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6: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學生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素質教育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流。學校體育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
體育后進生的厭學心理,主要是指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行為和能力。缺發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技能時屢遭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敗情緒,并因此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同時有些體育教師只重視如何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只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考慮知識,技能的傳授,不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力培養和快樂體驗。其結果,往往是他們在心理上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極心理,對成功喪失信心。甚至出現逃課現象,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如何矯正后進生厭學的消極心理呢?
一、消除疑懼與對抗情緒
體育教學是一項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在師生關系和諧,相互接納的情況下才能上好體育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是上好體育課的基礎。大多數教師對后進生易反感,厭棄,而后進生更渴望得到諒解和信任。因此,教師要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認識和情感障礙,給他們注入更多的愛心,從情感上親近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從心理上理解他們,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敬,以贏得他們的擁護和信任,對體育教師轉變看法,增強向師性。
在具體課堂中,恰當的運用師生共同完成的體育游戲,比如“喊數抱團”、“貓逮老鼠”、“大海網魚”等。通過這些游戲能很快的消除師生之間的疑懼與對抗情緒,建立師生間的信任關系。
實踐表明,教師對體育后進生的輕視是存在的,這種輕視以各種方式傳遞給學生,學生自我評價也會隨之降低,他們往往表現出畏縮、羞澀、懦弱或強硬,執拗反叛等性格特征。以至于逃避學習,習慣于以異常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為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注意。
1、集體教學時,盡量照顧后進生,位置一般放在中間,前后左右都安排好的學生,已盡量使學生看到老師同學的規范動作和聽清講解為原則雜志鋪。
2、分組教學時,要盡量培養一些骨干學生,幫助后進生學習,同時也培養了成績較好的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3、教師在個別輔導時,要抓兩頭帶中間,不要忽視后進生,使他們感到每輔導一次就有一次進步,增強他們學好的信心。
4、通過心理暗示法,使體育后進生克服畏縮、羞澀、懦弱或強硬,執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在具體教學中,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自信心。可采取,“吶喊法”老師喊:“1、2”,學生喊:“3、4”;老師喊:“3、4”, 學生喊:“嗨、嗨”;老師喊:“嗨、嗨”,學生喊:“嘿、嘿”; 老師喊:“誰最棒?”,學生喊:“我最棒!” …… 老師每次發出口令,要要求學生也喊出口令同時完成動作,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時多靈活運用“吶喊法”,提高體育后進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學習激情。
三、利用成功體驗,提高動機水平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動機,淡化挫折帶來的心理壓力。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隱蔽意圖,針對體育后進生的個性特征,提出切實可行的要求,調動體育后進生內心的積極心理因素,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有利時機。如要換練習方法,改變動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力量、速度、節奏)適當降級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體育后進生也能獲得成功和喜悅的情感體驗。這樣,通過不斷地強化,不僅可以消除后進生心理上的消極防御機制,密切師生關系,而且有助于激發奮發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動機水平。
在具體教學中,要注意調查學生的體育興趣所在,根據學生的期望選取教學內容,比如,每節課可以教一些學生喜歡的“健美操”、“武術散打”、“籃球”動作作為熱身運動。以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
四、借助心理補償,克服自暴自棄
所謂心理補償,是指人們在心里失衡失時,利用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掩蓋或抵消自己的弱點的不足,以維持自身心理平衡。心理學研究表明,補償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給自卑意識強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從中獲得自尊、自信、自愛。為此,教師一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后進生并非樣樣都差教育論文,有的后進生跑得慢,卻投的遠,有的后進生投的近卻跳的高等等。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利用“閃光點”鼓勵后進生發揮優勢,由強到弱,再由弱變強,從而認識自己的價值,逐步改變消極的自我認識。
在具體教學中多評論體育后進生的優點所在,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奇跡,都是了不起的。比如評論不完美的動作,說:“這個動作很有潛力!”、對于錯誤動作,說:“有點緊張,不過很矯健”,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還是有優點的。從老師的認可中獲得自尊、自信、自愛。
五、區別對待,注重個別教育
(二)語文教學與生命踐行的關系生命教育是一種生命踐行的教育。學生具備對生命的認知與情感還不夠,還需要切實地去履行生命存在的職責與義務,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也為別人的生命盡一份力。小學語文教學與踐行生命教育的關系在于:語文課堂可以通過文學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感染學生心靈,熏陶學生思想,樹立學生行為規范的楷模,進而激勵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大量的實驗證明:榜樣的力量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巨大的作用,小學生的行為學習力以模仿性學習為主,且喜好模仿受到尊敬、歡迎、敬佩的對象。語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對小學生行為的示范與激勵,不僅能起到對小學生踐行生命教育內涵的導向功能,其踐行本身也是提升小學生生存技能與生命質量的根本途徑。
