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0 14:47: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程標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課程標準論文

篇(1)

一個小女孩拿到教師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績不好。因為她寫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襯衣上蹭上了圓珠筆油。老師的評語是:選材沒有積極意義,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個寫的是在公共汽車上與小偷搏斗,結果新襯衣被撕壞了;一個是扶老奶奶過街時,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襯衣上了。

其實小女孩寫的作文才應該是高分的,因為它才是最真實的。

也許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按照新課標要求,學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師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真實。于是這樣的一個作文題目在老師的引導下變成了一個叫人說謊的題目。教師吃不透新課標理念而把理論強加到學生頭上的行為是很危險的。

二、機械套用理論模式

新課標的評價體系要求評價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時給予關注和鼓勵,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贊揚變成教育評價鼓勵的惟一方法,毫無原則地在課堂進行“批發式”的表揚。這就有違贊揚的初衷,不但不會有鼓勵引導的作用,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

曾經有一個老師說過:“陶行知對犯錯誤的學生還獎以糖果呢,我美言學生幾句有什么不該?”其實,那個帶有一定正義感的同學打人后認識了錯誤,陶行知對依囑前來的學生獎以糖果,是以嚴肅的要求為前提,且獎中帶有引導的,不是毫無原則和目標的濫獎勵。教師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三、缺乏對社會環境的關注

營造一個讓孩子成長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很重要。傳統的中國父母忽視了孩子作為社會人的成長過程和孩子獨立人格魅力的培養,因此我們的素質教育還應該加強整個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的建設和發掘,繼而充分發揮這一巨大資源的作用。

四、無充足的優秀師資支持

篇(2)

一、關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方式不是單指學習語文“教材”的學習方式,而是指學生學習任何形式語文材料的學習方式。它應該貫穿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過程,甚至貫穿學生一生的學習。

“自主”應該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伙伴、學習問題。當然在課外的自由度比課堂更寬,在課堂這個有限的時間里,也要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給學生隨時發表意見、隨時提出問題的權利。要堅決打掉教師暗中操縱的那只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實,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知道學習是自己受益,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否則的話,他就會認為學習就是為老師服務的。為了教師能完成任務,為了老師順利地獲取某種獎勵……,“自由”的程度決定了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合作”并不是幾個人圍在一起隨便說上幾句的代名詞。形式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開或合攏,幾個人湊成一堆,但真正意義合作卻不容易。“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談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合作”學習的范圍也不單是課堂上,它包括學生課內外的一切學習。

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是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從別人那里獲取經驗,得到啟發。使每個人在“合作”學習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這個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其他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會更加地充分和自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就共同關注的問題去進行研究。這個伙伴可以是教師、同學、家長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的分工可以明確,也可以“暗中”設定。在分工的同時,共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后爭取獲得良好的效果。

“探究”,應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后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的不僅是思想內容,更有方法、情感、態度,內容是淺層次的,而其他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美”,獲取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關于教師的地位

原來的課堂是師本位,一言堂,后來是一問一答,群言堂,但仍是師本位,再后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看起來教師退位了,但整個過程仍是教師的暗中操縱,所以仍是師本位。

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說,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這應該是本質的關系。教師是學生的伙伴,這樣二者的關系才平等。教師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時時刻刻地配合學生,真正為學生的學習著想,從學生的學習的角度上去設計教學。不至于為了自己的教學設計而非讓學生配合自己,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老師只有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學習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為學生服務。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同悲共喜,教師才能有投入,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學生才會從教師那里獲取平等的意識,主動的意識,參與的意識……

其次,教師和學生是朋友關系。特別是在課堂以外的生活中,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者,而是學生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傾訴包括學習在內的任何內心體驗的人,教師是理解、支持學生的人,是溫暖學生心靈的人,是慰藉學生靈魂的人。

再者,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輔導者,學生不能領悟的,在生活中解決不了的,需要教師幫助的,教師在鼓勵的同時,給予學生以幫助,使他們走出學習的“困境”、心靈的“困境”,獲取更多的樂趣。

所有這些,都是教師的“服務地位”決定的,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為學生現在學習和今后學習服務的人。

