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2: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科研方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6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3-0087-02
一、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內容
詞有音、形、義三個結構要素。英語詞匯教學,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詞匯的音、形、義三個結構要素及其聯系。首先,形成音和義的聯系。其次,形成音、義和形聯系。最后,形成音、形和義的直接聯系。具體來說,英語詞匯教學就是使學生:
1、正確地發音;
2、正確地拼寫;
3、知道它的詞性;
4、能認出它的書寫和口語形式;
5、能隨意回憶起它;
6、能把它用一個恰當的東西或概念聯系起來;
7、能把它用在一個恰當的語法形式里;
8、在口語、書面語中能熟練地識別和運用它;
9、知道它的搭配關系。
當然除此之外,還應使學生逐步具有掌握英語詞匯的能力、自學能力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二、教給學生記憶詞匯的方法
記憶是智慧之母,培根也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學英語若記不了大量的單詞,學好是不可能的。因此,記憶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記憶方法直接關系到英語學習的成敗。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運用活潑的語言、生動的例子、簡潔的圖表、豐富的聯想等科學、形象的記憶方法、記憶手段,使陌生、繁雜、枯燥的英語知識變得簡明而生動、具體而形象,從而加深記憶的印跡,形成記憶的積累,使英語教學中的記憶能力得到訓練、強化。
1、按讀音規律記。由于英語單詞有拼寫規律,能記住單詞的發音,拼寫也就不難了。其中音和意的連接比形和意的連接要重要得多。而尤以單詞的音和意的連接優先,要做到聽單詞句子能條件反射。單詞的語音和語意的條件反射能力是核心,而我們大多數學生詞形到詞意的條件反射能力比語音到詞意的條件反射能力要強得多。所以我讓學生背單詞,是要聽音背單詞,而不是死記硬背英語單詞的字母順序。大多數的單詞有一定的規律,按讀音規律記,聽其音,知其形;觀其形,知其音,提高單詞的識別能力。如―igh[ai] light, might, fight, right, bright, night ; ―ear[:] learn, research , heard, search, ect.
2、分解式記憶法。著重掌握構詞法(word formation)中的:①派生法(Derivation);②合成法(Compound);③轉化法(conversion)。如happy(詞根hap運氣+ ―y形容詞后綴,多…的;多好運的)―happiness―happily―unhappy―unhappily; sleep―sleeping―sleeper―sleepy―sleepless―sleeplessness―asleep(― ness 構成抽象名詞表示性質、狀態);act(來源于拉丁詞actus做,―acting―action―active―actively―activity―activate―actual―actually―actor―actress―inactive―reaction―reactionary―reactivity ,etc )。利用構詞法,記住的不是一個單詞而是一串單詞。并能提高猜詞能力。
3、按聯想法記。可分成:①同音聯想。如:whole―hole/week―weak/sun―son/see―sea;②詞形聯想。如:end―lend―mend―send/all―ball―call―fall―wall―tall―mall/yellow―fellow/weave―leave/accent―ascent/fever―never/bowl―fowl/power―tower―shower―flower;③同義詞聯想;如:big―great―large―huge―vast―enormous―tremendous;④反義詞聯想:如:old―young―new/borrow―lend/positive―negative, etc .展開聯想的翅膀,可提高記憶的興趣,豐富記憶內容。記憶的效率恐怕就在這種聯想的興趣里。再如:tree―leaf―grass; toot―bottom―top; wood―table(desk ,chair);paper―pencil―ruler ;door―window―floor―furniture; stone―rock―wood―brick ,etc .
4、按單詞分類記憶。①人體各部分名稱(按從大到小,從頭到腳排列);②動物(按英文字順排列,想動物譯外文詞);③植物;④親屬與尊稱(按輩分排列,最后是尊稱);⑤季節;⑥月份;⑦星期;⑧數詞;(注意用構詞法記);⑨介詞;⑩連接詞; ⑾代詞; ⑿不規則動詞表(有相同特點的排在一起),等等。
5、利用串聯法。把課文的單詞串成一個句子,通過這個句子,不但記住了單詞,還記住了用法,并掌握了句型結構。如SEFC Book IA Unit 3 Lesson 10中的pronounce ,difficulty , however ,可寫出句子I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pronouncing the words . how difficult they are ! I’ll try my best to overcome it .通過這個句子,不但記住了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 .這一新的知識點,還復習了try one’s best to do sth.這個結構。
6、重復記憶法。重復是記憶之母,復習要在遺忘尚未大規模開始前進行,及時復習可以阻止通常在學習之后發生的急速遺忘,所以復習時應特別注意:①要注重嘗試回憶與反復閱讀相結合。復習時,不能單純地一遍一遍地閱讀,而是要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前就積極地嘗試回憶,回憶不起來再閱讀、再記憶 ,這樣知識往往容易記住,保持時間也長,達到記憶所需要的復習時間或次數就可以減少。②要注意分配復習。正確地分配英語復習的時間和努力,對于復習的效果有很大影響。復習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連續地進行,這叫集中復習;復習也可以分次進行,在多次復習之間間隔一定時間,這叫分配復習。③要注意循環鞏固。詞匯復習要及時,并周期性地循環鞏固。一堂課學習的新單詞應達到當堂鞏固,即能在聽說讀寫言語交際活動中運用;第二堂課還應及時復習鞏固,然后在3天、1周、2周、1個月……后進行周期性的有計劃的復習鞏固、意義識記。④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復習詞匯可通過直接和間接來進行。直接詞匯復習是指集中注意于單詞上,記憶詞的音、形結構和詞義用法。如,按照詞的音、形、義和用法歸類集中記憶,或按教材后面的單詞表,或自備單詞本看中文讀英文,看英文說中文,按字母、字母組合讀音規則記憶單詞,還可采用周期循環記憶法以及動用聽覺、視覺、動覺綜合作用記憶單詞。間接詞匯復習是指通過大量聽廣播、閱讀報章書刊,尋找與老外或同學聽說交際的機會和寫信、寫日記等聽說讀寫交際活動,間接地記憶、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在運用中記憶、鞏固單詞是記憶單詞的最佳途徑。
三、類比構詞
英語中的構詞也是可以促進學生記憶的一種方式,其中的類比構詞(Word-Formation by Analogy)是英語中一種有趣而又實用的構詞方式,在教學中可經常使用。其構詞特點是,以某個同類詞模式,在語義上進行聯想類比,替換其中某個詞素,構造出與之對應或類似的新詞來。例如,work aholic(工作迷)系仿a lcoholic(嗜酒者)而造,而sea jack(海上劫持)和skyjack(空中劫持)則是類比hi jack(攔路搶劫)而成,從原形詞與類比詞的聯系來看,英語類比構詞大致分以下三大類:
1、數字、彩色類比。先看數字類比,例如,美國總統夫人在英語中稱First Lady (第一夫人),通過該詞美國人又聯想類比出First Family(第一家庭)。First Mother(第一母親)等詞。再看色彩類比,例如,Black Power(黑人權力)最初是美國黑人在爭取自身權力斗爭中提出的政治口號,印第安人隨后提出了Red Power ,美籍墨西哥人也提出了BrownPower.另外,老年人為維護自身權益則提出Gray Power .美國英語中還因美元為綠色鈔票而類比出green power一詞,借指“金錢的力量”。Green power 雖與上述種種Power風馬牛不相及,但同屬色彩類比。甚是有趣,亦含幽默。
1. “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學術關注度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近十年來語文學科教學領域研究者普遍關注的核心范疇。這場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肇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仍時有研究文章見諸報端。統計中國知網(CNKI)1996至2008年間以“人文性”為主題的全部文章及其中涉及“語文”主題的文章數量(見下圖),自2001起,“人文性”成為整個學術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其中,語文教學研究領域對于“人文性”的關注又尤為突出。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論源于當時語文教學問題的集中爆發。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涉及到的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包括考試評價、課堂教學、教材編制等方方面面,但是各個層面的問題最終都被歸咎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人們期望通過厘清語文學科性質來解決語文學科教學的所有難題,帶領語文教學步出“誤盡蒼生”的困境,學科性質之爭因而受到空前的學術關注。
2. “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表述與實質
“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結果首先出現在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中,其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稍后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則進一步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新課標”中的表述存在諸多問題:在實踐層面,“新課標”明確指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并不能帶給語文課堂教學以切實細致的指導,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陷入了迷茫與試誤之中。在理論層面,有研究者認為“這一表述有其歷史進步性,但與其把它看成對學科性質的一錘定音,還不如把它視為對上世紀末關于語文教育大討論的總結”①。工具性與人文性并不屬于一對范疇,“用不科學的含混的概念來為語文課程定性,以致引起種種誤解和歧義”②。
近十年來的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與80年代的“工具性”與“思想性”之爭。其實質就是歷史上的“文”與“道”之爭。“文”與“道”的說法最早是由唐代韓愈和柳宗元提出來的,“文”為形式,“道”為內容,“文”和“道”說的是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之間的關系。形式與內容是同一個對象的不同存在形態。在人們的實際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語言的形式與內容總是如影隨形、無法割離的。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語言形式為表,思想內容為里。沒有形式的內容與沒有內容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世紀之交的語文學科性質之爭,之所以用“人文性”替換“思想性”,有其世界性的文化大背景。20世紀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獲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面臨環境極端惡化、生態遭到破壞、能源逐步匱乏的人類共同困境,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對策是:復興人文主義教育。20世紀70年代以來,蘇聯、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學校的人化”和教育的“人化”“人性化”“人道化”等主張,這種世界性的人文主義思潮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的教育界,進而影響到我們的語文教育。然而,“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仍然是一個關于語言的“形式與內容”的老問題,且歷史上已達成過“文道統一”的共識。
二、 方法論反思:“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邏輯與視角考察
1. 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邏輯謬誤
分析眾多研究者對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研究,采取的思路大致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為概念分析,具體研究形態為對“語文”二字進行拆分解析,“語文”二字被拆解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等多種情況,基于拆分的基礎再進行解釋說明,從而得出語文學科的性質;一為歷史梳理,1949年葉圣陶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在討論舊有的“國語”“國文”兩門課程時,提議一律更名為“語文”,葉圣陶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③
考察這兩種基本思路背后的深層邏輯,研究者采取了如下的思維模式:語文學科是一個既已存在的事物,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看其究竟是何性質,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其他?然后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再來確定語文教學的目標,從而帶動關于語文學科教學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無論是從概念分析的角度還是從歷史梳理的角度進行的研究,都屬于上述思維邏輯的具體表現。
