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4: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教學活動有趣性、目的性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進行學習,創建輕松、歡樂的地理課堂教學環境,使教與學能夠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實現教學活動的良性循環和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真正展現初中地理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2.教學活動是否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注重分析和反思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連接性,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實際生活內容,科學設計和研究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課本中的內容感受到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中的地理知識,感受地理的豐富魅力和色彩,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加強學生對地理的重視程度,使學習地理成為他們的一種興趣和愛好。
3.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思維
應試教育模式使很多初中地理教師較為重視學生的各類考試成績,比較喜歡以成績劃分學生的等級。實際上,這種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加強對學生思維引導效果的反思。例如,引導學生對坐標進行學習,使學生通過坐標準確定位某個城市并正確說出當地的地形特點和人文地理情況,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還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空間感,而這種地理思維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水平,擴展學生的地理視野,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三、教學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初中地理教學前的反思
反思不是回顧,而是對教學活動的認真反思和探索,體會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學活動產生的主要效果。任何完整的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學反思,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善于進行教學反思,并從反思中獲得新的教學想法,不斷完善教學活動,改善課堂環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并逐漸提升教師個人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反思的主要意義在于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得到一個清晰、連貫和確定的新情境。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的主體是13到18歲的青少年,他們的自控能力較低,比較喜歡游戲性、競技性強的娛樂活動,地理基礎較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科學設計教學活動,認真思考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地理水平提升帶來的價值。地理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人文地理,感受人文地理的魅力和科學價值。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對學生實際生活的考慮不夠充分,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引導,地理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多尋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等材料。例如,在指導學生對《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網上查找有關南北方形成鮮明對比的視頻或者圖片,加深學生對南北方地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內容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地理教學提供有效支撐,豐富地理教學的內容,滿足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要求,將學生引入地理教學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2.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反思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活動,枯燥、單一的教學行為使很多學生易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反思主要是思考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課堂教學活動能否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留出充分的時間供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有效表達見解和想法,提升個人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式,帶動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問題引導法,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北方多種植玉米和大豆,而南方多種植水稻或者油菜嗎?”“為什么北方的冬天時常下雪,而海南的冬天卻溫暖如春呢?”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回答欲望,調動課堂氣氛。隨后教師可以通過“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起走入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感受南方和北方的特殊魅力。”由此引入課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進行接下來的地理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擔任八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通過十幾年時間的教學,我感到一些八年級的學生文化基礎差,這給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基礎好的學生有些知識不用講,基礎差的學生沒有興趣,我很著急,不知顧哪些學生好。而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課改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下面我將簡單地反思一下多少年來在地理教學上的體會。
一、以學生發展為主體
(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明白離開地圖的地理課,就不叫地理課。在教學中,每上一節課都要用地圖給學生復習七年級地理知識,為了能提高課堂效果,我從中國輪廓圖上入手,在課堂上用圖講解各類知識,使他們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鞏固了知識,拓寬了知識面。如:我在講《國土遼闊》一課時,就先在黑板上畫出我國的輪廓圖,標出四個方向位置,再用紅色線段標出四個方位的最頂端,在講解知識后,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抽調四個學生到黑板前進行我國四至的填寫。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達到了填圖練的目的,并在直觀上達到了繪圖能力的培養。
(二)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夠充分的自學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發揮自我表現的空間,滿足他們幼小的心靈,更好地提高地理課的學習興趣,同時鍛煉了他們的知識整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我在教學中常鼓勵學生要養成善于觀察、實踐、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綜合能力。如:在講《降水的形成》一課時,在講到水蒸汽來自河流、湖泊、海洋、植物和土壤時,有些學生就會問植物里面為什么有水蒸汽呢?我就問學生,清早下地干活時,有沒有發現自已的鞋子和褲腿濕呢?學生齊聲回答有。于是,我運用生物知識和物理知識給學生講解了該知識,是植物的根把水和無機鹽吸收到莖葉的導管中,供植物養分的需要,把多余的水份從葉子排水孔排出后,然后經過陽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汽越上升氣溫越低,漸漸形成云,達到飽和時就形成了降水。
