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8: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教育實習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161-02
引言
在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英語教師的教科研素養是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如今,課改已十余年,小學英語教師教科研現狀如何?為此,筆者借本區小學英語教師教研活動的機會,對來自于碑林區四十多所學校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2份,回收有效問卷42份。之后又和部分區內骨干教師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細致地統計與研究分析。
一、碑林區小學英語教師教科研現狀
(一)基本情況
1.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職務
目前,小學教師職稱分為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職稱待定。小學高級屬于中級職稱,小學二級及一級均屬于初級職稱。調查發現當前碑林區小學英語教師絕大多數是初級職稱。42份調查結果中,高級教師8名,占19%;一級教師24名,占57%;二級教師4人,占9%;待評6人,占14.2%;其中初級職稱占了總數的67.7%。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區小學英語教師職稱偏低,而在小學,英語教師職稱晉升困難的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他們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不利于小學英語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2.從事英語教學的途徑
我們針對小學英語教師的從教途徑也做了調查,從中發現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小學英語教師來源的不一致和不均衡。47.6%的教師來自于正規示范院校英語專業,23.8%的教師來自于非師范院校英語專業,還有28.5%的教師是從學校非英語學科轉崗。可見我們小學英語教師這只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師資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工作狀況
1.任教的年級數:
在調查中還可以看到各個學校的小學英語教師任教年級數情況不一,普遍存在跨課頭現象。下表反映了我區小學英語教師擔任不同年級英語課程的情況。
表中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教師擔任的授課年級在2-4個,擔任兩個年級的教師人數占35.7%,三個年級的占21.4%,四個年級的占21.4%。所帶年級越多,對教師的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課堂指導等教學行為影響就越大,嚴重影響到英語課的教學質量。
2.課時量
按規定,小學英語教師的周課時量應為16節左右,為此我們對實際工作中小學英語教師的課時量做了調查。
表中數據顯示了達到16節課時量的教師占19%,18-20節課時量的教師占19%,10-12節課時量的教師占9%。調查結果說明,有近五分之一的教師周課時量偏多,有盡十分之一的教師還有其他課程的授課任務。
3.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了解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次調查設置了多項選擇,羅列了7個有代表性的問題,請各位被調查教師針對自己工作崗位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多元選擇。具體結果如下表:
從表中數據看出,認為班額過大的教師人數占到調查人數的85.7%,69%的教師認為課時不夠,61.9%的教師選擇了教師少、工作負擔重。這三方面的問題是教師反映問題較多的,說明了我們小學英語教學現在確實存在班額過大、課時任務大,教師少、負擔重等嚴重問題。
(三)教科研狀況
1.校本教研情況
我們讓教師們根據各校和自身的情況對校本教研情況進行了多項選擇。針對校本教研的形式和校本教研中需解決的問題分別做了如下統計:
在校本教研中,69%的教師采取過總結反思的形式,59.5%的教師采用過集體備課的形式,35.7%的教師采用過理論學習的形式,而課例研究、三課和課題研究的形式只占到19%、4.7%和16.7%。
校本教研中,61.9%的教師解決過教學法設計問題,40。4%的教師解決過教學重難點問題,33.3%的教師解決過新課改理念問題,僅有2.3%的教師解決過課標要求問題,7.1%的教師就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過教研。
2.理論學習情況
教育科研理論對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只有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才是有效和可行的。所以,小學英語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我們針對小學英語教師的理論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數據表明,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經常進行理論學習的人數均未超過40%,最高比例的學習形式是上網瀏覽教育教學博客,也只占到35.7%。看來,我們教師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行為還有待提高。
3.個人教科研能力和情況
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廣大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科學規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以下是我區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調查情況:
從表中能看出,全體教師都能參與到不同等級的教研活動和培訓中,但教研的水平和能力偏低。71%的教師參與過課題研究工作,40.4%的教師主持過不同級別的課題研究工作,但僅有19%的教師在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或獲獎。
二、反思與建議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看,目前我區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及教科研現狀還存在諸多問題。基本情況方面主要表現在教師專業職務普遍較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和師資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面主要表現在任教課頭多、課時量大且存在非專職現象,班額大、教學任務重;教科研狀況方面主要表現在校本教研的形式單一、研究的范圍較窄,教師的理論學習意識和主動性較差,個人的教科研能力較低等。
鑒于目前的現狀,我們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行政部門應從英語專業畢業學生中招聘小學英語教師,并盡量保證小學英語教師的專職性。同時,加大對小學英語教師的在職培訓力度,提高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盡快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2.加大教學管理的力度。
學校的分管領導應幫助英語教師解決大班額情況下工作量大、課時少、跨年級教學等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定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調研,采用聽課、說課、評課等方法及時向教師反饋所獲得的信息和提出相對應的措施;同時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通過“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
3.加強教研指導工作。
省電大于2009年對電大開放教育集中實踐環節進行了修訂,并出臺了新的教育實施方案,我市電大也對《集中實踐環節實施手冊》作出了相應的修改、補充和調整。現將相關注意事項通知如下:
一、關于寫作要求的變化
<一>本科:所有論文和實踐報告均要求用A4紙打印,論文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實踐報告為二稿,電子版見山東電大在線或濱州電大在線。
1.法學專業:內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會調查報告和6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調查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為百分制。
2.漢語言文學(師范):
內容包括教學實習和6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教學實習又包括實習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實習報告。教學實習的方案、教案和實習報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體要求見“實施方案”,教學實習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實習報告的打印參考實踐報告的相關內容要求;畢業論文成績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內容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實踐報告和6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實踐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制。畢業論文不再要開題報告,成績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實踐報告寫成調查報告,另外,論文選題不能選學科教學,要緊扣教育管理內容。
4.小學教育:內容為3000字以上的社會調查報告和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社會調查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成績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內容為3000字以上的社會調查和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社會調查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成績為百分制。
6.英語教育專業:內容為教學實踐設計。整個教學實踐設計研究項目必須經過簡短分析、方案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估和撰寫4000字以上的鑒定報告幾個階段。
具體過程包括:項目啟動、問題分析及方案設計、學生實施方案階段、數據分析討論、研究報告撰寫過程。 要求:①每一步驟都要有書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學研究記錄或教學日記;③要有原始問卷或座談的錄音等。
研究報告一律打印,格式統一。詳見省電大的《教學實施方案》。作業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
7.工商管理:內容為模擬實驗和7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模擬實驗要求附500字的模擬實驗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論文的成績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
8.會計學:內容為模擬實驗和6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模擬實驗要求詳見省電大《教學實施方案》,成績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畢業論文成績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
9.經濟學: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社會調查報告和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調查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成績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
10.金融學:內容為3000字以上的社會調查報告和6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社會調查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成績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
1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內容為畢業設計。要求畢業設計有開題報告、中期考核、論文答辯。學生必須獨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論文書寫規范、文字流暢、圖表清晰、測試數據完整、結論明確;論文正文前附《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后附參考文獻;論文要求打印,統一格式,統一封面,裝訂成冊,詳細要求見省電大新《實施方案》,成績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
12.數學與應用教學:內容包括教育實習和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對于正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學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學校對其教學工作情況的考核意見(有獲獎證書者附上復印件,加蓋印章)②提交兩學時的中學教學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個人從教經歷和體會(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電大分校根據以上材料評定其實習成績。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成績為優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級。
13.土木工程本科:內容包括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四部分。
課程設計要求從混凝土結構設計、鋼結構、結構設計原理、橋梁工程、建筑監理5門課程中任選一門,時間為3周,成績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生產實習時間3周,要求寫出實習日記,成績為及格、不及格二級。畢業實習2周以上,要求寫出畢業實習報告,成績為及格、不及格二級。畢業設計不少于8周,要求寫出5000字以上的畢業設計報告,成績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
<二>專科:所有論文和實踐報告均要求用A4紙打印,論文和實踐報告均為二稿,電子版見山東電大在線或濱州電大在線。
1.漢語言: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3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2.法學: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社會調查報告和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3.教育管理: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3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4.行政管理: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3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5.小學教育: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3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6.工商管理: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4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7.會計學:內容為3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4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8.金融學:內容為2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和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9.護理學:內容為畢業實習和3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實習內容主要有護理學原理、內科護理、重癥監護、外科護理、手術室護理、急診護理等六項,成績為百分制,畢業論文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詳細要求見省電大新《教學實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內容包括模擬訓練和畢業論文兩部分。
