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4: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高年級語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本好書對人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但現實中許多語文老師往往過分關注教材中課文的內容,對文章進行分段和中心思想的總結,然后提出一些文章中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這樣的方式的確也在引導學生去閱讀,但卻顯得枯燥乏味。同時,因為許多學生都會去買參考書,在參與閱讀教學時,自主學習、思考的意識也不強烈。
1.2學生對于課堂閱讀教學的興趣不濃
大部分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并不是很高,而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則更多地來自課外,雖然有些老師也有意維持學生們的好奇心,但由于不少老師缺少一些閱讀教學的策略,當然也就無從談起激發學生們興趣了。
1.3學生基本語文素養欠缺,老師指導成效不高
閱讀文章的過程難免會遇到生僻字,或者歷史背景、常識等等,這些都會對閱讀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造成困擾,這就體現了預習的重要性。但由于許多學生預習的意識不強,而老師這方面的指導也容易不到位,即使要求了學生預習,但由于檢查不及時,也很難讓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2我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2.1讓學生帶著興趣閱讀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對于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熱愛和興趣更是帶領小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指示燈。所以在閱讀教學上,提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至關重要。老師可以針對這一特性,運用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更活潑的教學方式、傳道授業。例如,對于人物角色比較鮮明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還可以讓不同學生挑戰同一角色朗讀,看看誰更能領會角色的感情。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有努力做到最好的競爭意識,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激勵機制在課堂教學的有效利用也會培養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老師在學生們心中的意義有時甚至超過了家長,老師的鼓勵會讓學生對閱讀更有信心也更有熱情,并不斷在被激勵的方面努力。
2.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在教學里,讓學生掌握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此老師應該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利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根據閱讀教學的特點,老師可以通過情感的牽動促進學生閱讀。例如在講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前,老師可以先問問學生們“為何而讀書”,從而引出文中少年時期的是如何回答的,營造出情感上的氛圍。同年齡段的少年抱負和胸懷,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喚起了感情上的共鳴,這種情感認識有利于閱讀的理解,并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學生愿意主動閱讀,除了興趣還需要相應的閱讀能力。我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語文素養有限,在閱讀時候碰到不懂、不明的地方在所難免,這就需要主動預習。良好的預習習慣能幫助學生順暢地閱讀、更好地體會文中情感,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3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能讓學生受益終身,不但對現階段的閱讀教學有重要作用,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3.1善用工具書的習慣
在閱讀的基礎階段,學生受到年齡、學識的限制,在閱讀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詞,如果沒有及時解惑,很可能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后續閱讀造成影響。因此,用好工具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老師也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
2.3.2讀寫思并重的習慣
閱讀是接受信息的過程,學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或者認為很重要的地方進行標記,思考并寫下所想的,也可以對文章中的好句子進行摘抄收集。這樣在閱讀過程中既鍛煉了寫作,也積累了素材,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2.3.3專心默讀的習慣
作為我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默讀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老師可以為學生創造默讀的環境和機會,培養其專心默讀的習慣。
2.3.4有目的性閱讀的習慣
做事有目的性,能幫助我們更有條理性地處理事情。閱讀也是一樣,當我們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將更能提高閱讀的效率。例如,以理解積累為目的,可以精讀;以欣賞為目的,則可以朗讀。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A-
0065-02
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備課包括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隨著教師角色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備課的要求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其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以學生發展為總體目標,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和能力,防止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備課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高年級學生識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學習任務重,一節課里只有幾分鐘用于學習生字。因此,教師只需提醒易錯、難寫、難記的字,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掌握識字的規律和方法,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同時課標里有用硬筆和毛筆書寫楷書的要求,因此教師一定要抓學生的書寫,要求正確、端正、整潔,力求美觀,還要著眼于寫字姿勢和習慣的養成,幫助他們有效提高書寫質量。
