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6 16:57: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由此,國內外眾多廠商紛紛把目光投入了大學校園,如飛利浦公司放棄中國足協杯,贊助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紅牛在全國大學校園贊助推廣“紅牛杯三人制籃球聯賽”;雀巢公司在大學校園舉行“雀巢咖啡e世代大賞”活動。
*現有普通高校66所,在校生30、16萬人,成人高等專科學校12所,在校生12、907萬人,對大學校園內的商業推廣活動進行調查,努力探尋其中的規律,不僅對當前在做商場推廣的商家會有所幫助,也會對日后打算進入校園的商家有所裨益。
20*年11至12月份,*世紀經綸營銷企劃公司市場研究部消費者研究中心“高校商業推廣活動課題組”在*進行了專題調研。課題組對以*大學、*師范大學、*中醫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為代表的四所高校60名學生了進行了小組座談和一對一深度訪談,以深入了解大學生這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挖掘其中蘊含的商機,為商家提供決策依據。
一、大學校園內的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電波媒介、校園網、戶外媒介等。
印刷媒介包括海報欄、雜志、宣傳單,大學校園的海報一般統一張貼在海報欄上,每所大學一般會有2到3處的海報欄,分布于學生宿舍旁或教學樓前,這是大學生最主要的信息源。大學生經常購買雜志和報紙,如《讀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齊魯晚報》等。
電波媒介包括電視、廣播、電話,現在大學校園宿舍一般都有了電視機,每所大學也都有自己的校園廣播,一般在中午和晚飯時播出,通常是時事和本校的信息,大學校園內各宿舍的電話一般都是互通免費的。
校園網的用途目前主要是選課、查成績、看新聞、查資料和論壇灌水,網上跳蚤市場極少。
戶外媒介主要是指校園內玻璃宣傳欄和餐廳外的大型招牌。
二、大學校園商業推廣形式比較多樣,頻率各有不同。
在*,大學校園商業推廣活動一般有海報、傳單、贊助、報告(講座)、商家人員銷售展示、學生、書攤、上門推銷與講解、演出。其中,針對女大學生上門講解化妝品知識和商家舉辦大型演出(活動)這兩種形式極少;報告(講座)這種形式也比較少,大部分高校一學期有一次或兩次;上門推銷在各高校曾是個普遍現象,隨著各高校學生公寓管理越來越嚴格,這種形式在日益減少。星期六、星期日,不時會有商家人員在校園銷售展示,但一般沒有什么規律
性,次數也不是特別多;書攤一般都是在星期六、星期日。
大學校園最常規、最普遍的還是海報、傳單、條幅、贊助學生這幾種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促銷類(游戲活動、贈品、免費使用、優惠券、價格折扣等)推廣形式運用的極少,這一點應當引起商家的重視。
三、大學校園商業推廣的產品大多集中于學習類、教育類和生活用品類。
大學校園內商業推廣的產品有三大類:學習用品、教育培訓類、生活用品類。
學習用品一般有書、復讀機、電子詞典、隨身聽、CD、電腦、學習資料。教育培訓類有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考試、考研、托福、雅思、二外(法、德、日)和各種證書培訓。
生活用品類有食物(可樂、果汁、蛋糕、薯片、牛奶等)、手機卡、電話卡、化妝品、美容美發、和鞋、服裝等。滿足大學生精神、娛樂需求的產品比較少,商家可以努力挖掘和開拓這一方面的市場。
四、大學生對商業推廣活動的態度比較友好。
調查發現,大學生除了對上門推銷表現出較一致的不歡迎外,對于廣告、海報或是無成見或是比較接受,對于贊助、報告、學生、商家人員銷售展示一般都比較接受。總的來說,大學生對商業推廣活動抱著一種友好的態度。
五、大學生最喜歡的推廣形式是公關宣傳,最不喜歡的是上門推銷。
調查發現,大學生一般最喜歡的推廣形式是公關宣傳,原因是贊助可以使大學生得到實惠,報告、演出一般比較有趣,又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最不喜歡的形式是上門推銷,因為產品質量低劣,不時還會發生宿舍失竊現象。
六、各商業推廣形式的影響效果差異明顯。
我們把海報、傳單等歸為平面廣告類,把贊助、報告、演出歸為公關宣傳類,把商家人員銷售展示和學生歸為人員銷售類。
調查發現,平面廣告一般可以而且只能達到讓大學生們知曉產品和企業名稱和了解產品和企業相關內容的效果。
公關宣傳不僅可以做到平面廣告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讓大學生對產品產生好感,以及形成對產品的購買偏向。
商家人員銷售展示最有可能促成大學生現場購買。所以,商家應當最大可能的采用這一推廣形式以擴大銷售量。
書攤,雖然其中所售正版書不多,但書籍質量還可以,價格往往又很便宜,滿足了大學生對學習書籍以及文學書和暢銷書的需求,很受大學生的歡迎。
對于學生,大學生還是比較接受和歡迎的,尤其是其熟悉的學生,大學生更是表現出很高的信任度。問其原因,學生一般比較方便,有什么問題,可以去找他,加上是同學,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另外,大學生還普遍認為學生一般不會欺騙學生,否則該學生很難在同學圈里體面地待下去。因此,大學生對學生一般是比較信任的,商家應當充分采用學生以擴大銷售量。
七、大學生的消費觀十分理性。
當詢問在有了需求和知道某產品以后,決定你購買該產品與否的因素有哪些時,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考慮的第一因素是質量、第二是價格,第三是商家誠信度。所謂商家誠信度是指商家能否做到先前的消費承諾。在確定了以上三點后,大學生一般就會購買了,是否一定是名牌,并不是太重要。
八、商家人員銷售展示是最有助于讓大學生感覺產品質量是可相信、可信任的校園推廣形式。
當詢問哪一種形式最有助你相信產品的質量時,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商家人員銷售展示最有助于讓他們相信產品質量是可信賴的。原因主要是眼見為實,有什么問題可以當場詢問,現場可以直接感受、直接觀察,對產品性能了解得比較充分、比較詳細,有助于對其產品產生信任。這充分證實了“易接受度、現場優先接觸度與利益可體驗性是售點的基本構成要件”。
小結:
1、大學校園內商業推廣形式主要有:海報、傳單、贊助、講座(報告)、商家人員銷售展示、學生、書攤等七種形式。
2、商業推廣的產品一般有三大類:學習類產品;教育培訓類產品;生活用品類產品。
3、大學生最喜歡的推廣形式是公關宣傳,最不喜歡的是上門推銷;總的來說,大學生對推廣活動的態度是友好的。公關宣傳(贊助、報告)除了可以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和讓大學生了解其產品相關內容以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促使大學生對產品產生好感、形成對產品的購買偏向。
4、平面廣告(海報、傳單)在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和讓大學生了解其產品相關內容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接受廣告之后,決定大學生購買該產品因素分別是質量、價格、商家的誠信。
5、商家人員銷售展示因讓大學生感到質量可靠而最有可能促成現場購買。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100份
二.具體分析:
在我們調查的100名大學生中,經常吸煙和吸煙成癮人數達10%,其中,男生高于女生,三、四年級學生高于一、二年級學生,三者均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在這些人中上大學以后養成吸煙習慣的高達85%,學生吸煙33%是因為交際應酬,11%是因為長久的吸煙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10%的人認為是為了調節情緒,緩和緊張或尷尬的氣氛走上了吸煙的道路的,還有8%的人認為是一種享受.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和預測,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疾病;香煙在不完全燃燒過程中發生一系列的熱分解與熱合成的化學應,形成大量新的物質,其化學成分很復雜,從煙霧中分離出有害成分達3000余種,其中主要有毒物質為尼古丁(煙堿)、煙焦油、一氧化碳、氫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質。在煙草中原有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氨基酸等人體需要的有益物質,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但是把它作為香煙,經過燃燒而釋放出煙霧灰塵等,就都變成有害物質。煙草點燃的煙霧由兩部分組成,其中氣體部分,占據92%,包括多量的氧和氮無害氣體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纖毛毒物質。粒相部分占8%,主要為尼古丁和煙焦油。我國目前我是世界煙草生產和消費大國,而且吸煙年齡日趨減小.青少年吸煙問題不僅已嚴重威脅了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國家對學生控煙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相繼實行無煙學校,并將學生控煙問題列入健康促進學校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吸煙的危害:
1.對呼吸道粘膜產生炎癥刺激:如醛類、氮氧化物、烯烴類。
2.對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如腈類、胺類、重金屬元素。
3.使人產生成癮作用:如尼古丁等生物堿。
4.對人體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環芳烴的苯并芘以及鎘、二甲基亞硝胺、β-萘胺等。
5.對人體具有促癌作用:如酚類化合物。
6.使紅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對著如此多的危害我覺得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解決這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提出幾點建議:
1,消除緊張情緒:
緊張的工作狀況是您吸煙的主要起因嗎?如果是這樣,那么拿走您周圍所有的吸煙用具,改變工作環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場所放一些無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礦泉水,多做幾次短時間的休息,到室外運動運動,運動幾分鐘就行。
2,體重問題:
戒煙后體重往往會明顯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煙的人戒煙后會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速度,并且會吃更多的食物來替代吸煙,因此吸煙的人戒煙后體重在短時間內會增加幾公斤,但可以通過加強身體的運動量來對付體重增加,因為增加運動量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吃零食最好是無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著。
3,加強戒煙意識:
明確目標改變工作環境及與吸煙有關的老習慣,戒煙者會主動想到不再吸煙的決心。要有這種意識,即戒煙幾天后味覺和嗅覺就會好起來。
4,尋找替代辦法:
戒煙后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在受到引誘的情況下找到不吸煙的替代辦法:做一些技巧游戲,使兩只手不閑著,通過刷牙使口腔里產生一種不想吸煙的味道,或者通過令人興奮的談話轉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歡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煙,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必成喝茶。
5,打賭:
一些過去曾吸煙的人有過戒煙打賭的好經驗,其效果之一是公開戒煙,并爭取得到朋友和同事們的支持。
6,少參加聚會:
剛開始戒煙時要避免受到吸煙的引誘。如果有朋友邀請你參加非常好的聚會,而參加聚會的人都吸煙,那么至少在戒煙;初期應婉言拒絕參加此類聚會,直到自己覺得沒有煙癮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
經常運動會提高情緒,沖談煙癮,體育運動會使緊張不安的神經鎮靜下來,并且會消耗熱量。
8,扔掉吸煙用具:
煙灰缸,打火機和香煙都會對戒煙者產生刺激,應該把它們統統扔掉。
9,轉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煙初期,多花點錢從事一些會帶來樂趣的活動,以便轉移吸煙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樣在電視機前度過,可以去按摩,聽激光唱片,上因特網沖浪,或與朋友通電話討論股市行情。
一、財經大學在校大學生誠信現狀
現狀一:日常大部分時間能做到誠信,認為人際交往中誠信仍是評價他人的重要標準
誠信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規范,是否誠信影響著人際關系,影響著社會總體的誠信水平。由調查結果可見,目前我校學生的誠信水平總體上還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基本上做到誠信,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社會環境,校園風氣等因素影響,仍然有部分學生無法做到誠信,所以在校大學時的誠信水平仍然需要改進和提高。一個人是否誠信決定了他和別人交往時是否能夠真心付出,是否可靠。調查中絕大部分的同學表示很看重或比較看重他人的誠信,說明在如今的社會中,誠信仍然被看作為評價和選擇一個人的標準。
現狀二:在校大學生在學業上的誠信狀況令人擔憂
從數據上看,大學生在學業上誠信狀況很是令人擔憂,這也很可能與大學較自由寬松的環境有關,很多學生上了大學后就逐漸變得慵懶,遲到曠課早已是普遍的現象,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持著不以為然的態度,沒有相應的處罰,學生也大部分認為這個不涉及誠信的問題。由于大學里缺乏管束,很多學生在平時都沒好好學習,渾渾噩噩,到期末考時,為了通過考試,不得不通過抄襲的方式,不過畢竟還是少數。
現狀三:不同性別、年級、政治面貌的學生誠信狀況有差別
調查結果顯示,男生的學業誠信得分均值為3.89,女生為4.04,男生的誠信水平顯低于女生。一、二年級學生的誠信水平明顯高于三、四年級的學生。黨員和團員得分均值為3.94和4.10,相對高于群眾和其他派的3.44和3.50。
大一大二的同學剛進大學時,還帶著高中時的單純和幼稚,到大三大四就相對變得老油條了,這樣的風氣也漸漸影響整個校園的風氣。而黨員和團員,在入黨入團時就已經經過一定的篩選,思想覺悟、綜合素質相對較高,故而誠信度也相對較高。
現狀四:在校大學生認為誠信在社會中很重要,但認為當今社會的總體誠信水平一般
調查結果顯示,當詢問到誠信在當今社會中所占的地位時,近九成的同學認為誠信在社會中是重要的。而約58.3%的受訪學生認為我國社會誠信總體水平在一般的。
雖然誠信缺失狀況存在,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誠信是很中重要的,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大學生的眼中,我國當前的社會總體的誠信狀況還不令人滿意,可以說是令人擔憂的。我國一直致力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看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建議
建議一: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大學生從自身作起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誠信狀況將會深深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由調查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的誠信狀況還沒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所以我們需要加大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力度。比如開展誠信論壇,國學課堂等等活動,讓大學生加深對誠信重要性的認識。
而作為大學生自己,也要保持自己的誠信,不要被校園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所影響,堅持自我,不要被身邊的不誠信行為所影響。
建議二:改革大學教育體制
大學教育體制需要改革和調整,大學教育本來是自由自覺式的教育形式,但是有時由于過于過分寬松的環境,許多學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大學里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沒有認識到大學一樣需要好好學習,到考試時不得不使出各種辦法以求得考試的通過。所以校方可以在體制上加以改革,把這種以考試成績為目標的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加大平時考核的比重,而不以期末成績作為學習的唯一指標,多加賦予學生以創造性的作業和課題,讓同學們樂于去學習。