模擬訓練要求有活動資料和照片,并寫出不少于2000字的實踐報告,成績為合格、不合格二級;畢業論文要求5000-7000字,具體要求見省電大新《教學實施方案》,成績為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
11.計算機信息管理:內容包括數據庫應用課程設計、企業資源規劃(ERP)綜合實訓和畢業設計三項。前兩項內容成績均為百分制,第三項內容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
12.建筑施工:內容包括建筑結構實訓、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測量實習和畢業實踐四部分。建筑實訓2周,主要根據5次習題作業按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評定;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可根據平時學習態度、實習進度等情況按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評定;測量實習不少于2周,成績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級評定;畢業實踐活動結束,要求提交:實習單位鑒定、實踐日記、實踐報告(技術論文),成績按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級評定。
以上專業的社會實踐,除護理學和計算機為百分制外,調查報告等成績均為合格、不合格二級;論文成績除護理為合格、不合格二級,計算機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個級外,其他成績均為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級。
二、打印裝訂要求
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報告1一、調查背景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保證,我們于____年3月份對我市農村小學開展了調查訪問,關于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調查報告。調查組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這次調查,采取聽匯報、發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調查范圍主要在兩所小學的三、四、五年級部分學生和家長中進行。共發出調查問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學生和家長對問卷內容進行了逐項填寫,先后三次召開座談會。
二、調查目的
目前,農村中很多家庭已相對地富了起來,家長們也能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但他們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家教班、特長班把教育責任全權委派給老師,自己不注重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有的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知識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違背小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為了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同時引起教育部門、教育工作者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以便采取各種辦法,協調好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使學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調查步驟
這次調查,主要使用問卷調查法、座談法和家訪談話法。對學生專項調查的要點是:你覺得父母對你的哪方面最關心?你覺得爸爸媽媽和自己是平等的嗎?對家長專項調查的要點是:你覺得爸爸媽媽說的話都是對的嗎?你在家里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嗎?......通過回收調查表,研讀家訪、談話紀錄,綜合起來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關于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調查報告》。
四、調查對象
1、家長的職業:農民占57.5%;
干部和工人占38.8%;個體戶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區企業或從事臨時建筑工,屬農工兼顧,均居住農村。
2、家長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占6.3%;
中專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學文化占15.6%。家長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學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讀初中。
3、家庭經濟收入:來自農業和農親找工收入較低的占83.8%;
收入較好的只占2.5%;經濟困難的占12.5%;特別困難的占1.2%。
4、家庭組成情況:原婚的占91.2%;
再婚的占2.5%;單親家庭占6.3%。
5、家庭學習環境:參加問卷調查的家長,平進看書看報的占17.5%;
畏導孩子學習的約占23.75%。農村家庭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能給孩子提供單獨的學習場所、有桌椅、燈具、必須的學習用品及圖書資料,并能在平時購買少量的課外書籍等占25%左右。這些并非全是家庭經濟所限,大部分還是家長的認識和觀念問題。
五、調查結果
由本次調查的情況來看,當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還存在很多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溺愛在本次調查中,家長溺愛孩子成為家庭教育的最大誤區,有50%的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滿足孩子的需要,對孩子有求必應。農村責任田的承包、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農村很多家庭的條件明顯改善,他們有能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又使農村獨生子女劇增,從情感上他們愿意為孩子奉獻一切。現今很大一部分家長在自己成長過程中,都曾承受過物質上的匱乏,他們今天不想再讓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號率先在每個家庭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些家長實質上并不懂得愛孩子,他們不知道愛孩子不僅僅是奉獻和滿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視了父母永遠是教育者這一角色,忽視了他們對孩子應有的教導職責。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在課堂上無法理解簡樸和珍惜的含義,無法理解家貧出孝子、執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訓。將來走入社會,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的能力將會受到嚴重挫傷。
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報告2【學校基本情況】
____ 第三小學,是位于城鄉結合部的一所大型寄宿制小學,學生____ 余名,學校現有寄宿學生____余名。除少數周圍小區的居民子女外,大多數屬于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生來源復雜,家長素質參差不齊。且大多數家庭有讓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希望通過接受高質量的學校教育改變家庭及學生個人的.現狀,追求學生更加美好的未來。
【調查的目的意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教育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社會活動,而是開放的、全方位的、多方合力共同作用的。
為了充分了解我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幫助學校指定合理的家校溝通措施,充分了解到家長及學生需求,向家長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協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難題,促進良性互動的家校關系構建,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渭南市首批認定的家庭教育專家仵艷紅老師在學校德育處的配合下,對我校部分的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過程】
一、學生的抽樣選取情況。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10名;
2、特殊家庭(孤兒、單親、殘疾)子女10名;
3、公寓寄宿生10名;
4、父母在縣城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學生10名。
同時,全校220名教師有30名參與了教師問卷的調查,其中包括班主任10名,科任教師10名,保育教師10名。
二、問卷試題設計情況
本次調查設計問卷3份,分別為家長問卷、學生問卷、教師問卷,每份問卷共15道題目,題目類型分別為選擇題5道,判斷題5道,填空題4道,簡答題1道;題目內容涉及學生家庭狀況、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家庭教育方法、學生的心理需求、家長對待教師聯系的態度、教師家校溝通的目的和方法等。
三、調查開展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試卷630份,收回574份,其中有效答卷568份,缺失試卷56份,包括學生試卷23份,家長試卷33份,教師試卷全部收回。缺失試卷主要為長輩代管的學生和部分年齡較大的祖父母及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
從受訪調查的300名家長來看,有效的261份答卷中,對家庭教育存在溺愛型的有64戶,占25%;放任型的107戶,占41%;教育措施乏力型的56戶占22%;封閉型的16戶,占6%;注重方法的18戶,占7%。
從參與調查的300名學生來看,有效的277份答卷中,對家校溝通期望值較高的27人,占10%;期望值一般的169人,占61%;無所謂的36人,占13%;完全拒絕的45人,占16%。在學生對家長教育方法滿意度調查中,非常滿意的16人,占6%;比較滿意的42人,占15%;一般的97人,占35%;認為方法不當的90人,占33%;極度不滿的3人,占1%;無法評價的29人,占10%。
30名參與調查的教師中,答卷全部收回并有效,其中認為家校溝通必要的27人,占90%;認為家長配合不力的18人,占60%;認為能力不足并措施乏力的12人,占40%;認為溝通游刃有余、得心應手的4人,占13%。
【調查結論】
1、大多數家庭有讓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希望通過接受高質量的學校教育改變家庭及學生個人的現狀。
2、由于文化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教育是學校單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屬于并行但互不干擾的兩條直線,因而影響了學生的成長。
3、部分家長,教育理念陳舊落后,教育孩子方法簡單粗暴,缺乏長期持久的教育目標和方案。
4、個別家長,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將錯誤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教授給孩子。
5、大部分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有效的家校溝通的必要性,但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正確的溝通措施和方法,影響學校育人的效果。
6、相當部分教師思想認識不到位,不能正視自己的不足,把溝通協作失敗的原因完全歸結于家長。
【反饋建議】
1、成立學校“家庭教育及家校配合方法”研究小組,選擇一部分優秀教師,針對本校實際,參與專項課題研究,探索家校溝通合作的有效策略。
2、開展“家庭教育大講堂”活動,遴選部分優秀教師和家長擔任講師,傳授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子方法,幫助家長形成科學育人的觀念和方式。
3、挖掘校本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心靈驛站”、留守兒童關愛室的作用,協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難題,關愛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4、以學校德育處為龍頭,組建學校及班級家委會并有效展開相關活動,鼓勵家委會成員積極參與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建設幾個家校合作的品牌班級,緩解家校矛盾,促進學校教育工作的和諧穩定發展。
5、聘請校外專家及本校優秀教師,開展教師家校溝通合作專項培訓活動,幫助教師提高思想認識,掌握有效的家校合作溝通辦法。
6、定期舉辦家長會或“家長開放日”活動,促進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7、發揮優秀學生家長作用,組建“家長志愿者服務隊”,形成育人合力。
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報告3按照學校要求,我們對研究院小學五年級二班的48名學生進行了家訪。調查方法采取了實地家訪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以調查問卷為主,實地走訪為輔,以補充詳實的資料。共走訪了16個學生家庭,發調查問卷48份,有效問卷48份。
本次家訪調查的內容有了解和掌握學生家庭成長環境,學生在家的思想狀況、學習狀況、生活習慣以及家庭教育狀況;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指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與家長共商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價值觀;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家校共建,共同促進教育教學工作。此外,還要征求家長對學校管理及老師教學的反饋意見和建議。
一、調查問卷結構及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8道題目和一個表格,表格調查學生及家長的自然情況。其中封閉式選擇題目16道(第1-15道和第17道),半封閉式選擇題目1道(第16道題目),開放式題目1道(第18道題目)。
具體題目及調查情況如下:
1、您認為家訪的時間應該怎樣定?
96%的家長選擇了“學期中發現問題及時家訪”,如此集中表明家長們對孩子問題的關注度是非常高的。這點在隨后的隨機抽樣家訪中也得到了證實。
2、您愿意接受哪種溝通方式?
94%的家長選擇了“打電話”溝通,其他選擇了“到家家訪”,沒有人選擇“網絡家訪”和“寫信”。現代通信比較發達,人人有手機,打電話也很方便,這可以理解,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電話方式有快捷的優勢,可以隨時通話,但據點是功能不是很多,另外,個別時候需要老師自己掏話費,其實,網絡家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00后”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是70后,應該對網絡比較熟悉,網絡交流中的留言、郵件、QQ群群發等功能已經被很多企業作為網絡辦公用,是比較成熟的,很多孩子已經有QQ號,只不過大部分用在了玩樂和游戲交流上,盲目地“練級”。我校推行的“校訊通”業務也在網上,這項表明“校訊通”業務還沒有很好地使用,應該提倡。
3、您家里負責孩子教育的主要人員是?
