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培訓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1: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咨詢師培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咨詢師培訓總結

篇(1)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5-0117-02

隨著社會生存和發展壓力的增加,競爭日趨激烈,人們因不堪重負和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導致的心理問題便凸顯出來了。心理咨詢師作為一個新興的職業,伴隨著2002年首次國家職業心理咨詢師統考的落幕,應運而生。據統計,中國已擁有國家職業心理咨詢師15萬人左右,從數量上看,雖然與每一千人中有一個心理衛生工作者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但首先誕生的15萬心理咨詢師的生存狀態卻不盡如人意。他們中絕大多數只是經過三個月到半年的短期培訓,通過全國統考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實際操作和從業水平普遍偏低。據說,真正以心理咨詢為業的,不足持證者的1/10,而從業者當中,生存狀態比較好的則更少。本文擬就如何提高心理咨詢師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從業水平,談點初淺的體會,與同行探討。

一、心理咨詢效果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遞進過程

多做個案,逐步積累經驗教訓,在咨詢實踐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心理咨詢師職業成長的必由之路,沒有捷徑可走。據筆者自己的經驗,積累個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和層次,第一個階段:100例一小成,對應的是學習運用階段。這個階段的心理咨詢主要是借鑒和對照書本上的知識和方法,照葫蘆畫瓢,檢查和實踐過去學習過的理論和方法,積累感性認識和第一手資料,為今后的進一步提高奠定實踐基礎和信心。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計,每天做1人次,大約需要二年才能完成。這個過程最好有相對固定的老師督導為宜。第二個階段:300例一中成,對應的是靈活運用階段。這個階段的心理咨詢已能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融合貫通地運用平生所學,為來訪者排憂解難。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計,每天做1人次,大約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第三個階段:500例一大成,對應的是創造運用階段。這一階段已達到法從心出,法無定法的境界,事先不需要刻意準備預案,只需放空自己,猶如一面明亮不沾灰塵的平面鏡,人來有影,人去影空,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能創造性地幫助來訪者轉變觀念、調整情緒和矯正行為。此時的咨詢師,不僅對各種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已完全消化吸收,了無痕跡,而且已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無形的感召力,能讓來訪者在不知不覺間受益。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計,每天做1人次,大約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因此,中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李子勛說:“心理咨詢師是依靠來訪者成長的,在每一次對來訪者的分析和治療中,也是對自己的分析和治療。”離開了個案積累,也就談不上心理咨詢師真正的職業成長了。

二、專業、規范和高效是心理咨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心理咨詢是觸摸和修復靈魂的一項工作,既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也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在中國,心理咨詢師是一個新興的職業,一切都在探索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成就與風險同在。心理咨詢既是充滿坎坷和曲折的艱辛之路,更是一條充滿希望的光明之路。要想讓自己的心理咨詢生涯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盡量做到專業、規范和高效。一是專業。咨詢師要盡量利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專業技能為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這就要求咨詢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心理學理論功底、扎實的心理咨詢技能訓練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按照規范的程序,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而不是直接幫助來訪者解決現實問題。二是規范。這主要表現在“硬件”的規范:如咨詢機構、人員配備、設備購置和室內裝飾等,都要符合心理咨詢一這職業的要求;“軟件”的規范:如預約接待、收費、咨詢、建檔、評估總結和回訪等,整個操作過程都要有一套規范的運作模式。三是高效。心理咨詢只有做到講效率,重效果,讓來訪者一次有一次的收獲,能真正幫助來訪者排憂解難,來訪者才會滿意,這才是心理咨詢師可持續發展的“硬道理”。

三、揚長避短,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優勢和專長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長,也有自己難以回避的短板。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學會揚長避短。一個咨詢師不可能善長幫助任何來訪者解決所有問題,由于受到咨詢師自身學識、生活經歷、實踐經驗和個性因素的影響,勢必是有所長,也有所短。咨詢師需要在心理咨詢實踐中去發現和形成自己的優勢和專長,并不斷強化和完善它,切忌想當然。

四、合理收費,確保咨詢質量

任何規范的心理咨詢都要收費,這是中外心理學界的共識,客觀地說,收費也是一種治療,或者說收費是心理咨詢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事實表明,不收費的心理咨詢,往往難以奏效,至少是事倍而功半。毋庸置疑,是否收費和收費的高低,都直接關系到咨詢效果的好壞,但收費不是由咨詢師單方面決定的,要遵守市場規則和相關規定,更要講誠信,要有品牌意識,不能做一錘子買賣。同時,適當的高收入才能留住高層次的咨詢人才,才能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確保咨詢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心理咨詢師這個嶄新的職業,打開一個長遠發展的生存空間。

五、建立規范的咨詢檔案,不斷總結提高咨詢水平

建立心理咨詢檔案,是心理咨詢這一行業的職業要求,就像醫生必須寫病歷一樣。它既可以幫助咨詢師回憶反思和總結提高,也是為來訪者保存的一份心理資料,必要時,便于查對。咨詢檔案包括來訪者的基本資料、心理測試報告、每一次的咨詢記錄、咨詢效果,咨詢小結(一般每4次一小結)、咨詢結束總結等等。心理咨詢記錄可以事后記,也可以邊做邊記,最好能輸入電腦,裝訂成冊,妥善保管,嚴防泄密。

篇(2)

心理咨詢業的傳統觀念認為心理咨詢是咨詢師幫助求助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強調“求”和“幫助”兩個關鍵詞,因為只有來訪者有強烈的求助欲望,能抱著一個“求”的心態主動走進咨詢室,才能達到最佳的幫助效果。而這次活動卻是要求咨詢師走進病房,主動向手術患者提供心理援助,效果會好嗎?尤其是在手術的應激階段,患者的注意力極度集中和狹窄,在這個時候的患者最需要的應該是護士和醫生給予他們醫學知識教育和支持,我們的心理援助工作好開展嗎?――咨詢師們對這次活動提出質疑。

針對心理咨詢師的這些疑慮,我們協同咨詢師們對這次活動的開展的意義和可行性進行了認真的探討。經過仔細的討論與咨詢師達成了一致,大家都認為,雖然手術患者處在應激狀態,注意力極度狹窄,但是同時,此時的患者也都發生了退行,在治療、心理和生活方面極度依賴他人,特別是醫務工作者,所以他們很容易相信我們,咨訪關系很容易建立,這就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協調溝通,取得科室配合

活動開展必須得到的婦科工作人員的全力支持,才能為咨詢師們開展下步工作提供良好的平臺。婦科主任和護士長了解了活動設想后,均表示不論是軟件還是硬件上,會全力配合、支持咨詢師的工作;并指出開展這項活動非常符合他們的工作需要,他們亟需通過心理咨詢師幫助手術患者建立一個穩定、積極的心態,致使他們的手術工作更為順暢;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心理咨詢能夠幫助患者平穩度過圍手術期,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

進行專業培訓,保證實施效果

為保證活動開展效果,咨詢師進行了專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婦科疾病的發病原理、治療手段以及護理常規。在手術室的配合下,我們組織咨詢師到手術室參觀了解婦科手術全過程和麻醉效果,讓咨詢師對婦科疾病及手術方法做到心中有數,這有助于咨詢師在運用心理咨詢技術時整合進疾病知識,讓患者更加相信咨詢師,并有助于患者正確地了解和對待疾病與手術。

加強院內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為便于活動開展,我院制作了“心態決定一切”的宣傳短片和小冊子,為咨詢師與患者的面對面接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短片中以動畫故事的形式揭示了良好心態的重要性:只要有良好的心態和必勝的信念,任何困難和疾病終究會向我們人類低頭。同時介紹了一些基本的保持良好心態的方法。這些短片和小冊子因其兼有趣味性和知識性博得了病友和醫務工作者的喜愛,甚至成了患者填補空閑時間的手段。并在病房走廊的醫務人員簡介欄里添加心理咨詢師的簡介和照片,讓患者有機會了解心理咨詢師。

