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0 14:45: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德育管理

篇(1)

經驗的束縛中職德育團隊的工作常被經驗左右,團隊中的部分成員不思進取,自己面對的對象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去研究、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德育團隊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來解決眼前的問題。長此下去,中職德育管理模式很難得到發展。

德育管理忽視了整體性提出“全員德育”的口號十分具有先進性,是基于生命的系統完整性角度總結出來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大打折扣。在德育團隊管理中有黨、政、工、團等部門,其實到實施著力點上時,卻誰也用不上力,徒有虛名。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不能解決好其中各種因素的互動關系,只是等到結果不符合目標時,再去尋找管理模式的癥結,沒有整體推進的概念。

改進中職德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有學校提出構建就業導向的德育管理體系,是德育管理發展的必然,也是適應外在的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浙江省奉化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在辦學的過程中就樹立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為中心,注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理念,并積極開拓創新,努力追求教育改革的最新創意,探索適應職校特點的德育管理體系。

很多學校的經驗值得借鑒,對德育管理模式的不足,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團體學習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它是建立在發展“共同愿景”這一項的修煉上,它也建立在“自我超越”的思想上,因為有才能的團體是由有才能的個人組成的。但是只有共同愿景與才能還不夠,世界上不乏有才能之士組成的團體,其成員雖然暫時共有一個愿景,卻無法共同學習。因此建立好優質的管理模式并付諸實施,必須使管理的團隊共同學習,建立共同的愿景。物理學家鮑姆說團體學習要做到三點,即一是要學會深度會談,二是具有創新而又協調一致的行動,三是學習成員的角色和演練。中職德育管理的團隊要進行上述三個階段的學習和練習,才能使管理模式運行自如,達到預期的效果。

墻外的啟示古時候有一個服裝設計師,埋頭在自家的院子里擺弄來擺弄去,采用不同的面料和布料為自己設計了許多自認為極富有品味的服裝,殊不知,有一天當地的服飾促銷就在他的墻外舉行,人群擁擠得把他院子的墻擠倒了,他才豁然發現墻外的世界那么精彩。傳統的德育模式總是習慣于立足本地區、本民族和本國來考慮應該傳授哪些道德觀念和形成哪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隨著當代科技進步,現代通訊技術和交通設施的發展,地域的限制已逐漸消失,整個地球正日益成為一個村落,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聯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普遍,許多德育內容如誠實、正直、勤勞、守信等,都具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道德價值范圍的通約性,對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道德進步都有一定的啟迪和推動作用。當代德育模式正是適應這種趨勢,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穩定性,能適應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情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許多國家正在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原有的德育模式,以適應當代世界飛速發展變化的趨勢。中職德育更是如此,因主體的差異性、復雜性等因素變化,尤其需要中職德育走出去,與社區教育緊密融合,關著門搞德育管理不行,封閉式地實施中職層面的德育管理模式更是萬萬不行。

謀求點、線、面的結合中職德育管理模式最要講究的是個性化教育模式的建立,因材施教是教學上特別推崇的方法,在德育管理模式中也是如此。尋找到合適的教育點之后,根據其需求(社會、個人)形成一條循序漸進的教育鏈,可為學生發展奠定好基礎。最高的境界是建立一個穩定的德育管理體系。如某校建立了以全員、全程、全面育人為主要特征的大德育工作體系,包括學校、班級、個人、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德育網絡體系;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工作規范體系;以政治上引導、學習上輔導、生活上疏導、心理上開導、就業上指導為主要方式的行為服務體系;創建了知識傳授型、情感默化型、服務解困型、自我塑造型等德育工作新模式,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了心靈的凈化。

踐行維度的有效評估任何工作模式若是不能付諸于行動,都是無效的,只有不斷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其德育功能才會充分發揮出來。德育的踐行要以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實踐為主。引進有效評估的目的是讓第三方能有個正確的認識,體現德育踐行評估的客觀性。自律承諾會有意外的收獲,它就是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放在家庭、學校、班級及同學的監督和自我的約束之下,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學生在個人思考和聽取家長看法的基礎上提出具體標準,確定承諾內容。班委會在班主任指導下對全班學生提出的評價標準進行整合,制定班級《文明公約》。承諾結果由家長、教師和學生自己定期評價驗收。這些做法對學生在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建立健康正確的自我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以上一些對策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中職德育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6.