55%的選擇了父母,35%的選擇了母親,10%的選擇了父親,無人選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表明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教育大多是由父母來教育的,但這并不表明這些家庭都是由父母共同協商來負責子女教育的`,大多數家庭是母親在家庭職能中分工的管教職能大于父親。即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選擇了父母共同教育的可能是父母商量、母親負責的時間多于父親,但選擇了父親的卻很可能真是父親對家庭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盡管很多新生家庭婚后對原生家庭在育兒、生活起居等多方面仍有依賴,但還是無人把教育歸于原生家庭,表明父親們對育兒問題的重視、父母素質提高、有教育孩子的能力,愿意承擔責任。
4、家里有多少本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書?
70%的家長選擇了50本以上,20%的選擇了30本左右,10%的選擇了10本以下。表明家長們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普遍較為重視。可以得出結論,現在的孩子不缺書,也許他們缺的,是讀書的氣氛、讀書的時間和對讀書的引導還有,就是真正的好書。
5、孩子有主動自覺的學習習慣嗎?
90%的家長選擇了“有”。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這表明在家校互動下,學生們基本養成了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小學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到初中能更好地適應。這里的學習習慣包括、主動學習、學習方法、時間管理等等。
6、您親自為孩子購買圖書或學習用品嗎?和7、最近半年您問過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嗎?12、你能主動就孩子教育問題與老師溝通嗎?
96%的選擇了“經常”。表明家長們對孩子學習非常關心和支持。
8、您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的方式是?
40%的家長單選了“聽孩子匯報”,有30%的選擇了復選項“看考試成績”和“到學校問老師”,表明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情況了解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只有30%的家長單選擇了“看考試成績”,另有10%有家長偶爾過問。表明在家校互通方式上,有的家長可能因為時間原因平時問一下孩子即可,很少和學校接觸。有部分家長通過向老師、向學生打聽等方式綜合了解。家校溝通的方式基本是暢通的。
9、您幫助孩子制定過學習計劃嗎?
60%的家長選擇了“偶爾”或“沒有”,40%的家長選擇了“經常”,表明存在著學習計劃不被重視,或者因為家長沒時間、不夠專業,也許因為孩子們沒時間、對于五年級大孩子親子交流互動不夠等原因。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要有計劃,那種盲目地、隨意、隨機地學習往往事倍功半,效率不高。希望家長們能夠盡早地理解到這一點。
10、當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時,您的態度是?普遍選擇“主動與老師聯系,積極處理”。
13、您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應該是?100%全選“家校共同協作”。
表明家長們態度認真,相信學校、相信老師,不會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家長理念到位,認為“家校共同協作”才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無疑使這次調查使得這些理念更清晰。
11、您怎么對待孩子的家庭作業?
90%的家長選擇了“讓其自己做,然后檢查指導”,其他選擇了“不過問”。表明大部分家長還是沒有撒手孩子作業,還是處于“扶上馬、送一程”的階段。那些不過問孩子作業的家長有的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能夠獨立自主地寫作業,有問題能夠積極處理。
14、在教育孩子方面,您最大的煩惱是?
50%家長選擇了“不知道教育方法”,25%選擇了“夫婦意見不一致”,25%選擇了“沒有時間”。這個問題恰當地反映出了現在家長們對教育孩子的煩惱,表明家長們對教育方法有很大的期待,嚴格說來,管教和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學習成績和心靈的成長這些都是不等號,也并非新話題。現行體制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劃分不細,家庭教育包括什么內容,家長們更是不得而知,還處在抽空學點、學點是點、隨波逐流中,造成了家長盲目教育或管教,不懂方法。夫妻之間也是“誰聲音大聽誰的”,有些問題討論半天沒有正確答案,再加上時間有限,這些教育的大是大非問題很可能就擱淺了。這也表明我們開展的家長學校非常好,采取了發放《中國少年報》等方式,這些都應該繼續堅持。不過,也應該創新方式,增加家校互動的途徑和渠道,以提高家長親子互動有方式方法,促使親子間、夫妻間、其他成員間盡快、更好達成一致意見,促進孩子學習與全面成長。
15、您對本次家訪的滿意程度?
基本都答滿意。
16、您希望老師在家訪時和您交流學生哪些方面情況?
大部分選擇了學習、思想,少數選擇了行為習慣。
17、今天,您希望老師在家訪時側重關注學生哪些方面?
這是一道多選題目,共16個選項。其中,最多的6項依次為:課堂學習、集體活動、行為習慣、自信程度、口語表達和人際關系。最后4項依次是:班干培養、科技技能、傾聽能力、勞動能力。在家長最關心的6項中,學習第一位,第二重要的是集體意識;6項中兩項涉及個人,4項涉及到社會性,如集體活動、自信、口語表達和人際關系的處理。表明,家長們關心的不僅是學習,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也極為重視,認識比較到位。值得提出的是自信程度這個特質為廣大家長所重視,表明現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做更多的努力來提高,因為自信的后面可能就是、口語表達,可能是人際關系,可能的情況是口語表達不好、人際關系不暢的原因是不夠自信,這是根本原因,需要加倍注意。
18、你對學校發展有哪些意見,怎樣實施?
這是一個開放式問題,大家集思廣益,主要是認識到學生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習、身體、社會等多方面。比如“希望學校在管理上更人性化,更體現對學生的教育與關懷,讓孩子在長大的同時更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再比如“希望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個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挖掘潛能,發揮特長”;比如“在學習的同時,全面提高孩子德智體多方面發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等。反映了家長希望孩子們全面成長的多方訴求。
二、本次家訪調查的啟示
1、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家訪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 ”通過家訪,教師同家長交流情況和意見,統一認識,既幫助我們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又幫助家長改進家庭教育,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訪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我們做教育工作的,必須充分認識家訪的重要意義。
2、家訪要及時經常。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在學生的問題剛露出頭的時候,抓住時機及時展開調查,以利于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學生取得進步、學生情緒反常、學生生病都要及時進行家訪,這樣取得的效果往往比滯后解決要有效益多。
3、家長的家庭教育知識急需補充。
作為家長,人人都希望孩子好,成績優秀、溝通能力強,但是很不幸,獨生子女的家庭卻大部分老師盲目的,孩子之間、家長之間的差異大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要通過辦好家長學校、家校及時互通等多種方式,提高家樣互動的頻次,不能半年來一次,一次管半年――以便更好地提高家長意識和能力,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做好輔助工作和家庭教育,使家校互通,一個思路,更好地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4、家校互動方式和渠道需要創新。
與其說是家訪,不如說是家校互動的方式,需要創新。要多渠道、多方式、及時進行。就我們學校來說,應該鼓勵學校、老師、引導家長使用校訊通業務,比如發作業、報成績、提示安全、活動通知等,使用電腦網絡進行交流,是一種省時、高效、有效的溝通方式。此外,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試結束,應及時利用召開班會、家長會等方式進行總結,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比任何現代化方式都有效。電話交流作為一種及時的補充方式。
通過這次家訪活動,我們深切的體會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多么的重要,要把研究院學校建設成為油田礦區的優秀學校, “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 振興民族,科技興國,教育為本 ” 更是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按照教育和成長規律來做事。
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報告4本文以小學六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研究有關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以便更有針對性指導家庭教育。
黨的 ____大 報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
由此可見,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我們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而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黃金時期,因此打好小學教育的基礎,對今后中學、大學的學習將起到極大的作用。而農村的教育條件、教學水平等在總體上都低于城鎮小學,因此,農村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顯得很重要。而從幾年來的情況看,政府對義務教育較為重視,投入也是越來越多,農村小學的整體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在教學的硬件設施上,一改過去破舊的拼湊起來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備。其次是學校的師資隊伍有所壯大。但是,我認為目前農村的小學教育仍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后
盡管目前農村小學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過一些沿海地區,跟人家比,我們真是差距太大啦,我們做農村小學的領導者每天在考慮的是到哪兒能弄到辦學經費,而人家的領導者每天在考慮的是到哪兒能花掉手里的辦學經費;真乃是天壤之別呀!由于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小學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缺乏或不完備,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因經常缺乏資金無法買新的。
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
1、教師負擔重。
在我們農村小學中,年紀偏大的教師較多,這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問題。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多數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 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 學法 仍是 聽、寫、讀、背、考的五階段式。這種原始落后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同時,農村家長為生活所迫紛紛外出打工,使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把本應由家庭、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心和照顧,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2、教師思想觀念落后。
部分老教師受固有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嚴重,習慣于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思想守舊、觀念落后、改革創新意識不強、有畏難情緒的現象,缺乏實課程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中很自然地還走傳統教學的老路,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高。
3、教師培訓落后。
做好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素質勢在必行。教師觀念的更新,教材和課程標準的把握,更多要依賴于教師培訓工作。可是,目前農村學校普遍存在選送培訓和校本培訓不到位的現象。
很多學校的教師外出就會影響校內教學。其次在于學校辦學經費緊張,缺少培訓經費。校本培訓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學校學科教師數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訓的師資和條件,開展專業培訓和教學研究很難形成氛圍并保證質量。
4、教師自學自研落后。
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加強自學自研,不斷充電,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加強自學自研作為職業發展的需要來對待。可是,農村學校由于受地域、經濟、硬件等條件限制,可供教師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源極為有限。許多學校沒有網絡,缺少圖書。有限的圖書得不到及時更新,多數已經過時。教師自學苦于沒有資料可學,自研苦于沒有資料可查,搜集資料,完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策略受到影響,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缺少輔助資料。另外,由于學校學習資源的限制,教師外出培訓成果在校內得不到鞏固練習和及時消化理解,不能內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現培訓成果的流失。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小學生家庭教育調查報告5為使本次教育實習能順利進行,下面提出混合編隊教育實習的試行計劃,供各混合編隊教育實習隊靈活掌握使用,并歡迎各方人士提出寶貴意見。
一、教育實習意義和目的
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教育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的體現,是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合格教師的重要環節。通過教育實習應達到如下目的:
1.使實習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有關中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充分與全面鍛煉,培養教育和教學上的獨立工作與人合作的能力。
2.使實習生在中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時間中向優秀教師學習,認識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樹立和鞏固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的思想。
3.通過實習,全面檢查我校教育質量,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改進措施,以促進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4、通過實習加強我校與各中學的聯系,共同研究解決新時期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推廣現代化教育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推動我校和中等教育穩定發展。
二、教育實習內容與要求
教育實習包括教學實習、班主任實習和教育調查三個方面。
1、教學實習
