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理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4: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學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政治學理論論文

篇(1)

1.案例政治理論教學的方法

案例政治理論教學法是指運用案例來培養和訓練學員的政治理論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政治理論教學方法而言,案例政治理論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經驗與能力培養”和“以學員為主”。在整個政治理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學員自己尋找現實資料,閱讀政治時事案例,進行分析和小組討論,最后完成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案例政治理論教學法的作用非常突出:第一,開拓學員視野,增長學員政治理論知識。第二,通過交流和實踐經驗,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第三,達到更好的理論聯系實踐的政治理論教學原則。第四,培養學員自主學習和分析政治理論的能力。

2.“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法

有理論將學習依據效果的不同,來劃分成為了機械學習以及有意義學習這兩種不同的形式。而所謂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實際上就是形容:“符號本身所表示的某些觀念,能夠通過非任意的方式來和學員實質上已經知道的某些內容進行聯系。而非任意主要就是形容這部分觀念與學習者之間原有的知識結構已經有了固定的聯系。”也就是說,要達到有意義的學習目的,就必須要真正的學習到知識本身的意義,即通過學習的方式,來獲得能夠對某些事物加以反應的規律以及關聯性認識,最為核心的問題在于,務必要在目前學習的知識、概念中與以往原有的內容構建起實質性的內容。

3.啟發式政治理論教學方法

教師應當要對于學員本身的積極性思維加以引導,良好的發展學員自身智慧,實際上就是一種完善的理論教學措施。同時注入式政治理論教學措施是與啟發式實政治教學措施完全相反的,必須要加以避免。而該教學方式的基本精神,實際上就是要對于學員自身的內在動機進行激發,最大限度的對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加以調動,良好的促進學員本身的積極性思維體系,有效的對于學員主動動腦、動手去對知識進行獲取的方式加以提倡。該教學方式實際上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來作為根本基礎的,也就是說,啟發式政治理論教學方式是對于教學上所進行的實際運用。

4.討論式政治理論教學方法

討論實際上就是師生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互相探討,達到對于信息進行交換的目的,有效的擴大了信息以及思維體系的容量,最大限度的謀求一種能夠對于問題進行深化認識和解決的措施。討論課程本身實際上就是一種在現代政治理論教學理念,利用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所進行的交流、討論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方面的措施恰恰也是對于政治理論教學中最為根本性問題加以解決的有效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學員自身所具備的主體性作用,充分強化學員思維深刻性、廣泛性,促使思想政治課程能夠煥發出全新的生命活力。

篇(2)

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建設和諧社會、創建和諧校園的今天,認真研究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尋求緩解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和方法,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形式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對事物所做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愿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最活躍的時期,思維敏捷,對新生事物接受快,而學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對單純性、嚴肅性與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多彩性反差較大,使青年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感。大學生自尊心強,人格意識強烈,對外界刺激體驗敏感、細微,因此,他們對來自別人的批評和幫助,總有一種內在的反感,即使他們錯了,別人言之有理,他們也拒絕接受。對領導、教師、學生干部分配的任務,往往拒不服從,表現出一種桀驁不馴的樣子。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懷疑。有部分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講大話,講空話,約束了個性發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許多大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大學生對校內各種時事討論、講座態度冷淡,但是甘愿冒嚴寒酷暑到輔導班去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復習,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高度熱情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極度冷漠。

對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否定與歪曲。這一現象不是那種嫉賢妒能、有意抹煞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有些大學生并無惡意地對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宣傳及評價產生否定情緒,甚至排斥身邊的榜樣人物,對倡導的事情持懷疑態度。

對許多事物表現出一種偏激的態度。有的大學生片面地把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長處相比較,甚至以現實社會中的消極事例來證明其觀點的正確性,造成邏輯思維的混亂,影響了正確的世界現、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對遵紀守法的要求消極抵抗。表現為部分大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的有關規章制度和要求不響應、不配合、不以為然,不參加政治學習,不參加集體活動、公益勞動等。對不良行為有認同感,一些學生把打架看作是英雄主義、有哥們義氣。有的學生認為反傳統是有個性,置國家的法律法規于不顧,把自己擺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給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一)主觀因素

從年齡上看,大學生正處于身心變化迅速的青春期,社會接觸面不斷擴大,自我意識發展到。他們憑著自己的主觀愿望,不斷地在現實中尋找自己的地位并傾向于自己欲望的滿足。一且發現外界對他們的“自我”并不承認,便會產生逆反心理,用各種辦法與阻礙其確立“自我”的外部環境相對抗。

從情緒發展上看,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情緒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反應強烈。興奮與抑制交替出現,希望和絕望不斷變動,積極與消極相伴而生,一旦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利或不被理解的情況,時常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從思維方法上看,大學生由于受知識等的局限,看問題常常帶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強,容易固執己見,帶著這種思維傾向去觀察、分析外界事物,就會以情感代替理智,從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客觀因素

一是現實生活中某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庸俗的社會心理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快速發展變革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與西方鼓吹的文明、自由、個性化思潮的劇烈沖突對青年學生具有一定的影響?,F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如、營私舞弊、下崗失業、大學生就業難等,也往往令他們產生極大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疏導,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是大學生群體因素的相互影響。由于部分學生政治思想覺悟不高,是非明辨力不強,思維方法較為簡單,一旦遇到與思想意識傾向相矛盾的事情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很盲目的逆反心理。又由于學生年齡相當,經歷相似,心理相近。心理相通性較強,一旦某個學生產生了心理上的逆反,就會與其他學生進行心理互換,并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繼而使個體心理逆反擴大成為群體心理逆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改革進展緩慢,教育內容空洞、陳舊,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工作形式單調、呆板,缺乏靈活性,使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與人格教育培養緊密結合,妨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因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論修養不高,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老化,滿足不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難以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常感力不從心,從而影響了教育者的形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漸產生不信任情緒,并最終發展到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逆反心理。

