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8:12: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詩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詩歌是反映人的思想與情感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現實社會寫照。閱讀現代詩歌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文學修養,也能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水平。現代詩歌從不同方面揭示了社會蘊含的深刻哲理,這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詩歌的字里行間都蘊含深刻的內容,因此,在賞析過程中,對每一句都要仔細的揣摩,從而正確解讀詩歌的涵義。
一、通過詩歌背景找到解讀切入點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現代詩歌基本上選編的都是篇幅小,通俗易懂的名人作品。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只能淺顯的理解詩歌表層含義,而不能深入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因此,教師在現代詩歌的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介紹該詩歌的創作背景,學生理解詩歌的背景后就能正確解讀現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學生不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那么就不能夠理解詩歌的內涵以及不能把握作者的精神特點。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對即將學習詩歌的作者生平、作品的特點以及世人對他的評價等內容,接下來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應講解該詩歌的創作時間、創作背景等,這樣,學生對詩歌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能從更高的角度理解詩歌的內涵。
二、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詩歌能更好的集中反映現實社會生活,詩歌中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感情。它跟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更能體現社會生活,詩歌一般采用抒情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詩歌重在語言的精煉以及句子的和諧,講求節奏鮮明,閱讀詩歌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抒發自己的情感,而詩人常借助于詩歌來表達自己豪情壯志、寄托相思,因此,閱讀詩歌可以凈化我們的心靈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初中生在賞析詩歌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這樣學生才能把握詩歌的靈魂和主旨,才會真正體味到詩歌的意蘊。對于詩歌的賞析,首先要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創作由來等內容,然后解析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抱負,以及表述出對社會、人生的積極意義。學生在真正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后,就會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志向與抱負,從而樹立自己的理想目標,并為了自身的理想努力奮斗。
三、捕捉詩歌意象,感受其意境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作者通過特定的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以此來反映現實生活。在詩歌創作中,意象是整首詩歌的關鍵點。意: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象:指具體事物。意象是主觀思想與客觀形象相結合,所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因而,在現代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詩歌的意象,通過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經歷,再加上學生自己對詩歌的想象等這些方面的內容來挖掘詩歌真正的內涵,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意境美。
對于現代詩歌的賞析,學生應學會把握其意象,這樣對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有極大的幫助。比如對余光中《鄉愁》的賞析,學生就可以從詩歌中找到四個最有代表性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作者以這四個意象來推動對時間的發展,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懷念之情。學生捕捉到詩歌中的意象,就能領會詩人所抒發的愛國情懷。
四、體味詩歌語言的魅力
文學作品的好壞一部分原因是取決于語言應用是否得當,而詩歌又是極其講究語言的文學體裁,對于意境情感的表達以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都借助語言。詩歌語言的特點是平實質樸、樸素自然、含蓄雋永,含蓄委婉,要求用最簡潔的詞句傳達豐富的內容,比如,在余光中的《鄉愁》中分別用“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描寫了作者的人生,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四個階段變化。
五、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對于賞析詩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反復誦讀,誦讀可以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以及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誦讀是品味語言最好的手段,學生通過對詩歌的誦讀可以讀出詩人在詩歌中思想感情,深刻理解詩歌的意境。學生反復誦讀現代詩歌,可以誦讀出詩歌的音樂美。賞析詩歌的基礎就是引導學生直覺的感知,核心是調動學生的想象,即從指導學生誦讀,變成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美。
