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學結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1: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實用心理學結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實用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1)

早在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杜威就提出實用主義教育,他抨擊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強調教育的重點要從教師轉到兒童生活。我國近代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黃炎培也提倡實用主義教育,他建議教育要以實用為目的,所謂“實用主義教育”:是指教育要切合實用,要求學生在學校所學之知識,應注意離校的運用。本文所強調的“實用性教學”就是在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學”與“用”的關系,挖掘教材中的實用性知識,不僅讓學生會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用。

《實用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的心理學課程,它是廣東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大專行政管理專業的一門公共選修課。該課程在闡述心理學的一般性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介紹了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心理學基礎知識,特別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經常會應用到的心理學基本原理與方法,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效地了解并運用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促進工作與提高學習效率。筆者作為《實用心理學》課程的責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電大遠程教學優勢,注重實用性教學,不斷探索和創新各項教學實踐環節,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學以致用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整合教學資源,突出“實用性”

(一)文字教材的優化組合

文字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的教學模式下,完善文字資源的配套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學習服務支持體系,才能體現和適應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心理學作為探索人類生命領域的科學,是一門百川交匯的學科,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價值。《實用心理學》教材也竭力體現知識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特征。筆者在編寫相關文本資源或授課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認真鉆研教材,并通過多種途徑閱讀、收集有關心理學參考資料,在備課和制作電子課件時引入相關案例、圖片和一些心理學測試,豐富課堂輔導,提高教學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如在講解“注意”時,通過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小測試——“字母不同排列”的記憶,讓學生理解“注意的廣度”。在講解“知覺”時,通過一些圖形:花瓶或臉孔?是兔子還是鴨子?或是老婆婆等“兩可圖”,讓學生理解知覺的基本特征。在每周上輔導課時,利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學習“心理小百科”。每次都選擇一些與本次課相關的心理常識。如:“怎樣保持心理平衡”,“影響人際關系的八種心理”等。這樣讓同學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心理常識,能夠加深印象,引起思考,有利于更好地進入課堂學習。在課堂結束時,布置一些討論題或案例分析。對于作業的布置,總是精心選擇一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如:介紹你的學習方法和提高記憶的策略;舉例說明遺傳、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對能力形成和發展的作用。

(二)加強網絡資源的建設

1.開放教育遠程教學平臺

在揭陽廣播電視大學“電大在線”的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大專)欄目下,設有該課程的主頁,可供學員隨時瀏覽本課程的相關教學信息。主要包括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實施方案”“教學輔導”“歷屆試題及答案”等若干教學文本,方便學生下載相關教學資料。其中“教學輔導”的內容較為豐富,有“案例分析”“形考作業輔導”“心理常識”“心理學家介紹”“期末復習指導”“輔導課綱要”等。這些教學資源對于不能準時到校聽課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全面的自學材料。

2.交互式的網上答疑

在揭陽廣播電視大學的網頁設有“公開討論區”和“課程討論區”。學員可隨時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教老師或其他同學,任課教師不定期上網進行解答,并在期末專門安排一個時段進行期末總復習的網上答疑。答疑時,教師既可以就課程的重點、難點等共性問題進行解答,也可以就學員的個性化問題進行解答。

在《實用心理學》的“課程討論區”中,有教師和學生的不少討論題,有些是課堂沒有時間討論的,把它搬到網上討論。如:“人們為什么既使知道合作是比較好的行為策略,但仍然還會選擇競爭?”有一些是學員作業中難以解答的,在討論區中提出來,共同討論。如“現代開放式辦公室往往用擋板分隔出許多小的獨立的空間,這樣設計的心理學依據是什么?”還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大家提出來討論。如“考試時,教師站在學生背后,答題水平會上升嗎?”“如何利用錯覺現象來美化生活?”等等。對于“課程討論區”中的內容,學員比較感興趣,一些同學踴躍參與,這樣既促進師生交流又鞏固相關知識,達到活學活用。

上述網絡資源,相互補充,相互配套,共同組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網絡學習服務系統,從而為遠程開放教育的學員提供一個較為靈活的學習方式。

二、遵循“實用性”,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情景體驗法

“情景體驗法”是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有更深刻的體驗,達到識記和理解的目的。心理學上許多知識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如講授“氣質”時,筆者在課件中錄制并插入了《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和《水滸》“林沖被逼上梁山”片段,讓學生在觀賞中體會、比較林黛玉、林沖和王熙鳳等人的氣質。實踐證明,這種把聲、光、電、影、字結合起來的多媒體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聯想、加深理解、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精彩、省時、高效。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主要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這是筆者在授課過程經常使用的方法,如在講授“心理健康”一章時,通過一些心理障礙的案例,如“考試焦慮癥”“抑郁癥”“反社會人格障礙”等例子分析,讓學生討論、總結癥狀的特點和治療的方法,從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進一步讓他們思考和討論:在生活中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有哪些?

(三)互動教學法

互動教學法強調師生在平等氛圍下的雙向交流,教師授課不再是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教學中,課堂上既可由老師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也可由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讓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解答。這在課堂教學和網上討論都是一種能達到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好方法。

三、思考與啟示

通過對《實用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更要注重實用性教學,有如下的兩點認識:

(一)教學資源的整合要適合學生需求

遠程教育專家任為民教授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經指出:現在遠程教育的教學資源很多,各種媒體都有,但真正適合學生的,有針對性的資源卻很少,缺乏經過整合的、適應學生需求的教學設計和各種多媒體的一體化設計。的確,學生面對的是高校的教材、光盤和網上課堂,這些資源缺乏對學生實際需求的了解,不能提供很多動態的學習指導,所以學生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不多,很多內容又看不懂,資源也就顯得比較匱乏。筆者認為各電大分校的課程責任教師應該擔負起整合適合學生需求的教學資源,因為課程責任教師通過上輔導課和網上互動討論,有機會對學生進行接觸和了解,既能知道學生的需求,又有完善教學資源的責任。

(二)增強教學的實用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美國成人教育之父——諾爾斯曾經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五個特點,其中第三個是:成人學習者都是“實用主義者”。成人之所以要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提供的教育方案讓成人感到無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那么其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而遠程開放教育是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自主性強,這就要求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的“實用性”,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爭取把最有用、最有發展前途的知識教給學生。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8-0037-03

記者:王總您好,很榮幸您能接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的采訪。眾所周知,安人測評自2003年成立以來,在心理測評領域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積累,但是今天我看到您的身份是來自“安人心理”(),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其中的緣由?

王薇:首先感謝《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對安人公司的關注,也注意到了安人測評與安人心理的細微差異。成立于2003年5月15號的安人測評是安人品牌[1]下最早成立的公司。在教育系統中,得到史家小學、北京市十五中學、北京市教育系統人才交流中心等數千所學校及百家機構的青睞。

雖然心理測評受到很多學校及各種人力資源機構的青睞,但我們深刻意識到,安人需要從單純的“心理測評軟件供應商”轉變為一個“系統的心理健康產品供應商”。心理測評協助人們理解潛能,而之后如何提升人們的潛能,安人在思考。

請看這樣一組數字:全球4億人患有精神或神經疾患;中國重性精神病人約1600萬,占國家醫療支出20%;在中國3.4億17歲以下的人群中,約3000萬人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在中國60歲以上老人中,AD、VD等患者總數在300萬以上。[2]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一片陰云卻在人們心中越來越揮之不去――錢多了,我們真的就更幸福了嗎?為什么某些待遇不錯的公司卻出現員工不斷跳樓的尷尬?根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費立鵬教授推算,在中國,每兩分鐘就有1人自殺身亡,有8人自殺未遂。我國每年有28.省略)首頁上這樣介紹安人心理:“以積極心理學為核心,結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提升人類幸福感。”可否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王薇: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科學、專業,實際上有很多扎實工作要做。