三、關于語文實踐

在《課程標準》中沒有給語文實踐下準確定義。它是這樣說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我認為“語文實踐”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行為或過程。只有把學生的課內學習定位在“實踐”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生既然是“實踐者”,他們就必定要參與整個的語文學習過程,一切的聽、說、讀、寫活動的主角都應是學生。教師只能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否則的話,學生無法參與到實踐中來,過去那種以教師講為主、問為主、操縱為主的課堂,剝奪了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

“語文實踐”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同時也要求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地在語文課堂上得到應用,學生才會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理想打下必要的基礎。

課外的語文實踐應是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探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過程。可以是一切與語文有關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讀書、訪問、參觀、上網等多種形式的親身“實踐”,鍛煉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課外語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讀書,學生通過大量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在不斷地閱讀實踐中,感悟讀書方法,體驗語文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美真實、扎實的“語文實踐”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獲得。充分、大量的“語文實踐”,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而且能在過程中感悟方法,在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在過程中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創造條件。

當然“語文實踐”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方法,既然是理念,那么它的表現形式就會有千千萬萬。但永遠不要忘記,“語文實踐”姓“語”,叫“實踐”。

四、關于“詞句訓練”

《課標》中關于詞句是這樣講的: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低)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中)

“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及在課外自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中)

“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彩。”(高)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表達效果。”(高)

從低、中、高三個年段可以看出,是這樣三種層次:

1.了解(意思)——理解(意思)、體會作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推想(意思)

2.積累(詞語)——積累(詞語運用

篇(3)

在研究學習新教材時要明確兩個目標系統的關系:一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目標系統,其二是教法與學法同步發展的目標系統,以教法的轉變促進學生學法的轉變,形成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

1、把握教材深度和廣度,適當引入生活中的素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一定要認真鉆研。要掌握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體系,與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的作用、地位,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要求,重點、難點、關鍵,從而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類型和所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師不能單純地教教材,要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教師更需認真把握教材。當然,把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教教材,而是駕馭教材,用活教材。教師必須做到認真閱讀教材、教參和有關雜志上的相關介紹,了解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教材編者的意圖,了解學生學習這些新知中的已有知識經驗,了解教學這些內容的要求、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實際出發,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總之,只有真正把握了教材,才能達到教學的全部目標。

2、加強教法研究,實施因材施教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的片面理解這句話的教師不管學生的年齡特征,不管教學的內容是什么,每節課都讓學生動手實踐,每節課都讓學生小組討論。《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數學學習的方式有許多,有模仿、記憶,還有接受和練習等;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記憶,還應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還有閱讀自學等;數學學習活動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社會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應當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中學數學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選擇應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和班級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知識與技能、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等目標的實現為前提。把握教法,當前還要注意反思、小結以前的一些教法,要從現代教育、教學新理論的角度,從課程改革,從教學實際出發審視自己已經掌握或反復運用的一些教學方法。繼承并發揚好的教學方法,糾正或完善一些存在問題或有缺陷的教法。還要注意探索新教學內容的一些新教法。

3、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組織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中學課堂組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找出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并隨機應變,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引導。教師要熱愛學生,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當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小的問題行為時,教師應有意避開,可對其它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用榜樣的示范作用來激勵這些學生改正缺點。當學生學習注意分散、產生課堂問題行為時,教師可故意停頓或轉換話題或邊講邊走近學生座位給信號等方式予以暗示。用豐富多彩的鼓勵形式,激勵學生參與教學、主動學習。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不利于學生素質發展的言詞和動作。課堂上教師應有輕松自如的表現,促使并給予學生在積極敏捷的思維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學生回答問題和觀察實驗時,教師要認真聽取和參與,積極從諸多的反饋信息中發現學生的知識、思維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學活動深化的機遇。教師精心組織引導,使雙邊的或多邊的研討話動自然而深入地展開,并得到完滿的結論。對于希望讓學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課堂上教師要示范,然后學生模仿。教師要有訓練意識。在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寬松的情境,提供全體學生參與的氣氛,給中、后進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要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還要注意指導學生獲得自我反饋的技能,培養學生主動尋求反饋信息,同時進行自我調整的習慣。

