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就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0 14:46: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就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會計就業論文

篇(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壯大,國家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與日劇增。在這種情況下,各類綜合大學,財經類高校紛紛開設會計學專業,并不斷致力于完善會計學教學課程體系,期望可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規格會計人才。各類??坪透呗氃盒R布娂娞剿魅绾螐穆殬I教育角度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工作人員。研究當前國內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就需要明確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課程體系,合理規劃會計人員職業方向,并在此基礎上細分會計人員類別,形成以普通技能教育為基礎,進而通過繼續教育和考試遴選選撥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當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今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穩步高速發展,市場經濟走向繁榮,社會各類企事業單位等經濟實體數量不斷增多,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融資、投資業務,國企股份制改造還有證券資本市場的繁榮都對會計人員和會計行業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國當下會計人才培養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也成為制約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一個瓶頸。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碩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主要有以下問題:

1、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在現在的全日制會計人員教育中,基礎理論教學所占比重仍相當大,而專業理論往往著眼宏觀,缺乏細分。進而導致學員在學習中學得很多,用的上的很少。

2、沒有規范的會計人才培養教材選用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材的作用相當重要,好的教材往往精煉易懂,有利于更好的幫助我們完成培養目標,使學員能夠更省時、省力的理解知識點,并掌握相關理論精髓。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學員的實踐課程安排沒有與教材和學生將來的就業預期緊密結合,實踐課往往缺乏管理和控制,形式上沒有創新,沒有為學生營造工作情境,學員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時也無法及時向教師反饋和請教,進而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4、會計教學內容沒有跟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腳步。目前會計電算化已經普遍應用于當前的企事業單位之中,而會計教學依然以手工記賬模式為前提進行。而實務中會計電算化和手工記賬對于工作時間的分配和工作重點的選擇完全不同,因而導致會計教學在核算工具和方法上與時代脫節。

二、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會計學,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單位的經營收支活動。職能是核算、監督和支持決策。對其進行核算,分析其內涵的經濟信息進而指導管理和經營的實踐是會計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

針對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會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一個方面著手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1、有針對性的設計會計課程。在會計職業人才的培養中,要完全拋棄應試教育的樊籬,以素質提升和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不重要的或者不應學的要盡量少學或者不學,而與工作和社會需求相關的課程要多學并且學透論文格式。在未與實踐結合前,課程要簡單,以基礎為重點。通過實踐考核,在學員可以熟練運用會計工具的情況下再增加復雜業務和特殊業務核算的課程。

同時課程設置應與學生的就業預期相聯系,對課程設置的評價重點應抓以下兒點:一是在校期間“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二是基本會計業務處理能力。三是綜合則務分析能力和不同崗位適應能力。其評價方法,既有客觀定量的方法,如通過率、考試成績,也有定性的方法,如教師的綜合評價認定、實習單位的評價、個人的自我評價等。四是在課程管理上,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上作及文件的形式,需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碩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高度關注會計職業領域國家出臺的最新的法律法規、制度辦法、政策措施等;廣泛泛吸收采納政府會計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社會會計、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企業單位則務會計部門的專家及專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符合規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彈性。

2、要徹底改變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教育觀念,研究構建全面的學員素質評價方法。要確定學員培養目標,離不開對學員素質的評價。如果單從考試成績評價學員,經常出現高分低能的學員。學員的素質不僅包括其對已學知識的掌握,還應包括其繼續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在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全面客觀的評價是對學員最好的獎懲和激勵,通過考試成績進行客觀評價固然是容易實現,不過這顯然容易抹殺學員的個性特點、學習潛力和創新精神,所以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研究如何建立全面的學員素質評價體系。

在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培養模式時,應從會計職業分析入手,對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全面評價,圍繞所需能力,形成全面綜合的素質評價體系。會計職業教育,應充分結合會計職業崗位對學員的需求,根據需求確定如何加強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會計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方式,以準確評價會計人員素質為前提,對會計專業的若干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適當予以調整、簡化,刪除空洞的或與本專業不是密切相關的內容,增添應用性較強的內容。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加強對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進。會計人才的培養是直接面向社會會計崗位的需求而進行的,高職教育執行以職業技能訓練和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組織教學的原則,應重視實踐教學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創新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是達到預期培養日標的重要前提。

在實踐教學問題上,研究重點應放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上。加強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同時要對實訓課程的設計進行督促和評價,要把實踐同學員所學理論緊密結合,合理安排實踐課和理論課時間,趁熱打鐵,在學員尚未遺忘理論知識之前利用實踐課加深學員對相關理論的理解程度,使學員能夠真正掌握知識要點碩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并有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時要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密切聯系,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進入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做到學有所用,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要能及時與教師溝通,進而達到社會實踐促進理論教學的目的。

4、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

篇(2)

管理會計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并隨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者的實踐而不斷充實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實踐而產生和發展的管理會計學一直存在許多重大而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內容體系及課程體系應如何架構等一直妨礙著對管理會計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管理會計學之所以引起人們的爭議,主要在于其管理對象和目標的不明確。不同學者針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內容體系。

目前在理論界比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三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型課程體系;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以競爭優勢的獲得為核心,以價值最大增值為目的,站在戰略角度架構管理會計體系。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型管理會計課程體系。

作為企業會計兩大分支之一的管理會計在當代會計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管理會計學納入到高校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成為必然,如何設計和構建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會計的內涵并能夠學以致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工作者從學生學習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管理會計課程體系,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吳大軍老師、牛彥秀等老師編著的《管理會計》

(一)背景資資料

管理會計的產生是為了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管理,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標準成本系統是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過度的分界點,成本性態分析則是管理會計的起點,因此成本會計是管理會計的前身。(余緒嬰)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成本控制在企業管理中更為重要,作為對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學對成本的分析應該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內容體系

全書以現代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為背景,闡明以企業為主體,密切聯系現代會計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評價等職能,系統地介紹了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實用操作技術。本書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傳統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討論了管理會計各項職能在實踐中的應用程序與具體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紹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新領域作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

(三)我認為本教材從中國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以現代企業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為背景,在內容的組織、體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而且本書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會計教材新增加了作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紹了管理會計發展的新領域,應該說是傳統教學型管理會計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二、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

會計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尤其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管理會計對企業組織的結構或體制以及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師編著的《高級管理會計》從環境入手,以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為主線構造了21世紀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資料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我們面對一個嶄新的經濟環境,21世紀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從宏觀上看具有國際化、金融化和知識化的特點;從微觀上看,人類社會將從工業社會轉入信息社會,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敖裉煊腥N力量,它們或者獨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驅使今天的企業越來越深的陷入令多數大董事和經理驚恐的陌生境地。”(邁克爾哈默,詹姆斯錢皮,1998)。這三種力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C,即顧客化(Customers)、競爭化(Competition)和變化(Change)。面對這樣的宏微觀環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利潤更重要的是市場份額,比市場分額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競爭優勢,比競爭優勢更具有深遠影響的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業面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

(二)內容體系

胡玉明老師圍繞企業核心能力的評估、培植和提升,構架了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闡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本管理會計的新發展,討論了21世紀成本管理會計會計主題的轉變,構造了21世紀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構架,并以當前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依托分析作業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業管理上的重大開拓性;第二部分對質量成本管理會計、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人力資本管理會計、企業激勵機制與經理人激勵報酬設計等進行了探討;最后展示了中國企業成本管理會計制度的變遷及特色。

(三)這種課程體系應該說以環境作為論述的起點,突出了企業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闡述了管理會計如何為企業核心能力的診斷、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務的方法,即采用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綜合業績評價制度并從財務維度、顧客維度、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企業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介紹。有助于促進企業竭盡全力,鼓足干勁,沿著持續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業核心能力,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對于21世紀的高級管理會計來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為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角度架構管理會計體系

自由貿易的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使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要求企業進行顧客化生產,采取差異化戰略。孫茂竹老師以作業鏈的設計和價值鏈的分析為主線站在戰略的角度構架了管理會計體系。

(一)背景資料

橫向價值鏈是指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所有在一組相互平行的縱向價值鏈中處于同等地位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具有潛在關系的鏈條。

企業內部價值鏈是縱向價值鏈分析和橫向價值鏈分析的交叉點。它是提供給顧客的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與作業鏈的形成過程一致。對該價值鏈形成的認識使企業的管理深入到作業這一層次,使企業能夠在所有環節上對資源的耗費進行控制,提高價值增值水平,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的目標。

(二)內容體系

首先將管理會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把管理會計分為對所有企業都適用的企業管理會計和只對特殊情況適用的的高級管理會計。第二層是按價值鏈結構把企業管理會計分為戰略管理會計和戰術管理會計兩部分,其中將企業縱向和橫向價值鏈分析作為戰略管理會計內容,內部價值鏈分析作為戰術管理會計內容。第三層是戰術管理會計部分將內容和方法結合起來并體現不同企業的特點和要求。

篇(3)

一、研究背景

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及使用,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活力,它以其特有的對沖和套期保值功能,有效規避利率、匯率或股市等基礎產品市場價格發生不利變動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因此,近十幾年來,衍生金融工具成為國際銀行業用以規避風險、開拓業務、謀取利潤的經營手段,其在銀行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在我國,國內商業銀行是開展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主力軍,主要從事自營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業務品種有遠期、期貨、期權、互換及結構性產品等。從交易目的上看,商業銀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是在與客戶進行衍生金融業務交易,即與其他交易對手進行反向交易,以消除市場風險,從交易中賺取一定比例手續費,承擔很小的風險;而自營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則為基礎工具套期保值目的而開展(從實際交易情況看目前此類交易量最大)或以盈利為目的而進行。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時間短、金額規模小、品種少,但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不論從品種創新上,還是規模上都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被廣泛使用。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受外界影響變動大,加上本身構造的復雜性,使得它伴隨著高風險,操作不當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潛在損失。上世紀90年代以來,衍生金融工具因其自身特點以及投機者的過度投機釀成了多次駭人聽聞的巨額虧損和金融危機事件,全球的幾乎每一場金融風險事件都與金融衍生工具有關,它的“雙刃劍”效應成為風險管理的聚焦點。

與此同時,作為商業語言的會計也面臨著不斷滿足衍生金融工具創新的風險管理的挑戰。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準則的實施將原會計準則規定的在附注中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納入了表內核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使得市場價格的變動對損益的影響更大,衍生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成為資產或者負債。報表要求披露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信息,同時披露對金融工具采用重要會計政策、計量基礎等信息,要求披露與金融工具風險相關的描述性信息和數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包括風險管理目標、政策和過程以及計量風險的方法;風險敞口及其形成原因;數量信息包括風險敞口總括數據和各風險集中點的風險敞口金額;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做到期限分析,判斷企業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并說明管理流動性風險的方法;市場風險(外匯風險、利率風險和其他價格風險)發生變動時,分析其對當期損益和權益產生的影響。這些都從形式上規定了要采用會計語言來揭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但是,會計流程的事后反映和原有的會計模式能否按照新準則的規定,有效地反映發展與變化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真實程度,成為本研究的關注點。本文以會計業務流程再造為焦點,探討如何對外提供可信的財務信息,以期對內滿足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需求,實現有效決策,從實質上發揮會計的控制和風險預警功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的會計需求

