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6: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雷擊風險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全線的單避雷線改為雙避雷線(均為GJ-50鋼絞線);
b)1988年底對卓峰山段進行防雷改造,在其中6基(100號、102號~106號)桿塔加裝某公司生產的半導體消雷器,并進行桿塔接地網改造(加降阻劑);
c)1993年至1995年分3期對早期的一根避雷線進行全線更換;
d)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分2期對全線315基桿塔接地網進行改造;
e)1997年分2期對6基水泥桿和10基鋼桿進行了改造。
1雷擊故障統計
楓河線自1974年9月投運至1998年10月共運行了24個雷雨年度,期間共發生了有明顯故障點的雷擊故障31次,發現44處故障點。為便于統計,將同一時間的故障作為線路一次故障,將同一時間在1基桿塔上產生了故障點認為該基桿塔發生了1次故障。表1和表2分別為按年度和按線段統計的故障次數。
2防雷問題
從表1可以看到,楓河線投產后雷擊故障頻繁發生,至1981年共發生雷擊故障14次,平均雷擊故障率高達1.73次/(102km.a),大大超出允許值。其主要原因是:架空線路全線僅使用單避雷線作防雷保護,防雷保護角偏大;線路經過雷電活動異常劇烈的卓峰山段。為此進行了多次防雷技術改造。
2.1避雷線改造
為了解決線路防雷保護角偏大問題,1981年至1985年分4期將楓河線的防雷保護由單避雷線改造成雙避雷線,使全線的水泥桿、鋼桿和直線鐵塔的防雷保護角分別由20.6°,20.6°,23.5°降至12.5°,15°,14°(耐張塔的保護角未改造)。改造后的運行情況表明,線路的防雷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全線多年平均雷擊故障率由改造前的1.65次/(102km.a)下降至0.78次/(102km.a)。但是,雙避雷線改造后卓峰山段的雷擊并沒有減少。
表1楓河線各年度雷擊故障統計表
年度197519761977197819791980
雷擊故障/次
雷暴日/d5
—3
—1
—3
—0
—0
—
年度198119821983198419851986
雷擊故障/次
雷暴日/d2
752
863
1121
722
750
62
年度198719881989199019911992
雷擊故障/次
雷暴日/d4
680
640
520
530
501
83
年度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雷擊故障/次
雷暴日/d0
—1
—3
—0
—0
1050
—
表2楓河線桿塔雷擊故障次數統計表
桿號352633808892
雷擊故障/次1121111
桿號93949899100102103
雷擊故障/次1111113
桿號104106113120122123134
雷擊故障/次1421111
桿號138140217218224226260
雷擊故障/次1121111
桿號261293302
雷擊故障/次111
2.2卓峰山段防雷綜合改造
楓河線卓峰山段是從楓河線97號桿起,至110號桿止,線長約5km,雷擊故障情況見表2。在1981年進行雙避雷線改造后,這段線路的雷擊問題還相當嚴重,其主要原因是:它的所有桿塔均處于高程320~380m的山頂或山腰上,線路基本是布置在山上或跨越山谷,地形條件復雜,雷電活動相當頻繁并容易產生畸變;桿塔所處位置地質條件較差,降低桿塔接地沖擊電阻比較困難而使它的耐雷水平較低。因此,在1988年底對卓峰山段再次進行了防雷改造。這次改造主要是在其中6基桿塔頂部加裝半導體消雷器,并將桿塔接地網加降阻劑進行降低接地電阻。從改造前后基本相同運行條件(從1981年至1995年)的運行記錄來看,它的雷擊故障率由改造前的7.5次/(102km.a)僅下降至5.7次/(102km.a),其中在1992年3月21日104號桿受雷擊時,雖然線路重合成功,但這次雷擊造成安裝在該桿上的半導體消雷器損壞。在1995年全線桿塔接地網開挖檢查改造時發現,這些使用了降阻劑的地網接地體腐蝕嚴重,說明這次改造還是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2.3桿塔接地網改造
由于楓河線的桿塔接地網在建設時使用的材料質量差、截面小和埋設深度不夠等原因,接地電阻值長期以來偏大,特別是經歷了多年的運行,大部分接地體銹蝕嚴重,降低了線路的耐雷水平。因此在1995年和1996年分2期對全線所有桿塔接地網進行改造,使所有地網的接地電阻值大幅度降低,從而使線路的耐雷水平從理論上得到大大提高,在改造后的3個雷雨年度里未發生過雷擊故障。這次改造是很成功的,也說明了降低地網接地電阻是防雷最有效的措施。
3結論
a)楓河線24a的運行記錄表明,單避雷線是不能滿足它的防雷保護要求的,僅靠雙避雷線也不能完全滿足處于高山大嶺上的輸電線路的防雷要求。
b)降低桿塔接地電阻是架空輸電線路防雷最有效的措施,而且它比其它措施更節省資金,便于維護。
__來自四川宜賓一個普通農村小學教師的家庭,從小培養出了吃苦耐勞、勤奮節儉、尊重他人的習慣,容易適應各種環境的生活。__出生于1976年10月,1994年考入石油大學,1998年在遼河油田參加工作, 20__年至今在__市氣象局從事雷電防護工作。現任__氣象局防雷中心主任工程師。
在領導和同事的指導與幫助下,__于20__年評為__市551人才,20__年擔任省局法規處主持的《__省雷擊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的主要編寫人,20__年__市氣象局考核優秀,同年編寫了科普資料《雷電防護手冊》、在__各縣(市)區發行,20__年參與編寫了《__省防雷裝置檢測實施細則》,并獲得“__市氣象宣傳信息先進個人”稱號,積極參與全省防雷服務管理年活動,協助輔導__市代表隊參加全省防雷技能大比武取得了好成績。在國際會議、核心期刊、專業期刊上發表約20篇論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為17篇,多篇論文在國際會議和全國會議上進行了大會交流;《__市雷電災害特征分析》等3篇論文獲得優秀論文獎勵。先后主持開展和參與了《__市雷電災害重點防御區研究》等3個科研項目。
1 引言
我國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3000~4000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而由此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則難以統計,產生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1]。目前,我國尚未制定有關加油站雷擊風險評估的國家標準,僅重慶等部分省市出臺了雷擊風險評估的地方標準,針對加油站、液化石油儲配站和煤礦等項目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的《易燃易爆場所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范》也未出臺[2-5]。本文參照IEC和國內最新制定的雷擊風險評估標準,利用通用的方法對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某加油站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供大家共同探討。
2 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果里鎮侯莊村,湖南路以東,坐東朝西,東西長109.83米,南北寬80米,南側儲油罐,東側為辦公、配電、庫房等一排房屋,中間為加油機及金屬罩棚,金屬罩棚內筋作為引下線,建筑高度8.2米,為二類防雷建筑物,其平面布局見圖1。服丈枋括電源線路、通信、監控線路和電話線路。電源線路在距離建筑物15米處采用穿鋼管、埋地敷設入戶方式;通信線路為光纖接入,監控線路和電話線路為穿鋼管埋地敷設方式。防雷設計有雷電防護裝置,在電源配電柜內有二級電源SPD保護,有效的等電位連接。如圖1所示。
3 雷電活動特征分析
以下雷電資料取自山東省閃電定位系統,以項目現場測量的地理位置參數(中心位置:E118°07.888′,N36°53.681′)為參考點,選取其所在區域(5km范圍內)地閃活動5年(2006.07~2011.06)的地閃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作為雷電風險評價的基礎參數之一。
3.1 年平均地閃密度
