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0 14:47: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工作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會工作論文

篇(1)

第三、專業社會工作社團有廣泛的組織力量與成員,以這些成員為骨干可以與社會工作者進行交流合作,可以與社會各個階層的群眾與個人產生互動效果,從而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及社會問題的變化發展,而且同樣可以增進各個區域的各種職能的社會工作者在跨領域地交流互換,提高工作效率。即“交流性”與“促進性”的功能。

當然一個專業的社會工作社團肯定還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在人事利用,籌集資金,發起救助活動等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方面。

(二)

進行有針對性,廣泛的社會宣傳

(1)針對性宣傳——即“骨干論”

篇(2)

二、理論基礎分析

本項目采用的是小組工作方法,屬于發展性小組。小組工作旨在以人際間的依存互動關系為基礎,通過專業的小組活動過程來恢復和增強個人的、團體的社會功能,進而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在此小組工作中運用的是互動模式,它是基于人與環境和人際之間的關系而建立的,旨在通過互動發掘自身潛能,促使成員在小組中得到成長,增強社會功能,提升發展能力。焦點在于互動關系及其效果。其理論主要源于發展心理學、小組動力學理論等。評估理論。主要包括對問題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統的評估分析,需求分析,所在環境的分析。該項目依據評估理論,對服務對象的現實狀況和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解和評估,進而分析其最主要的需求,按其需求設計項目,保障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人格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嬰兒最早形成本我,在幼兒期(3歲)以現實為取向發展自我,6歲才發展道德取向的超我。自我是兩者的調停者,是性格的核心部分,知指人進行合乎實際和邏輯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出滿足需要的行動規則。金種子項目的服務對象為3-6歲流動兒童,根據人格發展理論,對為他們提供全能發展活動,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自我,從而知道社會化,促進人格發展。社會支持理論。依據社會支持理論的觀點,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能夠越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又可以分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包括個人的自我功能和應對能力,后者是指個人社會網絡中的廣度和網絡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會支持功能的程度。“金種子”項目社會工作者致力于通過為社區提供志愿者資源,與服務對象結對等形式,給他們以必要的幫助,幫助他們擴大社會網絡資源,提高其利用社會網絡的能力。增能理論:增能理論認為,個人無力感是由于環境的排擠和壓迫產生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障礙,使人無法發揮其功能,但這種障礙可以消除。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過共同的活動幫助服務對象除去環境的壓制和他們的無力感,使他們獲得能力,并能正常發揮他們的社會功能。金種子項目通過小組活動的開展,促進服務對象間\服務對象與社會資源建的互動,提升其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項目目標

1.總體目標。金種子——流動學前兒童“全人”發展計劃項目開展以來,主要通過專業的社工為流動學前兒童提供“全人“教育,并借助專業育兒專家為外來務工家庭傳遞科學育兒的發展理念。其中,項目的總體目標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是為流動學前兒童提供“全人”教育。流動兒童因家庭居住場所的不確定,父母工作的不穩定,在獲得幼兒教育、生活照顧、學習興趣培養等方面的機會較城市兒童來說更少。為了減少其中的差距,促使流動兒童也獲得更多的學習、培養機會,項目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實際的平臺,能夠讓流動兒童獲得“全人”發展的有效機會。其次是為外來務工家庭傳遞科學育兒的發展理念。“金種子”項目的開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來務工家庭在科學文化、育兒知識方面的缺失。通過家長、兒童、社工、專家、社區等多方位互動,資源的共享,彌補了流動學前兒童幼教資源不足的問題,使得家長能夠獲得科學有效的育兒理念。再次是增強外來務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創投的公益性質充分體現了社會、政府對于流動家庭及其子女的關愛,社工的介入作為公益傳播的中介,在項目實施的同時融入了專業的社工理念和專業方法,更有效地推動項目被服務對象接納認同。并且增強外來務工家庭城市融入感,減少隔閡,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促進了社會的和諧。2.目標人群的設定。“金種子”流動兒童全人發展計劃的目標設定主要有以下三點:流動兒童,受益群體屬于外來流動人口;學前兒童,受益群體處于學前兒童,年齡基本上在3-6歲;入托入園存在困難的人群。后在因為項目開展社區的具體情況,流動兒童數量明顯不足,將目標人群更改為新蘇州市民,即由外地遷居至蘇州居住的市民,一定程度上放寬項目服務對象的條件,但在實際上仍堅持著本項目的總體目標。直接受益人群為60人,包括30位流動兒童及每次參加活動的一位家長。間接受益人群為300人,包括流動兒童家庭成員和相關人群。3.目標達成的方式。“金種子”項目以“全人教育”為項目設計理念,通過組織包括兒童心理、生理、教育、醫學專家學者等組成的專業團隊,以兒童社會工作為實踐方法,為流動學前兒童提供全面和整體的發展計劃。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實施的專業團隊主要由實施團隊和支持團隊構成,由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教授和碩士生作為實施團對負責項目的日常活動的具體操作;國家心理咨詢師、婦科主任醫師、學前教育一線教師、兒童文學家、運動學教授等專業專家團隊提供項目理論支持和專業指導,同時也會為家長開展講座,為實施團隊提供顧問咨詢。兩個團隊利用各自所長,針對項目開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問題進行分工協作式地解決,社工積極調動各類社會資源,為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資源豐富的流動兒童“全人”發展支持。4.服務環境及品質。“金種子”項目落地于蘇州市滄浪新城兒童友好家園中。項目組開展活動主要使用兒童友好家園的活動室、社區會議室以及心理保健室。同時社區在物資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利用原社區中已有的軟墊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社區中建設的繪本、道具、文具等用品,項目組成員開展了更多形式的活動。

篇(3)

二、論文的具體要求:

根據社會工作的培養目標我們對06級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論文提出如下要求

1、論文內容必須與專業發展方向密切相關,論文不能偏離專業方向

2、論文必須要反映學生自己的專業水平,以調查研究報告為主要形式

3、以來理論分析為重要內容的文章,必須體現撰寫者的實際理論水平,堅決杜絕網上拼湊與抄襲他人的文章

4、論文字數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為宜;

5、一些題目的范圍較大,撰寫文章和與指導教師溝通的過程中,盡量把題目具體化。避免過分空洞與小馬拉大車的現象的出現。

1. 個案管理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2. 社會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3. 校園學生文化現狀調查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4. 大學學校社會工作需求的實證研究

5. 大學教育本質研究:社會工作學的視角

6. 網絡技術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方法革新的

7. 社會工作在學生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8. 司法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在社區矯正中的職責與分工

9. 二本院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學生視角

10. 上海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1. 上海農民工子弟學校社會工作現狀調查

12. 社會工作課程對學生自我成長的價值與影響:一種質性研究

13. 大學生就業困惑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14. 上海地區社會工作者生存現狀調查

