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2: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行政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生產勞動和工作中遭受意外傷害或因長期接觸職業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職業病傷害后,由國家或社會給予負傷、致殘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屬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它關系到維護千百萬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切身利益,關系到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目前的工傷保險制度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我國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提出一些建議。
一、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
(一)我國現行工傷保險法律制度在覆蓋人員范圍上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基本上是“全民企業執行”、“集體企業參照執行”。改革開放后,涌現出大量的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有不少企業勞動條件較差,不重視安全管理,工傷事故及職業病的發生率較高,而國家又沒有及時出臺相應的勞動保護法規,在“預防”上予以強制及約束,也沒有相應的工傷保險法規強制對職工進行工傷保險,甚至出現有些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只發工資、不管傷亡的“生死合同”現象。
工人為了賺錢與雇主簽訂“生死合同”,一旦發生傷亡事故,一切損失由工人自己負責。雖然法律明確規定此種免責條款是無效的,但是如果沒有強制的工傷保險作為后盾,賠償也是不可期待的。即使很多勞動者沒有簽訂所謂的“生死合同”,用人單位也往往是在出現工傷事故后,草率處理或僅付給受傷害者醫療費用,或索性與受傷害者“解除合同”,將其踢出單位大門,對于死者的賠償也不一致。尤其是在三資、私營、鄉鎮企業中的職工中缺乏勞動保護,發生工傷后,以雙方“私了”方式對工傷職工只支付極低補償金的現象仍大量存在。由于工傷保險沒有立法,大部分外資、港澳臺及私營企業不愿參保,嚴重制約了工傷保險的發展速度。
(二)必須進行改革以擴大工傷保險的覆蓋面
工傷保險是我國目前政府文件唯一提出在“中國境內”實行的社會保險項目,范圍比較廣泛,但目前社會化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較低。工傷保險范圍的擴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它保證社會公平原則的貫徹和社會成員的安全,并保證企業機會均等、效率優先的競爭原則得以實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傷保險制度要逐步覆蓋所有用人單位。在我國,當務之急是通過立法盡快把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納入到工傷保險范圍中來。這些企業安全生產意識差、設備陳舊,發生工傷事故的數量已占全國工傷事故的一半。只有實行工傷保險的“廣覆蓋”,才能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減輕企業的負擔,保證職工發生工傷時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險待遇。如果沒有一種社會統籌的工傷保險機制,一旦發生事故或意外,企業就要單獨承擔全部風險,這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負擔,不利于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實行工傷保險就是要通過社會共濟,達到風險分擔的目的,免去企業的后顧之憂,從而改善整個投資環境。深圳市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工傷保險制度,受到了企業的歡迎,更保障了勞動者的權益。國外一些國家的工傷保險社會化程度都是很高的,職工和企業雙方面都得利。當然“廣覆蓋”是一個滾動發展逐步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參加工傷保險,權利義務應該是對等的,不能少繳費甚至不繳費也享受同等待遇。
二、工傷的認定標準問題
(一)我國工傷認定的標準及其存在問題
1.現行制度中工傷的認定標準
在工傷保險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對于工傷的認定問題,因為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給予因工傷亡者優于非因工傷亡和疾病受害人的待遇。我國目前對于工傷的認定,立法主要采用列舉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明確、具體。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使應當按照工傷處理的工傷傷亡被排斥在工傷范圍之外。
我國現行工傷認定的依據是勞動部1996年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工傷的認定,規定了10條界定標準,對全國企業統一工傷標準和認定工傷,起到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使大量的工傷得到工傷保險的認可和法律的保護。但實際中仍有一些工傷事件按10條標準難以界定,例如,職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傷害是否應當認定為工傷?職工于深夜在辦公室被害可否認定為工傷?職工值班期間外出用餐突發疾病能否認定為工傷?
2.現行工傷認定的10條標準存在著詞匯界定不明晰的問題
《辦法》界定工傷的標準表達含混,很多詞匯的含義難以界定。例如,“履行職責”的范圍有多大?如果包括了職工正常上班從事本職工作的行為,為何上班時間遭人蓄意傷害卻得不到工傷認定;因“公”與因“工”又該作如何劃分?
筆者認為,可對“履行職責”作擴大理解,在正常生產工作中遭受的不法侵害導致的人身傷、殘、亡,也應劃入工傷范圍。只要勞動者在工作生產的時間和區域內從事正常工作生產,遭遇來自他人的傷害,就應認定為工傷,給予工傷保險待遇。至于因“工”作為工傷,應該是無可非議的。目前難以把握的主要就是因“公”。公與私相對,因“公”是為了區分因“私”,由于個人私事而造成的傷害不屬工傷范圍。這也許就是因工與因公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工傷保險法規中的原因。但是因“公”的尺度較難把握,因“公”與因“私”某些時候不能完全的區分。目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勞社廳函[2000]4號文件規定,職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傷害是否認定工傷的問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規定。因履行職責遭致人身損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對暫時缺乏證據,無法判定受傷害原因是因公還是因私的,可先按照疾病和非因工負傷、死亡待遇處理,待傷害原因確定后,再按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筆者以為,從保護勞動者角度出發,此規定對受傷害的弱勢勞動者的保護不利。應當先認定為工傷,使受傷害的勞動者能盡快康復和恢復勞動能力,若確認不是工傷,則可向勞動者追償。
3.不認定為工傷的6種情況
《辦法》中還規定職工由于下列情況造成負傷、致殘、死亡的不應認定為工傷:(1)犯罪或違法;(2)自殺或自殘;(3)斗毆;(4)酗酒;(5)蓄意違章;(6)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工傷保險中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無過失責任”原則。所謂無過失責任是指勞動者在各種傷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人故意行為所致,就應當按照規定標準對其作出傷害賠償。在這個原則中排除了受害的勞動者本人的故意行為,也就是說,如果勞動者故意實施的行為導致自身的致傷、殘或致死,用人單位及雇主可免責。工傷保險制度源于近代私法中的雇工賠償制度。最初,勞動者只要存在過失或過錯,雇主即可免除責任。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不斷加強,發展到現在,勞動者的嚴重故意才能構成雇主免責的要件。
我國的勞動法律規范中沒有明確限定雇主免責的要件,但基于對勞動者權利的傾斜保護,筆者以為也應該對用人單位及雇主的免責條件進行嚴格限制。而《辦法》中的6條內容規定不明確,存在著難界定、尺度難把握的問題。如果一概不認定為工傷,不利于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比如蓄意違章,蓄意與故意的尺度如何把握?在工作過程中明知是違反工作紀律的,仍然故意違章,這是否算蓄意違章?目前還缺乏對蓄意違章的權威的解釋。有學者認為,蓄意違章,一般是指職工憑主觀臆斷,故意制造事故以達到個人目的;或因違章行為發生事故,但不采取任何措施遏制事故,任其擴大;或經常違章作業屢教不改的。勞動者及其家人蒙受著巨大的不幸,因此要朝有利于勞動者的方向傾斜。而且相對于受傷害的勞動者而言,單位取證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所有的舉證責任都由單位一方承擔,又會過度加重單位的責任,所以勞動者一方也應承擔部分舉證責任。在西方國家,沒有獨立的勞動法律部門,勞動法包含于民商法之內,而民商法一般都涉及平等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我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也是平等的法律關系,勞動者雖然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但用人單位的強勢地位還無法也不可能達到與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可能由用人單位單方面承擔所有的舉證責任。簡單地說,如果用人單位否認勞動者的傷亡屬于工傷,舉證責任的分擔就是“誰主張,誰舉證”,用人單位主張不屬于工傷,就要由用人單位承擔主要的舉證責任。
三、工傷保險的待遇問題
(一)我國目前工傷保險待遇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國目前工傷保險的待遇構成還是比較合理的,但待遇標準和水平均偏低。現行的工傷傷殘待遇和死亡待遇都是按本人標準工資計發的,基本上還是五六十年代的標準。改革開放后職工收入提高了,工傷待遇標準與工資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再加上待遇沒有正常的調整機制,傷殘待遇及死亡撫恤就顯得更低。傷殘職工及死亡者遺屬本來就屬于社會最困難的群體,在此情況下,他們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
1.1市場食品安全在流通領域的狀況(參考了2008年數據)
近年來,由于大力推行認證、索證、索票、信用檔案、場廠(地)掛鉤等準入制度,市場食品安全把關作用得到加強。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業采用了國際標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45%通過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類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7.11%設立了無公害產品專區,16.31%設立了綠色食品專區,6.14%設立了有機食品專區,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礎建設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環境因素的占59%,實行食品衛生安全崗位責任制的達91%,把食品安全指標量化并作為考核依據的達86%。2004年,全國32.9萬家食品經銷企業中,有15.1萬家建立了進貨驗收制度,14.5萬家建立了購銷臺賬制度,11.9萬家建立了銷售食品質量承諾制度。
1.2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在市場實行監管作業
批發市場普遍實行了自檢制度,實施檢測的零售店鋪數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務部門定點檢測機構已覆蓋了較大的范圍,并形成了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機構受托檢測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三道“防線”。據調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2.6%設立了檢測室,55.1%配備了專職檢測人員,其中最多配備了62人;連鎖超市中,73%配備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建立了目標責任體系,21%向其所屬門店派出衛生質量巡查專員。
2食品經營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經營者自律
1)食品經營者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必須對經營的食品安全負首要責任,嚴把食品質量入市關
2)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健全內部質量管理制度,落實領導、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食品質量查驗責任,設立食品質量監督員。嚴格執行食品質量查驗,查驗食品質量的真實性,嚴防有毒有害、污染、變質、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進入經營場所,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3)食品經營者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所經營的食品向消費者做出質量承諾。
4)食品經營者經銷的食品質量必須合格、價格合理、計量準確,不經銷有毒有害、污染、變質、過期、不合格食品或者無廠名廠址、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經營者銷售食品必須向消費者提供相關質量合格證明,出具銷售發票等購物憑證。
6)食品經營者對消費者發現存在質量問題的食品、包裝標識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或者經國家有關部門抽查檢驗判定為不合格食品,或者經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檢驗檢疫等部門確認的消費者申訴舉報的假冒偽劣食品,可憑購物發票等憑證予以退換,并依法予以賠償。
7)食品經營者應當積極負責的維護消
費者權益。對質量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進行清理、登記、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質量檢驗檢疫、衛生行政等部門報告。
2.2經營者自律是根除違法經營行為的關鍵。
近年來,盡管各地農村工商所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整治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銷售超過保質期、“三無”、變質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進銷貨臺賬制度)的違法行為,但這些違法行為在農村尤其偏遠農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點在于農村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未真正擔負起社會責任、嚴格做到自律經營。
1)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
農村工商所可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讓每個農村食品經營者知曉該法,并入心入腦,增強經營者自律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時,農村工商所一定要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食品經營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筆者所在的農村工商所,就在該法頒布之前,向轄區內的所有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發放了“食品安全溫馨提示書”,把農村食品經營者最常見的6種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和相應付出的違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舉在提示書上,并在提示書中提醒他們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經營成本,食品經營者一看提示書就明白自己該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門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場檢查的頻率和查處的力度
