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產品市場營銷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5: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機電產品市場營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機電產品市場營銷論文

篇(1)

一、培養裝備制造業營銷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是裝備制造業大國,從2009年起中國的裝備制造總產值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2013年,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院的數據表明“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了50%,80%的高端芯片、80%的發電設備優質大型鑄鍛件、90%的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近100%的高鐵軸承都依賴國外進口”,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成為當今中國裝備制造業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中之重是核心人才的培養。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向。”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歷史和資源條件等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模式。太原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以裝備制造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近年來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裝備制造產業的優秀技術人才。我校市場營銷專業作為文科專業,如何培養出凸顯科大特色的裝備制造業的營銷人才成為近期必須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市場營銷特色專業的內涵

專業是根據社會分工需要和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劃分的高校教學基本單元。特色專業是指一所學校的某一專業,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已產生較大的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是一種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專業。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專業特色的鮮明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模式的創新及畢業生是否能夠迅速適應企業的要求為企業創造出應有的績效等方面。我校市場營銷專業旨在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素質和科學技能,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市場營銷專業技能,具備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一定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機構從事市場調研、營銷策劃、廣告策劃、銷售管理等營銷業務及管理工作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同時以太原科技大學的辦學特色為依托,培養出適應于裝備制造業的營銷人才是我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的新方向。

三、基于裝備制造業市場營銷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

(一)培養目標的設計

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必須把“創新性”作為基本的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迅速促進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創新型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具備三種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營銷策劃能力和營銷執行能力。市場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了解裝備制造產業的現狀,隨時和市場接軌,在分析市場的基礎上發現商機,并為企業高層決策提供支持;營銷策劃能力是指在對企業內部環境予以準確分析,并在有效運用經營資源的基礎上,對一定時間內的企業營銷活動的行為方針、目標、戰略及實施方案與具體措施進行設計和計劃;營銷執行能力是在企業市場營銷戰略、建立組織機構、配備人員隊伍、并在執行力文化的牽引下實現其市場營銷目標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具備要求企業首先制訂正確可行的市場營銷戰略計劃,并為之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配備高效實現戰略目標的人員隊伍,在執行過程中做好控制。同時在執行過程中積極培育形成強有力的執行力文化并反作用于整個營銷執行過程。營銷執行力的作用貫穿企業整個市場營銷活動的動態過程,是保證企業持續經營的重要方面。所以基于裝備制造產業的現狀,市場營銷的創新型培養目標必須以培養具備以上三種能力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

1.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包括教材內容和補充內容兩個方面。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重新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比例。課程設計中要增加機械、電氣的基本內容;開設《機械工程設計基礎》、《機電產品學》等課程,以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對裝備制造產業的產品設計及性能有基本的了解,同時要調整課程的比例,使實習實踐環節的比例增加到35%,同時增加實踐環節的實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實習環節學分。

2.教學方法的設計

市場營銷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教師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和案例討論法等。(1)教師講授法主要是教師根據教材框架,運用生動簡明的語言向學生傳播知識的方法。(2)問題探究法是在上課之前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使學生在解釋問題的過程中和教師共同學習知識的過程,這種方法可使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在英美等國外教學過程中經常被應用。(3)案例討論法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教材內容和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學習,這種方法可以發揮頭腦風暴的作用,通過團隊學習的方式對實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3.教學評價的設計

市場營銷學生教學評價的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兩個方面。理論知識的掌握可以從筆試中測得;應用能力主要可以通過教學實踐環節反應。近年來通過教學大綱的改進,我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踐環節進一步增多,例如營銷策劃、廣告策劃、創業策劃、供應鏈管理、綜合管理實習等已經被納入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環節當中,學生在每一個學期至少有一次實踐的機會,通過這些實踐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設計

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需要有開闊的思維和開放的眼界,要想學生能夠畢業后很快適應裝備制造企業的需要,就必須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共贏,通過教學內容、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方面的深入合作做到合作形式的多元化,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近年來,我校市場營銷專業已經與一些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例如聘請太原重工、太鋼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高管來我校進行講座;與雙合成、君莉珠寶、浦發銀行等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舉辦廣告賽、營銷策劃大賽等方式為企業營銷的現實問題出謀劃策,并獲得企業的認可。但是基于裝備制造行業的實訓基地和針對裝備制造業營銷的策劃還有待加強。所以未來針對營銷專業的學生要更好地加強對裝備制造企業營銷的了解和應用,通過實驗室建設、加強金工實習和去裝備制造企業現場觀摩和實踐等方式提升專業特色。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向,根據辦學歷史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等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科專業設置,突出學科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可見工科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突出專業特色和行業特色,探索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顯得越來越重要,只有順應國家要求和發展趨勢,培養適應于裝備制造企業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提升專業特色才是我校市場營銷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畢淑娟.中國裝備制造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挺進[J].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1):8-9.

[2]何云景,劉瑛.市場營銷學教學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3(8):71-74.

[3]萬軍,田國勝.市場營銷特色專業建設[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2(5):315-316.

篇(2)

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深化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在機電類專業中開設營銷課程是培養綜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必需,是學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必需,是提高新時期大學生職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它有利于培養高職大學生理性認識市場經濟的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開設營銷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與崗位相適應的文化水平、良好職業道德和合作精神,掌握相關專業操作技能和知識,具有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對于機電類專業,培養學生一定的企業管理能力和市場經濟認識能力是培養綜合性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與義務教育階段不一樣的是要重點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學生培養成一種“坐下來會寫,站起來會說,走出去會干,善于溝通和傳播”的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其次,我國仍處于發展建設時期,要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此對于機電類學生而言,機電產品營銷也是很好的一個就業方向。

二、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隨著大學近年來的大幅度擴招,導致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亟待提高,也為高職院校的文化教育提出了難題。據調查,目前大一階段100%的學生擁有手機,70%以上的學生擁有電腦,學生無時無刻不在虛擬的刺激的世界里遨游,導致對上課的興趣越來越小,導致上課玩手機、聊天、打瞌睡、聽音樂的現狀越來越嚴重。因此,改變課堂教學現狀,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分析現象,形成這種不良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從教師方面講

由于評職稱和晉升的壓力,教師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寫論文、做課題、申請項目上,由于精力有限,在備課、上課、聽課上顯然花的時間少了,多年來,用的是同一個課件,內容也沒有根據學生情況的改變而修改,導致上課乏味、學生打瞌睡的情況。

2.從學生方面講

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上課玩手機、聽音樂、打瞌睡,而打瞌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頭天晚上上網玩游戲或看電視睡覺太晚造成的。有不少的學生就讀的專業是當初調劑的,對專業興趣本來就不多,再者,加上目前網絡充斥的各種非主流文化的熏陶,導致學生厭學、厭課情緒比較嚴重。

3.從教材方面來看

現在很多課程所選的教材三五年都不變,特別是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內容發展變化較快的課程,不及時更換教材,就不能體現課程的特色和專業知識的與時俱進。

4.從教學方法方面看

現在的高職院校的硬件設施都較完備,差不多每個教室都配有投影設施,大部分的老師采用的都是多媒體教學方法,而單一的采用一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只瀏覽PPT內容,不聽老師講的內容,長期下去也達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單一采用PPT演示教學,會導致教師的授課能力得不到提高,過多的參考別人的課件。

三、營銷課程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與探索

1.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因此教師本身的知識和業務能力很重要。要摒棄只為晉升和評職稱的不好現象,行使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要不斷地加強自身業務能力的培養。學校可以派相關專業教師下企業調研和鍛煉,將企業和市場的最新知識帶到課堂上來。要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認真備課、專心上課、經常聽課,要不斷強化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除了專業知識外,要多關注時事新聞,網絡熱點,多跟學生溝通和交流,與學生交朋友,讓學生對你感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對你上的課產生更大的興趣。

2.采用多形式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目前機電類專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跟機械類知識打交道,因此,營銷作為一門理論前沿課程,只要認真去揣摩和備課,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一,多講授營銷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第二,要多講案例,讓學生在一個個現實的故事里將知識融會貫通;第三,讓學生多參與,讓學生站起來、讓學生說出來,不斷地提供他們上臺講話的機會,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第四,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布置一些小的方案設計和調查研究,做成PPT進行全班演示講解。

3.確定課程定位,架構課程內容

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是教學的基本架構,目前已有許多高校在研究本校教材建設,目的就是要讓教材更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教師因材施教更有理有據。針對機電類專業的特色,將課程的教材依據機電類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將教材細化為知識、能力、素質架構,將整本教材分為主要三個部分,再根據機電類學生的特色,對人際交往、職業道德和合作精神等能力目標相關的教材內容進一步細化。

4.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改革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目前在學校硬件設備條件提高的基礎上,從以前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法已經演變為“一臺電腦,一塊屏幕”的教學方法,對于營銷課程來說,單純的采用這樣一種教學方法是不可行的。應該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

對于基礎知識部分的內容,應該主要以多媒體教授為主,以案例教學為輔,重要的是對基礎知識的小結和歸納。可以采用圖標或框架總結的形式,讓學生對營銷的基礎知識不至于感到枯燥。

對于能力目標培養部分的內容,比如要掌握市場調研的方法和品牌商標設計的要求等內容時,可以采用市場調查分析的方法,布置小課題,讓學生自己組隊安排任務,進行市場的實際調查,并將調查結果做成PPT進行匯報演示。

對于素質目標培養部分的內容,例如市場預測里的頭腦風暴法和小組討論法的應用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分析相關案例的基礎上,布置新的任務,讓大家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角色扮演來解決問題,在情景模擬中讓大家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掌握營銷的專業知識。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是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教學,讓學生沒有空余的時間去做打瞌睡、玩手機之類的事情。其中的“想方設法”就是要根據機電類學生的特色,將課程內容細化到一定程度,對于細化后的課程內容,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就能很好地提高營銷課程的課堂教學實效性,獲得雙收互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秀峰.高職課堂教學實效性策略研究與實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2).