二、生命教育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
(一)語文的生命認知教學小學語文的生命認知教學應以建構小學生生命認知內容為主。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以蘇教版為例)的梳理,筆者針對小學生生命認知教學內容進行劃分,并列舉了相應的篇目。教師在構建小學生生命認知內容時,可將其劃分為“認識與珍惜生命”、“尊重與愛護生命”、“享受與超越生命”三個維度,整理相應的素材實施教學。合理的維度劃分是生成教學系統性與科學性的前提。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理解是教學的重要活動,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手段和目的,是英語學習者其他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英語學習者通過英語閱讀培養了閱讀能力,并以閱讀能力為基礎去發展其他各種語言能力,如寫、聽、說、譯的能力,隨著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語言知識的不斷增加,英語學習者的閱讀量也會不斷增加,通過閱讀國外英文文獻資料,可以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把閱讀作為掌握和使用英語的突破口,是多數人的選擇。一、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英語閱讀是英語語言中最頻繁的一種活動,大量的英語閱讀能促進其它語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語水平就必須有大量的輸入才能說出地道的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大量的英語閱讀,英語的閱讀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大學生英語閱讀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語言基礎知識除了語音知識外,主要包括詞匯和語法兩方面知識,詞匯方面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學生的詞匯量不足,詞匯量不足是影響閱讀水平的主要原因,英語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中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時雖有了一定的詞匯基礎,但多數學生詞匯量不足,還沒有達到熟練運用詞匯的程度。因此,在閱讀過程中,不得不停止連貫的閱讀活動,將注意力放在對某個單詞的猜測上,導致整個閱讀速度的減慢,從而影響了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語法知識雖然已在中學階段系統地學習過,大學階段主要是對語法的靈活運用,但是不少學生對語法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在閱讀中遇到長句或難句時理不清句子中各層次間的語法關系,以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二、知識面和文化背景知識的障礙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語言知識固然是進行閱讀的基礎,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往往會對讀者形成文化干擾,造成閱讀短路(指沒有獲得有意義的閱讀)。學生不了解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識,只好從字面上理解。英語文章中不僅涉及大量的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習俗、政治、經濟、名勝等各種背景知識,還涉及到科學技術的專業知識,如果閱讀時不具備這些知識,必然會影響到對句子段落的理解,并出現誤解。
三、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
指字閱讀,低聲閱讀和心中默讀。指字閱讀就是在閱讀中視線跟隨指頭或筆頭的移動而移動,心中默讀就是雖然嘴唇聲帶未動,但頭腦中一直讀出并聽到每個詞的發音;回視前文,重復閱讀。這種方式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某些生詞或對一段文字意義不明確時,反復閱讀已經讀過的部分。這樣會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讀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題,減少讀者的閱讀興趣;遇到生詞就查字典。該習慣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自我訓練。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沒有工具書就無法閱讀的行為定勢;視幅狹窄,擺頭,眼停過頻。視幅狹窄是指閱讀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為單位,而是以單詞或詞組為單位。由于眼停次數過頻,閱讀時間增長,影響了閱讀的速度和理解;心譯。心譯是指一邊閱讀,一邊在心里翻譯,是一種較普遍的閱讀行為定勢。該習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用英語思維,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缺乏大量閱讀
只靠課堂學習,沒有課外大量泛讀的配合,提高閱讀能力亦是一句空話。課堂閱讀教學不能代替閱讀本身。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才能實現。但遺憾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泛讀,總以專業課繁忙為由不愿多花時間讀或根本就不讀,錯誤地認為只要背會精讀課本上單詞,會做練習就足夠了。其結果是課外閱讀量越少,對語言的基本形式,諸如語匯、語法和句型就越陌生,讀得也越慢,理解也越差。
二、提高大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對策
大學英語教學重在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敗以及是否能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為此必須重視英語閱讀教學,積極著手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生對英語越有興趣,學習積極性就越高,自覺性就越強。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創造時間和空間,提供正常的閱讀環境和真實的閱讀材料,所選的閱讀材料要有一定的標準。因此,在進行閱讀選材之前,應盡可能地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期望、語言水平以及對文章的趣味性、難易度、信息量、文章類型等方面的要求情況有一個深入了解,做到有據可循、有的放矢。一般來說,所選閱讀材料語言要求質樸生動,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適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閱讀的信心與成就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選材范圍要廣,盡可能涉獵多種題材的文章材料,如名人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物歷史、新聞報道、廣告說明等,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閱讀過程中,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即使能認識每一個單詞,也不一定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大量的語言試驗說明,英語閱讀的障礙不僅僅存在于詞匯和語法方面,語言所承載的背景知識和文化信息也是閱讀理解的主要障礙之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系。為此,教師還應根據文章的內容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二)提高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
