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2: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動態心電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近年來隨著監測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同時監測得到應用和重視,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同時監測對于了解心電圖改變與血壓變化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現將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2月同時監測成功的236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36例中男156例,女80例;年齡48~79歲,平均67.4歲。均為Ⅰ~Ⅱ級高血壓病患者或血壓不穩定需確診者,常規心電圖無明顯異常。
1.2動態心電圖監測采用GE Mars 5000型系列及Mars PC系列閃光卡Holter記錄盒,3通道及12通道連續24 h記錄,GE Mars系列軟件分析,經人機對話編輯確保準確。動態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的標準是:以J點后80 ms測量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持續1 min以上;ST段恢復后1 min以上再次下降≥0.1 mV為再次發作[1]。與心電圖有關聯的標準是:血壓升降變化時間段內心電圖出現ST段呈缺血型改變、心律失常發生或增多(大于每小時平均數值的30%為增多)為有關聯。
1.3動態血壓監測采用日本尼士DS-250 24 h動態血壓儀。將袖帶縛于左上臂,袖帶下緣距肘窩2 cm,其松緊以剛能容納2橫指為適度。監測時間為24 h,每次監測間隔時間為30 min,白天與夜間一致。7:00~19:59為白天,20:00~6:59為夜間。24 h應獲得48個血壓監測值,大于80%即獲得39個血壓監測值為有效監測。血壓波動>其時間(白天或夜間)平均值15%時,觀察同時間段的心電圖變化。
1.4其他要求患者詳細記錄監測時間內的生活日記,以便分析癥狀、心電圖和血壓之間的聯系。
2結果
1)動態血壓監測成功率為89.58%~100%,平均為90.63%,大于80%均為有效監測(表1)。
2)動態心電圖觀察到與血壓升降有關聯的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64例,其中與血壓升高有關聯的58例,與血壓下降有關聯的6例。動態心電圖監測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分布情況(表2)。
3討論
1)動態心電圖的監測可以捕捉到常規心電圖檢測不到的異常,與動態血壓同時應用可以發現心電圖異常與血壓之間的聯系。資料已充分顯示心、腦血管病發生存在時辰規律。心臟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出血性、缺血性腦卒別容易發生在清晨和上午時段,現在認為血壓晨峰程度的加劇與心、腦血管病高發有密切關系[2]。血壓晨峰是指正常人的血壓呈現明顯晝高夜低的節律性變化,血壓夜間睡眠期間最低,清晨迅速上升,持續4~6 h。一般認為是健康人由于覺醒并開始活動時,交感神經系統即刻激活,心搏量和心輸出量增加所致。但在高血壓患者中,交感神經系統的即刻激活引起周圍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因此出現血壓晨峰高反應發生。本組58例與血壓升高有關聯心電圖改變中的39例是發生在清晨或上午,ST段下移或異位節律增多對應時段的血壓均有升高或明顯升高。說明發生在6:00~10:00時的心肌缺血與血壓變化有密切關系。動態心電圖一般不將T波改變作為心肌缺血的標準,本文中6例患者出現頭暈、胸悶等癥狀時,心電圖記錄T波由直立或低平變為倒置,深度大于2.5 mV,其時間段血壓升高,因此視為與血壓有關聯的心肌缺血改變。從表2心電圖異常分布可以看出,64例患者大多數均有兩項以上心電圖異常。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波動時,心電圖除發生ST-T呈缺血型改變外,還伴有心律失常的發生和增多。因此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不穩定是導致急性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2)高血壓治療中藥物劑量使用不當常會導致降壓過度,而老年人由于功能減退特別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本組有6例在血壓降低時段心電圖發生改變,均為老年人,平均年齡73.6歲。發生在夜間血壓降低大于其平均血壓的15%。當血壓降低時,ST段出現明顯下移,異位搏動增多,大于每小時平均數值40%,可見老年高血壓病人降壓不當極易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同時監測有利于指導降壓治療。
3)同時監測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可以及時找到患者出現癥狀的原因。一般單獨監測動態心電圖或動態血壓時,患者的癥狀常與監測記錄不相符。有時患者頭暈、胸悶反復發作,但監測記錄無明顯異常。本組有1例冠心病患者因發作性低血壓而同時監測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該患者低血壓發作時頭暈、胸悶、出冷汗,酷似心絞痛癥狀,但常規心電圖、心電圖運動試驗均正常。監測時發作1次,即刻血壓記錄為9.3/6.6 kPa,而同時段的心電圖僅有心率增快137次/min,余未見異常。考慮到發作時間在上午且血壓極低,為排除右室壁心肌缺血,將動態心電圖電極安放在右胸壁再次監測。監測中增加運動量后患者出現胸悶,血壓下降為12.0/8.0 kPa,同時段心電圖右胸導聯記錄到ST段抬高0.15 mV。行冠脈造影示:右冠狀動脈主干狹窄75%。該患者為以低血壓為主要表現的變異型心絞痛,因采用了同時監測得以及時診斷和治療。
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同時監測能夠觀察到血壓變化與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間的關系,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和治療依據,尤其是對高血壓患者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近年來血壓晨峰現象倍受關注,血壓晨峰現象亦需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同時監測觀察。但由于現在血壓晨峰的標準不一,所以我們僅僅觀察了患者有癥狀時間段心電圖改變與血壓變化的相關性,而無癥狀的血壓晨峰現象對心臟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2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13-02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器質性(動脈粥樣硬化或動力性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或心肌壞死(心肌梗死)的疾病,也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1]。