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2: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國文化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俗是群體的產物。一個人從生到死,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社會風俗的包圍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風俗的支配。從特定的意義上來說,人自身就是風俗的產物,正是人們浸潤于其間而不自知的風俗,決定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并使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的人群相互區別開來。就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大多也是從風俗的視角來認識不同的國家或民族的。如對于西方人來說,講到中國人,他們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筷子、茶葉和功夫;而日本民族的象征則是榻榻米、和服及櫻花;對于現代中國的兒童而言,肯德基、麥當勞、漢堡,就是意味著西方。在電視廣泛普及的現代,中國的普通民眾也是從肥碩飄逸,酥胸半露的服飾來認識唐朝,從馬蹄袖、紅頂子和旗袍來區別清朝的。風俗對于認識社會的重要意義于此可見。
從另一方面來說,不管風俗在社會生活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它畢竟是通過具體的人的思想或行為方式體現出來的,如果抽掉了具體的人,也就無所謂風俗了。人們在強調風俗綿延久長、無所不在的影響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它的變動不居的特性,低估人在風俗的發展變化中的作用。與其他一切事物一樣,風俗也隨時處在變動之中。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有些風俗消亡了,有些風俗發展成了禮儀制度的一部分,而有些則一直在民間傳承不絕。雖然對不同風俗的發生、發展、消亡的原因的解釋還非常不充分,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在風俗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無所作為的。中國古人從很早起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如《詩經·關睢》“序”中就有“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說法。《孝經》中也稱“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所謂“移風俗”或“移風易俗”,就是強調人與風俗的關系中人的能動作用,即摒棄那些妨害人們生活的陋俗,闡揚有利于人們心智的風俗,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風俗史的研究一方面固然是為增進現代人對古代風俗的了解,除此之外,為移風易俗提供借鑒,應該也是風俗史研究的目的之一。
一、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公元581-960年),也是風俗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期。漢魏舊俗和北朝的胡俗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消化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新的風俗,這些風俗對封建社會后期的社會風俗產生了重大影響,有些甚至歷宋、元、明、清,影響一直及于現代。就這一時期社會風俗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較為突出的方面。
⒈詩歌對社會風俗的浸潤和影響
早在中國古代,古人就對美食美器頗有講究,圣人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主張吃飯時,食物能盡可能做得精細;烹飪時,肉要切的細致。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飲食飲食文化。在周代,飲食禮儀更是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到了唐宋時期,社會繁榮,中外飲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各地的飲食飲食文化也在不斷融合,不僅是食材,還有烹飪方式、餐具工藝水平都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中華特色的飲食藝術。而到了民國時期,更是涌現了一大批食家,這在三毛的著作《民國吃家》一書中可見一斑。她寫了民國名人們的一些飲食情趣。例如,書中提到的民國大書法家于右任就說道:“人生就像飲食,每得一樣美食,便覺得生命更圓滿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樣,多一樣收獲,生命便豐足滋潤一分。”一下把飲食提高到了美的高度。而現今,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改革開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吃的要求不僅僅是停留在使用功能上,隨著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餐飲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進而涌現出了很多名菜名肴,各地菜式也是層出不窮。這主要就表現在對餐飲菜肴的口感、擺盤裝飾、環境設計以及餐具等的美感上。接下來我們就將針對以上所說的幾點對現代餐飲菜肴裝飾進行詳細分析。菜肴盤配的造型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造型,即創造物體形象。所以造型美首先體現的是“形”之美。把食材加工成形,而且是美的形,有新意的形,實屬不易。《東京夢華錄》里就提到,宋人在七夕“以西瓜雕成花樣,為之花瓜”。即用西瓜、冬瓜雕刻出人物、花卉、蟲魚之行,再用果品粘砌,這樣造出的果品佳肴就像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藝術品。甚至在漢代就有將雞蛋雕刻出花紋圖案,并點彩染色的做法。現代菜肴裝飾中,更是把形之美發揮到了極致。這也主要體現在了廚師的刀工技巧以及擺盤上。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運用,發展至今,更是創作出了多種不同的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以及多種花色,還有鏤空的雕刻技法,嘆為觀止。其次,是色之美。眾所周知,食材的顏色很豐富,但要在一盤菜中,把每個食材顏色做得好看且又搭配的出彩,就需要創作者既要有很高的烹飪的技巧和掌握火候的能力,還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得各種食材加工在一起形成色澤之間的協調美。例如,圖1中這盤藤椒鱔片,用的食材是黃鱔,黃瓜以及花椒藤椒等調味料,在整體的色調上是以黃鱔為主的大面積的咖色調,再配以底部隱約顯現的黃瓜的黃綠色,在上面撒上紅色和墨綠色的小色塊感覺的花椒,整體給人感覺明快清新,再配以精湛的刀工,把黃鱔切片并擺成花朵的造型,形色兼具。圖1圖2第三,是器之美。說到飲食,自然離不開與之搭配的飲食器具。自我國古代的彩陶開始,到莊重的青銅器,秀逸的漆器,以及精美的瓷器、金銀器、玻璃制品等等,美也早就作為審視美食的標準之一,深入人心。而現代餐盤設計,很多也是以中國畫的一些代表圖畫為紋樣,設計整套餐具。例如,娟秀的工筆荷花、清麗的藍白瓷器圖案等等。