第一,要以“積極心理學”為核心。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在國內已經開始流行,安人在公司成立八周年之際,即將推出一套“安人應用心理學實務手冊”,包括安人公司原創的《積極心理學測量手冊》、《積極心理學實踐入門手冊》、安人公司翻譯的積極心理學發起人之一塞里格曼的代表作《習得無助》,以及被塞里格曼稱為“積極心理學的天才”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代表作《積極性如何改變你的生活》等。我們要加強對有實證科學基礎的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學習、研究與傳播。

第二,以心理測量為基礎。如何準確評估人的個人優勢、人的積極情緒?如何評估學校的心理資本?諸多課題都在探索研究中。安人公司基于在心理測量領域的傳統優勢,目前,我們正在組織十余位心理學專家共同研究這些課題,期望為產品研發和效果評估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以科技手段為引領。重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5]與物聯網[6]在心理學領域的應用。上述三網的發展將大大降低心理學研究中數據采集、傳輸及處理等技術上的困難,從而使心理學研究以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舉個簡單的例子。林偉被同學冤枉,憋了一肚子火,他需要填寫一份冗長的問卷以分析出此時他的心理狀態嗎?不,我想,大家的答案都會是:不需要。林偉可以找一個充氣人發泄一下,消消火氣,然后坐在一把寬松而舒適的放松椅上,聽著動聽的音樂,讓那個積極、平和的自我被悄然喚醒。此時,他的行為、多項生理指標已經被設備中的傳感器記錄下來,用以選擇最能幫助他放松的音樂,并同時將這些物聯網采集到的數據傳輸到服務器上。更有趣的是,林偉還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與其他有類似問題的同輩進行群體分享,交流心得。希望這樣的心理健康服務平臺能夠融入到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對改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助益。

記者:從您的介紹中,我們看到了安人對研發的重視。下一步在研發心理健康科技新產品上有什么規劃和設想?

王薇:安人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研發。2003年,安人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題為《中學生心理檔案系統的構建及其應用》的心理檔案方面的論文[7]。 2004年,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測試了10萬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安人為該項測試提供了“心理健康與人格”等測評指標[8] ;2005年,安人研發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務系統。2006年,安人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與《中國教育報》舉辦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第一屆十佳企業稱號。2007年,安人舉辦了第一屆心理商業機構年會,來自全國各地四十來位心理學商業機構負責人參加了此次年會。2008年,安人發起了5?12地震之后的災后心理支持項目――華老師,并及時開發了在線心理咨詢機器人。2009年,安人研發了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心理行為訓練體系――幸福課。2010年,安人出版了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團體活動課手冊《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

作為研發主導的高科技企業,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以下兩點:

(1)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國社會心理學副會長、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時勘教授與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育心理學雷靂教授都一直非常關注并積極支持我們的工作;此外,全國各地的心理學界眾多同仁都非常關注和熱情幫助安人的成長,安人目前擁有專兼職心理學博士五人,心理學講師數十人,承擔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多項,保障了安人心理的研發工作。

(2)安人內部對研發的重視。安人公司堅信,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大腦能力與主觀幸福感)開始。安人內部每年都有超過10%的硬性經費投入在研發上。發展至今,安人已經擁有上百項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比如軟件著作權、專利、在國際一流期刊與學術會議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原創的圖書,等等。2010年6月1日~4日,由美國預防科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辦的第18屆年會上,安人公司的專家(王等)發表了題為《Online Interven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the Use of a“Happiness Ledger”》的論文。傳統的在線治療抑郁癥的方法多是消極心理學導向,同時難以做到朋友之間的相互鼓勵。而安人公司基于積極心理學原理開發的幸福賬本[9],則充分結合了積極心理學與SNS社區[10]的優勢,在會上受到眾多專家關注。

記者:感謝您的精彩介紹,也感謝安人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作出的努力。最后,請您談談您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展望。

王薇:我們認為,積極心理學理念將影響新一代心理學家和心理教師,使他們對心理學的關注從“心理問題咨詢”中解放出來,從而投入“讓每個孩子生活得更幸福”這樣更偉大的目標中去。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發展,將使得心理學研究更加便捷、無縫地融入校園生活、家庭生活,改變孩子們的生活質量。

安人出版的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支撐的團體活動課指南――《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手冊》,包含75個團體活動課程,是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的非常實用的操作手冊,為教師更好地開展團體輔導與團體咨詢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為了幫助一線教師學習和掌握這些理論和方法,安人組織了積極心理學巡講活動,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九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逾千名中小學骨干心理教師從中受益。安人真心希望能與各界開展更深度的合作。

非常感謝《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為我們提供這個交流平臺。在展望未來之際,我希望,為了促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有權之士、有識之士和有志之士的聯合,把學校、科研機構、媒體、企業與社會有機整合,共同為提升人類幸福感作出貢獻!

(稿件編號:100722010)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安人,始于2003年,專注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商業應用。以實證研究為依據,依托專業社群,結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開發并推廣新一代腦與心理科技產品。目前,安人正在逐步以創新的方式,推動腦科學與心理學從學術殿堂步入現實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安人公司也逐步從一家公司發展為三家行業領先的專業公司:安人心理、安人腦訓練、與安人測評。詳細內容見: 省略/

[2]數據參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實驗室成立時的網站與宣傳資料:labmh.psych.省略/problems.htm.

[3]數據參考:news.省略/c/2006-09-11/

170410980432.shtml.

[4]文字引自:《論語?憲問第十四》.

[5]移動互聯網:是指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的產物,詳細介紹可以參考:baike.省略/view/1168245.htm.

篇(3)

一、項目研究背景

(一)國外研究現狀

對于圖式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18世紀康德論述了圖式的哲學意義,他認為,一個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時候,只有把它們同這個人腦海里的固有知識聯系起來才能產生意義概念。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們以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將圖式概念引入心理學。20世紀30年代試驗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有關記憶的研究被看成是圖式理論所賴以建立的經典探索,為圖式理論的產生及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智能專家魯梅哈特(D.Rumelhart)對圖式做出了全面系統的闡釋,他稱圖式是“構筑認識的建筑模塊”,由常量和變量或稱空位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用于研究閱讀理解心理過程的理論,即圖式閱讀理論。

20世紀80年代,圖式理論已經發展成為閱讀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式理論清晰地指出人們通過激活他們頭腦中相關的圖式來理解新信息。很多心理語言學家開始將圖式理論使用于外語教學,用來解釋外語學習者的心理語言加工過程。例如Patricia L Carrell的論文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英語教育界引進圖式理論的時間較早,研究范圍也比較廣。目前國內關于圖式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閱讀,寫作,聽力,幼兒教學以及教材編寫等方面。

例如:英語閱讀方面,《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閱讀教學研究》(鄭文英,2009)中指出影響閱讀效率主要有四個因素: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修辭圖式和閱讀策略。《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宋娟娟,2010)中指出背景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時激活相關圖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英語聽力方面,《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周相利,2002)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新聞廣播聽力對策》(孫美娟,李東東,2011)詳細解讀了如何在新聞聽力教學中構建圖式,激活圖示和重建圖式。

二、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盡管世界一體化的趨勢正逐漸加強,但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分歧仍然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才能實現彼此間的有效溝通和理解包容。英美文學課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知識課程,從文學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西方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狀況。為我們了解西方歷史文化價值觀及風土人情,增進對西方社會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述,“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等實用英語課程應運而生的同時,英美文學逐漸走向了邊緣化。不僅如此,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也遭受了種種困惑。為此,我們結合目前英美文學的教學現狀,以及學習英美文學的必要性的客觀要求,開辟出了一條學習和掌握英美文學的新道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圖式理論運用到英美文學的學習中去,是我們項目的一大亮點。

項目特色:

(一)選題具有較強針對性。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此項目結合了小組成員對英美文學學習的切身體驗,針對學習中切實存在的弊病和誤區,在對圖式理論進行了深刻研究的基礎之上,建立學習應用模型,并將其運用于創新實踐。加之國內關于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上的運用研究較少,從而使我們的調研更具前瞻性,創新性和實用價值。

(二)學科交叉,視角多樣化。項目研究與心理學和教學法等眾多學科相結合,為研究提出創新性和建設性意見的目的的實現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我們的項目充分利用心理學對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研究優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應用,并結合了教學法中對學習程序的科學研究及對教育目的和學校課程的分析探討,研究英美文學學習領域的獨特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項目研究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項目創新:

(一)學習模式的推廣與創新。本項目從研究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運用這一課題出發,積極探尋英美文學與其他英語課程在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教學的相似之處,推廣借鑒圖式理論在其他英語課程中的應用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屬于英美文學課堂的獨特的圖式理論應用模式。

(二)理論聯系實踐。項目成果模型可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將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圖式理論指導下進行主動性的英美文學課程學習提供范本。

參考文獻:

篇(4)

[作者簡介]耿菲菲(1984—),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印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1]。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存在著更多的來自學習環境、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在成長成才路上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中更顯得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與每個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是緊密聯系,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應是受到學生關注和歡迎的。然而當前的現實是:學生逃課、曠課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課程教學總體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相符;任課教師在教學模式上過于單一;在考評制度上,僅僅是給個題目寫篇小論文或者試卷形式讓學生死記硬背,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僅僅停留在空洞的理論說教上,其應有的應用價值體現不出來。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偏離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級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一目標使得學校把教育重點放在學生專業課的教學上,其他的人文學科的教學則被放在次要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只是作為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課程,加之這些課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門硬性規定開設的,所以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僅限于達到預防心理問題和治療心理問題的作用。因此勢必使上課教師把重點聚焦在“問題”上,教育學生怎么矯正心理問題,忽視了對學生積極品質和情緒的培養。過于片面、消極的目標偏離了正面的教育導向,會使學生產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從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理論性過強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為主,另外加一些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相關方面的內容。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理論性太強,缺乏趣味性、可讀性,不符合他們的學習特點與接受能力,而且純理論的講授會使課程變得枯燥、單調,減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缺乏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特色和他們所關注問題的心理健康教學內容,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不但不能給學生帶來幸福感反而會使他們感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心理負擔和學業壓力,進而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產生望而卻步的學習態度。

(三)學時安排不合理

我國的高職教育,在較長的時間內遵循以學科結構為中心的辦學模式,課程設置重視專業課,忽視人文、品質類的教育課程。據了解,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為學期課程,每學期的課時一般為16課時,部分是32課時,教學時間短,教學進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開設,上課時間多安排下午后幾節課或者周六、周日,教師、學生的休息時間被占用,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的反感情緒。結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成了“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生為得到學分而學”的學科。

(四)教學方法單一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主要采用理論知識講授的方式,缺乏師生互動,單方面的傳授方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由于多數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掌握不牢固,缺乏對理論知識學習的耐心,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厭學情緒。雖然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內容中加入了團體心理輔導,但是因為學校沒有配備專門的團體輔導室,團體課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進行,硬件設施的欠缺使團體心理輔導課程的教育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對策建議

(一)以培養積極品質和幸福體驗為目標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以培養學生積極地品質和幸福體驗為目標。這就需要教師以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教育學生。首先,要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理解、尊重、積極關注學生,啟發他們運用心理學知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積極、樂觀地面對遇到的問題,理性地分析、處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其次,認識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能夠適應變化、主宰自己命運的“自由人”,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幸福和成就感[2]。

(二)構建符合高職生特色的課程內容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來進行設置和編寫,在保留內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個性的特色。課程可以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必修課程以普及心理學知識為主,力求通俗易懂,減少心理學專業名詞和專業理論的陳述,講解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緊密聯系起來[3]。在心理健康教育這門必修課基礎上開設選修課程,如:積極心理學,幸福心理學等,而且選修課程的開設要與專業和學生的需求緊密結合。課程內容應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并且要針對不少高職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感到迷惘,覺得自己的未來沒有希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開展職業心理教育。深入到各行各業內部,研究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行業或崗位心理,再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提高學生適應行業或崗位的能力,正確認識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積極面對未來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課時,彌補課時數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夠且合理的課時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這樣老師和學生的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好的學習態度。同時為了彌補課時數不足,高職院校可以開展講座或者團體輔導,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親身體會心理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以及對個體和團隊的意義。讓他們不僅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學知識的奧妙與樂趣。

(四)重視教學過程,講授為主多種方式相結合

人本主義的教學目標是強調教學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嘗試把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以講授為主,多種方式相結合。可以嘗試如下教學方法:運用制作豐富多彩的多媒體PPT課件和網絡技術、案例分析、心理劇、故事續寫、自我白描、心理訪談、專題講座、心里影視欣賞等[4]。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將理論客觀知識與主觀感受、體驗相結合,印象會更加深刻,而且能將這些理論用于實踐,真正提高學生素質。又比如:可以采用主題活動的形式,將班級統一采取分組活動,每組選一個代表,老師給每個組員說明活動的規則,活動結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活動后的收獲,活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教師向大家說明活動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識、通過活動體會到的感受在心理學上的解釋和遇到相關問題該如何去解決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會,進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幸福感!

四、總結

篇(5)

0引言

教師主體觀長期主導著我們的教育思想。此觀點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宰作用,認為教師是教育者,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學過程的客體,在教學過程中應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主觀能動性低,缺少學習自主性,對教師的傳授過于依賴。當這些習慣于教師一課本模式的學生接觸到全新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時,總覺得節奏太快、信息量大,很不適應。結果,他們對多媒體教學由好奇一感興趣一失去興趣一失去信心,最終產生抵制情緒甚至厭煩心理,學習效果不但得不到明顯的提高,相反還可能下降。

為了避免多媒體聽力教學中出現學生從最初對聽力學習的好奇后來轉化為厭煩的心理現象,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提高業務素質,改革教學方法;從實際情況出發,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原理研究多媒體教學中的學生心理過程,及時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指導,消除學生聽力學習的心理障礙,搞好聽力教學,提高聽力課教學質量。

1聽力學習心理障礙分析和對策

一部分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上聽力課的初期階段,就連"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此類簡單句都聽不懂。對此現象進行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聽英語時心里感到特別緊張。他們一方面懷疑自己的聽力水平;另一方面害怕老師提問答不上來丟面子,由此而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究其原因是由于外語的聽和母語的聽有較大差距,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不僅使大腦無法正常接受外來信息,而且大大降低了大腦對語言信息認知理解的速度甚至產生抑制作用。聽外語是一種語言習得的過程,此時聽者不再是接收每天習以為常的語言、文化、習俗等內容,而是在大腦中檢索、搜尋、拼接那些通過閱讀、記憶掌握的外文字、詞與語法規則等。此時聽的過程是無序而被動的,加上朗讀或對話語流的速度不允許聽者對其內容進行語法分析和翻譯,造成聽者對所聽內容毫無把握,出現頭腦過分緊張,耳聽信息功能失調,正常思維速度滯后于說話者的語速,從而抑制和妨礙了大腦的聽覺注意力對信息的接收、運用以及合理分配。此時聽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音、詞、句這些“點”上,而不是放在對整體語言內容的選擇性、集中性的識別上,這就改變了聽覺注意的方向,使大腦機能對耳聽信息產生識別障礙,其結果是越“認真”聽,便越聽不懂。