一、我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茅箭轄區共有大學生3200人,已就業 2030人,就業率63.44%。2013年應屆畢業90人,已就業71人,就業率78.89%。從就業流向看,70%左右畢業生就業出路主要是到各類企業和城鄉基層社會服務崗位就業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鄉基層社會服務崗位就業,而是包括了去各類企業(私營企業跨國公司、世界 500強企業等等)以及靈活創業的比例。其中自主創業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鄉基層服務崗位的人數就不多了。可見,大學生雖然多,大學生不愿到基層去工作,有業不就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的一個原因;空間分布顯示,大學生就業大多數集中到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愿意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堅決不干。這樣就造成了重東部,輕西部;重高層,輕基層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學生就業空間分布合理的話,就業問題就不會如此嚴峻或者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把就業問題轉向西部是我們解決就業難問題的關鍵,也有利于實現社會發展水平的均衡,國家的共同富裕,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某種程度是相對的過剩,這與大學生的觀念選擇就業造成空間布局不合理密切相關。
二、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對國家需要、個人意向、有限的供職崗位和多樣的工作環境,許多青年大學生會感到就業的壓力。總的說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觀念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最重要的因素。就目前情況看,并不是沒有足夠的崗位供大學生選擇,而是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過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崗位。
2、自身素質欠缺,不明確相關的就業知識。不少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求職途徑、應聘技巧、勞動用工制度、本專業的擇崗定位優勢等等都不甚了解,難以確定就業方向和崗位。
3、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社會急需的專業畢業生少,而有的行業畢業生又供過于求,造成部分崗位欠缺。
4、等級證書的限制。計算機等級證、英語(四)六級證,也成了某些畢業生就業的一大障礙。
5、性別歧視。對此,社會各界雖已呼吁多年,但只限男生、不招女生這樣的字眼在各類招聘會上仍屢見不鮮。雖說現在的大學女生觀念更新,更多的注重自身素質的鍛煉與提高,但在擇業中的性別歧視仍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
三、我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政策落實情況 XX區全面貫徹落實《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鄂政辦發〔2013〕37號)》文件精神,為高校畢業生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失業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轄區鄉鎮街辦、社區(村)基層服務平臺,開展送崗入戶活動,一對一地開展服務;組織其參加招聘活動;對有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的高校畢業生,推薦到指定的培訓機構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對有創業意愿的,組織其參加免費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服務,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對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援助,優先提供公益性崗位。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和公益性崗位,按規定給予補貼。
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既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方方面面的社會客觀原因。因此,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高校以及社會都必須認真對待。
1、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就業指導課、課外就業指導講座、大學生勵志講壇等載體,引導畢業生克服坐等機會的懶惰做法,克服只有在大城市就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片面想法,客觀理性地面對當前的就業現狀,降低就業期望值,積極爭取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引導他們選擇到基層、到中小企業、到村鎮一線就業,把基層當作積蓄能量的加油站,把基層當作實現自身價值的廣闊天地。
2、嚴格落實有關政策措施。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精神,出臺了本地區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等等,切實把國家和省、市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利用好、執行好。
3、加強就業信息網絡和中介機構建設,打造高效就業服務平臺。進一步整合各級各類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加強與當地高校和企業的聯系,建立暢通的就業信息渠道。規范各類人才中介服務和職業中介機構的經營管理,提高畢業生就業服務質量和水平。
4、加強見習和實訓基地建設,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高校要深化教學改革,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增加專業培訓,積極組織以促進就業為目的實習實踐,確保畢業生在離校前都能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增強其崗位適應性,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高校后勤是一個集服務、管理、經營為一體的特殊企業,在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化改革。改革后的后勤部門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即滿足高校對后勤服務零利潤的任務,又有企業的特性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教學規律、研制服務內容、拓展服務項目的同時,還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員聘任制、激勵薪酬制、績效考核制等內部管理手段,培養員工樹立牢固服務意識,促進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從而鞏固校內市場,拓展校外市場,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效齊飛。進行對員工的績效考核就是近年來高校后勤堅持為師生教學、科研、生活服務宗旨,依據教育規律進行內部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它是從高校后勤服務和經營目標出發對員工工作進行考評并將結果和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發展目標結合的一種規范化管理的手段。