篇(3)

一、 引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快速融人國際市場體系的背景下,“國內企業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已成為現代市場競爭的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地位取決于其國家競爭力,根據波特的觀點,國家競爭力可以通過該國國內企業的競爭力表現出來。企業是產業經濟、國民經濟的基本承擔者和具體參與者,是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和基礎,企業競爭力決定了國家產業競爭力,進而最終決定了國家競爭力的強弱。國家國際競爭力歸根結底是各國產業或同類企業之間相互比較的生產力。作為國家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微觀基礎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二、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現狀描述

1.我國國家競爭力不足

2004年我國全年進出口總額達 11548億美元,順差32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貿易大國。但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國際競爭力卻有所下滑。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對世界 51個國家和 9個地區進行綜合評定的結果顯示,中國國際競爭力排名由 2004年的第 2位降至第 3l位。世界經濟論壇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顯示中國排名第 49也較去年下降了3個位次(如表 1)。

2.我國產業競爭力存在結構性問題

企業國際競爭力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微觀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宏觀體現,而產業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又具體體現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因此,從我國產業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相對優劣可以判別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強弱情況。一般來說,產業(產品)國際競爭力可以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法來確定。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RCA =(EXi/IM~)/(EXT/IMT) (1其中,EXi和啦表示 i行業某年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而 EXT和 IMT則表示一國(或一地區)某年的進出口總額。RC 大于 1表示 i工業相對于其他部門在國際貿易中具備比較優勢,R值越大則優勢越明顯。據公式(1)可以計算出我國幾大典型產業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如表 2。

由此可見,我國工業制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較弱,而初級加工業國際競爭力較強。在主要的工業制品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行業國際競爭力不足,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行業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并且在逐漸提高,也印證了我國作為世界制造工場的論斷。在初級加工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行業和飲料及煙類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動,但這類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仍具有明顯的競爭力。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存在結構性問題,但人世后的表現也說明,產業競爭力整體上是在提高的,我國的輕工、機電設備的國際競爭力有較大的提升潛力,在工業化進程中,這也將是我國近期產業發展的重點。

3.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較弱

相對于我國國家競爭力的變化和產業競爭力的改善,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變化難以令人滿意。通過 IMD提供的 49個國家企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的結果可以看出當前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見表 3)。

從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間,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落后,且呈下滑趨勢,競爭壓力很大。企業管理競爭力從 1998年的第 3O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44名,平均排名 36.6,競爭力很弱。在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幾個子要素中,只有勞動力成本競爭力最強,五年來平均排名7.4。

勞動力成本優勢仍然是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最根本的競爭來源。但是,勞動力成本競爭力也呈直線下降趨勢,從 1998年的第 1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l2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優勢爭逐漸弱化。在 2002年的49個國家企業國際競爭力比較中,我國企業的管理效率、公司績效和企業文化等決定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等較落后,均排在 40名以后成,為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軟肋。這也充分說明,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中,知識、創新等潛在的“軟因素”將成為決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力量,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勢獲取企業競爭力的機會將減少。這也給我國企業敲響了警鐘:與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成長,必須不端提高“軟實力”,注重知識等無形要素的作用。

我國國際競爭力不足的表現可以總結如下:(1)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導致企業缺乏競爭力。目前我國出口產品基本上靠低價格競爭由于質量水平低,技術含量低,導致附加值也低有的產品盡管出口數量很大,但銷售額不大,創利能力差。(2)名牌競爭實力較弱。一是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名牌。二是國內品牌的資產價值與國外品牌相比差距較大。三是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品牌的產品占有份額較低,創利能力較弱,處于競爭弱勢。(3)大企業總數少,且規模偏小。我國具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微乎其微。中國最大 500家工業公司與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之間的差距很大。(4)國際市場營銷渠道不暢。我國企業大量的產品不得不通過外國企業的營銷渠道進入國際市場,而真正通過我國自己的營銷渠道進入市場的產品卻極少。因此中國工業企業實際上只賺取了極少的加工利潤大量利潤被價值鏈上占據高端的其他國家企業獲得,大大削弱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國際貿易規模劇增但國際競爭力卻下降的現象發人深思。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原因與結構問題

1.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原因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原因,從具體層面來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備,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政企不分的管理體制一直是困擾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障礙,同時大多數民營企業內部法人治理也不完備或運作不規范治理結構不善導致運作機制不善,因此難以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2)企業營銷觀念、市場調研意識落后。我企業重視產品出來后的廣告宣傳和推銷,對整體的、戰略化的現代營銷戰略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與國際先進水平相距甚遠。

(3)自有品牌、技術的開發管理落后。當前我國出口的大部分是低技術、初加工、組加工、低檔次、低質量、低附加值的產品,又多是貼牌生產,我國企業對自有品牌的創建和管理態度遠不夠積極,同時對品牌開發利用、技術開發、銷售渠道開發的實際運作方面,更是很難與外資競爭。

(4)盲目多元化,規模擴張但是核心競爭力沒有增強。迄今為止我國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主要都是依賴獨有的壟斷資源來經營的,其多元化經營戰略往往偏離了其核心領域,最后導致規模擴張但是核心競爭力增長不快,比如在重要的產業領域都還沒有獨占鰲頭、遙遙領先的企業。

(5)體制障礙重重。種種導致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因素背后都可以追溯到其相應的體制原因,壟斷行業的改革滯后、公司治理效率很低、國有企業不良資產包袱重、產業投資布局不合理、企業結構不合理、對民營企業支持不夠等都是重要原因。

因此,從總體上說,由于機制不活、環境約束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上,主要從事的是制造加工環節,仍然處于價值曲線的底端,附加值很低,而在高附加值的研發、市場、渠道、服務領域遠遠落后于國外成熟企業。

2.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的結構問題

我國總體國際競爭力不足的背后是我國國內企業發展的深層結構問題,這個結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1)從國別來看,我國外資企業實力強、競爭力強,而我國本土企業總體上相對顯得實力弱、競爭力低。據統計,我國全國現存注冊外資投資企業只占全國企業總數的 3%,但 2005年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 28%,出口額 占全國出口總額的 57%,其機電產品出口占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的7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87%。由此可見我國大量出口產品實際上是由跨國公司生產和購銷,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張主要是外資企業的發展造成的,整個經營過程中獲益最大的是跨國公司,真正國際競爭力增強了的是外資企業,而我國本土企業只獲得了一種“加工”優勢或“制造”優勢。這樣一種格局是理解我國企業整體國際競爭力弱勢地位的關鍵。

(2)從所有制來看,國有企業活力不足,而民營企業活力充沛但總體規模還較小。在我國本土企業中,呈現明顯的“國退民進”趨勢。由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領先于世界,所以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新的企業加入到世界 500強的行列中,但據《中國企業發展報告(2002)}顯示中國企業與世界500強企業之間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拉大了,2002年中國企業 500強平均資產規模只有 2002年世界500強的 6.46%,平均營業收入只有世界企業500強的5.26%;中國企業 500強的平均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利潤、人均資產、盈利能力,分別只有世界企業 500強的 l2.95%、29.62%、1.57%和l2.06%。與此相反,民營企業所占比重迅速提升。如 2003年我 國集體私營企業進 出口總額984.4億美元,增長 85.0%,占當年我國外貿額的l1.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已達 12%,比2002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據表 1可以看到我國浙江省的國際競爭力可以排到世界第 20位,根本原因就在于浙江省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強勁。1988年國家決定賦予生產企業 自營進出口權之后1999和2000年浙江省批準獲得外貿經營權的企業約 2500家,是前 20年累計數的 2倍,其中集體、私營企業占4/5。到 2003年 10月底,擁有 自營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累計達到 9573家,占全省擁有外貿權企業總數的 81.3%,其中 8o%以上為民營生產企業。生產企業的出口地位日益提升2002年 10月,浙江生產企業的月出口量首次超過專業外貿公司,躍居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見,在國家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一貫扶持最殷但卻發展不快的背景下,成長迅猛的民營企業雖然規模還是不夠大,但是卻是我國未來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希望所在。這一論斷得到了國外調研結果的證明。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2004年 1月 l1日公布的一項企業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小型企業被亞洲地區企業家投票評選為亞洲最具競爭力的企業,競爭力排名超過中國香港地區和日本的小型企業。接受 UPS Asia Business Monitor調查的企業家中,也有 7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小型企業最具競爭力。

由此可見,未來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創造環境提升我國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應該從政策體系的構建、市場環境優化和提高企業致力于創造高附加值的能力三個角度人手來提升我國企業整體國際競爭力。這既符合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更是切實保障我國產業國際安全的關鍵,同時也是由于我國加入 WTO保護期結束后的主要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45—70.