討 論

篇(3)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體制改革的浪潮下,各行各業競爭加劇,市場對人才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首當其沖承擔起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健康的心理保障是學生多方面能力培養的前提,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心理各方面需求激增,在面對目前紛繁復雜的社會時,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成為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時代的高速發展具有兩面性,往往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使市場復雜化,學生的心理問題在這一時期尤為突出,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問題和對策展開討論,探尋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方式,從而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專業人才。

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師隊伍現狀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較晚,但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體系才形成了一定的雛形。具體經歷了80年代的初期,教育者們才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期,在各個高校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養環節,但對其職能缺乏清晰的劃分,隨后體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率先在上海、湖南等地方啟動。形式主要以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構建學生檔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但就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專業性差、獎懲機制不明確等問題嚴重阻礙著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進程,缺乏專業的、高效的心理咨詢師隊伍,。心理咨詢師的發展更是顯得滯后于國外很多,2001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并頒布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隨后的2002年4月,才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編寫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截止至2003年4月11日僅僅只有50余家申報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遠程培訓試點工作。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尚有47.6萬的缺口,而目前全國取得心理咨詢資格證書的人員在這一數字之下,可見整個社會心理咨詢師尚屬稀缺,高職院校構建高效的心理咨詢師隊伍的路程更為漫長。

與國內的情況相反,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歷史淵源深刻,20世紀50-60年代開始,美國心理健康教育就以社區服務站、學校心理治療門診等形式相繼出現。發展倒80年代初期,其教育的重點仍在問題學生身上,到80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面向全體學生。近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蓬勃發展,掀起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革命熱潮,引起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政府也大力支持,隨之在投入經費上大幅增加,就70年代以來的教育資金投入就高達17億美元。在此環境下各高校紛紛建立健全相應體系,并形成了專業、高效的心理咨詢師隊伍,美國每100萬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其心理咨詢師職業在社會具有普遍性,其培訓體系也是相對成熟完善的,豐富的心理咨詢師資源為構建高職教育中的心理咨詢師隊伍提供資源保障。

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不深。片面的認識,導致只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校培養工作的促進作用,而忽視了其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質的功能。各方面的配備不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初級階段。

(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專業素養較差。多數難以深刻理解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義、原則,從而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育計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動力。

(三)學校和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導致高職學生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不強。多將其視為副科,不主動積極的配合老師的教學,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件羞恥的事情,缺乏正確的認識,制約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

三、高職院校建設專業化心理咨詢師隊伍的意義

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健康、健全的理想人格。促進高職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應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務和當務之急。高職教育是以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技術人才資源為目的的,人才資源的好壞關系著民族工業的振興和發展,激烈的人才競爭市場給高職院校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人才能力的培養要求從單一的技術能力導向復合的多功能性人才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其服務社會的基礎條件。高職學生只有將自己置于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之下,才能在社會的多元影響下保持清醒的頭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尊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發掘其心理潛能,促使學生多方面協調發展,并成為具備復合素質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大都處于18-21、22歲的青年初期,是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重要轉型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觀念的轉變、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壓力的增大,對其造成一系列的心理沖擊,無論從情感上、交際上都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從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前提下,如何調節心理,也是高職院校進行良好的就業導向的需要。在競爭日益加大的社會環境下,促進學生心理成長,有利于其人際交往,擇業就業,順應社會,體現社會價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校多能力培養的前提,還是學生自我成長的必須。高效的心理咨詢師在緩解這一系列問題上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克服學生交往困惑

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高考作為唯一的能力風向標,將高職院校的學生推向自卑的境界由于城鄉差異,學習就業壓力的增大,在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社會之間形成隔閡,建立高校心理咨詢師隊伍能及時的尋找出這一問題的產生根源,采取鼓勵、溝通的方式促進學生走出封閉,建立良好的人際社交關系。

(二)緩解學生學習壓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成績較差,面對社會競爭心理壓力加劇,容易出現抑郁、厭學等情況。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咨詢師隊伍在學生社會價值的正確導向上,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開展有益活動,促進學生走出抑郁。 轉貼于

(三)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各界的影響,從學校到家庭對其的期望構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長期的學校成績不理想加劇其心理情緒控制失調,出現厭世情緒,此時如果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給予適當的心理安慰,開展有益的主題活動,能幫助其走出陰影,維持良好的班級動態。

四、構建高效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的前提條件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多部門協調進行的,學校上到黨政部門,下到學校師生都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工作的首位,并入教育改革的方針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工作,制定有效的實施方案,是配備專業、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后備力量。

(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在學校設立一個單獨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并由學校分管領導擔任負責人,成員組成包括學校的各個部門,工作任務主要負責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體制改革、教學計劃制定等工作,具體起著部署、策劃和推進的作用,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起著核心領導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構建良好教育氛圍。提高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構建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化的保障,將學校各部門,乃至社會各界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來才能從多方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如何構建良好的教育氛圍上,可以從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等多領域上入手,能保障心理咨詢師隊伍的深化建設。

五、加強高職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的途徑

據以上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心理教育方法討論,不難得出結論,加強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于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自我實現。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加強交流和監督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甚高,因此只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監督才能保障這一事業的健康發展,具體地講,首先要制定單獨的監督機構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評定、審核,監督教師的教育工作和學校的部署工作,同時制定嚴格的心理教育資格認證程序,避免形式化。就我國當前對心理咨詢師認證來看,同世界的領先水平差異較大,信服性低,只有加強程序的嚴謹性,才能糾正人們的態度,從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校構建師資隊伍時,應盡量避免使用非專業的人員擔任主要工作,并進行在崗和崗前培訓,實行培訓考核制度,將師資隊伍層次化,根據職能細致分工,定期整改,促進經驗交流保障隊伍的優越性。

(二)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對師資隊伍進行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教育能力,從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上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專業教師匱乏、專業教育能力低下,同心理健康教育先進的美國相比相差較遠。培養專業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師成為當務之急,同時對在崗教師進行在崗培訓,適時的信息更新,有利于整改教育計劃。

(三)加強觀察及解決問題的技巧訓練。在加強專業素養的同時,不能忽視心理教師的多方位能力培養,要進行系統的能力培養,除了掌握心理教育的相關理論、實踐外,還必須對高職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了解分析,掌握心理教育規律。對和學生的溝通能力進行培訓,只有構建多方位的能力才能保障其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案,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訓:

1.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和特點進行掌握,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心理成長歷程進行研究,預設成長中心理問題的出現,擬出預解決方案。

2.加強心理咨詢能力的培訓對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矛盾進行全面的理解,在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學生思想極端化發展。

篇(4)

(一)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是指一種專門向他人提供幫助與尋求這種幫助的人們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創造的氣氛使人們逐步學會以更積極的方法對待自己和他人,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納對咨詢的一種定義。在我國《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中明確規定:心理咨詢師是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其職業定義為“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二)人格

對于人格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表述。1937年G.W.奧爾波特曾列舉出50種人格定義,故本文僅列舉出兩種筆者最為支持的人格定義。

人格是指個體行為的內部傾向,表現為個體在適應環境過程中個人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所謂的人格特征,從字面上說就是自己本身的性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自己的想法,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心理與行為上的個體差異。

人格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心理咨詢師人格特質研究

心理咨詢師究竟應該擁有哪些人格特質才能勝任心理咨詢工作?對此,許多學者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孔珊珊(2011)總結了心理咨詢師績效水平的特征,有如下幾項:富有愛心、幽默感、良好的傾聽能力、有寬容心、咨詢的經驗、必要的人生閱歷、洞察力、敏感性、隨機應變的能力、富有激情、感染力強、較強的親和力、奉獻精神、對自我角色的清晰定位、個人魅力、主動學習的能力、有責任感、富有愛心、寬容心、責任感、親和力。

