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6: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批制度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全面控制和重點控制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企業必須對所有的財務收支進行全面控制。所謂全面是指三個方面,一是全過程的控制,包括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二是全員的控制,包括單位領導在內的所有職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材料費、人工費、差旅費、業務招待費等所有費用項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對重要的財務收支項目,應實施重點控制,嚴格審批。
2、事前審批和事后審批相結合的原則。審批制度作為企業控制財務收支的一種重要途徑,不僅包括事后的審批控制,還應該包括事前的審批控制。特別是對于一些發生金額較大或者重要的財務支出,必須進行事前審批。
3、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財務收支審批制度作為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重要內容,必須遵循不相容職務必須分離的原則。這也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會計法》明確規定,“記帳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
4、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應堅持科學性原則,盡量做到理論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應該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使制定的審批制度盡量切實可行。如果企業重視科學性而忽視實用性,設計的制度只能作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相反,如果企業重視實用性而忽視科學性,設計的制度雖然簡單易行但卻“漏洞百出”,同樣達不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二、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的內容
企業設計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財務收支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財務收支審批人員及其權限由企業根據其組織結構、規模大小等實際情況確定。企業可以確定一個審批人員(單位負責人或其授權人員),也可以確定兩個或多個審批人員,他們各自在其授權范圍內行使審批權力。在確定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時,必須堅持可控性原則,即審批人員必須能夠對其審批權限內的經濟業務具有管理(控制)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審批人員能夠正確審批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審批質量。
2、財務收支審批程序。企業發生的各項財務收支,應該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和批準。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企業一般先由經辦人員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憑證上簽字,然后再據以向規定的審批人員審批,審批通過后交會計部門審核入帳或報帳。筆者認為這種審批程序不很合理。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審批人員的職位高于會計人員,先審批后審核,必然造成會計人員的審核形同虛設。許多會計人員直接以是否有領導簽字為依據進行審核。如果領導已審批通過,會計人員往往不會或不敢有異議,這顯然不利于發揮會計的審核監督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在設計審批程序時,如果審批人員的職位高于審核人員,應實行先審核、后審批的程序。
3、財務收支審批內容。財務收支審批的內容主要是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體包括:(1)財務收支是否符合財務計劃或合同規定;(2)財務收支是否符合《會計法》、有關法規和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3)財務收支的內容和數據是否真實;(4)財務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則;(5)財務收支的原始憑證是否符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等等。
4、財務收支審批人員的責任。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必須堅持權利和責任對等原則。在審批制度中,必須規定審批人員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體包括:審批人員應該定期向企業領導或企業職工匯報其審批情況;審批人員失職應該承擔的責任等。三、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各企業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選擇采用以下幾種財務收支審批模式:
1、“一支筆”審批模式。這是指一切財務收支全部由單位負責人或其授權人員(總會計師或主管會計工作的副職)一人審批。其優點在于能夠克服多頭審批造成的監督失控或審批標準掌握不一等問題。但是,其缺點則是容易導致腐敗。特別是由單位負責人“一支筆”審批,更是難以對其形成有效約束,這本身也不符合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再加之單位負責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上,對各項財務收支也不可能事無巨細地進行審批。這種審批模式應當予以改革和完善。
內部控制是保證單位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貫穿于單位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存在經濟行為,就需有相應的內部控制。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單位內部的職責分工、責任制度、財務會計制度和財產物資管理制度等有關管理制度中,都應具體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財務收支審批制度作為內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得是否科學、完善,對單位的財務管理影響重大。
一、制定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的必要性
內部控制制度劃分為內部管理控制制度與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兩大類。內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對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沒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如企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對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如由非出納人員每月編制銀行存款調節表。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具體規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過這種控制,可提高現金交易的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保證組織機構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與有效運用,提高經濟核算的正確性與可靠性,推動與考核單位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二、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的原則
1、全面控制和重點控制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單位必須對所有的財務收支進行全面控制。所謂全面是指三個方面,一是全過程的控制,不僅包括經濟活動各個環節中涉及支出類業務的審批,還包括如銷售單、供貨合同等收入類業務的審批;二是全員的控制,包括單位領導在內的所有職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辦公費、投資、差旅費、業務招待費等所有費用項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對諸如基建投資、兼并等重要的財務收支項目,應實施重點控制,嚴格審批。
2、事前審批和事后審批相結合的原則。審批制度作為控制財務收支的一種重要途徑,不僅包括事后的審批控制,還應該包括事前的預算審批。特別是對于一些發生金額較大或者重要的財務支出,必須進行事前預算。