在閱讀方面,課標對朗讀、默讀及聯系上下文領悟文章等方面作了相關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即把讀書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在習作方面,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對平時練筆的指導。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如《師恩難忘》,習作訓練可為擴寫《四十年后相見》;《陶校長的演講》的訓練可為模仿文章中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寫法寫《每天我還要問自己》;學古詩,習作訓練可為展開想象編寫故事等。對這些訓練,教師在上課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指導,以便降低難度,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在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方面,課標都列出了詳細的要求,教師在這些細節上都要具體實施到位。
課程標準是學科的靈魂,研讀好課程標準,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
二、備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了解了主體的情況,教師才能因材施教。因此,高年級的老師要多渠道地去了解學生的情況。如向原班主任、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基礎、語文功底、學習興趣如何。
2朗讀水平,閱讀興趣、習慣,課外閱讀量等。
3記筆記的習慣、速度和方法。
4學習習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既要了解學生整體,又要有個別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充分估計。此外,對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努力尋找“最近發展區”,并根據把握的情況形成多種對策預案,使設計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相吻合,這些都是“備學生”的手段。
如筆者一接班就了解到班上學生總體情況不錯,但在教第一課《師恩難忘》時,發現他們的歸納能力、思維能力、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有待培養和訓練。于是,教授第二課《陶校長的演講》時,筆者就緊緊抓住了課文特點:總―分―總順序,同時開頭結尾都有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句子。筆者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抓住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歸納主要內容,他們的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了解學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三、備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師向學生系統傳授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要想教得好,全在于運用;要想運用得好,全在于吃透。教師只有熟悉課標,吃透教材,才能將教材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上課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備教材要做到:
(一)通盤考慮。必須根據年段目標,制定學期授課目標,然后通覽教材,根據課標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每一類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及訓練重難點。
(二)單元備課。在一個單元或一類課型的教學之前,還應進行單元(或課型)備課,擬出一個單元(或課型)的教學計劃。單元備課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進一步熟悉與掌握教材內容,領會本單元編排的目的與意圖,確定單元(或課型)的教學目的與要求。
2了解教材特點,確定訓練重點。此處應注意:訓練重點不宜多,盡量做到一課一得;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所以,訓練時一定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思索、交流、討論去感悟,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培養自學能力。教師要切實抓好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要包辦代替。如對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領悟如何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特點,同時緊緊抓住刻畫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環境等細節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欣賞,感受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又如對寫事的文章,要弄清文章六要素。對寫景的文章,要了解文章結構特點,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欣賞,感受中華語言文字之精美,培養審美情趣。對說明文,則重在了解事物特點,明確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將有利于他們全面發展和終身受益。
二、動感無限,巧破難點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就話的“不喜平”三個字應用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說一種教學的“動感”,課件輔助教學的應用,在于創設動感無限的化境效果,從而巧妙地利用媒體的藝術效果突破教學的難點、基點。低年級學生由于其所處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思維往往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這時如能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抽象、平面的文字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直觀地演示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則能收到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突破教學難點的理想效果。
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是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其中閱讀又是重中之重。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強弱,還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更好地適應其他科目的學習。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比于傳統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觀,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實踐教學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如課堂上,教學模式生硬,師生之間的溝通淺顯,很多都是表面文章,換湯不換藥,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實踐能力;再如,對于新課改理念的認識不夠透徹,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及探究性自主學習的行為落入極端化,并無實效;還有教學中雖更加注重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但缺乏閱讀方法的指導,聽說讀寫訓練不到位,也缺乏長期的堅持和指導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