三、預防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高校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基地,一旦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采取針對性措施,嚴防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首先,建立情感交融的師生關系。感情是疏導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論理,而且更要融入感情,這樣才能逐漸縮小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競爭意識比較強,敢于直抒己見,并渴望得到人們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學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增強對學生的信任感,尊重、關心、體貼學生,在心理上與學生和諧一致,感情上相互融洽,從而使他們樂于接受所講的道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知識水平與自我教育能力。學生自身思想文化素質的高低是逆反心理消長、存亡的關鍵所在。要引導學生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要適時加強形勢教育,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的心理承受力,學會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認識中國國情,認識改革帶來的各種變化。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預防逆反心理的產生。

篇(3)

2對于互動式教育法在初中政治教學應用方面的幾點建議

2.1營造和諧交融的課堂氛圍

課堂是學習學習的主要場所,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有效途徑。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邏輯性。因此,教師需要積極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首先,師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需要改變以往落后的、傳統的教學觀念,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互動教學中。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充分地發揮自己學習主體的作用,學生也更加地信任和尊重教師。其次,教師應該學會掌控課堂教學情緒,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方面,如果學生的情緒處于興奮的狀態,學生才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能夠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才能激發教師教學的熱情;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的情緒比較高漲時進行課堂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才會主動地參與到互動教學中。因此,教師應該學會掌控課堂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教學狀態,合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2.2深入地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巧設互動點

互動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互動的切入點。在設計互動點時,需要根據教材知識以及教學目標的實際需求進行設計。一般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材料進行情景教學設計,促使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背景材料,從而積極參與到教師的互動教學中,分析和體驗背景材料,學生在體驗材料的過程中,了解到相關的教學知識,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教學難點處。教學的難點處主要是指一些容易促使學生出現偏差的地方。教學難點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知識,也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的互動點設計在教學的難點處,充分地利用互動主體的方式,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交流、分析和體驗,從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有助于學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識,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處。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重點知識是進行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由于有的教學重點比較抽象,學生感覺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但是,學生無法主動地掌握學習重點,但是依靠教師的指導也無法保證學生能夠完全掌握教學重點,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科學地設計互動點,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2.3課堂中進行角色轉換討論問題

開展互動式教學,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是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的教學模式??梢赃m當地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回答。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另外,教師可以在教學重點處開展討論,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加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篇(4)

每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起初只是家庭關系和血緣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往范圍的擴大,人進入一定的地緣關系、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道德關系之中。在這些社會關系的影響和制約下,人慢慢掌握一定的社會文化,學會參與社會生活,逐步由自然人轉變為扮演多種社會角色的社會人。這個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人的本質形成和豐富的過程。因此,人在本質上是社會的存在物,每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也是接受社會影響、教化的過程,同時人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塑造自己?!吧鐣c人的這種不可分性決定了人不可能脫離社會,只能是先接受社會中已有的知識、觀念、價值體系,在此基礎上,從事獨立的社會生活實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由此可見,價值觀教育無時無刻不滲透于人的活動之中,對人的價值觀發生作用。”[2]因此,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與社會不可分離,而價值觀教育滲透在人與社會的互動與交往之中。社會對人所具有的先在性特征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這種關系使得價值觀的培育具有可能性。

(二)從價值觀的形成過程看價值觀培育

列寧的灌輸理論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從經濟斗爭范圍外面”向工人灌輸他們原來不了解和不掌握的先進意識、政治意識;二是指“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灌輸給工人”階級意識,使工人認識到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明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列寧的灌輸理論實際上是強調科學、系統的社會主義思想不可能通過自發的方式產生,而只能通過學習、宣傳、培育等自覺的方式才能掌握。盡管列寧的灌輸理論是在當時俄國社會發展階段和工人文化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但是灌輸理論并沒有過時。對于無產階級的每一個成員來說,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不可能不學而知、不教自會的,同樣需要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培育才能確立起來。但不能將灌輸理論簡單地與教育的具體方法等同起來,認為灌輸就是填鴨式、生硬說教。任何時代的科學的價值觀都是那個時代真正的時代精神,這種價值觀也不是自發的、自然的演進過程,要使之成為普遍的社會意識,為社會成員所接受,就必須進行科學的教育。因此,當代中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也需要經過不同形式的教育才能形成。

