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4: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近幾年來,由于環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學藥物泛濫或遺傳因素等的影響,我國的特殊兒童數量在不斷地增長。我們所說的特殊兒童并不僅僅是身體上盲、聾、啞或智商上的智障兒童,還包括不同類型的問題兒童,比如多動兒童、自閉兒童或者學習能力缺陷兒童等。由于他們生理或心理上的種種缺陷或障礙,會使得他們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問題。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對特殊兒童障礙、技能的恢復和提升,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幫助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特殊兒童群體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兒童群體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種缺陷,還有許多孩子在言行舉止、情緒等方面表現出不同于一般人的異常,長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就會演變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動癥、自閉癥、強迫癥等。特殊兒童群體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問題及軀體化癥狀。通常情況下,睡眠問題在兒童群體中很少出現,但是特殊兒童往往有較大的心理壓力,有時會出現失眠、夢魘等睡眠問題。另外,有些特殊兒童因為焦躁、不安等情緒會表現出一些軀體化癥狀,比如消化不良、頭疼、腹痛等。

2.情緒暴躁,對他人有嚴重的敵對情緒。由于特殊兒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們經常感到壓抑和自卑,可能會因為很小的一件事或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而表現出敏感、焦慮、易怒,甚至情緒失控、大發脾氣、破壞東西等。比如多動癥兒童,雖然他們在生理和智力上沒有缺陷,但是因為表現多動,可能容易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打罵,受到學生的嘲笑或歧視,使得他們對別人沒有信任感,存在嚴重的敵對情緒,攻擊性很強。

3.存在嚴重自卑自閉癥狀。特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進行正常的交際活動,不愿意和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尤其是盲童、聾啞等本身有交流障礙的孩子,他們總是因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別人相處,長期以往他們就難以融入社會,很難和別人交流溝通,然后就表現出一些自閉癥的癥狀。

二、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相關專業人員培養。在當今社會日趨復雜化的背景下,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相關專業人員培養非常重要。重點是對師資隊伍進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學能力,打造出有愛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學能力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用愛感化學生,用寓教于樂、切實可行的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

2.引導特殊兒童增強自我調適能力。特殊兒童的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由自身認知能力和調適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引導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增強他們的自我調適能力。比如“特殊兒童怎樣正視自身缺陷”這個問題,有些融合學校的教師鼓勵普通學生不要嘲笑和歧視特殊兒童,不要用“聾子”、“瞎子”、“”等字眼來稱呼他們,這固然對特殊兒童是一種保護方式,但是也應該引導鼓勵特殊兒童正確地認知自己在身體、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殘儀器、配合教師、醫生等的訓練,才能勇敢地去接觸社會。正如周婷婷在“聾人如何適應主流社會中”所說:“我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聽人世界里,這20年來,從意識到自己是聾人,到忘記自己是聾人,再到面對自己是聾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聾人、同時也正視自己是聾人,經歷了一番頗為矛盾、痛苦的心理歷程”。

3.要用足夠的愛心、耐心對待特殊兒童。(1)用愛心撫慰特殊兒童受傷的心靈。對待特殊兒童的愛心要時時刻刻體現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愛護關心學生并不需要說多少大道理,有時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就能表達對特殊學生的關懷、肯定、鼓勵,使學生心靈受到極大的鼓舞。在實際特殊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班內每個特殊兒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們個體的差異和每個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因材施教,綜合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每個特殊學生身上的長處,不吝于給他們的任何細小進步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重新找回自信心,讓他們在一次次的進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不斷進取的精神。(2)用愛心感受特殊兒童敏感的心靈。由于各種社會因素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特殊孩子的心靈都比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內心強烈的反應。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的教師,需要能夠時刻洞察到特殊學生的每一個內心的變化,用愛心來體會他們的內心情感。并利用現實中的具體實例、教學中的言傳身教,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鼓勵他們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事物,引導他們學會怎樣正確判斷和應對各種事件。(3)用愛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兒童叛逆的心靈。特殊兒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靈,容易有叛逆的傾向。教師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并經常以鼓勵、表揚的話語,來使他們享受到成就感。還要充分理解他們身體或心理事實,不因他們本身的缺陷阻礙學習而責怪他們。比如有些在聽力上存在障礙的兒童,他們聽課主要依靠視覺等感官,使得他們眼睛等器官壓力較大,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進度比較慢,但這些問題并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教師只有認識并理解了這些,才能從他們實際情況入手,為他們針對性地設置學習內容,有耐心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使他們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4.在教學活動中提高特殊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征設計出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體驗、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動平臺,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學的文化知識教學中。促使學生盡可能直觀地感受和參與教學活動,從而為特殊兒童創造出輕松、愉悅、積極的學習環境,這對幫助減少特殊兒童的自卑、厭學、敵對等情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培養特殊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