動態心電圖(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采集的心電信息全面,記錄時間長,應用DCG檢測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避免漏診現象發生的優勢,它能檢測出有癥狀心肌缺血而具有獨特的特殊價值。本科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分析總結86例冠心病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監測與診斷的病例,總結以下經驗以提升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診斷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的8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584±67)歲。病程1個月-9年不等,平均(525±45)月,合并高血壓病54例,高脂血癥41例,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86例患者診斷均符合WHO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 常規心電圖采用MAC5000型心電圖機:所有患者采集患者24h心電信息,受試者詳細記錄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時間、日常活動及癥狀發生的起止時間等。在其安靜狀態下記錄心電圖:紙速25mm/s,增益10mm/mV。
動態心電圖采用HOLTER-STAR三導聯24h動態心電圖系統和HS9514型記錄儀。記錄內容包括:受試者詳細記錄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時間、日常活動及癥狀發生的起止時間等。采集患者24h12導聯DCG心電信息,以確定ST改變時有無癥狀。依據判定標準,結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ST段壓低時是否伴隨癥狀。
13 診斷標準 DCG判定動態心電圖陽性標準:①以等電位線的基線為標準,ST段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mV;②下移時間持續≥1mms;③2次心肌缺血發作時間間隔≥1mms,ST段的測量以J點后80ms為準。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處理數據,P
2 結 果
21 兩種心電圖診斷陽性率的比較 在86例患者中,動態心電圖監測呈陽性53例,陽性率為6163%;常規心電圖監測陽性49例,陽性率5698%。兩種監測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種心電圖檢出結果比較 86例冠心病患者中動態心電圖對室性早搏二、三聯律,室性早搏成對,房性早搏二、三聯律,房性早搏成對,與常規心電圖相比,短陣室上速的檢出率均明顯偏高(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動態心電圖連續記錄24h或更長時間,自Holter1947年首先將其應用于監測心臟電活動研究后,它的出現解決了只靠普通心電圖無法診斷的心律失常問題。通過24小時連續心電圖記錄可能記錄到心律失常的發作,自主神經系統對自發心律失常的影響,自覺癥狀與心律失常的關系,并評估治療效果。然而難以記錄到不經常發作的心律失常。臨床上常常采用P波清楚的導聯(Ⅱ、Ⅲ、aVF和V1導聯)較長時間描記,便于捕捉心律失常。注意P和QRS波形態、P-QRS關系、PP、PR與RR間期,判斷基本心律是竇性還是異位。房室獨立活動時,找出P波與QRS波群的起源(選擇Ⅱ、aVF、aVR、V1和V5、V6導聯)。P波不明顯時,可試加大電壓或加快紙速,作P波較明顯的導聯的長記錄。
動態心電圖與普通心電圖相比,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這一顯著特性可以有效提高對非持續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也由此擴大了心電圖臨床運用的范圍[4]。
對心律失常的定性診斷,心電圖無疑是最簡單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記錄一段很短時間內的心律(率)情況,對間歇性發作的心律失常診斷帶來困難。動態心電圖則在這方面彌補了常規心電圖的不足,它可連續記錄患者24-48h內的心律(率)變化,對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診斷均有重要意義,但動態心電圖也存在一定缺點,如價格較貴、不能實時顯示以及受導聯數目少的影響,不如常規心電圖定位準確等。心電監護則綜合了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的優點,既能動態觀察,又能實時顯示,尤其他所具備的報警和自動記錄等功能,給臨床診斷帶來很大方便。本研究顯示,動態心電圖監測冠心病心律失常優于常規心電圖,是臨床上發現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診斷工具,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69
[2] 龐志茹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中外醫療,2009,6(13):1-3
[3] 劉克霞,高淑梅,,等12導動態心電圖與12導常規心電圖ST-T差別的研究[J]河北醫學,2008,4(01):25-27
【關鍵詞】 DCG ECG 冠心病 隱匿型冠心病 心肌炎與擬診心肌炎 健康人
1994年3月~1999年8月間.我科心電生理室應用山東龍口生產的Pxd-3型監測儀,對718例就醫者進行了監測。對其中資料完整的663例進行分析,旨在通過臨床實踐探討揭示DCG檢查在器質性心臟病診治中的實用價值。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63例中臨床診斷有器質性心臟病者(均經詳細的病史采集、嚴格體檢及必要的輔助檢查得到確診)317例,其中冠心病160例,隱匿型冠心病95例,心肌炎包括擬診心肌炎62例;年齡15~84歲,平均46.53歲。無器質性心臟病346例,列為健康組,年齡5~74歲,平均43.35歲。
1.2 分析內容
健康組所有人群DCG與ECG之間的結果對比分析。器質性心臟病中,同類疾病間DCG與ECG間的結果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方法。
2 結果
對663例病人,進行體表心電圖(ECG)及動態心電圖(DCG)檢查,結果見表1。
表1 663例ECG與DCG檢查結果的比較(略)
注:與健康組相比,* P>0.05, ** P
從表1可以看出,冠心病組160例,ECG檢出ST段改變62例(38.75%),T波改變63例(39.28%),DCG檢出ST段改變77例(48.13%),T波改變74例(46.25%)無差別(P>0.05);ECG檢出早搏20例(12.5%),DCG檢出66例(41.25%),有極顯著差異(P
3 討論