(四)讓學生能夠探究身邊的一些問題,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如:為什么我國農業分布為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和南磷北煤等等。這些都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合理性運用,更進一步加強師生的互動。
二、注重學生情感,構建和諧課堂
(一)在課堂教學中,尊重每個學生,鼓勵他們在學習中進行嘗試,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知識的樂趣,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常提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最后我再進行點評,使學生知道知識的所在。不要當面否定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
(二)將地理教學與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體會成就感,發揮創造性思維。我充分利用農村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實地體會《農業的分布》,我簡單地把土地分為耕地和非耕地,然后提問學生耕地應發展哪種農業生產,非耕地應發展哪種農業生產,讓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再回到課本知識上來,我國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都要考慮哪些自然因素,學生對知識了解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關心學困生和思想不穩定的學生的學習,盡可能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努力讓他們在學習上能安心、順心。
(四)在課后,我建立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學習效果、進行反思,互相查漏補缺,做到教與學的有力結合。
(五)上完每節課后,我都會準備一份練考題,讓學生能及時消化和吸收本節課的知識,讓學困生知道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學這些知識有什么用,從而提高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六)練考和講題相結合。死記硬背根本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強化訓練效果較好,在每節課后給學生印發一份練習題,章節測試題,讓學生在家完成,周一到校后上交批閱,我在輔導課上對大部分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評,這樣才能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積極地為優等生創造難度較高的學習條件,讓學困生參與到簡單的基礎性學習上來,實現教學目標的合理化和多樣化。
促進學生識圖能力的提高,在練考題上主要做識圖題的練習和引導。在批閱練考題后,看大部分學生識圖題錯在哪方面,重點講評,從而達到知識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評價學生
對學生評價是讓學生認識自我,反思以及調整學習方法的過程。評價方法有很多,我經常對學生學習中的表現和每次測驗成績的變化及思想動態等各方面進行及時的評價,通常用口頭評價和獎勵評價等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我調整,自我提高,通過評價,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學習效果,明確方向,制定目標,提高自我。
五、重視問題的存在
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自己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葉瀾教授說:“一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因為寫教案只能獲得經驗,而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學水平的提高將大受限制。
二、反思什么
1.反思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我們組織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由于以前自己做學生的時候接觸的是教師講學生記,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現在進行的新課改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求處處以學生為中心,要有一個比較成功的課堂,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而且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反思教學活動
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教學效果三個方面。教學內容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本身進行反思。教學方式的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方法、時機等適宜程度的總結,目的在于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溯,發現問題和不足,探尋更好的方案。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判斷,包括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受益狀況,也包括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提升狀況。
3.反思教學經驗
教學經驗的反思是對個人教學經驗進行提升,最終形成個人的教學特點。如果教師不去挖掘教學反思的判斷、反省與批判功能,教師的教齡再長,教學經歷再豐富,也不一定成為個人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把他的經驗升華為真正的、富有個人氣息的經驗,并且不斷使自己的經驗體系得到完善。
三、怎樣寫反思
1.反思寫成功之處
課堂中臨時應用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井井有條的板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的設計,一個恰到好處的案例,一道得意的測試題······把它們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還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反思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之處。例如,備課時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教材的把握不準以及教學設計上的不完善,學生在課堂上的疑惑或者不理解。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后再教學時的參照物。這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在反思中提高教學水平。
3.反思寫教學機智和學生智慧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可能是一段精彩的師生對話也有可能是一個有感而發的問題,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問題、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
4.反思教學中的疑難點
疑點可能來自教材的編寫方面,可能來自對某個知識點的不完全理解,可能來自課堂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也可能來自學生的異常表現以疑促思,有利于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理論,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5.反思教學設計的形成過程
一堂好課的背后肯定有旁人不了解的艱辛和努力,把自己的備課過程、資料收集過程、修改過程再現出來,有利于自己不斷總結提高,更有利于別人熟悉備課過程、設計思維過程,從反思中獲得比一堂課更好的收獲。
6.反思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建議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是沒有止境的追求。即使是一堂成功的課,也會有許多值得推敲、改進的地方。例如,有沒有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課后冷靜思考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并對癥下藥,才能找出改進的策略,并獲得較好的上升空間。
