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4: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畜牧業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必要性
首先,發展現代畜牧業,是加快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生產技術水平的制約,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發展處于平穩增長期,而畜牧業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較大,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實現農業增質增效都具有重要意義。畜牧業已成為我縣農業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主要表現在:一是畜牧業的發展空間大。畜禽飼養總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長,發展勢頭較好。二是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2012年畜牧業為農民直接增收達到263元,2012年預計可達280元。三是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養殖業與種植業產值比為56.5:43.5,主輔換位,畜牧業在大農業中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
其次,發展現代畜牧業,是改變傳統畜禽飼養方式的必然歸宿。傳統畜牧業受生產方式、組織化程度、生產者素質、市場發育狀況等因素影響,存在飼養規模小、疫病控制難、產品質量差、經營分散、抗風險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經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畜禽的社會需求越來越大。與之相適應,發展專業化、大規模的現代畜牧業就成為歷史必然。據調查,全縣目前養豬農戶僅占總農戶數的46%,5年降低約19個百分點;全縣規模化生豬養殖已占飼養量的50%以上,規模化家禽養殖占總飼養量的70%以上,5年分別上升了約30和40個百分點。
第三,發展現代畜牧業,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建設“兩型社會”必須發展“兩型畜牧業”,現代畜牧業正是順應“兩型社會”要求,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畜禽健康,產品優質安全”的標準組織生產,推動畜牧業朝著“產業布局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畜禽養殖與環境保護相一致的生態養殖模式方向發展。目前,全縣60%以上的生豬養殖場(小區)對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了無害化排放。
第四,發展現代畜牧業,是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當前,大中城市逐步實行畜禽產品市場準入制,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就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發展現代畜牧業有利于推進畜牧業標準化的貫徹實施,增強畜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有利于規范畜禽產品養殖過程和食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控制,促進畜禽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相關管理者樹立質量安全意識;有利于推動我縣畜禽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增強畜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提高養殖效益,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發展××現代畜牧業可行可為
(一)市場強力拉動,優惠政策驅動,為發展現代畜牧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近年來,全國出現豬荒,生豬市場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為了平抑物價,維護穩定,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生豬生產的扶持政策,包括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能繁母豬保險政策,地方政府以獎代補激勵政策等等。市場的需求和各級政府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導向,為我們發展現代畜牧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應該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抓住機遇,推進我縣現代畜牧業再上一個臺階。
(二)規模化養殖的快速發展,夯實了我縣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良好基礎。一是畜禽小區建設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規模的格局。截止2012年底,全縣建成生豬養殖萬頭村××個,各類畜禽養殖大戶達到××余戶,生豬、小畜禽規模出欄率分別為52%和72%。標準化養殖方興未艾,規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應用初步探索了我縣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基本路子。大力推廣“畜—沼—農(果、菜、糧)”生態養殖模式,在養殖場(小區)推行“干稀分離、雨污分流、節水養殖、綜合利用”,大力宣傳、推廣循環養殖,節約了飼養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得到了養殖戶和社會的一致認可。三是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筑牢了產業基礎。到目前為止全縣各類產業化畜禽龍頭企業6家。其中廣東溫氏“公司+基地+養戶”模式帶動了一大批農戶發展畜牧業,其合作養戶年出欄肉雞
達××萬只以上;實施的“生豬30萬頭一體化項目”,其××種豬場已建成投產,目前存欄種豬3000多頭;××擴繁場、××擴繁場也運行良好。四川×養殖公司常年存欄外系種豬800余頭,年產“新加系”純種、二雜母豬萬余頭;××食業有限公司設計年屠宰加工生豬60萬頭,2012年實現產值近5億;××××豬肉××廠年需要50萬頭的豬肉原料,2012年產銷兩旺。
3、從業人員健康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發展現代化畜牧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各級、各部門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辦法,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專題講座、現場參觀,組織畜禽養殖戶參加國家級、省市縣畜禽交易會、技術研討會,了解國內外畜禽發展最新動態,學習先進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識,提高養殖者和從業人員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一批能吃苦、觀念新、善經營、懂技術、素質高的養殖隊伍。
三、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注重的事項
一是注重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應針對我縣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資金、市場等多種因素,遵循快速發展又恰如其分的原則,實現要持續發展,選擇各自合理的生產規模和建設模式,通過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達到防御各種風險、降低成本、實現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目的。從目前的情況看,我縣應重點推行兩種經營方式。一是大力開展畜禽小區建設。按照“四化一園”(品種良種化、質量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的生態養殖園區)的要求,發展若干畜禽養殖小區,形成小區規模優勢,到2012年,全縣年出欄1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戶達到XX戶,其中出欄萬頭以上優質生豬養殖場達到15個;年出欄1XX只以上肉雞、肉鴨規模戶達到1500戶;年存欄20頭以上的肉牛規模養殖戶達200戶。二是著力完善產業化經營機制,大力推行溫氏集團目前在我縣運行有效的“公司+基地+養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養殖基地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的運行機制。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技術服務,按保證農戶收益的協議價收購,農戶按標準修建(改造)圈舍進行規模養殖的“訂單養殖”模式,推動畜牧產業化經營向更高層次邁進。
二是注重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畜禽良種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繼續推進生豬良繁體系建設,完善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加快溫氏集團“3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建設,力爭到2012年底,×個分別存欄4000頭左右優質能繁母豬的擴繁場全面投產。切實加強政策導向、項目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以縣鄉為主的生豬人工授精網絡,不斷提高制種供種能力。鼓勵養殖場(小區)自繁自養,全面實現良種化。繼續抓好肉牛品種改良工作,合理布局、鞏固發展我縣肉牛改良站,加強冷配技術培訓,切實提高受精率,大力推廣西門塔爾、夏洛萊、皮埃蒙特等優良肉牛品種,引導養殖戶從役用牛飼養向肉用牛飼養轉變,提高養殖效益。繼續支持溫氏、隆生公司發展養殖合作戶,提高優良家禽品種飼養面。切實加強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實施“畜牧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等工程,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牽引帶頭作用,加快良種良法推廣。
三是注重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在動物疫情診斷、監測、防疫監督和獸藥、獸醫監察等方面條件。進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防疫責任體系,加快推進縣級獸醫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強化縣級獸醫部門的責任,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隊伍。科學編制免疫計劃,完善免疫制度。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依法實行強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檔案,全面推進畜禽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預警和應急體系,加強疫情測報網絡建設,完善以縣、鄉鎮為主干,以防檢人員和村級防疫員為支點的疫病測報網絡,及時掌握疫情動態,科學指導疫病防控。不斷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技術、物資“三項儲備”,加強應急預備隊伍建設,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獸醫衛生監督所建設,切實加強鄉鎮、村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現動物疫病可追溯,逐步建成全縣網絡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能力。建立完善動物防疫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獸醫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技術支撐體系和公益性鄉鎮)牧獸醫站工作人員經費及日常運轉經費、村級防疫員補助等全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完善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保障動物疫病的監測、預防、控制、撲滅以及動物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經費。到2012年,縣、鄉標準化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
四是注重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全面推行haccp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禽飼養投入品的監管制度,指導養殖戶規范飼養、科學用藥,杜絕違法使用投入品的行為。強化畜禽及其產品檢疫檢驗工作,推行畜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標識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檔案,嚴把市場準入關。落實畜產品市場準入和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瘦肉精等違禁藥品使用的查處力度。建立健全畜產品藥物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監測長效機制,逐步與國際市場對接。
1
南非基本概況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積122.7萬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萬人,西南部臨大西洋,東南部臨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為兩洋交匯處,地形地貌西部幾乎是沙漠,中部和東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為主,山丘較少見。海拔高度從沿海的幾米上升到內陸的3000多米,氣候特點則是從開普半島的地中海式氣候變化到夸祖魯海岸的亞熱帶氣候,但在東北部內陸則是草原氣候。日照充足但變化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全國農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區占5%。干旱、半干旱地區占85%,濕潤地區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長受雨量條件的制約呈現明顯的季節性,畜牧業以草原畜牧業為主。分布大致是:東部主要是肉牛、奶牛、豬、家禽等優良品種及雜交種,是畜牧業最集中的地區;北部降雨少、溫度高,只適宜飼養當地的品種;西南部幾乎是沙漠,主要飼養美利奴細毛羊;南部沿海地帶主要飼養良種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種植業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麥,也種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礦產聞名,金礦貯量占全世界的51%,鉆石和寶石貯量相當豐富,居世界第3位。鈾礦貯量居世界第一。交通發達,全國已形成較完整的交通運輸網絡,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從國民經濟結構看,南非以礦產為主的重工業占國民經濟的50%以上,畜牧業占30%左右,種植業、釀酒、旅游及其他產業約占20%。
2
草地生態恢復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點
通過培訓和學習,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態保護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現出一些顯著特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作法和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2.1
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把草地建設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南非的自然條件并不算得天獨厚,草地和森林資源不算豐富,缺水十分嚴重。但是,南非從城市到公路,從機關、工廠、學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圍生態植被良好,青草、綠樹、鮮花是他們的主旋律,形成了一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由綠色植物覆蓋的世界。長期以來,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環境立法和執法已實施多年,政府對農牧業生產的投資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資用于環境保護,大力提倡種草和植樹,并對生態環境保護有嚴格的規定。對采礦企業,在開礦之前必須要有恢復生態植被的規劃,政府才發營業執照;如果在經營過程中沒有及時恢復生態植被,政府則立即吊銷營業執照,關閉采礦企業。城市和公路建設注意保護原有植被,同時規劃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樹木種植面積。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態十分脆弱的地區,建立規模較大的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政府規定造紙廠必須先植樹,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許伐樹用來造紙。從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結合的良性循環。在南非種草和植樹,已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2.2
礦產企業以種草為主要途徑,恢復礦渣生態植被
南非是礦產大國,如果管理不當,亂采濫挖會給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礦業公司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勞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復礦渣生態植被作為己任,實行一邊開采一邊進行植被恢復。根據礦渣上層回填土層的高度,種植不同的植物恢復礦渣植被。回填土層高度在60cm以上,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30~60cm種植一般農作物,低于30cm就種植牧草。礦產企業幾乎用種植牧草來恢復礦渣植被。我們到安格盧(angio)煤礦公司實地學習,了解到該公司為提高礦渣草地植被恢復的科技含量,與比勒陀尼亞大學合作,解決礦渣草地植被恢復的技術問題。
2.3
發展人工種草,實行圍欄輪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區干旱缺水,成為發展草地畜牧業的最大制約因素。畜牧業主要靠種植牧草和飼料作物來解決牲畜的飼料來源。因此,家庭牧場都十分重視利用雨季開展人工種草,尤其是在東部和沿海畜牧業比較集中地區的奶牛場和肉牛肥育場,幾乎靠人工種草發展畜牧業。種草面積視飼養規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為主或禾本科與豆科牧草混播,選擇耐旱、產草量高、草質較優的品種,在牧草生長季節進行放牧利用;雨季結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營養價值仍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數牧場都在雨季剛結束時割草調制青干草。家庭農牧場在種植牧草的同時,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積的土地種植玉米,作為枯草季節飼草料的主要來源。種植飼草料,實行機械化播種、收割和管理。人工種草,既發展了畜牧業,又恢復了草地植被。
與此同時,牧場主十分重視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廣草地鋼絲圍欄技術,實行劃區輪牧。在當地的春季,牧場主利用雨水和光熱條件相對較好的季節,實行休牧,讓草地有休養之機,使草地得到可持續利用。
2.4
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減少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既作為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的關健措施,又作為保護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區因溫度高、降雨少,主要飼養當地的山羊品種外,其余地區都飼養良種畜和雜交種。肉牛品種主要是安格斯、夏洛來、海福特及其與本地牛的雜交種,奶牛品種以黑白花品種為主;南非是波爾山羊的原產地,山羊品種主要是波爾山羊;綿羊品種主要有飼養美利奴細毛羊和dorper肉用綿羊。國家十分重視家畜良種的培育和推廣,設立了國家和民間的良種公牛中心,專門向全國各地的奶牛場、肉牛肥育場提供優良種畜。全國基本形成了國家的、民間的良種中心到生產場的良種繁育推廣網絡體系,牧場主通過限制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的措施來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并根據草地的生產能力來確定牲畜的飼養量,實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壞草原,有效保護草原,又能實現長久的經濟效益,推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南非草原生態恢復與“三化”草地治理考察報告范文由查字典提供!