2中國畫元素在盤配裝飾中的運用
在這諸多精美絕倫的菜肴盤配造型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其所體現的藝術之美,更是關注到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運用,即中國畫元素。這也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水墨風情。提到中國畫,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里的肯定是那繪有花鳥,山水,或是寫意,或是工筆的水墨畫,通過墨的濃淡變化,色的豐富表現,形成立意雋永,氣韻生動的美麗畫卷。而此繪畫方式,被運用到現代菜肴的盤配裝飾中,更是給餐飲增加了一份雅趣,吃飯變成了一種美的享受。如圖2所示,在木質的餐盤上,鋪開一張荷葉,上面放一瓦罐,旁邊在點綴荷花裝飾,仿佛是在黃色的大背景上,潑上濃郁的綠色,上面再濃墨重筆以墨色,旁邊點綴清新的粉色荷花,儼然一幅水墨荷塘圖。
(2)意境美。水墨畫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繪畫作品中,畫家在描繪事物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種藝術感染力,它所呈現出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能使觀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開拓韻味無窮的審美想象空間。這也是中國畫的獨特之處,而把它引入現代餐飲菜肴的盤配裝飾中,就更是充滿一種獨特韻味。試想下,在盤配裝飾中,以盤為宣紙,廚師的巧手為筆,把各種食材當作是作畫元素,一筆筆的擺放在盤中,再加些調料或者其他小裝飾,加上印款,勾勒出一幅充滿韻味的寫意圖畫,令食客駐筷欣賞。
(3)留白美。留白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畫的特色“。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蘇軾的這一詩句可以說是中國畫藝術品格最好的寫照。中國畫中常常有大面積的空白,但空白不等于無物,空白可以代表山、可以代表水、代表海和云等等,甚至可以說,中國話的精髓都體現在這留白處,這是留給大家想象的空間,也是極具意境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要在盤配裝飾中很好的體現中國畫元素,留白自然不可少。
(4)淡雅色調。中國畫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色彩淡雅,畫面中沒有過多的五顏六色,有的甚至只是墨色的深淺表現,有著很高雅的審美情趣,這也是當時文人畫家追求自然淡泊,清幽閑境的藝術境界有關。這素淡的畫風也一直傳承下來,形成我們獨有的一種審美情趣。所以,這一類中國畫元素的盤配裝飾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韻味十足。
一、人體在時裝畫中的地位
時裝畫是目前服裝設計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它也是整個服裝設計的入門課程,是銜接時裝設計師與工藝師、消費者的橋梁。時裝畫是以時裝為表現主體,展示人體著裝后的效果、氣氛,并具有一定藝術性、工藝技術性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畫種。
時裝畫表現的是服裝的美感和服裝在人體上穿著的預期效果,深入掌握人體、人體與服裝的關系是時裝畫成功的基礎。人體是表現時裝效果的重要載體,服裝是以人體為基礎進行造型的,通常被人們稱為“人的第二層皮膚”,服裝設計要依賴人體穿著和展示才能得到完成,同時設計還要受到人體結構的限制,因此,人體是服裝設計緊緊圍繞的核心,這也決定了在時裝畫表現中人體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二、從時裝畫的特殊性強調以人體為主線
時裝畫特殊性表現為主體是時裝,區別與其他藝術形式。脫離這一點,便難以稱之為時裝畫。而時裝畫的內容是表現或預視時裝穿在人體之上的一種效果、一種精神、一種著裝后的氣氛。而它的中心點又圍繞在人體上。兩者缺一不可。
時裝畫還具有另一個特殊性,即工藝技術性。時裝畫的工藝技術性,是指作為時裝設計專業基礎的時裝畫不能擺脫以人為基礎并受時裝制作工藝制約的特性,即在表現過程中,需要考慮時裝完成后,穿著于人體之上的時裝效果和滿足工藝制作的基本條件。wWW.133229.Com也就是說從事服裝設計行業者必需要熟悉人體,以人體為中心進行設計。
正是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需要以人體為主線來研究和探索。
三、人體在時裝畫表現中的重要性
時裝畫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服裝繪畫的基本技巧,培養學生對時裝畫的認識和興趣,旨在提高學生的時裝繪畫能力。按照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可分為時裝畫概述、時裝畫人體、時裝畫法、時裝畫的藝術表現、時裝畫與鑒賞五個章節。那么其中服裝畫人體這一章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只有將服裝人體的基礎牢固后才能更好地延伸其相關內容。
服裝畫人體這一章節主要掌握以下四個方面:一、人體結構;二、人體比例;三、重心平衡;四、從人體到著衣的畫法、臉部結構的畫法,四肢結構與表現。其中人體結構主要可分為軀干(包括頭、頸、胸腔、盆腔、腰)、四肢、手腳、五官及發型等部位。我們將人體大形歸納成我們熟悉的形狀便與掌握和記憶:1、頭——蛋形2、頸——圓柱體3、肩胛——楔形4、肋骨骨架——梯形盒狀體5、肘部——球形關節6、上臂——圓柱體7、骨盆——梯形盒狀體8、前臂——圓錐體9、大腿——圓錐體10、手——菱形11、小腿——圓錐體12、腳——錐形。其中軀干和四肢的表現是人體中最主要的部分,因為服裝主要依附其上進行表現,但不能因此忽略手腳和五官的描繪。時裝畫初學者往往受到一些時裝畫大師作品的影響,例如一些國外大師的作品中對五官和手腳的描繪少或者省略。于是就加以模仿,刻意省略。在這里需指出,時裝畫大師是具有相當牢固的基礎后形成自身的繪畫風格,擅長于省略或概括,并不是說手腳和五官的表現不需要或不重要。只有在牢固掌握人體各個部位基本表現手法的基礎上進行簡略,才能表現出純熟高雅的風格,反之則只會弄巧成拙。
人體中手腳、五官及發型等的表示不僅不能忽視,有時候還應該作為主要設計因素表現。服裝設計這一專業不僅包括服裝的設計,還有服裝配飾設計及整體造型設計等局部細節設計,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能完整表現整體的設計。在表現時裝設計效果圖時,不僅要表現服裝這一主要元素,而且還有腳飾(鞋、襪等)、手飾(戒指、手鏈、彩繪等)、妝飾(同服飾相協調的妝型)、發飾(頭花、帽子、發型等)等輔助元素,將主要元素和輔助元素完美的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時裝設計表現。從這點來講,時裝畫中人體的表現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認真講解。
參考文獻