3、不相容職責劃分原則。財務收支審批制度作為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重要內容,必須遵循不相容職務必須分離的原則。這也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會計法》明確規定,“記帳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對一些小型單位因為職工人數少,絕對的職責劃分困難很多。但是應通過更嚴密的監督和復核,以彌補劃分的不足。
4、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應堅持科學性原則,盡量做到理論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應該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使制定的審批制度盡量切實可行。如果重視科學性而忽視實用性,設計的制度只能作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相反,如果重視實用性而忽視科學性,設計的制度雖然簡單易行但卻“漏洞百出”,同樣達不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三、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的內容
依據內部控制的原則,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設計中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財務收支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明確審批人及對業務的授權批準方式、權限、程序、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審批人應當根據授權規定,在授權范圍內進行審批,不得超越審批權限;在確定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時,必須堅持可控性原則,即審批人員必須能夠對其審批權限內的經濟業務具有控制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審批人員能夠正確審批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審批質量。
2、財務收支審批程序。單位發生的各項財務收支,應該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和批準。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單位一般先由經辦人員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憑證上簽字,然后再據以向規定的審批人員審批,審批通過后交會計部門審核入帳或報帳。這種審批模式有許多不足之處。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審批人員的職位高于會計人員,先審批后審核,即使會計人員發現疑問已是“既成事實”,會計人員往往不會或不敢有異議,這顯然不利于發揮會計的審核監督作用。因此,在設計審批程序時,如果審批人員的職位高于審核人員,應實行先審核、后審批的程序。
3、財務收支審批內容。財務收支審批的內容主要是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體包括:(1)財務收支是否符合財務計劃或合同規定;(2)財務收支是否符合《會計法》、有關法規和內部會計管理制度;(3)財務收支的內容和數據是否真實;(4)財務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則;(5)財務收支的原始憑證是否符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等等。
4、財務收支審批人員的責任。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必須堅持權責對等原則。在審批制度中,必須規定審批人員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具體包括:審批人員應該定期向授權領導或職工代表匯報其審批情況;審批人員失職應該承擔的責任等。
四、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筆”審批模式。這是指一切財務收支全部由單位負責人或其授權人員(總會計師或主管會計工作的副職)一人審批。符合《會計法》中“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原則。其優點在于能夠克服多頭審批造成的監督失控或審批標準掌握不一等問題。但是,其缺點則是不符合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導致腐敗。特別是有些單位負責人把“一支筆”審批錯誤的認為是一個人說了算,更是難有約束。再加之單位負責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經營管理上,對各項財務收支也不可能事無巨細地進行審批。這種審批模式應當予以改革和完善。應加強民主理財建設,對于大型投資應經過領導集體會商,涉及職工利益事項應通過職代會表決等。
第一,行政審批項目過多、過濫并且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于經濟領域的管制,阻礙經濟的健康自由發展,束縛市場調節機制的有效發揮。目前,行政審批項目的數目已無從計算,上到行政法規,下至地方政府的行政規章均有權設立行政審批制度。由于在上下級政府及政府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協調,許多審批項目沒有得到及時的排減,在數目上往往呈現出有增無減的趨勢。行政審批與行政許可屬于同一領域內的不同層次的兩種制度,二者之間雖有區別,但更多的是聯系。行為政審批是行政許可的上位概念,二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如何更好地分配社會稀缺資源、調整市場秩序、保障社會公平,二者在共同目的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行政審批制度對經濟制度管得太多、管得太嚴往往會削弱市場的天然調節作用,束縛經濟的自由發展。因此對于市場自身能夠起到有效調節作用的政府就應該退居幕后,盡到服務性的輔助作用即可。
第二,審批行為不規范,審批項目設立隨意,自由裁量權大,審批項目的設立沒有設定標準。截止目前為止,國務院擁有審批事2100項,省一級政府擁有2000項,有些縣級政府的內設部門也在自行設立行政審批事項,行政審批設定權門檻很低。行政審批作為眾多行政管理活動中的一種,其設定應該具有必要性與合理性,應將其限定在對公民權利與自由最低干涉的限度以內。在一個社會中如果任何行為都要進行事前審批無疑會降低社會發展的內在活力,限制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阻礙社會前進的動力。我國行政審批項目的設立太過隨意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認證,將一些本來屬于行政許可的項目被納入非許可審批項目范圍保留下來,從此規避了《行政許可法》的規制。還有一些根本不具備必要性的項目也被強行保留下來。審批項目的設定沒有明確、統一的法律標準,政府部門往往僅憑一時之需就盲目設立行政審批,項目之間難免會存在重疊與交叉,導致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之間在面對同一請求時卻難以統一行徑,給實踐操作增添麻煩。
第三,行政審批體制不合理,審批權力與責任分離,監督機制缺失或者監督不到位,政府部門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設立了大量的收費性審批項目,形成了收費導向型的審批結構。地方行政審批制度功利性強,政府在制定審批項目的過程中并沒有從實際需要出發,而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或者謀取額外收入而設定一些并不具有必要性的審批項目。在私權領域講究有權利就必有救濟,否則權利就會形同虛設。在公權領域講究權責一致,正如有的學者提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經驗。”有權力的人行使權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為止,所以要想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設置相應的責任機制,一旦他們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觸犯法律的底限,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政審批制度的設置更多的是賦予行政機關權力而忽略對行政審批制度的監督制約,導致在行政審批過程中尋租現象嚴重,滋生腐敗。審批機關在實施審批的過程中,不對審批對象進行監督或者監督不到位,只有出了問題在才采取相關的事后補救措施。由于責任制度的缺失,行政機關在實施審批行為時往往只注重過程而忽略對結果的監督,導致實踐中不合法的審批事項層出不窮。第四,行政審批程序繁瑣,審批標準、期限沒有明確的規定,行政效率低下,多頭審批、亂審批現象嚴重,損害了公民利益。行政審批制度由計劃經濟時代沿襲而來,繁榮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作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以來被當作衡量行政權含金量的標準,人治色彩相當濃厚。行政審批環節多,時限長,缺乏可靠的保障機制。行政機關隨意延長審批時限,造成人浮于事,辦事拖拉,行政相對人要通過行政審批,花費時間多,運行成本高,代價大,辦事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二、行政審批制度所面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來大家往往只注重對現有制度的問題的探究,往往容易忽略對問題背后的原因分析。為此,本文試圖從行政審批制度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著手,對問題背后潛藏著的原因進行深度挖掘,確保行政審批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得以順利進行。