農村工商所要加大對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市場巡查頻率,認真、細致地查找經營者店堂和倉庫中的食品,檢查其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情況。發現其有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剛開始時務必要考慮到廣大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實際狀況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議推行行政指導和柔性執法,保護絕大多數農村食品經營者守法的積極性,相信他們會自覺行動起來,擔負起社會責任,改正違法行為,做到自律經營,絕不能粗暴執法,一罰了事。但對那些屢教不改者,要堅決依法予以重罰,直至其關門倒閉,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經營者,促使其自律經營。
3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存在有以下問題(以農村為例)
3.1集市散裸裝食品的“兩防”設施不夠完善,農村集市食品近60%為散裝、裸裝,雖然有的業戶添置了網罩,解決了防蠅問題,但防塵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裝食品標示不清晰,調查發現,農村商店所售的散裝食品多數無原料說明,無加工日期,無保質期,消費者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
3.2農村雜貨店食品混放嚴重。農村雜貨店規模較小,衛生狀況較差,商品類別較雜,洗化用品與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隱患。
3.3銷售三無產品、超期食品現象依然存在。部分經營業戶銷售本應淘汰的過期商品,少數業戶為牟取利潤違規銷售三無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3.4部分食品質量堪憂。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凍、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標現象。部分飲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簡易勾兌而成,未經殺菌處理,便進入市場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裝質量低劣危害人體健康。許多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選用質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進行食品外包裝,有些企業使用未經充分消毒殺菌的二次包裝,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3.6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1)部分生產企業和批發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質食品供應鏈。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價戰略向農村傾銷;部分批發商貪圖利潤,批量采購低價劣質產品;一些零售商只顧“適銷對路”,對食品質量置若罔聞,銷售低價“三無”商品。很多劣質食品和“三無”食品,正是通過這一供應鏈條流入農村市場。2)農村消費能力偏低,農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農村總體經濟水平不高,農民購買能力不強,質量過硬的名優食品難以占領市場。很多農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時,多數農民辨偽能力不強,在消費時沒有查驗證照和索要發票的習慣,給一些“三無”食品、過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農村埋下了隱患。3)農村市場存在監管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現出“跨區域流通、多部門交織”的特點,多數劣質食品由外地加工窩點制造并向本地輸出,打掉這些加工黑窩點,需要區域合作、部門配合,存在一定難度。農村食品銷售網點多、分布散、流動大,難以實現集中監管。
4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的意見建議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制。
要有效整合監管資源,促進監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監管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助、無縫對接的聯動機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做到監管工作全履蓋和經常化。
4.2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是做好監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狀況,還要繼續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提高整體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鼓勵其積極舉報違法案件,達到實時監管的效果。
4.3強化食品源頭監管
要繼續加強農產品源頭的監管,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加快無公害基地和無公害產品建設,對已通過認證的無公害基地的產品實行動態監管。要繼續加強對外來食品的監管,建立健全各項監管制度,實現食品質量監管關口前移,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確保食品源頭安全.
4.4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監管
要大力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要切實落實經銷企業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質量承諾制度;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質量監測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銷毀、公布制度,加大對違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流通環節經營秩序規范。
4.5加大餐飲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餐飲衛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加大對餐飲衛生的監管力度,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對餐飲單位食品、餐具等進行經常性檢查、監測機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要加大對無證經營的整治,開展集中整治衛生不合格現象,規范其經營行為,保證食品清潔衛生。
4.6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和培訓教育
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廣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防范能力。要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業主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增強企業法人的第一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把好食品安全“入口關”。
4.7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在制定、落實國家和行業標準、產業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誠信建設、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形成自律機制,從而作為支撐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會組織
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一)藥品名稱概念
藥品名稱包括通用名稱及商品名稱。由于藥品的特殊性,WHO(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藥品國際非專利名稱(INN),即國際通用名稱。無論各國的專利名稱和商標名稱如何,都可使全世界范圍內一種藥物只有一種名稱。我國與之對應的中文通用名即法定名稱,即藥品的通用名稱或稱藥品的法定名稱。
藥品商品名稱是藥品生產企業在申請注冊藥品時,根據自身需要而擬定的藥品名稱。06年藥監局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藥品商品名稱的管理通知》中規定,藥品生產企業對本企業生產的藥品,可根據實際需要,在法定的通用名稱之外,另行擬定商品名,報衛生部藥政管理局批準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該商品名作為商標注冊;藥品商品名稱須經藥監局批準后方可在藥品包裝、標簽及說明書上標注;藥品說明書和標簽中標注的藥品名稱必須符合藥監局公布的藥品通用名稱和商品名稱的命名原則,不得使用與他人使用的商品名稱相同或近似的文字。藥品商品名稱的特殊性在于實行審批制度,由國家食品藥品臨督管理局負責。嚴格來說,藥品商品名稱并非是知識產權上的法律概念。在注冊為商標之前,它僅是某個藥品的通俗名稱,不受法律保護;除非是知名藥品的特有名稱,才作為一種商業標識受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而一旦成為注冊商標受商標法保護后,實質上可以稱之為藥品商標名。所以,藥品商品名并不應視為藥品名稱,而是定性為商業標識更加準確。
(二)與商標的比較
由于商標必須具有顯著性特征,不能使用直接表示藥品功能等特點的標志,但藥品商品名稱卻可以體現其自身的特點和功用。
藥品商標雖與藥品名稱同為使用在藥品上的標記,但兩者的功能有所區別:藥品的商品名稱不同,則意味著處方藥名、賦形劑、原料質量、生產過程等不同;藥品商標則用于識別不同藥品生產廠商或藥品品種、劑型,同時具有品質擔保功能,保證藥品的同等質量,維護其良好聲譽;另外,還兼有廣告性和宣傳性。
藥品名稱和商標可能互相轉化:藥品商品名稱通過使用獲得顯著性后可作為商標注冊;而商標也可能因為使用不當而喪失顯著性,從而演變為藥品通用名稱,如阿司匹林、仁丹等,都曾是注冊商標,但最后喪失了顯著性特征。已取得商標注冊證的商標可以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藥品商品名。
二、藥品名稱與商標權的沖突
(一)可立停案案情簡析
原告為九龍公司生產的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液在1994年1月由原衛生部藥政管理局批準其商品名為可立停。2003年2月,九龍公司重新申請并取得了藥監局頒發的包括可立停商品名在內的新的藥品登記證書。1999年至2005年期間,康寶公司就其可立停糖漿廣告的畫面及其文字內容多次向山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批,并獲得該局的廣告投放批準。2000年6月6日,康寶公司提出爭議商標注冊申請,商標局對爭議商標予以核準注冊。本案經由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一審、二審判決及最高院駁回再審的申請后,終于落下帷幕。
(二)沖突表現
藥品名稱與商標權的沖突主要是藥品商品名稱與商標之間的混淆及糾紛,表現為:
工商管理能夠極大地規范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并促使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從工商管理職能上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為更好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秩序,而具備的職責與功能,也是工商管理各部門活動的總和。工商管理通過對市場主體準入標準的規范,強化市場監管,來促使市場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并加強自身的權威性,強化法律監督體系,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權益,讓市場經濟秩序更加有序而完善,從而推動經濟的不斷發展[1]。
一、工商管理概述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屬于市場經濟中常見的一種管理專業,其研究的內容主要為工商企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理論。工商管理具有較強的應用性特征,涵蓋了管理學、經濟學等知識,通常可將其分為行政管理與企業管理兩大類,兩者間在研究的內容與策略上有著較大的區別。其中,工商企業管理又可細分為內部行政與戰略部門;而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標,則是為了維護并建立市場秩序,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來對經濟活動的主體予以監督和管理。
(二)工商管理的特征分析
工商管理較為系統繁雜,涉及的事務較多,幾乎涵蓋了與商業活動相關的所有經濟活動。依據工商管理的目標與任務,大致可將其特征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為綜合性,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市場經濟的各個環節,需要對經濟活動的主體進行監督與管理,并對各項交易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核,這種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決定了工商管理的綜合性特征;其二為程序化,由于工廠行政管理為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在實施管理干預過程中,需要從國家利益出發,且法律法規要體現出國家的利益以及經濟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工商管理依法監督,按照規范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其三為權威性,由于工商管理部門隸屬于國家行政機關,其管理活動體現出國家的意志,所以,其與經濟主體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系,當然也不會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中,而是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市場秩序進行管理,以維護國家與民眾的利益;其四為關聯性,由于工商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監管的手段進行市場秩序的構建,這種方法間接參與到國家的宏觀調控中來,以保持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得以正常的執行,而在經濟活動主體出現違規行為時,工商管理部門需要依法對其進行監督與管理,這種關聯性使得市場秩序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2]。
(三)工商管理的職能作用
工商管理的功能旨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并維護市場秩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工商管理的基本職能作用上看,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宏觀調控的手段
工商管理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一種主要手段之一,通過有效的工商管理,能夠確保經濟主體的穩定。而若是工商管理部門在市場經濟管理中,沒有按照國家的宏觀政策高效執行,也沒有發揮自身應有的職能,就會影響到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同時阻礙到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工商管理的經濟調控作用不能在短時間內反映出來,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新的政策制定與不同的管理手段都會對市場的發展造成影響。
2.管理市場經濟的方法
工商管理部門在整個社會經濟市場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維持市場秩序,促使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還需要對市場經濟活動的有序性、公平性進行監督與管理,并以市場發展規律為基礎,調整管理手段,特別在社會經濟市場極不穩定的狀態下,要及時解決絕大多數企業面臨的問題,并讓消費者通過合法程序正確維護自身的權益。
3.培養良好的市場主體