謬誤發生于思維之鏈的起端。將語文學科教學的系列問題寄希望于學科內部根本性基礎理論問題的解決,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首要理論問題是否是“語文學科性質”,則大可值得深究。語文學科是業已存在的客觀實體,還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之下為了學生的語言發展而作的主觀設置?早在語文獨立設科之初的1902年,梁啟超就撰文提出要確立正確的教育宗旨,認為“他事無宗旨猶可以茍且遷就,教育無宗旨,則寸毫不能有成”④。語文學科教學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其教育價值觀和學生發展觀,應該說,這是一個靈魂問題。學生的發展和教育的機制不是一個可以脫離社會歷史條件而存在的純“科學”問題,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及其對人的身心發展的要求的變化,人們對于語文教學有一種價值的預設,有一種預期能夠實現的目標,這是在主觀上預先建立起來的教與學的形象。價值預設決定了語文學科教學的具體形態,而不是本末倒置。這提供給我們今天的研究一種新的思維角度,在討論語文學科的性質之前,我們首要應考慮的是:在今天的現實條件下,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樣的語文教育?這是一個關于語文教學的價值問題,而不是一個關于學科性質的事實問題。事實與價值的倒置,實然對應然的替換,是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論證過程中表現出的邏輯謬誤。
2.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視角局限
所謂研究視角就是觀察、分析、解釋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的特定角度,是研究者所采用的深層次的途徑和哲學觀。任何一個視角都意味著一套從基本的范疇、命題到方法原則構成的理論的話語。研究者以“語文學科性質”為切入點來進行研究,反映的是一種從客體的角度去解釋分析的“實體思維”。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怎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發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⑤在這段論述中,馬克思闡述了兩點:一是批判舊唯物主義,因為它僅從客體而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事物;二是強調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長期以來,人們對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研究囿于機械唯物論及形而上學研究方法的視角,將文與道、內容與形式放在二元對立的兩極,往往強調一面而忽視和排斥另一面,遮蔽了語文學科教學中主體的實踐與活動。語文教學內在地蘊涵著教育中的價值、關系、過程和多元活動,語文教學不是一種“作為事實”的存在,而是一種“作為關系、過程和價值”的實踐樣式!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有“語文”,更有學生、教師與社會生活,是一個人與語言、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多維互動過程。關注于“人文性”與“工具性”問題的研究,存在著一個明顯的概念轉化,即以“語文”替換了“語文教學”。我們無法以一個靜態的“語文”概念來代替一個動態的“語文教學”過程。一切的教育價值理念與課程設計,只有進入具體的教學場域,才能具有現實意義,只有通過教師與學生在特定教學情境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才能真實地達成。一個學科的基礎理論,必須是“基礎的”理論,換言之,基礎理論是相對于“應用理論”和“技術理論”的理論,是能解釋、說明這門學科中最為基本的范疇的理論及其體系。把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基礎理論問題脫離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生、與教師、與社會生活等多重復雜的關系來進行理解與研究,漠視了語文教學的過程屬性與過程價值。“我們過去總糾纏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這是沒有意義的。”⑥ 我們必須要從對于“語文是什么”“語文應是什么”的思考轉型為“語文教學是什么”“語文教學應是什么”的思考。前者是一種封閉的、靜止的、平面的分析研究,忽略學生主體與客體的雙向對象化運動,以及運動中的多種語言活動形態對主體的發展效應。后者則是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立體的分析研究,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二者的研究視角、思維方式無疑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三、 “回到原點”: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論域轉換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歷史機遇,搭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實踐平臺。隨著學校層面的深刻變革,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涉及語文教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問題。一個學科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對其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等問題進行批判性反思。無論是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外在社會變革的迫切要求,都呼喚著語文學科教學理論研究重心的轉移以及論域的轉換。
“回到‘原點’的思考是重建體系的出發點。”⑦“‘原點’,具有‘起點’和‘終點’的雙重性。作為起點,是一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起點,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基本要素。作為終點,是原點發展的文化積累的結果,是起點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原點’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一個范疇。抓住了原點,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⑧
“回到原點”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把握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主題、研究的起點。教育與教學,使一個人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因此,教育教學,就是對人的生成、變化和發展的把握。語文學科教學只有從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它,才能無限接近其本意,實現學生真正、真實的語言發展。活動是主體發展的基本方式,學生的語言發展是在言語活動中生成、在言語活動中表現、在言語活動中轉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學科教學就是科學、合理地為學生組織、設計和展開多種形態的語言教學活動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習得、能力形成與情意發展都是在言語活動中,通過言語活動而實現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主戰場,回到課堂教學,探索學生通過言語活動,如何實現語言及其自身的發展,這就是回到了語文教學的“原點”。重視學生主體,抓住“活動”這一重要范疇,可以幫助我們從根本上把握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基礎理論問題,對于學科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改進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語文教學領域的研究需要轉換研究的論域,從“活動”的角度來看待語文課堂教學中現存的問題。言語活動既是學生語言發展的基本方式,對于研究者來說,也是研究學生語言發展問題的重要概念工具。言語活動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并指向不同的發展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綜合運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框架,作為我們的理論依據和分析思路,對言語活動的形態、機制等命題進行考察,以期使研究有進一步的突破,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語文學科教學研究同樣面臨研究視角的轉換,從“實體思維”轉向“關系思維”,從靜態的、單純的邏輯分析,發展到動態的、多方位、多層次的辯證分析。視角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不同的視角會使我們對語文教學產生更多嶄新的認識。
總之,“語文學科性質”研究體現的是一種靜態的“機械的認識論”的思維方式。語文學科教學研究需要建立起一種基于“關系”“過程”與“價值”的思維方式。回到課堂教學的“學生言語活動”研究,便是主體意識、價值意識、過程意識和實踐意識在具體研究論域中的實現。我們呼吁語文學科教學領域通過研究論域的轉換,用本學科的話語方式和立場,通過對語文教學這一現象的描述與解釋而形成逐步成熟的基礎理論與話語體系。
參考文獻:
①倪文錦著《我看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建設》2007年7至8期
②錢夢龍著《訓練――語文教學的基本形態》,《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③葉圣陶著《葉圣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華書局1989年版
⑤馬克思恩格斯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⑥李節著《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文教學――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寧教授訪談》,《語文建設》2008年第9期
一、教師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善于課堂提問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的勇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提問時間,在每堂課前、課后,都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提問,并實行學生無錯原則,解放學生,大膽提問,課外也也盡可能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孔子在《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術:先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意思是說提問要由易到難,同樣問題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過對容易問題的解決,取得經驗,樹立信心,難題也回得到解決。
三、創建良好的課堂氛圍
適宜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以趣開頭,精心設計導入語,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此外,教師應巧妙、適時地提問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表揚學生,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注重課堂情景表演
課堂情景表演兼顧了教學目標中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身體運動領域三個方面,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它是推進語文素質教育,強化學生主體活動,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個人表演、小組合作、綜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即興表演課文,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使學生在體悟中不斷創新。
五、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從而使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教材的重點和知識的深處,使語文教學在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進行。例如:教師在句子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發展思維的天地,引導他們學會多向思維,使他們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
課題將充分利用新作文雜志社廣泛聯系各個層次的作者,聯系一線老師及一線中小學、高校作文教育教學專家的作者資源與專家資源優勢,為課題提供精到實用的學術信息支持;將發揮雜志發表推廣的媒體優勢,為課題研究的新鮮思想觀點、新鮮經驗做法提供第一時間推廣傳播支持;將依托新作文雜志社隸屬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的出版平臺與課題研究同步開啟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性出版計劃,動態出版生成課題研究專著等課題成果。
