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民培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18 04:42: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型農民培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型農民培訓論文

篇(1)

 

根據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安排第二階段工作要求,我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直屬第一支部組織的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的調研小組,開展了“如何有效地推進黔東南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的調研活動。我們先后到鴨塘、龍場、萬潮、旁海等鄉(鎮)衛生院與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座談,聽取他們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區農村的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意見及建議。又與參合農戶進行座談,聽取農戶的意見及建議。

現對黔東南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以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高,基金難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合作醫療政策缺乏了解、認識。首先對參加合作醫療表現積極的一般都是經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醫療補償的家庭及其鄰居。他們認為“新農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家庭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說今年一年都沒有發生過打針吃藥現象,明年就不想參合了;其次是壯年群體參合費收繳將會是一大難題,如有村民說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參合費,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強力壯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醫療消費觀念尚未建立,部分農戶對政策不理解,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對這部分農民收繳參合費存在一定難度。

2、農民思想上依然存有僥幸的心理。部分農戶的醫療保險意識不強,沒有真正認識到合作醫療的意義,怕交了錢而不得病,錢被別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我交了錢而沒有得病就要虧了,沒啥意思”。

3、參保期限制了新生嬰兒的享受,在參合費收繳后出生的嬰兒因沒有交今年的參合費就意味著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醫療保障,而新生兒患病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4、參保農民期望值較高。對不予報銷部分思想準備不足,造成部分人員不理解;對逐級轉診制,農民認為限制了自由選擇醫院的權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大病(住院)”的同時,兼顧“小病(門診)”。部分農民抱怨門診報銷封頂線太低而體會不到報銷的優越性;對費用總額減去自費部分后再按比例報銷不理解,農戶認為既然政府給報銷部分醫療費,為什么還要減去自費部分。

5、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有待進一步激活。論文參考,存在問題。由于各鄉鎮衛生院醫療環境相對較差,技術水平受到一定制約,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能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的“轉診證明”具有很強的責任性,醫務人員不能對患者提出的轉診要求給予滿意答復,部分患者家屬不理解,從而對合作醫療政策產生了不滿情緒。

6、醫院認為:次均費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療,造成重復檢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負擔,由于沒有治愈出院,藥效不能持續,治療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技術產生懷疑。

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報銷實例,用事實說話,使其幫助我們宣傳“新農合”政策,讓農民切實感覺到合作醫療的好處。清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針對大病而設,根本原則就是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要抓住宣傳對象做到有的放矢。農民是新農合醫療的主體,對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僅把統一制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提綱》等資料發放到農民的手中,但由于農民生活環境和條件有限,能認真閱讀和理解的農民沒有多少。我們必須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利用趕場天在大街上進行宣傳、在村宣傳欄上舉辦特刊、組織醫務人員進村給農民檢查身體、舉辦“新農合”知識競賽等,讓農民真正吃透上級政策,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讓農民就近就醫。一是優化農村衛生資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配套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合理優化農村衛生資源。二是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對目前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投入不足,藥品周轉資金短缺狀況,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積極立項,爭取資金,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改善醫療條件。三是加大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加強縣、鄉、村衛生機構縱向業務合作,采取上級醫療單位派員幫教,到上級醫院跟班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盡量減少農民醫療費用負擔,用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使農民受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滿意度。

4、合理調整補償標準,更大線度讓利于民。一是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補償標準,降低起付線、提高封頂線。二是適當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分級報銷比例,實行二次補償。積極探索大額為主,兼顧小額費用補償方式,盡可能大病大補,小病小補,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三是逐步降低藥品價格。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制度,在定點醫院設立明白藥房、放心藥房、平價藥房,盡量使醫院藥價與市場同價。

5、取消次均費用限制,應控制費用總額,由醫院根據患者病情掌握費用支出,大病費用高些,小病費用低些。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全年費用不超出控制總額即可。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疾病象毒蔓一樣危害我們的身體,我們應該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論文參考,存在問題。有句俗話說的好:治標更要治本,我認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農民才能更好的安居樂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減輕農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脫新農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滅疾病,這應該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郁蔥。我國新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試點問題與對策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呂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明年將基本覆蓋全國《中國醫院院長》2007年18期

3、湯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社區醫學雜志》2007年9X期

篇(2)

喬葉青同志,1982年高考落榜后回鄉務農,農閑時搞家庭養殖,由于不懂科學養殖技術,經濟效益一直不高。作為一名有志青年,為改變家庭的生活狀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想學習并掌握一門實用技術,靠技術養家、靠技術書寫人生。1988年農廣校招生,他就到郯城縣農廣校報名并順利通過考試,被錄取為山東省農廣校畜牧專業學員。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的各門課程都取得了優異成績,被評為市、縣優秀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喬葉青利用學到的畜牧獸醫專業知識,結合畜禽養殖經驗,學用結合,大膽實踐。自家養的豬、雞等畜禽就成了他的實驗品,畜禽常見病他就試著給治療,積累了許多臨床診斷、治療知識。由于科學養殖,家里的養殖效益大幅度地增長,他在村民眼中成了“小能人”。

慢慢地,鄉親們喂養的畜禽出現一些常見病,就找喬葉青給診治,向他學習科學養殖技巧,他也樂意幫忙。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鄉親們找他給畜禽看病的多了,向他請教科學喂養經驗的人也多了,他為鄉親們服務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并向周圍村莊發展。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紅花鄉的養殖業得到了較大發展。1989年,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將他聘請到鄉獸醫站工作,任“農民技術員”,負責全鄉的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當時針對生豬品種退化,畜牧業產值下降的局面,他主動向黨委、政府提出改良畜禽品種的建議。他自己率先購買了杜洛克、漢普夏、丹麥新長白等優良種公豬,通過人工授精技術,對全鄉1000多頭母豬進行雜交改良,同時淘汰劣種公豬20多頭,使全鄉生豬改良覆蓋面達到90%以上,生豬商品瘦肉率由原來的38%上升到55%以上,當年出欄生豬2萬多頭,僅此一項,創經濟效益200多萬元。