工商管理還需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市場主體,對其積極引導,以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增加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促使企業與行政部門之間的關系得以協調。需注意的是,健康良好的市場主體,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經濟體系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是確保執法正常進行的前提。
二、工商管理對于經濟發展的主要促進作用
(一)構建市場主體的準入規范
工商管理部門主要對市場經濟主體的合規經營狀況進行監管,在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方面發揮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工商管理,今天我國的經濟就不會得到如此飛速的發展,且市場經濟主體的準入機制也就不會如此的合理與規范[3]。在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管中,工商管理部門首先要對其準入條件進行嚴格地審查,并通過層層的審批、登記之后,才能夠進入市場。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準入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進入市場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在這種環境下,工商管理企業也需要提高甄別能力,并強化市場準入標準,對市場主體進行嚴格的審查,按照審批程序,來培育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市場主體,構建一個規范化的注入機制,以維護我國的經濟秩序,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促進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
培育與監管市場主體,能夠有效促進各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而在這種發展中,還需要以完善的經濟體系作為支撐。市場體系是經濟運行的關鍵環節,也是商品正常貿易的支撐,其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商管理能夠促進市場經濟體系得以完善,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為資源配置方面。合理的配置經濟資源,可以避免有效資源的浪費,并確保經濟的健康與穩定發展,讓市場體系的建立更加的完善。通常來講,合理有效的資源分配體制,是指引稀缺資源進入亟需部門,調節市場秩序的主要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經濟運行質量,讓有限的資源轉變為產品,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二為國家政策的落實方面。要貫徹落實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還需要以市場的實施與傳導機制作為支撐,對商品的供求關系予以調節,進而形成相對合理的價格調控體制,引導企業有效生產與經營,以達到間接宏觀調控目的[4]。
(三)強化市場的監督管理作用
工商管理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進行有效的市場監管,讓市場主體合理、合法經營,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整體狀況來看,還存在較多的違法亂紀行為,使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充分發揮工商管理的作用。尤其在不良競爭與壟斷行為中,工商管理更要充分發揮市場監管的作用,來穩定投資運營環境,讓更多誠信、健康、具有發展潛能的投資商進入市場競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5]。同時,工商管理部門還要注意結合市場的實際狀況,對壟斷行為進行干預,以免市場經濟規律與秩序受到影響。而在企業的商標權維護中,工商管理部門要對違法仿冒企業進行嚴厲的打擊,以保護合法企業的商標權,以免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降低其核心競爭力,并使其發展信心受挫而對市場經濟造成沖擊。(四)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工商管理部門在對市場經濟主體進行管理時,還要注意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堅決擁護法律的權威性。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賦予了工商管理較大的職權空間,其管轄范圍較廣,監管的事項較多[6]。所以,在進行市場經濟體制管理時,工商管理部門要嚴格地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工作執行,增加執法力度,在提升自身權威性的同時,讓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保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需要注意的是,工商管理不僅僅是對市場主體的監督與處罰,更要對其進行引導,必要時進行行政教育,使其合法經營、有效經營,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工商管理能夠促進經濟得以全局、持續的發展。當前,工商管理部門的職能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更加的顯著。工商管理不僅加強了各方的協助,也讓行政部門與企業關系變得更加的協調,同時也完善了行政管理機制,讓市場競爭環境更公平、有序。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不斷地加深。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對于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的需求,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并規范市場主體的準入門檻,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對市場加強監督與管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以推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者:張強 單位: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濤.現代遠程教育經濟管理類專業畢業論文的現狀與對策——以遠程開放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5(1):23-27.
[2]劉艷.淺談經濟發展及工商管理的關聯性[J].現代商業,2015,15(35):94-95.
[3]領才讓加.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工商管理的發展情況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3(1):220-221.
2011年4月,江蘇80后男子王某與陳某通過網絡結識后,商量合伙制造冰毒(甲基苯丙胺)。2011年6月初,兩人在南京溧水租賃房屋,分幾次購買了大量復方鹽酸偽麻黃堿緩釋膠囊(即新康泰克),利用購買的設備、試劑提煉制毒原料偽麻黃堿,制造出冰毒。2011年6月29日,兩人在出租屋內被抓獲。王某、陳某共同制造冰毒95克,兩人一審均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
一、用于藥理學及臨床用藥指導教學
新康泰克為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感冒藥,分為紅色裝和藍色裝,案例中用于提取偽麻黃堿的為新康泰克藍色裝。
紅色裝即美撲偽麻片,為復方制劑,每片含對乙酰氨基酚500毫克、氫溴酸右美沙芬15毫克、鹽酸偽麻黃堿30毫克和馬來酸氯苯那敏2毫克。其中對乙酰氨基酚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熱鎮痛作用;鹽酸偽麻黃堿選擇性收縮上呼吸道血管,可消除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等癥狀;氫溴酸右美沙芬能抑制咳嗽中樞產生鎮咳作用;馬來酸氯苯那敏為抗組胺藥,可消除或減輕感冒引起的過敏癥狀。紅色裝主要用于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四肢酸痛、打噴嚏、鼻塞、咳嗽和咽痛等癥狀。
藍色裝即復方鹽酸偽麻黃堿緩釋膠囊,為復方制劑,每粒含鹽酸偽麻黃堿90毫克、馬來酸氯苯那敏4毫克,可減輕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癥狀和鼻竇炎、枯草熱所致的各種癥狀,特別適用于緩解上述疾病的早期臨床癥狀,如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
二、用于藥事管理與法規及藥品經營質量管理教學
(一)用于藥品包裝管理教學
對照案例中的藥品包裝圖片講解藥品的名稱。
復方鹽酸偽麻黃堿緩釋膠囊是藥品的通用名稱。通用名稱是列入國家藥品標準的藥品名稱,是同一種成分或相同組方的藥品在中國境內的通用名稱,具有強制性和約束性,不可用作商標注冊。新康泰克是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準的注冊商標,具有專屬性,為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專有。畢業論文
藥品包裝標簽中應當顯著、突出藥品的通用名稱。注冊商標應印刷在藥品標簽的邊角,文字以單字面積計不得大于通用名稱所用字體的四分之一。
(二)用于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教學
易制毒化學品是指可用于制造海洛因(白粉)、甲基苯丙胺(冰毒)、可卡因等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物質。麻黃堿、偽麻黃素、甲基麻黃堿、去甲麻黃堿等麻黃素類產品作為制造冰毒的主要原料,我國列入第一類易制毒化學品管理,對其生產、經營、購買、運輸和進出口出臺了嚴格的管理措施。案例中犯罪分子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麻黃素類作為冰毒制毒原料,因此通過各種手段騙購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從中提煉用于制毒。
(三)用于國家有專門管理要求的藥品教學
近年來,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從正常藥用渠道流失被用于制毒的問題頻發,此類藥品已被列入國家有專門管理要求的藥品管理。藥品監管、公安、衛生等部門先后多次發文強化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的管理。單位劑量麻黃堿類藥物含量大于30毫克的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如本案中的復方鹽酸偽麻黃堿緩釋膠囊)被列入必須憑處方銷售的處方藥管理,藥品零售企業銷售含麻黃堿類復方制劑,應當查驗購買者的身份證,并對其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予以登記,一次銷售不得超過2個最小包裝。
三、用于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教學
藥物的化學結構是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此案例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麻黃堿類藥品化學結構的記憶。
四、用于遠離、珍愛生命教育
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中吸毒現象時有發生,青少年學生吸毒占我國吸毒總人口的近80%。在教學過程中還可用此案例拓展生命教育,列舉吸毒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嚴重危害,教育學生遠離、珍愛生命,積極參與宣傳禁毒,增強社會責任感。
1•人才培養定位不準。很多人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所以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就應該把重點放在決策能力、決策方法的培養上,于是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方案時偏重于管理的后一環節———決策,而忽視了管理信息獲取分析、方案執行控制等中間環節的能力培養,這也是造成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學觀念更新不及時。隨著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育觀念、先理論后實踐的課程實施策略、實踐依附于理論的教學模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這一改變在受傳統影響更深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中卻不夠明顯,以實踐為主導、以理論“必須夠用”為標準的觀念難以被充分接受和落實,強調知識的系統化和完整性依然是專業教學計劃制訂的重要原則。
3•課程體系改革不徹底。當前課程體系中的課程安排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課程整合力度不夠明顯,理論教學的比重太高,實踐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在教學計劃中大都分為基礎課、專業課、實習實訓三個部分,實踐課程依附于理論課,課時較少,實驗、實訓內容缺乏可操作性,技能實訓項目不足,技能訓練時數不夠,沒有能夠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4•實踐教材匱乏,實訓手段落后。筆者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圖書市場中公開出版的綜合實訓教材不足六本,其數量遠遠滿足不了眾多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訓教學活動需求。同時,當前工商管理類實訓手段也較為落后,主要采用課堂案例教學、機房多媒體軟件操作等形式。缺乏實踐動手的切身體會,也缺乏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二、創新型工商管理專業綜合實訓體系的構建
(一)明確綜合實訓體系的構建目標
工商管理類專業是經濟管理學科中相關專業知識綜合度較高的一個門類,所培養的人才要求具有較為寬廣的經濟和相關學科知識,具備從事企業管理工作所需的“一專多能”的通用型才能,以適應信息經濟時代對工商管理人才的多樣性需求。工商管理專業綜合實訓體系的具體目標要求是:建立與工商管理專業理論課程既相關又相對獨立的工商管理實驗課程體系,發揮學科交叉及學科綜合應用的特色和優勢,充分挖掘實訓教學環節中有利于提升受訓者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合理利用實訓教學中的各種軟硬件資源。
(二)構建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在培養計劃修訂過程中,重視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工作,深入研討課程及其他教學環節的設置,構建和完善由專業課程、專業實習、課余實踐等一系列環節組成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設置和加強與專業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關的課程和教學實踐環節,專業主干課程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設置綜合模擬課程,結合管理專業特點,注重提高學生表達與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加強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學內容。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培養計劃的修訂工作,理順相關課程之間及實踐環節之間的關系,積極開展教學研討活動,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探索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現實途徑。在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工商管理類專業自有實踐課程為核心,充分擴展企業與工商行政管理局、稅務局和開戶銀行等各機構的業務往來關系。
(三)完善實訓教學層次
構建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實驗教學體系應該從四個層次進行:專業感性認識實驗、單一課程模擬操作實驗、專業綜合性實驗、跨專業綜合實驗及畢業實習設計。四個層次是依次遞進的關系,前一個層次是后一個層次的基礎,后一個層次是前一個層次的發展,每個層次都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指導思想進行教學。
1•第一層次:專業感性認識實驗