風險是指未來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而風險管理則是指“銀行或企業根據既定的目標,為防止其收入和債務受金融市場上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以取得比較理想的風險承受程度的組合而進行的管理。它并不意味著要消除一切風險,而主要是把風險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圍內?!奔船F代風險管理是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礎上所建立的一整套管理程序,若其管理的范疇在全球內,就形成宏觀金融管理;若其作用范圍限定在企業內部,則形成微觀風險管理。本文關注商業銀行內部對衍生工具業務進行微觀風險管理中對會計功能的需求以及其所產生的外部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

國際證券委員會和巴塞爾委員會將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分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五類。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匯率、利率或金融資產價格等市場因素的波動使衍生金融的持有頭寸價值發生不利變動,從而影響投資者財務狀況的風險。信用風險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約對手違約或無力履行合約義務而帶來的風險。資金流動性風險是金融衍生交易活動中交易者所面臨風險的集中反映,當交易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時,將被交易所強制平倉,從而面臨巨額虧損;而合約到期無法履行支付義務時,則最終將導致企業的破產清算。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信息系統或內部控制的缺失,如人為錯誤、系統失敗、不正當的程序、管理控制失誤等,而導致意外損失的風險。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樣性、復雜性、奇異性和技術性,使其較之基礎金融工具面臨更大的操作風險,這客觀上要求衍生交易主體必須具備先進的管理模型、完備的控制系統和專業的技術人員。衍生交易的杠桿效應使得任何的決策失誤都將導致巨大的風險暴露,但也正是由于這一交易機制,更容易誘發交易員的賭博心態,進而違規操作。法律風險是指衍生交易合約不能依法執行而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包括合約約定不明確、合約本身無效、交易對手不具備法律授權、相關條款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等。

(二)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

1.會計在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會計是人造的提供經濟信息系統,它與企業其他系統(如風險管理系統等)協同運作滿足企業和社會經濟大系統運行的需求,對內的功能是適應企業需求,反映各子系統的活動情況、監督各子系統的運行、參與其他子系統的控制;對外功能則提供充分反映企業狀況的可信的財務會計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最終會引起商業銀行的資金變動,表現在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等會計要素發生的增減變化上。新準則的資產負債觀(蓋地,2007)將其公允價值計價,注重交易事項的實質確認,并在列表披露中規定相關的風險披露,強調了決策有用,會計不容質疑地在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中起到了反映和評價的作用。同時,會計對過去事項記錄與積累也為反映未來現金流入與流出的衍生金融工具提供數據,幫助報表使用者對未來進行合理預測,利于風險管理。而且,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也包含著會計風險管理:如對由于計量方法的不同或對經濟數據粉飾所造成的風險管理;對由于會計數據變化或會計政策選擇所造成的風險。

2.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的會計需求

金融市場變動速度太快,衍生金融工具品種的多樣性和不斷創新也使風險表現了非線性,它的風險傳遞也是高速的,傳遞過程也十分復雜,所以建立在健全的數據程序之上的高品質信息的適用性對于風險管理非常重要。從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報告制度、程序和方法上,都希望會計的反映、預測、監督、控制職能充分發揮作用。因為經濟信息中七成以上的數據來自會計,會計信息的適時提供,將使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與對其交易業務所表現的會計信息系統產生緊密的聯系。會計系統與風險管理系統的協同運作是滿足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需求,針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殊業務,探討協同運作方式——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以提供風險導向的會計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

(一)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的內涵

1.流程與流程再造

《牛津英語大詞典》將流程定義為:一個或一系列連續有規律的行動,這些行動以確定的方式發生或執行,導致特定結果的出現。一般來說,流程是由一系列單獨的任務組成的,使一個輸入經流程變成輸出的全過程。AllanM·Scher認為,“流程對輸入的處理可能是轉變、轉換或僅僅照顧其通過,以原樣輸出?!盌avenport和Short將流程定義為“為特定客戶或市場提供特定產品或服務而實施的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

1993年,邁克爾·哈默等合著《再造企業——企業革命的宣言》,代表了得到廣泛公認的對再造的定義。他認為,企業再造是對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也是管理理念的變革。銀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在20世紀80年代初起源于美國,是國際銀行業在網絡金融時代、信息化浪潮中尋求銀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實踐,其定義為:商業銀行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客戶為目標,以業務流程改革為核心,從根本上對銀行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設計,以期在成本、質量、客戶滿意度和反應模式上有所突破,使銀行集中核心能力,獲得可持續競爭的優勢。

2.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流程與業務流程

一般認為,企業流程主要由會計流程、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組成,會計是連接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橋梁,負責從業務流程中采集數據,經過加工后生成企業管理活動所需的信息,支持企業的管理活動。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這樣復雜的交易,更需要將會計流程與其業務流程緊密聯系,例如適時了解業務中如何將復雜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拆分成簡單的、基礎的、流動性好的產品,并利用相對簡單的產品平掉風險,進行會計的及時反映;公允價值廣泛用于各類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確認計量中,涉及公允價值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能否從可觀察到的市場價格或通過有效的估價技術直接得到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取得離不開對業務的了解和相應的模型估價。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流程對會計流程的信息采取的時間、方式、質量以及加工后的信息至關重要,會促進會計流程的增值內容、會計流程中的增值作業的增加和非增值作業的減少,保證了信息的有用和可靠,有利于對衍生金融工具管理的決策。所以,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的信息需要通過其會計業務流程共同完成。

3.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

本文所指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是銀行再造的組成部分,它的內涵則是借用再造理念,強調以會計業務流程為改造對象和中心,以風險管理需要為目標,對現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進行根本上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及風險管理理念,從衍生金融工具業務中采集數據,加工成管理決策有用的風險導向的會計信息,在最大限度上實現會計流程的增值內容最大化,滿足風險管理的需要。在實踐中,會計業務流程再造雖然有創新,但絕不等于完全否定過去,現有流程中的合理部分應予以保留,并根據會計制度的變化、新業務的拓展和客戶需求的變化不斷加以完善。

(二)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的動因

1.商業銀行會計業務流程的制約

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會計流程設計多是為了適應既有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的需要,講究統一性和標準化,相對缺乏差異性和多樣化。具體的會計、業務流程由不同的職能部門設計,會計流程往往遠離業務流程,彼此間缺少銜接和協調,會計信息所采集的數據以資金流信息為主,且是在經濟活動發生之后進行的,忽略了大量的管理信息,導致信息隔閡和信息重復存儲,財務人員在加工信息時僅僅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排序、匯總、過賬,而很少考慮會計信息和業務活動的關聯性,這樣的財務報告并非直接可用,必須經過若干后臺加工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這樣的會計流程很顯然已無法跟上瞬息萬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業務風險管理需求。

新會計準則中規定,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其風險信息,如銀行所具備的風險管理系統和與之相關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其風險計量體系獲取以公允價值計價的資產和負債信息,得到風險暴露總額與獲準的銀行風險管理限額進行比較的情況。而銀監會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等的要求,從監管角度出發,指出商業銀行在其所提供的監管報告中需揭示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情況和對銀行監管資本的影響,但兩者要求的口徑的不一致使財會人員在加工統一數據上疲于奔命。當然,定性也好,定量也罷,期末風險估值數據也僅僅提供某一時點的風險水平,無法滿足其風險管理所需的適時的高質量信息。

3.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業務開展與IT支持

目前,我國開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商業銀行一般都根據西方商業銀行衍生金融業務的管理方法建立了前、中、后臺的業務運作體系,但具體有所差別:前臺一般設在資金部(或國際部、外匯交易中心)負責交易的執行和頭寸的管理;一般設在資金部(或國際部、外匯交易中心)的風險管理處或相關處室,負責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風險評估及交易額度管理;后臺設在清算中心,負責交易清算和控制操作風險。大多數銀行目前僅授權其境內分支機構開展代客衍生交易業務,并明確規定由總行集中營運,統一核算。

IT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的應用使得銀行構建信息系統,進行實時跟蹤、反映、處理其各項經濟活動成為可能,各種交易和事項在發生時即可實時記錄、實時處理、實時報告,滿足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在內的各項需求。網絡環境下的會計模式、理論的研究,也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提供了理論和發展的支持,成為其再造的動力。

(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設想

1.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的方法支持和核心策略建議

流程再造的具體方法主要是流程要素分析法,有二要素分析法和四要素分析法。在二要素分析法下,流程可以被廣義地理解為做任何事情的方式,包含客體流和主體工作流。流程再設計的出發點就是改變這兩個基本要素,使它們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具體方法有:改變客體或客體的載體、改變主體、實現主體工作與客體流之間的轉換。在四要素分析法下,將流程分為活動、活動之間的聯結方式、活動的承擔者以及完成的方式等4個基本要素。流程再造可從4個要素上尋求突破。如活動本身的突破,有活動的整合、活動的分離和活動的廢除;活動間關系的突破有兩種可能:一是活動的某一順序發生突破性的變化,導致一個高效運作的新流程產生,二是活動間的邏輯關系發生突破性變化,從而獲得一個新的流程;活動承擔者的突破;活動實現方式的突破主要體現在探索信息技術更為有效的利用。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的核心策略是會計與業務流程之間信息的轉換,應為增值的作業;利用網絡環境、IT技術以及各處理模塊,進行適時(just-in-time)在線(on-line)的信息加工、提供與應用;會計確認、核算、加工三階段的處理在網絡支持下,由相應的模型系統處理完成,形成適時的信息數據庫。在各處理階段的信息是可分離的,可選取的,當應用信息時可根據不同需求經授權提取,形成相應的報告:如適時的風險管理信息提取,適時的財務報表披露,風險預警等。

2.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流程再造設想

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業務流程再造過程中,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流程的風險控制是關鍵,其增值作業的增加和非增值作業的減少,是會計流程再造的價值增值前提?,F代經濟高度社會化分工的必然結果是銀行完全可以借用外部資源,把許多業務流程環節交由其它企業去協作完成。例如,利用業務外包將銀行的局部性的信息技術業務委托給外部廠商或集成商去做,而自己只做核心部分,將流程分解到新興的參與者,讓他們只需專門服務于各自的領域,銀行做其核心業務流程,掌握其核心信息。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對衍生交易各種可能的風險進行事前的評估,對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評估,對每一筆交易的風險特性進行測試并提出應對措施。風險管理部門應采取先進可靠的風險評估模型,準確測量衍生交易頭寸變化時風險價值的變化情況,估計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下的風險狀況。在此基礎上,建立衍生交易的止損點和風險預警線,以便有效地管理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并利用適時的財務報表充分披露。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哈默,詹姆斯·錢皮.企業再造[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2]田曉軍.銀行再造[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美)布賴恩·L·喬伊納.第4代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4]劉傳華.國有商業銀行會計業務流程再造[J].財務會計,2004(1).

