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0:31: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三歷史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 激發興趣,發揮潛能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歷史學科內容豐富多彩、圖文并茂、趣味性強、又通俗易懂。在教學中采用做些簡單的小游戲、講故事、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歷史課變得生動了、有趣了,學生自然而然就喜歡上這門學科了。
進入初三后,學習任務更加艱巨,學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逐漸削弱,如何讓學生在諸多的學科中重視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統考后,我會在課堂上表揚一些學生,一種是優等生,讓他(她)們介紹成功經驗;一種是進步較大的學生,尤其是后進生,我會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讓更多的學生明白:只要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地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你就會取得理想的成績。別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同學們逐漸有了競爭意識,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二、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立足課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學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課上帶著耳朵聽,他們挺樂意的,一讓他們動筆,就開始偷懶。從初三開始,我就注重培養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我采用課堂筆記本和歷史作業本合二為一,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由于歷史學科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在教科書上勾劃重、難點顯得尤為重要。我要求學生用紅筆或彩筆勾劃,并注明考點的項目:如明治維新的內容,使學生一目了然。上課時,我邊講,邊巡視,提醒和督促后進生和調皮的學生勾劃課本。
臨近期末,九門學科進入都進入大復習階段,各科作業接踵而至,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我只能立足于課堂這塊主陣地,緊緊抓住45分鐘,盡量讓學生多讀、多寫。下課時,人人必須完成課堂訓練,交給老師后才能離開教室。課堂上抓緊分分秒秒,關注每位學生,課堂效率明顯提高了。課后也沒有作業,學生負擔減輕了。
三、夯實基礎,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基礎是根本。沒有基礎,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抓好基礎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出成績。初三世界歷史的內容,繁雜且瑣碎,讓學生將所有的考點背出來,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太現實的做法,尤其是從2005年開始,歷史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對學生而言,記憶是一件看似簡單可實際上最為困難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進攻,把中考考點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內容下做好標記,印發給學生,再把考點逐題改編為小問答,讓學生當堂訓練,熟悉中考的每一個知識點。每隔一段時間,我就讓學生練習一遍,同樣一張小問答,我一般讓學生訓練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訓練,學生對考點由陌生逐漸熟悉。對于重要的章節,我則采取重點進攻,讓學生把重要的內容識記下來,課堂上再默寫。學生通過小問答題的反復訓練,基礎知識夯實了。
扎實的基本功是應對考試的第一步,僅僅訓練小問答是遠遠不夠的。中考的選擇題和材料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閱讀、理解、分析、比較、綜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針對中考題型進行有效訓練。題目是千變萬化的,關鍵是掌握解題方法。我十分重視解題方法的指導,如尋找關鍵詞語、 先讀問題,后讀材料等等,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
四、 專項訓練、專題復習,培養綜合能力
期中考試結束后,我主要進行專項復習,把近三年來的全國各地的中考題按選擇題、非選擇題兩大項進行分類,再按世界近代時間段進行整理,讓學生進行訓練。學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題比平時訓練的題目要難一些。這是二輪復習了,我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學生最好閉卷完成選擇題,這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同學們躍躍欲試,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嘗試這種做法。
歷年中考題經常涉及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這對歷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對學生進行專題復習。沒有相關資料,自己動手,上網查詢、結合考綱,整理、編寫歐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等七個綜合性專題,再配以相關的練習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日漸疲憊、松懈,學習狀況大不如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前采用多寫字,少讀書的方法。現在我只能改變方法,讓學生少寫字而多讀書了。歷史學科處處都有綜合題。我通過查詢、收集、整理,自編出中考綜合題復習資料,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歷史所涉及的綜合題。專題復習使零散的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便于學生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五、注后進生的成長