[2]汪應洛,馬亞男,李泊溪.幾個競爭力概念的內涵及相互關系綜述[J].預測,2003,(1):25—27.

[3]彭麗紅.企業競爭力[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30—70.

篇(4)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對外貿易的各種間接利益雖然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將表現在對本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上,因此稱對外貿易的間接利益為經濟增長效應。對外貿易能夠通過:規模經濟效應、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就業門路、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生產能力等渠道,促進一國經濟的增長,當然也就能夠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文從對我國貿易現狀分析入手,闡明新形勢下堅持“以質取勝”戰略的現實選擇,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意識,改變低價格競爭策略,努力打造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實現從“我國制造”到“我國創造”的轉變,就能提升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

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現有貿易增長方式呈現以下特征:

(一)以數量型擴張

我國對外貿易額連續多年一路上升,其基本特征是每年的出口商品數量顯著上升。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年均增長超過同期世界國際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外貿出口規模擴大推進了我國在世界出口中的排名。1980年我國外貿出口181.2億美元,僅占世界出口總額比重0.9%,在世界出口排名榜上列第26位。2011年我國外貿出口9690億美元,躍居世界出口排名榜第1位。我國紡織服裝、棉花、皮鞋、玩具等多種出口商品已連續多年雄居世界出口的首位。

(二)加工貿易為主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加工貿易的發展極為迅速,曾一度達到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0%以上,最高達到56.9%.1981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僅26.3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6%,201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到8319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2%,其中出口5104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2.7%,進口3215億美元,占我國進口總額的40.6%.加工貿易出口額在我國外貿出口額中的所占比率相對較高。

進入21世紀后,加工貿易已逐步取代一般貿易,成為我國外貿中占主體地位的貿易方式。并且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加工貿易迅速崛起是與外商直接投資行為息息相關。

(三)“三資”企業成為出口貿易主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對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引導,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長,特別是1992年對外進一步開放后,放寬了對跨國公司投資的限制,國外著名跨國公司相繼進入我國,成為新一輪外商直接投資的主體,外商直接投資急劇上升。1979年到1982年我國四年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僅為17.69億美元,而2011年一年就達到694.68億美元,累計達到7039.74億美元。

外資到我國的投資主要是看中了我國龐大的市場和低廉的勞動成本。外商投資企業采用了大進大出的生產方式,在國外采購原材料,在國內加工,生產的產品又出口。外資企業的出口占全國出口的50%以上。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成為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引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率逐步上升,使進出口商品結構出現了質的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三資企業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體,國有企業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的份額呈下降趨勢。

(四)出口市場結構比較單一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與周邊國家、地區和其他貿易伙伴的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市場多元化取得較大發展。但前十大貿易伙伴在我國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仍比較大,前十大貿易伙伴的貿易額一直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80%以上,直到2011年才有所下降。

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的位次略有變化。2001-2003年,日本、美國和歐盟分別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2004年,東擴后的歐盟成為我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先后被歐盟和美國取代,成為第三大貿易伙伴,中歐、中美、中日2011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2723億美元、2626.8億美元和2073億美元。美國仍然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日本仍然是我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

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生產要素的進口可以直接增加一國的要素供給對大部分國家而言,由于在資源察賦方面存在差異,都不可能完全擁有生產所需的全部生產要素,這時生產要素進口就成為經濟增長的前提;對大部分發達國家而言,在其經濟起飛過程中,無一例外都曾從欠發達國家通過進口獲得穩定而便宜的工業原料,這些生產要素的大量進口,一方面彌補了國內相關要素的供給不足,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生產企業的利潤率,這對維持國內的投資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僅與發達國家一樣,需要進口部分國內稀缺的自然資源,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生產現代機器設備的能力,通過進口從發達國家所獲得的先進的機器設備,對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對外貿易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部分企業缺乏科學管理,綜合實力較弱;參與國際競爭的手段單一;產品非價格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附加值不高。粗放式的貿易增長方式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2.出口的發展可以“帶動”國內外投資的增加

一國出口部門的要素收益遠遠高于進口競爭部門的要素收益。就是說,出口部門的平均利潤率水平比進口競爭部門的平均利潤率水平高。這樣,就必然會“引致”一部分國內要素流入出口部門,在國內要素流動機制比較平滑的條件下,大量的要素流入意味著出口部門的國內投資大量增加叫。除帶動國內投資的增加之外,出口部門的迅速發展還將吸引部分國外的投資者進入。外資作為資本形成需求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資本的形成,從而直接關系到經濟增長的快慢。外資的進入再加上國內配套資金的運轉,從而活躍了整個國民經濟鏈條,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誘因。

3.出口的擴張可以帶動國內就業的增加

對外貿易對一國國內就業水平的影響,特別是像對我國這樣擁有豐富勞動力資源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意義無疑是深遠而重大的。美國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曾對此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克魯格教授認為選擇開放的貿易戰略,會更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增長。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以高于GDP增長率的速度高速發展,同時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從出口初級產品為主轉為以工業制成品為主,這時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出口增加要求增加產量,產量增加從而就業需求增加。克魯格教授認為,與不同的貿易戰略相配合的貿易政策也會直接影響到所有產業的技術選擇,從而影響到產業的資本/勞動比率。

因此,如果一種貿易政策會促使所有產業和企業選擇那些勞動密集型的技術,這也會相應提高整個經濟的就業水平。這一觀點恰為我國浙江溫州及廣東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選擇加工貿易方式,從而擴大就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一步步走向繁榮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于我國廣大內陸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利用這種方式擴大就業的可能性和優勢比沿海地區更明顯一些。這是因為加工貿易的標的幾乎全部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且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也不高,這對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廉、資源又相對豐富的西部地區來說,無疑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

4.對外貿易能夠促進規模經濟的形成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通常假定規模報酬不變,亦即對外貿易不存在規模經濟效應。然而實際上,這一假定與國際貿易發展的現實是不相符合的。美國經濟學家保羅·R·克魯格曼認為,在國家越來越相似,市場競爭越來越不完全的今天,規模經濟已經代替要素票賦差異而成為推動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了。我們知道,許多產業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降低成本,這一規模僅僅依靠國內狹小的市場往往無法實現。而一國大力促進產品出口,拓展國際市場,就可以為國內相關產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創造條件。日本是這方面的最好例證:在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日本在國內關鍵性的基礎工業和新興工業部門的生產如鋼、汽車、電視機、化學纖維等方面都實現了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而在這種規模經濟的形成之中,日本的出口貿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小汽車出口占日本小汽車總產量的40.7%,電視機占46.6%,合成纖維占71.3%.鋼管占56.1%,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如果沒有出口,上述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是無法實現的。

(二)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低價格競爭引起反傾銷調查逐漸增多

據我國商務部統計,到2011年6月,我國受到其他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己達600余起。僅2010年,我國遭遇反傾銷調查就達51起,涉案金額17.9億美元,已連續13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反傾銷是針對傾銷而言的,所謂傾銷是指一種產品的出口價格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傾銷行為一出現,就被一些國家認為是不公平的貿易做法,并通過立法采取反傾銷措施予以抵制,以保護國內相關產業。根據《反傾銷協議》,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件:傾銷,損害,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由于我國產品普遍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使得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和貿易伙伴對我國產品采取防御性甚至進攻性的貿易措施,而反傾銷就是最容易采用的手段。另外按《反傾銷協議》規定,對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產品,在確定傾銷的正常價格時,進口國一般采用“替代國”的價格作為基價。我國產品的許多貿易對象國視我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確定我國產品的傾銷幅度時常常背離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選擇其他“替代國”的價格作為確定該產品正常價格的依據。由于“替代國”制度的靈活性和不合理性,從而為進口國在確定傾銷尋找替代國時濫用“自由量裁權”大開方便之門。

例如: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燒瓷鍋,美國選擇的“替代國”是瑞士,結果不但傾銷成立,而且還被征了67%的反傾銷稅;我國出口到美國的鬃刷,選擇的“替代國”是日本,結果被征了127%的反傾銷稅。