[1](美)billthames著,白湘文、趙惠群編譯.美國時裝畫技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美國)史蒂文·斯堤貝爾曼著,余玉霞譯.美國經典時裝畫技法(提高篇).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西方油畫傳入中國有一百多年歷史,歷經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和發展,到21世紀初已經呈現出比較穩定的、多姿多彩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油畫面貌。將來中國民族特色油畫繼續發展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就是油畫創新中要充分體現中國的文化,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發展。
一、油畫《思鄉六百年》中的中國文化的影子
中國傳統繪畫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發揚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才能正確地創新和發展。《思鄉六百年》有哪些中國文化的影子呢?讓我們來探討吧!作品主題是描繪一棵具有五百多年的五色大槐樹,五色槐每年7~9月開花,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槐香四溢,沁人心脾。其花初花時為綠白色,開放時旗瓣為白色,中部為黃色,翼瓣和龍骨瓣為玫瑰紅色,微帶紫紅色,故名“五色槐”。作品描繪的不是最美的時節而是臘月里的枯樹形象,因為這個時節的鄉愁最濃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鄉愁是一種文化,是我們與過去生活的情感對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守。繼承和堅守世代流傳的行為道德規范,自覺地以“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約束著自己。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回望鄉愁,讓正能量更多地潤澤、溫暖我們的心靈,記住鄉愁,堅守鄉愁中的深厚文化。
臘月里的五色大槐樹的枯樹形象會引發人們濃烈的鄉愁。鄉愁是一種文化,中國鄉愁文化的影子在油畫作品《思鄉六百年》出現,五色大槐樹讓我見過最多的形象就是枯樹形象。上大學放寒暑假,外地工作放寒假期間,我每次看到五色大槐樹的感覺都不一樣。相信幾百年來成千上萬的出門為理想、家人和祖國奮斗的老鄉們都會有不一樣的鄉愁。我們要記住鄉愁,也要讓下一代記住鄉愁,繼承和堅守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繼承和堅守世代流傳的行為道德規范,自覺地以“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約束著自己。
五色大槐樹有個悲壯的傳說,當時晉靈公登上皇帝寶位,偏聽奸臣屠岸賈的讒言,盡做壞事,國相趙盾多次上殿勸說阻止,惹得昏君奸臣不高興,于是他倆密謀,派人刺殺趙盾。兩人商議后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屠岸賈。一個夜里,屠岸賈找來住在他府內的一個幫閑俠士I,捏造了老國相趙盾的很多罪惡,這天三更以后I翻墻進了相府,摸到前庭。他只看見白發蒼蒼的一位老人,在燈下翻閱書冊,穿戴很簡樸。大庭的擺設也都是粗俗的用具,心中便暗想:這和屠岸賈說的完全不一樣啊!四更以后,仆人端上一盤蔬菜和一碗黃米粥,讓老相國便餐后上朝議政。相國吃菜時,發覺菜內有肉,立即傳喚仆人,斥責說:“一再告誡,不逢節日,不得隨便動葷,為什么菜內有肉?”仆人跪稟:“老夫人見相國近日操勞過度,特地讓廚師照料老相國的。”趙盾說:“轉告夫人,我身體很好,以后不必這樣了!”隱身在大槐樹背陰暗處的I,將看到的、聽到的和屠岸賈說的一對比,真是天壤之別,很受感動。于是挺身而出大叫:“相國,有人派我來刺殺你,幾乎造成大錯,你要多加小心啊!”說完反轉身子,扔掉鋼刀,一頭撞向大槐樹,頓時腦漿飛濺,死于非命。說也奇怪,I撞死自己的那顆槐樹,后來便開出黃、白、粉、綠、紫五色鮮花,后人稱他為“國槐”,也叫“五色槐”。這種槐樹也只有蘇陽這個地方成長,他處皆無,世傳是I麂精神所化。這個傳說是對“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后人心靈正能量的潤澤溫暖。為官要廉潔,無論見到什么,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占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從小父母便是這樣教導我,為我樹立道德準則的。為人要講義,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舍生取義表明為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大義是一種高于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于與丑惡勢力做斗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讓我在外地工作中得到同事的好u和領導的認可,更加鼓勵自己堅定地從事美術教育和中國美術創新事業。
《思鄉六百年》畫幅75厘米乘以120厘米,樹的周圍畫一圈水泥護欄,遠看就像一幅大的樹樁盆景。盆景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地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是我們特有的審美情趣長期積淀的結果。但這不是我要表現的結果,五色大槐樹主干就有2米多高,直徑足足兩個人合抱那么粗,從主干分出若干條分枝,每條分枝都像活潑頑皮的孩子在憋足了勁往上長。必須加入人物襯托五色大槐樹的高大雄偉,我選擇一老一幼兩個人物組合,呼應回望鄉愁、記住鄉愁,堅守鄉愁的文化內涵。希望年幼的一代心中有棵家鄉的五色大槐樹,一起健康成長和奮斗,時時刻刻鼓勵自己和約束自己,知道感恩家人、感恩家鄉、感恩祖國,自覺地投身于發展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當中,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只有刻苦鉆研、銳意進取,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偉大作品。
二、《思鄉六百年》具有的油畫魅力的基礎風格
油畫《思鄉六百年》運用油畫語言畫出中國畫的味道,描繪高大雄偉、蒼生包容的五色大槐樹如同明朝曾鯨的《張卿之畫像》沒有畫任何背景,卻形象地描繪了人物的不求名利、和善坦蕩的精神氣質。藍藍的天空中隱約看到薄薄的云朵,讓人特別心曠神怡,紫氣東來讓人感覺吉祥的征兆。藍色的天空背景大面積采用平涂的薄畫法,將大量松節油和調色油先后稀釋后,擺刷掃于畫布,由于油的揮發性能影響平涂效果,藍色的天空無意間竟然出現淡淡的云朵的效果。右上角小面積采用分染的技法分染紅色,顯示出紫色的變化,這都是用國畫工筆畫技法和古典油畫基礎技法融合的結果,水、國畫顏料和宣紙的關系在油、油畫顏料和亞麻布的關系在相會交流和借鑒,是對油和顏料的使用比例、效果的大膽嘗試和探索,也是對拓展中華民族油畫語言的魅力的研究。《思鄉六百年》中藍天與大樹與一百年前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紅樹》中的藍天與大樹的構圖、色彩和材料很相似,但是細看各自的形式語言卻不同。前者是具象藝術作品以寫實性客觀再現為主,后者是抽象藝術作品以藝術語言的本體性表現為主,其優點是嚴謹的構圖和豪放生動的筆觸,兼具現代與古典。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思鄉六百年》中五色大槐樹的涓捎么統油畫技法――干畫法反復刻畫,把鄒巴巴的開裂的樹皮的質感表現出來,主干之上有三個主要分枝,左下方的分枝好像蛟龍入海能掀起千尺巨浪,巨爪入海能抓起彩虹。繁茂的分枝接觸地面必須要叉木樁頂起來,更顯得蒼生的老人似的拄個拐杖。用明暗畫法變現樹枝的立體感和與整體的受光關系,直到細小的分枝都仔細刻畫,色彩豐富而質感強烈,最細小的分枝的造型能體現五色大槐樹頑強的生命力,不失大槐樹之磅礴氣勢,像做人做事“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精神。左上方的分枝很普通地生長,卻是很受喜鵲喜愛的地方,喜鵲在樹枝上或小憩、或呼朋喚友、或尋找起飛的目標、或嬉戲打鬧。在我寫生時很享受這種多姿多彩的吉祥氛圍,更增加了我對大槐樹的喜愛。右上方的分枝又分兩枝,一枝騰空躍起直插云霄,陽剛霸氣,另一枝如鳳凰般多姿多彩,盡顯柔美風韻。右下方有一小枝短小精悍,如大槐樹的護法之手,時刻警惕。保護樹干免受傷害。在大槐樹的樹干左上方有一小塊淡藍色的小牌牌,是縣政府和縣林業局為保護古樹而建檔掛牌,并配套澆灌、排水和看護系統,以最大限度地使五色大槐樹科學健康安全成長,成為人們永遠的驕傲。