[5]劉政權.銀行的業務流程再造認識辨析[J].改革與理論,2003(9).

[6]葛家澍.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市場價格、歷史成本、現行成本與公允價值[J].會計研究,2006(09).

[7]黃穎利.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信息實時披露與預警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5.博士論文.

[8]田萍.金融風險存在與度量最新進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5.博士論文.

[9]鄂志寰.WTO與中國《銀行再造》[J].中國投資,2001(11).

[10]鄭明川,徐翠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信息的VaR披露模式[J].會計研究,2002(07).

[11]靳繼同.論我國商業銀行再造[J].新金融,2002(2).

篇(4)

1.本科目核算企業按合同規定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預收的款項,如企業為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的公共衛生清潔、公用設施的維修保養和保安、綠化等預止的公共費等。

2.企業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預收的款項,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本科目;收入實現時,借記本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科目。有關單位和個人補付的款項,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退回多付的款項,作權反會計分錄。

預收賬款情況不多的公司,也可以將預收的款項直接記入“應收賬款”科目的貸方,不設本科目。

3.本科目應按有關單位和個人設置明細賬。

4.本科目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預收的款項;期末如為借方余額,反映應由有關單位和個人補付的款項。

第205號科目代收款項

1.本科目核算企業因代收代交有關費用等應付給有關單位的款項,如代收的水電費、煤氣費、有結電視費、電話費等。

企業受物業產權人委托代為收取的房租等,也在本科目核算。

2.企業收到代收的各種款項時,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交給有關單位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取代辦手續費等服務收入時,借記本科目,貸記“經營收入”科目。

3.本科目應按代收代交費用種類設置明細賬。

4.本科目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尚未支付的代收款項。

第209號科目其他應付款

1.本科目核算企業應付、暫收其他單位或個人的款項,如物業產權人、使用人入住時或入住后準備進行裝修時,企業向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收取的可能因裝修而發生的毀損修復、安全等方面費用的保證金等。

2.發生的各種應付、暫收款項,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支付時,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3.本科目應按債權人或應付、暫收款項的類別設置明細賬。

4.本科目期末余額,反映企業尚未收付的其他應付款。

第281號科目代管基金

1.本科目核算企業接受委托管理的房屋共用部分、共用設施設置維修基金。

2.企業代收代管基金時,借記“銀行存款——代管基金存款”科目,貸記本科目。

企業收到銀行計息通知,屬于代管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借記“銀行存款——代管基金存款”科目,貸記本科目。企業有償使用產權屬全體業主共用的商業用房和共用設施設備,應負擔的有關費用,如租賃費、承包費、有償使用費等,應按受益對象,借記“經營成本”、“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支出”科目,貸記本科目。代管基金按規定用途使用,應分別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處理:由本企業承接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大修、更新、改造任務的,實際發生的工程支出,借記“物業工程”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庫存材料”等有關科目;工程完工,其工程款經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簽證認可后進行轉賬,借記本科目,貸記“經營收入-物業大修收入”科目;結轉已完物業工程成本,借記“經營成本”科目,貸記“物業工程”科目。由外單位承接大修任務的,工程完工,其工程款經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簽證認可后與承接單位進行結算,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3.本科目應按單幢房屋設置明細賬。

4.本科目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代管基金的結余。

第411號科目物業工程

1.本科目核算企業承接物業工程所發生的各項支出。企業對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的管理用房、商業用房進行裝飾裝修發生的支出,也在本科目核算。

2.企業承接的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大修、更新、改造工程發生的各項支出,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庫存材料”等科目。工程完工,其工程款經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簽證認可后進行轉賬,借記“代管基金”科目,貸記“經營收入——物業大修收入”科目;結轉已完物業工程成本,借記“經營成本”科目,貸記本科目。企業對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的管理用房、商業用房進行裝飾裝修發生的支出,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庫存材料”等有關科目,工程完工結轉成本,借記“遞延資產”科目,貸記本科目。

3.本科目應按工程項目設置明細賬。

4.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在建工程的實際成本。

5.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業務需要,增設相應的科目。

第501號科目經營收入

1.本科目核算企業的物業管理(主營業務)活動中,為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維修、管理和服務等勞務而取得的各項收入,包括物業管理收入、物業經營收入和物業大修收入。物業管理收入是指企業向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收取的公共費收入、公眾代辦費收入和特約服務收入。物業經營收入是指企業經營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的房屋、建筑物和共用設施取得的收入,如房屋出租收入和經營停車場、游泳池、各類球場等共用設施收入。物業大修收入是指企業接受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的委托,對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大修取得的收入。

2.企業取得的和項收入,應按下列原則確認:企業應當在勞務已經提供,同時收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的憑證時確認為營業收入的實現。物業大修收入應當經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簽證認可后,確認為營業收入的實現;企業與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雙方簽訂付款合同或協議的,應當根據合同或者協議所規定的付款日期確認為營業收入的實現。

3.企業為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公共、公眾代辦以及特約服務而取得的物業管理收入,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企業經營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的房屋、建筑物和共用設施取得的物業經營收入,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企業承接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大修工程,工程完工,其工程款經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簽證認可后進行轉賬,借記“代管基金”科目,貸記本科目。

4.本科目應按經營收入的種類設置明細賬,如“物業管理收入”、“物業經營收入”、“物業大修收入”等,其中“物業管理收入”,企業可以根據實際管理,按照物業管理收入的組成內容(如來源渠道等)設置明細賬,進行明核算。

5.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應無余額。

第502號科目經營成本

1.本科目核算企業物業管理、物業經營、物業大修等應結轉的經營成本。企業所屬物業管理單位在經營中發生的管理人員的工資、資金及職工福利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及修理費、水電費、取暖費、辦公費、差旅費、郵電通訊費、交通運輸費、租賃費、財產保險費、勞動保護費、保安費、綠化維護費、低值易耗品攤銷及其他費用等間接費用,記入“管理費用”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

2.企業為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公共、公眾代辦及特約服務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直接記入本科目,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庫存材料”、“應付賬款”等科目。企業經營物業應付給物業產權人、使用人的租賃費、承包費等,直接記入本科目,借記本科目,貸記“代管基金”或“應付賬款”科目。月份終了,企業應及時結轉已完物業工程成本,借記本科目,貸記“物業工程”科目。

3.本科目的明細核算應與經營收入的明細核算相對應。

4.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應無余額。

第511號科目其他業務收入

1.本科目核算企業除主管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包括房屋中介代銷手續費收入、材料物資銷售收入、廢品回收收入、商業用房經營收入及無形資產轉讓收入等。商業用房經營收入是指企業利用業主委員會或者物業產權人、使用人提供的商業用房,從事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如開辦健身房、歌舞廳、美容美發商店、飲食店等經營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的確認原則,與主營業務收入確認原則相同。

2.企業取得的各項其他業務收入,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3.本科目應按其他業務的種類設置明細賬,如“房屋中介代銷手續費收入”、“物資銷售收入”、“廢品回收收入”、“商業用房以營收入”等。

4.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應無余額。

第512號科目其他業務支出

1.本科目核算企業除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所發生的各項支出,包括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相關成本、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及附加等。

2.企業發生的其他業務支出,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付工資”、“銀行存款”、“應交稅金”、“其他應交款”、“代管基金”等科目。

3.本科目應按其他業務的種類設置明細賬,如“房屋中介代銷手續費支出”、“物資銷售成本”、“廢品回收成本”、“商業用房經營支出”等。

4.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應無余額。

二、會計報表的編制說明

篇(5)

2關于會計審計誠信的概述

會計審計的誠信關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但是近年來會計審計人員誠信缺失的事件時有發生。會計審計的誠信包括兩方面內容,首先,從自身方面來看,企業會計審計人員為了從企業賬目中獲取利益,常常虛報公司的支出情況,在支出報表中增加一些條目或者增加各項支出的款項。同時對于公司的收入也適當報低,進而達到“貪污公款”的目的;其次,從公司來看,為了躲避檢查或者少交稅,公司就會對一些“非法款項”進行洗白處理,對賬目進行粉飾,一些會計審計人員因為職業素養不夠,常常聽之任之,這也是會計審計人員誠信缺失的重要表現。

3當前企業會計審計存在的問題

3.1缺乏誠信環境,會計信息不對稱

首先,會計信息不對稱表現為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管理者往往比企業投資者更了解公司狀況,為了鞏固其地位,企業管理者常常通過“做假賬”來給企業投資者營造一種公司盈利的假象。且企業投資者離生產一線較遠,大多只負責公司的重要決策,查看公司經營狀況大多只能通過查看公司賬目來獲知,這就使得企業管理者有機可乘,企業管理者若缺乏監督人員,就會喪失誠信環境,最終導致誠信缺失。其次,會計信息在披露的時間上也缺少時效性,大多中報、年報都是歷史信息,公布時間與發生時間有一定的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差內,就很容易發生虛報債務與資金的情況,且間隔時間越久,就越難以查證。

3.2會計審計制度不健全

我國企業會計審計的聘任大多由經理層負責,經理屬于公司的管理層,這也為企業管理層收買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土壤。因此,企業管理層與會計師因為利益關系就會產生一份虛假的審計報表。同時,在會計審計人才的培養中,大多數學校都只重視其專業技能和知識的提升,忽略對其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很多會計師在面對金錢權力誘惑時難以自持,造成了會計審計的道德缺失情況時有發生。

3.3會計審計工作存在安全隱患

會計審計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很多報表都是經過電腦整理并保存的。同時,在會計重要審計信息在生成、存檔、傳送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遭到不法分子的偷竊、攔截、篡改。加之,缺乏相應的法律條文對其進行約束,會計審計工作的安全性也難以得到保障。從軟件防護的方面來看,會計審計系統缺乏相應的安全控件,不能對漏洞和病毒進行查殺,且安全監測裝置較為落后,安全級別很多。將會計審計資料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就極有可能被更改。除此以外,會計從業者若缺乏相應的電腦操作知識,因為其不合理操作導致文件損壞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3.4缺乏完善的監督體系

首先,會計審計由于起步時間較晚,我國的法律制度還有一些漏洞,會計行業規范的處罰力度還不是很嚴格,且監管方式較為單一,這就在法律層面讓會計工作者有“空子”可鉆。其次,缺乏企業內部的監督管理系統。因為會計審計工作大多有經理直接任命,且對其負責。經理作為管理層,常常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買通會計師,讓會計審計報表與管理層的利益相符,會計審計報表失真。且報表公布時間較遲,這就對企業內部對報表的監督與審查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企業內部要建立起獨立的內部審計系統(不附屬于管理層),委派專職人員對會計進行監督才有可能減少虛假報表的出現。

