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4: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新課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新課標的實施推廣中,我們集中把精力傾注在對語文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新變化的認識、對于新課標內容知識的學習、理解的拓展以及對于語文教師形成新理念,運用新理念的倡導及操作設計上。這些研究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其背影更多的是局限在對語文教育自身的比對,而往往缺乏宏觀背影的思考和研究,尤其缺少對與語文教育關系密切的文化背景的關注,由此也必然縮減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內涵,并與語文的文化特點不相適應。
一、語文教育的文化內涵
教育自身是一種文化現象,而語文教育作為文化現象的特點更為鮮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語文課程性質和地位的闡述中明確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而這種文化教育的著眼點應是人文性的文化。而人文性文化的構成包含了人文的歷史積淀,也包含了現實的人文背景,以及由此構成的文化觀念,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語文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對文本的不同內容,不同寫作背景,不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文化意義的分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任何一種文化,它的產生和存在都與整體的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語文教學在具體分析、理解、滲透文化的過程中,只有將文本中的文化內涵與它所存在的當時社會總體文化聯系起來才有其合理的價值和意義,也才符合文化自身的邏輯,語文新課標中非常強調跨學科的學習,特別是語文資源的開發,這就使得作為一種文化教育的語文教育與社會文化、不同學科的文化有了更緊密的、更廣泛的聯系,跨學科學習中,尤其是語文課程與史地課程聯姻的學習中,它會突破語言文字自身文化蘊藏的局限,從時間和地域兩個視角拓展它的內涵,使其對于當下文化拓展到歷史上存在過的社會文化和異地文化甚至是異域文化,這種拓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注釋,也就是說跨學科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在新文化理念支配下的文化行為。而課程資源的開發,使作為文化教育的語文教育與社會文化融為了一體,語文新課標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明確地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也就是說,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都是課程資源,也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從中我們體會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教育內容與社會文化的聯系達到了從未有的高度,在教學目標上,語文教學目標對文化素養提出了要求,總目標的第二項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的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這里是從文化視角和文化的個性方面提出了對學生的文化要求,文化不僅是與社會聯系的文化,而且要與整個人類歷史和現實聯系的文化。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將語文教育這種文化同整個人類文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二、實施語文新課標對文化背景的要求
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文新課標的把握,不僅需要現代的文化物質基礎,更需要現代文化意識。許多教師在討論語文新課標的落實困境時,往往把眼光放到文化的物質基礎上,諸如教育的現代化,必須具備現代化設施等等。當然,現代化教育設施的缺乏不能不說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阻礙因素,但觀念的因素、習慣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對語文新課標實施的影響更為直接也更為深刻,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觀念的轉變過程,即從舊的傳統文化觀念,轉到新的文化觀念的過程,沒有這種觀念的轉變,就不可能奠定適應于語文新課標存在的物質基礎,有些學校有錢可以建樓,買車,但不去買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甚至相反,將購置設備的費用挪用去買車、建樓,新課標的實施,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社會成員普遍的觀念的轉變,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突出了文化教育內涵的語文課程標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文化支持,沒有這種支持,缺少適應于推廣新課標的文化背景,再好的教育設計也都會落空,成功的德國職業教育無法在中國推廣,是因為中國缺少促使德國職業教育走向成功的文化背景,同樣,美國基礎教育的民主氛圍無法在中國推廣,同樣是中國缺少促成美國基礎教育民主氛圍形成的文化背景,因此,要使語文課程標準真正得到落實,在探討通過具體方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更大的層面上展開對文化背景的構建、語文新課標所蘊含的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理念,它在繼承了我國優秀教育有文化傳統,尤其是吸收了一百多年來語文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全新視角,吸收了國外基礎教育的先進理論和成功經驗,從而構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傳統語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已經明顯不能適應,在傳統教育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教育觀念,也明顯地落伍,而漠視文化背景要求的差異,在新課標實施中就新課標的要求而狹隘地致力于所謂觀念改變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沒有文化背景相應改變的所謂觀念的改變,很容易被背景同化而重新走回改變之前的狀態,那么有哪些背景文化不適于新課標進的落實呢?首先是人本文化的背景。沒有整個社會以人為本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有作為文化重要內容的教育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落實新課標的基礎,也是新課標的關鍵。其次是考試文化。考試文化是現實文化背景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教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說它是特色,并不是說它是中國所獨有的,而是說我們把它發展到了一種極限,不僅成為百姓觀念中的當然,而且以國家制度的形式確定并實施,即所謂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人作為主體的缺位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以人為本,張揚個性的新課標的實施必然是步履維艱的,第三,整個社會改變傳統教育中與新課標相背離的文化理念的傳承,中國教育源遠流長積淀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傳統,新課標現代意識對這些文化傳統進行透視進行了繼承和揚棄的選擇,因此,被新課標揚棄或改變的因素依舊以傳統教育文化積淀的形式存在于現實的教育文化的背景里,這無疑將阻礙新課標的落實,因此,對這些背景因素進行改變,成為促進新課標落實的必要性工作。首先應改變教師在整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從而使他們由知識的權威,課堂的主宰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交流的平等對話者,其次要改變千百年來固定在人們意識中的考試觀念,使考試成為改善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這樣的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之后,語文課程標準才能得到真正推廣,獲得鞏固、發展和創新。 三、新課標實施的文化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是對語文課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設計,語文課程本身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強調外部的社會文化環境對語文新課標實施的影響,強調需要社會全體人員的努力改變當下文化背景中不適于語文課程標準的文化因素的同時,還必須通過語言自身的文化建設,為整個文化增添新因素,促使其文化背景朝著新課標理念方面的轉變,充分發揮教育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在課堂要滲透教育文化理念,對具體文本的教學中,注重文本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拓展,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開闊視野和廣闊的胸懷,認識和理解文本文化,增進師生自身的文化涵養,使師生具備傳播新變化因素的素質和傳播新文化知識和理念的條件,為影響和引導社會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一前提之下,在對社區和家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中,一方面在社區和家庭直接獲取語文資源的素材,豐富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在對素材的處理中,浸注全新的文化理念,使素材成為教學資源時,承載起新的文化理念,特別是在社區和家庭的語文實踐,語言交際中,將語文所負載的新課標的文化理念,直接傳達給社會,努力促使其對社會產生影響,為新課標的實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文化背景。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教育文化觀念的改變將是這一系列行為實施的基礎和前提,要發揮學校教育文化對社會背景文化的影響作用,教師首先要在深入了解的情況下,躬行新課標的文化理念,從師生教學中主體地位的易位到對話式生成教學的實施,從觀念的改變到行為的規范,從課程內容的價值選擇到課程資源開發的文化觀念的取向,從教學的整體思路到具體活動細節,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評價,都應為新課標的文化內涵做出解說,使人們在這無聲的解說中感受體驗理解和接受其影響,這是新課標實施文化策略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基礎的工作,除此之外,還要遵循語文新課標文化包容性內涵,“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即以新課標所體現的文化態度,對待和處理與新課標相背離的背景文化因素,使新舊文化因素在彼此交往中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和變化。