2.經濟規模與社會效益嚴重失衡

目前我國有172種商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包括農產品、工業制成品、電子產品和一般消費品。其中激光視盤機、拖拉機和集裝箱占世界產量的80%以上,鐘表(主要是電子表)和收錄機占60%以上,顯示器、照相機和日用陶瓷占50%以上,彩電、筆記本電腦占40%以上,手機占30%以上。“我國制造”已經遍布世界許多國家,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許多國家消費者無法抗拒的產品。我國制造的規模迅速擴大,在世界制造業的份額快速上升的同時,存在著很多遺憾:從商務部公布的2011年主要出口商品的數量及價格中,可以發現出口商品總量最大的棉機織物、鞋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的單價分別是1.2美元、2.7美元和64.2美元。2011年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塑料制品、一般機電產品(包括彩電、冰箱、空調)等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接近30%,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附加值低,價格非常低廉,扣除成本,利潤非常低,有些產品甚至單價只有幾美分的收益。美國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機就相當于我國20萬-30萬臺彩電的出口額。

我國經濟發展依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資源、犧牲環境質量發展的模式上。依靠投入大量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在許多領域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市場占有率的同時,也造成了相當嚴峻的環境問題。例如,我國的“羊絨衫出口第一大國”是以草場連年載蓄量超標、植被逐年衰退為代價,4只公山羊一年的絨毛產量加在一起才能織就一件羊絨衫;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產國,香菇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香菇的出口也是以破壞性的資源消耗換取的,每栽培1250袋香菇,約消耗雜木1立方米,在香菇產量較大的地方,木材積蓄量正在急劇下降。粗放型的管理理念和任意排放的生產環境必然生產出低檔次的、低賣價的“大路貨”;“高投入、低產出”必然降低企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并成為人民群眾關心的焦點。

三、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提高貿易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出口商品的質量是民族精神的標志,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效益,而且事關我國產品的國際形象。為更好地實施“以質取勝”戰略,企業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在商品的選擇性、耐久性、美學性、功能性、可靠性、服務性、符合性、聲譽性等方面全面提升產品及服務質量,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打造高價值的自主品牌,增強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提高出口產品非價格競爭力

提供能夠滿足目標消費者需求或欲望的產品是企業成功經營的關鍵。產品是能夠提供給市場以滿足需求和欲望的任何東西,在市場上包括實體商品、服務、體驗、事件、人物、地點、財產、組織、信息和創意。營銷大師非利普。科特勒認為產品包括核心利益、基礎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和潛在產品五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增加了更多的顧客價值,構成顧客價值層次。從本質上說今天的產品競爭不在于企業在工廠生產什么,而在于工廠以外它們增加的形式,諸如包裝、服務、廣告、客戶咨詢、融資、送貨安排以及人們所重視的其他價值。消費者一般從產品的特色和質量,產品服務組合和質量,產品的價格等因素評判他所接觸的產品。

1.把握顧客價格心理,巧定商品價格

由于商品信息的非對稱性,以及消費者購買的非專業性,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尤其是在購買自己不太熟悉的商品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價格同商品品質及內在價值聯系起來,把價格作為衡量商品品質優劣和價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他們往往認為,商品價格高,則意味著商品的質量好,價值大;商品的價格低,則說明商品的質量差,價值小。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便是消費者在現實生活中通常奉行的價格心理準則。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生產工藝的迅速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商品種類急劇增加,商品品質日益提高,消費者很難依靠傳統經驗,從使用價值來判斷商品品質的優劣,也很難根據價格的理論構成來判斷商品價值的大小。因此,在心理上把商品價格作為衡量商品價值高低和品質優劣標準的情形越來越多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影響消費者購買心理和行為的諸因素中最具刺激性和敏感性的因素。商品的價格不僅表現著商品的價值,而且在某些消費者的自我意識中還具有反映自身社會及經濟地位高低的社會象征意義。也就是說,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可能通過聯想與想象等心理活動,把商品價格的高低同個人的品位、偏好、社會階層和生活方式等聯系起來,有意或無意地進行價格比擬,讓價格的高低來反映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個性特征,以滿足個人的某種社會心理需要。如家用轎車的價格通常與主人的社會地位密切相關;男西裝、男襯衫、女用香水和女皮包等商品的價格也能顯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企業在正確制定價格策略時,一定要深入研究價格對消費者的心理影響,把握其價格心理特征,不能隨意采取低價格策略。印度尼西亞久負盛名的服裝品牌巴厘克第一次在日本舉辦展銷會時,吸引了各界社會名流和高級貴婦的光臨。集精美、新潮、娟秀、華麗為一身的巴厘克服裝讓與會者贊不絕口,但展銷會結束時幾乎很少購買者。主要原因是舉辦方對巴厘克采取低價定價策略,而貴婦們認為穿一件便宜貨在身上,臉上無光,會遭人譏笑。第二年再次舉辦展銷會時,巴厘克的價格比上次高出了3倍,展銷會結束時所有服裝被搶購一空。價格是決定產品銷路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產品跨越國界、走向國際市場后,價格制定的適當與否,常常直接關系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與所占份額,影響到企業所獲得收入和利潤的大小。

由于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因素很多,國際價值、一國貨幣價值、市場供求、競爭等對國際市場價格形成都有較大影響,因此國際市場價格具有復雜性、競爭性和多變性。蓋洛普公司曾對我國消費者作過一次全國性的市場調查,他們在被抽調的3400名被訪問者家中采訪,5206的城市被訪問者說,只要產品質量好,他們寧愿多付錢。這其中41%的人宣稱,只要是名牌,他們不在乎價錢。我國出口企業在制定價格時需在綜合考慮市場行情、競爭程度、購買者心理動態和市場營銷組合的其他要素的基礎上,選定好定價目標和定價方法,靈活選擇、巧妙運用多種定價方法,使產品價格既能為消費者所接受,又能為企業獲得更多的收益。

2.制造顧客可感知的價值

傳統觀念認為只要產品的價格低于競爭對手,就能搶占更多的市場。論文格式誠然,價格是反映市場變化最靈敏的因素,對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和市場占有率有著直接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僅局限在工業經濟時代,那時企業的任務是制造產品和銷售產品,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任務已經變成制造價值和傳遞價值,企業的市場競爭轉變為能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競爭而非產品的價格競爭。營銷的關鍵在于正確確定目標顧客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競爭對手更有效、更有利地傳送目標顧客所期望的產品或服務,這些產品或服務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或解決他們所面臨問題的工具。現代營銷學中關于產品的陳述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你賣的不是一個鉆頭而是一個洞”,意思是說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只是滿足消費者的某一特定需求的工具或手段,消費者購買的并不是你的產品本身,而是他的某一需求或利益滿足。對消費者來說產品要能夠滿足他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激發他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需求,這樣的產品就是好產品。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真正吸引他們做出購買決定的因素并不是價格的高低,而是產品或服務能夠為他們提供的價值的大小。消費者之所以喜歡你的產品,也是因為他們相信你的產品能給他帶來的價值比同類競爭產品更大。如果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味地停留在價格競爭階段的話,不僅會使企業利益受損,而且消費者也并不一定從中獲得了更高的價值,因為價格競爭伴隨的必然是低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并且也有損企業形象。以差異化產品、高附加價值服務、核心技術能力等進行競爭,所獲利益要遠比低價流血競爭來得優厚。企業能賺取豐厚利潤,也要比低價爭奪市場占有率更有意義。企業的成功應該是憑借實力,企業的利潤也應該是來自對市場的價值,而打擊對手從來就不應該是企業的目的。

企業在為顧客設計、創造、提供價值時應該從顧客導向出發,把顧客對價值的感知作為決定因素。顧客感知的價值可能是低廉的價格;可能是想從產品中所獲得的東西;可能就是我付錢買回的質量;可能是我的全部付出所能得到的全部。能為顧客提供他所需要的價值,就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最高的產品質量、最佳的客戶服務、最好的服務保障、最廣泛的消費選擇、獨家的產品或服務提供等,都可以構成產品非價格競爭力。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優質服務、鼓勵顧客參與、加強渠道管理、建立企業信任管理等方法創造并增加顧客可感知的價值。如工BM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實現對顧客的價值制造和傳遞,增加了自己的競爭能力。

(二)爭取合理貿易利潤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我國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進出口中占據主導地位。加工貿易是我國企業加入全球生產和采購鏈條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國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通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實現持續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到2011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了333倍,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從5.7%提高到48.6%.可以說近些年來,我國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持續地迅速增長,加工貿易是主要的支撐力量,它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加工貿易擴大了我國的就業規模,據廣東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貿易在全國加工貿易總額中約占55%,吸收了約1000萬人就業,估計全國借此解決就業的人數約近2000萬。加工貿易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加工吸納的大批就業人員,培養了大量能夠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熟練勞動力,極大地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其次加工貿易帶動了我國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家用電器就是從組裝起步,后來成長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產業,目前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家電、便攜電腦等機電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國。2010年,99.9%筆記本電腦,99%的彩投影機和微型計算機,98%的等離子彩電,97%的DVD,窗體頂窗體底端96%的船舶均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十一五期間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9282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70.7%,占機電產品出口的74.0%,較九五期間增長2.4倍,年均增長29%;窗體頂窗體底端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5438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57%,較九五期間增長4.5倍。加工貿易不斷向產業鏈的自主研發環節延伸,研發中心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1年底,外商已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超過750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近40家。