(一)傳統審批制度的影響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為了規制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不少行政審批制度。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一些舊的的審批制度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與淘汰卻變相地保留下來。這些舊的體制雖然已無法做到與時俱進,但由于清理工作量大,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資源大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導致大量計劃經濟時代的審批制度冗沉下來并或多或少對現行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作用。這類原初的風俗習慣,輔以傳統的經濟文化土壤和固有的體系路徑形成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特點。用道格拉斯•諾斯的話說:“路徑依賴是過去對現在和未來的強大影響。”新的制度往往是在舊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的基礎上源發起來,因此,難免會伴隨舊制度的烙印。
(二)經濟體制轉軌的影響當我們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初期,計劃經濟對我國來說,是一種資本主義的舶來品,也是政府希望引進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掌控者社會的政治、經濟命脈,對社會全局起著統分統配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引進,全能政府的權力應當有所退卻,但對于從傳統體制轉軌到市場經濟過程中難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由于經驗的缺失,加之傳統體制的制約,在轉型過程中難免會依賴先前的行政審批制度來控制新的局面,這就為舊“法”新用創設條件。
(三)利益格局的影響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實質上是對行政權力和部門利益的重新配置,政府既是改革的倡導者又是改革的對象。在改革過程中,不僅觸及政府在行政管制過程中顯性或隱性的利益。行政審批制度的初衷是將調節市場秩序、分配稀缺自然資源、對特殊行業的準入許可的權利交給政府。因此對行政審批制度的占有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對政治利益的收獲,而改革則意味著權力結構的調整以及對權力運行的嚴格限制,將社會權力關系法制化,打破原有的權力運行的隨意性,產生新的利益格局。
三、行政法制缺失的影響
我國行政法制與世界法制進程相比較晚,直到20世界80年代末才相繼頒布了各種行政法律制度,相互之間也并未形成嚴密的行政法律體系。這些法律制度的出臺更多只是為了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并未經過法律體系內部的仔細斟酌。由于立法技術欠缺,這些法律在實施后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行政審批制度在實施過程遇到的多種障礙和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四、行政審批制度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依照法定的標準清理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調整行政審批體制由于經濟事務的審批是我們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點,我們可以就這一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標準加以探討。在經濟領域中,哪些事項需要審批,哪些事項不需要審批,涉及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等問題。在經濟事務中的改革應該遵守以下原則:第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只要可以通過競爭、價值規律等市場機制來調節的,就應該由市場來調節,而不應設定行政審批;第二,通過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和其他自治組織的管理,政府就應該果斷放手,而不需設定行政審批;第三,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也可以不設行政審批。這也是政府干預從緩原則的體現,政府的管理方式不應僅僅局限于應用強權的行政手段,必要的時候也應當給市場主體適當的自由空間,沒有必要事事都要管理在前,只要能夠通過事后的監督管理方式實現服務行政的理念,也就沒有必要非設行政審批制度不可。
(二)嚴格行政審批的設定權限,規范行政審批行為一直以來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泛濫成災的原因之一源于審批權設定的門檻太低。由于我國還沒有制定出一部關于行政審批事項的法律,因此關于行政審批設定權的制度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能夠借鑒得當,內化為本土的東西,就能夠為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添光增彩。西方國家對于行政審批權的設定雖各不同,但都才行效力等級比較高的法律文件來加以規定,如美國,所有的行政審批均由聯邦或州議會、或者地方議會制定的法律設定;英國則采行由地方政府選擇設定的方式設定行政審批制度;日本則由法律來設定行政審批制度。根據我國現有的行政層級多,法律文件繁雜的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對于我國行政審批設定權應當限定在地方性法規以上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這樣既可以取締大量行政規章及其以下層級文件設定的行政審批項目,又可以糾正行政審批制度過多、過濫的毛病。
【P鍵詞】建設項目;市場經濟;改革活動
【Keywords】construction project;market economy;reform activities
【中圖分類號】TU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5-0041-02
1 引言
所謂的行政審批制度,就是法律準入門檻,符合要求的予以進入,而不符合要求的則不準進入,是我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重要的制度之一,具有確保市場準入的公平以及公正性、監督資格合理性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建設項目的開展中,行政審批制度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為此,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完善,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緩解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中的不完善之處,具有重要的意義。
2 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性:第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開始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因此也就無法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勢在必行,通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縮小行政審批范圍,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完善。第二,強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在最大程度上規范公共權力的使用,并且加強監督作用,有利于預防和治理腐敗現象[1]。第三,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再加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在與國際之間交流增強的同時,不僅給我國政府管理帶來機遇,而且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強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各個方面,不僅有利于推動建設項目得到良好的開展,而且也有利于規范審批行為,減少暗箱操作、不合規審批行為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推動社會得到更好的進步與發展。