2.5
滅治草原蝗蟲,治理蟲害草地
南非蝗蟲對草原的破壞十分嚴重,在蝗蟲危害區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蟲4000~8000萬只,3400只蝗蟲一天的采食量相當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國蝗蟲每天要損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對治理草原蝗蟲十分重視,建立了蝗蟲預警制度,要求發現蝗蟲必須立即上報,每年政府投資3000~5000萬蘭特專項用于滅治草原蝗蟲。滅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專家的指導下,一般在蝗蟲的產卵季節農牧民噴撒化學藥劑滅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實行科學飼養管理,注重科研與生產結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業是以家庭牧場為基本生產單位,牧場主一般都有大專以上學歷,從事農牧和生物技術科研、教學的專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農牧場,實行科學養殖,其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也較高。牧場主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年度生產經營計劃,實行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注重投入、產出和效益。
南非國家設立了農牧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農牧高新技術研究;地方設立了農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農(牧)場的實用技術;大專院校也設立了專門從事農牧科學研究的機構和實驗基地,大多數從事基礎研究。農牧科研單位的人員工資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經費由公司或農場主提供,公司或農牧場主根據生產、經營中存在的關健性技術難題,與有關科研所和大專院校簽訂協議,出資進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出資者,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從而避免了科研與生產的脫節,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anglo礦業公司的礦渣植被恢復,就是該公司出資由比勒陀尼亞大學進行試驗研究,在礦渣上種植牧草和農作物均獲得成功,并在全國進行大面積推廣。
3
幾點建議
通過20多天在南非的培訓和學習,很受啟發。結合四川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進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復草原生態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長江黃河上游和源頭,草原面積3.13億畝(合2087萬公頃),占全省幅員面積的43%。近30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草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到xx年,全省有沙化、鼠蟲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積達16010萬畝(合1067.33萬公頃),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區,這是我省草原保護建設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借鑒南非恢復草地植被的經驗,切實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積極開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學研究,推廣沙化草地治理的實用技術,恢復沙化草地植被;繼續采取生物、化學、物理、保護天敵等綜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蟲害;大力推廣補播、除雜、施肥等草地改良技術,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別是在川西北牧區,因采金、挖礦毀壞草原植被的現象很突出。借鑒南非恢復礦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切實抓好礦產企業的草地植被恢復。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項草原保護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鄉為單位劃定基本草原保護范圍,樹立標志,并公告保護,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二是根據草地資源狀況和草原承載量,合理確定牲畜發展數量,防止超載過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過加強技術服務和市場引導,加快畜群周轉,優化畜群結構,提高牧畜質量,使傳統型的數量畜牧業向質量型的效益畜牧業轉變。三是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堅定不移地實行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視其退化程度分別進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輪牧制度。
3.3
加強草原基本建設,提高草地生產能力
草原建設,是抓好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和推進畜牧業發展的根本措施,是解決好我省草原所有問題的關健。多方籌集草原建設資金,加大草原基本建設的力度。重點抓好圍欄改良草地、人工草地、飼草飼料基地、牲畜棚圈以及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草原生產力,緩解畜草矛盾,逐步改變傳統的飼養方式,實行科學養畜,既發展畜牧業經濟,又保護草原生態。
3.4
依法加強草原管理,加大草原執法力度
[中圖分類號] F30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176-01
一、 共和縣畜牧業建設基本概況
共和縣共轄4鎮7鄉,99個行政村,14個社區居委會,全縣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3.4萬人,其中農牧民人口21250戶90264人,有藏、漢、回、蒙等2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0%。擁有耕地44.77萬畝,天然草場1931.67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1828萬畝,現存欄各類牲畜156.5萬頭只。2012年,全縣農牧業總產值達81785.4萬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牧業產值61778萬元,同比增長11.9%;農業產值15995萬元,同比增長9.5%;漁業產值4012.4萬元,同比增長486.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668元,同比增長23%。全縣共建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56個(養殖業合作社63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43個,種植業合作社39個,農機服務合作社11個),涉農企業16家,農牧科技專業技術人員131人,基本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
二、生態畜牧業建設工作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1.干部思想不夠解放,群眾觀念依然陳舊
干部缺乏敢闖、敢干的精神,特別在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畜牧業產業化、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思路不新、辦法不多。農牧民群眾中頭數畜牧業觀念和落后的經營理念仍然根深蒂固,雖然放牧形式從家庭為主分散經營向合作組織的規模化轉變,但生態畜牧業仍然處于一個常規性的建設投入和發展狀態。大部分群眾市場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嚴重,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2.農牧民勞動技能低,轉移就業任務繁重
只有穩定的務工崗位和收入,牧民才能徹底地從草場上脫離開來。勞務輸轉成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受文化教育、技術培訓、年齡結構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農牧民學習新技術、接受新事物的機會少,多數勞力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體力消耗性工種,收入低且不穩,給勞動力轉移帶來了困難,實現長期穩定就業、保障務工人員穩步增收任重道遠。
3.建設性投入不足,畜牧業生產效益低
各牧業村的牧戶基本修建了畜棚、貯草棚等基礎設施。由于農牧民收入低,投入到畜牧業發展中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畜棚存在閑置或“大材小用”的狀況;飼草料加工設備普遍不足;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緩慢。
4.科技推廣滯后,畜疫防治工作形式嚴峻
受經費、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的制約,新型畜牧業技術引進和推廣不及時,科技示范帶動能力弱,科技貢獻率低;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指導農牧民發展生態畜牧生產服務能力低;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尚未健全,隨著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動,給為疫病的傳播留下了隱患;現有防疫員隊伍中還存在人員少、防疫裝備差等制約因素,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形勢嚴峻。
5.產業化程度低,畜產品商品轉化率低
畜牧業集約化養殖程度還較低,規模小,尚未形成產業化生產規模,輻射帶動能力弱,難以帶動千家萬戶農牧民發展養殖業和進行規模化生產;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少,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產品,影響農牧民群眾的收入;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生產、加工、流通相脫節。
三、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加快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
在牧區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的前提是必須組織牧民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我們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讓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牧民、村干部、大學畢業生或優秀的企業家起帶頭作用,鼓勵開設畜牧專業的院校、科研機構和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合作經濟組織聯營,建立健全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實現畜牧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農牧民企業經營規模化、農畜產品生產專業化、畜牧業發展產業化的畜牧業生產新機制。
2.切實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關鍵是要安置好生態畜牧業建設所需的富余勞動力,所以要切實解決好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一是要繼續進行合作經濟組織產業發展,從事牛羊育肥、農畜產品加工、民族工藝品生產、運輸等產業由合作經濟組織統籌管理,進而吸納多余勞動力。二是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富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轉移勞動力就業渠道。三是切實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項目的發展相結合,建設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民定居點,引導有條件的牧民轉移就業。
3.提高生態畜牧業的科技應用水平
通過畜牧業內部資源結構調整,有效推進畜牧科技研究工作,不斷提升畜牧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充分利用現有耕地資源基礎上,加大環湖牧區和南線牧區的種草規模;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還草的鍥機,推廣牧草免耕混播技術,提高牧草產量。要強化飼草料調制飼喂技術研究與推廣。根據當地飼草料及作物秸稈構成,研究適宜當地的飼草調制方式和飼草料搭配飼喂技術,積極開發和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和微貯養畜技術,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轉化率。
4.打造高原特色品牌效應
要立足共和縣草地畜牧業牦牛、藏羊資源優勢,組織力量傾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業品牌;結合當地畜牧業及其他優勢資源,研發具有高原特色的產品,并進行商標注冊;采取政府支持、合作經濟組織實施的方式,通過舉辦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產品展示會、推介會等形式,為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信息服務,建立營銷網絡,拓寬市場銷售渠道。
參考文獻
一、 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發展農業生產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地域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多。全國總面積768萬平方公里,1998年統計1800萬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3%,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近3公頃。二是適宜耕種的土地條件較好。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農業。適宜于發展農牧業的地區土地條件均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適宜生產小麥、水稻、大麥、甘蔗、棉花等。三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發展。從機構設置上就可以看出,過去農業由初級產業與能源部管理,為了加強農業,澳大利亞政府于近年專門成立了農林漁業部,管理全國的農業、林業、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由于有這些優勢和條件,加上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澳大利亞農牧業近幾年來穩步發展。在農業領域,我們所到的政府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大學,都迫切希望與我們開展科技、推廣、貿易等多方面的合作。
二、 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亞是一個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全國沙漠和半沙漠占國土面積的35%。東南部的墨累河(Murray)及其支流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河流,但蓄水量較少。澳大利亞的自然降雨量也不均衡,60%以上的地區年均降雨量不足500mm,30%以上的地區年降雨量不足375mm,在西部沿海地區雖然雨量比較充沛,但分布極不均勻,年蒸發量遠大于降雨量。總的來講,缺雨干旱是制約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澳大利亞政府自從九十年代以來,相繼對管理水的機構進行了企業化改革,對水資源進行控制使用。具體情況如下:
---改革管水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為了使水資源管理機構與水資源利用狀況密切相關,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近年來,澳大利亞對水資源管理機構進行了企業改革。我們考察的維多利亞州塔圖拉(Tatrua)地區供水站(公司),原來是國家專門管理水的機構,現在改為屬于州里的公司,公司董事長由政府任命。這個公司的主要職責是為社區提供水利服務,制定供水政策,實行配額供水,確定水的價格、用水量,征求用戶對公司的意見等。這個機構的資金80%來自于用戶,20%來自于上交政府資金的返還部分。由于企業化的水資源管理組織自身的運營狀況與水的利用效率息息相關,因而增強了這些組織對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關注程度。
---實行用水管制,有償使用。澳大利亞所有的水資源都是政府所有,農民用水必須交費。農戶向供水站申請購買水,供水站則根據農戶需要和配額向州里的水供應管理組織購買,然后銷售給農戶。我們在考察的農場看到,水渠中都有供水計量裝置,據以確定用水量和費用。據農場主介紹,用水超配額加價,超額太多就斷水停供。水的價格主要是根據水的成本核定。不同地區供水設施的投入不同,水的價格也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每百萬升水的零售價格是20澳元左右。水費的成本構成大體是:渠道維護運作費占30%,大壩建設費占30%,設備更新費占30%,其它雜費占10%。水的成本價格初步確定后,公司還要反復和農戶協商,并報州供水部認定,才能向農戶收取。農戶之間也可以進行水的交易。如果某戶農民不用水或需要用更多的水,他都可以賣出或買到水,永久性轉賣或臨時性轉賣都可以。永久轉賣的水價一般為每百萬升500~1000澳元,臨時轉讓的水價一般為每百萬升15~200澳元。水的配額有償使用,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而水在農戶之間的交易也使水在不同區域、不同地方的分配更為合理、高效。
---政府和農戶共同投資興建供水設施。據塔圖拉地區供水站的負責人介紹,澳大利亞最初的供水渠道等設施是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到現在已經使用了100多年,很多設施都已經老化、損壞。這些設施的維修費用由政府和農民共同出資,1994年,塔圖拉地區投資400萬澳元維修老化的供水渠道等,其中政府提供200萬澳元,用戶提供200萬澳元。他認為今后要逐步轉向農民投資興建供水設施。
---政府對發展旱作及節水農業給予一定的扶持。為了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澳大利亞政府采取了一些補貼政策,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大致的補貼項目有:一是對土地整治計劃進行補貼,一般補貼10%左右;二是對修整灌渠進行補貼;三是對購買土壤水分檢測儀進行補貼;四是對水循環利用計劃進行補貼。
由于管理水資源的機構逐步改革,用水也逐步市場化,使澳大利亞農業用水的利用狀況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一是用水向效益高的產品轉移。據介紹,近10年來,農業、畜牧業效益下降,用水量減少,而園藝農業效益高,用水量上升。近年不同農畜產品產值所占比例及其用水所占比例大體是:奶牛養殖用水和產出相當,都是50%;農業、畜牧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45%,產出只占總產值的25%;園藝農業產出占23%,用水只占3%。由于比較效益的原因,所以,農業、畜牧業用水減少。二是促進了節水技術的應用。由于實行有償用水,農民都注意節約用水,采取一些測量土壤含水量、適時灌水、旱作農業節水、改善土壤條件等技術,提高水的利用率。
三、 旱作節水的主要技術措施
由于采取有償使用水的政策,所以農民都惜水如油,千方百計采取各種節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推廣測量土壤水分技術,做到適時灌水。對土壤水分進行監控,把水的用量精確化,減少對水的浪費,降低成本,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獲得高的產量非常重要。目前澳大利亞采用的土壤水分測試方法有:插入式測量法、環境水分監測法、TDR水分測試法、遙感測試法等。重點研究什么時候灌水、灌多少水,灌多長時間水,灌水所達到的深度是多少,灌水的時間間隔是多少等實用技術。我們在考察土豆農場和依安農場時,農場主們都向我們介紹了簡易的土壤水分檢測技術。
---采用循環用水辦法。在土地中修建供水渠和排水渠,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使滲漏的水通過排水渠流入集水池,再循環利用。
---推行輪作制。種水稻一年一季,兩年輪作,改種小麥、大麥或牧草等,節約用水,改善土壤 結構。
---實行土地整治計劃。農場主集中聯片,在政府資金的引導下,對轄區的土地進行改良,對水渠和林木進行規劃。
---采取溝灌、滴灌、滲灌等技術措施,減少對水的浪費。
四、 保護性耕作與固定道作業情況
考察中,我們專程到與中國農業大學進行了多年合作的昆士蘭大學格頓學院,具體了解在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免耕技術)和固定道作業方面的新情況。據介紹,目前,澳大利亞已有90%的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方法,有50萬公頃土地采用固定道作業。格頓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中心對農業機械固定道作業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所稱的固定道作業,主要是研究農用輪胎的效用、對地面的壓實程度和對農作物的影響。通過固定道的精確性,減少輪胎對土壤的壓實,減少土壤的徑流和流失,節約能耗,增加產量。非固定道作業,壓實的寬度占幅寬的20%~30%,多項作業壓實加起來大約50%,而固定道作業只有15%。壓實和非壓實土壤的徑流平均差60mm,即壓實土壤徑流大,非壓實土壤徑流小。固定道作業增產15%左右,固定道加免耕方法,上述效果更好。采取的技術措施是,加寬輪距,在固定不變的軌跡上行走。我們參觀的一農場,有3000公頃土地,7年前改用固定道和免耕深施肥等綜合措施,使原來一年只能生產一季,變為現在一年生產兩季,提高產量70%。
五、 可供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做法
通過考察,我們認為,澳大利亞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在旱作節水的政策制定以及科研、技術推廣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一是實行配額有償用水,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和習慣,加強對水的管理,對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澳大利亞政府強化對水資源的管理,按照經濟規律,實行有償使用,配額供水,既推動了節水技術的發展,又改變了農民的用水觀念,從而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建議加快我國農業用水制度的改革,實行合理的價格政策以及鼓勵水交易行為的措施,促進水資源分配的合理化。
二是高度重視節水技術的研究。我們這次考察,到了幾個灌溉和節水技術研究機構,深深地感到他們的節水技術研究等項目,緊密與生產實際相聯系,很快得到推廣應用,并且愿意與我國進行合作研究和推廣。建議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同時,積極開展與澳方(以及其他國家)在節水技術方面的合作,借用別人的科研成果,推動我國節水技術的發展。
三是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政府應有有效的投入。農業實用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政府應通過項目和資金進行投入,形成有效的機制,并且監督實施,引導實用技術的擴散和普及。
四是重視農業用水的環境治理。農業用水由于受化肥、農藥等的污染,排入江河湖泊等,造成二次污染,而用于農田則可以再次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建議采用澳大利亞的農田循環供水方法,使農業用水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循環使用,既可以節約用水,又可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一、考察地點情況簡介
壽光市地處山東北部沿海,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轄19處鄉鎮、街道,耕地135萬畝,人口108萬。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全省進前列,百強上位次”的發展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進程,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先后六次躋身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農業增加值列全國第19位,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20__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5.5億元,財政總收入11.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8億元,農業增加值3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類存款余額132.8億元,比年初增加17億元。
壽光人種菜有著悠久的傳統,上個世紀80年代初,壽光市率先試驗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動了一場遍及全國的“綠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廣應用蔬菜生產新技術24類300多項,引進荷蘭西紅柿、日本伊麗莎白甜瓜、韓國苦菜等30多個國家的蔬菜新品種500多個。蔬菜種植面積80萬畝,總產38億公斤,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無土栽培蔬菜發展到5000畝,有61種農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權。
壽光市是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是被國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國蔬菜之鄉”。近年來,壽光市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已興辦以蔬菜加工為主規模較大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44家,年加工能力達80萬噸,已有上百種農副產品直接或間接通過加工進入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完成農產品出口10多萬噸。
該市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區建設了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在8處鄉鎮建設了10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全市農貿批發市場發展到26處、集貿市場186處。其中,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輻射全國30多個省、區、市。與此同時,他們開通了壽光到北京、哈爾濱、海南的“綠色通道”,設立了網上專賣店,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市場開展了直供直銷、專柜專銷,建立了連鎖店,帶動了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
一、經驗與啟示
在這次考察中,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在整體考察了壽光在農業結構調整,特別市蔬菜生產方面的先進經驗的同時,針對我鄉實際情況,就如何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等問題,重點對壽光的農產品加工業進行了考察。通過看現場、聽介紹,我們對壽光的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對照我鄉剛剛起步的農產品加工業所面臨的問題,使我們在學到許多寶貴經驗的同時,也得到了深深的啟示:
近年來,盡管我鄉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糧食、瓜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的產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糧、菜、肉、蛋等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或下跌,農民增產但增收緩慢。農民增收已成為牽動我鄉經濟發展全局的大事。在這種情況下,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解決當前農業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農副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的最高層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牽動全局的作用。首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其次,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的困難,而且可以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增強農業競爭力,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第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也是應對WTO挑戰、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步驟。
(二)、農產品加工業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
目前,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極其必要,而且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開拓農產品的新市場,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吃的營養,吃的健康。高檔食品,保健食品、無公害綠色食品尤受人們喜愛。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將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2.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