篇(2)

此外,優化集體內部的人際關系,在教師中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敬業愛生,加強師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增進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對促進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集體意識,培養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課外文化是指學生課外文化活動。如第二課堂活動、課間活動等等。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經濟促進了市場文化的發展,使社會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業的特征。千姿百態,復雜紛繁的社會文化對學生產生著廣泛而復雜的影響。因此,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吸收社會文化信息中積極有益的因素,充實校園文化的形式和內容,給校園文化注入時代色彩和生氣。在學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新問題,學校德育只能因勢利導,教會他們正確辨析社會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來,各級學校舉辦的“三百活動”,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和雙休日的喜好班,對增強學生辨別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培養學生廣泛喜好、喜好,提高學生對社會文化的熟悉水平有著十分重要功能。

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部分。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掘德育因素,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做學習的主人。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在于改善課堂文化的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時常提到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啟發引導,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方法,近年又推廣“樂學”經驗,歸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對象建立一種和諧的親密的友好合作關系。教師心中要有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減輕心理壓力,激發學習喜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做學習主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索精神。

改善課堂氣氛教師起著主導功能。老師在繼續和借鑒傳統的和國內外的有益的教學理論的基礎上,要勇于改革創新,適應時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師慣于堅持傳統觀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較遲緩,同學生的代溝比較深。在社會觀念、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的評價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氣力要大一點。

校園文化在德育中的滲透功能

學校的校園文化表現在學校校風和課外文化活動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校園德育氛圍對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風包含學校管理、師生精神狀態、行為作風、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等等。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結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學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時間生活在校園里,他們時刻受著學校各種紀律制度的約束,師生的言行,校園的一草一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和環境制約的功能。

這是因為校園和環境在德育中同時具有潛在性、滲透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最近的德育工作檢查中發現,各校都十分注重德育的經費投入,優化育人環境。我區規模最小的漁業小學,用于美化、綠化環境,建造宣傳欄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視校園美化、環境綠化,并按照上級要求,做到學校100米范圍內無營業性舞廳、電子游戲機室,無小攤販擺賣零食。注重管理學生的儀表、環境衛生。扎實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學生活動。

學生的課外活動是課堂以外的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它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部分。商品經濟社會中,社會文化形成新奇多樣,龍蛇混雜,對青少年兒童適宜和不適宜新問題,學校要通過自身的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適合少年兒童特征的內容和形式,充實發展校園文化,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課外文化環境,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黃岐中學組織歌詠隊、管弦樂隊,定期組織演唱會和音樂欣賞會活動。不少學校鼓勵學生文藝創作,投稿《黃岐文藝》,寫影評、社會調查報告,通過第二課堂活動,既充實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又給予學生健康的熏陶。全區培養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畫家、小書法家。1996年市藝術花會的各項文藝比賽,全部奪得了金獎。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了學校對少年兒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養朝氣蓬勃精神,增強了學生對社會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覺抵制社會各種丑惡現象的侵蝕。使他們能在復雜的社會中健康地成長。

建設校園文化要注重形成學校特色

校園文化是校園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它的功能在于德育滲透。

篇(3)

德育的實效性是指德育的實際效果。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是指學校的德育要求能內化為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的程度。學生思想品德是影響學校德育實效性的內在因素,學校德育管理是影響德育實效性的外在因素。學校德育管理包括德育目標、德育制度、教師德育素質、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的管理。本文擬從創新德育管理的視角,探討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的若干途徑。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

學校德育目標是學校德育實效性價值判斷的標準和依據,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有利于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學校德育目標的制定一是要使德育目標適應社會發展,符合社會生活要求。二是要使德育目標滿足學生品德健全發展的需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追求真、善、美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學生進取的動力,道德發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參與活動的基礎。學校的德育目標應該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德育目標,特別是德育行為目標的制定要廣泛地聽取學生的意見,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三是德育目標要與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學校德育目標標準既不能超出,也不能低于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目標要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內,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實現。只有這樣,德育目標才能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

二、創新德育管理制度

學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學校內部對德育管理行為的硬性規定,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的制度保障。多年來,學校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體性和全員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缺失。學校德育管理在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同時忽視了任課教師和其他教職工的德育管理行為和責任;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接納程度與學校德育目標的一致性:在重視制度鋼性的同時忽視了制度與人文關懷的結合。因此,不能充分調動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顯性的德育管理制度總是不能內化為師生潛在的道德意識,學校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收效甚微。因此,學校應明確規定教師和學生是德育工作的主體,規范德育管理,讓師生共同參與學校德育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不斷創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實效性。

(一)建立全員育人制度

學校全員育人制度就是明確全校教職工的德育工作職責,讓教職工主動參與學生管理。同時,制定教職工參與全員育人考核制度,對全員德育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將檢查情況列入學校年度考核范疇,以此形成學生管理全員化的良好氛圍。