動態心電圖自1961年應用于心電圖記錄以后,一門新型的心電圖學隨之產生。近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由于動態監測技術的不斷更新及儀器設備的不斷改進,動態心電圖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1,2],關于這項檢測技術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價值的研究探討日益增多。早在1989年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臟聯合會發表專題,報告了關于DCG對心臟病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意義[3,4]。本研究通過臨床實踐,對663例在各種疾病及健康人群的DCG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了對照,結果表明健康組中,DCG對ST-T改變及早搏檢出率與ECG檢查無明顯差異( P>0.05),故健康人既無器質性心臟病人體檢,如果體表心電圖(ECG)正常者,一般來講沒有必要進行動態心電圖(DCG)檢測。
在器質性心臟病診治過程中,動態心電圖(DCG)與體表心電圖(ECG)相比,對ST-T改變及早搏檢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優勢;在冠心病組中,DCG要顯著高于ECG檢查(P
這些結果提示,臨床上對那些無器質性心臟病病人或正常體檢者,一般只做常規體表心電圖即可,沒有必要進一步做動態心電圖檢查,否則,既浪費了資源又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動態心電圖(DCG)在冠心病、隱匿型冠心病及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診治過程中,不僅能夠彌補常規體表心電圖的不足、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還能對治療結果進行有效的檢測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動態心電圖(DCG)在其他心臟病人診治過程中的應用,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周紅,汪吉紅.動態心電圖的應用及注意事項.實用心電學雜志,2003,12(1):23~23.
1 資料和方法
128例均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52例臨床上僅有心悸不適而無任何明確的器質性心臟病或其他疾病(I組),已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并經過住院治療者52例(Ⅱ組)。
方法選用先進醫療設備BI9800TL24小時動態心臟監護系統,雙通道固態記錄式,模擬V1和V5導聯,進行24小時監測,獲得各有關數據.主要分析指標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診斷標準:房早>20次/24小時或室早>50次/24小時,或有其他更復雜的心律失常。
2 結果
(1)心律失常檢出率:檢出異常心搏者107例,占83.6%,符合心律失常標準者69例,檢出率53.9%;I組和I組的檢出率分別為48.7%和62.7%.
(2)檢出房早48321個,室早84659個,聯律室早1983個,成對室早304個及其他心律失常.
3討論
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為多見,尤其是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時更為明顯.但同時發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見.其他如內分泌失調.麻醉.低溫.藥物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如不以有效手段檢查確定,則容易漏診、誤診,甚則危及生命[1]。
冠心病心絞痛和僅有臨床癥狀的非器質性心臟病臨床常見,心臟聽診和常規心電圖檢查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很低,但應用動態心電圖檢測觀察,發現異常心搏者達78%以上,同時還檢出許多聯律室早.室速.短陣房速等一過性心律失常.這表明動態心電圖是檢測心律失常.對其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捕捉一過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推廣動態心電圖監測對研究心律失常和提高診治水平有重要意義[2]。
通過檢測結果分析,我們可注意到器質性心臟病,尤其是冠心病心絞痛其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很高,但在臨床上很難發現.當前心血管學術界對冠心病缺血性ST段改變的研究報道很多,但對心律失常很少報道.究其原因,即是缺少一個有效診斷檢測手段.通常臨床常用的心電圖對復雜的心律失常難以捕捉,本文第I組52例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62.7%,尤其是房性與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在的情況較多.這些均提示心絞痛中的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想象,而且有時相當復雜,這種情況的確認有待于一個新的檢查的出現,這就是24DCG監測.由于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因素,所以盡早診斷.盡早預防.盡早治療極為重要,這就需依靠24小時DCG來幫助[3]。
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主訴心悸不適等與心律失常有關癥狀,而心臟聽診及常規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24小時DCG使用以來,通過24小時監測可發現患者缺血和心率市場情況,從本文可看出檢出率約48.7%,為冠心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有力證據[3]。
分析表明,I組與Ⅱ組差異顯著,這可能與兩組心律失常發生的原因不同有關.I組為非器質性心臟病,各種誘因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可能為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因,該類因素在低年齡更易出現,考慮某些健康青壯年出現短暫室早有時與神經系統過度緊張有關.一些心率緩慢或心律偏快時出現的室早,則分別與迷走或交感神經不平衡有關.文獻報道,心律失常存在自然變異現象,亦存在心肌和傳導系統隨性變化的因素。
I組心律失常發生的基本原因可能是心肌和傳導系統的缺血性損傷.其次中老年人心肌和傳導系統還存在老齡性改變,如心肌細胞頂端的脂褐素增加,肌漿網內有嗜堿性變性等,這些細小的器質性改變可導致激動起源和傳導的異常或復雜的不一致,成為心律失常發生的可能機制[4]。
心律失常發生的原因不同,防治措施也應不同,I組以去除誘因.調節植物神經的平衡失調為主. Ⅱ組則以改善心肌供血和防止心臟的老齡性改變為主.總之無論是屬于哪一組類型,只有通過有效手段確定病情,相應的治療措施才會奏效,使診斷明確,最重要的是可使諸多隱匿的危險得以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1] 林建美,張建英.老年冠心病194例動態心電圖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08,12(1):32.