15. 藝術教育在社會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16. 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7. 上海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8. 上海市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9. 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

20.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

21. 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問題研究

22. 生育保險問題研究

23. 工傷保險問題研究

24. 社區教育與新市民轉換研究

25. 社區教育與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研究

26.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適應性研究

27.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融入研究

28. 80后婚戀觀調查

29. 社會工作在家庭問題中的介入

30. 社會變遷與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為例

31. 老年婚姻問題調查與研究

32. 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

33. 空巢家庭狀況與研究

34. 老年社會工作案例研究

35. 養老機構狀況調查 36. 社會工作價值觀、沖突與對策研究

37. 社會工作方法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38. 社會工作價值觀在戒毒工作中的經驗與分析

39. 醫療社會工作的個案研究

40. 我國醫療社會工作的發展、問題與對策

41. 中外醫療社會工作比較研究

42. 城市老年人社區福利服務調查與路徑研究

43. 勞動爭議的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

44. 社會工作行政方法與企業管理影響機制研究

45.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基本要素與困境分析研究

46. 社區資源對城市養老方式的影響

47. 職業化背景下的社會工作教育的回應

48. 上海社區建設研究

49. 上海社區服務發展研究

50.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研究

51. 上海外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

52. 上海征地農民保障問題研究

53. 上海養老機構發展研究

54. 上海養老設施發展研究

55. 上海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狀況調查

56. 外來民工子弟享受上海義務教育情況調查

57. 在校大學生專業意識與轉換專業的困境調查

58. 上海外來移民史個案調查

59. 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

60. 改革以來城市鄰里關系的變化

61. 城市家庭代際之間的沖突與一致

62. 城市市民社會發展公平感調查

63. 上海城市青年世博會參與研究

64. 上海市民世博會態度研究

65. 上海市民對外來農民工態度認知研究

66. 上海市民對釣魚事件的認知研究

67. 市民對子女教育的認知研究

68. 上海市民養老方式的選擇

69. 上海市民對房價認知研究

70. 上海市民與社區關系研究

71. 社會(群眾)組織研究——以**組織為案例

72. 房產改革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3. 社區鄰里關系調查

74. 互聯網與社區生活

75. 社區建設與市民生活(社區建設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6. 居民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7. 居民委員會選舉調查

78. 業主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9. 業主委員會選舉調查

80. 市民維權行動調查

81. 世博會對上海市城市文化資本的影響

82. “月光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3. “啃老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4. 90后大學生的就業觀研究

85. 90后大學生的消費觀研究

86. ?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7.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認同研究

篇(4)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伴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不斷顯現,社會工作在近年來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不僅開始走向現實,而且開始走向職業化和專業化。如,很多地方的黨委和政府專門成立了社會工作委員會。2004年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聯合頒發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高校大量建立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師資格認證考試順利推進,等等。這些舉措在現實社會中初步起到了明顯作用,為社會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但由于我國恢復社會工作的時間較短,社會環境和背景又十分復雜,因而社會工作的發展還存在著以下不足之處。

一、社會認知度較低

在不少發達國家當中,社會工作者有著很高的職業威望和社會地位。每一千人擁有多少社會工作者往往被看作是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化的標志。盡管近年來國內十分重視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但是人們對于社會工作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對象的理解依然十分模糊,有的將社會工作等同于民政工作或是社會兼職,有的將社會工作者等同于義工。

社會工作之所以認知度低,究其主要原因,還是社會工作沒有真正得到應有的重視。首先,社會工作這個專業在國內發展的時間不長,國家尚未為社會工作專業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崗位定位不夠明確。其次,以社會工作為熱點的社會輿論也相對比較少,這使得公眾對于社會工作維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作用了解很少。再次,國內的社會工作者多局限在基層行政部門從事工作,而在社會工作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其他領域,如司法系統、企業、學校和醫院等,由于人們對社會工作所知甚少,分類化的社會工作尚未大規模展開,社會工作還難以介入。

二、社會工作與政府的關系過于緊密。缺乏相對獨立性

在中國,社會工作機構長期以來是政府的附屬部門,就是現在社會工作也是過多依附于政府。這在一個時期當中是社會工作發展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時也為中國的社會工作發展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政府主導能使社會工作的發展推廣比較順利,能夠為社會工作提供主要的社會資源和網絡,能夠為社會工作者提供比較固定的資金和崗位。另一方面,政府包攬了太多本應由民間組織承擔的職能,如志愿者活動、慈善活動等等,形成了“強政府弱社會”的局面,進而不利于社會工作的順利發展。如。政府開展的一些社會工作服務比較政治化,難以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的需求;政府過多的主導,容易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形成,也使社會工作的工作模式變得單一;社會工作過多地依附于政府也影響了社會工作服務的靈活性和效率,不利于社會非營利組織的成長。

在大多數社會工作發展相對比較完善的國家,社會工作并不依賴于政府,而是由一些民間組織、企業、個人和政府等多種主體來共同承擔。這樣不但可以更加有效靈活地開展社會工作活動,貼近民眾,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提供具體周到的服務,化解社會矛盾,同時還會吸納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社會工作的專業隊伍,取得社會公眾對于社會工作的了解和認同。

三、社會工作者的待遇較差

目前,中國多數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知識更新緩慢,并且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和技巧。而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待遇則普遍較低。不少畢業后想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當他們發現從事專業社會工作所得到的薪酬不但低于該地區畢業生的平均標準,甚至難以維持個人的正常生活時,只得放棄社會工作職業,轉而選擇薪酬相對較高的職業。筆者通過訪談北京市海淀區某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得知,居委會工作繁雜,很需要人手,但是因為工資低,不夠支付北京現階段的生活費用,對大學生沒有什么吸引力。即使有大學生來應聘工作,也往往是沒多久就辭職另謀出路了。

從國際上看,“一般而言,社會工作者的薪酬處于中上水平。2004年,美國的國民平均年收入是48020美元,其中50%的社會工作者年收入在30350~51530美元,最高的社會工作者年收入高于62720美元,占10%。在香港,社會工作者工資與公務員薪級表掛鉤。”(《社會工作崗位薪酬體系》,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網,2009年4月16日)。在我國,盡管人事部、民政部已經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但是薪酬標準指導制度和薪酬激勵制度并未建立起來,各地社工的薪酬整體處于該地區社會成員收入的中下水平,而且上升空間十分有限,社會工作者的“人才價值”并沒有得到體現。