后進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成績的提高。如何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這是我們面臨又一個棘手的課題。后進生需要老師傾注更多的愛心、給予更多的理解,來驅散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自卑。轉化一個后進生談何容易,需要老師極大的韌性。他們屢教不改,讓老師頭疼、甚至想到放棄,但欲罷不能。《士兵突擊》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是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每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不應該輕言放棄。轉化后進生要多動腦、想辦法,因勢利導、因人而異、把握時機等。后進生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他會出現動搖、反復,老師不能輕易放棄,而要堅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試后,對于學習進步較大的學生,尤其是后進生,我會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后進生交流,共同尋找考試失敗的原因,探討有效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自我調整與改進。期中考試后,我常常利用業余時間對后進生進行個別輔導,主要是加強基礎題的訓練。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歷史教學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嘗試。初三學生所用的復習資料絕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整理、編寫的,工作量雖然很大,卻很實用,而且在教學中基本做到了扎實、細致、到位,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在今年中招考試中考出優異成績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初三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二 回顧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能嚴守師德,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悉心研究教法,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一些教學經驗。希望能通過總結,做到揚長避短,在今后的工作中爭取更大的進步。
一、自我嚴格要求:
作為畢業班的歷史課任教師,我明白自己擔負的重任及教學任務,故在課前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資料、習題;為了提高每節課教學質量,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難點外,還采用其他的教育方式來培養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45分鐘教學質量;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后記,并認真編寫教案。注重整理資料,搜集選擇、組合中考模擬試題。在第三輪復習中,我多方面搜集整合資料,為開卷考試做了充分準備;并結合各省近年的中考試題和各種練習冊中習題精選組合了10套模擬試卷對學生進行了訓練,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應試的效率和技能。
二、培養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1、統籌規劃,靈活調整。歷史學科在初三年級要完成兩本書的新課學習。按照既往經驗是上學期趕新課,下學期專門復習。但去年受制于國家教材修訂的政策影響,定版的下冊教材遲遲未能面世,而網上流傳的各種版本又是五花八門,難以選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備課組經過集體協商后,一致決定九年級上學期,趕在11月中旬先完成上冊書新課學習任務。剩余時間,即著手復習中國古代史內容。待到來年新學期開始,新教材正式下發后,再結合我省當年《中考說明》的要求,對九年級下冊內容再展開學習。此時新課學習與復習提高一遍過。《中考說明》中不做要求的內容,學生自學,《中考說明》中的次要內容、簡單學習,《中考說明》中的重點內容,注意拓展廣度,加強深度,重點學習。實踐證明,這一做法是成功的,為畢業復習節省了寶貴的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及早動手,搶占先機。我們在九年級上學期新課學習時,為學生選擇配套習題時,就直接選擇符合中考要求,難度較深,能力要求較高的中考試題。力爭做到一步到位。
二、精講精練,提高實效。“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歷史學科力爭在復習中將有限的時間用在重點內容上,精講精練。
1、研究考題,區分考點。整個初三復習中,歷史學科可能是復習任務最艱巨的學科,面對6本書,200多個大小考點,但每周只有四節課,而且隨著后期各項考試的展開,課時又減少不少。在講課過程中,重點講分值高的必考考點和常考考點,常規講分值小的必考考點和常考考點,簡略講選考考點。這樣既保證了復習的廣度深度,也提高了復習的效率,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同時,講解時主要抓階段特征,進行縱橫對比,中外聯系,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相互勾連的知識網絡,讓學生能提綱挈領的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2、精選作業,限時完成。整個初三學年,我們歷史學科只選擇了《試題研究》一本復習資料,但力求把它用好用實。在每次布置課后作業時,并非全面撒網,而是根據當日所學內容,精心選擇練習題目,學生回家后限時獨立完成。
3、習題講評,注重方法。習題講解時,將選擇題分成不同類型,反復講解各種類型選擇題的具體解法。講解非選擇題時,要求學生先判斷該題所考知識點以及具體的考察方式,再針對具體的考察方式給出相應的解題方法,甚至將這些方法總結成順口溜,如“原因找前影響后,政經思文相結合,影響注意點線面”等等。注重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4、重視卷面,樹立典范。歷史學科是書寫量較大的文科學科之一,學生的卷面呈現對閱卷人的賦分評判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前幾次模考試卷講評時,老師都要向學生展示一張自己手工書寫的答題卡,做到字跡工整,層次分明,序號排列,分點結合;后期電腦閱卷后,我們都會精心挑選得分較高、答題規范的學生答題卡,向學生展示,幫助學生建立規范答題的習慣,提高得分率,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組內協作,齊心合力。“民齊者強”。在復習計劃的制定,復習方案的落實,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組內幾位老師齊心合力,相互協作。
1、合作命題,精益求精。每次月考命題時,一位老師主命,其他老師負責審題,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力爭力求命題的質量達到中考的要求,提高考試的效率。
2、題型講解,各展所長。初三復習,我們認為基本上可以說是放兩頭抓中間。前面的好學生,不需要教師太過費心,他們會主動跟著老師認真學習。而后面的一些學困生因基礎太差,欠賬太多,跟不上,老師費力再多也成效不大。真正需要教師費力用心的則是那些有一定潛能的中等生。歷史學科由于受限于課時較少、內容較多的客觀條件,無法獨立開展抓中等學生的專門教學活動。但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統一的補差課時,開展提升中等生解題能力的專題教學。我們在補差教學中,以往年中考真題為素材,精心編制練習資料,并且在習題講評時,打破常規,一改往年每位老師選擇一個題型,并將該題型下的所有題目全部講完的做法。而是積極創新,要求三位老師每種題型都要選擇相應的題目進行講解講評,這樣雖然加重了教師的備課工作量,但能讓不同老師的學生能夠從其他教師那里學到更適合自己的解題思路、答題方法、書寫程序,實現博采眾家之長,成就個人風范。學生反饋,反響不錯,效果良好。
