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06 17:17:04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語文教育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教育學論文

篇(1)

目前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強調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作為人的教育?,F代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起源于美國,尤其是兩次經濟衰退的危機引起西方對教育的深刻反思并豎起通識教育的大旗,為后來近半個世紀西方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輸送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影響至今更為顯著。中國通識教育就其內容、方式而言,從孔子開啟教育之后,經幾百年發(fā)展其實已經有較為完備的通識教育體系。歷經各朝的變遷,中國通識教育在民國時期獲得較為長足的發(fā)展,并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綜合性的大師與大學者。古代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人文氛圍濃厚,重文輕實,并且強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當代著名教育學者李曼麗博士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的表述,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的概念內涵做了初步構建。中西通識教育相同點集中在源起和早期,比如中國早期教育的六藝和西方早期通識教育提倡的七藝有諸多的相同點,并且中西通識教育的目標均定位為全人教育,以人文素質課程為主體。就中國實際情況而言,大學語文是人文課程中最基礎的一門課,也是居于人文素質類首位的課程。目前正值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然而無論是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還是亞洲高等教育領域,我國高校排名情況都不甚理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實際上道出了幾千萬中國高等教育師生的心聲。大師與大學之“大”歷來眾說紛紜,但毫無疑問又都殊途同歸地承認“大”之底蘊是文化體系,或者說是知識體系的問題。哈佛的學生能夠站在世界的前沿俯瞰世界,是基于對本國和外國古今文化精華的系統(tǒng)性把握,進而有了精準的判斷和引領,便是得益于該校近三十年的通識教育。民國時期我國的教育出現了第一次繁榮,在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竟然也人才輩出,學術精神令人振奮,究其根本得益于當時母語教育的重視和對通識教育的推崇。在改革開放的近四十年時間里,中國文化遭受的打擊和摧殘人所共見,當下無論是文學還是文化都呈現荒漠或泡沫狀態(tài)。曾經民國時期的中國是靠母語教育為民眾打開了啟智的大門,也是靠語文打開了人才的精神大652017.04教門,而在當今再次面臨的精神荒漠階段,我們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母語教育,高等教育能找到的工具依然只有大學語文這樣的綜合性人文課程。在中國知識分子集中的高校,能否用通識教育來豎起呼喚民族文化崛起、呼喚民族文學覺醒的大旗,其精神基礎與社會號召力實在堪憂。這在眾多高校呈現的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和母語教育中可見一斑。雖然眾多的高校都在試圖構建通識教育體系,但中國化的通識教育體系首先不是考慮“人”的問題,而考慮的是課程數量和學習的時間搭配,只有極少數高校在通識教育的實施中對學生和教師進行了基本知識的檢測并分類施教。由此可見,我國通識教育處于嘗試階段,而利用成熟的大學語文課程的輻射性與開放性特征,立足于大學語文這個核心來拓展通識教育體系則是科學可行的途徑。

二、大學語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依據

首先,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課程能適應學生不同層次文化需求,其融匯性特征足以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育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梢姶髮W語文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習者的視野與思維空間,樹立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另外如何針對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不同的通識教育探索,如何滿足學生對大學語文的素質需求也是各位教師不斷探究的課題,二者其實是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共性問題。目前國內所有學習西方的通識教育思維,所有引進的西方通識教育的模式,幾乎都忽略了或者說在掩蓋一個不爭的事實,教育的層次性或者說人才培養(yǎng)的層次性問題。美國和歐洲最尖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適應中國所有的教育土壤,這個問題要先弄清楚。不可否認,哈佛、麻省的通識教育效果與經驗的確讓人欽佩,也的確造就了大量的世界頂尖人才。中國的高等教育明顯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不論是本科、??疲€是俗稱的一本、二本、高專,這樣的現實建立在學生高考之后的自動分層。這種分層不僅是學識,更多的是能力、素質和態(tài)度等綜合能力的分界。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古今中外文學與文化知識的融匯性特點,完全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大學生的人文與素質需求,藉此也可以部分地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其次,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是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重要目標之一,其豐厚的文化蘊含足以成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導致大學語文在中國高等院校舉步維艱,各類高校的通識教育也因雷同于素質教育而陷入困境。中國地域廣闊,所帶來的地域文化背景差異必然導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甚至生存哲學等方面的極大差異。西方尤其是美國歷史相對較短,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復雜,但沒有中國幾千年的根深蒂固以及縱橫交錯,西方思想上的開放也令通識教育的各類知識易于相互貫通與接受。在中國高等教育中,連基本的日常語言幾乎都需要重新學習的大學生,能否在短短的三到四年里塑造為能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理念和精神的人,這是不能持樂觀態(tài)度的。因此中國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是否都必須走西方通識教育中高大上的精英之路,能否結合當地地域文化背景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能否利用現成的大學語文的平臺塑造通識教育的實用性構建,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加之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中語文的內容、層次、結構,已經為大學語文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底子,也為大學語文打下了厚實的文化精神基礎,足以讓其擔負起通識教育提升人格精神的重任。最后,大學語文有助于突破思維定勢,這也令其具有通識教育中人格健全的效能。當今教育界,無論是借助網絡平臺,還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都大部分違背了通識教育的初衷。在通識教育理念中,第一目的是為了讓人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精神健全的人。最早的中西通識教育的核心觀念都是兩個字:全人。而學做人的基本途徑無外乎中國名言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需要各種親身體驗,如情感、誦讀、演說、寫作、心理等。當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人文的本質受到挑戰(zhàn),教育中大量的教育過程被省略、或是被篡改,通識教育的效果必然被弱化被遮蔽,人們自然會失去對通識教育所謂的塑人的信心和等待的耐心。仔細研讀有關西方的通識教育經驗介紹和教育過程,筆者發(fā)現西方通識教育往往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比如大量的原著精讀與研習,教師基本上不講課,多是以學生自學和助教輔導為主。這種原始的教學方式最早用在中國的孔子時代,也是中國教育的啟蒙時代?,F在的中國高校在語文教學的方式上呼喚返璞歸真,做到用簡單的方式去挖掘深層的文化和文學精髓,在回歸傳統(tǒng)中不隨波逐流,保持自已得精神追求和文化操守。尤其是關于人性與人類基本問題的思考有助于學生突破常規(guī)思維定勢,進行人格完善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這也是大學語文可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可行性要素。