“據悉,北京大學社工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前沿社工的學生不到10%。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比率還高一點。社工畢業生考研、出國、流向其他行業的較多,流失率不小于40%。2006年上海社工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比2005年減少了近4成。其中“社工人才”比較集中的復旦大學2006年畢業22名大學生,但真正從事社工行業的只有2人,從事相關行業的有3人。”(林霞:《探討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海淀走讀大學學》2003年第3期)從一定意義上講,怎樣的待遇,決定著怎樣素質的社會工作者隊伍。較低的待遇顯示出社會工作者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偏低。降低了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從事社會工作的熱情,使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大量流失,大大減緩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社會工作發展的整體進程。

四、社會工作的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社會工作屬于國內高校近年來開辦的新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的大部分教師并沒有社會工作的學科背景,多是從別的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專業轉來的,缺乏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實踐的了解。而且在授課時多少會受到之前學科研究方法的影響,教學效果參差不齊。

篇(5)

[Abstract]:SocialWorkEducationisanewlyemergingprofessioninChina.ThestatusquoofChina’sSocialWorkEducation,alongwiththeinnatenatureofSocialWorkprofessionhasprovidedanarenaforbilingualteachinginSocialWork.Thisarticlegivesastrictanalysistothepurposes,thenecessitiesandtheconcreteimplementationofbilingualteachinginSocialWork,andconcludesthatbilingualteachingisbothpracticableandeffective.

[Keyword]:bilingualteachinginSocialWork;purposes;necessities;practicable;effective

社會工作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重新恢復始,隨著中國經濟、政治和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發展時期。社會工作教育專業現已在全國近百所高校開展起來,社會工作成為一個越來越熱門的專業。人們對社會專業教育的不足與定位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設想(陳微,浙年學院,2002年)。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社會工作本身一樣,受到發達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歐美地區的影響頗深,這就注定了目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獨特性。本文將就社會工作教育雙語教學做一嘗試性論述。

一.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目的:

1.加深和鞏固已學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理論、方法

2.培養學生運用雙語進行社會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國際社會工作的發展與動態,分享國外社會工作的經驗

二.開設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開展雙語教學已不是新鮮事情,自2001年起,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議過有條件的高校專業課可以進行雙語教學。所謂雙語教學就是用除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進行教育。就目前中國高校外語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語,所以社會工作教育的雙語教學除母語漢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即為英語。社會工作教育為什么要用雙語教學呢?首先,這是由社會工作這門專業在中國的歷史發展所決定的。社會工作的發源起于英美,其發展與完善直至形成一門專業也是在英美等英語國家完成。中國的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國家學習來的。經過多年戰亂與社會動蕩,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國停頓下來。直到上世紀80年代,社會工作教育才恢復起來。也可以說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從零開始。在這樣的歷史發展條件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開展的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向港臺學習。教材的編寫也是多借港臺的幫助。但是,港臺社會工作教育畢竟還是為本地區服務,它們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區的特性,很多方面與我們本土社會工作教育有較大差異,而且港臺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鑒歐美教材和教育經驗,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的東西可以說是二手東西,并不能讓我們準確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脈絡。同時,目前中國本土雖然編有相關社會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時間倉促和經費的原因,這些教材均存在簡單粗糙之瑕疵,我們對源于西方的社會工作的精髓與本質就未免有囫圇吞棗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進行社會工作教育,我們必須要直接向西方學習,而學習的便捷途徑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會工作專家的經典原著,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多的直接到這些國家學習。然而,目前條件所限,使用社會工作專家的原著是目前我們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會工作的一個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國社工教育進行雙語教學是順應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實際。

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作為服務于人的工作——社會工作與國際接軌也是勢在必然,一個只會一門語言的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多元化發展的社會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會力不從心,甚至會適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會工作者一專多能甚至全能是社會工作專業的要求,語言能力當然是必備素質之一。所以,會雙語甚至多語言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本專業的要求。所以社會工作教育也應該進行雙語教學為塑造這種素質提供了一個機會的舞臺。

三.開設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可行性

在社會工作專業開設雙語教學是可行的。首先,從學生英語水平來分析,學生進入大學后,英語是學生必修課之一。基本上各高校要求學生必須過大學英語四級水平考試,有的高校還要求學生過六級考試。國家教育部要求,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應具備一定的由于聽說讀寫能力。在這種教育政策和課程設置的培養下,大學生已具備了相當的英語水平。所以用英語進行社會工作雙語教學,從學生的水平出發是可行的。

其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學習,通過國語教材的學習已掌握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基礎知識,如社會工作的理性與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實務。這種對社會工作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讓學生在進行雙語教學時不會感到十分吃力。母語教授的社會工作基礎知識與實務可以說是他們進行雙語教學的基墊,雙語教學從而更為可行。

四.具體操作

按照教學目的,我們對社會工作雙語教學進行了以下操作。

1.課程設置與安排。根據學生學習進展,從大學二年級下半年開始安排雙語教學。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在大一起開始涉及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課,對社會工作有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的英語水平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們要求學生在這一年半的學習中要進行英語四級水平考試,至少要學完《大學英語》第三、第四冊。所以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基礎都能使學生準備好進行雙語教學。

2.教學對象:社會工作1999年級,兩個班,共99人。

3.課時。每周六個課時,全學期共120個課時,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都有充分的時間。

4.教材選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我們首先選擇了介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知識的專著開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編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礎上在三年級開始難度較高、理論性和實務性更強的著作作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編寫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課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選擇由淺入深,學生也容易掌握。

5.對老師的要求。從事雙語教學的老師,首先應該是用母語進行過兩三年社會工作教學的、對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有較深掌握的老師。其次,應該是有相當高英語水平的老師,老師本身能自如地進行英語的閱讀和講解。所以我們選擇的老師還應該是碩士學歷,有講師的職稱。再其次,老師要有十分熟練的教學方法和教訓經驗,所以我們選擇至少有兩三年專業教學經驗的老師。

6.教學過程。

首先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對教材的知識點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個預先了解。同時要把預習時遇到的難點逐一記下來。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有目的,效果會更好。教師也要認真備課,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理出來。

其次上課時,老師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講解知識點。雙語教學盡量用英語,同時切忌對英語逐字翻譯,課堂教學盡量注意互動式教學,即發動學生的參與。因為,社會工作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這樣做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要點和重點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互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對社會工作方法與技能的掌握,說到底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

再次,要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后要給學生提供實務的機會。老師利用自身社會資源的優勢,組織和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在使用某種原理和方法之時,要有意識地回憶英語是如何表達。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社會信息資源,如網絡資源,叫學生多瀏覽相關社會工作網站,了解國際社會工作的動態與發展。一方面加強和鞏固已學的知識,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對時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學結果

本專業雙語教學共對社會工作專業兩個年級三個班開展,教學結果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學生的接受度。對兩個年級三個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學生的抽樣口頭問答中,對開設雙語教學的接受度為90%。