篇(5)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在實現過程中形成一定的風格或特征,具有明確的系統性與規范性。它回答了高職教育“培養什么樣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構成要素,并規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的方向,同時也制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立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所構建的特定的由培養目標、教學目標、能力與素質結構、教學裝備、評估與反饋等因素組成的一個方程,是一個教育的系統工程。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高職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明確了高職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體現的是“重應用、重技術、重技能、重現場”的教學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模式,而培養同一類型的人才,其培養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變和多樣的;但對于某種類型的教育模式,為實現其特定的培養目標,其風格或特征必然有較為穩定的基本范型。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主要任務,教育質量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培養目標的選擇應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的適應性。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整體優化,這就要求有關方面從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實訓環節、考核評價、教師培訓等一系列環節入手,從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實施辦法,并整體優化,達到最佳效果。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在專業設置上以市場為主導

專業是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載體,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是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必要條件,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職實際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主動、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的關鍵環節。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和自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在專業設置方面,與地區的市場需求、職業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緊密的聯系,專業方向也具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和針對性。面向區域經濟建設主要方面,面向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設置專業,將陜西省產業結構和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作為確定專業主體框架的依據,采用“交叉復合、分合有序”的方法,實行多專業方向,大類化、市場化、個性化教學,以擴大畢業生就業適應面。

制造業、物流業、現代服務業將逐漸成為陜西“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相關行業的人才將成為人才需求的重點,根據此趨勢,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一是新增現代服務業的空中乘務專業;二是把一些相近專業先復合起來,然后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和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條件,逐步分設若干專業方向。如在原營銷與策劃專業中增設機電產品營銷、金融保險營銷方向;在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中增加物流連鎖、市場營銷連鎖方向;在會計電算化專業中開設財務方向和稅務方向;在旅游管理專業中增設導游方向和酒店營銷方向。并以人才需求市場為導向,每年調整一次專業設置方向,為社會培養急需的人才。

通過以上專業設置的改革,建設起來的專業將具有幾個特色:第一,具有快速反應能力,能夠較快適應社會職業需求熱點的轉換。第二,重點突出,特色較為明顯,能夠充分適應行業或產業結構長期變化和發展的趨勢。第三,節約教學成本。專業設置范圍不離“群”,在教學條件、師資、實訓等方面可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益。

(二)在教學設計上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宗旨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的能力。遵循高職人才培養的規律,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的做法,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宗旨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教學設計模式。這個模式是以職業崗位(群)的要求為出發點安排課程,達到培養學生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能力的目的。本文以營銷與策劃專業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分解崗位能力。對有關專業(或專業方向)進行職業綜合能力的分析與分解,這是高職專業教學設計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項工作。由企業人員與專業教師共同參與,依據一線市場營銷人員的崗位(策劃人員、銷售人員、市場調查分析人員、客戶管理人員)能力要求,對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進行分析并具體分解,有選擇地確定該專業的學生能完成哪些具體崗位工作,確定本專業人才定位。

第二,確立專業核心能力。根據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確定崗位核心技能,形成銷售能力、營銷溝通能力、營銷策劃能力、客戶管理能力4個專業核心能力。

第三,構建能力課程模塊。依據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構建職業道德與身心素質、營銷策劃能力、營銷溝通能力、銷售能力、客戶管理能力等5個能力課程模塊,并由此建立專業的支撐能力課程群。各能力課程模塊中分別設置工學結合課程,并以工學結合課程為支撐,培養學生相應能力。

第四,依據企業活動流程,安排各能力課程模塊在教學過程中的順序,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同時完成配套教材、教學課件、精品課建設等教學資源方面的建設,形成以職業活動流程為主線、能力培養為主導、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第五,根據社會需求靈活安排教學進度。在對企業用人需求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培養目標,對每學期的教學進度進行靈活安排。在企業經營銷售的旺季,及時把學生送到企業工作崗位上,用真實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企業用人需求旺季過后,學生再回到學校課堂,總結實踐經驗,有針對性的學習理論知識。用靈活的教學節奏,建立靈活的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的培養模式,同時達到服務社會與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這種專業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對教學進程進行簡單的計劃和安排,而且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圍繞高職專業的培養目標,從一線營銷人員職業崗位(群)分析入手,充分體現崗位核心能力,以工作流程安排課程教學順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縮小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之間的距離。(三)在課程模式上采用工學結合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僅僅依靠在學校的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應有足夠的時間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習。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和對環境的感受是與在課堂完全不同;現代企業理念、良好行為習慣、應變能力、新的實用技能、創新能力也只有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才能學到或形成。培養什么樣的職業崗位人才,就應該有什么樣的職業崗位教育環境;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只能在工學結合中實現。

一是建立講、學、練相結合,教師學生互動的情境授課模式。在各門課程的理論教學過程中,穿行來自生產實際的典型案例講解、虛擬環境演練等綜合性模擬訓練,通過角色扮演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使理論教學更加鮮活。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將課堂教學內容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突出職業崗位操作技能的實現,為今后的職業活動打下基礎。

二是學習場地的多元化。根據教學的需要改變原有單純在教室上課的模式,分別在教室、實訓基地、企業和工作現場實施教學,實施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

對于理論性較強、需要講解、討論、練習的內容,可以在教室展開;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以及有效利用陜西經濟、文化現有資源,實施現場教學,把實際工作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在與工作崗位的零接觸中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直觀認知度,培養學生工作適應能力。如西安高職院校在上《旅游文化》課中講到飲食文化時,可在西安飯莊上課;講到建筑文化時,可在鐘樓、鼓樓上課;講到宗教文化時,可帶學生去大小雁塔、法門寺體會等。

三是推廣應用任務教學法。將職業活動過程設計成課程任務,通過帶領學生對任務的一項一項完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商品學、消費者行為、商務談判技巧、營銷軟件應用、ERP沙盤模擬等課程可逐步采用任務教學法。

四是利用項目承接鍛煉學生應用能力。首先充分在校內挖掘可供專業教學和能力培養利用的活動項目,由學生來承接一些校內的項目。例如校慶、運動會、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的策劃,畢業生回訪、學生狀況調查等的調查報告的完成可以交給學生來做,并將完成項目的情況作為課程考核的指標,使學生能力的提高在實際項目的承接中完成。在此基礎上,由學校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和一些其他途徑,承接校外的策劃、調研等項目,既培養學生能力,又利用學校資源服務社會。廣告理論與實務、賣場管理、營銷策劃實務等課程可實施項目教學法。

五是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真切地負責特定的工作崗位,訓練學生的市場調研、人際溝通、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業績作為考核能力的方式,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四)在師資上建設“雙師型”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難度很大、費時較長的系統工程。筆者認為在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擬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聘請技能實訓教師和兼職教師。聘請相關專業的行家里手擔當專業課和技能實訓課教師。這種做法所具有的好處是:一是彌補技能實訓課教師的不足;二是保證教師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三是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四是保持學校師資結構的靈活性,有利于專業的調整和提高學校辦學效益。

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對于沒有企業實踐經歷的教師,分期分批地派遣他們到工商企業實習、頂崗鍛煉,參與企業的財務管理、產品營銷和職工培訓等,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進行教師資格認定。逐步在專任教師中(不含公共課教師)根據個人不同的經歷、資格和能力,分別進行“雙師經歷”、“雙師資格”、“雙師等級”教師的資格認定,并提出相應的要求。

通過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精心設計教學,采用多樣化的課程模式,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職業技能培養和工學合作,打造“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篇(6)

一、國際經貿領域中的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簡寫為EC。顧名思義,其內容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電子方式;二是商貿活動。電子商務指的是利用簡單、快捷、低成本的電子通訊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

國際經貿領域中的電子商務只是電子商務體系中的一部分,但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各國制定電子商務戰略的要點。它是指在國際經貿領域內,拋開傳統的交易方式,利用簡單、快捷、低成本的電子通訊方式進行交易,實現從洽談、簽約、交貨到付款全程的電子化,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從內容來看,國際經貿領域中的電子商務可分為兩部分:有形產品的間接貿易和無形產品的直接貿易。前者是指通過電子的方式來處理洽談、訂貨、開發票、收款等與有形商品貿易相關的活動;后者是指通過電子方式,尤其是國際通訊網絡等來進行買賣咨詢報告、電腦軟件、數控程序等可以通過網絡傳輸并能以某種方式存儲的無形商品交換的全部過程。

從手段來看,國際經貿領域中的電子商務的主要電子工具是信息網。如Internet和計算機網絡信息處理技術如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EDI是一種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這種技術的貿易伙伴根據事先達成的協議,對經濟信息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格式化處理,并把這些數據通過計算機網絡,在他們的電子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進行交換和自動處理。貿易伙伴可以通過EDI發出定單,詢問有關商品信息,接受定單,辦理貨物運輸和銀行結算等事項。也就是說,和貿易有關的手續都可以在不使用紙制單證的情況下完成,所以EDI也被普遍地稱為無紙貿易。