關于樹的描繪,在唐朝韓甑摹段腦吠肌分薪黿鱟魑文人們吟誦倚靠的自然工具,而不像五色大槐樹這樣高大雄偉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周圍碩大的護欄使得主題突出,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碩大的水泥鏤空護欄直徑10米,寄托著人們對大槐樹的愛護之情和對十全十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常年在外,對大槐樹的感情更加濃烈,在畫護欄時,把水泥護欄畫成漢白玉護欄,并在每個圓形鏤空處鑲嵌了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寶石,以表達我對大槐樹的尊重、敬畏、愛護之情。通常油畫上不寫字,最多是寫名字和時間。而我的這幅油畫作品大膽按照國畫落款的方式,在右上方用篆書寫著“思鄉六百年”,在左下方用空心楷書寫著“丙申年楊偉”,沒有蓋名章,畢竟不是用油畫來畫中國畫這么直接簡單。
油畫《思鄉六百年》就是對中華民族油畫的創新,因為找到自己的風格就是繪畫的創新,新的美術作品只有通過人民大眾的鑒賞評論,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一幅畫的意義和價值。任何美術作品的鑒賞和評論都會有分歧,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分歧的產生,既說明了美術作品本身的多義性,也是對作品的豐富和補充,讓人們了解作品及相關知識會更好地幫助大家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一項長期的有意義的事業。我將繼續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創新,把握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美術作品的創新是艱苦和幸福的時刻,在無數美術優秀前輩的指引下,我無比幸福,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油畫事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需求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一、裝飾變形的基本類型
1.依物變形。通過寫生,觀察或者記憶默寫所搞得變形,即依物象為根據的裝飾變形,它是裝飾變形的第一種形式。這種變形一般變化的幅度比較小,結構和動態受自然形態的約束而較拘謹,但是,作為學習的過程,它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階段。wwW.133229.cOM
2.依情變形。這種方法隨意性比較強。俗話說:“得意忘形”,“情動形移”,講的都是依情而變。這種變形一般幅度都比較大,可謂隨心所欲,甚至無法無天。但它仍然是具象的,具有與物象本質基本一致的形體和結構,這可以說是裝飾變形的第二階段,比依物變形又高了一個層次,這種變形的難度比較大,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練習和藝術修養,否則,就會破壞物象本質性聯系,成為無目的無內涵的“亂變”。
3.主觀意象變形。它不是依物或者依情變形,而是依據主觀意象的發揮,它并不注重物象的形態和結構,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對物象加以歪曲改變,這種變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藝術處理,藝術家所表現的主要不是物象的外貌形態,而是畫家自我情感的表白和發泄。
4.抽象變形。抽象變形分局部和全面抽象兩種,這種抽象變形,大多都是由物象的引發而出現的,因此,抽象并不一定完全與物象無緣。藝術家采用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意念和情感,有時把客觀物象用非具象的寫意手法來表達。這種抽象變形的手法,在現代美術設計中采用的非常普遍,而且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
二、裝飾變形的幾種形式
1.平面變形。首先把物象從三度空間移到二度空間里,這是個創造性地魔變的過程,很多裝飾變形首先從這里開始,平面化本身就意味著變形,一般采用把物象展開,壓平,用線在平面上展示出物象的平面結構和景象效果。
2.立體變形。立體變形雖然自西方立體派繪畫產生之后才明確提出來的,但在中國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中早已出現過。這在民間剪紙、民間玩具、木版年畫、皮影的造型中都可以找到。立體變形是透過幾何學的基本形態來分析分解對象,并把獲得要素構成新的空間,通過縮短及透視,將表現的物象變形,
2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1)科研工作中的功利化傾向。高校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科學研究,其中高校師德師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嚴謹的科學態度。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科學精神,不去潛心鉆研,而是巧取豪奪,甚至抄襲。大部分教師搞科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晉升職稱,也就是說,高校部分教師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較為功利。(2)敷衍的教學態度。部分高校教師只重個人科研,不重課堂教學,對教學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敷衍了事。還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在教室內接聽手機,不遵守教學紀律。(3)部分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淡薄。行政工作者是高等學校的一支重要隊伍,他們的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影響著管理育人的實現。然而,目前高校中許多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服務意識淡薄,缺乏協調合作的精神,工作效率低,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在處理行政事務上的服務意識有待加強。(4)缺乏社會責任感,個人利益至上。市場經濟對部分教師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部分教師過分看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把自己的工作僅當作一種旱澇保收的謀生手段,很多教師沒有把本職工作視為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偉大事業。其次,有些教師以掙錢為終極追求,熱衷于第二職業,而忽視了對教學效果、教育內容的探索與研究,無心鉆研業務,不求功勞,但求無過。以待遇的高低來決定自己敬業的程度,過分強調經濟利益,缺乏奉獻精神。
