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6: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博物館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體驗少,說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多中醫藥文化很難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進行口頭的說教還不夠,不能讓其有切身的體驗是很難讓其信服的。現在的中醫藥博物館體驗、互動的項目比較少,如中醫舌診、目診、色診、脈診、刮痧、針灸、拔罐等均比較少見。中醫藥博物館與中醫的養生保健場所或中醫院的分離也可以說是一個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親身體驗中醫藥的診療過程與切實療效。
1.3宣傳媒介手段傳統目前,大部分中醫藥博物館還是采用傳統的實物媒介進行中醫藥文化的宣教工作,現代媒介應用較少,這就給宣教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制約,一來導致受眾獲取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途徑、機會大大減少,二來也導致宣傳的效果不夠理想,對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概念是難以用語言文字來宣教的[4],更不要說對有溝通障礙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譯水平阻礙跨文化溝通翻譯水平是擺在中醫藥跨文化溝通前面的一條巨大鴻溝,目前的中醫藥博物館外語人才儲備較少。眾所周知,中醫藥涉及很多哲學基礎概念,還有中醫自身的很多比較抽象的名詞概念,要理解這些概念,別說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醫本身對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較困難,甚至還存在不同見解,要想將此類名詞術語翻譯出來談何容易[5-6]。此外,中醫藥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語言比較含蓄,而包括英語在內的多數語言都屬于低語境文化,比較直接,兩者之間的溝通很容易產生誤讀、誤解,造成一些溝通的障礙[7]。
2中醫藥博物館開展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2.1加強主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中醫藥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華,內容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數學、軍事等多學科知識,其哲學基礎為氣的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學說,其思維特征為整體思維與辨證思維,其所構建的理論體系與醫學模式逐步為現代醫學所認可,而現代醫學模式是眾所周知的不斷改錯、不斷修正,有理由相信現代醫學模式最終將融入到中醫學的整體醫學模式中來。中醫學是經過數千年實踐的成熟醫學體系,獨自護佑了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還有治未病、抗擊瘟疫等,均已載入史冊。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們要加強對自身的認知以增強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國近現代的落后挨打,民眾經不起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將落后的根源歸咎于中華文化,其中也包括中醫藥文化[3]。然而我們回顧歷史,在我國興盛的近2000年中,隨著中華文化圈的擴大,周邊哪個不來主動學習中華文化、主動學習中醫。現今我國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崛起,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學習中醫的熱潮一浪勝過一浪,我們沒有時間再去自卑,需要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準備迎接這一浪潮。
2.2加強對外宣傳的主動性中醫藥博物館應該對中國文化、中醫藥文化的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西方文化占據主流地位的情況,應該思索如何從“文化休克”到“文化適應”[8],通過文化適應開展主動宣傳,不僅館內要有精心策劃的方案,包括培養專業的翻譯,而不是臨時借調的且中醫藥知識不夠專業的翻譯人員,詳細的多語種的翻譯說明等,還要思考、策劃如何針對外國人士的宣教工作,將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將宣教對象擴大到外國人士。只有提高認識、精心策劃對外宣傳,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守為攻,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范圍,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點在中醫藥文化對外宣教中,應抓住中醫藥文化的主干,突出重點,提綱挈領地將中醫藥文化主體、中醫藥突出歷史貢獻、中醫藥突出療效進行宣傳。只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應該對中醫與易家、中醫與道家、中醫與儒家等重點根源問題進行宣教,對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等哲學基礎概念進行闡發,以及中醫學的整體思維、辨證思維特征進行宣教。此外,突出醫家,如葛洪、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均對中醫學乃至世界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應對他們的貢獻重點宣教。中醫學對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熱等歷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貢獻,現代中醫對流腦、乙腦、非典等也有著突出貢獻,還有很多疾病的中醫療效均非常顯著,應當有重點地進行宣教,讓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實的案例、切實的效果。
2.4增加互動體驗項目在中醫藥博物館的互動體驗項目中,應該適當增加諸如舌診體驗項目,設置典型舌象模型,讓參觀者通過鏡子來與模型相比較;設置目診體驗項目,將五輪學說形象化,也可通過設置典型目象模型,讓參觀者通過鏡子來與模型相比較;面色體驗項目也需要設置模型、鏡子來讓參觀者進行體驗;脈診除了通過脈診儀讓參觀者體驗之外,還可由專業人士進行把脈問診,讓參觀者體驗中醫脈學之奧妙;刮痧、針灸、拔罐等也應成為體驗項目。此外,尚可讓外籍人士體驗特色中醫藥膳,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中醫藥博物館并不具備藥膳制作條件;中醫養生太極拳、八段錦等也可現場教學,建議中醫藥博物館與養生館、藥膳館等聯合經營,增加中醫藥文化的體驗內容。中醫藥博物館還應與中醫診療機構聯合,可以利用博物館的閑置空間引進中醫醫療保健機構,如果受條件限制,也應當通過實時視頻將中醫醫療機構的幾個代表性門診進行館內直播。
2.5充分利用現代媒介開展宣傳工作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論壇、微博、微信等開展中醫藥文化的跨空間宣教。各個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力量開展上述工作,至少也應將自身主頁設置多個語種,盡量詳盡,有條件還可開展虛擬博物館建設。此外,應該對中醫中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通過制作光學模型、二維動畫或三維模型等進行展示。2.6合眾聚力,突破語言障礙為了突破語言翻譯障礙,有識之士早已獻計獻謀,有的建議直接由自己培養既懂中醫又懂外語的學生,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與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聯合培養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還有的主張將中醫送出國外進修外語;也有的主張充分利用海外留學生,在其學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語的基礎,由這部分人開展中醫的翻譯工作,如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讀畢業的胡碧麗同學,她作為外籍人士,在中國學習多年后,對漢語、中醫的掌握水平已遠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還在廣東省中醫院出過門診,可見其水平,如能由這樣的人才進行中醫的翻譯工作,將使中醫藥對外傳播具有跨越性意義[7]。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和實踐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大學生是社會的特殊群體,是承載和實現新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骨干精英。現階段博物館日益重視對大學生的特色文化服務工作,逐步構建起科學文化素質共建文化教育合作平臺,引導和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承擔起多元化服務的使命。
一、構建和完善館校共建教育合作平臺是基礎