(二)建立“三位一體”育人制度

學生的思想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綜合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學校不僅要有全員育人意識,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識,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德育資源育人。為此,學校應成立家長學校,建立“家校通”平臺,定期召開家長會,明確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長交流,任課教師適時和家長交流。學校要和執法部門合作,優化校園周圍環境。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資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三)堅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強化制度管理的同時,我們還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過程中實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關懷備至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受教育者,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用公正無私、勤懇敬業、嚴謹的工作作風去形成班級和年級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寬容、慈愛的胸懷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優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關心學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動態上關心學生,為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心目中可信、可親、可敬的人。對于違紀學生,我們要做到預防在前,懲戒在后,嚴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懲之有理、罰之有據,讓學生心服口服。同時在懲罰之后,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使學生在正視錯誤的同時又不失去進取的信心。

三、提高教師德育素質

教師的德育素質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觀念、心理狀態、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師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體,其自身德育素質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德育素質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提高政治素養

一個具有哲學素養的教師,如果他在教學中能經常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對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學校應關注教師的政治素養,以多種形式組織教師進行政治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

(二)轉變教育觀念

考試分數高的學生最受教師青睞,成績差的學生總是令教師頭痛,應試教育產生的這種學生觀在一些教師中根深蒂固。這種以成績論英雄的學生觀嚴重地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要使教師改變這種錯誤的、陳舊的學生觀,除教師自身加強現代教育理論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和學校要改變對教師教學效率和教學能力的評價方式,不能只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的主要指標。對教師自身而言,要樹立全員發展、全人發展的學生觀。教師對學困生要做到:感情投資多一點、學習指導多一點、鍛煉機會多一點、肯定表揚多一點。教師對學生個體的評價要全面,要從發展的視角看待每一個學生。

(三)調整教育心態

教師的教育心態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學校很多青年教師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在順境中成長,有強烈的自尊心,心比天高,做事急于求成,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們往往把因生活和工作中的不順產生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形成師生情感上的對立。為了防止將不良情緒帶進課堂,教師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進行必要的心理移情換位,做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平等相處。

(四)提高育德能力

教師的育德能力包括解學生、把握德育內容、靈活運用德育方法、心理輔導、后進生轉化、德育環境創設、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師育德能力的提高一是靠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實踐。二是要有計劃地進行專項培訓。三是傳、幫、帶。一些學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間進行師徒結對,簽定師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師育德能力的一項有效措施。

(五)增強人格魅力

如何培養教師的人格魅力?從教師個人角度來看,首先要加強自身修養。教師不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還要有得體的言談舉止。因此教師應選擇健康的人格理想作為發展價值的參照系,從點滴人手,自覺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不斷完善自己。其次要豐富文化底蘊,強化教師人格根基。教師必須不斷潛心學習,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不斷地提高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教師的知識愈豐富,其個人對知識、科學、生活的態度就愈鮮明,學生就會從教師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教師追求知識的精神就會內化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再次,教師要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納他人,以誠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揚長避短,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要熱愛教育工作,為提高工作質量不斷提高自己;要期望適度,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要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從學校方面看,學校應該創造一個健康的校園環境,為教師個體人格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例如,在政治學習中引導教師處理好職業與事業的關系,緩解個體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建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發展,等等,這些舉措都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使之形成令學生欽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響、陶冶學生。

四、創新德育工作內容

中學德育工作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倫理道德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組織具體的德育內容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德育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加強德育內容的針對性,要直面社會現實,嚴防德育內容的空洞性和單調性,開展一些能感動學生心靈的活動,實現德育認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為的統一,保證德育內容的實效性。例如,我們可以用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模范英雄的感人事跡來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可以請人們公認的道德模范來校做專題報告,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可以聘請公安部門的領導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教育;可以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五、創新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方法是德育內容產生教育影響的手段,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必要條件,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以往德育工作方法單調、形式化比較突出,特別是德育過程沒有遵循生活化原則,德育實踐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脫節,制約了德育實效性的提高。因此,學校德育實踐應在遵循生活化原則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德育資源,做到課堂滲透有新意、課外活動有新路,關注學生真實全面的學校生活,充分利用德育機會,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

(一)創新班團活動

改變傳統的班團活動課,使之不再只是班主任訓話和班級工作安排課。讓班團活動課成為學生辯論、演講、研討、交流的場所,一課一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通過充滿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動,叩擊學生心靈,激勵其奮發向上。

(二)創新德育活動

學校德育活動是學校德育實踐的重要內容。為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學校應結合學校實際設計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體現時代特征的德育活動,組織全校學生參加。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愛心積累活動,讓學生以班為單位收集校園內的各種垃圾,交學生會統一組織出售,將所得款項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就是一種富有創意的德育活動。

(三)開設校外德育課堂

篇(4)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30-02

越來越多的學校實行德育量化評分的管理??梢哉f,量化管理在班級管理上有一定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班主任的管理難度,提高了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的自覺性,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目的的思考:德育量化管理培養了學生什么?