4加強企業會計審計誠信的措施

4.1優化會計審計誠信環境

要優化會計審計的誠信環境,首先要從會計審計工作者的教育入手,在培養會計審計從業者時,不忽略對其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培訓。加大誠信的宣傳力度,使其成為行業規范;建立健全對誠信會計審計工作者的獎勵制度,讓優秀會計師發揮其模范作用,引領會計審計工作的誠信之風。更為重要的是,在會計行業內要加強對不誠信工作者的曝光,并建立誠信黑名單,將不誠信且情節嚴重的會計工作者列入黑名單,永不再錄用,這也能發揮對會計工作者的警示作用。

4.2建立健全會計審計制度

首先,應該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制度都不甚健全,經理在會計審計工作時有著極大的權力,且因為經理層對公司的運作情況了如指掌,能夠利用職務便利和經濟手段操控會計審計工作。這就需要企業內部設立獨立的會計審計監察部門,能夠由企業投資者指派專業人員,且直屬于企業投資者,這不僅將大大減少企業管理者與企業財務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發生,更能有效地監督企業內部的會計審計工作;其次,在法律層面也需要對相關法律進行完善和補充,摒除其中不適合會計審計發展的內容,對會計審計工作中存在的不誠信狀況有明確的法律規范,讓會計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3創建安全的會計信息環境

首先,安全的會計審計環境的創建離不開對會計審計人員素質的提升,對其進行相關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操作計算機進而為會計工作服務,推廣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其次,應該對會計審計系統進行升級換代,使其適應會計工作的發展,同時對系統內部存在的漏洞進行修補,減少黑客入侵造成的會計審計報表被偷盜篡改的概率。更為重要的是,軟件開發者,應該積極研究出一套與會計審計系統相配套的軟件系統,而提高系統的安全性,就是提升整個會計信息的安全性。

4.4實施會計委派制度

會計委派制度破除了管理層(經理)對會計直接聘任的傳統,由企業所有者直接派遣,保證了企業對會計隊伍的規范化管理,同時避免了管理層與會計沆瀣一氣的情況的發生。會計人員由企業所有者委派,是新時期會計聘任的重大突破,對企業所有者更清晰了解企業運營情況,規范會計審計工作,減少不誠信情況的發生大有裨益。

篇(6)

企業會計體系觀念

傳統意識中,會計就是算帳報銷,將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做過程中的支出控制和事后的核算總結。這種認識產生自中國不發達的封閉經濟和計劃經濟。殊不知,即使以國際上傳統的企業會計體系觀念看,這種觀念也是大大落后的,更不要說與現代企業會計觀念的差距。

傳統的企業會計體系觀念下,認為企業會計體系由五個分支組成:(1)財務會計,主要功能是對外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2)管理會計,主要功能是對內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決策的信息。(3)成本會計,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財務會計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確定存貨價值及計算損益,二是為管理會計提供決策分析中的基礎信息。(4)稅務會計,主要功能是依據稅法計提稅金,訂立稅務規劃。(5)內部審計,主要功能是維護企業會計體系的客觀性和安全性。

從八十年代后期起,隨著商科技化和經濟國際化的迅速推進,引起企業會計體系在兩個方向上的拓展,并產生了兩個新的組成分支:(6)會計信息系統,這是電子計算機應用于會計的結果。值得強調的一點是,計算機應用于會計,直接結果是人工操作過程的電算化,但并不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促使會計信息更加體系化,一些在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做到、甚至不可能想到的信息生成和功能,在計算機條件下成為現實(譬如復雜的可行性分析和決策控制方案比較)。(7)國際會議,這是經濟國際化體現在企業會計的結果。由于涉外經濟業務的發展,企業在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交易中不得不面對多種貨幣計價,不得不關心跨國性會計規則和合融市場法規。

現代企業會計體系由七個分支組成,企業家應具備這樣的會計體系觀念。

會計信息用戶觀念

法律意義上的企業組織,可以有獨資、合伙、公司等多種制度形態。企業的投資人可以是境內個人和法人,也可以是境外個人和法人,對不同類型的企業來說,會計信息的用戶群體了自然不同。

在我國,傳統意識中會計信息是封閉的,會計信息只對"上"報送給政府財政和稅收管理機關,報送給上級主管機關。而對企業內部來說,會計信息服務于管理決策的作用極低,更提不到為其他用戶服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不斷強化企業家的會計信息用戶觀念。這里有兩面層含義:

一是明確企業會計信息的用戶群體。不同類型的企業,其會計信息用戶群體是不同的,如公司制企業的會計信息用戶最為廣泛,包括股東、貸款人、金融機構、稅務機關、客戶、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以及潛在的投資人。二是明確企業會計信息為用戶服務的觀念。必要的信息服務是企業應當對外界提供的各種服務之一。關系到企業的社會形象。用戶有權利得到法律規定范圍內的企業會計信息,甚至有權利因為不能及時得到會計信息或受到不公正會信息的誤導而對企業提出訴訟。

會計系統的管理功能觀念

篇(7)

實行基層單位財務負責人委派制以來,大部分派出人員在崗位上忠于職守,認真負責,嚴格把關,不斷完善會計核算辦法,制訂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財務規章制度,在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成本控制和財務監督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各單位的會計工作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派出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派出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完善之處,以及企業經營環境必須面對的諸多困難等原因,財務負責人委派制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有的單位會計工作水平仍然不高,會計核算不規范,個別單位還存在財務違規現象。委派制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經過認真總結、探討,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司對委派人員的管理機構不明確,委派人員隸屬關系不清。我公司在對委派人員的管理上,未設立專門的機構,而是由公司財務部門和人事部門共同管理。這樣,對基層單位來說,與以前的母公司職能部門分管機制并沒有什么不同,而且兩個部門在分工上不是很明確,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委派到基層單位的財務負責人雖然在名義上屬于公司,但由于公司平時對其缺乏直接的管理,因此,財務負責人在被委派單位,更多地表現為受該單位企業負責人的領導。從試行兩年多的情況來看,公司人事、財務部門平時忙于自身業務,很難做到對派出人員隨時進行跟蹤管理,難以全面了解派出人員的工作效果,對他們的考核仍然局限于財務審計檢查情況和聽取派出單位的反映。和委派制實施前比較,管理力度沒有明顯加大,派出人員并沒有感覺到派出后隸屬公司編制的歸屬感和使命感。

二、公司對委派人員的管理缺乏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保證。我公司實施委派制比較倉促,委派制管理辦法側重于界定公司、委派人員、被委派單位的權利、職責和義務,對委派人員到任后相配套的制度、管理措施不到位,仍然沿用以前公司對基層單位的財務管理方法。因此,公司雖然要求委派的財務負責人遵守重大事項報告制度,也多次召集基層單位財務負責人專題會來了解和布置工作,并在兩年的時間內對派出人員進行了一次大范圍輪換和不間斷的個別調整,但由于沒有必要的制度保證和具有實際操作性的管理規程,公司一直沒能組織對委派人員進行全面系統的考核、評價,也沒有按照規定針對派出人員工作情況兌現獎懲。這樣,配套的制度沒有完善,原有的制度難以落實,就難以發揮委派制度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根據公司委派制的規定,委派人員要承擔比其他人員多得多的責任和義務,但制度上卻沒有明確給予其與風險相對應的待遇,委派人員感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都一樣,嚴格照章辦事還不如做個老好人,結果在客觀上形成了委派人員一派了事、工作照舊的被動局面。

三、對委派人員在被委派單位的身份沒有明確、科學的定位。從形式上看,基層單位企業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的身份都是由公司直接任命,代表公司行使管理權。公司賦予了企業負責人經營權、人事權等權力,卻沒有賦予財務負責人與其行使財務監督職能相適應的權力。這樣,在被委派單位中,財務負責人受企業負責人領導,權力與企業負責人任命的其他部門負責人的等同,他們就很難去約束和監督其他部門的工作。同時,由于委派人員身份特殊,代表公司行使對企業的財務監督職能,這無形中就把他們推到了企業的對立面,使委派人員在被委派單位陷入了非常孤立被動的局面,造成財務負責人委派制在“管”與“用”有脫節,與公司“統管統派”的管理思想相矛盾。

四、委派人員在工資、福利待遇方面有后顧之憂。委派人員雖然在編制上屬于公司,但他們的工資、福利仍然由派入單位按照本單位標準負責發放。這樣,委派人員的報酬仍主要取決于企業負責人對其工作的認可,和派入單位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這就使委派人員在開展正常工作時有后顧之憂,在約束制止不規范會計行為的同時要冒著犧牲個人利益的風險,嚴重影響了委派人員照章辦事的工作態度,打擊了工作積極性,難以發揮財務監督的獨立性。

受以上原因影響,我公司基層單位財務負責人委派制的作用并未完全發揮。為能充分利用會計委派制的制度優勢,我公司正在著手對目前的制度進行進一步改革。張佑才同志在《全面加強會計管理》一文別指出,要加強會計委派制的后續管理,“確保委派人員的職責到位,切不可一派了之,撒手不管”。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我們公司的基層單位財務負責人委派到:

一、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對口管理委派到基層單位的財務負責人。根據我公司實際,可以賦予公司陸產管理部門對基層單位的人事、財務管理權,使其成為委派人員的對口管理部門,負責對派出人員進行管理。具體職責為:負責研究、選定對各基層單位的委派人員,組織安排委派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學習;定期召集委派人員專題會議,聽取委派人員的述職報告,研究解決委派人員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及時向公司領導匯報反映各單位有關問題;幫助委派人員建立正常財務監督的工作環境,保護派出人員的合法權益;跟蹤調查了解派出人員適崗情況,按規定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定期考核,提出獎懲和續聘、解聘建議。

二、賦予委派人員與職責相匹配的權力。對于委派人員在派入單位的身份、定位,公司應在制度上給予明確。為了突出公司委派和監督職能,便于委派人員順利行使監督職能,根據我公司實際情況,以“財務總監”的名義委派比較合適。規定財務總監屬于派入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地位高于一般部門負責人,全面負責派入單位的財務會計工作,參與派入單位財務活動的決策和組織實施,有權制止單位財務違規行為,在服務于所在單位生產經營的同時對公司負責,對所在單位領導執意要辦的財務違規行為直接向公司匯報,使派出制真正起到監督作用。

三、在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給予保障。為了保證委派人員工作的獨立性,他們的待遇必須與派入單位脫鉤,由公司負責統一考核發放。可以根據派入單位會計核算復雜程度以及工作量、工作難度不同,對派入單位劃分不同檔次,確定基本工資和考核系數,再根據實際工作考核情況發放獎金。這樣,委派人員待遇和所在單位檔次掛鉤,公司將業務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派往工作復雜和難度大的單位,享受較高的待遇,一方面可以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同時可以在委派人員之間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激發所有委派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四、建立、健全與委派制配套的制度措施。委派制要落到實處、收到成效,必須不斷地加強制度建設,健全機制,提供保障。需要制訂的制度應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資格確認制度。委派人員必須符合《會計法》規定的任職資格,德才兼備,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經委派人員管理機構按有關程序考核確認后,才能報公司領導批準其委派資格。