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向公眾開發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寶庫。博物館融入公眾,成為現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教育體系的特殊資源和陣地。現代博物館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華,又展示著人類現階段在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它能讓受教育者益智勵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發受教育者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及公眾的責任心與自豪感。它作為非正式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極大地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內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學習、交流及職業素養養成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作為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博物館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還日益成為校外教育、職后教育的開放式教育場所。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與博物館的共建文化教育合作成效顯著,以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實踐教學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為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筆者以為:現代博物館應加快建立和完善館校合作平臺,尤其針對大學生群體,應秉持“立足本館實際、突出鮮明特色、創造優質品牌”的先進理念,全方位開展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文化教育與服務。
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傳授知識、注重實踐、培養能力和提高修養融為一體,有效推動大學生思維方式的開拓、團結合作精神的加強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除了課堂,博物館越來越受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睞,已成為普及推廣科學文化知識、有效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建設陣地。
開展高校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建立和維護館校共建合作平臺應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博物館與各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舉行掛牌儀式僅從形式上初步明確館校雙方各自承擔的義務與享有的權利,今后雙方仍須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具體細化和貫徹落實。館校雙方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博物館通過招聘大學實習生、定向培養其專業技能等途徑推動事業發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儲備庫;各大高校可以舉辦“校園文化周”、“博學大講堂”、“藝術沙龍”、“文藝匯演”等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積極引進博物館文化資源,通過校園傳媒宣傳、課堂教學、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最終實現當代博物館與高校廣大學生之間的“零距離”,最終讓高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充分感知和領略博物館文化的力量、情懷與智慧,深切感受博物館的魅力與奧妙,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最終提升其道德品質、人文素質與藝術修養。
構建和完善博物館與高校緊密合作的文化教育事業,應加強雙方合作、深化工學結合,進一步調動博物館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雙方各種資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內涵式整合優化與提升,館校雙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重點培養,既能著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益和質量,又可為當代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高素質智力支持。
倫敦設計博物館實際上是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Alben Museum,簡稱V&A)歷史上第三次創新改革的產物。1982年,時任v&A第ll任院長的羅依?斯特朗(Roy Strong)與當時設計界的領軍人物泰倫斯?科蘭(TerenceConran)以及設計活動家斯蒂文?貝勒(StephenBayley)合作建立了一個專門收藏、展示當代工業設計的展廳,位于v&A院內的廢棄的鍋爐房里,這就是當時英國設計界眾所周知的“鍋爐房項目(Boilerhouse Project)”。5年之后,“鍋爐房項目”搬到了泰晤士河南岸,正式更名為倫敦設計博物館。現在看來,“鍋爐房項目”可算是較早的可持續設計了。從那以后,世界上第一家以收藏、研究和展示當代設計為主題的“設計博物館”誕生了。
1982年,從斯蒂文?貝勒舉辦的第一個專業設計展“商業與文化”開始,倫敦設計博物館精心策劃了大量富有深意的主題設計展來探討設計的價值,展示工業革命以來設計對生活的影響。這些設計展覆蓋了包括建筑、產品、家具、服裝、平面、多媒體、時尚等所有設計及設計相關行業的不同領域,讓人們重新審視文化和商業的關系。
從被稱為設計鬼才的法國設計師PhillipeStarek設計的強調審美尺度的“法國設計”展,到“一個世紀的椅子”展;從回顧英國設計史的“設計現代英國”,到“歐洲設計雙年展”,再到被稱為該館20年來最具野心的項目之一的“超級當代”等經典設計展,讓人們見識到設計的魅力。此外,設計博物館每年還要舉辦被認可的國際設計大師特別展,膾炙人口的包括被稱為“英國平面設計教父”的艾倫?弗萊徹(AlanFletcher)五十年回顧展、意大利激進設計團體“孟菲斯”創始人艾托?索扎斯(Ettore Sottsass)六十年回顧展……2007年,當代英國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夢幻“建筑與設計”作品展更是吸引了大批觀眾,當時布朗政府的文化大臣也親自來到博物館,與扎哈探討2012倫敦奧運會的場館設計。從2003年開始,倫敦設計博物館每年還有一個重要的年度設計作品展,最終的年度設計師獎將會把高達25000英鎊的獎金頒發給年度最具創新、最具前瞻性的設計師。蘋果電腦公司的首席設計師Jonathan Ive就曾獲得了首個2003年度設計師獎。一些經典的設計展還巡展于英國國內和眾多國際城市,如“一個世紀的椅子”展,從2004年起已先后在德國、加拿大、奧地利、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巡展,不僅吸引了不同國家的觀眾,還極大地提升了設計博物館的品牌美譽度。
英國設計教育的助推器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 企業文化 人力資源
Keywords:Museum CultureEnterprise cultureHuman resources
作者簡介:劉軍(1986-),男,湖北人,中南大學政治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歷史學碩士,方向:博物館戰略規劃與經營管理;任拓(1985-),男,湖南人,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法學碩士,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實踐;蔣太葵(1985-),男,湖南人,中南大學政治學院歷史學專門史專業,歷史學碩士,方向:專門史。
一、什么是博物館文化
博物館文化是指借助于某種文化觀念,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標準,道德規范,生活觀念等社會意識形態因素,在一種博物館精神的統率下,增強博物館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事業心等素質,將博物館各種力量統一于既發展博物館又發展個人的共同方向[1]。
二、企業文化對博物館文化的啟示
《基業長青》作者吉姆.柯林斯曾對世界500強的企業中最長壽的企業做了研究,力圖揭示永不過時的原則:長壽企業是有具有高度適應力的組織,這個組織有一筆世世代代相傳的“精神遺產”,有一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什么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吉姆.柯林斯做了這樣的解釋:核心價值觀是公司的精神和持久的原則,不需要外部調整的永恒指導原則,它對公司內部的人擁有固定的價值和意義。這里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文化。在看看中國的博物館文化,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有的博物館連館訓都沒有,更別說有什么博物館自己的文化建設,我們之所以能夠記住某些博物館的名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只記得博物館的某些精品文物、某些無價之寶、稀奇之物,而不是博物館的形象,一種一說起某某博物館就會讓人們聯想起某種精神、某種道德、某種情感的價值觀。很難想象中國的博物館離開了政府的支持,兩千多座博物館還能剩下多少,就算剩下的還能走多遠。
三、博物館文化對博物館的作用
對個人而言,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他是什么樣的人,對企業來說,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是個什么樣的企業,而對博物館來說,博物館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博物館是個什么樣的博物館,這里所說的什么樣的博物館并不是說它的類型,而是說的是一種品質,一種內在的精神,一種內在的底蘊。不管做什么,其價值取向應該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應該改變,這是博物館、企業、個人的重要元素。其作用表現在:1.可以讓博物館清楚地認識自己――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2.可以讓博物館明確自己所確信的內容――我們相信什么?3.可以讓博物館明確自己的方向――我們將要去何方?4.可以讓博物館明確自己達到目標的方法――我們該如何達成目標?我們該怎么做?