基于以上閱讀現狀,教師應創新閱讀教學,在符合新課改標準要求的同時,滿足學生對于閱讀、對于知識的需求。在此,我簡要談談自己在創新閱讀教學方法上的些許嘗試:
一、樹立正確閱讀觀念,創新閱讀思想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只有正確的閱讀觀念,才能引導教師、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抱有正確的態度,選擇有效的方法。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多數教師和學生的眼中,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答課后習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從而在考試中多得分,得高分。這樣的“應試閱讀”觀念下的閱讀教學,不僅削減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失去了文本獨有的教學魅力。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的重要性和價值,端正他們對于閱讀的態度。在教學中,一改傳統一問一答甚至自問自答的教學形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你對這篇文章有什么樣的看法和問題?”或者“你是怎樣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開始,讓學生輕松、自在地閱讀,憑借自己的知識涵養和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深入的思考。這樣的閱讀行為,就像是給人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樣,能夠喚醒人的活力,同時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也只有這樣的閱讀行為,才能不斷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設計豐富閱讀方案,創新閱讀手段
備案是每一位教師在授課之前都會做的一件事情,它會將上課需要講授的內容和方法都一一列出,認真地規劃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是每一分鐘。但是即便是這樣,教師的授課也不一定會按照教案上的步驟順利地進行。因為在課堂上,面對活生生的幾十位學生,總有無法預料的突發狀況。因此,在備案時,教師要盡量豐富自己的閱讀教學方案,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盡可能全面的方案。此外,還應設置備選預案,防止意外發生時手足無措。雖然設置有備選,但是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也應對已然發生的“小意外”進行積極并妥善的處理。要注意靈活教學,而并非隨意教學。此外,在設計教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結合課文內容,推薦并講解一些優質的、適合學生的課外讀物上的精美文章,對課堂內容做適當的拓展和改變,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創設情境閱讀教法,創新閱讀實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所以閱讀能幫助人們開拓眼界,是因為書中講述了很多自己親身無法經歷的事情,或者無法看到的美景,抑或是從未進行過的類似的思考。因此,在閱讀中,總能獲得一些新鮮的東西,讓人們覺得血脈膨脹,激情澎湃。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限制,在閱讀中或許沒有深入思考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誘導,讓學生用心去體會。
創設情境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而它直觀、生動的特征更加適合形象思維占主導的小學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創設閱讀情境的方法,給學生營造閱讀中的客觀環境,將文本中所講述的氛圍烘托出來,讓學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想法和心態。只有在@樣接近真實的閱讀情境氛圍中,才能使學生對于文章有一個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而且情境的創設還涉及想象情景,因此,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想象力。讓讀書不再只是干癟癟的用眼看,用嘴讀,更多的是用心讀。
二、小學高年級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
從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特征來看,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都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生成到發展成長的。事實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體驗實際的生活中得到豐富、擴展和升華的。
1.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德育教育
我們高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到初中去學習、生活,學生們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然而,他們的生活實踐、生活經驗還是很欠缺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帶領高年級的學生走出學校,安排適當的社會實踐。在我們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到社區,去發展實踐能力、獲取直接的社會經驗、增強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們在自身的實踐中,思想品質會得到完善,德育意識會有所提升。我們安排學生們進入社區“清理小廣告貼”,在清理的過程中,不僅美化了社區的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們講解小廣告的危害,使學生們有社會公德的意識。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們到社區去慰問老人,打掃社區衛生等等,使得學生們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逐步培養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質。
2.在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
高年級的學生也是喜歡玩的,喜歡參加活動的。我們把德育教育與活動結合起來,就會受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我們可以在高年級的學生中開設講座,講述有關博愛、責任心等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可以組織辯論賽、征文活動,可以組織社會公德調查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c)-0171-02
長久以來,應試教育觀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影響根深蒂固,遏制了學生的全方位培養。不少小學將分數視為學生考核的唯一標準,教師的相關系列教學活動也以知識灌輸為重點,忽視了學生內在品質的養成與提升,最終導致語文教學實效不高。語文素養綜合體現了學生聽、說、讀、寫、用等幾個方面的綜合能力,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基礎。新時代,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應重新定位素質教育發展航向,關注學生語文素養培養。
1 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需求