二、課題研究的三對關鍵詞與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對關鍵詞是:梳理與總結。與之對應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躍在當下中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的方法與內容,思想與流派,為宏觀上把脈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提供切實的依據。第二對關鍵詞是:研究與推廣。相應的方向是選擇寫作學界、作文教學界前沿的理論與體系,研發先進理論與教學一線實踐對接,推廣可行方法與途徑,實現科研理論向教學實踐的產業化轉變。第三對關鍵詞是:創新與發展。與之對應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齊放,催生更為新鮮的作文教學新理念、新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范疇
1.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動力學原則、先放后收原則、自悟原則、大量讀寫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個性化原則等。從這些原則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適的規律,并進行概念的準確界定。
2.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訓練與方法研究,作文過程中思維外化與內化對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驟研究,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課堂實施過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
4.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各類(含社會培訓)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
小學、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各類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研究。
6.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家長、學校教學資源,作家、教研機構等社會智力資源,作文教輔圖書資源,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8.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題型寫作理論與實踐推廣。
9.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葉圣陶、張志公、呂叔湘、梁啟超、朱自清、張中行等作文教學理論研究
10.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寫作思維學研究。
11.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作文報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12.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13.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培訓的規模,教材,方法,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14.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建國以來形成的各種作文教學與實驗研究。
15.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新加坡、臺灣、香港作文研究。
16.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17.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其他學科對作文的影響與借鑒研究,音樂、美術、戲曲、電影、電視等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18.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對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寫作動力內在的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四、子課題申報條件
1.本著雙向選擇、自愿參加、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原則,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申報子課題,成立課題組。
2.子課題組負責人要有較強的作文教育教學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則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級、中教高級、大學副教授以上職稱,具備較高的科研組織指導能力。子課題組負責人必須是子課題研究的實際主持者和指導者,并在實驗研究中承擔實質性任務。
3.子課題組負責人所在的單位,必須領導重視,建立相應的組織系統,有完成子課題組研究任務的相應專業力量。
4.具備相對穩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隊伍和組織機構,并設置固定專員和總課題組定期聯絡、溝通、匯報工作。
5.除執行本方案的各項規定之外,還要遵照總課題組的相關要求,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五、子課題的申報立項、開題、培訓
1.各學校在總課題研究的框架內,自主選擇子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子課題選題指南見附件一)
2.填寫《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一式四份加蓋公章后交總課題組秘書處。子課題申報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課題申報表見附件二)
3.由總課題組組織專家完成對參加子課題學校的資格立項審定。
4.陸續審定合格的學校統一參加總課題組召開的課題立項開題培訓會議(時間及地點另外通知),屆時統一頒發“十二五”科研課題立項證書及課題學習資料。
六、課題的組織管理
為了認真抓好課題研究,落實總課題與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分會秘書處《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總課題組負責課題的管理工作:負責制定總課題研究方案,負責對子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審定,對研究成果進行審核;組織對子課題的研究進行指導、培訓、評估、檢查;由總課題組秘書處承辦課題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和成果推廣等活動。
本課題管理采取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總課題組依據課題進展情況組織相關的研討、培訓、交流、考察;各地區的子課題學校也可以自行組織相關活動,邀請總課題組給予指導與支持。
總課題采用公開申報、審批、分子課題研究方式,鼓勵各子課題承擔學校和個人以校為本,切實優化研究過程。希望研究者樹立成果意識,注重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一般情況下,承擔子課題研究時間為2~4年。
希望參與單位自愿給予總課題一定的研究經費支持,額度由雙方協商決定。
七、《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秘書處聯系方式
曹 韌: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聶艷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曉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張東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指南
附件二:《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附件二略,該表可登陸新作文網站省略下載。)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附件一:
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
與實踐研究
子課題申報指南
一、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1.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2.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3.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學原則研究。
二、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5.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等作文內容分類訓練方法研究。(小學、中學)
6.學生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三、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
9.作文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10.社會作文培訓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2.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3.語文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6.小學、初中、高中各類作文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18.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小學、中學)
19.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小學、中學)
20.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作文寫作影響研究。(小學、中學)
六、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21.家長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學校非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團體、教研機構等社會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輔圖書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26.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八、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28.言語生命動力學作文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29.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0.題型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1.――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九、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32.葉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3.張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4.呂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5.梁啟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7.張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十、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39.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
40.現代腦圖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41.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及教學策略研究。
42.寫作思維學研究。
十一、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44.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
45.各類作文報刊的優勢、特點以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十二、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46.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十三、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50.小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51.中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52.――作文(法)專題研究。
十五、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53.美國作文教學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學研究。
55.韓國作文教學研究。
56.英國作文教學研究。
57.臺灣作文教學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學研究。
十六、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59.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
60.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61.學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十八、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63.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與作文關系的研究。