(二)考試檢驗教學成果。學期末對雙語課程進行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滿意的。以本院1999級兩個社會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為例,及格率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學生雙語教學的收獲。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雙語教學,一方面,復習、鞏固了已學知識,另一方面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理論與方法的更深更準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教學,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最后,學生還認為雙語教學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質。

雙語教學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本院社會工作1999級兩個班共99名學生,在2003年畢業時,共有四名學生分別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其就業競爭力也有相對提高,在本院就業的統計中,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是最高的,達到了47%()。

六.結論

社會工作雙語教學是時代和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特點要求的使然,本院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嘗試證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書目:

篇(6)

2.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的領域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領域,是在考慮社會工作內容基礎上,依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內容,探尋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交叉領域,具體應用如下:第一,合理設計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系統是有效分析職務工作的基礎條件,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第二,科學規劃人力資源,社會工作介入企業想要獲得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財務規劃和人力資源規劃平臺提供支持;第三,完善的人力資源招聘和培訓機制,在合理的社會工作系統下,堅持“三公”原則(公平、公開、公正),以完善的人力資源招聘機制,為企業招聘正確的人才;結合企業人力實踐,完善人力資源培訓機制,構建實踐性高的培訓體系;第四,制定人力資源職業生涯規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和社會工作者深度溝通,基于企業員工工作現狀和職業發展前景,共同制定人力資源職業生涯規劃,將企業員工真正融入企業,增強員工的企業責任感,激發員工對企業的奉獻精神;第五,人力資源績效考核,企業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依據工作說明書,結合績效考核標準,以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最終得出績效考核結論;第六,人力資源薪酬激勵,為更好地實現社會工作項目,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就需要結合人力資源不同特征,實行差異化的人力資源薪酬激勵,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薪酬激勵制度,動態激勵員工,最大化激發人力資源創新性;第七,企業員工職業安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要求制定相關職業安全的法律法規,確保企業員工工作環境安全健康,做好企業員工勞動保護工作,保護企業員工合法權益。

3.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困境的應對方法

3.1提升企業人力專業素養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需要專業的人力資源素質,針對現有企業人力資源狀況,筆者主要從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和加強踐行企業人力資源變通能力兩視角分析企業人力專業素養。第一,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在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工作中,往往受企業人力資源素質不足影響介入契合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需要面對不同部門、環節的員工對象,還需要滿足不同員工、家庭的訴求。因此,企業人力資源工作者需要兼具專業的人力資源知識和專業社會工作知識,提高人力資源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這就需要強勁的人力資源作為工作的支撐,從教育源頭做好對人力資源專業素養的知識輸出,高校教育整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和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完善員工知識儲備;同時企業可開展針對現有人力資源員工的社會工作技能培訓工作,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注入社會工作新的活力,做好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第二,加強踐行企業人力資源變通能力。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是兩大應用學科在企業實踐中的整合,因此要注重對企業人力資源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工作中,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主要存在缺乏經驗的問題。因此,企業應正確認清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重要性,創造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機會,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應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探索社會工作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契合之路,提升企業人力資源解決問題的應變、變通能力,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融合社會工作方法提供空間。

3.2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

社會工作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需要構建完善 的介入模式,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筆者主要從服務嵌入的方式和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兩視角分析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第一,服務嵌入的方式。服務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引入社會工作服務。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可以考慮實際需求的差異,在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時,盡可能將其引入領域具體細化,如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人力資源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福利待遇等領域,或者直接將企業這些領域的需求以外包形式發包給社會工作機構,不斷完善企業人性化管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務嵌入的方式需要社會工作機構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合作,在雙方合作交流的信任基礎上,實現社會工作更好地介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需求和目標。第二,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是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崗位,便于提供便捷社會工作服務。基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各模塊中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為人力資源各業務提供服務支持。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下,社會工作者以崗位工作形式常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其優勢就是充分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了解掌握企業人力資源結構具體情況。但需要注意的是,專業崗位嵌入的方式需要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正確認識社會工作介入的優勢,愿意承擔社會工作方法引入的成本(人力成本、組織成本和物質成本),將社會工作方法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篇(7)

社會工作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所謂社會工作職業化,一般是指在滿足人類特定需要基礎上的社會工作活動被社會認定為是一種專門的職業領域并獲得專業化發展的過程。社會工作和民政工作有著明顯的不同:從服務理念看,民政工作代表黨和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服務;社會工作則遵循“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接納”“案主自決”等專業倫理,更強調和服務對象地位的平等使服務對象能夠自立自強。從服務方式看,現階段的民政工作主要是救濟型救助和服務型救助;而社會工作主要是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福利行政等專業方法進行服務型助人。從服務功能看,現在我國民政工作多側重于救濟性、保障,而國際流行的社會工作更多側重于福利性、服務。

職業化的社會工作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在,西方國家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社會工作職業體系,職業化水平不高,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如何破解這些問題、迎接挑戰,需要政府機關、事業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和努力。

一、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社會工作職業化是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階段。在現代社區管理的運行中,社會工作者起著策劃、組織、協調、控制的重要作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的實踐表明,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程度和社會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成正相關的關系。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服務工作的效率,進而影響到一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應對日益復雜化的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工業化與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時,也伴隨著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如失業、貧困、青少年犯罪等問題,因此,運用專門的理論與方法為人們提供有效的服務成為迫切需要。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社會工作后,由于制度結構中沒有專門的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大部分活動是由政府行政體系(民政、勞動、教育等政府部門)和“準”行政體系(工會、婦聯等群眾團體)來承擔。然而,這些行政型社會工作人員大都未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學習,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體系,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僅憑熱情的“粗放型”工作方式。不難發現,這種“粗放型”工作方式,面對需要專業性社會工作方法介入的心理疏導、矯正工作等問題難免束手無策,這就客觀上向社會工作提出了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會管理

涵蓋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在內的社會治理,無疑是現代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管理和服務都由政府直接來提供,并不意味著政府是這些管理和服務的唯一主體,政府的職能和功能事實上是有限的。對于社會管理創新來說,“政社分開”是前提,分工合作與共同治理是結果,而關鍵則在于政府社會職能的轉變和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成熟。沒有政府職能的轉變,就不可能建立起“政社分開”的體制。同時,離開了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則失去了可以托付的對象和載體。政府從包攬的或不該直接從事的社會服務職能及部分社會管理事務剝離出去以后需要各類社會公共組織來承接,而這些組織的主體則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機構。不難看出,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可以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把微觀社會管理交給社會工作機構承接,以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專注于對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