近年來,在素質教育趨勢的影響下,語文素養作為學生內在品質的基本構成,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培養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檔位層次,并經過系列教學創新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縱觀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培養情況,其與現實需求還存在不小差距。
1.1 價值
語文是我國小學義務教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其教學中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轉化能力,繼而為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提供服務支持。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促進學生提高整體學習實效的重要手段。同時,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期,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還比較懵懂,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尚未形成體系。在這個特殊的成長時期,加強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認知世界,并有利于其內在潛質激發,進而使之在全面發展中大受裨益。此外,信息化時代環境下,社會對教育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培養,鼓勵學生了解知識背后的文化,強調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重在擺脫應試教育陰影,是推動我國素質教育普泛化發展的基本體現。由此可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有著十分巨大的潛在價值。
1.2 問題
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渲染,很多小學語文教學教師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仍然強調以知識灌輸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感受,進而影響了其參與興趣,導致語文素養培養實效不高。這種教與學脫離的狀態,顯然違背了素質教育以生為本原則,語文教學內容、方法等的滯后性,遏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不利于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尤其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所面臨的學習壓力、升學壓力接踵而來。部分小學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或提高升學率,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高分期望,更是加重了應試教育色彩。與此同時,折射出的一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問題是,評價機制不盡完善,單純地以分數論英雄,勢必會誤導學生學習觀念,致使為了應付考試學習現象嚴重。究其根本,造成上述系列問題發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執教理念、教學機制以及家長認知等,應有針對性地予以改變,重塑語文素養培養環境。
2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對其全面發展至關重要,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應得到高度重視。作者基于上文的剖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途徑,以供參考和借鑒。
2.1 轉變思想觀念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是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參與者、實施者以及推動者,其具備的綜合素養直接影響了工作成效。新時期,加強專業化師資隊伍建設已然成為了教育發展的核心動力。這其中,師資專業化不僅僅是指知識結構專業化,還包括業務素質及能力專業化。對此,小學應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促進業界研討活動,及時傳達素質教育精神文化與理念原則,更新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服務意識,分享成功教學經驗,并督導他們應用到工作實踐當中去。同時,小學還應制定完善的制度化文件,明確教師崗位職責及要求,進一步量化高年級語文教學目標、任務等工作項目,體現出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以此指導和推進相關教學升級發展。此外,小學還需加強與學生家長的對話交流,優化家庭教育輔助服務,轉變其對教育發展的認知,樹立他們正確的學生全面發展意識,關注學生身心健康。
2.2 優化課程內容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作為一項系統實施工程,需在簡短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知識、情感、思想的灌輸,無疑是對教師的巨大考驗。教師要注重課程設置優化,深研語文教學教材,并依據學生培養目標,合理調配時間和整合資源,以期達到最佳成效。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前情之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比演示圓明園毀滅前后的真實場景,將學生引入到歷史的長流當中去,以此激發他們內心情感思緒的波動,并要求其通過詳細的語言表述出來,進而加以點評和指導。如此,把教學與生活、歷史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解讀和掌握,又有利于增強情感渲染色彩,樹立他們正確的認知觀念。同時,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還有助于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興趣,是其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值得提出的是,高年級語文教學內容設置不應局限于教材上,還應重視生活、網絡、歷史等背景知識資源的滲透。
2.3 導入游戲情景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事實證明,對于小學生而言,游戲情景是興趣發生的重要陣地。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導入游戲情景,在良好的興趣影響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具體而言,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情感交流,深入了解他們的身心發育特點,尊重其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和開發游戲教學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結合語文教學任務、目標等要求,創設游戲情景,融入學科知識,繼而組織學生實踐。例如,在《孔融讓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還原故事情景,并讓學生將其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演繹出來,增強其主觀體會。在此過程中,為了維護課堂秩序,提升教學實效,教師應明確游戲規則及內容,如此也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一種考驗手段,并藉此做出引導或啟示。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一些時下熱播的動畫故事,補充課本知識,引導學生將娛樂與學習結合起來,養成其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3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十分重要和必要。未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語文素養培養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將日益凸顯。因此,作者希望業界同仁更多地參與相關研究,認真總結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現狀,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深化語文素養培養的內容,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實踐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兆勛.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427.