這幾年教學下來,總的一個感覺就是“時間緊,任務重”,年年如此,高一更甚。新課程改革后,整個高中階段所有的必修內容都要在高一一年內完成,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的第一年就被地理狠狠地蒙了一棍,往往高一地理沒有學好的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地理成績都很難提高。盡管新課程的理念常常會在耳邊響起,但有時候由于形勢所迫,老的一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會悄然登場。如此的教學方式,如此的課程氛圍,怎么會被“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學子所接受,他們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都流失殆盡了。
[反思]
有位前輩老師曾多次提出,高一年級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甚至地理知識的教學任務都可以是次要的。先賢早就提出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怎樣吸引學生學習地理,培養其興趣和愛好已成為當前地理教師最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花時間好好準備,更需要平時的細心觀察和廣泛積累。
例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講解“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常見的天氣系統”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的概括和總結,又是聯系實際、指導實踐的重點內容,通過學習要使得學生能夠閱讀和簡單地分析天氣圖,并解釋天氣變化的現象,這也是學生作為一名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在新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嘗試說一些關于“雨”的詩句、俗語,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說出了“清明時節雨紛紛”“黃梅時節家家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接著再提問這些雨形成的原因引出新課的內容。
在講到鋒面氣旋系統時,我給大家講了《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公元208年的冬天,曹操率50萬大軍南下,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壘。曹軍在北岸,聯軍在南岸,水戰一觸即發,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火攻,但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于是,諸葛亮設壇祭神“借東風”,結果一把火燒了曹軍水寨,挽救了東吳的命運,曹操在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又遇到了一場大雨。課件展示了一張赤壁之戰的軍事地圖,最終用一張軍事地圖分析了鋒面氣旋系統,解釋了各種天氣變化現象。那時正值《赤壁》熱播,學生的反響更加熱烈。
[困惑二]:活動多,實施難
“活動”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必修一一冊書就有70個活動,讓人眼花繚亂,如何處理這些活動成了我的一大困惑,由于各種原因,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不少活動都舍去了。在我舍去的活動里,可以簡單歸為幾大類:一類是野外考察類、一類是內容寬泛類、一類是難度太大類、還有一類是難以操作類。給予學生的蘋果最好是能讓學生跳起來得著的,如果難度太大,學生根本無法企及,那樣,學生夠蘋果的興趣也將消失。這也類似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中的活動“觀察月相”,活動實施起來難度較大,過程繁瑣,于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舍去了。再比如,活動“動手演示晝夜更替”:將一盞臺燈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陽,在離電燈大約1米的桌邊,放一只地球儀代表地球,在黑暗的房間中,把臺燈打開,觀察晝夜。這個實驗如果在課堂上實施也會有不少問題產生,臺燈的放射狀光線有別于太陽的平行光線,地球儀上產生的晝夜現象也會與現實產生差別,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
[反思]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條件的限制,我們舍去了很多的活動,雖然活動本身可以舍去,但是探究的精神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和實踐的,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修改和設計探究活動。
例如,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地理的演示實驗,在必修一的前幾章中,我用到了多個地理演示實驗:太陽日和恒心日的比較、地殼的物質循環、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等,地理學科特別強調空間概念,而空間加上運動造成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困惑,現在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結合多媒體的圖文和影像呈現地理情景及教學內容,達到了吸引學生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提升學習成效的目的,這是過去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2—0038—01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往往是在備課、教學設計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對教學反思卻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筆者認為地理教學反思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現代公民是地理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但長期以來,地理教師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地理技能與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地理教師必須樹立嶄新的課程理念,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其一,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在較高層次上實現教學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其二,要樹立新型的課程觀、教材觀、學生觀,在傳授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加強地理技能與學習方法的滲透,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時常會發現教學設計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而造成教學結果與教學設計出現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師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反思。為此,教師應主動地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及時查找教學實踐中的不足之處,積極探求解決辦法,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在反思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尋找答案。其間,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認知水平,應在問題的呈現方式上予以認真的思考和設計,并對文字材料、圖像信息進行恰當的組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地理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來進行的。教師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而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以使自身教學與研究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教師應提倡學生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并引導他們在學習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關心現實、感受生活、體驗人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經驗,使他們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進而具備良好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必須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應把地理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可以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四、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過去,教師的教學就是周而復始簡單重復,教育教學觀念是在被動中形成,很少在實踐中主動進行反思,缺少反思意識,教學能力難以提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所以,教師應該加強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對自我的教學進行反思,樹立現代教學觀,構建學生發展的理念,更好地指導教學。