2.2 在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的發展時期下帶來新的因素,由于受到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在改革過程中面臨多個方面的問題,這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著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得到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人員是參與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部分行政審批人員特權思想濃重,存在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的發展中,由于在人員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活動得不到良好開展。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副主任就提出要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解決行政人員方面的問題是必要的途徑之一。
第二,在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活動過程中,缺乏完善的行政審批監督體系,導致監督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使得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一些有損群眾公共利益的行政審批行為經常發生,從而影響整體的進步與發展,例如,在江蘇省南通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活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行政審批監督體系,導致濫訴行為的普遍。
第三,在建設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對于建設項目的審批,諸如建設用地、勘察內容、建設條件等方面的內容在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開展過程中,這些方面的內容都是與建設項目的良好開展必不可分的,因而也就導致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難以得到有效開展。比如說,廣州的建筑項目行政審批改革過程中,強調將企業投資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進行分類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建設項目進行不同的審批管理,從而推動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3 完善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策略探討
針對以上問題,主要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來進行探討和研究,希望可以推動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得以完善發展。
3.1 提高行政審批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能力,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監督機制
要想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活動得到完善,首先要從提高行政審批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能力入手,一方面,要對行政審批人員服務意識予以加強,在強化服務理念的過程中,要引導行政審批人員樹立正確的觀念,明確審批人員與申請人之間的關系,真正意義上的發揮行政審批人員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為了促使建O項目行政審批制度取得真正的成效,必須提高行政審批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能力,比如說審批人員的行政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辦公能力等,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可以通過培訓活動的開展、優秀經驗的交流與借鑒等多種途徑來進行,從而推動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活動得到良好的發展。其次,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監督機制,由于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之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所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來發揮有效的監督作用,因此,采取對行政審批事項的電子化運行和全過程監督以及建立行政審批檔案管理和案卷抽查制度,以此來加強對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力度,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3.2 正確對待利益問題,創新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管理模式
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第一,創新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管理模式,首先內部管理完善信息化發展,建立完善的內部審批管理模式,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加強行政審批系統化的管理創新,推動內部信息化的建設[2];其次外部管理需要實現社會化,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以社會需求為主導,從而推動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第二,合理設置行政審批管理機構,而這里所指的行政審批管理機構在人員的配備、制度的建立、資源的配置等方面都要予以完善,使得在管理機構的作用之下克服審批項目出現繁多、雜亂無章等現象,并且合理規定行政審批的事項和范圍,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審批的事項和范圍,要從建設項目實際發展情況出發來進行有效的制定,以此來防止越權行為的出現。規范行政人員的審批行為,從而推動行政審批改革活動的順利進行。例如,湖北省對全省各級部門的行政權力進行了新一輪清理,制定基本信息表和運行流程圖,明確權利實施的條件、程序以及責任,規范一定的標準,從而解決行政審批項目中雜亂、無章的現象。
4 結語
促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從而可以在建設項目的開展中,充分發揮行政審批制度的作用。因此,在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解決存在改革中的問題,加快推進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而促進建設項目得到良好開展,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249-02
一、引言
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題名在CNKI的《中國優秀碩博學位論文數據庫》上進行精確檢索,共檢得自2000年至2011年相關學位論文25篇,以政務超市為題名進行精確檢索共檢得學位論文4篇;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題名進行精確匹配檢索,共檢得自2000年到2011年相關文章169篇,以政務超市為題名精確匹配檢索到相關文章35篇;以行政服務中心為題名在《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到從2000年到2011年相關報刊、報道1139條。
二、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西方國家對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已經較為深入,不僅研究面非常寬大,而且已經深入到了一些具體領域。下面就國外對行政服務中心的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介紹。
(一)行政服務機構的基本概念
1997年美國聯邦基準協會的研究報告認為“一站式服務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解毒劑。在一站式范式之下,一個顧客所有的業務都能夠在一個單一的接觸中完成”。[1]
(二)行政服務機構的障礙以及解決對策
薩德認為政府部門主義是“一站式”服務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2]庫彼克和哈根認為在行政服務機構的建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缺乏部門合作;合法缺失;人員與技術問題等問題。[3]施龍和曼斯認為在“一站式”政府的建設中,要加強與公民的溝通與互動。[4]
從上述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他們基本是將行政服務機構納入到整個國家的“一站式”政府的研究范圍之內進行探討的。這對于我國行政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國內研究現狀
由于行政服務中心仍屬新生事物,理論界和學界對其缺少應有的關注和研究,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研究還不多見。下面就國內學者的幾個重點研究方向進行論述。
(一)行政服務中心的產生及相關概念