64.學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
65.寫作動力、動機內在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申報者可以以某一地區教科研部門為單位申報區域性課題;也可以以學校為單位申報學校課題;還可以個人單獨申報個人課題。
上述課題供申報者參考,申報者可以結合本單位或個人的實際情況,在總課題總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擬定課題進行申報。
一、西醫內科學在中醫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分析
1.知識講解內容較為復雜,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針對于西醫內科學的教學是每一教師都需要面對地問題所在。因為西醫內科學每個疾病的講解內容包括概述、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與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學時,最多2學時講解,同時要針對重點有層次地講解,易造成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沒有時間思考。
2.課程設置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大部分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西醫內科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從課時到內容,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醫內科學的課時而言,連中醫課時的二分之一都沒有占到;而舊西醫內科學的教材《西醫內科學(第三版)》來講,內容繁復,重點不清,導致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繁復的內容講授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不僅知識不夠用,動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學生無法在短暫的臨床見習中實現對書本知識的融會貫通
因為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不少學生的見習單位往往是中醫院,這也就使得學生難以在短暫的臨床見習中,加深對西醫內科學認識。大多數中醫院的分科不細,病種有限,加之醫院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滿足臨床見習帶教的要求
二、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加強西醫內科學教學方法實踐建議
1.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重構以提高臨床診治能力
相較于其他專業來講,醫學專業不僅需要具備充足、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中醫藥告知高專院校在改革和優化西醫內科教學模式時,必須對實踐教學加以高度重視。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資格證考試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重點進行實踐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重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再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反復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開展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可以分別在課程前一學期、課程中、課程后一學期進行臨床相關實踐,形成創新的階段性實習模式。課程前實踐主要增強學生對臨床疾病的感性認識。二是可以實行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臨床實踐中,由帶教完成,先對學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問題,然后去病房接觸患者,先問診再進行體格檢查,然后再進行輔助檢查及相關診斷技術,提出診治方案,書寫病歷及開具醫囑,帶教老師總結及指正。
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革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于社會需求。因此,在改革西醫內科學教學內容時,應當充分了解市、鄉、鎮的中醫藥、衛生所等單位對高職高專院校中醫學專業崗位的相關需求,包括理論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從而確保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西醫內科學專職畢業生。
一是開設西醫內科學的導論課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疾病,理論學習后組織學生深入病房進行4學時的臨床見習,使學生早期進入醫生角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自覺性。
二是理論教學內容與模式重構提高基礎理論知識的水平及利用度。我們建議優化課程結構,調整授課順序,例如考慮疾病發生的季節,按照季節的不同,講授相應的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在冬季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季節,為讓同學們見習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們打破原來按照教材和教學大綱編排的授課順序,冬季安排腦血管疾病的教學。
3.改革教學方法以提高授課質量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學;創新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把學生培養成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善用已有理論解決幼兒教育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人才。該專業學生缺乏學前教育研究的親身經歷。傳統的《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傳授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知識,實踐證明,如果教育者樹立科學的高職教育觀念,引導學生把學前教育科研的理論運用于實際,改變并創設有利于學生的教學情境,有計劃、分步驟地引導學生開展學前教育研究,學生的學前教育研究意識、研究熱情、研究能力甚至專業素質就能夠得到明顯提高。
以課題研究樣例為參照,豐富學生科研直接經驗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知識體系可以分為縱向的學前教育研究設計和橫向的學前教育研究實施兩大部分。無論縱向的學前教育研究設計,還是橫向的學前教育研究實施,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學前教育研究經驗。然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缺少的恰恰就是這一經驗。為了增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直觀感知,教師應結合學期備課為學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學前教育研究樣例。這些樣例包括學前教育研究實施方案、學前教育研究報告等,還可以包括一些近年來學前教育改革創新的綜合性案例。
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結合備課設計使用有機搭配的三類樣例,能夠為學生提供非常生動、具體的學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邊講理論知識,邊引導學生閱讀樣例,不僅能夠直接充實學生本課程的實踐經驗,加深學生對理論的感性認識,而且還能間接培養學生關注學前教育改革狀況,追求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發現并研究學前教育問題的良好習慣。
由于樣例是一個研究設計或研究實施的整體,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講授中,實施樣例教學的效果遠優于教師的舉例。只有在樣例中,學生才能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課題名稱,什么是研究設計,什么是研究類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許多教材也注重樣例介紹,但教材上的樣例始終需要授課教師化難為易,化大為小,化遠為近,量學取材,靈活運用。為了提高樣例的參照性,建議教師為學生布置樣例時,針對每一章的內容,應至少安排兩個不同類型方法運用的樣例。每一樣例都應完整體現該研究實施的整個過程。在教學初期,全班應使用統一的樣例,待學生基本入門后可引導學生自己檢索樣例。
以隨堂探究設計為主線,培養學生科研技能技巧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一門可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科學的學前教育行為能力的養成。將《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相關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計劃地分散到每一堂課,加強教學的計劃性、針對性以及實踐性,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必然選擇。
如結合學前教育研究理論介紹,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較為規范的學前教育研究課題名稱,然后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學前教育理論及經驗,自行選擇一個學前教育研究課題并準備課題論證;結合文獻檢索理論的學習,教師為學生提示適合其學習參考的學前教育文獻及其檢索途徑、方法,并安排學生針對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文獻檢索,完成書目登錄、摘要、文獻綜述等檢索工作;結合觀察研究、調查研究等理論的學習,教師督促學生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審查自己選定的研究課題的方法,并進一步展開課題論證等等。選擇并論證課題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過程,有些學生選擇的課題可以成為他們畢業論文的準備。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隨堂探究設計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結合教學進程,緊盯學生學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養成這一目標,可以說,這樣的練習觸手可得。如“觀察研究”章節中有許多觀察記錄表,教師從探究設計的角度,讓學生完成填寫并進行分析,空表格就會變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設計,教學效果明顯不同。
學生隨堂探究設計學習,每一個環節持續1~2周,有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隨堂任務,有的學生可能難以完成。如有的學生能夠檢索到相關文獻,有的學生檢索不到文獻。檢索到文獻的學生可以考慮課題論證,檢索不到文獻的學生除了進一步檢索文獻外,就要求從選題的價值原則重新審查課題,以確定是進一步檢索,還是重新選擇課題。由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起點及培養目標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課教師容易忽視或拔高學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要求,另一方面,高職生圖書資料的檢索使用意識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學生隨堂探究設計這一學習方式被許多授課教師所忽視,直接導致《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學顯得枯燥。
以課外文獻檢索為動力,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科學的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學、教育學、實驗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只有與學前教育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密切聯系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門具有實踐基礎的學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學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質形成與提高。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用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論的眼光考察學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實或現象,特別是一些教育家的學前教育實踐;用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論的方法分析評價周圍幼兒園管理及其教育教學的實施;還可以用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論的立場審視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動態與舉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獻檢索可以分為《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獻檢索和學前教育專業的文獻檢索兩部分。《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獻檢索可以豐富學生本學科的知識視野,加深學生對有關理論的理解和準確把握,培養學生對學前教育科研的興趣愛好。學前教育專業的文獻檢索,筆者把它叫做拓展學生學前教育視野的文獻檢索。這種檢索從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任務,但若從學前教育科研與學前教育實踐的聯系出發來考慮,我們不能忽視這一環節,更不應把它看成負擔。只有學科的文獻檢索,而沒有專業的文獻檢索,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膚淺與枯燥的狀態;只有專業的文獻檢索,而沒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獻檢索,學生的學習又會處于盲目與混沌狀態之中。拓展學生視野的文獻檢索是學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獻檢索是田間精耕細作,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確保學生既掌握夠用的基礎知識,又能形成發展保育教育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