教學實習是教育實習的中心任務,目的是使實習生初步掌握中等學校所實習學科教學各個環節的基本要求。教學實習在原科任教師指導下進行,主要要求是:
①要充分鍛煉提高自已,根據各實習學校實際情況,以多上課為宜。一般要求講授新課10節以上(不包括重復課),其中6節獨立課(不需要教師指導,獨立寫出教案上課)。提倡與鼓勵上重復課、跨年級、跨專業、跨校上課,
②每個實習生必須認真鉆研所實習學科的教學大綱、新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對于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③深入了解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寫出詳細教案,要進行集體備課。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每節課上課前必須進行檢查性預講,同組實習生參加聽課,并邀請原科任教師參加。預講后由聽課師生提出意見,實習生對教案進行修改和補充,最后送原任教師審閱批準后方能試教。
④堅持互相聽課和評議制度。在備課、預講上課等活動中,應該虛心向原科任教師學習,發揚團結互助精神,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特別是同一備課小組和同下一個班的實習生,必須集體備課,必須互相聽課,互相評議,并認真做好聽課和評議的記錄。實習生互相聽課和教學評議的情況將作為考察實習生態度和教學能力的依據之一。
⑤認真做好批改作業和下班輔導中學生的工作,認真研究作業的正確答案,特別是對比較復雜的疑難問題,要經過集體研究,作出統一正確答案,送原科任老師審批,然后才著手批改作業,作業批改后,應先在小組內互相檢查防止錯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師審閱后才發給學生,對于作業中的普遍錯誤,要進行集體輔導,個別錯,個別當面改。應對中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⑥每個實習生都要組織和指導中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主要是應用本學科知識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或知識講座、文學、藝術、體育等課外讀物。
2、班主任工作實習
班主任工作實習的目的在于使實習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內容、特點和做法。原則上一個實習生下一個班,班主任工作實習要在原班主任領導下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①在1~2周內了解掌握全班學生的思想、學習情況,訂出班主任工作計劃(包括班主任工作目標要求、班活動安排、主題班會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點、集體工作措施)。
②領導班集體,對班集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學生班、團干部開展工作,發揮班、團干部的作用。
③每個實習生上一次主題班會課,獨立組織一次班活動(包括班課、團課、班干部會議、班、團活動)。
④做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如知道早讀、早操、文體活動、檢查教學日志、檢查衛生、批改周記、家訪等。
⑤認真做好個別教育工作,每個實習生必須在全面了解全班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一個后進生的學習、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情況,做好個別學生轉化工作。
3、教育調查和教育科研
每位實習生在搞好教學和教育實習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時間進行教育調查或教育科研,鍛煉調查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調查研究必須在取得實習學校同意后進行,具體要求如下:
①從實習學校和當地情況出發,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可結合當地情況加以選擇。例如,實習學校的某學科的教學傳統風格、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中學生學習某學科的心理特點、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綜合實踐活動情況、開展素質教育情況等的調查研究。
②教育科研可以對某學科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和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合作共同進行某項教育教學改革實驗。
③寫出調查報告或科研論文(五千字左右)。此項成果作為教育實習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優秀調查報告或教育科研論文,可作為畢業論文。
三、教育實習時間安排
教育實習時間為八周,自____年9月19日至11月13日。到實習學校之前,用課余時間作準備。實習回來后,用三周課余時間上匯報課和復評成績及總結經驗交流。實習分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6月中旬至9月18日,課余時間)
① 省內分片負責教師與實習隊長到各實習學校落實教育實習任務和內容。省外實習隊由實習隊長打電話與有關學校落實各項安排。
② 實習隊長召開全體隊員會議,落實個人的實習任務、內容。
③ 召開實習隊長、帶隊教師會議,部署實習隊有關管理工作要求。
④學習教育實習有關文件:教育實習工作手冊、教育實習計劃、教育實習評價標準、廣東省班主任工作條例等。實習隊員根據實習課程的要求進行備課、預講、微格教學。各院、系安排教師指導學生備課、預講及其它教學技能訓練。
⑤ 各院系領導做教育實習動員,加強紀律教育,強調樹立華師人形象。
⑥ 做好財務和交通安排。
⑦9月19日各實習隊長可根據本隊具體情況確定出發時間,但不得遲于20日。省內各實習隊應于出發前一、二天派人先去實習學校,協助實習學校安排好實習生辦公、食、宿,做好全體隊員到實習學校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省外實習隊應在出發前告訴實習學校出發時間和乘車的班次以及可能到達的時間。
2.見習階段(9月19日至9月24日,可視具體情況適當減少見習時間)
①到達實習學校后,分別請實習學校領導、科組老師、班主任介紹學校、
科組、班級的基本情況,請優秀教師介紹教育、教學的好經驗,了解實習學校各項工作和各種規章制度。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主要進展以下:一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課程的綜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礎教育課程過早開始分科教學、造成知識系統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學生能夠對知識和世界形成整體認識;二是新基礎教育課程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小學生提供貼近社會生活的機會,發展綜合實踐能力;三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勇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四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就需要對當前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調整,特別是實踐課程設置應具有面向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意識,體現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協調的現代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實現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功能。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需要
在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時間不長,還是一個全新的專業,其專業建設存在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別是其課程體系的建構尚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小教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沒能有效融合,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小學教育相脫節;另外,在實踐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并沒有作為一種課程去建設,實習內容單一,實習任務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調查等其他教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極大地忽視,因而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此,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中,要不斷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建立實踐課程體系,促進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三)滿足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需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如果像過去一樣,將學習期和工作期截然分開為兩個階段,人們僅僅擁有學校學到的知識,那將難以適應知識的更新速度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需求。由此,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具備持續學習能力,滿足他們終身發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國勞工部就對終身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做出明確的規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計劃和組織資源;理解和設計系統;解決問題;使用技術;運用數學概念和技術;與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課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領域的知識技能,從終身學習的需要出發,坎迪等呼吁大學課程改革要以終身學習知識技能作為核心,其次一級是通用性知識技能,最后表面層為各學科內容和情景性知識。終身學習的社會現實使傳統高等教育課程面臨巨大挑戰。作為培養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應該在教學目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成為兼具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課程設置構想
人才培養是一個完整、動態和漸進的過程,高師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筑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構建要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配置,建立起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這一構筑思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框架如下:在時間維度上,實踐教學貫穿大學四學年八學期,體現全程性;在目標內容維度上,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情意、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體現綜合性;在實踐課程的實施上,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體現開放性;在實踐課程評價維度上,通過課程考核、職業技能展示。
三、小學教育專業全程教育實踐的實踐探索
(一)在教育實踐的時間上安排體現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學第一學年舉辦專業認知教育活動,同時開始學科教學和教學基本功訓練;第二學年是組織各種教學實踐競賽活動、社團活動等,同時組織教育見習,主要是組織師范生到小學進行觀察,深入地了解小學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小學班隊會的組織與實施等;第三學年安排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以及教育實習,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教案、并且能夠站上講臺講課,讓學生體驗課堂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同時,通過組織班隊活動,培養班級管理能力;并初步學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評價;第四學年就業(頂崗)實習和進行理論提升,圍繞教育見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能夠撰寫出符合要求的論文。
(二)在教育實踐的目標與內容上體現綜合性
1.專業情意培養。專業情意培養主要是通過第一學年舉辦專業認知教育活動,以及學科教學,還有各個學期的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來進行培養。首先是新生入學階段就組織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其次,結合教育科學類課程,引領學生形成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等良好職業意識;第三,通過課程和課外相結合,組織教育見(實)習以及志愿支教活動,幫助學生直接的感知和體驗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感受體驗中培養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為將來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2.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專業技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必備技能。按照《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大綱》的要求,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普通話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工作技能(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組織和指導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書寫規范漢字,教育工作文本寫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結合我校實際,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專業技能主要通過教學基本功、教學基本技能和教育實踐三個方面來訓練。
(1)教學基本功。內容包括漢字書寫(三筆字)、普通話、兒童歌舞、琴法、簡筆畫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分別開設普通話、書法和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同時安排學生通過早讀、晚自習進行教學基本功訓練,每學期安排基本功驗收以及各項基本功比賽,促進學生進行訓練。
(2)教學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學的設計技能,主要表現在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對教材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現有水平對學習方式進行選擇,根據教師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編寫教案、制作課件或設計板書等方面;第二,課堂教學的組織技能,主要表現在課的導入、講解、提問、課堂組織、交往互動、作業的設計與批改技能等,主要通過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以及教育實習進行訓練。