4、整合學科資源,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中學數學教師應該成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先行者。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規條件的局限,對那些難以觀察到的、復雜的、困難的、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模擬,幫助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從而有助于學生發現規律、形成概念、獲得新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驗技能。

二.努力探索激發興趣的途徑

激發學習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入門的金鑰匙,這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重要因素。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在教育教學過程和各個環節中,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生動的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培養”極其重要,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可以注重以下幾方面:

1、讓愛心充滿課堂

面向全體學生,體現的是教師的博愛。正如陳垣先生教導我們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可譏笑學生,只要教師心中充滿愛,就會企望自己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幫助,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充分而自由的發展,盡力給予融入學生血液的鼓勵性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數學學科本身很抽象,有時甚至很枯燥,因而課堂教學不應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機械訓練,而是學科間滲透、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教師上課熱情洋溢,激情似水,就能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教師應該細心洞察任何一個能給學生樂趣的閃光點。

2、讓學生自己當老師

強調能者為師,才能充分體現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表述自己對某知識點的理解與想法,討論、爭論、直至面紅耳赤,教師適時、適當地給予解釋或分析,這不僅不能埋沒教師的地位,更能體現教師把握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一題有多種解法,可以采取學生交流,講解的方法。通過不同學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學生意識到知識的靈活性;增強了一部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學生的信心,從而對整個班集體的學習起到一定的推動。

3、善用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言語、行為、情趣、人品是影響學生發展成就的關鍵因素。教學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有時一個貼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話、甚至一個眼神、一個無聲的手勢都會象童話里的魔棒一樣,使學生全神貫注,饒有興趣。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時,教師本身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熱愛數學學科的情趣及廣闊的知識,帶領學生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就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巨大影響。

4、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人的認知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本身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學科,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巧設問題,將抽象的知識與實際聯系,保證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滿足,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同時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增強認識能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條件。

5、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廣泛收集數學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引導學生注意數學學科知識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話法、調查法、文獻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進行自主式、研究性學習,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先進的教學媒體,走進了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等先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三、加強自學方法的指導

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學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宗旨,把教會學生會學習作為一項教育目標,古人曾提出過閃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學能力是一個人獲得知識和更新知識的重要能力,也是一個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在中學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做起。

1、要為學生閱讀教材創造條件

一方面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才能不斷攀登科學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于平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一堂課如果一講到底,學生便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連思考余地都沒有,有些問題即使上課講了,學生也做了練習了,但一考查起來還是不懂,這說明只有教師的講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2、根據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數學課本中既有對問題的描述,又有對問題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定性的推理,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象)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看這樣的書,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得畫圖等等。學生剛開始是不易讀懂,也不習慣的,因此,一開始教師就必須用心的加以引導,要要求學生從頭到尾地看,并給予指導,必要時,在課堂上還得邊讀邊講;重要的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劃出來,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予分析解釋。然后要求學生掌握公式的數學意義、適用條件、各數學量的單位以及公式的變形等,經常通過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數學術語,也需要教師通過討論、比較,幫助學生去認識、了解.

篇(4)

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第一卷)對課程標準的定義是:課程標

準是確定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

下面幾點認識是極為重要的。

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后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

而不是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如教學大綱或教科書)

它是國家(有些國家是地方)制定的是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

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學生學習結果行為的描述應該盡可能時刻理解的、可達到的、可評估

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

即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

課程標準的范圍應該涉及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發展的三個領域:認知、

情感與動作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

[返回]

問題二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背景是怎么樣的?