詞匯、語法知識的掌握是英語閱讀理解的先決條件,詞句理解則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學生的閱讀理解的基提高與否,關鍵要讓學生學會對語篇的分析技巧。這是因為,它能培養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所選用的閱讀材料在題材上盡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傳說、人物、社會、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經濟等;在文章的體裁上,應避免單一化,選用敘述文、描寫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等。與此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文章體裁特點的詳細分析,先結合文章標題和相關背景知識預測文體和主題,接著略讀課文,驗證預測情況,并通過問答、簡述、繪圖、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閱讀,找出各段主題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讀課文,指出文章的轉折詞或過渡語,分析其邏輯順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把語言知識的學習滲入篇章之中。最后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使學生熟練地把整體閱讀的方法運用到他們英語閱讀中,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技巧
閱讀技巧一般是指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快讀法,是指快速瀏覽文章大意,在短時間內抓住全文的中心;第二尋讀法,是指快速掃視文字,在一個段落中查詢出所需要的細節(諸如找地點、人物、數字等),跳讀與內容無關的信息,待找到有關信息時放慢速度,得到答案。第三意群閱讀法,是指以意群為單位成組閱讀,有效提高閱讀速度。第四尋找主題句法是指對于不同體裁的文章,閱讀時要選擇不同的查找主題的辦法。比如對于敘述性文章,注意抓住事件的發生、經過和結果,通過故事梗概、情節理解其中心思想;而說明性文章,一般是通過舉例、定義、分類、對比等方法來說明和解釋某一事物的,因此主題句一般都在文章的起始段或歸納段中;議論性文章中一般提出兩種觀點并加以論述或比較,所以閱讀時要特別注意文中的兩種觀點,抓其實質內容。第五注意提示詞的作用,提示詞是聯系句與句之間或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紐帶,閱讀中抓住這些詞可有效預測下文,并掌握文章的脈絡,提高閱讀的速度。
(四)強化學生的閱讀速度練習
閱讀理解和閱讀速度是閱讀效率的兩大因素。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一方面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快速閱讀訓練。快速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對培養學生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設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全面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和技巧,教會學生在閱讀時如何運用略讀跳讀兩種快速閱讀方法獲取信息的能力,鼓勵學生利用預測、聯想、類推和運用語言規則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為提高閱讀速度,可以采取隨機方法來確定閱讀訓練的內容,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和練習。閱讀時要求學生集中精力,全神貫注,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書,以提高閱讀速度。快速閱讀能幫助學生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擴大詞匯量和增強語感,同時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總之,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在大學生學習英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大學生提高英語水平的難點。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范圍,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增加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熟練地掌握并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策略及技巧,從而獲取文章所傳遞的信息,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閱讀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不僅能夠降低教學的難度,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和負擔,還能增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中遇到難點容易突破,提升課堂學習的成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整合教材的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教授《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的方法來創設教學情景,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并在教師的提點下,想象冬天的美麗畫面:漫天的雪花?草木凋零?空氣中滲透著沁人心扉的冷?濟南的冬天與其它地方的冬天有什么不同?……等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積極性,在腦海中勾勒出冬天的景象,幫助學生加強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思考,展開飛翔的翅膀,拓寬思維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熱情。
