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7: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c語言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前言
C語言是一種通用性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它兼有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的雙重優點,運用它既能編寫操作系統軟件,又能開發各個領域的應用軟件。C語言的實用性使之成為編程的首選語言。學好了C語言,再進一步深造C++/VC++,JAVA等言語,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但目前很多學生在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后,感覺讀程序還湊合,編程則“難于上青天”部分學生甚至毫無編程想法,僅僅是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完全背離了高職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在C語言教學中啟發并訓練學生的編程思維,是每個教師應深思的問理。以下是筆者在C語言教學中的一些看法,愿和同行探討。
二、上好第一堂課
如何上好第一堂《C語言程序設計》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都是初次接觸C語言,C語言對他們來說是神秘的,“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第一堂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對這門課產生興趣,所以我覺得第一堂課應為“趣味C語言導學課”。
(一)程序結果展示,激發興趣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讓大家知道C語言的強大功能,利用它我們能編寫各種軟件,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各種結果畫面,例如從50年代玩的搖桿游戲到如今的電腦游戲。相信這時有些學生已經有些“蠢蠢欲動”了。恨不得立刻學好C語言。
(二)強調C語言的重要性
C語言是學生今后學好后繼課程的基礎,比如數據結構。C++,JAVA等。雖然程序設計語言更新很快,但如果真正掌握精了程序設計思想,具備了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言再更新可程序設計的本質不會變。
(三)傳授C語言的學習方法
C語言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理論結合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給以學生指導,告訴學生如何自學,如何聽課,如何動手實踐,明確一點:“C語言不是看會的,也不是聽會的,而是親自動手實踐練會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四)認識C語言的編譯環境。
在visualstudio2005環境下,舉出幾個簡單的小程序演示給他們看,并逐一講解,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程序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改進的方式。熟悉C語言源程序到可執行文件的整個操作流程。讓他們仿照所列舉的幾個程序模仿著編一個小程序。
三、C語言教學方法
(一)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的轉化
讓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有趣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所在,C語言本身是一門極其抽象難懂的學科,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本來枯燥無味的C語言變得魅力無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采用問題啟發式授課,激發自主學習
針對C語言概念多,語法繁的現狀,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可以將難理解、難記憶的概念和規則變成一系列時而醒目、時而深奧的問題呈現在課堂教學中,這樣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教師自問自答為主,有問有答,互問互答,改變單調死板、照本宣科的牧師講法。這種啟發式、討論式、交流式的教法,不僅改變原來的灌輸式,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引申法”“框架法”和“求異法”相結合
所謂“引申法”是指是結合已經解決的問題,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解決相關聯的問題。“引申法”可以培養學生在程序設計方面的發散思維。提高程序設計中的應變能力。問題是活的,但程序是有章可循的。最終使學生明白,語法是有限的,可解決的問題是無限的。只有在分析實際向題的基礎上,以清晰的思路去設計算法,才能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
“框架法”可培養學生的全局思維和算法的整體設計能力。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學生有了一點編程基礎后要利用偽代碼或流程圖,從算法設計的角度講解編程思路,而不應拘泥于語法細節,不分主次、逐條語句的講解代碼。通過此框架,可使初學者對函數設計的關鍵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利于從統籌全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體現了程序設計逐步求精的思路。這樣可以層次分明,突出算法設計的關鍵,利于培養學生的編程思路。二是在學習重點章函數時,由于新的算法已很少,主要是學習用函數調用的方法來重新編制以前所熟悉的程序,那么我們可以把著眼點放在函數的設計框架上,體現參數設計、返回值設計等關鍵問題,而無需細講函數體的實現細節。
“求異法”:一個固定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可能不唯一,如果能啟發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則可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其學習興致。在C語言中一題多解的情況有很多,有意識地引導新思路,鼓勵新方法,以培養學生在編程中的求異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墨守成規。超級秘書網
(四)理論教學與學生實踐相結合,提高程序調試能力
對程序設計課來說,理論學習和上機要兩手抓,兩手都要抓硬。實驗課不能流于形式,讓學生照抄照搬,甚至身在曹營心在漢。必須給學生思考、創新的啟迪,訓練其實踐能力,實驗課要生動活潑,使學生既掌握書中的重點算法,又有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頓悟和創造的樂趣。在進行每一部分的學習的時候,都應該配有相應的學生上機實踐的機會。這樣學生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還應該讓學生養成上機前分析題目,決定算法與數據結構,并編出程序源代碼的好習慣,這樣在上機時,學生就有的放矢,主要精力放在調式程序上需。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提示、講解、演示以增加學生的印象。井及時檢查總結學生上機實驗的完成情況。
(五)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巧妙地引人軟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二、改革實踐教學
從理論上講,計算機技術是一門基于實踐的科學。而計算機C語言實踐教學的基礎還是課堂的C語言基本理論教學,計算機C語言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堂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除了用常規的考試檢驗制度,還涉及到計算機C語言實踐教學的檢驗和認可。學生需要計算機C語言實踐課程,這樣可以加深對課堂教學學到的C語言理論知識,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逐漸達到能夠獨立完成,獨立操作某些計算機C語言課程任務,這樣才能達到鞏固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傳統的計算機C語言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幾乎都是教師的填鴨式舉例講解,培養出的學生,自然是空有滿腹的知識,而不具備實際利用課堂所學計算機C語言技術知識在各方面領域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C語言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將不同的學生應該被分成不同的層次,從而更好地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競爭互相幫助來完成規定的項目,這樣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分擔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壓力,能夠在培養學有余力同學的同時,抽出多余時間和精力來輔導計算機C語言技術相對薄弱的同學。對所學內容加深印象,融會貫通的唯一法門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在這個計算機C語言技術廣泛應用的社會立足生根。同時,學校需要將計算機機房在晚間對所有學生開放,并提供數字化校園網,學生需要這樣的平臺來自主學習一些在課堂上不明白的問題,而教師則可以在線解答學生的每一個存在的疑難問題。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平臺下載課堂上教師使用的課件,進行二次學習以鞏固所學內容。現在已經是計算機網絡縱橫的年代,學生的知識起點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而日益提高,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已經有合適的條件可以把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改成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將從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傳遞方式改變成教師學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因此,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上,要充分重視C語言課堂教學和C語言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通過最近幾年計算機C語言教學的經驗總結,中職院校計算機C語言教學應當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為主,配合教師的課堂基本知識詳解,并且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并且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專業和日后的不同發展方向和不同專業的特點,對計算機C語言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應針對不同的專業對計算機C語言技術的不同要求對計算機的C語言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與掌控。不同專業的學生學到的計算機C語言技術應當有不同的側重。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現在與將來,必定會在各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領域對于熟悉計算機技術的人才需求量也會相應日益增大。
對于大多數課程而言,從宏觀上將課程知識點及其關聯講授給學生非常必要,這便于學生更加系統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作為教材講解C語言程序設計的知識點結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可以層層細化,教師首先從宏觀上給學生介紹C語言程序的整體組成結構。教師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共包含預處理命令、數據類型、運算符、語句和函數等5部分,從宏觀上梳理C語言與程序設計課程的知識點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后只學到一堆零散的知識點,只有從宏觀上把握各個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學得深、記得牢。對于程序語言課程,如果僅僅介紹語法的運用,學生往往對知識點理解不深刻。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是:在講解C語言語法的基礎上,適當地剖析編程語言在計算機中的運行機制,會讓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分為如下兩部分。