5.注意教學理論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為了讓特殊兒童更好地生活和適應社會,所以需要注意將教學理論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不但設置各種教學活動來貫穿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在學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學生的學習、生活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因為只有這樣,特殊兒童才能將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主動自發地調適自己的心理以適應社會的實際情況。

三、結束語

最近幾年來,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和民眾的關注,使得教育質量和教學設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卻沒有取得很大的進步。進行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不但要注重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進和創新,更要用愛心、耐心給予特殊兒童心理上的關懷、理解,為他們的學習成長創建一個輕松愉悅的、充滿愛的、積極向上的環境,促進他們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遠離家鄉到城市務工,導致一部分兒童短期或長期地離開了直接監護人,成為農村的一個特殊人群———留守兒童。據統計,大部分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兒童處于一個特殊的家庭環境,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導致“親情饑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有的同學性格內向、孤僻,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與別人來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學因隔代管理,導致性格倔強,暴躁任性,存在破壞或攻擊行為。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養成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階段。作為農村小學,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如何從實際出發,研究和解決留守兒童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摸清留守兒童情況

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電子檔案。要安排專人,深入各個班級和相關家庭調查清楚全校留守兒童的分布情況,落實清楚留守兒童委托監護人姓名、與兒童關系、家庭住址及聯系電話等,要掌握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外出務工地址、聯系電話、QQ號碼和微信號,利用互聯網和手機通訊等方式,及時同家長溝通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情況、思想表現、性格及優缺點。只有建立了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檔案,才能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針對問題深入分析根源,及時有效解決問題。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咨詢

學校要借助于網絡,從互聯網上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建立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為主渠道,發揮多媒體設備功能,對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心理常識,強化心理素質。同時要指導各個學科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訓練。要督促班主任在學習和生活中切實關愛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正確對待,幫助走出消極、落后的誤區。學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設施,安排專人,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問題干擾。在心理輔導工作中,農村小學可能會缺乏心理健康專業教師,針對這種情況,一是要組織老師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研修,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網絡上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幫助教師采取靈活的方式開展輔導工作。對于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惱、煩悶、急躁、焦慮和孤獨,可以通過播放心理健康輔導視頻或序列化的集體輔導講座形式進行。對于留守兒童存在的各種個體心理問題,要區別對待,尋找合適機會同留守兒童談心交流,從根本上摸清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和根源,進行細致、對應的指導,達到真正走入留守兒童心靈,糾正留守兒童心理障礙的目的。

三、開展多種教育活動,營造健康成長氛圍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要切實營造和諧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和愛心。要運用好學校網絡教室、留守兒童之家、圖書閱覽室、團隊活動室和興趣小組等各種陣地,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并且要多把活動機會讓給留守兒童,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感受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關愛,順利跨越心理障礙,改正不良的思想行為和習慣。學校還要借助于網絡信息渠道,同社區、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聯系,開展愛心幫扶活動,填補留守兒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帶來的空白,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愛,解除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困擾。

篇(3)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多,他們大多數正處于心理健康發育的重要時期,但由于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正確的疏導,造成了孤僻、厭學、焦慮、自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勢在必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缺乏責任意識,以自我為中心

處于心理健康發育關鍵時期的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伴關愛以及引導時,不易養成責任意識,不懂得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隔代老人比較溺愛孩子,在孩子提出要求時不管是否合理,都會盡量滿足,會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自我意識過于強烈,但內心又很脆弱,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會亂發脾氣,甚至誤解他人的意思,產生暴力傾向。