要拓展學生學前教育視野,《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結合本課程的教學,經常引導學生從研究的角度回顧學前教育史、心理學、教育學中的“兒童事件” 、“幼兒故事” ;(2)結合文獻檢索理論的學習,要求學生檢索學前教育的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以及三次文獻等,并加以交流;(3)結合觀察法的學習,要求學生檢索使用不同觀察記錄方法的文獻,體會各種記錄成果如何成為研究的素材;(4)結合實驗法的學習,要求學生檢索現當代學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與當前國家學前教育管理與改革的法律法規,等等。
拓展學生學前教育視野的文獻檢索,有利于學生從更廣闊的領域選擇課題,選擇更典型的課題。這種文獻檢索貴在教師根據所授理論,或從理論延伸、或從方法使用、或從事業創新的視域為學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獻檢索的效益,保持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
以尊重幼兒為目標,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前兒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體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傳統文化中他們是“小孩兒”。而在現代教育理論中他們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個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讓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夠準確判斷眼前兒童(個人或集體)身心發展水平及其表現,針對眼前兒童發展愿景,實施教育并評估教育效果。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學生具有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熱愛學前兒童,尊重學前兒童的道德情操。
一、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邁入21 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 教師這一職業,已經逐漸告別了“只要有知識就能當教師”的歷史,教師專業化已經成為全球教師教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為了適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我們的教師必須具備教育科研能力,成為研究者。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具體指教師應當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論知識,具有收集利用文獻資料、開發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具有開拓精神、理論勇氣、嚴謹的治學作風以及執著的奉獻精神等。
教師具備教育科研能力不僅可以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而且是時代對廣大教師的要求。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社會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長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我們發現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提高教師工作的責任感,二是可以糾正教師頭腦中的一些陳舊觀念,形成教育教學新觀念,三是可以在研究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①
二、教師具備教育科研能力的條件
(一)教師要樹立和增強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意識和自覺性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還不是能否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問題,而是絕大多數教師缺乏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筆者曾就“教師教育科研觀念”做過調查,調查對象是山西省大同市(包括市區、城區及部分縣區)的部分初中和高中教師,共發放問卷456份,收回422份,有效問卷422份。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整理與分析,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頭腦中存在以下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意識,諸如“教育科研神秘觀”,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認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專家的事,是高深莫測、很難做的工作,這一比例占被調查總數的68.4%;“教育科研無用論”,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書,無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額外負擔,這一比例占被調查總數的35.6%;有些人則把教育科研簡單化,認為能寫出文章、發表文章就是搞科研,這一比例占被調查總數的86.6%。這些錯誤的不正確的科研觀念會進一步削弱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必須通過宣傳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師來一個觀念上的轉變,從而樹立全新意識,這就是:教師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從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師分內的工作,而且是必須要做好的工作,那種僅僅會教課而不會教育研究的教師,不是新時代的教師,也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師要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常有老師說,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實并不是這樣。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會感到研究過程本身是充滿樂趣的。下面主要介紹教育科研的步驟及常用的幾種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階段是選課題,即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問題則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對教師而言,科研課題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課題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后者是主要來源,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純理論研究,但對于一線的教師來說,應側重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有實用價值的課題。這樣既可揚其實踐經驗豐富之特長,避其理論功底不足之短缺,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務于教學現實的需要。當前教師科研課題的研究內容應該主要涉及以下內容:新課程與各科教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思、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校本課程的開發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個階段是查閱文獻資料,進行課題論證。查閱文獻資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二是獲得更多的教育理論知識。我們一線的教師可以說專業知識的功底很扎實深厚,但普遍是教育理論知識欠缺,而平時在這方面的學習又不夠,僅靠在師范院校學習的公共教育學、心理學及教材教法是遠遠解決不了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加之師范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本身就不重視,為此,利用搞科研的機會及時而大量的補充這方面的知識會有助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要進行課題論證。課題論證是有組織地、系統地鑒別研究的價值,分析研究條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評價活動。它包括以下內容:(1)主題目的:為什么選這個題目?通過這項研究達到什么目的?(2)課題的價值:所選課題的意義、作用、理論依據,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優勢及經費的預算等。(4)研究的主要內容、步驟的設計、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對象的選擇等。②
第三個階段是具體實施,即嚴格按照方案進行,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變動。
第四個階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資料,撰寫科研報告和科研論文。科研報告或科研論文就是把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來。科研報告或論文的撰寫一定要包括以下這些內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對象或抽樣;(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經過;(5)材料的歸類,整理;(6)結論;(7)建議、設想或體會等。
在具體實施的階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這里主要說說調查法與行動研究法,這兩種方法是教育研究中運用最廣泛的。調查法的研究設計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義;(2)研究方式(是問卷、訪談還是成品分析);(3)研究對象或抽樣情況;(4)設計指標體系(這是中心環節,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是科學的、有教育理論依據的);(5)設計問卷的訪談提綱。這一工作也有很強的科學性,具體參考教育科研書籍;(6)結果的整理、分析,即寫出調查報告。調查法簡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實性強,最有使用價值,深受教師歡迎。另一種方法是行動研究法,它是一種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師共同參與,謀求在工作環境中當前問題的解決、評價和改正行動過程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的實施步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制訂計劃――開始行動――進行評價,即對行動的效果進行評價,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資料撰寫論文;如果計劃方案有不妥,應立即修正計劃,改正行動,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們廣大的教師參與的教育教學研究,從嚴格意義上說,都是行動研究。可以說,行動研究法已成為廣大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三)學校領導要為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提供自由寬松的氛圍。這里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鼓勵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為他們從事教改、教研提供寬松的環境;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動,在全校形成教育科研的風氣。為此學校應當做好如下工作:向教師介紹科研和教研信息,傳播先進的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和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定期不定期請專家搞講座和指導教師科研,創辦學術刊物等,使學校的學術研究有聲有色,持之以恒。同時對于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給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獎勵。對于高質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獎勵。同時要把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與職務評聘、評優、晉升、獲得科研資助聯系起來,這樣使教師嘗到科研成功的喜悅,進而調動其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能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③