1)課件講解。課件講解包括兩部分,即知識點要點總結和知識點運行機制剖析。知識點要點總結就是告訴學生該知識點如何使用;而知識點運行機制剖析則告訴學生該程序在計算機內存中的執行過程。由于絕大部分高校在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之前都會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課程,因此學生有足夠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來理解C語言程序的運行機制。
2)實例演示。作為一門編程語言,C語言需要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具體的編程環境(如VC++6.0)下演示十分必要。通過在具體的軟件環境下編程,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并總結該知識點的注意事項。相比傳統的脫離編程環境,只在PPT或黑板上進行板書的教學模式,該方法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在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教學步驟如下:①使用PPT或者板書列出該知識點的注意要點;②在編程環境(如VC++6.0)下演示該知識點的用法,給出正確的和錯誤的使用方法,并進行對比;③通過幻燈片動畫或Flas等形式演示程序在計算機內存中的執行過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程序的運行機制。
3)教學難點與重點——“復合知識點”。從C語言的教學內容來講,數組、函數和指針是教學的重點章節,這些章節之間相互關聯的部分又是重點中的難點,如數組和函數結合,數組名做函數參數,數組和指針結合,指向數組的指針變量,函數和指針結合,指向函數的指針變量等。在教學過程中要反復強調各個知識點的注意事項,如果基本知識點能夠理解透徹,上述難點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1.2上機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教學案例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對C語言知識點的理解。上機實踐的教學內容通常分為兩部分:基本知識點練習和綜合訓練。首先通過基本知識點的練習,讓學生掌握該知識點的使用,即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然后通過一個綜合性的大作業,訓練學生綜合應用C語言知識點的能力,例如,通過編寫“學生課程成績統計系統”考查學生對數組、結構體、指針、函數、文件等知識的綜合掌握情況。對于初學編程語言的學生,往往沒有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出錯的可能性較大,而出錯之后進行調試又將耗費較長的時間,這勢必對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一開始就給學生制定科學的編程步驟和規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將大大減少程序出錯的可能。下面是按照上述五步編寫的一個完整的C語言程序,用來比較兩個整數的大小。按照上述五步進行編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出現語法錯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時學生更多的精力將集中在程序算法的設計和實現上。
1.3考試形式
對于C語言程序設計的考核方式,我們采用知識點考核和編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知識點考核偏重于C語言基本語法,用于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全面,此項考核約占總成績的40%;編程實踐考核用于檢驗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生將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題目在機器上編程,此項考核約占總成績的60%。為了實現知識點的考核,我們將考試與計算機二級C語言上機考試緊密結合,采用題庫平臺進行上機考試,學生直接在機器上答題并提交,知識點考核多采取客觀題,如填空題、程序修改題以及讀程序題等,編程題在實戰編程中考核。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重要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編寫程序。因此從考試的角度講,進行編程實踐是最合適的方式,通過上機編程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最公正和客觀的方式。
2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實踐結果分析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每年都有40多個班級同時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因此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全校理工科學生對C語言的理解和掌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團隊經過長期的探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C語言教學方法,我們將上述方法在學校越崎實驗班中進行了試點。如圖2所示,采用上述教學法的越崎實驗班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考試成績要明顯好于其他班級,其中90分以上的學生占10.7%,80分以上的學生占總人數的53.6%。另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采用上述方法前得到明顯提高,很多學生都對計算機編程產生了濃厚興趣,實踐證明我們提出的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 Cowie B.Bell B.A Model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9,(6): 101~116.
[3] Genesee F.Upshur J.A.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聽、說、讀、寫、譯”是外語教學中的幾項基本技能訓練。尤其是“說”,在實際語言環境運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語言教學中,口語課十分重要,它是擴大和積累詞匯鞏固語法知識、訓練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逐步獲得外語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徑。
在初期的對外漢語學習中,漢語的口語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口語教學自然也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向來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者所重視,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許多漢語學習者也同樣重視口語技能的提升,因為當他們掌握了基本的漢語知識,想要進一步真正學會運用漢語的話,口語交流是他們獲取更多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張地說,只有取得漢語口語表達的自由才能使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提升到—個較高層次。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能夠獲得漢語口語表達自由的留學生并不多,多數同學在口語表達中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他們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這些妨礙他們自由表達的障礙,能夠流利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留學生口語交流中的主要問題表現為語句不連貫,習慣于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節律不明顯,語調平淡,停頓不當,表達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問題時總是盡量用詞,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實詞,而減少或避免使用虛詞;語音語調的問題也非常突出。我們對個別的如發音、語調等問題都有了很多的解決方法和對策,如朗讀練習、跟讀練習等等。但是諸如此類的方法都是從解決某個問題點出發的,并沒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漢語口語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溝通途徑。追其根源,其問題的關鍵在于思維的訓練,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在語言教學中,將思維的訓練融為一體。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來解決這一難題。結構化思維,是一種論證思維,早在中國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結構化思維的經典描述。結構化思維首先需要說話人明確“有效溝通”。什么是有效溝通,就是說出來的東西是給你要交流的對象聽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希望別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觀點;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動。同時,要讓對方準確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關鍵點等。那么,有了這個明確的目的,結構化思維與表達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該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結論先行,以上統下:一個中心思想打頭,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經要學生們練習這樣一個話題“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學生和他們朋友的關系通過一些實例來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是表達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飯,一起玩”,“我們一起參加宴會”“我們一起很高興”......。語言結構散漫、表達層次不清晰。如果通過結構化的表述方法應該這樣來組織:“我的朋友是某某,我們關系非常好”,直接給出話題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關系闡述清楚,其后的論述就可以圍繞“關系好”開始展開:“我們經常一起吃飯、參加party”“我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結構簡單清晰,學生們非常容易掌握。經過這樣結構化思維法的練習訓練,留學生很快就能夠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觀點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實例表述的發揮就順暢多了。
二、歸類分組:共性思想分組歸類
為了方便交流,必須對各種思想觀點進行分組;并將分組后的思想觀點經過不同層次的抽象后構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學生去超市購物,需要他們買“黃油、雞蛋、葡萄、胡蘿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蘋果等等物品”,那他們怎么去清晰而又準確的表達呢?