四、博物館文化建設的措施
博物館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與博物館的人力資源管理相結合,如此才能將抽象的博物館文化的核心內容――價值觀通過與具體的管理行為相結合,真正得到員工的認同,并由員工的行為傳達到外界,形成行業內外部獲得廣泛認同的博物館文化,真實樹立博物館外部形象,由此起到現代營銷中所稱的推銷文化的效果。博物館文化要與人力資源管理相契合,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不能僅僅把員工招聘吸引優勢人才就看作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除了人力資源的常用技術手段外,還要把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與博物館文化相結合,把博物館文化的核心內容灌輸到員工的思想之中,體現在行為上,這是博物館文化形成的關鍵。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與博物館文化結合的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1.將博物館的價值觀念與用人標準結合起來。這要求博物館在招聘過程中對招聘者進行嚴格的考察,在制定招聘要求時要有專家的參與。在招聘面試過程中,選擇對本博物館文化認同較高的人員。
2.將博物館文化的要求貫穿于人力資源培訓之中。這種培訓即包括職業培訓,也包括非職業培訓。尤其是非職業培訓,要改變以往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而應采取一些較靈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動、非正式團體、管理游戲、管理競賽等方式,將博物館價值觀念在這些活動中不經意地傳達給員工,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的行為。
3.博物館文化要融入員工的考核與評價中。大部分博物館在考核員工時,以業績指標為主,即使有些博物館也提出德的考核,但對德的考核內容缺乏具體的解釋,也缺乏具體量化的描述,使考核評價的人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并未起到深化博物館價值觀的作用。其中對博物館價值觀的解釋要通過各種行為規范來進行,通過對鼓勵或反對某種行為,達到詮釋博物館價值觀的目的。
4.博物館文化的形成,要與博物館良好的溝通機制相結合,只有達到上下理解一致的情況,才能在員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認同感。如此才能形成博物館人力資源管理的整體能力,從而形成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場競爭有的競爭優勢。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步伐加快,改革開放深入、持續進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現代科技手段和傳播方法日新月異,公眾的知識領域和審美情趣也在悄然拓寬。新的形勢給博物館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也帶來了挑戰。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保護者和宣傳者,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發展博物館文化,無疑對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豐富性與完整性,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血脈,構建具有五千年中華文明底蘊且富有泱泱大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體系,增強本土文化競爭力,使其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博物館內收藏的文物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反映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內容的實物,這種有形的物質形體和無形的文化內涵決定了文物功能是其它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當代博物館工作者要充分發揮文物的優勢和資源,運用創造性的勞動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文物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廣大群眾所理解、所欣賞,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觀眾在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的同時又獲得美的享受。
在遍布全球的數萬家博物館里,無數藏品講述著關于人類歷史及其生活的一個個生動故事,梳理著我們的共同記憶。歷史的腳步不斷向前,今天的收藏成為明天值得品味的記憶。博物館不僅承載、收藏記憶,更不斷地將記憶展現、輸送、傳承,使人們從中獲得教育和啟迪,這正是現代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博物館要著眼長遠,通過媒體宣傳、知識講座、競賽活動、觀眾體驗等方式,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在博物館中獲取知識和樂趣。這樣的記憶傳播才更鮮活,才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構建和諧社會是順應歷史發展變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戰略舉措,而和諧社會是由社會諸多因素構成的,發展和諧的博物館文化是其中一個方面,這也是擺在博物館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以人為本是發展和諧的博物館文化的前提條件
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前提,就是說和諧社會的目的是為了人,為了創造使人民群眾能夠全面發展自身的良好條件和社會環境。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最終使社會真正走向"和諧"。博物館作為政府公益性事業單位,這就決定了博物館所開展的一切展覽活動都要體現政府公益性所要表達的目的。博物館的存在是為了人民大眾,博物館更要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處處體現以觀眾為本,為觀眾著想,為觀眾服務。
以觀眾為本的理念,要求從事博物館工作的人員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冷靜地、理性地思考。假如我作為觀眾,我來看展覽是否有收獲呢?這是我們博物館工作者需要正視和思索的問題。博物館的觀眾其文化背景、參觀動機、參觀時間長短等各有不同,這就要求了解觀眾的不同興趣和需要,確定適當的角度和切入點,選擇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展品,利用講解技巧,達到最佳效果。對一般觀眾要多介紹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對專業人士和知識分子要從科技和藝術方面予以側重導覽。
博物館要關注弱勢群體,對老、弱、病、殘、孕者奉獻熱忱的服務,做未成年人知心朋友和啟蒙老師。為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竭誠服務,調動公眾參觀興趣和參與發展博物館文化的意識,使"到博物館去"成為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博物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博物館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矢志努力的方向。
二、科學管理是發展和諧博物館文化的可靠保證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博物館為觀眾提供整潔舒適的人文環境,使觀眾置身博物館就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優雅、舒適的和諧氛圍取決于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科學管理。硬件即館舍和展室環境,軟件即博物館工作者的服務態度。博物館要力求為觀眾營造一個親情化、便捷化、充滿人文關懷的、和諧的參觀環境。
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物館事業基礎顯得還比較薄弱,這主要表現在管理水平較為落后。由于歷史原因,若想改變這種狀態,只有真正著眼于博物館學和管理科學的研究,避免實際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逐步實現我國博物館管理現代化。博物館的科學管理內容包括領導體制、組織機構設置、人事和財務以及對文物的管理。在這些因素里,首當其沖就是要重視管理者自身素質,全面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博物館需要大力培養擁有科學管理知識的管理型人才和具備文博專業水平的各類業務骨干。實施科學管理,就是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有利于促進文博事業發展的手段和制度。實施科學管理主要方法可以是落實崗位責任制、明確責、權、利,做到人各有責、各司其職、各得其利,并且以定期考核、總結評優來督促崗位執行情況。只有追求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才能使我們的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事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調整關系,理順路子,探索適合于發展和諧博物館文化的新路子。
三、務實創新是發展和諧的博物館文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時展的呼喚,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一部人類文明史和文化史,就是人類創新活動的歷史。發展和諧的博物館文化,就要求我們審視自身的生存環境,千方百計探求博物館文化如何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的模式,以創新的工作理念和傳播方式向社會奉獻品質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糧。我們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適應競爭的時代,適應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不斷調整自我、重塑自我、求真務實。文博工作者要以"外樹形象,內強素質"為座右銘,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飽滿的工作熱情來投身博物館事業。