2.業績考核制度。由委派人員管理機構制訂科學的考核辦法,對委派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可分為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后必須形成書面考核結論,對委派人員的工作業績作定性評價,并以此作為對其獎懲和續聘、解聘的依據。

3.獎懲制度。由委派人員管理機構制訂明確的獎勵條例,嚴格按照考核結果和財務、審計情況對委派人員進行獎懲。考核不合格及財務審計發現問題的,要根據規定分別給予不予續聘、解聘、下崗或經濟處罰,表現出色的進行提拔或進行精神、物質獎勵。這樣,在制度上就能夠體現出委派制的嚴肅性,使委派人員在工作中感到有壓力,有危機感,自覺按照應承擔的責任開展工作。

4.報告制度。具體可分為定期報告制度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定期報告制規定委派人員按季或半年向委派人員管理機構作書面報告;重大事項報告制規定委派人員對所在單位發生的重大問題必須及時報告。委派人員管理機構針對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及請示,應根據情況及時作出口頭或書面答復。對委派人員知情不報或故意隱瞞、遮掩的,委派人員管理機構應根據有關規定嚴厲處罰。

5.述職制度。委派人員在年度終了或離職時,要向委派人員管理機構詳細報告工作情況。述職報告經派入單位企業負責人和委派人員管理機構簽署意見后存入本人業務檔案。

6.培訓制度。委派人員的素質是決定委派制成功與否的關健,委派人員作為派入單位的高級財務管理人員,責任重大,必須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和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公司應根據實際需要,采取多種培訓形式,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委派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促使委派人員積極加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

篇(8)

管理會計不是一門純粹的管理技術,而是一種管理機制,這種管理機制就是目標管理責任制。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

(一)管理會計的事前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重心。管理講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也是從這三方面著手的。事前管理內容包括預測、決策和預算三部分,但管理會計是以預算為重心。在企業管理中,一切預測活動是為決策分析服務的,決策分析的結果就是確定下一步行動目標。為了保證決策確定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通過編制總預算將確定的目標具體化,并通過量化形式將經營目標落實于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形成總預算統馭下的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等,為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提供標準,為經營管理的事后評價和考核提供依據。

(二)管理會計的事中管理是以預算執行中的差異分析與控制為重點。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預算執行情況在年度內進行監控,以期企業的經營運轉按照預算量化的目標推進。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確定后,必須按照管理的頻率將各類預算進一步分解為月度預算或旬度預算,配之以分級核算、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實際經營管理結果。

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產品預算、分客戶預算、分貨幣預算一般情況下是按月監控的,預算數與實際核算出來的結果之間會有差異,而差異又有有益差異與有害差異之分。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是有益差異還是有害差異,進而制定調控措施,干預和調控有害差異向有益差異轉化,保證企業的經營朝著預算確定的方向運行,這就是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基本內涵。

(三)管理會計的事后管理是以業績考核為要點。管理會計事后管理的內容就是對企業一年來執行預算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預算目標的主客觀原因,評價業績,確定考核的獎懲方案,并與薪酬掛鉤。

(四)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無論是分級預算管理、分部門預算管理,還是分客戶預算管理、分產品預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責任的落實與管理。分級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各級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分部門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分客戶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客戶經理(個人、組、處),分產品預算管理的責任人是每種產品的經營管理者(小組、處室、部門)等等。管理會計以責任管理為核心,通過責任主體的落實,確定每一責任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并通過對責任體預算執行情況的如實核算,實施預算控制,最后對責任體的業績進行以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為基礎的考核。

綜上可見,預算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企業控制管理的標準,是企業評價與考核業績好壞的尺度。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管理機制,而不是一項管理技術。

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和分貨幣管理

推行管理會計應以引入一項管理機制為認識上的先導。同樣,推行管理會計下的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是這一管理機制下的具體應用。無論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還是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管理的循環框架均由確定責任主體、制定預算、核算、差異分析與實時調控、分析評價與考核五部分組成。但是不同類別的管理,其內容是有別的,現簡要探討如下:

(一)分級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不同級次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級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管理級次確定責任主體、按管理級次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級次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級次進行核算,按級次進行預算控制,按級次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級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級次機構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級次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二)分部門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在同一級次的機構內部,對各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部門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部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部門確定責任主體、按部門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部門的經營或管理目標、按部門進行核算、按部門進行預算控制、按部門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部門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部門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部門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部門員工的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三)分產品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金融產品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產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營銷每種產品的人群確定責任主體、按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種產品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產品進行核算、按產品進行預算控制、按產品進行分析并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產品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產品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產品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每一產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多年來,商業銀行一直在進行分產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難點很多,其中許多概念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商業銀行“產品”概念,把工商企業的產品概念、產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方法和產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鑒到商業銀行等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存款”、“貸款”、“結算”定義為金融產品,這種觀念對不對,需要研究。我個人認為,“存款”、“貸款”、“結算”不具備產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戶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的重點客戶進行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客戶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客戶經理確定責任主體,按重點客戶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重點客戶的經營管理目標,按重點客戶進行核算,按重點客戶進行預算控制,按重點客戶進行分析并對客戶經理(個人、科組或處室)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對重點客戶的營銷及客戶對銀行貢獻率的大小與該客戶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客戶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和進一步開發重點客戶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五)分貨幣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貨幣幣種進行的預算管理工作。分貨幣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銀行經營管理的幣種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幣種的經營目標、按幣種進行核算、按幣種進行預算控制、按幣種進行分析并進行經營決策的管理體制。分貨幣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分析評價每一經營貨幣的盈利能力,二是為進行由于貨幣之間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缺口損益和缺口風險進行管理和提供數據。

(六)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它們是相互關聯的。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的起點是預算目標的確定,而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是銀行總預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進行的分預算,是總預算的分解預算。二是分級預算、分部門預算、分客戶預算、分產品預算、分貨幣預算與總預算之間,以及各種預算之間是互動的,任一預算項下的項目金額變動,都會影響總預算和其他分預算金額的變動。三是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及其與綜合管理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的,綜合管理是以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基礎的,而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又與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為依托,另一方面各種管理的目標是一個,就是完成總預算確定的經營管理目標。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有差別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前文已經論述,各種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確定的分解目標有差別,管理的方法不同,責任確定的主體不同,核算計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別的。

三、還應研究分渠道管理問題

該渠道是指銀行經營產品的營銷渠道(Channels),又稱分銷渠道。前面我們談的是分部門的管理、分產品的管理、分客戶的管理、分貨幣的管理。但銀行營銷產品、服務客戶都是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完成的,營銷渠道的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管理營銷渠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營銷渠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叫做有人機構網點;另一類是非面對面營銷服務的渠道,包括ATM機營銷渠道、電話銀行(CallCenter)營銷渠道、手機銀行(Wap)營銷渠道、網上銀行營銷渠道等。傳統的銀行營銷渠道是通過單一營銷渠道棗有人機構網點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銀行的營銷渠道多樣化,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但是,商業銀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是要投入巨額資金的,而建造每一種營銷渠道的目的是增強銀行整體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建立并進行以責任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營銷渠道管理。首先要確定每一種營銷渠道的責任主體;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預算管理體系,包括分渠道的預算編制體系、核算體系、控制與分析體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同理,分渠道管理與綜合管理、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是既相互關聯又有管理差別的關系。

四、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發展到多維核算

按照會計科目進行核算,是人們對會計核算特征的常規認識,當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會計工作時,一些人對會計科目產生懷疑,進而又對會計核算產生懷疑,認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沒了,會計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進入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并沒有消失,會計核算依然存在,會計核算已從一維發展到多維,核算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會計科目的實質,就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類。會計是對經營活動的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而觀念的總結和過程的控制是以對經營活動進行科學分類為基礎的。在以手工核算為主的落后時代,會計核算僅采取一種分類標準,即經濟內容。所以說,傳統的會計科目定義是指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經濟內容的分類,而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其他標準的分類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則通過統計來完成。但是,會計科目并不僅僅限于按經濟內容標準來分類,隨著核算手段的現代化,可實現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

(二)計算機時代,會計科目可以實現多重分類。隨著電算化的應用與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維空間,會計核算的分類標準已不再局限于按經濟內容分類,它已擴展到按部門分類、按產品分類、按客戶分類、按貨幣分類、按區域分類、按行業分類、按期限分類、按風險分類。人們對會計科目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經濟內容分類的標準上,要與時俱進。同時,會計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經濟內容分類標準進行的財務會計核算,它已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的事后反映,發展到對企業經營活動按照管理需要設定的各種分類標準進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們可以實現同源數據下的按經濟內容分類的財務會計核算、按部門分類的分部門會計核算、按產品分類的分產品會計核算、按客戶分類的分客戶會計核算、按貨幣分類的分貨幣會計核算、按區域分類的分區域會計核算、按行業分類的分行業會計核算、按期限分類的分期限會計核算、按風險分類的分風險會計核算,等等。從這一意義上講,將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已失去了實踐意義,將會計分類為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更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條件上,都已實現會計科目從一維分類到多維分類的飛躍、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到多維核算的飛躍,這一飛躍值得理論界及時總結,更值得實務界搶抓戰機。

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的意義僅僅是為推行管理會計提供基礎

在商業銀行應用管理會計的實務中有一項重要的邏輯關系,即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機制,它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全部內容。在這一管理體制的內在邏輯中,核算僅僅是基礎,核算為管理體制服務,在確定了預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內容后,才能確立核算體系,確保核算體系為管理體制服務。這一邏輯順序不能倒過來,不能在沒有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預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體系的情況下,先行建立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的核算體系,這樣違反了管理會計的基本規律,這樣做投入大,收益小。

這里還需指出,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不是管理會計,它們是推行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屬于事后核算的范疇,不能把建立與推行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簡單化為管理會計在銀行的應用。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和處理上的簡單化,不僅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實務上是有害的。

六、內部資金價格在管理會計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商業銀行在推行管理會計時,會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內部資金價格問題,也可以稱為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問題。內部資金價格有兩個范疇,一是在一個法人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二是在一個企業集團內部的資金轉移價格。這里討論的是前者。

(一)內部資金價格的重要作用

1.內部資金價格是定價的依據。如信貸部門發放貸款,其定價不得低于從“內部資金市場”取得資金的價格;又如存款部門吸收存款的價格,不得高于“賣”到“內部資金市場”的價格。

2.內部資金價格是衡量內部機構業績的“蹺蹺板”。如內部資金定價高,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相反,如內部資金定價低,存款部門的業績會受損,但貸款部門的業績會受益。

3.內部資金價格是實施銀行經營戰略的工具。內部資金價格同樣具有杠桿作用,用以引導資金的流向,是銀行貫徹經營戰略的工具之一。

4.內部資金價格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門將存款“賣”到“內部資金市場”時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利率缺口、期限缺口問題;又如信貸部門從“內部資金市場”買入資金發放貸款,也存在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內部資金交易的過程既可以進行量化缺口風險的工作,也可以進行缺口風險的轉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點列舉了內部資金價格的作用,然而內部資金價格發揮其作用則是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也叫做“內部資金池”;二是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