(三)從中西方價值觀培育的實踐看價值觀培育

古今中外的價值觀培育實踐對當代中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價值觀的培育,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提出了“仁”和“禮”的思想,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克己復禮為仁”,把恢復周禮作為“仁”的目的,主張在政治上實行德政。這些思想成為儒家政治文化“三綱五?!焙诵膬r值觀的基礎。儒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逐步豐富和發展其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還提出了一些培育核心價值觀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上,以“孝”為核心,講究孝親。在此基礎上由家庭到家族再到國家,形成完整的“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在個人修養上,以修身為本,強調克己和內省。為了培育封建統治階級的核心價值觀,統治者極力推崇《詩》《書》《禮》《易》《論語》《孟子》等經書。為了使經書的內容深入民心,為廣大群眾接受,歷代統治者還進行了核心價值的大眾化工作,編寫了《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通俗易懂的書籍,傳播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在西方,經過啟蒙思想家的理論探索和資產階級的社會實踐,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人權等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成為西方政治和道德的內在價值和基本原則。許多西方國家一方面通過立法確立核心價值觀的不可侵犯,另一方面通過國民教育對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普及和強化。在美國,道德教育經歷了從主張道德相對主義到提倡核心價值觀的轉變,這反映出西方學者對學校教育的反思和對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認識。在英國,從2002年8月起,國家核心價值觀教育正式成為中學階段的法定必修課。英國劍橋大學戴維哈格里夫指出:“所有學校都應開設一種專為多元文化社會制訂的共同公民教育課。這種社會需要一些基本的共同價值觀以產生國家內聚力所必需的粘合劑?!保?]英國執行官員尼克塔特在《課程中的精神與道德》中指出:“道德相對主義應該被另一種觀點所取代,即我們認為社會中存在道德事實,一些道德事實是具有普遍性的,它們組成我們社會中的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應該傳授給青少年?!保?]在核心價值觀的普及方法上,許多西方國家都認識到以簡單機械的道德灌輸、知識學習的方式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較差,西方教育學的一些流派如價值澄清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道德兩難判斷等將多種教育方法與品格教育結合起來,以增強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中心課程觀”和“知識中心課程觀”的消極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社會中心課程觀”和“知識中心課程觀”的消極影響,過分注重社會因素和知識的作用,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主體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學科的發展。“社會中心課程論”重社會整體,輕個體。離開獨立的大學生個體抽象地談論社會,難免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而“知識中心課程觀”以知識為重要支柱,片面強調思想政治理論間接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需要、興趣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傊瑹o論是“社會中心課程觀”還是“知識中心課程觀”,都從根本上忽視了人的發展,落后于時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從這種片面的課程觀中走出來,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也需要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觀的指導。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存在缺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是教育目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方面的具體體現。從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角度審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價值觀的關注程度不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中,有四個是涉及世界觀方面的目標,對價值觀的關注程度不夠,這種課程目標不利于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第二,缺少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相關價值觀目標。隨著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人類已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價值觀容易被忽視,這一缺陷很顯然是與時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第三,缺乏審美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隨著物質的豐富多彩,大學生對審美價值觀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一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不夠。第四,缺乏對人類共同利益的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缺少對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關注和國際合作精神的培育,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大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一方面的缺乏對中國來說是不利的。

(三)課程內容忽視差異,存在偏差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是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制定的,它體現了課程目標的要求。但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角度審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不難發現存在下列問題。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價值觀培育方面忽視了地區之間的差異性。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比較大,但國家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忽視了各地區、各省市的特殊性和實際情況,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針對性不強。第二,課程內容比較注重課程自身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比較注重從理論層面闡釋問題,而在結合改革開放出現的新情況和在回應大學生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上,課程內容缺乏說服力和針對性。第三,從本科所開設的四門課程來看,部分課程內容有重復的現象。如《中國近現代史》與高中歷史就有很多重復的內容,同時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也有不少重復。這些問題的存在,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有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四)課程設計不夠科學,課時不夠課程設計就是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課程理念和目標,以特定的方式組織安排課程的各種要素和各種成分,形成課程標準和課程教材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由國家層面進行課程設計的,總體來看,這種課程設計的規格高、科學性強。但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視角看當前的課程設計,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沒有處理好大學與中學階段的銜接。在課程設計上,高中歷史和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上有重復,這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也不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第二,課程設置與學時的分布不夠合理。在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理論教育課程設置了三門,為11學分,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一門,為3學分。課程之間的課時分配也不合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百多年的歷史,只安排了2個學分,完成教學內容的難度很大?!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是由原來的兩門課程合并的,但只有3個學分,完成教學的難度也偏大。最后,教材內容理論性的知識過多,需要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才能理解,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有很多對理論的理解,但是在大專根本就沒有開設《基本原理概論》,學生對的理解不深,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三、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一)樹立育人為本的課程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樹立育人為本的課程觀。育人為本的課程觀強調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品德的養成作為課程的中心。當前社會改革不斷深化,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改革創新成為這個時代的精神號角,時代呼喚著大學生的主體人格和創造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樹立育人為本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充分考慮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主動加強核心價值觀的修養,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二)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建設

當代中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要求我們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的誤區中走出來,以育人為本的課程觀為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加強課程目標建設:制定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方面的目標;設定人與自然關系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引導大學生科學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審美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引導大學生提高審美素養;同時還要在課程中設定人與世界關系方面的目標,引導大學生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內容建設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內容的制定和修改過程中,學者們應該充分研究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足和缺陷,在實踐中豐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構成。針對當前存在的重視思想政治、意識形態、世界觀、人生觀等,而道德教育、政治實踐、價值觀教育相對較弱,教材內容重復的現狀,改進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建設。而在教育過程中,教材內容出現的重復,更是需要聯合多個部分協同解決。

(四)增強課程設計的科學性

篇(5)

那么,我們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著什么缺陷呢?

