煉的參與者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培養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質。任務越困難,對個體的意志鍛煉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于人的活動(尤其是體育鍛煉)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體育鍛煉使自我概念更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所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張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等等,包括社會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體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體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身體表象是指頭腦中形成的身體圖像。身體自尊則主要包括一個人對自己運動能力的評價、對自己身體外貌(吸引力)的評價以及對自己身體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狀況的評價。

? 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障礙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據報告,54%的大學生對他們的體重不甚滿意。與男性相比,女性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體重,而且,身體肥胖的個體更可能有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方面的障礙。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與整體自我概念有關,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對身體表象的不滿意會使其身體自尊變低,并產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癥狀。

? 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壯、精力充沛,因而,體育鍛煉對于改善人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至關重要。研究表明:鍛煉者比非鍛煉者具有更積極的總體自我概念;體能強的人比體能弱的人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體概念;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并且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因此,更積極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體概念和自我概念與高水平的體能狀況相關。

五、體育鍛煉有助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越來越趨向封閉的狀態,從而造成人與人之間感情交流缺乏,人際關系疏遠。體育鍛煉則打破了這種封閉,讓不同職業、年齡、性別、文化素質的人相聚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交往,使人們互相之間產生信任感,有效進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間產生一種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與社會的聯系會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調查發現,外向性格者比內向性格者的社會需要更強烈,這種社會需要可以通過跳舞、球類、做操等集體性活動來得到滿足。

? 由此可見,人們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將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六、體育鍛煉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壓力的加大可能會使許多人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進而導致憂郁、孤獨、焦慮等各種心理障礙的產生。人們參加某個項目運動并堅持鍛煉,他的生理技能、身體素質將會得到改善,也會相應掌握并發展一些運動的技能和技巧。由此,個體會以自我鍛煉反饋的方式傳遞其成就信息與大腦,從而獲得自我成就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產生愉快、振奮和幸福感。因此,適宜的體育鍛煉能使有心理障礙的個體獲得心理滿足,產生積極的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擺脫壓抑、悲觀等消極情緒,并消除心理障礙。

? 許多國家已將體育鍛煉作為心理治療的手段之一。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1750名心理醫生中,80%的人認為體育

[2]

更多關于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文章 >>

2010年教育工作總結

七年級歷史組2010—2011年上學期教學工作總結

2010年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總結

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初二物理教學工作總結

音美備課組教學工作總結

篇(10)

體育教育的改革中,在課程教學評價這一重要環節上,與科學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尚有一定距離。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改進動作技術,使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念下健康發展。本文結合中學體育教學的實際,就學生體育學習評價的實施策略作以論述。企圖今后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互動性,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更好地體現“終身休育”的教育思想,且對個人、家庭、社會、民族、國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原《綱要》關于學生學習評價的詮釋

1.1評價主體太單一性。教師在評價中掌握著生死大權,沒有把學生納入到評價的范疇中來,沒有體現教與學的雙邊性、互動性。過分強調教師的評價,而對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相互評價重視不夠。他人評價的做法很普遍,而個體評價則很少。教師和學生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習情況很少有一個主體性認識,問題何在,進步情況如何,不清楚。這樣不能很好地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和能力。

1.2評價內容的片面性。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不僅僅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等知識和技能的單純掌握,而且還在學習中的增強心理素質和與人合作等各方面。在原綱要下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中,仍受技術技能教育觀的影響,過于強調體能和技術技能評定,這種考核與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態度和習慣的目標不一致。從評價應為教育目標服務這一觀點出發,體育教學評價應加強對學生體育態度和情感的評價。

1.3評價方法的不科學。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而對過程評價重視不夠。以終結性評價作為主要評價方法的做法較為普遍,這種評價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由于評價與課程同步結束,因而,不能對教學和學習過程給予及時的反饋,無法及幫助教師和學生改進教學和學習。這與當前國際課程評價注重形成性評價的做法。

1.4評價目標的單一。只注重運動技能和素質的提高,沒有考慮學生其它方面的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很難讓學生在社會適應目標心理健康目標有所提高,嚴重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新《綱要》對學生學習評價的詮釋

《綱要》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筆者認為,體育學習評價不是教學過程結束時的鑒別和選拔的手段,應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才是教育的價值取向,體育學習評價應立足于學生發展這個根本,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評價,讓學生在發現、發展、展示自己的長處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并把自身的優勢領域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享受評價,促進自我發展。

2.1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

2.2課程目標的內容。包括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基本目標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確定的,包括: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運動參與目標、社會適應目標;發展目標是針對部分學有所長和有余力的學生確定的在以上五個領域目標基礎上的提高和發展,也可作為大多數學生的努力目標,讓每個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都有收獲。

2.3學習評價的方式。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評價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應,重視社會有關方面的評價意見。

2.4過程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在新綱要下,對學生體育課的學習評價因人而異,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采用總結性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的辦法。

3未來學生學習評價的發展趨勢

3. 1評價內容的不斷擴展。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包括越來越多的方面,既要評價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發展和體育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意志、品質,與人合作、還要重視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幅度與努力求知程度和社會適應性等。

3.2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總結性評價和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不僅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師對自己階段性教學質量的總結和比較過程;過程評價也稱形成性評價,旨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及時了解情況,明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同時,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踐者,只有親身體驗的內容,才能正確地評價它,特別是那些無法用定量來表現的內容,包括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都是內在不易顯的心理傾向,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獲得真實的材料,一個善于運用自我評價的學生,可以依據教學目標隨時評價自己,使自己始終保持在教學目標指引卜的定向學習狀態。

3.3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的不斷更新

建立全新的體育教學評價指導思想,從單一的評價視角轉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綜合質性評價,淡化考評的選拔功能,強化檢驗、反饋、激勵的綜合功能,徹底根除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的弊病,既要評教學效果,又要評教學過程,既要評老師的教,又要評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1] 韓秋等.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方法改革研究,2005(20)5

上一篇: 大學生睡眠調查報告 下一篇: 經驗交流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综合精品 | 日韩国产欧美丝袜在线 | 亚洲囯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