在此情況下,如果聽力教師對多媒體聽力教學規律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上對學生心理缺乏足夠了解,他們就很難按規律組織有效的聽力教學。其結果是學生對聽力課產生恐懼、厭惡感,并在心理和行為上采取反抗態度,轉而對聽力課產生“反感”。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說,如果按規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如果在學生面臨困難的時候和地方給以幫助,如果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以便掌握,如果對掌握規定明確的標準,那么所有的學生事實上都能夠學好的。對教師來說,必須認真研究心理學,采用適當的方法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1)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教育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S布盧姆說過,“學校學習中的許多個別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而不是個體所固有的。只在提供適當的先前與現時的條件,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一個人在世上所能學會的東西。”教師的職責和工作的重點應主要體現在對數量最多,智力條件一般的學生的教育上。如果能持之以恒對這些學生施以嚴格的訓練和正確的鼓勵,他們當中有很多會取得突出的成績。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個性差異,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采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聽力課堂教學輕松活潑;認真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和過程,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爭取做到當堂鞏固、消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感到上聽力課不是苦差事,而是樂在其中,并主動積極地參加課堂實踐。

2多媒體英語聽力教學規律探討

聽是一種技能,須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踐才能達到一定水平。你聽得越多,你聽的能力就越強。因此談到聽力訓練,有人會認為去聽、去練就行了,沒什么好談的。其實不然,聽力訓練中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聽力訓練的內在規律,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沒有有意識的實踐活動,聽力訓練就是盲目的、浮淺的,成效也較低。因此,教師要摸清聽力訓練的規律,指導聽力訓練的實踐活動,克服聽力訓練中的心理障礙。

(1)探尋聽力學習的規律。通常學生的聽力過程是:英語語音*音標弓英文文字、漢語中文、大腦。由于過程太長,大腦很難立即反映出所聽到的英語,要等寫出來后才能清楚。這是因為他們要把聽到的語言變成英文文字,通常要先借用文字這個工具,然后再把它轉換成中文,才能了解所聽到的內容。在教學中多數學生對聽力材料的反映是:“當聽英語時,我們可以聽出許多單詞來。可是還沒等反映出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就過去了。就是一下子想起來,后面聽的又都受到影響。”他們學聽力的方法是“逐字翻譯法”,要經過很多的翻譯過程:把聲音譯成英文文字,再把英文文字譯成漢語,,,…改變這種被動狀態就要改變這個過程,減少中間環節,使大腦直接與外語聯系起來,即建立這樣的關系:有聲語言*大腦(大腦一聲音語言一文字語言)。這一改變有兩大特點:取消了漢語這個轉換環節,直接用英語作為大腦的思維工具;把聲音語言直接作為大腦和文字語言的橋梁,而不是把文字語言作為大腦和聲音語言的橋梁。因此大大提高了大腦處理語言信息的速度,因為大腦直接把聲音語言作為思維工具,其反應速度無疑要快許多。

(2)教師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多媒體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不能停留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聽力教學模式上。教學重心應轉向學生,重視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強調發現學習,主張人文主義的各種努力。在整個施教過程中,教師可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人,教育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如何轉變觀念,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乃當務之急。只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語多媒體教學,才能消除一切不利心理因素,啟發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加大創造性、發展性及個性化學習,并充分借助多媒體的作用達到快、準、多、好的學習目的。因此教師除了應具備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外,還需不斷優化教學環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隨時覺察個別學生的差異和需要,對缺乏信心的學生要適時加以鼓勵并協助探索有效的學習途徑。

篇(6)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朱光潛在歐洲留學期間寫成《文藝心理學》初稿,回國后用作他所任教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相關課程講義,屢經修改增補,1936年方定稿,由開明書店出版。新增的五章內容以及原稿內部某些觀點的調整,在反映作者本人美學意見“很重要的變遷”的同時,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與當時的學院氛圍及學術環境接軌。由于作者的主觀意圖乃是介紹西方美學,并以中國古典傳統映證之,全書與現實語境及當時文學現場的聯系多少被隱蔽在了“洋人”與“古人”的身影之后。《文藝心理學》的地位被定位為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的代表作,“京派”代表人物的文學主張的理論背景、思想基礎。然而仔細觀察,全書所包含的惟一一處提及時人為例的注解,顯然是歸國任教以后增補的,卻恰好緊密地將《文藝心理學》與其文學主張直接地勾連起來,能夠作為一個探索其知行合一的突破口。

《文藝心理學》第十四章“藝術的創造(二):天才與人力”,根據里波等心理學家的論述,將文藝創造分為兩種,反省的與直覺的。反省類的作者在創造之前已有明確的中心觀念,直覺類作者則沒有,只以平日普遍的修養醞釀觀念,到時機成熟時以靈感的形式突然爆發,伴隨著中心觀念的發展完成作品。在并舉歌德創作《浮士德》與《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不同過程為例之后,作者在括號中增添了一條注解:

“注:這種分別就是周作人先生所說的‘賦得’與‘偶成’的分別。‘偶成’全憑一時興會,往往是長期修養后的收獲。‘賦得’是有意為文,苦心刻劃,許多大藝術家也往往走這條路,也不可一概輕視。據廢名先生談:他的散文小說都是慘淡經營的結果,他的詩則偶然興到,一揮而就。這也是‘反省’和‘直覺’兩種作法的好例。”

縱觀全書乃至朱光潛20世紀30年代的早期著作,這是極少見的在學術論著中明確提及時人的地方。以周作人與廢名這兩位“京派”代表作家的創作觀,來比附心理學意義上“反省”與“直覺”的創造方式。此舉無疑直接引出了兩個問題:一、“直覺”說作為克羅齊的代表思想,在《文藝心理學》及朱光潛的早期著作中被反復論及,而此處引入里波等人創作論意義上的“直覺”,與在全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克羅齊哲學是否有關聯?二、選擇此二人的創作觀為例,除卻他們的觀點帶有的中國古典傳統色彩,是否還有別的原因?與“反省”和“直覺”的生發又有何內在聯系?

誤讀與糾偏

從“作者自白”來看,比起初稿,正式出版的《文藝心理學》對克羅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增補的五章中,有一章是專門的“克羅齊派美學批評”,開始“根本反對克羅齊派形式美學所根據的機械觀,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雖然克羅齊的地位在定稿中已經有所下降,但不可否認“直覺說”仍是朱光潛前期美學思想的理論基石。《文藝心理學》二十余萬言,其核心是對“美感經驗”的分析。他認為所謂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或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克羅齊所說的“形象的直覺”。

外界事物被人的心靈感知,除了它的形象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相關的因素,如成因、效用價值等等;人們把握事物,除了用直覺以外,還要用知覺和概念等等。但是,直覺是對于個別事物本身的知,是“審美的知”;知覺是對于諸事物關系的知,是“名理的知”。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覺,而不是知覺和概念;物所以呈現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與它有關的其他事項。因此,朱光潛指出:“美感經驗是一種極端的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全部精神都聚會在一個對象上面,所以該意象就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美感經驗就是不帶實用目的、不用概念地對形象的凝神觀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覺靜觀狀態是美感經驗的最大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朱光潛在闡述克羅齊理論的同時,結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實踐進行了中國化的解說。這不可避免地給《文藝心理學》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如沙巴蒂尼所說,實質上朱光潛并不是克羅齊的虔誠信徒,他援用克羅齊的術語和理論,存在相當程度的誤讀。如克羅齊曾鮮明地反對用心理學學說來解決美學問題,而朱光潛恰恰“把文藝的創造和欣賞當作心理的事實去研究”。而更關鍵的是,克羅齊在創造論的意義上強調直覺,認為直覺是文藝創作的動力,心靈創造性地賦予材質形式,使它們成為明確可知的意象,即使有判斷,所起的作用也遠遠低于直覺,并且應當服從于直覺。可是朱光潛明確反對這種看法。“在藝術活動中,直覺和思考更遞起伏,進行軌跡可用斷續線表示。形式派美學在這條斷續線中取出相當于直覺的片段,把它叫做美感經驗,以為它是孤立絕緣的。這在方法上是一種大錯誤,因為在實際上直覺并不能概括藝術活動全體,它具有前因后果,不能分離獨立。”顯然,在他看來,直覺只是凝神觀照某一事物形象或創作過程中意象涌現的一剎那現象,在它之前與之后,抽象的思考、判斷及道德、政治的觀念等,都會對文藝創作發生作用。這與克羅齊把直覺看作創造的動因,統領整個創造過程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已經有研究者分析了這種誤讀的成因,首先是朱光潛留學期間接觸的克羅齊譯本并不完善,且以自身非理性主義的心理學知識背景去解讀克羅齊;而相應的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論多半基于體驗式的反映論,極少分析綜合性的創造過程,朱光潛習慣在傳統反映論的框架內理解直覺,因而忽略了它能動的一面。直到四十年代,在著手翻譯克羅齊《美學》原著之后,朱光潛才通過《克羅齊哲學述評》在這方面進行了突破反映論的糾偏。“這直覺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創造。主動者是心靈,被動者是直覺以下的物質,……印象成了意象,物質得到了形式,就是直覺,也就是表現。”