曹玉紅(2011)認為心理成長只要包括自我概念清晰化、價值觀提升、情緒處理、職業枯竭現象處理等。

張書帷(2010)運用半結構性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發現,以下15個個人特質詞語的選擇率均為100%: 真誠、細心、機智、尊重、共情、包容、耐心、親和、溫暖、創造性、樂觀、接納、理智、禮貌、專注。

吳垠(2010)通過對比心理咨詢師績優組與一般組,得出二者在建立關系的基本態度、人際理解和洞察、彈性、影響力、自我覺察、自我控制力、人格健全與完善上存在差異。

李小艷(2012)經多次分析,把內容相近的個人成長分析歸類,最終形成總結出:人格特征包括自信、能客觀認識自己、接納身邊不同觀點、對他人能力和潛力有正面期待,能坦言自己的失敗感受,善于傾聽,有耐心,有親和力,讓人感到溫暖。

陳貞蘭等(2011)指出成功咨詢對心理咨詢師的人格特征有以下要求:樂觀、積極、理解、寬容、接納、共情、尊重、熱情、幸福感強、客觀、高道德標準等。

筆者檢索到2010-2013年28篇心理咨詢師個人分析報告,并對其提及的人格特征詞匯進行了統計,列舉出前五位,如下表。

對于心理咨詢師人格特質的要求,一直是學者們熱衷于討論的。某些已經公認,但是更多的人格詞匯被提及。鑒于此,筆者不勝惶恐,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心理咨詢師人格標準:自我覺察、洞察力、健康的心態、尊重、價值觀中立、人性觀自知、樂觀積極、真誠。

三、心理咨詢師人格成長途徑

作為心理咨詢師,不能只專注于專業成長。人格的完善亦不可忽略,只有雙管齊下,心理咨詢師才能更好服務來訪者。如韋耀陽所說,人格成長是心理咨詢師助人自助的必要前提。心理咨詢師有哪些途徑可以促進自身人格成長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的自己的看法。

(一)自我覺察

心理咨詢師進行自我覺察的途徑主要有:自我提問、寫咨詢日記、填寫個案評核、觀摩咨詢錄像、參加培訓和學術研討、接受相互咨詢和朋輩輔導、尋求專業督導、收集來訪者回饋意見及分析他人對自己言行的模仿行為等。自我覺察可以讓心理咨詢師積累經驗,提高咨詢技能,降低挫敗感。這對于初期進行心理咨詢的心理咨詢非常必要,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途徑。

(二)洞察力

自我覺察主要是指心理咨詢師對自我心理咨詢工作的意識,是對如何更為出色地幫助求助者自助并更好完成心理咨詢工作的意識。而洞察力則是指對其他人的洞察,特別對心理咨詢師來說,是對來訪者的洞察。在這方面,心理咨詢師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訓練,先從一系列的視頻資料開始,對人物表情、行為等進行分析;直到足夠熟練再對自己周圍的人進行“訓練”,并與親朋好友直接交流是否完全正確。

(三)尊重

真正的尊重,意味著對來訪者不仰不俯地平等對待,同時也是一種對其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一個真正懂得尊重來訪者的咨詢師,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去面對他的來訪者,不論他是幸運抑或不幸、成功還是不成功。心理咨詢師可試著從尊重自己開始,不看輕自己和自己的職業;在生活中尊重每個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一點心理咨詢師應牢記在心。即使是來訪者,他被一些事情所困擾,這也改變不了他跟你一樣同是個人的事實。

(四)價值觀

在心理咨詢中,心理咨詢師個人的價值觀會影響來訪者,心理咨詢師甚至會陷入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并教育來訪者的黑洞。關于長幼尊卑秩序,關于自私或者奉獻,關于公平,關于性別角色,關于重要人際關系中的權利關系,關于進取、努力或者退縮、安適,這些是中國心理咨詢師常面對的一些價值主題。在面對來訪者這些問題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理解其之所以這樣做的想法以及事后的所有情緒,而不是指責其錯誤,并如父母般教導其往左還是往右。心理咨詢師可以擁有自己的價值觀,但這并不代表可以對來訪者指手畫腳。

篇(5)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心理學界通過翻譯出版國外心理咨詢著作,總結國內心理咨詢研究成果,開辦心理咨詢培訓班次,成立相應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在我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心理咨詢體系。對于心理咨詢,我國學者錢銘怡將其定義為: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1]。本文認為心理咨詢是指對有心理困擾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復或正在恢復的病人,在意識層面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對咨詢對象進行幫助啟發,使咨詢對象擺脫消極情緒,提高適應能力,實現咨詢對象的個性和諧和成長的活動。總體上說,心理咨詢在我國經過近30年的發展,作為一門幫助人的科學和服務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發展,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但是,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的心理咨詢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

1.我國心理咨詢的特點

1.1我國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口數量巨大

心理咨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亞健康人群。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較快,人們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因利益分配、競爭壓力、觀念沖突引起各種矛盾劇增,由此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發值得關注。2007我國國民心理健康狀況對全國21個省(直轄市)的39個城市取樣研究報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度心理問題,應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問題,急需獲得心理咨詢與治療。[2]據此推算,我國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口數量巨大,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的心理咨詢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1.2我國心理咨詢的專業基礎比較薄弱

心理咨詢的專業基礎是心理學,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心理學的發展比較滯后,心理學知識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學理論研究比較滯后,心理學專業人才比較少,心理學培訓機構的實力較弱、社會機構的建設不夠壯大。由此導致我國心理咨詢的發展在知識普及、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行業規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約。心理咨詢的專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決定了我國當前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水平較低,將來心理咨詢行業的成熟和規范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階段。

1.3我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有著深刻影響

心理咨詢作為心理科學在咨詢領域的應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學性,然而,具體的心理咨詢理論、技術、取得的一些經驗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國傳統文化對我國心理咨詢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風格等方面影響著我國民眾的心理。由此導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詢理論不適合中國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對中國民眾的心理輔導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的影響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心理咨詢本土化的發展方向。

2我國心理咨詢的發展取得的成績

2.1我國心理咨詢的研究初具規模

近年來,我國在心理咨詢的宣傳方面取得一定進步,翻譯和編著出版的介紹心理咨詢技術和心理咨詢知識的書目已多達幾百種,刊登有關心理咨詢的文章的學術類與普及類期刊之和多達數十種,包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健康心理學雜志》、《心理與健康》、《大眾心理學》等。關于心理咨詢方面的文章在近幾年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間的文獻,以“心理咨詢”為主題搜集,據不完全統計,共有5083條;以“心理咨詢”為篇名搜集,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33條。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國心理咨詢的研究初具規模。

2.2我國心理咨詢的宣傳取得一定成果

就對心理咨詢的態度來講,我國公眾對心理咨詢經歷了從懷疑到初步認同的過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詢,人們總是想到精神疾病,公眾對心理咨詢持漠視和懷疑態度。最近幾年,各方面關于心理咨詢的報道使公眾對心理咨詢有了比較客觀的了解,我國公眾特別是城市居民越來越積極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對心理咨詢的態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態度。2008年零點調查公布的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共10個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存在心理問題時,35.1%人愿意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8%的人視情況而定,有26.1%的人明確表示不去看心理醫生。[3]以上數據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心理咨詢的宣傳取得一定成果,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成為心理咨詢的對象。

2.3我國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取得較快進展

我國心理咨詢起始于醫院,其后在高校取得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心理衛生協會成立了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委員會,促進了心理咨詢在我國的發展。近年來為了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我國啟動了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機制,并建立了相應的機構。當前,我國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已經遍布全國。有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國共有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112個;截至2006年9月,全國共有心理咨詢機構149個;到2007年9月,我國心理咨詢師隊伍已壯大到12萬人。[4]我國心理咨詢機構的完善和心理咨詢師隊伍的壯大促使我國的心理咨詢沿著專業化的道路較快發展。