3、評卷收獲,及時共享。在試卷評卷過程中,發現一些普遍性問題及特殊性問題,不同題組的老師之間相互溝通,及時通報。以便其他兩位老師能夠在試卷講評過程中注意此類問題,及時提醒學生改正提高。
四、搜集信息,撲捉熱點。方向決定對錯,方法決定成敗。在歷史學科的復習中,不僅要埋頭拉車,時時還需要注意抬頭看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廣集信息,認真鑒別。通過參加交流群,以及同學群,中考閱卷群的微信交流,及時獲取各方面有關中考歷史改革的信息,并對復習計劃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當然有時有些信息也是真偽難辨,令人無所適從。我們對其進行認真分析甄別。此后一些學校立即著手讓學生把相關筆記,往課本上謄寫,但這樣做必然要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我們經過認真分析后,認為這個措施在中考進場檢查時難以操作,可行性不大。
2、關注現實,緊扣熱點。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學科的考察與現實熱點緊密相連,因此我們在復習中高度重視周年大事,同時密切關注社會熱點,將考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重點強化。
初三下物理知識點1一、分子熱運動
1.分子運動理論的初步認識
(1) 物質由分子組成的
(2) 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3) 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擴散現象: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
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
氣體、液體、固體均能發生擴散現象。擴散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并且間接證明了分子間存在間隙。
3.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
(1)當兩分子間的距離等于 10-(-10)米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相等 , 叫做平衡位置。
(2)當兩分子間的距離小于 10-(-10)米時,分子間斥力大于引力,表現為斥力;
(3)當兩分子間的距離大于 10-(-10)米時,分子間引力大于斥力, 表現為引力;
(4)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大 (大于分子直徑的 10 倍以上 ) 時,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變得十分微弱, 可近似認為分子間無相互作用力。
二、內能
1.內能
(1)物體的內能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內能與物體的質量、溫度、狀態及體積都有關。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同一個物體,溫度升高,它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2)熱運動
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的溫度越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慢。內能也常叫做熱能。
(3)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①物體的內能的多少與物體的溫度、體積、質量和物體狀態有關;而機械能與物體的質量、速度、高度、形變有關。它們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但有些物體可以說沒有機械能, 比如靜止在地面土的物體。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做功與熱傳遞
(1)做功
①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少。
②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是內能與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2)熱傳遞
①熱傳遞的條件:物體之間 (或同一物體不同部分 ) 存在溫度差。
②物體吸收熱量,物體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
③用熱傳遞的方法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是內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與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4.熱量
(1)概念: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
(2)熱量反映了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多少,是一個過程量。所以在熱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絕對不能說某物體含有多少熱量,也不能說某物體的熱量是多少。
(3)熱量的國際單位制單位:焦耳 (J)
三、比熱容
1.比熱容的概念
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溫度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簡稱比熱。用符號 c 表示比熱容。
2.比熱容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容的單位是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是 J/(kg ·℃) 。
3.比熱容的物理意義
水的比熱容是 4.2 ×10-3 J/(kg ·℃) 。
它的物理意義是:1千克水溫度升高(或降低 )1 ℃,吸收 (或放出 ) 的熱量是 4.2 ×10-3 J。
4.比熱容表
(1)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
(2)從比熱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容最大。這就意味著,在
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
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 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度升高的慢, 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 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3)水比熱容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