長程性:常規心電圖檢查過程一般2~3分鐘,只能記錄即刻短暫的心電活動。動態心電圖連續24小時記錄受檢者全日的心電活動信息,因而能顯著提高偶發性、短陣性心律失常和一過性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故動態心電圖又稱長程心電圖。
動態性:常規心電圖檢查時受檢者須靜臥,其心電圖反映的是靜息狀態的心電活動。動態心電圖24小時全程記錄患者工作、休息、進食、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動狀態下的心電圖變化。動態心電圖也由此得名。
關聯性:動態心電圖儀具有自動計時系統,可以準確記錄和報告任何心電變化的發生、持續及終止時間。結合患者按時記錄的當日活動事項及有關反應,可以明確患者活動、癥狀及用藥等與其心電變化之間的關系。
定位性:常規心電圖常規采用12個導聯,能較全面地探測心臟不同部位的情況。目前的動態心電圖多為2~3個導聯同步記錄,只能反映心臟的局部情況,在病變定位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圖形質量:常規心電圖由于是靜態短暫記錄,干擾因素少,呈現圖形質量較好。而動態心電圖容易受、活動、情緒等影響而造成心電圖形失真,醫生在評閱分析時需注意識辨。
動態心電圖的主要臨床應用
用于捕獲偶發、短陣的心電異常:臨床上有些患者時常會出現心悸、胸悶、胸痛、頭暈或暈厥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癥狀,但常規檢查(包括心電圖)往往是查無實據,以致不能確定診斷。此時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查,常能捕捉到常規心電圖難以發現的偶發性、短陣性心律失常或一過性心肌缺血發作,從而使患者得到明確診斷與治療。這是動態心電圖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主要作用之一。
用于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對常規檢查已有發現、但其性質或潛在風險尚不完全明確的一些心律失常,可借助于動態心電圖檢查,進一步采集24小時的心電信息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確心律失常的類型、發生頻率及危險程度等。這對心律失常的正確診斷、預后評估和防治決策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用于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常規心電圖對心肌缺血漏診率較高。動態心電圖24小時全程記錄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狀態下的心電變化,不僅能顯著提高心肌缺血的檢出率,還能顯示缺血發生的時段、持續時間、出現頻率、缺血程度及其與患者活動、癥狀之間的關系,從而能為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全面的切實可靠的客觀依據。
動態心電圖偽差指一種假的誤差現象, 臨床做心電圖時, 受室溫、呼吸、肢體、操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會導致做出來的心電圖形呈上下漂移、波形混亂的現象, 稱之為偽差。發生動態心電圖偽差現象后, 若未能認真分析辯認, 很有可能導致心電圖檢測結構因類似于某些病變而造成誤診, 甚至誤治, 容易耽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1]。因此, 重視動態心電圖偽差現象, 加強對偽差原因的分析, 做好相關防范控制, 也是很有必要的。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動態心電圖(DCG)檢測中存在有明顯技術偽差與誤判的資料174例, 其中器質性心臟病患者142例, 其他疾病32例。患者均采用美國DMS300-4A動態心電記錄儀, 并有完整的生活日記與常規心電圖(ECG)。
1. 2 方法 對174例動態心電圖偽差資料進行一一調查、分析, 總結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的主要原因, 并制定出相應的預防、管理對策, 以保證后期心電圖檢測的準確性。
2 結果及分析
2. 1 動態心電圖偽差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174例動態心電圖偽差資料的詳細調查與分析, 總結出如下幾點導致偽差發生的主要原因:①外界因素干擾。因外界因素干擾所導致的偽差有106例, 占比60.92%, 外界干擾因素諸多, 例如電磁干擾、患者自身干擾、皮膚干擾、運動干擾等, 對這些因素未加注意, 很容易造成動態心電圖偽差。②DCG儀器因素。因DCG儀器問題導致的偽差有41例, 占比23.56%, 例如常見電極干涸、電極質量差、DCG軟件局限等問題, 均有可能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誤判問題發生。③操作不當因素。因操作不當導致的偽差有27例, 占比15.52%, 醫師在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測時, 其操作手法不良、不熟練, 出現電極與皮膚接觸不良、移位、電源電力不足、磁帶不潔或是對患者的臥位指導不合理, 未重視諸多干擾因素, 便容易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
2. 2 動態心電圖偽差的防范對策 通過綜合分析動態心電圖偽差的原因, 建議通過以下幾點對策, 加強對各種干擾因素的規避, 以降低動態心電圖偽差率, 確保心電圖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 2. 1 外界因素干擾的對策 針對皮膚干擾, 在檢測前先應用細砂紙打磨皮膚進行脫脂處理, 再應用75%酒精擦拭, 以降低干擾;患者自身存在較強電磁場也會造成干擾, 因此需囑咐患者在戴儀器時不去任何地方, 也不做劇烈運動;在進行心電圖檢查前, 叮囑患者盡量不去放射科、理療科、電梯等電磁輻射大的環境。根據外界因素類型的不同, 均采取針對性方法進行防范, 最終規避動態心電圖偽差。