二、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課時,就要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對語文知識進行接收和整合,在吸收、整合的過程中,就必須運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和分析,然后把聽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接著能在實際運用中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采用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從而使學生表達出他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時,教師提出問題:“這首充滿浪漫色彩的詩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手法描寫了一副美麗的畫面,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詩中的街燈又隱喻著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啟發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根據學習的知識進行總結。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天上的街市》進行改寫,把詩改寫成散文,鍛煉學生語言駕馭能力,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實現知識的有效輸出,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一、高屋建瓴――破除思維定勢,發起思維挑戰。
由于當前師生本身固有的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識中信手拈來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須改變“臺上教師、臺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即課堂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大膽討論,上臺陳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傳統,走出思維定勢,進一步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能“仰而彌堅”,越堅,鉆得越起勁;“鉆而彌深”,越深,就越鍥而不舍,充分享受鉆研思考過程的樂趣。
例如我在教學狄金森的短詩《籬笆那邊》時,在分析“上帝”這個形象時,在學生的思維先是固定為“權威的代表”“正統思想的化身,”“別人思想行為的禁錮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來扼殺世間美好事物的冷面統治者”時,可順勢提出一個個疑問: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結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們真的不需要“上帝”嗎?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走向更遠更深。經過積極思考討論,學生們談了自己的見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贊賞,我們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時,上帝的“罵”就不是無理的指責,而應是理智的勸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規則,結果自然會造成一種無序的世界。在《西游記》中,作為叛逆精靈的孫悟空正是要一種絕對的自由,他棒殺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當一切的規則都消失了的時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讓最后的自己在焚毀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為一塊石頭。一個喜劇,一個悲劇,但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規則,是必須的,完全放棄規則,只能釀就悲劇。而事實上,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上帝和孩子的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應該有一半上帝的理智,還應該有著一半孩子的激情。這一具有挑戰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逐漸打破傳統,走出了思維的定勢。
二、虛實結合――擴大思維視角,提升思維平臺。
語文課堂提問的關鍵應該是學生潛能的極大發展和學生個性的極大凸現,使學生感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被賞識,并由此而激發學生最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對語文本身的興趣。而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拋出一些“虛擬性”的問題,如“替換式”,給文章換一種表達,換一種構思;“延伸式”,讓學生續寫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刪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個或幾個片段;用這些“虛實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新穎的思維角度,一個嶄新的思維平臺,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而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教師的表揚,而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創新成功后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新精神形成之時。
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出這樣一個問題;在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個突發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一出現,立刻“逗”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學生有的認為: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是忠貞不渝的,他們既然有“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錚錚誓言,而且為之不惜以死抗爭。因此,他們真摯的愛情和叛逆精神正是夫妻重圓的有力保證。而有的同學則認為:蘭芝作為一個弱者和被壓迫者,身上卻始終閃耀著個性自尊和自強的鋒芒,這種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舉止自專由”,成為被驅逐的理由。如果要回來,就意味著必須放棄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管束下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磨去人性的棱角,而這一切是蘭芝不會做的。這一堂課讓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
三、拈精取要――突破重點難點,拓展思維深度。