農產品加工業一邊連接初級農產品,一邊直接面對最終需求,通過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動種植業、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又可以帶動第三產業,改變農產品的貿易條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和樞紐工程。農產品加工業中的一些企業經過多年的積累發展,可逐漸成為帶動一方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與農民建立了更為密切的利益關系。從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幾點建議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心和關鍵,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樞紐工程,面對農民增收緩慢的壓力以及我鄉跨入經濟強鄉進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強相應的對策性設計和研究,以便在實際工作中能有效地解決和處理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針對我鄉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情況,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堅持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建設專業化、商品化農產品生產基地,使基地生產逐步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由兼業為主向專業化生產轉變,提高基地建設的整體水平,形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系列化生產。積極培育、扶 持鮮鮮食品有限公司這個龍頭企業,發展蔬菜、果品、玉米、豆類等農產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帶動農戶發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羅卜、辣椒等適于速凍加工的農產品;以前岳興義面粉廠為龍頭,發展優質、專用面粉的生產,帶動起我鄉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并使我鄉農產品的生產向專業化、規模化、化的生產方向發展,在我鄉建設甜玉米、優質小麥、瓜菜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提高我鄉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和產業化程度。
2.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加工業的發展。
在農業結構調整上要圍繞“優質高效”和適宜加工的品種開展;在種植業上,應大力發展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青豆的生產;在果菜等經濟作物中,重點發展草莓、胡羅卜、辣椒等品質好、產量高、適合冷凍加工品種。為此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調整技術推廣的重心,根據加工業的需要,加強專用原料品種開發和技術推廣;二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建立和完善檢測手段,促進優質優價和專業化生產。
3、認真謀劃,協調發展。
我鄉雖然有鮮鮮冷凍食品、興義面粉、圣益飼料等農產品加工企業,但卻沒有一家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對于占我鄉農業產值的80的畜牧業來說,應該是一項空白。在我鄉今后對農業發展的謀劃上,要注重畜對禽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植和培育,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向畜禽產品加工業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鄉畜牧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目前,廣東省處于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一系列發展難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珠三角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二是經過三十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珠三角地區的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三是珠三角人口的密集導致城市壓力負荷過大,同時粵北、粵西等欠發達地區人口的過量流失對這些地區,尤其是這些地區的農村帶來了很大的社會安定問題。基于上述原因,廣東省政府于2005年推出了《關于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部署產業轉移大行動,明確了粵北和粵西地區是畜牧業、包括飼料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對象。2008年5月24日,廣東省作出《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強調實施“雙轉移”戰略是改善發展環境、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飼料產業轉移的關鍵是勞動力,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轉移。
一、廣東省“動物營養學”人才分布及存在的矛盾
廣東省飼料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廣東飼料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廣東省飼料企業從業人員總數達33052人,企業職工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為10134人,碩士以上學歷共856人,博士190人,占全國飼料業博士學歷(1401人)總數的13.6%,碩士666人,占全國飼料業碩士學歷(4734人)總數的14%。其中主要來源包括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及佛山科技學院等,每年培養飼料產業專業人才200―250人,其中本科130―160人、碩士60―80人、博士10―15人。但是畢業去向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占60%―75%,尤其是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珠三角地區就業比例占8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珠三角地區對畢業生的需求目前還比較旺盛,就業機會相對較多,且待遇較高,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在珠三角地區能學到較先進的技術,個人發展空間較廣闊。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在廣東仍相對落后,經濟環境遠遠比不上珠三角地區,所以,即使用人單位為我校畢業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應聘者也寥寥無幾。不容忽視的是,這幾年正值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基地發展很快,對人才的需求很旺盛,發展前景很是樂觀。
飼料產業轉移和畜牧業國際化發展趨勢對高等農業院校動物營養學科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所以,我們應當積極應對,將如何培養適應飼料產業轉移的人才這一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二、廣東省“動物營養”學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專業設置過窄過專。
本科教育目標的定位基于一種“專業―行業對口”的意識上,把培養“窄深型”、“處方式”的所謂“專家”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較窄,創造能力較差,不能更好地適應時展的要求。變“窄深專家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需要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生產線;畜牧業生產的產業化和國際化要求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僅具備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知識,更要具有動物醫學,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市場開拓與售后技術服務等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2.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
注重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使得畢業后學生的動手能力不高,實踐經驗不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弱,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
3.對學生就業的引導有待加強。
目前學生就業地域高度集中在以珠三角為主。這種現狀急需改變。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以飼料產業轉移為導向,樹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探索我校動物營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模式,以培養適應產業轉移和國際競爭需要的畜牧業人才。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敬業精神、吃苦精神與實踐精神,培養適應飼料產業轉移需要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三、建立“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團隊式“動物營養”學科人才創新培養模式
建立本科生的導師制,把本科生、研究生、導師組合成各個方向的小團隊。組團之后,關鍵是增強學生團隊意識、主人翁意識、歸屬感。讓“動物營養”專業學生內心深處感受到:這個團隊是我的團隊,我是這個團隊不可分割的一分子,這個團隊不只是人生的一個臨時停靠站,而是一輩子陪伴自己成長和發展的根據地;個人的進步關系到團隊的發展、團隊的發展,反過來影響個人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學生有了對這個科研團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與此同時,達到了鞏固學生專業思想、綜合式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
1.“自主+引導式”在校培養模式。
(1)建立自主約束和導師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機制
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由各個團隊學生自己制定各項管理,并簽訂認可書。以課題組內在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中分別選取1名大家認可的人作為組長和副組長,每一年級選出負責人1名,建立有結構、有層次的管理機制,同時適當結合任期制。要注意團隊成員之間是相互平等的,以此發揮學生自我約束、相互管理的能動性。讓學生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協調能力,在被管理的過程中培養相互配合能力和協助精神。導師充分尊重學生作為成年人獨立社會責任的能力和地位,在管理中更多發揮其監督和協調作用。
(2)建立導師指導和學生相互指導相結合的培養機制
學生的生源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各有優缺點,可以互為導師,每位學生、尤其是研究生都可以參與到導師的指導工作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對學生設置課題小組,在學生自主選擇、導師協調相結合的方式,建立1名博士研究生2―3名碩士研究生及1―2名本科生組成的課題小組,小組內分級指導的同時又提倡相互學習。另一方面建立每兩周一次導師參加的定期工作匯報與每周一次的導師不參加學生自主交流的seminar相結合的學術交流機制。尤其是學生之間的自主交流,可充分自由發揮他們交流的積極性。同時,在每周一次的seminar運行機制中建立主持人制度、并參考學術研討會的模式舉行。每次seminar安排1名主持人,主持人負責本次seminar的前期準備、主講人和主題的確定、交流過程中的順序、交流議程的控制等,讓學生自由交流的同時,培養學生組織和協調能力。
(3)建立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培養模式
在專業培養方面,不直接指定學生的課題方向和內容。一般一年級時,一方面,通過每個月布置一次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大專題報告,讓學生在鞏固基本專業知識的同時,自己能有意識把以前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同時又提高其寫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一兩次的課題組研究方向、特色及發展方向介紹,讓學生盡快熟悉課題組科研方向。然后,提出由學生自主、自由選擇課題方向的同時,進行課題小組的組建,強調學生自己獨立進行試驗設計。經過課題小組組長牽頭進行課題整合和修改之后,導師組織課題小組的試驗設計研討會,提出試驗設計的修改意見、注意問題,確定試驗設計。之后,由組長組織課題小組建立統一的課題實施方案,包括實施時間、地點、步驟等,導師只是把握大方向、提出修改意見、強調要注意事項。
2.畢業后“跟蹤培養”模式。
在研究生、本科生結合培養模式下,他們對專業、同門、課題組這一團隊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已經認為自己這一生工作和進一步學習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與這個團隊會發生各種聯系,所以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在校的幾年時間,而是存在一個像“產品”一樣畢業后繼續培養和引導的問題。
(1)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學生在鄰近畢業時找工作、工作一到三年期間如何再次選擇職業和選擇崗位時,通常會面對很多困惑甚至迷茫。這時,導師有必要在其畢業前進行幾次深入的交流。一是客觀分析其個性、特點,提出其適宜的就業方向和崗位選擇;二是在離校前,以親友的身份對其在校期間表現的優缺點進行善意的分析,并指出其今后在工作崗位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2)建立不定期交流機制
師生之間經常交流有利于師生關系的提升,有利于對學生的后續指導,也有利于畢業生對課題組的發展獻計獻策、回饋課題組一定的資源。一般可采取的形式有兩種:一是逢年過節、節假日經常組織小規模的聚會;二是出差在外時,盡可能安排時間拜訪當地工作的畢業生。
(3)建立定期交流機制
組織一定時間內的所有同門大家庭定期聚會交流,對維系畢業生對團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非常重要。所以,可選擇在當年畢業生離校時間,召集所有課題組畢業生及在校學生進行年度機會加交流,同時邀請行業內成功人士參會傳授經驗。既體現在校老師和師弟師妹歡送畢業生,又體現師兄師姐歡迎畢業生進入到這個行業中。
(4)積極支持畢業后學生的工作和發展
畢業生的工作和發展情況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團隊的發展。所以,課題組對畢業后學生工作的幫助和支持,一方面有效推動了他們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維持甚至擴展了課題組的力量。導師通常可采取的方式包括:優先擔任畢業生所在單位的技術顧問、科技特派員,積極參與學生所在單位的技術講座(尤其是企業)、選派在校生參與或協助畢業生所在單位的研發和技術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導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組團培養的模式,不僅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動物營養”專業思想,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啟發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發揮不同層次學生內部的自我交流學習作用,有利于提高其綜合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全面性;“自主+引導式”的培養模式有利于發揮其能動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全過程分段式培養有利于擴展“動物營養”學科學生發展空間、最大限度發揮其潛能。
當然,“動物營養”學科人才培養,既有其在培養環節上的共性,又有其在培養方式上的特殊性,有必要兼顧共性與特性。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需要對其科學性、完備性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周必健.廣東推進產業轉移大行動――廣東工業考察報告之二.浙江經濟,2009,12:46-49.
