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8: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婦產科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調研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再次實施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均接受過剖宮產,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5±4.0)歲。99例患者隨機分為甲、乙、丙三組,各33例。比較三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初次剖宮產時,實施硬膜外麻醉,取仰臥。甲組于腹部做出縱切口,乙組于腹部做出橫切口,丙組將皮膚切開,撕開皮下脂肪并剪開筋膜層,對腹直肌進行鈍性分離,縱行將腹膜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子宮操作方法與前兩種剖宮產手術方法相同,并對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膚進行逐層縫合。再次婦產科手術實施對癥治療。觀察統計三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
1.3腹腔粘連情況評定標準
根據孫紅霞等參考標準將腹腔粘連劃分為五個等級。0級:無腹腔粘連;1級:切口于網膜之間較少粘連,容易分離且分離時無血狀;2級:切口與網膜之間多處發生粘連,且分離時有溢血發生;3級:粘連面積>3/5,較難順利進行分離,分離時出血量較大;4級:粘連面積>7/10,且粘連緊密不能進行分離。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統計數據資料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粘連發生情況
甲組33例,0級2例,1級7例,2級19例,3級3例,4級2例;乙組33例,0級3例,1級7例,2級18例,3級4例,4級1例;丙組33例,0級7例,1級8例,2級17例,3級1例,4級0例,研究表明,丙組患者的總體粘連發生情況明顯優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甲、乙兩組粘連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
丙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當前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發展,剖宮產手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在婦科治療中比較常用,對于治療胎兒宮內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導致的難產等治療效果顯著。但隨著剖宮產在婦產科的廣泛應用,其并發癥發生情況也有所增加,腹腔粘連發生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的恢復,且一些學者指出剖宮產術后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危險性以及難度均會有所增加。傳統的剖宮產術是在腹部做出一個縱行切口,所需手術時間較長,且對患者造成的機械牽拉刺激大,極易導致腹腔粘連發生。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鈍性分離機械刺激,切口游離錯位等情況也會導致腹腔粘連發生。臨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實施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該方法可有效避免對筋膜造成的牽拉刺激,在進行縫合時,采用的可吸收縫線較寬針距進行縫合,可有效減少皮膚壞死以及炎癥反應發生。本次研究中丙組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腹腔粘連改善情況優于其他兩組,且手術時間大大減少,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對象
選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來我院婦產科133例經B超診斷及手術和病理證實均為婦產科急癥患者,年齡17.2~44.3歲,平均年齡(31±3.5)歲,病種包括異位妊娠、黃體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處女膜閉鎖、急性出血性輸卵管炎等,患者發病時間0.5h~24d,平均5d;98例患者出現不規則出血,時間從1h~0.5個月不等,所有來院患者均表現為下腹劇痛,110例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和儀器設備型號
B超檢查采用意大利百勝DU6,采用頻率為4.0Hz、5.5~8.0Hz的陰道探頭以及凸陣探頭[2]。針對性地進行腹部B超和陰道B超,觀察記錄患者子宮形態、大小及附件區等盆腔器官的圖像特點,同時探查患者腹腔、盆腔是否有積液。根據B超檢查結果初步診斷患者的疾病,同時,詢問患者相關病史并完善其他相關實驗室檢查和病理活檢,確診患者所患疾病,派專人將兩種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并繪制成表,計算B超檢查的符合率。
2、結果
本試驗中133例婦產科急癥患者B超檢查結果符合率統計結果見表1,除了處女膜閉鎖外,均達到70%以上,相比開腹探查和病理活檢,特別是對于異位妊娠來說,具有無創、簡便、快速等特點的B超優勢明顯。