圖2顯示以加油站5 km半徑范圍內地閃密度分布,加油站所在區域年平均地閃密度約為Ng=4.61次/(km2?a)。
3.2 雷電活動季節變化
對加油站5 km半徑范圍內5年的雷電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該區域發生地閃1672次(表1)。其中該區域發生負地閃1652次,發生正地閃20次,占總地閃比率分別為98.80%和1.20%。由表1可知地閃電流強度平均值為12.06kA。
圖3為以加油站所在區域為中心方圓5km范圍內各月閃電次數占全年的百分比,3至5月份雷電活動逐漸增強,6至7月份強度急劇加強,8月份達到全年最強,9、10月份急劇降低,而11月份至次年1月份沒有地閃發生。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和冬季(12、1、2月)閃電次數分別占全年總數的5.14%、91.86%、2.75%和0.24%。可以看出夏季占比最高,為全年雷暴活動的頻發期。
3.3 雷電活動日變化
依據圖4可得出以加油站所在區域為中心方圓5km范圍內閃電活動日變化規律:該區域閃電活動表現為2個高峰期,上午 7~14時為地閃活動高發時段,占比為48.99%;夜間22~03時為地閃活動高峰期,占比為30.21%; 4~6時地閃活動相對較少。
因此,建議在夏季6、7、8月份密切關注雷雨天氣活動,重點關注7~14時以及22~03時的雷電活動,提前做好各項防雷措施。
3.4 土壤電阻率
通過對該加油站現場勘測測定土壤電阻率平均值為6.18Ω?m,表面在測點上隨著地極間距的增大土壤電阻率測量值變化不大,土壤分布比較均勻[6]。
一般按式(1)計算[7]:
(1)
式中:為所測土壤電阻率,為季節修正系數,現場勘測土壤為干燥粘土,天氣為晴天,溫度為32℃,取為1.5,則=1.5×23.24=9.27Ω?m。
4 加油站雷擊風險評估
4.1 采用的評估方法
根據《汽車加油站設計與施工規范》(GB50156-2012)、《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2012)等標準中的雷擊風險評估方法,雷擊風險的計算由式(2)確定:
(2)
式中,是雷擊次數,是雷擊導致損害概率,是雷擊損失。
4.2 雷擊風險評估計算
(1)年平均雷擊次數。淄博地區的雷暴日數是32d,Ng=0.1×Td=3.2次/(km2?a),而閃電定位資料顯示最近五年其Ng=4.61次/(km2?a)。雷擊加油站等效接收面積Ad=4.78×103m2,雷擊建筑物周圍250m范圍內的截收面積AM=1.41×105m2。位置因子Cd取0.5,環境因子Ce取0.5,變壓器因子Ct取0.2。(見表2)
(2)雷擊建筑物造成的損害概率。該加油站直擊雷措施到位,取PA=10-2;該加油站為二類防雷建筑物,PB=0.05;電源系統設置了二級SPD,信號系統未設計SPD,不符合規范要求,PC(電源)=10-2,PC(信號)=1;雷擊建筑物附近引起內部系統故障PM的概率取決于雷電電磁脈沖防護措施(LPM),即因子KMS的防雷措施,KMS=1×1×0.0002×(1.5/1.5)=0.0002,所以PM=2×10-4;在服務設施線路入戶處電源系統設置了二級SPD,信號系統未設計SPD,不符合規范要求,取Pu(電源)= Pv(電源)=Pw(電源)=Pz(電源)=10-2,Pu(信號)=Pv(信號)=Pw(信號)=Pz(信號)=1。
(3)建筑物雷擊風險分量的計算。該加油站工作人員較少,防護措施到位,如發生火災危險,會產生低程度驚慌。(見表3)
將各參數代入相應公式,表4是雷擊建筑物風險分量計算結果。
4.3 雷擊風險計算結果分析
加油站內的人員生命損失風險R1=1.29×10-2,大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許值RT=10-5,未達到防護要求,需要對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以完善,以降低人身傷亡風險。
加油站內的公眾服務損失風險R2=1.52×10-4,小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許值RT=10-3,達到了防護要求。
加油站內的經濟價值損失風險R4=1.52×10-2,大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許值RT=10-3,未達到防護要求,需要對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以完善。
4.4 降低風險防護措施
當依據新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要求,將信號系統安裝配合的SPD,則:PC信號=PU信號=PV信號=PW信號=PZ信號=10-2。采取以上措施后,建筑物內所考慮的各種損失的相應風險分量見表5。通過計算可以看出:加油站內的人員生命損失風險R1=1.74×10-4,仍大于一般可接受的容許值RT=10-5,未達到防護要求,因此,只靠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仍不夠,需通過加強對人員防雷知識的培訓,增強工作人員的防雷意識,采取“躲”的方式來降低風險。(見表5)
5 雷電防護措施和建議
(1)在防雷裝置施工期間,必須嚴格按審核批準的設計方案施工,不得隨意更改。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等應采取符合標準設計的防直擊雷措施。在供配電系統的電源端應安裝與設備耐核平相適應的浪涌保護器,所有電子信息系統應采取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如接地、屏蔽、等電位連接、合理布線及安裝浪涌保護器等)。在各強弱電間、控制室、高壓變配電室等設局部等電位聯結,相應的該處所有金屬管道、支架等金屬構架,PE線以及預埋件均與局部等電位聯結板聯結。地網用作電氣設備的工作接地和保護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靜電接地,以及電信系統接地。埋地油罐的罐體、量油口、阻火器等金屬附件進行電氣連接并接地;加油機外殼、配電箱外殼及穿線鋼管與接地網可靠連接。
(2)加油站靜電安全防護措施:加油站投入使用后,注意采取人員防靜電措施和設備防靜電措施。在站區內工作人員應穿戴防靜電工作服、鞋和手套,不得穿用化纖衣物。穿著防靜電鞋時,要考慮所穿襪子的導電性,嚴禁在鞋內外粘貼絕緣墊。在進入站區入口處應設置消除人體靜電裝置。在灌裝汽油前,應做好拖車的接地,并與卸油口做好等電位連接。
(3)建立防雷裝置管理與維護制度。采用具有相應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施工資質的單位實施,工程竣工后應經過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對防雷裝置的設計、安裝、隱蔽工程圖紙資料、年檢報告等,應及時歸檔,妥善保管。建立防雷裝置周期性維護和日常性維護制度,維護周期為半年,應在每年的上、下半年各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測;日常性維護應在每次雷擊之后進行,尤其是檢查SPD是否失效。
(4)建立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和人員以及事故處置工作流程,并每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
參考文獻:
[1]陳渭民.雷電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2]付朝云,李慶南,劉波.加油站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實例[J].中國防雷,2011
[3]趙東,李彩蓮,李玉文,等.石化行業雷擊風險評估技術方法應用[J].陜西氣象,2008,
[4]楊再奎,劉崛,楊翼飛.黔東南州液化石油儲配站雷電風險評估[J].貴州氣象,2012,
【中圖分類號】P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7-0081-01
【基鑫項目】曲靖師范學院校級項目(2010QN004)云南省發展基金(2012FZ101)
1 概述
雷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其對航天、航空、通訊、電力、建筑等部門有著很大的影響,并可能造成人員的傷亡。因此,各國都很重視雷電的研究與防護。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是雷電防護常用和有效的手段。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是相對值法,具體的計算方法為:
R=∑Rx
其中Rx=NPL
式中,N為待評對象周圍的年均雷擊次數,P為每次雷擊對待評對象產生破壞的概率,L為待評對象發生破壞后導致的損失[1]。
N值的獲取通常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人工觀測法,另一種是由閃電定位儀獲取。第二種方法具有自動、精確等特點,逐步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
2 雷電監測定位儀
地基雷電定位技術主要包括三種:磁定向法MDF(Magnetic Direction Finder)、時間到達法TOA(Time of Arrival)和干涉法IT(Interferometry Technique),三者各有特點。而綜合定位技術IMPACT是將MDF與TOA結合起來,并增加數字波形處理技術和時間同步技術,提高了雷電探測的精度。
雷電監測定位儀(閃電定位儀)是指利用閃電回擊輻射的聲、光、電磁場特性來遙測閃電回擊放電參數的一種自動化探測設備,能夠實時對云地閃電進行精確定位。由于能精確獲取雷電方位以及強度大小等信息,其在氣象部門得到廣泛應用。但設備采集的信息通常以數值形式保存在數據庫中,無法以一種更為直觀的圖形化方式提供數據。因而改變信息對外提供形式,提高系統開放性,提升雷電監測信息共享能力成為系統開發應考慮的問題。
3 地理信息服務
地理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是以GIS、SOA、網絡服務、數據庫等信息技術為基礎,集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數據交換、數據、功能服務為一體的信息化平臺。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將為政府重大決策、電子政務建設、應急指揮、社會公眾等提供統一、權威的空間定位基礎。不僅大幅度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減少重復投資,避免“信息孤島”,促進地理信息深入廣泛應用,發揮基礎地理信息最大效益,而且滿足社會公眾生活的迫切需求,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
在構建基于Web的空間數據服務方面,開放地理信息聯盟OGC推出了許多規范和協議,如Web地圖服務規范WMS, Web要素服務規范WFS, Web 覆蓋協議規范WCS,Web處理服務規范WPS 等[2]。地理信息服務被廣泛運用于各類業務系統中,如王利鋒等利用WFS建立礦業權演示系統,實現礦權瀏覽、查詢、測量和分析決策等功能[3]。
WMS能夠根據用戶的請求將地理信息進行組合、渲染后,以圖形化的方式將信息返回客戶端。WMS提供三個重要操作GetCapabilities,GetMap和GetFeatureinfo。其中GetCapabilities返回服務信息,GetMap返回地圖影像信息,GetFeatureinfo返回某些特殊地理要素信息。
WCS提供的服務與WMS類似,不同的是它提供包含了地理位置信息或屬性的空間柵格信息,而不是組合、渲染后的地圖。WCS同樣提供三種操作,GetCapabilities,GetCoverage和DescribeCoverageType。其中GetCapabilities返回服務信息,GetCoverage返回地理位置的值或屬性。DescribeCoverageType返回柵格圖層的描述。
4 系統結構
雷擊評估系統建設采用C/S模式進行搭建,總體劃分為富客戶端應用和服務器端二部分,如圖1所示。
(1)客戶端
客戶端是一個具備雷擊風險評估和文檔導出功能的富客戶端應用。待評對象周圍年平均雷擊次數是系統重要的輸入信息,需要獲取兩種格式的信息。一種是數據格式,用于風險計算;另一種是圖形格式,作為圖片插入到文檔中。數據格式信息為Arc Grid,通過WCS從服務器端獲取;圖形格式為Jpeg,通過WMS獲取。
(2)服務器端
服務器端部署有數據庫、基礎地理信息的矢量和柵格文件、數據統計及格式轉換組件、GeoServer組件等內容。記錄在閃電定位儀數據庫中的數據通過空間統計模塊生成1、2、3Km年均雷擊次數的柵格信息,并保存為柵格格式文件。這些統計信息連同閃電位置地圖、基礎地理信息等經過GeoServer組件對外進行。
5 結論及展望
地理信息共享服務是以GIS、SOA、網絡服務、數據庫等信息技術為基礎,提供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數據交換、數據等服務。它能有效避免“信息孤島”,發揮基礎地理信息最大效益。對實現雷電定位信息共享、提升雷電監測定位設備利用率有著重要作用。系統還處于初步研發期,只利用了地理信息共享服務的部分功能。今后的工作是對雷擊評估服務的集成進行研究,設計開發完全基于SOA思想,B/S架構的雷擊評估系統。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8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c)-0149-01
雷電,是眾多大氣現象中的一種,但雷電產生的強大電磁脈沖(LEMP),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它具有發生范圍廣、頻率高、強度大等特點。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自動控制、通信和計算機網絡等微電子設備和電子系統在各行業內外得到日益增加的廣泛應用,雷擊事故帶來的損失和影響也越來越大,為此必須要加強對防雷減災技術應用方面的研究。
本論文主要結合智能建筑的電子設備防雷需求,對智能防雷減災技術的應用展開分析探討,以期從中能夠找到合理有效的防雷減災技術的應用,并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1傳統的防雷減災技術應用探討
由于閃電的電磁脈沖無孔不入地從空間各方面侵襲各種現代科技設備,所以現代的防雷措施必須采取全方位的防護,層層設防,綜合治理,把防雷工程看作一個系統工程。考慮到各行各業的不同特點,傳統的防雷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避雷針:我們稱為避雷針的裝置,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 rod”,又稱“Lightning Conductor”,其愿意并不是“避雷的針”,而是“閃電棒”,更正確地說,應是“閃電傳導器”,即是指它的功能是把閃電傳導入地,這才是富蘭克林對它發明的避雷針的作用的愿意。他的這一看法及所采取的措施,迄今仍是正確的,有效的。
(2)接地:防止直擊雷害的完整一套系統,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瀉放閃電的能量入地,降低引下線上的電壓。接地也是為其它防雷措施服務的,接地不好,電子設備的功能就不可能完善,所以它是整個防雷系統工程中最基礎的一環,特別重要,也是最費錢、費工的一環。
(3)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屬網、箔、殼或管子等導體把需要保護的對象包圍起來。從物理上看,就是把閃電的電磁脈沖波從空間的入侵通道全部阻斷,使得閃電無隙可乘。
2智能防雷減災技術應用探討
2.1 弱電系統的雷擊電磁脈沖的防護具體步驟
首先,根據電磁兼容理論,提高信息系統自身的電磁兼容性可從控制干擾源和提高信息系統自身抗電磁干擾能力兩方面考慮。其次,采用等電位聯合接地和屏蔽技術是信息系統雷電綜合防護最簡易最經濟的方法。第三,雷擊風險評估時,強調雷電磁場分布的預測。為減小雷電磁場對信息系統的侵襲,要求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絡系統處在雷電感應能量最小區,且不超過信息系統所要求的磁場環境條件要求。第四,為降低各類金屬導體間的相互藕合,必須保證相互間的安全隔離距離。信息系統內各類線纜敷設縱橫交錯,易形成相互間的電磁干擾。因此,綜合布線系統的雷電防護也是信息系統雷電綜合防護工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基本問題。最后,選擇合理級數和技術參數的電涌保護器(SPD)也是信息系統雷電安全的重要保證。
2.2 直(側)擊雷的防護