那么當他在“藝術的創造”章節中使用另一種意義上的“直覺”,并以京派作家的創作論比附、闡釋時,便流露出了一種過渡階段的非自覺色彩。他已然意識到“直覺”的價值應當突破經驗哲學的反映論,但對克羅齊的理解的局限讓他不能從“美感經驗”系統之外來發掘克羅齊哲學中“直覺”的意義。于是選擇了他熟悉的心理學知識背景之下,相對更淺顯、常識化的另一個“直覺”,甚至可以說,利用字面意義上的重復多義的巧合,不自覺地來補完創作論上“直覺”的空缺。而深究起來,將“反省”與“直覺”的對立統一關系,與周作人“賦得”與“偶成”,以及

廢名“慘淡經營”與“偶然興到”這樣充滿傳統文論色彩的論述接軌,除了與原有的習慣框架保持聯系以尋求穩定結構與安全感的因素以外,更隱含有文化立場的復雜成分在其中。

文藝的雙重維度

朱光潛推崇周作人的緣由,早在1926年《雨天的書》評論中便流露無疑。“像是偶然的湊合,但是實際上這并非偶然。”“這種清淡的文章比較裝模作樣佶倔聱牙的歐化文容易引起興味些。”在1937年創刊的《文學雜志》“編輯后記”中,他留下了其學術生涯中少見的作品評論文字,認為周氏看似“偶得”的小品文,“思想寬大,見識明達,趣味淵雅,懂得人情物理,對于人生與自然能巨細都談,蟲魚之小,謠俗之瑣屑,與生死大事同樣看待”。對于廢名的小說,他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器重,然而強調的卻是它與周氏小品文不同的“濃厚”、“徹悟”的一面。“《橋》是在許多年內陸續寫成的,愈寫到后面,人物愈老成,戲劇的成分愈減少而抒情詩的成分愈增加,理趣也愈濃厚。”

朱光潛對二人的推重,著眼點雖然不同,但其內在的共通之處是京派趣味的“反差轉合”結構模式,周文的意義在于“言近旨遠”,而廢名的魅力則落實于“愁苦之音以華貴出之”,一方面,作品的言與旨或立意與情感之間,態勢互逆,充滿張力,但另一方面,互逆的雙方在審美效應上又能“欣合無問”,共同形成厚重而有韻味的藝術整體。這種結構模式不僅存在于作家的創作實踐內部,更存在于京派文人群體的構成關系之間。當朱光潛將周作人“偶得”之小品與廢名“經營”之小說并舉,認為“反省”與“直覺”不可偏廢輕視時,無疑已經在學理化的《文藝心理學》中,不經意地完成了京派趣味的一次自我指涉。

對于各種“反差轉合”,朱光潛有清醒的認識。“有意要調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樣地是成見。我本來不是有意要調和折衷,但是終于走到調和折衷的路上去,這也許是我過于謹慎,不敢輕信片面學說片面事實的結果。”這話不僅適用于《文藝心理學》內部并非無懈可擊的對思辨派與經驗派的調和,也適用于京派趣味在現實中的尷尬立場。在當時的語境下,京派追求文學本身的內斂與圓融自足,依然具有其執著的現實目的:反撥左翼對文學的宣傳工具化,反對片面強調文學的現實功能。但是京派文人松散的結構、學院派相對狹小的圈子以及疏離政治的態度,都大大限制了其影響的力度。調和折衷,在學理上和實踐中,同時呈現為一種若即若離而力不從心的姿態。

后來,朱光潛還撰寫了《詩的普遍性與歷史的連續性》一文,進一步闡釋京派的文學立場,認為“詩與藝術本來都是天機與人巧的配合,天機是情感思想與語文的孕育,人巧是洗凈這三個要素的工具”。“詩的生命有縱橫兩方面:橫的方面是當時全民眾所能表現的公同的精神,縱的方面是全民族在悠久歷史上的成就。”文學既是當時風氣的反映,又是歷史傳統的繼承。文章末尾尖銳地指出,文學不可能打破傳統而生存,新文學惟一的出路是恢復傳統,文學在不了解自己的民族傳統的同時盲目移植西方傳統,同樣只能流于空洞,疏遠民眾。其時與《文藝心理學》出版、《文學雜志》的發刊已經相隔十年,朱光潛經歷了不斷的反芻,將“反省”與“直覺”合一的京派創作論折射出的趣味觀,上升到了“天機”、“人巧”乃至歷史文化整體視野的高度,其間流露出的使命感與在新詩問題上的實踐性意義,多少彌補了早期學院風格的不足。但是隨即而來的一波波時局演變與政治風潮,已經不允許他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徘徊下去了。

認同的建構

通過一條注解折射出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到,以《文藝心理學》為代表的朱光潛早期美學思想與文學主張,借助有生命力的西方思想重新闡釋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中國文化在內憂外患之下的曲而求生,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文藝心理學》所蘊含的人文趣味遠遠超過了科學主義,與當時的社會維度也并不合拍。作為中西思想碰撞交匯的夾縫中的老一輩學人的代表,其經歷的焦慮與抗爭可見一斑。他們所面臨的,既是一個語境轉換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主體意識轉變的問題。重新梳理以上的論述,我們或許能從一條注解的裂隙中,窺見變革中的文化共同體內,那一代研究者尋求立足點的認同過程。

首先,《文藝心理學》1936年由開明書店出版后,曾一度引起熱烈的反響。學術界對其評價極高,朱自清在代序中贊揚其為“美育代宗教說”以來,第一部“頭頭是道”的書。朱光潛以其作為教材在北京數所大學設課,進一步奠定了自身在“京派”文化圈中的地位與影響。而來自梁宗岱、巴金等人少量的批評聲音,也是伴隨著對“主流”的敵意以及“邊緣化”的自我標榜出現的。這些都從反面證明了朱光潛及其著作在當時學院之中的有力影響。他通過在學院環境中建立學術范式的實踐活動,在文化共同體機制的權力運作中獲得了合法性地位。

篇(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職業心理課對高校學生對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和未來的職業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義。職業心理課是一門關注人們醫生的職業發展,它利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幫助人們去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促使人們理解職業生活,主動地去追求職業成功。職業心理學的主要使命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技術,幫助組織維持和促進員工健康,促進員工的職業成熟和發展,形成健康、和諧、上進的組織環境,使組織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員工獲得高滿意度,獲得自身的幸福。職業心理學幫助個體在職業選擇、職業發展和職業規劃中做出正確的決定。職業心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但是現在很多老師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師講授的教學模式,如此使得該門課程比較乏味,學生缺乏主動去學習的熱情,學生的創造性受到抑制。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模式,建構主義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注重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注重協作學習,同時注重提供充分的資源。體驗式教學是教師在基于一定的理論基礎上,有目的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感知覺、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得學生主動的去感知、領悟知識,并通過實踐來證實。