2.4我國心理咨詢的法規建設逐步加強

當前,我國心理咨詢建設逐步法制化。近幾年來,我國心理咨詢的管理頒布了很多標準,心理咨詢機構的建立趨于完善,人才的培養初具規模。2001年8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詢師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同年7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宣布正式啟動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工作。20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啟動國家心理咨詢師遠程培訓項目,培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2004年4月,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在全國正式進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2005年版)》的頒布,從此正式為心理咨詢師確立了職業規范。2007年制定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注冊系統》,用文件的形式頒布了《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注冊標準》(第一版)和《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一版),進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詢的管理體制,規范了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的職業行為。

3.我國心理咨詢存在的問題

3.1我國心理咨詢的市場需求不旺

雖然我國公眾逐步趨于對心理咨詢的認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國民眾比較保守,出現心理問題時,寧愿自己去面對困難,也不愿意求助咨詢人員的咨詢服務,加之我國心理咨詢服務市場良莠不齊,增加了一些人的顧慮,另外心理咨詢要收取不菲的服務費,也讓一部分人對心理咨詢望而止步。2007年中國一些地區就出現了由于缺乏咨詢對象,心理咨詢機構處境艱難的狀況。[5][6]心理咨詢的呼聲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兩重天”的問題制約了我國心理咨詢的蓬勃發展,是我國一線心理咨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問題。

3.2我國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對我國六大區的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調查表明:我國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讓人擔憂,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學歷背景為心理學的僅占總體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認為,許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職專業培訓后進入心理健康服務領域工作的。[7]和國外咨詢人員一般要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并且經過長達5年以上的專業訓練相比,我國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專業基礎非常薄弱。學校部分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是從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員轉來,這些人員雖具備心理學背景,卻缺乏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和實踐;醫院心理門診的醫務人員多是醫學出身,沒有系統地接觸心理學知識;社會團體的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質同樣讓人擔憂。從專業背景看,我國的心理咨詢師大多不是學習心理學專業,而是其他專業的心理學愛好者;從接受專業培訓情況來看,咨詢師的接受的培訓時間短,專業素養與嚴格意義的咨詢師的從業要求相差較大。我國心理咨詢人員專業素質較低的問題制約了我國心理咨詢的健康發展,是我國的培訓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

3.3我國心理咨詢缺乏有效監管

我國心理咨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規范發展也存在較大隱患,原因在于我國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和服務缺乏有效監管。具體表現在:第一,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認證和資格審查不嚴。有些未經心理咨詢資格的認證的人員或只經過簡單培訓的人員也進入咨詢領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第二,心理咨詢行業職業資格缺乏統一標準,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有“心理咨詢員”和“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認定,衛生部有“心理治療師”從業認定,中國保健協會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師”的人才評定。[8]第三,我國沒有建立起心理咨詢工作效果評估和督導體系。我國一級心理咨詢師的職業標準未啟動,心理咨詢的督導工作缺乏專業人員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國心理咨詢服務行業管理比較混亂,我國心理咨詢缺乏有效監管的問題制約著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規范化發展,需要國家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加強協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3.4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咨詢任重而道遠

我國現有的心理咨詢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多引進于西方,而針對我國人民的心理特點所進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異,西方心理咨詢的一些概念僅僅是西方心理咨詢發展的特定環境的產物,翻譯的西方心理咨詢理論并非完全適應我國人民的心理。有鑒于此,我國心理咨詢工作者強烈地呼吁加強心理咨詢理論的本土化,創建適合本國國情的心理咨詢理論,并為此做出了一些創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師范大學召開的心理輔導國際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題演講中提出了這個問題,引起了與會者的較大關注,并引發出廣泛的研討。[10]2001年12月,在清華大學召開了“華人文化與心理輔導的國際研討會”,來自臺灣、香港、大陸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詢專家和臨床學家熱切地討論了心理咨詢本土化問題,并提出了許多本土化的治療技術、方法。[11]近幾年,諸多的學者撰文對我國心理咨詢的本土化從發展歷史、結合文化到創新技術、培養人才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義的思考和探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離建立完全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咨詢的目標相差較大,我國心理咨詢未完成適應國情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發展的不成熟,還需我國心理咨詢人員特別是專家在此方面作出貢獻。

4.結語

綜上所述,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的心理咨詢初步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認可,并走上了專業化、法制化的發展道路,我國的心理咨詢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心理咨詢市場推動力不足,咨詢人員專業素質偏低,職能部門監督管理有待加強,以及心理咨詢本土化轉型未完全實現,因此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歷程實現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

[2]祝巍偉.2007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報告公布[N].科技日報,2008-4-14,(A01)

[3]中國城市居民開始接受心理咨詢[J].商務周刊.2008,(18):17.

[4]孔巧麗,徐大真.中國心理咨詢師專業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8,18,(4):57-61.

[5]崔彥玲,朱元潔.心理咨詢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報,2007-3-13,(A02).

[6]心理咨詢業門庭冷落處境艱難――貴陽市心理咨詢業調查系列報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國內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及工作狀況調查[J].心理科學.2008,31,(5):1233-1237.

[8]楊軍.心理咨詢行業凸顯三大問題應盡快規范?[N].人民政協報,2008-10-20,(B02).

篇(6)

1.1我國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口數量巨大

心理咨詢最一般、最主要的對象是亞健康人群。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較快,人們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因利益分配、競爭壓力、觀念沖突引起各種矛盾劇增,由此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發值得關注。2007我國國民心理健康狀況對全國21個省(直轄市)的39個城市取樣研究報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度心理問題,應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問題,急需獲得心理咨詢與治療。[2]據此推算,我國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口數量巨大,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的心理咨詢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1.2我國心理咨詢的專業基礎比較薄弱

心理咨詢的專業基礎是心理學,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心理學的發展比較滯后,心理學知識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學理論研究比較滯后,心理學專業人才比較少,心理學培訓機構的實力較弱、社會機構的建設不夠壯大。由此導致我國心理咨詢的發展在知識普及、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行業規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約。心理咨詢的專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決定了我國當前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水平較低,將來心理咨詢行業的成熟和規范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階段。

1.3我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有著深刻影響

心理咨詢作為心理科學在咨詢領域的應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學性,然而,具體的心理咨詢理論、技術、取得的一些經驗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國傳統文化對我國心理咨詢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風格等方面影響著我國民眾的心理。由此導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詢理論不適合中國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對中國民眾的心理輔導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作用。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的影響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心理咨詢本土化的發展方向。

2我國心理咨詢的發展取得的成績

2.1我國心理咨詢的研究初具規模

近年來,我國在心理咨詢的宣傳方面取得一定進步,翻譯和編著出版的介紹心理咨詢技術和心理咨詢知識的書目已多達幾百種,刊登有關心理咨詢的文章的學術類與普及類期刊之和多達數十種,包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健康心理學雜志》、《心理與健康》、《大眾心理學》等。關于心理咨詢方面的文章在近幾年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間的文獻,以“心理咨詢”為主題搜集,據不完全統計,共有5083條;以“心理咨詢”為篇名搜集,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33條。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國心理咨詢的研究初具規模。

2.2我國心理咨詢的宣傳取得一定成果

就對心理咨詢的態度來講,我國公眾對心理咨詢經歷了從懷疑到初步認同的過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詢,人們總是想到精神疾病,公眾對心理咨詢持漠視和懷疑態度。最近幾年,各方面關于心理咨詢的報道使公眾對心理咨詢有了比較客觀的了解,我國公眾特別是城市居民越來越積極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對心理咨詢的態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態度。2008年零點調查公布的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共10個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存在心理問題時,35.1%人愿意尋求心理醫生幫助,38%的人視情況而定,有26.1%的人明確表示不去看心理醫生。[3]以上數據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心理咨詢的宣傳取得一定成果,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成為心理咨詢的對象。