(三)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美國社會學家法利指出:社區服務“需要最優秀的人來從事這一工作,他們需要正直、有成熟的人格并接受專門的專業訓練”。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推行社會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以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高學歷的人才偏少;社會工作人員知識結構陳舊,缺乏現代社區服務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水平偏低,對現代社區組織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素質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等。因此,只有依據形勢與發展的需要,加快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步伐,切實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整體素質,才能造就一支能出色履行國家和人民賦予任務的高素質、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二、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的實踐來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明確的社會工作職業領域,社會認同度較高;二是要有系統健全的社會工作運行機制;三是要有相關法律、規章對社會工作職業道德規范、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等做出詳細的規定。對照這三個條件,可以看出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程度還比較低,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領域尚未明確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大眾熟悉的專門職業,社會工作者與律師、醫生并稱為三大熱門職業,被譽為“社會工程師”或“社會醫生”。現在我國主要的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包括:學校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老人社會工作、矯治社會工作、社會行政、社區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等。由于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國理論界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領域界定一直存在爭議,從未得到清晰的界定。從實踐角度看,由于我國的職業社會工作剛剛起步,與政府機構的關系定位仍未確定,造成了社會工作者身份的尷尬局面:一是把社會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從而把社會工作“泛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會工作視為自發的志愿幫困濟貧行為。由此可見,職業領域定位不清不僅會造成社會工作者的權利與義務不明確、社會工作的職能與其他部門重疊或工作覆蓋面不到位、產生工作沖突等情況,既影響工作效率、浪費人力資源,又損害社會工作職業的權威性。

(二)工作模式單一、工作機制不健全

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社會工作機構長期將其內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視作一種準行政工作,缺乏科學管理意識,缺少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戰略性把握。具體表現在:一是人才戰略決策機制不健全。不少社區和社會工作機構不能準確把握人才戰略的理論實質和實現機制,無法適時依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科學的人才決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按需設崗、以崗定薪、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實踐上還未能在社會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評價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考核中,難以準確把握量與質的關系,既重數量又重質量的雙重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整體薪酬水平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通過薪酬競爭優勢引進優秀人才為社會工作服務,更難以維系現有社會工作者隊伍的穩定;五是社會工作者培養培訓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業務量繁雜,社會工作機構不能及時安排員工參加繼續教育等方式的培訓;六是激勵機制不健全。重視物質激勵、工資激勵的多,而對精神激勵、社區組織文化建設和人才環境的優化重視不夠。

(三)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他不僅關系到社會工作發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對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家勞動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頒布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并在上海首先試點,但這些關于社會工作崗位要求的技術標準僅限于部門規章,還未上升到國家法律法規地位,其權威性可想而知。同時,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的實施缺乏相關部門的共識和配合。由于沒有相關部門共同簽署文件來推動社會工作職業化,導致執行《國家職業標準》變成了一場沒有對象的“宣戰”。

近年來,出于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形勢的迫切要求,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社會工作方面的政策。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導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另有部分政策法規雖然較為明晰但缺乏權威性,存在執行不到位的問題。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所必需的各項具體規章制度,如社會工作者的權利及義務、任職資格、考核評價等制度都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制度規范的缺位,導致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過程中經常處于無章可循的境地。因此,社會工作立法問題是制約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應采取的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大量社會問題的出現及其解決對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建設應依據社會的需求,加強特色塑造和專業宣傳,增強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識,尋求政府與社會的廣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發展。有鑒于此,對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問題謹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明確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首要的任務是要明確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現在這個任務應由政府、專業協會以及社會工作機構三個層次的管理體系共同承擔。首先,政府是社會工作職業領域合法地位的確認者。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來確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領域、職業地位和職業標準,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權威性的基礎。同時在相關法律基礎之上,有關部門還要依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其次,社會工作專業協會是社會工作職業領域界定的指導者。專業協會除了有義務和責任保障社會工作者享有相應的權利之外,還要擔負起制定職業守則、職業操行、頒發職業證照等職責,把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再次,社會工作機構是提高社會工作職業領域認同度的踐行者。社會工作機構要做好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機構中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社會工作機構應通過各種管理手段使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相互關系達到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工作者潛在的能力,使其產生職業成就感,更加積極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眾對社會工作的重視和職業認同度。

(二)健全社會工作機構的管理體制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社會工作機構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進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制度,把優秀人才推選到合適的崗位上;在考核評價方面,改革現有的政績評價制度,以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專業知識、工作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為主要考核內容,建立科學的社會工作者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實施績效管理,從而激勵社會工作者發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薪酬方面,制定從事社會工作類專業技術人員政府指導標準價位下的協議薪酬制。參照香港經驗,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條件的國家公務員;在培訓方面,著力發展社工教育,通過優化教材、選派優秀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在崗的社會工作者及管理者進行系統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在激勵方面,除采取物質激勵的之外,還應采用職位輪調(jobrotation)、工作擴大化(jobenlargement)、工作豐富化(jobenrichment)、提供參與決策過程的機會、完善考核升遷制度、為社會工作者提供培訓發展機會以及組織文化娛樂活動等方式增加他們的職業滿意度,使其安心積極地工作。

(三)完善社會工作的法律制度體系

法律制度建設應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重點。具體來說,一是為適應當前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制定一部類似《教師法》的《社會工作者法》,從法律上確定社會工作者的社會地位。社會工作立法,不僅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會工作行業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條件。民政部及其有關部門要在今后的相關立法中增加有關社會工作的內容,引導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事務機構和民間組織團體開展社會工作,逐步從法律上規范社會工作職業的發展。二是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制定職業資格標準,以及能力要素條件和行業準人資格制度,建立崗位技能考試實施辦法和考核認定制度。可選擇若干地區先行試點,由地方政府制定條例或相關政策對社會工作進行職業定位,比如核定編制、劃分職稱等級、明確待遇等,以促進社會工作職業定位工作的全面開展。:

(四)整合社會資源以擴大社會工作的輻射面

整合社會資源,意味著社會工作者并非單兵作戰,而是和其他的社會機構與專業人員結成聯盟共同來幫助案主。社會工作者有時承擔的不僅是直接提供輔導或治療,還需要扮演個案管理者的角色。個案管理就是協調和管理與案主相關的各種社會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關系,并形成一種聯盟共同幫助案主解決問題。現實中,弱勢群體一般需要全面的服務與資源,如醫療、教育、住宿、就業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很難靠一己之力來完成工作任務,需要聯系各種資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務傳遞給案主。由社會工作者來承擔個案管理的角色,協調各種社會資源之間的關系,共同討論個案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不僅可以有效地協助案主獲得所需的資源,避免服務的缺失和反復而且可以培養社會工作者協調社會資源的能力,使社會工作者自身的職業輻射面得到相應的擴展。我們應該認識到,整合現有社會資源對案主提供幫助可以有效弘揚社會工作宗旨,對提高社會工作職業的認同度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本課題通過對五家與家庭有關的社工(類社工)機構的深入調查(廣州為智力發育遲緩兒童服務的社會工作;昆明對藥物依賴的年輕人和其家庭的支持機構;北京從事婚姻介紹和婚姻輔導的機構;北京某社區矯治中心;北京某打工妹服務之家)和北京東城區某社區的調查為基礎,回答上述問題。