語文教學講一個“拈”的工夫,即洪鎮濤老師所云:變“全盤授予”為“拈精取要”,教師拈的好,拈出一點,帶出一個面;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在學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幾個關鍵詞設計問題,但這里老師的“拈”,一定要獨具慧眼,于無疑處生疑i還可以拈出重點,拈出矛盾,這樣駕馭課堂就能舉重若輕,游刃有余。比如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拈出“短暫與永恒”的矛盾,學習《世界最美的墳墓》,拈出“平凡與偉大”的矛盾,學習《迢迢牽牛星》,拈出“遠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學習《琵琶行》時,教師在小序中拈出“錚錚然有京都聲”中的“京都”二字,問學生“京都長安對白居易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著京都之聲的琵琶樂曲對白居易來說為什么如此動人心弦?”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而唐代的都城長安則是他們夢想實現的地方。此時的白居易雖然被逐出這個權力的中心,暫時性地在山水間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報國,壯志難酬的憂傷一直縈繞于心。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讓回想起了往昔的歲月,心中的夢想,所以才會有感到鄉音一般的親切。所以才會有后來同琵琶女天涯淪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會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四、曲徑通幽――點燃思維火花,促進思維創新。
語文教學是教師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基礎和前提,而語文教學質量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嚴重的還會影響學生的正常溝通能力。在我國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教師專業素質不高、教學設備不齊全、教師教學效率不高、國家資金投入較少、教學環境不理想等主要問題。
一、影響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
1.教師專業素質不高
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師大多都是年齡較大的老教師,以及支教的年輕教師。年齡較大的教師有極為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素質,但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死板落后,滿足不了學生發展的需求;支教的年輕教師,既沒有專業的職業素養也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雖有較為先進、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卻不能充分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
2.教學軟硬件設施不齊全
與城市相比,國家對農村小學的教學師資和教學資金都極為不足,許多小學的教學設備還是多年之前的,從而導致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難以提高。
3.教學環境不理想
受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農村的教學環境極不理想,許多學生在面對學習問題的同時還要面對不理想的學習環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4.教師教學效率不高
由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沒有相對專業的職業素養,導致教師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低下,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低下,質量得不到保障。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而學生又是一切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應當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就要求農村小學適當提高教師的入學門檻,改善教師的評價機制,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應當定期考核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鼓勵教師進行二次學習,從而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專業素養。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多參加專業的語文學術研討活動,多與優秀的業內人士交流,學習他們專業的、先進的教學經驗,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采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對學生開展語文教學。也可以適當采取獎勵機制,刺激學生學習語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制訂適合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和教學模式;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身的教學質量。
2.加大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
國家應當用長遠和平等的眼光看問題,在對小學教育的投資上面,國家對農村和城市的教育投資應當一視同仁,不可太過偏重和看輕。因此,國家應當加大對小學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小學基礎教學設施,從而改善農村小學的教學環境。與此同時,國家應當以集資募捐的形式吸引社會各行各業的資金投入,從而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保障。國家應當為農村小學教學建設設立專項基金,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從而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供環境保障。
3.加強年輕教師隊伍的培養力度
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應當加強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革新魍車慕萄模式,摒棄影響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于年齡較大的老師,應采取退休的方式,引導他們走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幕后。同時,要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鼓勵年輕教師向年齡較大的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從而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為農村小學生學習語文提供更專業的師資團隊。采取適當的經濟手段和道德手段,吸引支教教師留在農村小學繼續任教,從而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并不斷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義務教育的不斷普及,農村小學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教育資金方面,國家應大力地扶持,加大其投入力度,以不斷地改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環境,與此同時,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入新鮮的、專業的教學資源,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千莎夫鐵.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J].才智,2013(20):89.