社會主義博物館事業是和思想文化建設密切相關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因此,堅持正確的辦館思想,把握時代脈搏,注重陳列展覽的社會效果,保證展覽的水平和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文博工作者也要懂得在重視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學會并善于運用市場機制,做好展覽的市場預測和成本核算,把面向群眾、同面向市場這兩個要素結合起來考慮,實現事業與產業互動、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為了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我們要同學校、部隊、社區、企事業單位和新聞媒體等各方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增強博物館教育輻射效應。
為了發展和諧的博物館文化,我們要把博物館建設成為傳播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神圣殿堂,展示有一定歷史文化色彩的并浸潤著鄉土風情的區域文化,在展覽的策劃創意上爭取時代性和群眾性的統一、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教育性和觀賞性的統一。
實施免費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博物館,博物館已成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隨著免費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入,我國博物館功能正在悄然變化,在繼續重視收藏和研究等傳統功能外,其文化傳播、宣傳教育和休閑娛樂功能日漸突出,于是,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趨顯著。
關于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發展歷史,關于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風貌,關于某種藝術或技藝的演變過程,關于某些民風民俗的來龍去脈,關于對某些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都可以在博物館中得到集納呈現。現代博物館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環境,具有優越的文化基礎設施,具有較強的旅游功能,因而對當代人的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生存觀念、審美觀念都會產生全方位的多層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博物館也越來越被重視。由于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獨特歷史和文化,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各個地方的傳統歷史和文化,欣賞各地博物館的藏品,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也顯得更加重要。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軟件系統都日新月異,使得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工作能夠蓬勃發展。
1. 博物館信息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
1.1 博物館信息化
我們利用先進的數據庫進行資料管理;利用多媒體影像或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展覽;利用網絡建設網上博物館,制作博物館主頁,利用國際互聯網絡的廣泛的傳播范圍,迅速的傳播速度,來滿足觀眾的新要求。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得我們有條件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民族文化資源,合理保護和利用我國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利益得到最大的維護,西方主要的發達國家在21的主要文化戰略方針之一就是發展“信息內容產業”,文化的競爭日益激烈,作為保存和展出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責無旁貸的,而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除了保護以外,博物館在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宣傳、推廣以及對后代的教育中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將信息技術用于其中勢必對文化的真正的保護和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4年12月3日,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傳統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2. 博物館信息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作用以及遇到的問題
2.1博物館信息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信息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意義應在于利用計算機技術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展示各類信息,利用應用軟件進行研發,加強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必須建立具有獨立操作性質和廣泛合作方式的科研與教學并重的信息基地,而博物館正是建立這種基地的最佳地點,利用現在的信息技術,博物館應該在關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中國本原文化基因的認知,推動當代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推動民間、民族優秀傳統創作性的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學科的普及和建立,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規劃管理的專門人才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博物館信息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整理、研究、交流、展示和公眾教育等相關領域會其到非常巨大的作用,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觀眾來到博物館后通過充分享受到種種優越和便利的同時能接受和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而隨著數字化多媒體展示技術和網絡流媒體傳播手段的日趨成熟,以網絡為平臺的網上虛擬博物館傳遞給觀眾相關信息的能力將與傳統博物館不相上下,如果對異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但是因為條件限制而無法親自領略其獨特韻味的博物館觀眾將會樂于在網上通過虛擬的博物館展廳而得到足夠的精神享受或知識追求。
2.2博物館網絡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1.利用網絡加強國內博物館彼此之間的交流和聯系。2.利用網絡博物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展示給社會公眾。3.加強博物館與個人的互動。4.適當利用博物館網絡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商業活動。5.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化處理。6.利用博物館多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和保護。
2.3遇到的問題
1.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經濟價值問題。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的條件。3.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與其他價值關系。4.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所有權屬。5.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經營方法不當。6. 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
為了加強研究和教學,博物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室。加強原生態文化搶救和可持續發展參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媒和規劃工作室。建立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庫,建立民間美術(科研和教學)信息庫。這些都是我們國家博物館在保護非物質遺產的時候所建立的,但是筆者認為,如同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的認識中說到的“能否繼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它最終能否為社會實踐帶來利益”,博物館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的時候應該靈活運用自己的信息化手段和技術,與其他部門協同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不但自己可以創造利潤,也能夠很大程度上擴大博物館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3. 展望博物館未來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盡管我們強調博物館是一個非贏利機構,但是在當前形式下,一個不贏利或者薄利的博物館不但無法做到對文物的良好保護,甚至自身生存都有問題,面對市場經濟的潮流,博物館應該想的時候如何通過其他途徑來達到贏利的目的。網站的建置和運用,幾已成為各博物館的一項基本配備。無論是已經利用網站提供服務與信息的博物館,或是正積極地籌備上線的博物館,不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博物館是將網站視為電子化或在線的簡介,還是希望藉由網站開發更大的觀眾。目前國際上營銷與科技媒體結合的研討中,特別針對日益普遍的博物館網站進行了分析,提醒各類博物館如何利用本身的網站作為有效的營銷工具,作為中國的各個博物館應該及時從中獲得有利自己發展的信息。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文化的消失是很難避免的,那么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所保存下來的該文化遺產的信息就非常珍貴。因此未來的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或者說信息時代博物館的定位,應當是博物館運營與數字化技術兩者間全方位、多層次地有機結合。博物館與數字化的關系,應當既是無形的,同時又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根據博物館的戰略發展規劃、運營管理、科學研究、教育展示聯系起來。未來博物館對從實體收藏品的管理到相關信息的再挖掘等等諸多方面都應當體現出“數字化無所不在”的原則。首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未來博物館信息化發展計劃。其次,建立靈活的博物館信息化管理機構。再次,提高未來博物館數字化保護工作透明度和互動性。最后,用未來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薛超.博物館數字化與數字采集中需改進的問題[J].文物世界,2004,01.