有效的績效考核能客觀評定員工的能力、行為、工作狀況和適應性,能對員工進行定期的、有組織的、實事求是的業績、素質評價,達到培養、開發和利用員工能力的目的,同時還將員工的個人工作表現狀況和企業的長短期戰略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較真實地反映企業內部各環節間的關系是否協調、企業是否有不斷成長的可能等,通過有針對性的績效改進,達到提升部門核心競爭力的目的,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后勤企業運用績效考核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困惑
經調查,浙江杭州部分高校后勤企業在運用績效考核管理時,有這樣的現象:考核部門整體業績的多,考核公司中層干部的多,對基層員工采取如年末一次評比的多,考核的結果只和檢查員工工作完成情況,和薪酬績效結合的多,將考核結果和員工發展目標、和企業發展目標結合的相對要少。考核指標的制定基本上由管理人員決定,員工的意見想法很少體現。考核方面的培訓較少,對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進行的不及時,考核的總體作用一般。
部分后勤企業在運用和推進績效考核時,還存在著各種困惑,如員工們對考核充滿焦慮和疑惑,他們不愿意自己的弱點被暴露,也有部分員工認為這是做官面文章,搞文字游戲的,在考評過程中管理者的偏見就足以葬送他們日常良好的表現。一部分后勤管理者認為績效考核費事費力,考核標準難以制定,獲取的考核結果不能真實反映現狀,很難運用到實際的人力資源開發、薪酬管理中,或者是管理者還存在著人情上的心理障礙,不愿去觸擊員工切身利益這個非常敏感的雷區,不愿扮黑臉,不愿打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等,因此,經過轟轟烈烈地績效考核后,其結果普遍只是象征性地運用在年終小額度的金錢獎勵或處罰上,管理者們不能或不愿系統地將考核結果用于被考核者的人力資源管理和績效提升等方面。
誠然,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績效考核是一項最難實施、最容易發生偏差的管理手段。因為該體系在高校后勤企業管理手段中還屬初級階段,沒有很多可借鑒的實踐經驗,缺乏科學的實施導向和技術,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考核主體對考核工作態度不夠認真、考核內容不全面、考核標準不現實、考核周期不合理、考核過程形式化等現象,導致無法從中提取有效的績效信息,自然就無法有效地運用考核結果進行獎懲管理、人員晉升管理、培訓與開發、個人績效提升等其他職能,無法對企業長短期發展目標提出建議和改進方向。
三、對建立高校后勤績效考核體系主導方向的探索
高校后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可以考慮在具備健全的權利主體、有一批相對專業職業化的管理者隊伍的基礎上,在管理者充分認識到績效考核體系重要意義的前提下,在實行員工聘用制、崗位職責制、運用監控、薪酬管理等管理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路和步驟進行:
總思路:建立明確的績效計劃制定可行的考核標準選取全面的考核主體運用實用的考評工具、設置合理的考核周期通過及時的反饋(雙向溝通與輔導)使被考核者認同將績效結果充分運用到人力資源和組織發展目標的制定、調整上。
建立明確的績效計劃。根據后勤追求服務高質量、追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兩效齊飛的目的,后勤員工呈現的“績效”就是員工工作的數量、服務的質量是否能滿足廣大師生的服務需求,是否能產生企業所需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因此,制定員工績效考核計劃就要以個人任務績效為主,周邊績效為輔展開。
“任務績效”的績效計劃應通過有效的崗位分析,使用調查問卷、訪談等多種形式,讓各級領導層和員工在充分的溝通與理解的基礎上,深入到實際,共同商討制定出部門明確的績效計劃,根據明確的部門績效計劃為每個崗位作出明確的短、長期目標、說明書、工作流程圖和工作標準、工作規范、經濟指標等,為制定績效考核標準做好基礎準備工作。
“周邊績效”的績效計劃即對員工素質及個體協、對外協調性的“德”“勤”“能”進行調查:“德”:職業道德、紀律性、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勤”:工作態度、考勤記錄、工作的主動性和同事們間的協調性等,“能”: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組織管理、開拓創新、發展潛力等。
制定可行的考核標準。根據共同制定的績效目標和計劃,再設定簡單實用、可量化、操作性強的考核指標,即考核參考的標準,使員工十分清楚所從事崗位的職責、數量、標準:即做什么,應達到的效果,完成的時間;為了完成這些目標,需要接受何種培訓和指導;需要有何種服務意識,運用何種工作方法,如果完成目標并取得更卓越的成績可以得到什么獎勵,完成不了目標或出現什么情況會受到什么處罰等等。采用的績效標準必須符合績效計劃和工作目標,必須正確合理可行,能全面反映出部門和個人的績效水平,如果一套績效標準過于模糊、欠缺、走樣、片面、不能準確量化,員工的認同程度很低,那么績效考核的貫徹力度就會相當弱。同樣,績效指標要有其必要的嚴肅性,不能經常隨著管理者不同的理念而改變,否則就難以保證政策上的連續一致性,從而直接影響績效考核體系的運用效果。
選取全面的考核主體。績效考核是組織內部各級管理者及其下屬員工共同的責任,必須遵循公開與開放、信度與效度的原則,因此考核主體必須為考核實施人、被考核人和公司領導三方所能接受的,必須是公認的權威部門,且能遵循全方位獲得評價結果的原則,能采取多角度觀察和具備正確的判斷技能。目前廣泛認同的360度考評法就是一種相對全面、科學、客觀的一種考評方法。它建議的實施主體就是被考核者的領導、同事、下級、服務對象、被考核者自己等,這些主體共同對考核者進行綜合評價,最后以科學的權重得出相對客觀、全面、精確的考核意見。運用這樣的考核方法獲得的結果能有效地避免摻入個人因素和其他偏差性,相對保證考核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運用實用的考核工具、設置合理的考核周期。目標管理法、平衡計分卡都是較符合后勤企業運用的考評工具,無論哪種方法,以表格形式來實施考核是相對容易又科學的檢查方法。通過工作業績檢查表、財務測量表、滿意率調查問卷、個人周邊業績調查表,直接間接管理者和被考核者的面談溝通記錄表、考核者自述工作業績報告等形式可以基本實現一套考核體系的目標。一般而言,對自述工作業績、個人周邊業績的調查可采取每學期一次;對可量化工作量、易評判工作質量的如物業管理、綠化環境、飲食服務、宿舍管理的員工可以采取每天或每周考核工作業績;對不可量化的財務、辦公室人員可以采取每月或每季考核工作業績;對服務對象滿意率的調查可結合學生學習動態、公司企業運動開展的情況不定期地進行。
雙向溝通。即時進行考核過程中的反饋績效計劃是績效考核的前饋過程,績效反饋就是績效考核的后饋過程。因為考核不是簡單的上級對下級的監視和檢查,而是雙方共同查擺問題,討論成功和進步的過程。因此考核主體就要充當被考核者的顧問、參謀、輔導者、績效伙伴,通過及時的雙向溝通,使考核者了解本階段中個人的業績是否達到所定的目標,上級對本人工作業績及素質的認可程度;接受上級對下一個績效周期的目標并相互協商形成下一步績效合約。不夸張地說“溝通”是架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兩者的最佳橋梁,是整個績效考評體系的核心,避免由于不及時聯絡,導致員工對整個體系的管理思想和行為導向不明晰,產生各種曲解和敵意,對體系的實用性、有效性、客觀公平性表現出強烈的質疑。
一、基本情況
在接受健康調查的人員中, 男教職工:2664人,占調查總數的51%,女教職工2520人,占調查總數的49%。其中30歲以下25%,30-39歲30%,40-49歲30%,50歲以上15%。在被調查的教職工中,博士11%,碩士26%,本科41%,大專15%,專科以下人員7%;在職務分布上,科級以下39%,科級 38%,處級21%,校級2%;在工資收入情況方面,調查顯示,1200-3000元占58%,3001—5000占35%,5000以上占7%。被調查人員絕大部分為一線教職工,切實體現廣大普通教職工的生活工作健康狀況。
我們在調查中按不同性別,年齡段,崗位,學歷,工作環境等多方面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對數據處理后我們發現,在不斷深化高教體制改革的形勢下,廣大教職工在承擔著創新理論,傳播知識,教書育人的特殊職責,同時面臨更大的挑戰,在社會環境的影響,精神和心理的負擔,工作的壓力等因素下,致使許多教職工身體和心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況態,需要很好地去疏導和調理。