(二)人際關系緊張,性格孤僻

留守兒童缺乏豐富的課余活動,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僅限于在課堂上,缺乏人際交往經驗,再加上其自身的性格差異及心理缺陷,容易與朋友發生沖突,使得人際交往更加困難。此外,長期得不到正確的心理健康指導,其情緒得不到宣泄,讓孩子更不愿意與人交流。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焦躁的性格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三)厭學,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由于隔代撫養,孩子在課堂上的問題在課后不能及時解決,許多孩子的學習興趣減低、課上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動作、感覺學業壓力大,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由于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使得他們把精力放在了玩樂上,有的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有的孩子則接觸社會上的不良人群,學會抽煙、喝酒、打架,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成因分析

(一)家庭環境的不和諧,造成孤僻自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教育疏導,父母只是在經濟條件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了孩子出現浪費金錢的行為和自控能力差等現象[1]。此外由于家庭條件差,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孩子容易產生偏激、易暴躁的負面情緒。

(二)社會環境復雜,不利于他們養成正確的社會良知

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課余活動形式單一,一些農村普遍固有的“小農經濟意識”對留守兒童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農民在閑暇時多是打牌,忽略了文化教育,而留守兒童的自控力較差,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2]。由于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不足,使得一些庸俗的網絡文化進入留守兒童的生活,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導致他們與現實生活脫節,產生自我封閉、情感認知與心理錯位等問題。

(三)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疏導,沒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制度

目前,農村學校幾乎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很少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使得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沒有及時得到幫助,受心理問題長期壓抑,使他們容易形成一些負面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危機事件產生。此外教師本身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問題所持觀點不同,就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沒有達成共識,這樣不利于和學生之間交流,使他們的心理問題難以解決。

三、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對策

(一)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港灣。家庭教育是孩子養成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途徑[3]。父母的引導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外出打工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最好能把孩子帶在身邊,或是選擇合適的監護人照看孩子,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此外,經常和孩子打電話或進行視頻聊天,多進行溝通,及時解決其遇到的問題。家長還應多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以便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情況,關注他們的成長。

(二)改善相關教育方法,注重素質教育

一些農村的學校還秉承舊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追求升學率,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片面的認為簡單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就可以代替心理課程,但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因此農村學校應加強素質教育,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增強社會教育,完善社會關愛體系

鼓勵社會愛心人士及社會團體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去,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社區教育委員會等組織要積極組織愛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行動[4]。同時完善關愛體系、教師資源配置和相關管理制度,充分考慮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方向。優化社會環境、清理學校周邊的娛樂場所,讓留守兒童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健康成長。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弱勢群體,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焦點問題。我們應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出發,對留守兒童給予關愛,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健康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更好的融入社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謝蘭,毛厭草.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實施途徑[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22):3516-3517

[2]陳君利.簡析農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21):292-292

篇(4)

(一)性格孤僻。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跟隨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少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二)心理自卑。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他們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依靠和保護,因此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三)逆反心理嚴重。根據我們下發的調查問卷,我們感受到絕大部分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同長輩、老師、家長、同學的對抗情緒很嚴重。

(四)電視、網絡成癮。一些留守兒童愿意借助電視、網絡等媒體消磨時間,漸漸成了“小電視迷”、“網上游民”。

(五)行為道德缺失。有些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但是很難及時得到糾正。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每年溝通交流的形式多以電話和網上視頻為主。溝通交流時間、次數有限,導致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二)學校教育的弊端。農村小學,經濟條件差,師資薄弱,缺少,甚至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對于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疏導和教育。

(三)社會不良環境的熏陶。留守兒童是處于學齡期的孩子,效仿心理、好奇心較強,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

三、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教育對策

(一)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首先,出外打工的父母要與孩子定期交流和溝通,交流內容除了孩子的生活、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其次,父母還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最后,臨時監護人或者其他親屬要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篇(5)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龐大的群體。針對我校的實際,我們調查了六年級的留守兒童,通過相關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統計數據凸顯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因此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表現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覺但影響深遠。主要表現為:(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了父母,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弱無助,久之會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2)自卑心理。學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3)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數兒童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兒童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使人無法管教。

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心理健康和成長,也容易引起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安全。據公安部的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調查還顯示: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90%的教師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兩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