防雷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其第一道防線就是受雷(或稱接閃)、引流(或稱引下)、接地(散流系統)。采用金屬材料作為接閃裝置攔截雷電閃擊,使用金屬材料做引下線將雷電流安全地引下并泄流入大地,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外部防雷方法。而智能建筑大多屬于一類建筑,應該按照一類建筑物的防護措施設計。防直(側)擊雷的完整裝置包括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三部分。避雷針、避雷線、架空避雷網和避雷帶都是接閃器,智能建筑大多使用避雷帶和法拉第籠作為接閃器。建筑結構內有縱橫交錯的鋼筋,在沒有澆筑混凝土前就像一個大鐵籠子,可以將屋面的鋼筋引到女兒墻以上明裝避雷帶,利用多根垂直鋼筋為引下線,利用基礎結構鋼筋為接地裝置。而且結構內部縱橫交錯、密密麻麻的鋼筋還可以對雷電空間電磁場起到初級的保護作用。
2.3 雷擊電磁脈沖的防護
雷擊電磁脈沖(LEMP)是由于雷云對大地間放電產生的雷電電磁脈沖感應到附近的導體中形成的過電壓,這種過電壓可高達幾千伏,對微電子設備的危害最大。它的主要通道是通過電源線路、各類信號傳輸線路、天饋線路和進入建筑物的各種導體侵入設備和系統,造成破壞。因此,對雷擊電磁脈沖的防護,應該在入侵通道上將雷電過電壓、電流瀉放入地,以達到保護的目的。主要方法有隔離、鉗位、均壓、濾波、屏蔽、過壓、過流保護、接地等。目前主要采用各系列電涌保護器安裝在各系統或者設備的外連線路中,將地線按聯合接地的原則接入系統的地線,避免造成電位反擊,從而真正起到安全保護接地的目的。
2.4 智能接地的保護應用
(1)保護接地:保護接地就是將設備正常運行時不帶電的金屬外殼(或構架)和接地裝置之間作良好的電氣連接。即將建筑物內的用電設備及設備附近的一些金屬構件,用PE線連接起來,但不能將PE線與N線連接。如果不作保護接地,當電氣設備其中一相的絕緣破損,產生漏電而使金屬外殼帶上相電壓時,人一接觸就引發觸電事故。實行保護接地后,設備的金屬外殼和大地已經有良好的連接,只要接地電阻符合要求,發生漏電時可保障人身安全。
(2)防雷接地:以防雷害為目的的接地稱為防雷接地,主要是為了把雷電流迅速導入大地。智能建筑內有大量的電子設備(如通信自動化系統、火災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保安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及閉路電視系統等)以及與之相應的布線系統。建筑物的各層頂板、底板、側墻、吊頂內幾乎被各種布線布滿。這些電子設備及布線系統一般屬于耐壓等級低、防干擾要求高、最怕受到雷擊的部分。不管是直擊、串擊、反擊都會使電子設備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或嚴重干擾。因此,對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設計必須嚴密、可靠。智能建筑的所有功能接地必須以防雷接地系統為基礎,建立嚴密、完整的防雷結構。
3結語
雷電對于智能建筑而言,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須要研究和應用面向智能建筑的防雷減災技術。本論文在分析了常用的防雷技術的基礎上,重點針對智能建筑的防雷要求,詳細探討了智能防雷減災技術的應用,對于進一步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減災水平,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416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快速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量同樣也日益的增加。所以,對電力資源的供應質量以及安全性同樣也有了更高一些的要求。當前在輸電線路電氣設計當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可以確保輸電線路電氣設計上的質量,就變要對輸電線路的電氣設計內容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輸電線路在電氣設計上的主要內容
輸電線路的電氣設計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分別為可行性分析、初步設計及施工圖的設計。
1.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指的就是全面地從設備上、經濟上、調研項目盈利、技術上分析、設備選材、資金籌備、工程規模等各個方面,它主要便是預測輸電線路項目完成之后可能會產生的一些社會影響及經濟收益等方面,進而來提出相關的咨詢意見來供投資建設、施工方案等作參考來用。當中所需要注意的便是,可行性的分析一定要嚴格的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及規定,還務必要具備相應計算的圖表、實驗的數據等技術方面的資料,從而來確保分析研究的可靠性與全面性。然而通過可行性分析所得出的這些報告則是由報告內容、設計方案、論證結果、風險預測這幾部分所組成。
設計方案。是由于可行性的分析主要是針對于具體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所以在設計方案上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確保在設計方案上的質量,無比要對輸電線路工程的施工技術、環境影響、建設規模、主要設備等來進行詳實、全面、可靠的預估。
報告內容。在可行性的報告當中所提出的報告內容及研究試驗數據都一定是基于真實、客觀的原則之上,缺乏真實性、可靠性的可行性報告將會讓輸電線路在施工以及設計過程當中出現不可避免的偏差與失誤,從而對于工程的建設所導致極大的負面影響。
風險預測。在可行性報告當中的另一項非常關鍵內容便是對于工程風險的預測,只有工程在建設之前,對于項目來進行合理、切實的風險預測才可以確保工程項目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的因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等一些因素而造成的風險得以有效的規避。
論證結果。論證性便是可行性報告的最大特點,并且對于論證性的報告來講,其嚴密性變成為了造成報告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要確保論證的嚴密性,就無比要利用系統性的分析措施,即為輸電線路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都要全面地、系統地來進行分析論證。
2.初步設計
初步設計指的是輸電線路的設計項目在初期的草圖,即為以輸電線路在實際的設計、施工當中的要求為依據并且將各類的技術資料整理齊全之后,提出多種的設計思路,然后再經過反復的研究、論證,再將最為經濟、合適的設計方案選出同時作為最終的方案。當中的主要內容包括:
導線、路徑與環境因素。周邊環境的因素對于輸電線路導線的參數有著比較大的影響,然而導線的下方電場若是受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就會使線路的輸電性能相應的受到影響。所以一定要選擇科學、精確的計算方法來讓導線電場的計算值盡可能的痛實際運行的環境真實值相近。此外,在設計輸電線路的時候應該盡可能的在環境、氣象條件較好的區域來進行工程的建設,從而有效地降低輸電線路運行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的損失。
塔桿基礎。輸電線路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便就是塔桿基礎,相對較好的塔桿基礎同樣也是讓線路運行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的保證。因為在自然環境下,一些輸電線路的電氣元件都是處于外露的狀態之下,并且電氣元件不僅僅是受到了機械荷載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地質地形方面的影響,所以在實際的方案設計當中,務必要對這些因素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并且確保施工的質量。
防雷、防振與絕緣。輸電線路當中的絕緣子的作用便是導線支撐及避免電流出現回地現象,在整個輸電線路的網絡當中,設計絕緣子務必讓其可以充分的發揮它功能與所用。然而雷擊便是影響大盤輸電線路安全、正常運行的重大自然隱患。所以在方案的設計過程當中,應該結合輸電線路所在區域實際的環境情況同雷擊傷害的原因來制定出相應的防雷擊措施。此外,輸電線路在運行的過程當中,導線是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振動的應力,進而會造成輸電線路因為振動而產生了故障,所以應該采取一些相應的防振措施讓導線的振動情況得以消除或減小。