[2]劉英,高廣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3]向文江,曾寶成,諶曉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對接的研究與實踐.教育與職業,33:41-42.
中圖分類號:S864.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17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Feed Formulation Technology of Cow Alleviating to Heat Stress
LIU Jing-xi1, ZHOU Juan2, LI De-lin2, WANG Li-xue1, PAN Zhen-liang1, CHEN Long-bin1,HAN Jing1, LI Min2, HUO Wen-juan1
(1.Tianjin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 and Veterinary Median, Tianjin 300384, China; 2.Tianjin Jialihe Huabandry Corporation, Tianjin 300402, China)
Abstract:Nowadays, the effect of heat str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dairy production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feed formulation technology of cow alleviating heat stress was studied, two main points were considered: ①High quality roughage matching with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f concentrate supplements;②Adding minerals, vitamins, trace elements, yeast and mold adsorbent reasonably. As a result, the functional feed products to help cow alleviating heat stress were developed. The products had been proved effectively in the large-scale dairy farm application, which were effectively alleviating heat stre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ducts could ensure the balance and stable of milk production.
Key words:cow;heat stress;feed;formulation
近年來,我國將奶業作為推進畜牧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十分重視奶業發展。我國奶牛存欄數量2013年達到1 440萬頭,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第3大產奶國,但單產水平仍然較低[1]。奶牛生產性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品種繁育、營養飼料、牧場管理、疫病防治、氣候環境等。隨著全球溫度不斷上升,奶牛遭受熱應激的程度不斷加重,因此,如何緩解奶牛熱應激,提高奶牛生產性能和利用年限,成為奶牛養殖者非常關注的問題。
奶牛熱應激是指奶牛受到超過自身體溫調節能力的過高溫度刺激時,機體發生的一系列異常反應[2-4]。首先,奶牛在遭受熱應激時,瘤胃微生物活動受到影響,食欲不振,采食量降低,產奶量降低,乳成分降低。有研究發現,當奶牛遭受熱應激時,妊娠并處于泌乳中后期的經產牛和初產牛干物質采食量分別降低22%和9%。當氣溫從21 ℃上升至38 ℃時,產奶量降低程度不斷加強,38 ℃時僅為21 ℃的38.9%。奶牛6―9月份高溫時節比3―5月和10―2月分別降低25.6%和33.5%。當氣溫從18 ℃上升至30 ℃時,乳脂率、無脂固形物及乳蛋白率分別降低39.7%,18.9%和16.9%[5]。其次,熱應激使奶牛免疫力降低,肢蹄病、炎、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等疾病發生率升高,最終增加淘汰率。另外,奶牛熱應激還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引發繁殖障礙。相關研究表明,熱應激過程中因采食量降低導致的奶牛機體營養不足,會延長其周期或使不明顯,影響適時配種;熱應激會引起生殖道過熱和激素分泌紊亂,影響受精卵的發育和繁殖;配種后由于高溫導致皮膚血流加快,胚胎所需養分不足,會造成胚胎死亡和流產。
天津市2013年奶牛存欄15.0萬頭[1],品種以荷斯坦奶牛為主,牛奶年均單產達到7 800 kg,部分規模化、集約化奶牛場年單產達到10 000 kg以上。荷斯坦奶牛以單產高而著名,但其耐熱能力差,最適溫度為10~16 ℃,當溫度超過23 ℃時,即可發生熱應激[6-7]。從表1可以看出一年中5―9月份奶牛均可發生熱應激,占1年中41.7%的時間,由此可見,天津市雖處于華北地區,但奶牛熱應激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解決奶牛熱應激的途徑主要是品種選育、改善奶牛生存小環境、精細管理和營養調控[8],本研究主要針對奶牛營養調控技術開展緩解奶牛熱應激的功能性飼料研制和應用的相關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緩解奶牛熱應激的功能性飼料設計
根據奶牛在熱應激狀態下對日糧能量、蛋白、過瘤胃蛋白、過瘤胃氨基酸、ADF、NDF、脂肪、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各種營養因子的需求,制作出針對泌乳牛的日糧配方。
(1)粗飼料:泌乳牛日糧以全株玉米青貯、優質苜蓿以及易消化的大豆皮、甜菜渣、蘋果渣為優質的粗飼料,使奶牛日糧中的中性洗滌纖維(Neutral detergent fibre,NDF)為25%~28%,酸性洗滌纖維(Acid detergent fibre,ADF)為18%~19%。
(2)過瘤胃脂肪:添加脂肪酸鈣和全棉籽,使日糧脂肪含量達到5%左右。
(3)蛋白飼料和過瘤胃蛋氨酸:增加豆粕等蛋白飼料的添加量使日糧蛋白水平為17%~19%,過瘤胃蛋白占粗蛋白的35%-40%,賴氨酸和蛋氨酸占代謝蛋白的6.6%和2.2%;
(4)常量礦物質:添加占日糧干物質的0.75%~1.5%小蘇打以及0.35%~0.4%的氧化鎂,并根據奶牛日糧中鉀的含量,適當補充氯化鉀,使日糧中鉀的含量占干物質的1.5%~1.6%。
(5)維生素:奶牛日糧中添加維生素A、D3、E和煙酸,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干奶期和產前21 d精補料飼喂量低,且需要量高,所以這兩個階段要提高維生素的添加量。各階段添加量見表2。
(6)微量元素:添加銅、錳、鋅、鈷、碘、硒等5種微量元素,并通過無機和有機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特別是鋅和硒)保證了奶牛健康,添加氧化鋅、硫酸鋅和氨基酸螯合有機鋅,使鋅在泌乳牛日糧中的含量達到48 mg?kg-1,添加亞硒酸鈉和酵母硒,使硒在泌乳牛日糧中含量達到0.35 mg?kg-1。
(7)酵母及酵母培養物:添加益生酵母或酵母培養物,按照推薦量增加10%。
(8)霉菌吸附劑和免疫增強劑:在復合型脫霉劑推薦量的基礎上增加20%。
1.2 抗熱應激奶牛日糧的應用
上述抗熱應激奶牛日糧于2011―2013年的5―9月份在天津市12個規模化奶牛場(約1萬頭成母牛)開展應用,并記錄全年日單產的變化。
1.3 數據分析
應用試驗數據通過Microsoft Excel2007整理和作圖,并通過IBM SPSS Statistics20.0進行統計分析,本文中數據統計結果以均值±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011―2013年試驗數據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2011、2012和2013年5―9月的平均日單產較10―4月的下降幅度分別為5.04%,2.92%和4.62%,其中2011年的下降幅度達顯著水平(P
由圖1可知,連續3年產奶量最低時間均出現在8月份,這主要是由于8月份不僅溫度高,而且濕度大,是奶牛遭受熱應激最嚴重的一個月,在抗熱應激奶牛日糧應用的同時,還需要對奶牛加強管理。
3 結論與討論
熱應激對奶牛生產性能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養殖者的重視,本研究在奶牛抗熱應激營養調控過程中通過優質粗飼料搭配高營養濃度的精補料以提供奶牛必需的能量、蛋白和氨基酸補充,保證在干物質采食量減少的情況下,奶牛獲得必需的營養[2-5,9];通過添加常量礦物質、維生素、微量元素、酵母以及霉菌吸附劑等,以彌補夏季奶牛瘤胃緩沖物的不足,增加采食量,改善瘤胃環境,提高飼料利用率,提高奶牛生產性能以及繁殖、肢蹄和健康。本研究最終研制出緩解奶牛熱應激功能性飼料產品,并在規模化奶牛場應用過程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以奶牛濃縮料和奶牛預混料的形式進行推廣應用,推廣區域包括天津及周邊地區,減少了熱應激對奶牛的影響,提高了奶牛產奶量和養殖效益。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 中國奶業協會. 2014中國奶業統計摘要[M].北京:中國奶業協會,2014.
[2] 付彥坤.預防奶牛熱應激的綜合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3):138.
[3] 李明,李守義,孫宇,等.奶牛熱應激的預防措施[J].河南農業科學,2003(4):48-49.
[4] 楊耐德,高振華,黃曉亮,等.煙酸對熱應激奶牛生產性能、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0(7):110-112,117.
[5] 陳福音, 高艷霞, 李建國. 奶牛熱應激的危害及營養調控措施[J]. 中國畜牧雜志, 2012, 48(8): 37-41.
[6] 梁學武, 劉慶華, 蔡永輝,等. 高溫高濕地區奶牛熱應激綜合控制技術體系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17): 17-20.