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

1.家庭方面

(1)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回家的次數不多,這些家庭的學生長期缺少父愛或母愛,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兒童當前有嚴重的“親情饑渴”。他們感覺孤單無助,感到被遺棄,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長期的分離和缺乏聯系使得親子關系出現障礙,孩子不愿意與父母交流,父母無法與孩子溝通。(2)雖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監護人和留守兒童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大都比較積極,大多數留守兒童都表示喜歡讀書,父母也表示只要孩子能讀,都會讓子女繼續讀書。但是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不容樂觀。老年人文化知識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能監督他們的學習,照顧他們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很難輔導他們的學習。有些兒童剛進學校,面對學習壓力,沒有父母的鼓勵和幫助,很多孩子學習跟不上,成績下滑,放任自流,他們自律性越來越差。據調查,留守兒童中只有個別成績優良,大部分居班級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兒童學習無人督促,處于散漫狀態的嚴重現實。

2.自身方面

(1)通常情況下,父母不在身邊,兒童會感到孤獨無助,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祖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2)依賴心理較強。留守兒童多由祖輩撫養,祖輩由于思想觀念較陳舊等因素影響,常對孩子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事包辦,使他們養成了較強的依賴性。(3)焦慮心理突出。留守兒童耳濡目染許多殘酷的現實,看到了農村的艱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難甚至是屈辱,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把自己肩負的責任看得過重,認為自己不讀好書就對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這樣,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焦慮,使他們長期煩躁不安,性格怪異,不能很好地與他人相處。

3.學校方面

學生的健康成長,歸根到底還是教育問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我國農村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較薄弱,這也是留守兒童狀況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而農村學校應試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使得學校教育處于懲罰性教育層面,難以做到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促使其轉化。

4.社會方面

(1)留守兒童一般都處于弱勢的地位,久之使他們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2)留守兒童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目前的社會環境復雜,良莠并存,外部誘惑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常和行為越軌。(3)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留守兒童現象是人口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進一步流動,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留守兒童的隊伍勢必進一步擴大。如果他們的生存環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礙于農村人力資源的提升,最終將嚴重阻礙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抓好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是重中之重。從多個方面培養專職、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性,增強學校心理咨詢室的服務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

篇(6)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1]。“心理健康”是指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社會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功能[2]。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許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由家里老人或親朋照顧。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未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產生不少心理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傾向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他們自慚形穢,怕被別人瞧不起。有的父母把孩子托給親屬,孩子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認為自己不是這家庭中的一員,覺得自己比這個家庭中的人低一等,說話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錯或做不好招別人責備。

2.孤僻心理與交往障礙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容易對周圍的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害怕與人交往,逃避各種活動。

3.逆反心理和行為偏差

因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對人際交往不信任。大多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上心理空虛轉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如抽煙喝酒、逃學打架,早戀等。同時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他們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兒童養成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

1.家庭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大多接受隔代教育,即由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擔任臨時監護人。由于體力、素質等多方面的原因,臨時監護人大多局限于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無法盡到對孩子全面的教育責任。留守兒童父母長年累月在外打工,不能很好地與子女維系親情、溝通思想、鼓勵孩子上進。他們往往以為給留守孩子買了幾件衣服,交清了學雜費,寄回了充足的生活費,就是自己關愛孩子的全部。而很少注意孩子思想在想什么,內心真正需要什么。許多留守兒童在心底對父母失望,認為父母是遙不可及的,暗示出父母在留守兒童心目中的地位和情感已逐步淡化甚至消失。

2.農村基層組織功能的弱化

由于農戶家庭的相對獨立,農村基層組織的功能也由原來的直接組織和領導農村經濟社會活動,轉變為指導。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的數量被減到了盡可能少的程度。越是經濟落后的地區,村級組織的作用越有限。在走訪調查中,筆者問及一些村干部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何對策和想法時,他們的回答是“我們只考慮為農民抓票子,沒去考慮為農民帶孩子”。因此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無論是從職能上還是從實際功能的發揮上,相當大一部分農村基層組織發揮的作用不夠,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在大多數農村地區只能是聽之任之。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優化家長的管教水平,建立積極的親子依戀關系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親子依戀關系的建立,是親子間情感互動的產物,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對于留守兒童的父母來說,應多給孩子理智的關愛,愛而不溺、嚴而不厲,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激發其積極向上的愿望;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2.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努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建和諧向上的教育環境,并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心和愛護。首先,學校要加強留守兒童的管理工作。學校要深入每個班級,摸清每個班的具體情況,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等個人情況,使教師能有針對性地掌握留守兒童真實情況。再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援助制度。聘請心理輔導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咨詢,以預防和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引導留守兒童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3.加強農村基層社會組織的建設。

