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臨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0 14:47: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西醫臨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西醫臨床論文

篇(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選取的96例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其診斷均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齡33~62歲;對照組48例,男40例,女8例,年齡32~60歲;所有病例均未出現過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失代償情況。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靜點丹參注射液250ml,1次/d,并口服中藥湯劑,基本方為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方劑主要藥物組成及常用劑量為:黃芪、柴胡、枳殼、香附、白芍、茯苓、白術、厚樸、陳皮、郁金各15g,青皮、豬苓、炙甘草、川芎各10g。1劑/d,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療程3個月,隨訪6個月。對照組口服維生素E丸100mg,3次/d,靜點維生素C2.5g,1次/d,療程3個月,隨訪6個月。治療和隨訪過程中出現明顯肝功異常(ALT>120u/L)或肝硬化失代償者按治療原則給予相應治療。

1.3觀察指標所有病例每月檢測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白蛋白,每3個月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透明質酸(HA)、層黏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及彩超測試肝脾大小和門脈直徑各1次。治療和隨訪中如出現TBIL>35μmol/L、血清白蛋白<35g/L、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為肝硬化失代償。

1.4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χ2檢驗。

2結果

2.1失代償情況治療結束后及隨訪半年中,治療組發生失代償情況為12.6%,對照組發生失代償情況為32.9%,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情況治療組血清纖維化指標在治療前后變化顯著,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并無顯著差異,見表1。表1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治療前后的變化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P<0.05,P>0.05

2.3門脈直徑的變化治療組治療前(14.21±1.32)mm,治療后(13.2±1.26)mm,療效顯著(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13.99±1.31)mm,治療后(13.92±1.29)mm,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病例58.9%脾臟厚度縮小>2mm,而對照組只有12.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1)。

2.4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代償性肝硬化的合理治療方案是去除致病因子,抑制膠原纖維形成的各個環節,促進其降解和吸收。長期以來,以活血化瘀和軟堅藥為主的方劑,已獲一定效果。丹參注射液為中藥制劑,丹參的成分之一丹參酮Ⅱ-A磺酸鈉有明顯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且有改善肝脾微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中藥黃芪補氣升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2]。柴胡、枳殼、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氣,川芎、白芍養血和血,炙甘草、白術、厚樸、陳皮運脾化濕,茯苓、豬苓利水滲濕。本文結果提示,丹參注射液和中藥聯合應用可有效降低血清HA、LN、PCⅢ,同時有效縮小門脈寬度和脾臟厚度,并阻滯肝硬化失代償的發生,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壽命和生活質量。

篇(2)

2加強醫學生進入臨床前的崗前培訓

很多患者不愿意實習醫生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術后換藥等醫療實踐活動,主要是擔心實習醫生的操作不規范,可能會給其治療帶來影響。雖然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醫學生都進行了多年的理論知識學習,并且有一定的見習期,但是臨床實踐畢竟不同于書本理論,很多操作光靠看書遠遠不夠。而且醫學內容繁復、相關課程較多,很多課程在大學前期就已經學完,很多醫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比較生疏,在實習之前復習并掌握臨床相關的基本技能顯得尤為重要[3]。在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醫院需要組織足夠多的崗前培訓,例如建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利用模擬人或者仿真人進行各項操作。還可以組織具有豐富臨床教學經驗的師資,帶領實習生深入病房,實時實地實景的授予臨床技能,使實習生能夠較快的將所學知識熟練應用在臨床實踐中。只有熟練的掌握臨床操作技能,才能出色的勝任臨床工作,有效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3加強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過程中,醫患之間對醫學行為理解的信息傳遞過程,作為醫務人員需要將自己的醫學理念傳遞給患者,而患者也需要將自己的訴求告知醫務人員。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于醫務人員調整醫學理念,也有助于患者對診療過程有個合理的訴求,使醫患之間正確理解對方,保證醫療活動順利進行。在醫療溝通過程中,由于大部分的患者缺乏一定的醫學常識,因此,醫生在醫患溝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一個醫生必備的基本功。從實習生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在與患者交流時,態度要謙和、語氣要溫和,對患者的牢騷、急躁要報以理解的態度,并耐心向其解釋。在普外科住院診療的患者,醫患之間的關系絕大部分屬于指導合作型,意味著醫務人員不僅在醫療活動中占主導,在醫患關系方面也處于主動地位。因此,在平時的臨床帶教過程中,上級老師要讓實習醫生認識到積極主動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就能為臨床教學創造有利環境,他們才能真正的參與到臨床工作中來。上級老師可以親身示范指導,例如腸道手術的術前準備包括術前的無渣飲食、導瀉以及清潔灌腸,在進行術前準備時,應充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該準備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

4改進臨床實習帶教手段

目前,大多數醫院臨床實習帶教時,都是采用晨查房的形式開展,針對具體患者、具體疾病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述,有鮮活病例為鑒,能夠提高實習生對相關疾病的認識。但是目前老年化社會的到來,腫瘤及一些慢性疾病占據了疾病譜的大部分,尤其普外科,腫瘤性疾病更是占據大多數,很多患者家屬有意對患者隱瞞病情,晨查房時的病情講解就可能讓患者知曉病情,讓患者家屬不理解,甚至不滿,加重醫患之間的緊張。為此,臨床教學時應該采用靈活的帶教手段,對于那些已經知曉病情的患者,可以以患者為例、進行知識帶教;對于那些需要隱瞞病情的患者,晨查房時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全面的體格檢查后,可以回到示教室再進行病情的討論;還可以利用專業英語進行講解,例如用“gastriccarcinoma”代替“胃癌”,一方面保護了患者的隱私,還能加強實習生的專業英語學習。