2.3我國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取得較快進展

我國心理咨詢起始于醫院,其后在高校取得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心理衛生協會成立了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委員會,促進了心理咨詢在我國的發展。近年來為了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我國啟動了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機制,并建立了相應的機構。當前,我國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已經遍布全國。有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國共有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112個;截至2006年9月,全國共有心理咨詢機構149個;到2007年9月,我國心理咨詢師隊伍已壯大到12萬人。[4]我國心理咨詢機構的完善和心理咨詢師隊伍的壯大促使我國的心理咨詢沿著專業化的道路較快發展。

2.4我國心理咨詢的法規建設逐步加強

當前,我國心理咨詢建設逐步法制化。近幾年來,我國心理咨詢的管理頒布了很多標準,心理咨詢機構的建立趨于完善,人才的培養初具規模。2001年8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詢師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同年7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宣布正式啟動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工作。20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啟動國家心理咨詢師遠程培訓項目,培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2004年4月,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在全國正式進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2005年版)》的頒布,從此正式為心理咨詢師確立了職業規范。2007年制定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注冊系統》,用文件的形式頒布了《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注冊標準》(第一版)和《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第一版),進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詢的管理體制,規范了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的職業行為。

3.我國心理咨詢存在的問題

3.1我國心理咨詢的市場需求不旺

雖然我國公眾逐步趨于對心理咨詢的認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國民眾比較保守,出現心理問題時,寧愿自己去面對困難,也不愿意求助咨詢人員的咨詢服務,加之我國心理咨詢服務市場良莠不齊,增加了一些人的顧慮,另外心理咨詢要收取不菲的服務費,也讓一部分人對心理咨詢望而止步。2007年中國一些地區就出現了由于缺乏咨詢對象,心理咨詢機構處境艱難的狀況。[5][6]心理咨詢的呼聲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兩重天”的問題制約了我國心理咨詢的蓬勃發展,是我國一線心理咨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問題。

3.2我國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對我國六大區的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調查表明:我國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讓人擔憂,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學歷背景為心理學的僅占總體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認為,許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職專業培訓后進入心理健康服務領域工作的。[7]和國外咨詢人員一般要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并且經過長達5年以上的專業訓練相比,我國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專業基礎非常薄弱。學校部分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是從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員轉來,這些人員雖具備心理學背景,卻缺乏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和實踐;醫院心理門診的醫務人員多是醫學出身,沒有系統地接觸心理學知識;社會團體的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質同樣讓人擔憂。從專業背景看,我國的心理咨詢師大多不是學習心理學專業,而是其他專業的心理學愛好者;從接受專業培訓情況來看,咨詢師的接受的培訓時間短,專業素養與嚴格意義的咨詢師的從業要求相差較大。我國心理咨詢人員專業素質較低的問題制約了我國心理咨詢的健康發展,是我國的培訓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

3.3我國心理咨詢缺乏有效監管

我國心理咨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規范發展也存在較大隱患,原因在于我國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和服務缺乏有效監管。具體表現在:第一,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認證和資格審查不嚴。有些未經心理咨詢資格的認證的人員或只經過簡單培訓的人員也進入咨詢領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第二,心理咨詢行業職業資格缺乏統一標準,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有“心理咨詢員”和“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認定,衛生部有“心理治療師”從業認定,中國保健協會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師”的人才評定。[8]第三,我國沒有建立起心理咨詢工作效果評估和督導體系。我國一級心理咨詢師的職業標準未啟動,心理咨詢的督導工作缺乏專業人員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國心理咨詢服務行業管理比較混亂,我國心理咨詢缺乏有效監管的問題制約著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規范化發展,需要國家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加強協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3.4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咨詢任重而道遠

篇(7)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3-0103-01

根據相關專家和學者的調研得知,大眾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增大、心理問題增多,并且由此引發的身心綜合疾病呈增長趨勢。但是我國的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地區差距顯著,發展緩慢,心理咨詢行業成為我國亟待發展的行業之一。本研究對河南省新鄉和鄭州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現存的問題進行系統的調查、分析和總結。探索制約河南省內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因素,嘗試提出完善和加強心理咨詢機構建設途徑和可操作性建議。

經過前期的調查我們發現了河南省心理咨詢機構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來訪量小、部分機構心理咨詢專業化程度不高、部分機構難以維系或發展緩慢、部分機構發展起培訓業務等。

一、心理咨詢機構發展現狀中突出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來訪量小

1.從大眾的角度來看。首先,民眾對心理咨詢的需求并不小,可是有心理問題或輕度的身心不適癥狀時,他們或者對此行業的實質不知曉或者根本沒有尋求心理幫助的傾向,而問題較嚴重時不少人選擇了去醫院精神科。

其次,學歷也是影響是否選擇進行心理咨詢的重要原因。學歷高的人自我認知水平相對較高,而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是70~80年代出生的民眾,他們受時代影響對自我個性發展、心理健康等問題缺乏關注,對心理咨詢持保守的態度。

最后,心理咨詢的費用并不算低,所以,經濟狀況也是影響人們決定是否進行心理咨詢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省經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貧富差距依然很大,因此經濟狀況成為了咨客是否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重要參考。

2.從社會心理咨詢機構方面來看。從社會心理咨詢機構方面而言,河南心理咨詢行業起步晚、基礎差、機會少、發展慢,機構管理、設施配備和咨詢師資源都不容樂觀。

多數機構表明可用的宣傳方式有限,主要是網絡宣傳和公益講座。而公益講座的主題都是圍繞著心理知識的普及而并非心理咨詢的宣講,因此人們對心理知識的了解增多,對心理咨詢卻仍抱著與自身無關的態度。

目前省內的心理咨詢機構規范化程度不足,影響了專業心理咨詢的公信度和行業形象。

(二)部分機構心理咨詢專業化程度不高

一是心理咨詢工作室和心理咨詢機構的專職咨詢師數量有限,兼職咨詢師所做的咨詢較少,而且咨詢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參差不及,導致機構整體的工作專業化程度不高。二是有些咨詢機構是盈利性的商業化體制,負責人重視機構運轉和效益,忽略了心理咨詢的專業化特色和行業道德,使得機構的商業化程度超過了心理咨詢專業化發展。

(三)部分機構難以維系或發展緩慢

1.資金不足。來訪量小,機構入不敷出,投資商缺乏,導致心理咨詢機構可用資金難以支撐機構的持續運營和發展。

2.機構負責人的經營不當。目前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主要分為4種:第一種是咨詢師一心一意做心理咨詢,并不懂得或不注意經營策略,可能導致機構運營困境,這種情況居多。第二種是機構偏重盈利,過分商業化,但是專業知識和能力水平不足,致使其機構在本行業中缺乏競爭力。第三種負責人(咨詢師)因對心理咨詢感興趣而辦了咨詢工作室,并不以此為生,所以發展動力不足。最后一種是盡管機構涉及心理咨詢這一方面,但目前咨詢效益并不好,從而把重心放到了心理咨詢培訓的方向上,忽略了心理咨詢部分。

3.咨詢機構良莠不齊。河南省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在數量、質量和規模上的發展有限,同時還存在不少不合格、不規范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它們不僅與正規機構競爭客源,而且對本行業的形象產生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心理咨詢行業的有效可持續發展。

(四)部分機構發展起培訓業務

部分心理咨詢機構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同時也提供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講師的培訓課程,也有少數心理咨詢機構的工作重心向培訓傾斜,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咨詢的質量。

二、對心理咨詢機構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一是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心理咨詢師隊伍專兼結合,咨詢人員專職少,兼職多,需要進一步的規劃、整合,加強對專業心理咨詢師和講師的培訓;二是心理咨詢機構負責人需要認識到心理咨詢運營策略的重要性,增強經營、管理能力。三是應該在合理投入的同時,建立心理咨詢機構與投資商的聯系,讓投資者了解這個行業以增加投資。四是可以擴大宣傳力度,適當增加對心理咨詢機構及其活動的宣傳,增強人們對其的接受度和知曉度。五是心理咨詢行業的政策不完善,市場管理體系不成熟,應該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管制作用,在宏觀和微觀上共同促進社會心理咨詢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論