在我的每節語文課前,均有一位同學演講,演講后,請同學們講出自己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啟發和收獲。
這樣的活動一舉兩得,既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日積月累,一天一個小道理,便悄悄地進入他們的心靈沉積下來,影響著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初三時星童同學演講了一個有關對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動物學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奧蘭治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和河西岸的小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更強,而且奔跑速度比后者每分鐘要快13米。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身體比后者更強,是因為它們附近居住著一個狼群,這使羚羊天天處在 “競爭氛圍”中,為了生存下去,他們越來越有“戰斗力”。所以有時我們應該感謝對手。由這個故事孩子們悟出了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有時是別人,有時是自己,對手越強大,自己也就越強大。于是他們紛紛給自己找對手,互相競爭的意識已在他們的大腦中生根。同時我也告訴他們,競爭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于是到了初三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個競爭團體,這個團體小則幾個人,多則十幾個人,他們水平能力相當,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你追我趕。
到現在我還記得文江同學講過這樣幾句話: “打開我們的手,有命運線、感情線、智慧線,它們代表著我們的命運。握起我們的手,命運就在我們的手中。”于是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道:“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不能依靠任何人”,“努力拼搏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有關這些思想,也是在無聲的教育中進入他們的大腦,沒有任何的說教與強迫,但他們已悄然接受,并為之付出了行動。
二、主題曲:以課文為載體,融品德教育于課堂中
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以一種文學美、故事美、人物美打動了無數的文人,我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時甚至是生命危險,但只要我們不放棄,只要我們咬緊牙關對自己說“堅持,我能行”,你就可以看到光明。這樣的引導,既使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也排除了學習之外的干擾,還能靜下心來學習。
在學習《曹劌論戰》時有一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說,第一次擊鼓,戰士們的士氣很足,第二次就有所衰落,第三次就衰竭了。就好比我們的一診、二診、中考,好多同學一診時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奮勇拼搏,成績很輝煌,想對手不過如此,于是二診時就有所放松、有所怠慢,等到中考時,該拼的勁都拼上了,該挖的潛力也用完了,結果大敗。我們一定要克服這一點,做到“彼竭我盈”:在別人摩拳擦掌時,我冷靜對待,正常發揮;在別人第一次猛沖時,我們平和心態,依然積累,不為他們的成績所動;在他們都有所疲憊,而我們才到了最后沖鋒,壓抑不住的激情和對勝利的向往,使我們在學習上更加如饑似渴,等待一展身手。這就是知此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三、插曲:以筆談為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
筆談是開啟學生心理的一把鑰匙。要想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想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筆談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記得小婷各科都比較強,就是數學在近幾次的摸底考試中一直不理想。她在隨筆本上寫下了自己的困惑,我就給她寫道:“你可一直是老師心中的數學小天才呀,記得以前你的數學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引來了多少同學羨慕的目光,現在我依然看好你哦!”然后還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給她。之后又找她談心,鼓勵她重拾信心,看看學習方法是不是不好,多向數學老師請教。經過幾次筆談交流后,她的數學成績穩步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程,既有基礎語文教育的共性,又有職業教育的特性。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認真研究中職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從學生的特點與社會的需要出發,順應將來就業需要,重視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口語交際能力這個薄弱環節上加強教學,切實加強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語文課作為中職教育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既不同于側重“雙基”的中學語文教學,也不同于側重“研究”的大學語文教學,有其鮮明的職教特色。中職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社會現實,順應勞動力市場對中等技術人才的素質要求,注重對學生在就業時以及未來職業工作中所需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為其順利進入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充分認識到中職語文教學的特殊性,突出其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體現中職語文教學服務學生就業的功用,重視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習后,感到在以后的工作中,既適用,又實用,才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中職語文教學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也與普通高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有著顯著的區別。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規定“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是:“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顯然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口語交際的要求更注重對學生未來職業工作的需求。有些地區還據此制定了相應的課程標準。如:上海市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目前相當一部分中職學校仍基本沿用中學語文教學體系。新課程改革,在中職學校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認真實施口語交際教學,并把它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但目前還相當薄弱。因此,認真研究中職語文教學的特殊性,積極探討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方法和途徑,切實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十分緊迫的任務。
如何做到提高口語交際教學呢?