1中國城市家庭社會工作的現狀

目前,城市家庭社工(家庭服務)的主要特點是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主體的家庭服務體系。其主體主要有五類:1.政府主導的相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家庭福利和家庭服務工作。2.工會、共青團、婦聯和殘聯等群眾團體也做了大量的家庭幫助工作。3.一些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的專業人士在從事家庭社工。4.經營型家庭服務和咨詢工作。5.各種媒體巾的家庭咨詢工作。

從上述種種“類”家庭社工看,其工作方法缺少專業性。其一,家庭社工的工作方法都是以解決困難為主,特別是解決燃眉之急,并確實解決了一些現實困難,如養老、殘疾服務和對特殊兒童的社工服務等,但忽視了或無力顧及其細致的情感需求。其二,以幫助個人為主,而不是支持整個家庭,缺少整合型的社工服務,其三,缺少評估,特別是以政府為主體的類家庭社工幾乎沒有評估。其四,中國式的家庭社工在社區中普遍存在,鄰里之間的互助式幫助是一個有待發展的中國式家庭互助的有效模式。

2家庭社會工作潛在的問題

對現有類家庭社工的考察發現,需全面發展專業意義的家庭社工,現有家庭社工潛藏諸多問題。

第一,家庭社會工作是專業性很高的工作,雖有不少機構進入這一領域,但專業人才缺乏。家庭社工隊伍的培養和現有人員的培訓是當務之急。

第二,家庭社工缺乏對婚姻家庭原則和價值的討論。訪談發現,在各類家庭社工中,存在多種價值沖突,包括家庭社工應當倡導怎樣的價值觀和家庭倫理。家庭社工至少要提供三項服務:解決家庭問題、增進家庭福利、實現家庭功能。至少存在三種原則:一是個人權利原則,以個體權利和相互平等為價值,把人當成目的而非工具;二是習俗原則,建立在經驗基礎上,以傳統的好惡來解釋和解決問題;三是事本主義或情景主義原則,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以特定的情景為原則。家庭社工價值觀要處理好兩大基本矛盾:一是人們重建個人幸福倫理和家庭責任倫理的矛盾,主要發生在夫妻關系層面;二是平等化倫理與等級化倫理間的矛盾,主要發生在代際關系和親子關系中。希望倡導以尊重個人權利為基礎、以家庭成員平等互助為原則的價值取向。

第三,現階段的“類”家庭社工有將家庭工具化的趨向,即名義上是為家庭服務,實質上是利用家庭來解決相關成員的困難,如對老年人、青年人的家庭社會工作,常常強調子女和父母的責任,而沒有考慮到這些家庭本身需要全方位的社會支持。同時,相關的政策也存在著將家庭工具化的傾向。

第四,現階段“類”家庭社工有市場化傾向。由于相關政府部門投入不足,許多家庭服務和咨詢活動具有商業化、半商業化的性質。可實施社區義工制,通過義工服務時間儲蓄等形式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社區小飯桌、家庭病床等亦可成為政府解決下崗和待業人員就業的措施。這些一舉多得的辦法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而不是家庭無限的投入。

3未來家庭社會工作優先發展的內容

未來家庭社會工作應在以下幾方面優先發展,即第一,從婚姻方面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生活信條沒有根本改變,但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提高,迫切需要婚嫻生活方面的指導和相關的家庭社會工作一第二,從家庭關系的變化看,家庭規模迅速下降,一孩化政策突出了親子關系的重要性。這加劇了鄉土社會長期形成的長幼有秩的差序格局的破壞,代際的互惠原則逆轉。家庭的消費原則向子代傾斜,教育消費大幅增長。計劃生育的一代有著以個人為主的現代思維,受過良好教育,但也存在著潛在的過度自戀和缺少社會交往能力的問題。第三,積極面對少子型老齡化。從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人口年齡結構的轉型,到2005年老齡社會的形態基本形成,突出特點是中國老齡化的速度過快、時間過短。調查表明,中國目前的養老依然以家庭養老為主,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社工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少家庭社工的視角,這意味著要建立有效地支持家庭養老的社會工作。

4后情感時代家庭社會工作面臨的挑戰

在全球化、互聯網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新型的情感需求出現,本文稱其為后情感時代,即人們看待自我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社會生活的基礎不再是“家庭細胞”,而是“個人原子”,強調自我感受、追求平等,顯示出個人在適應變遷中的能動性。個人在應對國家公共政策和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顯示出對私人生產空間的創造性的拓展。這對家庭社會工作的發展提出了挑戰,需要從傳統的“大媽式的關心”轉向“專業化的共情”,從傳統的“以解決困難為主”轉向“以指導自我成長為主”。

首先,私人空間的產生使婚姻家庭問題變得隱蔽起來,而家庭財產權的出現使家庭社工不僅面對情感問題,還有復雜的經濟問題。一方面,房貸的長期性促成了家庭經濟功能的穩定和長效,并穩定了婚姻;另一方面,經濟學意義上的“家庭私有財產”的產生也孕育了社會學意義上的家庭“私人空間”,對個人權利的私密性要求使家庭成員之間和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邊界明晰,相關矛盾逐漸增多。這迫切需要家庭社會工作不僅要懂得處理情感問題,還要了解相關法律處理財產問題。

第二,出現了分化的家庭社會工作的需求,這要求家庭社會工作的多元發展。社會的兩極分化以家庭為單位表現出來,以政府為主導的家庭社會工作應當以貧困和低收人家庭為主。同時,發展具有市場化特點的有償家庭社會工作以滿足高收人家庭自我成長的需求。

第三,加強婚姻輔導的制度建設。在單位制解體、人口流動性增加的情況下,婚姻登記制度的改革減少了國家對于個人生活的干預,使個人權利得到了尊重。但這也意味著個人的婚姻生活處于一種過度“自由”的狀況,是否能夠建立制度化的結婚學校和離婚學校,使人們有機會反思自身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的機會,是一個有待考慮的問題。

第四,家庭社會工作要更多地關注城市中的邊緣群體,特別是流動人口。每年春節春運時農民工的“返鄉潮”正說明在外出流動人員中“家”是個重要符號。這些人群更需要家庭社工的服務。

篇(9)

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資本、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等要素的流動穿越了國界。這種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資源、意識形態觀念等隨著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據國家意識形態的需要開展工作,是以社會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視灌輸和說教,沒有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沒有尊重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對大學生高度關注和深感困惑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涉及甚少,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多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們身上體現著兩種非常鮮明的個性化群體特征:其一,強烈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求新意識;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消極偏激。因此,原有的強調傳統、單一、剛性、權威理念和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難以適應作為思維活躍、思想開放、好奇心強、追求多元價值的大學生群體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視青年學生的個體價值取向