2. 2. 2 DCG儀器因素干擾的對策 因DCG儀器因素造成的動態心電圖偽差, 主要可通過以下幾點措施來規避:①保證儀器及配件質量的良好性, 例如:選擇干擾發生率較低的優質電極、及時更換破損或斷裂的導線、導線長短要適中等;②出現偽差現象時, 及時檢查電極與導線是否固定好, 避免導線纏繞、電極脫位造成的干擾, 并避免在監測儀附近使用手機等容易造成干擾的電子產品;③出現心率偽差時, 注意對患者與DCG儀器的檢查, 例如, 心電波形呈直線時檢查監測儀是否打開、電極連接是否正確、監測導聯選擇是否正常等。最后, 加強對計算分析系統軟件的完善, 通過高水平的分析軟件, 確保心電圖檢測結果[2]。
2. 2. 3 操作不當因素干擾的對策 操作不當也是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的重要原因, 臨床檢查時必須引起重視, 加強對檢查醫師的培訓, 提高醫師的專業技術水平, 使之能嚴格按照標準流程進行檢查。此外, 醫師通過經驗的積累, 還需具備足夠的識別與判斷能力, 能準確識別動態心電圖偽差, 避免誤判、誤診的現象發生。
3 討論
通過以上幾點調查分析可見, 造成動態心電圖偽差圖形的原因諸多, 例如交流電干擾、肌肉顫抖、患者自身因素、儀器原因以及檢測人員因素, 均有可能干擾心電圖檢測, 最終形成偽差。若在臨床心電圖檢查中未仔細觀察分析, 很容易在發生偽差后作出錯誤的心電圖診斷, 給后期治療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 因此, 必須對動態心電圖偽差現象提起重視[3]。
綜上所述, 動態心電圖偽差會對患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造成負面影響, 臨床需提高重視, 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加強對動態心電圖偽差原因的干預與控制, 盡最大程度降低偽差, 確保心電圖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周瑤, 肖利春, 何平, 等.動態心電圖偽差產生的因素分析及解決辦法.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11):31-33.
動態心電圖在胸前的擺放位置是分別貼在病人前胸的7個電極。
這些電極點的拜訪位置和一般的心電圖是一樣的,分別是放在胸骨右緣第4肋間,左緣第4肋間,胸骨右緣第4肋間,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的交點上、左腋前線與第5肋間的交點和左腋前線與第5肋間的交點上,一共7個點。
(來源:文章屋網 )
摘 要:目的 探討動態心電圖在檢測竇房結功能方面的應用。方法 選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62例懷疑有竇房結功能異常的心臟病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食管電生理檢查、阿托品試驗,比較3種檢查對竇房結功能檢查結果差異性。結果 3種檢查結果中,房室傳導2∶1、竇房結恢復時間、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房室結有效不應期比較,動態心電圖與食管電生理檢查和阿托品試驗不存在差異(P> 0.05);患者的心電生理參數異常,房室傳導2∶1、竇房結恢復時間無差異性(P> 0.05)。結論 動態心電圖可以對患者的竇房結功能做出評價,為醫師提供有效的診斷依據。關鍵詞:動態心電圖 心臟停搏 心電生理竇房結功能異常可以產生嚴重的心律失常,最嚴重的是心臟停搏,臨床癥狀表現為無意識,機體處于昏迷狀態,肢體抽搐[1-4]。瞳孔在心臟停搏后30~60 s出現散大情況,60~120 s后瞳孔固定。心臟停搏發病突然,若不進行診治,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臨床中,有較多的方法可以檢測竇房結功能,其中包含動態心電圖、食管電生理檢查、阿托品試驗,本次試驗是對這3種方法進行比較,試圖找出最簡便、最有益于患者的檢查方法,為臨床醫師診斷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從而開展針對性治療,提高預后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共62例懷疑有竇房結功能異常患者為研究對象。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齡33~85歲,平均年齡(63.35±1.54)歲。1.2 納入標準與剔除標準1.2.1 納入標準(1)病歷完整。(2)懷疑有病態竇房結功能異常患者。(3)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此次研究。(4)生存期超過60 d。1.2.2 剔除標準(1)并發其他急性心血管疾病。(2)中途退出者。(3)感染性疾病。(4)肝腎功能障礙。(5)精神系統疾病。(6)血液系統疾病。(7)惡性腫瘤。(8)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1.3 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食管電生理檢查、阿托品試驗,分析3種檢查結果的差異性。1.3.1 動態心電圖監測運用3通道、12通道的24 h動態心電圖記錄儀進行心電圖監測,監測前停用3 d抗心律失常藥物。明確導聯電極放置部位,盡量減少皮膚阻力。運用70%乙醇棉球對預放置電極部位的表面皮膚進行擦拭以消毒,正確安裝電極與導聯線,做好記錄,并檢查基線有無出現漂移等不良情況。對患者進行連續24 h的心電圖監測,并做好患者的24 h活動日志。安置好儀器后,將數據傳輸于計算機進行回放,分析患者的心率變化、早搏總數、ST段變化等情況。1.3.2 食管電生理檢查將電極導管從患者鼻孔插入食管,深度為男性36~40 cm、女性34~38 cm,或按計算公式:(受檢者身高+200)/10=插管深度(cm)。當電極導管插入至上述深度時,位置相當于左心房水平,為最佳起搏部位,經過一系列電刺激檢查竇房結功能。1.3.3 阿托品試驗將阿托品注射液0.02 mg/kg溶于劑量為2 m L生理鹽水中,采用靜脈注射方法注入患者體內,這樣可中斷迷走神經,觀察不同時間段(1、3、5、7、10、15、20 min)的心電圖變化情況。