一、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化教學就是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學生的生命活動。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在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把現實生活帶入課堂,也要把課堂帶入現實生活。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另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了解各行各業的口語特征,或進行一些有主題的采訪和社會調查活動。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鍛煉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口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情境化教學策略
口語交際的情境創設方式很多,在課內,可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創設交際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或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畫、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錄相節目,播放錄音、教師或學生的語言描述和表演等來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在日常生活中,則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在參加完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后,說一說同學們的表現,以及自己成功或失敗時的心情及體會。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聯歡會、春游和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去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學會恰當、得體地與人交流。
三、興趣化教學策略
口語交際教學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需要的滿足。根據成就動機理論,成功的學習經驗會成為下一次學習的動機,推動下一次學習積極進行,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此,在教學中,要多賞識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多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多選擇學生喜歡或比較關注的話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口語交際的樂趣,從而自覺地鍛煉其口語交際能力。要使口語交際教學有“趣”,教師必須熟悉自己的學生,不僅掌握他們在該年齡段的心理特征,還要熟悉他們的生活,這樣,才能知道哪些話題是他們有話可說的,是他們最想說的。
通過分析整理大量關于中職語文教學和口語交際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本市有代表性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語文教學尤其是口語交際教學進行研究,我認為:中職語文教學具有鮮明的職教特色,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特點與社會的需要出發,順應將來的就業需要,重視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認真研究中職語文教學的特殊性,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口語交際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加強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趙英才.學位論文創作,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04.
[2]許雙全.口語交際的內涵及課堂教學特征,四川教育,2002(3).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在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要有相互間的感情交流。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愛護與信任,以及教學中的密切合作,可以促進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因,誘發學生的認知積極性。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它顯而易見地告訴我們師生之間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也有助于師生的身心健康。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真誠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和諧的課堂氣氛(Rogers,1983)。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對教學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羅森塔爾效應”證明:教師的期待與厚愛,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果師生間出現感情上的隔閡,則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英語新課程標準》建議英語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
可見,師生關系與英語教學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師生關系的好壞,對英語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師生密切配合,才能彈奏出優美的樂章,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條件,才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保持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呢?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努力。
一、嚴格與寬容相結合,彼此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
課堂是師生關系得以體現的最佳舞臺。這個舞臺再也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精彩的舞臺。英語教師是很好的設計者、策劃者、組織者和指揮者,同時還擔任著多重角色,她既是嚴師又是朋友。傳授知識時英語教師應以親切溫和的形象面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走到學生中間與之平等對話,寬容他們在學習上的錯誤,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以便讓學生感受尊重和平等的氣氛。譬如,預習Reading這個環節,教師提幾個問題,10分鐘思考之后請回答,有的學生回答出現了錯誤,教師微笑著說:“Great!You’vetriedyourbest.”在這樣自由、寬松的環境下學生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敢于發表見解,勇于創新,拓展思維。對于違反紀律等不良現象,英語教師應嚴格要求,就事論事,進行思想教育。教師不僅僅傳授知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成人比成功更重要。英語測試會出現偷考現象,教師不能點名批評。要勸阻一件事,永遠要躲開正面批評。教師應裝作不知道,報成績時對進步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中包括偷考的同學。課后找這位同學談心,仍然不點破,希望他在下次考試中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位同學很不好意思,但在以后的課堂上很認真,考試也不作弊了。通過這個事例,我覺得教育學生要講究策略,對學生正面的批評會毀損了他的自重,剝奪了他的自尊,如果旁敲側擊,對方知道你用心良苦,就不但會欣然接受,而且會對你心存感激。稱贊和真誠的欣賞是批評最好的開始。這樣,學生更加喜歡你,喜歡你的棵,帶著積極的情感去學習英語,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然而我們要摒棄一重見解: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是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不分你我,“零距離”接觸,這種想法是錯的。我們經常看到:老師與學生越是親近,學生越是不怕你,課堂上越容易擾亂秩序。老師的出發點與結果往往背道而馳,這就如同父母的溺愛,過分地縱容卻害了自己。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時需保持一定的“距離”。課堂上嚴而有格,寬而有度,把握好分寸,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學習很關心,學習上有困難時給與幫助,紀律上違反給與嚴厲教育。這樣有助于英語教學順利進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二、賞識每位學生,尊重個體差異。
廣闊的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雄偉的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浩瀚的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作為“園丁”的老師精心地培育著每支“花朵”,“園丁”不論“花朵”美丑,用愛呵護著,使每朵花散發出各自的芳香和魅力。每個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得到賞識。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可以令他們心情愉悅,積極進取;得到賞識,可以讓他們充滿自信和動力。作為英語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課堂上讓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有施展才華的平臺,讓學生明白老師對他的器重,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以及自身的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地表揚學生的進步,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心地去關注學生的點點滴滴。英語教師每次接新班時應努力記住學生的名字,講課時叫學生的名字而不是學號或用手指。這雖然是件小事,卻是對學生的一份尊重、一份關注,學生從內心里會對老師刮目相看。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后進生,用慈愛這把鑰匙去打開他們的心靈,從而走進他們的心靈。后進生之所以對英語缺乏興趣,很大程度上是老師造成的。老師把更多的情感偏向優等生,而忽視了后進生的感受,課堂上沒有他們的天地,他們是被遺忘的群體,老師有時還瞧不起他們,那這些后進生怎能有興趣學習呢?