楊四震認為,行政服務中心、行政許可法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5]陳虎認為“政務超市”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顧客(公民)服務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下重塑地方政府的一個典范。[6]孔靚、柳彩蓮認為“政務超市”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政府改革模式”。[7]
(二)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
楊樹人認為行政服務中心的審批“一站式”對于適應市場經濟需要、應對WTO的挑戰,特別是在反腐倡廉方面,有著重要功效。[8]俞可平認為,“政務超市”是基層政府轉變職能的一種很好的創新形式。[9]張霽星認為,行政服務中心對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法治政府、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腐敗意義重大。[10]
(三)行政服務中心的發展方向
中國社科院的周漢華認為,物理的行政服務中心將被虛擬的行政服務中心所替代。[11]李金龍等人認為從政務超市向執行局的發展是政務超市未來的發展趨向。[12]陳偉認為,行政服務中心未來的出路在于必須把服務中心納入電子政務的整體框架之內,以電子政務統領服務中心的發展。[13]
(四)行政服務中心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吳愛明和孫垂江指出目前“一站式”服務只體現在收發材料環節,與其說是一種制度創新,不如說是一場“政府作秀”。[14]郭濟認為,各地行政審批服務機構發展還很不平衡,還缺少理論體系與組織機構的有利支持。[15]呂維霞、陳嘩將服務中心引發的難題歸結為總體認識存在偏差,自身定位不甚清晰,法律地位不明確,運行保障制度欠缺,配套改革相對滯后。[16]張霧星認為,進駐“行政服務中心”的各部門與后臺單位仍是一種“前店后廠”的關系,削弱了行政服務中心的實際意義。[10]陳時興認為,服務中心缺乏強有力的體制支撐與法律保障,在協調部門關系中困難重重。[17]
(五)行政服務中心困境的解決對策
姜曉萍從明確職能定位,完善運行機制,健全制度體系,推進電子政務以及塑造行政服務中心文化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18]段龍飛認為在即有的體制安排下,通過機制創新可以提升行政服務效能。[19]董娟認為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必須遵循行政組織法定原則,強化組織內部人事管理權,實現資源共享。[20]馮夢成認為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應遵循合作整合機制理念,推進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21]
一、行政決策制度
美國行政決策制度比較具有特色的是行政審批制度。行政審批制度最早起源于19世紀50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為了解決行政審批制度自身存在的問題,1975年美國政府進行了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行政審批制度。
美國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是下放部分行政審批權力。美國政府精簡了很多行政審批項目,將部分審批權限交給了社會和市場。這使社會組織和市場擁有了更大活動空間,也有利于激發和增強社會和市場的活力。
二是依法進行行政審批。美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法制的國家,這種法制環境使行政審批同樣依法進行。在進行行政審批的過程中,各種審批項目、審批程序均是依法進行。尤其是在行政許可權方面,美國對行政許可權的設定極為嚴格,一般都是以法律的方式設定。
三是有著規范的行政審批程序。美國行政審批程序的規范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聽證制度。行政審批的聽證制度主要作用在行政許可中,給予申請者或者利害關系人發表意見的機會,使其充分的表達意愿。例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554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包括核發、拒絕、吊銷、修改許可證的裁決時,應當及時通知有權得到聽證通知的人,在確定聽證的時間地點時,應充分考慮到當事人或其人的需要與方便。[1](2)在許可中使用說明的理由制度。在行政許可中使用說明理由制度即是要求行政機關必須表明做出行政許可的合法性理由與合理性理由包括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的要點,進行許可判斷的依據和標準。[2]這使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許可時,做到依法審批、合理行使裁量權,防止行政濫權。
目前,我國行政審批制度還存在著審批權力比較集中、審批程序過于復雜、審批事項過于繁多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借鑒美國下放行政審批權力、規范行政審批程序等做法,以提高我國行政審批的能力。
二、行政執行制度
1、行政執行制度沖突的解決
美國作為聯邦制國家,除了聯邦政府制定的行政執行制度外,各州和地方政府也制定的有行政執行制度。這種情況難免會導致行政執行制度的沖突。為解決行政執行制度的沖突,美國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往往會就相關領域制定統一的行政執行制度,使部分州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執行制度作為統一制定的行政執行制度的補充。
2、行政執行的內容隨職能的不同而變化
行政執行是政府一項重要活動,在實質上,政府的每一項職能都包含了行政執行。[3]美國的行政執行內容取決于行政職能,不同的行政職能產生不同的行政執行內容。例如,美國政府機構具有罰款、救濟、懲戒、行政許可等不用的職能,其行政執行的內容也各不相同。
3、美國行政機構的行政執行選擇
美國行政執行選擇主要體現在行政執行前。行政執行前,美國行政機構需要考慮是否實行它自己的規則和決定。這對美國行政機構來說是一個十分謹慎的問題。因為如果放棄執行自己的規則和決定,那么當事人以外的人可以依法通過法院要求行政執行。一旦一個行政機構決定采取行政執行,則它具有選擇執行方式的權力。[4]其執行方式可以采取行政機構自己來執行,也可以法律程序尋求執行。除了選擇執行方式以外,還需要執行手段的選擇。執行手段可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仲裁等。慎重選擇執行前的規則和決定,對于選擇合適的執行手段、促進行政執行有效進行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我國完善行政執行制度需要借鑒的地方。
三、行政監督制度
美國作為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的國家,其行政監督主要包括國會對行政的監督、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
1、國會對行政的監督
預算監督。預算監督是美國國會對政府一種強有力的監督方式。美國政府需要財政開支的預算時,必須經過國會批準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后才能執行,否則,政府得不到合法的財政開支。[5]
彈劾監督。由于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國會無權罷免或強迫總統辭職,但是國會擁有彈劾總統的權力。彈劾由眾議院提出,參議院審判,如果參議院以2/3多數通過彈劾案時,被彈劾的總統方可被定罪。[6]
調查監督。舉行聽證會是國會實行調查監督的重要形式。“國會為了調查某一事件而舉行的聽證會,可以傳喚行政人員到會作證,這給行政人員將產生很大的壓力。如果被調查的事件是直接針對政府的,到聽證會作證對政府所產生的壓力更大;如果被傳喚的行政人員拒絕到聽證會作證,國會可以對其作藐視國會罪論處。”[7]
2、行政機關內部監督
美國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比較完善,其監督機構組成主要包括人事管理局、聯邦勞工關系局、功績制保護委員會、特別監督官、監察長、政府道德署等。在此僅以人事管理局、聯邦勞工關系局為例進行說明:
人事管理局。美國聯邦人事管理局負責聯邦的人事工作,其主要職責就是監督聯邦政府各組成機構是否嚴格執行聯邦人事政策和相關規則。[8]
聯邦勞工關系局。美國聯邦勞工關系局主要負責公務的申訴工作,監督公務員工會的建立,以及解決公務員勞資糾紛等。
我國與美國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機構存在一定的差別,我國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機構主要指的是紀檢監察機關,而非美國依靠人事管理局、聯邦勞工關系局、功績制保護委員會等實施內部監督。但是,我國可以借鑒其實施具體監督的做法,例如監督人事工作、監督公務員勞資糾紛等,來完善我國行政機關內部監督。
四、結語與啟示
美國行政制度的建設,重視對公眾參與權與知情權的保障。例如,美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有著嚴格的規范的程序,為給予利害關系人表達意愿和建議的機會,往往采取聽證會的形式。此外,為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美國政府還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監督制度,其目的就是讓公眾加強對政府的了解,加強對政府的監督。這既是建設透明政府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建設誠信政府的需要。這種方式值得我國借鑒,因為這對于我國行政軟實力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我國目前行政審批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正在積極完善行政監督制度。行政審批作為行政決策的具體表現形式,其規范性直接反映了行政決策的規范性,這對于提高行政決策科學化程度,增強政府行政決策能力和政府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行政監督制度是擴大我國公眾知情權的一種重要方式。讓公眾了解政府“干了什么事情和正在干什么事情”,對政府行為實行時時監督,這不僅有利于消除公眾對政府及行政人員的誤解和猜忌,而且有利于增強我國政府“透明、陽光”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