5完善嚴格的臨床帶教制度、引導實習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篇(3)

隨著科學的發展,電腦計算機已進入了醫院進行管理。我院2003年3月選用MicrosoftWindows2000為平臺,ORA

CLE8.2數據庫為后臺的管理軟件進行全院的工作管理,改變了以往手工操作模式中的程序復雜、工作量大,而且極容易藥品管理不準確,導致藥品漏收和錯收,給病人和醫院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影響了醫院的信譽。中心藥房使用電腦微機管理后不僅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藥品管理也更規范標準、科學。

1計算機網絡

中心藥房的管理系統包括庫存管理、醫囑擺藥、處方發藥(出院帶藥)、科室清單統計打印窗口,藥劑工作人員通過庫存管理窗口輸入需領取藥品名稱及規格數量傳送到醫院藥庫網絡系統申請領藥,藥品領入藥房經核對正確后,保存單據存入中心藥房庫存,以保證臨床病區的用藥。臨床病區根據病人治療開出醫囑,處理完畢后轉送護士站電腦,經核對保存轉送到藥房電腦,再由藥劑人員保存(計價、收費),統計打印,迅速配送到臨床病區,保證了病人的及時治療和及時用藥。住院病人還可以通過電腦查詢自己每天所用的藥品和數量及費用,確保了病人的知情權,增加了醫院的透明度。

2藥品管理

中心藥房的藥劑人員用電腦統計出藥品的領入數和消耗數對藥品進行點賬作賬,使復雜且易出錯的藥品管理做到了科學簡便快速規范,及時掌握藥品的效期和藥品的去向。做到了有計劃領藥,避免了藥品的積壓和短缺,保證了臨床病區的用藥,結賬處則根據中心藥房的醫囑保存信息,網絡計算病人的住院費用杜絕了錯收和漏收費的現象,保障了醫院和病人的利益。

3臨床醫囑

臨床醫囑的藥品名稱,劑量規格單位的正確性和規范性在藥品管理和病人用藥治療和收費上起著關鍵作用。如果臨床醫囑的任何一環節出現不規范,不僅會造成漏收或多收,給病人和醫院帶來經濟損失,而且會造成臨床醫囑的無效,導致藥品不能及時配送到病區而延誤病人的治療。

3.1藥品名稱住院醫師根據病人病情電腦輸入藥品名稱時,應與中心藥房電腦所購存的藥品名稱一致,否則所開醫囑無效,中心藥房就保存不了此條醫囑,不能發送藥品。

3.2藥品的劑量單位規格醫囑輸入藥品名稱后就接著確定藥品所需要的劑量單位及規格也要與藥房電腦所購有的藥品劑量單位規格相符,否則此條醫囑也同樣無效。另外,如果同一藥品有不同劑量規格時輸入藥品劑量單位后還應選擇確定此藥物所需的劑量規格。

3.3醫囑的時間醫囑的時間為0點至23點的任一時間。

3.3.1長期醫囑藥品輸入名稱和劑量單位后就輸入此條醫囑的頻次,即每日幾次和開始時間和執行時間及途徑。執行時間必須稍晚于開始時間,否則此條醫囑當天就不能執行,導致治療不及時和漏收費用。

篇(4)

1.以“實行中西醫結合 發展傳統醫藥學”為主題,探討新形勢下中西醫結合的地位與作用、發展思路與途徑;

2.總結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交流中西醫結合學術成果;

3.回顧和紀念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歷程。

二、征文內容

1.探討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地位和作用,新形勢下發展中西醫結合的思路、途徑與方法;

2.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傳統醫藥學與現代醫藥研究如何更好地結合;

3.中西醫結合工作取得的具體成績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總結中西醫結合科研、醫療、教育工作的成績和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建議;

4.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研究進展,以內科系統疾病為重點,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經、血液、內分泌、腫瘤、老年病、急救、災害、肝病、風濕、變態反應、腎臟、心身、養生康復等各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重點、研究思路以及臨床診療經驗總結,中西醫結合新方法、新技術介紹和探討等;

5.中西醫結合內科的臨床診療路徑和臨床共性問題的研究與探討;

6.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歷程的歷史回顧和經驗總結;

7.其他中西醫結合相關內容。

三、征文要求

1.來稿要求主題突出,觀點鮮明,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強。

2.來稿未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過。

3.來稿務請注明作者工作單位、職務職稱、通訊地址(含郵編)和手機號碼。

4.論文字數在4 000字以內,順序為;文題、單位、郵編、作者姓名、摘要、正文。

5.論文排版采用Word文檔格式,標題為4號黑體字,正文為小4號宋體字。電子稿以電子郵件附件方式發送至caim@cain.省略。來郵必復,如未見回復,請再次發送;如為打印稿,請郵寄至:北京市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郵編:100700)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信封左下角注明“結合戰略研討會投稿”字樣,并隨信附寄含電子版U盤或光盤。

6.截稿日期:2011年9月30日。

四、其他事宣

篇(5)

主管單位: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河北分會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

種:雙語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8849

國內刊號:13-1283/R

郵發代號:18-167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9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6)