語文課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與發展都有懶于人類文化的支撐,語文課程標準,在充分闡釋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暗含了語文課程的落實中的一種文化背景的適應需要,只有在一種與其和諧,融洽的文化背景中,新課標的文化內涵才能為真正地發掘出來,文化的意義才能得以實現。ma bequeathed by slavery
Besides Panl D,Denver is another character ofhealing the trauma and achieving maturity after suffer-ing.Though eighteen years old,she acts muchyounger,maintaining an intense fear of the world out-side 124 and a perilously fragile sense of self.Feelinglonely and exiled,her self-hood develops with thegrowing of her sense of self.
She is enlightened by the latter crisis of her poorfamily.In the face of Beloved's escalating malevo-lence and her mother’s submissiveness,Denver isforced to step outside the world of 124.Filled with asense of duty,purpose,and courage,her departurefrom 124 marks the beginning of her social integrationand of her search for independence,self-possessionand separate self.Despite all hardships,she practicesher nirvana,which is a great exaltation of the psyche.Vengeful victim and purgatorial one
Beloved is combination of pre-Oedipal complex,a child's early(non-sexual)fixation on the mother pri-or to the child's entrance into the Oedipal Complex i-dentified by Freud and maternal hatred,which seemvery contradictory.
At the very beginning,Beloved and Denver loveeach other like a union.When the truth that Belovedis the ghost of Denver's dead sister is revealed.theydenies each other for their desirle for the same mother.The sense of envy is also pre-Oedipal complex.Underthe circumstance,sister-hood gives way to mother-hood.
Paradoxically,Beloved's desire for mother isvengeful due to her trauma of being killed by her ownmother.She makes efforts to tortures Sethe mentally aspossible as she can.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elovedand Sethe is tense and vulnerable like the enduranceof a chord.Once Sethe reciprocates Beloved's violentpassion for her,the two become locked in a destruc-tive,exclusive,parasitic relationship.
Sometimes,Beloved becomes extremely malevo-lent.The scene in which she almost strangles Sethe,an act that mirrors the way her mother previouslysawed through her throat,suggests her extreme hatredon Sethe.Her revenge is practiced by her violence andviciousness:she seduces her mother's lover(Paul D)and attacks Sethe's dog,her house,and Sethe herself.Because mother and daughter have become indistin-guishable by her wretched demands,in which Sethebecomes emaciated while she becomes fat,her attackon Sethe is effectively a form of self-destruction at thesame time she ruins Sethe fiercely.By the way,herresentment will be eased little.Her vengeful desire isso poignant that that all are ruined won't satisfy her.She is a cursed ghost,who is not only cursed but alsocurses the whole.124 is her considerable place,whereeverything is arranged for her resentment.Her traumaseems incurable because it is frequently deposited andincreased for ever like inanition.
More fortunate than Beloved,Sethe is still cur-able although she is almost ruined by the hardships ofslavery.What she experiences is the purgatorial suffer- ing,the most severe pain in life.
In the hardships of slavery,unwilling to relin-quish her children to the physical,emotional,and spir-itual trauma she has endured as a slave,she success-fully murders one of her children,which she considersas an act of mother's love and protection.Actually,the deed is the extreme of mother's devotion to herbaby,which she repeats and emphasizes for severaltimes in front of others.Her extreme is one of tenden-cy people are likely to have when they are in the posi-tion of possession and losing.She considers her babyas one part of herself,the beautiful part,which shehas right to dispose.In the hardest time,the time ofdespair,she desperately decides the baby's destina-tion by murdering her cruelly.The extreme clueltylingers on her mind as a trauma in her latter life afterthe end of the slavery.Afterwards,Sethe's behaviorbecomes purgatorial.She encloses herself in 124,where she can regret for her cruelty of murdering herbaby.She is unable to tell anyone about her past andshe is totally enslaved by it.
She is broken down and also cured when she be-comes hysteria in struggle with her trauma,which isunintentionally treated while she is forced by Belovedto recall the unendurable past-stories about herown feelings of abandonment by her mother,about theharshest indignities she suffered at Sweet Home,andabout her motivations for murdering her daughter.Herhysteria is confirmed by her actions in the exorcismscene,where she attacks the liberal white man,Ed-ward Bodwin.Freud and Breuer proposed that hysteri-cal symptoms disappear when the memory of the dis-turbing event that first provoked symptoms is recalledand the affect of trauma is aroused.Cure comesthrough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primal scene of trau-ma,which creates an opportunity for revision of thepaychic events that cause the primal trauma.