二、健康狀況分析
(一)身體狀況讓人堪憂
從數據中反映出:教職工中自我感覺身體健康的只有11%,感覺良好33.8%,感覺一般27.4%,也有9.8%的教職工認為身體較差。患有職業病的情況:頸椎和腰椎病占34%,咽炎、鼻炎占26%,精神緊張占13%,頭昏、失眠占13%,靜脈曲張占8%,其他占6%(表一)。教職工的常見病主要有:胃病、頸椎病、肩周炎、高血壓四種。另外,高血脂、高血糖、高膽固醇的教職工的占57%。從感冒的周期上看,一年只感冒一至二次的教職工占35%,一年感冒好幾次的教職工占46%。
被調查的教職工中,處亞健康狀態占有一定數量。突出表現在渾身酸痛無力和精神衰弱失眠兩個方面,比例高達50%,經常感到疲憊的教職工占26%,時常煩躁易怒的占19%;在工作中感到精力一般的占45%,精力較差的占15%,精力很差的占2%。近40%教職工認為自己屬于肥胖,并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以上這些疾病的產生,都是與教師職業的特點相關聯,由于坐立的工作時間較長,講課時間長,吃飯不規律,休息沒鐘點,加上長期精神壓力大,又缺乏勞逸結合和適當鍛煉,造成高校一部分教職工,特別是一線的教師身體嚴重透支,不僅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痛苦,也給教學科研等工作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二)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和社會激烈競爭中,教職工面臨著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的壓力。通過調查顯示出,90%以上的教職工從不同程度上認為工作壓力大。壓力主要來源:29%的來源于科研課題的壓力,24%來源于晉升職稱的壓力,11%來源于教學科研成果考核的壓力,還有16%來源于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的壓力,家庭負擔的壓力占11%。從休息時間表上看,晚上11點前休息的教職工占38%,晚上12點后休息的占40%,凌晨一至二點休息的占22%;從業余時間的主要用處看,做實驗、鉆研業務的教職工占19%,備課、完成論文的占21%,電腦前瀏覽信息的占26%,用于第二職業的占8%,用于其他休閑的占26%;從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看,每周參加體育鍛煉5至6次的教職工占7%,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至4次的占16%,每周參加體育鍛煉1至2次的占45%,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占32%。
從心理癥狀的調查中看,有46%的教職工平時會感到緊張,有10%的教職工會感到恐慌,有12%的教職工感到終日心神不寧,還有12%有教職工常感到有不幸的事要發生。這些教職工經常會出現頭暈、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等現象,還有的教職工出現頭痛、耳嗚、口干、胸悶、便秘、多汗等癥狀。
以上的數據顯示,高校教職工在工作學習上壓力不斷增大,許多教職工缺乏科學地安徘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造成的心理緊張與心理障礙,不會自我調整,不好意思或不會去求助他人,又不愿意上醫院或找心理醫生,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排憂解難,幫助自己走出困境。他們需要有一個減壓的環境和措施,需要組織上的關心和幫助。
(三)對健康的期望值很高
隨著工作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高校廣大教職工對健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從調查表上反映出,教職工對健康教育很感興趣,喜歡專家做健康報告和知識講座的占48%,喜歡板報和校園網上宣傳健康知識 的占25%,喜歡專家來校進行義診的占18%,喜歡組織交流保健知識的占9%。廣大教職工非常喜愛工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主要有春秋游,運動會,各種球類,氣功,登山和文娛活動等等(表三)。有許多教職工還喜歡參加公益活動。調查顯示,有46%的教職工對愛生助學,關心特困生的公益活動比較熱心,有13%的教職工愿意幫助孤寡老人,有13%的教職工愿意參加政府組織的募捐活動。
以上的調查和數據反映出,廣大教職工對校園文化建設有較高的期盼。需要營造一個寬松祥和、政通人和、互助親和、內諧外和的氛圍,讓廣大教職工在這種環境中工作、學習感到安心、放心、悅心。廣大教職工對學校工會組織有較高的需求。工會要精心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吸引和凝聚教職工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釋放壓力,愉快身心。廣大教職工有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的迫切愿望。工會組織要配合行政和校醫院組織健康講座,利用工會的系統宣傳健康知識,防病治病知識,組織好交流活動,提高廣大教職工健康保健意識。
三、建議與措施
中國工會“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不斷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努力滿足職工文化需求。”我們認為,在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中首先要提高職工的身體素質。特別是高校的知識分子群體,具有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更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激發出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去。工會組織在維護廣大教職工合法權益中,首先要關注教職工的生存權,維護好教職工的根本利益,不斷提高教職工健康水平,用科學發展觀來引領和諧校園建設。針對當前高校教職工身體狀況,以及結合當前工會組織工作的性質、特點,我們提出以下建議與措施。
1、建立健全教職工的醫療保障機制。
針對高校教職工,特別是一線的教師在教學、科研、職稱評定方面壓力大,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又缺乏平時身體保健措施,學校應堅持一年一次定期為廣大教職工進行健康檢查,并對高級知識分子、女教職工增加針對性體檢項目。
成立學校大病醫療互助會,建立大病醫療互助基金。在發揚社會主義團結友愛,互助互惠的基礎上,幫助學校以病至貧的教職工切實解決經濟上存在的困難,同時也是對高校現有的醫療保障制度的補充。三年來,在省教科工會積極推動下,我省的部分高校已成立了大病醫療互助會,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項工作受到了高校黨政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也得到廣大教職工的積極參與和協助,各高校都是在教職工自愿的基礎上,每年每人自交120元,學校行政給入會的教職工每年每人120元。由學校工會牽頭成立大病醫療互助基金管理機構,根據學校教職工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使用條款,再拿到教代會上討論通過,最后在全校公示。目前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都已經成立大病醫療互助會,并已運行二至三年。大病醫療互助會受到了廣大教職工的一致好評,教職工反映,這項工作是以人為本,服務于教職工,真正能幫助困難教職工解決問題,同時又促進了和諧校園建設。
2、加強對健康教育的宣傳和引導工作。
學校工會要正確引導教職工科學地生活、學習和工作。從調查中反映出:很少參加鍛煉、沒時間鍛煉、不想鍛煉的教職工占44%;很少參加休閑活動、不喜歡沒興趣的教職工占41%;飲食不注意、不太注意的教職工占87%。這說明有相當部分的教職工對科學地飲食,正確地鍛煉和休閑這些方面的知識是很缺乏的,需要教育引導他們提高健康意識,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習慣。校工會要定期開展健康、防治疾病講座,充分利用工會的各類活動和網絡、宣傳欄等陣地宣傳健康保健知識,從各方面、各角度來提高廣大教職工健康水平。
省教科工會要繼續開展“健康教育進高校”活動。這項活動是我會與省醫學會聯合舉辦的。每年都組織有關大醫院專家到學校為廣大教職工義診、講座。通過零距離與專家接觸,幫助教職工解決一些疑難雜癥,同時提高了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