三、大學語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實踐

臺灣著名通識教育家黃俊杰先生曾對儒家的教育理念有這樣的理解:“儒家式的‘全人教育’更企求提升人的境界,使人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意義。儒家定義的‘整全的人’,在多層次、多面向之間完成人的連續(xù)體,它既是‘身心連續(xù)體’,又是‘個人社會連續(xù)體’,更是‘天人同構之連續(xù)體’。儒家教育理念中的‘整全的人’,是一個有本源而與宇宙大化之流在精神上相往來的人。”由此可見,黃教授在基于對儒家傳統(tǒng)精神研究的基礎上又整合現代教育的趨勢,深刻領會到當前的通識教育不僅要借用西方的教育觀念,同時也需要復振儒家的“全人教育”理念。臺灣的國學教育及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效果世所矚目,通俗地說臺灣的國學教育在形式上基本等同于大陸的語文教育。臺灣十分重視語文學科的奠基、關聯、輻射等功能,其國學教育有一個統(tǒng)一的哲學基礎,那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干。這個經過幾千年實踐證明適合中國人生活的哲學已經成為臺灣學人的共同信仰。在這個統(tǒng)一的哲學基礎上,臺灣的國學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道德、倫理與人格的教育也有了落腳點。就目前大學語文的教學而言,若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其教學形式與教材內容和涵括的精神內質與哲學思想,都必須進行適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重新整合,結合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稟賦進行與當今社會人文素質需求相吻合的調整。為此,筆者所在學校進行了基于生活化的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改革探索。首先,大學生的學情現狀簡析。大學語文課程本身與中小學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而大學生也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根本變化:一是身份社會化。從中學到大學,是大學生真正社會化生活的開始。雖然大學仍然是學校,但已經是半個社會,大學生已經具有了切實的社會化身份。他們開始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且角色選擇極少受到家長、師長的干涉,甚至激烈的社會競爭也會反映在他們的生活中。有的甚至由于崗位的有限性,迫使其由被動競爭轉變?yōu)榇髮W的主動競爭,致使很多學生出現典型的社會消怠情緒。二是生活獨立化。目前許多高中在畢業(yè)前夕會舉辦成人禮,讓學生通過成人禮感知自己的成長。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是從大學開始的。離開父母,離開家庭,大多數甚至離開家鄉(xiāng),大學求學的日子從思想上、生活上真正啟動了獨立的模式。在脫離依賴的初期,大學生的心理會出現一個明顯的茫然期。大多表現為失去目標、生活失序、沉迷玩樂、心理空虛等情形。其次,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探索。據上述分析加上目前絕大部分高校課程安排遵循一個一致的程序:公共課程在先,專業(yè)課程在后。這樣固化排課的后果是,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基本上是思政課泛濫,外語課扎堆,大學語文課跟風。對那些剛剛從高考過來的大學生而言,這些課絕大多數都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因而首先就造成一種重復的感覺,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熱情。基于我校大學語文公共必修課的地位和本科生普開的現狀,教師們進行了基于生活的專題式教學改革探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后期的影響效應?;谏畹膶n}式教學模式主要依據大學語文的性質及其在通識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將大學語文課程大致分為四大塊:導言——審美教育——愛的教育——結課討論。課程將不遵從教材的編訂次序和文學史的歷程,而是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探討一些語文與生活結合緊密的問題,以期達到語文教學的實用性效果,真正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在審美教育和愛的教育板塊中實行專題式教學,審美教育分為日常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行旅之美、體悟之美、創(chuàng)造之美5個專題,愛的教育大致分成愛家、愛國、自愛、愛侶、愛人等5個專題。這些板塊與專題都應用通識教育的思維與理念,一方面?zhèn)戎厝烁竦慕∪?。如愛人教育將從愛的哲學及愛人的正確方式導入有關經典文學作品的剖析,引導學生將愛建立在尊重與生命的基礎上,將施愛與受愛置于正確的三觀指引之下。另一方面是大量利用融匯思想,將學生的知識儲備調動起來進行創(chuàng)新梳理與組合,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訓練教學嘗試。如在體悟之美的專題中精心選用悲、歡、苦、樂四種情緒,分別以音樂、畫面、文字、講述等形式體驗情感的觸動。在這些情感體驗中回憶或結合文學篇目進行共鳴情感感受,爾后輔之以經典閱讀,幫助學生尋求智力與精神的樂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品閱與思考。這些教學的方式均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們積極探究,深入鉆研,在自己感興趣的文學方向上得到知識與精神的雙重收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文學是人學,追求美,追求藝術境界,追求精神愉悅。大學語文以其文學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zhèn)涞奶攸c,在通識教育中居于核心課程的地位,其知識性與感悟性的融合特征,彰顯了它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根本性差異,也鑄就了其在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水平及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等方面的諸多效能。這些效能正是通識教育的目標所在。在培養(yǎng)一個完整人、一個健全人的目標中,人文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均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是通識教育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重視并不斷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水平,應該成為我國通識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未來一段長時期內的重要和緊迫任務。

作者:李婷 單位:武漢商學院人文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張紅霞.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文化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91-96.

[2]陳琦.臺灣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模式與特點[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4,(10):156.

[3]李曼麗,汪永銼.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究,1999,(1):96-101.

[4]張亞群,王毓.論高等教育的專業(yè)性與通識性[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6,(7):142-148.

篇(2)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訪談法、問卷法、文獻法等方法。

三、調查結果及問題分析

本次調查內容從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建設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設、課程性質、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設和民族學生(指民考民學生,以下同)大學語文教學等多個問題。

(一)教研室建設

僅有3所院校有獨立的大學語文教研室,占被調查院??倲档?3.1%。沒有獨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師均從人文學院或基礎部等相關教研室教師抽調,平時他們各屬別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動時再集中在一起,這勢必使教學人員分散,不便管理,教師自身責任感減弱,教學內容盲目,教研活動缺乏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有效的平臺,教學呈松散性、隨意性,老師之間的交流受到制約。

(二)課程性質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學時從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為必修,有的定為選修。總體來看,將大學語文定為必修還是選修有兩種情況,一是依專業(yè)而定,如新疆醫(yī)科大學兩個專業(yè)為必修,其余專業(yè)學生自主選修。塔里木大學7個專業(yè)的漢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師范學院兩個專業(yè)的大學語文是必修,新疆藝術學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學生族別而定,如新疆師范大學的民考民學生和雙語班學生均開設大學語文,而且是必修課,其余學生分專業(yè)班級開設,作為指定選修(或稱限定選修)。新疆農業(yè)大學漢語專業(yè)學生大四時開設,是指定選修。課程性質一般分為兩大類: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又以可分為指定選修(也叫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必修和指定選修無太大差別,指定選修和任意選修差別較大。由于課程性質不同,必修課受學校重視,教學要接受校級或院級的各類檢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嚴,因而,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選擇教學內容時都比較謹慎、周密和細致。從調研的13所院校看,只有5所院校的大學語文為必修課,占調查院??倲档?8.5%,2所院校部分專業(yè)是必修課,占15.4%,其它院校則設為選修課或閱讀、寫作和作品欣賞等相關課程,占38.5%。從這些數據可知,新疆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不一。雖說教師應該對所授課程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但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師厚此薄彼。