誦讀詩歌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確定詩歌的朗讀基調,即詩歌的態度感情,每首詩歌的情感基調都不同,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平和,比如在誦讀余光中的《鄉愁》時,就應深情、深沉的情感,因此,學生在誦讀時必須要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誦讀時要吐字清晰,讀準字音節奏,抑揚頓挫,把詩人傾注在詩歌中的情感讀出來,感受詩人的思想。現代詩歌的誦讀應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形成“我心中之詩”。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蘊之美,體味詩歌的意境。
六、總結
初中生對現代詩歌的賞析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要從各個角度去挖掘其內涵,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語言、意境、意象等方面去引導學生學會賞析現代詩歌,使學生感受到詩人在詩歌中真正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引領到更廣闊的詩歌天地中,去享受詩歌所帶來的美。
翻山越嶺神氣揚,
扛著國徽進村莊。
農家大院懸國徽,
巡回辦案解愁腸。
**
情法交融把案斷,
讓學生體會到現代詩歌押韻所帶來的美感,當然不是僅僅靠一兩首詩歌的教學就能完成的,還要向學生多提供一些押韻的詩歌,當然包括古體詩歌。只有誦讀多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獨特的音韻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產生熱愛現代詩歌的情感。
二、 讀出現代詩歌的節奏美
現代詩歌特殊的表達方式,有強烈的節奏感,詩歌的節奏美由此體現。教學中,沒有必要對學生講解這些理論,而是結合具體的詩句一起“敲打”詩歌的節奏。《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中有這樣的詩句:“讓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用絢麗的色彩/去描繪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在教學時,這種節奏感只有通過朗讀來呈現和感悟,如果學生對節奏的把握還不夠的話,這時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示范誦讀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先范讀,再讓學生充分朗讀,讓詩句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強化,并逐漸內化為學生心靈的節拍。
三、 再現現代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現代詩歌的靈魂所在,每一首現代詩歌都通過某些意向的疊加來表達特有的意境。在教學現代詩歌時,還不能僅僅依靠詩人所提供的文字符號,來獲得詩歌意境的體驗,還要搜索和挖掘隱藏在詩歌背后的、豐滿的、立體的信息資源,讀者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想象和補白,從而盡可能地再現和還原詩歌本身所要呈現的意境。《長城和運河》這首詩歌,以飽滿激昂的筆觸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和古代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而運河就在我們身邊,淮安是著名的運河之都,這樣,就讓學生對運河有了親切感。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追溯運河的起源,了解運河的發展歷史,體驗燦爛的運河文化,當學生獲得比較豐滿立體的意境體驗之后,再去誦讀這首詩歌,感受就會更加深刻了。
四、 感悟現代詩歌的修辭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主要可從三個方向來分析:第一,情趣培養原則。對于小學生而言,“現代詩歌”是很陌生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和文章形式,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情趣作為指引,那么,學生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情趣。第二,知人論詩原則。探析作者就是指教師在講授現代詩歌過程中,不要簡單的把詩歌的含義和內容介紹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了解詩歌作者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生活年代以及寫作時的心境等,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給學生。第三,邏輯思維養成原則。對于現代詩歌而言,往往在語言表達上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比較簡單,但是從邏輯結構的角度來看,學生掌握起來就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學生具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學生就會更容易掌握詩歌所描述的事件的時間順序及感情順序,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內涵有重要的意義。
二.現代詩歌教學方式探析
(一)興趣導學。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知識是以他們的興趣為主要導向的,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以興趣導學。在小學生的眼里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真實的,能真實的反饋。比如,孩子看到天上飛機走過的痕跡,他們會說那是飛機走過留下的腳印,而不會像大人那樣看到的是飛機噴氣留下的痕跡。這樣在現代詩歌教學過程中就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教師尊重學生的理解并把它們的理解加上一定的故事色彩,這樣孩子就會跟隨老師的引導去理解現代詩歌,尤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并不像傳統詩歌一樣重視押韻和規律,而是重視意向美和意向表現方式。
(二)想象導學。在詩歌中總是把各種景物同作者的情感相融合,所以,在優美的表達方式之下所蘊含的情感是非常深的,因此,要引導學生把表象下的情感抽離出來,這就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例如,學習《一株紫丁香》這首詩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閉上雙眼,教師進行有感情朗讀,并讓學生根據多媒體所播放的背景音樂展開想象,“幾個小伙伴踮起腳尖悄悄地走到老師窗前......孩子們把真誠的愛送進了老師的心田。”這時學生們就會感覺春天的陽光照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充滿了丁香花的香味,自己仿佛就是詩歌中那調皮而又真誠的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能夠感受到詩歌中主人公的真摯情感。