3、積極組織開展有利于教職工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一)金融危機以來,我縣縣內企、事業單位對高校畢業生需求逐年減少。、年縣內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每年為300-500人,年全年共吸納約200名高校畢業生就業。其中工業經濟領域吸納了150人左右,約占80%。年1-4月份還沒有單位有招聘大學生計劃。
(二)經濟發達地區對高校畢業生需求較往年明顯減弱。年通過人才市場推薦、介紹,我們幫助的180名畢業生到沿海發達地區實現了就業,但年春節至今,我們幫助畢業生到外地就業的不足20名。
(三)未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逐漸增大。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庫”里的人數為89名,畢業生專業涉及機械、化工、醫療衛生、電子、計算機、教育等。據了解,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沒有前來登記,待業在家。
總的來說,今年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狀況堪憂。
二、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了解,我們認為形成畢業生就業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受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縣內、縣外企業用人表現出了更為謹慎的態度,用人大幅度減少,人員流動放緩。
(二)全縣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沒能真正展開,事業單位用人機制沒有改變,人員的新老交替不能正常運行,導致了事業單位接納畢業生非常少。
(三)大學生創業條件尚不完善,到目前為止,全縣還未出現大學生創業的個案,創業涉及的資金、技術、場地等對大學生來說都是障礙。
(四)學生的就業期望與實際情形有差距(這里包括薪酬待遇、工作條件、學生的適應能力、技術水準、知識結構等因素),導致一部分學生等待、觀望,這類學生大約占未就業畢業生的3-4成。
三、意見和建議
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我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下面我們僅從政府的角度提出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工作思路和建議。
(一)為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政府應鼓勵縣內民營及外來企業逆風而動,乘機招攬和儲備人才,吸納優秀畢業生,政府也應對吸納畢業生的企業實行適當減免稅收政策鼓勵。
(二)大力改善大學生的創業條件。政府鼓勵大學生創業帶就業,可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對創業的大學生實行小額貸款扶助,注冊免費、稅收減免等,優化創業環境,制訂出相關的辦法和制度。
(三)認真實施“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計劃,對服務期滿的畢業生優先聘用到空缺的事業單位崗位上來。
(四)積極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業單位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實現事業單位人員的正常新老交替,以吸納更多的優秀畢業生。
(五)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制度的通知》(國人部發[]17號文)精神,在全縣建立起3-5家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每年安排80-100名畢業生見習。財政按每人每月100-2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支持。
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最為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淀區更是面臨著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海淀區轄內
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海淀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海淀團區委聯合北京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于XX年年7月對海淀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于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著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樣本概況與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并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群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海淀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于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系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發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我們仔細考察了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布,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海淀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背負著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于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群體,只要善于學習、踏實肯干,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于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于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并存。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了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了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并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客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二)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普遍對政府在宏觀調控、就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這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大學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有一定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在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就業市場中的社會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學生就業市場因而出現了“假性飽和”的現象。