(3)教育實踐。主要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頂崗(就業)實習以及綜合社會實踐部分。第一階段是教育見習。目的在于通過專業見習活動,讓師范生對小學教育教學常規活動的構成,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心理特點和活動形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幫助其對未來職業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級、二年級,每學期集中安排一周時間。第二階段是教育實習,要求學生在對教育理論進行學習之后,結合學科教學法課程和班主任工作課程到中小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級,大約安排五周左右。平時每周安排一個下午到小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學習輔導與課外活動。第三階段是就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階段,主要包括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調查等內容,要求學生完成課堂教學,學會處理班級日常事務和學習做好個別學生的引導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完成教育調查報告。畢業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學年,大約13周時間。
3.班級管理能力培養。班級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學教師的必備條件。這主要包括:第一,組建班集體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制訂班級工作計劃、確立班級奮斗目標、培養和使用學生干部、班風建設等方面;第二,進行個別教育能力,主要表現在善于對學生的觀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輔導、實施發展性評價等方面;第三,班隊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主要表現在根據班級特點和學校要求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主題活動方案,組
織班隊主題活動;第四,與學生、學生家長、任課教師溝通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善于和學生交往、指導家長實施家庭教育、協調任課教師之間的關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養。教育研究能力是現代教師專業技能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主要包括: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選擇、研究計劃的制訂、研究方法的運用、研究資料的統計和分析、研究論文的撰寫等。結合學生實際,應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1)案例研究分析。圍繞案例搜集資料、寫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夠分析案例,能夠寫出符合規范的案例研究報告。
(2)教育問題調研。能夠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訂調查問卷,列出調研提綱,在調研中能做好相關記錄并進行相關分析,寫出調研報告。
(3)教育論文寫作。能夠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做好教育論文的選題、研究、寫作。主要安排在畢業學年。
(三)在教育實踐的實施上安排體現開放性
1.結合教師技能課程,規范校內的常規訓練。技能必須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形成。根據小學教育專業特點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我們依托校內的師范生專業技能培訓中心,統一規范和安排了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專門的教師專業技能課程的訓練和學生自主練習。一是修訂和完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設教師專業技能課程。如開設了《口語訓練》《書法》《美術》《兒童舞蹈》《琴法》《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技能類課程,通過課程促進學生對教師專業技能的掌握。二是統一安排低年級學生的課余訓練。課內學習時間和效果畢竟受到限制,因此,我們統一安排學生的早晚練習,要求全體學生在練習時間到相應的多媒體教室、琴房、舞蹈室、書畫技能室等去練習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讀、每日一畫(簡筆畫)、每日一寫、每周一歌(舞)等,每學期末按年級組織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成果驗收。三是抓好學生的自主練習。其余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自主選擇特長項目加以練習。確保每個學生的基礎技能和特長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2.結合教育實踐課程,組織學生深入小學接受培養和檢驗。首先,組織學生到小學開展專業認知,請優秀小學教師給學生講授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的信息,讓學生了解基礎教育的發展的動態,同時,初步接觸小學生以及小學教師的工作;其次,讓學生走進小學開展教育見習活動,全方位地了解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以及安排,協助小學教師評改作業、組織班隊活動等,從而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與合格教師的差距,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再次,組織學生進行教育實習(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小學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中接受培養。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圍繞教育見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
(四)在教育實踐的評價上體現形成性
1.建立訓練規范,完善課程評價機制。規范的評價機制對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既有監督又有指導作用。首先,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建立規范:小學教學技能考核標準、小學教學技能訓練方案、小學教學技能訓練檢測辦法等;其次,按照標準,自我檢測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更正,促使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科學化、系列化、規范化,確保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落到實處。
一 抓典型案例,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教學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就某個現實的問題提供情況介紹,指出面臨的困境、幾種選擇或已做出的行為,將學習者引入教育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對這些困境、選擇或行為進行分析、討論、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已經做出的行為進行肯定、比較、矯正,從而提高學習者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中學語文教學法這門學科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理論上已初具規模,主要由課程論、教材論、教學論、教師論四大版塊構成,而目前的現狀是理論遠落后于實踐,因此在課堂上?t望中學語文教育實踐的新動向十分必要,教學案例又可以使教學理論從“空中”著陸,落實為中教實踐的指導原則。在中學語文教學法課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是課程改革的有效策略,而案例教學的一般步驟是:選擇案例――閱讀案例――討論案例――評析案例,其中選擇案例是前提,主要是教師結合新教材、新教法,選擇典型案例,更新學生的教育理念,彌補中學語文教學法課堂教材的不足。這些案例可以是全國特級教師上課實錄,也可以是中學名師來校的示范課,又可以是不同版本語文教材的體例選文對照,等等。這既拉進了課堂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的距離,又了解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既是一種示范,亦是一種案例資源,可通過觀看、閱讀展開討論,推進反思、推動進步。采用案例教學關鍵要關注學生的前狀態,盡量關注學生的實踐經驗,并將所選案例與學生的實踐經驗建立關聯,討論時要考慮多元背景學生的組合,增進不同經驗、信息、知識、觀點的交流和互動。在中學語文教學法課堂上學生的經驗源于自己的求學經歷、源于恩師的言傳身教,但這些遠遠不夠,學生缺乏教學經歷,缺乏理論積淀,因此需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指導,加強課程標準解讀,在解讀中補充相關理論。
中學語文教學法在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每周4節,共16周,合計64課時,主要的上課方式是“教師講授理論+學生上課試講”,課時偏少,為了彌補教學法課程的有限性和單一性,要盡量加強教學法課程群的建設,努力開展第二課堂,即增加專業選修課、擴大選修的門類,如開設的說課與典型教材分析、中學語文板書學、中學語文教材研究等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用“案例教學+學生實踐”的上課方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上課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 關注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教學能力
中教法課程是一門應用理論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舉是這門課程的特點。除了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學習教學法課程更應關注實踐,才能形成實效。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師范生進行模擬訓練,提高他們的實際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另外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觀摩,學會聆聽,進行實戰,從批改作業到聽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逐步體驗經歷,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案例展開教學。
明確了課程的性質,還必須在學生實踐與理論的銜接上認真思考究竟是先理論后實踐還是先實踐后理論,值得推敲。對于師范生,各個高校都會建立自己的實習實訓基地,要與當地中學建立密切聯系,共同培養教育生力軍,在學生的實踐環節安排見習和實習。在我校的課程設置中,教育專業相關的理論課主要有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各個院系可能根據自己的實際,也安排了個別選修課,而教學論的設置主要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學期,大四第一學期設有一到兩周的見習,第二學期有為期一個多月的實習,在實際的操作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為了改善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教學論的上課期間,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學見習,總體時間為兩周,這兩周可以是集體組織,也可以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中學校園。見習和實習是中學語文教學法課程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實踐經驗的主渠道,必須要有良好的制度、明確的目標、合理的任務。比如通過聽、察、訪、議,完成自己對學科的再認識,積累教學經驗,了解中學語文教學的新動態、積累調查資料、吸取經驗、總結教學資源。課程結束,就可進入實習基地進行教育實習,將所學用于教育教學實際之中,通過實踐完成對所學理論的檢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中學語文教學法是教師范生學會教《語文》的課程,理應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法國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說過:“我們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去學習。”可見,實踐是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課本上的理論更直接、更持久,尤其是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實踐遠比理論更能促進學生的進步,因此在教學法課程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多媒體課件設計、模擬上課、說課、即興演講等科目訓練,培養和增強師范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
三 關注教學動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法課堂
教學不僅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倡素質,必須改變傳統的“重書本應考知識的灌輸和死記硬背,輕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活動技能的發展”的應試教育現狀,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作為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的合格畢業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知識,還要能夠獨立地分析教材、組織教學,除了能夠從容地站上講臺,還必須能夠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研究,努力推進教學改革。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關注教學科研工作,更應重視學生的科研實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供合適的科研平臺,積極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參與指導教師的課題研究,在老師的指導下,撰寫教育教學科研論文并學會,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108-02
使小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成為“道德高尚、知豐富、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比單純傳授知更為重要。因此小學教育專業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整體專業素質的培養。
一、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內涵與作用
教師專業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直接作用于教育過程的,具有專門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質,主要包括專業知、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
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三年制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方案(試行)》別指出,小學教師要“懂得小學教育教學的規律,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進行小學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是指教師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實踐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養、崇高的職業理想、積極健康的德育組織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學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本著“綜合培養,學有所長”的要求,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與圖形表達能力、課堂教學基本技能、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美育與藝體活動技能、學生教育與班級管理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統的培養和培訓。
二、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內容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以及時代的要求,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