加強農村的社區建設,發揮社區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作用。社區是一個人際十分熟絡的社會,也是留守兒童的主要社會活動場所。社區對留守兒童及其父母都比較了解,這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同時社區又是監督留守兒童可能產生不良行動的最好場所。留守兒童盡管缺少親情,若社區能使他們感到溫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償親情。因此,應該大力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給農村社區以監護留守兒童的責任和權力。

總之,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他們心理素質的活動,做到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科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留守學生德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D-38)子成果之一。

篇(7)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需要成人或委托監護人照顧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留守兒童現象是中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這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在學習、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問題,而心理健康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1、自卑。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遇到困難時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尤其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自卑感會增加和泛化。

2、孤僻。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時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時間里不愛說話,有些自閉;在學習和人際關系上遇到的煩惱較多,他們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傾訴,長此以往會導致他們對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3、任性。農村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爺爺奶奶隔代監護,由于爺爺奶奶年紀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過于溺愛,留守兒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現偏差、逆反,在行為上,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傾向。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機會,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戀需要得不到滿足,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心理上的敵意和焦慮。監護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輩大多溺愛孩子,往往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易使孩子養成刁頑任性的不良個性和行為。

2、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但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學校對于寄宿學生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留守兒童在學校很難得到學習以外的關懷;農村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存在偏差,教好幾個差生,不如帶好一個優生;學校辦學條件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寄住在學校附近的親戚家中,在學校和親戚之間形成一種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監護失控。

3、社會教育不良

當前,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由于基層很少或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的社區教育組織,使得農村少年兒童的教育與成長發展在社區教育中還處于真空之中;社會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農村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改變那種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體現的錯誤觀念,使其充分重視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除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等方式;要時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和交流,以及時了解子女的發展和變化。

2、加強農村學校教育

學校應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增設特色課程,將心理輔導課程和法制課程納入必修課程,開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強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兒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家長及監護人進行培訓,使其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探討并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包括保育員的選用、培訓、管理方式的改進、相關制度的落實等,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居住和生活條件。

3、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全社會要給農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學機會,以盡量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政府應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強化父母在子女監護和教育方面的職責;在學校設置方面合理布局,盡可能縮小農村小學或教學點的覆蓋范圍;社區居委會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

參考文獻:

[1]熊磊,石慶新.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8,(6).

[2]葉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

篇(8)

學校教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為學生傳授各種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康、能面對未來社會種種挑戰、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堅強自信、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但大量的事實資料證明,當前孩子中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現就自己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多年的經驗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析如下:

一、現狀分析及其原因

1.個人因素

通過觀察,我發現許多兒童也抱有許多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也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去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時,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玩具等方面。還有的孩子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難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中,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人們最早生活在家庭之中,兒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基礎是由家庭奠定的。但不良的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不同的危害。一部分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孩子養成自高自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現在的家庭多半是三口之家,全家托著一個“太陽”,整天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樣侍奉著,恐有閃失。洗腳水有奶奶端送,書包有父母整理,吃飯有人端,被子有人疊,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另一部分家長管教過嚴,期望過高,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家長總覺得一個孩子,一定要讓他學好,想方設法為孩子請家教,找補習班,制訂各種培訓計劃,購買各種教輔資料,制訂過高的目標。還有個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或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有對抗情緒或自卑心理,養成不好的品性。

3.教師因素

首先,教師不正確的教育思想,不端正的教學態度,不健全的人格,不良的情緒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其次,教師教育教學方法不得當,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疲勞,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最后,教師心理不健康,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學校采取的對策