3、討論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實習的70名實習護生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本次所選對象均為女護生,將所有護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有35名護生。觀察組35名護生,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為(22.5±1.1)歲,其中15名學歷為本科,20名學歷為專科。對照組35名護生,年齡20~24歲,平均年齡為(21.8±1.3)歲,其中18名學歷為本科,17名學歷為專科。兩組護生的年齡與學歷等基本資料比較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帶教方法
對照組35名護生實施常規帶教模式,觀察組35名護生實施PBL教學法予以帶教,具體帶教內容包括:其一,帶教老師要依據我院制定的有關護理課程來設計帶教內容。其二,帶教老師要對護生在學習理論時期掌握的相關技能與理論知識予以充分了解,同時設計相關案例,保障臨床實際護理工作可以和實習內容有效結合,再按照案例衍生的問題來深入輔助教育實習護士。其三,帶教老師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充分結合護生的專業特征,實現有目的以及有計劃的臨床帶教。其四,帶教老師設計課程時,要和我院婦產科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密切聯系,讓各個教學案例都擁有各自特性,較為多用的案例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護理、婦科惡性腫瘤化療護理以及感染護理等。其五,帶教老師需要對每位護生予以嚴格要求,要求護生對各項護理工作都擁有清楚的操作方案,并且要及時修正和指導護生在實習護理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3評價指標
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應當及時記錄各位護生的每項護理工作的掌握情況,且需要在實習結束后考核護生成績,考核內容有操作能力與理論知識兩項。操作技能總分是70分,理論知識總分是30分。
1.4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兩組護生的各項數據予以及時記錄,并進行分類與匯總,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分析與處理匯總后的數據,其中計量資料的表示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進行,組間對比的檢驗采用t進行;若對比P<0.05,說明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習結束時通過對兩組護生的專業成績予以考核,結果顯示:觀察組35名護生的操作技能成績為(67.61±2.18)分,對照組35名護生的操作技能成績為(61.34±1.12)分,兩組操作技能評分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t=15.135,P=0.000);觀察組35名護生的理論知識成績為(27.52±2.11)分,對照組35名護生的理論知識成績為(21.18±1.08)分,兩組理論知識評分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t=15.824,P=0.000),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眾多研究實踐表明,婦產科實習護士帶教過程中采用PBL教學法,有助于護生進一步認識所面臨的職業,逐漸增強護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識水平,讓其全力地進行護理工作。我院在帶教過程中引入的PBL教學法,更加注重分析實際病例,以此讓護生學習到更多的臨床知識。比如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或是性索間質瘤患者在實施化療時,會抑制毛發分布細胞群的有絲分裂,毛發細胞的正常更新受到限制,使得患者發生發質變差、發根萎縮以及脫發的現象。若護士缺乏經驗時,往往對于這種現象會較易忽視,忽略患者的心理護理,從而極易發生護患糾紛。
2011~2013年本院共研究分析186例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根據患者接受的手術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3例。觀察組的患者年齡最小27歲,最大41歲,出血量1200~2800ml。患者原發疾病類型分為:剖宮產患者48例;子宮癌患者15例;宮頸癌患者17例;引產中期出血患者13例。對照組的患者年齡最小24歲,最大43歲,出血量1150~2900ml。患者原發疾病類型分為:剖宮產患者53例;子宮癌患者11例;宮頸癌患者20例;引產中期出血患者9例。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損害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髂內動脈結扎方法進行止血治療:準確找到髂內外動脈分支點,于髂內動脈相距約1cm位置使用7號線2次結扎,對側處理方法相同。觀察組患者采用動脈栓塞方法進行止血治療:采取改良后seldinger方法給予股動脈穿刺,使用DSA機,在其透視下將導管分別置入左、右側的子宮動脈或骼內動脈內,行造影,確認為靶動脈以后,緩慢注入明膠海綿顆粒,行栓塞止血治療,接上導管確認止血效果滿意后拔管。對穿刺點加壓包扎,囑患者臥床24h。對子宮癌患者,在給予穿刺前,先向血管內注入順鉑40g+絲裂霉素10mg。
1.3評價指標
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判定標準。婦科患者短時間內陰道出血達到1000ml以上;產科患者分娩后陰道出血達到1500ml。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長、術后流血時間、子宮切除率等指標上要比對照組低(P<0.05),獲得的止血效果比較好,表明動脈栓塞止血手術效果比較好。