(一)、標準的研制過程和組織方式

課標前期準備基礎研究標準制定征求意見標準修改審查標準確認推廣

(二)、項目組人員構成

每學科有兩位負責人,化學學科是王磊博士與王祖浩教授,下設一個核

心小組:畢華林、鄭長龍、吳俊明、吳星、王云生等。還設一個顧問組,成

員有劉知新、何少華、宋心琦、吳國慶、曹居東、梁英豪、張健如、嚴宣申

、黃儒蘭等。

教材的研究開發與課程標準的研制是同步進行。

[返回]

問題三課程標準的基本設計思路

此次課改的基本思路特別強調抓住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這一宗旨,

根據這一基本宗旨,設計目標。確定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個維度,作為此次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是全體理科的共同目標。根據三個

維度設計了課程標準和實施建議,以科學素養為一條紅線,使所有方面都要

服務于它。

現代科學的觀點認為:科學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科學知識;二是認識科

學知識的活動,即認識科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是知識、過程和方法的

統一體,其中,科學知識是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產物。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有關

公眾科學素養的測量標準是測量公民對科學技術術語和概念、科學的研究

過程和方法、科學的社會影響的了解程度。

[返回]

問題四怎樣理解課程內容目標的表述方式?

課程內容目標在《標準》中主要以二級主題下的"目標"或"標準"等字體呈

現,一般來說,在具體闡述課程目標內容時,至少具備行為動詞、表現程度

兩個要素。如"了解(行為動詞)使用合成材料對人和環境的影響(表現程

度)";“知道(行為動詞)某些物質(如一氧化碳、甲醛、黃曲霉素等)有

篇(5)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部正是想通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么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制訂各項目標的過程中,標準力求站在高處,把握大局,建立一個總的目標性綱領。在具體實施目標的過程中,《解讀》又制訂的非常具體。例如:對語文學科各個階段的實施目標及實施建議方面,標準就制訂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而且各部分制訂相當完善。例如關于“閱讀”,“標準”分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1.確立現代閱讀理念。2.閱讀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3.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閱讀能力。4.關于知識和能力的關系。這四個方面全面、系統、詳細。為我們這些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指明了方向,同時又明確了目標,一舉兩得。

三、有縱比和橫比

篇(6)

社會的發展都是公平的、普遍的,它不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給每個人提供充分體現價值的機會,盡量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新的課程標準是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生平等發展、全面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和諧的發展,并重視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自由表現、全面發展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中包含的全面性原則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從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一角度,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例如: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二是從每個學生角度考慮,新課程標準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課程體系的全面性。雖然,舊的課程標準很注意全面性的,但由于人為的把課程分為主副之別,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新的標準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作了重大變革,不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強調了評價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功能。

二、整體性原則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將其視為課程的根本目標”,這里體現了一個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新的課程標準具有整體性。課程是學習目標落實到學生身上的中介。通過課程的實施,我們應當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所以,我們實施這一標準應當是完整的、全面的。二是新課程標準改革本身具有整體性。中學課程是一個有諸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整體,新課程標準順利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協調了課程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各要素互相配合,有機協調,使教育具有整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努力探索課程標準的整體結構極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合理的組織教育內容,利用各種教育手段,使教育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并取得整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的整體性原則對我們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使學生的發展是個整體。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受到身體、認知、行為、情感等各個方面的制約的,是一個整體。因此,我們應該具有培育學生整體發展的觀念。二是使學生的認知也是一個整體過程。知識的互相聯系使它變成了一個整體,因此,我們只有用整體的構思才能實現整體性的教育效果。三是要求我們發揮課程的綜合作用。課程是有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及評價等要素構成的,我們不能只注重課程各部分的教育作用而忽視了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通過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等的發揮課程的綜合作用。

三、發展性原則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各方面更科學、更全面、更持久的發展。新課程標準因此以發展性為原則,既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通過各方面的改革,實現課程本身的發展。新標準的發展性原則體現在:首先課程注意了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實質是使學生更科學、更全面、更持久的發展。因此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普遍適應的、有無限張力和發展可能性的、可以持續地創造新知識的技能。其次,新課程本身具有發展性。課程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要求的必然反映,而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課程只有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實際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成為有價值的課程。也就是說,課程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再次,學生本身具有發展性。不管是從生理方面還是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本身是從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對課程內容計劃的調整,通過對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的選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課程的發展性還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發展性

篇(7)

二、變“被動”為“主動”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他們自主設計、自我選擇相關的作業任務,變傳統作業形式的“要我做”為新課改教育下的“我要做,我還要做”,從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探究者。