由他推廣的人工授精技術在全省引起了轟動,很多市、縣派人來學習取經,他的工作方法在全縣各鄉鎮普遍推廣。他推廣的技術帶動了全縣養豬業的蓬勃發展,使郯城縣的商品瘦肉豬存欄和出欄大幅度地提高,豬肉品質也得到了改善,郯城縣被命名為“全國瘦肉型豬基地建設先進縣”。由于他的工作成績突出,1993年被郯城縣有關部門批準為“農轉非”,從此,成了一名合同制干部。他靠勤學不輟、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和優質服務,改變了人生,得以在畜牧推廣這廣闊的空間里施展才華,實現夢想,書寫美麗人生。

二、推廣配合飼料,加大服務力度,提高養殖效益

喬葉青同志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知識水平,2001年又通過成人高考,參加了山東農業大學畜牧專業大專班的函授學習。經過三年的努力,2004年以優異成績拿到了大專畢業證書。他在平時的工作中也酷愛學習,不斷自我充電和積累臨床經驗,逐漸成為獸醫站的技術骨干。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畜禽的各種配合飼料相繼上市。為了增強養殖戶的思想認識和科技意識,把先進的技術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引導農民科學養殖,他積極投入到畜禽配合飼料的推廣中去。利用給畜禽防疫、去勢、診治疾病等工作機會,大力宣傳配合飼料的優點,發放技術宣傳資料;利用自己的飼喂經驗,現身說法,加快了配合飼料的推廣應用。從1988年到現在,推廣各種配合飼料每年不低于1000噸,幫助農民提高了養殖效益,增加了收入。在推廣配合飼料的過程中,他發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牧推廣必須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歡迎。為此,他主動向站長申請,義務承擔了十四個村的畜牧生產技術顧問,承包了這些村的仔豬、防疫、豬病防治工作。在承包過程中,他以推廣配合飼料和改善畜禽品種結構為突破口,開展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努力做好疫情預測、預報和畜禽傳染病的防治,在改良畜禽品種和科技示范上培養典型,以點帶面,樹立了良好的技術威信,受到廣大農民的贊譽。在承包服務過程中,為了滿足群眾的要求,他還創辦了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部,開通了熱線電話,有效地促進了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開拓創新,開展好科技示范,做一名優秀的新型農民培訓輔導員

2007年,郯城縣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喬葉青被推薦選聘為畜牧專業輔導員。為了當好輔導員,他認真填寫示范戶登記表,無論工作多忙,他都按時參加縣項目辦組織的科技培訓。學習后,及時將縣新型農民培訓工程辦公室發的明白紙、培訓教材和科技光盤送到示范戶手中,還經常組織農民和示范戶們學習討論。對農民不明白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和指導。并利用進村入戶的機會進行防疫、診治、推廣、配送飼料等活動,指導示范戶科學養殖。

為了做好科技示范,帶領當地農民養殖致富,走科學養殖、標準化養殖的新路子,2007年10月,喬葉青同志廣籌資金,多方協調,投資23萬元,興建占地2.5畝的生態環保(發酵床)養豬場一處。目前,建成發酵床面積210平方米,存欄無公害生豬120頭,全部按標準化養殖模式。現已出欄生豬65頭,純贏利3.6萬元,預計年底可出欄肥豬500頭。由于這項技術省工、省時、省料、節水,又能提高豬的抵抗力和豬肉品質,真正做到無污染、零排放,得到專家的肯定,受到市、縣領導的好評,定購生豬的客戶和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喬葉青通過開拓創新,建立生態養殖場,旨在做好科技示范,以點帶面,帶動農民和養殖示范戶從傳統養殖向生態環保養殖轉變,促進農民科學養殖,共同致富。目前,在他的指導下,發展規模畜牧養殖小區2個,標準化養殖場30多個。他正準備籌建生豬人工授精站,爭取2008年底實現人工授精率70%以上,三元優質豬90%以上。以發展健康畜牧業為目標,以標準化養殖小區為載體,大力推進“品種良種化、生產規模化、管理標準化、結構合理化、防疫現代化”五化建設,促進全鄉的畜牧養殖健康發展。

篇(3)

中圖分類號:S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9(b)-0141-01

農業是第一產業,是立國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穩步發展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即使在目前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從事農業的人口依然有43%,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從農業生產效率來看,我國卻比較低。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個農業勞動人口僅能供養3~4個人,而在發達國家,每個農業勞動人口則可以供養百余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還需要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耕地數量逐年減少,人口壓力越來越大的前提下。做為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典型代表―― 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應用,一直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最主要推動力。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不僅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而且還可以大幅度的節省勞動力,為其它行業支援勞動力,促進農業生產的轉型。因此,長期以來,每一次農業生產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無不與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應用密切相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始終堅持“通過現代新型農機裝備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念,對農機具、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開展補貼,為促進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打下了基礎。

1 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的主要問題

農機技術推廣工作是整個農業科技工作和農機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是把科技成果和先進的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中的紐帶和橋梁[1]。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傳統的思想在農業生產中一直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因循守舊,過于注重經驗等。很多農民都不愿采用新技術,怕帶來風險。在這方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有限,需要進一步的提高;另外,我們傳統的科研機制不符合新時期農業推廣與應用的需要。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研制出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后并沒有進行宣傳,也沒有進行田間的實驗、示范和培訓,而是以論文和專利的形式結束了。全部當成了技術儲備,很多技術和設備即使到了新一代的技術和設備應用了,依然沒有被使用過。