1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職業心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體驗式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具有獨立自主、主動和創新精神,主要以學生的體驗為教學方式,爭取在課堂中使得學生達到理論與實踐感與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獲得知識的途徑,體驗過的知識可以學習到80%,聽到的知識能學習到15%,閱讀的信息卻只能學習到10%。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處于生動活潑的情景中,通過這種學習,學生會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積極的運動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使得陳述性知識變成程序性知識,穩固在我們的腦海里。

1.1激發學習意識,培養自主能力

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核心和關注點,教師基于學生的情況,結合學生的需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體驗式教學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喚醒學生學習的意識,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授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1.2激活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體驗式教學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到討論與學習中,教室中創建“學習社區”,以生動的案例、豐富的視頻、真實的情景體驗、小組的調研體驗以及生活體驗使得課堂豐富多彩,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動機,從而增強對自我的探索和就業能力以及就業素質。

1.3突出實踐教學,增強創新能力

體驗式教學為學生創設大量的體驗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情境中,獲得真實感受以及實踐的技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動手、學會表達與總結反思,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讓學生的認知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得, 實現由經驗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為的內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職業心理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2.1職業心理學測驗

職業心理學最基本的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職業選擇是由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應同時也是具體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了解自我的職業信念我們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職業信念測量工具―克倫巴茲的《職業生涯信念問卷》,該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較好。了解自我的價值觀我們可以進行《薩柏的職業價值觀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職業興趣我們可以進行《霍蘭德的職業興趣量表》,從六種職業興趣類型中找出自己的(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人職匹配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找到適合我們個性的工作,氣質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響人活動的一切方面,氣質是影響我們職業選擇的關鍵因素,在職業選擇方面,對我們氣質進行測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測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蘇達人格量表》(MMPI),《卡特爾16PF量表》以及在實踐中運用比較多的《霍蘭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職業選擇中,除了了解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因素以及其相關的測驗技術以外,還需要了解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甄選中所采用的技術手段,也就是職業選拔的測量技術,比如筆試、面試法、評價中心技術以及履歷檔案分析。了解面試中結構化面試和行為事件訪談法的特點以及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了解人才選拔與晉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處理、無領導小組討論、管理游戲、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進入職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職業心理學課堂中要想使學生做出正確的職業規劃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測量工具來了解其職業心理特征。職業心理測試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學生理解知識的作用,也深受學生的喜愛。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測試后,教師需對測試的結果進行解釋,把測試結果和實際相結合,而不是單純的以測試結果為準,這樣才能確定學生的性格類型。

2.2職業心理學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的實施步驟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教師對案例的導入、閱讀與分析案例、小組充分談論案例、小組代表發言并由教師進行講評。在進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師要先向學生說明案例的主要內容和學習目的。案例符合建構主義認為的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圍繞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進行,在該過程中,鼓勵學生同其他同學老師進行對話與協商,從而使得學習者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案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實的結合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我們通過案例學習,避免因重復嘗試錯誤而帶來的危險,避免走前任走過的彎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況,以及如何解決,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要充當好引領者和教導者的角色,就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案例分析中體現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決策能力和應用能力進行點評,并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升華,這是案例教學中非常關鍵的點。

2.3職業心理學情景模擬教學

情景模擬教學在職業心理學中的開展主要運用以下兩種方式:借助計算機平臺展開模擬教學、設置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展開模擬教學。根據教學目標的差異,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在進行自我探索時我們可以采用計算機平臺,在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上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利用,比如視頻,相對于單純的講課,視頻有著內容豐富、畫面多彩、調動性強的特點,容易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動機。在講授商務禮儀、面試技巧時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平臺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比如在面試招聘模擬中筆者曾讓學生進行實際模擬學生分組,每組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據任務要求,讓每組學生中分別扮演HR、宣傳人員、問題設置者、面試者。學生利用計算機并結合課程內容設置合理的面試問題和宣傳海報,以及如何選拔人員,同時學生制作出簡潔、大方、內容充實的簡歷。通過模擬招聘面試,學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維以及面試中的技巧,同時也學會了制作簡歷,正所謂一舉多得,相比起單純的講授招聘,實際的模擬學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擬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同時也了解理論怎么運用到實踐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擬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模擬進行點評,點評結合實際和理論的運用,點評要到位,到點子上。

2.4職業心理調研體驗

職業心理調研體驗是安排或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調研活動,在活動中給每個學習小組布置特定的調研任務。如在講到職業員工滿意度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畢業論文對學校的教師和同學的滿意度進行調研。通過調研,學生對滿意度的概念、滿意度的特點、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滿意度的效應和滿意度測評都有了比較清晰明了的認識。在講授員工幫助計劃(EAP)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去調研員工幫助計劃的實施情況以及應用和危機干預,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特點,調查員工的心理咨詢狀況和常見的心理問題。通過調研,學生了解EAP計劃包含的內容以及EAP計劃時如何進行的,了解EAP計劃中四種模式的優缺點(內部模式、外部模式、聯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擾。通過對EAP計劃中危機干預服務的調研,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特點,重點分析當個體面對某一件事件或境遇,無法利用個人現有資源和應對機制解決困難時,EAP實施者如何采取明確、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適應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機前、危機中和危機后如何進行干預。通過對EAP計劃的調研讓學生自己對EAP計劃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對自己未來的職業也會有一些認識,更重要的是認識到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性。調研活動是讓學生從校園邁向社會的重要嘗試,通過調研鍛煉了學生的協商合作的能力,同時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拓展,為接下來的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但是在職業心理學的具體調研實施過程中,讓學生明確調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職業心理日常體驗

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主要是兩種形式:比賽體驗和生活體驗。

比賽體驗主要是學校定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設計大賽、模擬招聘大賽、模擬商務談判等職業類競賽。課堂講的理論終歸于要付諸實踐的,馬克思曾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學習職業心理的匹配理論、職業發展理論、認知理論、決策理論、生涯管理、職業安全與健康、職業指導與職業心理咨詢等等,紙上得來終覺淺,總是覺得離我們有點距離,比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檢驗學習的成果,同時也可以復習、鞏固學習的知識。職業生涯規劃比賽需要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六個步驟有清晰的認識:對自我進行深度探索以及職業環境探索、理想職業目標的選擇、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制定實施方案、實施、評估與反饋。對職業目標確定需要學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時學生可以采用學到的多種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鱟暈遙SWOT分析等等。目標的確定離不開對職業的分析,通過調研、計算機網絡平臺、他人介紹等對職業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途徑的運用對于課堂的知識的加強以及自我思維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鍛煉。同時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學生如果能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說服性將加強,通過職業模擬比賽,學生可以將所學習到知識融合起來,提高自我職業規劃能力。

生活體驗顧名思義是在生活中發生的,比如在社團活動中、實踐活動中、同學交往中。只有通過社團活動,學生才能了解一個活動是如何策劃、進行宣傳、如何組織起來的。比如學生擔任心理協會的會長,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對心理健康月的活動進行策劃,什么時候進行宣傳,如何宣傳,如何更好的利用網絡媒體與實體,如何溝通下屬,如何促進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如何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等。只有在實施的林林總總的事情過程中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才會發現看到的和實際運用是有距離的,只有通過真正的實踐才能知道活動具體是怎樣進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們應鼓勵學生不斷地進行生活的積累,鼓勵學生在更真實、更廣闊的環境中體驗和感悟。這也就是為什么平時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實踐活動的原因。學生走出象牙塔的學校門,接觸真實的社會,積累經驗,才能提高就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3運用體驗式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寓教于認知、情感、行為中,增強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融洽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在使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進行職業心理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篇(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42-01

語文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和工具學科,中職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而且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生活產生影響。但是從現實來看,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管理,質量評估上,還是教學方法都存在諸多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中職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適應職業教育以能力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目標,是每個語文教師認真思考、努力探就的課題。