出診時間: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1978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1987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醫學碩士學位。畢業至今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讀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中草藥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發展基金等重點課題9項。90余篇,獲優秀論文5篇。曾獲衛生部、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獎9項(2003年、2005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2項,2005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作為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的書著12部。1997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員會教學成果二等獎。1998年獲全國中西醫結合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6年獲北京市首屆中青年名中醫。目前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醫生》雜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成藥》、《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北京中醫》、《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種雜志的編委。

專業特長: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相關科室信息: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請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陳慎吾、錢淇光、李重仁等為顧問。1975年聘請北京四大名醫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醫祝諶予作為中醫科主任。幾十年來全科以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和發展為主要方向,中西醫結合開展醫、教、研工作,培養了大批中西醫結合的骨干人才。曾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學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及世界傳統醫學成果等多種獎項。數百篇,獲優秀論文多篇,主編與參加編寫的書籍40多部。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交流。科室成員在全國學會擔任理事、常務委員、委員及國家級雜志擔任編委的人數達15人以上。2002年被批準為北京市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

于康,38歲。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出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現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營養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首席營養專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臨床營養雜志》編委、《食品安全與健康顧問》雜志編委、《糖尿病天地》雜志編委、《糖尿病新世界》雜志編委會顧問。

篇(7)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681-03

古往今來,人類醫學(包括中醫學、西醫學)一直在與疾病的抗爭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保障人類健康方面作出了不容否定的功績。傳統中醫有其燦爛的一面,然而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現代西醫更有其輝煌的一面,往往易犯形而上學的錯誤。時至今日,人們細細想來,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有其不足之處,仍有許多人還在疾病的陰影下倍受折磨。中西醫結合可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具有著獨特優勢,最常用的中藥治療融合進西醫治療,在搶救心肌梗塞、治療腫瘤、預防慢性病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療效,共同為保障人民健康作貢獻。但作為新興學科,中西醫如何更好地結合,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如何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1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歷史及面臨的問題

中西醫結合的歷史,可以從中西醫匯通派的出現算起,至今約有300年的歷史。中西醫結合研究,是中西醫匯通派的繼續與發展。中西醫匯通派多為中醫學習西醫者,在當時的背景下,只是為保持中醫生存、被動地吸收西醫之長作為豐富中醫的一種意識。中西醫匯通派是中西醫結合的萌芽。其代表有人物:唐容川(1826-1918)、張錫純(1860-1933)、惲鐵樵(1878-1935)、陸淵雷(1894-1955)、章次公(1903-1959)、施今墨(1881-1969)等。1958年同志以偉人的遠見卓識,高瞻遠矚地作出了西醫學習中醫的重要指示,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40多年來我國醫學工作者在此重要批示的指引下,取中西醫理論和臨床經驗之長,走中西醫結合之路,使中西醫結合事業在醫療衛生、科學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以其卓有成效的實踐性和理論的創新性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矚目,涌現了一大批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的高水平成果。如青蒿素治瘧、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血瘀癥和活血化瘀療法的研究、康萊特抗腫瘤等等。

40多年來,雖然在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于中西醫結合醫療保健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五六十年代培養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多數年事已高,許多已退出一線工作崗位。近年來,各地組織的“西學中”班明顯減少,教學質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致使一些地方出現了中西醫結合人才青黃不接的較為嚴峻現象;各高校雖有開展中西醫結合專業,但力度不大,其培養模式不夠健全,同時也缺乏成熟的中西醫結合理論,所以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更是緊缺。2006年11月23日,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市中西醫結合人才后繼乏人,與日益發展的衛生事業和市民健康需求不相適應。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正處于瓶頸期,為此,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中西醫結合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已刻不容緩。

2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的概念

那么,何謂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何謂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呢?

至今,中西醫結合醫學還沒有一個內涵明確、外延清晰的科學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西醫結合醫學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處于一種“嵌合”的狀態。所謂“嵌合”就是指沒有達到真正結合這個質的飛躍,尚處于量變、積累的階段。因此,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去推動中西醫結合醫學由嵌合轉向真正的結合,促成質的飛躍。筆者認為,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應具備系統全面的中、西醫學理論知識,受過嚴格的臨床實踐訓練,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干預過程中,均是在中西醫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尤其是在疾病的診斷和選擇治療手段上。這些人才,可以是中學西、西學中及中西醫結合專科培養的學生及醫務人員,部分自學具備兩種醫學系統知識的人才也可劃為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而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必然是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隊伍中的精英人才,他們具備各種工具的應用能力、扎實的中西醫理論知識和立體的臨床思維模式、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較強的科研與創新的能力。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是21世紀高等醫學教育的戰略目標和重點,因此創新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最終目的。繼承中探索,探索中創新,創新中發展―應是中西醫結合醫學未來發展的基本路向,是培養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的指導方針。

3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人才

近年來,醫學本科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誠然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培養醫學精英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開發其創造性潛能,促進其個性發展。中西醫結合(基礎和臨床)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是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的主要培養對象。從什么角度培養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建立何種培養模式,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使他們成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的中堅力量,便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工作的重點。這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筆者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3.1應用能力的培養

3.1.1注重研究生醫古文與外語的學習正所謂先通文理后通醫理。只有學好醫古文,并注重實際運用,才能更好地閱讀、理解和體會古代經典醫籍的精髓;更好地搜尋前人具有指導或研究或應用價值的理、法、方、藥,把精髓繼承下來,使之與現代醫學結合,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與此同時,良好的外語基礎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到國外進修及閱讀外文資料,及時了解國內外動向,跟蹤學科最新動態及掌握前沿知識,都離不開良好的外語基礎。外語是及時獲取最新知識,進行對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加強公共外語和專業外語課程的建設,開設專業外語必修課程,鼓勵學生堅持學習外語,以提高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熟練閱讀或與人交流的能力,以及時獲得科研和醫學應用性信息。只有具備醫古文與外語的應用能力,研究生才能更好地了解過去,掌握未來,才能促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