3中國文化視閾下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途徑
3.1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干一行愛一行,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教師是專門培養人才的職業,非常特殊。教師應忠誠于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一樣來對待,為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尊重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生。教師進行愛的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平等對待學生,人的內在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自尊心人皆有之,正如《學記》所言:“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越是感受到教師的愛心,教師的教導就越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越親近和信任老師。
3.2塑造教師自身形象教師應與時俱進,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不斷獲取新知識,樹立現代教育理論觀、人才觀,完善和豐富學科知識,在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理論能力的前提下,將理論與實踐恰當地結合。堅持做到反思慎獨,加強自我修養。
3.3建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溝通渠道學校應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學會聆聽他們的心聲,在學校和教師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水平和生活條件,明晰每一位教師的思想動態,減少高校教師外出兼職的機會,才能使教師安心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讓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充滿活力的保證是創新理念,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構建以師德師風建設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為高校建設師德師風建立現代化的學習評定系統,使高校能夠真正成為學術重地。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大國,國畫,更是我國最具有標志性的特色文化,其表現方式就是筆墨[1]。從國畫的制作技巧上來看,我國的筆墨文化用簡略的線條與墨水完成了一幅幅無比精彩的文學作品。為順應現代社會,國畫作品要滿足現代人類的審美觀,就需要深入分析筆墨文化的發展規律,為現代國畫提供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一、我中國筆墨文化的內涵
我國對國畫的欣賞,筆墨在紙張上描繪出不同角度具有不同欣賞價值,從遠處觀看,可以看出畫作蘊藏包含的氣勢,從近處觀看,通過點與線完美的結合以及墨汁的勾勒,可以看出畫作想要表現的具體意義。我國國畫的表現方式要求在在進行畫作時要“以書入畫”,每一副作品,對每一筆一畫都極其嚴格。
書畫創作中點與線通過墨汁的描繪,是書畫創作對全世界的鏡像展現,書畫創作中所謂的筆畫,形態、淡濃,剛柔,孕育萬物,點線之間蘊藏包含著淵博的人文道理,點線中所蘊藏包含的筆墨意境表現了畫作境界,點線濃淡表現作者的內心想法。點線長短不一、大小不同、有粗有細,通過人為的改變,能夠形成不同的作品,書畫創作對線條要求一氣呵成,每一筆的長短粗細都不相同,而點的作用是畫龍點睛,在最關鍵的地方只需一筆,就使畫作得到完美的詮釋。
筆墨包括兩種:筆法和墨法。首先,筆法包括中鋒、露鋒、順鋒以及逆h等,而墨法則是表現畫作的空間感以及質感等。筆法運用墨法而體現出來,墨法可以顯現筆法的波瀾起伏,運用黑彩來烘托氣氛。我國國畫使用水墨烘托的方式,借助墨汁展現墨法,筆法充分吸取墨汁,在使用中由于時間和力量的不同使畫作表現出不同的濃淡干濕,呈現出不同的畫面效果。在當代畫作中,對筆法的重視要高于墨法。
二、我國筆墨文化的審美價值
我國的國畫筆墨描繪往往就幾筆帶過,這可能與作者的作畫心態有關也可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流露,但是這種寥寥幾筆的創作方法不利于國畫的傳承,減少了畫作中點線的數量,但是這種畫法在創作復雜的意境時作用卻極大,有時寥寥幾筆所體現出來的含義往往比繁雜的渲染更為突出。國畫一般都是對意境的深刻表現[2],不同于西方油畫,我國著名大家齊白石認為,國畫創作的靈魂是畫家在似與不似之中尋得平衡,如果畫作太似或者不似都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不符合人們的欣賞理念。以前的人們認為畫作必須要以真實的感情進行創作,這其實對人們深入分析了解畫作是不利的。
我國傳統的國畫內涵是通過意向藝術來表現,通過作用“形似而神不似”的方式來制造給人無限設想的意境,國畫審美的最高體現是其氣質韻味以及情境,在我國,王昌齡是最早在國畫中體現意境的,自他之后,意境就慢慢成為我國國畫審美的最高一層境界。畫家一般是通過自身的主觀感受來體現大自然的宏壯偉觀,因為人與人感受的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畫風。但是在國畫中所有畫家都是通過筆墨的方式來體現的。完成一幅在環境上具備對比、轉變、銜接并且在節奏上具備層次感、展現自然生命的運轉軌跡以及畫家情感的作品。筆墨更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流露。
三、國畫對“點、線、空、理、境”的應用
我國國畫在創作中運用的單純的色彩以及千變萬化的點線方式給畫作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畫龍點睛的一筆給觀賞者提供獨特的視覺感受以及意境想象。國畫畫作的構成主要表現在以下五種元素,即點、線、空、理、境[3]。
“點”是我國國畫最原始的形態,畫家下筆的第一筆就是點,其具置就是作品的精髓,也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點無論形狀、濃淡、大小、或者方向等都會對畫作質量產生一定的,例如梁代著名畫家張僧繇在作畫時,畫到最后用將龍的眼睛用兩個點畫上,龍就飛走了,這雖然是夸張的手法,但同時在側面表現出了點的重要性,通常是創作中最重要的表現。將點使勁用到國畫中,每一點都蘊藏包含了畫家深厚的個人思想,表達了一種內涵與情境。
“線”構成國畫創作的形狀,線條在國畫創作中表現不同,線不論粗細、濃淡、長短或者軟硬都是國畫重要的體現手法,我國國畫講究用線描型,以線條來完成國畫的構圖,在國畫中,線條具備兩種表現方式:簡單與復雜,簡單的線條一般用來勾勒大江河流、秀麗山川等自然風景;復雜的線條一般是用來勾勒人、動物等復雜的元素。
“空”在國畫中一般是指作品中的空白,空白往往能使整幅作品更具層次感,不至于看起來過于凌亂。空白位置能夠使欣賞者產生無限遐想,或者根據作品的空白,感受畫中有畫的情境,更有的畫家對空白的感受有著不一樣的欣賞角度,水墨部位是一幅畫,空白部位也是一幅畫,使兩種視覺效果所表達的不同。