可以通過歸類分組的思維,將“牛奶、雞蛋、黃油、酸奶”這些作為“蛋奶制品類”;將“桔子、蘋果、葡萄”作為“水果類”;而將“土豆”、“胡蘿卜”作為“蔬菜類”,通過這樣的分類來記憶和表達,學生就會很快的、準確的表達出他們需要買的物品了。
三、邏輯遞進:按邏輯組織語言
按照時間邏輯,空間邏輯及重要性邏輯來表述。時間邏輯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順序、前因后果進行表達,如今天我早晨幾點起床,到學校幾點啦,上了幾節課,中午碰到哪個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參加了誰的party等等;空間邏輯是按照從個體到整體,或者從全局到局部來表述,如我住在一個什么樣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廳、臥室、廚房等,客廳里有什么,臥室有幾間,廚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邏輯表達就是緊急又重要的先說,緊急不重要的第二說,不緊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緊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綜上所述,掌握結構化思維的基本方法,靈活使用這些典型的邏輯手段,能夠使留學生口語表達的內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們實際交際中運用漢語溝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而不僅僅是實詞,因為句子才是有效溝通的基本單位。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經過結構化思維與表達法訓練的學生,對于漢語的畏難情緒也會逐漸降低,達到促進語言掌握,離他們自由溝通的夢想也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Abstract: With recent researches on SL acquisition theory and English teaching techniques, singing is be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development and certain problems that exit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es and predicts its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melody singing, English acquisition, problem,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1.引言
“旋律方法”習得英語是借助暗示教學法(Suggestopeadia)的基本原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音樂歌曲,從而促進人腦左右半球的共同協作,提高英語學習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的體驗。本文擬通過回顧該教學法研究的發展及現狀思考其研究存在的問題并預測該研究未來發展的趨勢。
2.“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的歷史和現狀
Fonseca Mora曾指出:語言的音樂性會影響學生的英語發音甚至整個英語習得過程,因而推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旋律方法”。這種方法對英語教學研究一直產生著影響。
2.1“旋律方法”的研究階段(1983以前)
音樂與語言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系統,這一思想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到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發展。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音樂適用語言研究是音樂理論的一個重要成果,音樂是另一個可以用于Chromsky(1975)生成語法研究的學科。音樂有助于我們從另一領域探索語言的普遍規律。
Jackendoff的《生成調性音樂理論》(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GTTM)繼而探討了語言與歌唱內在聯系。他認為:人對音樂的感知是與生俱有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并行于人們對語言的感知。鑒于人們對音樂和感知的相似性,音樂感知會對語言的處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2.2“旋律方法”的成果應用與修正階段(1984-1995)
在國外,Murphey(1992)選出Music & Media流行歌曲的前五十首進行分析,指出流行歌曲具備簡單、極富情感、指向模糊和對話般的特征,使聽者容易記憶。
不久,Cranmer(1993)和Nunes(1993)推出了以音樂片段為材料的教學模式,介紹了課堂的實際運用過程。
國內較早將音樂歌曲運用在英語課堂的是華東師大外語系張民倫等,他們編寫的英語專業聽力教材《英語聽力入門》的練習形式主要為跟著歌詞唱、選壓韻詞等。這一階段,歌曲進行課堂教學的運用只局限于聽力課或口語課,而且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音樂更是無所作為,僅在一些外語聽力錄音帶上作背景音樂而已。
2.3“旋律方法”的成熟和推廣階段(1996年-現在)
在英語課堂上作為教學計劃的一部分、用音樂歌曲進行嚴肅的語言教學是在這一階段才出現的。
美國ESL專家Millie Grenough在1996年編寫了六冊系列教材(配磁帶),書名為《Sing it!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Song》。該套有聲系列教材有每首歌曲的歌詞、詞作者及演唱者的生平簡介,影視歌曲的原唱畫面以及該歌曲所流行的時代背景。它的問世立即受到英語教學界的關注,成為可供任何類型英語課的選用的教材之一,也為英語課主干教材提供了必要調劑和補充。
國內應惠蘭1994年主編的《New College English》(《新編大學英語》)也融入了音樂歌曲,其練習形式是以歌詞填空和跟著唱為主。近年,研究者把音樂歌曲用來操練某一語言項目,如:語音、語法和詞學等,以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語言知識,還有運用音樂歌曲對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進行綜合訓練,以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音樂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技巧就有:課前欣賞——課前播放音樂片段,使學生減輕學習疲勞,減少學習壓力;課文教學——根據課文內容,選擇適合課文內容的音樂片段,增加教學的藝術效果,使音樂暗示的意境與語言材料提供的意境達成統一,促進學生理解和消化語言材料。課間運用——在學生進行筆頭練習和小組活動時,增設背景音樂;挖掘內容——通過音樂提升教學主題;拓展教學——適時設置音樂,以形成教學。
另外,有一些研究者使音樂歌曲的運用研究有了更廣的教育學意義。例如,李群艷(2002)把學唱英文歌曲的目的定格在培養學生語言美和心靈美
轉貼于 等美的情操,讓他們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新世紀素質型英語人才。王琴琴(2006)根據理工農醫類大學生嚴重缺乏文史藝術類知識以及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只會應試的特點,研究將《英文歌曲欣賞》作為一門獨立的文化素質選修課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他們關于英美國家歷史、文化、語言的知識以及口語交談的語料。
在研究音樂歌曲的運用時,研究者還探索了其運用的原則:(1)音樂的選擇以英文歌曲為主;(2)基本做到教師和學生一起選擇音樂歌曲;(3)音樂歌曲的思想內容體現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4)音樂歌曲的內容是語言教學材料內容的擴展和延伸;(5)音樂可能暗示的情景與語言教學材料的背景基本一致;(6)音樂歌曲的設置應恰到好處,形成教學;(7)教師圍繞音樂歌曲展開的各項活動把構思合理的設計與具體的教學目的有機地結合,并 與課程大綱和教學總目標融為一體。 3.“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研究存在的問題
“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研究雖然已廣泛運用于英語課堂,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具有相當的實效性,但是,其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3.1 實證性研究比例偏低
從國內近年發表的有關音樂歌曲英語教學論文來看,大多是個人經驗總結或一般性看法交流,實證性研究寥寥無幾。僅邵玲(2005)通過一學期英語教學中穿插英文歌曲教學的準實驗研究,分析了英語歌曲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裴正薇(2003)研究了音樂智力與英語聽說成績呈現正相關關系。
但是,從國內外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趨勢來看,在過去二十年中,實證性研究的比重一直在不斷上升,近年來,國內學者也一直呼吁采用實證性研究方法,尤其是在驗證某種教學法的效果時,該研究方法顯得更加重要。
3.2 對學習主體影響的研究相對薄弱
已有相關論文以教師如何教、如何運用為主,其對象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而與學習主體(學生)的相關研究(如從學生的角度了解某方法的可行性)所占的比例則相當低。然而,當代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是把重點放到研究學習者個人差異和學習過程的研究。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3.3 存在重復研究現象
“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研究重復研究現象嚴重。例如,介紹“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的文章已在1997年和1998年出現三次,但是在2000年仍然有相同主題的文章,且內容和研究方法大同小異。又如,關于“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在2003年已經出現,但是2004年又有相同主題的文章,內容基本相同,只是表述上稍有不同。
該現象反映出研究者對國內“旋律方法”習得英語的研究進展情況了解不夠,在論文選題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當然,缺少對前人研究文獻的了解也是導致重復研究的主要原因。
3.4 缺乏開發學生音樂智力的研究
國外有關音樂智力及音樂教育對英語教學影響的研究并不缺乏,在英語教學領域內的研究也證實了音樂對英語技能發展的有效性。但是,國內這方 面的研究鳳毛麟角,僅段瑞玲(1997)提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對其外語的語音語調有積極影響。裴正薇(2003)的研究指出音樂智力與英語聽說成績呈現正相關關系,學生的音樂智力能預測其英語聽說成績。
由此看來,教師或家長是否應該考慮通過各種音樂活動發展學生的音樂智力,培養音樂節奏感,并進而促進他們英語聽說技能包括讀寫等技能的提高。
4.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音樂歌曲習得英語的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如何加強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將仍是未來英語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尤其是對目前研究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預料,這方面的研究將呈現以下趨勢:
(1)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將更多地使用實證研究。材料和數據的系統收集與分析將逐步取代個人經驗介紹和思辨性討論,研究方法將出現多種方法結合并用的局面。
(2)在研究對象上,研究重點將從教學的主體(教師)如何教、如何運用為主轉向對學習者個人差異和學習過程影響的研究。
(3)在研究內容上,涉及的范圍將越來越廣。研究將不局限針對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技能包括讀寫技能的影響,對操練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研究將用于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以及更廣的范圍。加之,隨著跨學科和多學科綜合知識的研究趨勢日趨明顯,研究者將會更多地利用心理語言學、語言習得、認知語言學等學科的新發展來指導研究。
運用音樂歌曲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有目的的輔助教學手段。通過音樂歌曲習得英語,需要教師根據不同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并與課程大綱和教學總目標有機地結合。借鑒已有研究、不斷豐富和發展其研究成果才會使英語教學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Fonseca Mora,C.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elody Singing[J]. ELTJournal,2000(54/2).
Grenough, Millie. Sing it!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Song[M].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6.
Lerdahl & Jackendoff.. 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3a.
李群艷、蔣蘇琴. 論英文歌曲在培養素質型英語人才中的作用[J].零陵學院學報,2002(6).
裴正薇. 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的影響[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9).
邵玲. 英語教學中實施教唱英文歌曲的實驗研究[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4).
