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3: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等教育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等教育管理論文

篇(1)

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中,如何落實與時俱進理念

第一,建立科學的教育管理目標,對各種細節進行調整。在落實與時俱教育管理理念時,要實現目標的科學化和明確性,而后再對自身發展進行有效調整。同時,對于工作的實際內容要進行細化,實現流程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保證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品質和高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對于高等院校教育的管理者,其素質主要分為專業素質及職業素養,只有二者兼得,才能勝任管理工作。高等院校要對管理者進行嚴格的篩選,加強培訓,實現思想和知識的同步更新。同時,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思想,以便更好地落實與時俱進思想。第三,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處理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感受,采取緩和的方式進行解決。同時,學生也要配合教師的管理工作,二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這在根本上符合與時俱進思想。第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和諧氣氛。為了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要從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始,這符合與時俱進理念的內在要求。為此,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第五,建立健全的職業規劃指導體系,為學生進入社會把好關。職業生涯的規劃有利于舒緩學生壓力,因此,要對規劃進行細化。教師要進行學習,更新知識結構,為大學生職業規劃提供幫助。

篇(2)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變,這一增速放緩成為新常態,即GDP增速放緩。而GDP是與就業呈現正相關關系的。故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也存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這就要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不斷調整人才培養及管理模式,使培養的人才盡可能多地掌握職業技能,減少失業。因此培養人才機構需要調整培養人才的策略和原則,注重就業,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策略,訂單式培養,消除經濟增長速度過緩造成的就業壓力。

1.2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的要求

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是短時期可以完成的,保守估計調整期至少為5年。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都會帶來一些嶄新的職業。這就要求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根據這些新增職業對本校的專業設置進行合理調整。專業作為廣大高等職業院校和社會經濟的重要紐帶與接口,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能否持續貫徹其“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總方針,關系到高職院校是否能夠成功提高其就業率,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廣大高職院校改革必須根據新常態下國家產業調整規劃以及科技創新的動態來設置,根據高等職業學院的具體實際,從國家創新發展產業上尋求出路,并及時進行優化與更新。

1.3新常態下內外紅利消失對創新驅動的需求

我國經濟過去高速發展是由于人口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驅動,但隨著老齡化加劇,經濟潛在增速放慢,使得我國勞動力缺乏比較優勢;且全球經濟貿易平衡不斷加速,外部需求及資本退潮加速導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表現為我國對創新人才和知識極為渴望。而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應加強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從而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服務。

2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

新常態經濟形勢的存在使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創新勢在必行,且改革還必須遵循新常態中經濟調整的產業趨勢,與新常態這一經濟背景相契合。本文旨在構建以促進國家經濟水平提高、企業經濟發展為核心,并符合我國具體實際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這需要我們轉變發展理念,緊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并以學生就業為理念,從學生未來發展出發,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新常態經濟形勢下的全方位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

2.1政府及教育監管機構層面

首先,明確高等教育學校應適應新常態發展的方向。出謀劃策是教育行業領軍人物的基本職能。適應新常態的發展方向必須緊跟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同時還需結合學校的已有特色和長處,緊密跟蹤各級政府、企業等重大決策,及時提供動態監測、效果評估和信息反饋。綜合深化改革,提升創新力,從源頭上解決科學研究與決策需求脫節的問題。其次,釋放高等院校辦學活力。政府和教育監管機構應以社會和市場來評價教學,而非大學所具備的“985”、”211”身份。在新常態下,競爭更加激烈,每所大學應該都可以通過創新來獲得出彩的機會,從而激活大學活力。最后,完善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教育部門對高等教育學校的考核也應當以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為導向。此外,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機制過于陳舊,分數和績點不再是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標,而是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書本知識的具體化考核,綜合性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人才。

2.2學校層面

首先,處理好高等職業自身規律與新常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關系。順勢而為,遵循高等人才培養的規律,調整思路,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推陳出新。其次,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具體辦學之間的關系,圍繞教育功能,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承載社會和歷史使命,立足品牌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第三,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都要以崗位和職業為導向。注重“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論聯系實際,實踐和理論結合。第四,培養理論與實踐雙優的師資隊伍。即一方面要求師資隊伍中有較高的學歷水平,同時也應需擁有實戰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這既有益于鞏固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也對學生實踐方面有較大的幫助。第五,加強“校學企”合作模式的建設。校企合作,促進學校進步的同時也加快企業的經濟發展,共同促進,實現雙贏。

3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實現亟須解決的問題及策略

新常態經濟像是給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以新的考驗,必須以新常態的思維來應對未來高等職業院校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著力改革創新。新常態下要實現上述教育管理體系還需從根本上解決以下問題。

3.1轉變傳統的“只管教,不就業”的教育理念

高職教育管理應當以就業為基本導向,在當前經濟形勢影響下,積極促成就業長效機制的建立,從而提升高校就業效率和質量,使高等院校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果只關注課本知識灌輸,忽略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形勢,不能有效地適應我國新常態經濟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和渴望。這就要求高等職業學校必須加強對新常態經濟形勢下的機遇分析,以適應當前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堅持“學生出去能就業”的基本職業教育理念,有效推進學科專業建設,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開創人才培養新模式,從根本上轉變管理觀念,將市場需求與就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的目標與方向。

3.2有效把握高職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總方向,實現統籌協調

與時俱進,立足于國家、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循序漸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高新常態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水平,促進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健康、快速發展。

3.3擴展課程體系建設的視野

目前,世界各國的高等職業學校都十分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與開發能力。我國高等職業學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雖然我國大多數高等職業學校也設置了部分實踐課程,但是大多只限于形式主義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地進行貫徹和實施,影響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新常態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要求把課程體系建設放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首位。一方面要求學校課程設置圍繞當前經濟發展的具體需求;另一方面需加強實踐性課程的比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性教學中來。