[2]王裕昌.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甘肅科技,2004,10.
[中圖分類號]G26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4-0091-03
一、想公眾之文化所需,做文博人要做之事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專門的方向,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大做好做強,做自己行業的專家,為其他不在這個行業的人提品和服務,這就是盡到了企業的職責,企業也才可能從這種盡職中得到最大及足夠的收獲。”這是一位企業家的工作理念和成功后的心聲,他的思想和做法與所有謀事業并為社會做貢獻之士如出一轍。甘肅省博物館自2006年12月新館對外開放5年來,接待社會公眾200多萬人次,受到國內外觀眾的青睞。這里最為貼切、最為真實、最具特色、最具歷史震撼的是陳列于此的“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甘肅彩陶精品展”、“甘肅古生物化石展”三大特色精品陳列與2010年舉辦的“莊嚴妙像――佛教藝術展”。這些氣勢恢弘又獨具地方特色的陳列展覽,猶如隴原大地上綻放出的絢麗的文博藝術奇葩,為世人展示了其底蘊深厚的文化風采。廣大公眾踴躍走進博物館,關注博物館。更重要的是,甘肅省博物館在藏品陳列、展覽設計等文化內容和形式上,契合大眾的認知感受、知識需求、欣賞情趣和審美心理,服務手段與方式更加人性化、情感化,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公眾親近和喜愛,具有西部歷史文化特色的陳列展覽,更使中外觀眾為之震撼。文博人就是要將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和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研究好、展示傳播好,為社會服務好,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盡到文博人的職責。在此,值得和大家共同分享的是,在2007年、2010年,甘肅省博物館三大基本陳列與“甘肅佛教藝術展”分別榮獲了第七屆、第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這一國家博物館界最高獎項。
甘肅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全國屬文物大省,在西部文博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擁有著豐富的文物寶藏。甘肅省博物館充分發揮人類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從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出發,繼三大特色精品陳列之后,不斷呈現給社會公眾的還有“甘肅佛教藝術展”、“甘肅60年考古新發現精品展”、“野生動物――人類的文化遺產展”、“甘肅歷代名人書畫展”、“秦隴一脈――先秦文物展”等,更有為慶祝建黨90周年舉辦的“紅色甘肅――走向1949”大型革命史陳列。這些展覽,無論從地域特色、陳列理念、展覽內容、藝術風格、觀眾欣賞水平上都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了人們不同的知識需求,全面展示了人類歷史文化的燦爛與文明,把文物、化石、動植物標本這些靜止不語且不可再生的藏品文物,通過先進的、科學的、人性化的展陳方式,讓其充分地顯現出自身固有的歷史性、科學性、知識性和美好的藝術觀賞性。
甘肅省博物館在努力打造中國西部國家級特色博物館的同時,積極有效地做好自身重點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工作。作為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和人類環境見證物的文化教育機構,博物館有責任、有義務將收藏、研究、展示宣傳等融入到社會文化發展、國民教育、社會文明進步與公民的文化生活中;以“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精神,使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專業性、學術性走向大眾;用“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為大眾創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內涵豐富、知識性廣、趣味性強、易于動手動腦、易于交流互動的人文環境;充分發揮藏品文物的歷史文化作用,彰顯文物所具有的深刻內涵與科技含量。
二、藏品極具地域特色,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各類豐富的文物藏品35萬件之多。絢麗多姿的甘肅彩陶是人類史前文化的一朵奇葩,發展脈絡獨具特色且又自成體系。甘肅是中國彩陶起源最早、發展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藝術成就最高的地區。權威的彩陶研究專家說:“世界彩陶在中國,中國彩陶在甘肅。”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母親河,她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在距今8000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遠古先民,就早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絢麗多姿的彩陶文化。
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灣一期彩陶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它開啟了人類遠古彩陶文化的燦爛與文明。距今5000年前的馬家窯彩陶,不僅代表著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彩陶文化中藝術成就最輝煌的。甘肅彩陶文化從距今8000年前的農耕文明至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上下共延續了5000多年,造就了中國彩陶文化的巔峰。
甘肅彩陶制作復雜,器型多變,圖案繁縟,色彩艷麗,紋飾豐富多彩。從文化類型上看,甘肅仰韶文化有半坡、廟底溝、石嶺下三種類型;精美絕倫的甘肅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種類型;之后有齊家文化、辛店、寺洼、沙井等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甘肅豐富的彩陶文化是我國先民在大自然中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不同文化類型的彩陶,從器型到圖案裝飾及色彩的運用,都堪稱是人類手工制作與雕塑、繪畫、書法藝術的集大成者。因此,甘肅史前彩陶系列文化,被世人贊譽為“新石器時代彩陶之冠”。
絲綢之路文化是甘肅眾多歷史考古文化中最突出和最有特色、歷史性最強的部分。甘肅地處黃河流域與西部中亞的結合部,古代是通向西方的門戶。是東部面向大海的平原丘陵地區和西部面向內陸的高原戈壁地區的交界處,又是東南地區農業文化和西北地區牧業文化的交叉地帶,從歷史上,甘肅就成為了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在絲綢之路上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與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甘肅一帶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
絲綢之路縱貫甘肅全境達1700多公里,文化古跡遍及全省。大量史料表明,甘肅遠古文化,青銅文化,周、秦、漢塞等古文化的發生地區與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區十分一致,出土文物極為豐富。漢、晉、隋、唐是絲綢之路最為昌盛的時期,也是甘肅歷史上最輝煌繁盛的時期。特別是甘肅河西走廊早在2000多年前,隨著絲綢之路的拓展延伸而聲名遠播,影響歐亞。
在新石器時代,古代東西方的交往互動早已在民間進行。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文明展”陳列的有中亞的權杖頭、金銀鼻飾環、青銅彎刀,西域的精美玉石,東南海域的貝殼蚌類,以及北方各游牧民族內容豐富的青銅牌飾――鷹頭銅杖首器、連珠紋銅帶飾與犬紋銅牌飾、鑲嵌綠松石金耳環、虎噬羊、五龍斗虎、青銅麋鹿等眾多民族文物,均與鄂爾多斯及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器物極為相同。濃郁的草原文化氣息真實地反映出早期歐亞大陸上古代各民族東西方文化的交往融合。
漢代,張騫通西域,打通了官方東西方文化交往的通道,開啟了日益繁榮的商貿往來,特別是中國養蠶繅絲的技術與絢麗多姿的絲織品經西域、中亞、西亞傳入歐洲,運往地中海沿岸。漢武帝時期,為了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強大的武裝力量保護著來往商隊的安全。