(二)內部資金定價方法

在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有成本法、市價法兩類,其表現形式又有低進高出、平進平出和高進低出三種交易方式:

1.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低進高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低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高于基準價格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將部分利潤強行留在內部資金池,侵占了資金供應部門和資金使用部門的部分業績,容易挫傷各部門的積極性。

2.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平進平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基準價格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也是以同樣的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不存在內部資金池截留利潤問題,但這種單一價格定價的合理性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

3.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下的高進低出定價,是指資金供給部門和資金剩余部門以高于基準價格強行將資金“賣”給內部資金池,資金使用部門從內部資金池“買”資金用款時是以低于基準價格定價交易的。這種定價交易方式是通過內部資金池向內部各經營管理部門讓利,內部資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虧損,是一種擴張型戰略取向的定價交易選擇。

在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下,內部資金的定價都是通過內部各經營管理單位(部門)與內部資金市場實際交易完成的,內部資金價格隨著期限、風險、外部市場價格、經營戰略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內部資金市場的交易品種不僅包括實有資金的交易品種,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種。

(三)內部資金定價的步驟和原則

內部資金價格在推廣、應用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作用是廣泛和重要的,然而定價的方式和實現的形式也是多樣和復雜的。我認為,要解決內部資金價格問題,首先,要確定是選擇“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還是選擇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問題,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視。應該說,上述兩種交易形式各有優缺點,銀行要結合經營戰略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實體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不僅能夠實現內部資金價格在應用管理會計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夠實現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口風險量化和缺口風險轉移的功能,而“虛擬的內部資金市場”交易形式則無法實現這些功能。

其次,在確定的交易方式下研究內部資金定價問題。概括起來,內部資金定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定價要有依據。要么以成本為依據,要么以市場為依據,要么以經營管理戰略為依據,不能靠拍腦袋定價。

2.定價政策要有相對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隨意調整。

3.定價政策要透明。因為定價政策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各責任主體的經營管理決策。

4.定價要公平。盡量避免因價格的不公平導致一些責任主體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責任主體被迫擔負政策上的損失,從而挫傷各責任主體的積極性。

七、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會計的關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本信息對于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包括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體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體系基礎之上的預算管理體系就不可能搭建起來。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對部門的、產品的、客戶的、貨幣的、營銷渠道的效益進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從部門、產品、客戶、貨幣和營銷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更談不上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會計時不能忽略的一個環節。

(一)商業銀行的成本概念

對于成本,人們并不陌生。一般認為成本就是費用,就是業務費用加人事費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業務費用和人事費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門,有認為是利息支出和手續費支出,也有認為再加上折舊,還有認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認識都是錯誤的,錯誤的認識會影響科學管理機制的應用效果。

實際上,費用與成本是兩個并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它與一定的會計期間相聯系。成本則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將費用對象化到部門上時就是部門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產品上時就是產品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客戶上時就是客戶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貨幣上時就是貨幣成本;將費用對象化到營銷渠道上時就是營銷渠道成本。談成本,一定要有對象化的目標,不能泛泛而論,商業銀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時,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要與管理體制相適應,是會計工作的一項法則,不能違背。只有在確定了分部門管理體制之后,才能著手搭建分部門成本核算體系。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渠道成本核算體系的建立也是這個道理。

(二)要認真、嚴肅地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較之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工商企業的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發展比較成熟。商業銀行在建設成本核算與管理體系時,需要認真地學習、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在借鑒工商企業成本核算體系方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問題。

會計上有完全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全部費用;變動成本則是指生產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所消耗人財物的部分費用,是指在相關范圍內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進行正相關變動的費用;在相關范圍內不隨生產、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量變動而變動的費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管理會計提出變動成本的概念,意義在于經營管理決策需要邊際利潤(價格-變動成本)的分析與管理。同樣,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不能缺少邊際利潤的管理理念。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設計、搭建成本核算體系時,要考慮經營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體系,這是基礎;另一方面要考慮在完全成本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變動成本核算體系。

2.直接費用、間接費用與期間費用問題。

對于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規則來說,企業直接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費用,直接計入產品或勞務的成本;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標準將這些費用分攤到各項產品和勞務的成本中;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為銷售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銷售費用,不參與產品和勞務的成本計算,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作為商業銀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業的做法,將費用首先劃分成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然后再對其中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進行成本的計算?我認為,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鑒工商企業的做法,但不能盲從,否則銀行的成本核算體系的建設會走向“死胡同”。我認為:

(1)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合商業銀行。這是因為工商企業經營的是有形產品,其經營產品的資金流和物資流常常是脫節的,而工商企業的收入確認往往與物流掛鉤。為了貫徹穩健性原則,會計上把與生產經營產品的物流關聯度不太緊密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列入損益,不再進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說,對于一家運轉著的工業或商業企業,不管它是否生產了產品,也不管它是否銷售出去了產品,對于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開支的企業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全額列入當期損益表中,避免出現企業產品大量積壓,而已消耗的資金也大量掛在庫存產品中,隨物流的靜止而停放資產負債表的庫存商品項下,造成虛盈實虧的問題。但商業銀行經營的是貨幣,屬于服務行業,不存在經營產品的物流問題,商業銀行的收入確認不與物流掛鉤,因此期間費用的劃分不適用商業銀行。

(2)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來直接核算成本的設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這是建立成本核算體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在商業銀行進行成本核算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設計一套賬務處理體系,在通過記錄經營事項的借貸會計分錄的同時,便可核算出部門成本、產品成本、客戶成本等?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直接費用可以通過會計分錄的賬務處理在配加部門碼、產品碼、客戶碼、貨幣碼的情況下,將費用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項下,但間接費用不可能通過會計分錄完成成本歸集的過程,因為間接費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對象之間進行分攤,而且分攤的結果也不可能再通過會計分錄將間接費用記錄在各成本對象項下,而是通過成本計算的系統方法、通過編制成本計算表、通過編制部門損益表、產品損益表、客戶損益表等工作來完成。

(3)建議的工作方向。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核算,將費用劃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三類是無意義的,僅劃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費用直接計入成本對象,間接費用通過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計入成本對象”的原則,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在此基礎上,將費用劃分為變動費用和固定費用來計算部門、產品、客戶等對象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也是有意義的。

3.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問題。

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品種法是以某一種產品品種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產品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是以產品的生產步驟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成本的計算是企業進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成本計算方法。

對于商業銀行,如何根據銀行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鑒工商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建立銀行的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在設計商業銀行成本計算與核算體系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著重考慮:一是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業銀行的適用性。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和適用范圍,這些產生于工商企業成本計算方法的應用特點和適用范圍能否結合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點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門成本核算、分產品成本核算、分客戶成本核算、分貨幣成本核算、分營銷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認為是可以的,但必須具體結合每種管理體制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加以確定。二是每一種管理體制下(指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分營銷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商業銀行在建立成本核算體系工作中,不能僅將一種成本計算方法作為其內部各種管理體制下成本計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決定了它所對應的成本計算方法。同理,分產品、分客戶、分營銷渠道的管理體制都對應各自的成本計算方法。即使在一種管理體制下,由于金融產品經營特點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別,也可能對應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會計不能違背的幾條原則

(一)主體框架不可拆分原則

如上所述,管理會計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以責任制為核心,以預算、控制、考核為主線,以核算為基礎,構成管理會計的主體框架。在此框架內,責任主體的落實、全面預算的確定、核算反映、差異分析與適時的控制、績效的考核,一環扣一環,環與環之間存在著極強的內在邏輯關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兩”,否則,將破壞管理會計作為一項科學管理機制的功效。

(二)責權利相結合原則

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隨著責任主體的確定而落實到各個經營管理的責任中心。在分部門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部門為責任中心;在分產品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產品營銷的部門、處室、科組或團隊為責任中心;在分客戶管理體制下,是以企業內部各客戶經理、客戶營銷服務處室或客戶營銷團隊為責任中心等。這些責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經營決策權的同時,承擔與其經營管理決策權相適應的經濟責任,并且配套與其承擔責任相對等的利益機制。責權利結合是運用管理會計必須遵守的原則,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三)責任認定的可控性原則

由于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與其責任主體相關人員的利益是直接掛鉤的,因此對其業績的考核評價必須遵循可控性原則。這是因為一個責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實現的收入或控制其可發生的費用,也就無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業績,從而也就無法合理地評價與考核其業績。一般情況下,銀行發生的收入和費用,總體上來看都是可控的,但對于每個責任中心來說,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會計要求將這些收入和費用,通過“直接收入與費用直接確認,間接收入與費用分配確認”方式,分解到各可給予其控制的責任中心。為此在設計和運行分部門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體制和分營銷渠道管理體制時,須考慮如下內容:

1.責任中心責任預算的編制與確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2.配合各管理體制設計的核算體系,收入的核算和費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則。

3.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運行必須注意可控性原則,各責任中心不可能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調控措施。

4.對責任中心的分析、評價和考核,一定要貫徹可控性原則,否則,考核的結果就不合理、不公正,會挫傷各責任人的積極性。對于因不可控因素所影響的責任中心業績,考核時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費用,才是責任中心真正的業績。

(四)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的原則

管理會計以責任主體落實為起點,以業績考核為落腳點,而且在進行業績考核時,必須區分責任中心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不能簡單將責任中心的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劃等號。舉一個例子,一個能力較強的零售業務經理花費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與在青海分行零售業務部門創造的利潤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在創造同等的利潤情況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樣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所處的區域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業績考核時,一定要區分責任中心的業績和責任中心責任人的業績,這對于一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或全球的商業銀行而言,尤為重要。不能對處于不同區域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性質的責任中心(如所有一級分行的公司業務部門),實施同一指標值下的利益掛鉤考核。在區分責任中心業績與責任中心責任人業績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應該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相分離原則

從會計學科分類上,管理會計的實質是“過程的控制”,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生產經營過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評。核算會計的實質是“觀念的總結”,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事后反映,如實、完整、及時地反映生產經營的結果和財務狀況。然而在會計的管理循環中,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是管理循環中相互連接的鏈條,不可分割。但從內部控制角度考慮,兩者必須分離,因為管理會計工作涉及到經濟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按照《會計法》要求,會計核算必須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經辦和財物保管分離,并相互制約。否則,就會出現內控失衡問題,就會導致其他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因此,落實內部控制要求,將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是推行管理會計必須遵循的原則。

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分離的另一個好處是,強化專業化管理。管理會計專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與管理工作,將責任的落實工作、預算的編審與分解工作、差異分析與控制工作、業績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細抓實抓精;核算會計專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僅僅要做好綜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門管理、分產品管理、分客戶管理、分貨幣管理和分營銷渠道管理的要求,組織分部門核算、分產品核算、分客戶核算、分貨幣核算和分營銷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種專項核算既要如實、客觀,又要及時、完整,充分發揮核算工作應有的基礎管理功能。否則,會計工作就會顧前不顧后,或者顧后不顧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無精力抓實、抓細、抓到位。