西德"范例教學"理論興盛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理論界視為二戰之后與前蘇聯贊科夫"教學與發展實驗"教學理論和美國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并列的三大新教學論流派之一,在世界上頗有影響。深入探討范例教學理論,對現階段我國的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是每個教師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基于這一原則,涌現出了許多教學方法和模式,而德國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學在處理教師的主導和學習者的主體關系方面尤為突出。范例教學主張:在有限教學時間內,組織學習者進行“教養性學習”。所謂“教養性學習”,是指促進學習者的獨立性,讓學習者從選擇出來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動地獲得一般的、本質的、結構性的、原創性的、典型的,以及規律性的跨學科的東西。通過這種學習,學習者可以處在一種不斷接受教育和培養狀態中。范例教學理論認為范例教學不但可以說明一個學科的整體性----即接受知識,而且可以開拓學習者的整個精神世界,包括他們的認識、智能和對客觀世界的態度。學習者在獲得關于自然和社會文化科學的一般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新的能力(包括了解事物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行為觀點)。范例教學能為學習者在教學后能獨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邁開自己的步伐,為終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教育實踐中,可以發現,我們并不能編制一個毫無遺漏的教材,就算精心制定教學計劃,也不能使學生點滴不漏地掌握各門學科的全部知識。信息技術學科現已全面進入我國的中小學教學之中的,相對其它學科而言是一個“年輕”的學科。計算機的硬件、軟件的快速發展一直應驗著神奇的“摩爾定律”。信息技術教材特別是早期的教材,在編制上深深印刻著傳統學科的模式,但由于信息技術的特點是更新快、內容多、操作性強、多學科互滲等,照套其它學科的教材編寫模式編出來的教材,從體系上看,顯得很完善清楚,但這種教材在教學時并不好用,教完之后,學生時常會覺得還是干不了什么。他們更喜歡從實例為主線入手學習,可以即學即用,或是稍加變通就能用。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范例教學模式的研究》研究課題。
二、概念的界定
范例、范例教學法、教學模式、范例教學模式
范例:就是隱含著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事例。(源自德國瓦根舍因(M.Wagenschein)著《范例教學原理》)
范例教學法:平時的聽課和上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經常采用范例講解操作技能以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的模式叫“范例教學”,而且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嚴格的說范例教學法是在一組特定的知識中選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礎的、本質的實例(或稱范例),通過這些實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律,舉一反三,獲得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源自德國瓦根舍因(M.Wagenschein)著《范例教學原理》)
教學模式:以某種教學思想、教學理論為依據而建構起來,可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借以進行操作的既簡約而又完整的模型。它集約地體現了設計、實施、調控、評價教學活動的一整套教學方法論體系,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得以發生聯系和相互轉化的媒介、橋梁。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教學模式處于中介的地位。這就是說,在教學模式之上有教學理論,凡是一種教學模式總是以一定的教學理論為指導而構建起來的;在教學模式之下有教學實踐,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總是為了把一定的教學理論轉變為教學實踐才構建起來的。由此可見,教學模式上承教學理論,下啟教學實踐。如果沒有教學模式這個媒介或橋梁,即使再好的教學理論也不可能迅捷而又有效地轉化為教學實踐;同樣,那怕是再成熟的教學經驗亦不可能完整而又有效地升華為教學理論。(李同勝:《現代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范例教學模式:是以范例教學理論為依據而建構起來,可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借以進行操作的既簡約而又完整的模型。
范例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四個統一”,就是“教學和訓育的統一”,“問題解決學習與系統學習的統一”,“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以及“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范例教學在課程內容上遵循了三個性,即“基本性”,“基礎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學的教學過程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范例性闡明“個”的階段;第二階段,范例性地闡明“類型”、“類”的階段;第三階段,范例性地理解規律性的階段;第四階段,范例性地掌握關于世界的經驗和生活的經驗的階段。(源自德國瓦根舍因(M.Wagenschein)著《范例教學原理》)
三、研究目標
1.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和教師的教學狀況,對課堂教學改革提出建議。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建立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自主探索、主動學習與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3.試圖通過本課題的實施達到培養學習者探究性學習品質,培養學習者強烈的創新精神。
4.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全面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5.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情感。
四、研究的內容
1、范例教學模式與學習能力形成的關系
學習能力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終身教育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也是創新能力的基礎。但學習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實踐證明:范例教學通過后天教育,進行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尤其是在培養學習習慣時,有時還帶些強制性,充分調動非智力因素,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佳結合,才能達到逐步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
2、范例教學模式在優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①范例教學模式在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方面的作用。
②范例教學在發揮學習者主體性方面的作用。
③范例教學在培養學習者探究性學習品質,培養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④范例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習者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作用。
3、科學使用范例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
①教師科學正確使用范例教學模式的策略:
a.教師如何選擇范例b.學習者如何使用范例c.如何操作“范例教學模式”
②教師指導學習者科學正確使用范例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者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策略。
③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范例教學模式功用的策略。
五、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對德國M.瓦根 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學模式”以及近年出版的有關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比較、歸納,篩選出有效經驗和理論,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2)調查研究法:
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師生使用“范例教學模式”的現狀,有目的地進行研究,通過聽課、評課、測試、座談調研等手段,及時了解課題實施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結構。
(3)實驗研究法:
全市有條件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的學校都作為課題實驗基地,同時選出其中部分學校、年級或班級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對照研究,對照班由各實驗校暗設,實驗班嚴格按實驗計劃教學。具體操作時可在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就課前、課中、課后等階段對“范例教學模式”的功用及使用方法進行研究和指導,從而分析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范例教學模式”在教學及教學效果提高和培養學習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4)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實際應用、實踐能力的方法。