量化管理的實質是以扣分為主要手段,來達到對學生行為進行調控的目的。[1]我們會發現,在量化管理的初期,效果很明顯,但久而久之,量化管理不那么有效了。

(一)量化管理會使學生失去內在動機

在德育量化政策的引導下,學生在一定時期內會表現出符合要求的行為,而行為的內在動機往往被忽略,或者說行為發生的理由逐漸被外在分數所解釋。在長期強調量化分數的影響下,學生基于一定認識基礎上的、發自內心的自覺行動越來越少,學生行為最終完全由外在動機――贏得分數而控制,行為調控停留在他律水平,無法轉化為自覺的內在行為。這常常表現為:在有些活動的進行中如果打分結束,學生就會失去動力,不再認真地進行該項活動。如在做眼保健操時,打分人員剛走,就有學生不做了。量化分數最終削弱學生從事該活動的內部動機,離開了量化環境,他們的德育行為就失去了動力。這實際上遠離了德育考核的初衷。

(二)量化管理會導致學生的功利主義思想

因為德育量化的分數代表著榮譽、獎勵,造成了很多學生不是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為了分數背后的利益而做事。所以,有些班級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就不足為怪了:在參與活動或做好事之前都要問一句“有沒有加分”,如果有加分就去做,沒有加分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以至于有些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用加德育分進行激勵動員。在統計德育分數時,學生對加分非常關注,分分計較,一旦扣分就很不情愿,甚至與負責打分的班委發生矛盾。更有甚者,為了加更多的德育分數,有的學生弄虛作假,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

二、過程的思考:德育量化操作合理嗎?

在班級量化管理過程中,兩個環節尤其重要:一是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科學,二是量化操作過程必須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得出可靠的數據。[2]任何制度在具體操作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公正性除了制度本身的因素外,關鍵的是制度執行者的素質。量化考核中數據的收集工作實際是下放給了班上的部分學生,主要是班委,他們因此得到了“特權”。操作的人為主觀因素較多,操作不規范,很容易導致結果的不真實、不公平,出現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問題。在德育分數的評分中,那些秉公辦事、認真負責的班委往往會得罪一批同學,在投票選舉評優中總是落后于那些“好好先生”,嚴重挫傷了班委的積極性和學生之間的合理競爭。

三、結果的思考:德育量化分數代表什么?

(一)德育量化分數真正能代表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的高低嗎?

實質上,真正的內在道德品質是無法量化的。我們的德育管理細則不少條款根本就和學生的道德表現無關。這種簡單化、模式化的德育量化機制用分數來量化各種不同性質的行為,行為動機、意圖等內在因素統統忽略,實際上無法衡量出那些真正具有內在道德品質的人。德育量化管理的具體操作是對學生的一些可觀測的、可操作的外在行為列出一個標準或框架,再人為地把各種行為賦予一定的分值,根據學生的相關表現加分扣分,如遲到扣3分,參與活動加3分,考試作弊扣10分等,從而得出一個分數。而參與活動加分可以抵消遲到扣分,分值結果表現為0,這種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評價有意義嗎?在分值上表現一樣的行為具有同樣的價值嗎?這種分值轉換機制合理嗎?單一的量化分數并不能表明學生的道德素質的高低,60分和90分差別似乎很大,但很可能90分的獲得者只是循規蹈矩的服從管理的“乖乖生”。這和我們提倡的個性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目標相違背。

(二)德育量化分數能代表班主任的工作成效嗎?

學校也常常將各班級的德育量化分數作為考核班主任工作成績、班主任評優的主要依據。德育分數高就代表優秀班集體、優秀班主任。德育量化管理只是集中在外在的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上,這實際上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不能涵蓋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生活上的關心照顧如何去量化?這實質上是將復雜的班級管理簡單化,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量化分數的強調使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偏移,班級管理停留在瑣碎的行為規范的低級層次上,嚴重扼殺了教師工作的專業性、創造性。

德育量化管理是一種新的嘗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不能迷信德育量化管理的功效,應該面對問題、積極應對。首先,應根據需要不斷修訂量化考核標準,使之趨于合理,嚴格監督管理分數的收集和統計,對于弄虛作假打分的學生要批評教育甚至更換。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德育分數,一方面不能過分看重,過分追求結果和形式;另一方面避免過于漠視,完全貶低德育分數的意義。最后,最重要的一點是,班主任在量化管理的同時不能忘記人文關懷、情感管理,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將學生從“他律”引向“自律”。總之,班級量化管理不是“萬金油”,它只是班級管理的輔助和補充,在實踐中一定要正確認識和操作,多點冷靜和思考。

篇(5)

事實上,對于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探討,已不是什么新課題,許多人在這方面已有過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諸多的結論,如美育具有輔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是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徑等等。遺憾的是:往往只是在談到美育時,人們才想起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在談到德育時,我們又很容易忘記美育也具有德育功能。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們是從美育的角度去談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而不從德育的角度去談美育的德育功能,美育的獨立地位就很難得到保證,以致它只能被看成是德育的附庸而受到輕視,這樣,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無從實現了。我們認為:孤立地談德育,孤立地談美育的德育功能,而不考慮德育與美育二者的關系,德育難以收到好的效果,美育的德育功能也難以實現。為此,筆者提出“德美并重”的觀點,并認為這將是一條解決德育低效問題的有效途徑。