設計專業感性實驗環節,其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對不同類型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運作流程和管理實際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興趣。實驗環節可以設計為經管綜合實驗中心的觀摩講解,校外企事業單位現場參觀等。
2•第二層次:單一課程模擬操作實驗
根據工商管理專業各主干課程學習的需要,開設系列實驗課程或實驗項目。可針對每一門主干課程開設一門實驗課程。這些實驗課程的內容是相應主干課程的核心知識,其作用是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專業知識在管理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應用方法。3•第三層次:專業綜合實驗根據工商管理專業各主干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開設綜合性實驗課程。此類實驗并非某一課程綜合知識的運用,而是多門課程綜合知識的運用。通過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學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課程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
4•第四層次:跨專業綜合實驗及畢業實習設計
根據工商管理專業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及作用,本階段通過設計仿真綜合實習,將不同專業的學生置身于仿真的虛擬環境、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中,以某一行業企業的生命周期作為主線,完成模擬企業的真實經營與運作,實現學科相關知識的有機整合,并以所管理企業的經營數據為分析對象,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完成畢業實習設計及畢業論文的撰寫。
(四)創新實驗教學模式
實踐是理論知識在具體工作中應用的一種形式,工商管理類專業知識的空泛性加大了實踐活動設計的難度,為了能讓學生在工商管理綜合實訓中充分理解所學的管理知識,并能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輔助管理活動的開展,這里提出“場景模擬+信息化”的實驗教學模式。
1•場景模擬實驗
將綜合實訓場地搭建成為一個高度仿真的企業管理環境,以彌補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不足。在該實訓場地中,學生將依據實訓教師精心設計的企業管理案例,以傳統的手工處理方式完成企業經營管理環節。針對民辦高校生源的特點,其畢業后主要去企事業單位的一線管理工作崗位,對其能力的需求應該是重實施而輕決策,通過仿真環境的手工業務處理實訓,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專業知識,掌握日常基本業務處理流程。我們稱之為“授之以漁”。
2•管理信息化實驗
案例教學法在國外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然而它在課堂上的真正運用,卻始于1870年美國哈佛大學蘭德爾教授,最初運用在法學院和醫學院,在當時,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1]到了20世紀初,案例教學開始被運用于多個學科,其內容與方法日漸豐富和完善,并在世界各地的課堂教學中受到熱捧。其實,我國的案例教學法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具雛形,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復也。”就是案例教學的模式,只是由于種種原因,本土案例教學在我國并沒受到重視與研究。只是到了1979年,我國工商行政代表團訪問美國后才介紹到國內的,我國教育界從1990年開始探索運用案例教學。近年來,我國高校開始了一些學科的嘗試,但由于起步晚,僅僅在一些學科和領域開展,“未被看做一種普遍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2]
案例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收集整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與事件的有機結合體,它們富含教育價值。案例教學法就是以案例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分析討論這種案例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案例的選擇要典型、簡練。案例在案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借助案例來說明抽象的理論和觀點,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具有真實情境的教育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這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越來越符合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化培養的需要,適應人才職業化、課程職業化的要求,[3]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就倍受青睞。
一、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應用文教學就如工廠生產批量的產品一般。學校似工廠,課堂似車間,學生似成批的產品,課堂教學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封閉、僵化、沉悶的狀態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耳、眼、手等器官被調動起來了,但是大腦思維活動變得越來越缺氧了。學生機械地從教師和教材中識記知識,卻不會思考和加工所學的知識。這種教學使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創造性,更無法根據現實職場的需要去寫作合適的應用文。
傳統的應用文教學因其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課堂產生厭倦情緒。教師的滿堂灌更使學生只會聽,不會想。過分依賴教師,把學生訓練為紙上談兵的聽話者,卻訓練不出思考者,訓練最多的是書本知識,很少訓練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
應用文寫作的理論教學和實際處理方式差別很大,教師重理論輕實踐。課堂教學中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增加知識的寬泛性與深刻性,把應用文寫作當成一種純技能的訓練,忽視了應用文寫作鮮明的實用性,內容的豐富性,思維的邏輯性,結構的嚴謹性,強烈的時效性。應用文的語言是平實簡約的,但是有些文種語言也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例如演講稿、競選詞這類文體的寫作,需要從教學中尋找生動的案例來詮釋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同時也要注意運用修辭方法來創設氛圍;需要對語言進行加工、潤色,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魅力,這樣才能表達深邃的思想內容。
二、案例教學法有利于高職院校的應用文寫作的教學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經濟日益全球化,應用文寫作的內容趨于經濟化,使用范圍開始國際化,寫作技巧變得現代化。熟練掌握各種文體的應用文寫作對于未來職場工作者是必備的職業素質。“加強能力培養,突出使用原則”,[4]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不僅是語文素養的需要,更是職業素養的需要。在這種情形之下,案例教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富于實踐的且有明確目的的、以行動為導向的訓練就在高職應用文教學中應運而生。
高職應用文寫作是以有效的行動為目的的,解決實際問題是其突出的表現。如專業文書寫作、行政公文寫作、事務文書寫作、日用文書寫作,特別是和學生上學密切相關的應用文,如:畢業設計、畢業論文、調查報告等,以及求職應聘期間的應用文,如:求職簡歷、求職自薦書、勞動合同等,這些文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求職面試、職場工作休戚相關。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應用文寫作能力就成為一個現代人必備的重要能力,成為未來職場競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體現在公務員考試中。應用文寫作技能已經成為各類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必備素質,也是奠定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的必修課,更是成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工作、生活手段。
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真實性。課堂中的案例是具體的實例,具有典型性,與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案例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模仿實踐的過程,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最佳途徑。課堂案例的展示,為學生創設了案例情境,這樣就可以把社會與生活引入課堂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短期內接觸具體問題,對現實問題和未來將出現的問題做出反應。案例濃縮了現實問題,通過虛擬情境的實踐,不僅可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其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能力。
案例分析的答案應是開放的和多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獲得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種指向性的答案。開放的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權威性,教師無需按照設定的內容講授,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歸納、總結,用恰當、精煉的語言概括本案例所蘊含的規律及核心內容。由于學生直接參與案例的收集、分析、討論和評價,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教師可以使每個文種的相關理論知識問題化,讓教學從“傳授型”變為“研討型”;由“教為中心”變為“學為中心”。案例教學改變了教師單純講授“理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分析討論案例“實踐為中心”的模式,以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代替教師的說教。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使用語言的個體來說,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清楚地傳達出來,因此,口頭表達能力對個人將來的發展十分重要。課堂討論為學生提供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舞臺,他們要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除了口齒清晰,還要合乎邏輯,有時還須即興發揮,這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準備討論之前,學生需要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和相關資料,要學會收集、歸納、整理、概括信息的能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歸納概括出作者的觀點,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討論過程中,學生又要仔細傾聽別人的看法,在相互討論中學習,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得出正確的結論,這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應用文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一)良好的知識儲備是教師實施案例教學的關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實行案例教學前教師需要做好兩方面的準備工作:一方面是研習國家相關的法規和政策,關注時事動態新聞。教師需要了解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有關《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關注國家政策法規,新聞動態。及時研究政策,領會精神,把握動態,勤于思考,善于借鑒,樂于實踐;另一方面是熟練掌握與應用文寫作相關的專業知識。一個好教師要有淵博寬厚的知識底蘊和熟練精通的專業技能。作為現代的高職教師,要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技能,了解大學生的就業需求,把新技術、新知識及時引入課堂,用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構建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學習與教學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并能融會貫通到專業知識體系之中,既要精深,還要廣博。
(二)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過程重于結果,組織課堂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以課堂討論案例為代表,可劃分為兩個階段,五個環節。
第一階段是課前準備階段,該階段要做好三個環節的工作:
①布置案例并分配任務;
②學生分析案例;
③小組討論案例,寫出發言稿,推選出發言者。
一切事物的成敗取決于它的開始,案例教學亦然。首先,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的性別、性格、生源地等因素,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其次,一般在一周到兩周左右,教師要把準備好的案例資料發給學生,對有針對性地列出一些思考題。這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學生要按照給出的案例資料查閱、搜集信息。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自主尋找答案,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這樣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第二階段是課堂討論階段。該階段要做好兩個環節的工作:
①小組集中討論。各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發表本組對案例的處理和分析意見,發言時間可以控制在10分鐘之內。發言之后,要回答其他組成員的提問,也可以由本小組成員來回答。教師要及時針對各個小組的方案進行引導,對集中問題和處理方式由同學互動進行重點討論;
②教師總結各小組的觀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和總結,也可以由學生進行書面總結。
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通過不同處理意見進行比較分析,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提高高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積極作用。歸納總結可以加深學生的體會,從案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會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這兩個環節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觀。案例常常是引發思考的資料,啟發性較強,能夠擴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從而使案例的借鑒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當然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與思維能力時,也可讓學生自己提供案例,以此了解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文種寫作方面的問題。教師選擇適當的案例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對重點問題加以講解,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這樣,教師與學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真正達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