1.4 診斷標準1.4.1 動態心電圖診斷標準竇房結功能異常: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全天平均心率<50次/分,竇性停搏:P-P距離超過1 500 ms;長R-R距離超過1 500 ms,同時竇性心動過緩基礎上常出現快速心律失常,24 h最大心率<90次/分,負性變時效應降低[5]。1.4.2 食管電生理檢查診斷標準竇房結恢復時間超過2 000 ms,文氏阻滯點低于130次/分,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高于550 ms,房室傳導2∶1低于160次/分,房室結有效不應期高于420 ms。1.4.3阿托品試驗診斷標準0.02 mg/kg,溶于生理鹽水2 m L,1 min內靜脈注射完畢后,觀察1、3、5、7、10、15、20 min的心電圖,觀察竇性心率變化情況,出現竇性過緩,交接性逸搏心律,心率不到達90次/分,出現房室傳導阻滯,或誘發心房顫動等,為試驗陽性。1.5 觀察指標(1)分析患者的動態心電圖監測結果,記錄出現心臟停搏的時間、房室傳導2∶1、竇房結恢復時間、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房室結有效不應期。(2)分析患者的食管電生理檢查結果,記錄文氏阻滯點、房室傳導2∶1、竇房結恢復時間、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房室結有效不應期。(3)分析患者的阿托品試驗結果,記錄房室傳導2∶1、竇性停搏時間、房室結有效不應期。(4)對比3種檢查結果的差異性,觀察指標包括最大竇性心率、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停搏、竇房結恢復性、竇房結功能異常。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2.1 動態心電圖監測結果62例患者經動態心電圖檢查,其中出現竇性停搏26例,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導致心室停搏27例,心房顫動長R-R距離導致心室停搏10例,其中患者出現停搏的時間為2 450~6 800 ms,房室傳導2∶1(133.54±12.06)次/分,竇房結恢復時間(1 687.82±101.03)ms,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652.63±8.99)ms,房室結有效不應期(568.86±24.02)ms。2.2 食管電生理檢查結果6 2例患者經食管電生理檢查,其中文氏阻滯點(163.22±13.56)次/分,房室傳導2∶1(187.89±13.02)次/分,竇房結恢復時間(1 839.94±167.72)ms,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590.23±8.02)ms,房室結有效不應期(553.82±20.53)ms。2.3 阿托品試驗結果62例患者經阿托品試驗后,其中房室傳導2∶1(136.66±12.55)次/分,竇性停搏時間(1 762.53±103.23)ms,房室結有效不應期(551.32±25.23)ms。2.4 3種檢查結果的差異性比較比較3種檢查結果無差異性(P>0.05)。房室傳導2∶1、竇房結恢復時間、矯正竇房結恢復時間、房室結有效不應期比較,動態心電圖與食管電生理檢查和阿托品試驗不存在差異(P>0.05)。患者的心電生理參數異常,房室傳導2∶1、竇房結恢復時間無差異性(P>0.05)。見表1。表1 對比3種檢查結果的差異性
3 結論心臟竇房結病變是嚴重的、應該被重視的心臟病,能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表現為竇性停搏、竇性過緩、交接性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心率變時性差、竇房結恢復時間長[6-7],嚴重的會出現心臟停搏引發心室顫動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老齡化問題的影響導致心臟停搏發生率遞增,這對患者生活與心理健康均有不利影響。動態心電圖監測應用價值高,可長時間的記錄患者心電活動,提高捕捉心電異常概率,針對暫時性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監測價值。動態心電圖監測通過監測竇性節律、竇性頻率等評價竇房結功能,醫師還可據此分析臨床癥狀與心動過緩、過速之間的關聯,有利于臨床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動態心電圖監測具有無創、無痛苦、經濟的特點,患者的接受度較高。食管電生理監測主要是對心臟電生理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根據機體食管和心臟之間解剖關系,應用心臟刺激儀調搏心房與心室,此方法主要針對心律失常疾病進行診斷[8]。通過食管電生理監測,醫師可以準確了解患者的竇房結恢復、傳導時間、矯正的竇房結恢復時間。經過對以上62例患者的檢查結果分析,與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差異不大。阿托品是一種膽堿能受體阻斷藥,大劑量阿托品能夠阻斷竇房結M2受體,減輕迷走神經對心臟的影響,繼而誘發心率加快。阿托品試驗中,監測62例患者心電圖后也可見觀察其心率變化,并心電圖的一系列表現也可以為竇房結功能做出評價。動態心電圖監測與食管電生理監測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能夠準確反映自況下的竇房結自律與傳導異常,后者可反映激況下的竇房結功能。臨床檢查中,單項檢查若無法明確判斷時,可結合二者進行檢查,以達到提高診斷率的效果[9-10]。通過此次研究中得知:62例患者經3種檢查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導、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顫動、房速,3組指標無明顯差距。這表明:竇房結功能異常患者通過動態心電圖監測、食管電生生理檢查、阿托品試驗后,3組檢查結果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其中食管電生理檢查需要經食管插管入左心房的水平進行刺激檢查,給患者造成痛苦。