1.專業知
主要包括學科知、一般教學理論知、課程知、學科教學知、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教育情境知,還包括關于教育的目標、目的和價值以及它們的哲學和歷史背景的知等。
2.專業技能
主要包括學科教學技能、班集體管理技能、教學研究技能、教學實踐性知與理論性知互化的技能、人際交流的技能等。
3.專業情意
教師的專業情意是教師對教育專業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也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小學教師專業素質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小學教育專業是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源于中等師范教育的新專業,因此,小學教育專業在培養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師其他專業的長處,重視學科專業知的教學和教育理論修養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師的傳統優勢,注重學生“三字一話”等職業技能的訓練。從培養目標來看,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小學教師,而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小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這些特點對小學教師職業倫理和職業行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說,小學教育專業所要培養的小學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職業信念、綜合的知能力和系統的職業技能。這些都決定了小學教育專業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職業素質的訓練。
1.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意
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就是使學生明確專業定位,熱愛小學教育專業,知道專業素養對于未來從事職業的重要性,清楚決定專業素質高低的關鍵在于自己的態度和付出,從而發自內心積極主動地進行專業素質的訓練。為此,學校要讓學生了解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階段,理解教師成長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當一位優秀的小學教師的職業理想。
2.整合相關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素養
適應小學課程改革需要,整合相關類課程和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知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素養。目前,許多高師院校在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的課程設置上主要照搬高師的“中文專業”,形成了相對“專門化”的課程設置。這種課程體系不符合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能適應小學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小教專業的特點強調“綜合培養,學有所長”,高師院校小教專業的學科專業知要相對寬厚一些,因此需要對相關類課程進行整合。通過整合,使學生不僅對枯燥的教育理論產生了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同時使他們充分掌握小學課堂的教學規律,從而大大提高高師小教專業學生的學素養。
3.使學生掌握較為實用的綜合專業技能,提高學科的專業化技術水平
綜合教學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學技能形成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綜合運用基本教學技能的能力。這一階段的訓練反映了學生運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學技能來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的熟練程度和水平,是對基本教學技能的運用和發展。這一階段的訓練目的是開發學生潛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學能力,學會做小學教師。其特點是緊密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景,開展見習、實習、調研等綜合性的訓練,使各種技能達到熟練與和諧,形成完整與靈活的教學能力。
以往的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內容多為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文字和圖形表達、課堂教學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傳統教師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勢下,教師要新增有關新課程和信息社會等所需的現代教師教育能力。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規范性、展示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小學教師能從事小學多學科教學的能力,不僅具有扎實的聽、說、讀、寫技能,還應具有能唱、會演、能做、會畫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學教育具有強烈的示范性,兒童模仿性強,具有向師性,對教師有著特殊的情感。教師自身基本的人文素養、教學技能對小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這就要求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規范,要成為小學生模仿的榜樣。因此,小學教育專業教學技能的培養要具有規范性、展示性的特點,小學教育專業在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讀、寫、算、藝體等基本技能不但要會,而且掌握得要準確、扎實、規范,且富于美感,切實提高未來小學教師的人文素質,提升教學技能的內涵品質。
4.采用學習與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教育研究能力
高師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創新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注重凸顯師范性,即教育觀念要強化師范性,課程設置要突出師范性,培養模式要凸顯師范性,活動開展要拓展師范性,校地合作要踐行師范性,具體如下。
一、變革教育觀念,強化師范性
北京師范大學前校長鐘秉林先生說:“教育觀念變革是我國高師院校發展和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導。”對此,筆者深有同感。筆者認為,高師院校要變革教育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方面。高師院校要始終以教師教育為辦學目標,始終把強化“師范性”這一特色放在首位,主動服務國家教育發展戰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需求。唯有如此,高師院校才能在服務和貢獻中求得自身發展。因為高師院校從其成立始,任務就是培養合格的師資,“師范性”仍是新時期高師院校的重要特征,是其辦學的特色和優勢,長期以來積累的辦學經驗、辦學資源及師資隊伍都是體現在教師教育上。高師院校如要提升生存力和競爭力,就必須發揮自己的這一優勢,以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教師為其辦學目標,而不應在綜合化的過程中弱化“師范性”,始終凸顯高師院校在辦學上的“師范性”特色。二是教師方面。高師院校教師應樹立以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并著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以及從事基礎教育所必需的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把每位學生都培養成為“品德優、素質高、基礎實、能力強”的合格教師。(2)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要始終以“提高學生教師職業技能,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為重點,緊緊抓住關鍵環節――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在加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學的同時,鼓勵學生自我發展,自主創新,使獲得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二、調整課程設置,突出師范性
課程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課程如何設置,關系到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高師院校的課程設置應突出“師范性”教師教育課程,因為教育類課程是高師院校特色之所在,也是培養師范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高師院校應結合現代教師教育體系要求,按照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四大模塊,重新構建高師課程體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則,整合學科專業課程,壓縮其學時,用以增加教育類課程的總學時數。二是夯實通識教育課程。為了培養精于素質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我們必須夯實通識教育課程,增開素質類課程,構建以德育類課程、工具類課程和素質類課程三位一體的通識教育課程新模式,如增設應用寫作、演講與口才等工具類課程;增設人文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等素質類課程。三是增加教育專業課程。在西方發達國家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教育專業課程比重大是普遍現象,如德國教育專業課程占總學時數的25%,英國占25%,法國占20%,設置大比重的教育專業課程是使師范生走向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我們可增加諸如教育社會學、教育實踐論、教學名師教學設計品讀課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藝術等課程。四是強化教育實踐課程。重視教育實踐是西方發達國家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突出特點,我們要科學有序地安排好各項教育實踐課程,注意實踐內容的系統性、層次性和綜合性,可采取教育見習、頂崗實習、教育調查、教學觀摩、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從單項到多項,從分散到集中,從校內到校外,受到多層次、多方面的實踐鍛煉,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
三、改革培養模式,凸顯師范性
為切實加強教師教育工作,進一步強化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促進師范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必須改革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凸顯高師院校“師范性”之特色。下面筆者以我院為例,來談談如何改革培養模式,凸顯師范性。
我院是一所專科院校,對師范類專業學生非常好地實施了“2+0.5+0.5”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1.“2”年:優化基礎課程,淡化專業課程,增設教師教育類課程,強化教育實踐課程,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并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我院教師改變了傳統的以理論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合作教學、案例教學、微格教學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課堂上的實踐機會,真正促進學生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發展。
2.第一個“0.5”:實行“一、二、三”培養模式。一是培訓。安排3個月的教育實踐類課程,同時圍繞著備課、上課、說課“三課”技能在校內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完成教育實習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具體課程安排如下:小學學科教材導讀每周4節、小學學科課件制作每周4節、小學學科課程標準解讀每周2節、教師招考每周2節、教學技能訓練(把學生每分成小班,進行微格教學)每周6節,合計18節。通過教學技能培訓,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一寫(編寫教案)、二說(說課)、三講(講課)、四考(教師招考)”。另一方面促進教師參與小學教學研究與校本教材開發,加強內涵建設。二是考核。對學生進行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說課、模擬上課四項教學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參加后面的集中教育實習。三是實習。考核結束后,進行一個月的集中教育實習,完成“三個一”:(1)上好一堂匯報課;(2)組織一堂主題班會課;(3)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3.第二個“0.5”:進行頂崗實習。頂崗實習突出了崗位的“全程性”,體現了技能的“鍛煉性”,實現了服務的“雙向性”。它很好地提高了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推動了高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了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對接。同時,我院教務處設有頂崗實習網絡管理系統,并通過這一系統,對頂崗實習進行全程管理與指導,有效地促進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
四、開展各項活動,拓展師范性
要強化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光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它還需要教育實習等的綜合訓練,特別是需要“課外”大量時間的訓練與豐富的活動的參與和鍛煉。因而,高師院校應圍繞“師范性”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和活動實施:一是常規訓練活動,如“每日一練”活動(指三字一話)、晨讀時間的“主題會話”活動等。這樣的活動訓練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明確訓練內容;(2)規定訓練時間;(3)提供訓練場地;(4)落實指導教師;(5)規范考核標準;(6)及時兌現獎懲。二是技能競賽活動。為了強化學生訓練,高師院校可開展學生技能展示與競賽活動,如“演講比賽”、“校園辯論賽”、“教學設計比賽”、“課件制作比賽”、“情景劇大賽”、“說課大賽”、“模擬教學大賽”等。通過技能展示和比賽,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訓練、自我發展。三是師范特色的主題活動。高師院校可以有計劃、分階段地安排一些主題活動,既讓學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學,進行觀摩和學習,感受中小學課堂的真實氛圍,了解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現狀,又要請進來――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小學優秀教師來校講學,使學生學到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及時學習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前沿理論,促進其職業技能的提高。四是校外開展的活動。高師院校可以社會課堂為陣地,突出學生“做中學”,形成校地聯動的社會育人平臺。我們可啟動“大學生義務支教行動計劃”,鼓勵學生以教師的身份進入相關社區和村鎮做志愿者,開展針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城鎮低保、雙職工下崗家庭義務家教服務活動。這種家教服務活動可以說是高師院校人才培養以課內為基礎向課外延伸,以校內為基礎向校外延伸的大教育觀的具體體現,有效促進師范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
五、加強校地合作,踐行師范性