從特點來看,國際經貿領域中的電子商務必須利用標準的格式來完成信息交換。首先,它將定單、發票等商業及行政文件通過翻譯器使之標準化,從而使文件形成具有結構化,可被計算機識別或處理的數據格式文件;然后通過通信網絡發送到貿易伙伴或與貿易有關的各個部門的計算機內;最后再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對接受文件的處理,通過翻譯器轉換成可被公司計算機識別的格式文件。因此在使用EDI進行國際經貿活動時,原則上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產生任何紙面文件,從而為真正實現無紙貿易提供了可能。

二、外貿企業實行電子商務的必要性

1.外貿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日漸成為國際通行的手段,也是適應環境變化的需要

隨著美國、新加坡、歐盟各國紛紛推出電子商務方案,電子商務已經開始逐漸取代傳統貿易方式。隨著經濟開放性的增加,任何企業都處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一是網絡技術正在促使交易手段發生重大變化。原來以信函、傳真為主的溝通方式將演變為EDI(電子數據交換)的方式,向電子訂單、在線定貨方式發展。面對面的談判將演變成跨越時空距離的網絡談判,從而改變了企業的工作方式,促使外貿企業更快捷、高效地進行規范化國際運作。二是透明度的增強。互聯網運作使客戶資料都將變得公開化、透明化,這將使競爭更加激烈,同時拓寬了服務渠道,帶動服務質量的提高。而且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形式和新的商務模式出現,正顯著地改變著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的競爭格局和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劇,中國外貿企業面臨著空前激烈的貿易競爭,不但要求中國外貿企業在短期內改變經營理念,更要求中國企業在短期內迅速改變經營管理手段。當今時代是Internet互聯網的時代,利用Internet瀏覽器軟件技術實施電子商務成為必然的趨勢。嚴峻形式可形容為:“要么電子商務,否則無商可務”。

2.外貿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是維持自身競爭力的需要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貿易服務方式,它以數字化網絡和設備替代了傳統紙介質,這種方式突破了傳統企業中以單向物流為主的運作格局,實現了以物流為依據、信息流為核心、資金流為主體的全新運作方式。電子商務是電子信息的傳遞,依賴計算機網絡為介質進行信息交換,信息處理與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此外,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是一個極為繁瑣復雜的過程。通過計算機交易,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種處理成本大大降低,企業的網絡信息,可為企業提供各種供貨渠道,加強與主要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系。最后,電子商務可以給企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廣闊的潛在客戶,通過網絡,客戶可隨時、隨地了解到企業提供的商品,加大企業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在這種新型運作方式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將直接影響到企業供應鏈的有效建立,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應該說,探討一種合理的電子商務模式,對于外貿企業來說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3.外貿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是增強與合作伙伴共生關系的需要

電子商務的出現,一方面在生產企業內部改變了原材料采購、產品制造以及結算運作方式;另一方面,它將會改變原有的倉儲、保險及報關的信息流動方式和服務方式。所以,外貿企業除了作為獨立的個體,積極地運用電子商務提高自己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外,還必須與合作伙伴的電子商務進程和模式相配合。

4.外貿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是企業掌握客戶資源的需要

外貿企業原始實行的經營方式多是業務員包攬從客戶選擇、簽訂合同、組織貨源、驗貨報關到貨款支付的全過程,掌握著客戶資源。這一方面使企業無法掌握客戶的狀況,另一方面是業務員掌握著企業的生存及發展,一旦人才流失,企業競爭力急劇下降,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而通過電子商務和外貿企業信息化建設,使每一個人,每一天的工作日程與行動記錄都有據可查,哪一個客戶、什么項目、何時何地、與誰聯系、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時間、花了多少費用等等,所有細節均一目了然,使主動權更多地掌握在外貿企業手中。

三、國際電子商務對外貿行業的影響和推動

從近幾年中國外貿行業的整體發展來看,以下數據凸現了國際電子商務對外貿行業的影響與推動:

1.16.25%的外貿企業表示選擇現場洽談(貿易展會、出國拜訪)作為開拓國際市場的常用方式,但21.25%的外貿企業表示選擇電子化國際貿易作為開拓國際市場的常用方式。

2.33.94%的外貿企業表示對使用電子化國際貿易手段拓展出口非常有信心,46.79%表示有一定的信心。

3.16.67%的外貿企業建立了企業網站,展示公司形象及產品;11.11%的外貿企業正在利用電子郵件推廣產品;27.78%的外貿企業正在利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尋找國外買家、展示公司形象及產品。

4.44.44%的外貿企業表示主要通過參加產品交易會保持與買家的聯絡,但越來越多的參展企業利用電子化手段(電腦演示、EXCEL管理產品資料及報價、贈送光盤)輔助參展。

5.73.68%的外貿企業表示搜索買家求購信息及買家資料的能力有待加強,39.66%的外貿企業表示正在利用國際互聯網搜索買家求購信息及買家資料。

6.55.56%的外貿企業表示開展電子化國際貿易是拓展出口的有效手段。

7.非典期間,全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貿易供求信息數量激增50%左右,85%的國外買家表示優先使用電子郵件進行采購聯絡、21%的國外買家表示優先使用傳真進行采購聯絡、35%的國外買家表示優先使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進行采購聯絡。

8.48.28%的外貿企業表示招聘不到合適的外貿人才,而42.31%的外貿企業則表示公司的所有部門和人員必須接受國際電子商務系統培訓。

四、外貿企業如何利用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以電子商務的方式實現管理和營銷,形成了一個電子商務的經營和市場環境,這是一個全新的競爭激烈的國際化市場。為了適應這種新的經營環境,應對來自全球競爭者的挑戰,我國外貿企業應盡早著手,集中力量優先發展國際電子商務,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怎樣才能夠使企業在電子商務競爭中占有先機,達到企業預期的經營效果呢?一般來說,企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把握機會,內外整合。加入WTO后,我國的外貿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外貿企業必須要轉變以前的貿易中間商的角色,抓住現階段電子商務資本融資相對容易的機會,挖掘潛在利益,借助電子商務網絡載體,建立全球貿易網,平等獲取和傳播信息,才能增強市場競爭機會。外貿企業一方面要樹立起新的信息化、知識化管理觀念,另一方面要開展專業化經營,拓展市場深度,與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比如外貿企業可通過ERP優化生產、銷售、流通的渠道,借助CRM鞏固企業與客戶的關系,達到內外整合。

2.建立以營銷為導向的商務網站。在設計一個企業商務網站時,設計者一定要由企業的經營人員與計算機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經營人員要從營銷業務角度提出設計方案,技術人員為完成設計方案提供技術支持,將方案付諸實現,所建立的商務網站向全球的信息,不僅要包括企業的整體介紹、經營狀況和重點產品推介等基本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標示出網絡訂貨的方式。盡管目前我國直接通過網絡來傳遞合同并完成訂貨和支付,在技術和法律上還沒有完善的保障,企業還不能做到完全網上交易,但是企業可以把報價單、合同單等通過網絡的方式傳遞給客戶。所以,設置這樣一個網站就能初步實現商務的電子化和數字化,讓客戶很方便地與企業從事商品信息交換活動,為日后企業與客戶通過網絡進行完全交易做好鋪墊。通過對企業網站功能、網站結構、網頁布局、網站內容等要素的合理設計,使得網站更好的向用戶傳遞網絡營銷信息,發揮最大的網絡營銷價值

3.注重商務網站的推銷。讓所有的客戶都知道企業的網站在什么位置,這個工作應該比建立網站更為重要。企業只有打響了網站的知名度,才會網羅到更多的商機。企業推銷商務網站通常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方法就是通過傳統的廣告宣傳、企業形象系統、企業標志等方式去宣傳。將網站地址放在電視廣告、報紙廣告版里,希望別人看到廣告以后容易把廣告的內容、品牌和網址結合起來,產生聯想。另一類方法就是運用網絡技術的方式,通過鏈接、網絡廣告等方式去宣傳企業的網站,如跟大型搜索引擎和行業網站作鏈接;跟網絡服務站作鏈接;在一些大型的、知名的門戶網站上作網絡廣告等等。

4.利用各種網站收集信息,建立市場信息的發現機制。可以通過公共網上搜索網站、專業電子商務平臺網站、官方網站和其他網站收集需求企業的商情、郵箱、聯系方式等,對國際市場采用網絡進行市場調查,發現商業機會。

(1)公共網上搜索網站。這類網站涉及各種信息,包括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商務等各種信息,檢索效率不高,信息定位不準,搜索面廣,搜索難度大。主要有:雅虎();雅虎中國();Google網()。

(2)官方網站。主要提供商業信息和外經貿政策查詢政策信息及服務,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四川省商務廳:。