從本校2011級專科臨床生中選取256人(均為女生)進行前瞻性研究,分為3組:傳統教學組(85例),臨床觀摩組(53例),試驗組(118例)。3組學生入學時平均年齡分別為(19.2±1.6)歲、(19.5±2.1)歲,(19.3±1.8)歲;入學平均成績分別為(83.4±12.7)分、(85.7±11.4)分、(86.1±13.6)分。比較3組學生的平均年齡及入學平均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學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1)傳統教學組:在普通教室進行,采用傳統理論授課聯合電腦多媒體等輔助手段進行授課。(2)臨床觀摩組:在傳統教學組教學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在見習醫院婦產科對整個診治流程的關鍵步驟進行觀摩和參與,學習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對患者隱私的保護、對患者緊張情緒的安撫及如何對患者的咨詢正確且恰當回應等內容,并觀摩實踐技能的臨床操作。(3)試驗組:在臨床觀摩組的基礎上應用本校新引進的高仿真智能模型進行婦產科相關檢查及各項操作技巧的學習,并將見習觀摩期間的收獲積極實踐、重復練習,從而達到確切的教學效果。
1.2.2檢測項目及方法
1個學期結束后,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進行考核,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越好。學生實習6個月后對其進行出科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查體前的人文關懷、查體過程對患者的愛護與否、婦產科常用查體手法(4步觸診、骨盆外測量、雙合診及三合診)。并對考核結果進行打分,其中人文關懷及對患者的愛護各10分,查體每項20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越強。隨機抽取學生實習6個月期間所管患者各30人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對學生在實習期間對患者的隱私保護及總體評價,每項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學生越優秀,80~100分為A級,60~79分為B級,59分以下為C級。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的數據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3組學生期中及期末考試的理論及操作考試成績
對比臨床觀摩組與傳統教學組、試驗組學生期中及期末的理論及實踐技能考核成績,臨床觀摩組學生考試成績均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組學生,其中期末考試實踐技能成績與理論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學生成績顯著高于臨床觀摩組和傳統教學組(P<0.05)。
2.2比較3組學生出科考核各項成績
對比臨床觀摩組、傳統教學組、試驗組學生實習出科考核各項成績,臨床觀摩組各項成績優于傳統教學組,其中4步觸診、骨盆外測量、雙合診與理論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各項成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組與臨床觀摩組(P<0.05)。
2.3比較3組學生所管患者反饋評價情況
對比臨床觀摩組與傳統教學組、試驗組學生所管患者反饋評價,臨床觀摩組、試驗組學生評價顯著優于傳統教學組(χ2=6.566、31.715,P<0.05),試驗組學生評價顯著優于臨床觀摩組(χ2=6.059,P<0.05)。
3討論
婦產科是一門涵蓋范圍極廣又相對獨立的學科,除了對婦科疾病的相關了解外還須對妊娠期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觀測和檢查;因此婦產科醫生需要有相對較全面的知識背景,這也對婦產科醫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詳細掌握婦產科相關知識,以及妊娠期全身多器官的反應及變化。婦產科醫生也需要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能夠輕松勝任檢查、治療等多種情況。因此探究更加有效的授課模式,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優質的教學效果是婦產科教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婦產科是一個對操作技能及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科室,臨床觀摩時患者多不愿配合觀摩進行。個別同意支持教學的患者也難以忍受多個實習生對其進行重復的檢查及治療操作。因此,觀摩時僅由帶教老師進行示范性操作,然后在教室的高仿真智能模型上進行操作練習便是一種較為可行的方式。通過本次研究,理論學習基礎上輔助臨床觀摩,可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積極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并相互印證,最終得出自己的理解和結論。觀摩臨床還可以幫助學生較早建立與患者溝通的概念:對患者要態度適當,既不讓患者感覺醫務人員過于冷漠難以接近,又不讓患者感覺過于熱情而心生反感;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爭取在盡可能少探知患者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取得診斷治療疾病的全面信息;對待情緒緊張或配合態度較差的患者要富有耐心和技巧,積極舒緩其心理壓力,耐心解釋患者的病情及檢查治療的必要性,最終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本研究從各項成績上可以看出臨床觀摩組學生各項表現均優于傳統教學組學生,說明臨床觀摩的效果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學生的成績都明顯提高;而試驗組學生各項成績表現均優于臨床觀摩組和傳統教學組(P<0.05)。由此可見,學生在臨床見習觀摩基礎上利用高仿真智能孕產婦模型實踐操作、反復練習,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及聯系臨床的能力,提高實踐操作技能。