四、對案例教學法的展望
案例教學法的優點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也是改變我們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機器般死記硬背,教師似某一軟件一樣呈現給學生不變的知識現狀。在高職應用文寫作中,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了探索性的選擇案例,并且自編案例建立自己的案例庫,以便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所需。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課堂經驗,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指導。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案例教學法也有缺點,準備案例的時間比較長。一個有效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經驗,這樣案例教學法對老師和學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案例的選擇要精當,注重引導討論的方向,不能流于形式;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做知識鋪墊,對學生課前預習就提出了很高的標準,這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收效明顯, 對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成為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這也為今后的案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童旭紅.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適用性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9):39.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國經濟市場開始有了新的改革和發展,國際貿易中的電子商務已經成了我國的主流業務,對于各個企業來說更是通過電子商務開始與國際接軌,國際貿易中的電子商務本身已經與我國企業發展和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從現今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現狀來看,我國應該及時根據市場主流對本國電子商務業務進行更新,這樣才有可能看到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本文就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影響與我國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應用策略
國際貿易中的電子商務其實是因為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而逐漸改革的,尤其是在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時代,電子商務已然成了國際貿易的主要途徑,可以說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成就了國際貿易,所有的商業信息開始通過電子商務流向國際,使整個國際貿易市場更加多樣化,若我國掌握了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運作規律,那么就能使我國的電子商務得到一個更好的發展。
一、我國應用電子商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水平較低。
我國企業水平較低主要體現在,企業單獨開展網上采購和銷售目前只能算少數,因為許多企業根本無法完成電子商務的整個運作流程,雖然我國有一小部分的企業能夠單獨完成電子商務運作流程,且積極性十分高渴望能夠將企業電子商務帶上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這類企業沒有認識到電子商務的真正意義,仍然對電子商務國際化呈待定的狀態。
2、網絡不安全。
由于電子商務的整個運作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復雜的環節,如資金轉向、資料安全、物品安全等,尤其是用戶在互聯網上結算時的信息安全更加重要,但從我國電子商務整個運作過程來看,我國電子商務仍然存在著網絡不安全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黑客攻擊現象過多,另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本身就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使得整個網絡安全更不安全。
3、沒有相關法律約束。
電子商務不僅與用戶、企業有著緊密的聯系,更與工商行政管理、保險、銀行等部門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若電子商務的物品地區不一致,還與地區、國家有關,由此可見電子商務確實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對其進行約束,但是由于我國電子商務目前才剛剛起步,還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沒有一個完善的、與電子商務有關的法律法規來對其進行很好的約束,因此我國電子商務常常在地區不同的調節上出現問題。
二、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影響
1、改變國際貿易方式。
第一、不用再進行面談直接可通過網絡的形式完成國際交易;第二、完全和不完全國際貿易方式,完全國際電子商務貿易方式為可直接通過電子商務市場完成貿易,不完全國際電子商務貿易方式為,一些物質類的東西無法實現互聯網交易,需要借助其他交易方式;第三、將傳統票據的交易形式轉變為流程交易形式,直接改變了國際貿易交易形式。
2、改變國際貿易銷售方式。
第一、網絡互動銷售,由客戶對電子商務中的物品發起提問,電子商務操作人員對其進行解答,并以互動的形式完成銷售。第二、整合式銷售,這種銷售方式是因為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而存在的,這種銷售方式基本不用通過溝通的流程,一般是直接一對一地進行銷售。3、改變國際貿易管理方式。電子商務已經對國際貿易的銷售和交易等流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自然而然也會逐漸改變國際貿易的管理方式,如下:第一、商品招標;第二、許可證發放;第三、海關管理;第四、進口商品的檢驗管理;第五、過程國際化管理。
三、我國應用電子商務的有效途徑
1、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
我國企業要想使電子商務有一個好的發展,首先就應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深入了解電子商務市場各個環節,才能夠正確認識電子商務。第一、了解電子商務的互聯網特點;第二、了解電子商務客戶的喜好;第三、了解電子商務網站的銷售形式;第四、了解企業在電子商務行業的實際運作情況;第五、了解商品銷售不出去的原因;第六、了解電子商務如何與國際接軌。
2、選擇正確的電子商務網站。
一個好的電子商務網站能夠為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選擇適合企業銷售、發展的電子商務網站更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從我國目前電子商務網站的現狀來看,今后我國電子商務網站只有兩種發展可能,一是門戶化、大型化,如阿里巴巴,二是專業化、行業化,如中國玩具網。
3、制定電子商務計劃。
制定電子商務計劃既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實現電子商務與國際接軌的重點項目,企業可以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而制定有發展前景的計劃,可以從計劃時間長短、實施計劃的目的等而制定。
4、建立多樣化電子商務網站。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網站基本都屬于服裝行業,其他行業的電子商務網站基本沒有,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可以根據商品類型的不同,創建多樣化的電子商務網站,尤其是可供人們快速消費的網站,或者建立一些富有我國傳統文化特色商品的電子商務網站,使更多人能夠了解我國文化特色,以此來實現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接軌的目的。綜上所述,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影響,不僅只影響了國際貿易市場的運作形式,更影響了整個電子商務的改革發展流程,對于我國電子商務正待發展的國家來說,我國企業還需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條件來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電子商務網站,尤其是要針對現今電子商務市場情況來制定相關的企業電子商務計劃,才能使我國電子商務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璐.電子商務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4
[2]張冬青.我國林產品貿易應用電子商務策略與技術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4
[3]劉電威.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及我國的應對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9)
[4]耿思堯.電子商務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及策略初探[J].商場現代化,2015(04)
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范文二:高校國際貿易教學變革思考
摘要:
中國加入到WTO后,對外貿易總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于人才的需求開始增大,使高校開始面臨更大的教學壓力。不過,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制下,主要的社會人才培養基地,肩負著提升社會發展的重任,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多,高校的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為社會提供數量充足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本文對于國際貿易教學進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學變革方式,希望能夠從教育層面,找到彌補社會人才缺口的途徑,以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 教學變革 社會人才需求
國際貿易是一門相對復雜的學科,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對于外語、法律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國際貿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學上也提出了嚴格的標準,導致國際貿易相關課程的數量和難度不斷提升。對此,必須快速找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校園時間內,完成基本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塑造。
一、國際貿易教學的新發展
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主管部門開始不斷的修改專業教材,使之與其相契合,而國際貿易的教學內容,也在近年來得到了修訂。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點在于:一是教學范圍增大,傳統國際貿易教學,是以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為核心,主旨幫助學生分辨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差別,所以實踐內容相對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體系教學內容,由于任何國家的法律都存在著不完善的問題,造成各國貿易法律經常修訂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斷的完善法律內容,對提升學生的能力,有著直觀的作用;三是著重強調了國際貿易法的地位,減少學生基于對貿易法認識不深刻,而在實踐中對企業造成的損失的問題。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貿易的基礎規則,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進行遵守,幫助學生重視法律,對于學生國際貿易觀念的養成至關重要。
二、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必要性
1.傳統教學方法的滯后。
在高校教學中,由于國際貿易的內容復雜性較高,并不斷的添加新的規則,所以,教學手段無法有效進行創新上,導致方法滯后的問題出現。主要表現在:一是手段相對落后,很多教師仍舊沿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教學手段,學生早已對其產生了主觀情緒的抵抗,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二是仍舊存在機械化的灌輸教學,教師的教學主動性過高,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嚴重制約學生的開拓性思維;三是教學氣氛死板,國際貿易教學由于理論知識要求較高,所以,課堂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在于知識講授,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無法了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學方式上采取變革,學生的前途將十分堪憂。
2.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
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突飛猛進,進出口產品開始復雜化,專業人才形成了較大的缺口。嚴重的人才問題,直接導致了中國在國際貿易環節中的弱勢,更無法有效的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最終影響的將是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須重視目前的人才缺口問題,有效率的為社會提供專業型人才,以滿足我國在全球化發展的大浪潮中,能夠穩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綜合來看,無論是教育本身的需求,還是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須合理的轉變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學生在國際貿易領域上的綜合素質。而實現該要求,需要高校從多個層面進行變革,包括教學的目的、方式、內容,以及為學生設置實踐教學等。同時,學校也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鑒于國際貿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須采取及時的將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學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識。
三、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思路
1.轉變教學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須認識到國際貿易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培養知識型人才,而是能夠在學生畢業后,成為快速融入社會的專業性人才,所以,需要改變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其次,教學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務,目的是在于對學生的培養,所以再教育環節中,學生應該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必須要深刻的認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育者不應該存在主導者的姿態,應更多的為學生發展而提供服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適時的進行優化;最后,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國際貿易對于國家的客觀意義,即,幫助學生掌握國際貿易行為的目的。