(一)設計“超市”型作業傳統教學中的作業形式為教師布置學生做,然后教師批改。這些作業對于優等生來說,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和探究性的題目較少,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中等生來說,比較容易順利完成。對于后進生來說,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題目,而提高題他們則束手無策,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這就證明傳統作業忽視了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有極大的弊端。為此,精心設計布置“超市”型作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最大可能的提高,既照顧到中等生和后進生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又讓優等生享受探究的樂趣,人人從作業中感受進步和成長。如教學《詹天佑》時,我設計的作業為:①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時,克服了哪些困難?反映了詹天佑怎樣的特點?②給詹天佑設計一張人物介紹卡片。③課外去讀一讀中外愛國人物故事。(第1題為必做題,2、3題為選做一題)

(二)設計實踐性作業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設計作業時,應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一些社會性實踐活動作業,使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活學活用。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聊聊當前的熱點話題》時,我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搜集MH370的有關資料,韓國“歲月號”沉船事件的有關資料。學生經過一周的準備,在課堂上交流的時候,能夠踴躍發言,談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聯系了實際。真正做到了顧憲成所說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篇(8)

一、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時政教育與教材內容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高中生普遍對課堂所提到的時事政治感興趣,課程標準也指出,課堂教學要與“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現在教材的內容都很重視生活化,堅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教學和實例教學,因而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要突出時政性,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的態度,提高學生分析時政的能力。學生投身于時政學習,往往熱情高漲,感到政治課的原理離他們并不遙遠,從而增強了寫小論文的信心。如果平時在課堂上教師不注意引入時政案例,學生因知識面過窄,缺乏社會生活的積累,寫小論文時就會手足無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難以寫好。課堂與時政教育相互補充,一方面為將來小論文積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閱讀評論中增強學生寫作信心:時政評論與常規教學相結合

經過上一環節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時政的關注有了進一步的增強,愿意就熱點問題口頭談談自己的看法,但若訴諸文字,他們則會普遍對如何撰寫政治小論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難情緒。這時,有必要指導他們閱讀含有政治小論文元素的文章資源。正如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各類社會科學,以及時事政治等方面的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資源”。

“課程資源不會自動進入教學領域,需要能動地去尋找、認識、選擇和運用”。教師平常應注意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時政評論,在全班面前介紹,指出其中的作者觀點、論證方式、文章結構、語言特色等,讓學生熟悉別人的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可取之處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張貼出來讓感興趣的學生閱讀。這樣,既能揭開像時政類評論等政治論文的神秘面紗,消除學生對小論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推薦學生閱讀評論,向他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政治小論文的寫作并不是高深莫測、可望而不可及的難事,只要你留心觀察、開動腦筋、勇于嘗試,就能寫出獨具特色的政治小論文。

三、在綜合探究中提煉學生樸素觀點:社會現實與課本理論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曾經表示,“我們要極力地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實證、推想、會通、分析――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如今的高中課堂,都開設有綜合探究課,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各施所長,或形成課件,或形成提綱,或形成手抄報等。在這里學生運用所學認識社會現象、適應社會規范、融入社會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習潛能得到了很大的發揮。教師應關注學生提到的初步觀點,引導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及時給予分析、評價,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碰撞出思維火花,使其在將來的政治小論文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篇(9)

我們先做一個語素分析:“人文”分開來說,就是人與文化,人當然是文化中的人,人當然屬于人類,但人也是個體的文化當然是人的文化,人的文化也可依此而分為個人的文化與類屬的文化。因此,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

因此,人文性的實質是人文精神,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生成過程直接體現在學生人文精神的生成過程中。關于人文精神,歷來有不同論述。于滿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質等。又有人說:"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點就是對人心理的滋養作用。"還有人認為:"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成果的思想內核,也是對人類的現狀、將來的關注與責任。

整合相關論述,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意味著: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養成作為課程目標的一種課程價值取向。具體而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應具備下列三個特質:(1)把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并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語文課程資源。(2)學生作為具有文化個性的人,在語文課程中受到人文關懷,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其自身的體驗和個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3)教師成為語文課程的建構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程中努力突出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理念。