2 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的發展策略

2.1 加強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接受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需要的一方面是農民有接納這種技術和器具的意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文化素質。但是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村,強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差。因此,要想大規模的推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離不開培訓工作。具體來說,各地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發明白紙、做講座、技術示范與指導、新項目的詳細解讀等工作來加強對農民培訓、引導,讓農民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技術,并愿意配合新的推廣項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一些有效措施加強對外出打工人員的吸引,通過小額貸款、定向資助補助等一系列措施把青壯年勞力留在當地進行農業生產,而且要讓這些青壯年勞力從經濟上獲得真正的實惠[2]。

2.2 結合企業與研究機構開展宣傳,提高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可

由于過去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許多農民對新型農機具缺乏認識和了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農村大集發放宣傳單等形式介紹新型農機具的好處,讓廣大農民提高認識,積極購置、使用新型農機具[3]。在這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農業企業,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讓科研成果切實成為推動農業生產力提高的動力。為此,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農業企業要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做好產品和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工作。尤其要注意技術和設備的“傻瓜化”,讓技術和設備使用起來簡便易行,這對高農民對新技術、新產品的認可程度很重要。各高校也可以借助學生實習的機會,讓學生走到各地方農業生產一線,對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的使用進行指導,一方面促進了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自己的生產實踐能力。

2.3 完善基層農業推廣隊伍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打下基礎

農機技術推廣是將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和新成果通過實驗、示范、培訓、傳授指導及咨詢服務等方式,由點到面地應用于生產的活動過程。基層農業推廣單位是公益性單位,所承擔的是面向基層農業生產的最主要機構,對于新技術、新品種和新設備的采用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基層條件艱苦,很多人不愿到基層農業推廣單位工作,再有目前,很多基層農業推廣單位的經費都不足,多種問題的共同制約嚴重影響了基層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4]。因此,基層農業推廣單位需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和人才引進力度,上級也要更多的在經費方面給于支持,保證基層農業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3 結語

建國60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取得巨大的進步,我們用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為人類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告別了農產品短缺,主要農產品出現了結構性、地區性過剩,農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5]。我們正在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優質、高效作為農業新階段農產品的目標。這就需要進一步把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的推廣與應用做為重要工作來抓,只有真正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武裝了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的效率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農民生活質量才能更上一層樓。這就需要農業推廣工作者、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農業企業轉變觀念,有效促進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具真正融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中,為農業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冠軍.談農機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6).

[2] 宋濤.淺談基層林業站專業人才的合理配置[J].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3,6(1).

篇(4)

大學畢業后,時德吉被分配到農廣校工作。在農廣校的工作時間里,他一邊刻苦鉆研理論,一邊在教學與培訓中不斷總結和探索,這為他在以后的培訓中能夠得心應手打下了堅實基礎。慢慢地,他懂得了綠色證書培訓、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創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一系列農民培訓項目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培訓中,他看到了樸實厚道的農民那種渴望擺脫貧困現實的期盼眼神,感受到向往農業科技知識的愿望,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告訴他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強烈愿望。在農廣戰線上他飽嘗了下鄉培訓的艱辛,體驗到了為農民授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為了徹底弄懂一個生產實踐問題而與人爭論得面紅耳赤,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他主動向書本學、向專家教授學,有時還向經驗豐富的“土專家”、農民科技大戶、致富能手討教。他把培訓后變化較大的農民總結成典型材料,以此來激發學員們的創業熱情。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在時德吉的指導下,水稻班的學員馬利,成了遠近文明的“莊稼醫生”、中級農作物植保員,經常被聘請到四平、白城、山東等各周邊城市巡回授課。盛豐家庭農場的農場主高俊偉,蔬菜種植大戶李洪文先后都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時德吉經常與同事一道把在培訓后呈現出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經驗制作成科技光盤,在下鄉培訓時免費為學員發放。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總結,時德吉在2007年與同事制作的《五味子栽培技術》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七套《農廣天地》中播放,光盤也得到了批量發行。他與通化農科院的有關專家一同撰寫的《寒冷稻作區二化螟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的科技論文被通化市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他自己也多次被評為先進教學管理、農民科技培訓先進工作者。

篇(5)

一、新型農民工創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民工對政府開辦的創業培訓并不感興趣,培訓內容以經營管理層面的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性較差,政府創業培訓往往是為完成任務而培訓且目標單一,與農民工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創業是有風險的,很多農民工是初次創業,對創業風險準備不夠充分,對風險估計不足,以至于很多農民工在創業和就業之間猶豫不決。由于農民工長期處于低端工作崗位,因此,他們參加創業培訓更多地關注初級操作技能,他們很多知識都是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的,他們更關注就業教育,對創業培訓教育并沒有那么重視。年齡在25-35歲之間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著強烈的創業愿望,對新生事物,特別是對互聯網知識比較感興趣,這種創業意識對創業者來說是一種寶貴財富。因此,需借助互聯網,加強對農民工創業知識培訓,培育農民工開拓創新能力和把握市場信息能力,但目前的創業知識培訓顯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創業教育需要不間斷進行,需在一段時間內多次強化培訓,培訓時間需要滿足要求。然而,由于經費問題和農民工自身比較看重眼前利益等原因,大部分參加創業培訓的農民工僅參加過一次培訓,培訓時間較短。培訓機構對于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提供幫助,培訓缺乏連續性。創業教育方式不能滿足農民工多樣化需求。課堂教學沒有針對性,創業教育涉及農業、教育、勞動和鄉鎮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之間分工不明確,且單個部門的資源有限,未能對多個部門資源進行整合。創業需要對行業、部門和社會力量等各方資源進行整合,然而,各個部門之間缺乏統一規劃,相關部門各自為戰,沒有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對農民工創業教育進行統一指導和培訓,加上農民工手里沒有項目和信息平臺,以至于農民工在創業方向上很迷惑。政府在農民工創業方面的導向出現錯誤,政府部門往往急功近利,注重眼前利益,希望農民工能做大、做強,成為農民企業家。因而,培訓也陷入精英教育誤區。農民工創業教育需要有相應的教育基地,但目前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強,場地等教育基礎設施不全,純粹針對農民創業教育基地非常少。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ST分析