3.1.2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提高循證能力一個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必須具備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文獻的檢索、收集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在科研、臨床、教學、學術交流中要完成高質量的醫學科學研究,均離不開計算機應用,必須有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文獻檢索是一個循證的過程,是循證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檢索,找到科學的證據,使得對病人的治療決策都建立在當前最佳證據的基礎上,從而作出對患者最有利的選擇。所以需要加強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文獻的檢索、收集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循證能力。

3.2重視中西醫理論知識與臨床思維的培養 提高診治能力

醫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出的醫學人才必須具備很強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而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不僅需要掌握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形成新的臨床思維,所以他們必然需要更長的培養時間,他們需要更完善的培養機制,他們必然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一般而言,研究生在校第一年,必須高要求的學習醫學基礎理論及臨床知識,能達到西醫從解剖、生理病理到具體的疾病及治療;中醫從中醫基礎、方藥到各具體病證的縱向貫通,并熟悉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現狀和最新動態,初步確定今后的研究方向。進入臨床實習后,則在導師、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下,從采集病史,到歸納分析,去偽存真,得到相對正確的初步診治;再從整體出發,捕抓有意義的陰性癥狀及體征,從主癥考慮本專科疾病的同時,由此及彼,從單一到多元,學會鑒別診斷,排除其它專科疾病。在提高疾病診治能力的同時,提倡結合臨床橫向、發散性的學習方式,即以疾病為中心,學習相關知識點,并注重積累,以點-點成線、線-線成面、面-面構成立體的方式進行學習,由此完成由縱向到橫向思維的轉變,培養熟練運用中西醫結合理論的立體臨床思維模式。另外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文獻查閱,找到科學的證據,使得對病人的治療決策都建立在當前最佳證據的基礎上,從而作出對患者最有利的治療選擇。鼓勵研究生這樣通過一年的臨床實習,培養研究生立體的臨床思維及過硬的臨床基本技能,是使其具備較高臨床能力,為今后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3.3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中華中醫藥學刊目前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打破了長期以來在醫學實踐中以病論病的純生物模式,提出了“以病人為中心”,從整體出發去認識、治療病人的模式。早在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上指出:“所有醫生都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如今,醫患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契約、合同及法律關系,已演變成經營者與消費者的關系。所以研究生在實習過程中,不僅要了解疾病,同時還要了解病人心理、人格特征、社會因素、個體差異,與病人建立和諧、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賴的平等關系,才能實現治療目的。通過對醫患溝通問題調查分析發現,在醫患溝通中醫生起主導作用。所以加強研究生學習與病人溝通的藝術,改善與患者溝通的技巧與策略,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關鍵。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研究生應該學習并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知識,以便能夠和患者進行良好的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診療效果。

3.4培養科研能力 激發創新能力

21世紀醫學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最終要求我們的醫學人才必須創新地思維、創新地利用一切科學方法創新地解決各種問題。傳統的醫學教育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模式,遠不能適應今天醫學發展的要求,構建有利于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醫學教育模式勢在必行。21世紀的醫學創新人才必須具備以下幾項素質:具有醫學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三維知識結構;具有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解決新問題的3種基本能力;具有獨特的個性、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3個品質特征。所以應不斷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拓寬研究生的視野,鼓勵研究生在某一領域的深入學習,促進個性化發展。

當今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培養的方向是培養醫學生知識追求、科學研究、借鑒能力、開拓創新等文化、心理、思維素質的綜合培養。具體而言,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從科研入手,而科研研究能力的提高,應培養其科研文獻檢索能力,設計能力,統計能力,論文寫作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研實踐活動,參加校內外舉辦的各種科技競賽活動,進入臨床實習,參加導師的臨床科研活動,選擇研究方向,經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資料,完成論文撰寫。通過科研基礎的學習、科研項目的參與,逐步培養較高的科研能力。最終使之具備科技創新的素質。

3.5注重中西醫結合能力的培養

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模式,臨床運用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而中西醫結合則可以互補,彌補中醫西醫各自的不足,甚至達到“1+1>2”效果。為推動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而不是中醫西醫的簡單嵌和,所以需要培養具有中西醫結合思維能力的研究生,建立強大且有后勁的人才隊伍。目前病和證的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的主課題,證侯的研究可能是中西醫結合的突破點。許多學者認為,病理過程這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呈規律性組合的,具有一定時相發展的病理生理學的變化,與中醫的“證”之間存在著平行的相關關系。所以中西醫結合的關鍵在于宏觀與微觀辨證的結合,用現代醫學的科學技術方法探討中醫傳統理論與實踐,觀察四診表象下的微觀變化,通過研究找出能說明問題、具有客觀性、可重復性、通過循證醫學的規律,再按理法方藥的辨證體系治療并分析療效。所以研究生中西醫結合能力的培養,要求其有扎實的中醫西醫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培養其求同―找結合點、求異―找交叉點、求真―現代化和科學化、求新―創新的能力。