Sethe trying to kill Bodwin symbolically consti-tutes a restaging of her trauma:the death of herdaughter.Bodwin approaches the house to collect Den-ver for work in the same way that schoolteacher ap-proached to recapture his slaves.But this time,Sethechooses a difierent course of action.Instead of tryingto protect her children by killing them,she flies atBodwin with an ice pick.For the first time,her protestis directed outward toward the source of oppression,represented by Bodwin(who stands for schoolteacher),rather than taking the form of self-destruction of mur-dering her own children last time.At lhat momentBeloved disappears.She is also released and saved bymother's hysteria and her desperate response to thesame trauma,which the mother and the daughter sharefor so long.
Only when Sethe learns to confront the pasthead-on,to assert herself in its presence,can she lib-erates herself from its oppressive power and begin tolive freely,peacefully,and responsibly in the present.After the climax,Sethe is extremely exhausted while Paul D eventually returns to the house.When she liesin bed,Paul D gives her hope,gently touching herface:"Me and you,we got more yesterday than any-body…We need some kind of tomorrow." "'You yourbest thing,Sethe.YOU are.'His holding fingers areholding hers.'Me?Me?"[5]Although Sethe is unsureabout herself,she begins to recognize that She herselfmay be the center of her life,rather than the passingbaby or the past gone by.She is forgiven not only byPaul D but also by the circles of blacks,who are alsothe victims of slavery.Her desire and Paul D's areunlocked to envision the fresh future for them.In asense,they bring one another back to life.Their con-soling power,which lies in the mutuality of the innerexperience and suffering after all the trauma,leads thecharacters to nirvana,the focus from the traumaticpast to the present underway.
As the demonstration above.people respond totrauma distinctively and deserve various effects."Thehardships have deep repercussions in the inpidual'sinternal world so that even if one is eventually freedfrom external bondage,the self will still be trapped inan inner world that prevents a genuine experience offreedom.[6]If one can save themselves out of the innerillusion of bondage and face the reality despite thetraumatic past and,the mortal trauma will be erased,nirvana beyond the trauma.
Notes
[l]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194.
[2]Ibid,p.308.
[3]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308.
[4]Ibid,p.309.
[5]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273.
[6]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303.
Work Cited
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
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5.
Tyson,Lois.Critical Theory Today.New York:A User-FriendlyGuide,2005.
參考文獻:
[1]古爾靈.文學批評方法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近一兩年來,新課標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宣講、展開。不同的地區。城市和農村,都對新課標寄予了很大的關注。并且。隨著各級機構的推動。新課標已逐漸深入人心。自然,在對新課標的理解和執行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的傾向。有的是盲從,有的是抗拒,當然,更多的是結合自身,進行比較合理的消化。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實踐,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原則,認為應該用另一種目光來看待,用另一種方式來操作新課標。
一、新課標實施是歷史和時代的必然
新課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又一次課程改革(第八次)。作為一名教師,一名語文教師,是非常盼望語文課程改革的,雖然以往的教改似乎并沒有收到特別明顯的效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還是那樣教,學生還是那樣學,高中學生還是為了高考。這次的課改,處于世紀之初,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被更大程度的關注,這是一件好事。新課標如果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師生能夠切實可行的操作,就可能走老路。不管怎么說,新課標的實施是歷史和時代的要求。
1.課程理論的發展向教育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本質由課程是知識,課程是經驗到課程是活動,課程理論在不斷的發展、豐富,相應的。要求在實踐上體現出來。
2.社會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從社會本位上來說,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能發展社會的人才。新課標提出了新世紀的人才標準。否則,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3.我國課程改革的繼續推進。我國的課程改革已進行了七次,新課標是在新世紀對它的一次有力的推進。“變革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不斷上升、前進,這是課改的價值所在。而且,新的世紀賦予了它更豐富的內容,使它得到更多的關注。
二、新課標實施的客觀局限
新課標正全面展開,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那里。卻會遇到一些現實的障礙。從而影響它的實施。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觀念落后。經歷了多次課改的教師。特別是比較傳統的教師,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到它的精髓。落后地區的學校可能還不會意識到課改的意義所在。他們可能更關心學校的條件設施、資金等問題。
2.師資不齊。全國教師的水平差異很大。單從學歷來說,教初中的教師,有研究生。也有中師生。何況。教師對工作的態度也不一樣。并非都能視之如生命。不少人只是當作一個棄之可惜的職業。這樣的教師,對新課標是不會有太大興趣的。
3.學生水平不一。學生差異也很大。就是同一地區、同一學校、同一班級也存在這個問題。不是人人都可以達到新課程的標準的。