篇(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運作,不僅需要逐步完善市場體系和政策法規,更需要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專業文化素養,善于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決策、管理和運作的各類專門人才,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科技成果的輸入和高智力的有力支持,而跨世紀的國際競爭更是高科技和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是高級專門人才的競爭,因而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技文化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業將左右我國新歷史使命的實現。目前我國的高教事業則遠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無論是在人才的數量、質量、結構、種類、規格等方面,還是在科技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方面,都還無法滿足需要,高教事業必須進一步發展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但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應的資源條件作保證,尤其是建設高水平的大學,必須要有高的投入。但現實情況是高教經費處于入不敷出的困境。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均由政府興辦,但政府實際上只能負擔一半左右的辦學經費,所以目前高教經費不僅無法提供發展的需要,連維持現有教育活動都難以為繼,高教經費已成為高教事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經費由政府單一渠道投資的體制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同時由政府一元化投資的體制,包括學生的培養費在內所有高教經費全由政府包下來也不合理,因此,改變政府一元化投資體制,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已勢在必行。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則使多渠道籌措經費成為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也具備與其他社會部門進行勞動交換的法人地位,高校為國家、社會提供人才、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也就是提供了勞動,接受其勞動的部門以及個人會因此而增加收入和得到其他利益。它們之間可用社會必要勞動的確定為準繩進行等價交換,學校通過提供各種勞動成果與社會不同的部門、單位以及人員進行交換獲取經費,這就使多渠道籌措經費成為可能。為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收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教育投資體制,這個新體制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合乎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當然也是可行的。

二、“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投資體制的性質、內涵及其相互關系

1.“主與多”的性質與內涵

各個渠道的性質和它們的職、權、利是不同的,具體說來:

(1)政府撥款為主--主渠道。“為主”的含意,應該是指政府的撥款投資在整個國家高教經費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額是主要部份。它反映在辦學體制上則體現為高校是公辦為主,非分辦為輔;反映在公辦大學的經費投入中,應該是國家政府的撥款投入為主,當然在這個為主的投資中除政府直接撥款外也應包括國家政府通過行政的、政策的以及法律的手段支持高教的間接性投入(如免稅等)的部分。

由于政府撥款為主渠道,因此政府不僅通過政策的手段而且以投資的主體地位來調控影響高等教育的行為以保證辦學方向、教育方針貫徹等的實現,最終就是確保教育的行為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

在主渠道之外,輔之以其他多種渠道,它們是:

(2)收取學生的學雜費。在明確主渠道--國家擔負一定的培養費用的條件下,可以實行“誰受益,誰出錢”的原則進行收費,這是因為受教育者--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增加了知識,獲得了本領,提高了能力,從而可以使自己增值,他將在未來的工作勞動實踐中可獲得高的報酬,因而他在學校中消耗的教育培養勞動不能無償占有,應給予一定的補償,所以就應繳納相應的費用。由于學生交了費,相應學生應具有有關的自,如選擇學校、選擇專業的自,畢業后選擇職業、工作崗位的自等;另外也可由用人單位以設立獎學金,或直接支付培養費等形式來支持所培養的學生,用人部門有權要求他們首先到該單位服務工作。

關于收費標準,原則上應根據學校為學生所創造的“經濟性價值”的部分按照價值規律進行等價交換,但具體操作上則應隨著社會承受能力的提高逐步到位,目前只能按照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當前社會實際承受能力來決定,當然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其收費標準可以不同。

(3)社會服務的收入。社會服務的收入主要指,在學校和地方、企業之間進行不同功能的優勢互補的經濟活動中的收入,主要包括:為地方或地區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培養、培訓所需的各類專業、各種層次的人才和支援地方、企業辦學;承擔地方、企業科技研究項目;合辦聯營生產企業,創辦高新技術產業;參與地方高新技術開發以及參與地方、企業的咨詢決策等。這些活動是以學校一方為服務主體與以地方、企業一方為投資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他們之間進行優勢互補,雙向選擇各自所追求的最優發展的目標作為合作基礎。在過去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這種服務一般是無償的服務,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是有償服務。學校以服務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通過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按照價值規律進行等價交換,由此學校可以獲取相應的經費收入。當然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目標下,本著“服務”與“依靠”的精神,應該是相待以誠,相處以信,公平對等,互惠互利,決不能損害聯系對方的利益。

(4)承接國家、地方政府或部門的科研課題任務的收入。這就是學校承接縱向課題所得的經費,這方面的課題任務一般都是國家政府部門有關國計民生較為重要的項目,對社會主義建設影響重大的任務。這里的經費投入,其投資主體是國家政府部門,當然這些課題任務的得到,是依靠學校的科研實力和成就,通過競爭而爭取到的。但這里的利益分配,不能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雖然課題經費要考慮成果的價值,但更多的是根據課題研究過程中成本消耗的需要來考慮經費的撥款,這不僅因為在主渠道撥款中有撥給學校的科研事業經費,更因為這是國家任務,它將影響國家的全局利益,學校也有義務承擔這方面的任務。

(5)校辦產業的收入。從直觀的角度來說,這里的投資主體是校辦產業,校辦產業作為教育經費投資者,它所要的權則是要求學校給予有關學校的資產的租賃權,要求學校給予學校的科技成果的轉讓權和校辦產業的自主經營權。而最終利益的分配,實質上將按股份制的原則,學校作為校產、技術等入股的股額分取利潤和國家給予校辦產業的免稅等優惠政策所得的經費收入。校辦產業與社會的關系則與社會上一般企業一樣,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按照價值規律進行等價交換。從本質上看,校辦產業渠道的經費收入是學校的自我投資。

(6)國內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根據自愿和量力的原則捐資助學、集資辦學及國外的資助和捐贈。

這一渠道的投資主體,當然就是捐資或集資的單位和個人。從現實來說,學校將無償地接受他們的投入,他們的投資具有一定的選擇權,或用于校園建設,或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和發展基金,或捐贈設備等。他們這么做或是出于慈善的愿望,要擴大他們的影響“揚其名”;或則出于對母校報答養育之恩;或則是因為學校為他們作了貢獻給予進一步的報答和鼓勵等等。但這方面的經費收入,對學校來說是隨機的,很不穩定的,是無法預計的,所以是一種機遇性收入,當然它與學校的歷史聲望影響有很大關系。

(7)運用金融、信貸手段融通教育資金,開辦教育儲蓄和貸學金來支持教育經費。這是國家政府給予教育的一種優惠政策,教育系統可舉辦金融機構,以融通資金。對學校來說,可以舉辦校內銀行,開展集資、貸款等金融活動為教學、科研、基建、產業等融通資金。這將有助于教育資金的籌措。該渠道的經費來源可以理解為國家政府對教育的政策性投入。