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 在工作時要發熱, 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
6.熱量的計算
Q=cmΔt 。式中, Δt叫做溫度的變化量。它等于熱傳遞過程中末溫度與初溫度之差。
注意:物體溫度 升高到 (或降低到 )與溫度 升高了 ( 或降低了 ) 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溫度從 lO℃升高到 30℃,溫度的變化量是 Δt==30℃-lO ℃=2O℃,物體溫度升高了 30℃,溫度的變化量 Δt =30 ℃。
初三下物理知識點2一、熱機
1.內燃機及其工作原理
將燃料的化學能通過燃燒轉化為內能,又通過做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按燃燒燃料的不同, 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柴油機等。
(1)汽油機和柴油機都是一個工作循環為四個沖程即吸氣沖程、壓縮沖程、
做功沖程、排氣沖程的熱機。
(2)一個工作循環對外做一次功,曲軸轉2周,飛輪轉2圈,活塞往返2次。
(3)壓縮沖程是對氣體壓縮做功,氣體內能增加,這時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4)做功沖程是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這時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5)汽油機和柴油機工作的四個沖程中,只有做功沖程是燃氣對活塞做功,
其它三個沖程要靠飛輪的慣性完成。
(6)判斷汽油機和柴油機工作屬哪個沖程應抓住兩點:氣門的開閉情況;
活塞的運動方向。
(7)汽油機和柴油機的不同處
2.燃料的熱值
(1)燃料的熱值
①定義: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與其質量之比, 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用符號“ q”表示。
②熱值的單位 J/kg ,讀作焦耳每千克。還要注意,氣體燃料有時使用 J/m3,
讀作焦耳每立方米。
(2)在學習熱值的概念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完全燃燒”是指燃料全部燃燒變成另一種物質。
②強調所取燃料的質量為“ lkg ”,
③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的計算:一定質量 m的燃料完全燃燒, 所放出的熱量為:Q=qm,式中, q 表示燃料的熱值,單位是 J/kg ;m表示燃料的質量,單位是 kg;Q表示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單位是 J。
若燃料是氣體燃料, 一定體積 V的燃料完全燃燒, 所放出的熱量為:Q=qV。式中, q 表示燃料的熱值,單位是 J/m-3;V表示燃料的體積,單位是m-3 ;Q表示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單位是 J。
二、熱機的效率
(1)定義
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
(2)公式
η=W/Q×100%。式中,W為做有用功的能量;Q總為燃料完全燃燒釋放的能量。
(3)提高熱機效率的主要途徑
①改善燃燒環境,使燃料盡可能完全燃燒,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
②盡量減小各種熱散失。
③減小各部件間的摩擦以減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廢氣帶走的能量,從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三、能量的轉化和守恒
1.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 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 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體,小到原子核,也無論是物理學問題還是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的問題,所有能量轉化的過程,都遵從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類永動機”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為它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初三下物理知識點3一、兩種電荷
1.摩擦起電
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叫摩擦起電。
2.兩種電荷
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3.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同中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4.驗電器
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原理:利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5.電荷量(電荷)
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為 C。
6.元電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
(2)最小的電荷叫元電荷(一個電子所帶電荷)用 e 表示;e=1.6×10--19;
(3)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電性相反,整個原子呈中性。
7.摩擦起電的實質
電荷的轉移。(由于不同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所以摩擦起電并沒有新的電荷產生,只是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失去電子的帶正電,得到電子的帶 等量負電)
8.導體和絕緣體
善于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堿鹽溶液),不善于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塑料等);導體和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
二、電流和電路
1.電流
(1)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流方向: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負電荷定向移動方向和電流方向相反) ;
(3)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2.電路
(1)用導線將用電器、開關、用電器連接起來就組成了電路;
(2)電源:提供電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
(3)用電器:消耗電能(把電能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裝置。
3.電路的工作狀態
(1)通路:處處連通的電路
(2)開路:某處斷開的電路
(3)短路:用導線直接將電源的正負極連同