1.建章立制,明確責任,使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井然有序

留守兒童本身就是一個“三缺”群體――生活上缺少照顧、行為上缺乏管理、學習上缺少指導,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對他們的管理極其困難,往往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進行思想教育,卻收獲無幾。久而久之,教師就會失去信心。因此,一開始學校就把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來抓。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提高了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大力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學校通過“六一、國慶、元旦”等節日開展大型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效地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能夠促成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適應多種需求。

3.開展特色活動,使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豐富多彩

(1)開展“親子”活動,享受家庭溫暖。①為了補償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關愛,我們設計了模擬家庭活動。即每位參研教師認領幾個留守兒童,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給予照料和關心,并在節假日、學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們帶回家,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照顧他們,讓他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得到親情般的關懷。②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品德較好的學生與一名留守學生結成對子,視為兄弟姐妹,在生活學習中互相幫助。③為了讓留守兒童每周至少有一次與外出父母交流的機會,學校安排每班每周上一節親情教育課,并將親情課的具體時間通知給家長。留守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利用校訊通分批給家長打電話,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的工作、生活和身體狀況,與家長親切交流。

(2)舉辦家長學校。祖輩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力軍,可他們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難以適應現代孩子的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素質,學校每學期舉辦家長學校,對他們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引導家長逐步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能夠了解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育,從而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

(3)開展班隊活動。定期開展以親情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活動,通過真情體驗,感悟親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豐富情感積淀,把親情回報付諸實踐。如:利用母親節、父親節和教師節有意識地進行感恩教育。我們要多渠道引導留守兒童去理解父母的艱辛,去感受家庭、學校、社會給予他們的關愛,讓他們用感恩的心去過濾許多浮躁與不安、消融許多抱怨與不快、抵制許多毒害和侵蝕,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覺糾正自己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圖報,與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

(4)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配備心理健康咨詢室專兼職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及時發現和矯正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留守兒童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篇(9)

根據全國婦聯統計,包括學齡前兒童在內,全國在農村有5800萬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家庭生計,長年在外打工,而這些孩子留在家里,無人照管,缺少親情。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很大問題。小而言之,這是農民工留守子女問題,大而言之,這是一個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由于留守兒童的問題復雜且涉及面廣,大家對此的認識仍不夠全面、深入。殊不知,許多留守兒童都有著雙重性格。留守兒童惡劣行為的背后是對親情的無限渴望。留守兒童問題牽涉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還有學校、社會的諸多問題。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了分析。

一、重智力與物質,輕情感與精神

重視智力與物質投入,忽視情感投入與精神關注,是加劇孩子高智商、低情商、與父母情感淡薄的一大因素。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課題組2004年8月對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個省區一百一十五個自然村的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大多數父母與留守子女的電話聯系頻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訪問的父母中,60%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10%的父母平時根本不聯系,只在過年過節時回家看看。大多數父母一年主動打電話的次數也不超過十次,而且為了節約話費,與孩子通電話的時間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鐘左右,談話的內容也僅局限于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孩子內心的孤獨、焦慮與渴望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許多留守兒童都有著雙重性格。調查發現,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行為表現和父母在家與否關系極大。在學校和家長面前表現良好,甚至特別樂觀的留守兒童內心往往容易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悲傷感,要強的孩子往往還會有意掩飾內心的孤獨,時間長了就形成習慣性自閉,不善于也不喜歡向人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相反,另外一些常人眼中的“壞孩子”,他們打架鬧事等一系列行為完全只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為了讓父母能夠回家看自己一眼。很多孩子表示理解父母的苦心,但物質生活的富足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錢是永遠賺不盡的,任何東西都勝不過父母在身邊的關心與呵護”。相關專家也表示,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雙方最好有一方能夠留在家中。然而,只有少有的家庭愿意放棄打工回來管教孩子;大部分父母出于生存的考慮,他們只能放下老人和孩子,將外出打工進行到底。