我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歷經五千年的風雨洗禮,文化傳承仍然沒有中斷的國家,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寶藏,這些寶F的文化遺產以經典的文本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開展文化誦讀,讓學生接觸到中國的傳統經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文化人文素養,而且對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誦讀促進了小學生的思想情感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為高年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等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而在小學階段適當開展語文經典誦讀是很必要的。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的誦讀現狀
(一)語文誦讀的階段性不突出,獨立地位不明顯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階段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在橫向的階段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了對誦讀的能力要求。但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多數小學院校中,這樣階段目標的落實情況不容樂觀。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經過前幾個階段的學習,基礎語文素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仍然沿用低年級誦讀時對學生的評測標準,偏重于對基礎字詞的要求,沒有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對文本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導致高年級誦讀出現淺薄化、表面化的現象。同時,小學語文教學的課時分配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某些小學語文教師對誦讀的涵義沒有明確的認識,認為誦讀就是讓學生簡單的閱讀和背誦文本,不能夠充分地理解誦讀的獨立地位,而是單純的把誦讀活動看成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另一種拓展教學的形式。語文教師過于注重寫作和認字識字的階段性要求,沒有清醒的教學布局觀念。
(二)高年級語文誦讀的功利性過強小學階段的高年級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語文教師在開展誦讀活動時也將提高分數為最主要的目的,過于強調誦讀的短時收益性。教師在為高年級學生選擇誦讀的內容時,主要是以課本為主,以考試范圍作為選擇的標準,實際上將誦讀看作是語文課本內容在課堂外的延伸。由此可見,教師并沒有真正把握經典誦讀的本質目的。有些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了誦讀的重要性,但由于真正經典誦讀開展與否并不對自己的教學成績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于是就算學校要求開展,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傾向于讓學生學會學懂。當學生在對難度較高的誦讀文本產生困惑時,教師便建議選擇簡單易懂的經典內容進行教學,完全忽視了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所應該履行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
二、提高高年級語文誦讀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教師學生的語文素養
針對高年級學生開展的語文誦讀活動具有涵蓋的范圍廣、文化內涵高的特點,對師生的語文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素養內核的提升和外在的誦讀水平的提升是同步的,要想提高高年級學生的誦讀水平,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內在語文素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增加學生對語文誦讀的興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素養。教師在學生素養的學習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自身素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素養水平。因此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重要作用,開展廣泛的語文知識學習和學生共同成長。單方面的教學模式的確立是不夠的,還要注意實現語文誦讀模式多元化,采取引人入勝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誦讀教學的開展做好前提準備。
(二)讓誦讀融入學生的實踐運用
理論層面的學習和背誦是屬于短時期的記憶,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誦讀的內容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會所剩無幾,必須配合相應的實踐訓練才能讓學生牢固掌握這些經典。學生在經過對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素材,對誦讀文本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也有所提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指導學生去運用誦讀來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例如,在進行以“愛國”為題的作文寫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誦讀過程中所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將杜甫的愛國情感進行闡釋升華,運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其次,教師可以列舉誦讀中的一些詩句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聯想起誦讀內容中相關的人物,行成系統作文的寫作,實現誦讀和語文學習的完美結合。
(三)語文誦讀和其他學科的滲透融合各個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不能因為學科不同就割裂彼此之間的聯系。開展高年級誦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而美術、音樂等學科在輔助誦讀活動開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誦讀《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行預習,解決生字詞的問題,理解把握文本的大意。其次,教師可以尋求班級內在繪畫和音樂方面有造詣的同學的幫助,將這個故事以一種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另一方面在視覺聽覺方面對學生進行滲透教學,幫助學生從多方面理解文本的深層內涵。最后,引導學生將誦讀和其它學科結合起來,可以詢問生物老師“負荊請罪”中“荊”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深化形式文學內涵。