當前我國教師教育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教師教育主體力量的高師院校,應當進一步增強服務基礎教育的意識,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建設高素質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注重教育科學創新,引領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為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高師院校應加強同地方合作,建立“校―地”、“校―校”合作共同體,形成“大學―地方―中小學”的合作機制,讓合作學校作為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參與高師院校的師范生培養,主要是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優秀課堂教學資源、典型教學案例資源、先進教學理念、科學教學管理和中小學優秀教師資源,承擔名師示范、教學觀摩、教育見習,以及實踐教學、教育實習和教育研習等,使得高師院校的學生從入校起就經常到中、小學去教育實踐,培養職業意識,錘煉職業技能,從而為地方基礎教育提供高素質教師后備人才。而高師院校則可參與到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研究中,為地方及其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服務,指導其教育教學工作。如高師院校師范生的支教實習,為合作共同體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了脫產研修的機會,高師院校則可每年組織他們來本院接受為期3個月的脫產學習,從而整體實現地方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也可組織并形成由高師院校學科教育專家和合作學校教師共同參與的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團隊與網絡研修工作室,帶動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參加網絡工作室研修,為地方基礎教育服好務,以踐行高師院校“師范性”之特色。另外,校地合作既有利于保證教育教學研究的科學化、規范化,提升當地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水平,增強當地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效果,又有利于高師院校教師及時了解和把握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動態發展,全面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更好地培養高師院校學生,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育實習是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了解中小學教育、深入實踐課程教學理論,樹立教師職業意識的重要環節。目前,集中實習是學生教育實習的主要形式,集中實習固然有其優勢,教師可以集中指導,學生能進行系統的實習,但由于人數過多,每個學生得到的講課、指導機會顯得不夠,每個學生的也情況及需求各不相同,集中實習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 教育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現狀
綜觀當前的教育實習,以W學院為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把教育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進行整合,過程管理規范性不足;如何整合教學與管理資源,如何讓管理評價體系與教育實習模式結合,從而達到最優化,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二是實習前教學技能訓練與試講規范要求尚有差距,亟待健全評價標準;三是教育實習形式單一,滿足不了學生多元化需求,教育實習形式可多樣化,有必要建立多元的教育實習管理模式。建構符合學院實際的教育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關鍵問題是構建教育實習與管理評價模式系統;建立健全對實習生、實習指導教師、實習管理者的評價標準及管理規定。
2 構建教育分散式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的方法及內容
2.1 選擇適合本校實際的構建方法
W學院主要采用理論研究與行動研究結合的方法構建教育分散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通過對相關教育實習與管理評價實踐與理論的整理研究,為教育實習與管理評價模式系統構建提供初步的理論框架。同時對W學院的教育實習模式進行探索與總結,構建具有可操作性、創新性、可推廣的教育實習與管理評價模式系統。具體為:首先,對W學院教育實習模式進行總結;其次,反思W學院教育實習與管理評價模式系統的優缺點;再次,將教育實習指導手冊與教育實習管理手冊修改定稿,提出可供借鑒的教育實習與管理評價模式系統。
2.2 教育分散式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構建的內容
教育分散式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構建的內容主要是:構建教育實習的具體操作流程模式;研制教育分散實習管理規定;研制教育實習指導手冊(學生版、教師版)、教育實習管理手冊(教師用);編制《教育實綱》、《教育實習管理規定(分散)》、《教育實習指導手冊》、《教育分散實習實施細則》等。通過相關管理文件和規定的制訂,規范教育分散實習管理、評價的原則、方式方法。
3 構建分散式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的步驟
3.1 準備階段
3.1.1 編制教育實習管理大綱和實施細則
編制《教育實綱》,在借鑒W學院舊版《教育實綱》的基礎上,根據當前W學院教育實習情況的變化制定新的《教育實綱》,分散實習和集中實習用統一一份大綱。編制《專業分散實習實施細則》,明確分散實習實施的具體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等。
3.1.2 編制教育實習指導與評價標準
編制《教育實習指導手冊》,分為教師版和學生版。教師版明確了實習指導教師的職責,具體指導任務和方法;學生版對教育實習目標,要求,具體任務,實習考核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規定;編制《教育實習生手冊》,供學生實習期間填寫相關表格、聽課記錄、指導教師評價表等,以備考核評價學生實習情況。通過上述文件編制,明確了教育實習指導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確立了教育實習過程的評價標準。
3.2 實施階段
3.2.1 開展教育學生分散實習前指導
把分散實習學生按已聯系實習單位的情況進行分組,如按小學、初中、高中和年級加以分組,并從學院選派相應的指導教師對分散實習學生進行實習前撰寫教案、試講、評價等指導,各個環節均保證在兩輪以上,每次試講均填寫《教育實習課堂教學試講測評表》,以保證分散實習生能熟練掌握教學技能和相關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保證實習期間能順利完成實習內容。由此,做到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施行,以保證分散實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2.2 教育分散實習過程管理
由于分散實習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指導教師不能親自到每個學校了解情況和進行指導,鑒于此,W學院成立臨時分散實習管理辦公室負責具體管理、聯系工作。學生定期通過辦公室電話或電子郵件匯報實習情況,并咨詢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習期間不得少于3次匯報。以便學院實時掌握實習生的情況。學生分散實習期間嚴格按照要求向辦公室匯報實習情況,辦公室針對不同實習生情況給予相應指導。
3.2.3 分散實習考核評價
分散實習學生完成實習任務返校后,學院組織相關指導教師對分散實習生進行考核,選擇學實習期間的教學篇目進行課后說課,并填寫《教育實習課堂教學課后說課測評表》,指導教師根據實習前試講情況與實習后說課情況進行對比,給出考核成績。同時,要求學生上交實習期間所填寫的《實習生手冊》,并上交實習調查報告,根據實習生提供的實習資料,及教學考核最終評定實習成績,并選出以百分之五的比例選出優秀實習生給予表彰。這樣的考核評價可以據此判定學生的實習等級,也是對學生分散實習的一種間接監控方式,可以從實習的各個環節對學生實習進行管理和評價,提高了分散實習管理的效果。
3.3 總結階段
總結分散實習模式為:實習前指導——實習過程管理與指導——實習后考核評價。整個過程指導教師均參與其中,對實習生的實習全程監控和管理,同時管理內容又可以作為學生實習考核和評價的依據之一;整個過程充分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讓實習生在不斷地訓練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當然,在教育分散實習管理與評價模式的構建過程中,仍對實習生實習期間的具體實習效果的監測有一定難度,對實習生實習期間的指導顯得不夠充分,如何對分散實習生在實習學校的教學實習進行有效的指導仍將繼續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
[1]王躍光.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8(7).
[2]崔雪梅.地方綜合性民族大學教育實習模式的初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6).
[3]廖紅.“三段四模塊”教育實習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9(6).
一、在構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強調適應社會需求
1999年湖南懷化學院建立了教育系,從2002年招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為教育科學學院,經過14年的探索,我們積極探索和研究省內外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學前教育發展趨勢和國內外學前教育最新發展動態,找準切入點,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突出教師基本功和教師特長。在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中,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反映現代教育理念,體現學生個性發展、終身學習、主體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多次重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近年來先后多次討論、修訂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改進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結構。現已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能力課程模塊體系,由最初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大塊到“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三大模塊改革為“大學公共能力課程、學前專業能力課程、兒童教育發展能力課程”的集知識、素養、能力為一體的課程模塊體系,在本課程體系中,力求優化智能結構,做到文、理、藝滲透,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課程體系的整體功能和專業特色。強調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確立了適應社會要求的學前教師專業培養目標:即培養面向21世紀,能主動適應學前教育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強,有特長而又全面發展的幼兒園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專門人才。在方案實踐中,我們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突出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擺脫了傳統教育的一味的系統化和教學模式的束縛。實施教育素質和文化素質并重;教育教學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個性發展并重;在課程結構上文、理、藝、英并重普修;實現個性特長與全面發展相結合。通過加強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育,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軍訓、社會調查等)、科技素質教育活動(如開設專門的手工藝制作課程)。培養方案中,實踐(驗)活動課程總學時635課時,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約為6∶4。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內化為教育教學能力:即具有實現代幼兒教師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的綜合加特長的骨干教師,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職業特質。根據培養目標,設置了學前教育教學和學前教育研究兩個專業方向,突出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學前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中強調專業特色
學前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涵蓋三個階段的教育實習(共計18周)、軍事訓練(1周)、社會實踐(8周)、勞動實踐(2周)、專業實踐等五個部分,總學時比例占總課程的11%。同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有計劃、有指導地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課程教學中以開展綜合性實驗項目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滿足了學前教育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
1.學前教師職業基本功訓練:全面開展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在大學四年中,通過有層次、逐步實施的教師基本素質和技能的訓練與考核是我院實訓工作的特色。結果顯示到2016年4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三筆字、簡筆畫合格率為100%,考核獲得二甲以上等級水平普通話的學生有77%,課件設計合格率達到90%,微課片段教學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園文化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立并參與了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舞蹈團、合唱團、結誼社、野草文學社、網絡協會、航模協會、教心社、口語藝術社、致遠書畫協會等等;積極開展說課、課件制作、教育小論文、簡筆畫大賽、講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創編大賽等各種活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充實了學前專業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讓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在學前專業能力課程模塊中開設了一定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和研究性學習。我院向各教研室下發了《關于加強專業課程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內容”研討與教學工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學前游戲論》的教學走出課堂指導學生綜合實踐課題“關于兒童游戲類型的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專業課程《幼兒園工作管理》的教學,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幼兒園總務工作調研”的研究性學習,專業課程《幼兒園活動設計》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學前教育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注重以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特點。