[2] 鄔旭東:美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我國的啟示,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3] 白維賢、金立法、薛剛凌:中美行政執行制度比較,行政法學研究,2001.1.
[4] 陳紅:美國行政執行法律制度,現代法學,2002.6.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3-0014-04
1基于網絡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的研究背景
目前,由于學校合并、搬遷、多校區、教師居住分散、師生相距遠等現狀,給師生之間、師師之間、師管之間的溝通帶來許多不便,給教學管理帶來許多新問題,增加了難度、影響了效果。畢業設計是整個本科教學中最重要的實踐環節,備受重視。但目前的畢業設計(論文)管理仍停留在人工階段,存在著很多弊端。如中原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設計遵循師生雙向選擇的原則、教研室和系的兩級審批制度,過程大體如下:老師申報、教研室審批、系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批、設計題目介紹、組織學生申報、老師選擇申報自己題目的學生、對落選的學生組織進行第二次申報。在畢業設計尾聲的畢業答辯中,需組織學生申報公開答辯、通知公開答辯安排、小組答辯教師分組、小組答辯學生分組等。該過程的人工管理方式存在如下問題:
(1) 整個過程繁瑣、涉及人員多。計算機科學系的指導老師分布在全系三個教研室和系里三個辦公室,外加學院其他部門、校外一些畢業設計基地和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由一個教研室操作整個環節,難度越來越大。如通知所有指導教師很不方便;尋找指導教師的公共空余時間給學生介紹題目幾乎不可行;通知校外學生很不方便;學生選題需要多次調整,容易造成遺漏、錯誤;師生交流不方便;不能很好地控制進度等。故人工管理往往會使畢業設計環節陷入混亂。
(2)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學生規模的擴大,尋求畢業設計多元化途徑勢在必行。計算機科學系提倡學生在校外進行畢業設計,用校外資源彌補校內資源的不足。為保證校外畢業設計的質量,加強對校外畢業設計的管理,制定嚴格的審批制度。學生申請手續發傳真到系,經系和教研室兩級審批后,向學生確認。由于學生時間不同步,該工作往往持續時間長,工作非常繁瑣,耗費大量管理人員的時間。
(3) 對校外畢業設計的學生,須配備校外校內量為指導教師,兩位教師無法溝通,校外指導教師不了解學校的要求和規定,校內指導教師的要求和通知等信息往往不能及時到達校外學生。造成校外畢業設計監管不力甚至失控的情況。
在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的今天,畢業設計環節備受重視,原有人工管理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和滿足教學要求,有必要尋求一種適應新形勢的教學模式,以解決現存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利用網絡的跨越時空的優勢,探索出一套基于網絡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將整個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中的工作搬上網絡,讓學生、老師、審批領導、管理人員等能同時面對同一環境,進行高透明度、高效率、高效能的工作,提高了畢業設計這一非常重要的實踐環節的綜合訓練質量。為落實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我們配套開發了一套畢業設計過程支持與管理系統,本文將通過該系統來介紹基于網絡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
2畢業設計過程支持與管理系統功能結構
以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所有參與人員的需求為系統的功能需求,圖1給出了系統的總體功能結構。
系統用戶分為:學生用戶、指導教師用戶、領導(教研室主任用戶、系主任用戶、審批專家用戶)、管理員用戶。系統根據他們各自的需求,分配相應權限,設置不同的功能。
(1) 學生用戶功能:選擇申報題目;查看審批表、任務書;匯報進度(可上傳程序);留言;資料歸檔;論文評閱;公開答辯申請(由教研室主任選定候選人,系領導確認);請假(指導教師同意后,打印,交系里審批備案)。
(2) 指導教師用戶功能:①畢業設計題目申請。審批前教師可對自己提交的畢業設計題目審批表進行添加、修改和刪除,審批后學生即可申報其課題。②教師選擇學生。教師根據學生填寫的申請理由從申報學生中進行選擇。③由教研室主任確認教師選定的學生。確認后,學生不能再申請,教師也不能再修改,但教研室主任有權修改和調整學生。④學生確定后,教師可以填寫任務書。⑤在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支持教師檢查學生進度;批準學生請假;回復學生留言;檢查論文、譯文、文獻綜述(可反饋意見);支持師生雙向留言。⑥檢查學生最后上傳的各種資料。⑦打印各種表格(審批表、任務書、畢業設計題目清單、學生申報表等)、資料歸檔。
(3) 教研室主任用戶:除普通教師的功能外,增加以下功能:確認學生選題,修改學生選題,通知,文件(規范、模版、要求等),確認公開答辯人選。
(4) 系主任:除普通教師的功能外,增加:審批題目(當不批準時,需要填寫審批意見,批準后有權修改審批表),批準公開答辯人選,通知,文件。
(5) 其他功能:畢業設計題目;打印各種表格(審批表、任務書、畢業設計題目清單、學生申報表等);各種計算、統計和總結;資料歸檔。
3數據存儲設計
本系統也是一個畢業設計綜合數據管理系統,所要處理的數據主要包括教師信息、學生信息、畢業設計選題審批表、任務書、系統參數、學生申請表、進度匯報表、留言、評閱表、資料歸檔表、請假表、公開答辯申請表、公告、通知、文件表在內的各種數據字典和模板。所建立的主要數據庫表及其結構設計如表1~表13所示。
4主要功能模塊
4.1用戶登錄模塊
系統用戶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大類,具有不同權限,分別登錄。教師用戶中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審批專家身份及其權限由管理員設置。
4.2普通教師模塊
教師可以在教師操作主界面中完成畢業設計過程中的所有工作。點擊“題目申請”按鈕,進入畢業設計題目申請功能(如圖2a所示),教師填寫畢業設計課題審批表,提交系統待審批。經領導批準后,該課題即可被學生選擇,教師可以挑選報名的學生,實現雙向選擇(如圖2b所示)。教師在此還可完成任務書的添加、對學生的指導、學生進度的檢查、留言、論文的評閱等功能。
4.3高級功能模塊
系領導、教研室主任或審批專家的主界面中除具有普通教師功能外還具有“高級功能”按鈕,對應其高權限功能,如圖3所示。在此,審批專家可以對教師申請的課題進行審批,并提出意見;可以確定參加公開答辯的學生;可以打印報表等。教研室主任可以對師生的雙向選擇結果予以確認。
4.4學生模塊
在學生主界面,學生首先要選擇畢業設計課題,否則不能進入其他功能。選擇題目界面如圖4所示。學生可以選擇任意一個課題,但當某個題目選擇的人數超過規定人數時,不能被學生再選擇,題目變成紅色。題目為棕紅色表示已經達到題目要求的人數,但未超過3個,提醒學生該題目已有較多人選擇。
學生選擇課題時可輸入其申報理由,如現有基礎、興趣等供指導教師參考。學生選完題目后,經教師選擇確認、教研室審批后,才最終生效。這時,學生就可以點擊其他功能,進入畢業設計過程,如查看任務書、匯報進度、查看留言、提交論文、提交公開答辯申請、上傳資料等。
5系統對畢業設計環節的作用
在畢業設計教學環節中的應用實踐表明,本系統對畢業設計環節的執行和質量有很大的改進。
(1) 將畢業設計過程由多次反復的局部循環過程變為線性過程,簡化了過程操作和管理。
(2) 形成畢業設計過程的閉環管理:各階段工作均有及時的信息反饋,如審批信息、學生的評議信息,甚至學生對畢業設計題目及指導教師的想法,有助于教師提出更受學生歡迎的高質量課題、改進指導質量。各級領導的實時監控,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對策。
(3) 對畢業設計題目自動:在本屆畢業設計題目和以往三屆畢業設計題目中,杜絕了多年重復題目不斷的現象。
(4) 對畢業設計環節自動總結:根據學生評議和各項統計信息,生成從題目涉及的技術分布、所用語言和工具情況、指導教師結構、畢業設計執行過程情況、學生對教師和題目的滿意度等多方面進行總結。
(5) 減輕了檔案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并提高了檔案管理質量,徹底杜絕了人工管理的資料不完整和嚴重不一致的現象。
5結束語
以基于網絡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教研項目成果形式出現的畢業設計過程支持和管理系統,已成功地在中原工學院計算機系應用三屆,對畢業設計的前期工作如題目申報、學生選報、領導審批等發揮了作用,對師生在畢業設計的進行過程中發揮著有效的支持作用。系統有效解決了畢業設計環節中的時空問題、交互問題、信息反饋問題、實時監控問題、資料歸檔問題等。從使用結果來看,確實方便了用戶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效能、提高了畢業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 魯保富.論畢業設計(論文)中的創新能力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3,(1):91-94.