(六)效益原則

應用與推廣管理會計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則。這里的效益包含兩個內容:

1.推行管理會計的目的是促進效益的提高。不是為推行管理會計而推行管理會計,也不是僅僅為加強內部管理而推行管理會計,應該是為了促進業務發展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會計,為了通過加強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廣管理會計。

篇(9)

(二)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對投資立項、研究開發與設計、生產、銷售進行全方位監控的過程。戰略成本管理主要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研究影響成本的各個環節,從而進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徑。作業影響動因,動因影響成本。成本動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企業生產作業有關的成本動因;另一類是與企業戰略有關的成本動因。相對于作業成本動因而言,戰略成本動因對成本的影響更大。因此,從戰略成本動因來進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業日后經營中可能出現的大量成本浪費問題。一般來說,企業可以通過采取適度的投資規模、市場調研、合理的研究開發策略等途徑來降低戰略成本。

(三)經營投資決策。戰略管理會計是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各種相關、可靠的信息。它在提供與經營投資決策有關的信息過程中,應克服傳統管理會計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簡單化的缺陷,它應以戰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長遠性的與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戰略管理會計在經營決策方面應摒棄建立在劃分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礎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長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戰略管理會計以現實的現金流量為基礎,更能反映企業投資的實際業績,為企業注重持續發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四)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戰略管理會計的重要內容。它包括為提高企業和個人績效而進行的人事戰略規劃、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員工績效評價。前者主要是人員招聘和員工培訓方面的規劃。戰略管理會計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來激勵員工以獲取最大的人力資源價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來確認和計量人力資源的價值與成本,進行人力資源的投資分析。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方法

(一)作業成本法。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制造環境的變化,作業成本法應運而生。它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信息加工系統,依據資源耗費的因果關系進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業對資源的耗費情況將成本分配到作業,再按成本對象所消耗的作業情況將作業分配到成本對象。這就克服了傳統成本計算系統下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許多不可控間接費用,在作業成本系統中變成可控。同時,作業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圍,改進了成本分攤方法,及時提供了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優化了業績評價標準。

(二)預警分析。預警分析是一種事先預測可能影響企業競爭地位和財務狀況的潛在因素,提醒管理當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過對行業特點和競爭狀況進行分析,使管理當局在不利情況來臨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決潛在的問題。預警分析可分為外部分析和內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業面臨的市場狀況、市場占有率;內部分析主要分析勞動生產率、機制運轉效率、職員隊伍是否穩定等。

(三)質量成本分析。全面質量管理制度的實施,尤其是近二十年來,電腦化設計和制造系統的建立與使用,帶來了管理觀念和管理技術的巨大變化,適時制采購與制造系統應運而生。在此系統下,為了使產品達到零缺陷,企業非常重視質量成本分析。它主要分析質量成本的四個部分,即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質量損失和外部質量損失。只有全面掌握與質量有關的成本信息,管理者才能進行正確的質量成本預算,借以轉變目前重產量輕質量的觀念。

三、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目標

(一)兼顧顧客和企業利益。戰略管理會計主要是從顧客利益、企業利益和前途兩方面著手,為戰略管理提供信息。顧客利益包括: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和價格,從產品設計、生產、使用等生命周期諸環節上滿足顧客需求,不斷開發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注重售后服務,對顧客需求有更加靈活的反應機制。企業利益和前途包括:顧客需求即競爭者實力、戰略成本管理、人力成本管理、長期經營投資分析等。過去的大部分IT廠商只注重產品和技術研發,早售后服務上卻極少涉足,聯想集團首先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率先抓住這一契機,調整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企業重心逐漸向客戶轉移,從單純的硬件產品供應商向提供應用和服務供應商轉變,以“服務定制”策略實現客戶導向,IT行業進入了一個以應用服務為主導的新時代,贏得了客戶也贏得利潤和市場。

(二)營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戰略管理會計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營造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企業的競爭優勢又建立在相對成本對比的基礎之下,企業應突破會計主體的限制,獲得有關競爭對手的信息,了解相對成本,比如戰略管理會計在傳統預算編制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本企業與主要競爭對手的對比信息,將競爭對手的支出和其面臨的本量利條件反映出來。相比傳統管理會計把視野局限在一個企業主體以內,戰略管理會計特別關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重點搜集有關競爭對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對成本,使企業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應的進攻防御措施,通過占優勢的相對成本和龐大的市場占有額,使企業保持長久的相對競爭優勢。戰略管理會計服從于企業的戰略目標,而不能忽視企業的價值觀念和非財務戰略目標。戰略管理會計正是通過對競爭對手的分析,運用貨幣和非貨幣指標,借助戰略性業績取得整體目標的一致性,增加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三)改進評價企業業績的指標。傳統管理會計忽略了相對競爭地位在獲取投資報酬中的不可抵估的作用。事實上,企業持續穩定的盈利更多是來源于企業相對的市場競爭地位,這就要求將戰略思想貫穿于管理會計的整個業績評價之中,以競爭地位變化帶來的報酬取代傳統的投資報酬指標。戰略管理會計應服從于企業的戰略目標,而不能忽視企業的價值觀念和非財務戰略目標。戰略管理會計正是通過對競爭對手的分析,運用貨幣和非貨幣指標,借助戰略性業績取得整體目標的一致性,增加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四、戰略管理會計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一)戰略目標的確定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基礎

與傳統企業相比,現代企業的發展必須具備發展的計劃性、前瞻性和科學性,因此現代企業應制定一定的發展規劃或戰略。企業的發展戰略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市場定位、產品定位、資源定位、技術定位、戰略定位的整合,企業只有具備一個完善而科學的發展戰略,并組織實施、校正和管理其發展戰略,以確保發展戰略的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才能為企業培育核心競爭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條件。另外,戰略管理會計運用動態的戰略預算對企業現存和未來可獲得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協調及整合企業內部的各種技術與技能,如核心技術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市場活動能力,從而為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提供有效要件。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外向性是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條件

戰略管理會計不僅關注企業的內部運營,還時時關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并不斷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層反饋,從而為管理層隨時調整戰略目標,鞏固和發展核心競爭力提供了信息支持。核心競爭力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異質性。如果核心競爭力不具備這種最起碼的特點,就不可能成為企業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經濟體系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而是全球化的市場,在異質的基礎上求“發展”,從“發展”角度出發,通過不斷地發展,企業的“技術”才能始終走在科學的前沿,才能成為企業的“核心”。戰略管理會計瞄準市場,著眼于“知彼”,即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將本企業戰略決策的分析技巧應用到外部競爭對手、供應商和顧客。從而能夠使企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為企業保持和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戰略管理會計可以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戰略管理會計綜合運用了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對企業業績和營運情況做出評價,能夠更準確的把握競爭環境,為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在競爭環境下,衡量競爭優勢的不僅有財務指標,還有大量的非財務指標,許多非財務指標盡管不能直接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但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非財務指標的運用能更準確的反映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企業管理的有效性、企業產品的質量、顧客購買趨勢和要求、產供銷關系等。與傳統管理會計相比,戰略管理會計能夠提供超越企業本身的更廣泛、更有用的信息,特別是有關戰略財務信息和經營業績信息、競爭對手信息以及與企業戰略相關的背景信息,如市場占有率、與戰略成本有關的數據、企業經營業務、企業資產的范圍和內容、產業結構對企業的影響等非財務信息。戰略管理會計還特別強調各類相對指標或比較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如相對價格、相對成本、相對現金流量以及相對市場份額等等,使企業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應的措施,保持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安德魯·坎貝爾、凱瑟琳·薩默斯·盧斯,1999:《核心能力戰略》,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魏江等,2002:《企業購并戰略新思維——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購并與整合管理模式》,科學出版社。

篇(10)

會計業務流程是為實現會計目標服務的,其與會計所依賴的技術手段一起成為會計目標的實現途徑。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會計的依賴程度加強,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期望,然而,在網絡時代即將來臨之際,原有的技術手段和會計業務流程是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從此引至的是批評和責難。在人們走入新千年之際,計算機及網絡對人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計算機網絡不僅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思維方式的改變,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的重視程度幾乎前所未有。網絡技術成為了會計界的研究熱點,同時也為會計擺脫目前的困境提供了契機。本文從會計目標出發,借助于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的經營哲理、網絡數據庫技術以及計算機中的面向對象技術(ObjectOrientedTechnology),對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設計,使會計業務新流程能較好地實現“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

一、對網絡時代會計目標的思考

在西方國家的會計研究中,一般將會計目標作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在會計實踐中,會計目標又決定了會計的程序和方法。按照信息論和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凹热皇且粋€人造的信息系統,就必然要有一個目標,以達到指引系統運行方向的作用。因此,財務會計的目標可以說是財務會計系統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內容受到人們主觀愿望的影響”[1]。會計是一定環境下的會計,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物質技術環境等的影響,會計目標的選擇不能脫離現實條件,否則,就成為毫無希望的夢想。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物質技術環境下,人們對會計的根本看法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對“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的要求不同;而在會計實踐中,為了實現不同的“目的或境界”,必須設計出相應的會計業務流程實現之。如果在某一時期,會計行為能夠滿足人們對其的期望和要求,則會計事業將達到繁榮和昌盛。否則,會計受到的是批評和責難,還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尋求其他信息來源渠道。同時,會計目標又成為會計業務流程的設計導向,會計業務流程的一切內容都必須圍繞會計目標而協調地發揮作用,即通過優化會計業務流程來實現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一般是指財務會計目標,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美國會計界在70、80年代形成了關于會計目標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即經管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經管責任學派主要從顯性的委托關系出發,認為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資源,受托方因此承擔了(1)合理有效地管理與使用受托資源,使其盡可能地保值增值的責任;(2)如實地向資源的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責任的履行過程與結果的義務。受托人向委托人報告義務,即成為企業會計所要完成的目標。而決策有用學派認為,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他們決策有用的信息。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目前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而決策有用信息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或然性的信息;二是關于經營業績及資源變動的信息。

管理當局的受托職能是主導財務會計目標的早期觀點,管理當局是資本提供人授權控制其部分財務資源的受托人,財務報表就是提供給資本提供人易于評價管理當局受托關系的報告。經管責任觀所認定的兩權分離是所有者和經營者都十分明確,沒有模糊缺位的現象,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標,所有者可以更換并尋找新的經營管理者。然而,由于資本市場程度的增強介入,使得委托方變得模糊,不僅包括目前的還包括潛在的信息使用者,管理當局的經營績效如果不能令人滿意,所有者一般不直接更換管理者,而是通過資本市場賣出這部分產權,購入投資者認為有效的產權。特別地,股份制已成為現代企業主要組織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納,使社會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普遍分離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人類在進入20世紀的90年代后,計算機技術得到快速發展,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儲存能力等實現了質的飛躍,以及隨著計算機相關的各技術的發展,如通訊技術,特別是遠程通訊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等,使代表資源所有權的證券在非常廣泛的范圍內進行交易成為可能(在二十一世紀,資本市場有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大量潛在的交易買方的存在,使潛在的投資者、潛在的債權人等成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要求企業提供對他們具有決策有用性的信息成為必然。