最后還應指出,教師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動力,是教師自己發自內心地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觀察、分析、了解、反思和改進,而不是外在的壓力或功利傾向。那種為評職稱,為爭取課題經費而進行的所謂研究是對教育科研工作的褻瀆,應當堅決制止。
注釋:
一、什么是學校教育科研
學校教育科研,即學校的教育科學研究。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教育事實,揭示教育規律或遵循教育規律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活動。
其要點是
1、在已有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即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教育科研的基礎。這些內容大部分在師范院校中學過。包括教育學導論、心理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社會學,德育論、教學論,行為科學,美學,未來學。
這些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作支點,可以指導教育科研的方法,開拓思路。為怎樣設計研究,組織實施。怎樣總結研究的成果提供依據。
2、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應用性研究,對象教育就是教育實事。一是理論,二是實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目標),可以是教育的過去,教育的現在,教育的未來。把教育的基本理論轉化為應用性科學和實際教育技能,技術。如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課堂教學中如何操作,才算是創新,怎樣做才是素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等。(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因才施教,有四個要點:誠實,愛心,現代公民意識,良好習慣養。
案例1:張熊飛的“誘思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經過思維。探索研究,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的。
案例2:邱學華的“嘗試創新教學理論”的主要框架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認為嘗試是一種探測活動,是為了解決新問題。以“嘗試、研討、創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勇于創新的大地。鼓勵學生“學會爭論,在爭論中合作”,其中心是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案例3: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江蘇南通師范二附小語文特級教師)情境教學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
情境教學的主要特點是:
①、形真,即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可見可聞,學生產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
②,情切,以老師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學生,從而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使教學成為他們情感所驅使的主動發展的過程。
③,意遠,“情境教學”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情境教學便是順應作者的思路,創設出意境深遠的情境。
④、理寓其中,形象、情感、意境三者融為一體,其命脈便是內涵的理念。情境教學的“理寓其中”,正是從教材中心出發,由教材內容決定情境的形式。運用情境教學應注意的問題是:形式上的新異性。內容上的生動性。方法上的啟發性。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情境教學法從小學語文拓展到整個小學教育,甚至影響到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中一種比較重要的教育思想。
案例4: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調查及教師素質培養目標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以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己成為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研究教師的素質和培養目標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隨機抽樣選取畢業后留在濟南工作的200名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就工作性質。繼續教育、師范教育所學課程的適用性、師范教育的薄弱環節。畢業后應該加強哪些方面的學習和進修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該課題提出了新時期教師素質目標。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能力素質,教育科研能力等。
該研究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其研究水平在某些方面達到了省內同類課題研究的先進水平,尤其是本課題在新時期教師素質目標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對理順目前師范學校的辦學思路。教育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轉換等均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本課題在我省者教育理論研究方面已達到領先水平。
3、學校的教育科研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基本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即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運用到教育科學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調查,實驗,經驗總結、行動研究等。
4、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也是學校教育科研科學性和教育性的體現。即不隨意性的,從提出研究目標(課題),明確目的。為實現目標有步驟有計劃的去進行。
5、學校教育科研是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如探求學校教育各方面的未知,發現新規律,求得新結論,創造出更科學的新的教育方法如誘思探究。繼承和發展前人的研究。現在學校有很多問題,大家人人談論的問題,(減負、素質教育、創新等)有的就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為什么學校要搞教育科研
(一)教師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1、教育科研是專搞研究的人做得事,我們搞不了。實際上是各有側重點的。
專家學者運用科學方法,描述和解釋教育現象,探索未知,獲得有價值的發現,是研究;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當事人,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加以總結、反思與改進,以建構自己的教育理想,創造獨特的教育藝術,形成個人的實踐知識,這同樣是一種研究,而且是不同于前者,不能為前者所代替、更為重要的研究。
一個重在描述、解釋教育現象,建構理論,一個直接指向實踐,追求更為合理的教育教學行為。
一個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加以解讀;一個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動中研究教育。
每個教師都因為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活經歷形成特定的“個人知識”。這種“個人知識”,“個人哲學”直接影響到教師對教學、學生、師生關系的理解,對教育活動的意義、方式的建構。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便是他自己反思教育行動背后的“個人哲學”重建教育教學活動的信念,進而改進自身教育行動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專家學者的研究所不能代替、也無法代替的。教育研究的專業化、制度化、課程開發自上而下,學校管理制度約束等,迫使教師成為別人研究成果的、專家課程、外在規范的照搬者、被動執行者,其教育行為背后的傳統觀念“內隱理論”、“個人哲學”得不到應有的觸動與重建,難以適應教育革新的要求,以致于不少教育革新的方案寫在紙上,專家的建議、理論工作者的設想在教育實踐中不同程度的落空了。
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并不排斥合作)不宜用專家學者旨在構建理論的嚴格的學科規則,來規范教師豐富多樣的個別化的研究之路,不能用專家學者的研究范式來排斥、否認教師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價值、水準。近年來,不少教育理論工作者主動、自覺的到中小學去,參于小學的教改實驗,與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合作研究,蓋緣于此。教育史上許多優秀教育研究成果乃是理論工作者從外到內參與教學改革實驗,與教師學生對話互動而共同創造的產物,是雙方知識的共振與視界融合的結果,這其中當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動參與。魏書生產生于教學,生存于教學。
教學是一項艱苦、細致、復雜的創造性勞動,作為一個教師,實際上我們天天在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的方法,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就是應用研究。(可叫自由由研究)。但存在問題是隨意性在大一些,我們有時稱事物性工作,天天忙忙活活,回頭一看,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2、有時看到別人論文時,自己都做過,想寫可自己又寫不出。這關鍵是自己積累少,沒有掌握方法,方法掌握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搞清楚為什么這樣做十分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們天天做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每個人都要自信、果斷。有實現自己計劃的能力。我們有水平,有能力在教育科研方面拿出成果。
(二)學校教育科研的提出是對原教育教學工作規范。
1、國家重視。95年頒布的《教育法》第11條規定:國家支持、鼓勵和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中國教育報》2001年5月30日,報道設立“青年教師獎”:各類人才支持項目中,強調教學科研并重,鼓勵科研創新,體現教學導向的優秀人才獎勵計劃。
邱學華的“嘗試教學研究”第十屆年會在濟南召開。
2、教育科研是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各級教委和學校都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從政府令到改革綱要都強調。從國家來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從教委來講,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從學校講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從教師講是提高自身素質,自我發展的需要,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必須學會教育科研。科研的目的是出人才,出成果,人才也是以成果來證明的。學科同樣要以成果來證明。
三、課題的選擇與確立
1、課題的特點,價值性(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嘗試教育理論大家聽后都可以重復實驗)明確性。創新性、可行性。
2、課題的來源,重點是教育實踐中來,學校、社會社區、教育信息的分析、比較,理論上等。如熱門話題,現在的網絡與教育的關系等。
3、選擇與立項,研究的方向要明確,可行性論證,多看別人研究情況,把握進度與個人價值趨向的有機結合。(每年教科所提供課題)
4、制定研究方案,以書面的形式對研究思路進行描述。(一般有標準的申請書)
四、組織實施
開題,收集研究資料,(各類雜志,書刊物,對自己有利的論點都收集,注意標明引文出處)。(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學會生存;)整理資料,分析資料抽象概括出結論,總結研究工作形成科研成果,結題,
五,教育科研報告或論文的撰寫
對教育科研的成果進行文字加工,以一定的形式(論文、科研報告)準確的表述和再現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教育科研報告一般有以下幾個部分:
題目:要求簡練、確切、鮮明的文字概括全文。
引言:交待調查的目的、意義、時間、地點等。
正文:調查獲得的大量材料、分析整理,歸納出若干條目,分門別類的敘述。防止引文過多,空洞無物。
討論和建議:對結果作理論上的進一步闡述,表明觀點,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結論:研究了什么問題,獲得了什么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注意:
1、語言文字的規范。標點符號,格式,文字等。
2、防止空。大話空話多,名人名言多,少新意,少高度,少難點,重點。
只要留心處處皆文章。手勤、腦勤。
六、學校教育科研成果的鑒定、推廣與應用
七、學校科研工作的規范與管理