[2] 劉繼紅.談高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3):84-85.
[3] 楊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勢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0,(11):72-73.
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是指企業根據國家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規定,結合本企業經營管理和業務管理的特點、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規范企業內部會計管理活動的制度和辦法。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即會計人員的管理模式;會計機構的管理模式;會計工作的管理模式。但從我國現狀來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實務與經濟管理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建立科學、合理、適用的企業內部會計模式是會計理論和務實必須解決的問題。
1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內在的動因所趨。另一方面也是有效地抑制市場失靈、彌補國冢宏觀調控滯后的外在要求。
1.1 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在設計內部會計模式時,并未完全按照國家統一會計規范和有關法規的指導和約束下,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建立符合本企業會計核算要求的內部會計模式,所以企業設計和執行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部分企業未制定內部會計模式。部分企業直接以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模式以及上級下發的各種文件作為企業內部會計模式,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隨意性過強,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二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一部分企業內部控制薄弱,經濟業務隨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制約監督機制。主要表現在業務決策人員與經辦人員沒有很好的分離制約,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很好的分離制約,存在無標準操作現象;財產清查沒有制度,家底不清楚;該設的內部機構不設,該配的內審人員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層層遞減,管理效應層層弱化。三是內部會計模式內容設計不全面,財務處理程序欠規范。從目前企業內部會計模式設計實際情況看,企業較注重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現金和銀行存款收支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視會計核算和監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大多數企業未建立較為完整的財務處理程序制度,因而造成會計核算行為的隨意性。
1.2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外在動力
市場經濟發展越快越好,會計就越重要、會計法律法規體系越應當健全,但是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現狀,宏觀形勢的外動力需要企業內部會計模式的深刻變化,具體來說:一是貫徹執行新會計準則,加強企業會計監督,呼喚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新會計準則不僅明確了企業會計法律責任的主體和具體責任條件與標準,明確了企業會計核算具體流程和一般要求,而且以法律形式要求會計主體必須轉變會計監督模式,強化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二是貫徹執行稅收征管法.降低企業涉稅風險,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企業要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確保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與國冢已頒布的行業會計制度和公共綜合會計制度吻合一致,并及時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三是維護業主權益并確保資本保值增值,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要想達到股東增加值(SVA)最大,就必須通過完善的會計制度建設,從制度上保障股東的應得利益,所有者在依法授權經營者經營管理企業資本運營的同時,加強公司治理機制,有效監督經營者的經營過程。四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市場經濟運營機制.需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強化公司治理機制和強化公司財務控制制度能切實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為企業的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提供真實、有用的決策信息,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2 完善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模式的對策
2.1 會計人員的管理模式的改進
研究表明,將會計人員的內部管理模式,由分散型改為垂直型,將下屬直屬單位的所有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全部集中到財務處,由財務處任免、獎勵、調配與派遣。實踐證明,這種垂直型的管理模式,對加強會計管理極為有利。具體來說,按照程序定位和內部牽制的原則,將職能部門業務劃分為若干具體的工作崗位,然后再按崗位確定任務,明確責任與權限,由此建立起完整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檢查的崗位工作關系。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會計人員的工作崗位設置。當前會計崗位設置一般分為會計主管、出納、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往來核算、資產核算、會計檔案等。這些崗位可以一人一崗,一人多崗或一崗多人。二是制定各會計工作崗位的職責和標準。三是明確會計工作崗位的人員和具體分工,根據企業實際業務而定。四是制定并實行會計工作崗位輪換辦法,并對各會計工作崗位實施考核。四是建立嚴格的會計人員選拔、任用、培訓和業績評價制度。會計人員的素質是決定內部會計效率和效果的關鍵因素,我國企業應盡快提高內部會計人員的素質,同時還應注重會計人員來源的多元化,還要特別注重從本企業選拔熟悉生產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內部審計程序的人員充實內部會計隊伍。
2.2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分析
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有利于規范會計工作秩序,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提高企業會計工作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一是加強企業內部牽制制度。實施機構分離、職務分離、賬務分離制度;對出納等崗位的職責和限制性規定;有關領導和部門對限制性崗位定期進行檢查的辦法等。在內部牽制中,對關鍵崗位采取定期輪換制,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牽制的效果。二是加強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是確定財務收支審批范圍、審批人員、審批權限、審批程序及其責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對制定的審批制度要認真貫徹執行,嚴格按照制度辦事,費用支出要實行“一支筆”審批,編制憑證先審核后記賬,開支票實行印鑒分離復核制,以堵塞各種漏洞。三是建立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會計電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計算機硬件和會計軟件及數據管理制度和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順利進行。要配備專職人員對會計電算化進行管理,同時要注重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促進會計人員積極鉆研會計電算化業務技術,以適應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的需要。