施工圖的設計。主要內容包括有桿塔以及基礎施工圖、路徑平面位置施工圖桿位斷面圖與桿塔明細表、機電安裝施工圖以及概預算的報告書。
二、電氣設計的關鍵點探討
1.路徑的選擇
輸電線路的設計關鍵之一便是在路徑上的選擇,為了給輸電線路的施工以及運行維護提供較好的基礎條件,應該在路徑選擇的時候,對地質、水文、氣象等沿線的自然條件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并且將輸電路徑同周圍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其他設施之間的關系妥善的協調好。此外,選擇的路徑應該嚴格的以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經過反復的論證之后,選擇出最為切實可行的方案。路徑的選擇應該遵循的原則:盡可能的選擇路徑最短的,當中的曲折系數越小越好;盡可能的選擇直線的線路,避免出現的轉角太多或者轉角過大;盡可能的選擇平坦的區域設置轉角點,轉點的距離應該比較大;盡量的選擇交通便利的一些區域;盡量的選擇良好地質條件的一些區域,避免因為自然災害影響到線路;盡量的少占地,注意對農田作物以及名勝古跡的保護;盡可能的避開障礙物,要與航空、鐵路、通信等一些部門來進行充分的協調。總而言之,在選擇路徑的時候應該對工程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兼顧,對于占地賠償等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并且最大限讓使電網系統的需求得到滿足。
2.桿塔基礎的選擇
輸電線路的桿塔是其中主要的結構之一,它便是以絕緣強度以及機械強度為依據,并且由鋼筋混凝土或者鋼材為材料來建造的。選擇桿塔的形式應該依據實際的地質地形情況確定,盡量的做到因地制宜。針對于我國多樣地基的形態,如凍土地基、巖體地基、軟土地基、黃土地基等,所以,為了確保桿塔結構的安全與穩定,應該選擇最為適宜的桿塔基礎的形式,例如人工斜挖原狀土形式的承載力比較高,不容易產生變形,并且節約了材料,開挖的工作量比較小,適用于較厚的覆蓋層、可塑性的粘土。然而軟土地復合式的小樁基礎就會為斜樁以及直樁分布成網狀,從而來使得設施所受水平力以及上拔力朝下來發展,以得到相對較大的承載力等。
3.抗冰設計
在輸電線路的設計當中,尤其要注意的便是依據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來進行抗冰性設計,力爭要在節省工程造價的同時對于線路的運行的穩定與安全有所保證。由于在我國各區域的氣候條件都是不盡相同,所以可能會導致的凝冰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冰厚的設計上應該基于實際的情況,并且綜合分析研究輸電線路所在區域的風向、濕度及地質地形的狀況,從而讓抗冰設計值合理、科學。
在通常情況下,加強導線及重型抗冰塔是當前輸電線路抗冰最為普遍的設計方法。若輸電線路在重冰的區域,那么應該間隔一段的距離就進行一個基抗串耐張塔的設置,然而導線的材質則應該選擇機械強度比較大的,并且為了防止導線因為脫冰震動或者不平衡的張力而造成損害,應該利用預絞絲護線對于導線來進行保護。除此之外,避免絕緣子冰閃同樣也是抗冰設計的重要內容,然而使絕緣子串長度以及爬電距離增大就可以使絕緣串傘型結構得以改善。將防水的材料涂于絕緣子表面則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來使覆冰緣子產生漏電的可能降低。
結語
總之,對輸電線路常規電氣設計來說,應該依據其所在地區實際的情況,在充分的分析研究設計項目的可行性報告的基礎之上,選擇出最為合理的線路設計方案,從而來確保輸電線路在設計、施工與運行過程中的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2-0039-01
1 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風險因素
項目在運做前都會制定一個目標,比如:收益水平、工期、建設質量等,這些都是在項目管理、施工方案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因此,對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風險進行辨識,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風險因素中,經濟因素影響最大,其次是業主和承包商因素,而設計完善程度、政治政策因素、自然災害因素、監理因素、地理環境因素等的影響相對較少。
2 應對項目風險的分階段管理
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存在于項目的具體運作中。在項目投標、合同簽訂、工程施工及其后期的保修維護中各階段都有不同的風險,但相互又是關聯在一起的。 因此,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要注意全過程風險管理與動態風險管理相結合。
2.1 投標階段的風險管理
投標風險是指投標中的不確定性以及由于承包商的工作失誤而造成中標后工程項目效益的不確定性。投標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承包商自身風險。
①投標決策失誤。
選取怎么樣的項目進行投資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戰略。能否將企業的近期和遠期利潤目標聯系起來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對業主的資質和支付能力的判斷是否準確也是投標決策的一個重要環節。
②投標報價多項和漏項。
無論是固定總價合同還是單價合同,承包商報價中的多項都會造成競爭力下降,甚至投標流標。而漏項則會造成承包商盈利下降,甚至虧損,需要承包商嚴密加以監控。
③投標單價或總價不合理。
一般而言,降低投標單價或是總價會提高中標概率,但同時預期收益也會降低。提高投標單價或是總價,預期收益可以提高但是中標概率卻會降低。一個合理的投標價格能在保證中標概率的基礎上保證項目的收益。成功地投標準則應該是確保項目效益的中標。
④投標策略選擇不當。
投標常用的投資策略有:不平衡報價法、多方案投標法、附帶優惠條件投標法、開口升級法、提高報價法、突然降價法、先虧后盈法等。正確地投標策略可有效達到意圖,而錯誤的投標策略則容易弄巧成拙。
(2)來自業主方面的風險。
①業主項目的可靠性。
主要是指項目是否已經正式經過批準、資金來源是否可靠、主要材料和設備供應是否落實等。此外,還要認真研究招標文件中是否存在含糊不清或時前后矛盾、有無重大風險性因素,以避免參與不可靠項目的投標,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②業主招標的信譽風險。
業主能否給予承包商以公正公平公開競爭的機會,在招標中業主方的傾向性將讓承包商面對很大的風險。在投標過程中,業主要承擔許多義務,比如及時提供圖紙,回復承包商對招標文件的質疑等。如果業主對投標企業的問詢不能及時回復或根本不回復并在評標中暗箱操作,那么企業中標的概率就會很低。
(3)來自競爭對手的風險。
①若同一項目中存在多個在資質等級、技術和資金實力、信譽、施工經歷等方面都比自己優秀的競爭對手,那么中標的概率就會很低。
②競爭對手的不正當竟真。少數承包商串標圍標買標嚴重擾亂建筑市場,會給正常經營的承包商帶來風險。
(4)工程方面的因素。
①現場的自然條件:除合同規定的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風險由業主承擔以外,還要分析惡劣天氣可能對施工造成的影響,分析可能的工期延誤和經濟損失。
②施工條件或障礙物:承包商在投標前要對現場情況由詳盡的了解,充分估計現場的地質水文、道路交通、料場等在施工中可能受到的影響和限制,擬出合理報價。
③材料價格的漲跌:要確定合理地材料單價,分析工程所在地勞務費、機械租賃、工程分包、納稅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列入成本。
2.2 合同簽訂階段風險識別
合同規定了業主和承包商各自的責任和權力,是項目管理的核心, 承包商必須加強合同的風險管理方能有效保證自身的利益,減少合同糾紛。一份完整的合同,要求滿足合法、條款完備、意思明確、用語規范、風險分擔合理等要求。合同條款的明確性、完備性以及合理性通常是引起合同糾紛的三個主要因素,針對這三項,做進一步的風險因素識別。