(三)教學方法

幾乎均以講授為主,占92.3%??v觀全國院校,限于多種原因在教學方法上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從眾多相關的大學語文教改論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線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多年的教師都嘗試過教學方法改革,比如課堂討論,講讀并重,師生互動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學生動不起來,浪費課時,又延誤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變教學方法不是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與學生群體、學生人數、教學文本、學生語文基礎、感興趣度不無相關。

(四)考核模式

必修課多以閉卷為多,占46.2%,有教研室統(tǒng)一命題的,有任課老師自主命題的,考核內容比較全面,題型、題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選修課多是開卷或寫課程論文,占53.8%。各校的選修課管理辦法中都有對考核方式的規(guī)定,比如,“選修課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隨堂考核,可選擇開卷、閉卷或其它考試方式”“考試課程應采用試卷(閉卷)考核,考查課程由主講教師根據課程要求自主決定考查形式”“公選課可以采取閉卷筆試、開卷筆試、網上在線考試、口試、小組匯報、分組討論、作業(yè)、論文、讀書報告、設計、操作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考核并確定學生的成績”。由此推之,選修課考核模式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無論哪種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終結輕過程是普遍問題,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不被重視,一考或一寫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選課考核形式多樣化,但實際中很難操作。這樣的考核對愛學與不愛學的學生都是一種挫傷,喜歡學的學生無法通過課堂表現、討論或作業(yè)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講授;不喜歡學的學生樂得教師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們各行其事。大學語文不僅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助長了一部分學生的“休閑”意識,大學語文課堂成了歇息地和自習室。

(五)教材建設

基本上選用國家規(guī)劃教材,集中在陳洪的《大學語文》、溫儒敏的《高等語文》、徐中玉的《大學語文》等教材。新疆醫(yī)科大學多年前曾組織編寫適合醫(yī)學院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但沒有通過學校的審核。伊犁師范學院也在計劃“編寫具有新疆特色的、適合伊犁師范學院學生實際情況的大學語文教材”。新疆農業(yè)大學針對漢語言專業(yè)的學生自編《漢語文選》,校內使用。如果是選修課,一般不強行要求學生購書,教師向學生提供教學主教材和參考書。不論是學校對教材使用版本的選擇權,還是學生(選修課)是否購買教材的決定權都呈現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F行大學語文教材不下千種,優(yōu)秀教材受到關注的也很多,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選擇時無所適從。這一現狀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發(fā)適合新疆高校學生的教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教材建設工作也應該放到課程建設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學研究

新疆醫(yī)科大學大學語文教研室多年來一直在做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嘗試,但成效甚微。伊犁師范學院2012年前進行過教學改革,還有老師參與了新世紀地方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受調研學校的課程建設經費均為零,無精品課程,無教學成果獎,更談不上教學名師。不難想見,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臨怎樣的尷尬處境。各高校之間缺乏交流溝通,教師身兼多課,有的甚至身跨兩三個教研室,這種多重身份令教師難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學語文課成了無味的“佐料”。全疆沒有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機構和師資培訓機構,教師難以在學術層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體處于各自為陣,閉關獨修的局面。

(七)民族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

有3所院校民漢合班上大學語文課,即民考民學生預科結業(yè)后,與漢族學生一樣選修大學語文,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說的民漢合班中的民族學生特指民考民學生。民考民是我國高考中的一項針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條件的少數民族學生高考時使用本民族語言試卷,報考時也必須報考民考民的相關學校和專業(yè)。民考民學生進入大學后接受一年預科漢語學習,成績合格才有可能進入專業(yè)課學習。專業(yè)課除本民族語言文學類專業(yè)、維吾爾醫(yī)學、哈薩克醫(yī)學專業(yè)外,其余均用漢語授課。大學語文講授的內容是用漢語文描述和解釋的文化,所選文本以漢語文經典為主,涵蓋古今中外優(yōu)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學、歷史、天文、藝術、美學等多方面知識,民族學生沒有相應的知識背景和基礎知識,即使是漢語水平測試達到MHK四級的學生也很難聽懂,更別說漢語基礎更薄弱的民族學生了,所以民漢合班的大學語文課難以做到“兩全齊美”,民考民學生上課的狀態(tài)是選而不修或隱形逃課。

(八)教師態(tài)度

態(tài)度“積極”的占30.7%,而態(tài)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認為教育行政部門應給大學語文課程政策保障。態(tài)度決定行動,教師的專業(yè)理論水平高低、教學實踐能力強弱等都決定著教師對大學語文的態(tài)度,而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熱心與否又決定了他們是否愿意投入。

四、對策與建議

在整個調研中,筆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合理,質量明顯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辦學性質、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軟硬件條件不同,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亦有差異,總的說來,仍處于邊緣化地位,與“各校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二年級‘文化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列入必修課程系列”的設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學內容隨意化、教學方法單一化、考核評價簡單化、教師隊伍拼湊化、學習態(tài)度功利化等傾向。我們都知道,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yǎng)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語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學生自覺地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明確政策導向,建立課程規(guī)范

教育行政部門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認識“大學語文”的重要地位,還要將之付諸實踐,應進一步明確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政策導向,就課程性質、學時數、師資等做出硬性規(guī)定,并予以課程建設經費、教學科研、師資培訓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應積極配合協(xié)作下,進一步出臺規(guī)范教學,如《大學語文課程規(guī)范》等相關文件規(guī)定。

(二)加強教研室建設,穩(wěn)定教師隊伍

教研室是教學和科研機構,大學語文教研室承擔著全校各專業(yè)學生的人文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教學任務。無論學校是什么類型,都應該設立獨立的大學語文教研室,為教研教學提供有效的平臺,配備有敬業(yè)心和較高水準而且熱愛大學語文教學的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

(三)改變教學方法,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各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應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也可根據專業(yè)不同選擇不同的教材或自編教材。同一專業(yè)切忌不同大綱、不同計劃、不同教材。教學方法雖不可統(tǒng)一,但應該遵循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欣賞審美能力的原則,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輸,采取以靈活、多樣、生動為主調的教學方式,通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形成以師生互動、交流研討為主的教學模式。

(四)民族學生的大學語文教育教學

2009年11月出臺的《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期研討會紀要》明確指出:“大學語文課程只能進一步加強,而不可忽視、削弱。大學語文在高等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學生不僅不應該被排除在大學語文教學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邊緣化。大學語文教師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數民族文化及傳統(tǒng),研究民族學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漢一體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構建民族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的課程設置、準確定位,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制定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和考核模式,編寫具有地域文化和邊疆文化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