(三)情感導學。無論是經典古詩還是現代詩歌,其都是以各種人或事為依托的,在字里行間都蘊藏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就是詩歌的生命之所在。所以,教師要想提高詩歌的教學效果就要引導學生用情感去體驗情感。而不同情感支撐下的詩歌,其誦讀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長江之歌》一詩,所蘊含的情感就是大氣、奔放、激烈的感情,感染力是非常強的,在誦讀過程中就要吐字飽滿清晰,嗓音洪亮并飽含情感。而《一株紫丁香》中所蘊含的情感是細膩、輕微、柔軟的,所以,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感情,以詩歌中的情感脈搏為誦讀的節奏,控制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
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廊,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里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蒙的云霧。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
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2、 《鄉色酒》舒蘭。
賞析: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濃的現代小詩。說它淡,淡在詩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說它濃,濃在詩情,濃濃的相思,濃濃的鄉愁。仔細品嘗這杯《鄉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6-0190-02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蒼白的軀殼,而文化是怎樣來傳遞和表達,毫無疑問,是語言和文字,它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傳聲筒,通過多姿多彩的語言文字描寫,我們可以聆聽歷史的回聲,可以捕捉時代的氣息,可以掀開未來的蓋頭,而在其中占重要位置的現代詩歌,又是我們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現代詩文,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都至關重要,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現代詩文教學。
一、現代詩歌教學的意義
學習現代詩歌不僅能夠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存,提高應用能力,還能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學識修養,是了解和體悟文化的必備能力。
(一)了解現代詩歌,增強文學修養
一個人必備多種素養才能夠完美,有人格素養、心理素養、情感素養,而如果要有內涵和氣質,要言語得體,思維縝密,還必須具備知識素養,文學素養是其中之一,多學習現代詩歌,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文學常識。
(二)學習鑒賞詩文,提高鑒賞能力
生活中,美的事物會覺得賞心悅目,分離會感到悲傷,歡聚會其樂融融。這些都是因為身在其中所思所感的原因,而現代詩歌也都是作者的經歷和感受,只要閱讀作品時能細心體會作者的感情,體會不同的人生,就會感悟到紛繁的現代生活,提高鑒賞美、體悟美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詩歌所體現的思想美、語言美、意象美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與作者達成共鳴,去補充文章中留下的空白。
(三)增加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選入教材的現代詩歌都是在語言、語法上面比較規范的文章,通過學習不僅可以積累一定的語文專業知識,而且給寫作知識也提供了相應的借鑒。現代詩文大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體會,恰好符合現作要求的構思上的“與眾不同”,立意新,題材廣等要求,正是要求學生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靈的基礎上,沖破陳舊的思維模式,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李紅波學者的一句話“讓孩子有會觀察的眼睛,能體驗的心靈,他們會在單調的地方,發現五顏六色,會在索然無味的事件中發現樂趣。”[1]89這無疑是與現代詩文交相呼應的。
二、現代詩歌教學現狀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更加注重個人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強調在語文學習上注重積累,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培養鑒賞現代詩文的濃厚興趣,豐富自身閱歷和個人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中科院文學院研究所研究員楊義先生對理想中的語文教學作了如下充滿詩意的描述:“語文學習應該讓學生具有文學的感覺、藝術的感覺、美的感覺,要通過語文教學,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語文課堂應該彌漫著濃濃的詩意,充滿著個性的自由,洋溢著厚重的人文氣息,這里有情意的對流,愛憎的碰撞,真情的歡歌,這里有哲理的啟迪,思想的點燃,認識的升華,這里還有趣味養成,美感熏陶,價值的認定。”[2]9楊義先生的這段話也確是對現代詩文教學意義的精辟概括。
目前現代詩文教學中有比較突出的優點,比如教材中現代詩文篇幅加大,新課程實施以前,老教材中現代詩文篇目相對其他文體是極為缺失的。以詩歌為例,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接觸的新詩不過七八首,且范圍有限,多以、郭沫若、聞一多的作品為主。新課程下,各地教材增加了現當代詩人如徐志摩、戴望舒、舒婷等人的作品;現在師生也普遍重視現代詩文教學,表現為現代詩文的教學課時加多,方法相對完善,從視覺聽覺方面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悟其中蘊含的思想;而且目前師生的鑒賞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傳統教學思想下,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只求“學會”,不求“會學”,疏于自身能力的提升,開始重視現代詩歌的審美性,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詩文的特色。
現代詩文教學取得很明顯的成績,但仍存在相關問題,比如現在的教育理念還是很落后,表現在教學目標單一模糊不清,只是提出一些表面、形式化的教學目標,高慎英學者提出的“有效學習”是這樣描述的,教學目標應明確,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切合兒童的身心的發展水平,并有合適的評價方法和機制[3]。另一方面表現在教學環境上,現在的教師在現代詩文教學上都是單一的方法,重“灌術”而非藝術,只是“一言堂”,毫無生趣可言,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該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詩詞的意境始終是和詩人的情感一致的,正值花季的學生沒有更多的人生經歷,知識積累比較少,缺少必要的知識儲備,很難理解詩人的情懷;最后就是對現代教學技術運用,音頻,視頻,配樂朗誦,課件的運用,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體會到畫之美,歌之韻,而且還能走進作者的心靈,體會深邃雋永的意境。劉建初學者在文章中提到現代教學資源的優勢,他提到“真正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另外還可以通過轉變教學模式,即由傳統的教師——學生模式轉變為教師——媒體——學生模式,實現師生行為角色的轉變,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啟發者和引導者”[4]。