2.變革教學內容。
第一,適當的引用國際教材。雖然我國參與了WTO,但是國內的貿易環境,與國際形勢存在著一定差異。教材的編撰者,多是以國內規則為主體,導致現行教材與國際環境不符合,影響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認識。采取國際教材,可以更好的實現國際接軌,同時,外國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經完成了豐富的實踐,正符合我國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減少短期內理論編撰無法與時俱進的問題。第二,合理的開展實踐教學。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聯合式的實踐教學,即學校與企業合作教學,由學生負責理論知識的培養,企業負責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終直接向企業輸出對口人才。實踐教學目的,在于為社會節約人才的培養成本,使企業更加愿意錄用應屆畢業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實踐教學可以實現高校內培養人才,更具效率的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學機制。基于國際貿易的變化性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向學生提供相應信息,包括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型規則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決等,使學生可以感受整體國際貿易環境,并加深對于國際貿易的思考。
3.變革教學方法。
第一,改變模式。首先必須將部分傳統的教學手段去除,特別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出現在現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學方式的設定上,應采取以啟發式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展示國際貿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活化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第二,創新手段。現代教育不能夠在局限于書本和黑板,而且,我國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器材,教師應該合理的利用資源,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化的記憶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在課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創作多樣化的學習空間。
4.注重教學實踐。
實踐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生除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鞏固知識結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擁有一定的崗位經驗。而在實踐性教學方面,最好的方式無疑是聯合,學校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外貿易公司進行合作,讓學生能夠在其中吸取經驗,例如與律所的合作,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國際貿易案件中,雖然不具備決策權,但是,能夠身臨法庭,并得到專業律師的指導,已經有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理解。
5.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
雖然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學術科研中,不過,為了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的便利,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降低科研時間成本。在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方面,首先高校應該建立相關機制,使學生具備參與的調解;其次是教師調解課題內容,幫助不具備學術能力的學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開展隨機課題,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所學知識的小型課題;四是鼓勵學生獨立學術研究,并指導發表學術論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中國對外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缺口,而此時不僅是中國發展的契機,也是高校教學合理變革的機遇,所以,高校應該充分的研究社會需求,有效的調整教學方式,為社會提供更加適合的專業型人才,以此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卉.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新發展和教學變革的新思路[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09).
1電子商務概述
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即通過電信網絡進行的生產、營銷和流通活動,它不僅指基于因特網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來解決擴大宣傳、降低成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機的商務活動,包括通過網絡實現從原材料查詢、采購、產品展示、訂購到生產、儲運以及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貿易活動。電子商務主要含概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貿易管理的電子化,即采用網絡技術實現數據和資料的處理、傳遞和儲存;二是企業級電子商務,即企業間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和供貨商、用戶之間的商務活動;三是電子購物,即企業通過網絡為個人提供的服務及商業行為。按照這種思想,電子商務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toB),另一類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BtoC)。后者亦即我們所說的網上購物或在線購物。
電子商務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選擇性強等優點,因此,發展十分迅速。據美國《商業周刊》估計,1998年美國在線購物達到48億美圓,200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00億美圓,比1998年增加23%。商業機構間的網絡貿易將會從1998年的156億美圓上升至2000年的1750美圓。據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年初對電子商務發展所作的報告預測,到2002年,電子商務交易總值將達到3000億美圓。
各個發達國家政府對電子商務的發展都比較重視。日本于1996年投入3.2億美圓推行電子商務有關計劃;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一號"項目,目前有31家機構與政府簽約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每年可得到2-3億美圓的經費支持以研究和發展各種應用;1997年4月,歐盟提出了《歐盟電子商務行動方案》;1997年7月,美國提出了《全球電子商務框架》。在美國總統的倡議下,世界貿易組織132個成員國決定使INTERNET成為自由貿易區,期限至少為一年。我國電子商務剛剛起步,人們對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深信不疑;我國政府積極支持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先后批準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為我國電子商務的試點城市,并開始計劃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法規等等。但是應當看到,我國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嚴重地阻礙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本文擬對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作一分析,并簡要探討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與策略。
2我國電子商務環境分析
2.1政策與法律環境
總的說來,我國的信息化政策還不夠完善,尤其體現在電子商務方面,有關的政策不夠明朗,相應的法律、法規,相關的標準還都沒有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存在較大問題。因為參與電子商務的不僅僅是交易雙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關、保險、財稅、銀行等眾多部門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這就需要有統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門、跨地區的強有力的綜合協調組織,才能促進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
例如,如何解決稅收是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又一大難題。在INTERNET環境下,交易實體是無形的,交易與匿名的支付系統聯結,沒有有型的合同,其過程和結果不會留下痕跡作為審計的線索,沒有明確的納稅人或交易數字,很難保證其服從稅法,避稅和反避稅的斗爭在電子商務中變得更加激烈。1998年5月14日,幾經修改的Internet免稅法案在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以41票對0票的優勢通過,為美國本土企業鋪平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道路。同年5月20日,美國又促使132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部長們達成一致意見,通過了Internet零關稅狀態至少一年的協議,使通過Internet進行國際交易的企業能夠順利地越過本國國界,在其它國家搶占市場。
在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上海代表團提出了《關于急需加緊制定中國電子商務法的議案》并被列為1號提案。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的各項政策、法律與法規、各種標準正在加緊制定當中。估計關于稅收、安全、認證等法規與標準將會在本年度出臺。這也是我國為加入WTO進行的積極準備。
2.2企業信息化建設
企業作為電子商務的主體,其信息化程度是電子商務運行的基礎。目前,我國企業大多處于轉型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業信息化的進展并不令人滿意。目前我國已經上網的企業不到企業總數的1%。,在1,500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大約只有10%實現了企業信息化或運用信息手段比較好。大約有70%左右的企業擁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著手向實現企業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約20%的企業只有少量的計算機,而且只從事單機工作。在1000余萬家中小企業中,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擁有現代化的信息手段。
目前,許多網站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為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用戶之間提供了各種交易的途徑。企業只要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業內聯網、管理信息系統、后臺數據庫等),就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進行電子商務運作。這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它們可以用自己靈活、簡便、低成本的優勢與大企業展開競爭。企業領導需要在內心深處真正意識到企業信息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良好的效益,要認真研究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信息化的方面最需要做什么,立即投入實際行動,充分運用信息手段,在運用中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斷收到實際效益,進而增強推進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為企業信息化做好組織工作,制定好發展規劃。
2.3網民的結構比例
根據中國INTERNET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資料,1999年中國的INTERNET用戶有8,900,000個,占將近中國人口的1%。相對而言,這一比例是比較低的,而且網民中對電子商務感興趣的比例更要低一些。但從絕對數量來講,近1000萬的網民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對電子商務感興趣的人士大約占到網民總數的10%以上,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較穩定。目前,我國的上網人數仍在飛速增長,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也在進一步加深,可以說,我國的電子商務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2.4金融電子化建設
金融體系是商務活動的基礎保證。電子商務的支付與結算需要電子化金融體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國金融服務極其電子化水平比較落后,跨區域、跨銀行的電子支付系統還未建立,網上支付、結算等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進程。例如,上海新華書店在互聯網上了圖書信息,收到大量國外的訂單,但是由于國內的電子支付手段沒有建立,生意無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加快建立銀行間、銀行與企業間資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統,使企業和個人能夠隨時隨地方便地使用電子支付,實時完成電子交易已經是勢在必行。各國的貨幣體系區別很大,而且存在匯率問題,因此,有必要努力將各種不同的支付方式統一起來,真正實現"一卡走世界"。我國的人民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是這一任務的主要承擔者;目前正在積極地進行試點與協調,估計在年內將出臺一個較為具體的初步方案。對于支付各方(如買者、賣者、銀行、中介機構等)的權利與義務也要有相應的法律予以確認。
2.5安全保證系統
由于電子數據具有無形化的特征,電子商務的運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問題,如資金安全、信息安全、貨物安全、商業秘密等。它要求電子商務比傳統的有紙貿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網上安全技術及其認證機制均不完善,這也是普通消費者對電子商務持觀望態度的重要原因。雖然計算機專家在網上銀行的安全問題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種措施,然而,網絡黑客的攻擊仍然使專家們心疼不已。安全問題仍舊是電子商務活動中的關鍵。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電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種種風險的存在,各方當事人對INTENET上從事電子交易總是不免心存疑慮。同時,網上交易所能帶來的巨大機遇和豐厚利潤也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那些喜歡冒險的網絡入侵者,買方、賣方、銀行都必須承擔來自外部的風險。電子商務中的信息安全與一般情況下所說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區別。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含義外,還具有金融業和商業信息的特征。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電子商務中的安全問題。