從以上對籌措教育經費的各個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就是投資主體的變革和改變對投資客體--學校的無償為有償,即從由國家政府--元化投資主體改變為多元化投資主體,它包括政府(含地方政府)、受教育者(受益者學生及其家長)、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包括海外人士)以及學校自身。不同的投資主體出于不同的利益,通過不同渠道,對投資客體--學校進行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是他們的投入力度是很不一樣的。

2.各個投資渠道之間的關系

在各個投資主體之間有主有從,在主渠道之外其他各個投資渠道之間,他們的投入也不是一樣的,但應該有個合適的比例,而目前的情況則尚無較為規范性的界定。以我校1993年度經費收入為例,全年收入經費共14922.3萬元,其中國家政府撥款(包括教育事業費、科研事業費、基建費)4671.03萬元,占總經費的31%,學生收費835萬元,占總經費的6%,社會服務收入2396萬元,占總經費的16%,縱向課題費收入4236萬元,占總經費的28%,校辦產業經費收入580萬元,占總經費的4%,捐資收入180萬元,占總經費的1.3%,信貸收入413萬元,占總經費的2.8%。由上述統計分析可知,主渠道只占了31%,而縱向課題費和社會服務費收入所占比重較高,達44%;其次是學生收費、校辦產業收入、信貸收入及捐贈,但他們的比重都較低。這表明目前政府撥款并不占主要份額,其它各渠道的比例較懸殊,而1993年我校累計財政赤字達5000萬。為此,作為國家政府主渠道的投入要有較大增加才能真正成為“為主”的地位,其他有關渠道的經費投入也需要提高比例,適當調整關系,才能彌補學校財政赤字。而國外的一些著名大學的經費收入情況如何呢?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1989-1990年獲得聯邦、州及地方政府的資助占其總經費的69.3%,英國牛津大學1989-1990年度獲政府資助占其總經費的50%以上,而公立大學一般獲政府資助平均在40%以上;學費的收入有高有低,如伯克利大學學費收入占總經費的11.7%,耶魯大學學費收入占總經費的24%;服務收入一般占總經費的22%;校產收入占總經費的3%-10%;捐贈收入占公立學校經常性收入的7%。上述國外學校經費收入的比例與我國情況相差甚遠,由于國情不同不能盲目類比,但可參考。

三、關鍵在于落實到位

新的高教投資體制符合我國國情,反映了我國高教事業發展的規律,它為增加高教經費的投入,保證高教經費有著穩定可靠的來源,帶來了希望,開辟了良好的前景,令人鼓舞。但環顧目前的現實情況則仍然令人憂慮: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沒有真正落實,而實際上只是處于“略戰”地位的境地,只顧上經濟項目,建樓堂館所,搞開發區等,卻舍不得投資教育,甚至出現擠占、挪用教育經費和大面積拖欠教師工資的狀況,而學校教育經費由于物價上漲,實際辦學經費連續幾年負增長;教師待遇偏低長期未獲解決,近年來教師流失量不斷增加,師資隊伍不穩;學校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嚴重不足和老化及實踐環節經費短缺,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辦學難以為繼;某些政策性措施出臺,事實上限制了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教育投資水平不僅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甚而也難以滿足現有教育事業的基本需要,如此等等的現實情況和問題仍然困擾著高等教育。因此,現在的問題在于真正貫徹落實新的高教投資體制,使其切實到位、兌現。為此,針對我們所接觸到的一些情況和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促進加速新投資體制的實現。

1.首先要思想到位,真正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落到實處。必須從思想深層次上解決重物質資源投入、輕人力資源開發的傾向。應充分認識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還是增強綜合國力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目標,都將取決于國民素質和大批高水平專門人才,取決于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則是一種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業,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員的素質和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先進程度,這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同時,教育投資已為世界各國歷史所證明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它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必須從戰略高度來考慮教育問題,才能真正落實小平同志所說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這一重要指示。

篇(4)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2-0039-02

【Abstract】To make clea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is a practical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This essay reveals two defects in previous researches, one is a tendency to hot spots while choosing topics, and the other is the detachment of theory and reality.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disciplines, we need to make a balance between issues and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ssue research, and to promote a change from higher dducation research to 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High education theoretical studyRelation research

堅持學科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鮮明特色。這其中,“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是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目前,學者們傾向于認為: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泛指高等教育領域內一切問題的探討和研究;而高等教育學研究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中一般的、共性的問題,屬于理論性的教育規律探討。由于完善學科體系、追蹤現實問題一直是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兩大任務,因此,理清“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對于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與“理論”關系辨析為視角,分析研究實踐中“熱點趨向”和“坐而論道”的兩種傾向,以期有助于加深對“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關系的認識。

一、熱點趨向:高等教育研究的問題偏向

對于高等教育研究來說,“問題”是指高等教育實踐活動中產生和提出的問題,而“理論”則是指高等教育學理論研究與理論體系的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學是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雖然起步比西方國家晚,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一開始便是“學科指向”的,研究實踐問題、構建學科理論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兩大中心任務。

但是,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實際進程中,“問題”和“理論”的關系卻成為一個難以平衡的問題。在諸多有關探討中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即認為高等教育研究存在偏向,就是僅重視高等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忽視學科理論的研究。有學者將這種偏向概括為“熱點趨向”,即學科理論研究的軌跡以實踐領域的熱點問題為轉移。胡建華等認為,“這一現象在高等教育學科研究中顯得尤為突出。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追逐熱點問題、以熱點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主線”。[注1]

從“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來看,學科研究的“熱點趨向”可以表述為高等教育研究偏重實踐問題的研究,忽視了以構建學科理論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研究。作為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必須關注高等教育實踐的發展,對實踐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做出理論分析和對策應答。但是,學科研究一旦形成“熱點趨向”的偏向,很可能會出現以問題研究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替代了以理論建構為主的高等教育學研究,并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實踐中的問題未經過科學的建構就成為研究對象,造成高等教育學學科研究對實踐問題亦步亦趨,“難以擺脫就事論事的工作討論模式,失去科學研究應有的理論深度”;[注1]“難以進行基礎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探討;研究問題沒有經過學科性選擇,制約了研究的水平,不能有效揭示發展規律;永遠處于經驗描述的水平,缺乏基礎理論的支撐。造成高等教育學研究的膚淺與表面”。[注2]二是就事論事的討論熱點問題的研究對于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沒有積極意義。正如有學者認為的“如果學科研究不能促進學科知識的積累,那么學科的發展水平也就無從提高。許多熱點問題的研究成果缺失隨著熱點問題的消失而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注1]因此,研究熱點問題的偏向會導致以探索實踐問題為主的高等教育研究替代以理論建構為主的高等教育學研究,給高等教育學科研究乃至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帶來危機。