“理”是國畫中最特別的一種元素,表面看上去無章法可言,但是卻將創作者自身的創作理念包含在其中。在畫作中看似毫無規律和章法的隨意轉變,但其中卻包含著意義深刻的道理,我國的筆墨文化在國畫創作中也是參考了這種道路,這就造成了不同畫家所不同的創作風格,并逐漸演變成不同的流派,造就不同的作品。
國畫講求對意境的體現,意境能夠代表一切可以想象的內容。我國的筆墨文化也講究意境,在創作中,包含一定意境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國畫中包含的意境能夠使單純的畫面擁有活力,中國的畫作通常以動態的或者正在動的作為創作的主體講究筆墨的烘托使作品真正的動起來。與國外靜止、以靜物為主的畫作來說,我國國畫更適合體現內心波濤澎湃的情感。
四、結束語
“筆”、“墨”兩者雖然是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用處,但是兩者依然是相互聯系的,如果討論墨法那么就必須也要談論筆,如果討論筆法那也不得不談論墨。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畫家在傳承筆墨文化的時候也在不斷探求和吸收,我們在創作畫作的時候要不斷創新改革筆墨,加強個人的筆墨修養,在吸取、學習傳統筆墨以及外來藝術的同時,也要加強提高筆墨藝術所具備的審美價值,讓國畫能夠走向世界,將筆墨提高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參考文獻:
全球化使文化產業和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力的競爭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和重組,對文化資源的爭奪成為這一全球性資源配置和重組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進入全球市場,越來越多的區域文化經濟融入現代世界市場體系。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國際競爭越來越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國際上,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五大類評價指標中,涉及文化產業的就有人力資源開發、教育科技文化能力、社會發展程度等三類指標。文化不僅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日益以一種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核心力量身份顯現出來。美國學者亨廷頓斷言,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經濟的競爭,軍事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文化競爭力作為一種“影響他國意愿的能力與無形的權力資源,如文化、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等領域的力量”的“軟實力”(soft Power),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化競爭力是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發展模式、歷史傳統、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運用硬國力的能力等無形實力的總和。它包括如下兩層含義:一是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指一個國家文化產品在國際和國內文化市場中占有的份額。因此,文化產業本身就是文化“軟實力”的硬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精神控制力,指一國文化對他國文化的影響力。一般來說,一國對他國文化市場的占有率,與對他國的精神控制程度呈正比。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控制了國際文化主動權也就意味著控制了世界,正如一位法國記者斷言,“在因特網時代,只要誰買下文化,誰就可以控制時代。
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創造大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日益擴大的文化市場需求,提高文化產業自身的競爭能力,并為制造業和服務業增加可觀的文化附加值,提高其它產業競爭力,進而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實力;二是,在文化產品、文化資源、文化消費、文化市場全球化過程中,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在爭取廣泛的國際認同與合作中,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經濟全球化使文化產業競爭力在綜合競爭力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文化競爭力是文化創新生存力、經濟貢獻力和積聚輻射力的有機集合,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文化的創新生存力是文化競爭力的核心,即文化的自我進化能力,繼承傳統文化、整合外來文化的能力;文化經濟貢獻力是文化的產業競爭力,即文化在經濟上的自我實現能力,創造經濟價值、帶動總體經濟成長的能力;文化的積聚輻射力是文化競爭力的根本,即文化的自我擴張能力,傳遞價值觀、形成文化認同的能力。
關鍵詞:年畫種類;藝術特點;傳統設計意識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200-01
一、論文的研究背景
年畫起源于“門神”,關于門神的傳說有很多,據說唐太宗生病時常夢到鬼哭神嚎,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便身披鎧甲守衛在旁,這才安然成眠。后命畫工將二人威武形象畫在宮門上,才有了門神,并在民間流行起來。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漸漸的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形式內容。張道一提出中國古代美術歷史發展的三條主線中民間美術工藝表現出的質樸純真,反映了勞動者健康的情感。
木板年畫藝術風格獨特,地域性及民俗特點突出,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美術中的一筆巨大遺產,本文對古人傳統設計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找出中國設計的傳統意識對中國年畫的影響。
二、年畫的種類及藝術特點
年畫的種類多種多樣,極具藝術風格。在這選取幾種獨具特點的年畫種類進行簡單的介紹:蘇州桃花塢年畫始于明代,其制作工藝精美,色彩多樣,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多種。畫面構圖豐富,色調艷麗,極具裝飾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樸實、稚拙、簡練和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天津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很是流行,內容大多是傳統戲曲、人物等。其線條工整,色彩艷麗,畫面構圖豐富。對人物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獨具特色。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盛于清代,其風格重用原色,想象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具有北方特色。四川綿竹年畫的雕版藝術十分精湛,有很高的藝術情調。造型質樸簡練,色彩鮮艷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在明、清時期暢銷各地,影響深遠。畫面中人物形象夸張,構圖飽滿,左右對稱;色彩艷麗,而且門神題材多,嚴肅端莊。