三、詩歌教學之我見
現代詩歌教學是一個適合溝通創新的教學科目,所以不能只注重課堂上的講解和聽講,應從多方面實施教學工作,我認為可開設兩個課堂,具體如下。
(一)第一課堂
1.讀——詩歌教學之魂
所有的語文教學都不應該離開讀,現代詩歌注重體會和感悟,更應該把讀放在首位,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或者朗讀,才能更好地進入作品世界,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審美能力,現代詩文的教學要求閱讀主體的融入,講求氛圍的浸潤,沒有閱讀的引導,那情味就出不來。葉圣陶先生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5]342,如余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等,作者或真摯或凄婉或清涼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靠一個“讀”字去體會的,反復誦讀后,學生不得不嘆服中國詩詞的神韻,并且陶醉于其中。
2.品——詩文教學之軀
現代詩文重在感悟,理解詩文,仔細品味很重要。品是發現,是咀嚼,是感受。品離不開讀,先讀后品,品后再讀,讀讀品品,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習現代詩文必不可少的,品就是在對作品整體把握的基礎上,來對作品中那些閃閃發光的東西進行鑒賞,用對妙詞妙句的品讀,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獨到之處,積累精妙的語言。
3.寫——詩文教學之歸宿
現代詩文教學離不開寫,在閱讀和品味了詩文的意蘊后,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感悟,就必須讓學生嘗試寫作,夏承虞在其《語文教學資料》中說得很到位,“寫是為了更好地讀,學生在寫作時能有自己切身的思考和體會,因此再回到學習作品時就更容易入情入景,和作者進行交流,產生共鳴”[6]68。語文學習的各個部分是一個聯系的整體,應注重綜合性學習,在誦讀品味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進而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第二課堂
1.擴大閱讀
課外閱讀中外優秀的現代詩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求作品的豐富意蘊,比較中外作品的差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思想差異,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課外閱讀是對課堂知識的拓展和運用,大量的課外閱讀能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能補充學生的知識儲存,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專題講座
開展現代詩文專題講座,能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了解現代詩文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動態,豐富知識儲備,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居里夫人說:“對于某種新奇的現象,給了它一種解釋之后,許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卻并不滿足,他們說不定還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滿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創造性的奇跡也就可能出現。
3.撰寫評論
要對現代詩歌進行撰寫評論,就必須對詩歌有深入的體會和感受,學生只有對作品仔細閱讀,深入思考,才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論,教師在這方面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給學生多作指導和分析。撰寫的評論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心得,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還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現代詩文的熱情,最終能夠深刻理解學習現代詩文的重要意義。
4.朗誦比賽
現代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能夠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誦讀也就成為有效的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示范朗讀,學生模仿自由朗讀,學生試讀,學生齊讀的教學流程來進行誦讀這一環節。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可挑戰同學,也可挑戰老師,調動學生學習現代詩文的熱情,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對現代詩文有更好的體驗,感染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性情,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純真趣味,提高文學素養的目的。
5.嘗試創作
讓學生動手創作現代詩文,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現代詩文教學完成后,學生往往躍躍欲試,自我寫作的熱情很高,教師此時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練習時,可將口頭作文與書面作文相結合,口頭作文,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詩文的過程中,可采用討論的指導方式,讓學生一起將學習詩文的感受在課堂上交流,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萌發求知的欲望,當學生的練習有了一定的成效后,則可鼓勵學生放手去寫,不要限制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東西。
語文課堂應該充滿詩情和溫婉含蓄的意境,而現代詩歌教學更要體現這一點,當形式與內容完美契合后,便會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這正是我們教學所需要的理想生成。望而卻步,循環往復的教學方法應該調節,大膽創新,新型課堂才是當下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李紅波.用形象說話,魅力無窮[J].語文建設,2007,(10).
[2]秦志強,陳明華.價值引領:語文教學的精神內核[J].語文教學之友,2006,(4).