4.多層次的專業見習、實習,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實習是我們教科院教育實踐活動的亮點與特色,學前教育實習分為教育見習(1周)、模擬教育實習(4周)、教育實習(12周)3個環節,有計劃、有目標,有指導地分階段地進行,這種教育實習體制既讓學生真實而充分地體驗了未來職業的甘苦,牢固了專業思想和職業理想,更強化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學前教育素養。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學前教育專業培養過程中,我們充實學生的社會實踐,其中模擬實習4周、專業實習12周、學年論文1周、課程設計1周、畢業論文8周、軍事訓練(1周)、勞動實踐2周,共18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0.91%。在課程體系中,開設了三筆字、教師口語、手工藝制作、音樂、美術、舞蹈、學前課程教學與研究等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課程。制訂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素質訓練綱要》,督促學生進行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實施了每年舉辦一次大型文化藝術節活動和每年一屆的畢業生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等大型實踐性活動。以賽促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性地在開展模擬教育實習的教育實踐環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準備,利用微格教室的先進儀器設備,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課件,在幼兒園探索性地進行1~2個學時的語文或數學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學前教育教學各環節。在教育實習的組織管理中,實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從校內準備—基地見習—全面實習—總結交流等各環節,均安排教師全面指導,保證了實習效果。在廣泛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培養。
三、向教學管理要培養質量強化質量意識
1.狠抓教風學風建設、建立較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文件管理規范。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新建、修改和修訂涉及教學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項,涉及學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項;上級管理文獻匯編、系部教學管理文件匯編、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進度、教學任務書、考務、學籍管理、教學檢查等教學基本文件齊備,管理制度健全,執行情況良好。
2.構建新型人才質量觀。培養未來教師的質量是建立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學前教師的基礎上的。我們構建的未來教師質量觀可以概括為: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學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信息應用能力;掌握說、寫、擇、察、調、問、評、做、彈、唱、跳、畫十二項現代教師基本功。
3.將學前教師教育專業教學、研究與教師素質、技能訓練“一體化”。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強化理論教學的實踐實訓功能;以大學課堂教學為主,同時把課堂放在學前一線,強化課堂教育的適應;完善實踐教學環節,使其延展到每個學年,強化教育見、實習的崗位訓練功能;把教學活動與教學研究、師范素質訓練、學生科技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強化實踐教學的社會適應。從而在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們在不斷改善省內外已經建立的6個教育實習基地基礎上,學前教育專業就近建立專業教學實踐點,充分發揮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點功能。加深與現有實習基地的聯系與協作,在滿足數量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善實習基地對學生的指導和評估機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實踐基地為依托,構建高等院校教師教育與地方學校的教學教研互動機制,形成優勢互補,為引領地方小學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4.通過改革與建設,最終使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轉化為教師教學特長,具有實施現代基礎教育教學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教師職業特質。
作者:栗濤 單位:湖南懷化學院
參考文獻:
(1)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著明顯的“重專業、輕職業”、“重學術、輕師范”的傾向。學科專業性、學術性的課程偏多,教師職業性、師范性的課程偏少。受課程設置的影響,在教學中,也存在著明顯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由于理論性、知識性的課時量偏大,實踐性、技能性的課時量偏小,導致學生只會說而不會做,教學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地貫徹到教育實踐中去。
(2)在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方式上,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教師大都坐在大學課堂里講理論,不熟悉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和教改狀況,教學理論脫離中小學實際。授課方式還停留在教師講和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上。學生普遍反映“理論灌輸太多,實踐操作太少,課程內容太單調。就算把課聽懂了,也不知如何去做”。
(3)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往往只有教育實習環節,缺少系統的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和教育教學技能的專項演練環節,實習后也缺少反饋和改進環節。因此,師范院校的實踐教學遠不如醫學院做得好。
(4)在教育實習的形式和管理上,以“放羊式”、“自由式”為主,在實習過程中,組織不嚴密、指導不到位。
二、高師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師范教育改革的要求。盡管我國目前仍有比較獨立的師范教育體系和教師培養模式,但教師的培養和師范專業的教學模式本身卻非常缺乏職業性和師范性,表現在真正與教育理論和實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課程較少,而且這些為數不多的課程還常常受到忽視,造成師范生往往比較缺乏實際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許多學者呼吁,師范教育改革,要從課程改革入手,尤其要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為此,國家教委于1994年頒發了《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要求各高校師范類專業開設教師職業技能課程。
2、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如何培養適應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師范生,這是師范教育(或教師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筆者專門在中小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根據中小學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你認為對于師范生的培養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教育?”問題中,認為要“加強教學技能訓練、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占89%,然后是“加強與中小學聯系,增加實踐環節”(70%),“培養社會適應能力”(51%)等。84%的教師認為,過去師范院校開設的許多課程脫離了中小學教育的實際,且教學內容陳舊單調,要求增設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技術、教學技能等方面的課程。
3、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以教師專業化為核心的教師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共同特征。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化形成了世界性潮流。要求教師不僅是學科專家,而且是教育專家,要像醫生、律師的專業一樣,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國中小學實施新課程后,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對師范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教師來源多元化、教師隊伍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的今天,時代不等待師范生的成熟,師范生要超常規地發展。因此,師范生在畢業前就要按教師專業化的要求練好內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盡快提高教育實踐能力。
三、新形勢下實踐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優化課程結構,使師范性和學術性實現整合
課程設置是體現教師教育、教師專業化的中心環節。許多國家在改革師范教育時,一方面注重教育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訓練,強化師范性:另一方面,也加強學科專業教育,重視學術性。借鑒外國師范教育的經驗,結合我國教育改革的實際,教育類課程占總課程的1/3較為合適,而目前這一比例約為1/6。教育類課程除了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課程外,還可以開設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原理,教育哲學、教育史、比較教育、少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評價與測量、科學教育、教育美學、教師教學語言、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德育與班隊工作等課程。
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定向型的師范教育逐步轉變為非定向型的師范教育,形成了以綜合性大學的教育學院或文理學院為主體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開放型模式,但是師范生的教育專業訓練并未放松和忽視,教育專業課程約占全部課程總時數的1/3,而教育實習等實踐活動又占全部課程總時數的10%左右,師范性不但沒有被削弱,而是與學術性一起得到了強化。未來我國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應當是:優化基礎課程,強化教育課程,深化專業課程,使師范教育的課程向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以培養更具有綜合素質、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2、構建全程的教育實踐活動,增加見習和實習時間
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活動應是一個系統的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包括教育參觀,教育調查、教育見習、聽課改講座,教育類課程的理論學習、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教學設計、模擬課堂教學、教育實習、實結等內容。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把這些內容有機地滲透在第一學年至畢業前的整個學習期間(包括寒暑假)。因此,師范生的實踐活動不是傳統意義的一次性的、終結性的教育實習,而是有計劃、有目標、有層次、有程序的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是在教育實踐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全程的教育實踐活動。
鼓勵師范生參加“義教”或做“家教”。可通過班委會、團委會或黨支部組織師范生輪流到中小學開展“義教”活動。實踐證明,“義教”不僅能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中小學生,為中小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能抓住機遇向中小學教師學習教育和管理經驗,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組織能力,因此,“義教”其實是“互幫互教”,結果雙贏。目前,“義教”活動越來越受到中小學的歡迎。
3、規范實習管理,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
為了保證見習或實習的質量,必須制定各項管理規定和訓練考核制度。如“教育見習、實習條例”、“聽課、評課記錄手冊”、“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育調查報告”、“教育見習、實習鑒定”、“教學基本功過關考核制度”等。在見習、實習前后還要分別進行指導和反饋
總結。在實習環節,要成立以系(部)主任為組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為組員的“教育實習領導小組”,定期到實習點進行指導,了解實習情況。另外,各實習點還要成立“教育實習指導委員會”,聘請實習學校的領導為“教育實習指導委員會”的主任或顧問,挑選那些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為實習生的指導教師。每個實習點的實習生成立一個實習小組,安排一名小組長,便于聯系實習工作和組織本組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實習小組在實習結束前要向實習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舉行1-2次的匯報課,以此檢閱實習效果。最后,由實習小組、指導教師和實習學校三方共同對實習生作出實習鑒定。
為了方便學生開展教育見習和實習活動,建立一些關系密切、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由于受應試教育、辦學經費和教學計劃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中小學不愿接受實習任務,給師范生開展實習工作增加了難度。為此,要加強高校與中小學的聯系和協作,發揮雙方優勢互補的作用。另外,在建設實習基地方面要挖掘校友資源,積極爭取校友的大力支持。
4、改進教學方法,豐富實踐內容
在過去,師范生如何“教”的問題被片面地視為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的過程,如何“教”的課程是通過教師的講來傳授的。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等教育理論課的教學嚴重脫離實際,且教學方法單一、呆板,導致師范生產生厭學情緒。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1)教育類課程的教師應經常深入中小學觀摩教學,開展調研活動,掌握中小學教改動態。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師不愿意到中小學去,學校領導也不重視這一工作。(2)對于新教師,尤其是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的新教師,必須安排到中小學“蹲點”學習一段時間,熟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教改狀況,了解中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只有經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教育類的教師才有可能把實踐教學的理論課上好、上活,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要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還要根據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培養一專多能、多才多藝,教學基本功扎實的師范生。為此,要求從第一學期起,就要有計劃地對師范生進行教學基本功、課堂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三筆字”、普通話演講、簡筆畫等教學基本功比賽和教學設計、微格教學,課件制作、說課等教學技能比賽。另外,每年還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聘請優秀校長或教師來校講學,使師范教育的實踐教學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5、通過微格教學,開展教學技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