一般說來,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或者說在對社會、政治問題的觀察中,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種是“應然”的方法,一種是“實然”的方法。所謂“應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應該如何如何的方法,所謂“實然”的方法就是研究事物實際上如何如何的方法。所以,“應然”的方法是一種從原則出發進行演繹和推理的方法,而“實然”的方法是從實際出發進行分析、綜合和概括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研究中本來是可以互相補充的,但這種相互補充必須要以“實然”的研究為基礎。而我們在研究工作中的缺陷正是片面地強調“應然”方法的結果。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理論研究中充斥著“應然”的方法。人們在研究某方面的問題時,先是懷著某種愿望,然后從某些原則出發去推論出為了實現愿望應該如何如何的一系列結論,并以為這樣就達到了研究的目的,而不管實際上情況如何。但是實際的情況往往是按照“不應該”的方向發展的,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嚴重矛盾。面對這種矛盾,從應然出發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把應該如何如何的結論變成空洞的說教,表面上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對實際問題根本不起作用;一種是就問題解決問題,而把應該如何的結論丟在一邊不管。顯然,這兩種辦法都不能解決“應然”的方法所造成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形成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結果。這就極大地敗壞了理論的名聲。我這里不想分析人們之所以陷入這種教條主義研究方法的原因,我想,原因可能是很復雜的、多方面的,分析這些不是我這篇文章的任務。在這里只要提出問題就可以了??傊?,這種研究方法的特點就是或者從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拿來幾條原則,加以推論和演繹,得出某些結論,指出在某個問題上應該如何如何;或者從西方某些學說中搬來幾條原則,加以推理和演繹,得出另一些結論,指出應該如何如何,等等。例如關于民主問題的研究就是如此。人們從經典作家那里搬來關于民主的階級性原則和關于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原則,推論出社會主義民主優于資產階級民主的結論。由于我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國所實行的民主也是優于資產階級民主的最高類型的民主。由于從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中引申出多數人對少數人統治的概念,從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可以進一步推論出社會主義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結論。因此,一切權力應該屬于人民,人民的代表機構應該是最高權力機關。因此各級領導者都應該是人民的公仆。為了使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就應該制度化、法律化;就應該建立各種參政制度和監督制度;領導干部就應該樹立民主的作風。為了提高人民當家作主的水平,就應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等等。所有這些應該如何如何,聽起來都是很好的,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的規律。但是如何去實現這些“應該”,特別是如何解決在現實中發生的與之相反的一系列“不應該”的情況,這種研究方法就無能為力了。

“應然”的方法在對西方民主的研究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缺陷。他們也是從西方政治思想中搬出一些原則來推論出一系列的應該如何如何,而對于西方民主的發展中,究竟是一些什么因素在推動著這一歷史進程的發展并造成當今西方國家民主發展的現狀的,“應然”的研究方法也是無能為力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對于社會主義民主還是西方的民主,“應然”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結論與民主的實際發展狀況都沒有什么真正的聯系。

為了推動和預見社會領域和政治領域的實際發展,我認為應該提倡和強調“實然”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要求:1.首先要弄清所要研究的問題的各方面的現實狀況到底是怎樣的;2.探討這種現實的狀況是怎樣造成的?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造成目前狀況的過程中每一種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這些因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3.再進一步就是要研究這些因素是怎樣產生的?它們產生的各種具體的條件和背景如何?4.在實踐的進一步發展中,這些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會發生什么變化?人們可以和應該如何影響這些因素的狀況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狀況,并通過這種影響來達到人們的某種目的?5.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出一些理論上的結論,揭示出一些規律來。

這樣一種研究方法顯然和“應然”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它并非就事論事。它不但需要理論指導,而且還需要有駕馭和運用各種理論的高超的能力,并通過研究而概括出一些真正的理論來。這種研究還要吸收“應然”研究中的某些積極的成果,以使研究能和實現人們的一定目標結合起來。

進行“實然”的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如實地、正確地描述現實的狀況。這個問題看起來容易,做

起來卻是很難的。它不僅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和洞察力,而且還要有很大的勇氣?,F實雖然是每個人都生活在其中,因而每個人都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但是人們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從來就要受到觀察工具的影響,而在觀察工具背后則又有某些理論在支持著它。這方面在社會科學中尤其如此。因此,若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分析框架,要想如實地、正確地描述現實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對現實的描述往往又可能觸犯人們某種既成觀念,特別是這種觀念背后的利益,因而帶來政治風險。這就需要人們有相當的勇氣。從以上兩方面即可看出,要想如實地描述現實的狀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了這一步,我們就為“實然”的研究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再進一步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和這些因素可能的發展狀況,也就比較容易了。

所以,如實地、正確地描述現實乃是一項最重要的工作,特別是當我們要揭示現實的運行機制時,更是如此。為了要很好地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有一個適宜的理論分析框架。這一框架的宏觀層次的理論是經典作家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了的,這就是唯物辯證法。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之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這種發展的過程經歷著從量的變化到質的變化,而且循著螺旋形的路線曲折前進的。這種發展的軌跡是由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表現出來的。這種發展的動力是事物內在矛盾的對立和統一。這就是我們進行“實然”分析在宏觀上的理論指導。