2.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一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運行缺乏了解,對相關單位的人才期望情況反映滯后,不能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另一方面,大學生很難通過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等深層次的優勢,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雖然政府提出要建設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在,但實際上依然是被動的等待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來向自己獲取信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于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適應能力。
3.對大學生到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學有意去基層鍛煉、服務農村、支援西部,這個數據雖然樂觀的,但是目前這方面的教育宣傳、組織動員工作還不得力,對服務基層的同學的財力支持還不到位,對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待遇保障還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還是偏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1、概念: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組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
2、現狀:從XX年起,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自主創業者也不斷增加。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占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創業的大學生數量所占的比重則更大。大學生創業意向與社會環境、學校氛圍息息相關,也與自身的創業意識密不可分。
二、研究目標
此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研及訪談,旨在了解我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及需求狀況,根據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進而響應我國科學技術部《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相關文件要求,并由學校相關部門依此來制定支持我校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及制度,以積極引導山大科技園威海分區所屬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工作。
三、研究方法
一次調查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方法的制定。為了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全面性,調查人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調查的對象為我校12個學院和教學部 級— 級在校本科生 級、 級研究生。
調研采取系統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分配問卷。在每個學院隨機選取專業,在選定的專業中隨機選擇班級,并且使男女人數比例為1:1,保證了調研的科學性。
四、問卷基本情況
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情況,共打印650份問卷,實際發放634份,實際收回614。其中,商學院發放 189 份問卷,實際收回187份問卷,缺失2份,廢掉6份;法學院發放49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5份;新聞傳播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48份問卷,缺失3份;翻譯學院發放33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3份;韓國學院發放31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1份;藝術學院發放26份問卷,實際收回26份問卷,缺失0份;數學與統計學院發放44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0份,廢掉9份;空間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發放45份問卷,實際收回43份問卷,缺失2份;海洋學院發放52份問卷,實際收回50份問卷,缺失2份;信息工程學院發放41份問卷,實際收回41份問卷,缺失0份;機電工程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51份問卷,缺失0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發放19份問卷,實際收回19份問卷,缺失0份;教學部發放1份,實際收回1份,缺失0份;其中,因不明原因缺失兩份。
第二部分 本次調研需要顯示的幾個核心問題
一、描述現象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了解,他們的創業意向,以及現在所處的狀態。即“是已經開始創業,還是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
2、性別與創業意向之間的聯系。
3、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與創業之間的關系。
二、總結問題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
2、調研對象所認可和傾向的創業模式。
3、影響我校學生創業實踐的緣由。
4、調研對象在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三、提煉觀點
1、為提高創業水平和質量,學校應做哪些工作。比如,宣傳推廣創業賽事等。
2、學校應該給有意向創業的同學提供哪些幫助,給與什么政策扶持。
3、如何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突出創新,提高創新水平。
第三部分 調研數據分析
一、調研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調研對象選擇涉及全校商學院和法學院等12個學院以及教學部,包含了工商管理類、朝鮮語、新聞學等26個專業,年級跨越XX級—XX級在校本科生和XX級、 級研究生。 其中,男同學人數為327人,占總人數的54.6%;女同學的為271人,占總數的47.2%(有一人未選擇性別),男女比例接近1:1,基本與前期調研計劃相符。
在不同年級的選擇上, 級— 級的選中人數比例基本為2:3:3:2,研究生一共選擇50人,約占總數的7%,符合調研前期的計劃安排。
二、大學學生的創業意向及實踐狀況
1、調研對象的創業意向
(1)有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
在調查中,總共599人回答了“您現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狀況如何?”這一問題,其中,有191人表示“從來沒有過創業打算”,占總人數的31.9%;表示“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的人數為379,占總人數的63.3%;正在進行創業或者已經成功創業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4.6%,有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
(2)調研數據顯示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創業
在全體調研對象中,回答這一問題的男生總數為327人,女生總數為271人。其中,有創業意向或者已開始創業的男生有241人,女生有165人;已成功創業的男生有5人,女生為0人;而“從來沒有過創業打算”的女生有106人,男生只有85人,可見在調研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更明確的創業意向和更強烈的創業激情。