(一)基于“互聯網+”對新型農民創業教育的優勢(S)分析

1.及時有效對創業需求做出客觀分析

把創業信息及時、有效地通過互聯網出來,農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網上有針對性地查詢收集產品信息,比如,產品價格、產銷走勢以及所需技術等信息,互聯網可以使農民主動地獲取相關信息,減少創業的盲目性。同時,農民自身的創業需求信息也可以借助互聯網表達出來,借助互聯網農民工可以快速把握自身需要的商機。商機和其他創業信息有助于農民工對創業是否可行進行全面分析,使整個創業項目更具有前瞻性。農民創業信息主要集中在產品供求關系和生產該產品所需的實用技術這兩個方面,體現農民工對創業信息需求的針對性,而互聯網恰好能滿足農民工這一需求。借助互聯網農民工可以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多渠道反映市場供需情況,以此解決創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傳統獲取創業信息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人際關系傳播;二是政府機構相關信息。前一種傳播信息渠道主要受到個人人際范圍影響,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受到影響,并且具有不穩定性;后一種傳播渠道的速度較慢,信息相對于市場變化顯得滯后。

2.基于“互聯網+”的創業教育能有效打破時間、地點限制,方便交流

創業教育是個持續過程,需要對創業教育持續跟蹤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證創業教育質量,提高農民創業熱情,發揮創業吸收勞動力的作用。傳統創業教育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想創業的農民不能隨時參與創業教育活動,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能多舉辦幾次創業教育培訓、延長培訓時間以及對創業教育培訓后的后續指導。借助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實時性和隨時性的特點,既打破教與學受到的時空限制,也使得后續交流指導有了保障。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與專家進行交流,專家通過互聯網對農民進行創業前、創業中的各項指導服務,及時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農民通過互聯網實時關注產品市場行情,從而對創業生產決策進行策劃,并通過與其他農民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創業。

3.借助互聯網整合農村市場,拓寬創業教育范圍

面對廣大農村市場,農民對整個市場信息把控不完全,需要進行整合,而各個地方的農村市場主體需求是不同的,具有階段性和個性化特點,因此,借助互聯網整合農村市場相關資源,通過對當地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相關信息主動搜集,完善創業信息搜集和渠道,只有農業信息規范、標準,才能對農民需求做出正確分析,從而篩選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創業信息供創業者選擇,并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流動機制。“借助互聯網對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功能,創業教育信息、服務和技術指導都能通過互聯網實現,形成信息收集和制度,為農民創業提供有效信息服務,并加強引導服務,從而拓展創業教育范圍”。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的劣勢(T)分析

1.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創業教育受到地域限制

在前文所說的借助互聯網可以打破創業教育的地域限制主要是從后續跟蹤指導的角度來論述的。而這里所說的地域限制主要是基于互聯網對農民創業教育受到網絡硬軟件水平影響。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實施創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實現網絡“村村通”。但這對我國很多沒有通網絡的貧困地區來說,想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創業教育受到地域限制。在同一地區,創業教育也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創業教育大多針對城市人口,對農民工就業培訓已經較少,針對農民工創業培訓更為薄弱,以至于農民創業培訓經費明顯不足,進而導致農民創業教育基礎設施和培訓手段都跟不上需求。不同地區,創業教育的經費、師資、創業信息等不同,造成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創業教育環境差,特別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網絡覆蓋率還有待提高。

2.借助互聯網對農民進行創業教育需要一些輔助方式

借助互聯網對農民進行創業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農民都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但農民的信息素養往往不夠,這種完全脫離傳統課堂形式的教育對農民有一定難度。所以,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教育不僅需要網絡覆蓋率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這需要一定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需要傳統授課方式輔助創業教育,傳統授課方式有著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因此,通過面授方式讓農民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技能,促進其在互聯網環境下自主學習。

3.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教育缺乏激勵和監督機制

傳統方式對農民開展創業培訓主要選擇在農閑時,以集中培訓為主。但由于現實原因,農民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農民的流動性增強,愿意接受創業教育往往也是因為正在從事某項工作,但時間上無法保證,由于自身各種原因往往不能完整地接受創業教育,因而無法保證創業教育質量。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教育有著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需要將創業教育與激勵和監督教育相結合。需要設計和實施相應的激勵措施,激發農民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同時,承擔農民創業教育的培訓機構也需要有較大靈活性,設計出更接近農村實際的培訓機制。

三、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發展模型

(一)構建農民創業教育發展模型的前置條件及相關要素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深化推進,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很多家庭已經有互聯網接入,為廣大想創業的農民提供技術保障。農遠工程項目使得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作為新型農民有了市場意識,也有了通過網絡來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意識,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以上條件是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業教育發展的前置條件。在前置條件得以滿足的條件下,互聯網視角下的農民創業教育模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信息資源的獲取;二是信息資源交流;三是根據獲取的資源和交流信息進行在線學習;四是對學習過程的反饋評價。基于“互聯網+”的創業教育模型有三個主體:一是新型農民;二是互聯網;三是創業教育專家。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使農民具備創業知識和技能,滿足創業者創業需求。模型中的新型農民主體主要是指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初高中應屆畢業生和城市返鄉農民工以及農村其他剩余勞動力。創業教育專家主要指高校教師、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以及已經創業成功的農民,主要是對創業教育過程進行指導,對創業教育實施結果進行評價,完善創業教育過程,促進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創業教育四個組成部分構成一個整體的創業教育過程,農民通過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自主學習,并與專家相互交流,得到專家的反饋后再次學習。在前文已經分析到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模型需考慮面授輔導、廣播電視等多種輔助教育手段來保障創業教育得以實施。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模型的闡釋