(五)建立學術指導機構,提高教師素質

由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做得好的院校牽頭成立新疆高校大學語文研究機構,加大對全疆大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校際交流,使教師培訓工作制度化、常態(tài)化,同時加大優(yōu)秀教學資源的流通和共享,開展互訪、觀摩和資源借鑒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部門,發(fā)揮教育教學的指導作用。教師自身應勤奮鉆研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理論,更要具備時代精神,研究學生的心理,關注社會文化的動向,積極開展如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演講、朗誦等多種形式的人文素質活動,擴大大學語文的教學空間,呈現大學語文教學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知識的傳播與弘揚。

篇(3)

一、語文參與式教學的涵義

語文參與式教學,從詞組的構成和表面意思來看,中心落在“參與”上。“參與”決不是一般的“在場”,也不是被動的“參加”,而是一種由“計劃”到“討論”再到“處理”的全過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強調的是行為上的投入,其中也包含意識上的加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否積極參與,主動投入到教學過程中,直接關系教學的成敗得失。

語文參與式教學的涵義是根據語文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師充分并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參與的樂趣,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發(fā)現成功的途徑。

二、語文參與式教學的特點

(一)參與性

語文參與式教學的顯著特點就是參與性。這種參與包括老師和學生的參與。首先,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不再是傳統(tǒng)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在參與式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老師要以一個參與者的姿態(tài)去面對學生,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

其次,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其中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這種參與是一種全身心的參與,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三個方面。

(二)合作性

參與式教學倡導的是分組活動的形式,這種形式為師生、生生之間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機會,智慧經驗在合作中得以共享。在這種合作的氛圍中,為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提供了最大的機會。同時學生之間也形成了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三)情境性

參與式教學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開的,這里的情鏡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圍繞一定的內容設計和展開的情境,例如作文教學中的現場觀察。另一方面是和諧的教學交往關系,例如鼓勵、點撥性的語言,營造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坝H其師,信其道”。這種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創(chuàng)造性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相比,參與式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傳統(tǒng)的教學總是教師提出一個結論,學生無條件地接受并證明這個結論,這樣雖有助于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會使學生失去創(chuàng)造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例如,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去參與其中,體驗參與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實際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五)開放性

封閉式的語文教育,教師始終把“講清”課本和表達要領看成是“神圣”的職責,學生始終把全盤接受看作自己的最高境界。這種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嚴重地限制了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F實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是無限生動和各具情趣的,因此,為學生搭建一個開放式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接觸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

會使學生產生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極為重要的。

三、語文參與式教學的實施原則

(一)參與與合作的原則

語文參與式教學中所提出的參與包括全員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在應試教育的課堂機制中,教師往往缺乏全員意識,偏愛尖子生的情感傾向比較嚴重。新課程的理念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控制上擴大參與對象,達到全員參與的要求。這里所說的全員參與是指在教師的參與和指導下全體學生共同參與。上文已經提及這里的參與分為三個層次,行為、認知、情感的參與,因此,這里的全面參與是指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僅是行為上的參與,更要做到認知、情感全面的投入,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由始至終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應當深入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實現全程參與?;卮鸾處熖釂?被指名朗讀,是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上渴望參與的環(huán)節(jié)。雖然這種參與都是必要的,但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很難說是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全程參與。在參與式課堂上學生可以參與設計板書、作業(yè)、訓練,可以上講臺分角色表演課文,呈現生動的全程參與局面,給語文課堂帶來勃勃生氣。有效參與是指在教學形式與內容有效整合的基礎上達到教學效果、效率、效益的統(tǒng)一。

這里所說的合作指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與互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和有限的學生進行對話和眼神交流。參與式教學所提倡的合作原則,使教師在對話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下關注到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

(二)平等對待與因材施教的原則

參與式教學中所說的平等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平等。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師生地位的平等使學生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在公平的條件下享受受教育的權利。

在平等對待學生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注意因材施教。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環(huán)境。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得到充分、自由、完全的發(fā)展。

(三)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視學生作為“人”的存在,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這就要求在參與式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其中起到一個引導、協(xié)調的主導作用。同時,在這樣一種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與體驗,師生之間情感的碰撞能使學生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學生的某些啟發(fā),也使自己的教學技能得以迅速提升。在這種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受教育者與教育者。這是一種良好的教學交往關系。

(四)知識性與情境性相結合的原則

傳播知識、發(fā)展智力、健全人格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因此,知識性是一切教學活動首先要滿足的條件。沒有知識含量的教學是教育在形式上的架空。

情境性是語文參與式教學的特點之一。任何形式的教學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開的,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而這種根據學生原有的能力水平、專業(yè)知識、生活環(huán)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夠最大限度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且這種融入一定情境之中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教學。

四、語文參與式教學的優(yōu)點

首先,參與式教學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夠鍛煉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tài)面對學生,這樣也削弱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樣自由的環(huán)境中思考,學生產生了許多新觀點、新想法,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參與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有了一定的選擇權和自,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實施參與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參與式教學中,教師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更是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做適當的引導,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參與式教學中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使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以提高。

(三)雖然參與式教學是一種適合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適應素質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教學中也不能濫用,并且教師在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有選擇性、針對性,并且一堂課中使用的形式不宜過多。

(四)教學中設計的活動必須具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參與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使學生在活動結束后有所收獲,在理論知識上有所提升,這一點也是教學活動區(qū)別于游戲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宏.語文參與式教學與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牛亞東.語文參與式教學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4)

另外,教師一味的鼓勵和過多廉價的表揚,有可能讓兒童把學習看得過于簡單,使自以為是、淺嘗輒止的情緒滋生,使兒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都懂得了要多給兒童鼓勵,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聰明”成了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教學用語。多給兒童鼓勵是不錯的,但表揚不能濫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兒童是跳起來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應該給予鼓勵,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說他摘了好大一個桃子;如果兒童有能力跳起來摘一個大桃子,他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個小桃子,這時應不應該表揚就值得斟酌了。我們應該明白,有時批評也是一盞明燈,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陽光大道,而批評以后的鼓勵就像雨后的陽光,能把孩子們的心靈照亮。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育萬年松。兒童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營養(yǎng),感性的與理性的、理想的與現實的、文學的與科學的、表揚的與批評的,都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不出點洋相是學不會溜冰的,一個人的成長,不經歷點波折是不夠的,所謂酸甜苦辣都是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有收獲。