但是,用宏觀的理論直接地分析各種具體的現實事物還不行,因為它太抽象。由于太抽象,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于別人的個人的理解,其結果往往陷入片面的和錯誤的認識。例如長期以來,人們把哲學上的對立統一規律直接用于分析具體事物,把哲學上的矛盾的斗爭和矛盾的統一簡單地等同于現實生活中具體事物中的斗爭和統一。于是便片面地強調事物的斗爭性,到處人為地設置對立面,用所謂的兩分法去對待一切復雜的事物。其結果便造成長期的人與人之間的分裂和對立,對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特別是所謂的兩分法,已成為人們思維的定勢,其危害是很深遠的。它使人們在思考任何事物時都只注意兩端,而忽略了更為復雜也更有意義的中間地帶和中間環節?;仡櫸覀兌嗄暝谡晤I域和意識形態領域中所發生的錯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濫用對立統一概念引起的。這就說明,把宏觀理論直接用于分析具體事物的不可行性。所以我們可以說,揭

示的世界發展的宏觀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它缺乏一個中觀和微觀層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適合于一般人分析具體事物的分析工具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理論框架。這就需要尋找適合于這個要求的分析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中、微觀層次的理論框架。

尋找適合的概念工具,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工作,它必須符合一些必要的條件:它必須能體現宏觀理論的精神,又必須能如實地反映事物在中、微觀上存在的狀況。宏觀理論的精神已如前述,就是承認事物都是處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而事物在中、微觀上存在的狀態,一是表現為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既互為條件、相互依賴,又因利益的和意志的差異而互相作用的狀況;二是表現為事物相互作用在形式上的多樣性和方向上的確定性;三是表現為事物相互作用中各方在地位上的不平衡性。這就是說,我們所尋找的概念工具必須符合上述的要求。我認為,當代社會科學的深入發展已經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合適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權力”。

權力這個概念過去我們理解得比較狹窄,即僅僅是指國家政權及其派生物。但是當代社會科學的研究已經把這個概念的涵義大大地擴展了,并已形成共識。那就是把權力作為一種廣泛的影響力來看待。因此認為,一般地說可以把權力定義為:根據自己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這就是說,權力是一種力量,依靠這種力量可以造成某種特定的局面或結果,即是使他人的行為符合于自己的目的性。這樣就賦予這個概念以廣泛的適應性和極大的靈活性,因而它也就被引入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軍事學、國際關系學等社會科學的多種領域,成為人們分析該領域內事物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工具了。在政治學領域中使用權力的概念,就應將它具體化為政治權力,以區別于其他領域中的權力。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政治權力:政治權力就是某一政治主體依靠一定的政治強制力,為實現某種利益或原則而在實際政治過程中體現出的對一定政治客體的制約能力。這個定義中包含著政治權力的如下一些要素:第一,權力主體;第二,目的性(即利益);第三,強制力(亦包括非強制力的借用);第四,權力作用的對象(即權力客體);第五,權力主體對客體的一定作用方向與方式;第六,權力格局;第七,權力關系的穩定程度。

由此可見,政治權力所反映的是各種政治體(群體或個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狀況,并強調這種影響、作用和制約的方向、不平衡性和實際結果。只要我們不把各種政治體看作是孤立的和靜止的,那么在其相互關系中就必然貫穿著權力現象。所以用政治權力這一概念工具去研究和分析政治現象,既符合于宏觀理論的精神,又能如實地反映事物存在的基本狀態。因此,不但不應排斥政治權力概念,而是應該把它吸收進來作為自己在中、微觀層次上的基本分析工具,并以此來建立新的政治學體系,即體現著“實然”研究方法的政治學體系。這樣,我們就為“實然”的研究方法找到一個好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但是為了進行“實然”的研究,僅僅有政治權力這個概念工具還不夠,還必須以此為基礎來構造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我認為,這個基本理論框架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權力的主體;第二,政治權力行為;第三,政治權力關系;第四,政治權力運行機制。

政治權力主體所涉及的是政治權力能量的源泉問題。政治權力之所以能在政治過程中作用于他人,就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這種能量是權力主體的能動性通過其結構而轉化的。因此就應該研究主體的特征和結構,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各種具體的政治權力主體的狀況。

政治權力行為所涉及的是權力主體如何作用于客體以及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問題。這就要研究政治行為產生的條件和過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治心理的關系,研究各種政治行為模式。

政治權力關系所涉及的是各種政治體之間以政治行為為中介所形成的特定格局。研究這種格局所體現的客觀實在性,及其形成的現實條件,進而研究各種政治關系模式等等,就使我們能進一步認識政治權力的運動及其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

政治權力運行機制則是要研究政治權力運行的總的規律,包括政治權力運行的原理、政治權力能量形成的機制、結構與功能轉化的機制、政治行為的運行機制等,從而使我們對政治權力的認識達到更深的層次。

把上面這幾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所構成的政治權力的理論分析框架,就為“實然”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理論工具。并可能對我國政治學研究的新體系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

作為新的認識工具,它應能使我們認識原來認識不到的東西,猶如顯微鏡和望遠鏡那樣。

例如關于民主的問題,如果我們從權力現象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就會看到,民主主要表現為一種自下而上運行的權力。它是在政治管理系統中處于被管理地位的多數人對于處于管理地位的少數人的制約。這種制約一般地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決定由社會上的哪些人去充當管理者,這是以選舉和授權形式實現的;二是影響政府的決策和政策的執行,這是人們運用政治權利采取選舉之外的其他形式實現的。如下圖所示:

(附圖)略

篇(6)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疑難,激發學生思考分析問題。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則大進。這是有道理的。

高深設疑是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有人認為,政治課的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質疑、釋疑,解決了矛盾,就能從未知到已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而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可見,設疑在啟發式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關鍵在于如何設疑,何處、何時設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設疑中注意到了這幾點:

首先,要把握好疑點,不要老提出那些只讓學生作簡單的判斷式回答的問題,如“對不對”、“是不是”、“應不應該”等。切忌無痛的什么都議一議,要議的問題必須有價值,用議作為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其次,提問要把握好度,范圍不要太寬,難度不要太大,原則上“只要學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問要緊扣中心,突出重點,解決疑難,避免多而雜,以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再次,設疑的內容要巧,方法要巧,要善于啟迪學生思維,不李拘泥于讓學生只會從書本上找出答案照讀,避免出現“不求甚解”的現象。

設疑要做到以上這幾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注意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接受水平,掌握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學,工作與生活實際,有意識地為學生發現疑難,解決疑難提供橋梁,引導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鑰匙,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比如,我在講到“尊重科學,反對迷信”這一內容時,針對同學們對宗教迷信的模糊認識,我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迷信是怎么產生的,它是從來就有的嗎?二是宗教認為上帝是萬能的,那么萬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塊他自己舉不起的石頭呢?那么通過一問題的思考解答,就剝去了宗教迷信神秘外衣,這是人類愚昧無千的產物和表現,第二問題的設置是很巧妙的,是一個二難命題,不論對它作出肯定的回答,都要導致否定上帝的“萬能”,上帝是人造的,這就進一步地提高了同學們的思維認識,澄清了一些模糊的看法,那么我們設疑啟發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第二、在教學中列舉實例啟發

政治課的特點是理論性較強,抽象思維較多,這就需要教師

在教學中善于列舉實例,化抽象為具體,使同學們從具體、生動的事例中得到啟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師列舉的事例要力球恰切、有趣、有新意,并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啟發他們學習思維。

恰切是指例子要中肯,所舉的例子要和說明的觀點、問題一致,不要牽強、硬套,比如在講愛國并不能因祖國的暫時落后、貧窮為條件時,我列舉了我國的許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科學家、學者象李四光、丁潔瓊、華羅庚、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享受,高薪聘請等待遇,毅然沖破國餐重重阻撓,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于祖國的建設。從而有力地說明了愛國并不是有條件的,并不是要等到祖國富了才熱愛。

新鮮有趣就是指所舉的例子內容要新,時間要近,時代感要強,要生動、耐人尋味,更多地反映當代世界的人和事,反映當前國內、國際形勢和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新成就。比如在海灣戰爭爆發后,引起了世界的觀注,同學們都相當關心,褒貶不一,抓住同學們這種學習熱情和思想上的模糊認識,我在課堂上給同學們闡明了海灣危機的起因、本質、美國出兵海灣的目的所在及我國對海灣局勢的基本立場、態度,從而說明當維持世界和平的必要性及我國外交政策的正確性,讓同學們真正地認識到美國充當“世界警察”的真正意圖。

舉例還要有針對性,針對課文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觀點、特別是重、難點知識,針對當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尤其是針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實際和學生實際,作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學生切實地感受,真正地愛到啟發,避免空洞地說教,從而在具體、生動的事例中提高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啟發式教學要伏、做到“啟”而有“發”,收到效果,就要在課堂上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發表意見的余地。

“啟”和“發”是相輔相成的因果關系,沒有教師的“啟”,就不會有學生的“發”,“啟”是前提條件,“發”是必然結果,一般來說,通過教師的“啟”學生躍躍欲試,心里明白就是成功的,反之,教師雖“啟”了,學生依然如故,沒有反映,變是失敗的,所謂“留;有余地”,就是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有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的機會,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比如,在講到《熱心助人》這一課時,我談到了不少助為樂的道理和許多熱心助人的感人故事,比如象張華舍身救老農的事跡,也許有的同學會想,可惜我當時不在場,否則我……那么我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假如你在現場……”,讓大家討論兩分鐘后回答,一下子大家的興趣都高漲起來,互相討論,踴躍發言,有人說去報告,有人說自己沒力救人,也有人說跳下去救人等等,通過了講座使同學們深刻地認識到熱心助人是不講條件的,要付出犧牲和代價的,據此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使我不在現場……”讓大家課后思考,談出自己的想法,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他們對所學的內容認識就更深刻了,也真正從討論中提高認識。

總之,要做到“啟”而有“發”就要打破者教師“包打天下”、“一講到底”的傳統教學方法,實行讀、議、講、練相結合,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是一條比較行之有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篇(7)

二延安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德育中應用的路徑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銜接

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幫助大學生端正理想信念態度,以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的方向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傳和弘揚延安精神的主要陣地。進行德育教學時充分挖掘《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教材中的有關延安精神的素材資源,將偉人故事、英烈事跡、紅色經典歌曲、宣傳影片等關于延安精神的內容銜接到系列教學內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課本、進課堂,從而幫助大學生了解并領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內涵。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觀念,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觀念,不僅學習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要涉獵其他專業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新思想,吸收精華,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2以榜樣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內涵

張力高校教師承擔著社會信息傳遞、知識傳播的重要任務,學校須以延安精神為指引抓師德師風建設,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舉措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把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各項工作中去。在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時,教師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學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用廣博的學識影響學生、用求是的作風感染學生、用扎實的基礎教育學生,達到榜樣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老師的個人修為對德育水平影響直接,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作用至關重要。這要求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結合時展現狀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疏漏,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分析與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結構完善、論證嚴密的理論成果與學術著作等,從而為延安精神不斷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艱苦奮斗精神培育