【關鍵詞】
小學教學 高年級 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當今小學生不僅需要面臨沉重的學習壓力,每天還要背著重量不輕的書包去學校上學,就如何減輕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已成為中國的公眾焦點話題之一,不過因為應試教育的硬傷,目前關于高年級小學生的教學依然忽視了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使人們學習的重點一直局限在對書本內容的死記硬背上,或者是在題海世界中盲目掙扎,許多人都放棄了課本外的閱讀,或是緊促的學習時間安排使他們不得不放棄閱讀。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小學生思維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利于開闊小學生的視野,還能擴大詞匯量,提升寫作水平。所以重視閱讀教學不會是對小學生的繼續加壓,而應當成為小學生在經過忙碌的學習后對精神上的減壓。
一、促進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古往今來,教育家都強調對兒童讀寫算三大能力的培養,不僅將這三大能力作為進行其他學習活動的基礎,更將其作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基礎。而閱讀在所倡導的三大能力中更是位居首位,讀寫算三大能力以讀為首,以閱讀能力為人們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門基本能力。小學教育屬于國家教育步程中的第一階段,剛邁入此階段的小學生應以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行為習慣為主要任務,其次為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如在語文這一學科中學習對三千多個常用漢字的熟練運用。此項要求看似艱難,數千個漢字雖然數量龐大,但若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對漢字的識記數量不僅能得到迅速提升,還能增長見識,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提升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被很多人贊揚過,流傳到今日依然能作為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時的最佳原則之一。兒童大多都能對未知的世界產生很強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孩子們會主動對未知的謎題進行探索,而此時書本便是孩子們尋找答案、認識真理的最佳途徑之一,孩子們將在書本中暢游知識的海洋,完成對已有知識的探索,豐富自身對于世界的認識,提高閱讀的能力,更能從中體味閱讀的無限樂趣。因此,當學生對閱讀產生真正興趣時,閱讀對于學生便成為了一件快樂的事,一件能使學生擺脫乏味的被動閱讀,形成主動閱讀的閱讀習慣,更能從中獲得無窮好處的益事。
(二)學習不同的閱讀方法
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我們需要學習不同的閱讀方法以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如魯迅先生的跳讀法,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不會固步糾結,而是會直接跳過這部分,繼續下邊的閱讀內容,不僅能節約閱讀時間,也不會對重要內容造成無法及時閱讀的遺憾。陶淵明前輩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亦與其相似,只求領會全文大意,不倡導在字句上糾結,不會影響同學們的“每有會意”與“欣然忘食”。華羅庚也有另一種讀書方法,他主張同學們把一本書認認真真的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簡單幾句話中蘊含著許多深刻的含義。雖然擺在眼前的只是一本薄薄的書,但若對書中的每句話、每個概念、每行字句都追根究底,對他們的意義、用法、來源都認真斟酌、研究透徹,這本書所包含的內容便不止于此了,這便是由薄到厚的過程。但若能從這些繁復的知識中抓住中心要點,找到精華所在,便能把握住本質,這本從薄到厚的書便又變薄了,不過你的知識卻只會變得越來越厚。這個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閱讀方法,我們只能教授學生最簡單最常用的幾種方法,如略讀法、精讀法等,學生們一定能從實踐中找到最適合他們自己的那幾種方法,使閱讀變得更加簡單,更加有效率、有意義。
(三)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曾經有學者提出過“環境決定論”,雖然該說法太絕對化難以認同,但我們依然能從中窺見環境對于人類的影響力非同一般。教師應當在班級創造一個眾人讀書的良好氛圍,不但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進行最少30分鐘的課外閱讀,還能要求學生們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并交換讀書筆記。學生閱讀的書籍類型可包括各種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兒童文學讀物,如兒童繪本、睡前故事等,或中外文學名著,如中國的四大名著《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以及外國經典名著《小王子》《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海底兩萬里》等,還有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等。我們還能在學校里開放閱覽室,方便學生閱讀,并在走廊上張貼名言名句,增加學生的閱讀面。
【結 語】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關于如何促進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措施多種多樣,只要我們能對高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再多一點點重視,從他們繁重的課業、習題中釋放出一點點空間,給學生再多一點點的自由閱讀時間,我們便能幫助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另一個更為浩瀚,更加精彩的書中世界,為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插上絢麗的翅膀!
研學后教的理念指的是教師在教學前先通過研學案的方式讓學生自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對學生寫作中的問題進行糾正,促使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研學后教理念下的高年級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前進行重復的備課工作。第一次備課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主要的教學內容,并確定一份研學案。教師將它提前發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其內容進行完善。隨后,教師根據學生書寫的內容判斷學生的作文水平,并從中研究學生寫作中的問題。根據從研學案中獲得的知識,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備課方案,彌補其中的不足。以《二十年后回故鄉》的寫作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前發放研學案,讓學生想象二十年后自己從事的職業、故鄉的變化等,并把這些記錄在上面。教師課前收回研學案,根據學生寫出的內容確定學生的欠缺之處,如有的學生只是籠統地說了故鄉在二十年后的樣子,并沒有將現在的故鄉和未來的故鄉進行對比。教師根據備課方案,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未來故鄉可能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把現在和未來的故鄉進行對比,著重突出思鄉之情。通過反復細致的備課工作,教師在充分把握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真正做到有備無患。