市場經濟強調經濟理性、利益最大化、競爭等理念,區別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具有的屬性。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進程給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水平。但是,與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單位制為核心的共同體生活結構逐漸解體,“國家—單位—個體”三位一體的結構變成“國家—個體”二元結構,中間力量或組織的缺位,導致中國社會的原子化傾向成為現實。同時,市場化導向的經濟發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顯的個體化社會,即一方面鼓勵社會大眾創造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將市場的經濟理性、物化、功利主義等思想滲透到個體之中。原則上,這種個體化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和重視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現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相對忽視青年學生的個體價值取向。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追求學生個性發展與受集體主義思維約制的矛盾,個體化、個性自由、主體性、自主性與集體主義原則未能得到整合與超越。

(三)消費社會帶來的生活方式變革和挑戰

國際上先發現代化國家和地區在上世紀已進入消費型社會狀態,體現了一種重要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日益受到這股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把獲取物質消費當作生活的目標,而這些物品的獲取未必是出于他們對生活的必需,而是為了獲取他們的某種身份認同。由于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塑與生成的重要階段,他們對這種以消費為導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追求和模仿,極大地彰顯了其不同于其他群體的獨特特征。但是,現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沒有有效回應消費主義體現的對于通過消費所追求和獲取的身份認同、群體認同等。

二、優勢與因應: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重構

雖然社會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體系,且后者是傳統上占居主導地位的學生工作手段,但是已有很多學者基于理論分析和實踐基礎,初步論證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優越性和可行性。本文認為,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應后者在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理念優勢。

(一)強調服務學生而非教育學生的工作理念

社會工作自誕生之日發展至今,逐漸從單一的慈善救濟功能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成為現代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的科學方法與社會制度。“服務為本”的工作理念是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核心。相較于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管理學生為核心的理念,高校社會工作以服務學生為邏輯起點,從而達到育人自育的境界。

(二)強調學生為本而非學校為本的工作重點

社會工作本質上是要重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扮演了重要的福利制度功能,以人為本的福利觀念成為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指南。社會工作在看待和介入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時,能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來開展工作,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積極適應高校生活、學習、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工作環境。

(三)強調增權賦能而非控制約束的工作導向

增權理論是社會工作學科發展的重要理論成果,其核心在于:挖掘個體自身內在潛力和資源,實現個體權力的本來面目,改善個體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力狀態,促進宏觀上的人際和諧和社會公正,最終達致社會的平等、和諧狀態。因此,在開展學生工作中,社會工作注重整合學生自身及周遭存在的有利資源,從個體、群體、組織層面,協助學生達至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狀態。

(四)強調學生參與而非消極被動的互動機制

社會工作被視為一項福利性行動,這種行動需要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共同成為行動主體、平等參與、協力探尋和應對服務對象所遇問題。因此,“與服務對象一起”成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實踐機制。社會工作在看待學生所遇困境和需求時,強調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需求評量、問題界定、方案設計、服務開展與評估等全過程。

(五)強調全面發展而非片面僵化的教育目標

社會工作的目標在于幫助有需要的個體、團體、家庭和社區,并進一步整合相關資源,促進各主體的發展,發揮其發展。同時,通過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維護社會秩序,發揮預防。高校大學生整體上處于身心發展和價值觀形塑的重要階段,發展性任務是大學階段的核心要旨。因而,社會工作在介入學生工作時,通過積極整合有利資源、促進學生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全面發展。

三、互構與共生: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邏輯

當前,盡管不少學者呼吁將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發揮社會工作對高校思政工作的補足功能。但是,他們在強調社會工作向高校原有學生工作體制進行嵌入時,更多地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社會工作向高校學生工作體制的強勢嵌入,體現了一種專業霸權主義的傾向;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單向嵌入,忽視了高校學生工作體制的接納、主動導入;三是強調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元分離。本文認為,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實上可以存在融合互構的關系。在學校場域推動思政工作與社會工作理念、方法之間的相互體驗與功能互構,將為大學生提供有別于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服務體驗,有效彌補傳統思政模式的不足,回應學生需要,協調和學生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理念互構

在傳統學生工作領域,常堅持管理型、約束型的工作理念,如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的評價更多強調學生對于意識形態的順從、規則的接納和秩序的遵守。事實上,培養各種規訓和服從秩序的順從者,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效果。社會工作堅持尊重與平等、助人自助、服務至上,以及個性化等理念,這些理念本質上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參與平等,鼓勵服務對象自覺基礎上的自主發展;強調服務,尊重個體差異基礎上培養社會主義公民。一些研究也表明,堅持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和能力,有助于形成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伙伴關系,為進一步培養現代化公民奠定基礎。

(二)功能互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系列教育活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繼而指導他們的行動和行為習慣,以成為教育者所期望的群體。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政治、道德和思想教化。但是,其在實踐過程中常忽視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結機制,忽視調動與大學生個體有關的其他系統和資源來協力助推學生發展。社會工作的工作邏輯在于通過對服務對象處境、問題和需求進行科學、客觀、系統的評估,與服務對象一起尋找問題解決之道,幫助他們成功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困境和挑戰,并積極適應社會環境,即實現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之中,注重從學生及其周遭環境來看待學生所遇困境和需求,通過整合學生個人、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等多元系統環境的互動,共同協助學生成長與發展。

(三)內容互構

事實上,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小學時代就已開始,一直貫穿至大學階段。學習周期過長,學習內容重復,且與實際生活脫節情況嚴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破傳統框架,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內容體系和多元育人形式。相比而言,社會工作沒有一成不變的服務內容,從微觀層面講,它借助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為有需要的個體、團體和社區提供專業;從中觀和宏觀層面講,社會工作發揮著評估社區需求、整合社區資源、進行政策倡導等功能。社會工作在實踐中堅持證據為本原則,通過科學、客觀的評估方法,以學生需求為前提,借助生態系統理論、優勢視角、增權理論、抗逆力理論等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大學生個體、群體,乃至校園提供內容多樣、形式多元的專業服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機制互構

現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多個主體幾乎同時開展工作,包括“兩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學校心理咨詢教師等。實施者存在多元且分化的情況,雖然分工明確,但基本上沒有形成有效協作的實踐機制。現代社會工作注重對多元主體關系的整合,強調多主體之間的合作與良性互動。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發揮其整合多元主體優勢,調動多元主體積極互動與合作。