2基層婦產科醫師常見醫療差錯原因分析
2.1醫療技術因素
(1)誤診誤治。
由于基層醫院的條件所限,醫療設備往往較為落后,醫師的技能水平也存在瓶頸,臨床診斷上誤診的情況時有發生,因而導致的醫療差錯屢見不鮮。部分醫師在診斷時僅僅注重了患者的表面癥和局部的檢查結果,而忽視了疾病整體的發展過程和患者的個體情況,過于依賴儀器檢查結果或化驗結果,或是對臨床經驗過于依賴,存在難以克服的主觀臆斷等不良習慣,這都是導致誤診誤治的重要因素。
(2)醫療操作違規。
由于對醫療過程沒有一個充分的認知,醫師在進行醫療操作時往往不認真執行,從而造成不良的醫療結局。在婦產科工作中要求醫師熟練掌握各類疾病的指征,對患者情況認真分析、全面考慮,迅速作出準確判斷,防止出現差錯就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3)技術操作失誤。
婦產科手術患者較多,在醫療操作中多數為有創性操作,需要嫻熟的手法和必要的臨床經驗,同時要求工作中醫務人員集中注意力,因為一旦松懈就會關系到患者的安危。
2.2醫療設備因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就醫質量要求的進一步提高,目前一些基層醫院的現有醫療設備和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患者就醫需求,而限于醫院經濟條件,又往往無力更換和引進新設備。例如新生兒常見的臍帶繞頸及胎盤因素等,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能夠清晰發現,而黑白超聲儀則對于臍帶或胎盤的異常不能及時發現,導致醫療差錯的發生。
2.3醫務人員因素
基層醫院婦產科醫師往往存在學歷較低、基礎知識不扎實、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導致產前評估不足,尤其是對于一些高危患者的相關因素考慮不周全,導致出現異常情況時不能及時應對,難以實施正確處理措施。此外,醫師的不良職業道德導致工作中的疏忽失職也是常見因素,少部分醫師工作責任心不強,在與患者發生爭執后帶有不良情緒,疏忽大意未嚴格執行查對工作或進行違規操作,導致對于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必要的預見性,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正確的處理,導致差錯的發生。
2.4組織管理因素
醫院管理不規范,婦產科工作重點不突出,人員安排不合理,工作繁重,醫師心理壓力大,科室內人員對于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執行力度不足等因素都普遍存在,婦產科無專職的新生兒醫師,當新生兒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就管理層面而言,目前醫療差錯主要是由于醫療保健系統內部的結構不合理,組織協調能力較差,僅僅依靠操作者個人的技術、經驗來支撐是導致醫療差錯頻繁出現的必然因素。
3防范對策與建議
3.1加強職業道德培養
要加強婦產科醫師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要求醫師在工作中注意自身言行和職業素質,提倡文明行醫,以溫和、禮貌、關切的態度對待患者。要對患者的健康高度負責,在工作中認真觀察患者病情,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并調整治療方案。
3.2加強業務學習
基層醫院技術限制只是一個方面,對于婦產科醫師而言,應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不斷進步,要做到與時俱進。必須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充分認識到婦產科的高風險性和復雜性,重視技能訓練和新知識的學習。醫院可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有計劃的進行醫師培訓,使培訓和繼續教育做到制度化、全面化、規范化,鼓勵低學歷醫師通過自學考試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學歷層次,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避免醫療差錯的發生。
3.3嚴格遵循規章制度
要求醫師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操作,病歷書寫規范,定時查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大檢查力度,設立獎懲制度,與醫師的經濟收入掛鉤,提高醫師的積極性。加強科室間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和兒科的相互協調工作,及時聽取專業意見,作出準確判斷和處理。
3.4消滅高危因素
對于危重癥的患者應當密切觀察,作為醫療事故防范的重點。在診療過程中注意各個科室間的相互協作,不但要重視個人技術的發揮和臨床經驗的展現,同時也要全面的考慮患者病情,要思路清晰,記錄準確,搶救及時,處理妥當,對于各種預后有著充分的預估,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在對疑難雜癥和危重癥患者搶救中堅持執行住院、主治、主任醫師的三級查房制度,提高醫療質量。