[3]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關于母親節現代詩歌一媽媽的愛,是一雙雙長長的筷子,
給我夾好吃的菜;
媽媽的愛,是一個個彩色的皮筋兒,
給我扎漂亮的辮子;
媽媽的愛,是一把撐開的雨傘,
為我遮風擋雨;
媽媽的愛,是一本本精彩的故事書,
給我講動聽的故事;
媽媽的愛,是一支支細細的鉛筆,
教我寫規范的字;
媽媽的愛,是關心的眼淚,
我勇敢地在打針,媽媽卻在心疼地哭;
媽媽的愛,是溫暖的懷抱,
讓我舒舒服服地睡著。
我愛您,媽媽!
關于母親節現代詩歌二五月的所有花香齊齊感恩
暮春的陽光也柔和起來
播種親情,收獲真愛
今天,我為母親祝福
母親節,母親結
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在夢里,在醒來的剎那
從我的記憶和心事里涌起
是的,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的一切都是母親賜予的
為了眼里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母親耗費了一生的努力
那寬厚的臂彎里瀉下的無盡濃情
我將用一生去解讀
母親啊,你的額頭為什么總掛著笑?
停下忙碌,給母親一點時間
這當然不是母親要的
但是我必須給
只索取不回報,不是母親
更不是母親的兒女
那償還不清的恩情
我只能用空白的長短句
沿著我來時的路,尋你
我愛你,母親
你堅毅的生命早已注入我的身體
當歲月帶走你的黑發
讓你的目光變得渾濁
我,將用你給我的生命四季
長成參天大樹
任你采摘,為你遮風避雨
關于母親節現代詩歌三當我病了我想到媽媽
那被病魔奴役的身體
疲倦而又痛苦地活著
不是在病榻上,而是
扛著滿懷希望的鋤頭
在田間清理著生活的雜草
或是,捏一根纖細的針兒
縫補著歲月遺下的漏洞
不然,就挑起沉重的水桶
將流逝的光陰擔回家里
病魔一刻不離的跟著媽媽
嚙噬著越來越少的日子
沒有人喜歡病痛的生活
一次小小的感冒
我就要詛咒好幾天
媽媽總是無怨無悔
用羸弱的身體支撐著
艱辛,還有我的幸福
陰沉的天空壓在我的心頭
我聽見媽媽骨骼的鈍響
就像來自地獄魔鬼街的嗚咽
我愿意前往那里,媽媽
關于母親節現代詩歌四一張老照片上
兩個烏黑的麻花辮子,映著
青春的容顏,漂亮
我愛,這年輕貌美的你
愛你一汪清泉的眼睛
愛你神采飛揚的笑顏
愛你曾經的嫵媚動人
操持家務,準備飯菜
下地勞作,教導我們
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直至今天,未停
我愛,這辛苦操勞的你
愛你菩薩低眉的善良
愛你大愛如斯的包容
愛你給予我的一切
如今,你滿頭花白
我仍未對你說過,我愛你
可我深深地知道
我愛,你漸深的皺紋,下垂的嘴角
愛你帶有老年斑的容顏
愛你染了眼疾的雙眼
愛你那布滿粗繭的雙手
愛你不再挺直的腰身
說出那三個字
代表不了我的愛
對你的愛,一直在我心里
關于母親節現代詩歌五我慣于昂首闊步,兩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點執拗倔強;
即使國王跟我面對面相望,
我也不會低垂下我的眼簾。
可是,慈母啊,我要對你直言:
盡管我的傲氣是如此剛強,
一到你的幸福的親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縮不前。
你有滲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飄向日月星辰,
是這種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憶往事真使我感到難過,
[印度]泰戈爾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著折下來的小樹枝兒。
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著那根折下來的小樹枝兒。
我正忙著算賬,一小時一小時在那里加疊數字。
也許你在看我,想道:“這種好沒趣的游戲,竟把你的一早晨的好時間浪費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會神玩耍樹枝兒與泥餅的方法了。
我尋求貴重的玩具,收集金塊與銀塊。
你呢,無論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樂的游戲,我呢,卻把我的時間與力氣都浪費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東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獨木船里掙扎著要航過欲望之海,竟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戲了。