如,初中地理新教材每章節以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詩詞、民俗等內容開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興趣;課中有相關的“閱讀”和“活動”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擴大視野;課后有“想一想”、“議一議”等思考題,內容豐富,促進學生合作學習。這要求教師樹立學生主體、開放式的教學觀。新教材不僅對地理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切實的目標,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相應要求。“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課程中有大量與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習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
二、教學設計
現行的高中教材開篇有“探索”、“案例分析”,課后有“課題研究”。為了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課前要對每一節課花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精心設計與構思。在實施中會出現如下情況:要么事先的預設如愿達到目的;要么由于教學手段、方法不當,預想未完成;要么課堂中出現意外,因教師巧妙引導,卻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教師課后就要對這些結果和過程進行及時整理、分析和總結,提高教學的掌控能力。長此下去,教師教學能力會不斷升華,教學設計會更趨合理,學生的自主探究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師生弦歌互答,相得益彰。當然,在教學中不時會發覺教學目標、結果與預設有差距,課后分析就會發現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故未能收到預想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思考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方法是否適宜,課題研究是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探討和改進,進而優化教學。
三、教學手段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學手段發生了深刻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駕馭教材,無法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向智力的轉化。而把錄像、電腦動畫和網絡等現代視聽工具,應用于地理教學,使教育資源共享的原則得以實現,能極大地拓展教育的時空界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率,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由此,教師在課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是否運用得當,選擇恰當的教具,特別是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過程
反思主要是針對整過教學過程進行的,要在教學中對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使教師的教與研的水平都得以提升,實現教與學雙贏。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課題研究”模式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走進自然,融入社會,關心現實,體驗生活,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讓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在學習中培養學生探究式、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以及集體主義精神。
五、教學行為
教師要積極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的言行舉止,師生是否平等交流;學生能否得到信任、尊重及肯定;教師是否有高尚師德、坦蕩胸襟、豐富情感,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等。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倡多元發展。以往教學,老師填鴨式教,學生被動學,追求對知識內容統一理解,只求是什么,不問為什么,對學生的置疑、別出心裁往往采取壓制,甚至否定態度。.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所以,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發現學生的獨具匠心、奇思妙想,應給予及時恰當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六、教學反饋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客觀公正的審視、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定為“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因為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從更深、更廣、更高的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使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更優秀、更顯著。新課程改革后的地理教學收獲多,反思亦多。
一、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自己的角色
以前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只是簡單地“授之以魚”。課堂氣氛死,學生聽著累,教師教得很費勁。新課程革改后,地理教學增設了“走出去”環節,聽優秀教師的課,加深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只要教師肯變化角色,敢于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方法自然會在實際教學中出現。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積極落實學校提倡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原則,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學案教學,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去討論,創設了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堅持學生自己可以學會的,教師不講,只重點點撥、講解學生經過自己努力但弄不懂的難點重點,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具針對性。
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用放大鏡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學會欣賞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發現學生的特長、愛好等過人之處,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每一次訓練,每一次考試后,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極其微小的一點點成績。教師更要注意班上那些智力一般、成績平常、性格內向、內心膽怯的學生。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教師就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我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活動,在這一方面下的工夫太少了,課前來人,下課就走,課下基本不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情況也不了解,也不去關心學生想什么、思考什么,自己僅僅關注的就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映,以致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根本無法落實“因材施教”原則。我在教學實際中不斷嘗試與學生去溝通,在課下多與學生說說話,問問他們的生活。后進生影響一個班的整體氣氛,進而影響一個班的學習成績。所以,這學期我利用課間時間、晚輔導時間與后進生加強交流。在交流中我發現,后進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他們也想學好,也想讓教師關注他們,只是由于學習基礎不行或者任課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的刺激,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己本就自卑的心理更是占了上風,干脆就像“破罐子破摔”了。他們愛動、自制力差,動搖心理嚴重,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和愛護。通過交流,我讓后進生意識到,教師并沒有放棄他們,教師給他們的理解和關注要比優秀生還多。