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不僅涉及技術問題,同時也涉及管理問題和法律問題。我國目前還不能生產自己的網絡防火墻,許多銀行現有的技術防范措施顯然不能適應大規模電子交易的需要。電子商務的管理標準尚未系統確定,法律對于電子商務違法交易行為的認定還處于摸索階段。
政府應當從三方面入手,構建電子商務安全運作的綜合保障體系。其一,組織力量,篩選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安全技術。目前我國使用的網絡安全產品基本上是"舶來品",開發我國自己的網絡安全產品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二,強化電子商務安全管理,規范買賣雙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為。目前,應抓緊制定規范的電子商務標準。同時,應盡快有關管理標準。其三,盡快完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明確交易各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交易行為。這些問題有些是國際性問題,應由全世界共同面對并加以解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創建一個獨立的國際實體,負責用一種可被全世界接受的統一的程序來管理與協調。
2.6人力資源
電子商務實現的關鍵最終仍然是人。眼下各大企業缺乏的正是精通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商業人才。人才的匱乏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又一難題。中國社會事務所在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數千名公眾的電話調查中了解到,能熟練使用電腦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很多人能夠使用電腦但不懂上網等比較復雜操作。而對于家用電腦的用途,作文字處理與娛樂的比較多,上互聯網的極少。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使知識型人才缺乏,有待補充。關于這方面情況,目前我國尚未見到具體統計數字。據美國的統計,其國內缺少數十萬名工程師、系統分析員和程序設計師。一些外國公司紛紛到中國招募軟件工程師。日本、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國都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開始了行動,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人才集中的城市。
電子商務是信息現代化與商務的有機結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現代商貿理論與實務的復合型人才。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能否培養出大批這樣的復合人才,就成為該國、該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最關鍵因素。國家應該鼓勵教育部門向學生普及網絡知識,在有條件的學校,特別是一些大專院校經濟、貿易、計算機等專業院系開設電子商務等選修課程,甚至可以考慮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7我國電子商務與WTO
首先,中國加入WTO將打開國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資的大門。根據中美雙邊WTO協議,國外服務提供者將能夠涉及到INTERNET服務的所有方面。在經過同意的情況下,外方可以在合資企業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達49%二年后達50%。中國同意按照競爭管理原則承擔WTO文件中規定的所有義務。其次WTO將會使中國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將新法律法規或方針告知服務貿易理事會。第三,中國將與WTO成員國進行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能與全球貿易伙伴互相影響,以便對電子商務形成一種統一的方法。
3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的模式與策略
制定會計政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將會計理論應用于實務的最為重要一環。在我略高于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隨著企業經營自的確立與強化,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緊迫,已受到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重視。從理論界現有研究狀況看,多限于會計政策概念、性質、特點、目標等一般性理論問題的研究,還缺乏從實務處理的角度對會計政策進行具體分析[1]。有鑒于此,本文選擇公司分配股票股利這一會計事項,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經濟后果作一簡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和重視,同時民為實務界有關股票股利帳務處理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根據其制定的主體不同,會計政策分為宏觀會計政策和企業會計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權威機構通過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來體現的。而事者則是在宏觀會計政策的指導和約束下,企業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常也稱之為微觀會計政策。產生會計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會計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們所持的不同的會計觀點[2]。
由于所有者權益本身是由資產與負債倒軋而得,是各項會計政策的最終體現,這無疑對其自身變動的會計處理增添了復雜性,其會計政策也便具有相應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過留存收益資本化而造成權益內部變動的一件典型會計事項,長期以來,人們對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一直存在爭議。從某種意義上講,股票股利本身源于人們對股東權益的認識。這使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義。
一、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采用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兩種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稱為分紅股或送股,是公司無償向普通股股東增發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會計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股東收取股票股利時應否將其砍認為投資收益;其二,送股公司應如何確認和計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權益變化。在現有的會計理論下,股東不應將收取的股票股利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也是目前會計界普遍持有的觀點。本文重點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即送股公司的會計處理,它涉及到結轉科目與結轉金額的確定。
(一)結轉科目的確認
公司發放股票股利可以視為帳戶結轉和股票分割兩筆業務的復合。因為股票股利并不代表股東對公司的投資增加,如果會計上不對股東權益另行分類,或者完全按來源劃分權益,則不存在帳戶之間的結轉問題。但在現行的會計實務中,為了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會計人員對股東權益的劃分并未完全遵循來源標準,而是考慮了多重目標。典型的分類方式是將股東權益劃分為資本金帳戶和留存收益帳戶。前者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永久性資本(股份公司為股本)和資本盈余帳戶(在我國為資本公積)。這樣結轉分錄就可以分別由資本盈余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資本帳戶結轉。
在實行法定資本制的國家,資本金帳戶不得用于股利分配,用于利潤分配的資金一般只能來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實行授權資本制的國家,對股利來源一般不作嚴格限制,例如根據美國示范公司法(MBCA)的規定,如果公司保持償債能力并能在債務到期時償付則允許分配,在這種規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stock)都可直接用于分配,更不用說資盈余(capitalsurplus)了;而在英國,用于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紅(bonusissue)”,其實施是按增發股份的面值從資本盈余中結轉的。
(二)結轉金額的計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會計本質是在不改變公司資產總額的情況下,通過結轉留存收益(授權資本制下還包括資本盈余)而增中其法定資本數額。結轉之后,同等數額資產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會不能象以前一樣將這些資產分配給股東,所限制的數額為增發股份所必要的額外法定資本,這一數額即為需要資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資本數額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無面值股份為董事會所設定的價值),相應地,只有面值結轉才是符合股票股利會計本質的,任何其它結轉計價方式都是武斷的,有違于這一事項的內在邏輯性。
但在實務中,卻存在多種計量方法,如市場價值、增發前每股帳面資產價值或同類股票的發行價值,其中尤以市價結轉法最受關注。支持市價結轉主要持下述兩種觀點[3];
1、再投資假設: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兩筆交易組成,公司先向股東支付現金股利,股東收到現金股利后再按市場價值向公司購買新增股份。從帳務處理上看,公司在發放現金股利時可以按股票的市場價值減少留存收益;而隨后的股票銷售將按同等金額增加實收資本。
2、機會成本假設: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認為是將股票送給股東而不是在市場中出售的機會成本。即因為公司本來可以按市價出售這些股份,這是股利金額的最好證據,這一數額應被資本化。
這些觀點的似是而非性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股東權益認識的模糊,如以剩余權益理論來看市價結轉,股票市場價值代表了企業的權益總額,其本身已包括了資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將代表兩者之和的數額從后者結轉到前者是不合邏輯的。
二、美國股票股利會計準則評介
在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38年—1958年)于1941年首次關于股票股利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ARB11)。該項公報對股票股利的來源及帳務處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于當期收益;其次,當市場價值顯著高于面值或法律規定時,增發垢股份應按市場價值予以資本化。1952年,ARB11為現行權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訂后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這份公報對評估股票股利的標準作了界定和區分,同修訂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動。1953年,CAP又對此前的42份研究公報進行調整,匯編而成第43號會計研究公報和第1號會計術語公報。其中,關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會計規定被收錄于43號公報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準則簡介
在這份準則中,最受爭議的一點是關于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規定。根據委員會的規定,當送股比例低于20%或25%時,必須按增發股份的市價結轉(后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選取25%作為劃分小額送股上限)。CAP對此所作的解釋是,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投資者會將其視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數額相當于收取額外股份的公允價值。基于這種認識,市場一般不會對小額送股作出明顯反應。因此,如無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別規定,公司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應按市價結轉。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companies)中,因股東對公司事務十分了解,不會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應當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設定價值予以資本化[4]。
對于高于設定比率的大額送股,CAP提供了兩種備選處理方法,一是根據所在州公司法的規定,按面值或設定價值結轉,并建議公司將送股描述為“以股利形式實施的分割”(splitupeffectedintheformofa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對此未作規定時,就沒有必要對留存收益進行資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帳務處理。對此,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還推薦了另一種處理辦法,即按面值從資本盈余結轉到股本帳戶。
(二)評價
對于CAP的這份公報,公眾褒貶不一。尤其是關于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說法。在準則制定之初,委員會部分成員就曾指出,CAP在制訂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會計政策時,已認為不應將其確認為收益;而在制訂股票股利發放者(issuer)的會計政策時,又基于與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兩者之間缺乏內在一致性。并且,CAP將會計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場瓜這一假設之上,也是不符合邏輯的。此外,對市場瓜的假設也并未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么無論是何種比例的送股,對股票的稀釋都應當立即在股票價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etal.1978)分析了送股時股價行為,發現無認綱舉目張額送股還是大額送股,股東在股東的除權日附近的異常報酬并不顯著異于零。[5]亦即,市場對各種比例的送股均會作出適度調整,只不過受市場非完善因素阻礙,這種調整不是很充分而已。盡管如此,CAP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框架的約束,結合股票股利的市場反應來制定會計準則。對此,哲夫(Zeff1978)評論道,CAP關于股票股利的會計公報是會計界在制訂會計政策時將其經濟后果納入考慮的最早事件之一[6]。這對于其他會計政策的制定無疑具有啟發作用。
從歷史上看,會計程序委員會是為美國注冊會計師最初制定公認會計原則(GAAP)而設立的機構,尚處于準則制定的探索階段。委員會發表的會計研究公報,也主要是對現行會計慣例加以選擇和認可,而缺乏對會計原則的系統研究。股票股利會計準則的制定充分體現了ARB就事認強烈,缺乏前后一貫理論依據的不成熟特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報沒有嚴格遵循會計上的邏輯。
三、有關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實證研究