4.硬件落后。“多讀書。讀好書”。利用網絡資源,這些在不少地方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書價高,連我們這些人都不大舍得買,何況是貧困地區的學校和學生。自然,家庭藏書不大可能,學校的圖書館也無法建立。計算機、網絡更是天方夜譚。新課標的一些要求也只能是空談。
5.評價不配套。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以考試來衡量教與學的成果,仍然是學校教學評價的主導方式。學校以考試成績評教師,教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已經成為新課程實施的“瓶頸”。
三、新課標員活實施的理論思考
由于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新課程對于不少地方、不同層次的狀況來說還只是“烏托邦”,就是在教育發達地區,實施起來也并不能行云流水。它是一種理想,一個觀念層次的東西。所以,作為基層的教師,能做的,應該做的,只能是對它的創造性的實施。
1.新課標只是一個參照標準
新課標的編寫組長巢宗祺教授在他的講座中曾提到“新課標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不同層次適用,它只是一個理想化的參照標準。”因此,我們沒有道理對新課標的各項要求進行盲目的斷章取義的肢解。不同的地區。如東部與西部,教育資源、地域特點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的成長背景有很大的區別,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要求。不同的學生層次,優生與后進生。也應該“因材施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新課標是我們的教育理想,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而具體的實施,應該著眼于現實。
2.關于“賦權于教師”
教育改革中,如果忽視了教師的權力就如無視學生的主體性一樣。張華把課程實施的取向分為三種: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課程創生取向。即不同的教師在課程實施時的不同方式。忠實取向認為。“教師這一角色的實質是,教師即課程專家所指定的課程變革計劃的忠實執行者。教師就是課程的‘消費者’。”相互適應取向認為,在課程變革過程中。實踐者對課程做出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富蘭所說:“變革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事件。”相互適應取向中的教師是主動的、積極的“消費”者。課程創生取向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既有的課程計劃只是供經驗創生過程選擇的工具而已。教師是教學層次的課程實施者,在他前面。觀念層次、社會層次、學校層次,特別是社會和學校,賦予教師的自太少,毫無疑問,這極大地抹殺了教師的創造性。沒有了教師觀念和行為上的進步,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正確合理實施新課標
1.加強學習促進觀念的更新。對新課標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各種偏差,也可能有積極或消極的態度。有的地方的課改是亂糟糟的鬧成一團,包括教師和學生;有的地方是我自巋然不動。不管怎樣,要加強學習,不光是學課標。還應該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的培訓。比如教師進修,繼續教育,考慮一種價值導向。讓教師能自主地參與到個人的提高中來。
2.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包括對教材的合理使用和自編教材。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展開互動的教學。不要唯書本,應有改變的勇氣。另外,可以調動學生,比如開展一些語文活動,甚至可以辦報,學生編教材,擴大課程的內容。
3.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教育受諸多因素影響: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他們生活的前景。學校周圍環境提供的機會,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因素(懷特海語)。新課標在執行當中,不可能不考慮實際情況。發達地區有新的觀念、生活方式和內容,而落后地區,比如農村。也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進行探究式和綜合學習其實都能找到很多的題材。如果讓西部農村的孩子去研究交通堵塞問題只會顯得荒謬。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的熏陶,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階段,喜歡豐富多彩的天地,對于紛繁的世界不夠了解而又保有強烈好奇心,新課標正好可以滿足強烈的汲取意愿,通過有意思有意義的內容和問題的探究,使學生在精神上有所獲得。比如,講讀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時,必然要補充諸多人物介紹與分析,還可搜集人物所作的好詩佳詞,讓學生在古典文學之中尋求美感,更重要的去學會分析與評析。又如自讀課文《老人與海》,選文內容本身要講解的并不多,而個人體悟很重要,課程內容就包含著對海明威的介紹和硬漢精神的講解,通過這些激發學生內心的拼搏向上精神。
第二,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通過加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來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據此要求,語文課程不僅僅是課堂上的老師灌輸,而是課上課下、老師學生互動的學習整體過程。在此過程中,要有資料補充,即針對課文內容及時整理出相關的背景知識補充資料與復習題,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明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要點;要通過實踐性活動來培養學生學語文的激情,如組織朗誦、詩詞接龍游戲、文學常識競答等活動,讓學生關注和語文相關的東西,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鍛煉加強。
第三,新課標注重突出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構建作用,力求建設有序、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新課標指導下的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下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比如議論文課程之一《橫向展開議論》,課本給出具體的橫向展開議論的例文,但具體怎么去講,如何去填充,要靠老師去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并讓學生在課后習題中選取自己有能力有感覺的題目以自己的理解,按照橫向展開議論的方法去寫作文,加上作文評析課,讓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又有新的思想升華,這就是課程經過主體——教師和學生——建設性接受與創造之后的結果。
第四,新課標著眼創新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和自主探究能力。
學習的過程應當是愉悅有活力的,新課標要求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充分關注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個人意見,鼓勵學生批判質疑和發表不同見解。
自主是人主體性的彰顯和個性的呈現,合作是人的社會性的本質體現,探究是人的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力,極大促進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益于培養學生團體意識,增強交往能力;對學生問題意識、創新精神、自主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重要意義。所以讓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學會溝通和寬容,學會合作和分享。例如《祝福》講讀內容非常多,可以調整課堂結構,在10—15分鐘之內,讓學生讀課文自主思考理解,分組討論解決不同問題。之后分組進行交流,班級評價和老師指導補充。
第五,正確合理實施新課標
1.加強學習促進觀念的更新。對新課標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各種偏差,也可能有積極或消極的態度。有的地方的課改是亂糟糟的鬧成一團,包括教師和學生;有的地方是我自巋然不動。不管怎樣,要加強學習,不光是學課標。還應該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的培訓。比如教師進修,繼續教育,考慮一種價值導向。讓教師能自主地參與到個人的提高中來。
2.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包括對教材的合理使用和自編教材。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展開互動的教學。不要唯書本,應有改變的勇氣。另外,可以調動學生,比如開展一些語文活動,甚至可以辦報,學生編教材,擴大課程的內容。