篇(6)

素質教育匯集了中外先進教育的優點,順乎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素質教育顧名思義,應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或者說指教育者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簡單地說,素質教育的中心就是“兩全”,即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主動發展。同志說過:“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和歸宿。素質教育要求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然而,創設學生主動發展的氛圍是什么?無疑是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目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已成共識,但在德育方面,學生作為主體的存在仍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注重學生作為主體的人的基本素質的提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學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挑戰。比如學校外部環境的變化、科技創新與電腦網絡的普及、教育自身的變革等等。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我們認為應更新教育觀念。更新觀念重點體現在一個重視、兩個克服上,即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義傾向;更新人才觀念,克服用一個模式培養人才的傾向。必須樹立為受教育者今后的終生學習打好基礎的觀念,樹立為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觀念,按李嵐清同志提出的“六個學會”教育、培養、訓練學生,即教育、培養、訓練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和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因此,學校必須提高認識,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應以管理育人為目的,以學生為德育主體,充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校德育管理實效。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應相信學生是發展的主體

(一)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學校德育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發展的主體,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將各方面的教育內化為學生發展的自覺需要;承認學生的差異,通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首先,落實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單向灌輸向平等交流轉變,落實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師與學生教育觀的轉變。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提高。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取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這樣的德育觀為指導,學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方法??傮w特征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雙方積極性,以情感為紐帶,通過雙向互動,實現道德的共同進步。其次,落實德育實踐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脫離實踐,學生的道德需要就會枯竭。

(二)把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道德品質的形成規律是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共同組成。即認識是基礎,是對品德內容的"知與不知"的環節。情感和意志是關鍵,是品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橋梁,學生對品德內容理解之后才能升華為品德情感,是對品德要求“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理解問題;具有了品德情感,并在日常中不斷實踐品德要求,堅持磨練,這就體現品德意志。行為是目的,是道德品質的落腳點,學生在認識與理解品德要求之后,通過堅持實踐,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這樣才能形成品德行為。道德認識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認識的形成包括道德觀念、原則、信念和觀點的形成,以及運用這些觀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對人對事做出是非、好壞、善惡的道德判斷。道德認識的掌握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我們要根據道德知識與道德評價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例如:給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的機會;結合實例形象地進行榜樣教育;促進學生道德觀念的發展等等。而道德觀念的發展,正是主體對善惡、良心、榮譽、正直等道德規范的認識的變化。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動力和催化劑。學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教育工作者熱情、積極地予以引導和培養。一是豐富學生有關的道德觀念。教師可以通過言語啟發刺激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的領會道德要求的同時,伴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體驗。二是充分發揮優秀文藝作品與具體生動事例的感染作用。三是要注意闡明道德要求的概念與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理論水平。四是注意學生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學生在具有了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條件下,是否會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往往取決于道德意志。例如,認識到拿別人東西不對,也感到羞愧,但還是出現了偷盜行為,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現。因此,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堅強道德意志培養,使之能抵御各種誘惑,能克服困難,堅定道德目標,堅持道德行為,最終達到目標。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

三、尊重學生個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措施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管理,是尊重學生個體實際的重要體現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的手段和途徑,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通常的學校德育工作中,重視教師居于重心地位,重于德育教師隊伍的建設,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忽視德育學生隊伍的培養。比如,學校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管理模式,在開展德育管理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德育管理隊伍的作用,實行學生自我管理,必須通過學生德育管理隊伍的組織,落實他們的職、權、責。對他們要鼓勵、支持、幫助、信任、放手。只有重要復雜的事件,學生處理確有困難時,老師才出面處理。任何時候不拆臺、不阻礙。這樣才能創造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呈多樣化、復雜化。不深入學生群體之中調查,難以了解其動態。學生的心態、想法、秘密等,只有學生才能更了解。因此,作為學生去扮演管理者和監督者,學校德育管理更廣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實效。本人曾對在校30名學生做過“是否接受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管理模式”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管理模式是否使管理更廣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實效”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85%以上持肯定的態度。