心理咨詢在我們日后的生活中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該行業的發展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和個人都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并以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心理咨詢機構的發展。從對心理咨詢的重視和宣傳,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培養,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策略培訓,政府對咨詢機構的扶持等各方面進行加強和改進,全面促進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篇(8)

響水中學是一個四星級高中。里面有幾千個學生。在當今的社會壓力下,學生的學習壓力特別大。許多學生不堪學習壓力,會出現許多的心理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心理咨詢師及時的疏導他們,否則就會出現一些誰都不愿看到的一面。我們學校有專門的心理咨詢處,也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員。可現實是學生大都不愿去那個地方。我親身就經歷過一些事。想想都讓我有一些后怕的事。

事例一: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平時學習很用功。就在2011年11月14號那一天(期中考試前一周時間)早上離校出走。那一大早5點多鐘,天還沒亮,還下著小雨,一個人傻傻的走了十多里地。然后去了一家針織廠,央求人家,要在那里打工。還算好,最后被我們帶了回來,可不管我們怎么教育、講道理,她就是搖頭。為此,我把她帶到心理咨詢處,請我們學校的沈主任親自為他疏導,可不管用什么方法,她就是不說話,也不聽你說。最后實在沒辦法,我又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找她談心。我只問了兩個問題:1.是否信任我?2.是否愿意將我作為聆聽者?沒想到有效果。她突然哭的稀里嘩啦,把肚子里的話一古腦的全倒給我了。我除了表示贊同或反對外,都是在聽她講。她說到自己非常用功,可還是趕不上一些人。說道自己感覺沒有學習的動力,感到很迷茫,想通過打工這個外界形式,反過來刺激自己,從而找到內心學習的動力等等。可等她把一肚子話全倒出來后,她就說:“老師,我現在好多了,謝謝老師對我的信任。你不用擔心我!”接下來就沒事了!

這件事來的突然,而解決的也很意想不到。而通過這件事,我在想我們班主任為什么不可以做學生的心理咨詢師?

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地方,里面有著特殊的有別于大社會的游戲規則,有著一群正處于青春成長時期的學生和教書育人的教師。在這樣的一個地方,班主任作為學校在班級里面的代言人,作為學生和學校溝通的橋梁,每天要在做好自己教學任務的同時處理各種學生之間的各種問題,其中更多的時間觀察并調整學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等等。這樣就可以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既然班主任做的工作與學生息息相關,那么是否對班主任進行恰當的培訓和學習后,讓班主任即充當班主任又充當心理咨詢師。這樣的雙重角色對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會不會更有利呢?

雙重關系(Dual)和多重關系(Multiple Relationship)是指咨詢師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除了與求助者存在著專業的關系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的社會關系,如在學校由班主任來兼任心理咨詢師,那么在進行心理咨詢時必然會存在著除了咨詢關系之外的其他關系如師生關系(雙重關系)或者求助者還可能是同事或者領導的小孩(多重關系),顯然在進行咨詢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個咨詢師同時兼任兩個不同的角色,則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雙重關系的困境。一方面因為咨詢師和求助者之間還存在著師生關系,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咨詢的及時性,如班主任可以觀察到某一個學生有點異常,就可以及時咨詢,在教室外、在辦公室等等地方及時給學生加以指導,這樣就可以及時幫助求助者調整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還是由于存在師生關系,有些事學生是害怕被老師知道的,這樣一來他就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一來咨詢師就很難擺脫班主任身份的影響,很可能采取一些高壓政策來使學生說出自己想聽到的話,這樣就會影響咨詢師在治療過程中保持“中立”的立場,從而使問題變的更糟。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是覺的利大于弊。至少能及時發現問題,關注到問題。至于能不能解決這類問題則需要更加細致的工作。

在人情法則盛行的時下中國社會里,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人們習慣用親人般的關系來形容給予他人的關懷和體諒,當與求助者有很深的感情聯系時候如師生關系時候,咨詢師可能會過分的卷入。咨詢師希望盡快的解決求助者的問題,消除對方的困擾,這樣也容易把求助者的問題當作是咨詢師自己的問題,我們當然不能容忍自己的痛苦,因此也不能容忍求助者的痛苦,這樣咨詢師就又可能做的更多,更細致。更有耐心去聆聽、去理解、去等待、去解決求助者的問題。而身為班主任在解決很多問題時,就顯得很方便。這時候班主任的身份就可以為咨詢師的身份提供很多便利。從而使得治療的效果上大大提升。更有得情況是班主任的身份就可以直接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以下這個事例就可以很好的說明。

事例二 我有個學生在一天下午打籃球時和其他班級學生發生了沖突,本來事情也沒多大,可是第二天那個學生帶了其他幾個人在教學樓的樓道口打了我班這個學生,更可惡的是連續幾天都發生這樣的事。這事也被及時的處理了。但我班這個學生到了這個樓道口就會害怕,最后嚴重到就不敢來了。我了解情況后,直接找到那個其他班的學生,和他說明情況。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讓他在那個樓道口向我們班這個學生道歉!事情很快就解決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候班主任的身份可以很好的幫助心理咨詢師這個身份。所以我贊同班主任做學生的心理咨詢師。

那班主任做心理咨詢師有沒有有困難呢?

盡管保持客觀和中立是咨詢師的理想,但實際上每個人都無法絕對的客觀和中立。如果求助者在現實生活中和我們還保持著一定程度上比較緊密的師生關系,作為咨詢師會更難以客觀的運用求助者所表達的一切來幫助對方,甚至有可能這些表達會激起咨詢師自己產生某些對求助者不利的情緒,可是這種自然激發的情緒如果放到平常的生活中可能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在心理治療這個特定的場合里面去,咨詢師就很難保證不會夾雜自己的需求和需要,這對求助者是不公平的,另外,助人專業賦予咨詢師特權也可能被用于探知相對脆弱狀態下地求助者最隱私,最敏感的信息,但是,在雙重關系存在的前提條件下,心理治療的保密程度能做到什么樣的程度,這就會因人而異了。

當然想保持一團和氣的不只是咨詢師,還有求助者。有些求助者不能從現實的關系中得到理解和關心,他們可能會有意無意的討好咨詢師,以便逃避成長的痛苦和掙扎,或重復以往的交往模式,或者在求助者自己還沒用充分準備好的前提情況下采取行動,從而使得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更加糟糕的是,有時候討好和依賴的交往模式正好是求助者的問題所在,這樣的一團和氣對改變這種模式沒用任何改變反而會越來越深,與此同時這種親人般的一團和氣也會給咨詢師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在一團和氣式的關系中,咨詢師往往備受挫折,疲憊,內疚,甚至是怨恨的巨大沖擊。如果生活中缺乏適時的關心和支持,咨詢師本人很容易出現“枯竭”現象,無法對求助者保持最基本的耐心和禮貌,更談不上給予共情式的理解,甚至可能會傷害求助者。而要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必需從制度上要求,并且適時的加強心理咨詢師身份的理論指導。