3.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教育受諸多因素影響: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他們生活的前景。學校周圍環境提供的機會,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因素。新課標在執行當中,不可能不考慮實際情況。發達地區有新的觀念、生活方式和內容,而落后地區,比如農村,也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進行探究式和綜合學習其實都能找到很多的題材。
4.以學生發展為本。所謂發展,指的是以下幾方面: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生動的發展等。以學生為本,指的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語文新課標的三個維度比較全面的體現了這個原則。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注重以往容易忽略的東西,如能力、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上做法并非是背離了新課標,而恰恰是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按照現代解釋學的理論,閱讀是一種對話。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就是與文章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與遠隔千年之遙、萬里之遠的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如讀《逍遙游》,學生能感受到莊子辟闔的文風;讀魯迅作品,學生能感受到作者寓博大精深于嬉笑怒罵之中的文風。閱讀學上的這種對話理論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然而,這種對話理論遠在兩千年前的《孟子》一書中就有精到的論述。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實際上就是強調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要和作者、文本之間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是一種跨時空的、無聲的對話,是讀者和作者的心靈交流。只有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讀者才能真正讀出文本的內在含義,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
孟子的這種閱讀理論在兩千年后的今天,經過后人的繼承和發展,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說,新課標的頒布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一種繼承和創新。具體表現在:
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行為就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在閱讀課上,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背后的作者對話,那是與古今中外的智者進行心靈交流的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正是這種閱讀主體和寫作主體之間的對話,使語言文化世代傳承。這種觀點正是對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的最有力的闡釋,是對這種理論的最直接繼承。但在繼承的同時又有所發展,那就是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多重對話形式。因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者,教師要依據文本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這必然涉及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重對話。因此,閱讀教學除了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之外,還有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溝通,這種對話也是圍繞文本來展開的。教師必須首先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文本進行解讀 ,這就是一個以教師個人的意“逆”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志”的過程。教師只有了解文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進行深層對話,合理、科學、有創造性地理解文本及其作者,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客觀、合理地理解文本的原意,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要寄托的本意。也只有在理解了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的基礎上,學生才能進行閱讀的提升,進行創造性的閱讀,也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行為。
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語感,本是一個語言學術語。在美國當代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生成轉換語法理論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語言直覺”,我國語言學者傾向于稱之為“語感”。不過,在語言學研究的領域內,語感的對象和范圍只涉及語言本身,而不考慮個體的文化素質、生活環境、交際范圍、閱讀領域、活動空間等的不同以及客體言語語體風格、言語環境等的差別,即只是從靜態的角度來談語感。
在我國語文教學界,最早提出語感的是夏丏尊先生。他在《文心·語匯與語感》中說:語感是“對于辭類的感覺力”,并指出:“在語感銳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其后,葉圣陶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對語感作了界說,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呂叔湘先生說:“什么叫‘語感’?對于語言的各個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現象能夠很快引起注意,這就是對語言敏感,就是有良好的語感。”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對傳統的重新審視中,越來越關注語感這一話題,“知識中心說”深深陷入困境,其弊端招來全國上下一片聲討之際,“語感中心說”為我們樹立了新的路標,讓我們看見了新的前途,形成了語文教育界理論與實踐的一個熱點,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不少專家學者吸收了語言學、心理學、哲學、心理語言學等學科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語感的本質進行了探討。人們一致認為: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言語實踐中形成的對于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的、深刻的感知領悟與把握的能力,是對言語對象從語表到語里,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在內的一種“正確而豐富的了解力”,它是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是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二、語感能力的內容
根據語言的構成要素及運用情況,語感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語音感。即對語言節奏、旋律的感知。語言在反映客觀事物時,除力求內容上的準確外,還要講求音律的和諧優美。過去人們認為只有詩歌才有這樣的特性,其實在一般的言語作品中也大量存在。運用語言時字音的變化,說話或者朗讀文章時對重音、語調、停頓的妥善處理,都是有語音感的表現。老舍先生在《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中說:“我寫文章,不僅要考慮每一個字的意義,還要考慮每個字的聲音。不僅寫文章是這樣,寫報告也是這樣。我總希望我的報告可以一字不改的拿來念,人家都能聽得明白。……讓句子念起來叮當地響。”例如《威尼斯的小艇》(馬克·吐溫)中有這樣一段話:“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船;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彎彎的新月;行動起來,輕快,靈活,仿佛一條蛇。”這段文字有三句話,雖然用的都是“像字句”的表達方式,但在遣詞造句上并不刻板呆滯。第一句用了“有點像”,第二句用了“像”,第三句用了“仿佛”,這樣以來,語言的聲氣和節奏就有了變化,它是靈動的,變化的,這樣一種語言的特點不正暗合了威尼斯小艇的特點嗎?