1.新型農民通過互聯網信息進行自主學習

網絡信息資源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必備資源,這些可以自由獲取的互聯網信息資源將被學習者主動獲取。農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及時、全面特點,獲取產品供求信息并結合自身所掌握的資源和興趣篩選符合自身需要的創業信息,這些最新市場資訊、行業創業信息,讓農民及時準確了解市場情況,滿足個性創業需求,減少創業風險。農民在利用互聯網獲取相關創業信息后,便進入自主學習環節。農民利用互聯網平臺自主地接收信息進行學習,與傳統自主學習相比,利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是一種手段。互聯網為農民學習提供符合本地創業特色的教程、多媒體、視頻等形象、生動的創業信息資源,讓農民能掌握每一次學習內容,把握學習重難點。“農民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查看課件等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并通過網絡資源的及時性實現同步學習,使學習更加靈活和自主”。農民在學到優質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2.新型農民借助互聯網與專家和他人進行異地交流

農民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對于互聯網視角下的創業教育至關重要。互聯網的實時性使教學突破時空限制,促使創業教育后續跟蹤更有保障。創業教育模型設置交流信息平臺為農民與專家交流提供條件,幫助農民及時解決農民在學習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農民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專家進行異地交流方式分為實時和非實時。實時交流指農民隨時提問,專家及時做出相應的回答;非實時交流是指農民提出問題后,專家集中時間給予回答。專家在回答農民遇到的問題除了直接解答,還可以提供相關參考資料。利用互聯網建立論壇,讓農民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論壇中,等待他人和專家回復,方便對問題長期深入地探討。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方便農民之間相互交流,互聯網為農民之間相互交流提供協作平臺。農民之間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之間借助互聯網提供的文本、視頻傳輸與共享等形式多樣協作方式,共同學習、群體溝通,以團體成員角色開展多項交流,比如,農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創業成功經驗,以此提高農民自身的生產經營水平。

3.專家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創業學習效果進行反饋評價

反饋和評價具有導向功能,通過對參與者的反饋和評價可以促進參與者改進活動設置。通過反饋評價功能促進農民反思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改善網絡環境,從而促進農民自主學習。在整個反饋評價過程中,專家是主導。首先,專家對農民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反饋,并對問題進行分類反饋給農民,為農民提供更為全面的供求信息,利用互聯網對農民評價反饋功能設置,優化互聯網對創業信息分類管理,促進創業教育資源更新,及時更新市場咨詢,進而優化互聯網服務。通過互聯網評價及反饋功能促進創業教育更能接近當地農民生產經營活動,推動農業信息標準化發展,并結合各地特色信息為農民創業服務,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創業教育機制。

4.利用其他手段輔助互聯網創業教育

“互聯網+教育”對于促進教育,特別是創業教育發展有著巨大優勢。但傳統教學仍然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對于信息素養不高的農民來說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為此,通過農村以及普及的廣播、電視作為創業教育的補充,非常適合農村創業教育實際情況。對于想獲取一技之長的農民來說,傳統廣播、電視教育以及面授教育更具有優勢。因此,在一些條件成熟地區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實施創業教育;但在我國中西部貧困、落后地區,以及不能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的農村地區,可以通過傳統教育方式引導農民認識互聯網,并學習使用互聯網。

作者:張理暉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彭希林.新農村建設中培養新型農民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8.

篇(6)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327-01

2013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農民素質,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農民教育培訓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新農村建設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需要培養大批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泰安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創辦30多年來,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農業遠程教育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新型農民創業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培養了大批農村實用人才。近10年來,全市農廣校共培養大、中專學員近萬人,開展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近2 000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數萬余人,培養致富創業典型100余人。農廣校為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 農民教育培養的必要性

(1)農民教育培訓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民自身的素質是自我發展和增收致富的決定因素,只有通過教育培訓,才能充分發揮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作用,才能提高農民持續增收的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2)農民教育培訓是村民自治和“鄉風文明”的需要。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嚴重制約村民享有正常的民利,妨礙農村民主管理。通過法律知識培訓、政策理論輔導等,可逐步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農村文化發展滯后,鄉風民規不文明、不健全現象普遍。開展文化知識、法律知識、科技知識、政治理論等多內容的教育培訓是改變舊觀念、樹立新思想的重要措施,培養農民重科學、講文明的良好風尚,使廣大農民樹立起“崇尚科學、崇尚文明”的新理念,實現思想進步、鄉風文明[1-2]。

(3)農民教育培訓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措施,是推動全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改善農民生產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和諧,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食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是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城鎮建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與農村轉移的勞動力密切相關,農民工已成為二、三產業建設的主力軍。只有提高農民的素質,全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基礎才能穩固。

2 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1)目前,農民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外出務工,務農者多為老弱婦幼,其接受新技術、新觀念的能力相對較弱,務農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偏低。

(2)農民教育和培訓的內容主要是實用技術,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需要,與市場銜接不密切。培訓形式主要是集中辦班,實例教學、現場操作少,學習應用效率差。

(3)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民被動接受培訓和教育。“莊稼活不用學,人家種啥咱種啥”和傳統觀念制約了農民接受教育和培訓的主動性。

(4)絕大多數農民仍然不富裕,降低了他們接受教育的能力。培訓經費投入少,受培訓人數眾多。同時,農民中等職業教育自費,農民繼續教育機會減少,能力提升受到阻礙。

(5)教育培訓機構的隊伍素質待提高,條件待改善。

3 發展農民教育培訓的對策

(1)各級農業部門要把農民培育工作落到實處。農民教育培訓是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的任務,“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職能,要確保工作落實[3]。