3.6建立靈活多樣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劉耀院士認為機制與個人努力對人才的成長都很重要。由于研究生本身存在著基礎知識結構的差異以及研究生個體的差異,培養高素質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的模式也需要有相對的多元化,需要建立靈活多樣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根據研究生自身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及對自身的要求,確定培養目標,因材施教,分型培養,分層次培養。前者大致可分科研型、教學型、臨床型3類;后者大致可分3個層次。科研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則重在培養其對現代醫學的科學技術方法的掌握;科研文獻檢索能力、課題設計能力、統計能力的提高;及科研思維的形成及提高;臨床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則重在培養其立體臨床思維的提高、臨床技能的熟練掌握,及培養其跟蹤學科最新動態和進展的能力,使他們能作出對患者最有利的治療策略。而對于基本功底較差,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自身不夠努力者,一般要求其完成學校教學大綱所規定,并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即可;對較為好學,學習認真努力,則在導師的幫助指導下完成相關實驗,提高科研實踐能力,掌握專業知識及相關前沿信息,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對具有一定悟性、科研能力強、且比較好學的研究生,則在導師的指導下,幫助其融合各領域的知識、形成發散思維,激發其創新靈感的產生、創新問題的提出,各方面都達到一定深度,尤其是創新能力,作丁字式培養,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4結語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中醫學和現代醫學并存的必然結果,是科學發展和科學研究走向交叉、綜合、系統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必然趨勢。1993年,“中西醫結合醫學”已經明確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GB)學科分類與代碼》。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是中西醫結合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搞好中西醫結合人才教育與培養是關系到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百年大計。實踐證明一個學科要保持長久的領先地位,關鍵是要有強大且有后勁的人才隊伍。所以,加強人才對中西醫結合基本知識和技能系統掌握、對中西醫結合研究方法掌握;培養他們科研創新的能力,加強從事中西醫結合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高層次復合型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可以及時渡過中西醫結合所面臨的瓶頸期,應是現階段實施中西醫結合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的臨床應用與療效。方法 選取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傷寒患者5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實施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在治療總有效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100%VS76%),P<0.05;觀察組在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上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5.32±1.31)VS(8.37±1.35),(6.13±1.13)VS(8.13±2.11),(8.13±2.11)VS(12.13±2.16),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縮短退熱時間,有效促進臨床癥狀的改善,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

關鍵詞 ] 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b)-0190-02

[作者簡介] 高旭芳(1976-),女,漢族,云南石屏人,大學本科,主治醫師。

傷寒是一種由傷寒桿菌所導致的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相對緩脈、持續發熱及全身中毒癥狀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1]。為提高傷寒的臨床治療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本文選取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傷寒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中心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傷寒患者5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在6~67歲之間,平均年齡(43.5±6.6)歲;體溫在37.5~38℃者3例,38.1~39℃者10例,39℃以上者12例;病程3~22 d不等,平均(10.3±4.6) d;發病季節主要為夏秋兩季。對照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在7~67歲之間,平均年齡(43.9±6.7)歲;體溫在37.5~38℃者2例,38.1~39℃者10例,39℃以上者13例;病程2~21 d不等,平均(10.1±4.2) d;發病季節主要為夏秋兩季。兩組在性別、年齡、體溫、病程及發病季節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臨床診斷

①臨床表現: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癥狀,熱程在4~20 d,其中弛張熱20例,稽留熱13例,不規則熱17例。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32例,脾腫大21例,肝腫大13例,咳嗽42例,厭食29例,抽搐6例,脈緩18例;②實驗室檢查:血象:WBC(白細胞)<4×109/L者29例,4×109/L≤WBC≤10×109/L者16例,WBC>10×109/L者5例;肥達氏試驗陽性21例;血培養陽性4例;胸片異常13例,主要表現為肺炎及支氣管炎;尿常規異常3例,主要表現為鏡下菌尿、血尿;心電圖異常9例,主要表現為早搏、竇速及T波改變。

1.3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實施西醫常規治療,對于持續高熱者,實施物理降溫;對于傷寒并發癥患者,給予營養心肌及護肝處理,常規進食高熱量、易消化、高營養的半流質食物,多餐少食。根據具體的藥敏試驗結果,給予患者頭孢他啶(由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13075),靜脈滴注,劑量為2g/次,2次/d;或給予患者左氧氟沙星(由貴州天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8642),靜脈滴注,劑量為3g/次,2次/d。14 d為1個療程。②觀察組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加味杏仁滑石湯實施治療,其基本處方如下:杏仁13 g、滑石28 g、黃芩14 g、法半夏16 g、郁金12 g、炒梔子18 g、甘草7 g、黃連12 g、厚樸11 g、陳皮11 g、通草11 g、白蔻仁12 g。若為熱重者,可加銀花32g,生石膏28 g,連翹14 g;若為濕重者,可加大腹皮19g,佩蘭14g,蒼術14 g;若為熱勢不退者,可加赤茯苓13 g,青蒿32 g,青黛1.6g。上方水煎,1日1劑,早、中、晚分3次服用。14 d為1個療程。

1.4觀察項目與指標

①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即痊愈: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均恢復正常;有效:體溫有所下降,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體溫及實驗室指標均無變化,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2]。②對兩組患者的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比較與分析。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應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在治療效果上的比較

觀察組痊愈20例,有效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痊愈5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6%。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結果見表1。

2.2兩組在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上的比較

觀察組的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5.32±1.31)、(6.13±1.13)、(8.13±2.11)d;對照組分別(8.37±1.35)、(8.73±1.13)、(12.13±2.16)d。觀察組在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上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3討論