(選自《泰戈爾詩選》)
賞析
泰戈爾的散文詩清新優美,含蓄雋永,全詩如同與孩子在進行心靈對話,充滿了純潔的童真與可愛的童趣。作者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大人忙著算賬,沉迷于尋求金錢與利益,孩子則沉醉于樹枝兒與泥餅游戲的不同的生活狀態。兩相對照,突出了兒童心靈的天真可愛和純潔美麗,表達了作者對童心的頌揚和對理想世界的向往。詩歌語言含蓄深邃,引人深思,尤其能啟迪人們去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
詩歌二
輪椅上的夢
張海迪
秋天的樹林,
風在沙沙地響,
金色的葉片閃閃發光,
一片片緩緩飄落,
如同金色的蝴蝶翩翩飛舞。
落滿樹葉的一條路,
跑來一個快樂的女孩兒。
風把她的長發向后飄起,
女孩兒一邊跑一邊笑。
她歡笑著跑進一條小河,
溫暖的河水淙淙地流淌。
女孩兒快樂地奔跑,
她的腳下濺起白色的水花。
天上飛過一群歡唱的小鳥,
女孩兒大笑著追它們,
和它們賽跑。
女孩兒不停地跑,
追著小鳥,追著小鳥的歡唱。
女孩兒的笑聲穿透了陽光的迷蒙,
她不顧一切地跑,
河水喧嘩著,
世界開滿了花,
女孩兒永遠不停地奔跑,奔跑……
(選自《輪椅上的夢》,有刪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7-0-02
現代詩歌形態多樣,流派紛呈。讀者的趣味不同,進入作品的方式也有差異。寬泛地說,古今中外,都有以品評鑒賞為主要內容的細讀詩歌的方法。中國古典詩話詩論中,對于詩歌用字、聲律、句法、結構等方面細致入微的推敲、咀嚼,隨處可見,令人回味。大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新批評理論被系統地譯介到國內,有意識地用細讀法解讀現代漢語詩歌,成為當時詩歌批評的一個顯著特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細讀重新受到關注,特別是在學院里,被當作訓練、培養學生文學批評素養、能力的基本手段。
下面,我們將以顧城的《遠和近》為例,運用細讀的基本原則,具體看看細讀是怎樣進行的。
“細讀”作品示例
《遠和近》只有六行二十個字: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為便于討論,我們先提出三個問題,再逐一分析:(1)這首詩傳達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詩中的“你”和“我”是怎樣的一種關系?(2)“遠”和“近”在詩中有怎樣的意味?(3)在語境中,“云”有何意蘊?
關于第一個問題。從直感上說,這是一首表達“你”與“我”之間特殊感情的詩,兩人的關系具有特定性。首先從建行的特征看,全詩僅六行,其中“你”字單占一行,顯然有突出、強調的意思。另外我們知道,在朗讀(默讀)詩歌時,單占一行的字會引起較長時間的停頓,這種停頓本身也是一種突出、強調:既突出“你”在全詩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全詩六行中,有四行是兩兩對應的,只在個別地方換字。這使得“你”和“我覺得”兩行無形中形成呼應。這種呼應,既是由建行特征引發的讀者對詩行排列的視覺感應,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覺(“覺得”)是以“你”為中心的。如果覺得上述解讀比較勉強的話,我們試著重新排列一下詩行: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很明顯,重新排列詩行后,詩的表意功能沒有變化,但“表情”功能則弱化了許多。因為:(1)取消單獨占行后,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你”和“我覺得”的呼應關系都不復存在。(2)由于單獨占行而在讀者那里引起的對“你”,包括對“我覺得”的突出、強調作用也消失了;朗讀或默讀時的停頓時間自然也縮短了許多。而且,從表意層說,“我覺得”其實是多余的;因為在語境中,肯定是“我”而不是其他人“覺得”。假設重新排列詩行后,刪去“我覺得”三個字,對表義不會有什么影響: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甚至某種程度上,詩的語言顯得更加簡潔。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強調“我覺得”?如果從作品自身著眼,除了要在詩行結構上形成呼應外,詩人也借此傳遞“你”和“我”之間非同一般的關系。