3.5建立安全文化氛圍
醫院整體的安全文化氛圍是各個科室的安全風向標,要在整個醫院范圍內建立一個有創造性、主動性的安全學習環境,增強所有醫務人員的安全意識,盡量淡化處理個人差錯,不但要求當事人學習到這個教訓,同時要求其他相關人員吸取教訓,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盡可能少使用懲罰手段,避免重壓導致醫師畏懼醫療差錯而不上報,形成一個開放、輕松而不失嚴謹的報告系統,為婦產科醫師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創造婦產科的獨特安全文化氛圍,達到減少醫療差錯發生的目的。
3.6創造良好工作環境
婦產科醫師工作特殊,工作時間無規律,工作量大,醫務人員往往面對的是母嬰兩條生命,心理壓力較大,加上婦產科患者多為育齡期女性,就診患者以孕產婦為多,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不但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危及母嬰兩條生命,無形中給醫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要重視醫師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為醫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減輕工作壓力,也是避免醫療差錯發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者:魏珊 單位:湖州市練市醫院婦產科
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確診收治的129例宮頸糜爛患者。年齡24~51歲,平均年齡(37.3±3.5)歲;依據糜爛面積分型:輕度35例,中度57例,重度37例;依據糜爛表現分型:單純性36例,顆粒型54例,型39例。隨機分成三組,即對照組A、對照組B和試驗組,各43例,三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和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在月經后3~7d,且禁性生活5d,排空尿液,患者行膀胱截石位,將患者的子宮頸及穹窿部用干棉球清潔干凈。②對照組A:行波姆紅外線治療。功率為15W左右。將紅外線儀探頭放置在距離子宮頸口0.5~1.0cm的位置,依次向外照射治療,直至糜爛創面呈乳白色凝固狀。③對照組B:行微波治療。微波功率為20~40W。使微波探頭逐漸接近糜爛創面,于子宮頸內口0.5cm處開始,依次向外治療,其治療范圍≥創面2mm,以點灼的方式使糜爛表面呈焦黃色。④試驗組:行射頻自凝刀治療。射頻自凝刀功率為40W。將自凝刀傾斜,接觸糜爛創面,探頭緩慢于病灶上方滑行,直至創面變成乳白色的凝固狀。⑤輔助治療:所有患者術后應用常規抗生素治療,將殼聚糖栓劑置于陰道內。保持外陰清潔,禁止性生活和盆浴2個月。所有患者治療2~3個療程,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如白帶、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等,記錄有無術后并發癥(陰道流血、下腹墜痛、排液量多、感染等),隨訪6個月后的復況。
1.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前后子宮頸糜爛、腺囊腫等癥狀完全恢復或大致恢復,宮頸糜爛創面完全消失或減少90%以上;有效:宮頸糜爛創面及腺囊腫減少至50%~90%,其他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宮頸糜爛、腺囊腫等癥依然存在,其他臨床癥狀均沒有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所有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結束后,試驗組患者的糜爛程度、腺囊腫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臨床總有效率為92.3%(36/43),明顯優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及復況
經定期隨訪記錄后,運用射頻自凝刀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和復況均顯著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宮頸糜爛占婦科門診疾病的首位,是慢性子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曾經是困擾了很多女性的一種疾病。體檢時較多女性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活質量。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射頻自凝刀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A和對照組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波姆紅外線和微波治療的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3.3%和25.6%,而采用射頻自凝刀治療的試驗組的發生率僅為4.7%(2/4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射頻自凝刀治療宮頸糜爛的并發癥較少。統計三組的復況,也顯示射頻自凝刀的治療效果最好(P<0.05)。這說明射頻自凝刀是治療宮頸糜爛的首選措施。因為射頻自凝刀具有較大穿透力,其安全性能高,不刺激神經和肌肉組織發生興奮或是發生收縮反應,尤其適用于中、重度宮頸糜爛。