弩機,一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機械化弓箭。轉射,方形木質地,木窗中間鑲嵌一開槽的圓柱軸可左右轉動,是安裝在城墻上的多功能作戰工具,集t望、射擊、保護于一體。塞上烽火品約冊,用17枚松木簡書寫編制成的漢簡冊。內容是依據漢律“品”和“約”的法律種類,規定了在軍事作戰中,根據不同情況應該使用的各類警示信號。ば牛長方形紅色絹質地,上面墨書“張掖都蔚ば擰保是懸掛于戟或戈上的旌幡,用來作為高級官吏出行、通關的憑證和急件標志。銅奔馬,青銅鑄造,奔馬體魄雄健,飛奔疾馳,三足騰空,右后足奔踏于一只展翅飛翔的燕子背上,神速的飛掠使得燕子驚愕回首。藝術工匠們將這一人類智慧的結晶體,定格在飛燕與奔馬空中交匯的這一瞬間,讓無與倫比的藝術造型將歷史、科學、力學、美學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堪稱為國之瑰寶。銅奔馬在1983年被命名為中國旅游的標志。1969年被發掘出土后,便身負文化大使之重任遨游世界,奔馬以它特有的歷史功績,被譽為人類東西方文化交往的友好使者。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漢代“四郡”之一的武威重鎮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西漢“絹地刺繡人物圖”,又稱為“屯戍人物圖”,高7.2厘米,寬度與高度相近,基本屬于正方形,繡件邊緣不規則。在橘紅色絹底上用赭石、豆綠、黑色、土黃等色絲線,以較粗放的針法,分層次刺繡出營帳、懸梯、兵器戈、戟、盾,還有用樹枝木棒搭成的營帳大門。整個畫面中最突出兩個人物繡,左邊人物頭戴尖頂“幘”(一種包裹頭發的頭巾),身穿緊身收腰長袍,身份應該為士兵。右邊人物站立著,身體魁梧壯實,身穿漢式寬袍長袖衫,應該是長官在給屬下布置什么。這幅刺繡是西漢(距今2000多年)武威磨嘴子漢墓絲織繡品中的精品。刺繡畫面簡潔寫實,層次清楚地表現了漢代軍屯的簡略場面。
獨具特色的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木雕藝術品,保存完整,涉及內容廣泛,具有濃郁的生產生活氣息。具代表性的有:其一,木獨角獸,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學名為“獬豸”。它象征威嚴和正義,能分辨邪惡與妖孽,被賦予法律的代表。考古發掘時通常是放在墓道口,用來鎮墓避邪。其二,木六博俑,兩位老者相對跪坐,中間放置一黑色棋盤,上面繪制白色規矩格,每人執6枚棋子,兩老者互抬手臂請對方投擲色子。這是漢代非常盛行的一種民間娛樂。從人物造型自然明快、簡潔大方的雕刻工藝,充分展示出“漢八刀”的高超技法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才能。其三,《儀禮》簡,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簡長56.5厘米,寬0.9厘米。依史書記載,《儀禮》簡長度正是符合當時抄寫儒家經典的標準簡長。儀禮簡制作精細、打磨光滑,上面書寫工整秀美的漢隸“八分書”。儀禮簡不同于其他簡牘,屬官方文書。內容記述了先秦儒家重要經典《儀禮》中有關冠、祭、朝、射、聘、婚、喪等各項上層禮儀和道德規范準則,是貴族子弟入仕前的必修教科書。
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從嘉峪關新城搬遷復原了一座魏晉時期的繪畫磚室墓――嘉峪關魏晉壁畫墓。該墓壁畫以磚畫為主體,一磚一畫,一畫一景,采用線描與彩繪結合的手法,表現出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的畫面。如墓主人出行圖(惟一一幅幾塊磚組成的大畫面)、宴飲、庖廚、宰殺、奏樂、塢壁,以及農耕、揚場、c地、放牧、馬群駱駝、采桑、狩獵、信使等。該墓室四壁壁畫充分反映出當時河西地區不同民族交融安逸的社會生活。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室壁畫中,有多幅桑樹連片、婦女采桑、駱駝昂首食桑的畫面。大片的桑樹為河西地區養蠶繅絲、發展絲織業提供了良好的植物資源。還有驛使圖,出自同一個墓室,距今1700年。壁畫磚以極其嫻熟的繪畫技法,描繪出一位信使,手拿信物“ぁ保ㄒ恢止關卡的通行證),身騎快馬飛奔疾馳的畫面。驛使圖1982年作為我國的郵電標志,發行了紀念小型張,使國人爭相觀賞。這些磚畫文物及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墓群的發掘出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的空白。
套裝舍利石函是一組五件套佛舍利容器,出土于甘肅涇川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宮。套裝的最里邊是一白色玻璃瓶,瓶內裝有14粒佛骨舍利子。將佛舍利瓶裝入用金片、珍珠、綠松石、瑪瑙鑲嵌成蓮花狀的華麗金棺內,再將金棺放入銀槨,銀槨放入銅匣,最后將這套由小到大相隔套裝的佛舍利珍貴器物放入最外層灰色大理石制成的覆斗式方型石函中。在石函頂部刻有陰文隸書:“大周涇川大云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這套佛教藝術珍品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傳統工藝文化遺產特別是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越來越受到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說、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無論是傳統工藝文化里面的物態還是非物態是我們祖祖輩輩都不能忘記的責任與使命。
湖南省是一個傳統工藝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省會,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有20項,包括著名的湘繡,灘頭年畫,瀏陽花炮制作技藝,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范圍廣泛中帶有集中,無一不傳承著悠久的湘湖文化。對于他們的保護與如何構建它們與大眾生活產生交融的橋梁也是當今一直在討論的話題。
藝術與文化似乎總是與博物館分不開=。自1683年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建立,正式使用“Museun”以來,博物館作為收藏和展出歷史文物,藝術品和自然標本的一個機構,一直延續至今。1974年的哥本哈根第十屆國際博物館協會上,定義博物館為“一個不追求盈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為研究、教育和傳播、欣賞的目的,明確了博物館所肩負的“收藏保管、科學研究、傳播教育”等三大職能。而工藝藝術文化是人類的巨大文化寶藏,大型綜合博物館里面總少不了工藝文化專類,專門的工藝藝術博物館也不少。
一、湖南傳統工藝文化在湖南省內博物館構建中的優勢
湖南省依托華中的豐富地域資源和少數民族資源,各民族祖祖輩輩的文明聚積自然讓湖南省的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值得驕傲的傳統工藝,所謂工藝,是源于生活的,是對手工產品進行造型和裝飾的美化技藝活動,是在歷史上形成的與物質生產直接聯系著的工藝文化。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與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工藝文化已經逐漸被標準化批量生產所代替,在高效率的背后自然少不了粗制濫造和審美麻木以及文化歸屬感的丟失。所以說,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已經變得舉步維艱。博物館自然背負著巨大使命。湖南省內的傳統工藝文化中的“物”和“非物”部分都必須通過博物館來進行詮釋和展示以及保護。
而省內的傳統工藝文化在博物館構建中是占有一定優勢的。首先得益于豐富的資源和悠久的歷史。在深厚的湘楚文化滋潤下,有著非常濃厚的地域特征和清晰的歷史源流可尋。在傳統工藝文化方面主要有以長沙古銅官窯為代表的陶瓷工藝;以“龍鳳人物圖”為標識的湘繡工藝;以邵陽隆回灘頭年華為代表的年畫工藝;以傳統木雕為代表的建筑家居工藝等等。湖南以丘陵地貌、江河貫通為基本特征,且不乏奇峰峻嶺、溪澗飛瀑的自然遺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定的地域就滋養出了結構殊異的文化。加上歷年來重大考古發現,自然為博物館的收藏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其次就是湖南省相關部門以及政策法規對傳統工藝文化的重視。在“物”方面,非常注重收藏與保護,有專業的藏館比如湖南省工藝美術館以及湖南省湘繡博物館等等。在“非物”方面則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組織。到目前為止,以及申報了三批國家級或者省級的名錄。不久前,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正式成立。這是湖南省第一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民間組織。這些都為湖南傳統工藝文化在博物館內的構建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二、湖南傳統工藝文化在湖南省內博物館構建中的不足
“收藏功能”是博物館最主要的功能與職責。評價一個博物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收藏功能是否完善。從這一原則上來看,對于現有文物的收藏和保護不是非常健全。對于那些被列入國家級或者省級的名錄,博物館的職責是將他們完整地請進博物館,這需要非常專業的隊伍深入民間去發掘研究。比如邵陽市的灘頭年畫,被珍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散落在普通居民家。筆者探訪過湖南省工藝美術博物館,不完善的地方還是有的,省內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都沒有相關關的展館,展出的物品與方式帶有商業氣息比較濃厚,對于省內最專業的工藝美術類的博物館,這種收藏水平是非常欠缺的。其次對于在傳統工藝文化方面的收藏,與純粹的美術作品收藏不一樣,傳統工藝文化里面包含著“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關系,在收藏展覽方面,要兼顧考慮這兩者。列如年畫藝術,它的作品是物質文化,但是它的創作思路和技法就是非物質文化。而這種過程也不是簡單的列上說明板,播放相關的影像或者是請藝人來表演,只有讓參與者以獨立的態度參與進來才能起到宣傳教育工作,讓觀者了解到它們的不一樣和獨特價值。在詮釋方面,應該用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比如河南博物院2006年舉辦的《河南省民俗藝術精品展》,對反映中原大地民風民情的工藝美術,服飾,民居建筑,節慶用品等進行了系統的展示,并且請了多位民間老藝人,對朱仙鎮木板年畫制作,民間泥玩具等具有當地特色的工藝文化進行生動的展覽,非常淳樸接地氣。
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讓他們參與其中也是湖南傳統工藝文化湖南省內博物館構建中的不足。筆者前不久走訪了中國美術學院皮影戲博物館,在展出方面,以一種非常樸實的方式呈現,空間不大但是又濃縮了精華。引人注意的是還有互動區,DIY區,這種設置更讓觀者親身體會皮影戲的制作和表演過程。真真切切的參與其中。并且要加強觀眾的反饋調查工作,讓觀眾不僅僅當一個過客。這樣才能發揮博物館本身的價值。