2.給學生的心靈播下美好情感的種子。兒童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也極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塊未經開辟的神奇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溫馨,就會收獲熱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會收獲殘忍。而語文課程對兒童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層層嚴格審定的,它非常重視兒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滲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多方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候不能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思維訓練不能脫離健康情感的軌道。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體驗的個性化,從而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的現象卻時有發(fā)生。比如一位教師上《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用啟發(fā)的語氣問學生:“……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狐貍吃到烏鴉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發(fā)言。

生甲:“狐貍借一把鋸子來,把烏鴉落腳的樹鋸斷,讓烏鴉掉下來……”(缺乏環(huán)保意識。并且,學生忽視了樹還沒鋸斷,烏鴉就會飛走了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教師評:“很有意思!但烏鴉會飛走,結果狐貍還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貍借一把槍來,一槍把烏鴉射下來。”教師評:“很有創(chuàng)意!竟然想到用先進的武器。這樣,狐貍不光可以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還有烏鴉的肉吃了。”(教師顯然沒有考慮動物保護協(xié)會的意見,在為“殘忍”推波助瀾。)

生丙:“狐貍弄一個打火機來,把樹點燃,把烏鴉燒死在樹上,肉就掉下來了?!苯處熢u:“用火攻,有意思!烏鴉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保ú还馐黔h(huán)保意思缺乏,已經犯了森林縱火罪了,殘忍程度升級。)

篇(5)

    市場經濟中“生產”和“消費”的理論告訴我們:消費決定生產的方式和數量。消費促進生產,如果把學校培養(yǎng)出學生比作生產的話,那么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就是一種消費。時代在前進,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改變。生產出逢時對路的“產品”、產學結合是當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就業(yè)來說,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但是,就當前中國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來看,更重視語言和文學的理論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yǎng),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對來說語文教學等實踐方面則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點大學都會用很大一部分時間來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課程,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語文教育學這些實踐性課程則相對薄弱,這就造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生的一個困惑——學不能致用。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議:

篇(6)

“有效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爭論的產物,它的核心問題是研究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而且高效的,亦或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本文針對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如何推進有效教學開展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明確語文課程性質――有效教學的前提

語文是發(fā)展兒童心靈的學科,語文蘊涵濃厚的精神生活?!拔囊暂d道”的功能充分體現了文道結合的特征,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tǒng)經驗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然而,在我國漫長語文改革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卻出現過一種“極端化”的教學現象:時而重“人”輕“文”,時而重“文”輕“人”。我認為,正確的語文教學價值傾向是既重“文”又重“人”,如此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如一位教師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圍繞問題:“大臣、少年都去勸吳王,有哪些異同呢?”引發(fā)學生進行有效思考。且看具體教學分析:(1)交流相同之處。(目的相同:勸吳王不攻打楚國)(2)交流不同之處。(①結果不同:面對大臣的勸阻,吳王下了一道死命令;而少年的勸阻達到了目的,贏得了夸獎。②方式不同:大臣們是直勸、力勸;而少年是智勸、巧勸,用故事進行暗示。③時機(地點)不同:大臣們在朝廷上勸,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身為一國之君的吳王是很難聽從大臣們勸阻的;而少年在花園中勸。)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發(fā)現,教師能夠緊扣文本,引導學生有效朗讀有關語句。在教學最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朗讀有關“吳王前后表現的”的語句,從而突出對文本寓意的體會:對別人的勸告要冷靜思考,勸告有時需要直抒己見,有時也需要智慧的暗示;勇氣、智慧、毅力是成功的秘訣,缺一不可。由本課的教學可以看出,教師充分做到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也可見教師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對新課標的正確理解。

二、彰顯主體教學形態(tài)――有效教學的關鍵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彪S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日益重視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關注學生在課堂上主體性的發(fā)揮,重視學生主體教學形態(tài)的彰顯,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要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從而把“問”的權力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1.鼓勵質疑提問

明代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睂嵺`表明,學生質疑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提問,能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fā)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將發(fā)現的問題記于書本之上。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隨時提問,在教學內容結束后也可留下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長期以往則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學生問題的提出,教師應加強指導,引導學生在文本的重點和難點處提出問題,從而避免低水平問題的提問。

2.開展合作交流

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仍然不能解決問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實踐表明,開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疑難問題的解決,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對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教師應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強化學生在小組中的發(fā)言與交流,傾聽與評價。如教學《麋鹿》一文時,在學生充分了解有關麋鹿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安排小組討論一份介紹麋鹿的稿件,要求先列提綱,再討論正文。如此教學對于文本知識的擴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右起到較好的作用。

三、扎實文本語言訓練――有效教學的保證

1.強化識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根在漢字。漢語又以漢字為基礎,讀寫的前提是識字。中國語文教學歷來十分重視識字教學,堅持以漢字的認讀、書寫和積累為基礎。因此,在語文課堂上,特別是低中年級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強化識字教學的概念,將識字教學落到實處。在教學中要著力糾正學生讀不準音、說不順話而又不及時矯正的語言能力訓練不嚴格的現象,做到讀寫聽說“四落實”,促進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2.誦讀為本

坡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漢語重意會,它的音韻美、形式美、意蘊美都極具悟性特點,全靠在具體的語境中意會,依靠反復的誦讀體悟。教學實踐表明,離開了“誦讀感悟”就學不好語言,學不好語文。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準確生動地再現漢語言的神韻,才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具體指導:有層次地讀,有重點地讀,有指導地讀。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它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重視教學中師生的交往與對話,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樂園。語文教師應不斷強化自身的教學反思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設計,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具備扎實的語文學科專業(yè)知識和必備的相關學科基礎知識,是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還需要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形成的與語文學科相關的教育理念、職業(yè)理想、專業(yè)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這也是新課改為實現預期目標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中,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令人堪n,尤其是縣級非重點中學、鄉(xiāng)村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更是參差不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新課改的實施。

一、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

為了深入調查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本課題組做了一次針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平頂山市八中、平頂山市九中、葉縣葉公中學等9所初級中學和葉縣一高、魯山一高、平頂山市二中、襄縣一高等4所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調查內容涉及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職業(yè)理想、所讀教育論著論文、語文教學研究、最新教學技術手段應用情況等31項,共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對有效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后不難發(fā)現,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職業(yè)理想與職業(yè)熱情。問卷調查中不難發(fā)現,75%的中學語文教師缺乏職業(yè)理想與職業(yè)熱情,究其原因在于這一群體感覺工作壓力較大。壓力主要來自于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以及各種名目繁復的評估、考核、總結使得中學語文教師耗掉不少的體力精力疲于應付,并逐漸產生一種職業(yè)疲憊感;而家長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期望和對教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道德綁架帶來的精神與心理壓力都令他們缺乏職業(yè)的幸福感。長期的壓力積累得不到釋放,進而產生了職業(yè)倦怠,使得教師這一職業(yè)淪為謀生的工具,哪里還有職業(yè)理想與職業(yè)熱情?怎么會努力完成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缺乏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熱情是教育事業(yè)的最大威脅。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觀念滯后,角色難以轉換。調查問卷顯示,68%的語文教師教育觀念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墨守成規(guī),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依舊按照原來的套路實施課堂教學。對于新出現的教育理念無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觸情緒,認為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說到底其實是中學語文教師固步自封、寧可守舊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課改背景下視閾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來了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大翻轉,中學語文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fā)學習興趣,開拓思維創(chuàng)造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完成角色的轉換。但是,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離開滿堂灌無所適從,角色轉變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概念上而無法實現。