(1)合同條款的明確性。
施工合同中的用語不規范不嚴謹,表達不清晰,容易造成合同條款的不明確性。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工程范圍界定、質量等級要求、工程變更費用計算、責任分擔、工程索賠計算、質量保修范圍以及保修期限、材料和設備的供應責任、進度款以及最后結帳數量確定等諸多內容往往容易不夠明確,帶來合同的不確定性。
(2)合同條款的完備性。
合同條款的完備性就是指合同內容的全面性,按照建設部頒發的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詳細列明了《協議書》、《通用條款》、《專用條款》包含的內容。不同的項目涉及的細節問題會由很大不同,合同在簽訂時要充分考慮本工程的特別之處,要在合同條款中分門別類列明。
(3)合同條款的合理性。
合同是對承發包方權力和義務的規定,當某一方權力與義務不相匹配時合同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建設工程示范文本對雙方的風險分配權利義務有較明確的劃分。在實際工程中雙方可以具體約定劃分的方法,但是發包方經常會利用主導地位對承包方施加單方面的約束性的、過于苛刻的不合理的合同條款,這樣就將許多原本屬于業主責任的風險推給了承包商。
2.3 工程項目施工階段風險識別
工程項目施工階段風險事故主要來自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環境因素。
(1)人的因素。
由于施工管理人員指揮不當,操作人員觀察不夠,導致的機械設備損壞或人員傷害;由于設計存在缺陷、施工組織設計不合理導致的安全事故;施工人員不正確操作以及粗心大意造成的工程事故等這些都是因為人的因素造成的風險。
(2)物的因素。
施工中設備、機具、電纜等物品處于不良運行狀態,從而導致的相應是故。比如:機具故障、設備失靈、護欄損壞等造成的各種事故,都是由物的因素引發的風險。
(3)環境因素。
暴雨、雷擊等造成的塌方、泥石流、水淹、設施損壞、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等事故;不良交通環境造成的交通事故、運輸不暢;持續陰雨或者酷暑等造成的各種損失。由此可知環境因素也是造成施工階段工程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圖分類號:TM726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1-012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63
因為我國地域較廣,輸電線路分布較為廣泛,雷電天氣極易對輸電線路產生影響,輸電線路遭遇雷擊并且產生故障的情況較多,通過實際運營經驗,電力企業也要及時進行轉變,以保障目前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本文針對輸電線路雷害原因及防雷對策進行相應的探索,以此提出有效防范雷害災害、提升目前輸電線路抗雷能力的具體措施,從而提高輸電線路運行的可靠性。
1 輸電線路雷害常見原因及發展現狀
我國地域類型豐富、地域遼闊,擁有多樣化的地質地形,這就致使我國在建設輸電線路的同時也會較多遭遇雷害,雷害現象發生較多的地區屬于我國的山區。樂山市處于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區域地形以山地為主,占幅員面積66.5%。山區由于下墊面較為復雜,且其間的熱力狀況差異較大,容易產生空氣對流。同時樂山區域內河網密布,僅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條主要河流流程達510km,區內水域面積5.3萬公頃,占幅員面積4.1%,年均降水量達1000mm,年均濕度達70%,產生的暖濕氣流較多。當不穩定的暖濕氣流進入山區,受地形作用的抬升,使得山區出現積雨云的幾率很大,而起伏的山巒又使得空氣流動呈不規則亂流狀態,并影響到很高的高空,因而多山地的樂山區域很容易發生雷暴,這一現象在大渡河流域體現得尤為突出。雷擊的電壓是因為雷云作用放電而產生的,當這種高電壓利用相應的介質與輸電線路之間建立了相應的輸電通道,雷電產生的熱效應、機械效應等多種效應綜合作用下,雷電活動會致使其輸電線路造成線路跳閘甚至停運。
輸電線路雷害產生的原因:一是由于雷電自身的高電壓,二是與輸電線路的抗雷設備及相關裝置的基本性能有關。雷擊性質在雷電災害中也有不同的定義,其中包括反擊和繞擊等,接地電阻過高,并且絕緣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都會產生實質性的災害,線路上的基本防雷裝置與防雷設施不夠完善,缺少相應的保護能力,并且在建設輸電線路的時候缺少對于地質因素的實地考察,沒有將輸電線路與其基本實際環境結合起來。針對目前輸電線路雷害的常見原因,我們需要在基于明確問題的基礎之上,針對發展現狀尋求相應的改變,以此促進輸電線路防雷措施的進一步提出。
2 輸電線路進行防雷舉措的重要意義
輸電線路一旦遭遇雷擊就會產生跳閘甚至不能使用,由此產生相應的電網事故,影響電網的基本運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很大的經濟損失。輸電線路因雷擊引起的故障跳閘頻繁發生,故線路的防雷工作日益受到各級電力部門的高度重視。在此背景下,我們通過對雷電情況和雷擊類型分析,研究重點防雷線路和重點防雷桿塔,論證了可行性防雷方案,確定了以接地裝置整治、安裝桿塔避雷器為主要內容的防雷方案并實施完成。在雷汛期間跟蹤防雷效果,數據表明通過本課題研究、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線路雷擊跳閘的概率,起到了保障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效果。
3 對于輸電線路的具體防雷對策
3.1 桿塔接地裝置整治
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合格是防雷的基礎,按《架空輸電線路運行規程》(DL/T741-2010)要求對輸電線路桿塔接地電阻進行周期性測試,對每基桿塔的電阻值、地網敷設年限、開挖檢查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視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重新改造敷設地網使不合格地網達到要求;對接地引下線出入土部分銹蝕嚴重的進行更換;對四腿接地電阻值不平衡的進行開挖檢查并修復;對地形復雜、土壤電阻率較高的桿塔可根據需要進行專門設計,采取打垂直接地體、銅包鋼接地體、離子接地體等措施對輸電線路桿塔接地電阻進行綜合整治,以此加強對于輸電線路桿塔電阻降低能力。
3.2 科學選點安裝避雷器
輸電線路附近的雷電活動有許多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加強特殊區段管理,通過所維護歷年雷擊記錄分析,雷擊故障桿塔均處于多雷區或重雷區、山頂、坡度較大的山坡或山峭、附近有水系(河流、水庫、魚塘等)、周圍有礦區、大檔距、跨大溝等。同時分析雷電定位系統以輸電線路桿塔附近地閃密度為依據分析各區段線路走廊的落雷情況,劃分多雷區,結合雷電易擊區段確定重點防雷桿塔,為日后擴大防雷范圍提供判別標準,科學選點安裝避雷器,對直線桿塔和耐張桿塔無引流絕緣子串的一般安裝線路型純空氣間隙避雷器,對耐張桿塔有引流絕緣子串的一般安裝線路型固定空氣間隙避雷器。
結合巡視或安排雷電活動后對安裝好的避雷器運作計數器進行防雷讀數分析,也可安裝避雷器計數器遠傳裝置,對避雷器在該基桿塔的運行工況進行統計分析,為后期的防雷工作奠定基礎。
3.3 從設計入手,降低輸電線路保護角或增強絕緣配置
例如在以山地為主的區域中進行防雷設計的時候就需要降低避雷角,保持其處于正確的角度中間。一般情況下,保證其角度處于20°~30°之間就可以明顯看出避雷效果,通過公式的基本計算,明確好目前桿塔下的有效保護角,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適當選擇負角。不過在雷電災害頻繁區域,有雙避雷線線路的時候要將基本角度繼續下調。在雷電災害較多的區域以增加絕緣子片的方式加強絕緣效果,以此減少目前雷擊跳閘事故的發生。同時可以建立地區雷電活動情況資料數據庫,通過對于其雷電天氣的調研工作,尋求其發展規律,從而推動對于輸電線路的避雷性能的調整,將后期處理與前期預防有機結合,以此加強對于防雷技術上的研究。
3.4 多手段、多措施綜合防雷