針對尖子生中的偏科生,我通過交流了解他們偏科的原因:一是地理基礎差,對自己沒信心,二是對地理知識不感興趣。面對原因我反思自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基礎差的學生,利用課上回答問題、課下做作業情況,去一點一滴地糾正,盡量多表揚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針對地理知識比較瑣碎,容量大的特點,我讓學生每學完一單元就進行知識點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再者,提高自身魅力吸引學生,從語言上、形象上、課堂方式的改變上吸引學生。通過進行一系列的師生互動、相互彌補后,我發現學生課上表現比以前積極很多,整體課堂氛圍也有較大改觀。
二、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團體共贏
集體備課可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彌補自我不足,實現資源共享。集體備課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營造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是集眾人智慧、采眾家之長的探究創新的好模式。作為地理組備課組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所以在集體備課中自己要做好表率作用,當好帶頭人,組織好每一天的集體教研,不但合理安排教學進度,確定單元教學的重難點,還關心組員,協調好組員之間的工作關系,使地理組成為優秀的教研組。
三、打造高效課堂,注重試題講評的效益,向課堂40分要效益
教師要想上好試題講評課,首先要明確講題思路,對于同一類型的題,要形成規范的信息獲取、分析歸納的方法,讓學生善于進行“類題訓練”;其次要讓多數學生認識進而把握住這一類題考察能力的目標是什么,不要僅僅就考點和知識點做思考;再次,要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有針對性地提出復習堵漏的方法。
1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深化,我國中學地理教學逐漸向國際化趨勢靠攏。但目前教學主流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機械記憶為主、以書本內容為主。地理教師始終是地理講臺的“主宰”,課堂活動的90%時間是教師講解,而學生處于“你講我記”的境地,地理學習偏重于結論的掌握而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的獲得的認知策略實施過程,偏重于知識的積累而忽視能力、精神、方法、態度的培養,不強調知識的遷移與靈活運用,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過分拘泥于課本知識,甚至對過時的事實材料與育疑問的地理結論也“照單全收”,注重理論性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操作性、實踐性知識的學習。
2如何改進地理教學
2.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不僅是一種認識過程,而且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過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且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復制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同時贊賞每一位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權利,解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革除一切不平等對待學生的現象,為提高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自由地發展。
2.2豐富教學內容。 地理要體現這一學科的特點和內容,著力體現其內容的開放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更多的活動課,豐富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再僅僅讓學生簡單地到課本上尋找答案,而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不再把目光僅僅局限于課本之中和狹小的課堂之上,而是轉向更廣闊的社會和更美好的大自然。在制定活動內容時,教師要考慮到活動內容的鄉土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教師應依據教學目的、學生特點,并根據地方自然環境的典型特點,當地突出的人與環境存在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等,根據學習內容的進度來確定活動內容。活動內容應該切合高中學生的知識水平、邏輯思維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的觀察與實踐。例如讓學生調查本地的某一條河流,以水位變化、含沙情況、有無冰期、侵蝕和沉積的作用與形態等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這類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提高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考、創造和實踐能力。
2.3進行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多種多樣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一般的記憶、理解、掌握,更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強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建議,指導學生向權威挑戰,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上”的思想,善于對已知事物進行再思考,運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思考問題。同時,教學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索、超越常規的大膽想象、猜測,從大量的信息中篩選有更新意義的信息進行分析對比,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發散性。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逐漸顯示出一些不足,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師需要根據當前時代的發展需求,將反思理論滲透到教學過程當中,以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為主要教學目標,逐漸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實現教與學的雙贏,真正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的價值。
一、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主要指的是教師為了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對已經完成的教學課堂或者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效檢驗和思考。教學反思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個人素質,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使課堂教學能夠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理念。反思教育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理解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理想效果與現實情況的有效對比。
二、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