2.3 強化企業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風險控制系統
對風險的管理是現代企業會計管理的主旋律之一。《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一基本規范(試行)》第24條明確提出:風險控制要求單位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識別、預警、評估、分析和報告等措施,對財務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范和控制。企業會計管理模式的執行不能脫離其賴以存在的環境及企業內部各種風險因素,現代企業必須對內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長處與短處,對外分析外界的機會與威脅,考慮自己的生存和機遇。針對我國當前很多企業風險意識淡薄,在運轉過程中忽視風險控制的現狀,應建立定期財務會計分析制度。檢查財務會計指標落實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主要內容包括:財務會計分析的時間、召集形式,參加的部門和人員:財務會計分析的內容和分析方法:財務會計分析報告的編寫要求等。
參考文獻
1、企業應收賬款風險的表現
1.1對企業營業周期有影響
營業周期即從購進貨物到銷售貨物直至收回貨款為止的這段時間。不合理應收賬款的存在,延長了營業周期,影響了企業資金循環,使大量的流動資金沉淀在非生產環節上,致使企業資金短缺,嚴重時會影響物資采購和工資發放,破壞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1.2夸大企業經營成果
在權責發生制的要求下,貨款沒有回籠的銷售收入仍需要確認,這勢必產生沒有現金流入的賬上利潤的增加,因此,企業應收賬款的大量存在,虛增了企業賬面上的銷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經營成果,增加了企業的風險成本。
1.3降低了企業的資金使用率
賒銷雖然能使企業產生較多的利潤,但若企業一味地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采用大量的賒銷方式,并未真正使現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業不得不運用有限的流動資金墊付各種稅金和費用,從而加速了企業的現金流出,致使企業資金更為緊張,資金周轉不暢,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工作。
2、應收賬款風險產生原因分析
2.1企業信用政策制訂不合理
在現代社會的競爭機制下,一些企業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擴大銷售量,在沒有事先對付款人資信情況作深入調查的情況下,盲目采用賒銷策略去爭奪市場,大量運用商業信用進行促銷,忽視了被客戶拖欠占用的流動資金能否及時收回的問題,這就是客戶不良的信用對應收賬款產生的風險。
2.2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單一、不靈活、不健全
在絕大部分企業中,為調動銷售隊伍的積極性,往往將銷售人員工資收入與銷售業績相掛鉤。由此造成了銷售人員為了個人利益,片面地追求銷售任務的完成,采取賒銷、高回扣等手段促銷商品,完成了銷售額的同時也增加了應收賬款,使企業經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應收賬款風險的防范與管理
3.1加強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
(1)加強銷售合同管理。為加強防范經營風險的能力,確保企業與客戶發生經濟糾紛時能提供可靠的證據,企業實現銷售需授權相關人員同客戶簽訂銷售合同,并對合同進行規范化管理,建立合同評審制度。 轉貼于
(2)要建立賒銷額度審批制度。企業可根據自身特點和治理方式,建立賒銷審批制度。賦予不同級別的人員不同金額的審批權限,各經辦人員只能在各自的額度審批權限審批,超過限額的,必須請示上一級領導同意。同時,應落實應收賬款催收責任制。各經辦人員應對經辦的業務負責,并與其經濟利益掛鉤。其對每一經辦的業務都要進行事后監督,直至收回資金為止。
(3)建立切實可行的對賬制度。企業應根據業務量大小及時間等因素對應收賬款由雙方當事人簽章作為有效的對賬依據。營銷人員可按其管理的單位對產品發出、發票開具及貨款的回籠進行序時登記,并定期與客戶對賬,由對方確認,從而為及時清收應收賬款打好基礎。
3.2強化應收賬款的回收管理
(1)確定合理的收賬程序。催收賬款的程序一般為:信函通知、電話催收、傳真催收、派人面談、訴諸法律。當應收賬款被客戶拖欠或拒付時,企業應當首先分析現有的信用標準及信用審批制度是否存在紕漏;然后重新對違約客戶的資信等級進行調查、評價。將信用品質惡劣的客戶從信用名單中刪除,對其所拖欠的款項可先通過信函、電話或面談方式進行催收,當這些無效時,方可考慮通過法院裁決。
(2)確定合理的討債方法。若客戶確實遇到暫時的困難,企業為收回賬款,一般做法為進行應收賬款債權重整:接受債務方按市價以低于債務額的非貨幣性資產予以抵償;改變債務形式為“長期應收款”,確定一個合理利率,同意用戶制定分期償債計劃;修改債務條件,延長付款期,甚至減少本金,激勵其還款;在共同經濟利益驅動下將債權轉變為對客戶的“長期投資”,在協助虧損企業的同時達到收回款項的目的。如客戶已達到破產界限的情況,則應及時向法院起訴,以其在破產清算時得到部分清償。
3.3定期對應收賬款的管理進行評價
企業應定期對應收賬款的管理進行評價,從而實現對其有效控制。評價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指標主要有平均收款期、壞賬損失率和資金占用天數等。
(1)平均收款期。若企業平均收款期慢于企業預期的或同行業水平,則說明存在問題。
(2)壞賬損失率。壞賬損失率與預期壞賬損失率的比較可檢查信用標準適當否,如相差過大,應考慮信用標準的調整。
(3)占用天數。這是反映應收賬款周轉速度的指標。占用天數同信用條件規定的信用期限比較也可衡量企業信用政策的執行情況的好壞。
企業可以通過上述指標評價應收賬款管理的有效性、成績與不足,作為制定下一個賒銷計劃的依據,以便正確估量應收賬款價值,并相應地調整信用政策,使企業的賒銷計劃不斷優化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及內部控制的需求,各公司的財控工作已更進一層滲透到公司的每一個角落,并已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在公司財務控制中,物資管理問題已變得十分突出。本人結合各法規的學習心得及實際工作,針對物流控制的課題談談筆者的觀點:
一、全面加強財務工作
1.要有全面財務管理及實際操作經驗的主管執行此工作。他的做法及改革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公司財務管理的發展方向。同時要賦予他人相應的職權,以便開展工作。
2.財會部門的會計人員要明確分工,建立崗位責任制,做到人人有壓力,事事有人管。當然同時應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這樣才有利于長期提高工作積極性,發揮每一個會計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作風。
3.會計人員要做到所管轄的賬目、賬賬、賬物相符,及時保質保量地上報各項財務報表,真實合法地提供各項財務數據。
4.認真履行財務監控職能,與相關部門建立好物資單據的交接、監管、控制的管理體系,與物資設備管理部門、采購供應部門、產品銷售部門要經常溝通,及時協調,形成制度。發現問題,做到有規可循、有章可依,嚴格按制度辦事。
5.加強成本核算,嚴格各種支出費用審計,定期搞好財務分析,及時反映資金物化運動中各環節情況,當好領導參謀。
二、加強采購管理
1.選擇合格稱職的采購人員。一個好的采購員既要了解公司的經營和生產,還要掌握原材料的性能知識,了解原材料的市場行情,熟悉財務制度。為加強控制,有關管理人員同樣要熟悉市場、銷售渠道及有關知識。發現采購人員有違規舞弊行為應立即調離崗位,及時處理,甚至除名,決不姑息,決不能讓其在經濟上占有任何便宜,并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