根據桿塔所處的地形、地貌可多手段、多措施進行綜合防雷,主要有以下手段:一是在桿塔橫擔兩側安裝負角保護針,減少桿塔附近遭受繞擊的幾率;二是桿塔頂部安裝可控避雷針或雷電集接閃器,減少桿塔遭受反擊的幾率;三是對砼桿將原雷電泄流通道“地線金具砼桿(可能有不通的情況)接地引下線接地體”進行改進,減少環節,減少接觸電阻,改為“地線外設圓鋼接地引下線接地體”,俗稱接地泄流通道“暗引改明引”。
3.5 加強對于輸電線路防雷設施的檢查維護工作
對于輸電線路的維護工作一般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為了預防雷電災害而進行輸電線路定時的檢修與維護,排查相應的風險,增強其抗雷性能;另一個階段是輸電線路遭遇雷電襲擊之后進行的后期維護工作。然而在加強對于輸電線路的維護工作過程之中需要將前期的防雷檢測維護工作與后期遭遇雷電災害的管理維修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將定時檢查與不定時抽查的輸電線路維修工作落實到位,檢查好基本避雷線的架設以及電氣設備的基本狀況。綜合多種維護辦法,以提升對于輸電線路維護工作與管理水平的方式促進線路防雷水平的提高。
3.6 加強對于輸電線路的基本監測工作
切實將輸電線路的監測工作落實下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排查出避雷裝置的一些安全隱患。在監測的過程中尋求抗雷性能的發展趨勢與發展規律,明確輸電線路耐雷水平以及多種電氣設備之間的關系。
要加強監測人員的基本巡檢工作,利用先進的監測系統,了解好雷電的基本發生規律,記錄好相應的數據,為防雷技術的提升以及防雷設備的完善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
時輸電線路的施工技術人員也要在這基礎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促進專業水平的進步,不僅要有基本經驗,同時也要對輸電線路的雷害原因進行掌握,提升自身的專業水準,提前進行緊急預案的準備,這樣一旦發生雷電事故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明確對于輸電線路的處理方式,以多種處理方式降低經濟損失,并且結合實際情況,達到抗雷目的與抗雷效果。降低雷擊跳閘的次數,克服自然條件的困難,針對目前輸電線路的雷害原因進行處理。施工技術人員也要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課程的開展,促進防雷技術控制水平的提升與進步。
4 結語
在目前輸電線路的發展過程中,雷害是阻礙輸電線路正常運行的最大障礙,我們要在明確輸電線路雷害原因的基礎之上,對防雷對策進行積極的探索,以此加強防雷手段的進步。可以通過更新避雷設施,提升避雷設備的防雷能力、加強對于輸電線路所在區域的調研工作,注重避雷基本方法手段的掌握、加強對于輸電線路的維護工作、加強對于輸電線路的基本監測工作、輸電線路的施工技術人員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提前進行緊急預案的準備等多種方式對于輸電線路的防雷問題進行改進,以此加強防雷措施的有效性,積累在輸電線路方面防雷的基本經驗,降低雷害事故,保證輸電線路的正常工作。
參考文獻
[1] 黃會賢,羅標,曹云軒,石孝文.山區高壓輸電線路 的防雷對策[J].電力建設,2012,(5).
[2] 曹斌,付文光,梁高源,俞乾,劉瑞.基于ATP- EMTP的變電站二次系統雷電過電壓仿真[J].高壓電 器,2012,(12).
[3] 葉水勇,胡晨成,唐龍江,盛俊英,張峻林.智能故 障監測終端系統的架構及功能[J].電力與能源,
2014,(6).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7-0189-02
2006年1月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發表了“關于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指出: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基礎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網絡和信息系統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
1 什么是GIS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管理和研究空間數據的技術系統,它可以對空間數據按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進行各種處理、對數據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種空間實體及相互關系,并能以地圖、圖形或數據的形式表示處理的結果。
2 風險評估簡介
風險評估是在綜合考慮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針對確立的風險管理對象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即根據資產的實際環境對資產的脆弱性、威脅進行識別,對脆弱性被威脅利用的可能性和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估,從而確認該資產的安全風險及其大小,并通過安全措施控制風險,使殘余風險降低到可以控制的程度。
3 地理信息系統面臨的威脅
評估開始之前首先要確立評估范圍和對象,地理信息系統需要保護的資產包括物理資產和信息資產兩部分。
3.1 物理資產
包括系統中的各種硬件、軟件和物理設施。硬件資產包括計算機、交換機、集線器、網關設備等網絡設備。軟件資產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網絡操作系統、通用應用軟件、網絡管理軟件、數據庫管理軟件和業務應用軟件等。物理設施包括場地、機房、電力供給以及防水、防火、地震、雷擊等的災難應急等設施。
3.2 信息資產
包括系統數據信息、系統維護管理信息。系統數據信息主要包括地圖數據。系統維護管理信息包括系統運行、審計日志、系統監督日志、入侵檢測記錄、系統口令、系統權限設置、數據存儲分配、IP地址分配信息等。
從應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統由硬件、軟件、數據、人員和方法五部分組成:硬件和軟件為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提供環境;數據是GIS的重要內容;方法為GIS建設提供解決方案;人員是系統建設中的關鍵和能動性因素,直接影響和協調其它幾個組成部分。
4 風險評估工作流程
地理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工作一般應遵循如下工作流程。
4.1 確定資產列表及信息資產價值
這一步需要對能夠收集、建立、整理出來的、涉及到所有環節的信息資產進行統計。將它們按類型、作用、所屬進行分類,并估算其價值,計算各類信息資產的數量、總量及增長速度,明確它們需要存在的期限或有效期。同時,還應考慮到今后的發展規劃,預算今后的信息資產增長。這里所說的信息資產包括:物理資產(計算機硬件、通訊設備及建筑物等)信息/數據資產(文檔、數據庫等)、軟件資產、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能力、人力資源以及無形資產(良好形象等),這些都是確定的對象。
4.2 識別威脅
地理信息系統安全威脅是指可以導致安全事件發生和信息資產損失的活動。在實際評估時,威脅來源應主要考慮這幾個方面,并分析這些威脅直接的損失和潛在的影響、數據破壞、喪失數據的完整性、資源不可用等:
(1)系統本身的安全威脅。
非法設備接入、終端病毒感染、軟件跨平臺出錯、操作系統缺陷、有缺陷的地理信息系統體系結構的設計和維護出錯。
(2)人員的安全威脅。
由于內部人員原因導致的信息系統資源不可用、內部人員篡改數據、越權使用或偽裝成授權用戶的操作、未授權外部人員訪問系統資源、內部用戶越權執行未獲準訪問權限的操作。
(3)外部環境的安全威脅。
包括電力系統故障可能導致系統的暫停或服務中斷。
(4)自然界的安全威脅。
包括洪水、颶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可能引起系統的暫停或服務中斷。
4.3 識別脆弱性
地理信息系統存在的脆弱性(安全漏洞)是地理信息系統自身的一種缺陷,本身并不對地理信息系統構成危害,在一定的條件得以滿足時,就可能被利用并對地理信息系統造成危害。
4.4 分析現有的安全措施