1.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教學活動有趣性、目的性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進行學習,創建輕松、歡樂的地理課堂教學環境,使教與學能夠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實現教學活動的良性循環和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真正展現初中地理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2.教學活動是否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注重分析和反思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連接性,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實際生活內容,科學設計和研究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課本中的內容感受到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中的地理知識,感受地理的豐富魅力和色彩,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加強學生對地理的重視程度,使學習地理成為他們的一種興趣和愛好。
3.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思維
應試教育模式使很多初中地理教師較為重視學生的各類考試成績,比較喜歡以成績劃分學生的等級。實際上,這種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加強對學生思維引導效果的反思。例如,引導學生對坐標進行學習,使學生通過坐標準確定位某個城市并正確說出當地的地形特點和人文地理情況,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還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空間感,而這種地理思維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水平,擴展學生的地理視野,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三、教學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初中地理教學前的反思
反思不是回顧,而是對教學活動的認真反思和探索,體會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學活動產生的主要效果。任何完整的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學反思,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善于進行教學反思,并從反思中獲得新的教學想法,不斷完善教學活動,改善課堂環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并逐漸提升教師個人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反思的主要意義在于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得到一個清晰、連貫和確定的新情境。
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的主體是13到18歲的青少年,他們的自控能力較低,比較喜歡游戲性、競技性強的娛樂活動,地理基礎較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科學設計教學活動,認真思考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地理水平提升帶來的價值。地理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人文地理,感受人文地理的魅力和科學價值。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對學生實際生活的考慮不夠充分,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引導,地理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多尋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等材料。例如,在指導學生對《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網上查找有關南北方形成鮮明對比的視頻或者圖片,加深學生對南北方地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內容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地理教學提供有效支撐,豐富地理教學的內容,滿足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要求,將學生引入地理教學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2.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反思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活動,枯燥、單一的教學行為使很多學生易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反思主要是思考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課堂教學活動能否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留出充分的時間供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有效表達見解和想法,提升個人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問題引導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式,帶動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問題引導法,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北方多種植玉米和大豆,而南方多種植水稻或者油菜嗎?”“為什么北方的冬天時常下雪,而海南的冬天卻溫暖如春呢?”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回答欲望,調動課堂氣氛。隨后教師可以通過“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起走入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感受南方和北方的特殊魅力。”由此引入課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進行接下來的地理學習。
3.初中地理教學后的反思
初中地理教學后的反思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注意靈活設計教學后的反思環節,不僅要求教師對個人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進行反思,而且要將學生也帶入教學后的反思環節當中,對自我學習能力和課堂表現進行反思。
地理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和思維性的學科,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活動進行細致的反思。教學反思主要分為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學生自行自我反思兩個層面。教師教學后反思的主要內容是對教學活動中哪一個問題能夠有效帶動課堂氛圍,學生對哪一個問題還存在疑問,教學方式還存在哪些漏洞,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如何,有沒有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一定的邏輯思維想法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學生反思的主要內容是在上課的時候狀態如何,在這堂課中提了多少個問題,學習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這節課對自己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有沒有效果等問題。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之前的10分鐘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并認真記錄這節課的表現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對重要的地理知識進行記錄。教師也可以對一節課中表現較為優異的學生進行鼓勵或者表揚,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在有時間的時候不斷溫故知新,改善自己的學習態度。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思,不斷加深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了解,并逐漸完善課堂教學活動,使初中地理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地理的魅力和豐富的色彩,真正走入地理的世界,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久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地理教學改革實踐――以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例[J].教育導刊,2011,(07):54-57.