二、人文性對于語文教育的意義

首先,在語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素質。倡導人文性,勢必打破"教師中心"和語文課堂中的"權威主義""話語霸權",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倡導人文性,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倡導人文性,更能讓教師深刻理解"唯有用靈魂才能塑造靈魂"的道理,對于教師實行課堂民主,營造寬松和諧、富于人文氣息的課堂氛圍將起到良好作用倡導人文性,有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

其次,在語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轉變學生觀。注重人文性,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征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此外,強調人文性,還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學生的發展,認識到學生的發展不僅僅表現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方面,更表現在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

再次,在語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有助于轉變知識觀。傳統語文課程過于強調工具性,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忽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及以知識為載體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在語文課程中倡導人文性,無疑將有助于糾正片面強調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識的獲取與學生的個人體驗與感悟相聯系,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此外,倡導人文性,還有助于打破語文教學中的"知識實用主義"觀,強調非實用知識(如古代詩文)的教學,注重發揮其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有助于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的養成。

三、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施規范

(一)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

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并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絡、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

(二)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

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

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準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

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么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準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里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里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

(三)在學習方式方面

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杰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人手。

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于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后,應在學習程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

(四)在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于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

篇(10)

1、課程目標的全面性

學生的身心應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諸多方面的變化。課程標準正是從這一新的視角,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整合,列為語文課程追求的目標,既體現了教學中應倡導的“以學定教,主體凸現”的學生主體性,又體現了認知與情意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在以往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因素影響有相當多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簡直是在沉重壓抑下度日,這是語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師那樣,適時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也是極富創意的,現代教育學論認為,各門學科都必須擺脫唯知主義框框,力求做到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一。這正是課程標準力求達到的目標。

2、學習方式的多元性。

變單一、被動的語文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最亮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不難看出“綜合性學習”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學科中心論”。最終是為了培養綜合能力。第二,要重視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對探究方法的體驗,重視參與,培養個性和人格。第三,要培養課程資源意識。自然山水、人文景觀都可成為課程資源,培養學生開發利用資源意識,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重視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就是學習過程突現學生主體性。教師要激發、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究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它不是一項課外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決不是那種教師先設定一個答案,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鉆入圈套的那種教學,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學生完成一個課題,發明創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養他們的意識和能力。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因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3、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打破學科中心論,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是課程標準改革最大的突破點,大大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的同時,更提出“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學生視野”,這是過去語文教學大綱從未涉及的領域,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空間。為改變長期以來分科教學形成的知識相隔斷的局面,強化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構建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體系,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二、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有誘人入勝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改革,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展的需要,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

1、課程地位有新高度。

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至今為止最為恰當的表述,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撐課程有新理念。

課程標準以四大基本理念為支撐。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這一理念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首先,強調自主性,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近年來,美國興起的構建主義心理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毫無疑問,二者的主體是學生,必須十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其次,強調合作性。學生對課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種因素影響,心得各異,體會不同。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這就特別需要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再次,強調探究性,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發現的過程,學生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在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決不是追求學生探究的結論。探究中包含有訓練,探究學習不排斥接受性學習。

課程標準還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強”的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明確指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無疑也是一個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過程有新特點。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新特點。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是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反對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二是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注重潛移默化。三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四是開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注重對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隱性教育。五是教學中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用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

4、對教師素質有新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工作,無疑是對語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體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開放意識,對學生、對教材、對評價尺度都要有開放意識。其次,是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會自主學習。一個常年不讀書、不看報、不思考的語文教師是不可能適應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識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實驗,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這是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三、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有發人深思的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有突破性進展,無疑是迄今為止最好的語文教學綱領性文件。但它仍有許多值得完善和改進的地方,需要理論工作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標制訂無梯度。各地情況不一,學生差異很大,統一目標,不可能適合全體學生。對于同一地區、同一學校、同一班級學生也要分層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標一元化,不利學生個性發展。

第二,實踐操作高難度。課程標準怎樣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實踐性不強,因為很多目標是帶前瞻性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有待實踐中不斷完善。要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去,還需要進行大量探索。

上一篇: 藥房試用期工作總結 下一篇: 婦聯執委委員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 中文字幕不卡二区亚洲 | 色综合伊人丁香五月婷婷综合缴情 | 亚洲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