三、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化文明的發展,人類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源遠流長的傳統工藝文化追尋是最淳樸最值得去體驗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能在浮躁的現代生活注入一股清泉。而博物館作為一個以收藏教育目的的機構,更應該重視對這一塊的組織和保護工作。湖南省內的博物館在這一領域的構建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應通過自身的綜合性優勢,不斷挖掘,組織團隊進行調研與保護,接納省內各名族的傳統工藝文化精粹,不應守在營銷化和商業化的圈子里面。主動地在公眾、社會與傳統工藝文化之間起到橋梁作用,不斷探索傳統工藝文化進入博物館的方式、方法。
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較快,幾乎每十天就增加一所博物館。如今,我國已有各類博物館2300座,全國博物館館藏容量超過2000萬件。然而博物館的旅游產業卻沒有的到迅速發展。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館面臨著觀眾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機。很明顯看出,現代博物館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調查發現,有30.5%的人未去過博物館,也不曾關注博物館,去過博物館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跟隨學校組織或者是朋友一起去看看的,把參觀博物館當做是娛樂休閑的場所。有11.5%的學生會選擇跟家長一起去博物館,因為家長可以給他們做簡單的講解,所以他們覺得跟家長去能了解更多的東西。30%的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還只是停留在表層,不知道博物館的具體作用,更分不清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作為博物館學專業的學生,對博物館發展問題的關注是不可缺少的,我們之所以選取“大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為調查主題,是想從調查中了解當今博物館在同學們心中的地位,當今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作為博物館專業的學生,我們該怎樣努力才能使博物館得到更良好的發展。該論文的研究進入尾聲階段,我們認為,本研究成果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首先,該研究讓我們了解了博物館的現狀――非專業的學生對博物館的興趣不高,即使博物館現在對外免費開放,但真正興趣使然走進博物館的同學寥寥無幾;其次,該研究給我們以警示作用――目前人們對博物館的熱情越來越冷,我們作為博物館學的學生,博物館的發展問題及其嚴峻,這不僅關系到我們自身的就業還關系到我國文化的興衰;最后,該研究對我們博物館學的發展意義重大――針對當前博物館冷門現象,博物館學應該怎樣培養學生,是否需要調整學習內容以適應潮流發展。以上就是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的價值,它給我們拋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問題,也鞭策我們努力學習,解決問題,隨著這些問題一個個被解決,我們的博物館事業才能蓬勃發展,我國的文化才能越來越博大流長。
本論文主要采用了兩種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和個案研究法。在問卷調查法中我們采取的是抽樣調查法,它是一種非全面調查,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并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作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
本論文研究的對象規定是大學生,而大學生群體“數量多、分布廣”的特點讓我們無法進行全面調查,因此抽樣調查的好處便突顯出來。我們將江西師范大學學生作為抽樣總體,又從中選取了10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該1000名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我們還隨機找尋了10位博物館專業和非博物館專業學生,對其進行采訪,詢問他們對博物館的看法。
調查研究結果表明,30.5%學生從未去過博物館;11.5%的學生是跟隨家長而去的博物館;少部分學生是因為學校組織而去的博物館。在采訪中有同學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館是什么時候開放”,“我路過博物館見門前沒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進去”……在問卷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同學不知道博物館是對公民免費開放的,提出了“免費開放就去”的建議。問卷結果顯示,51.6%的同學認為博物館是教育、科研文化機構,38.5%同學認為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藝術品(如圖);
大多數學生都對博物館的職能有較清晰的認識,但為什么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卻不多呢?在采訪中有同學這樣回答:“博物館一聽就是學術性的地方,歷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國際博物館協會章指出,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賞為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質見證進行收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覽”。在問卷調查中少數大學生認為博物館是展覽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們博物館在未來建設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樣化,表現形式科技化的特點。
論文問卷中調查了1000名大學生去博物館的原因:30.6%因為個人對展品及博物館有濃厚興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參加集體活動,純屬娛樂;4.3%為提高自身品味滿足虛榮;7.0%專業課程需要。問卷分析中著重研究了因為個人對展品及博物館的興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參觀博物館的這部分學生在參觀博物館是的態度。
大部分對博物館有興趣的同學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為什么不愿意講解員講解?或許這位同學的的回答可以講述這一原因,“博物館我是很少看到講解員的,基本很少看見一次,學校組織的才有……,不過我還是喜歡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數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該有,博物館在當展必須以人民為本,講解員的適當設置可以讓廣大民眾更了解歷史,更了解博物館。
抽樣調查法節省時間、人力和經費,資料的標準化程度較高,可以進行統計分析和概括,能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和特征,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個案研究法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展變化的全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盡管個案研究以某個或某幾個個體作為研究的對象,但這并不排除將研究結果推廣到一般情況,也不排除在個案之間作比較后在實際中加以應用。對個案研究結果的推廣和應用屬于判斷范疇,而非分析范疇,個案研究的任務就是為這種判斷提供經過整理的經驗報告,并為判斷提供依據。從以上對兩種方法的分析可看出這樣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從問卷的起草到調查對象的選取,我們都有一定的依據以及公平性,因此,調查結果的可靠性較高。
本論文的研究并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研究的次數也非常之多,但縱觀各類研究,大多是從調查問卷中得出認識,看到問題然后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問題也找到解決辦法,解決只是紙上談兵,真正能從論文結題后繼續實踐的并不多,這就是該研究的局限性。學術性論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紙面上,除了研究過程中資料的收集需要實踐外,其他,研究結果的分析等等都是書面工作,我們認為,從研究中發現問題是好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們更應該把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既從中有所收獲,更改將收獲運用到實踐當中,通過實踐,才能切實改變現狀,真正解決問題。
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不僅僅與學校的教育有關,還跟家庭的教育環境,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及對博物館的認知程度有關,此外,博物館自身的宣傳力度也占據著重要地位。23%的學生提出對博物館不感興趣,他們認為博物館的陳列與設計過于陳舊,沒有吸引參觀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館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學生接收博物館的相關信息不及時、不全面,以致大家對博物館的認知不足,對其興趣不大。
研究表明,與博物館專業相關的學生跟非博物館專業的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與博物館一點不相關的專業對博物館的興趣不大,且對博物館的認識淺薄。與博物館相關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課程的需要,且老師對學生專業要求較高,對博物館的重視程度高,所以學生對博物館的認識較為深刻。
為了更好地加強博物館建設,提高大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學校應重視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更方面的素質,了解更方面的知識,定期召開與博物館有關的講座。
2.家長應加強孩子的人文修養,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或世博會等文化氣息較濃的場所,陶冶情操,開闊視野。