二、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細致的備課活動后,寫作時教師要注重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生活是語文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前布置課下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積累。《地震中的父與子》主要表現出了父愛的深沉與偉大,學完這篇文章,教師可以開展以我與我的父母為主題的寫作活動,教師提前將寫作的主題告訴學生們,學生們自己確定寫作的題目,并在生活中觀察父母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感受父母對自己深厚的愛,并回想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的最印象深刻的事情。通過細致的觀察父母如何對待自己,讓學生更加切身地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使學生在寫作時有話可說。仍以《二十年后的故鄉》的寫作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故鄉,看一看自己的故鄉在發展中的優點和缺點,并通過采訪很長時間才回到家鄉的人,他們印象中的家鄉是什么樣子的,當再次回到家鄉后,感受到了哪些變化及在離開家鄉的時間里對家鄉抱有怎樣的感情。學生通過在課下中搜集寫作的資料,并利用互聯網查詢這些年家鄉的建設政策,思考若是自己長大后離開家鄉在異地生活、工作,家鄉那時會是什么樣子,自己對家鄉又會抱有什么樣的感情。在寫作之前,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使每個學生都充分挖掘生活內容,在寫作過程中有話可寫。
三、自由的語文寫作課堂
研學后教的理念下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進行自由的寫作練習。通過自由的寫作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作文觀點雷同的現象。以習作三的寫作練習:寫一寫體現人們相互關愛的事情為例,學生自行確定寫作的題目,描述事情發生的環境和經過。有的學生寫的是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事情,有的學生寫的是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事情,有的學生寫的是自己和朋友之間的事情……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們充足的自由和時間進行寫作活動,讓學生們選擇自己想寫的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不同的角度書寫文章,表達感受。在作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由寫作,提高學生對寫作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不拘形式地進行寫作表達,提高學生個性化學寫作的能力。
四、小組探究與教師教學相結合的作文寫作
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廣泛的閱讀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知識,開闊人的視野,而且可以開啟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審美品質。在倡導學習型社會的今天,恰當有效的課外閱讀對于小學高年級同學來說尤其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我們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以精讀帶泛讀,以課內帶課外,要講究閱讀效率,提高閱讀速度。
一、運用遷移
閱讀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閱讀過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關技巧教給學生,使學生對閱讀理解的操作過程做到心中有數。教師還要訓練學生在掌握關鍵性操作要領的基礎上,講究操作的靈活性,使學生能根據不同的文章選用不同的方法,主動把握理解的契機。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從課堂學到的理解詞句,概括內容,歸納中心方法規律,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去,培養自己運用知識獨立思考和迅速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如用朗讀感悟,體會人物內心這個方法學習《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后,教師就要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學習《船長》《平分生命》等文章。
二、 嘗試速讀訓練
(1)“遮蓋速讀法”。準備好一張白紙和書頁差不多大小.放在書上端,讀完一行就把紙往下拉,蓋住讀過的一行,使眼睛不能來回重復,同時減少眼睛的左右移動,增強眼的視覺廣度。隨著訓練.把遮蓋擋用的紙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漸提高速度。
(2)“限量速讀法”。在閱讀前確定閱讀的數量,限定時間讀完。學生可能一開始不行,但隨著逐步訓練,能漸漸提高閱讀速度。
(3)教會學生做筆記。俗話說:好腦袋不如一支爛筆頭。筆記是記憶的貯存器,資料的倉庫,思考的激發器,創造的發源地。①眉批筆記。在閱讀時隨手進行,把讀書時產生的心得、評語、疑問等隨時寫在書頁的空白處。②摘錄筆記。把讀書時發現的好詞語、句子、片斷摘錄下來。③提綱筆記。將原來較長較深的書或文章用提綱形式摘錄下來。④寫心得體會,也就是讀后感。把讀書時的心得體會寫成短小文章保存下來。
三、開設“課外閱讀課”
把課程表中的一節“興趣活動課” 設立為“課外閱讀課” ,推薦讀物、指導方法、欣賞評析。保證每周一課時,師生互動,逐步把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過渡。
四、展示閱讀成果
把課程表中的另一節“興趣活動課”作為學生閱讀活動的交流舞臺。
(1)每兩周“兩個一”交流 :一首古詩、一句名言警句。
(2)每月一次語文活動:成語接龍、讀書筆記展評、講童話故事、誦讀古詩、說新聞、談我最喜歡的書、“新書介紹”等。
(3)每學期一次“語文節”:詩歌朗誦、手抄報比賽。
“讀書擂主”每月一評。為了刺激疏于閱讀摘錄的學生多讀多記,溝通學生之間的聯系,活躍學習氣氛。經過評比,我把在閱讀活動中涌現出的好的典型,給予“讀書擂主”的光榮稱號,讓他們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告訴同學,把自己大量的優秀的讀書筆記提供給同學,這時,所產生的效果就不僅僅是增長學生知識,更是一種重于言教的榜樣的感召力和生生之間的融洽。
(4)成果展示,讓他們在閱讀活動過程充分做主人,邊做邊評,邊評邊賞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發展讀書、寫作、動手、反思、評價等各方面的語文素養,體驗學習的樂趣,受到心靈的震撼。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會在興趣閱讀活動中有話可說、可寫,甚至可以把自己在閱讀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搬到課堂上來,以利于他們主動建構。“班級讀書會”是一種很好的做法,是先引導孩子用一段時間去讀一本教師或同學推薦的好書,然后用一個集中的時間由同學和老師以及家長共同對作品進行自由的討論,其間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讀后感或其他作品。
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做細心人,經常暗中提示指點,給他以“一鳴驚人”的機會,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較好的發展。讓課外閱讀成為高年級同學的一種快樂。
五、體驗讀書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