六、主要階段和預期成果
(一)準備階段(2005年10月~2006年3月)
1、收集國內外理論文獻,進行學習,完成方案設計,制訂研究總體計劃。整理課題申報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申報、立項。
2、采取座談會、訪談、書面調查等形式,廣泛聽取基層學校信息技術教師和教學主管意見。
3、召開全市信息技術教研工作暨課題研究會議。加強和完善基層學校信息技術教研組(課題實驗校)建設。
4、策劃、籌建《瀏陽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研網》。
(二)實施階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1、分批完成課題參與人員業務培訓;
2、各成員分別進行各項研究工作,及時分析研究出現的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定期召開課題研究例會布置下階工作。
3、建立基于網絡的課題研究模式。
①基于網絡開展研究,問卷調查,網上交流學習。
②開展范例教學設計競賽。借助專題網站或專題論壇進行教師范例教學設計網上共享、集體討論、推廣應用。階段性地進行總結評選,編成范例教學集,并不斷充實和更新。
③范例教學說課競賽、公開課、交流課、錄像課競賽。
④范例教學心得、范例教學論文評比。
(三)中期認證階段(2007年2月~2007年8月)
各成員分別先進行階段性檢查與總結,并接受專家指導,調整與改進下一步研究工作。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寫典型范例、開公開課,學習者座談,聽課、評課,階段性測試,數據分析,專題論文總結。
(四)總結鑒定階段(2007年8月~2008年1月)
各成員先分別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申報并開范例教學觀摩課,組長總結整個實驗,寫出研究報告和綜合實驗報告。課題研究論文,綜合實驗報告和研究報告。
七、成果形式
①典型范例教學設計、《范例教學集》或專著;
②專題網站;
③教學心得、專題論文;
④錄像課、交流課、公開課;
⑤范例教學素材、源程序、課件等資源(光盤);
⑥調查報告;開題報告;實驗報告;結題報告等;
⑦學生競賽成果;
⑧其它資料;
八、研究的管理措施
(一)研究機構的設置
1、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陳文(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副組長: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術教研員)
李洪福(市教育局網絡專項管理員)
成員:各中小學校教務室主任
各中小學校教科室主任
2、總課題研究小組:
主持人: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術教研員)
實驗校:
實驗教師名單:賀偉才、黃程、黎利紅、曾紅梅、羅新河、吳華平、蘇果、張葵、雷金勛、張金陵、彭陽明、張愛平、彭書義、徐懷焱、肖玉梅、徐陶浩等(其他實驗教師待申報)。
(二)、經費預算及來源
1、研討、外出交流學習費:10000元
2、書籍資料(文秘站:)費:5000元
3、培訓費:10000元
4、打印費:2000元
5、其他費用:1000元
來源:1、自籌2、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專項撥款
實驗學校名單及其子課題名單:
實驗校子課題參考:
--《小學信息技術易語言范例教學研究》
--《范例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范例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范例教學法在初中信息學奧賽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技術范例教學資源校本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在開發多種信息技術教育資源中創建特色學校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范例教學課中的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范例教學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技術電子作品競賽指導中范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
--《信息學奧賽中范例教學模式的研究》
--《FLASH教學范例的開發與應用》
--《平面設計教學范例的開發與應用》
--《網頁設計教學范例的開發與應用》
--《 影視作品設計教學范例的開發與應用》
--《電子賀卡教學范例的開發與應用》
一、特色教學概述
所謂拋錨式作文教學,就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錨”(提出一個問題情境或一個個案),引導學生探索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從而獲得個人體驗,然后以此為作文平臺,指導學生完成自己的作文。它在本質上強調作文是“做”出來的,而不是“仿”出來或憑想當然地“想”出來的。
二、特色教學的形成
2002年,筆者在山東師范大學攻讀教育碩士期間,研讀了大量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書籍。提出了拋錨式作文教學這一課題,經過導師組的嚴格選題論證,順利通過了開題論證。2002年至2004年我一邊研讀相關書籍,一邊進行拋錨式作文教學的探索實驗。經過三年的實驗,開發出大量的課例,形成了自己的拋錨式作文教學的特色和理論建構。經過五次大的修改,終于完成了二萬五千字的碩士論文《論拋錨式作文教學》。2004年底,該論文順利通過外省專家的評審,我也順利通過了碩士論文現場答辯,獲得教育碩士學位。2005年5月該論文獲第二屆全國小學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論文比賽二等獎;2005年6月,該論文的節選部分在《天橋教育科研》發表;2005年8月該論文獲濟南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一等獎。
三、特色教學的實踐
在拋錨式作文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我開發出了大量課例。《海因茨盜藥》《符號作文》《智能蚊子》等,得到區教研室楊老師的肯定。《神奇的祖國語言》作為區第四屆骨干教師的展示課之一,受到區進修學校吳老師的好評。《摔蛋比賽》《執桿入城》等,也都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
1.教學模式
拋錨式作文教學的實施步驟主要有四步:拋錨選題,組織實踐,寫作成文,交流研討。
(1)拋錨選題,確定任務。
“錨”的設計是拋錨式作文教學的重要步驟,它具有確立實踐目標和作文內容的作用。“錨”的設計也可以叫論題的設計,設計的原則應以能引導學生有興趣地參與實踐為依據。設計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⑴探究課題型,即:模仿或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選擇一定的課題,讓學生通過調查、測量、文獻資料搜集等手段,對課題進行探究,解決問題。如:影視評論、時事報導、生活感悟、環保話題等。⑵體驗考察型,即:引導學生從事的某種活動的體驗。如:參觀、考察、訪問等。⑶實踐參與型,即:引導學生參加到一般的社會實踐活動領域中,成為社會活動中的一員進行實際的生產活動。如當一天交警、干一天農活、做一會會計等。⑷應用設計型,即:引導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讓學生以生產者和創造者的身份進行自我產品的設計。如: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系統設計、活動設計等。⑸課堂討論型,即:教師通過一個故事為學生設計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如:講完著名教育家柯爾伯格的“海因茨盜藥”的故事后,讓學生討論海因茨該不該盜藥。
以上幾種拋錨式作文的任務類型,往往需要眾多的學生進行合作才能完成。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任務,給學生合作留下了空間。學生可根據任務情況預先選好合作伙伴,大家共同制定活動計劃,以更好的完成作文素材的準備過程。
(2)組織實踐,積累素材。
選題確定后,就該組織學生的實踐了。這一過程既是學生解決問題、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系統的過程。組織實踐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實踐活動有時是較復雜的,頭緒也較多,這就要求學生要了解自己活動的步驟,以免遇到問題時措手不及,影響活動效率。活動步驟最好以方案或計劃的形式書面呈現出來。這本身也是一種應用作文的訓練。方案的內容大體可以包括:主題、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具體步驟、組織形式、活動方式和必要的活動設備以及活動的評價形式等。對于較簡單的活動,也可不寫計劃或方案,但學生頭腦中一定要有活動的程序框架。第二要突出學生學習體驗的主體性。拋錨式作文教學是通過問題解決,獲得作文素材的體驗而完成作文,其側重點在體驗上。因此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盡可能關注他們在實踐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多合作、多交流、教師要注意多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需要,把握他們的思路,尤其要注重學生作文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第三、可以個別或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拋錨式作文教學的實踐是以解決問題為教學平臺的。問題的解決可以是憑學生個人能力,但更多情況下,學生需要通過與他人合作解決。這時,需要組織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問題解決活動。問題解決過程中,小組成員各展所長,分工合作,集體研討,優勢互補。同時,要做好較詳細的工作記錄,并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積累作文素材。
(3)指導寫作,呈現成果
問題解決結束后,就該撰寫作文了。有時,直接撰寫研究報告,就可作為作文的形式。但拋錨式作文畢竟不是搞科研,研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拋錨式作文是讓學生在體驗了問題解決之后來寫作文。這時學生已經獲得了豐富的體驗,而且不少體驗已經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學生在這一階段的任務是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作文立意、組材、選擇表達方法。同普通作文的根據題目來審題、立意、選材不同,拋錨式作文是根據學生實踐體驗來立意、組材。寫作成文這一環節的重點之一是表達方法的選擇。表達方法的選擇要指導學生多動腦筋,不一定只是研究報告或記敘性文體的方式。也可以是說明性文體,如:“XX的制作”“對XX的設計”等;或議論性文體,如:影視評論、時事評論等。即使是記敘性文體,也有多種方式,如采訪完人物后,可寫采訪記,也可寫某人的故事(記事),或某故事中的人(寫人)。要鼓勵并指導學生進行新型文體的嘗試,如相聲,現場直播,劇本等。