2.語義感。即對言語材料含義的感知,包括感知語言所包蘊的知識內容和生活經驗,具體表現在:對字面意義的把握,對隱含意義的感悟,對詞語的喻征義的敏感。辛棄疾的《村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要感知“無賴”一詞的情味,靠翻檢工具書是不能奏效的,它不但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兒童的嬌潑之態,而且從心靈深處流露了詩翁對幼兒的舐犢之情。《我的老師》(魏巍):“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狡猾”在詞典中的意義是“詭計多端,不可信任”,在這里顯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機智而調皮”的意思。總之,正確豐富的語義感,來自廣博的知識積累和真切的生活體驗,倘若看到“田園”,只知道它是種菜的地方,見到“春雨”,只知解作春天的雨,那便是缺乏語義感的一種表現。
關于“對話”,《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①兩個或更多的人之間的談話(多指小說或戲劇里的人物之間的);②兩方或幾方之間的接觸或談判,[2]由此看出,對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言語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方式,語言交流是人與人溝通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人們普遍認識到對話“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狀態,同時也成為人們達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類社會似乎正步入一個對話的時代”。[3]
不過,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中討論“對話”這個話題時,它的含義有更具體的所指。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看出,這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學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二是閱讀對話。就是讀者(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說,它包含了“教學對話”和“閱讀對話”兩個方面的含義,而且“教學對話理論和閱讀對話理論應該適當分離”。[4]
二、教學對話
教學與對話是密不可分,彼此包含的。“教學對話”就是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對話。在所有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中,都進行著最普遍意義上的對話。優秀教學的本質性標識就是不管以哪一種教學方式方法作為主導,歸根結底都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教學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各式各樣的對話,具有對話的品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學對話在教育理念、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具有多重意義與價值。
(一)作為教育理念的“對話”
在一般教育學意義層面來看,平等對話理念來源于西方民主教育思想,是以追求民主價值為主旨的教育教學新理念。這種理念在我國先賢哲人的論述中也有不同程度地表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是與學生一起學習,與學生展開對話,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孔子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堅持平等相待,他在和學生對話時說:不要以為我比你們稍微年長一些,你們就感到拘束(“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在“人本主義”以學生為中心思想的影響下,從人的價值教育的視角審視,平等對話理念促進了課程教學改革領域全新的師生觀和教學觀的形成,從而對新一代公民民主素養的發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作為教學原則的“對話”
當前我國的學者們在經受國外教育思潮影響的同時,對中國的教育現實展開了深刻的批判,他們一致呼喚教學的對話精神。教學對話原則在主體參與式教學、主體性教學、教學與交往等研究的基礎上逐漸浮出水面。其實考察世界教學發展史不難發現教學對話原則精神的閃爍。孔子是最早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深刻闡述的,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啟發性原則,認為任何學習活動都要以學生自覺自愿的需要為起點,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最早的教學論著《學記》中提出教學相長原則,即教與學相輔相成。在現代教學論意義下,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動態的信息互動交流過程,通過這種信息互動交流,實現師生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三)作為教學方法的“對話”
作為教學方法的對話,實質上就相當于交談式、討論式的教學,主要表現方式為交流、探究,也可以有質疑提問與互相回答。對話式提問不等于知識的單方面考問,不應該是教師控制提問話語權;對話式回答也不等于學生單方面言說,教師需要面對、解答學生的質疑。比如教師可以說:你要深入閱讀,進一步準確把握文章的意義;我在傾聽你的觀點意見,我贊同的是哪些,哪些是我不贊同的;我的觀點看法是……,我的根據是……。學生可以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觀點是這樣的,我的理由是……;我想知道您對文章是怎樣理解的;我贊同你的哪些觀點,不贊同哪些觀點,你的哪些觀點對我有啟發等等。胡明道老師執教的《童趣》教學片段[5]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老師提出兩個探究問題,學生可以任選其一:
1.蘇州出版社要編輯《閑情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說給大家聽聽。
2.如果蘇州沈復研究小組或人教社編輯來訪,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你羨慕沈復嗎?你如同他的“趣”嗎?你喜歡這篇課文嗎?
(小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我想對沈復說,我很羨慕他,他有閑情去觀察,雖然他沒有現代玩具,但他能親近大自然。(師:你不能嗎?)我們功課很多。
生21:當年他覺得很有趣,但我想我們長大了,我們這種年齡,覺得這很無聊,蚊子很討厭,我們有自己的愛好。
生22:我要問沈復兩個問題:一、按他這種愛好發展下去,他應成為生物學家,他怎么成了文學家?(師:哦!他是熱愛生活的文學家。)二、他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到底是什么?
生23:我想對沈復提一點意見,第一段是統領全文的,但他把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僅僅歸為“細察紋理”,其實他更多的是用了想象,(師:不簡單!那你覺得要加寫什么?)可在“細察紋理”后加“私擬想象”。
生24:我不贊成剛才那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我們都應保留一點童趣,有一點想象力。
生25:我提一點反對意見,我們每天在家做作業,不可能有這種“趣”。
生26:想象力可發現趣味,小時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漬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師:你可能還會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媽媽。)
生27:小時候,我看見墻上有很多螞蟻抬一大塊食物,我很奇怪它們怎么抬得動,我就去一壓,結果壓死一些螞蟻。(師:現在是否很內疚?不過你的好奇心還是可嘉的!)
生28:一次,我在同學家玩,看見湖里有倒映的樹、草,我們以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嚇得把玩具都扔進了湖里。
生29:我還想談剛才那個問題,我認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的,如果我們有情趣,那么在家寫作業也應該會感到有趣味。作者的兩幅圖實際有聯系,這就是他覺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師 :剛才我們的討論棒極了,大家認可了沈復的“物外之趣”,他喜歡“細察”、“想象”,觀蚊飛想象為“鶴舞”,視土墻為有山、有石、有樹、有獸的“山林”,我們在閱讀中通過聯想和想象,也獲得了“文外之趣”。
三、閱讀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過程,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對話是閱讀教學中讀者主體與文本主體間在對話理念和對話原則支配下展開的合理“傾聽”和“言說”的動態溝通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學生、文本等多元主體展開認知、情感、精神等領域的多向交流和多重對話,在平等民主理念下進行著一種以文本言語形式為媒介、以學習語言為本體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師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另外,對話的態度,則強調“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6]
(一)閱讀對話的誤區
我們考察當前閱讀教學中師生的互動發現,教師普遍欠缺對對話理論方面知識的應用,在實際對話操作中顯得過于生硬,導致對話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走入了一些誤區,主要表現為:對話無視學生主體,對話失去教師主導,對話脫離文本中心,對話偏于“言說”“傾聽”等。有的課堂,教師、學生的言說很普遍,但是其言說沒能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不能算作對話。其實對話與否,究其實質不是一個教學方式方法的問題,“交談式”的“言說”或“傾聽”,也未必產生“有意義”的對話。請看一位教師與學生關于《孤獨之旅》(曹文軒)的對話交流片段[7]:
師:同學們讀了此文,讀出了什么?下面我們交流一下吧。
生1:我讀出了小說節選的主旨,它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并且使自己在斗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生2:我認為本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戰勝自我。