一、確立教學目標,突出專業性

職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屬性,這就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有別于普通中學語文教學。中職語文教學必須確立能力培養的“專業化”導向,必須把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與專業的“職業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專業性,“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實踐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為專業服務的宗旨,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文化素質,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這既是完成職業教育的培養任務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目標和要求。

二、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

1、把口語交際訓練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職生畢業后面臨就業,口語交際能力應該是必備的。但現實是中職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見識不廣,膽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職語文教學忽視了對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口語訓練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讓學生建立一種樂觀向上、主動好學、富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愛思考、不肯主動回答老師提問的現象。學生擁有了自信,課堂教學的路就暢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從朗讀入手,循序漸進,先讓學生開口講話,然后通過自我介紹,詩歌朗誦等活動讓學生正確流利地使用普通話,比較完整地講述和朗讀,做到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暢。

2、要加強應用文的寫作訓練。在寫作上要遵循實用性原則,會寫常用的應用文是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所必需必備的基本技能。請假條、啟事、廣告、自我介紹、求職信等這些常用的應用文能為中職生走向社會后,處理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供直接服務。利用課堂教學,講解應用文寫作的基本常識,加強寫作訓練。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引導他們進行日常應用文和公文的寫作。

3、應培養快速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也是現代人必備的一項能力,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制定學生的閱讀計劃,有計劃地指導他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如中職語文教材外的經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優秀名著,輔以一些必要的說話技巧方面的書籍。并要求他們在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同學之間相互交流,這樣就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寬學生中職學校教學論文中職教學論文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美化他們的自我形象。

三、改變教學方法,突出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

1、轉變教師角色,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這種角色的變換,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尊重學生的意見、見解,即使學生的見解不完滿甚至錯誤,也要用心呵護學生的思想火花,允許不同觀點的討論爭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進行參與式教學,把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生動起來,就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沉思、認真反思、大膽質疑,在質疑中引導學生從“知其然”進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質疑中啟發學生從“浮光掠影”的淺層理解進入到“靜影沉璧”的深層破譯里;在質疑中培養學生從線型思維、單向思維進入到立體思維和創造思維中。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多參與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則充當“導演”,發揮主導作用。為此,教學中,我們可采用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去分析課文,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語文教學

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能憑借自己的語言、動作來誘發學生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但效果卻經常不好。因為很多課文歷史悠久,學生受年齡、時代、生活閱歷的局限,憑已有文學修養很難深刻理解歷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靈活評價機制

淡化分數量化完善的評價機制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是促進中職語文教學工作的有效方法。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勵與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評價過程既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結果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還要注重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只有以市場為主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學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以任務以引領、以創新為動力,才能使中職生具備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語文素質,并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上盡展自己的才華。

六、中職語文教師要具有現代教學能力

現代教學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課程意識,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點,善于將自己的知識變成學生的知識的教學藝術,良好的教育機智和教學語言,營造富有生氣的教學氣氛的才能,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發展的能力,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反思意識等。中職語文教師要學習先進、新鮮的教學法經驗,從專業期刊及報紙、互聯網上學習新知識,關注同行的研究,吸納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靈活地應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把語文教學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上。

篇(9)

開放教育是廣播電視大學獨特的教育方式,也是它最主要的辦學類型,近幾年來開放教育在讀學員一直呈增長態勢。開放教育是相對封閉教育而言的,開放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形式,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借助各種教學媒介,為學員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條件和全方位良好的學習環境。電大系統具有天網(衛星網絡)、地網(計算機網絡和電信網絡)、人網(以電大自身獨有的辦學系統)“三網合一”的開放模式。只有充分發揮“三網”整體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現實中,作為基層電大從事教學管理的筆者卻發現當前開放教育教學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面授輔導到課率不高是一個共同存在的普遍現象,也長期困擾著許多基層電大的管理者,但面授輔導對于開放教育來說又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

1面授輔導到課率不高

開放教育不同于純粹的遠程網絡教育,雖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于網絡教學,可面授輔導又是學員學習必不可少的主要途徑,這也正是它區別于其他遠程網絡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能兼容單純遠程網絡教學不能解決的所有問題,具有遠程網絡教育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面授輔導能充分實現廣大師生同時互動交流,通過這種面對面的傳授知識、答疑釋惑、言語交鋒和思想碰撞,就能夠解決網絡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學員更能直接具體、形象生動地學習知識。然而現狀是各地面授輔導的到課率并不令人樂觀,有的課堂因為聽課的學員太少致使面授輔導老師講課沒有激情,甚至有的面授輔導老師在教室里空等,出現令人尷尬的冷場面。教學質量是教師和學員共同演繹的成果,沒有學員的教學,教學質量這個命題就不能成立。筆者曾經到過多個基層電大進行實地了解,并查閱了數十家電大關于這方面的情況和措施,然而從獲得的情況看,面授輔導到課率的情況令人堪憂,可操作的有效管理措施實在有限。

2面授輔導到課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2.1 某些教師授課水平不高,沒有吸引力,只是照本宣科,不能聯系實際,且沒有新意,抓不到重難點。尤其是文科的內容,學員一看就懂,聽講和自己看一回事,講者乏味,聽者無味。

2.2 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講課不認真,草草應付,甚至在課堂里與學員談天說地。

2.3 由于在讀學員主要都是在職人員,部分學員工學矛盾突出,平時工作很忙,很難抽出學習時間,即使周末也要加班。

2.4 部分學員存在學習認知偏差,目的不明確,學習沒有內在動力,心里浮躁,態度不端正,加之個人的惰性,很難靜下心來學習。

2.5 由于很多學員從學校畢業多年,很久都沒有集中時間學習,且基礎薄弱,學習吃力。部分學員存在畏難心理,一旦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容易萌發苦悶情緒和畏縮心理。

2.6 部分學員受到其他不上課學員行為的感染,具有從眾心理,隨大流,一味的盲從,看到身邊很多人不來學習,自己也就自我放任了。

2.7 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大眾化,學歷的含金量大大縮水,以及社會辦學的多樣化,電大教育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花錢買文憑”不良心理的學員不在少數,至于知識學多少,姑且不管。

2.8 新生第一學期的到課率往往比較高,但經過第一次考試以后,到課率急劇下降。部分學員根據自己對其他不到課學員的考試結果觀察判斷,意識到即使自己不到課,獲得及格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能夠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在這種動機的作用下,大大助長了學員不到課的不良行為。

2.9 電大開放教育教學管理自身存在一定問題,檢查學員學習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最后一張試卷定勝負,用最后考試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可教學服務支持卻跟不上,考試試題次次都不同,但考核手冊卻多年一成不變。學員在平時的學習內容與考試相關性不大,驅動利益不明確,有效刺激不明顯,因此上課積極性不高。

2.10 社會辦學競爭壓力,電大一直處于“買方市場”,為了確保生源市場,管理者在害怕失去生源市場心理作祟下,處于管理與放任的兩難境地。

3提高面授輔導到課率的措施

任何時候人的動機總是由現實的最強烈的需要所支配并朝著滿足目標努力的。學員只有在強烈獲取知識的動機前提下,才會做出積極上課學習的行為,如果學員沒有強烈學習知識的需求,就不會有學習的內在動機,僅靠學校的外在刺激,猶如空中樓閣。沒有動機內化的作用,行為就不會具有持久性,況且這外在刺激也沒有極大的誘惑性。因此必須通過有效的外在刺激誘發內在動機,激發潛能,促使其做出實現目標的努力行為。

3.1 首先在新生入學時,有針對性地宣傳,對學員進行一次全面的培訓學習,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入學指南。在加強思想教育的同時,要讓學員認識到進修是文憑和知識的雙提高過程。大力倡導學習之風,可以采用“致學員一封信”或“告學員書”等形式,讓學員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在學習過程中還要積極采取扶助貧困學員、鼓勵勤奮學員、獎勵優秀學員等各種激勵措施。