(4)交流研討,評價結果
交流研討是拋錨式作文的最后一個環節,該環節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身上,有兩點特別重要:首先是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作文講評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自改、互改、自講、自悟,然后交流的方法。學生自評、自改,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壓力,這有助于學生調動內在動機,進行自覺的反思。并有可能促進學生認真總結自己在研究和作文中的行為,思考下一次的行動計劃。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學生互評、互改,則會促進學生取長補短。一來閱讀別人的習作更易發現問題和長處;二來對照別人習作中的優缺點更能確定自己作文的努力方向。其次要重視學生作文中表現出來的良好的作文習慣。學生的作文是學生作文習慣的體現。教師要重視其中所表現出的良好習慣。如觀察習慣,體驗習慣,思維習慣以及作文能抒寫真情實感等。
2.教學策略
(1)目標指引策略
拋錨式作文教學非常重視“錨”的設計。這個“錨”可以是一個問題情境,也可以是其他任務情境。學生按照“錨”的指引參與活動、完成任務,從而獲得作文的體驗。我們說,學生只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成功。“錨”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2)開放策略
拋錨式作文教學在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在空間上,作文選材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時間上,則涉及歷史、現在和將來的人、事、物、景,既包括現實世界的世態萬象,也涉及精神世界的思、惑、喜、悲。總之,學生所能想到的所有領域都可以成為作文內容。作文形式更是五花八門,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表達,如:指導學生討論完《執竿入城》(注:一則古代笑話)后,進行作文創作,可以寫劇本,可以寫相聲,可以寫表揚稿,可以寫分析報告,也可以寫普通的記敘文,議論文。可以竹竿角度為寫作視角寫(竹竿為第一人稱),也可從城門角度寫……這種多角度的作文創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親歷策略
與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相比,拋錨式作文教學更強調學習過程的親歷性。傳統的作文教學模都沒有擺脫一種思維模式——字、詞、句教學和訓練,語言教學和訓練,主題思想教學和訓練。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質是用記憶和模仿來代替學生的觀察和創造。學生由于缺少觀察思考,很難有自己的見解,更難得有自己的真情實感。產生上述弊端的原因在于我們的作文教學以我們的經驗、以前人的經驗代替了學生自己的體驗。拋錨式作文教學則特別強調成文過程的親歷。學生動手寫作文之前,先在問題解決的經歷中親身參與作文材料的生成過程。學生是一邊操作,一邊獲得作文材料的。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到了相關的知識,掌握了相關的技能,并親身體驗到了獨立完成一件工作后的樂趣和成就感,領悟到了“事非經過不知其難”的真諦。親歷策略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4)合作策略
拋錨式作文教學,是在問題或任務引導下的教學,學生先明確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是個體孤立的行動過程,是學生個體通過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的。這種合作既包括小組內同學間的合作,也包括學生與教師、家長,甚至其他社會成員的合作。如調查環境狀況可能需要與環保方面的人員進行合作,了解當地環境及專業知識、實踐操作技能等。學生們在共同學習和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習得和練習合作的技能,如小組談話、交往技能、角色分工等。在師生合作中,可產生積極的面對面的互動,這時,教師擔負著“引導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參與者”等多項角色。通過合作對于促進學生周圍人際關系的改善和個人責任感及自我管理意識都有很大幫助。成文過程的合作性還表現在作文資料的共享上,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各自獲得了不同的研究資料,這些資料在交流時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作文材料,每個人都可以吸收別人的研究成果,以此為平臺構思自己的作文。
3.教學體會
拋錨式作文教學通過“錨”的精心設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積累了素材,學會了合作。最終完成了習作。它的許多地方,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等正好切合當前新課標的理念。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進行大力的探索。同時,它也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挑戰: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所要拋的“錨”,讓這個“錨”既能激起學生興趣,又能有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還必須有很好的駕馭課堂的能力,一個開放的課堂,很可能會出現教師知識儲備上的盲點,如何應對這些課堂中隨機出現的對自己知識盲點的挑戰,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隨機應變能力。
四、特色教學自我評價
拋錨式作文教學作為一種基于問題解決情境的教學,比較適用于教師自主開發課程,同時,對于教材中,一些基于實踐性的習作教學,如:采訪,辯論等,也適用。關鍵是教師如何找準切入點,以及如何將作文指導與學生問題解決過程有機統一起來。
拋錨式作文教學,歷經三年的實驗,建立了一套初步的理論體系,取得了一些初級的經驗,在此感謝我的學生和關心我的教師與領導。同時,這一教學模式也還有不少不足,如:它并不能適應所有的習作教學。對此,我會在實踐中努力完善這一教學模式,讓它的應用范圍更廣。
課例及評析:
《神奇的符號組合》教學實錄與自我評析
指導思想:
1. 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定寫作角度,自主擬題,自組材料,實現自主學習;
3. 在學生自由表達中,使學生真正“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教學目標:
1. 根據教師提供的任務情境,使學生積極地展開想像,并能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2. 在習作學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難點:
根據不同圖形展開想像,并能自主擬題,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畫有“△?〓??”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拋錨選題,確定任務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三對雙胞胎,他們是“△?〓??”(出席小黑板)
他們三對兄弟可是非常厲害的,能通過變化組成好多的圖案呢。你看:
(教師通過圖形變化,畫出幾個圖形。如:人臉、自行車、雨傘)
師:
你從這中間悟出了什么?要求從不同角度思考。
生1:原來這些符號都是會變化的,這樣我就可以畫出各種不同圖案了。
生2:老師,可以用他們組成漢字嗎?(師:當然可以)
……
[點評:通過畫圖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確定了本次作文的主題和學生活動的任務,為學生下一步的合作指明了目標。]
二、組織實踐,積累素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的發現,并各自作畫。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根據學生的繪畫,教師適時指導,請幾個有代表性的,有創意的到講臺前,用投影打出學生作品。
生1:我們小組創作了人臉、小雞、眼鏡、小車、小人等,大家可以看一下圖(見圖1):
這個人臉我們是用圓圈分別做他的頭和嘴,用橫線做眉毛,三角則做了他的兩只眼睛。
這個小人,我們用三角當他的腿,用橫線做他的胳膊,用圓圈做他的身子和頭。
這輛小車是用圓圈當輪子,橫線當車盤,兩個三角做車上的貨物。
(學生鼓掌)
生2:(出示圖2)我們小組創作了花、魚、蝴蝶結、松樹等。
這朵花中,用圓圈做花瓣,用三角做葉子,兩條橫線做了花枝……
[點評:通過討論與繪畫,激發了學生興趣,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發散思維,鍛煉了思維能力;培養了創造力,同時積累了多重表征的作文素材并習得了合作與創新技能。]
三、指導寫作,呈現成果。
1、 明確要求。(大屏幕出示)
主要注意三點:一是圍繞一個意思,運用獲得的材料寫;二是形式不拘,記事、寫人、表揚信、調查報告、小說、相聲、童話、議論文••••••都可以。三是寫作要盡可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2、 指導寫作。師:通過大家的交流,你有什么新的認識?根據寫作要求,你打算怎樣寫這篇作文?
生1:我覺得應該是寫想像作文。
生2:我可以用我創造的幾幅圖編一個故事。
……
師:為了讓大家開拓思路,今天我們進行敘述者的指導,(板書:敘述者)看一下下面的幻燈片,告訴老師,誰是敘述者。
教師通過出示課件進行選擇敘述者的指導:
幻燈片1觀眾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蘇洪波,我現在正在錦纏街小學教室。再過十分鐘,符號家族繪畫大賽就要開幕了……
敘述者——
生:記者
幻燈片2:Hello!大家好!我是符號王國三角形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今天,我要去參加國王競選,說起我們三角形家族,那可是源遠流長啊!…
敘述者——
生:三角形
幻燈片3:“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張無人知道的課桌……”大家好,我是一張課桌,住在錦纏街小學教室,今天教室里人山人海,聽說國王繪 畫比賽要在這里召開。我可要大飽眼福了……
敘述者:(課桌)
幻燈片4:說起作文課,我上了不止一節了,不過今天這節作文課,可有點特殊,蘇老師事先出示了幾個圖形,又讓我們用它們作畫…………
敘述者——
生:同學
師:你覺得還可以用誰當敘述者呢?