4.電路圖及元件符號
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畫電路圖時要注意:整個電路圖導線要橫平豎直;元件不能畫在拐角處。
三、串聯和并聯
1.串聯電路
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叫串聯電路
串聯電路特點:電流只有一條路徑;各用電器互相影響。
2.并聯電路
把電路元件并列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并聯電路
并聯電路特點:電流有多條路徑;各用電器互不影響。
3.常根據電流的流向判斷串、并聯
從電源的正極開始,沿電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負極,則為串聯,若出現分支則為并聯。
4.電路的連接方法
(1)線路簡捷、不能出現交叉;
(2)連出的實物圖中各元件的順序一定要與電路圖保持一致;
(3)一般從電源的正極起,順著電流方向,依次連接,直至回到電源的負極;
(4)并聯電路連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連接時找準節點。
5.在連接電路前應將開關斷開
四、電流的測量
1.電流
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符號 I ,單位是安培,符號 A,還有毫安(mA)、微安(μ A)1A=10-3 mA=10-6 μA
2.電流的測量
用電流表;符號 A
3.電流表的結構
接線柱、量程、示數、分度值
4.電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針是否指在臨刻度線上,正負接線柱;
(2)電流表必須和用電器串聯;(相當于一根導線)
(3)選擇合適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應該選較大的量程,并進行試觸。 )
注:
試觸法:先把電路的一線頭和電流表的一接線柱固定,再用電路的另一線頭迅速試觸電流表的另一接線柱, 若指針擺動很小(讀數不準),需換小量程,若超出量程(電流表會燒壞) ,則需換更大的量程。
5.電流表的讀數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它是以步兵、車兵、騎兵組成的大型地下軍陣。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 ρ= m / V變形
m為物體質量,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 g mg ;
v為物體體積,主單位cm3 m3
3、單位:國際單位制單位: kg/m3 常用單位g/cm3 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計算公式:υ= S / t變形 S= υ t;t = S/υ
S為物體所走的路程,常用單位為km m;t為物體所用的時間,常用單位為s h
3、單位:國際單位制: m/s 常用單位 km/h 換算:1m/s=3.6km/h 。
三、重力(G):
1、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計算公式:G=mg
m為物理的質量;g為重力系數, g=9.8N/kg,粗略計算的時候g=10N/kg
3、單位: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4、 合力 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線線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線線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桿原理
1、定義: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其中F1為使杠桿轉動的力,即動力;l1為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即動力臂;
F2為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即阻力;l2為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即阻力臂
3、滑輪組 F = G / n
F =(G動 + G物)/ n
S = nh (υF = nυG) 理想滑輪組忽略輪軸間的摩擦
n:作用在動滑輪上繩子股數
4、 斜面公式 F L = G h 適用于光滑斜面
五、壓強(P):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計算公式:P=F/S
F為壓力,常用單位牛頓(N);S為受力面積,常用單位米2(m2)
3、單位是:帕斯卡(Pa)
六、液體壓強(P):1、計算公式:p =ρgh
其中ρ為液體密度,常用單位kg/m3 g/cm3 ;g為重力系數,g=9.8N/kg;h為深度,常用單位m cm
2、單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計算: F浮= G排=ρ液V排g
G排 為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常用單位為牛(N);
ρ液為物體浸潤的液體密度,常用單位kg/m3 g/cm3 ;
V排為排開液體的體積,常用單位cm3 m3 ;g為重力系數,g=9.8N/kg
3、單位:牛(N)
①F浮 = F上 - F下
馬老師
日期:2012-01-04 08:16:44
②F浮 = G – F
③漂浮、懸浮:F浮 = G
④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⑤據浮沉條件判浮力大小 計算浮力的步驟:
(1)判斷物體是否受浮力
(2)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判斷物體處于什么狀態
(3)找出合適的公式計算浮力
物體浮沉條件(前提: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懸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八、功(W):1、定義: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2、計算公式:W=FS其中F為物體受到的力,常用單位為為牛(N);
S為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常用單位為m
3、單位:焦耳,1J=1N•m九、機械效率(η):1、定義: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2、計算公式:η= W有用/ W總
3、有用功 W有用= G h(豎直提升)= F S(水平移動)= W總– W額=ηW總4、 額外功 W額= W總– W有= G動h(忽略輪軸間摩擦)= f L(斜面)
5、 總功 W總= W有用+ W額= F S = W有用/ η6、 機械效率 η= W有用/ W總=G /(n F)
= G物/(G物+ G動)適用于動滑輪、滑輪組
W有用為對人們有用的功,即有用功;
W總為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即總功。單位都為焦耳(J)
3、單位: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十、功率(P):
1、定義: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
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
W為所做的功,單位焦耳(J);t為做功的時間,單位s h
3、單位:主單位W;常用單位kW 換算:1kW=103W 1mW=106 W
基本方法:有意識才會給力!