二、坐而論道:高等教育學研究的反思

“坐而論道”是指研究者脫離高等教育實踐進行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另一種值得關注的傾向。追求科學完整的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是高等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從“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看,“坐而論道”可以表述為,學者在開展高等教育學研究時,忽視了高等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對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重要意義,抽象地就“理論”而“理論”,使得高等教育學研究成果缺乏理論創新。

我國學者對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研究的關注,起源于80年代關于高等教育學研究對象、學科性質、邏輯起點、研究方法等諸多學科建設基本問題的探討。這些探索對于高等教育學科的科學化構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學科理論體系建構往往過多地強調學科的內在邏輯,忽視實踐的客觀需要。其結果,或是簡單套用教育學理論,或是直接引用外國的或外學科的理論框架來簡單驗證或審視我國的高等教育問題,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研究還不夠深入,也缺乏足夠令人信服的理論成果。如潘懋元先生所指:“中國不少高等教育文章,理論一大套,頗具聲勢,卻是‘不結果的花’,……花不結果,恐怕只是過眼云煙。”[注3]高等教育學的相關知識由于缺少必要的實踐關懷,必然會對高等教育實踐缺乏足夠的解釋力。“我國的許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少可能是‘假命題’,或者是人為的命題,缺乏實踐的基礎。很多情況下,學者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沒有人會在意研究成果是否源于實踐、歸于實踐,并服務實踐。”[注4]通過反思,學者們日漸發現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似乎與蓬勃發展的高等教育實踐關系不大。在全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潘懋元先生就曾指出,“坐而論道”既無助于理論聯系實際,也無助于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注5]

三、“問題”與“理論”的平衡:“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關系再認識

應該承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必須立足于問題研究,但問題研究并不能自覺構成一門學科體系。因此,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學科早日走向成熟,有必要平衡好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與“理論”的關系。

1.以問題研究為基礎,深化學科理論思考。

在西方國家,尤其以美國為代表,一般認為高等教育不能稱之為一門學科,至多算作一個研究領域。阿特巴赫就認為,“高等教育確實是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它將不會成為一個單獨的科學學科”。[注6]西方國家開展高等教育研究多強調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研究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問題,“高等教育研究以院校研究的建制存在,從而形成了一個多學科的研究領域”。[注7]高等教育雖然至多只能稱為一專門的研究領域,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西方學者對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一批從哲學視角審視高等教育的著作已成為本領域的經典,例如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其對“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機”的反思和重估,就是高等教育學研究的經典范例。我國雖然堅持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制,但是高等教育學研究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辨析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關系,其根本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強化研究者學科研究的意識,提醒研究者不要滿足于停留在實際問題研究的“虛假繁榮”,要從問題研究熱中冷靜下來,沉心靜氣,踏踏實實地進行理論反思,為推進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做一些基礎工作。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表明,學科理論研究必須重視理論的實踐來源。正如波普爾所說,科學僅僅從問題開始。強化問題意識,關注國家或地區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前沿問題,為改革和發展服務,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鮮明特點。可以說,高等教育實踐以及實踐中的“問題”,構成了高等教育學研究的基本信息來源和依據。

2.推動“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學研究”轉型

問題也有多種多樣,并不是所有的熱點、問題都能成為理論研究的重點。從概念內涵上說,既然高等教育研究將一切高等教育活動都納入到了研究的視野,那么,作為以學科理論研究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研究肯定也應該從屬于其中。但是,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才能成為高等教育學研究呢?根據上述的分析,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首先,要科學選擇研究對象,要堅持學科立場,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對象進行學科化的篩選,找到能夠體現高等教育特殊矛盾的基本問題。這就要求研究者要對高等教育發展實踐中存在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抽象,從而提煉出真正符合學科內在邏輯、關乎學科發展的“真問題”;其次,高等教育學研究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檢驗已有理論,提出新的概念與假設,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大量低層次問題研究基礎上概括抽象出更為科學的學說與理論。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不是簡單的現象分析或實用性的問題解決方案,而要用科學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理論思維的課題,追溯其理論內涵,提升其理論品質,并以此構建起一個由一系列比較穩定的概念、原理、原則等要素組成的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因此,從動態發展的角度來說,高等教育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的一種研究活動,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是形成高等教育理論的基礎,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化和學科化的總結即為高等教育學。溝通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學研究之間的聯系可以把學科建設與實際問題研究結合起來,從而有效防止學科理論研究與實際問題研究“兩張皮”的狀況。

3.加快構建高等教育中層理論

在研究實踐中,“問題”與“理論”的脫節往往表現為具體問題與宏大理論之間難以架起溝通的橋梁。因此,推動高等教育研究走向高等教育學研究還需要推動高等教育中層理論的構建。中層理論是美國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提倡的一種研究思路。他認為:“中層理論的意義在于架通抽象理論研究與具體經驗分析之間的橋梁,是一種介于抽象的統一性理論與具體經驗性描述之間的理論。”[注8]中層理論并不排斥宏觀經典理論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構策略,而是針對宏觀理論因普遍化、抽象化所產生的理想化和空洞化的弊端,旨在開辟被宏觀理論所忽視的具體領域和研究方向,增強理論研究的適應性和指導性。實現這一理論設想的策略是:“通過區分宏觀理論問題和微觀現實問題,建立針對經驗調查的中層理論構想和假設,并使這些構想和假設能夠在具體的經驗調查中得到證實。”[注9]盡管“中層理論”是在社會學的研究中形成的,但是對高等教育研究也有著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它既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研究的理論層次,避免問題研究停留在就事論事層次的弊病;也可以幫助高等教育學研究脫離長期局限于宏大理論闡釋的局限,避免理論研究陷于抽象推理和純粹思辨的困境,從具體問題出發,然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煉理論,從而開辟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學研究轉型的路徑。