經過歸納總結,現將有關學習考察情況分述如下:
一、德國的農業機械化體系
德國現有耕地面積1730萬公頃,約占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約290多萬公頃。在農業生產中,畜牧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農業企業經濟收入為430億歐元,其中約一半為畜牧業收入,在畜牧業中,牛奶的收入占90%,是農業企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戰以來,德國的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企業每戶經營的面積呈增長勢態,企業數量則表現為一直在下降,農業企業數量從1949年的160多萬個下降到目前不到100萬個,其中面積2公頃以上的農場為41萬多個(平均每個農場規模為41.4公頃);農業從業人數從1949年的481.9萬人下降到2001年的94萬人,農業從業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重,1950年為24.1%,1900年為38.2%,到2000年則只有2.5%;每一個農民供養的人數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2001年的128人,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機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德國的農業與農機管理與服務機構
德國的農業管理部門主要是各州的農林部,我們考察的巴伐利亞州農林部(Bavarian State Ministry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由管理漁業、種植業、農業工程等8個協會(State Institutes),5個教育與研究機構、1個技術發展中心、3個科研管理部門、1個培訓中心和1個農場,以及7個地區政府農業部門和農村發展部門,47個縣農業辦公室、61個農業學校組成。主要負責有關農業的政策建議及政策實施、農業保險及補貼等農業支持、成人職業教育及繼續教育以及農業科研應用等。德國農業服務功能主要由農業協會(The German Agricultural Society)來承擔。農協是一個自上而下組成的民間團體,由基層農協、區域農協、州農協及全國農協4級組成。如:全德農協由16個州農協組成;而在我們考察的黑森州,農協則由24個區域農協、2370個基層農協組成,代表了本州3.3萬農業企業(Agricultural Enterprise,相當于農場和農戶)的利益,約占全州農業企業的90%。農協幫助農企解決其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問題,把農業企業的問題反映給政府,通過影響立法來解決問題。在農業機械化服務方面,過去德國各州農林部都設有負責農機組織協調和質量監管的技術辦公室,主要負責直接與農業企業溝通,及時向農機生產企業反映農業機械的質量、性能等問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還有6個州有這方面的機構,其中的3個為州農林部下屬機構,80%的經費由州政府支付,20%由農業企業支付,另外3個為私人企業。
農協與政府沒有直接關系,其經費來源主要靠會員會費收入,沒有財政支持。在黑森州,農協會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會費,每戶農業企業50歐元,第二部分則按農業企業土地面積大小收費,約8-10歐元/公頃。隨著德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農協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是由于農業企業數量的減少和耕地面積的減少,會費收入也在逐年減少。二是由于為了增加社會就業崗位,規定農民年滿65周歲退休,把農場交給年輕人經營,目前退休人員數量很大,支付退休金壓力很大。另外,德國農業還面臨農民工資在增長,面包價格在增長,而原料(小麥)的價格卻一直在下降的尷尬狀況,從2000年度開始,德國農民的收入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二)德國的農機檢測工作
DLG—Deutsche Landwirtschafts-Gesellschaft e.V.(德國農協)由4個主要部門組成,其中的一個部門即是從事農機、電子檢測及動植物產品測試的部門。德國農協農機檢測機構總部設在法蘭克福,有工作人員50多名。德國農機檢測機構還與歐洲12個國家的農機檢測機構聯合成立了歐洲農機測試網絡(ENTAM),在農機檢測上形成專業分工的框架,如德國的大型農機具目前已不在其本土進行檢測,而是送往丹麥的一個農機檢測室進行檢測,通過這樣的專業分工,使每個國家的檢測機構都不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德國法蘭克福檢測中心目前主要從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及養殖設備、草坪設備的檢測。
DLG農機檢測中心是非盈利機構,在政治上與經濟上獨立于政府之外,其收入主要來自成員應付、服務收費和社會補助等。通過檢測的產品,可貼上DLG質量保證的標識(類似我國的農機推廣許可證),這既可以看作農機生產企業質量過關的標識,還可以認為是農民可以認可購買的標識。DLG對測試結果,以Intetnet、專業雜志和測試報告的形式向社會公示。
DLG農機檢測按照ISO、CE等公用標準進行檢測,對暫時沒有標準的由DLG自己制定。其檢測內容分三類:一是全面測試。包括安全測試,保養測試和可操作性測試,從而使農民可以放心購買。這個測試的程序是實地檢測和使用檢測后,由測試委員會提出檢測報告。二是部分性能的專項測試。三是代企業對新產品進行性能測試,對提供企業出具測試報告,同時為企業提供咨詢和技術支持,供企業進行產品改進。該機構1年可以完成600多次全面檢測和2000多個專項檢測。
在德國,企業所有的農機檢測項目都不是強制性的,農機檢測機構所有檢測項目也是收費的。DLG的部分檢測能夠得到國家的財政支持,主要是國家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針對機械噪音檢測等,通過在檢測設施設備建設上也給予一定的資助的形式給予經費補助。
(三)德國的農機職業培訓
由于歐盟的成立,農業政策趨于統一,各州政府對農業政策的作用有限,只是做更多的調查,供歐盟協調,在政策制定上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因此,各州政府現在更重視農業信息、技術的交流與應用服務。
巴伐利亞州的農林部設有農業培訓中心,中心又分為3個學院,其中之一是農機技術學院。在德國,年輕人在基礎教育通過后,在就業前,需要進行類似我國職業技術培訓的一種培訓。分為3年,四個層次,一是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二是實踐操作技能;三是管理應用能力;四是專業技能培訓,這個階段屬于進一步深造的過程,可以選擇。
巴伐利亞州農機技術學院建主要進行農機操作、維修方面的培訓。經過基礎教育之后的青年人(16-19歲),自己提出申請,由州政府下達計劃和資金資助,到學院進行培訓,學習結束后,經過考核頒發證書,這些學生畢業后90%到農業企業從事其與其培訓相關的工作。同時,該中心還承擔短期的農民技能培訓,培訓是基本免費的,農民自愿參加,每年大約有500-600人接受這項培訓。
學院教學設施齊全,教具豐富。學院有很多非常先進的農機具作為教具使用,這些都是各生產企業提供的資助。學員在學習的同時,又進行了機具的選型,對農機生產企業而言,這實際上起到了培訓與選型推廣的結合。
(四)德國農機科研及開發生產情況
慕尼黑工業大學是世界知名的工業技術院校,該院校設有專門的農業機械研究所。所長K.TH.雷鈕斯博士介紹,該研究所1/3的工資由政府支持,其余2/3經費由承攬項目來支持。該研究所每年可獲得政府、企業共計1200萬歐元的項目經費。
進入該學院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前2年(1-4學期)為基礎學習,不分專業,這期間1/3的學生要被淘汰(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生源質量良莠不齊)。5-9學期進行分專業學習,第10學期進行畢業答辯,如通過技能、管理能力培訓的還可獲得Master稱號(類似我國的某專業職稱稱號)。
目前,德國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在印度,按德國技術進行中型(45馬力)拖拉機生產。德國農機專家針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農機企業運行方案,包括8個部分。一是建立私營體制;二是企業與高校、專業科研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科研開發;三是與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統籌發展;四是生產要有規劃,引進技術不要貪求技術的高新,而要注重適用;五是要重視安全保護(產品質量)。政府在這方面要發揮作用;六是企業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七是要有比較好的圖書刊物等技術資料來源;八是建立員工培訓、項目管理、外語等支持系統。
在慕尼黑大學進行培訓后,我們先后考察了位于下薩克森州的兩家德國農機制造企業GRIMMER公司和AMAMZONE公司。
GRIMMER公司是一家擁有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培訓、市場銷售與服務多部門的綜合性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設備十分先進和專業化。該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土豆機械生產商,產品涵蓋了從種植、收獲到儲藏的各類機械,產量占到歐洲總產量的60%,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規格型號從2行到8行,售價從0.35萬歐元到8萬歐元不等。該公司的2行播種機及2行和4行的收獲機等小型的土豆生產機械今年已出口到我國內蒙、甘肅(定西)、河北(張家口)、廣西(北海)等土豆生產區。
AMAMZONE公司是生產耕作、播種、施肥、農藥噴施等農業機械的公司。公司集科、工、貿于一體,有自己的科研隊伍,還與大學合作進行技術開發,擁有1000公頃的產品試驗基地。該公司1883年創建, 2002年產值達到1.8億歐元,在德國農機企業中排名第四,產品60%出口。公司的市場銷售部門設有中國出口部,有專人負責,2002年,通過在北京的商麥爾西公司新疆進口了該公司一些耕作機械。
最后,我們參觀了兩個農場,這個兩個農場耕地面積均為120公頃左右,主要種植土豆和洋蔥。整個生產過程,從整地、種植、植保、收獲、分級、運輸、存儲等都實現了機械化。在農業機械化作業方面,這些農場主要依靠自己的機械,在作業高峰,也可以相互調劑機械,合作經營,大大提高機械的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
二、主要體會
通過20天的學習和參觀、考察,我們認為,德國在農業、農機服務管理體系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研究,通過學習這些好的東西,可以使我們在農機化發展中少走彎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強對我們農機化的管理服務,使我國農機化能在先進國家的經驗基礎上快速健康地發展。
(一)德國在二戰后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機(農業)管理服務體系