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引發的全身急性傳染病,夏秋季節為此病的高發季[3]。據相關研究顯示[4],人體對于此病普遍易感,以兒童及青壯年的發病率最高,但是病后均可得持久性免疫。傷寒屬中醫濕溫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為濕熱之邪經口自外而入,具有明顯的傳染性、流行性與季節性,其發病特點為熱重、濕重之各異[5]。本研究針對傷寒患者的病機與特點,給予患者加味杏仁滑石湯,此方以滑石、杏仁、黃連及黃芩為君,有瀉火解毒、清熱利濕之功效;以法半夏、厚樸與陳皮為臣,有寬中醒脾、化濕行氣之功效;以通草、郁金與炒梔子為佐,有行氣解郁、苦寒清熱之功效。且隨證加減,輔以西醫常規療法,治療效果顯著。

本研究,通過對實施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與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組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00%VS76%),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王潔[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療效顯著。另外,觀察組在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上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5.32±1.31)VS(8.37±1.35),(6.13±1.13)VS(8.13±2.11),(8.13±2.11)VS(12.13±2.16),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余世敏等人[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可有效縮短患者的退熱時間,緩解臨床癥狀,縮短其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縮短患者的退熱時間,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縮短其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

參考文獻]

[1]王美澤.頭孢他啶與左氧氟沙星治療傷寒的療效比較[J].廣西醫學,2011,9(12):1231-1233.

[2]周東輝,張群智,鐘恢海.頭孢他啶與氨芐西林治療傷寒的療效比較—附76例報告[J].新醫學,2010,4(9):244-246.

[3]許揚,張紅.左旋氧氟沙星治療傷寒218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08,9(30):106-107.

[4]熊和民,顏太瓊,孫建文.頭孢曲松鈉與左氧氟沙星治療傷寒的療效比較—附41例報告[J].新醫學,2008,9(11):589-590.

[5]邱武林.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并發中毒性肝炎16例[J].中醫藥導報,2012,11(28):104-105.

[6]王潔.中藥配方顆粒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傷寒、副傷寒3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9,3(22):197-198.

[7]余世敏,胡東輝.中西醫結合治療傷寒合并膿皰瘡一例[J].中國現代醫生,2009,29(27):113-114.

(收稿日期:2014-07-02)

篇(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疾病,約占消化專科門診的一半。本病的特點是持續或反復發作的上腹脹痛、早飽、噯氣、惡心、嘔吐等,經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但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主要與胃腸動力障礙和內臟感覺過敏有關。在治療上,西醫一般采用促進胃腸動力、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抗幽門螺桿菌、抗抑郁藥及心理護理等措施進行對癥治療,效果尚不夠理想,且存在成本較高,副作用明顯等問題。近年來,不少學者運用傳統中醫理論結合現代臨床實踐,辨證施治,已顯現出對本病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發展前景,現將主要研究現狀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對于FD的病因病機認識,陳氏[1]認為其病機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虛木乘導致的脾胃升降失司。梁氏[2]認為FD乃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主要病因病機為脾氣胃陰不足、納化失常、易感濕熱,或肝氣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致胃中氣機壅滯,不通則痛,不降則痞。嚴氏[3]強調胃氣不和、胃絡瘀滯也是FD的重要病理機制,在辨治時注重血瘀兼證。劉氏[4]認為肝郁在FD的發病機制中占居主導地位,并可導致寒熱錯雜、氣滯血瘀、脾胃不和、胃陰虧虛等兼證。陳氏[5]認為情志不遂,或邪犯脾胃,或飲食勞倦等導致脾胃氣機失常是FD發病的中心環節。通過理論學習的實踐經驗,我認為中醫脾主運化而升清,脾氣升,胃氣降,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氣機失常從整體上包括了現代醫學的胃酸分泌異常及胃運動和排空功能異常。

2 分型論治

在FD的辨證分型方面,諸多文獻在認識上有異同。趙鳳蓮[6]將FD分為肝郁脾虛、脾虛胃熱、濕阻脾虛、胃陰不足、脾胃虛寒、飲食積滯和淤血阻絡7型,用健脾調氣、化濕降濁法,以自擬方(黨參、白術、茯苓、枳殼、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陳皮、木香)為基礎方治療83例,有效11例,好轉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1.6%。張淑英[7]提出,肝郁氣滯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飲食停滯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陰虛胃熱用益胃湯;脾胃虛寒用黃芪建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濕熱中阻用三仁湯合甘露消毒飲。李淑貞[8]認為,肝失疏泄為FD的病理基礎,將該病分為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肝郁濕阻、肝郁脾虛、肝胃陰虛、肝胃瘀血型,在治療上,予疏肝和胃湯隨證加減。劉氏[9]以“肝胃不和、脾虛肝郁、肝胃郁熱、胃陰不足”4型,自擬“疏肝和胃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進行論治。古氏[10]則分為“肝胃不和、寒熱錯雜、脾胃虛弱”3型,分別采用“疏肝理氣、和胃降逆”,“開結除痞、和胃降逆”,“健脾清肝、養胃降逆”三法論治。林氏[11]等分為“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脾胃虛弱、胃陰不足”4型,并研究發現肝胃不和型發病年齡較輕,女性較多;胃陰不足型年齡較大,脾胃濕熱型男性較多;分別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和益胃湯加減治療。錢氏[12]將本病分為“肝胃郁熱、寒熱中阻、胃虛痰阻、肝胃虛寒”4個證型,并應用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吳茱萸湯等方辨證施治,取得良效。綜合上述觀點,可以看出,“肝郁氣滯、肝胃郁熱、脾胃虛弱”是FD的三大主要證型。