(2)進一步提高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的辦學培訓能力。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意見已經,要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民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把農廣校辦好。

(3)教育培訓的內容要豐富,形式可多樣。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是農民教育培訓的主渠道,要充分發揮體系優勢,開展符合農民需求的培養方式和內容。工作要下沉,沉到鄉村、田間、農戶、鄉村企業。要延長辦學鏈條,既教書育人又推廣技術,既傳遞信息又普及科技,使辦學工作緊密地與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由單純的教育培訓向教育培訓示范推廣結合轉變。

(4)增加投入,提高質量。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屬于公益性、基礎性、社會性事業,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必須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各項經費必須專款專用,加強經費開支的監督檢查,杜絕腐敗現象的發生。

(5)改革教育培訓評價機制,對教育培訓機構的考核,重在考核對農業生產的貢獻,解決實際問題的多少,培訓農民的效果。擯棄只看論文量、看成果獲獎層次的評價標準。

4 參考文獻

篇(7)

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傳統借閱服務的有效半徑只能覆蓋城市和周邊的農村,由于距離圖書館太遠,邊遠鄉鎮和農村的讀者借閱圖書十分不方便。隨著因特網、手機移動網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開始通過電腦和手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獲取網絡上的信息資源,隨著圖書館業務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從傳統的“文獻借閱機構”朝著現代化的“知識和信息傳播中心”轉型,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成為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擴大服務半徑最有效的方法。

二、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意義

1.為農村信息化建設做出貢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信息化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圖書館作為區域性的文獻信息中心,為周邊鄉鎮農村的讀者提供各種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和優勢,在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2.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隨著農村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讀者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但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規模比較小,受到館舍面積和購書經費的限制館藏圖書數量和種類有限,讀者多層次的信息需求與本館有限的服務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農村讀者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況下,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儲存和傳輸技術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3.縮少城鄉信息化的差距

城鄉信息化建設差距很大,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農民精神生活貧乏。圖書館利用網絡為廣大農民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引領農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斷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空間,培育文明鄉風,有利于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實現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基礎、知識支撐和精神支柱。

4.實現文化惠農支農政策

中小型圖書館開展網絡通過網絡為“三農”提供服務,健全和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惠農支農政策。通過完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組織特色涉農信息資源,深化對農民的信息服務,幫助農民科學決策、提高生產經營水平,推動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實現增產增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十分顯著。

三、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的經驗

開平市圖書館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以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站點建設為重點,建立起覆蓋廣泛、服務高效的農業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業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資源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對各種涉農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實現了對農業專題數據庫資源、數字化農業科技文獻資源及多媒體課件資源的整合開發,建立農業科技信息庫、專家論文資料庫,為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提供智力支持。開平市圖書館還結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展項目建設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資源,克服農村信息資源質量低、實用性差、信息資源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同時解決電子圖書、農業科技期刊、視頻資源的版權問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本地區內的讀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須要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特點, 信息資源建設要強調地方性特點。開平市圖書館根據本地農業的發展實際情況,為廣大農民提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資源。

2.網站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以“開平數字文化網”為平臺,整合數字化資源包括擁有農業科技論文、農村各類實用視頻、電子圖書等信息資源,資源涵蓋了文本型、數值型、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數據類型,此外開平市圖書館根據信息內容的相關性以及農村基層群眾的認知特點和使用習慣,對上述海量信息進行統一組織管理,在網站上構建了科學的知識導航系統。此外為了方便讀者使用網站的資源,開平市圖書館讓讀者的借書證“一證多用”,借書證除了可以具備傳統的借書功能外,還可以實行網上電子資源的借閱瀏覽,當讀者進入圖書館網站利用借書證實行身份認證,通過認證后讀者可以瀏覽電子出版物、多媒體讀物以及各種數據庫、電子出版物。

3.服務點的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通過建設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將信息服務推送到遍布各鎮和行政府村,再通過基層站點傳遞給農民。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的建設,開平市圖書館通過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進行合作,充分利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設備和線路開展基層信息服務點建設,使基層信息服務點迅速覆蓋各個鄉鎮和行政村。同時充分發揮基層信息服務點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基層信息服務站點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4.館際合作

受到藏書、人員以及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僅靠本館的資源很難滿足農村讀者各種各樣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必須加強館際合作和資源共享,爭取大型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之間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為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工作提供館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開平市圖書館積極依托"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這一個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統圖書館合作建立服務平臺,向農村讀者提供電子圖書、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外文期刊論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專利說明書等數據資源遠程咨詢服務,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5.人員培訓

篇(8)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之一。農業科技進步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寧波市政府重視農業科技的作用,頒布了《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的決定,《關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圍繞建設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提出了18項政策措施。這不僅為寧波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還為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持。本文以寧波市9個區(市、縣)(海曙區、江東區除外)2006年農業科技進步狀況為例,來分析寧波農業科技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農業科技進步進步內涵

農業科技進步目前也沒有一致的看法,但主要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觀點認為農業科技進步指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產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應用于生產的過程。廣義的觀點認為農業科技進步除了資金、勞動等經濟要素外,所有能帶來農業生產發展、效益提高、生態改善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在生產中得以應用的過程。本人認為農業科技進步是一個不斷創新知識,改造、革新、開發新技術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把新知識、新技術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去的過程,也是一個應用合理有效配置的資源,把新知識、新技術和原有生產要素轉變成農產品的長期增值,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生態效益的過程。因此,本文更贊成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之說,把農業科技進步分為農業科技進步基礎、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產出、農業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環境改善,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分析寧波農業科技進步的現狀。