(二)制定德育管理措施,要體現實效性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所處的地位具有兩重性,學生既為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學校在德育目標、任務和內容的制定時,既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要求,又要遵循學生思想形成的規律,符合學生個體的年齡、學識、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點。防止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同時,學校又要注意做好規劃、組織、督促和指導等工作。例如,根據《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細則和國民公德與行為規范的要求,強調學生的品德能力的形成。我校從重視學生德育主體的角度,制定了以“爭當文明學生,爭創文明班”為主線的德育管理網絡?!拔拿鲗W生”的要求是:學生做到文明有禮、團結友愛、愛班愛校、尊敬師長、勤學守紀?!拔拿靼唷钡臉藴适且援斣掳嗉壢粘P袨橐幏对u比得分平均每天達95分以上。文明班額不封頂,以激勵學生人人為班出力,自覺為班添光彩的思想意識和積極性,使學生從實際行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意志。整個德育管理體系充分體現實效性,為發展學生德育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有力地創設了良好的校風。

(三)班級管理既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又要創新在班級管理上,我們鼓勵班主任改進傳統的管理模式,即克服只有集體而沒有個人的觀點、只靠幾個忠實聽話的班干部監控的方法、學生的優劣取決于是否聽話及“執行命令”的快速和準確程度的評價等。應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我管理和主動發展,不斷創新班級管理。我校要求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貫徹好以下幾點。第一,在教育目標上,培養一個好的班集體,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權利,共同參與班級的管理,允許學生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尊重差異的存在。創設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圍,把班級管理的自逐漸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逐步會管理和自我管理。第二,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行大家輪流當班干部,或民主選拔班干部,優者留任的方法,給每一個學生以表現的機會,人人都當班級主人,個個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第三,在教育評價上,應認為學生個個有特長,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要求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天天有進步,期期有發展,而不一味與他人作橫向比較。

四、確立以學生為德育主體的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以“德育主人”活動形式,確立以學生為德育主體的觀念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在德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主體的存在,注意發揮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道德進步的“閃光點”,充分體現學生德育主體性,調動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開展教育與自我教育,管理與自我管理等活動,引導青少年一代健康地成長。我校在開展“爭當文明學生,爭創文明班”的德育實施中,主要以“德育主人”活動形式去實現。堅持以學生為德育主體,發揮其主體作用,學校德育領導小組負責調控、督促、引導學校學生德育管理隊伍參與學校日常管理。學校學生德育管理隊伍主要由晨檢值日生、集會兩操升旗評分員、禮儀天使、課間紀律評分員、清潔衛生小衛士、校外監督小組組成。學生德育管理隊伍的建立取消以往由班主任推薦學校委任的做法,而是在學校考察后形成較為固定的少數骨干之外,采取以人人輪流參加學校德育事務管理為原則,發動全體學生自愿報名參與。通過“德育主人”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管理與自我管理能力;通過管理與自我管理提高受教育的力度,擴大德育的影響力;讓學生扮演德育主人公角色,創造學生主動發展的機會,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二)培養學生德育管理隊伍應形成有效機制要培養學生德育管理隊伍,教師要起主導作用,要注意對學生的培訓,在培訓中必須使學生明確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學生德育管理隊伍立足做好每天的常規管理,堅持天天檢查、記錄,每周小結公布,每月總評表彰,期末評優,進行量化考核。德育領導小組做好三點工作: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任務和意義,教育學生要管理好他人必須自我管理好,樹立“我是學校主人”的光榮感。二是做好對學生德育管理隊伍的培訓,并指導和支持工作,使學生明白具體做法,并且敢干實干。三是不斷總結分析,注意表彰先進,形成激勵機制。

篇(7)

一、建全德育管理機制,創設德育教育氛圍

幼兒園德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要把德育工作抓好、抓實。首先應重視和加強全程德育管理,建立全員,全方位科學育人的教育機制;其次,要編織一個德育網絡,把幼兒園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部門都有機地聯結起來,從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緊緊抓住“養成教育”這個中心,制定出貼近幼兒實際的管理措施和評價體系,將幼兒園德育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園風、園紀、園貌以及保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營造出“德育無小事,事事有人管,各盡所能,自主參與”的教育氛圍。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確立德育教育的內容

教育工作是一種育人的工作,而育人質量的高低,決定于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德是教育之魂。教師是幼兒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備受幼兒的關注,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幼兒。而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風貌是構成社會風氣和社會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教師本身的品質是養成幼兒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品質優良的教師才能培養優良品德的人才。師德修養是教師在心靈深處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爭,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過程。師德修養水準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內心信念和道德意志。教師道德行為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年幼時代,而且影響他的一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和未來。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堅持教育創新,不斷更新觀念,加強師德修養,完善自我!