在對中學教師進行的繼續教育培訓中,更新學科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當然應該是十分重要的任務,而讓他們在培訓結束后具有自我更新知識和創新能力應該是更重要的任務。這符合古人所說的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道理。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探索的能力,具體是指教師應當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論知識,具有收集利用文獻資料、開發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具有開拓精神、理論勇氣、嚴謹的治學作風以及執著的奉獻精神等。教育科研與教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的關系。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教育科研成果越豐富,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去的教育科研成果越多,培養人才的質量就越高。參訓教師如果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便具有自我更新知識和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的“內在驅動力”,可以有力推動教學工作的開展。在繼續教育培訓中應該加強對參訓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參訓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培養勢在必行
(一)加強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是改變參訓教師科研現狀的需要
中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已被列為國家振興教育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基本素質:教書、育人、使用教育技術和開展教育科研。在這四項素質要求中,對參訓教師而言,開展教育科研的難度是最大的。我們曾在參訓教師中做過調查,結果表明,想寫教學科研論文的人數不少,達94%,但能夠撰寫、的卻不多,僅占12.8%。其原因很復雜,有的是不會寫,有的是沒時間寫,有的是資料缺乏,有的是不愿意寫,有的是寫不寫無所謂,不影響晉級、評職稱。有不少教師缺乏長期的、用于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的科研課題意識,科研課題的選題、設計、隊伍組織和課題實施等環節相當薄弱。這種現狀不容樂觀,必須盡快加以改變。參訓教師大多在職前教育階段沒有能夠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在工作崗,位上又整天忙于上課和批改作業,沒有時間進行較多的教育科研活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任自然地落在繼續教育培訓階段。可以說,繼續教育培訓階段是參訓教師改變教育科研落后現狀、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難得機會。在繼續教育培訓中加強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參訓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時機。
(二)加強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是終身學習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和信息的日益現代化和國際化,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與信息的爆炸性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要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和變化的需要,必須改變一次性教育的傳統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觀念。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一個擁有較高文憑和學歷的人,如果停滯不前,也會落伍,難以跟上潮流、勝任工作、獲得進步。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而需要終身學習。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一個能力素質高的教師,不僅能以科學的方法來增長知識,而且應該學會用探索科學真理的方法來提高創新能力。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現在看來,“知識的知識”即獲取知識的方法才是力量。繼續教育培訓中培養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在向參訓教師傳授“知識的知識”。使他們獲得知識自我更新的方法。所以,要改變以往培訓中只重基礎知識的補充而忽視能力的提高,只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局面,要把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三)加強教育科研是創新教育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富有創新精神的開拓性人才,創新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教師的職責正在發生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在量上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具有綜合性和全面性。更要求教師具有必備的創造性品格和實踐能力。因此,開展繼續教育培訓的一個重要目的應該是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繼續教育工作要圍繞著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而展開。作為教師更要為了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去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和培訓,不能僅僅為了補充一點新知識。而在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中,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先導作用。
作為長期從事課堂教學的參訓教師,應當對什么是一個好教案、一堂優質課、一個合格試題、一個優秀作業評析、一個優秀班級、一個優秀班主任、一個優秀課程表等提出令人折服的見解,這就需要參訓教師有創新教育能力才能達到。作為一名參訓教師,必須認清形勢,正確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在“創新”二字上狠下工夫。從革新教育觀念、學生觀、價值觀、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積極思考和實踐,努力在實施素質教育能力上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成為一名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優秀教師。創新在于科學研究,沒有持之以恒的科研與實踐探索,要在教育教學上談創新。那是不可能的。
(四)加強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是參訓教師變“經驗型”為“研究型”的需要
教育工作獨特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決定了教師不能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一個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而且應該是一個對教育教學活動悉心把握、盡力探索的研究者,教師專業化發展理論也認為,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同時也是研究者,是不斷發展中的人。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它將促使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密切結合并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從而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起到先導作用,參訓教師是中學一線的教師,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工作經驗,這一方面使得他們對所學的問題往往有很多的見解和想法,另一方面,這些生活經歷和實際經驗成為成年人思維的基礎,他們往往以習慣代替理性思考,以經驗代替理論,他們的見解和想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他們的切身感受,需要引導上升到理論高度。而加強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參訓教師把經驗上升為理論成果,有利于有效地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迅速地把它轉化為實際教學的能力,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教學在現有條件下取得最佳的效果。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在教學中沒有不斷創新的理念研究為
指導,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教學實踐。通過培養他們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使參訓教師從“經驗型”轉變為“研究型”。“研究型”的教師講課更有深度,更有新意,因而更受學生的歡迎。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把參訓教師引導到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應該是繼續教育培訓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培養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要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努力強化他們的教育科研意識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教師的作用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種傳統觀念內含著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傾向,在培養目標上,它指向的是“學”。而不是“做”,它缺乏的是一種創新意識。參訓教師都是在職學習的,存在著教育科研不可能占用很多時間的局限。中學教育界流行著“科學研究是大學教師的事。中學教師的任務是教書”的觀念。甚至一些中學校長也認為,中學教學都忙不過來,哪還顧得上什么科研?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轉變觀念,強化科研意識。
其實,任何教育都要看最終的效果,素質教育的效果與教學時間的投入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如果教師能夠抽出些時間,認真思考教學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形成科研探索的課題,那么教師的教學時間就會有所減少,學生的負擔也會逐漸減輕,而教學效果則會不斷提高。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活動的過程就是能力發展、水平提升的過程。
(二)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1 突出教材內容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及時反映現代學科知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發展的最新動向,注重信息的廣度和深度,盡可能擴大相關信息量。
2 繼續教育要把學會設計課題,掌握高水平的科研技能當做重要教學任務。建議設置科研方法課程或系列講座,向參訓教師介紹教育科研的方法,為他們提供指導。
3 教會他們創造性地學習。要加大思維訓練力度,讓教師多參加教學研討活動和教學的設計和實驗,努力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判斷問題能力。
4 要創造繼續教育中的科研氣氛。培養參訓教師的科研習慣和合作意識。中學教師的教育科研起步低、困難大,需要努力營造從事科學研究的環境氛圍。教育科研既是一項教師個體的自覺行為,也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精神的共同事業。要加強對參訓教師科研活動的組織工作,提供科研活動開展所必需的全部條件,如寬松的學術氣氛、適當的時間保證等。
(三)采用討論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做到“四個學會”
學會檢索。應該讓教師學會在速讀或瀏覽中發現新信息。學會在大量的信息中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學會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選擇相同相關的信息,學會發現信息之間的聯系與矛盾,還要學會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既定目標,修正自己的認識等。
學會提問。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盡信書不如無書”,完全相信書籍是無法進行科研的。
學會討論。討論的重要價值在于它把學習者置身于社會背景之中,置身于交流的環境里。促使學習者在參與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發展,從而把學習過程與發展過程進一步統一起來。討論如果沒有得出理想或正確的結論。授課教師可通過概括剛才的討論,引導參訓教師得出正確的結論或直接闡述正確的結論,并引導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做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學會驗證。只有學會驗證,學會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技巧去解釋實際問題,人們的認識才會產生新飛躍。在面向以創新為特征的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時,要自覺地把認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認識。