生3:本文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師:此文也啟迪我們,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好,你們的理解很到位,很透徹,祝賀你們。
生3:我認識了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怕困難,在困難中成長、越來越堅強的孩子。
生4:我認為他還是一個能理解父母苦衷,能為家庭分憂的孩子。
生5:我認為他還是一個念念不忘求學上進的孩子。
生4:我還認為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孩子。
生6:我理解了標題的含義,在孤獨、漫長的放鴨旅程中,杜小康從一個幼稚的少年,經歷了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后,變得堅強了。
師:對,這個標題在揭示人物戰勝自然與戰勝自我的心理歷程。
學生們每一個講得都非常好,但是偏于各自的“言說”或“傾聽”,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少交流、溝通和碰撞,導致對話無實質意義。
(二)閱讀對話的有效實施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閱讀教學,無視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這是違背閱讀規律的。學生處于被動狀態,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回答的是教師預設的問題答案,這不是真正的閱讀;學生提問教師回答,教師回答的是他自己的閱讀理解和閱讀結果,這也不是真正的閱讀。實現閱讀對話,要求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活動的實踐者和參與者,走進文本,細讀文本,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僅是一場閱讀活動的見證人或旁聽者。
2.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學生當下的閱讀經驗、人生經歷、知識結構決定他們能否走進作品、走進作品會有多遠,決定閱讀對話能否形成。當學生的知識經驗不足以形成與文本的閱讀對話時,教師喚起、補充學生的知識經驗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不是用教學參考書中的現成標準答案應對學生,而是要有自己的閱讀心得,以此與學生交流對話,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要有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此與學生溝通;也不僅是訓練能力,而是要有自己對文本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教師所有的智慧都應該體現在喚起、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幫助學生實現與文本對話上,而不是精心預設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猜測教師的意圖。教師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讀者的身份參與閱讀對話,與學生溝通交流,產生思想碰撞,但不可以權威者自居標準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畫腳橫加指責與批評。當然,有時在必要的情況下向學生補充提供文本解讀信息、介紹寫作背景、講述文本文體知識和自己的閱讀感受也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可以通過感受教師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創設民主、平等、真誠、和諧的課堂氛圍
真正的閱讀對話要在一個民主、平等、真誠、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一個能夠暢所欲言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各抒己見。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使學生敢于質疑,主動參與。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性、客觀性、具體化語言評價學生并與學生對話,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與眾不同。每個學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獨特個體,對話教學中的民主平等精神,要求教師應該承認這種獨特差異,把相同的機會留給每一個學生,使他們成為對話中平等的一員。教師要善于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對話情境和對話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較充分地發展自己和表現自己的機會,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努力克服傳統教育教學中追求整齊劃一的弊端。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6]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J].教育研究,2001,(11).
[4]王榮生.語文課程標準的對話理論[J].語文學習,2002,(11).
學習新課標和區里進行新課標培訓,使我的教育觀念又一次得到了轉變,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原有的教育方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哈松浦學校 毛海波
學習新課標和區里進行新課標培訓,使我的教育觀念又一次得到了轉變,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原有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從分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學得輕松,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我將這次新課程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一、語文教學堅持“以生為本”
新版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師課堂上的所有教學都應堅持以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時還應順應孩子的天性,愛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孩子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尊重孩子的創造,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堅持以生為本。
反觀自己的課堂,我認識到自己的生本意識還有待加強,有時對于教學的預設過多,導致對學生的牽引教多。再看昨天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時都十分關注學生,課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學生,把時間充分的交給孩子們自己去讀、去學習、去感悟,這樣的教學,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實效的。
二、語文教學加強“閱讀積累”
新版課程標準提出要堅持文化傳承,加強閱讀積累。“附錄”中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略有調整,整體數量增多了15篇,課外閱讀著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詩抄,紅巖等,宣揚革命傳統的書目。
新課標還提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多讀多悟中掌握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遠比“填鴨”學得更有價值,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語文教學增強“實踐創新”
新版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課程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教師應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多中途徑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并且在大量的實踐和運用中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鼓勵學生多創新,讓學生能進行探究、創造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展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養成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的習慣。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同時,也是中高年級的“必修課”。習作知識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語文知識的素養積累,學生作文寫得好與壞可以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細心輔導學生學習寫作知識,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會寫作文、能寫出好作文。
習作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人的一生是離不開寫作的。一個人良好的寫作基礎就是在小學的學習階段三年級開始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作文方面的修訂中可以知道:要求改變了提法,把中高年級的“作文”改稱為“習作”。這就要求學生大膽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同時,淡化了文體的要求,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新課標三年級下冊作文教學的目標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學好作文最關鍵的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讓學生喜歡上作文,即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愛好。如果不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教學生寫好作文也就無從談起了。那么,又應當如何去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呢?