與現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并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而只是企業內部的會計結轉和股票分割的復合。因此,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則會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對其會計政策的信息內涵作出適度反應。這方面的研究舉不勝舉。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andTitman1984)(簡稱GMT)在調查股票股利宣告日價格反應時,發現有顯著的異常報酬(abnormal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確實向市場傳遞了某種信息。對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兩天報酬為3.03%,而后者則為4.9%,顯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應較大;對于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額股票股利的異常報酬為4.90%,小額股票股利為5.89%,宣告報酬隨送股規模呈反向關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設(retainedearningshypothesis)對這一現象作了解釋[8]。
(一)留存收益假設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在非完善市場中,企業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資者更了解企業當前的盈利水平和未來的增長潛力,即具備更多關于企業價值的真實信息。因此,在必要時,尤其是在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時,管理者便會采用相應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種常用的信號顯示(signaling)機制。同現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傳播信息,又不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歡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股票股利的發放是不花任何代價的。作為一種信號顯示機制,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須具備相應的信號成本,足以使潛在的造假者望而卻步,股票股利同樣如此。從會計角度來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設來解釋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
該假設認為,企業發放股票股利時,一般會從留存收益中結轉出一部分金額到永久性資本帳戶(即股本和資本盈余),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最高限額。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減少,實際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來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經營前景,可用未來的收益填補減少的這一部分,否則,會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現金股利而陷入極為不利的困境。這對于造假者而言,代價是昂貴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投資者會將股票股利的發放視為一個有利信號,它顯示了管理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信心。
嚴格地講,留存收益假設是不夠準確的,它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條件:首先,對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結果必須要減少留存收益;其次,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后乾則涉及到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為此,彼得遜等人(Petersonetal.1996)[9]提出可分配權益(distributalbe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對公司支付現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額。只有引起可分配權益減少的股票股利,其信號成本才是昂貴的。
(二)送股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實證檢驗
根據會計程序委員會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定,股票股利的會計結轉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當送股比例低于25%時,
·必須按增發股票的市價從留存收益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和資本盈余帳戶
當送股比例大于或等于25%,可以在下述三種方法中選擇
·按面值從留存收益轉入普通股股本帳戶
·按面值從資本盈余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帳戶
·視同股票分割不作帳戶結轉,只須按送股比例減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權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規定的,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要求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類則為留存收益和資本盈余之和;第三類最為寬松,只要不至于引起資不抵債,所有權益均可用于發放現金股利。
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多樣性及分配權益的不同規定,使得其信號成本也不盡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會計處理對可分配權益的影響(參見會計研究2000.3第51頁)
根據留存收益假設,可分配權益減少得越多,則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就越高,從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對未來業績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過送股比例及會計方法的選擇,向市場顯示其關于企業價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遜等人的實證結果表明,對于可分配權益減少了的企業,投資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獲得異常報酬顯著高于其它企業,證實了留存收益假設的有效性。
此外,根據規定,25%的送股比例為大額送股與小額送股的分界線。在此以上按面值結轉,在此以下則按市值結轉。又因股票市價一般遠遠高于其面值或設定價值。這樣,在送股比例低于且接近于25%時,公司所結轉的留存收益數額可能會遠遠超過其送股比例高于25%的情況。從而出現小額送股卻要比大額送股減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現象。例如,在1987年6月,貝爾產業(BellIndu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贈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貝爾為此結轉了2052.7萬美元。而如果貝爾宣告25%的股票股利,則只需按面值減少33.8萬美元的留存收益。由于兩種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對股價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在20%和25%兩種送股比例之間的選擇,實質上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根據留存收益假設,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場理解為管理者傳遞關于企業價值更有利的信號。對此,蘭金等人(Rankineetal.1997)通過經驗測試,對兩種送股比例的企業作了比較。結果表明,對于送股比例為20%的企業,股東在宣告期獲得了更大的異常報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后的期間內出現了增長更快的現金股利[10]。
上述結果證實,管理者有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傳其私有信息的動機。換言之,會計政策具有傳遞信號的功能,從而有利于減緩企業管理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我國股票股利會計政策評析
迄今為止,我國股票股利的會計準則,只是在相關的法規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規定。
(一)制度分析
我國屬于法定資本制的國家。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權益由四個科目構成,即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其中,由資本公積向股本的結轉屬于資本性帳戶的內部結轉,不具有利潤分配的性質,由此項會計處理而進行的無償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國證監會于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關于上市公司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須將以利潤派送紅股和以公積金轉為股本予以明確區分,并在股東大會上分別作出決議,分項披露,不得將才者均表示為送紅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后剩余利潤,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國并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正式規定。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號——所有者權益(征求意見稿)》第21條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時,“應按該種股票該次發行價格確定其價值。如果該次作為股利發放的該種股票沒有發行價格,則應根據公司連續盈利情況和財產增值情況確定股票股利的價值,按確定的股票股利的價值減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據《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結轉分錄的規定,公司按股東大會批準的應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額,辦理增資手續后,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貸記“股本”。如實際發放的股票股利金額與票面金額不一致,應當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雖然《制度》并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明確規定,但從其帳戶處理所涉及的科目看,無疑是允許企業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于面值的金額結轉。
(二)實務處理
盡管會計制度允許企業采用多種送股計價方式。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股票市場發育尚不成熟,股價波動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價值難以確定。公司發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為股票面值一般為1元,便于確定所要結轉的金額(應等于增發股票有數量)。這使股票股利的數額與折股的股票面值總額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價問題。從納稅角度看,這一處理有利于公司減輕股東稅賦,因為如按照市價結轉,其結轉金額無疑會遠遠超過面值數額,由此應由股東承擔的稅賦也是相當重的。
此外,實務還對股票股利處理時間與報告揭示作了靈活處理。對于現金股利,在董事會確定利潤分配方案后,必須進行帳務處理;當它與股東大會批準的現金股利之間發生差異時,必須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或上年數。對于股票股利,董事會提出分配方案時不需要進行帳務處理,只需要在當期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在股東大會批準利潤分配方案并實際發生時,直接進行帳務處理,因而不存在有關項目調整的問題。股票股利之所以采用上述處理方法,首先考慮到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的差別,如果采用與現金股利丁同的處理方法,在董事會提出利潤分配方案時須作為負債處理,執必夸大公司的負債權益比例,從而可能導致一些股東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誤解。其次,按照現行規定,企業在增加資本時必須報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變更注冊資本。一般情況下,應當是在股東大會正式批準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后,才正式申請變更注冊資本的注冊登記。因此,在送股發生時再進行帳務處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會計調整。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實務界對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選擇既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又有利于簡化會計工作程序和手續,并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維護了股東和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與美國相比,我國實務界對送股所采用的會計政策缺乏可選性,從而限制了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功能。但在目前,由于我國尚不具備象美國一樣發達的資本市場,通過會計政策來傳遞信號還缺乏相應的市場條件,因而會計政策還僅僅限于指導會計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結
本文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動機、經濟效果、選擇依據作了逐一分析。現作如下歸納:
·會計政策的可選性產生于會計人員對會計對象的認識上的分歧;
·宏觀會計政策制定者有動機通過準則的制定以擴大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傳達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會計政策的選擇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并有利于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公司法是制定會計政策的法律依據,會計政策從會計角度確保公司法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曲曉輝,關于會計政策的幾個問題(上、下),上海會計,1999;11:3—8,12:10—13。
2、黃菊波,楊小舟,試論會計政策,會計研究,1995;11:1—5。
3、EldonS.Hendricksen,MichaelF.Vanbreda.AccountingTheory.5thdeition.HomewoodIII:RichardD.Irwin,1992.
4、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OriginalPronouncements.AccountingStandards,asofJune1,1996.VolumeII.JohnWiley&Sons,Inc.199/1997:23—25.
5、Foster,T.W.andVickrey,D.Theinformationcontentofstockdividendannouncements.TheAccountingReview,1978:53(2):360—70.
6、Zeff,S.A.Theriseofeconomicconsequences.StanfordLectureinAccounting.GraduateSchoolofBusiness,StanfordUniversity,1978.
7、May,G.O.1952.LetterstoJohnB.Inglis.DatedAugust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