3.2 針對工學矛盾,可以采取分時教學,在制訂課表前對同一專業的學員工學情況作調查統計,將學員的空閑休息時間類聚,這樣就可以把學員劃分成兩三個小組,安排不同時間的課表。其次也可采取送教上門的布點教學,在交通不便、學員又相對集中的偏遠地區就近布點教學,既節約了學員路途的時間,又節省了學員交通飲食等費用。

3.3 著力提高教學水平,學校要通過教學研討、聽課、評比優質課等環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比如:可以讓學員把畢業論文與工作中要求的職稱論文合二為一,這樣就會一舉兩得,學員也會用心去做。與此同時,學校要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教學改革。

3.4 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根據學員面授輔導到課率、課堂表現和形成性考核完成等情況,切實加強對學員平時成績的考核,做到平時心里就有“明細賬”,不能等到學期末,只憑個人的主觀好惡評分。通過這種外在控制,加強學員的外在動機刺激。

3.5 上級有關部門應將最后一考定勝負的考試控制教學手段適時轉變,把控制分數權重適當下放,將一定分值下放到教學第一線,給任課教師一定分值的評定權限。在一定分數的驅動下,學員上課的積極性會得到提高,獲得更多知識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3.6 要切實嚴肅考風考紀,杜絕作弊現象,否則,極容易造成參加學習的與不參加學習的學員成績倒掛現象,勢必讓參加學習的學員感覺老實人“吃虧”的不公平,也讓不學習的學員生成投機的心理,即獎懶罰勤。不利于學員對自己平時的學習行為導致何種結果做出合理的判斷。

3.7 加強網上教學,彌補面授輔導的不足。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學習在我們日常學習中日趨重要,網上學習具有便捷等優點,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面授輔導到課率不高的不足,解決了學員工作與學習兩者不能兼容的矛盾,實現了師生不受時空限制交流的平臺。然而現實中由于種種因素極大限制了網上教學作用的充分發揮,首先,整個電大開放教育教學能夠實現共享的學習資源還不夠豐富。各個專業的上下級沒有實現在同一平臺上互動探討教學的重難點,雙方還僅僅局限于提供與接受的角色關系。其次,各個基層電大沒有足夠重視網上教學的作用,網上教學實施方案、重難點分析和復習練習等質量不高,不能為學員提供有價值的實用的資源。再次,師生互動交流有限,一則由于學員積極性不高,沒有意識到網上教學給自己帶來的益處。二則由于農村地區電腦普及率低,條件所限,部分學員沒有學習的媒介,缺乏交流的平臺。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加以逐步解決,只有這樣,網上教學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

參考文獻:

篇(10)

教學能力是高校教師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高校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學工作始終占據重要地位,貫穿整個教育活動的各個階段。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英語公共課的功能和授課模式不再適合多元化、信息化現代社會的需求,由此產生調整的必要。相應的,課程的變化對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一、教學能力的界定

能力在心理學中的界定是“順利實現某種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與某一特定領域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個人特質和動機等。教學能力是能力的一種,因此要對教學能力的概念和結構進行界定,同時考慮能力的本質和特性,以及教師專業和教學崗位的性質及需要。

國外關于教學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內涵定義,即支持在各種教學環境中滿足有效教學績效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二是工作內容定義,即依據對學習的前提條件、過程及目標的分析,對教學和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決策和管理;三是結構定義,包括專業技能、交際技能、個性和動機等。

國內關于教學能力比較普遍的定義方法是借用心理學上能力的概念,并將能力實踐環境界定為教學活動,從而界定教學能力的概念。余承海、姚本先(2005)研究認為教學能力是順利完成教學活動所必需且直接影響教學活動效率的個體心理特征;是以認識能力為基礎,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將個人智力和教學所需知識技能進行轉化的專業能力。重視教學領域及工作內容的學者認為,教學能力包括運用教材、語言表達、了解學生、組織、管理和調控教學活動,以及運用各種教學輔助工具和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還有一些學者同時關注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他們認為教學能力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有效性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設計、組織、管理、操作、表達、評價反饋、調控和科研等。

國內外對教師教學能力研究的側重點雖有不同,但大體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所教授領域的學術技能;(2)對所教授課程的規劃能力;(3)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這三個方面分別決定了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活動的環節和具體實施方案,從而成為教學能力三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二、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構成

作為教師隊伍的一大組成部分,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當然包括以上三個方面,并各有其具體內容和側重點。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學術技能包括:必要的知識儲備及持續更新知識內容和結構的能力;對課程與更廣泛知識體系間聯系的了解。

高校教師的課程規劃能力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師有能力對教學目標、方法、情境及學生特點進行分析判斷,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教學大綱、處理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策略,并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個性;二是教師能有效地安排教學內容,即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選擇適當的課程材料、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三是教師有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和科學研究方法加以解決。

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能力應包括:一是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體現為教師的言語及非言語表達、對教學媒體的運用及教學活動形式的組織;二是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有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及教學活動本身進行檢查、評價、反饋和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構建有效評估措施,依據評估結果向學生提供幫反饋或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

此外,由于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不同,高校教學過程不但要引導學生認識人類已有的知識,而且要引導他們探索對整個人類來說未知的東西,因此要求高校教師必須在教學上具有創新能力,即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能力。大學教師要把學生帶到本學科的最前沿,才能使學生理解學習本門課程的意義;同時在科研方面獲得靈感、發現問題,進而推動科研活動的深入開展。隨著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教學模式受到慕課等新型網絡教學形式的沖擊。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必須有能力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資源類型的限制,將網絡教學模式和資源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整合,而這又對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很高的要求。

三、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教學能力的特殊性

大學開設的英語公共課屬于基礎類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對象上,與其他專業課有明顯差異。根據教育部2007年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學英語公共課教師除了要擁有前文所闡述的高校教師必備的基本教學能力之外,在以下方面還有特殊要求。

1.學術技能方面

要實現上述目標,大學英語公共課的內容不僅要包括英語語言知識,還要包括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等。要在教學中包含以上內容,大學英語公共課老師不能僅僅掌握基本的語言點和語法知識,還要隨時了解英語語言在具體生活、工作中的實際應用。語言是有生命的,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英語教師必須及時了解并掌握這些變化,從而在課堂上展現出英語在實際應用當中的真正形態,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此外,對于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來說,英語是他們在專業探索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工具。因此,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英語交際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專業領域內使用英語的能力,如專業詞匯、閱讀文獻、論文寫作等。要更好地將專業領域和英語技能結合在一起,英語教師必須對專業領域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課程規劃能力

與從零基礎開始的專業課教學不同,在英語課堂中,即使在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學生的英語基礎也參差不齊。因此在教學認知方面,教師應特別注意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起點及知識儲備狀態,并據此設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設置教學環節。其次,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自尊心比較強,成年已不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導致大學生學習外語時更容易產生焦慮感。英語教師要了解這一普遍的心理特征,在教學設計時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情境的創設。

另外,在信息高速更新的社會,教師教學僅僅圍繞一本教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自身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現有的課程和教學模式應用性較低,不能滿足大學英語向專業靠攏的需求。因此,當今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具有科學選擇及系統組織教學內容的能力。這種能力使教師能夠綜合選擇并有效組織教學素材及信息用于教學實踐,以實現教學目標。在重新確定課程目標、教學材料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考慮和專業課教師合作,設置全新的、根據有實用性的專業英語課程。由此可見,課程的整合與開發是高校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教學生命的重要因素。

四、結語

社會的高速發展和變化為高校公共課英語教師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在科學技術發展與職業需求多樣化的社會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跟上發展形勢,不斷吸納新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跟上社會職業變化的需求,以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授課體系。

參考文獻:

[1]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86.

[2]王少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多維結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3.

[3]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J].教育與職業,2008(9):78.

[4]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1):64.

上一篇: 材料化學教學論文 下一篇: 高中班長述職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不卡 | 最新国产乱子伦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