對于已采取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需要進行確認,繼續保持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費用,對于那些確認為不適當的控制,應取消或采用更合適的控制替代。
4.5 確定風險
風險是資產所受到的威脅、存在的脆弱點及威脅利用脆弱點所造成的潛在影響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風險是威脅發生的可能性、脆弱點被威脅利用的可能性和威脅的潛在影響的函數,記為:
Rc= (Pt, Pv, I)
式中:Rc為資產受到威脅的風險系數;Pt為威脅發生的可能性;Pv為脆弱點被威脅利用的可能性;I為威脅的潛在影響(可用資產的相對價值V代替)。為了便于計算,通常將三者相乘或相加,得到風險系數。
4.6 評估結果的處置措施
在確定了地理信息系統安全風險后,就應設計一定的策略來處置評估得到的信息系統安全風險。根據風險計算得出風險值,確定風險等級,對不可接受的風險選擇適當的處理方式及控制措施,并形成風險處理計劃。風險處理的方式包括:回避風險、降低風險(降低發生的可能性或減小后果)、轉移風險和接受風險。
究竟采取何種風險處置措施,需要對地理信息系統進行安全需求分析,但采取了上述風險處置措施,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絕對不存在風險的信息系統,人們追求的所謂安全的地理信息系統,實際是指地理信息系統在風險評估并做出風險控制后,仍然存在的殘余風險可被接受的地理信息系統。所謂安全的地理信息系統是相對的。
4.7 殘余風險的評價
中圖分類號:TN934.81;TM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2-0029-02
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監控設備開始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交通、醫院、學校、餐飲服務等單位已經開始成為安裝監控設備的受益者。隨著監控設備的普及,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監控設備本身的安全性。特別是像電視廣播發射臺這樣的安裝戶外監控設備的單位更要做好防雷措施,確保廣播發射臺的安全狀況。眾所周知,監控設備一般均安裝在整個發射臺的制高點,這樣確實加大了被雷擊的可能性,廣播發射臺的防雷工作也勢在必行。安全從了解開始,只有了解廣播發射臺監控設備的結構與運行原理才能夠更好的做好防雷工作。
1 廣播發射臺監控內容主要分為以下部分
(1)攝像組成:攝像組成是廣播發射臺在戶外的監控部分,如果把整個監控系統形容成人,那么攝像組成就是這個人的視力。攝像組成作為監控整體系統的第一要素肩負著為24小時不間斷承載動態圖像的責任。它把自己看到畫面的以信號形式發送給顯示器,是整個監控系統的起始點,即源代碼。它布置在發射臺的制高點上,能夠完整的監視發射臺的輻射面積。攝像組成分以下配件,高清攝像機、變焦鏡頭(分為可遙控和不可遙控兩種)、全自動云臺、保護罩、戶外用絕緣支架。
(2)傳輸組成:網線或視頻線、帶有屏蔽功能的的三芯線、以掩埋的方式連接在第一端與最后一端之間。Gb50198-1994規定,也可采用直埋敷設方式。當條件不充許時,可采用金屬管體內穿過各種傳輸線速的辦法,使這個金屬管體成為一個隧道,讓各種信號線穿過期中。正常來講,傳統意義上的傳輸部分只是指輸送動態畫面。當然,我們的監控系統是不同于普通監控系統的,還要求能夠清晰的傳聲音信號;還有一點,就是控制中心通能夠通過遙控的方式對攝像機、鏡頭以及云臺、防護罩、支架等細節處實現精確的遙控,因此要求我們的傳輸系統能夠保證聲音、畫面、控制信號的綜合傳輸。所以這樣的監控系統是較普通室內監控系統更為復雜,是一個包含了所要傳輸的信號所形成的一個傳輸總和。
(3)控制組成:中央操作臺,或中央操作臺與邊操作臺結合的形式,包含視頻放大、切換的設備,畫面瀏覽的設備等。控制部分是監控系統的大腦與思想,它能夠指揮整個監控系統的每個部分。它可以任意放大圖像與聲音的信號,還可以對這種信號進行修正與補充,完成畫面信號的隨意切換,同時順利實現有效全面的對各種傳輸信號的記載,能夠遠程操控前端設備,任意調整攝像組成里的各個設備的工作狀態。
(4)顯示組成:顯示組成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機的加強版,現在我們叫做監視器。由于廣播發射臺的特殊性,使用了畫面分割器,因此它的監控顯示器都會選用比較高端的大尺寸專用顯示器。
2 廣播發射臺監控系統被雷擊的主要原因
(1)直雷擊:指的是在有雷電活動的區域內,雷電直擊或者側擊在在戶外的攝像部分的主要組件上造成攝像部分的損壞;或者是雷電直擊或者側擊在假設在露天的傳輸部分的線路上造成電線電纜的損壞。
(2)感應雷擊:感應雷和直雷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并非是雷擊的直接作用于效果,而是指的雷擊在一定范圍內產生了電磁作用。感應雷的損壞威力雖然沒有直雷擊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頻頻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感應雷對戶外監控設備造成的安全隱患更為嚴重。感應雷分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兩種。1)靜電感應其實就是一種感應現象,廣播發射臺的所在地不可能是一片平地,當雷云與地面上較高的物體靠近時,這個較高的物體就可以感應到部分電荷,這種電荷是與雷云所含電荷相反的。這種感應電荷失去控制后就會以凸出物為出發點迅速的傳播出去。在廣播發射臺監控系統中,主要會體現在低空架設的信號管路上,能夠對監控設備造成很大程度的損壞了。2)電磁感應也是是一種感應現象,避雷針在有效區域內可以防止雷擊,但繞過避雷針的強大雷電流卻可以在避雷針區域生成巨大磁場,使發射臺周圍的含有金屬配件的設備感應出很高的電壓。這樣處于磁場作用下的監控設備仍然會受到干擾,嚴重的會產生損壞。
(3)雷電波:指的是傳輸部分中的各種線路在雷擊時會感應到雷電波,雷電波捕捉到能夠進入設備的載體,會迅速形成電位上的差異,監控設備承受不了這樣的電位差產生損壞。
3 廣播發射臺監控防雷措施
(1)攝像組成的防雷關鍵:避雷針的防護范圍應該有效的涵蓋住攝像頭,采取單獨支立的攝像機不要緊鄰避雷針進行架設,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3~4米為適宜。如果這種方法安裝存在困難,也可把防雷裝置安裝在攝像機支架上,但是下引線必須做出處理,需要鍍鋅鋼管。為防止電磁感應各種線速需外包金屬管材進行有效屏蔽。各種在外的線速需要家裝合適的避雷設備,云臺也應該如此,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雷電波的入侵。如攝像機采用的是單相電源的避雷器,那么就應該與變壓器串連在一起(并聯也可)。若總傳輸距離過大(大于15米),就應該選擇直流低壓避雷器進行連接。攝像部分的設備都應該接地,這樣更有利于防雷。
(2)傳輸組成的防雷關鍵:根據廣播發射臺監控系統是實際情況,我們可以考慮采取直接將傳輸部分線路掩埋于地下的方式進行防雷。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掩埋在地下的線路需要選擇帶有屏蔽層的線纜或者為線纜選擇為線纜穿一件鋼管外衣,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靜電反應與電磁反應。
(3)控制組成的防雷關鍵:因控制部分與顯示部分均為室內部分,故這部分的防雷措施可歸納在一起。首先監控室是必須安裝避雷針的,防止直雷擊;其次是進入監控室的各種傳輸線應有接地裝置;然后是防止電位差,將監控室內的一級主線與監控室所在建筑的防雷設施連接在一起避免產生電位差。監控室內的設備電源上可以安裝三級避雷裝置。在各種傳輸線進入主體控制設備前應安裝避雷保護器;最后就是接地問題,如果是整體接地,電阻需小于1Ω,專用接地,電阻需小于4Ω 。
4 結語
科技發展的內容里也包含了防雷設備的發展,有雷擊風險的區域都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防雷措施。從安裝廣播發射臺監控設備伊始,就應該制定詳細的防雷計劃與預案,在實際造作中更要謹小慎微的做好每一個安裝步驟,只有這樣,我們的廣播發射臺監控措施才能良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鄭云玲撰寫的論文.《 高山廣播電視臺的防雷設計方案分析》[J].《科技咨詢》,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