(3)“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的舉動,也許是漫不經心的,沒有什么微言大義,但“我”卻十分在意“你”的一舉一動;不僅在意,而且敏感,是從瞬間的動作和飄忽的眼神中,捕捉到“你”的隱蔽的感情信息。詩人為我們展示了兩個――也是兩個人的――世界:一個是“你”的。對此,詩人只是客觀描摹“你”的舉動,沒有摻入任何“我”的主觀因素。第一節中,“你”是一個獨立的、不受干擾的存在,行為也是自在的。另一個當然是“我”的,是“我”的心理世界,是“我”對“你”的自在世界的感受,是某種介入。“我覺得”之后凸顯的是“我”的自主世界,很主觀,甚至相當武斷。因為不論“你”贊同還是反對,也不論“你”的看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只要“我覺得”是這樣就夠了。這一方面表明“我”對“你”的一點一滴的在乎,也說明“我”對自己內心感受的看重。這兩個世界,一個自在,一個自主,同樣的平等、獨立,同樣的值得尊重。當然,作為此詩的“抒情者”,詩的重心是落在“我覺得”之后,演繹出兩個彼此獨立的世界之間一場無聲的內心沖突。由此也進一步證明,“我覺得”無論在詩的結構還是含蘊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分析,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是:《遠與近》是一首表達戀情的詩,既單純又復雜。
關于第二個問題。在分析“遠”和“近”的意味之前,首先明確,它們是“我覺得”的結果,來自“我”的內心感受,也可以說是一種直覺;是“我”賦予“你”看的舉動的,也就是說,沒有“我”的“覺得”,“你”看“我”和看“云”的舉動無以顯現,“遠”和“近”的差異更無從談起。前面說過,詩的第一節保持了“你”的世界的獨立性、自在性,沒有摻入“我”的任何主觀因素;而第二節則純然是“我”對“你”的舉動的主觀感覺,是“我”的心理活動的呈現。所以,“遠”和“近”表達的不是物理距離,而是心理距離。從物理距離說,“你”看“我”是近的,“你”看“云”是遠的,但從心理距離說正好相反――詩意往往是從違反常識、常理的地方開始的,是對日常生活經驗的“陌生化”。物理距離一般來說是恒定的、可以度量的,心理距離則是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不過,這并沒有超越常識、常理的范疇。關鍵在于,用來作“遠”和“近”比較的兩方是不“對等”的、異質的――一個是人,一個是自然物象,表面上似乎不存在可比性,除非詩人將云擬人化。但詩中對“云”沒有作任何修辭處理,也沒有任何修飾性的界定。那么,“我”和“云”怎么比較?此外,為什么是“云”而不是其他的自然物象,成為了“我”的對立面?這個問題先提出,下面分析“云”的意蘊時再討論。
“遠”和“近”是心理距離,本就模糊,只可意會;詩人又加上程度副詞“很”,固然有音節上的考慮(將單音詞變為雙音詞,更和諧上口),卻使這種心理距離變得越發模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有了“很”之后,讀者對“你”一“我”與“你”―“云”之間差距的感受,仿佛更為明晰,也仿佛更為強烈,雖然依舊無法量化。這是詩帶給我們的很難言語的奇異感受。
如果結合詩的語言特點,全詩使用的是最單純的人稱代詞、名詞和動詞,是漢語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詞匯,幾乎沒有修飾,但卻使用了兩個副詞:一是表示時間的“一會”,一是表示程度的“很”。表示程度加深、加強的副詞“很”,實際上有“越來越”的含義,本身有“動”的趨向,有“綿長”的意味。它將“一會看”這種視覺上的短暫,轉化為心理感覺上的綿遠悠長。同時,“遠”與“近”這兩個詞的語音與語義也有著奇妙的聯系:“遠”的第三聲(悠長),“近”的第四聲(短促),與它們各自的語義非常吻合。聲調與語義的協調,是漢語特有的,古詩中的例子很多。倘若不是出現在詩歌中,我們可能不會知覺到這種聯系;正是詩歌喚醒、挽救了我們對語言、對一個一個字的敏銳感知。
結合上述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最后兩句詩有著不盡的余響: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很遠,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很近,很近……
下面解讀第三個問題:關于“云”的意蘊。