(四)教會他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現在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網絡資源豐富而便捷,為教育科研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平臺。據調查,大多數參訓教師上互聯網都十分方便。但是,不少參訓教師平時未能順應時展的潮流,未能充分借助網絡有利于教育科研的資源寶藏,而是對傳統的科研方法和手段過度依賴。在繼續教育培訓中,要引導參訓教師走出這一誤區。在教學中,教師要在運用網絡資源方面對參訓教師起到引領示范作用。教師要利用網絡關注自己所講授課程的學科前沿動態和相關學術信息,并適時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以拓展參訓教師的知識視野,并為他們有效運用網絡做示范。教師可以把網絡上的教育論壇引入課堂教學,沖擊參訓教師的思維,也可以介紹相關的教育網絡,介紹如何通過網絡查找相關的教案、多媒體課件等教育資源,使他們能夠有目的、有選擇地進行網絡資源的運用。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建立參訓教師的交流討論和幫助機制。在廣泛的交流討論中,促進參訓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持續提高。
(五)要注重教育科研論文的批改,對他們的科研課題做出科學準確的評估
首先,這是對他們辛勤勞動的肯定,因為參訓教師撰寫的教育科研論文凝聚著他們的思考和心血。其次。在檢驗和評估中能夠發現問題,對他們的科研方向、方法和目標進行修正,為進一步的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使廣大教師的教育科研具有解決實踐問題的針對性和不斷積累的持續性。
(六)不斷改進考核機制,調動他們探索問題的積極性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存在問題;對策
近年來,教育科研活動在中小學方興未艾,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 中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活動存在許多問題,這可以從目前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論文中有著比較明顯的體現。所以,就中小學教師在其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及解決辦法,供大家進行探討和借鑒。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科研工作教改中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總體上看,中小學教育科研整體水平仍不夠高,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認識誤區
目前現在部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意識較之以前有了較大地提高,并且已經認識到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活動改進,對提高教學水平有很大幫助,認識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學理論更加完善成熟。但是,從整體而言,部分教師對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許多觀念上的誤區。
其一,搞教育科研是專家學者的事,是專門機構與專業人員的事。很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書匠,充其量“傳道、授業、解惑”,搞教育科研只會分散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二,學校領導重視不夠。學校管理人員只是把教育科研與評先進、評優秀掛鉤,把科研工作的進行作為考核教師的手段之一。這會導致一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教育科研只是證明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是提高工資的一種手段,是換取名譽的一種途徑。
其三,不少中小學教師把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簡單地理解為的數量多少。他們盲目地通過在各種期刊上來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為了增加的數量,不惜把錢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2、監管不力
教育科研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來看,學校管理者忽視對教育科研的過程管理。很多學校出現這種情況,只重視立項和結果鑒定時的管理,忽視整個教育科研工作各個環節的監督和管理。一些教師教育科研課題申報成功,獲得立項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進入停滯狀態,申報人員將其放置一邊,學校管理者也沒有進行指導和管理。直至結題階段,申報人員才開始找資料,補記錄,編寫研究報告,東拼西湊,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個國家、省級或市級的獎狀或證書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對課題的監督、檢查、成果的鑒定上。另一方面教師在教育科研過程中存在理論指導不足。中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缺少足夠的時間及時學習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
3、經費不足
一般來說,對于各級規劃的課題,相應的管理部門應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持。但是,科研經費現狀是,科研所需要的經費遠遠高于管理部門所給予的數量,中小學教師申請的科研項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小學教師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價值偏低
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動無研究、有研究無成果、有成果無轉化、有方法論無具體方法、有定性無定量、有敘事無提煉、有課題無問題、有師本無校本、有分析無元分析”等基本問題。 教育研究成果價值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許多重要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還相當薄弱,有的還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功能沒有充分表現出來。科研的宗旨是要改進實踐。教育科研應該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服務,真正以改進教學為目的的科研活動并不多。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總體水平不高,已無法適應新形勢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針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以發展的眼光看,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正面臨著功能轉型、體制重構及機制創新等問題,需要我們在總結與借鑒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以求得教育科研在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1、更新教科觀念
與專業理論工作者的研究不同,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貢獻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而是為了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因此中小學教育科研“應主要體現以下特點: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著眼于改進工作、先進理念的引領、經常性的反思與總結、有效的交流、分享與合作。”以往許多人對此認識比較模糊,存在著過于追求理論架構,注重構建普遍適應性的“教育模式”的誤區,導致教育科研“假、大、空”,“與實際脫離”、與教師的日常工作相分離。中小學教育科研只有密切關注教育實際,開展群眾性研究,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才有可能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自覺、主動地投入,才可能發揮其真正的效用,從而獲得永久、鮮活的生命力。
2、加強組織建設
加強組織建設是學校教育科研發展的必要前提。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的“三個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一是在運行機制上。設置獨立的教科室或教科中心,做到人員固定、職能明確;根據學校實際,制定課題“立項”、“評審”及“獎勵”條例,為科研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二是在激勵機制上。將教育科研與校長評議、教研組考核、教師評聘掛鉤;組織開展“教育論壇”、“課例示范”、“論文評選”、“成果表彰”等多種形式的教科活動,多方面展示教師的科研能力;給予成果突出的科研帶頭人相應的待遇,使其“名利雙收”,從而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三是在保障機制上。實現“三個保障”:制度保障,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并具體落實到學校工作計劃中去;經費保障,要有專項經費投入,用于課題研討、師資培訓、購買資料等;時間保障,要有專門時間投入,鼓勵教師參加業務培訓,不能借口“教學任務重”而擠掉科研活動時間。
3、注重行動研究
中小學教育科研既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取向,那么行動研究就應成為一種合適的研究方式。因為行動研究是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式,以合作、參與為主要特征,以教師為研究者(強調教學反思),以具體的教育活動為研究內容,以日常的教育情境為研究背景,以教育活動的改進和教育者的專業提升為研究目的。倡導“開放-合作”的中小學教育研究范式,一方面通過專業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的合作。實現兩者在理論背景、研究技術與實際經驗之間的優勢互補。為此,應加強中小學與師范院校、教育科研機構的協作,共同開展項目研究。另一方面通過校內合作、跨校合作、跨區域合作。打破校際隔閡,跨越學科界限,實施以特級教師、名教師和專職科研人員為主的“課題責任人”制度,進行開放的、廣泛參與的合作研究。
4、改進評價機制
針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現象,需切實改進評價機制,求真求實,改變課題評審中存在的“重結果、輕過程”與“重報告、輕實際”的現象,以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在各級各類課題的評審中,除了科學性和創新性之外,還要看研究是否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看研究過程中教師的參與面是否廣,看研究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看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實效性。相應的,要改進成果評價的方式。課題成果評審除了審閱研究報告之外,更要注重考察實際效果,注意研究過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5、加大成果推廣
(1)完善保障機制。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成果選擇與組織動員)、教育科研機構(宣傳解釋與行動指導)、學校教師三者組成的成果推廣主體。”
(2)建立反饋機制。成果推廣是長期性的工作,因為成果的轉化不僅僅屬于操作層次,“它要求人們接受新的思想、理論、觀點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使轉化成為自覺行動,才有可能是教育科研成果順利轉化。”對成果推廣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反饋,及時改進。
(3)建立市級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借鑒上海經驗,在優秀科研成果產生的學校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在組織結構上倡導“科研帶頭人負責制”以及行政領導保障的雙元機制,人員結構上倡導開放式的動態組合,在經費投入上實行以項目為中心的多元投資方式,使其成為成果推廣的“培訓基地,某一研究方向或某一研究領域的情報資料中心,為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提供服務”,并利用中心輻射作用加強學術交流,擴大教育科研的影響。
6、創新培訓機制
以往的教科培訓主要采用講習班的形式,以傳授科研方法為主要內容,這種培訓方式針對性不強,實際效果不甚理想。近年來,雖然增加了“課題剖析”的內容,但對于實際提高受訓者的科研能力來說,幫助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課題研究具有實踐性與個性化的特征,沒有親身參與,實難體會個中“奧妙”。因此我們提出“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參與式培訓模式”,即將研究和培訓整和在一起,組織參訓人員按自己的需要進行某項課題研究,通過研究活動與反思探討達到培訓目的。具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行時”,從選題到結題,邊操作邊學習,研究與培訓同步;一種是“過去時”,主要是結題后的反思研討活動。這種培訓模式應當與“理論學習、專家講座、現場觀摩”等方式相結合,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統一,個性與共性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