3.應加強博物館的建設,改善博物館古板而陳舊的陳列與設計,吸收國外不同的設計方式與理念,建設更現代化、更富有文化涵養的博物館;同時,還應加大宣傳力度,與學校合作,由學校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參觀;定期開展藏品會展,不斷更新展品,創新展示方式,吸引參觀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館的多媒體建設等。
4.邀請一些名人嘉賓到博物館參觀座談,講解博物館的價值與發展狀況、前景。
5.加緊文物的勘探與挖掘。
博物館作為新興產業,承載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歷史文化及發展狀況的象征。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指出,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賞為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質見證進行收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覽”。所以國家應該重視博物館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博物館的認知,還需要深入研究我國博物館面臨的現狀,我國博物館與發達國家博物館的差異性。對比差異,吸收發達國家創新的博物館管理理念,發展方式及規劃,更好地建設我國的博物館。(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文彬:《博物館社會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陳淑:《關于重構博物館教育學的思考》,《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頁;
[3]田靜:《論講解員的發展方向》,《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頁;
[4][英國]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館》,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頁
[5]陳淑:《關于重構博物館教育學的思考》,《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頁;
[6]宋向光《當代博物館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頁;
[7]郭俊英、段冬冬:《淺談建立博物館教育評估體系》,《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一、中國煤炭博物館的發展概況
中國煤炭博物館于1989年在山西太原落成,1993年6月以大型實物與現代展示方式相結合的模擬礦井建成,2000年9月,首期征集陳列展對外展出,2003年5月二期基本陳列布展完成并對外開放,2009年5月,中國煤炭博物館三期基本陳列暨精品館工程竣工,并正式對公眾開放。經歷了20多年的不斷發展更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一級煤炭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諸項殊榮集于一身。煤炭博物館在發展中既重視保持和擴展傳統教育、展覽功能的發揮,又順應當今休閑時展的需要,努力挖掘旅游休閑功能,強化游客的旅游體驗。
二、中國煤炭博物館旅游體驗的特色
旅游體驗是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覽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而獲得的因人而異的旅游感受。當今博物館發展越來越重視旅游功能的開發,越來越重視游客需求和旅游體驗,以增強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中國煤炭博物館在結合自身優勢挖掘特色旅游體驗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
1、傳統與現代展示方式結合,旅游寓教于樂
煤炭博物館展館由序廳、煤炭生成館、煤炭與人類館、四維動態影廳等展廳組成。傳統展示方式主要通過精美圖片,珍貴藏品,詳實解說使游客能夠清晰了解煤炭如何形成,古代到現代不同時期挖掘技術的改進,煤炭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等。為了彌補傳統靜態展示方式的不足,煤炭博物館結合采用現代化的動態展示方式,例如,4D影院通過震動、刮風、雨雪、煙霧等特殊效果使游客置身于億萬年前煤炭形成的場景之中,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使游客既增長知識又獲得愉悅體驗。
2、地下模擬礦井設計,旅游體驗難忘
煤炭博物館旅游體驗的最大亮點就是擁有亞洲最大的地下模擬礦井,這也是游客在博物館之旅中最具特色的體驗項目。地下模擬礦井設計通過大量實物原型真實再現我國古代、近代、現代煤炭開采的不同技術手段和煤礦工人艱辛的勞動場景。游客搭乘電梯下到井下,佩戴好礦燈乘坐礦井小火車穿梭于巷道,展開了新奇神秘的地下礦井探尋之旅。通過游客的親身體驗和導游的細致講解,游客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時代條件下采礦技術手段的發展革新,同時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煤礦工人危險的工作環境和艱苦的工作條件。
3、導游全程陪同講解,監管服務質量
游客購票進入煤炭博物館參觀游覽,博物館會將分散的游客相對集中,安排專職導游進行全程陪同講解。經過導游耐心細致的講解使陌生枯燥的煤炭知識變得靈活生動。導游與游客之間通過啟發式、問答式的講解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增加旅游興趣。同時,為了強化對導游服務水平的監督管理,游覽結束后博物館要求每位游客對導游講解水平和服務態度,博物館服務設施等方面給予評價并提出意見。使游客感到博物館重視對自身服務質量的客觀評價和不斷改進。
三、中國煤炭博物館旅游體驗的不足
1、館體外觀充當廣告媒介,降低游客良好印象
煤炭博物館外部館體被巨幅的廣告條幅包裹。與鮮明醒目位置的太陽能、汽車等廣告條幅相對比,煤炭博物館自身的標志及宣傳條幅不能吸引游客注意。僅從外觀的第一印象游客很難將它與國家級的博物館相聯系,博物館實際形象與游客心目中的期望形象存在一定的落差,游客會產生一種失望情緒,進而對煤炭博物館產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此,煤炭博物館在開展多樣化經營增加經濟收益的同時,一定不能以影響自身品牌形象作為代價,否則,就會得不償失。論文格式。
2、特色旅游紀念品開發設計不足
煤炭博物館不僅要努力提高游客參觀游覽的旅游體驗,還應該結合自身特色開發設計不同系列、不同檔次的旅游紀念品。論文格式。隨著科技的發展煤炭的相關衍生品種類繁多、層出不窮,很多產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目前煤炭博物館開發的旅游紀念品主要以煤精工藝品擺件為主,旅游紀念品種類單一,開發設計理念滯后,游客購買興趣不大,帶動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有限。因此,調查了解游客需求,以煤炭相關產品為載體,開發不同系列的旅游紀念品方面仍然大有可為。
四、提升中國煤炭博物館旅游體驗的建議
1、深入挖掘特色優勢,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煤炭博物館座落于煤炭資源豐富的山西省太原市,作為國家級的煤炭行業博物館,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具有地域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優勢,通過挖掘煤炭文化,拓寬經營思路,把煤炭博物館建設成為集教育公眾、藏品保護、文獻收藏、旅游休閑、技術交流、會議會展為一體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在開發完善基本職能和旅游功能的同時,應該加強與煤炭單位、煤炭企業、煤炭研究院所的交流與合作,爭取承辦更多相關行業的學術研討、企業合作、技術交流等會議展覽活動。使煤炭博物館既作為一個行業合作交流的平臺,又能夠不斷跟進行業最新技術動態。逐步將自身建成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2、加強與煤炭企業交流,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煤炭博物館作為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應該進一步強化與企業的交流合作,探索兼顧雙方利益的共贏合作模式。將自身建設成為既體現山西煤炭企業良好形象,又及時反映煤炭企業的一線實踐工作經驗和煤炭行業技術的發展更新。比如,可以考慮在游客較為集中的旅游旺季,煤炭企業安排富有實踐經驗的工作人員到煤炭博物館結合工作實踐為游客講解現代煤炭企業的生產技術,煤炭開采中的安全隱患及防治,煤炭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等知識。
3、開發設計不同系列,不同檔次的特色旅游紀念品
旅游紀念品的適度開發設計,不僅能夠增加博物館的經濟收益,而且可以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論文格式。因此,煤炭博物館開發設計不同系列,不同檔次的旅游紀念品不僅必要也是必須的工作內容。特色旅游紀念品開發設計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旅游紀念品應該體現與煤炭相關的特色,切不可跟風模仿出售質量差、到處可見的雷同性產品;第二,開發中需要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動員大家出謀劃策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從中選出既有創意又可操作的項目;第三,切不能僅僅根據自身的好惡,一定要調查了解游客的興趣愛好,也就是說,開發產品需要緊貼市場需求;最后,開發設計的旅游紀念品應該較好的結合實用性、藝術性、便攜性的特點,開發適應不同消費階層的層次化、多樣化的旅游紀念品。
總之,中國煤炭博物館在發揮其傳統功能的同時,積極探索開發旅游功能,通過傳統與現代展示方式結合,設計地下模擬礦井等形式,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增強了旅游感受,加深了旅游印象。相信經過進一步的深入開發,通過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探索與煤炭企業互利共贏合作模式,開發特色鮮明的旅游紀念品等,能夠帶給游客更加滿意、難忘的旅游體驗。
參考文獻:
[1]周海,胡高偉.中國煤炭博物館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J].山西政報,2003(8).
[2]黃政.模擬煤礦游[J].科學之友,2005(2).
[3]中國煤炭博物館[EB/OL].coalmus.org.cn.
[4]劉珺.提升博物館旅游體驗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