(3)專業電子商務平臺網站。主要提供中介功能,提供專業化的外貿信息服務,提供外貿交易的平臺,因此十分重要,企業應充分應用這類網站開展電子商務。

①商會網站。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

③外經貿進出口商品信息網站。中國貿易指南:。

④網上展會、博覽會等。在線廣交會:。

⑤公司提供的外貿電子商務平臺網站。俄羅斯環球伙伴網()。環球資源()”;環球資源企業網();世貿通();阿里巴巴();實華開();美國商務網();采購通();中國制造網(made-in-);中國機電貿易網();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

5.通過各種電子商務平臺相關信息,推廣企業和產品

(1)產品供應信息。在網站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平臺網站上企業的供應信息。

(2)廣告。通過網站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平臺網站上廣告,宣傳企業品牌和產品,或將企業的相關信息在有關網站尤其是國外網站上注冊,這樣就可能有被檢索的機會。

(3)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聯系,廣告,推銷產品。企業可通過多種方式申請一個電子郵箱,然后通過電子郵箱與國內外企業和組織進行聯系,通過定期向有關郵箱投遞廣告和產品目錄信息來向國外企業或個人推銷產品。

(4)租借網站虛擬空間,建立自己網上商店或超級市場。通過租借網站尤其是電子商務平臺網站的虛擬空間,建立網上商店或超級市場,將商店或超級市場建在一個統一的虛擬商業街、網上商廈中。

(5)建立自己管理網站。可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網站,自主管理,但費用較高。

6.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各種數據交換

(1)企業與政府機構之間的數據交換,包括申領進出口許可證、報關、報檢、報稅等。采用電子商務方式簡化了申領程序,縮短了交易時間。

(2)企業與企業間的數據交換。包括詢價、磋商、發送訂單、與保險公司和銀行傳遞交換數據等。

五、外貿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1.企業要充分認識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借助電子商務網絡載體,建立全球貿易網平等獲取和傳播信息,增強市場競爭機會。

2.外貿公司應迅速利用現有資金和人才方面的優勢,組建網絡創始公司,盡快步入電子貿易行列。

通過自身投資組建或購并方式,吸納一些比較有經驗和具體技術創新意識的網絡公司,利用外貿經驗和已有的外貿客戶的渠道,廣泛收集本專業貿易產品信息,在網絡上盡快建立自己的專業產品貿易網頁。采取聯營形式,發揮網上貿易低成本、易結算、服務快捷的優勢,盡快在電子商務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3.企業利用電子貿易進行國際貿易大致的三個階段。第一步,利用因特網和獲取信息,主要通過自身網站和專業服務于出口企業的門戶網站兩種渠道來實現。第二步建立基于WEB的EDI,將業務文件按一個公認的標準從一臺計算機傳輸到另一臺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大大減少紙張票據,常常稱為無紙貿易或無紙交易。第三步是電子資金轉賬和交易過程全自動化。國際貿易的理想王國是EDI+ERP(無紙貿易+企業資源管理),采購、生產、銷售、運輸、支付一條龍。企業對電子商務的熟悉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從系統實施角度來看,ERP是建立在企業本身內部整個工作流程已經相對完善的前提之下的,而中小外貿企業內部大多還尚未形成一種規范的業務流程,整體信息化基礎還十分薄弱。因此中小外貿企業在實施一個信息化系統通常是從局部開始,而不能象很多大型企業那樣多個部門并發實施。

全球經濟在一體化發展的同時,經濟形態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對我國外貿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全新的經濟時代。只有及時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加速企業內部信息化整合,建立企業自己的商務網絡體系,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這一有力的“助推器”,才能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高速前進。

參考文獻:

[1]陳華著:《國際市場營銷:企業如何獲取有效出口訂單》,中國同方錄像出版社,2004

[2]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著:《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之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7)

中圖分類號:F74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迅猛發展,培養為其服務的國際貿易學科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不僅本科、大專招生的增長及總量居各專業前茅,而且碩士點、博士點的設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長,國際貿易學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究竟要確定哪些,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國際貿易學科研究范圍狹窄,不能適應學科和外經貿實際發展的需要

現今的國際貿易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調整學科專業確定的,屬于應用經濟學,在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它同其它9個二級學科同屬應用經濟學,在國際貿易學(020206)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①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人員、知識產權交換及國際間的經貿合作,這些比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更為重要的內容沒有包括在內。在業務范圍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與管理,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組織”。①從當今學科發展的實踐來看,它注重了理論與政策,貿易的實務,沒有指出國際經濟合作這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領域,業務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學位專業課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跨國公司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碩士學位專業課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經營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①這些指定,一是籠統,二是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金融、國際經貿法規等類重要課程沒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關學科中,僅列出了“金融學和世界經濟學”。①而與之關系極密切的國際經濟法、企業管理、國際關系等沒有提及,比起其他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來相關學科很單純。

在以上學科研究范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范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局限于以上給出的范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范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志,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里,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T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于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說,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后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系,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系。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于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于無形貿易,如旅游、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于其他政府部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范圍是很寬泛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要素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載體是跨國企業和人員,因此,對跨國企業和人員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來越重要了。還有,國際競爭的加劇,多邊貿易體制運轉不好時,次多邊即區域一體化組織,或幾個國家的一體化組織,或雙邊一體化的發展都在涌現,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應放在一個日益關注的地位。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面較小的另一個突出表現,

就是學校對純理論研究較多,應用性對策研究較少,成果鑒定重期刊發表及檔次,輕政策對策性研究報告,使我們的理論成果與實際需要脫節,失去了研究成果應有的價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擴大。

此外,學生,甚至我們個別的同行,也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范圍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內容理解為僅是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這種對學科和專業的片面或錯誤理解,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首先,它使我們研究領域局限于狹小的范圍,不利于開拓應有領域或新領域,使研究水平很難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其次,由于這個專業的熱度非凡,我們的學生和其他有關從業人員是社會上人數增長最快和總量居前茅的,但學生如果僅做外貿單證或坐辦公室,跑海關和工商稅務局,這種單一的就業面,現已人滿為患,中專生、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同搶一個飯碗,我們的本科生與他們競爭沒有多少優勢。這樣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能簡單地就理解為國際貿易專業,而是一個“大外經貿”專業。

二、國際貿易學科應拓寬的研究領域與方向

(一)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對學科專業的改革結構調整提出了原則,如提出:學科專業調整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要以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優先發展適應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貿易等類本科專業”;“大力開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鼓勵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新機制”[3]我們應根據以此指導思想并結合外經貿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的趨勢,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

(二)學科研究總體要增加的內容

在對學科研究規律內容的界定中.應增加“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交換”,以補充原來僅有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體現當今經濟國際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強調應用性、對策性,體現學科特點。在主要相關學科中,除原來列出的“金融學、世界經濟”外,應增加“國際法學、國際關系、企業管理”等幾個重要相關學科,體現與它的知識體系相關的重要學科。

(三)從整個再生產納入全球的現實來考慮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生產貿易國際化來看學科的研究領域。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它與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過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生產的整個再生產過程的三大階段來看:

G--W…P…W’―G’

傳統的出口貿易是僅在w’―G’間,純粹用的是本國的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也叫一般貿易。

傳統的進口貿易是G―W,從國外進口來直接消費。

加工貿易,外商用進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則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國外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并就地銷售,則是W…P…W’―G’。

這幾種方式,都是與貿易有關的,包括了直接出口(傳統出口,或自己進料加工出口);直接進口(傳統進口);間接出口(來料、來樣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進料外匯);間接出口和進口(跨國企業利用母國的設備、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產后在東道國當地銷售,或轉銷其他國家,或產品返銷母國)。

以上表面上是進口與出口,實際上是利用外資來加工生產再出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在東道國銷售或轉銷他國或返銷母國。這就是現資、加工、生產、貿易的復雜關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直接進出口,也就是傳統的外貿,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貿,也是狹義的外貿;第二層次的外貿,是利用外資加工生產后的外貿和國內貿易:第三層次的外貿是到境外國外投資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后的出口(產品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或返銷母國的進口。從利益上講,第三層次的外貿綜合利益最大。所以,僅以簡單的出口和進口來看國際貿易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看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是與貿易直接有關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國際貿易學最核心的內容,可概括為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簡言之,即外貿、外資、外經三大領域,我國管理外經貿的政府機構,主要是圍繞這三大領域設置的。

(四)從與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知識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性來分類細化研究領域與方向

以下研究領域大都出現于外經貿實踐中,但從全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研究領域總體較小,有的研究雖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沒有開拓和創立,應拓展領域和方向。這里并非要每個學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國應有如下研究:

(1)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從古典到當代,各種理論與學說,這是最基本的重點的研究領域,要開拓新方向;(2)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國際經貿慣例、貿易合同、爭議與仲裁、物流、運輸與保險、信用證等單證運用、商務談判等,要深入研究,開創新的方向;(3)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研究:WTO規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協議,原料生產與輸出國組織規則,聯合國經濟貿易組織規則,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組與協議;(4)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研究:多邊經濟貿易關系、區域和次多邊經濟貿易關系、雙邊貿易關系,要深入或開創研究新方向;(5)國際貿易法規政策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法,國內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各國政策,要開創新研究點;(6)貨物貿易研究:機電產品、紡織品與服裝類、農林漁水產品貿易研究、原料與資源產品貿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開拓新研究方向;(7)服務貿易研究:金融、電信、運輸與保險、旅游、會展等研究.領域大,行業多,在不斷擴展,地位日漸重要,是重點開拓研究的領域;(8)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走出去”戰略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環境等,這是現在和未來都要大力進行并開拓的,是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領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引進來”戰略,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環境、方式,開發區,跨國公司研究,與上面都屬國際投資的內容,研究理論多,形式及內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資促進外貿;(10)國際工程承包研究:國際承包市場,招標投標,競爭能力等,要深入研究,開創研究新方向,是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方面;(11)勞務輸出與自然人流動研究:這是現在和未來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領域,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點項目,可部分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是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國重點開拓的貿易增長新領域,必須加強研究;(12)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市場預測分析,營銷策略與手段,開拓的新領域;(13)國際金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制及人民幣匯率,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與運作.