三、明確責任,更新觀念,突出德育特色活動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了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園引入“津心的心本課程”—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特色活動的載體,結合“心本課程”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如:組織“能干寶寶”的勞動活動,幫助幼兒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組織“奪冠”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勇敢精神和協作能力;開展系列活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責任心、上進心、愛心、誠心。

四、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中

我園的德育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對幼兒德育工作的認識,逐步掌握幼兒品德心理構成要素的年齡特點,讓德育教育滲透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

幼兒美好的心靈、優良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節課、一個活動就能見效的,它要靠有計劃、有目的、有系列的“顯性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德育自然靈活地滲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幼兒在具體的行為中,逐漸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為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如“各種節日、紀念日”都是寶貴的幼兒德育教育資源,充分開發節日的教育資源,適時地利用節日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走進節日,走進生活化的學習。如在“三·八”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愛奶奶的教育;如在玩高蹺、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自由活動時,幼兒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兒就會自然流露出“愛心”去幫助他,使幼兒在愉快、形象的游戲中接受了德育教育。

五、家庭、社區、幼兒園三位一體,形成德育教育合力網絡

篇(8)

華東師大二附中學生群體客觀上是一群資優學生,是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學校致力于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的愛國主義情懷,使他們具備基于科學認識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競爭基礎上的團隊合作精神,富有激情而又持續穩定的心理品質,以及較強的民主與法制意識。圍繞這些德育目標,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學校重點在“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發展”上下功夫。例如,學校在貫徹落實“兩綱”教育中,鼓勵各科教師在教學中嘗試運用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加大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力度。與此同時,鼓勵全體學生走出課堂積極投入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教育自己,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學生自主研討的方式制定并形成華東師大二附中學生形象、日常行為規范、班團隊活動、學生社會實踐、以及學生干部測評等各種自主評價制度,并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不斷完善了評價機制。注重在各項重大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二、探索“六個百分百”模式

“六個百分百育人模式”是華東師大二附中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引領下,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人才”,在長期的育人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六個百分百”為載體的育人系統。所謂“六個百分百”就是指所有的二附中學生高中在學三年必須做好六件事:

第一,百分百的學生做100課時的志愿者。即,學生在校三年期間,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做100課時的志愿者。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的國家意識以及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增強其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奉獻他人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百分百的學生參與小課題研究。全體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參加小課題研究,培養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參與研究、親歷研究過程中,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奠基。

第三,百分百的學生選修校本課程。通過選修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寬廣扎實的基礎和多元發展的能力,同時賦予學生課程自主選擇學習權,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

第四,百分百的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全體學生至少要參加一個以上的社團,推動學生自主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豐富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第五,百分百的學生完成100個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在科學探究實踐中印證和探求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第六,百分百的學生學會游泳。通過學生的游泳鍛煉,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磨練承受挫折和戰勝困難的頑強意志,塑造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傲鶄€百分百”的育人實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創新騰飛的重要平臺。

三、采用以德育研究引領德育創新的策略

學校德育是世界性難題,傳統的學校德育工作在現代社會遇到了挑戰。學校堅持以德育科研引領德育創新,在以下三個方面做了研究和嘗試。

1.堅持“學科德育”的實踐研究,有效落實“兩綱”教育。新時期我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面臨著諸多新挑戰與新問題,學校德育必須與時展和社會生活結合,必須與師生的日常行為結合。學校致力于一種“無痕”的德育,尤其注重在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即“學科德育”。學校的做法是建立課題,以課題研究的方式推進學科德育;循序漸進,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落實學科德育;營造氛圍,以交流研究的方式加強學科德育。

2.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德育課程系統,適合并滿足學生需要。學校德行教育是與學校學科教育并駕齊驅的兩大任務,也是培養未來一代合乎社會要求人才的兩大驅動引擎。針對學校德育工作或活動中一直存在的、迄今為止尚未找到較為理想的解決之道的“老”問題,如隨意性、零散性、灌輸性、時效性等,在學校德育的生活化、體驗化、參與化等基礎上,可以借鑒學科教育的有序性、有效性特色即課程化。這樣既能保持德行教育之長,又能汲取學科教育之長,兩“長”并舉,實現全體教師參與德行教育的可能性、學校德行教育活動的科學性,為最終解決德行教育的有效性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發動全體教師,共設計了41門學校德育課程,4門年級德育課程,30門班級德育課程。在開設這些課程的過程中,老師們還進行了課例的研究,收入《學校德育與德育課程化研究》一書中,由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

篇(9)

老師做好表率,以德育人

學生在學校所接觸的是同齡人與老師,而學生往往將老師作為自己的表率。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因此,老師要每時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教育學生時要以德服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向學生傳達好的品德。在老師嚴于律己的時候,學校也要通過對老師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來提高老師的素質,這樣,才能給學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制定獎勵制度,鼓勵學生

學校一方面要教育學生的品德,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關的鼓勵措施,使學生有動力、有激情向好的方面學習。這里的鼓勵措施針對的一方面是學生,一方面是班級。學校對于思想品德好、同時做過好人好事的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這種獎勵對于鼓舞身邊的同學是很有幫助的。此外,也要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獎勵制度。以班級為單位,可以在鼓勵學生品德進步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而集體榮譽感也是德育工作中所要培養的。所以,制定以學生與以班級為單位的獎勵制度是十分可行有效的。