三、年畫的社會意義及價值
(一)年畫的社會意義
年畫從最初的神祗信仰的表達逐漸發展為具有承載人們的愿望――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及裝飾美化環境的工藝品,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年畫的題材內容、刻印技術及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式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年畫的價值
1、年畫的收藏價值
首先將年畫視為一種獨特文化和藝術并進行收藏和研究的是西方學者。他們從異文化的視角,比較容易看到年畫的形態具有強烈的中國特征。歷史上最早進行年畫研究的是俄羅斯漢學泰斗阿理克謝耶夫院士。他在我國北方一些產地廣泛地收集年畫,繼而從事研究,著書立說,逐漸成為一位中國年畫的專家。蘇州桃花塢年畫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鐘敬文先生創立的民俗學為我們這種文化上的自覺奠定了理論基礎。現而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年畫的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年畫也成為收藏家的藏品之一。
2、年畫的人文價值
年畫的題材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筑、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對了解和研究人文有非常大的幫助。
3、年畫的藝術價值
年畫的藝術特色鮮明,具有藝術性和獨創性。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畫面飽滿和內容的紅火。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的,使畫面強烈又明快,明艷奪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到的色彩表達。年畫的表現手法又與吉祥喜慶的文字諧音有關。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寓意和詞句通過視覺形式展現出來。如出現蝙蝠寓意“福”也諧音;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寓意“多子”;一匹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組合表達著“馬上封侯”的愿望等。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源于歷史典故,具有象征與寓意的性質。這些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4、年畫的經濟價值
木版年畫在表達美好愿望辟邪納祥時也會改變當地民眾生活、增加農民收入,現而今已悄然成為禮品、紀念品,或收藏品,而不僅僅是年貨,特別是盒子裝、禮品裝以及清代版的木版年畫尤為受人青睞。收藏年畫更多的是一種懷舊情結,或出于對藝術學習及欣賞的需要。
四、年畫與傳統設計意識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在古人的千萬次造物設計實踐中不斷積淀并日趨穩定、明確,成為古人對造物設計認識的定勢和進行設計思維活動的樣式。年畫的設計從色彩、構圖及寓意上具有一定的潛科學的特質,既能反映出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能從側面了解到古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古人對天、地、人之間關系的思考。年畫的演變特點受傳統設計意識的影響,表現為應時而動、因人而異及和出于適。
(一)應時而動
“天”對應的是時間。不同時代社會結構、生活內容的變化必然在年畫的題材和表現技法上有所反映。一開始年畫用于佛教的傳播,發展到后來就成為普通老百姓表達美好愿望、驅邪納祥的載體了。它的題材和表現技法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域有不同的展現方式并受到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同樣是孩童,有的年畫中孩童的刻畫是簡單的線描,干練簡潔,有的是豐富的色彩填充和紛繁的裝飾。
(二)因人而異
年畫因為地域和人的性情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地”對應的是空間。北方地區的年畫粗獷豪放色彩艷麗,南方年畫線條細膩色彩柔媚。就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不盡相同。比如山東楊家埠受地域影響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天津楊柳青顯示著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精雅華美。在清代中晚期,木版年畫帶有都市文人性質的繪畫傾向,在構圖和技法上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因制作者的不同技法和購買者的審美要求影響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的,而且不同的購買者貼不同內容的門神這使得年畫的題材廣泛豐富。
(三)和出于適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以“和諧”作為價值結構模式,將“適”置于“和”的范疇上。年畫中無論是吉祥圖案還是具有象征和寓意性質的形象組合都是在適應自身資源和外在環境下發展演變的。在有限的時間、人力和資源技術等有限條件下生存,傳播。年畫在適應了“天時”――時間、氣候,“地利”――地域環境、資源,“人和”――使用者三者的情況下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特色。
五、結語