要結合外經貿深入研究;(14)貿易方式研究:、經銷、加工、補償貿易、租賃貿易、采購、期貨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要大力開拓、開創研究;(15)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要重點開拓研究,為“走出去”服務;(16)貿易摩擦與應對研究:問題層出不窮,要深入進行研究。

三、國際貿易學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換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問題

從以上國際貿易學需要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看.它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從字面意思上看,它沒有包涵這些內容,與實際要求的內容差別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國際貿易”這個學科名,容易使人們對它產生狹義的或錯誤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少數人,甚至包括了實際在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在畢業論文封面上寫學科與專業名稱時,不只是學生寫錯,而且相當部分老師也是模糊的,其他專業的人。就更不用說是片面理解和錯誤理解了。這種誤解,對學科研究與專業的建設都是極為不利的。為此,不如將學科名稱與專業名稱互相替換,學科名稱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稱定為“國際貿易”。但從“大貿易”或“大經貿”看,專業名和學科名都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更好一些。

這樣命名的好處:一是從字面上就拓展了學科的研究領域和范圍,有利于學科研究和發展:二是糾正對這個專業狹義的和錯誤的理解,跳出片面狹隘的專業就業觀,可適應我國對外開放“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及全方位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深入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領域。如按狹義的該專業就業,就是從事直接的進出口貿易、做單證、談生意、跑海關、坐辦公室,而與其他專業無緣,各層次學生在同一崗位就業。而要從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本科專業及學科涵蓋面來看,就業領域就很大了。如我們的培養要求與目標中指出的那樣:本專業培養應對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外貿、外資、外經、外事等領域服務的以實用型人才為主的多層次對外經貿人才,畢業后能在進出口企業、有進出口權的工業與商業企業、涉外金融企業、涉外政府機關和涉外事業單位、涉外中介機構等部門及個體工商業,從事進出口實務、商務談判、翻譯、經營管理、招商引資、市場營銷、研究策劃、文秘、宣傳公關、新聞、研究、教育等工作。

篇(8)

在以上學科研究范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范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局限于以上給出的范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范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志,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里,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ff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于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說,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后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系,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系,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于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于無形貿易,如旅游、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于其他政府部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范圍是很寬泛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要素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載體是跨國企業和人員,因此,對跨國企業和人員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來越重要了。還有,國際競爭的加劇,多邊貿易體制運轉不好時,次多邊即區域一體化組織,或幾個國家的一體化組織,或雙邊一體化的發展都在涌現,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應放在一個日益關注的地位。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面較小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學校對純理論研究較多,應用性對策研究較少,成果鑒定重期刊發表及檔次,輕政策對策性研究報告,使我們的理論成果與實際需要脫節,失去了研究成果應有的價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擴大。

此外,學生,甚至我們個別的同行,也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范圍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內容理解為僅是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這種對學科和專業的片面或錯誤理解,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首先,它使我們研究領域局限于狹小的范圍,不利于開拓應有領域或新領域,使研究水平很難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其次,由于這個專業的熱度非凡,我們的學生和其他有關從業人員是社會上人數增長最快和總量居前茅的,但學生如果僅做外貿單證或坐辦公室,跑海關和工商稅務局,這種單一的就業面,現已人滿為患,中專生、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同搶一個飯碗,我們的本科生與他們競爭沒有多少優勢。這樣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能簡單地就理解為國際貿易專業,而是一個“大外經貿”專業。

二、國際貿易學科應拓寬的研究領域與方向

(一)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對學科專業的改革結構調整提出了原則,如提出:學科專業調整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要以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優先發展適應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貿易等類本科專業”;“大力開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鼓勵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新機制”我們應根據以此指導思想并結合外經貿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的趨勢,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

(二)學科研究總體要增加的內容

在對學科研究規律內容的界定中,應增加“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交換”,以補充原來僅有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體現當今經濟國際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強調應用性、對策性,體現學科特點。在主要相關學科中,除原來列出的“金融學、世界經濟”外,應增加“國際法學、國際關系、企業管理”等幾個重要相關學科,體現與它的知識體系相關的重要學科。

(三)從整個再生產納入全球的現實來考慮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生產貿易國際化來看學科的研究領域。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它與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過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生產的整個再生產過程的三大階段來看:

G--W...P...W’---G’

傳統的出口貿易是僅在W’--G’間,純粹用的是本國的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也叫一般貿易。

傳統的進口貿易是G--W,從國外進口來直接消費。

加工貿易,外商用進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則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國外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并就地銷售,則是W…P...W’--G’。

這幾種方式,都是與貿易有關的,包括了直接出口(傳統出口,或自己進料加工出口);直接進口(傳統進口);間接出口(來料、來樣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進料外匯);間接出口和進口(跨國企業利用母國的設備、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產后在東道國當地銷售,或轉銷其他國家,或產品返銷母國)。

以上表面上是進口與出口,實際上是利用外資來加工生產再出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在東道國銷售或轉銷他國或返銷母國。這就是現資、加工、生產、貿易的復雜關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直接進出口,也就是傳統的外貿,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貿,也是狹義的外貿;第二層次的外貿,是利用外資加工生產后的外貿和國內貿易;第三層次的外貿是到境外國外投資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后的出口(產品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或返銷母國的進口。從利益上講,第三層次的外貿綜合利益最大。所以,僅以簡單的出口和進口來看國際貿易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看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是與貿易直接有關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國際貿易學最核心的內容,可概括為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簡言之,即外貿、外資、外經三大領域,我國管理外經貿的政府機構,主要是圍繞這三大領域設置的。

(四)從與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知識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性來分類細化研究領域與方向

以下研究領域大都出現于外經貿實踐中,但從全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研究領域總體較小,有的研究雖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沒有開拓和創立,應拓展領域和方向。這里并非要每個學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國應有如下研究:

(1)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從古典到當代,各種理論與學說,這是最基本的重點的研究領域,要開拓新方向;(2)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國際經貿慣例、貿易合同、爭議與仲裁、物流、運輸與保險、信用證等單證運用、商務談判等,要深入研究,開創新的方向;(3)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研究:WTO規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協議,原料生產與輸出國組織規則,聯合國經濟貿易組織規則,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組與協議;(4)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研究:多邊經濟貿易關系、區域和次多邊經濟貿易關系、雙邊貿易關系,要深入或開創研究新方向;(5)國際貿易法規政策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法,國內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各國政策,要開創新研究點;(6)貨物貿易研究:機電產品、紡織品與服裝類、農林漁水產品貿易研究、原料與資源產品貿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開拓新研究方向;(7)服務貿易研究:金融、電信、運輸與保險、旅游、會展等研究,領域大,行業多,在不斷擴展,地位日漸重要,是重點開拓研究的領域;(8)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走出去”戰略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環境等,這是現在和未來都要大力進行并開拓的,是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領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引進來”戰略,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環境、方式,開發區,跨國公司研究,與上面都屬國際投資的內容,研究理論多,形式及內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資促進外貿;(10)國際工程承包研究:國際承包市場,招標投標,競爭能力等,要深入研究,開創研究新方向,是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方面;(u)勞務輸出與自然人流動研究:這是現在和未來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領域,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點項目,可部分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是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國重點開拓的貿易增長新領域,必須加強研究;(12)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市場預測分析,營銷策略與手段,開拓的新領域;(13)國際金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制及人民幣匯率,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與運作,要結合外經貿深入研究;(14)貿易方式研究:、經銷、加工、補償貿易、租賃貿易、采購、期貨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要大力開拓、開創研究;(15)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要重點開拓研究,為“走出去”服務;(16)貿易摩擦與應對研究:問題層出不窮,要深入進行研究。

三、國際貿易學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換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問題

上一篇: 禪語人生 下一篇: 物業季度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久久亚洲图片 | 久久精品日韩免费 | 日本一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福利 | 亚洲精品电影05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