二、寧波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的現狀

1、農業科技進步基礎

寧波市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具有受教育水平低生產技能高的特點。寧波市各縣(市、區)農民素質水平遠低于全國且差距較大(見表1),2006年,寧波市農業從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上勞動力比重是26.7%,全國平均是49.50%。但是,寧波市農業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水平較高,萬人農業技術人員數為200.8人,而全國平均僅59.35人,寧波市除象山縣,其他8個區(市、縣)該指標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勞動者生產技能高是寧波開展“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農廣校中專學歷教育、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碩果。

表1寧波市九個區(市、縣)農業勞動力素質水平(2006年)

項目

江北區

北侖區

鎮海區

鄞州區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象山縣

寧海縣

寧波

浙江

全國

初中以上農業勞動力比例

24.30%

32.20%

24.30%

26.40%

23.80%

19.50%

27.70%

23.70%

26.80%

26.7%

29.0%

49.50%

萬人農業技術人員

200.65

182.41

200.65

263.44

296.72

271.77

119.93

33.65

篇(9)

(一)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打造農廣校文化

北京市農廣校注重打造自身文化建設,統一思想,凝心聚力。主要有:以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以農民培訓和高等學歷教育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發展戰略;“農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追求,社會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方向”的辦學理念;實體帶動、項目推動、校校聯合、校企合作四種辦學模式;“走進‘三農’,走進政府,向體外循環,走農科教結合”的發展路線;“推政府門,做政府人,辦政府事”的工作方法;“搭建平臺,支持服務,上下聯動,共同發展”的體系建設方針;“培訓你一天,跟蹤服務你一年”的農民培訓理念;市、區(縣)、鄉(鎮)、村四級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一體化辦學等。

(二)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全力舉辦農民中職教育

農廣校的主體就是中等學歷教育,近幾年來,北京市農廣校始終堅持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在沒有項目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闖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項目推動。市農廣校采取“農民培訓+農民學歷教育”模式來開展中等學歷教育,既完成了農民培訓的任務,又發展了中等學歷教育。自2011年市農廣校承擔陽光工程培訓任務以來,就始終將陽光工程培訓與中專學歷教育結合,與技能鑒定結合,實行“三證合一”。采取集中授課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觀摩交流相結合,技術培訓與跟蹤服務相結合的多種教學形式。陽光工程培訓、農民田間學校培訓、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培訓的相互結合,既滿足了農民技術培訓的需要,又開啟了農民實現終身教育之門,這樣的培訓扎實、持久。

二是校校聯合。市農廣校與職業學校、農民田間學校聯合,既解決了經費問題,又扎實有效地開展了中等學歷教育,穩定發展了辦學規模。

三是“1+X”模式。市農廣校與企業、政府部門、村聯合,由聯合方出資,農廣校實施來推動學歷教育。實踐證明,“1+X”聯合推動學歷教育模式在北京開展得有聲有色,非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文化駐鄉工程實施過程中,與村開展的農民文藝中專班,現在已逐步開展與政府合作,政府每年撥入經費;農藝入戶工程實施過程中,與農村社區開展的現代農藝中專班;與園林綠化局合作開展的管護員中專學歷班、林果專家人才中專學歷班;與監獄管理局合作開展的中專學歷班等。這種模式,既解決了經費問題,又推動了中專學歷教育。

(三)加強研究,創新思路,提升農廣校自身能力

打鐵必須自身硬。多年來,北京市農廣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訓能力、研究能力、推廣能力、宣傳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強化內涵建設,提高育人質量。北京市農廣校主持市級課題4項,參研省部級課題2項;完成“北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研究”等研究報告2篇;發表“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路徑選擇”等科研論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完成《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研究》等專著2部;組織編寫陽光工程等培訓系列教材22本,主編制作果樹關鍵栽培技術視頻教材11部,其中一部教材獲得農業部全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優秀地方教材,一部教材獲得市教委教材評選一等獎。這些成果,對農廣校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基礎。

二、主要特色與創新

(一)以文化駐鄉為載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途徑

市農廣校通過深入郊區教育實踐,開展教學試點探索,創新出“文化駐鄉”為主要載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通過駐鄉進村,建設農村文化大院,開設農民文藝中專班,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農民自愿接受系統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帶文化,實現科技文化融合,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的綜合素質。“文化駐鄉”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為推進農村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以“文化駐鄉”為載體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二)“雙師合作型”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雙師合作型”農民教育培訓模式是針對農民“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文化基礎薄弱”的特點,經過多年的實踐而總結出一種新型教育培訓模式,改變了以往“填鴨式”教學方法。“雙師合作型”即有兩位教師上課,職責分別是教學組織和知識導入。目前在北京市農廣校體系內全面推廣這種教育培訓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員學習的興趣,學員聽課率達到100%,同時還吸引了很多旁聽學員參與,受到農民學員的歡迎。如在大興區瀛海鎮的中專班上,注冊學員40人,可長期聽課的學員達到65人。在2014年鄉土專家培訓班上,一個學員表示參加農廣校的培訓是他參加所有培訓中收獲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績效辦對全市培訓效果檢查中,農廣校承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所取得的效果在市農委所有培訓項目中排名第一。

篇(10)

關健詞:

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實施方案;主推品種、主推技術;工作實效

1制定“洞口縣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養殖業)實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縣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2012年開始洞口縣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并成立實施領導小組,由縣畜牧水產局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局黨組及班子成員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畜牧股股長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局辦公室工作人員2人為辦公室成員,負責具體的日常工作開展。成立技術專家組,組長:總畜牧師,成員:局水產股股長,縣農產品檢測站站長,縣獸醫局副局長,縣獸醫局實驗室主任,縣獸醫局高級獸醫師1人。