3 驗方治療

在治療FD實踐中,除對傳統名方的應用外,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入手,創制許多有效的經驗方劑。如王氏等[13]自擬“疏肝悅脾湯”治療肝郁脾虛型FD患者,治療組有效率94.26%,對照組有效率91.66%(P

4 中西醫結合治療

胡大勇[18]用參苓白術散加味,并用嗎丁啉、多酶片治療本病48例,對照1、2組分別用上述中西藥。結果三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75%、75%、76.09%,本組療效均優于兩對照組(P

5 治療心得與展望

在工作與學習中,特別是在近一年的臨床實踐中,經過對上百例FD患者的治療,筆者對該病的治療有了一些體會:首先,調和氣機是用藥關鍵,該病在胃,涉及肝脾,總以氣滯不暢為主,故本病當以調暢氣機為主要治法,臨床中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每多有效。其次,要重視辛開苦降法的重要作用,中焦氣機郁滯,升降失司是形成痞滿證的重要病機,可通過苦辛合用調整氣機升降,臨床上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寒熱并重,辛開苦降,常有療效。其三,重視兼癥,FD發病因素多樣,影響因素多,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在重點治療主癥同時,也要注意兼癥合治。其四,靈活辨證,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要據患者性別、年齡、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分析其發病原因,發病特征,靈活辨證,篩選恰當的藥物予以治療,這也是提高臨床療效不可缺少的環節。最后,要善于與患者交流,重視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講明病情,消除疑慮,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治療信心,在此基礎上配合藥物治療,常可達事半功倍的療效。 轉貼于

總之,FD的發病率相當高,但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要發揮中醫藥在治療FD時的優勢,應著重整體研究,既要補益脾胃,行氣除滿,又要辛開苦降,寒溫并用,陰陽互調,安神定志,多方位多靶位著眼,以提高臨床療效,并運用現代研究深入系統探討其作用機制,為臨床新藥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因此,今后應盡快制定出統一的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價標準,深入開展FD中西醫病因病機、流行病學、實驗檢測等方面的研究,并從HP、胃腸激素、胃腸動力學等方面探討中醫藥治療FD的機理,同時建立FD的動物模型,加強遠期療效及復發率的動態觀察研究,從而開發研制簡便、高效的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為廣大FD患者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永堂.五花芍草湯加味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2003,10(9):35-36.

[2] 粱乃津,黃穗平.健中調肝方治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1996,5(9):8.

[3] 嚴光俊,桂壯.活疵化瘀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2002,24(11):20.

[4] 劉善京.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機制淺析[J].甘肅中醫,2004,17(6):11-12.

[5] 陳多,王長洪,吳春福.消化道動力藥物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1996.4(2):120.

[6] 趙風蓮.中醫治療FD83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2001.9(1):55.

[7] 張淑英.FD的中醫辨證分型及機理探討[J].吉林中醫藥,2001.21(1):11.

[8] 李淑貞.淺論從肝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河北中醫,2001.23(3):196.

[9] 劉靜.辨證分型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J].實用中醫內科,2004,18(4):812-813.

[10] 古學文,李文唏.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1):22-24.

[11] 林連,史宗強.辨證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福建中醫藥,1996,27(4):3-4.

[12] 錢祥夕.經方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體會[J].實用中醫藥,2002,18(12):34-35.

[13] 王立春.程軍.陳孔斌等.疏肝悅脾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22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2003,11(1):45-46.

[14] 白長川,馬超,李吉彥.和胃湯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動索和胃泌素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2003,11(6):373-374.

[15] 嚴光俊,桂壯,李存沂.通降胃靈I號片治療運動障礙樣消億不良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2003.

[16] 董明國,何世東,葉小漢,等.康爾胃2號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2004,12(3):146-147.

[17] 何英,曹文富,榮曉鳳.理氣復胃1∶1服液治療氣滯食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2004,12(3):137-139.

[18] 胡大勇.中西藥聯合用藥冶療運動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3):16-17.

篇(10)

自古以來,中醫就是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的中華文明的魅力。中國古老的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有著豐富的思想和理論。如有關“腎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的理論,與臨床的骨質疏松、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老年性癡呆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醫學的發展,如人們對骨質疏松的認識逐漸深化,中醫把骨質疏松癥歸屬“骨痿、骨枯、骨痹”范疇,故針對病機而采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的治療法則,取得了新的進展。中醫博大精深的精髓,隨著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現代化,而中西結合是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中國中西醫并存的產物,必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使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創新,與當代科學技術同步發展。

在中國骨質疏松癥治療領域,河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李恩教授具有高深的造詣,他也是積極倡導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一位富有戰略思想的中西醫結合優秀專家。李恩教授是我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由他的五位中西醫結合博士、教授總結編寫的《李恩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研究》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科學地、全面地總結及論述我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領域的著作,該書在大量的理論論證、科學研究和長期實踐的基礎上,首次在學術界明確提出中西醫結合完整的醫學學科觀點及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

生于1929年的李恩從小就見證了那個年代中國的貧窮,在舊社會,貧窮和疾病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難兄弟,看著那些因為疾病卻無錢醫治的人們備受痛苦,李恩便立志學醫,后來他考上了河北醫學院。1957年畢業后,他留在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工作。雖然學的是西醫,但他對中醫有著特殊的興趣,在不斷的學習中,特別是通過58年的西醫學習中醫班,對于中西醫結合的認識不斷地深化。他認為,中醫與西醫能形成互補,結合起來將能更大的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形成一門新的醫學學科。從此,為他一步步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辛勤耕耘花開結碩果