四、重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創新路徑

如前所述,盡管在主體、理念、功能、內容和機制等維度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社會工作的介入并不否定其作用與優勢,而是尊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在屬性和本質特征,調動思政工作相關主體的資源互動與積極合作,以形成社會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構格局,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一)探索和建立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和伙伴關系

在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主體互構,意指強調主客體之間的相互形塑、互相作用以及角色互換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回應當前挑戰并進行創新,需要改變傳統上堅守的主客體對立局面,借助社會工作的主客體之間平等關系理念,搭建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平臺,形成師生之間的和諧伙伴關系。只有堅持平等參與和互動,才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能。

(二)堅持和施行以學生為本的公民教育實踐

強調理念互構,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鑒社會工作的相關理念,逐漸改變原有的管理導向型工作理念,形成服務導向型的工作理念;逐漸改變消極的教育方式,探尋積極的公民教育方式;逐漸改變將學生視為被動的個體,而將之視為積極主動的個體。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標的內在前提。

(三)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及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在實踐中強調功能互構,意指在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借助社會工作具有的支持、服務與發展等功能定位,強調對學生的無條件接納與支持,強調對學生的服務供給而非灌輸說教,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性關懷而非病理性治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服務于現代高等教育目標,就必須從自身功能定位上進行創新和變革。

(四)構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與多元整合的教育內容

強調內容互構,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應該對目前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進行反思和總結,提煉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實踐經驗;同時,應該借助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內容體系,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進行梳理、擴展和整合,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教育、社會職業與生涯發展教育、多元文化體系和價值觀教育。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進行全方位的重構與創新,以符合時展所需。

(五)建立多主體之間的協作治理與良性互動機制

強調機制互構,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要搭建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合作網絡,包括學校層面、“兩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干部、大學生等,對于目前多元主體之間分離的關系格局,有必要汲取社會工作在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方面的原則和優勢,形成學校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治理機制,共同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以提升高校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根本目標。

篇(10)

2.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絕大多數社區都建立了統戰工作協調小組,堅持把社區統戰工作與社區黨建、社區管理、社區宣傳、社區服務、創建和諧社區等工作結合起來,實現了社區統戰工作有效融入社會管理創新。大部分社區著眼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了社區統戰工作情況通報制度、定期學習制度、信息反饋制度、走訪慰問制度等工作機制,形成了領導帶動、社區聯動的社區統戰工作機制,極大地促進了社區統戰工作。有的社區還廣泛開展社區黨員會、居民代表會、統戰成員聯誼組織、信教骨干群眾座談會等多種“同心”活動,暢通聯系渠道,傾聽意見建議,及時改進工作,把社區統戰工作納入了制度化軌道。

3.工作合力不斷增強。各社區在充分整合社區黨政資源、統戰資源、社會資源、區域資源的基礎上,堅持用社會化的理念積極推進社區統戰工作,最大限度地實現統戰工作全面融入社區管理和建設的方方面面。廣大社區還充分利用社區各方面資源,采取結對、幫扶、共建等多種形式,有效利用轄區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人才、場地、設施、器械等資源條件,形成共享共創工作合力,促進了統戰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此基礎上,大部分社區都積極開展“雙向服務”,通過開展結對幫扶困難群眾、醫療服務、法律咨詢、便民服務等活動,調動社區統戰成員參與社區建設,同時,通過依托社區優勢,把秧歌隊、腰鼓隊等文體活動作為聯系統戰成員的陣地和橋梁,吸引廣大統戰對象參加社區的各種活動,營造了社區統戰成員、居民共建和諧社區的良好氛圍。

二、當前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服務社會管理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和不足。

1.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組織網絡還需要進一步健全。雖然社區統戰工作組織網絡建設不斷完善,但有的社區統戰組織網絡仍不健全,有的社區統戰工作隊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區統戰委員身兼數職,負責多項工作,往往疲于應付,開展服務社會管理工作精力不夠,社區統戰干部更是嚴重不足。

2.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載體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近年來,社區統戰工作活動載體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但隨著新形勢新任務的發展,社區統戰工作載體不同程度地出現明顯的滯后現象,有的社區沒有統戰成員活動場所,甚至有的社區統戰成員彼此之間基本上沒有交流活動。

3.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創新。雖然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多,但在更好地融入社區管理創新、更好服務社區管理等工作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為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

4.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活動平臺還需要進一步拓寬。雖然各社區在創新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上,探索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動,但社區統戰活動平臺不夠寬闊,統戰部門組織開展社區活動不多,影響力不大,甚至有的統戰成員常年不參加社會管理活動。

三、關于深化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勢下的社區統戰工作,必須堅持用創新的思路和辦法,創新組織網絡,工作載體、體制機制、活動平臺,從根本上化解統戰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制約瓶頸,更好地發揮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1.創新組織網絡,努力擴大社區統戰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影響力。社區統戰工作是一項對象廣泛、社會性強的工作,必須從組織機構和人員隊伍上完善縱橫交織、立體交叉的網絡體系,實現社區統戰工作網絡全覆蓋。探索建立完善社區統戰工作組織體系,社區、樓宇層層健全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充實人員力量,統籌協調統戰進社區、服務社會管理工作。積極開展社區統戰網格化管理,在一個或幾個相鄰樓區形成的網格中,按照有隊伍、有場所、有制度、有牌子、有辦公設施要求,設立網格統戰工作室,配備專兼職統戰干部,廣泛設立統戰沙龍、統戰之家、統戰工作室,組建統戰信息員、統情快遞員,加強網格單元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濃厚的社區統戰氛圍。積極搭建社區統戰成員聯系平臺,通過建立“統戰快遞站”、成立社區統戰工作協調小組、共建社區聯誼小組等形式,實時全面掌握社區統戰成員情況,提高社區統戰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統戰成員“建一策”直通車,通過在網站上公布征求意見信箱、編印“獻一策”活動簡報等方式,及時反映統戰成員意見訴求,最大限度地暢通統戰服務社區管理渠道,更好地推動社區建設。

2.創新工作載體,努力增強社區統戰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載體是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須堅持把加強基地建設作為統戰工作融入和服務社會管理的切入點,通過建設統戰成員教育基地、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基地、統戰部門聯誼交友基地、統戰理論調研基地等,不斷拓展社區統戰工作陣地,更好地發揮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社區黨委定期聯系黨外代表人士的交友談心制度,搭建社區統戰成員之家、少數民族之家、社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席會等社區統戰工作陣地,緊密聯系各方面統戰代表人士,通報情況,增進交流,把統戰成員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區域經濟、社會建設中來。探索完善統一戰線教育基地、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基地、統戰成員創業基地、統戰部門聯誼交友基地、統戰理論調研基地等陣地建設,為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創造完善的工作載體,更好地發揮統戰成員服務社區管理工作。

上一篇: 公司會議邀請函 下一篇: 村扶貧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耥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