一、物理定律、原理: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2、阿基米德原理
3、能量守恒定律
二、物理規律:1、兩力平衡的條件和運用
2、力和運動的關系
3、液體壓強特點
4、物體浮沉條件
5、杠桿平衡條件
6、分子動理論
7、做功與內能改變的規律
三、應記住的常量:1、水的比熱:C水=4.2×103J/(kg.℃)
2、速度:1m/s=3.6km/h
聲音在空氣的傳播速度:V=340m/s V固>V液>V氣 光在真空、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ρ水>ρ冰ρ銅>ρ鐵>ρ鋁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g=9.8N/kg
4、一個標準大氣壓:P0=1.01×105Pa=76cm汞柱≈10m水柱四、物理中的不變量: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跟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2、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跟物質的吸收的熱量、質量、溫度改變無關。
3、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跟燃料的燃燒情況、質量、放出熱量的多少無關。
4、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速度不變,跟路程的多少,時間長短無關。
五、生活中的物理模型:1、連通器:如水壺、水位計、船閘等。
2、杠桿:如撬棒、天平、桿秤、獨輪車、鍘刀等。
3、輪軸:如板手、螺絲刀、自行車的車把、門鎖等。 七、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
1、控制變量法:該方法是研究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性質)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控制其他各項因素都不變,只改變某一因素,從而得到這一因素是怎樣影響這一物理量的。這是物理學中最重要,使用最普遍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用這種方法的有:
(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2)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影響滑動摩擦力打小的因素;
(4)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5)研究液體壓強的特點;
(6)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
(7)影響動能 勢能大小的因素;
(8)物體吸收放熱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9)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
(10)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11)電功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2)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13)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哪些因素有關;
(14)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15)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16)通電導體的磁場中受力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2、類比法:把某些抽象,不好理解的感念類比為形象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把電流類比為水流,電壓類為水壓;聲波類比為水波;
3、轉換法: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過其表現出來的現象來間接研究它叫轉換法,如:研究電流的大小轉換為研究它所表現出來的熱效應的大小;研究分子的運動轉換為研究擴散現象;眼看不見的磁場轉換為它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來認識它。
4、等效法: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過其表現出來的現象來間接研究它叫轉換法,如:研究電流的大小轉換為研究它所表現出來的熱效應的大小;研究分子的運動轉換為研究擴散現象;眼看不見的磁場轉換為它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來認識它。如用可以總電阻代替各個分電阻(根據對電流的阻礙效果相同)、用合力代替各個分力(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5、建模法:用實際不存在的形象描述客觀存在的物質叫假想模型法,如:用光線來描述光的穿傳播規律;用假想液片法來推導液體壓公式:用磁感線表示磁場的分布特點等。
6、比較法:如對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比較、對電動機和發電機進行比較等。
7、理想實驗法:在實驗的基礎上盡心合理的猜想和假設進一步推理的科學方法,如:牛頓第一定律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猜想假設而推理出來的定律;人民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賀也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推理而得出的結論。
如牛頓第一定律。
8、分類法:如物體可分為固、液、氣;觸電的形式可分為單線觸電和雙線觸電等。
9、圖像法:如晶體的熔化、凝固圖像;導體的電壓和電流圖像;運動物體的路程和時間圖像。
一、精簡退職前從事過矽塵作業三年以上的職工,退職后又在社隊舉辦的“五小”企業從事過矽塵作業在三年以內的,現查出患二三期矽肺病(含一期矽肺合并肺結核病)的,可改按退休處理。其退休費按本人原標準工資的百分之六十按月發給,并按矽肺病規定報銷醫療費。
二、活動目標
教研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集合全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盡力研討優質的課堂教學方案,帶動新教師盡快融入教師行業,并加強新、老教師的磨合,互相取長補短;同時,探討和解決課堂內、外遇到的新、難問題。
三、主要工作
1、研組活動定期每兩周開展一次,并不定期地進行即時問題的解決。活動主要圍繞學校部署的任務即時展開,并側重教學方面的問題。組織好各級各類公開課和教學研討,完善教研組和備課組的教研活動。
2、隨著教學改革深入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日益加強,教研組將共同探討、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并鼓勵本組成員進行新教學模式的嘗試。
3、教研組還將著重探討“二考”問題,初中歷史中考爭取上一新臺階、高三歷史會考也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我們將總結以往經驗教訓,除注意課堂教學之外,還要加強信息的搜集和整合。
對于歷史教學來說,初三年級歷史教學是一個重頭戲,在考試中占有重要位置,歷史知識也會對學生對祖國、世界的認知有一定的影響,是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進行有效的新課解說
可以說,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大家對歷史這一學科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這個偏差導致部分學生在初中一年級、二年級的歷史成績不夠理想,一些基本知識的記憶淡化,加重了初三年級歷史教學的任務。不過即便如此,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能使新課變成復習課,也不能繼續沿用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新課的解說要建立在熟練駕馭教材的基礎之上,時刻謹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將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發展融合到一起,從聽、背知識,轉到創造性運用、理解知識方面,幫助學生將新課的知識與之前的歷史知識形成體系,通過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以時間為紐帶引領學生暢游歷史,引起學生情感共鳴,開啟課本、教師、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二、把握歷史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