注 釋

1 胡建華等.高等教育學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M],2006:17~18、20、21

2 胡曉欽.高等教育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研究關系辨析:兼論高等教育學學科性質[J].南通大學學報,2005(6)

3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較、困惑與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1991(4)

4 王建華.走向從實踐出發的高等教育[J].江蘇高教,2008(2)

5 夏 P.“求真”與“求用”.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反思[J].江蘇高教,2008(3)

6 趙炬明.學科、課程、學位:美國高等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爭論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2(4)

篇(5)

二嚴格教師管理和教學進度管理,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首先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管理,教師是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教師都是高等院校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對整個教育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管理就是要根據教師的專業技能以及對教師的要求對他們進行合理的任務分配和教學質量的把關。管理教師的實質就是為他們更好地提供服務,更好地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工作的熱情,不斷增強他們教育教學的效率,切實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確保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更多的知識,提升更強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對教師的管理一方面要為他們提供各方面的服務,另一方面要針對相關的專業教學計劃和相關的工作章程制度,給老師一定的約束和激勵,讓他們具有較好的職業素養,更好地指導學生實踐,要不斷地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教師充實到高等職業教育的隊伍中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引進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同時帶動更多的教師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要引導教師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以便于對學生進行更好的知識培養和實踐指導。

三加強教學計劃管理,確保合理科學有效

教學計劃是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當中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是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過程和培養方式等方面的總體設計,也是更好地安排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實踐性應用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學人員首先應該制定較好的教學計劃,嚴格按照教學計劃來開展相關的教學工作。教育教學的管理者應對教學計劃進行嚴格把關,確保教學計劃能夠做到科學合理,并且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計劃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落實,確保教學計劃得到有效執行,并且能夠執行得有質量,確保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科學完善的教學計劃能夠在課程設置和安排上更好地適應教學管理,服務培養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于開展各分層次的教學改革。作為教育教學的管理人員,應定期對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同時,還應不斷地去研究社會和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社會發展的變化、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人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從社會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考慮,不斷調整相關的教學計劃,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服務于學生的未來就業。

四有效開展教學評估,切實保證教學質量

篇(6)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知識、信息、技術在產業的建立和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有益性愈加突出。市場經濟在我國的建立和完善,供需關系的廣泛建立使得教育面臨產業化、市場化的挑戰。就目前來看,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產業化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廣泛建立、培訓項目范圍的擴大化。然而,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的產業化、市場化才剛剛起步,這與社會、市場、學生、家長對高等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存在錯配和供給不足的矛盾。以下從供求角度詳細分析。

(一)高校教育教學的“供”

改革開放和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生源供給充沛,專業設置不斷精細化。從量上看,我國的高等教育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專業設置的精細化基本滿足了各行各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總體上看,人才供給大大超過了社會實際需求,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但是,部分學生熱衷于某些專業,生源數量往往超過招生數量,而一些特殊專業則門口羅雀。地區發展的不同對人才的需求無論是在專業素質還是人文素養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東部、南部沿海城市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首要選擇,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則高素質人才供給不足。專業、地區、生源、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錯配問題。從質上看,隨著擴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生源進一步擴大但畢業生素質卻在不斷降低,這不僅表現在專業素質上,更表現在人文、道德素質上。從高校教育教學的實際上看,這種資源錯配也較為突出。(1)高校之間的資源錯配。少數著名高校擁有相當充足的資金、師資、生源,而大部分高校則資金不足、師資較弱。(2)在專業設置上,部分專業生源過分充足但師資缺乏,部分專業生源不足但師資充裕;同時,高校內部的資源錯配。部分專業師資不足,而部分專業則師資過量。(3)專業培養的特征不明顯。研究型人才和實務型人才的特征不明顯,主要是培養方案和培養方法不恰當。這造成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個性化和創新性不明晰。究其實質在于,在我國高校整體上專業設置缺乏規劃,導致一旦某專業在某時期比較熱的時候,高校一擁而上辦專業,加劇了資源的錯配。(4)在課程設計上,過分僵化的設計缺乏人性化、個性化的設計。一方面,高校提供的課程大多為通識性的知識,注重理論傳授,忽略了實際操作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個性化的課程過少,如書法、美術、珠寶鑒賞等受學生歡迎的興趣課程幾乎沒有設計。從高等教育的制度支撐上看,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的部門規章和規定、高校的管理規定。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道德規范、學生學術規范以及心理健康標準、體育素質標準等標準。從強制性上看,大多數規范僅具有建議、知道的性質,即使作為效力最高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僅僅規定了大量的任意性條款。這造成高校在實行教育教學管理時缺乏依據,尤其是剛性的規范,教育教學管理規定難以真正有效地落到實處。

(二)高等教育教學之“需”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看,隨著科技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科技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高技術人才的重要價值也日益凸顯。根據國務院2010年6月6日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2008年每萬人中研發人員24.8年人/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為24.4%,受過高等教育的占比為9.2%;依據規劃到2020年這一數字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研發人員為43年人/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28%,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占比為20%。從一個側面看,這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即研發人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較大,人才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較高。這就要求高等教育應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素質高的研究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從學生的狀況而言,市場經濟的一個副作用是催生了80、90、00后較強的競爭意識和物質、金錢觀。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觀念在這幾代人的價值觀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信仰、價值觀的缺失導致價值評判的易位。反映在求學上,表現為盲目跟風,缺乏目的和規劃,缺乏主動性。反映在就業上,表現為缺乏職業規劃、盲目就業、眼高手低。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尤為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的求學更加側重于實用有效的專業、知識,對理論性或需轉化實用的知識的渴求程度明顯低于對實用知識、技能的訴求。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結合使學生渴求一種實踐性較強且適應時展的知識和技能,因而處理問題、解決困境的能力在當前尤為重要。盡管各個高校的教學規劃中也存在著實踐性教學的規劃,而且也實施著規劃的內容,但由于學校、社會重視程度不足以及作為實習生“零”回報的設計,大大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實踐性教學大多流于形式,弄虛作假在所難免。