第一,要讓學生感覺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一件煩惱的事。而讓學生覺得寫作是件快樂的事情。首先就要改變過去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機動靈活的給學生布置作文題目。正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所提到的,讓學生自由、靈活地去寫作,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多用肯定和激勵的方法,慢慢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第二,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過去的作文教學實在是忽視了學生的想象,認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學生多少創造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喜歡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學生內心世界真實的反應,表達了他們的童真童趣。例如:我在教學《神筆馬良》一課之后,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有了神筆會做什么,不給學生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只作簡單的引導。此次習作給了我驚喜,孩子們的想象大膽、奇特,充滿了人情味,讓人感動。
一、概述初中語文新課標教學現狀
我國的新世紀教育改革開展已經小有時日,當今新一輪的初中教育改革亦籌備啟動。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新課標的理念必將更加深刻地走進教學。新課標對初中語文的新要求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可見新課標是一場綜合性的全面改革。新課程標準注重初中學生的思維以及能力的培養,加強對于學生發展能力的培養力度,并且新課標的出臺避免了知識的單純傳授,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感知學習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當前初中語文新課標探究性學習現狀
全面且個性地培養學生是新課標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務在于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轉變。縱觀我國的教育發展,多年以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的應試影響,人才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受教育時間長,不過學習效果并不顯著。大多數學習的語文學習局限于教師的“一言堂”,機械的記憶學習并不能得到學習能力。這樣的狀況會日益偏離素質教育,很難順應當代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
三、探究性學習的實施轉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要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就不能強制學生被動地接受“填鴨式”教學,等待和默默接受是不能夠使學習達到主動追求知識所能達到的作用的。顯而易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開發思維的有效學習方式,它主要是指“從語文學科中選擇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創建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充分利用新課標理念下的探究性方法
1.特別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
聯合國曾經提出,“學生應該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因而,教師應當將語文知識變無趣為有趣,把語文教材中的知識變活,做到真正地生活化,使學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體味,從內而外地有欲望來表達自己。學生一旦產生了探究興趣,這樣就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對教師課堂氣氛的合理烘托還是學生自身知識掌握的扎實程度都是可以發揮出極大作用的。
心理學中提到,當教師提出問題或者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學生會進入一種與之前不同的心理狀態;在學生遇到思維過程中的矛盾無法解決的時候,教師適當提示,學生繼續思考,這時學生內心的心理狀態會發生變化。
2.既要重視課內引導,又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
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幫助學生培養出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是教師的責任。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導學生積極查閱工具書,每天積累語文基礎知識。教師要起到督導的作用,設計和指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活動。盡管教師要放手給學生更多探索的機會,不過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教師需要提出有思考價值的語言材料,以吸引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
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學生提出疑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作者魯迅少年時期最難以忘懷的兩個地方,是什么樣的原因會使作者有這樣的感受?這時就要求教師適當適時地交代給學生作者魯迅對自己少年時期的特殊感受。教師可以提供魯迅先生更多的作品給學生加以補充來擴大知識面,并且強化刺激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3.既要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又要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可以靈活科學地加以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教學手段。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興趣,把學生從枯燥無趣的語文“填鴨式”教學中解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就必然會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探究性潛質,并且現代教學手段的確可以指導學生提高朗讀能力和想象力的發揮。當代的初中生對現代科技前端有著極大興趣并且掌握得比較扎實,教師可以盡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同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緊密結合和聯系,將所學的知識真正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2004.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以往的閱讀教學方式的批判和顛覆,語文閱讀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新課改后,語文新課標理念對閱讀的教學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傳統的滿堂灌,教師一味灌輸,學生的被動接受,導致學生不會閱讀,喪失閱讀能力的后果,針對傳統閱讀教學遺留的嚴重問題,必須采取措施,遵循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閱讀方法指導,致力于改善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初中的學生相比小學生最大的改變就是語文閱讀的要求,這有別于小學生的認字組詞,寫日記周記的小短文,初中生頭疼的問題就是寫作,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這就要求學生的閱讀量的積累,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方法的學習。當下閱讀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其一,教師傳統的授課方式,站三尺講臺,傳道受業或解惑也,教師一味講,學生只知道聽,教學不再是師生互動的雙邊過程,成了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聽和記。學生對學習成了被動接受的過程,語文教學也就成了為應試教育服務的性質,而不是學生陶冶情操,習得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活動。[1]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嚴重不足,批判意識的欠缺,學習成了被動接受和記憶,學習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就是為了升學。所以,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的應有意義的淡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是嚴重欠缺。
二、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的目標為識字與認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2]閱讀在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語文課本又是以文章的形式分單元編排,語文課堂教學重中之重就成了閱讀的教學。
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而豐富的閱讀習慣。要愛閱讀,而不是被迫閱讀,現如今的閱讀教學,就課堂教學而言,初中學生自覺性較差,沒有自主預習,閱讀的習慣,把課本文章當作任務去完成,就少了很多興趣和樂趣可言,少了和作者的文本親密接觸所帶來的心靈觸碰和情感共鳴。究其原因,還是要讓學生拾起對閱讀的興趣,尤其初一年級正是好奇心滿滿的時機,一旦挫敗,喪失興趣的閱讀就成了完成課堂任務,這樣更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可以給學生介紹或準備一些課外有趣的小讀物,能引起他們興趣的閱讀文本,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提出問題,讓他們自發去閱讀,課堂集體分享和交流,閱讀也就變得有趣了。
其次,培養開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不在是教師漫灌,學生被動接受,要發揮學生主體的地位,學習以學生為主,多開展師生互動,學生合作交流的靈活的教學形式,給學生分組,讓他們合作去完成不同的課題,要各抒己見,善于表達,以此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也可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再次,重視閱讀教學中的朗讀和默讀。語文課堂學習離不開讀,不能使學生養成嘴懶的毛病,哪有語文課不是書聲瑯瑯的,學生必須熱愛閱讀和朗誦。記得九年級有一個散文單元,學生反映讀得多,自己課下又不預習,上課的文章篇幅又長,如果只是教師一味的滿堂灌,忽略學生不熟悉文本,那么這節閱讀課就沒有意義了,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小組讀,分角色讀,個人讀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為了避免個讀部分少而不知文意,可先讓學生自己默讀了解文意,教師在他們默讀之前,應提出一兩個問題,讓他們有目的的閱讀,有所收獲而不是單純瀏覽文字不思考。[3]學生的回答問題也可以調動課堂氣氛,慢慢的熱愛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