(3)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有一定的關系
在調查中,商學院與其他學院相比,有創業意向的同學在人數上明顯多于其他學院,在比例上也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由此可見,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是有一定關系的,無論在何種層面上說,商學院的同學都更加容易接受有關創業的相關信息,因為與學科關聯性較強,創業對于商學院的學生來說不是那么遙遠。
2、對創業教育的了解
以下是調研的相關數據
(1)對 “教育部門試點創業教育”的了解程度
(2)對“團中央和學聯組織承辦的kab項目”的了解程度
(3)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辦的syb項目”的了解程度
(4)對“多個組織聯合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 的了解程度
(5)對“高等學校自主設計創業教育項目”的了解程度
由以上數據資料可知,調研對象對諸如“教育部門試點創業教育”、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辦的syb項目”、 “團中央和學聯組織承辦的kab項目” “高等學校自主設計創業教育項目”等項目了解較少,表示不了解這些項目的同學比例均在70%以上;然而,對于“多個組織聯合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在被調研的599人中,有近437人是了解的,占到總數的73.0%。這是因為,“挑戰杯“賽事是我校長久以來大力宣傳的重大賽事,而對其他的項目宣傳推廣較少,甚至還未啟動。由此可見,學校對相關創業賽事的推廣和宣傳是提高學生認知和參與這類競賽的前提,也是普及創業教育、推進創業的保障。
三、大學學生創業需求調查
1、 創業資金、創業團隊、創業項目、人脈資源和良好的心態是大學生認為創業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
五華縣是廣東省梅州市轄縣,革命老區縣。五華縣總面積3226平方公里,縣轄水寨、河東、轉水、華城、岐嶺、潭下、長布、郭田、周江、橫陂、雙華、安流、棉洋、梅林、華陽、龍村16個鎮,412個村民委員會和34個居民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駐水寨鎮。
1.組織建設情況
五華縣總人口130萬,其中青年384109人,全縣共有團委96個,基層團(總)支部1551個;團員86410人。五華縣“兩新”組織的團建工作進展順利,團的基層組織不斷壯大。2010年,新成立“兩新”團組織12家,其中非公企業團組織9家,主要有輝勝達電器實業(梅州)有限公司、梅州市恒興礦業有限公司等。9月3日,時任團省委副書記、現任團省委書記陳東到輝勝達電器實業(梅州)有限公司調研非公企業團建工作。團組織對“兩新”組織團員青年的覆蓋面得到較大提高。2011年計劃再建12家“兩新”團組織。
2.活動開展情況
(1)積極開展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競賽。組織縣移動公司、安流中心衛生院、縣電信局等單位參加梅州市“青年文明號”評選;與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舉辦“慶五一、迎五四”青年崗位能手技能大賽;與紫金團縣委聯合舉行了“關注水源地、保護母親河”暨琴江源頭植樹活動,倡導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2)積極投身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切實把“希望家園”創建作為我縣共青團組織投身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服務好留守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至目前,已爭取省財政廳、省物價局、中山大學、7天連鎖酒店、廣州市農業局、廣州市國土資源局、廣州市山風的呼喚社會愛心組織的支持建成了7家省級希望家園,建成了1家市級鴻藝希望家園,并在團縣委掛點村維新小學建成了1家縣級希望家園。
(3)積極深化志愿服務行動。注冊成立梅州市第一家縣級志愿者聯合會五華縣志愿者聯合會。組織輝勝達、愛心TV服務隊與福利院孩子共享圣誕快樂;組織與愛童行、黃井熱心青年服務隊與留守兒童聯歡喜迎新年;組織全縣志愿者暖冬行動走進敬老院,為16個鎮408名敬老院老人“織圍巾、送溫暖”。由番禺區團委捐資30萬元興建的華城鎮新四番禺希望小學正式掛牌。連續第七年組織縣直單位團委負責人走訪慰問貧困小學生。組織五華移動分公司志愿服務隊深入縣光榮院和兒童福利院,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及兒童。組織家電維修服務隊在社區開展“五華縣志愿服務進社區”活動,義務為社區居民維修家電。組織轉水鎮團委、縣人民醫院團總支,在轉水鎮衛生院開展義診志愿服務。組織縣第二小學少先隊30多名少先隊員代表,看望慰問住在福利院的少年兒童。積極響應團省委號召,組織發動團員青年、少先隊員捐款20多萬元“南粵甘泉”支持云南等地抗旱救災行動。聯系番禺區義工聯――愛同行直屬部組織100多名義工深入我縣開展捐資助學獻愛心。協助中山大學2010年暑期“三下鄉”綜合服務活動在我縣開展醫療、家電維修志愿服務。
3.共青團信息建設
為進一步做好宣傳工作,擴大了共青團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團五華縣委2010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縣團隊宣傳工作的通知》,激勵基層團組織主動工作。不斷完善、充實五華共青團網站。2010年,五華各級團組織向團市委網站上報團隊活動信息145條,向團省委網站上報團隊活動信息124條,由團省委上報團中央網站20條。位居全市第一。
二、形勢分析
1.團的工作處于新環境。從大的發展環境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作為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各級共青團組織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2.團的工作面對新青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五華縣青年的群體結構、思想觀念、組織方式不斷變化,青年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行為方式更加獨立,更加重視爭取自主選擇空間,更加追求個性,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社會青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傳統的工作方式不能有效調動和凝聚青年,等等。
3.團的自身建設存在新問題。客觀分析,目前我們自身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我縣團組織工作的規范性、活動的正常性相對缺乏,特別是鎮級、縣直單位團組織活動不足,缺乏工作責任感和主動性。二是團建空白點大量存在,非公企業團建工作任重道遠,團建的步伐不能有效跟進青年群體結構變化的需求。三是基屋團干部一人身兼多職,隊伍整體的責任意識、組織意識相對缺乏,業務能力、工作執行力相對較弱。
三、思考和建議
1.著力強化基層基礎,不斷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各級團組織要站在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深入開展富有共青團特色,對廣大團員青年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學習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不斷筑牢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共同精神支柱,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
同時,要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擔當重任。全縣各級團組織要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大力培養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引領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2.加強團的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