(三)高等教育教學的“供”“需”平衡

通過上述分析,高校教育教學的供與需并不平衡,存在資源錯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育資源供給過足,表現在部分專業設置的過量和部分行業需求供給過足等方面;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表現在高技能技術人才培養、環境科學、天體科學等方面。之所以出現資源錯配、供需不平衡,原因在于缺乏科學、合理、有效以及長遠的人才發展規劃和教育教學促進規劃,忽視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后置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具體而言,雖然我國也存在人才發展規劃,但相比歐美國家,我國的規劃未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和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實際緊密并有效結合,忽視了教育教學的規律。長期以來,教育教學的管理性、監督性被過分強調,教育產品消費的特征被忽略,學生在教育教學中一直處于被動和被監管的地位,忽略了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后置式的教育教學管理難以應對變化的實際。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和高等教育教學供需不平衡、資源錯配明顯的問題,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應從以下方面作出改進:(1)從國家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宏觀層面,應當注意高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研究型人才培養的不同特點,強化不同人才培養的方法、方式上的不同,更加側重辦學的專業化,改變以往剛性的綜合辦學、計劃辦學,實施有計劃、有步驟的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計劃,更加強調專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著力解決就業難問題;(2)從高校教育教學的微觀層面看,強調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明晰學生教育消費者和教育管理接受者的雙重身份,更加注意教育服務的人性化,提高教育教學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改變過分強調管理的舊觀念;(3)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設置專業和教學規劃并注意學生的參與性,在培養上應注意學生的價值偏好,改變以往“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強迫或半強迫的培養方式;(4)注意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前置性,改變以往后置的專業發展、招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等培養方法;(5)教育教學活動更加人性化,強調學生的參與和提升學生興趣,在課程設置和教授上強調學生的參與和興趣;(6)確立人本觀念和教育服務觀念并以此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和設計教育教學管理規定,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參與性,注重教育的消費性、服務性和規律性。

二、現行法框架下探索設計教育教學管理路徑的制度支撐

從我國現行立法體系看,依據立法和效力位階,我國關于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立法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規范:第一層次為法律規范,主要包括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屬于法律層面的規范;第二層次為行政規范,主要是一些行政管理的規范,包括了教育部制定的部門規章、國務院有關高等教育教學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規以及地方政府規章;第三層次主要是經國務院、教育部等行政機關批準在高校內部實施的管理規定。從法律淵源的角度看,既包括國家制定法,也包括了高校的管理規定、習慣、黨的決定等非正式法律淵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于此,在現行法范圍內探索出一條特色的、符合教育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之路具有重要意義。對法的淵源,可作正式淵源和非正式淵源的劃分。所謂正式淵源主要是制定法;所謂非正式淵源主要是習慣、慣例等規范。以下分而述之:從正式淵源的角度看,主要是上述三個層次的立法,依據立法法第7條、第8條、第56條、第63條、第71條、第86-88條之規定,法律在上述正式法律規范中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規范依據各自的權限對法律僅有有限的規定權并且不得違反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定。基于此,很有必要對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做一具體分析。依據高等教育法第28條,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以下權利:(一)依據章程自主管理;(二)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三)招收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據此,高校有權利制定并實施自治管理規范,組織教育教學管理活動并享有一定的處罰權。從此條來看,高校對教育教學活動可以依法實施獨特的自治管理活動。結合立法法的規定,高校可以通過制定并實施自治管理規定、教育教學管理規定、學生處分規定等,在程序上需報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即可。據此,在制定法框架內,高校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制度創新的方式并經一定的程序可以實現創新改革的目的。從非正式淵源的角度看,高校教學教育管理活動的主要依據包括高校制定的校紀校規、習慣、慣例等。通過上述分析,高校有權制定并實施教學管理規范并享有一定的處罰權。總體上看,這些校紀校規包括兩種:一種是須經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具有強制性的管理規定;一種是不須批準的具有建議、指導性質的管理規定。前者的制定和實施成本相對較高,而后者則缺乏強制力,實施效果差強人意,但此兩者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管理中仍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可偏廢。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教育在我國也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大量的習慣、慣例,如秋季入學、老師授講學生聆聽、上請下教達者為師、不能遲到早退、不能無故缺學等。這些習慣、慣例在學生的啟蒙、初等、中等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行為強制和心理強制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雖然也發揮著作用,但主要是一種心理強制的作用,依靠學生的自覺實現。由此,將一些符合時展和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范的教育習慣、慣例成文化并通過有效的管理規定實施,實施對于教育教學管理活動具有重要的價值。

篇(7)

二、高等學校院系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設的改進策略

雖然目前我國高職學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及新管理模式的運用,信息化建設水平必將有所提高。高職學校作為學生的教育管理部門,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來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第一,提高教育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提高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與信息化技術密切相關,有關管理人員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轉變傳統觀念,克服使用新技術的恐懼感,應該形成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觀念,努力學習新的信息化技術,從而更好地為工作服務。高校要對相關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化培訓,增加其信息化知識掌握能力,以推動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第二,統一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標準,加快信息化建設。高等學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實現資源的共享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對高校信息化系統進行研發,涉及的不僅是一個系統,而是涵蓋了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信息化軟件系統要做到網絡化及系統化,應充分結合其他先進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軟件,研制出適合自身發展的信息化系統。此外,設定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標準應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兼容性、擴展性、規范性、穩定性及安全性。第三,政府及高校應加強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信息化時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它是對舊的理念及體制的創新與優化,因此高等學校也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作用,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與體制,從而適應信息化教育管理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已經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認識,因此,應加大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力度,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將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學校的整體發展相掛鉤,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實施信息化建設,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管理設備,增強學校的整體信息化管理水平,從而為師生更好地服務。

篇(8)

1.1教材落伍,與社會需求不符

自學考試的形式促使許多應考者對知識技能的獲取大部分都是通過自學形式完成,在自學過程中,教材課本對應考者的知識獲取十分關鍵,優秀的教材對于幫助應考者充分把握知識、獲取技能、了解信息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對于許多應試者就是第一老師,能有效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準確掌握。然而,現階段我國的自考教材在編纂方面信息不全面,涵蓋的知識陳舊落伍,與市場需求和實際應用脫節,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自學考試的發展,也違背了許多應試者參加考試獲取先進知識技能的初衷。教材無法及時更新和補充,就不能針對市場變化及時為應試者提供先進的信息,甚至失去自學考試的意義。教材編寫應該根據社會進步和專業發展,在第一時間為廣大考生提供盡可能全面詳細的知識信息,針對錯誤漏洞及時更正,專業錯誤盡量避免,加大教材的含金量,避免出現無實用價值的教材。