那么如果班主任真的成為了學校的心理咨詢師的話,應該怎么樣開展工作呢?我僅僅談談我個人的一點淺見,心理咨詢師為避免治療過程中出現雙重治療關系,第一必須要做的是將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分離,提高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認知。當心理咨詢師進入心理咨詢室時就應該意識到,與求助者的社會關系是職業的心理咨詢,是單向的關系,在這里你是一個職業人而不是一個社會人。在這種關系中所關注的是求助者的問題,而不是心理咨詢師的問題,一切為了求助者的利益,它是系統的,正式的,它僅限于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對象,心理咨詢師要采取一系列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求助者解決問題,這種人際關系是暫時性的關系,當治療結束時,它也就不存在了。當心理咨詢師走出咨詢室時,應該盡快恢復一個自然的社會人的角色,此時面對不同的社會人時,應以一個自然的社會人與其進行溝通和交往。這種人際關系不在是單向的,它不在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假如心理咨詢師對自己每時的角色有清晰的認知,當面對朋友,同時,學生,領導等尋求幫助時候,才能以相應的社會角色介紹心理治療的實質,程序,原則,等等,這樣既能避免雙重關系進入心理治療過程,有能加強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可是誰都知道要做到上述的情況,必需要系統的學習,很好的轉換自己的角色。

其次,咨詢師還需要經常進入自我反省,及時的總結自己的角色轉換情況。當咨詢師進入別人的生活太多時,就需要問問自己,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是在幫助求助者,使其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選擇。

再次要盡可能的避免在做咨詢師的同時擔任不同的其他的角色,因為人們在期待一石二鳥的同時卻往往忘記了兩個鳥都有可能飛走的悲哀,比如為某位領導還在同事做心理治療的想拉近彼此的關系,結果到頭來卻徹底的得罪了領導和同事。因此為自己添加不必要的麻煩。

綜上所述,雖然說雙重關系的存在,心理咨詢師系統學習情況,角色轉換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制約班主任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咨詢師,但從某些角度看,對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有很大好處的,對班主任本人的學識的提高有幫助的,所以我還是建議學校里面班主任去兼任心理咨詢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這樣才盡可能的解決一些悲劇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 2002

2、Border LD Leddick GR Handbook of counseling supervision 1987

3、Sonne J Meyer C Borys D Clients’ reaction to sexual intimacy in therapy 1985(03)

4、Lamb HD Catanzaro SJ Sexual and nonsexual boundary violations involving psychologists clients supervisees and student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5、李曉勛《心理治療中心治療師與病人之間是否可又雙重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

6、鄭劍珠《中文化背景下心理咨詢與治療中雙重關系探討》 《人文社會科學》20092

7、何友暉等:《關系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

篇(9)

一、 社工師的角色認知與定位

任何一種角色只有在角色認知十分清晰的情況下,才能在現實中成功的進行角色扮演。社會工作者是社會政策的具體實施者。由于作為一個專業的社工師的工作方法、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的多樣化,會使他在不同的服務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般而言,社工師的角色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直接服務角色 社工師的直接服務是指直接面對對象的服務活動,在這樣的服務過程中社工師的基本角色首先是服務提供者,既包括提供心理援助,也包括提供物質幫助和勞務服務,還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其次是支持者,社工師不但對受助者提供直接幫助,還要鼓勵受助者要學會自立自強,自己主動克服困難,學會自我決策,既社會工作的最終目標----助人自助。社工師應成為受助者積極反應的支持者,并盡量創造條件使受助對象自強自立和自我發展;最后是倡導者。倡導是在受助對象必須采取新的行動才能走出困境但受助者對新的行動又不了解時,社工師應該向受助者倡導某種合理行為,并指導他們走向成功。

間接服務角色 即為直接服務提供支持性工作。在這樣的服務過程中,社工師扮演的角色首先可以是管理者,這種管理不但要調配多種資源滿足社會行政工作的需要,而且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也離不開必要的管理,因為這三大社會服務活動需要在評估的基礎上進行活動設計;其次可以是資源籌措者,為了服務的順利開展而爭取資源是社會工作者的重要責任,社工師要有能力爭取到相關方面的支持,否則社會工作很難順利實施;其次可以是政策影響者,當社工師在服務過程中發現某些問題具有普遍性時可以向有關部門提供建議,制修訂和完善相關的社會政策。這樣就可以避免社會問題的再次發生和減緩社會問題出現的頻率;最后可以是研究者,社工師要有效的解決問題,就必須科學地評估問題,合理地設計服務方案,準確地理解受助者的行為,這些問題都需要社工師進行認真思考,對現實給予正確判斷,這時社工師扮演的是研究者的角色。

三、 心理咨詢師與心理治療師在心理幫扶中的角色認知

現代中國社會涌現出大量的專業心理學和非專業心理學者,即使是專業心理學出身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做心理咨詢服務,考有國家心理咨詢師的人素質和水平也是良莠不齊。如果不規范心理學者的作為,不明確心理援助中心理學者的角色認知與定位,后果會很嚴重,就像醫生不能治百病,學有專攻,各有所長。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工作雖然有一定的聯系,但三者之間的區別很大。雖然專業社工師也掌握了大量的心理學知識,但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個心理學工作者。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領域雖然有交集之處,但一個心理治療師可以勝任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但一個心理咨詢師肯定勝任不了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同樣,一個心理咨詢師可以勝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可一個心理健康工作者確不一定能勝任心理咨詢師的工作。關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三個打魚人”的故事就可以很好的詮釋。第一個打魚人發現上游漂下來的落水者馬上救到岸上進行人工呼吸、挽救生命,一部分人活了,可也有不少落水者死了;第二個打魚人在上游安放了一塊不準游泳的牌子,并不時用語言勸誡,一部分游泳者回去了,一部分還是照游不誤,但死亡人數減少了;第三個打魚人干脆來到上游辦了一個游泳培訓班,告訴要游泳的人想下河游泳必須學會游泳,考試合格后方可下水,結果收效很好。第一個打魚人扮演的是心理治療師的角色,挽救著有嚴重疾病的人;第二個打魚人扮演的是心理咨詢師的角色,通過語言溝通幫助那些有問題的人;第三個打魚人扮演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事先預防,減少疾病發生的概率。

精神醫學家使用“心理治療”的稱謂,意味著由治療者來醫治求治者的心理問題,較適用于已發生嚴重心理問題的患者; 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表示主要工作仍在于輔導或咨詢,包括預防及促進成長,只是處理一般的問題。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為:

從業人員要求不同 心理咨詢由心理咨詢師承擔,心理治療常由有專業背景的醫生擔任。

工作具體方式、方法不同 心理咨詢強調咨詢人員和來訪者建立一種特殊的信任合作關系,以解除咨詢對象的顧慮和負擔,并通過同理心、解釋、總結、布置家庭作業等等方式方法給來訪者以幫助。心理治療因其服務對象和學術理論、施行要點不同,有很多治療模式如: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療、認知性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等;

花費的時間不同 心理治療比心理咨詢費力、費時,花費也比較昂貴。現在北京、深圳、上海、武漢、昆明稍好點的心理咨詢師都在200―500元/每個小時,心理治療師的價格要比這個水平高,特別是專家級別的高級心理治療師。

二、 社工師在心理幫扶中的角色認知與定位

社會工作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對于它的專業本質、理論體系、助人的效果以及社會定位確實有太多的爭議。在理論層面上,不但外界人士質疑社會工作是否擁有自己的專業理論,甚至連正在做社會工作的專業人士也會經常懷疑社會工作的理論是否對實物具有正確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中國本土化社會工作方面。在社會工作發展的歷程中,精神分析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系統理論、生態理論、增權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等理論等都在不同的時代影響著本專業的發展。當然這其中也產生過社會工作本身的一些理論,如心理社會學理論、任務中心模式、危機介入模式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工作的發展確實是依賴于多種學科的引進與整合。因此,當心理咨詢與治療與社會共組同時進入人們的視野由于它們都不同關注弱勢群體的健康發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偏差進行矯正,使得很多人把它們混為一談。甚至一部分社工師為了謀求一份體面的職業時,或者為了獲得人們的信任與認同干脆把自己稱作心理咨詢師,而他們實際的工作內容卻是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的發展是以心理學為重要的理論支撐的,社工師在助人的過程中,常常會采用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技巧,但是這并不代表社工師就等同于心理咨詢師。社工師必須充分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技巧才能提供專業的服務,同時重要的一點是社工師必須區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詢師與心理治療師之間的角色聯系與巨大差異。社工師在心理援助中的定位具體如下:

直接服務者 社工師只有在具備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資格以后才能充當直接服務的角色,與求助者建立信任的咨詢關系,制定心理咨詢的目標與方案,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服務,并最后進行相關的評估。如果社工師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中,則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直接的專業工作者,向服務者傳遞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資料收集者 社工師如果只有社會工作師的資格,就只能在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中充當間接服務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充當對求助者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尤其是對求助者社會關系資料的收集與求證是社工師的強項與主要的工作,這是社會工作者對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師的工作起到協助的作用。

轉介服務者 如果服務對象出現與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不匹配的情況,專業社會工作者要及時做出判斷,轉介給匹配的心理工作者。如果服務對象出現思維邏輯混亂、無自知力、無痛苦感、甚至出現幻覺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時,社工師一定要將他轉介到專業的醫院精神科。

篇(1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2(c)-091-02

20世紀90年代初,基層開始重視心理教育,對基層人員的心理健康十分關注,但那時缺少心理方面的專業人才,我部稍有一些心理知識的骨干均派上了用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普及心理知識,正規培訓了心理工作骨干,進一步提出了“三戰”,將“心理戰”提到了一定的認識高度。21世紀初,國家規范心理職業市場,通過培訓、考試、答辯,有一定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我部的心理咨詢、行為訓練、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步入正軌。經過努力,在心理領域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效果。但細細思尋,基層的心理工作不能停止腳步,只有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經過總結,基層心理工作還存在如下問題:

1 宣傳力度不夠

1.1 對心理咨詢的認識有偏差

多數人不知道心理咨詢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能起到什么作用,認為咨詢就是“話聊”;有人認為這個職業時髦,能掙到錢。殊不知,心理咨詢主要是解決心理紊亂、心理邊緣障礙或對康復期精神病人進行“助人自助”的活動。

1.2 不知道什么人可以來咨詢

剛開始來咨詢室咨詢的基本上是我的熟人,而且是帶著滿臉的懷疑和好奇,但沒有人告訴他們心理咨詢應盡量避免“雙重關系”,不是越熟悉越好,更不能對咨詢師產生依賴。

1.3 人們的觀念沒有徹底改變

首先,認為心理咨詢師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將自己的心理活動盡收眼底;其次,認為去看心理“疾病”是很難為情或是難于啟齒的事情。其實,心理咨詢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技術,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協商、交談和指導過程,提供可行性建議,針對正常人及輕度心理障礙者的各種適應與發展問題,幫助求詢者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達到自立自強、增進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它必須是通過一定的咨詢方式,收集分析資料,才能進行心理活動的評估、治療。

1.4 對心理咨詢結果的期望值過高

首先是對心理咨詢看得過于神秘,認為只要來都可以解決問題,一次或幾次沒有達到目的就放棄,卻不知道心理咨詢是一個過程,咨詢師是需要時間去收集資料的;其次是對心理咨詢的效果評估不恰當。有一個笑話:求助者因失戀而影響情緒,咨詢師調整好其情緒后,求助者又來問咨詢師,為什么我還找不到女朋友?其實,咨詢師已向其解釋過了,心理咨詢不是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且咨詢的目標是雙方協商定下來的,咨詢師的任務就是調整好你受沖擊的情緒,使你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軌。

1.5 將心理咨詢等同于臨床看醫生

認為可以隨時來訪,隨時可以咨詢,而且可以無時限性。其實心理咨詢的效果不僅取決于來訪者的合作,咨詢師的情緒狀態也極大地影響咨詢過程。首先,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也會有一些難以釋放的不良情緒,沒有良好的心境,不宜做咨詢工作;其次,在求助者多的情況下,也有先后秩序,按照預約序列是比較好的;再次,每次的咨詢時間是有限度的,一般以一小時為限;還有,咨詢師不是萬能鑰匙,有的問題是需要轉介的。

1.6 以心理量表測評結果作為衡量標準

有的求助者來咨詢的目的就是為心理量表測試,認為只有量表測試結果才可以量化、直觀。實際上,心理量表測試結果和臨床輔助檢查結果是類似的,僅供心理咨詢師參考,關鍵在于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協商的結果才是有意義的。

1.7 害怕個人隱私被泄露

不少求助者不愿向咨詢師敞開心扉,是因為怕個人隱私泄露,日后見不得人,其實心理咨詢原則中有明確的保密規定,而且法律有保護求助者隱私的相關條文。

1.8 認為心理咨詢過程中必定有可見的治療方式(如藥物治療或行為、場景治療等)

其實,心理咨詢過程中,可以通過深入性談話的方式了解心理問題的“癥結”,只要認識到這些“癥結”,有的求助者可以通過自我調適或改變認知達到咨詢目的;另外,常見的心理異常是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再者,對比較嚴重的心理異常可以通過一定的行為方式加以糾正。

2 專業人手不夠

現在基層單位培訓了不少心理骨干或是心理輔導員,但真正有心理咨詢資質的并不多,盡管有的通過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考試,但由于經驗的貧乏,還不足以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有的咨詢師盡管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但一般都是兼職的;有的既要從事臨床工作,又要從事部分行政管理工作,這勢必壓縮了咨詢工作的空間。

3 軟硬件設施不夠或形同虛設

我在電視劇里看過《石破天驚》的心理咨詢室,相比較而言,現實中基層心理咨詢室的設備顯得有些寒磣,有很多的咨詢室只配備簡單的桌椅,沒有測試、讀卡、訓練軟件和硬件,沒有必備的書籍資料,沒有教學及輔助的投影攝像設備,沒有必要的治療設備,沒有必備的道具等。有的不知道該配備什么設備,有的盡管有一些設備,但不是專業人士所配置,無實際用途,有的不知設備有什么用途,工作幾乎沒開展起來,僅僅為應付檢查,不為官兵解決問題,不作調查研究,形同虛設。

4 制度體制不夠健全

4.1 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員編制

沒有編制就等于重視程度不夠,工作成績也很容易被忽視,職級晉升將受到影響;對從業人員來說,從事沒有編制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順,使其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

4.2 沒有專門的經費保障

在現實當中,經費保障的好壞也是檢驗對一項工作重視程度的指標,沒有經費保障,各項心理工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雖然說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但也不至于一支鉛筆掰成三節、一塊橡皮分成四塊用,其實,這樣也是對資源更大的浪費。

4.3 沒有健全的督導體系

心理咨詢師在執業過程中,心理上的壓力無法釋放,勢必影響咨詢師的執業效果和個人的生活質量,健全的督導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4.4 沒有一套完整規范的文書格式

目前在基層的記錄文書格式五花八門,既不完整也不規范,必須有一套規范的樣式供基層參考。

4.5 專業人員培訓不夠

目前心理咨詢的專業培訓機構少,收費高,由于職業的局限性,見習和實習的機會少,系統的咨詢、治療方法學習實踐迫在眉睫。

5 各部門各項工作間協調配合不夠

5.1 各部門配合不夠

心理咨詢僅能解決一部分心理問題,要減少心理異常的發生,心理疏導、心理教育和心理行為訓練必須同時跟上。應該說,各項工作在大體上分工是明確的,但基層在疏導、教育和行為訓練上的部門合作不力。

5.2 用政治工作取代心理工作

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沒有明顯的界線,兩者在應用上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有機結合,對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是非常必要的。

5.3 沒有將心理工作應用于平時的各項工作中

心理工作的開展,不僅僅是為教育而開展,要結合任務,應用于生活訓練,可以將無形的東西用有形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用心理指導訓練,會使訓練更科學化、更有趣味性、更易被接受。

上一篇: 園長辭職信 下一篇: 學校總務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看又黄又爽成年视频 | 日本乱码视频免费播放性爱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日本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高清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