三是知識更新率不高,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技能有待提高。問卷中86%的語文教師每學期沒有完整地看完一本與本專業(yè)相關的書籍,78%的人近三年沒有看完過三本教育方面的論著,67%的人很少關注語文教學的教研論文。而且,問卷調查中“您課堂教學中常采用的教學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僅有35%的教師能夠寫出“導讀法”、“自主探究法”等體現新課改精神內涵的教學方法。不難看出,中學語文教師的知識更新率比較低,沒能及時把握時代的脈搏,依舊滿足于舊的知識體系固步自封,無法與新課改對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精神實質的要求接軌。而且教學方法單一不求新變,問卷中同樣顯示出65%的語文教師對于基本教學技能運用比較薄弱。

四是教學反思能力與科研能力差。調查問卷中,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與科研能力堪憂,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的教師僅占被調查對象的45%,而發(fā)表科研論文的數量與質量更是不容樂觀。

二、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

新課改要求建立一支專業(yè)素養(yǎng)較高的教師隊伍,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去,積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教育部為了推進教師隊伍建設,2012年出臺了《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這是國家對各科中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準則,它對中學教師在職前教育的培養(yǎng)、入職門檻、入職后的各種職業(yè)培訓、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指導性意見。它從專業(yè)理念、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三個維度出發(fā),強調中學教師在“職業(yè)理解與認知”“教育教學的態(tài)度與行為”“學科教學知識”等14個領域內要達到61個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指標與要求。從本課題組發(fā)放的問卷調查來看,絕大部分的中學語文教師持有傳統(tǒng)的專業(yè)理念故步自封,與新課改相關的新的專業(yè)理念缺乏,專業(yè)知識結構不健全,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不全面,語文教學的專業(yè)能力需要極大的提高,與新課改以及《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對中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相差甚遠。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和新時代對語文教師從業(yè)標準的逐步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必將是一個歷久彌新、持續(xù)長久值得關注的話題。

三、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的措施

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非一日之功,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更需要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師院校、中學、教師個人等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共同來努力才能達到成效,絕非是中學語文教師個人的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提升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一)樹立職業(yè)理想。中學語文教師要從靈魂深處熱愛自己的職業(yè),發(fā)自內心的關愛自己的學生,升華專業(yè)理念,樹立為人民教育事業(yè)甘愿奉獻的職業(yè)理想。職業(yè)理想是中學語文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希望達到的個人在教育事業(yè)方面的職業(yè)目標與職業(yè)境界,是語文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yè)熱愛教育事業(yè)的不竭動力。對于每位教師來講,樹立職業(yè)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潛在意義。只有樹立了自己的職業(yè)理想,才有為實現理想而激發(fā)的內在動力,才能刻苦努力,為實現職業(yè)理想而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yè)內涵提升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的傳承者、靈魂的塑造者,要領會到教師這一職業(yè)所承擔的歷史重任,樹立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寧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yè)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深刻懂得教師職業(yè)的偉大和重要意義。段落修改

(二)轉變教育觀念。思想決定行動。任何一種改革,其先導首先是思想觀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導下付諸于切實行動。如果沒有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中學語文教師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課改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去迎接新課改。新課改從本質上來講,是強調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也即是說,新課改讓學生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被動地適應教師的“教”向主動的適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的“學”轉變。對教師來講,要由原來的滿堂灌的“教”向“引導”轉變,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進行角色的調整與轉換。新課改語境下,中學語文教師已經不再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比較全面的知識架構的呈現者、現有知識信息地整理者和傳遞者,而是比原來的單純“教”有著更高要求的課堂教學設計者、課程開發(fā)者、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教師的角色由臺前的主角轉變?yōu)槟缓蟮臉O其重要的配角。知識的更新與爆炸使得教師即便窮畢生精力也無法將其全部“教”給學生,而“引導”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思維與方法并自覺養(yǎng)成信息處理的能力,才更為重要,正如前人所講,“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魚”。

(三)扎實做好中學語文教師職前教育。中學語文教師的職前教育階段主要在師范院校,因此要從源頭做起,加強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yǎng)力度,實行嚴進嚴出的原則,對師范生高標準嚴要求。

從專業(yè)素養(yǎng)的視角來看,師范院校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職前教育與培養(yǎng)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師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師范生的教師意識和職業(yè)理想。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即明確培養(yǎng)目標是為中學輸送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課程體系設置上,除了文學類、語言類、寫作類、文學理論類、語文教學法等核心專業(yè)課程之外,還要設置教育學、心理學、課件制作、等相關課程,使師范生意識到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學科知識,并且將教師意識、專業(yè)意識、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教育貫穿與課堂教學的內外。甚至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辦師范生技能大賽、演講大賽、教學課件制作大賽、三筆字大賽等學科專業(yè)競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師范生的學科知識體系,樹立師范生的教師意識和職業(yè)理想。二是樹立師范生的師德觀念。師范院校教師要以自己的高尚師德、淵博知識、謙遜有禮的行為處事方式和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熏陶師范生什么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明了“師范”的真正含義,幫助他們樹立師德觀念。三是培養(yǎng)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應該是一個“教育實習――反思――再教育實習”的三個階段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而許多師范類高校只重視第一個階段教育實習,缺少最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實習”后兩個階段。缺少教育實習的反思階段和在教育實習階段,使得教育實習生對教育實習認識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學校學習期間專業(yè)知識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沒有機會有針對性的彌補中學語文教學所缺少的專業(yè)知識,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補缺。教育部充分認識到教學實踐的重要性,2014年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師范生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不少于十八周即一個學期[2]。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實習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的質量。