然而,隔代撫養又存在想管但不敢管的問題,“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說輕了、說重了,都不好”。因為代管人缺乏必要的責任心,對孩子過分溺愛、縱容,造成實際上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不力,使孩子實際上處于無人監管狀態,出現的問題更是防不勝防。有的走上自我毀滅的犯罪道路,有的為了滿足一時私欲而殘害他人,有的甚至導致幾個家庭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現在不少地方采用了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寄宿制、與家長建立定期聯系、平時耐心疏導和啟發等多種教育方式,讓孩子理解生活的艱辛,以期引導這些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但是這些仍替代不了父母的關愛與教導。如果父母實在無法在身邊照顧孩子,也應當增加與孩子聯系的頻率,同時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系。耐心與孩子交流,爭取與孩子建立密切的聯系,減少疏離感。除了關心他們的學習,還要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心理狀況,及時給予開導、幫助,讓孩子理解生活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

二、學校教育范圍無限擴容

留守兒童的出現給學校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問題。過去,大部分孩子都有完整的家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分工明確。家庭主要負責生活、心理教育;學校主要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學校大多不用操心課程以外的事情。而現在教育的管理范圍正在不斷擴大。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問題孩子”的總數明顯增加,問題的類型也在不斷升級換代,讓老師窮于應付。如,由于父母的缺位,代管人疏忽,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內心孤獨,個性變得孤僻、自卑、無安全感,出現一定的交往障礙。往往存在一些小事也會引起激烈沖突的情況。無論是留守兒童工作做得好的,還是不好的,學校都針對留守兒童的幫輔工作做了一些形式上的安排,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寄宿制、老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幫輔、與家長建立定期聯系等。但實際上,受師資力量不足的局限,大部分的學校一個班孩子只有班主任老師真正在負責。對于留守兒童的管理,許多班主任苦不堪言。留守兒童多的班級,甚至到了無人愿意當班主任的地步。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出現留守兒童任意逃課、隨意出走的事情。這些問題普遍且防不勝防。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資源本來就薄弱,留守兒童出走所帶來的責任和費用令學校不堪重負。

留守兒童的大量出現,還使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穩步提高的農村兒童入學率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初中生的在校率在留守兒童中大幅下降,有很多學校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5%,這與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是有相當差距的。而在讀的許多留守兒童也只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應付學業。

許多案例中的留守兒童對學校、集體、社會的敵對與排斥情緒以及輕生等行為,與生活的艱辛、考試的壓力、校園的冷漠不無關系。

針對以上問題,加大師資建設,建立心理咨詢機制,關注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當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學校應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并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使教師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切實運用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爭取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另外,學校應堅持以活動的形式開展心理輔導課,充分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體驗,增強互動性,以切實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目的,而不是采用枯燥的純理論課堂學習形式。

三、不良社會環境侵蝕兒童心靈

農村與城市之間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差距,作為公共環境應有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有了巨大差距。越到底層,精神文明秩序越差。而這些精神文明秩序的臟、亂、差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不可低估。由于壯年的缺席,許多鄉村缺乏生機與活力。一個年齡段的斷層,使留守的兒童和老人失去依靠,也使整個農村原有的積極健康的精神生活黯然失色。黑網吧、電子游戲等倒成了留守兒童家庭之外的精神棲息地。沒有父母完整的愛和適時的監管,社會保護機制沒有形成,處在心理不成熟期、性格不穩定期的留守兒童,只要走出家門,便很難持守原本純潔的心靈。

許多家長誤以為教育是學校的職責,與家庭無關。殊不知,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和思想也會為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外出打工的家長中有“讀書無用論”思想的不在少數,加之在外打工接觸的許多惡習和不良思想,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些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如果不引起重視,就容易出現“五加二等于零”的現象。學生在校接受五天的課業及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卻被雙休日兩天接觸到的不良行為消于無形,甚至那兩天所接受的不良影響還遠遠大于學校積極正面的教育。

由此可知,營造可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中之重。黑網吧、電子游戲室等不良娛樂場所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滋生問題留守兒童的溫床。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書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應當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展覽館、美術館、文化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動物園、公園等場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未成年人免費或者優惠開放。”除了對黑網吧、電子游戲室等不良娛樂場所進行嚴格整頓之外,可以借助這些免費或優惠開放的公共場所,學校以及代管監護人定期組織留守兒童參觀、游玩,讓他們接受健康環境的熏陶。

總之,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許多留守兒童都有著雙重性格,一系列惡劣行為的背后是對親情的無限渴望。沒有父母完整的愛和適時的監管,社會保護機制沒有形成,處在心理不成熟期、性格不穩定期的留守兒童,往往容易走向極端。留守兒童的問題復雜且涉及面廣,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是學校與社會的問題。重智力與物質、輕情感與精神,學校教育范圍無限擴容、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生活的艱辛、考試的壓力、校園的冷漠,不良社會環境無一不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黑手”。只有整個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才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阮梅.世紀之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4-15.