2建立病例管理
對于婦產科門診就診體檢的病例,應該為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以便收集整理受檢者的一般信息及相關檢查資料,便于日后人口健康狀況調查及疾病篩查工作。對于宮頸涂片檢查異常的患者,應給予特殊的觀察及監測,建議患者定期到醫院復查,如果是疑似病例應給予進一步檢查,并指導患者日常生活的健康衛生知識,增強自我意識,加強對疾病的預防措施。
3完善管理的流程
婦產科門診應針對宮頸涂片異常情況完善管理流程,正確記錄患者的一般臨床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電話、宮頸涂片的檢測結果等,給予電子存檔。對于不能及時就診的患者進行隨訪,以便了解患者的詳細情況,叮囑患者及時治療。應增加宮頸病變專業門診的出診時間,同時完善患者的治療流程。當患者完成化驗檢查后,護理人員應向患者介紹宮頸病變的就診途徑,以利于異常宮頸涂片患者獲得有效的診治服務。
4嚴格篩查管理
根據美國宮頸病理協會制定的關于異常宮頸涂片處理指南,應對無明確意義的非典型細胞改變(ASC-US)患者進一步進行高危型人瘤病毒(HPV)DNA(HPV-DNA)檢測,而且對高危型HPV-DNA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患者則需立即進行陰道鏡檢查,或是細胞學追蹤。對于細胞學檢測無法排除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與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的患者進行陰道鏡檢查、宮頸活檢組織以及病理學檢查,加強篩查工作的管理。宮頸癌是婦產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由于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宮頸癌的患病率逐漸升高,該病的患病人群也逐漸呈年輕化。早期宮頸癌并無明顯的臨床體征及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將發生陰道排液、出血等。若臨床癥狀發展至病理晚期,發生繼發癥狀,例如便秘、尿急及尿頻等,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惡病質、貧血等全身衰竭癥狀。有關資料表明,吸煙、早婚、多產等情況均是宮頸癌的關鍵誘因。早期治療對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一些患者甚至可獲得痊愈,臨床療效滿意。因此,有效的篩查管理對及時發現早期病變具有重要意義。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師宗縣婦幼保健院、師宗縣人民醫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救治的60例產后大出血產婦。年齡19~37歲,平均年齡27歲。本組資料中除4例雙胎妊娠外其余均是單胎妊娠。其中,36例剖宮產,2例吸引產,4例臀位牽引,18例順產。24例出血量在800~1000ml,0例1100~1300ml,10例1400~1600ml,16例≤1700ml。
1.2出血原因
本組中有50例由于子宮收縮乏力而引起(占77.1%),6例因胎盤因素而引起(占10%),4例因子宮破裂而引起(占1.5%),6例因軟產道損傷而引起(占10%)。20例有妊娠合并癥,54例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54例做過產前檢查,6例未作檢查。陰道自然分娩及剖宮產對產后出血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²=3.75。P>0.05),詳情見表1。
1.3產后出血診斷標準
出血量從接生起到胎兒娩出后2h內≥400ml或出血量在胎兒娩出后24h內≥500ml為產后出血。
1.4出血量采集方法
在術前對產包、手術包、輔料包等進行稱重,在產后再次進行稱重,將前后相減所得結果重量按血液比重1.05換算成毫升數或是用量杯測量留于彎盤內的血液。
1.5治療
大出血發生立即給予血容量補充、吸氧,若出血出現在胎盤娩出前,應當立即給予肌注縮宮素10U。用手將胎盤嵌頓及殘留物取出,將粘連剝離,必要時需要行刮宮術;植入者立即給予子宮次全切除術。在搶救過程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并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對貧血情況積極糾正。將血止住以后,留產房觀察室至少2h,期間對血壓、脈搏及宮縮情況進行觀察。待到血壓、脈搏及子宮收縮情況檢查穩定后方可回病房。
2結果
經過對本組60例大出血產婦的積極處理后,其出血情況均得到有效控制,無一例死亡情況發生。
3討論
本組資料顯示,剖宮產大出血高于自然分娩大出血,與有關研究報道相一致。為此,醫院應廣泛宣傳自然分娩的好處,盡量說服無剖宮產婦行自然分娩,減輕事后弊端;在行剖宮產手術時,應注重手術技巧的控制,切口合理選擇,及時對術中出血位進行縫扎,減少剖宮產婦出血量。
3.1出血原因
①從本組資料中可以看出造成產后出血的最大原因是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臨產后休息不好,進食少,產程長,在臨產時對鎮靜劑過度的使用,剖宮產時麻醉用量過深,這些都是引起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②曾經有流產史的患者其有不同程度的子宮內膜損傷,使宮內受感染的機會增加,當再次妊娠時,胎盤胎膜粘連,胎盤滯留,胎盤位置不正常,胎盤植入也可對子宮收縮造成影響從而引起產后出血。③在院外生產的,有可能對子宮頸和陰道造成損傷,特別是宮口未開全產婦就過早用力,或過強宮縮,胎兒分娩過快,在分娩時對會陰的保護不當等都可造成了宮破裂、軟產道損傷而引起產后出血。
3.2搶救措施