大學生民族復興使命感我們黨革命歷程走的就是基層群眾路線并靠艱苦奮斗取勝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也是靠全國廣大人民群眾不懈艱苦奮斗發展的。當代大學生身負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需摒棄“眼高手低”思想,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奮斗發展。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背景下,大學生須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服務鄉村,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奮斗之路。在進行德育教育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和黨員)在踐行延安精神活動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不僅可以保持大學生干部和黨員道德思想的先進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夠最大范圍、最廣程度地影響更廣大學生的思想水準、意志品質、道德修養、價值追求等精神層面。通過大學生的基層群眾路線教育使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根植與傳播,培育大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

篇(8)

政治理論課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首先要做到嚴謹準確。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一定要符合語言的邏輯規律和邏輯結構,把具有內在層次性和條理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在授課時,無論是闡述講解還是分析論證,每句話都要進行推敲,每個概念和原理都要做到嚴謹準確,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主講什么,次講什么都需要環環入扣子,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進行教學。同時,應該明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思維規律,進而準確地使用概念,恰當地進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把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提高學生理論思維的邏輯水平。

2.教學語言流暢明晰

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許多理論熱點、疑難點等問題需要教師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應在理論思考中廓清迷霧,明辨是非,進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明晰流暢且富有節奏變化的語言,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如果教師語速過快,就不能留給學生思考時間,就容易造成聽課疲勞,難以實現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目的;如果教師語速低緩,沒有抑揚頓挫的高低起伏,則容易削減學生的聽課興趣,昏昏欲睡。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教學語言,課上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調整節奏,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傳情達意,力求創造聲情并茂、悅耳感人的語言情境。

3.教學語言生動形象

傳統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堂作為理論灌輸的陣地,把學生作為說教的對象,語調常常刻板單一,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政治理論教學內容抽象枯燥,學生不想聽、不愿聽的情緒一經產生,就會與教師形成隔膜,師生關系變得冷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知識表達出來,把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引入課堂,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說話,營造平等、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想聽、愿聽、樂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4.教學語言飽含激情

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講授常常占據了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時間,要讓理論感染學生,就先要用理論感染教師自己。正如馬克思曾說的,“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課堂語言的表達應該富有邏輯和激情,而不是蒼白無力、平鋪直敘,應保持一種高昂的激情狀態,以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實現師生間思想的深度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篇(9)

高職教育的育人目標,又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與普通本科院校以培養科研型人才的目標是明顯不一樣的,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始終圍繞著這一思路在進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載著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目標任務。因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改革也應體現這一基本宗旨與目標,以項目教學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并通過完成具體的項目活動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使得學生在完成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極大提升,這與高職教育的育人目標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有利于

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自主創新能力等職業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的生源特點和職教特色,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一直以來對理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樣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公共基礎課沒有明顯興趣,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時,如果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話,那么學生要完成實踐教學項目就必須參與其中,親自制定項目目標和計劃,且一般項目都會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來進行,要完成該項目就必須與學習小組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養成了與其他同學互利合作的習慣,團隊合作精神和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極大提升,自信心與成就感倍增,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也會極大提升。

3.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有利于

提升教師能力,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講授法等一系列常規教學方法,教師只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即可。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的話,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首先應具備良好的組織與協調能力,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應給學生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與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也應當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經驗。同時為了增強實踐教學效果,教師必然也會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方法,平時會主動加強業務學習,為了應對這一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水平與能力也會有較大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設計的基本原則

項目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時始終存在著一個困惑,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專業課,在其教學內容中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因此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覺得有很大難度。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研究項目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就不難發現,雖然項目教學法強調以項目完成來實現學生知識的獲取,但是關鍵并不在項目本身,而在于項目實現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與學習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專業課程在這方面是一致的,也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道德素養與法律素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完全可以開展項目教學法的,只是其在項目設計時應把握一定的原則。

1.項目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項目教學法是為了將課堂教學中的抽象理論具體化和形象化,通過開展項目活動真正打動、感染和說服學生,進而讓他們對自身及社會存在的問題能夠正確地認識與反思,因此在進行項目設計時應覆蓋教材中理論教學的內容并進行整合,體現理論教學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強調新成果的“三進”,因此在實踐教學項目設計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將國內外的新形勢和新動向、黨在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理論新成果融入到項目當中來。

2.項目設計應具有可操作性和自主性

實踐教學項目是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因此項目設置應難易程度適中,符合大一新生的能力水平;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讓他們能夠合理分配和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分工合作來完成。項目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項目完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可為學生提供選擇實踐項目的決策機會,讓大學生真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踐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位同學的能力大小有所區別,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會有差異,教師作為實踐項目的引導者不應規定統一標準答案,讓每位學生自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來完成實踐教學項目,其間可能會有許多挫折與彎路,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仍然應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做到充分鼓勵和正確引導即可。

3.項目設計的數量要合理且可以量化評分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兩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時數一般為16節。如果每一章都設計一個實踐教學項目明顯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每門課程的實踐教學項目的數量應與教學時數相吻合,每門課程四到五個項目即可。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展雖然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新能力,且在項目實現過程中注重分工與合作,但活動開展的效果最終還是要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計算總評成績的。因此項目的設計要科學合理,對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有比較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量化評分。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

1.組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學習興趣小組

在第一次課程介紹時就給學生闡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理念,讓每位學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由四到五個項目構成的,每位學生都必須參與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來,因此以大班為教學單位肯定是不可行的。在第一次課時就可根據教學班級的規模,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實踐教學學習興趣小組,并通過自薦與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選出各興趣小組的小組長負責本組的實踐教學活動。