在整個農業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覆蓋90%以上農戶的農協組織,該組織可代表農戶利益與政府和社會各界協調各種關系,涉及到科技、法律、文化及政治、政策等方面。向農戶提供法律、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使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組織化和有序化。在農機管理、服務上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體系,有隸屬政府的農業機械辦公室,進行組織協調、質量監管和維權,還以政府統一組織形式,向農企提供技術培訓,強化了從業人員的上崗培訓,提高其技術素質,從而使從業人員能有效合理的使用先進的農機,并掌握一些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DLG農機檢測,在安全、使用等性能上把關,從生產者和用戶雙方的利益出發,架起了一種相互信任的關系,保證了雙方的利益。在農業機械維修方面,完全實行了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建立了由銷售商負責的售后維修服務體系。
(二)在農機化發展中,政府提供了必備的財政支持
在德國,農機職業技能培訓是由政府按需下達培訓計劃,并提供經費;在科研、檢測方面,政府也給予了很大的財政支持,這對農機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政府對農業企業修建庫房等基礎設施有一定的補助。對于農業機械使用的燃油,德國規定每升柴油國家免除0.21歐元的稅,即農業企業憑購油發票和申請,由政府部門以環保稅的形式返還。目前德國柴油市場價格每升約為0.95歐元,燃油補助相當于與市場價格的22%。在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也有類似的政策。
(三)在農機化發展理念上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新理念
德國專家認為,只有農業勞動力減少了,才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其他服務性行業。而轉移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從業人員,主要靠工程技術。不能認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就會使農業勞動力失業增加,其實,工業生產的同時,勞動力也在減少,很大一部分人員轉而從事了服務業,并不是發展就必須產生失業。他們還認為,不能因為農業勞動力減少了,就說農業不重要了,農業對社會貢獻依然很大。不能用落后的生產方式來留住農民,以減少就業的壓力。德國在歷史上,曾經試圖通過限制農業的發展來控制農業勞動力的流失,但是實際上幾乎沒有產生作用,農業勞動力的減少仍然是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過程。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有一些問題還不能說透徹,對農機化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
(四)農業發展政府調控十分重要
從歐盟農業政策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一是農業問題與工業問題不一樣,農業是一個特殊的部門,不能完全由市場來調控,需要政府適當調控,特別是在農業還不發達的階段,政府的干預十分重要。二是政府的調控除了為了保護和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目的外,還應強調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尤其要把生產與銷售結合起來,統籌考慮。三是政府調控應在WTO綠箱政策的框架內進行,主要采取直接補助的方式,投入基礎設施項目,促進結構調整和平衡發展(發展初期是以政府收購方式來保護農民利益),另外,還對新技術研究開發、推廣進行補貼。四是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在總支出中占較大比重,整個歐盟每年1000億歐元預算中,其中50%,即500億歐元用于補助農業,以政府干預的方式來使農民達到一定的收入水平。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德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的學習與研究
短時間的學習、參觀,要深入透徹的了解德國的農機化發展狀況、先進技術、理念是不可能的,對德國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很膚淺的,要較透徹、準確地把握其發展政策、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等問題,必須有更多的時間。德國農機的發展有很多好經驗,也同時存在許多問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對我國農機化健康發展十分有益,因此,建議國家派出這方面的研修生進行專題研究。
(二)積極促進中德農業機械化合作與交流
德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農機產品大量采用其工業方面的先進技術,如發動機技術、變速技術、安全防護技術等,因此,應加強與德國在農機工業技術方面的交流,使我國農機工業能跟蹤、跟隨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技術,以實現與國際的同步發展。可以采用派留學生的方式,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另外,德國農機企業和研究單位對與中國合作生產農業機械、向中國市場銷售德國產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愿望,我國農機部門應邀請德方企業、院校、科研單位到中國交流、考察,建立合資、獨資企業,把德國技術引入中國,提高中國農機產品的水平,再將產品推向世界。
(三)強化政府對農機化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
建立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促進政策體系,從法制、財政等方面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繼續強化我國的農機推廣許可證制度,搭建起我國農機企業與農戶的信任橋梁,維護雙方的利益。要加大政府對農機職業培訓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加強對農業機械設計制造的安全性能、環保等各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保證農業機械的安全使用。要從財政方面增加對農機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的支持,加快農機產品技術升級,加快對國外農機化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消化,全面提升我國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
一、基本情況
罕博格德縣隸屬蒙古國南戈壁省,人口3000多人,以畜牧業生產為主,人們大部分居住蒙古包,輕工業和商業不發達。該縣大力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很高,以此來拉動經濟發展,提高當地群眾生產生活。該縣地形地貌與中旗、后旗荒漠草原沒有兩樣,草原植被的稀疏程度、植物的種類也基本相同。沙塵暴頻發,丘陵起伏不斷。
二、旅游業發展形狀
罕博格德縣主要依靠當地自然旅游資源,如發財洞、蛤蟆石、成吉思汗拴馬樁等奇山大石發展旅游業。2005年7月12日開通的中國—蒙古跨國旅游線路,主要是三個重要旅游景點。一是發財洞。傳說是一位叫柴烏嘎喇嘛在位于發財洞的這座山修行,后來修行成活佛,直至圓寂。人們對他苦心修佛,普度眾生的毅力和精神非常敬佩。來發財洞朝拜的游客絡繹不絕,其中有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游客。藍色的哈達掛滿了發財,各種錢幣擺滿了發財洞。二是蛤蟆石。傳說是造水的使者,是蒙古民族心中的“龍王”,是千年的風蝕景觀,極目遠眺酷似朝天哇哇喊叫的蛤蟆。三是成吉思汗栓馬樁。傳說成吉思汗遠征歐亞大陸,馳騁沙場,來到這里將套馬桿用力一戳,足足在大石頭上戳下三米多深的石洞。人們來這里觀賞成吉思汗的力大無比。
同時,開發挖掘人文旅游資源。蒙古國1921年建國,是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1937年爆發了類似我國的一場蒙古革命,導致大量藏傳佛教寺廟被毀,僧人被殺,只留下了殘垣斷壁的遺址。從分布廣大的遺址可窺見一斑當年寺廟的香火繚繞。有一座叫朝格吉勒的寺廟,1937年被毀,現正恢復重建。我們看到駐扎的幾頂給重建工人搭建的蒙古包。寺廟石基已建起。陪同我們旅游考察的15位蒙古客人便向寺廟遺址頂禮膜拜,虔誠地向神靈祈禱保佑,口中還念念有詞。并把臉頰貼在寺廟廢墟上默默向神靈祈禱。然后,他們男男女女又向一座酷似“人根”的山峰攀巖。傳說這座山峰會給人以興奮以力量之源。他們爬在半山腰向敖包祭祀一樣祭奠一番。藍色的哈達隨處可見,可見游客經常光顧這里祭奠。隨后他們齊聲唱起了高吭、雄渾的歌謠,歌聲在山谷中回蕩,每人手指做著表示勝利的手勢,一副悠閑自得、躊躇滿志,甚至是凱旋而歸的神態。我們幾個從巴市過去的客人則想觀賞一下蒙古國異國蒙古包的一番情景。其實,他們的蒙古包與我國蒙古包沒有什么兩樣,點著酥油燈,還有蓄電池照明,供奉著神靈,擺放著古色古香、畫著蒙古民族吉祥圖案的生活用具,睡著蒙古式床,蒙古包墻壁吊著掛毯。對來的客人熱情招待,雖然翻譯說我們是來自異國他鄉,主人也一樣熱情的給倒上了熱氣騰騰的奶茶,端出了奶酪、茶食、方糖等食品。不分地域、國度的游牧民族熱情好客的純樸風情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仿佛回到了久別重逢的草原故鄉…….
我們又來到哈布其旅游度假村。沿途看到四五只黃羊在飛速地奔跑,深棕色的駱駝膘肥體壯,悠閑地吃著草。被游客稱之為“櫻桃灘”的櫻桃花竟相開放,姹紫嫣紅,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不時引來天上飛來的候鳥過來棲息覓食嬉戲。來到度假村首先耀入眼簾的是七八頂潔白色移動式蒙古包(是蒙古國當地制作的)。與我國的蒙古包一樣。而驚奇的是,這里從我們包頭市進口了先進的淋浴、衛生間設施,還有用來接待游客做飯的廚房,是蒙古包餐廳的附屬設施。設施制作精美,干凈衛生,白色墻體藍色封頂,與藍天白云天然合成,遙相呼應,讓游客眼睛為之一亮。在荒漠草原能看到這樣的度假村,可見經營者的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真正見證了“荒漠戈壁處,又見炊煙起”的田野生活。讓游客既享受了游牧民族住蒙古包、吃野餐的風味,又在荒漠草原體驗了具有現代都市氣息的生活設施,巧妙地將游牧生活與現代都市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既回歸了大自然的懷抱,又領略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時尚風采,給游客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讓游客產生了返璞歸真的奇思妙想。隨行考察的巴市旅游局的副局長菅江左興趣盎然地說,這條線路實現了跨國旅游,一睹了異國風情,實現了旅游六大要素 “行、游、玩、吃、購、娛”的四大要素功能。如何能在“玩、娛”上作文章,如開生日PT、篝火晚會等娛樂活動,將跨國旅游向更深層次延伸和拓展......