1.2專業設置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符

專業設置是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專業設置必須與市場需求一致,專業設置如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那么經過自考的人才在市場中也無用武之地,甚至落后市場需求而被市場拋棄,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專業人數的控制也應與市場對人才需求數量一致,盡量使人才得到市場的合理調配,而不會人才結構比例失調。但是目前而言,我國的自學考試系統中,部分專業的設置是按相應標準進行的,這與市場的需求存在著很大出入,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專業與市場的矛盾。專業設置的諸多限制使得專業對市場變化反應不及時,不能迅速從市場的信息中獲取相應專業信息,進而造成專業設置與市場落伍。

1.3專業技能不過關

自學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多的公民能獲取專業技能,為社會進步創造人才。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通過筆試來反映成績優劣。大力重視筆試成績很容易造成應試者對專業的技能獲取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忽略,從而在學習中缺乏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一味強調理論知識和書本信息,造成人才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課本上,沒有真正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技術水平,造成專業技能不過關的現象。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或許能通過考試,然而從長遠來看,缺乏過硬的專業技能對應試者的發展是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偏技能學科,工作后面臨諸多全新的、實際操作與課本截然不同的問題。而部分考生急于順利通過考試,在學習過程中本末倒置并沒有切實理解把握專業知識的核心,只是通過練習和記憶加強專業水平,這種練習方式對專業技能并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幫助。

1.4社會助學問題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社會助學是高等教育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考生提供指導幫助和輔導的機構,不以盈利為目的,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然而目前部分助學機構存在喪失辦學的基本原則,缺乏服務意識和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謀取私利,忽略社會效益原則;辦學條件落后,教學資源不足,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高,不足以為考生提供充足的專業幫助等諸多問題。

2.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體制創新舉措

為了使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針對存在的上述具體問題,應科學合理的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創新改革。

2.1樹立開放理念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發展符合終身教育的教育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對人才的日益重視,終身教育已經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和實際踐行。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歷的追求達到空前的重視程度,因此,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這一符合人們提高學歷和獲取知識技能需求的渠道是有無限發展前景的。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必須樹立開放的管理理念,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提高專業教育水平,使得人們真正能通過自學考試獲取進步的知識技能和學歷水平。另一方面,自學考試管理應該根據不同人的知識需求,靈活及時的開展多樣的專業課程。

2.2提高管理水平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發展必須是與時俱進的,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管理也應該不斷創新。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數字化信息化滲透生活,自學考試的管理也應該通過合理使用高科技數字化信息化的管理,進而加強管理水平和促進管理工作效率。比如,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自學考試知識體系的資源共享等。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要切實提高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靈活便捷的針對自學考試各項環節提供更全面更詳細的信息以供考生利用。社會助學機構可以通過使用信息化手段,從而加強社會助學機構的辦學水平和專業教育水平。

2.3完善教材配置

針對教材落伍的現象,應該及時更新和補充,能針對市場變化及時為應試者提供最先進的信息,從而實現教材和知識與市場、社會無縫銜接。針對偏重筆試成績從而造成應試者忽略實際操作能力的這一問題,自學教育管理要加強對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重視程度,完善對自學考試的培養模式,強調理論結合實際,促進專業技能的切實提高和專業知識的獲取。與此同時,自學考試應該加大對專業技能的考察,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的理論知識層面。

2.4加強社會助學機構的管理和監督

社會助學是高等教育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會助學機構的管理和監督十分重要。部分助學機構資源不足,必須從提高師資力量入手,充實師資隊伍,從而加強專業水平。在實際辦學過程中,樹立服務意識,堅持社會效益原則。

篇(9)

一、“問題式”教學法的提出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還是會基于以往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的假設。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的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這樣一來,在教學中摸清學生的思想情況就成為我們知識處理和轉換的強有力依據。如何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知識來處理轉換新知識呢?我想“問題”是最好的幫手。

二、“問題式”教學法的特征

民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創新性是“問題式”教學的幾個基本特征。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慣例,要求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平等的對話,和諧發展。“問題式”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本的教學形式,它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它發端于問題,行進于問題,終止于問題。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過程的強烈愿望,是問題式教學的前提。正是由于問題激發學生去觀察、思考,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才能表現出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力圖克服一切困難,發展其創造性人格。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善于從教材中發現問題,創設積極的問題情景,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種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又是教學過程發展的動力。因此,問題情景的創設成為教師進行問題式教學的關鍵環節。

三、高等數學教學中使用“問題式”教學法的必要性

在高等數學學習過程中,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斷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求解問題,衡量我們學習數學的成效也主要通過解決數學問題的水平來評價。因此,在數學活動中問題以及問題解決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學習的數學是由概念、定義、定理、公式、公理、定理等組成的知識系統,數學知識體系展開的基本形式是不斷地提出數學問題,并在相繼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和精心組織起來的。教師可以逆向地超越現實的時間和空間,說明在以往條件下事件發生的狀況和特點,揭示認識主體的意圖、目的、思想與抉擇等進程的信息,同時與學生共同探求數學對象的特性、關系結構和規律。學生是在主動參與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數學的。

數學對象來源于實踐,但又不同于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而是對它們從量的側面某些本質特征進行抽象化、形式化、模式化,并在這個過程中對它們進行研究。這一過程本身促使個體的思維水平經由直觀動作思維階段、直觀表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階段向辯證思維階段發展。數學問題應適當增加來自現實生活的實例,有利于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價值的認識,進而認識到數學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激勵學習的內部動力。

電大開放教育學員學習高等數學存在基礎知識薄弱、記憶力差、水平參差不齊,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與普通高校學生相距甚遠,這無疑為高等數學這樣一門高度抽象、邏輯嚴謹的課程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大多有一定的生活、工作經驗,善于觀察,重視學以致用。因此,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揚長避短,在教學過程中要自始自終貫徹這樣一個基本思想,那就是:數學源于生活,其認識過程是沿著“從簡單到復雜,由有限到無限,從宏觀到微觀,由感知到感悟。”逐步形成其理論體系,并最終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四、高等數學課程“問題式”教學法案例