2.設定實踐教學項目

高職院?,F階段主要開設兩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負責人應在開學前設計制作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報告書,根據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設計四到五個實踐教學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一共有八章,可根據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將這八章的內容整合為五個教學模塊。緒論部分單獨構成大學生的新生適應這一教學模塊,第一章、第二章共同構成大學生的理想教學模塊,第三章單獨構成大學生的人生觀教學模塊,第四章單獨構成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教學模塊,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共同構成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整合為這五大模塊后,實踐教學可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教學項目。如第一模塊可以設計重塑自我、放飛夢想演講比賽,第二模塊可設計激情唱響勵志歌曲大賽,第三模塊可設計人生的價值辯論大賽,第四模塊可設計隨手拍———尋找身邊的道德模范攝影大賽,第五模塊可設計以案說法—法律情景劇大賽。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一共十二章,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共同構成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教學模塊,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共同構成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教學模塊,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教學模塊,第九章、第十章共同構成祖國統一與國際戰略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內容重新整合為四大教學模塊后可設計四個實踐教學項目。第一模塊可設計觀看記錄片觀后感交流會,第二模塊可設計詩詞鑒賞大賽,第三模塊可設計關注兩會———我是人大代表模擬提案大賽,第四模塊可設計我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獻計獻策專題研討會。

3.項目實施與情況說明

項目實施是項目教學法的核心教學環節,教師應要求每組制定項目計劃書,明確項目實施步驟與小組成員的分工。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密切關注各小組項目進程,監督項目實施嚴格按計劃執行,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到項目活動中來。各小組成員之間要多交流與溝通,遇到問題時共同解決,碰到困難時向老師尋求建議與幫助。項目完成后應形成書面成果與材料,由每位小組委托一位成員來進行情況說明。本小組實踐教學項目的開展思路是怎樣的,具體做法是什么,將該項目開展過程中優異的表現和成功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存在的不足與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請其他同學和老師賜教。

篇(10)

二、虛擬實踐教學的支持系統

根據我們的研究,虛擬實踐教學的支持系統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學管理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探索性改革舉措,虛擬實踐教學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教學管理是否規范、合理。為避免流于形式,應當從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訂制規范,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課前制定并動態完善教學計劃。將“分析社會問題和網絡現象、培養提升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目的,明確實踐類型和具體形式的內涵與要求,同時為學生推薦參考選題、學習網站。該計劃在開課第一周即公告全體學生。二是制定以過程考核為主的教學文件,包括“基本原理概論實踐作業要求和評分標準”“基本原理概論虛擬實踐教學手冊”“基本原理概論期末免考細則(修訂版)”“上海政法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作品比賽評分標準”等。貫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過程管理”“過程考核”,突出之點就是將實踐教學的成績作為重要指標納入課程總成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三是做好教學總結和檔案整理。通過舉辦大賽和實行期末免考,讓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對于實踐作業、實踐手冊和獲獎作品,及時進行分類整理,遴選部分作品刻錄光盤,作為資料長久保存。同時,進行教學總結和研究,不斷探索實踐教學規律,為下一輪教學提供支撐。其次,虛擬實踐教學考評體系??荚u應當做到兩個結合:過程與結果結合、思想性與技術性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具體包括:一是分類考評。校外、課外的“虛擬實踐教學”具有分散性特點,應以結果考評為主,輔之以過程管理。校內、課內“虛擬實踐教學”具有一定可控性,尤其是課內“虛擬實踐教學”集中性則更高,應當堅持過程考評為主,輔之以結果考評。二是考評指標要體現思想性與技術性相結合原則。學生提交的“虛擬實踐教學”作業,擺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包括內容的科學性、學術性、創新性,同時還要考核其技術含量,如技術難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當然還有信息量大小、資源類型的豐富性等因素。三是考評主體應當是學生互評和教師考評二者結合。由于學生是“虛擬實踐教學”活動主體,讓那些選取同一類型虛擬實踐的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既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又便于互相促進,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考評環節的實踐教學。又次,建設虛擬實踐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不同于思政教育與研究專業網站,也不同于思政課網上課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務于課內、校內管理可控式“虛擬實踐教學”需要的一種新型資源庫。建設時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使用的便利性,既可以供課堂教學師生共用,也可供學生在校內任何一個網絡接口連接使用,同時也可以在不同模塊之間切換。二是共建共享性。本資源庫由師生共同開發,共同使用;共建的過程也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三是實踐性,即便于師生、尤其是學生開展網絡調研型、問題研究型虛擬實踐活動(另外兩種不適宜在校內或課內完成),而不是簡單地瀏覽信息。在內容構成上,資源庫應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集成單元庫,包括微教學單元、網絡經典案例庫、經典問題庫等等。本庫的功能是為師生選定虛擬實踐教學的具體問題提供幫助。在設計上,宜采用模塊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課程內容的若干微教學單元為軸心和統領,配置相應的案例庫和問題庫,并適時更新、補充。二是基礎素材庫,包括文本庫、圖形圖像庫、動畫庫、音頻庫、視頻庫、參考資料庫、相關網址等。本庫的作用是提供開展虛擬實踐教學所需資料、完成實踐作品必備的素材,在資料的搜集與更新上,動態對應于集成單元庫的需要。

上一篇: 網吧調查報告 下一篇: 印刷車間年終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在线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