初三年級的歷史教學,不僅僅是初三學生知識機構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看也是素質教育所必須的。作為初三年級的歷史教師,相關的備課、測評等教學工作,必須按質按量的完成,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對初三年級課程體系中歷史教學的地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喧兵奪主,不越位,不與其他課程標榜著增加學生負擔,根據情況制定教學要求。只有把握好初三年級歷史教學的定位,才不會讓素質教育成為一紙空談,才能夠保證歷史課堂教學不會越位,也不會使其流于形式。
三、重視測評方式的多樣化
測評,須讓教師能夠了解自己教學的效果,能夠有效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進程等,以期達到激勵學生上進心的成效,提高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平時要注意淡化期中、期末考試,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測評活動。另外,還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質疑教師觀點,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要給予學生正面肯定,以此來發掘學生的潛力。通過日常測評,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客觀評價學生的知識體系。最重要的是測評須摒棄死記硬背的現象,轉化為能力教育。教師可以根據當前的熱點,采取開卷考模式,出一些靈活的題目,可以嘗試避開學生現有水平,準許學生查看教科書和相關資料,而后教師對其回答情況進行評分。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倘若學生接觸不到具體的材料,不能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深入的研究,就無法形成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能夠獨立進行有效閱讀。歷史閱讀范圍較廣,其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就是會讀教材、資料、圖表等。教師可以教材為例,幫助學生學會提取和加工資料中的信息,閱讀中收集與提出的問題相關的內容,形成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可以進行相關的講解示范,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之以漁。筆者曾嘗試精心挑選練習題,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然后進行解題過程示范,將分析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
五、進行教材的個性化設計
初三年級的學生,已然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也掌握了較多的歷史知識,歷史知識的貫穿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對教材進行使用的時候,要進行個性化設計,在使用中要依據三個層次,一是依據教材內容來處理教材,二是依據課標使用教材,三是根據課改理念整合教材。以上三個層次,想要達到第三個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具備歷史學者水平,但是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在達到第二層次教育的同時追求第三層次目標的實現,這也顯示出了初中歷史教育的特點。
六、學會對歷史人物評價
學生要學習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發展方面的需要,也有學科本身的需要。歷史教育不只是追求學術,最終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基本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學生對歷史人物的最初接觸,很多不是來自于我們課堂上的評價,而是一些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但是它們對于歷史人物的塑造,超過了對學生教育的高度,學生也極易先入為主的認定某個人,會對歷史教學產生一定的阻力。不過,倘若我們利用的恰到好處,則會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興趣。如筆者在活動課《我看拿破侖》中,筆者提出問題:“拿破侖的成功,是英雄造時事,還是時勢造英雄”,就此開展小組活動,各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查找資料,進行討論,最后確定一名中心發言人,在課堂上闡述本小組的觀點,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學生渴求知識的愿望強烈,對一些事物和事件喜歡辯論,爭個明白,這其實也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
總結:綜上所述,歷史教學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將初三歷史教學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針對存在的相關問題找出有效方法予以改進。
參考文獻:
中考是高中選撥新生的重要制度,顯示出選拔人才的優越性。中考沖刺階段的學生,由于時間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很難找到適合自己歷史復習的方法,經常陷于盲目的題海戰中,但是歷史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歷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的廣,如果僅僅是大量背誦或大量做題是不能提高歷史復習的效率,也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學生急需掌握一套歷史學習的方法,提高歷史復習的質量。教師要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積極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復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1 深入
所謂深入就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的過程中,能夠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對教材的深化,將教材中的各種有效的信息內容能夠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來,以此對歷史各史實的內在關系進行充分的探討,增加對教材內容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另外,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重要理論的研究,能夠透過歷史現象去發掘出問題的本質,盡量不要通過大量的題海戰術來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一)要“讀懂、讀精、讀深”教材
讀懂就是學生能夠將歷史課本中的段落、文章、插圖客觀的聯系起來,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歷史知識普遍以理論性的形式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展現出來,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性,不利于學生的記憶。所以學生要能夠對歷史事件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有效的聯系、歸納和總結;讀精和讀深就是要求學生學會主動挖掘課本中的隱藏知識點,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思維的深化,這樣可以提高初三學生的復習效率,為其中考奠定基礎。
(二)要遵循“重兩頭、輕過程”的原則
在學習歷史事件的時候,要注重對歷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記憶,并且明確該歷史事件造成的影響,至于歷史事件的過程是怎樣的只需要有簡單的了解即可。例如,復習歷史事件的時候,學生應該主要掌握1840年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斗爭的歷史背景,以及對我們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三)要“延伸知識,給疑難問題定位”
歷史知識中有很多重難點內容,并且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的翻閱歷史資料,抓住歷史資料中的主要矛盾,解釋課本中的難點。例如,在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時候,學生對什么是資本主義沒有準確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封建社會的市場資本的壟斷,然后講解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資產階級一部分人的手中擁有大量資產及大量廉價貨物,所以占得市場的先機,改變了封建壟斷的現狀,所以就產生了資本主義市場。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準確的找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定位,能夠主主觀分析類似的歷史問題。