生1:可以是教室里的電燈、課桌,也可以是老師自己。
生2:可以是一只在這里經過的小螞蟻
生3:可以是一個符號,如:橫線
……
師:剛才大家說的這些克總結為現實的人物和想像中的人物、事物。(板書)(出示幻燈片)
幻燈片5:現實人物:家長、教師、同學
想像中人物:記者、符號王國家族成員、符號王國國王、公主……
想像中的事物:小草(植物)、電燈(物品)、鉛筆、圖書、小鳥、小螞蟻、課桌……
(
學生各自作文)
[點評:通過指導學生明確了寫作要求。大家的交流產生智慧碰撞,對寫作的認識有所加深,學生自己的作文素材得到進一步的豐富。有了選材余地。寫作思路的打開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的寫作片斷為學生提供了范例,使學生明確了如何聯系生活實際。]
四、交流研討,評價結果。
教師小結本次作文的一般情況,肯定優點。
師:這次作文,大家寫的內容都比較充實、文筆也很優美。寫作手法新穎、尤其是對課堂交流中的材料都能恰當的運用。我們看一下金白雪同學的一個片斷:
神奇的符號
觀眾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中央電視臺記者金白雪,我現在正在錦纏街小學教室。再過十分鐘,符號家族繪畫大賽就要開幕了……
錦纏街小學的操場里響起了鼓號聲,鼓號聲過后,國王大搖大擺地走上操場,清了清嗓子說:“我老了,不能再為符號家族爭光了,下面,我要選一位或一組符號做國王候選人,今天你們可以盡情的表演”
首先,逗號上場了,下面響起熱烈的掌聲,逗號說:“我們能為句子加上符號,讓文章意思更清楚。”……
這時,一群帥氣的符號走上臺,觀眾們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他們是誰呢?原來是圓圈兄弟,三角姐妹,橫線兄妹,他們要表演什么呢?原來他們是組合表演,幾個人把隊形一變,一只鐘表就出現在大家眼前:大圓圈當鐘表的外殼,小圓圈是鐘表的鐘心,橫線則當了時針和分針,三角則是表針的頭。如圖:
幾何圖形中的大三角說話了:“我們不僅能組合鐘表,還可以組合小雞,大圓圈當小雞的頭,另一個圓圈當雞的身子,橫線就當小雞的腳,三角形就當小雞的嘴和眼睛,你們看——”
幾何圖形中的橫線又說了:“我們幾何圖形還可以拼成蝴蝶,不信你們看:圓當蝴蝶的蝴蝶的身子,小圓當身上的花紋,三角當蝴蝶的一對翅膀,橫線當蝴蝶的一對觸角。看!”
你對金白雪同學的這一片段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1:她采用記者身份敘述,手法很新穎。
生2:她用了擬人手法,讀起來很有趣。
……
2、指導學生自評、互評作文
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互讀作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評、互評,總結我們本次作文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出示要求)
a) 小組合作是否成功。
b) 自己的觀察是否細致。
c) 作文是否很好的利用了課堂上大家交流的成果等。
d) 其他經驗或不足之處。
學生交流
生:我們小組在合作方面非常成功,王禹茗同學說了許多圖案,孫媛媛都畫了出來,我和賴倩玉負責記錄其他同學在前面講的內容,然后大家一塊看,寫作文時,我記錄的內容,有不少都用上了。
……
[點評:通過教師點評,使學生明確作文中表現出的良好的作文習慣。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能自覺的內省和反思,并能促進學生互相取長補短。]
板書:
敘述者:
現實人物:家長、教師、同學……
想像中人物:記者、符號王國家族成員、符號王國國王、公主……
想像中的事物:小草(植物)、電燈(物品)、鉛筆、圖書……
總評:本堂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新加坡的雙語教育采取的是以英語為主、族群母語為輔的非平衡策略,因此對于華族學生而言,新時期的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特指學生在掌握英語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對于華語和中華文化也要有較深的了解。換句話說,前者是新加坡當下華族學生的強項,后者則是他們的不足之處,故加強對后者的學習就是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中學生要學習的重點。
二、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的培養模式
1.設立特選中小學校
1979年,面對傳統華校的轉型,新加坡政府設立了9所“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AssistancePlan)中學即“特選中學”,分別是圣公會中學、公教中學、華僑中學、中正中學(總校)、德明政府中學、海星中學、南洋女子中學、立化中學以及圣尼格拉女子學校。這項計劃規定,只有小學離校時考試成績最好的8%的考生(約占及格考生的10%),才可以選擇進入這些中學修讀英文和華文都屬于第一語文的特別課程(SpecialCourse)。制定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是:保留全國最優秀的華文中學,以使學生能在一個有華校傳統的學習環境里學好華文和英文,成為保留華校優良傳統的雙語人才[4]。1981年,新加坡教育部為鼓勵學生進入特選中學,又實施了多項獎勵措施,其中包括申請初級學院的兩分優待(Concession)以及同等條件下的優先權(Priority),萬一不能應付時還可以選擇考一科第一語文、一科第二語文等[5]。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將4所特選中學的附屬小學也列為特選學校,繼續以華文和英文作為第一語文。截至2011年,新加坡的特選學校已發展到11所特選中學和15所特選小學的規模,在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領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2.開辦官方特色課程
(1)華文語文特選課程(LanguageElectiveProgramme[Chinese])
為了栽培精通雙語的人才,新加坡教育部于1990年在他們的兩所著名的初級學院——華僑中學(高中部)和淡馬錫初級學院開設了“華文語文特選課程”,簡稱“語特課程”。隨后,南洋初級學院、裕廊初級學院、德明政府中學也相繼加入,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最多一屆達到225人。對本課程的學習為期兩年,劍橋普通教育證書(“O”水準)會考成績達到高級華文B3(或高級華文B4與中華文學B3)或華文A2兩個標準中的一個即可加入。在課程內容方面,學習本課程的學生必須修讀H2華文與文學科目。自2008年開始,所有語特學生必須多選修一科與華文相關的科目,如H1華文理解與寫作、H1中國通識、H2中國通識、H3華文與文學等。語特課程的目標非常明確,即培養具有語言天分的學生,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和他們對中華語言文學的認識與了解,栽培學生使之成為精通雙語的人才,為國家做出貢獻[6]。20多年來,語特在培育雙語人才方面確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截止2010年,這項課程總共栽培了2328名語特畢業生,其中獲得獎學金的725人,所從事的職業涉及教育、傳媒、科技、法律、商業、藝術等諸多領域[7]。
(2)雙文化課程(BiculturalStudiesProgramme[Chinese])
隨著學生語言背景的改變及中國的迅速崛起,新加坡急需培養一大批有能力和中國及西方國家進行交流的雙語雙文化人才。正如前內閣資政李光耀所言:“要與中國接軌必須超越華文領域;若要跟隨中國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具備‘雙文化’能力,了解文化并培養世界觀。”[8]由于特選學校具備雙語雙文化教育的優勢,所以新加坡教育部自2005年起,相繼在德明政府中學、華僑中學、南洋女子中學、立化中學等4所特選中學開辦了雙文化課程,旨在培養一批不但精通雙語,而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有相當認識的雙文化人才。要使他們既能和中國溝通,也能和西方交流。這樣的人才可以使新加坡在國際化競爭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9]。雙文化課程從中三到初院二年級,為期四年。在中三、中四階段,學生除了可選讀高級華文外,也可以選修中華歷史和哲學;到了初院一、二年級階段,學生可以選修華文、中華文學以及中國通識。2009年,第一屆雙文化課程畢業生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當年10名獲得公共服務委員會中國獎學金的學生中就有7名來自雙文化課程學校[10]。
3.鼓勵校級旗艦計劃(FlagshipProgramme)
除卻上述官方開辦的特色課程以外,新加坡教育部也鼓勵其他各類學校自行設置雙語雙文化教育的相關課程。其中,新加坡福建會館屬下五所小學開設的“雙文化華文優選課程”(BiculturalChineseElectiveProgramme)最引人注目。2007年,道南學校、愛同學校、崇福學校、南僑小學以及光華學校等率先開設了此課程,每年從現有的小四學生中遴選出一批在課業上表現優異、又對這項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參加,為期3年。課程內容除教育部規定的核心及深廣課程外,還有專門為此項課程量身定做的四項內容:中華文化、兒童文學賞析與創作、語言訓練和中英雙語對比分析。此外還有國內外的浸濡活動、美育課程以及以華語的其他非核心科目,如小組作業、美術、音樂和體育等。開設如此精心設計的特色課程,旨在達致3個目標:培養一群精通雙語、掌握華文聽說讀寫4大技能,同時也了解華族歷史文化的小學生;提升本地小學生的華文文化水平;在小學開設雙文化課程,以使將來能與中學及高中的雙文化課程接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2008年,在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下,所有特選中學和特選小學也都紛紛開設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旗艦課程。如華僑中學的“華中戲劇課程”,公教中學的“深濡文化、馳騁神州”,德明政府中學的“文史華藝鑒賞課程”,南華中學的“文史哲與實用翻譯課程”,圣公會中學的“中國通”課程,圣尼各拉女校和中正中學(總校)明年推出以華文授課的“O”水準考試科目“華文媒體”,圣嬰小學的“圣嬰新語”,宏文學校的“中華文化藝術課程”,以及南華小學的“C無限”等。這些校級旗艦計劃的實施,都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的發展。