阿托品試驗是藥物試驗,對于青光眼以及明顯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為禁忌,阿托品試驗也有一定的風險性,3種篩選竇房結異常的方法中,動態心電圖監測最簡單易行,通過本次試驗可以明確動態心電圖監測可以取代食管電生理檢查、阿托品試驗,作為診斷竇房結功能異常的檢查方法。綜上所述,動態心電圖監測可對懷疑有竇房結功能異常的心臟病患者的竇房結功能進行評價,為醫師提供有效診斷依據,便于醫師實施合理、科學的治療,此項檢查無痛、無創、易實行,是值得推廣的檢查方法。參考文獻[1]蘇運璞.超長時程動態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價值評價[J].云南醫藥,2020,41(6):560-561.[2]王海燕.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左心房容積、功能及同步性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1,28(1):10-11.[3]王麗穎,王新康.動態心電圖與經食管心臟電生理檢查在心悸病因診斷中的價值比較[J].實用心電學雜志,2021,30(1):28-31.[4]陳秀穎.動態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的診斷價值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1):68-70.[5]諶秀玲,劉鳴.心電散點圖鑒別診斷竇房結功能橫向分離和房性早搏[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9,28(5):372-373.[6]陳麗萍,林妹.竇房結功能分離和陣發性房顫心電散點圖分析鑒別[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2):358-360.[7]彭隆,王嘉睿,劉金來,等.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及多導心電圖對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診斷價值比較[J].廣東醫學,2020,41(9):890-893.[8]陸媛.動態心電圖監測傳導阻滯與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術后的價值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0):17-19.[9]曾雁云,王銳.食管調搏與動態心電圖對竇房結功能的診斷價值[J].大醫生,2019,4(16):175-176.[10]王嬌,李慧.動態心電圖監測傳導阻滯與竇房結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術后的臨床研究[J].貴州醫藥,2020,44(11):1715-1716.
1 方法
2008年2月,我院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出現三組完全一致的病例,其中一組與人民醫院一例圖形及記錄時間完全相同病例,均顯示: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短陣室速,頻發室性早搏,STT明顯動態改變。發現圖形完全一致的病例后,立即對每一個記錄器編號,重新選用別的廠家記錄器重新分析核對。在模板、趨勢圖、總報告一一核對后,又對自動篩選的心電圖波形,聯律間期逐一測量,核對。并對以后佩戴者進行監測,發現出現同樣錯誤,隨與廠家聯系,進行檢測。
2 結果
四組病例,兩組屬于硬件故障,一組不排除軟件下載路徑錯誤,或人為操作故障。
2.1 記錄器硬件故障,記錄盒與導聯線銜接處接口損傷。
2.2 記錄盒與電池銜接的電極片接口接觸不良。
2.3 軟件下載路徑錯誤,發現記錄時間,圖形完全相同的病例,系將硬盤中示范病例調出。
3 討論
隨著動態心電圖的普及深入,其設計程序編排也日趨完善。特別是常規12導聯體系,增加了同步記錄的導聯,采取微型電子計算機,進行實時分析和自動收集資料,縮短了自動回放分析過程,增加了分析報告內容,提高了對異常心電圖的檢出率和對偽差的分辨率,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不同故障,現總結如下。
3.1 硬件故障,早期磁帶式記錄器多因轉速不勻引起偽性快速或緩慢型心律失常。磁帶的消磁不良表現為雙起搏節律或心電圖波形的異常。隨著閃光卡取代磁帶記錄,動態心電圖硬件故障也發生改變。
①閃光卡損壞,表現為回放或數據長度為零。②電池供電量不足,包括電池不合格,與電池接口不緊,患者自行拔出電池,本文三組患者誤診即電池銜接的電極片接觸松動,造成電池供電障礙。導致前一患者數據沒有消除,造成隨后佩戴著資料不能有效記錄,出現前一患者數據,記錄資料被誤認為后面患者的資料,引起誤診。③ 閃光卡沒有插牢,或者導聯線折斷,即導聯線脫離記錄器,內部斷裂,均可使心電波形軌跡中斷。均可導致數據記錄失敗。④磁帶式記錄器還可有轉速不均,易抖動而使波形失常,或心電圖系統質量欠佳。
3.2 軟件故障 ①消除數據不良,常見消除數據方式有三:A. 主機硬盤消除,即將閃光卡插入主機,手動消除,即相當于閃光卡重新格式化。B.記錄器自動消除數據,閃光卡插入記錄器,記錄器自動消除卡內數據。C.記錄器邊清除邊寫入新數據,即按操作程序更換電池后,新程序啟動,記錄方式為將上一患者的舊數據清除的同時寫入新患者數據。
本文三例記錄失敗在供電中斷的基礎上,邊消除數據邊寫入新患者數據。
②軟件下載路徑錯誤,即數據回放的路徑出現錯誤,不能將正確數據調出,或誤調出其他數據,造成患者發生圖形,記錄時間完全相同的情況。后證實調出示教病例。
4 處理方法
每一個記錄器和閃光卡使用前應進行統一編號,一旦出現問題,可及時查找可疑記錄器進行檢測,避免故障連續發生。及時于廠家聯系。把損失降到最小。