下面以“導數”知識為例來說明“問題式”教學在高等數學課程中的應用。

(一)教學的總體設計

問題式教學法的實施步驟、組織形式、和學習結果用坐標

其中,實施步驟包括:1.提出問題2.探求問題3.解決問題4.拓展問題5.深化問題;相應的組織形式為:1.創設情景2.自主學習3.合作探究4.鞏固應用5.反思小結。

導數知識學習過程可表示為:實例=>導數知識=>導數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導數知識是中心。應用問題式教學法的總體構思如下:首先,舉出兩個實例,提出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需要的已知知識和解決的思路;其次,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得出導數的概念、基本公式、運算性質以及運算方法;第三,總結出利用導數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二)組織實施步驟

第一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實例1.對一個喜歡吃巧克力的人來講,有一個實驗表明:吃一顆巧克力的總效用為35,吃兩顆巧克力的總效用為60,吃三顆巧克力的總效用為75,吃四顆巧克力的總效用為80,吃五顆巧克力的總效用為75。由簡單的觀察和計算可知,從吃第一顆巧克力到吃第五顆巧克力,每多吃一顆巧克力它產生的效用增加量分別是25,15,5,-5,呈遞減的趨勢,換句話說,如果吃了四顆巧克力后,再吃第五顆、第六顆的話總效用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也就是說不再會得到更多的滿足了。那么請問,換了你你會吃幾顆巧克力?

實例2.瞬時速率問題。已知物體的運動規律既路程與時間的函數關系S=S(t),求物體運動的瞬時速度。

第二步,自主學習探究問題:

1.解決問題所用的已有知識:平均速度、平均變化率、極限;2.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如何解決分母不能為0的問題;3.思路與方法是什么:先從一點擴充到一個區間,再讓區間趨于一點。

第三步,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1.函數在一點導數的定義:略;2.導數的數量意義、幾何意義、經濟意義、物理意義:略;3.基本公式、運算法則:略。

第四步,反思小節深化問題:

1.利用導數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2.導數計算的題型及方法;3.可以利用導數解決問題的常見案例及解決方法。

五、“問題式”教學法結果分析

通過問題式教學在高等數學中的應用,筆者認為“問題式”教學法的精髓在于,教師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同時,這種教學法也能提高同學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式”教學法比較適用于數學課程的教學,特別是開放教育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因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數學的首要問題,只要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產生興趣了,根據已有的知識,通過參加課程的多種學習形式,一定可以達到學習目的,掌握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篇(10)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就必須在國內建設相應的與實際先進水平接軌的高校,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是,要在高校實行國際化的管理理念,要從國際化的角度對國內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現在國內很多知名高校都開始向教育國際化方面發展,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2.培養人才目標國際化

在人才培養上,要促進教學項目的國際化。不斷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意識,使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對于遇到的問題能夠進行多元化思考。培養學生在國際化人才市場上競爭的能力,也是國際人才的發展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掌握國外的語言、法律,熟悉國外文化和生活,從而使學生有能力在國外進行工作學習。

3.教學內容國際化

要使國內的人才被國際認可,那么就必須對高等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現在國內的知名高校在組織學生到國外進行學習等領域的規模不斷擴大,并且取得了不菲成績。

4.授課教師國際化

教師作為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部分,是引導學生對國際化的事務、技能等學習的關鍵。聘請有豐富的國際知識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授課,可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和科研的國際化進程。因此,就需要派遣國內教師去國外進行學習和授課,并且聘請相應的國際學者來國內授課和訪問。除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項目外,現在很多知名大學都制訂了相應的優秀教師國外學習資助計劃、留學回國人才科研基金等人才培養項目,從而推動高校教育國際化進程。

5.教學資源國際化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國際化教學資源共享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現在國內相繼成立了跨國教育網絡、網絡學學、網絡圖書館等,從而實現了教學資源國際化。教學資源國際化主要是通過相關的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相關經濟發展組織等,從人員、技術以及資金等方面,資助相應的發展中國家推動教學國際化。

6.教學成果國際化

現階段國內的教學成果交流更加頻繁了,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了,國內高校通過建立相應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華教學等措施,使高校的師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態,從而提升國內高校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

1.不同時期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轉變

在國內,大多數的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全部由高校外事部門負責管理,高校外事部門一直從事國外訪華學者的接待、國內教師的外派、國際學者的聘請以及學術成果交流等工作。但是,在高校國際化進程中,高校外事管理工作范圍將更廣,從高校之間的學生交流、教學、科研等管理工作,發展到高校國際合作、學分互認、教學互相派遣等,高校的院系專業、教師學生等都將成為外事管理工作的主體,高校外事管理部門應把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計劃的編制、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宏觀控制和監督方面,通過國際交流和合作,提高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

2.現階段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重點

(1)聘請國際專家參與高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

現階段要注意聘請國際專家的質量和數量,應聘請一些國際知名學者從事高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例如,浙江大學每年聘請來自各國各學科領域的知名學者來校訪問,組織學術研討會和教學研討會等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其中不乏很多“海外名師”“諾獎大師”等。他們的訪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教學質量,優化了師資力量,在學生培養和科研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要聘請國際優秀的管理人員進行高校管理,要想創辦國際性高校,就要在教學管理上和教學方法上與國際接軌。因此,應該設立相關的高校外事管理資金,用來聘請相關學者和管理人員,建立有國際化管理水平的隊伍。

(2)通過交流和合作培養青年教師。

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未來發展、培養人才和促進科學發展的主體,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的培養極其重要。國際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如聯合教學項目、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可以為青年教師的國際化培養帶來機會。

(3)通過調查研究明確現階段高校交流合作的需求。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網絡建立相應的網絡交流平臺,與國際其他高校進行交流,還可以把信息在校方網站上。通過信息交流平臺能夠匯聚最新的學科專業信息、國際學者發表的最新信息以及國際上高校之間的合作信息,從而為高校國際化的管理工作提供相關數據。

3.承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所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的體現,決定著其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承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是提升高校科研教學水平和影響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就需要高校外事管理部門整合相關資源,聯合國際知名學者舉行相關的學術研討會。

上一篇: 水務管理論文 下一篇: 招標文件范本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曰本va欧美va久久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亚洲成年少妇丰满网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久久免费视频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