順理成章,在未來的網絡時代,迅速的計算機處理速度、無處不在的互聯網絡以及更加動蕩不安的宏觀經濟環境和靈活多變的微觀經濟環境,使“決策有用性”將取代報告“經營責任”而成為財務會計的首要目標。而且,網絡時代的“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強化和提高:(1)從會計信息呈報的及時性方面看,半年呈報或年度呈報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特征,實時聯機報告系統既是需要又成為可能;(2)從會計信息呈報的內容方面看,要求從著重財務信息擴展到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并重、從著重呈報最終經營成果信息擴展到呈報企業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為主的信息等。然而,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是無法滿足上述要求的,這也是目前的原始成本會計模式受到批評和責難的原因所在。我們必須根據會計環境的變化,依托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對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以期達到網絡時代的會計目標的要求。

二、業務流程重組理念在會計流程改造中的應用

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80年代末以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新的管理觀念和方法。根據Michael,Hammer在《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中的權威性定義,BPR是對企業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重設計,以達到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現代關鍵業績指標的巨大提高。西方國家的眾多企業通過業務流程重組,極大地提高了經營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福特公司是業務流程重組的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從一定意義上講,如果將會計信息看成是會計活動的產品的話,會計活動與企業的產品生產活動就具有相似性,面臨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如何更好地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更好地服務、提高會計信息的時效性。降低會計成本等問題。因而,會計可以借鑒企業業務流程重組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對會計業務流程實施重組,使會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和飛躍。

1、現有會計業務流程及其缺陷

現有會計業務流程是建立在勞動分工論下的一種順序化業務流程。所謂勞動分工論是將一定的過程分解為個別作業的做法,認為管理活動的重點在于努力提高個別作業的效率,如在會計業務處理中,一般將會計系統(包括我國目前的絕大部分電算化商品軟件)分解為原材料核算子系統、工資核算子系統、銷售核算子系統、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成本核算子系統、財務處理子系統、報表編制子系統等。在各個子系統中再進行細分,如將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又細分為開工模塊、固定資產賬冊模塊、固定資產報表模塊等,以上各模塊繼續進一步細分,形成一個名副其實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然而,也正是這種過于細分的結構,使各個核算子系統之間,彼此分割,缺乏會計數據傳輸的實時性、一致性、系統性,各核算模塊是彼此獨立的“孤島”。所謂順序化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必須嚴格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順序、按照從金字塔底端一層層向上的順序進行,不可跳躍。在分工論的體制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標準化的產品或零件,相對穩定的生產;(2)工作的分割細化可以簡化工作內容,使其易于操作,便于組織。在分工論產生后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市場環境與生產要求、會計環境與企業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能夠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分工論的推行一直表現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分工論事實上有提高效率的一面(如工作者的熟練程度提高),也有減低效率的一面(分工引起的合作增加額外的工作量)。順序化的會計流程帶來的結果,雖然在內部牽制方面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會延長相互等候時間、降低會計報告的及時性、單一化會計信息的內容(工作量的限制使財務會計一般只提供以原始成本表示的貨幣性信息)。

2、會計目標的變化要求對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

基于經管責任的會計目標,主要是為了向企業的所有者報告按原始成本計價的資產狀況和使用效率,亦即報告應計制下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目標要求相對比較單一,現有會計業務流程基本可以滿足要求。然而在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下,潛在投資者的引入和證券交易市場的廣泛存在,使所有者通過改變投資方向而不是更換經營者的方式參與投資,證券市場可謂瞬息萬變,加上企業融資方式的擴展等原因,使企業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規模急劇上升。大規模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投資策略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對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中,沒有充分考慮投資決策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只是較多地考慮了可靠性,而相關性明顯不足。為了在滿足可靠性的基礎上,滿足投資者的多元性信息的需求,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迫切需要對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

3、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策略與方法借鑒企業業務流程的策略與方法,下表中列示了企業業務流程重組和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關鍵因素的比較,以說明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主要指導思想和具體的策略方法。

企業業務流程重組實際上是一種經營哲理,是克服分工論在新的環境下的不足而產生的,其與分工論有相互補充的功效,而不是取而代之。會計業務流程重組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新的業務流程并不是要否認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將作為新業務流程中一個子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子流程,即落實經管責任方面的子流程。原始成本會計仍然是新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而,會計業務流程重組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在揚棄的過程中又有重大的突破性發展。

三、網絡時代會計業務流程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過程,給我們設計重組后的網絡時代新流程提供了思路。早期的計算機使用的是機器語言,不能完成一連串的復雜的工作,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同時也使該項技術無法迅速普及與發展,這個過程相當于復式記賬產生之前的會計階段,會計沒有固定的程序,隨意性很強。在計算機高級語言產生之后,計算機可以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序,順序執行一條條指令,最后完成一次工作目的。這個過程相當于目前的會計業務流程,按照“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順序,完成報告一個會計期間落實經管責任情況的工作任務。而目前的計算機已發展到面向對象的技術和網絡數據庫技術,計算機可以并行完成一系列任務,網絡時代的會計借鑒計算機,也應可以創造象當今計算機一樣的輝煌。

1、將原始數據適當加工成標準編碼的源數據,實現數據資源共享

在現有的會計業務流程中,數據被加工成與財務報告項目相一致的綜合性、通用性的主要信息,以滿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然而,實際上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時有自己的偏好,加總的方法也許并無共識可言(有時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往往是不能劃分的,主次之間可能會相互轉化,特別是決策時可能專用信息比通用信息更重要),而且任何加總一般都會導致信息的丟失。為什么不能將源數據而是將累計后的數據進行呈報?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處理這些數據的比較成本。在目前的手工會計處理(即使使用了電算化會計軟件)的情況下,將源數據進行加工的成本是比較大的。在某種程度上,投資者對數據項目的處理也許還可以采用某種相對統一的方式(如加總),但如果由公司來執行這種處理,而不是由分析師或投資者來多次重復這種處理,也許更具有成本效率。然而,當以累計數據呈報時,用戶在試圖找回這些損失信息的過程中也會發生成本。更進一步講,除成本問題外,由于累計數據的緣故,還可能存在其他的非披露性影響[2]。在網絡環境中,上述情況將發生根本性逆轉。因為,隨著計算機的計算速度迅速提高和計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將源數據進行加總的成本遠遠小于找回由于累計數據而丟失信息的成本。

當然,我們所稱的源數據并不是指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始數據,而是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經過了類似于現有會計流程中的統一會計科目的標準編碼等簡單加工。這方面的工作也將成為以后廣大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另外除模型設計、程序設計以外的其他工作將主要由計算機替代人工完成。

經過標準編碼的源數據信息,可以滿足于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使數據真正做到同出一源,實現共享。更進一步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對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影響。

2、關于事件驅動(EventDriven)

在重組后的會計業務流程中,企業會計部門主要提供經過簡單地加工的、具有標準編碼的源數據信息,這種源數據信息應集中在Internet網上的一個數據庫中,我們稱之為源數據信息庫。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于1983年開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上市公司會計數據庫,取名為電子數據收集。分布和提取系統(ElectronicDataGatheringAnalysisandRetrieval,簡稱EDGAR)。經過9年的試運行,于1992年正式進入運行階段。EDGAR是與Inter-net相連接的一個系統,每個能夠進入Internet的人均能收集、分析和提取EDGAR中的信息。在有了全國性的網上會計信息數據庫后,可與之相連設立一個加工模型庫,在模型庫中主要設立重分類匯總模型、財務報告模型、預測模型、決策模型、財務分析模型等,采用事件驅動的原理,將模型庫與源數據信息庫相連接。對于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設計一些模型滿足自身的需要,如在企業內部設立的成本核算模型(因為成本信息為企業的商業秘密)等。

“事件驅動”是一種計算機術語,是指當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碼進入工作時程序指令開始執行。也就是說,在平時,對源數據信息不進行進一步的順序性加工處理,當決策者需要某項專用信息時,只要驅動相關專用信息代碼處理,由于計算機的高速度,隨時可以滿足要求。在事件驅動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動機不同劃分為若干種事件,為每一種事件設計相應的“過程程序”模型,當決策者需要某種信息時,根據不同事件驅動相應“過程”處理程序,從而得到相應的信息。

決策驅動原理圖(略,參看《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第46頁)

3、數據規模擴大,相關性提高,數據之間存在多重對應關系

在現有會計業務流程中,一般情況下僅僅以原始成本進行計量,原始成本在可靠性方面確實具有優良的品質,然而,其相關性卻削弱了。會計要發展,提高其相關性是必然途徑,會計只有提高有用性才能帶動加速發展。公允價值會計可以較好地解決相對性問題,但現有會計業務流程為什么不用或較少使用公允價值會計(在西方國家已有較少部分使用公允價值會計的情況)呢?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允價值不容易得到;二是使用多重屬性計量的簿記成本過高。公允價值不容易得到主要是因為市場規模太小,很多資產、負債沒有市場,或得出公允價值所花費的成本過大等。在網絡時代,這種狀況將被改變。由于國際互聯網絡的普及應用,網上購物極大地擴大了市場容量,市場將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公允價值所代表的更具相關性的各種計量屬性將較易取得?;ヂ摼W絡、計算機技術在會計中的廣泛應用,也將極大地降低會計的處理成本。隨著證券市場在網絡環境中的國際化,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齊和大量潛在投資者的存在,也迫切要求會計提供更具相關性的信息。因而,在網絡時代的會計業務流程中,除將繼續保留具有很強的可靠性特點的原始成本外,增加公允價值等相關性的信息將勢在必行。

具有多重計量屬性的會計業務新流程,在提高了相關性后,其數據的規模將在現有會計業務流程的基礎上增加若干倍,如此龐大的數據如何將他們相互對應是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其實,無論是在會計上還是在計算機方面,人們一直在尋求解決途徑。在會計上,解決多重對應關系的多式簿記法已見之于有關會計名家的著作中??评眨↘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盤式分析表,馬蒂西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陣會計,井尻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記,以及后來提出的三式簿記等,為多式簿記的最后建立提供了基礎。在計算機方面,數據庫組織結構主要有層次組織結構、網絡組織結構、關系組織結構、實體——關系組織結構。其中,網絡組織結構和實體——關系組織結構,為經濟事項多維屬性之間的有序組織和聯系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4、實時財務報告,提取信息與企業處理信息同步

上一篇: 物流管理實訓總結 下一篇: 幼兒安全工作意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AV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爱啪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久久野草 | 亚洲国产在人线动图 | 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 | 五月婷六月丁香之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