此外,沒有入選特別輔助計劃的特選中小學和初級學院、自主自治學校等也都積極推行了他們的與雙語雙文化教育有關的旗艦課程。如自主學校萊佛士初級學院2005年起就開設了他們的校級雙文化課程(中國),課程內容包括高級華文、深廣單元和浸濡計劃3個部分,以供他們的學生靈活選擇。其中,對華文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高級華文為會考科目;不選華文為會考科目但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學生則可選修非考試的深廣單元。深廣單元的主題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經濟與新中關系等領域。另外,所有學生也均可以申請到中國學校或公司浸濡3-4個星期。由此可見,經過3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目前已形成以特選學校為主體平臺進而也輻射到其他類型的學校的以官方的特色課程為主要途徑進而擴散至校級課程的雙語雙文化精英培養模式。
三、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的經驗和啟示
1.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的經驗
(1)政府積極倡導并提供經費支持
自1956年《新加坡立法議會各黨派華文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公布以來,新加坡政府多次以報告書甚至是以總理聲明的形式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規和政策,積極倡導雙語教育。在精英人才的培養方面,歷次的華文檢討和課程改革更是對之關注有加[11],不僅為培育雙語雙文化精英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顯示出新加坡政府對雙語教育的高度重視。
在大力倡導雙語教育的同時,政府也為之提供了大量的經費保障。從新加坡教育部的年度報告中可以看出,新加坡的教育發展支出和日常教育經費支出均是逐年增加的。如2010-2011學年度,政府用于教育發展的費用達到8.79億新元,相當于10年前的5.5倍;用于日常教育的經費支出達到90.31億新元,約為10年前的2.1倍[12]。在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方面,政府也給予了充分的經費支持,其中包括設置獎學金和海外游學經費津貼等。如教育部為中學會考成績優異的語特生每年頒發1000新元獎學金,為期兩年,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同時免繳學費;雙文化課程的特別輔助計劃獎學金與語特課程大致相同。另外,獎學金獲得的海外浸濡活動也能得到教育部的資助。
(2)學校富有創意的教學策略
學校是新加坡雙語教育的主體,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其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就特色課程而言,教育部雖然對于課程架構提出了指導意見,但各個學校在具體實施教學時仍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因此,5所語特學校和4所雙文化課程學校都結合本校實際采用了極富校本特色的教學策略。比如,德明政府中學的雙文化課程的教學,就是由其華文部和英文部組合之雙文化學院提供的。所有中1至中4的德明學生除了學習高級華文及英文文藝外,在中3、中4階段還必須修讀本校的雙語課程(BilingualProgramme),而中3及中4階段學業成績優秀者還可能獲選學習教育部的雙文化課程,修讀“中國通識深廣課”,并有機會參加海外浸濡學習。
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在文化課程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由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涵蓋面廣且內容龐雜,所
以在實際教學中很容易出現“拼盤式”或“浮光掠影式”等弊端。有鑒于此,新加坡各級學校均采取了主修課程、副修課程和輔助教學活動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如此之后,課堂教學可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各校自主開展的輔助教學活動則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化中某些要素的理解,進而將之提升為更高層次的畢生愛好或興趣。當然,這種主次分明、點面結合的教學策略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會努力營造雙語環境
根據2010年教育部母語檢討委員會的調查,新加坡華族學生在家庭里使用英語的頻率已從1991年的28%上升到2010年59%[13]。數據表明,在新加坡的華族人中講英語的比例越來越高,學生利用華語進行交際的在大幅縮減,新加坡的雙語環境正面臨著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政府正在利用社區、媒體和民間團體等方面的力量,以努力營造和改善雙語環境。
首先,在新加坡,上至政府總理、部長和議員,下至租屋咖啡店、菜市場的普通民眾,都在竭力學習和使用華語,顯示出一種全民營造雙語環境的決心。其次,在新加坡的公眾場所,不論是學校、商店、街道,還是旅游景點或小販中心,到處都有雙語標記,學生隨時隨處都可以接觸到雙語信息。再次,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大眾傳播媒體所使用4種官方語言,也為新加坡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雙語環境。此外,一些民間團體如宗鄉會館等也在積極地協助營造這種雙語環境。
總的看,雖然在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雙文化課程發展至初院或高中后,就勢必要解決如何與語特課程協調的問題;再比如,由各級學校自行開設的雙語雙文化課程,其師資素質能不能達到可以培育雙語精英人才的水平,等等。
2.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1)語言教學要遵循教育規律,要做到因材施教
近些年來,在我們中國的語文基礎教育領域,固有的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還出現了若干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的母語水平逐漸下滑,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4]。另一方面,在語教育方面則是高投入、低產出,所有適齡兒童從小學甚至是從幼兒園開始就開始學英語,直至大學本科及研究生階段,但培養出來的雙語精英卻不多。究其原因,“一刀切”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其中的重要一條,它違背了教育的基本規律,忽視了學生間的在認知上的差異。在這些方面,新加坡的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
自教育分流制度實施以后,新加坡的歷次華文教育改革都強調,由于學生的家庭語言背景不同,學習雙語的能力不同,所以華文教育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來施行,而應該考慮到學生不同的語言背景、不同的學習能力及不同的性向和興趣,從而因材施教,從而使學生能達到他們所能達到的水平。在推行特別課程時,新加坡教育部主要是鼓勵對學習華文有興趣且也能夠應付學習華文要求的學生進行選修;中小學階段的華文主修課程也有幾種課程類型可供選擇。因此,在實際的語言教學中,只有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兼顧學生的認知水平,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才有可能培育出一批出類拔萃的雙語雙文化精英人才。
(2)雙語教育要由立法,要在其中注入文化目標
由于中國的雙語教育才剛剛起步,所以需要向新加坡學習的地方還很多。比如在立法保障方面,新加坡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規范雙語教育的政策和法規,從而有效地保證了他們的雙語教育的健康與有序的發展。相較之下,中國的雙語教育目前仍屬于個別地區和部分學校的自發行為,國家尚沒有相關的政策法規。另外,重視雙語教育中的文化目標的確立也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單純的兩種語言的習得僅僅是雙語教育中的初始目標,通過雙語了解和掌握雙文化才是雙語教育的終級目標所以將多元文化觀納入雙語教育目標也是中國未來雙語教育努力的方向。
(3)對外漢語教學要注重師資的配置,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漢語在國際上的傳播,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在各類高等院校漸次開設,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當下,這個專業大多設在大學中的中文系,也有部分院校設在外語系。對外漢語教學與母語教學是存在很大差別的,它要求要教師要具有雙語雙文化的綜合素質和豐富的第二語言的教學經驗。當下中國對外漢語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師資素質參差不齊。新加坡在其雙語雙文化教育過程中也遇到過此類問題。除了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之外,效仿新加坡某些學校成立雙文化學院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這種雙文化學院,合理配置中文系和外語系的師資力量,使之能達到優勢互補,實踐證明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另外,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也應該學習新加坡雙語雙文化精英教育的培養模式,即先在某些師資力量較強的傳統名校進行試點,然后再輻射開來,不宜盲目跟風,不能不顧條件輕易地開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
參考文獻:
[1]JamesLynch.TheMulticulturalEducation[M].London:Batsford,1983(1).
[2]謝澤文.新加坡五十年來推行雙語教育政策的一些措施[Z].新加坡華文教學論文五集.新加坡:華文研究會,2008.
[3]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華文語文特選課程說明書[Z].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08.
[4]語文特選課程20周年紀念特刊編委會.薈萃——華文語文特選課程20周年紀念特刊[M].新加坡:教育部,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