2.教學理念定位偏頗,導致大學教師職業認同感低。大學教師在大學校園文化的積淀形成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大師云集、精英輩出的高校,其學術底蘊和涵養及其大學本身所具備的魅力和召集力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應該是多重并舉的,而不是單一獨立的。現在高校很多教學理念均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以及教學中的其他環節均沒有受到重視。教師的地位不受重視,其編制、待遇等現實的問題都使高校中的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持懷疑或消極態度,以致在崗位上無法安心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中輕教學重科研的理念一直在蔓延。這一觀念使在一線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教師在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之后,極少關注教學所達到的效果,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個人的科研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前的教學管理理念有失偏頗,這導致教師地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以被人尊重與肯定。為了提升自身地位與待遇,高校教師只有通過個人科研上的成就去彌補。事實上,高校教師的真正身份應該是集科研、教學于一體,同時在課堂及校園文化建設中教書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學校產生認同感與熱愛感。如果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自身難以對職業、對學校認同熱愛,就很難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3.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比較片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功能虛無弱化。校園文化制度,即校園內的各種規章制度,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觀念,以及在這種觀念下制定的具體的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即規章制度的綜合體。建立規范、科學、合理、人性化的校園規章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當前的校園文化制度建設,一方面,過多重視校園活動的形式與規模,很少關注其實施效果。大學里的大樓林立,校園宣傳欄里的宣傳海報,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的學生社團活動,急功近利的創業都簡單地歸于校園文化。有些浮躁的活動只流于形式,而片面的制度建設往往只在于營造氛圍,而沒有關注后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制度建設停留于有形校園景觀建設,忽略滲透式的校園精神影響。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包括了學術精專、品質高尚的教師隊伍,積極向上、朝氣蓬勃、尊師重教的學生隊伍,以及優美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中的人文氣息,這些都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景觀是校園文化的外在呈現,而大學校園精神傳承才是大學校園文化精粹與靈魂所在。縱觀校園文化制度建設,其多是形式上的規定,而對于深層次的內涵部分幾乎很少體現。
二、中國夢視域下對校園文化的創新啟示
1.以夢想指引校園規劃,讓校園煥發生機與活力。在中國夢大視野下,校園文化建設應高瞻遠矚,進行科學的規劃。打造個性化校園,營造濃郁校園文化氛圍。一是校園建設營造個性和特色,打造校園標志與風格建筑。校園標志建筑不應盲目追求排場,不一定要花費巨資,追求高大上的華麗建筑。供學生晨讀的湖邊、開展班級活動的草地、可供漫步的校園小徑都可以成為一所大學校園文化一景。保留校園傳統文化景觀,可體現出一所大學悠久的歷史與傳統韻味,也可煥發出歷史的厚重與歷經時光雕琢的恒久魅力。另外,學校的校訓、校徽、校歌及杰出校友等也伴隨著學校的發展成為歷史而逐漸形成并積淀為學校不可割舍的組成部分,這些也會成為激勵學校師生的重要部分。二是校園建設需整體定位,重點打造人文藝術景觀。校園文化的根本任務是“以人為本,教人育人”,“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出校園文化人文化、開放化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其促進學生了解自我、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良好趨勢。建設好教學場所、圖書館、科技活動場所,讓學生喜愛并樂于在這些場所學習。另外,傾力打造學校文學社團、校報、網絡、宣傳窗口,設立勵志格言墻,加強網站建設,學校微信平臺等,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和課外生活,將他們的注意力從網絡的虛擬世界中自覺地分散出來。人文藝術與科學景觀的建設,讓學生感同身受地融入文化的氛圍中,增強其對大學校園文化的認同。大學校園文化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需要校園的一草一木、一代一代師生向上的風貌共同凝練而成。有了規劃的方向,有了辦學的定位,才能使校園文化不斷發展,并引領大學校園精神與靈魂的鍛造。
2.揚起夢想的風帆,引導學生珍惜青春,活出閃亮的人生。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學生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大學生不能指望通過空談使夢想成真,而應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提升文化自信,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好充分的思想保證、知識儲備、能力提升。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奮發圖強,而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主力軍,理應義不容辭,挑起重擔,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一方面,當代大學生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揚起夢想的風帆,確定人生努力的方向,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習的興趣及動力,調動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學風。有了勤奮上進的學風與班風,才能展現當代大學生真正的精神風貌,這也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精專的專業知識,以夢想引領,促進學生潛力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凈化學生心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代大學生應珍惜時光、珍惜青春,不渾渾噩噩地生活,不隨波逐流,為身邊的人不斷弘揚和傳遞正能量,努力成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人才而努力。大學的功能之一就是培養人才。積極向上、健康進取的人才無疑是一所大學的實力與魅力所在。如國內外的一些名校,精英輩出,給學校的聲譽增光添彩,這些都會讓大學極具吸引力與說服力,引莘莘學子慕名前往求學。優秀的學子是一所大學最引以為豪的產品,也是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精神的隱形體現。優秀學子成功勵志的事跡更對一所大學學風校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些更會融匯成一股強有力的、催人奮進的、銳意創新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