(四)做好入職后的培訓與學歷提升。入職后,中學語文教師還要不斷通過各種形式的“充電”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參加各級各類的課程培訓與學歷提升是較好的途徑。一是加強新任中學語文教師的崗前培訓。大力加強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強化師德意識和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有計劃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學語文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知識面,是新時期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部通過制定并實施“國培計劃”,要求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入職前崗前適應性教育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培訓時間不少于120學時” 。這一舉措,有利于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轉換,更好的勝任中W語文教學工作。二是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學歷提升。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學教師的任職學歷標準,通過中學語文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碩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等提升學歷渠道以及招收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投入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學語文教師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歷層次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中學語文教育的教學、科研整體水平。三是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各類短期培訓。短期集中培訓課程的時間一般很短,形式靈活,可以脫產集中時間學習,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這種培訓方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通過培訓可以幫助中學語文教師解決在教育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五)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新課改無論是從知識的廣度深度還是知識的時代性來看,都對中學語文教師知識素養(yǎng)提出了新挑戰(zhàn),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誠如孔子所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學語文教師只有多讀書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活躍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并逐漸適應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進而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努力向著學者型教師的標準邁進。新時代的發(fā)展不僅要求中學語文教師積極了解我國語文學科領域內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把握時代脈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還要對于其他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哲學甚至理工科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則,面對某些交叉學科的科普說明文以及與學生溝通中如何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將無從下手。因此,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師要樹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此外,中學語文教師還要善于向同行業(yè)專家和同事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Mㄟ^多觀摩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示范課,多閱讀語文學科領域內專家學者以及優(yōu)秀同行的專著、教研論文、教學感悟、教學心得體會等,可以將別人的優(yōu)秀經驗借鑒過來,幫助自己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六)養(yǎng)成教學反思的習慣,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學反思是中學語文教師對自己日常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入思考和課堂教學經驗的總結。通過教學反思,探索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斷地通過教學積累形成自己獨到的教學經驗,使自己的教學業(yè)務水平得到將逐步提高。而且,教學反思也是中學語文教師對自身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實踐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診斷,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的必由之路。而教師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學反思基礎之上的提高與升華,沒有經常性的教學反思與經驗總結,很難有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語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反思和教學心得通過文字形式表現出來,并用文字將這種教學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動的開端。教研活動的開始,往往意味著中學語文教師不再單單是個優(yōu)秀教案的搬運工,而是一個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獨到見解的的、善于思考和總結經驗的學者型語文教師。因此,教研論文可以看成是教學反思的提高和凝練,是中學語文教師思維活動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邁進,也是由“教書匠”轉變?yōu)椤敖逃摇钡谋赜芍?。所以,教學反思可以說是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顯著性標志。

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基礎學科,語文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為學好數學、歷史、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課程的基礎條件。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對于新課改的實施和預期目標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注釋: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和的通知》(教師[2012]1號)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

篇(8)

1.給學生多方面的營養(yǎng)。兒童從進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話式的,一切都是和諧的和美好的,這對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蘊是有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讓兒童總生活在童話里,以為現實生活如同童話世界里一樣。比如烏龜和兔子賽跑究竟誰會贏?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孩子受童話的影響認為肯定是烏龜贏,因為兔子一定會驕傲,在半路上睡大覺。而美國的孩子則理性一些,認為烏龜不可能跑贏兔子,因為既然是比賽,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覺呢?他們的答案就帶有對現實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兒童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與成人有較大不同,我們不可能讓兒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認識客觀世界,但起碼應該讓兒童明白,童話與現實的認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話世界的經驗來指導現實生活。

同伴間過多的、缺乏獨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師對弱勢群體的過多幫助,容易讓兒童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這個問題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經看過一位留美學者寫的隨筆,她在文中敘述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兒園,看見一個大個兒男孩從一個小個兒男孩手中搶走了玩具,還把這個小個兒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個兒去找老師,老師卻并沒有直接去幫他,而是對他說,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屬于自己的東西奪回來,老師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個兒勇敢地撲上去,硬是從大個兒手中把玩具奪了回來。我們姑且不論老師的處理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但至少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處的。

另外,教師一味的鼓勵和過多廉價的表揚,有可能讓兒童把學習看得過于簡單,使自以為是、淺嘗輒止的情緒滋生,使兒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都懂得了要多給兒童鼓勵,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聰明”成了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教學用語。多給兒童鼓勵是不錯的,但表揚不能濫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兒童是跳起來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應該給予鼓勵,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說他摘了好大一個桃子;如果兒童有能力跳起來摘一個大桃子,他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個小桃子,這時應不應該表揚就值得斟酌了。我們應該明白,有時批評也是一盞明燈,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陽光大道,而批評以后的鼓勵就像雨后的陽光,能把孩子們的心靈照亮。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育萬年松。兒童的成長需要多方面的營養(yǎng),感性的與理性的、理想的與現實的、文學的與科學的、表揚的與批評的,都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不出點洋相是學不會溜冰的,一個人的成長,不經歷點波折是不夠的,所謂酸甜苦辣都是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有收獲。

2.給學生的心靈播下美好情感的種子。兒童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時也極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塊未經開辟的神奇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溫馨,就會收獲熱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會收獲殘忍。而語文課程對兒童心靈的影響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層層嚴格審定的,它非常重視兒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滲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多方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候不能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思維訓練不能脫離健康情感的軌道。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分追求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體驗的個性化,從而違背文本的價值取向、脫離了健康情感的軌道的現象卻時有發(fā)生。比如一位教師上《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用啟發(fā)的語氣問學生:“……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狐貍吃到烏鴉嘴里的肉?!闭媸且皇て鹎永?,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發(fā)言。

生甲:“狐貍借一把鋸子來,把烏鴉落腳的樹鋸斷,讓烏鴉掉下來……”(缺乏環(huán)保意識。并且,學生忽視了樹還沒鋸斷,烏鴉就會飛走了這一顯而易見的事實)教師評:“很有意思!但烏鴉會飛走,結果狐貍還是不能得到肉?!?/p>

篇(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

大學語文是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延續(xù),是語文內容的進一步深化、思想的進一步加深,是大學公共課程設置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作為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場所的客觀反映。“大學語文”的核心作用在于通過文學、哲學、宗教等的研究,從中闡釋與領悟人文思想的閃光點。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體系科學,既不是上述三者的簡單介紹,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自身功能的“完美展示”,而是從“人”的本質角度來體會“人是什么”,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大學語文的課程設置目的就是對這些問題做一次系統(tǒng)性的闡述,“大學語文”的功能就在于“人文性、職業(yè)性、母語性”。

2發(fā)展階段分析

2.1大學語文的“重啟”階段

1978年,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首先提出要重開大學語文課程。此后,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針對低年級學生開設了大學語文。在這些著名教育家的倡導和率先垂范下,國內大部分高校陸續(xù)開啟了大學語文課程,出版界也出現了相應的大學語文教材。上個世紀80年代初,大學語文更是成為國內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礎課程。