結合學生家庭,共同教育

篇(10)

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人們逐步把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目光聚焦在德育管理上。由我主編的《德育哲學研究叢書》現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陸續出版,《德育管理論》是其中的一部?!兜掠芾碚摗肥俏抑笇У牟┦垦芯可w志軍教授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德育管理始終是德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德育管理問題,雖有少量著述發表,但隨著近些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前后人類世界的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深刻變動,加強系統研究和創新性開拓,仍屬一個重要的前沿性迫切性課題。在我看來,德育中的“管理”乃至一切合理性管理,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規范或者說是某種社會共同體性規范,它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意義。因為它總要現實地或潛在地告訴人們,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怎樣做是合理的、怎樣做是不合理的,因而總是蘊涵著人的價值觀導向和思想道德追求。好的管理,一定會使人習慣養成好的德行。單就德育管理而言,它“根據一定的德育目標,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種德育要素”(參閱魯杰、王逢賢《德育新論》),在這里,重要的還不在于發揮管理的約束功能和懲戒作用,而是通過管理,自覺規范、組織德育活動,不斷提升德育工作的有序性、制度化、組織化的程度,使之成為德育長效機制的根本保證。實踐表明,只有把廣大德育工作者組織好、調動好,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只有把“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與“科學規范的嚴格管理”結合起來,做到“愛”與“嚴”、自律和他律、激勵與約束的統一,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加強德育的整體規劃、科學管理,才能增強德育的整體實力和有效性??梢哉f,趙志軍教授創作《德育管理論》,在很大意義上就是力圖解決這一重要課題。

作者認為,加強德育管理研究是實現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時俱進的需要。時代的發展決定了管理思想的發展變化。從國際上看,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日趨發展,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爭奪青年一代的斗爭更加尖銳復雜,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巨大沖擊;從國內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學生面臨著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的很大考驗;從教育自身來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人,學校德育工作在目標、任務、途徑等方面必然要做出深刻變革。新的形勢下,德育工作究竟應該怎樣加強和改進?這是德育管理研究需要回答的課題。德育的社會條件變化要求德育管理思想、德育管理理論隨之發展。

《德育管理論》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回答了德育管理是什么的問題。作者綜合哲學和管理學兩個研究視角,從德育資源的有限性與德育任務的艱巨性的矛盾運動中揭示德育管理的本質,揭示了德育管理的六條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德育管理的價值以及德育管理的思想先導原理、系統原理、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從而進一步回答了德育管理是什么的問題。

作者論述了德育管理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堅持哪些原則才能使德育管理更有效的新觀點,主張不能把一般管理原則簡單套用到德育管理上。根據德育管理的本質和基本原理以及國家對德育的要求,結合德育的現實狀況提出了堅持科學的德育發展觀,即堅持德育為先原則、堅持德育目標的合理性原則、堅持德育的多管齊下原則和堅持德育工作有效性原則。 作者認為,德育管理包含許多環節,如調研、預測、決策、計劃、執行、組織、指揮、協調、監督、檢查、激勵、教育、評價、總結等等。他將德育管理內容系統歸結為五個重要方面,闡述了德育目標管理,德育計劃管理,德育組織管理,德育隊伍管理,德育過程管理的內涵、作用和方法,探索性地構建了德育管理內容體系。同時,從德育組織管理的角度對“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的高校德育領導體制、做了深人分析,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領導體制的意見。

在德育管理機制的構建上,作者認為,德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不管而管、自然而然、無為而治。為此,他提出要搭建定向驅動、自動調控、長效運行的德育管理新機制,并充分闡述了德育管理導向機制、德育管理激勵機制、德育管理協調機制、德育管理約束機制的內涵及其構成,旨在聯接德育管理主體、德育管理客體、德育管理目的、德育管理環境和德育管理信息等五個要素,使其構成有機整體向著實現德育管理目標的方向運行,促進學校德育協調、有效和可持續地發展。

為了幫助人們提高德育管理的績效,作者闡述了德育管理的主要技術。主張管理是實踐的哲學,德育管理技術是德育管理體系中實用性最強、最貼近實際、對管理效果影響最直接的要素,也是德育管理研究最欠缺的問題。認為德育管理最需要提高四項技術:德育管理者自我提高的技術,德育人員甄選及任用的技術,德育管理中的溝通技術,德育管理中的授權技術。對每項技術作了細致、具體的闡述,以作為德育管理研究的落腳點,為提高德育管理的實踐水平、增強德育管理的實效性提供技術支持。

上一篇: 證婚人發言稿 下一篇: 市政監理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 亚洲日韩少妇一区 | 欧美成αⅴ人在线观看 | 日韩AV变态在线观看 | 日本a级综合久久a | 偷偷碰偷偷鲁免费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