3.2.1在治療產婦產后出血過程中,早期處理給予促宮縮藥物,配合相應前列腺素藥物進行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治療;如保守治療無效,可采取加用宮腔紗條填塞,爭取產后出血搶救時間,且對保留出血后產婦生育能力有一定意義。在使用紗條填塞宮腔治療時要嚴格按照迅速止血、糾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的原則。術者用一手在腹部將宮底固定,另一只手或持卵圓鉗將2cm寬的紗布條自外而內送入宮腔內,應當塞緊,不留死腔。在填塞后一般都不會再有出血現象的發生,經過對產婦進行抗休克處理后,可逐漸將情況改善。
3.2.2軟產道裂傷
對軟產道裂傷引起的產后大出血的有效處理措施是進行準確及時地修補縫合。首先檢查宮頸,用兩把卵圓鉗并排鉗夾宮頸前唇并向陰道口方向牽拉,移動卵圓鉗應當順時針方向直視下對宮頸情況進行觀察,若有裂傷應當立即用腸線縫合,陰道裂傷按組織結構依次縫合。
如上述處理還無效,為搶救產婦生命,應及時行子宮切除術。術后給予產婦足量廣譜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改善貧血,促子宮收縮,必要時行B超檢查等。
3.3預防
本組患者66例,均為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經患者同意后,隨機分析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3例,年齡23~34歲,平均(28.6±5.3)歲。出血原因:宮縮乏力出血20例,異位妊娠破裂7例,胎盤早剝所致出血3例,不完全流產引起的出血3例。觀察組33例,年齡23~34歲,平均(29.2±5.6)歲。出血原因:宮縮乏力出血20例,異位妊娠破裂6例,胎盤早剝所致出血4例,不完全流產引起的出血3例。所有患者出血量為1100~2500ml之間。兩組患者的病情、性別、年齡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搶救與護理
1.2.1急救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急救方法,即將患者立即置于平臥位,增加回血,防止腦部、肝、腎等重要臟器的供血不足。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脈搏、體溫等生命體征,當失血性休克患者,面色蒼白,呼吸加快,脈細微弱時,血容量降低時,肺泡血容量也在減少,應及時給予氧氣吸入,流量控制在4~6/L,改善患者的缺氧癥狀,并做好保暖等工作。做好血常規、血配對、備血等工作,并迅速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用留置針,選擇9號以上的針頭進行穿刺,防治患者煩躁時造成血液,體液外滲漏等。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急救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急救護理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需進行心理干預:當患者處于失血性休克時,情緒往往變的焦慮、恐懼等,當患者處于緊張等不良情緒下,容易影響治療的效果及對日后恢復當中出現情緒抑郁。因此護理人員應多安慰鼓勵患者,通過搶救的成功案例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當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做詳細的檢查,并向家屬詳細詢問發病過程,通過患者的病情,詳細制定護理方案,當患者出現煩躁情緒事,應進行適當的保護措施。對于宮外孕失血休克的患者,通知手術室做好術前準備,留置導尿管,抗休克治療與手術同時進行。術中要做好各個監護儀的連接工作,觀察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詳細記錄。熟練進行靜脈穿刺等護理技術,做到輕、準、快。同時鼓勵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對不安全流產及胎盤滯留的患者,應準備好手術器械,配合好醫生進行清宮術。協助檢查胎膜組織是否完整,并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術后護理:術后給予患者良好的環境,保持室內的溫度、濕度及室內光線,做好保暖措施,降低室內醫療儀器的噪音等。對于宮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應給予縮宮素10U+含5%葡萄糖溶液500ml進行靜脈滴注同時進行子宮按摩。嚴密觀察產婦產后2h出血情況及生命體征。鼓勵產婦盡早哺乳,減少出血量。手術全程采用嚴格無菌操作,抗生素使用遵醫囑等。
1.3觀察指標:
參考裴乃英的相關標準判定救護結果,即:經搶救與護理后,患者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基本恢復或明顯恢復為有效;經搶救與護理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未見明顯變化或死亡為無效。護理質量評分0~100分,評價術前準備、管理質量、規章制度、消毒質量等內容,每項滿分20分。觀察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情況,分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維度。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救護效果比較:
對照組經救護后有效24例,無效9例,有效率72.7%。觀察組經救護后有效31例,無效2例,有效率93.9%。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30例,滿意3例,不滿意0例。對照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16例,滿意12例,不滿意5例。觀察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