與大學語文課程重啟相對應的是相關研究也空前繁榮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80年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倡議成立的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在研究會的帶動下,上百所高校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被組織起來,參與活動,進行相關研究,發(fā)表了近千篇論文,出版了近百種與大學語文相關的教材、輔導書。全國語文研究會對促進我國的大學語文研究、設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6年,在第三屆研究會年會上,呂淑湘、臧克家等文學大家對于大學語文的發(fā)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并一致認為應明確大學語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功能,倡議將其設置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自此,大學語文的教學與研究才得以真正開始。

2.2大學語文的“高漲”階段

大學語文課程自重啟后,在相關學者以及機構的大力推動下,出現了一段短暫的“”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xù)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在全國語文研究會的強力推動下,著名文科類院校的示范下,大學語文的地位空前提高,大有遵循課程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擺脫附屬、自成體系”之勢。與此同時,一些以理工類課程專長的院校也開設了以大學語文為核心的社科類課程,甚至于在全國自學考試中將大學語文設置為必考科目。在國家相關部門頒布的《高等自學考試大學語文考試大綱》、《大學語文課程統(tǒng)一考試命題試行大綱》中也將大學語文例為考試科目。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國家對部分學科專業(yè)進行了調整,提出了“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fā)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觀,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而逐步放棄了“專業(yè)對口”、“定單式”培養(yǎng)的模式。這種大環(huán)境給大學語文的發(fā)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教育理念的及時更新讓語文教學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這意味著技能與人文培養(yǎng)并重,并開始關注學生的“以生為本”個體發(fā)展。

2.3大學語文的“瓶頸”階段

近年來,在高職院校中的大學語文教學遇到了“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二是市場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就業(yè)壓力的“雙面夾擊”;三是社會風氣、道德日漸滑坡。

教育管理模式落后主要指的教育方法、管理理念無法突破固有的束縛,“已有的改革”只是做表面的局部改良而已。我國的職業(yè)教育起步較晚,起點低,尤其是相對成熟的經驗嚴重不足,教育理念的更新基本上都是借鑒國外的,語文教學理論更是從零開始,從頭做起。

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民眾觀念日新月益,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人們了解世界、與他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這種社會現狀,一方面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傳統(tǒng)的一、二產業(yè)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而新興的第三產業(yè)逐漸擔負起拉動經濟的重擔。由此派生出許多職業(yè),為畢業(yè)生就業(yè)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大量畢業(yè)生流入社會,而提供的崗位雖然較之前多,但畢竟絕對數有限,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學生,始終堅信“狹路相逢有技者勝”,因此在現實中仍然注重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而缺乏人文理念的熏陶。

篇(10)

情感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它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F代教育學研究表明: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同時與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興趣、信念、內驅動力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過程中,情感起著一種偵察機構的動力功能,監(jiān)視著信息的流動,喚起主體對信息的追求。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且更是貫徹情感的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充滿積極情感的和諧的語文教學情感氛圍,師生雙方才能融洽,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因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激感因素。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筆者提出以下看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是語文教育的客觀依據,其中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新課標下的現有的眾多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了文學藝術品質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更多地體現了時代精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悉心鉆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再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學生。這樣,才有可能選擇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出一種極富陶冶力量的情境,通過引導和培育,潛移默化地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展示情感過程,保證教材內容的引人入勝。因此,我們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常常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教學方法,輔以聲情并茂的朗讀、烘托渲染的背景穿插等手段,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達到文意的理解與情感體驗的統(tǒng)一。例如,在講授《歸去來兮辭》一文,教師可以采用朗讀引發(fā)先聲奪人,再補充人物介紹及背景材料,放圖片和錄像,讓學生增進了解,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講解《滕王閣序》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一幅海天一色的壯麗秀美的風光圖景,并讓學生聽錄音,看課件,通過渲染氣氛,以強烈的感情引發(fā)學生的興致,自己疏通文章的內容。這樣在生動形象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既學到了相關知識,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華。

二、充分調動教師自我的教學情感,以情帶情,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如果教師把對事業(yè)的愛與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那么,他的教學一定是充滿激情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人的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苯處煹那楦惺菍W生情感培育的催化劑,教師應該用他深刻的思想內容,豐富的情感世界,飛揚的激情,感染學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從而使枯燥的語文教學成為一次學生的情感體驗之旅.要做到這樣,首先,教師必須摯愛和尊重自己的學生。愛這種情感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學生最能敏感體會的,學生對老師也因此更尊敬,更喜愛,并且,還常常會因為愛老師而愛上老師所教的學科。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沒有情感、沒有愛,也不會有教育。語文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需要語文老師付出赤誠的愛心,才能以情動情,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語文老師的愛,首先是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和教學工作。以充沛的精力、忘我的工作、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工作之中,才能使學生對老師及其事業(yè)產生敬佩之情進而喜歡上語文課。其次,教師應深入體驗教材蘊涵的情感。要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自己首先要被課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動。因此教師首要的是練好內功,不斷夯實思想內涵,提高文學藝術修養(yǎng),豐富人生閱歷,深刻領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是,教師以愉快的心情,和藹的表情,親切的語言,充沛的情感,飛揚的激情,必能造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與情感激蕩的海洋里暢游,讓語文學習回歸到它應有的要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以真心熱愛學生,以真誠的自我對待學生,坦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靈的大門,愿意和老師保持心心相印的關系,向老師傳達出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感受。師生這種真誠相待是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營造情感氛圍的基礎,從而能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被欣賞,那么他們就會全心全意地與教師配合上好語文課,也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忠告與批評,使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在良好的情感氛圍中活潑、生機盎然地開展,以達到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全方位營造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閱讀教學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是激發(fā)學生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網絡下載軟件、網上查尋資料等與學生相互交流等方法來完成語文的自主性學習。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揚長避短,而不能不顧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運用多媒體的情況而一味地配上多媒體課件。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選文,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學生從認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開想象,啟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此類選文就不宜用多媒體課件從頭到尾講解,而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品讀中領悟,在情感的浸潤下獲得新知和美的享受。而相反,有些知識的學習就必須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才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在科普類文章的閱讀教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更生動,而且還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采用討論式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討論式教學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此外,啟發(fā)式、辯論式、對話式等教學方式以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寫小論文等有趣的教學方式,都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促進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和培育學生情感世界,重視情感因素的激發(fā)和體驗,對于活躍語文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貫徹素質教育原則,提高語文閱讀教學實效,回歸語文學習根本目的,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 人事局接收函 下一篇: 一季度安全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 | 中文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a爱片国产亚洲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