哈布其度假村經理普日布給我們介紹說,根據旅游度假村發展的現狀和規模,逐步將在購買和娛樂方面擴大規模,讓旅客玩得開心,住得滿意,推動度假村旅游業的發展。
陪同我們旅游考察的蒙古國南戈壁省客人在省計委主任及工商會主席的帶領下,攜同該省各大旅游景區負責人15人,前來我們巴市烏中旗旅游考察。這也是我們旅游考察的回訪。兩地旅游考察團在烏中旗簽定了開發旅游業的合作意向書。意向書中規定,雙方共同促進兩地旅游業發展,共同為實現跨國旅游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而不懈努力。盡快實現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通關,讓第三國進入兩國旅游觀光。
三、旅游考察的體會與收獲
通過旅游考察,感覺到蒙古國南戈壁省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重點表現在被毀寺廟的恢復重建上,展現其人文景觀的歷史全貌。全省各大旅游景區的宣傳畫冊、光碟等旅游宣傳促銷資料齊全,這些宣傳資料圖文并茂,印制精美,頗具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景區景點重點突出特色旅游,如蒙古駱駝沙漠探險、梭梭林神秘游、成吉思汗古戰場演繹與傳說以及寺廟建筑等自然特色旅游景觀。
其次,感受到蒙古人民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表現在不亂扔雜物,亂丟廢棄物。即使是在荒蕪人煙的奇山大石上也書寫著“愛護大自然,不準破壞自然旅游資源”的標語,不準亂動一草一木旅游資源。
中圖分類號:S79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00903
1引言
沙棘為胡頹子科沙棘屬的落葉漿果灌木或小喬木,雌雄異株。沙棘根系發達、枝繁葉茂、生長迅速、結實量多、喜光、耐風沙、耐干旱、耐嚴寒、耐貧瘠,適應性極強,同時又有很高的綜合開發利用價值,特別是沙棘果、葉、皮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和維生素、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營養保健及增強人類體質食用和藥用價值,在食品、保健品、藥品及化妝品等領域有廣泛的用途。是營造多功能林,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優良樹種。
2沙棘在大興安嶺林區栽培的適應性分析
目前在大興安嶺林區引種栽培的沙棘主要是從蒙古沙棘亞種中選育得來的果實較大的類型。野生的蒙古沙棘亞種主要分布在俄羅斯的新西伯利亞的巴爾瑙爾以及貝加爾湖的烏蘭烏德鄰近地區,其生境條件與大興安嶺林區的自然條件基本相似(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沙棘的原產地與大興安嶺林區生境條件基本相似,沙棘在大興安嶺栽培的生長發育條件都是比較適合的。大興安嶺林區在沙棘的引種研究和培育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1998年春季,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林科所引進原產于俄羅斯聯邦哈卡斯共和國米努辛斯克果園(北緯57°13′),2006年株高2 m以上,冠幅1.5 m;2004年引種沙棘二年生苗3000株,定植于林科所實驗基地苗圃,成活2600株,成活率88%;2007年引進沙棘14個品種,培育沙棘苗70萬株,營造沙棘生態經濟景觀林67.6 hm2;加林局古里苗圃2000年引種的俄羅斯大果沙棘4個品種,營建采種林45畝,造林750畝,現生長良好,采種育苗近3萬株;白樺苗圃1993年營造中國沙棘1000畝,造林后雖未加管理,但是保存率仍在50%以上,生長良好。經多年的研究觀測沙棘在本區無凍害、無病蟲害、生長旺盛、結實正常,證明大興安嶺的自然條件可以滿足大果沙棘的生態生物學特性。
3大興安嶺林區沙棘多功能林營造類型
3.1沙棘生態經濟林
大興安嶺林區有大量的生態脆弱區,這些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抗干擾和生態恢復能力較弱,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良性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極易因自然條件改變而造成偶發性和必然性自然災害。特別是近年來的農業開發、亂墾濫伐等行為嚴重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的破壞和地表結構的改變,使得地表層物質抵御外力侵蝕的能力降低,植被復生困難,加劇了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在上述地區或陽陡坡、干旱立地條件下營造沙棘生態經濟林,除在較短的時間內發揮生態效益外,還能利用果實產生經濟效益。
3.2沙棘經濟果樹林
沙棘經濟果樹林,需立地條件較好,是以采果為主,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的林種。大興安嶺林區有大量的退耕還林地、荒地、河流漫灘,可在適生范圍內,選擇立地條件好、土壤肥沃、水分條件較好的場地種植以采果為主的沙棘經濟林。沙棘三年生扦插苗定植后,第三年開始結實,第四年開始大量結實,第五年平均單株產果量大于5 kg。由于該樹種結實沒有明顯的大小年之分,隨著樹高、冠幅的增大,結實量將隨之增長。按第五年最低產果量5 kg/株計算,則單位面積產量為5×[2500×85%×(8/9)]=9444 kg/hm2,按現行市場最低價計算,則第五年單位面積效益為近1萬元/hm2。近年來,現代科學已研究發現沙棘葉、果及種子中含有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維生素A、B、C、E,還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鋅、鐵、鈣和近200種對人體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質,其中維C含量是號稱“維C之王”獼猴桃的8倍,維A含量明顯高于魚肝油,維E含量也可列各水果之冠,每克沙棘鮮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達到2746.0個酶單位,是人參含量的4倍,這實為自然界中所罕見。將這些生化成份經分離、提取后,進行沙棘產業系列產品的開發及利用,其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3.3沙棘生物質能源經濟林
大興安嶺林區有大量的不適宜發展農業的邊際土地資源和荒山,以及廢棄礦區土地可在這類場地種植以薪柴為主、采果為輔的沙棘生物質能源經濟林。沙棘作為能源樹種具有再生能力強,抗旱能力強、耐平茬產薪量多、熱值高等優點,因此營造生物質能源林沙棘是首選樹種。據甘肅省鎮原縣武溝鄉營造沙棘林的實踐,4年生沙棘產干柴7.8~10.5 t/hm2,相當于6~8 t標準煤。內蒙古磴口沙棘薪炭林測產結果為4年生產薪材5.4~8t/hm2。對甘肅、寧夏、山西、內蒙古等省區22種主要木本植物試樣測定結果,沙棘熱值排名第二,僅次于二年生油松枝。在大興安嶺林區的生境條件下,4年后按保守數字估計產出林木生物質5~6 t/hm2,如果以1.5 t林木生物質可替代1 t標準煤計算,相當于3.33~4 t標準煤。第四年開始大量結實,可產果6 t/hm2,按現行市場價出售,可獲產值9000元/hm2。培育和開發利用沙棘生物質能源林,還可有效促進造林綠化和防治土地退化,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減輕土壤侵蝕和水地流失,促進生態良性循環。
3.4沙棘飼料經濟林
由于大興安嶺林區氣候寒冷,縮短了牧草生長期,成為提高牧草產草量的一項限制因素,冬、春飼草嚴重缺乏。國內外在沙棘的研究中,培育出了畜牧飼養用的飼料沙棘品種,其枝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及許多生物活性物質,是多種牲畜喜食的木本飼料,其營養價值高于普通牧草,而且再生能力強,有“鐵桿牧草”之稱。沙棘自身的飼料價值超過了優良飼草的標準(優良飼草的指標為粗蛋白10%~20%,粗脂肪2.5%~ 5%,粗纖維20%~30%,無氮浸出物30%~45%),高于飼料之王紫花苜蓿和草木樨。沙棘每年嫩枝葉產量超過15000 kg/hm2,是紫花苜蓿(6305 kg)的2.5倍,每2畝沙棘可養一只羊。 據內蒙古準格爾旗張川鄉放牧調查,用沙棘飼養的羊每只產肉較其他草場平均高5 kg/只,產毛量高30%。沙棘嫩枝葉可貯藏3個月,牛羊驢豬均喜食。冬季喂奶牛,每頭日產鮮奶10 kg,喂其他家畜也膘情穩定。目前各地已培育出十余種無刺放牧型新品系,解Q了有刺不便放牧的難題。沙棘加工的果渣和籽粕仍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維生素和豐富的蛋白質及其他多種活性物質,是飼養牛羊極好的飼料添加劑,可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2017年1月綠色科技第1期
劉曉輝:合理營造沙棘多功能林的建議
植物與植被
3.5沙棘景觀護路林
由于沙棘適應性好,根系發達、壽命長,可做為大興安嶺林區高等級公路路基邊坡灌木防護林的首選樹種。此外沙棘在美化公路上比其它喬灌木樹種有著無可爭議的優點,黑龍江省的許多高等級公路都用沙棘做景觀護坡樹種,如哈(爾濱)―大(慶)高速、碾(子山)―北(安)公路等。其他植物冬季起不到美化公路的作用,而沙棘樹冠整齊,一年四季“非葉即果”,樹葉濃綠、果實鮮艷,5月份開花、展葉;8~9月底果實成熟,附著在果枝上;秋冬果實累累,色彩艷麗,一般分為紅色、桔紅色、桔黃色、黃色等;繁茂鮮艷的沙棘果掛在枝頭,翌年春不落,在皚皚白雪襯托下格外醒目,成為冬季公里兩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沙棘枝莖生長快,萌芽力強,耐修剪。因此,沙棘還是美化生態環境的良好樹種,可以作為公園、村莊、田邊、渠旁、路邊的防護性觀賞綠籬。
4沙棘多功能林的建設思路及建議
4.1建設規模
大興安嶺林區有大量的適宜營建沙棘多功能林的土地。2015年森林資源統計各類無林地面積84358 hm2。其中:采伐跡地571 hm2、火燒跡地81716 hm2、宜林荒山荒地59989 hm2、宜農林地103663 hm2。這些宜林地均適合沙棘的生長,在2017~2027年分10年建設沙棘多功能林10000 hm2,可在重點區、局建示范基地1000 hm2。
4.2發展模式
根據生態區位,土地資源分布,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確立營造方法、經營模式。全區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立科學的經營體制和經營管理模式。把沙棘多功能林建設與國家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林區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造林等工程建設相結合;與增加職工收入,發展林區經濟相結合;與木本生物質、加工利用、林業產業相結合,實行多模式配置,以建立長期穩定的生產基地。
4.3經營方法
積極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以資金、實物、技術、土地使用、勞務入股等參與沙棘多功能林建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造林,推行家庭承包、聯戶承包、租賃經營、股份合作,集體和個人等多種造林組織形式。堅持多方式多方法,堅持“誰造誰有”,“誰經營誰收益”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資,提供和創造優惠政策,環境條件,吸收具有經濟技術實力的生產加工企業來林區建立基地,生產加工產品,以促進產業發展。
5結語
沙棘所具有的經濟和生態上的雙重優勢和其極高的抗逆性、廣泛的適應性及其相關制品的純綠色與多功能特性,使其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多用途樹種。實踐證明,沙棘不僅在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生態效益,而且已經成為種植地區的經濟
來源之一,為該地區的人們帶來了巨大收益。因此,在大興安嶺林區大面積營造沙棘多功能林,對于S富本地的樹種資源,保持森林的穩定性,發揮森林多種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凡,于中華,王艷霞,等.俄羅斯沙棘開發利用及技術推廣的考察報告[J].遼寧林業科技,2004(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