(四)要“精選和設計習題、加大練習題的講評力度”
習題是提高學生復習效率的基本途徑,但是很多學生在演練習題的時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習題,在習題中體現歷史教材中的重點和把難點,有效的提高初三學生復習歷史的效率,并且能夠促使學生在習題的演練中,主動聯系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達到復習的目的。
2 淺出
(一)對比分析找出規律
在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死記硬背的局面,學會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概括,引導學生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句,使學生更能對歷史知識淺顯易懂。例如,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與聯系起來,抓住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如:社會主要矛盾都是外國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革命主力都是人民群眾等。然后分析不同點:基本上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果實被竊取,革命任務沒完成,社會性質沒改變。最后,讓學生抓住的勝利成為社會主義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是必然結果等知識的關鍵點,加深記憶。
(二)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歷史本質、歷史發展規律
歷史事件是非常復雜的,歷史的發展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生需要抓住歷史的客觀因素和歷史發展的規律,也要看到歷史結果的主觀性和普然性。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剖析歷史意義,看清歷史活動的本質,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結合起來去看待歷史問題。例如,神學史觀,英雄史觀都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意識產物,不能主觀臆斷的判斷歷史觀正確與否,應該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看待歷史現象,通過現象了解歷史本質,看到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方面,在對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活動進行分析時,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在階級上的屬性進行準確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階級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由歷史人物的出身決定的,而是取決其本身的言論偏向于哪個階級。另一方面,利用階級本身的屬性對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或者團體,如的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與軟弱的資產階級有很大的關系。另外,要站在時代和階級的角度上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切記不要帶過多的個人主觀色彩,基于歷史時代和階級本身的差異性比較明顯,所采用的方法、所持的觀點以及代表的立場均會有顯著的差異,由此得到的結論和認識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我們在評價和認識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和“輕徭薄賦”等政策時,需要看到的歷代封建君主在統治初期往往比較重視前朝滅亡的原因,并且還會從中吸取一定的教訓,而這些教訓通常會以各種政策的形式被推崇出來,其根本目的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更好的實現對自己所代表的統治階級利益的維護,進而有助于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地位的穩固。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階級和制度本身的腐朽性,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王朝的盛世都是短暫的,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它終究會被先進的統治階級所取代。
(三)擺脫死記硬背的泥潭,掌握歷史學習的技巧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和問題,才能吃透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擺脫死記硬背的復習方式。例如,歷史年代記憶的時候可以將公元零年作為對稱軸,進行前后對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后221年蜀國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國奴隸制結束,公元后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則是唐武宗會昌元年等,提高復習歷史的效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僅僅依靠大量背誦或大量做題無法提高歷史復習的效率,所以初三歷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讀懂、讀精、讀深”教材,延伸知識,給疑難問題定位;對比分析找出規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歷史本質,擺脫死記硬背,做到對教材“深入淺出”的復習。
參考文獻
初一時,學生初接觸歷史,對歷史較好奇,有一種新鮮感,因而在初一歷史教學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感知歷史,以了解一些事件和人物為主,讓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心、新鮮感成為一種持久的動力。
初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命感,弘揚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能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經過兩年努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和鍛煉,同時隨著學生心理生理的成長,學生的思辯能力也在提高,對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因此,初三歷史應重視社會發展史教學及對事物內在聯系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為優秀學生適應高中歷史學習作鋪墊。
因此我認為初三歷史教學中要解決好以下幾個重點:
1、重視歷史發展觀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對歐美歷史按時間順序有一個系統認識。如歐洲史: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臘羅馬史)中古歐的主要封建輕視的形成及政治經濟特點城市興起及資本主義萌芽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對外擴張及矛盾一次大戰等。這樣學生在學習高中跳躍式歷史時就不會無所適從。
2、重視對高中教材中重點內容的補充
如羅馬的宏偉,通過它的法律制度、軍事制度、建筑藝術和遼闊的帝國版圖得到印證。高中教材的重點在于羅馬法,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因此初中教材應該對遼闊帝國版圖的形成,羅馬式建筑風格等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并對初中教材小字中涉及的羅馬法略作提示,讓學生對羅馬的宏偉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如,高中教材對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一帶而過,重點講解了這幾個國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即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度、歐洲大陸的代議制),而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與各國的政治經濟及資產階級革命有必然的聯系。因此,初三歷史教學中可以在這方面作文章。
3、重視課本中《活動和探究》部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