牛津英語教材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課堂上經常進行會話表演。英語教應抓住時機,讓每位學生參與進來。后進生在表演中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知識錯誤,但老師要賞識他們的勇氣和膽量,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美國著名作家愛墨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只要教師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學生也會尊重、相信教師;只要教師向學生投之以桃,學生就會對教師報之以李。
三、利用教學中的情感資源,達到師生間情感共鳴。
教師應巧妙地組織教學內容,有效地利用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資源,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營造和諧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教牛津英語8AUnit5Reading:Zhalong----Aspacialplace這部分時,先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Whyaremoreandmorebirdsindanger?
2、Whatshouldwedotoprotecttheseendangeredbirds?
經過討論學生深深體會到保護鳥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擁有一顆愛護鳥的心,之后插播一首由甘萍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一個女孩為了尋找失蹤的丹頂鶴而獻出年輕的生命的故事。學生聽了非常感動,師生情緒高昂,情感相通,學生聽得很認真,教師講得很投入。這節課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間情感達到了共鳴,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牛津英語8B4、5、6三單元重點圍繞Raisingmoneyforcharities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這個話題教育學生有一份愛心來幫助貧困的人們,英語教師結合叢飛以及陳曉旭等人慷慨捐款的事例來啟發學生們:學生應該做些什么來幫助弱勢群體,來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呢?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學生上課更加專注,教師講課更加流暢和諧的師生關系大大提高了英語課堂45分鐘效率,教學效果也很明顯。
四、教師學會反思,敢于自我批評。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種關系本身就是一組矛盾,處理不好就會發生沖突。如有些學生上課不聽講,違反課堂紀律,不交作業,甚至做些影響集體榮譽的事,教師就要對其批評、指責。如果方法不當,就會引起沖突,而解決師生關系沖突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應冷靜處理,學會捫心自問,進行“心靈盤點”。這樣有益于及時知道近期的得與失,思考今后改進的策略。不妨問一問:為什么會發生這件事?我是否太沖動?采取的方法是否偏激、粗暴?找出師生沖突的癥結和自己思想方法與工作上的不足,并敢于進行自我批評,主動向學生道歉。但是教師不能為了解決師生沖突而放棄原則,屈從于學生的壓力。教師應該在檢查自身問題的同時,取得學生的理解、支持和幫助,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師在知識的傳授上如出現誤差,要及時在課堂上糾正,不能因顧及面子而固執己見,那樣會誤人子弟,承認錯誤才能獲得學生的好感和信任。課堂上教師應與學生經常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教師就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同時學生回感到老師很真誠、很親近,讓學生從心里真正地了解你,走近你,喜歡你,佩服你,從而喜歡你的課。
學生喜歡的老師一走進課堂,課堂氣氛就會顯得很活躍、很愉快,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油然而生。反之,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了厭倦和恐懼,那么對他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甚至因人廢事,討厭這門課。教師要始終注意和學生保持融洽的關系,關心熱愛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只有師愛生,學生才會愛老師,只有學生真正愛老師,才能迸發出高漲的熱情,進而進入快樂的學習,才能有成功的保證。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Rogers,C.1983.“Freedomtolearnforthe80s(2nd).Columbus:CharlesMer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