篇(10)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多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因代溝障礙和教育觀念的差異。兩代人不能融洽相處。這些兒童得不到父母親情的感化。應享有的親子教育大打折扣。

養成教育缺乏。留守兒童大都是當地農牧民家庭子女,家長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家庭教育理論是個空白。家長一味順從孩子的任性,過于溺愛和嬌生慣養,偏重于物質的給予和滿足,滋生了孩子的不良習性,缺乏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造成孩子自主管理能力較差,不愿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獨立生活能力差。

情感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因長期失去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幼小的心靈經受著生活與情感的折磨,情感無法傾訴,長期壓抑的情緒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缺乏蓬勃的活力和奮發進取的意志。造成人際交往中感情體驗不充分,人格發展不完善,這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學校教育缺位。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存在差距,教育工作者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社會教育內容和社會實踐效果不能得以開展和落實。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還較薄弱。

法制教育缺少。一方面,雖然大多數留守學生都學過法律常識,接受過校紀校規和思想品德教育,但收效甚微,他們的法律意識依舊模糊。由于他們法制觀念淡薄,自制能力差,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違紀違法的事。另一方面,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和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使他們容易產生觀念的錯位和偏差。

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策略

用“責任心”關注。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學校作為向社會培養人才和輸送大量合格勞動者的機構,教師是先于學生受教育的人,不僅應學有專攻,而且應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能夠遵循教育規律,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特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特殊群體,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內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內向的,如果我們老師不負責任地將他們遺棄在一邊,就會加重他們的自卑感,他們會缺乏學習的動力,甚至會自暴自棄,將來走向社會后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這樣就不能實現培養合格勞動者的基本教育目標。筆者認為,強烈的責任感是我們對待留守兒童應該具備的首要態度。留守兒童在學校大家庭中學習生活,學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進一步落實管理措施和創新關愛手段,使留守兒童的自卑感、孤獨感消除,自信心、光榮感得到培養,性格、行為偏差得到糾正,生活質量提高,學習成績上升,心智得到培養,擁有與非留守兒童一樣的健康成長環境,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和快樂。

用“誠心”信任。人們常說“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梁”。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要堅信: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學生做不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一個人身上一點優點也沒有,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希望自己獲得榮譽、被別人羨慕,而這種榮譽和羨慕,就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和精神支撐。因此老師應多創造機會讓他們充分地表現自己,鼓勵他們尋找自身的閃光點。老師如果發現了他們的點滴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表揚。通過真誠的交流,讓留守兒童知道老師并沒有放棄他、鄙視他,而是時刻都在關心著他,這樣彼此才能消除溝通的隔閡,減輕心理負擔,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用“愛心”呵護。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植根于愛”。師愛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有了愛,教師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被施教者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勇氣。愛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最微妙的接觸。”所以,只有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把學生當作朋友,尊重他們,善待他們,學生才可能無拘無束地敞開自己的心扉,接受品德的教化和熏染。因為有愛,才會有創造的喜悅,故而對教育、對學生更加充滿愛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這種愛與創造永無止境的良性循環。留守兒童從小就失去家庭的溫暖,生活在冷落孤寂的特殊環境里,很少作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因此他們變得敏感,自卑,感情豐富而脆弱,經不起絲毫的刺激和打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傾注愛心,以自己的滿腔熱忱影響、鼓舞這些學生,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用一顆愛心去溫暖留守生那幼小稚嫩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彌補情感教育先天缺失的遺憾,讓這些留守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地成長,享受和煦陽光的沐浴。

上一篇: 國培送教下鄉研修總結 下一篇: 多肉澆水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 | 亚洲男人aⅴ第一网站 | 最新AV网站在线看 | 亚洲最新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国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