[2]胡定榮.教師的教學反思為何不見效――以一位中學教師的教學反思經歷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3,(01):32-35.
具體來說,主要依據以下幾點討論如何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1.教學媒體的基本性質中,安東尼?貝茨有以下觀點:不同媒體有不同的專長,焦點是在給定的條件下,運用何種媒體最合適,如何根據教學目標去選擇有效媒體。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本是思想: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相關認知結構通過“圖式、同化、順應、平衡”進行。圖式是指動作或活動的結構或組織,是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是指主體將環境刺激信息納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和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順應是指主體已建立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變原有認知結構或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環境的需要;平衡是主體的發展趨向,主體主動趨向于與環境平衡。由此可見同化只是數量上的變化,不會引起圖式的改變,而順應則是質的變化,創立了新的圖式或調整原有的圖式,平衡則強調了主體在認知發展建構過程中的主動性。3.現有教育體制下對教學的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通過本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創新思維。4.學校及學生自身的升學壓力,提高學生的考試水平,能恰當把握各種課程要求所包括的知識點。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根據以上有關教學媒體、教學主體、教學目的的討論,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各知識點在地理學科中的地位,總結出對各教育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法中應用的幾點粗淺認識,現提出以供大家交流,拋磚引玉,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對于教學難點的知識:難點知識在建構主義認知結構中往住屬于“順應”的部分,即要求改變原有的圖式或創立新的圖式。在學習中學生往往表現為“想不到,理解不了”。在教學中,可充分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創設同樣(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具有情境體驗,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或展現一組相關的材料引入難點知識的教學,進而較好的建構新知識。在探研性學習中,多媒體技術通過創設虛擬情境或虛擬實驗環境,讓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感性認識,為建立新的圖式奠定基礎。但是,盡管現代多媒體技術無論在表現力、重現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優勢,仍然不贊同在一堂課中,甚至是在一個階段的教學中大量堆砌圖文、呈現聲音、影像等內容。這是因為大量感性的材料在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喧賓奪主,影響學生對整個知識結構及考試所要求的知識深度的把握。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中,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移動間的關系教學中,首先運用太空中地球的運動(公轉與自轉,并且要求具有地球上光照變化)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其次將夏至點、春分點、冬至點的光照側視圖展示出來。指導學生以直射點變化為線索進行研究,得出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晝長夜短,直射點向北移則北半球晝變長這一結論;而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則是所求地點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的緯度差的余角這一概念。最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三者的聯系和區別。高中地理教學中,其它難點的知識如日出方位的判斷、等壓面、三圈環流、三風四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工業農業區位因素中隨時間變化的要素以及地理等值線的處理等等,均屬于該類型的教學。必須指出的是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知識點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學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而教學難點的確定也是有所差別的。
2.課程標準中重點知識的教學:從難度上看,該部分往往屬于“同化”的知識。但唯其重要性,教學重點便落在對知識深度的挖掘上。注重對考點的分析,出題者所表現出的意圖的分析、考核方向等,并在教學中選擇經典的題型對學生進行精講精練。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媒體的作用可以相互補充。三尺講臺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在課上進行的舉例與用多媒體技術投放的題目是一致的。當然,二者各有優勢: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的題目在內容上、形式上都會比傳統教學媒體的更加清晰而豐富。而傳統的教學媒體對于教師的“教”的連貫性即教師的引導性的發揮卻有更大的優勢。高中地理必修中,如農業區位要素分析、工業區位要素分析、城市區位要素分析、交通線區位要素分析以及區域發展和國土整治等等內容均屬于這部分知識。該類知識在教學中,常以案例的形式出現如幾種農業地域類型分析對應農業區位要素分析、德國魯爾區分析等等。
3. 課程標準中難度一般但在學科知識體系地位重要的知識;從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平臺來看,現代多媒體技術能很好的滿足這一要求,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搭建平臺。從教學的時間效率來說,傳統教學媒體由于主要是教師在講、演、練,所以與教師能很好的融為一體,學生的目光及注意力始終在教師上,從而有利于教師對課標中知識運用的引導。二者各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