按照龐德關于“意象”(image)的定義,即“在一剎那間呈現出來的理智與情感的復合物”,云是這首詩唯一的意象。而按照艾略特的說法,云是詩人找到的抒感的“客觀對應物”(obiectivecorrelative):“表達情感的唯一的藝術方式便是為這個情感尋找一個客觀對應物,換言之,一組物象,一個情境,一連串事件被轉變成這個情感表達的公式。于是,這些訴諸感官經驗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現,那個情感便立刻被呼喚出來了。”他認為“詩不是放縱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一方面是說詩人沒有什么純粹的個人情感或個性可言,另一方面是說,詩人不能在詩中直接宣泄情感,而要通過發現“客觀對應物”來間接表達;直接宣泄造成情感的單一,間接表達則會引起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意象”和“客觀對應物”這兩個概念都強調物象的重要性,但后者比前者的包容性要大一些,不只是一個,而可能是一組;不只是物象,也包括情境或事件。
云這個意象極單純,極平常,但它使一首小詩獲得了極大的情感和意蘊上的張力。在閱讀過程中,它實際上調動了我們兩方面的經驗:一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對云的觀察和感悟。一般人在兩種情況下看云,一是在不諳世事或涉世不深的童年少年時代,云寄托了向往,給予了愉悅;一是進入社會之后,人只有在擺脫了世俗羈絆,有閑情逸致的時候,才會坐下來靜靜看云。這兩種情況都說明天上的云與地上的生活是對立的、完全不同的。二是我們儲備的閱讀經驗,即在長期閱讀中積累的對有關云的各種文化含蘊的理解。那些在文學經典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如“月”“秋”“蝴蝶”等等,往往攜帶大量的“文化信息”和詩性因素。后者積累的厚薄,有時直接影響我們對詩的閱讀能力的深淺。
“細讀"的含義、特征和局限
我們知道,《遠和近》是顧城的代表作,除收入顧城各種詩集外,一般的朦朧詩選本都會選,如早期的《朦朧詩選》和最新的《新編朦朧詩選》。顧城身后增補的《顧城的詩》,封面選用了兩首詩,一首是《一代人》,一首就是《遠和近》,可見它在詩人創作歷程中的代表性。它最初和《在夕光里》《雨行》《泡影》《感覺》《弧線》一道,以《小詩六首》為題公開發表于《詩刊》一九八零年第十期(選人首屆“青春詩會”)。在所附“詩觀”里詩人如是說:
我愛美,酷愛一種純凈的美,新生的美。
我總是長久地凝望著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韓美林的童話世界,深深感到一種凈化的愉快。
我渴望進入這樣一種美的藝術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畫下來,獻給人民,獻給人類。
我生活,我寫作,我尋找美并表現美,這就是我的目的。
我所感覺的世界,在藝術的范疇內,要比物質的表象更真實。藝術的感覺,不是皮尺,不是光譜分析儀,更不是帶鎂光的鏡頭。
我一直不太能欣賞現代詩歌,除一些個別的以外,說起來這倒是很無奈的事。現代詩人中我能夠欣賞的也只有徐志摩、席慕容等人的詩,再有就是我偶然讀過的一些無名作家的作品。對于這些詩歌作品,我是完全憑自己的感覺去喜歡與不喜歡,喜歡的我會有感知。比如我讀過的一首詩《遠星》,其中有幾句是:夢眼瑩瑩伴我幾度春,溫柔依然是舊時的云鬢,納涼可記得兒時的花陰,早春折梅寄與檻外人。這首詩,后來我上網查過,竟找不到這首詩,也不知是誰寫的。但我覺得很有禪意、很美,很有意境。
中國有一時曾經流行過朦朧詩派。很興盛的樣子。但我卻讀不來。我讀過致橡樹、雙桅船,是很有名氣的詩人舒婷寫的,但沒有什么感覺,至今也沒有記住一句。不喜歡現代的朦朧詩。但對唐詩里的朦朧,我還是非常喜歡的。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可謂朦朧,我喜歡。李商隱的君門難進之辭,隱晦、朦朧,但我能讀出清冷的美感和詩意。去圖書館讀雜志那陣,我也曾翻看過詩刊,但多半我都不能欣賞,所以我很少讀詩。所讀的一點點,一般也都是在其它刊物上偶爾看到的。喜歡的記了下來,有的一首詩里只記下幾句,說明我只喜歡這幾句。而不喜歡的呢,當然也就不會有什么記憶和印象了。
泰戈爾的兩本詩集放在家中很久,我也沒有認真去讀。2006年我去南方漫游時,隨身帶有泰戈爾的一本詩集。我以為泰戈爾是世界公認的大詩人,詩歌藝術不成問題,有時間應該很好地去讀一番。培養一下對于現代詩歌的興趣。但直到南方之旅回來,我也未培養起對詩歌的興趣。那本詩集,在南方的旅館里我也只是翻翻而已,回到家后又成了陳列品了。現在恐怕早已又蒙了一層灰塵了吧。
沒辦法,實在不能欣賞,我也就放棄了讀現代詩歌的想法。還是讀唐詩吧,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峰,數量多,藝術價值也高。愛情詩、詠史詩、田園詩、邊塞詩,五花八門,一個人讀一輩子也未必能讀盡。對于我,在唐詩的長河里徜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