1.2選聘40名技術指導員和6名技術專家在全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人員中選聘40名技術指導員,其中縣級12名,分別是縣局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股室(站)負責人;鄉鎮28名,分別是23個鄉鎮(管理區)動物防疫站站長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黃橋5個大站分管技術推廣的副站長,并在縣、鄉兩級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戶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個科技示范戶,4年培育400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4220戶農戶。每年建設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2個,4年建設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8個,其中水產養殖基地4個,養牛示范科技基地3個,養羊示范科技基地1個。

1.4養殖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養殖業主推品種為:大約克、長白、杜洛克、黔邵花豬、湘南黃牛、波爾山羊、湘黃雞、桃源雞、中華鱉、泥鰍等新品種15個,主推技術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技術、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綜合防治技術、湘南黃牛和雜交黃牛育肥技術、種草養牛羊技術、波爾山羊或南江黃羊新品種養殖技術、中華鱉高效生態養殖技術、糞污治理以及沼氣發電技術,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池塘高效增氧技術等18項。

2工作措施

2.1加大對基層畜牧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在縣畜牧水產局加掛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二塊牌子一套人馬,在鄉鎮動物防疫站加掛鄉鎮畜牧水產技術服務站和鄉鎮畜禽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服務站,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縣、鄉2級在編人員224人,在崗224人,在崗率100%,在崗人員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63人,初級職稱111人,合計177人,職稱人員占在崗人員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聘用制度、推廣責任制度,縣局與每個技術指導員都簽訂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責任狀;二是示范戶和示范基地的遴選制度。400戶科技示范戶,其中養豬126戶、養牛39戶、養羊85戶、養禽68戶、養魚82戶,8個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實行績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縣基層農技人員考評制度、聘用制度、培訓制度、責任制度、多元推廣制度五個制度并上墻公示。

2.3做好養殖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的進村入戶指導工作技術指導員每月進村入戶指導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務的內容記錄在《技術指導員手冊》上。技術指導員和專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技術服務,排憂解難,4年入戶服務8895次,解決疑難技術問題487個。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縣畜牧水產局總畜牧師和獸醫局副局長2位農技推廣專家,深入到月溪鄉養牛示范戶肖和忠的養牛場,進行指導其防寒保暖,加強飼養管理生產時,診斷出牛場由于到吉林調運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氣病,采取套管針穿刺療法和內服制酵劑療法結合方法,對6頭患病牛進行治療,一星期全部康復,減少經濟損失4萬元以上。

2.4加強養殖技術培訓工作一是選派98名縣級專家和技術員參加農業部、省、市級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班,選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農大參加省級科技示范基地技術培訓。二是每年在縣委黨校組織了3次以上縣級養殖業技術推廣培訓班,4年12期縣級培訓班,培訓人員2488人次。主要講授養殖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由縣級專家和特邀專家(省、市)進行了授課,并對養殖戶提出的養殖難題逐項講解、提問解答,獲得滿意效果。三是開展鄉鎮級農技技術培訓班,在我縣畜牧業主產區的洞口鎮、高沙鎮、石江鎮等主要鄉鎮,邀請縣級專家上課,共組織39期,培訓農戶3390人次。四是組織8期基地觀摩培訓班,培訓人員418人次。

2.5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實行痕跡化管理如2015年共舉辦縣、鄉級養殖業技術培訓班23期,培訓2144人次,技術咨詢1236人次。在中國農業推廣網、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洞口縣政府網等網絡、媒體上發表養殖業技術推廣報道220余篇,在國家、省級畜牧獸醫、農技推廣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5篇。開展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競賽活動,建立網絡書屋賬號318個,全年全縣共點擊1857508余次,下載科技圖書和養殖技術資料26390份。對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積分單位前四名和個人積分前10名,分別獎勵800元和600元。整理裝訂了實施方案、技術培訓教材、網上報道、技術論文、工作總結等7大本資料。

3存在問題

3.1畜牧水產技術推廣站,實際上洞口縣縣、鄉兩級沒有機構和編制洞口縣沒有專門的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和編制的,特別是水產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全縣只有縣畜牧水產局水產股2個水產技術員編制。而全縣有水產養殖面積62500畝,19880戶養魚農戶,全縣每年組織3-4次漁政檢查(主要查麻魚機),都要從局、站抽調非專業人員(沒有漁政檢查執法證)參加,名不正言不順。2015年鄉鎮級防疫站編制166名,其中檢疫員28名,防疫員138名,防疫檢疫任務繁重,兼管畜牧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有困難。

3.2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任重道遠2015年1-2月的調查表明:洞口縣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養殖工2280人,水產養殖工652人,漁業船員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產動物病害防治員320人,村級防疫員600人,鄉村獸醫350人,獸藥經銷員110人,飼料經營員160人[4]。

4建議

4.1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制編洞口縣只有224名畜牧水產技術人員,78萬農業人口,比為1:3482,其中2名水產技術員,比為1:390000。建議縣政府解決鄉鎮畜牧水產技術人員編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黃橋等8個大鄉鎮水產技術員編制8名。

4.2加強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潛在新型職業農民四種職業農民。建議作為縣局和鄉鎮站2級今后基層農技推廣一項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投入洞口縣是養殖大縣,養殖規模戶多,養殖技術需求量大,每年30萬元的補助項目存在著推廣面窄、推廣經費不足等問題。建議農業部加大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投入,省、市、縣財政配備配套資金,建議四級比例為:1:1:0.5:0.5。如農業部支持30萬,配套后就有90萬資金。

參考文獻

[1]唐發鐵.對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體系建設的探討[J].飼料與畜牧.規模養豬,2015,(10):60-62.

[2]龔國斌,劉應高,伍光文.新化縣畜牧水產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CD].基層農技推廣,2015,(11):12-14.

上一篇: 品牌建設匯報材料 下一篇: 幼兒園教師發言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 一级a一片久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强行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