另外,即使記錄器運轉正常,仍受患者自身狀態,包括藥物,屏氣動作,呼吸活動,起臥位置等諸多因素影響。另外,外界因素交流電干擾,高頻電場,強磁場(理療,器械,電熱毯,電話,電焊,汽車發動機)高分貝的噪音,容易產生靜電的化纖內衣,均可干擾心電波形,嚴重的可使心電波形失真。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的避免問題及有效的解決問題,所以,重視問題的發生并及時發現各種故障的出現是每一個臨床醫師的重要職責。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簡稱房顫,為心血管內科常見心律失常的表現體征之一。主要因心房主導折返環引起多發小折返導致心房節律紊亂,可見于器質性或非器質性心臟病。臨床上房顫可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房顫。心房顫動發病機制較多,情況不穩定,容易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衰、心律失常及動脈栓塞等,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持續性房顫患者,臨床多表現與基礎心臟疾病有關,也存在與心室率快慢有關;多數患者在體力活動后心室率會明顯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出現暈厥。針對這一疾病,本研究觀察中,在持續性房顫伴長RR患者發病中使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方法與傳統心電圖進行比較,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32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7月就診的持續性房顫患者,年齡54~96歲,平均年齡(75.62±5.26)歲,其中男20例,女12例,兩組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分型標準,無合并其他疾。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況下進行不同檢測方法,本次研究排除其他合并癥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均無差異,具有可比性[2]。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使用動態心電圖患者標記為觀察組,常規心電圖患者標記為對照組。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入院進行常規檢查后,讓患者使用邁迪克斯心電工作站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可見以P波消失,大小、形態、間距等不等的f波QRS波形呈現室上型。
1.2.2 觀察組 患者使用美高儀DMS12動態心電圖儀監測儀(version 12.5.0076a動態心電分析系統),患者在靜息狀態下24h全程使用動態心電圖。將患者所有結果均由我院專業心電圖科室醫師進行結果分析記錄。
1.3分析斷定 兩組患者在檢查中采用不同方法進行對比。心電圖結果顯示:①判斷標準:常規心電圖中長間歇大于1.5S,動態心電圖中大于2S為房顫伴長RR;②檢測出長RR間期的時間長短、出現次數、出現及終止時間然后與常規心電圖結果做比較;③對比心房顫動與臨床癥狀其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平均心率≤60bpm或伴臨床癥狀提示Ⅱ度房室阻滯;④平均心室率>60bpm,臨床區分不顯著時,如出現明顯延長的長RR間期,在房顫診斷后括號內標注長RR值[3]。
1.4數據統計方法 數據處理以及分析使用軟件SPSS15.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對房室顫動伴長RR檢查結果比較 患者在靜息狀態下,觀察組患者24h全程使用動態心電圖,長RR間期共多少次、平均心室率、長RR與睡眠相不相關、頭暈,黑或暈厥病史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幾乎所有器質性心臟疾病都具有該體征且多與心律不齊息息相關。持續性伴心房顫動長RR多為房室傳導阻滯或隱匿性傳導引起[4]。常規心電圖記錄時間短,檢測結果多不盡人意。在正常情況下心臟的傳導功能受外界因素及傳導神經影響極大,心室長RR間距也會發生改變。出現難辨別的生理或病理性阻滯。該癥狀因發生時間短,情況不穩定,故常規心電圖較難發現和區別。臨床持續性房顫患者癥狀大多都與基礎心臟病或與心室率的快慢有關,常會伴隨出現心悸氣短、胸悶無力等癥狀,老年人更為明顯,在體力勞動后腦部缺氧導致迷走神經亢奮心率增快就易發生暈厥;患者因為心率不規律在未經藥物治療前心房顫動心室心率可在80~150次/min,一般不超過170次/min,第一心音間隔與強弱不均,在心率超過100次/min后則稱為快速性心房顫動,在顯著>180次/min則為極速性心房顫動會出現脈短拙等癥狀;患者在出現心室率超過150次/min時會加重心肌缺血或間接誘發心絞痛的產生,持續性房顫也可誘發心力衰竭或加重基礎心臟疾病;在血栓增強易感性后極易發生栓塞并發癥,心房顫動在持續3d或者更久后心房內會出現栓塞[5]。老年患者或有器質性心臟疾病患者更易發病,故臨床有效的檢查是尤為關鍵的。近年臨床科學研究表明f波的頻率可在房室交接部位發生長時間連續匿傳導,對房室結起搏產生影響與抑制作用。從而早造成RR長間歇的出現,多數RR長間歇會≥2.0S,RR的長間歇在患者睡眠時會呈現顯著增多趨勢。對于存在心臟疾病及心衰患者動態心電圖是早期進行準確診斷是預防該病發生的重要手段。動態心電圖比常規心電圖更能捕捉到長間歇,更能確定其與黑、頭暈、睡眠等的相關度,更能診斷其是否合并Ⅱ度AVB或隱匿性傳導,故對其治療價值具有重要意義[6]。
臨床應用動態心電圖可24h對房顫發生時間準確做出判斷。其效果顯著優于心電圖,優化了常規心電圖諸多不足。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動態心電圖使用中更能觀察出睡眠、黑、頭暈、睡眠等中易出現長間歇的次數,觀察組效果明顯要高(P
綜上所述,對于房顫伴長間歇患者使用動態心電圖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樂燕,時向民,孫李建,等.動態心電圖對心房顫動合并長R-R間歇的臨床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09,26(8):533-534.
[2]李國鈺.30例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13:1767-1768.
[3]徐海,張啟高.306例患者不同心臟起搏模式影響的回顧性分析[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1,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