1969年,李恩在當時的河北醫學院創辦腎病研究室,開始正式從事中西醫結合基礎和臨床的研究工作。他結合臨床工作,進行中醫腎藏象理論傳承的研究,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的理論,開展了有關骨質疏松、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老年性癡呆、精神分裂癥等的臨床研究。在他主持編寫的《中醫腎藏象理論傳承與現代研究》一書中,提出并系統論述了“腎――骨――髓――血――腦”一體論假說,發展了中醫腎本質內涵,為中醫學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個參考范例。

中西醫結合不是方法學,而是一門“學科”。李恩從學科的要素和本質切入,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科學定義: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一門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匯貫通,創建醫學理論新體系,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體醫學,簡稱中西醫結合。李恩提出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為“生物――自然――社會――心理――個體”,體現了中醫學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形神統一的整體觀,辨證施治的治療觀”。1981年,李恩參與創建了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1994年5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傳統醫學大會上,李恩的《中醫腎本質現代研究》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并被大會授予“世界傳統醫學功勛獎”。

作為中西醫結合專家,半個世紀來,李恩帶領科研團隊以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為指導,在充分運用西醫學理論與技術的基礎上,引進中醫學整體、宏觀的辨證理論與實踐,深入開展針對中醫腎本質內涵與現代醫學關系的研究。在腎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方面,李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眾多腎臟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腫瘤等方面也具有較高的造詣,在理論研究方面處于國內領先的地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李恩研制的“抗骨松沖劑”(丹杞顆粒),已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由邯鄲藥廠正式投入生產。通過全國專家鑒定,獲河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一等獎,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目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體健康卻下降了,在李恩教授所研究的領域,如骨質疏松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已成為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據李恩教授介紹,骨質疏松是一種全身性代謝骨病,表現為骨礦含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發生變化,骨的韌性降低,輕微外傷便可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發病率高,在代謝疾病中發病率之首,并隨年齡增高而增加。男性約為20%左右,60~70歲婦女有1/3患骨質疏松,而80歲以上可高達2/3的人患骨質疏松。根據“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與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于2008年10月20日的《骨質疏松防治中國白皮書》中宣布我國骨質疏松發病人數為6944萬人,骨量低于正常標準的為2 1億人。二者加起來,有近2.8億人處于骨質疏松的風險之中。

骨質疏松是多種原因所致的多種的病癥,其嚴重后果就是骨折,而且是多部位、多次性骨折,特別是髖部骨折,需長期臥床,帶來了許多并發癥,死亡率為15%~20%,用于治療骨質疏松和由于骨質疏松引起的骨折,消耗大量醫療費用。我國每年用于此項醫療費用估計超過100億人民幣,而美國每年為此耗資100~150億美元。

李恩教授根據骨質疏松分為的三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包括絕經后骨質疏松為I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為Ⅱ型)、繼發性骨質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和特發性骨質疏松(主要見于8~14歲青少年,與遺傳有關)。近些年來,李恩教授進行補腎中藥復方防治骨質疏松課題的研究,曾3次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立項,歷經20多年的基礎

和臨床研究,取得各項科研成果,其中“抗骨松”牌丹杞顆粒在于整體調節,為多環節、多靶點,相關集合作用,表現在:可以促進小腸鈣的吸收,提高血鈣水平;促進鈣向骨內轉移和骨膠原蛋白的合成,提高骨礦化和增強骨韌性;促進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減少尿鈣排出,維持血鈣濃度;延緩卵巢功能早衰,促進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平衡骨代謝,提高骨密度。對繼發性骨質疏松有標本兼治作用。如腎病、糖尿病引起的骨質疏松,從腎論治、對原發病和骨質疏松均有輔治療作用,李恩教授從腎論治骨質疏松癥不但使腎虛癥狀明顯改善,且骨礦含量、骨密度等指標的檢測亦可得到改善,證實了補腎中藥對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效果,體現了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巨大的潛力和優勢。

近些年,李恩教授主要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并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多項課題,他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腎――骨――髓――血――腦”一體論研究》,于2006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和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繼往開來譜寫新篇章

醫學目前正從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過渡,而中西醫結合醫學是實現這一過渡的“橋梁”,然而如何達到尊古而不拘泥,創新而不離宗?李恩教授認為任何學科的發展和創新都離不開“繼承發揚、互相滲透、引進借鑒和本身的自生殖性”,中西醫結合醫學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建立是在中醫和西醫發展中的結合,前進中的結合,提高中的結合。

李恩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目前處于從“論證階段”向“發展階段”過渡時期。學科體系建設有待完善,需要一批精通中醫和西醫、又具有人文、哲學、社會學底蘊的高素質的研究人才。1988年,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的支持和鼓勵下,李恩教授主持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中西醫結合學院一一河北中西醫結合學院。探索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為:“兩個基礎”(中西醫基礎分開上),

“一個臨床”(即中西醫結合著講,對照著講),以及“先西后中”教學程序。學校為全國基層培養了中西醫兩法治病的醫生兩千余人。在平時的教學中,他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能力,全面提高的綜合素質。

上一篇: 紀檢室半年工作總結 下一篇: 防震應急演練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高清 | 偷偷做久久久久久网站 | 在线天堂v亚洲综合a直播 | 思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