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44: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考地理知識考試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1河流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從區域圖、等高線圖、氣候資料統計圖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綜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解決問題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 補給、氣候 流域內水庫、湖泊的調蓄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
(2)以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夏季徑流量大)
(3)有冬季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東北地區的河流
(4)墨累—達令:上游流經亞熱帶濕潤氣候——;夏汛;下游流經地中海式氣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補給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 植被土質 氣候 流速(流水強度) 經濟活動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尤其是上游山區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例如:珠江,東北地區的河流。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沖刷嚴重,含沙量大。
④結冰期有無或長短(最冷月月均溫),從緯度位置、氣候分析
例:東北――緯度高,中緯度,寒溫帶,秦淮以北――位于暖溫帶,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經亞熱帶,冬季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無冰期
⑤水能蘊藏量(由流域內的地形、氣候特征決定)
⑤ 流速:從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區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橫剖面而言,河底與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變大后變小,最大流速出現在水深1/10至3/10處。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與流向皆發生突變,導致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一側坡度平緩。
東北地區的河流,包括黑龍江、嫩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溫帶,有春汛和夏汛兩個汛期,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華北地區的河流,包括海河、黃河以及淮河北側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節變化明顯,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經地區植被覆蓋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結冰;
西北地區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與氣溫密切相關,水量小且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水位高,冬季斷流,含沙量小,冬季結冰;
橫斷山區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結冰;
華南地區的河流,包括淮河南側支流,長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臺灣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處熱帶、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較早且時間較長(5~6月受梅雨影響,7~8月受臺風影響),但江淮地區有夏旱,南嶺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及季節變化(年內變化)而言,我國季風區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都較大,而且自南向北隨緯度增高河流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越來越大,非季風區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小而季節變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與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關系較為密切,對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結合區域圖和等高線地形圖進行,常涉及流域內人口、聚落的分布,工業、農業、港口的區位分析等。在高考中還常出現以河流為背景,綜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試題。
①河流長度、流向 受 地勢 的影響 海陸輪廓、地形、面積
②流域面積 海陸輪廓、地形
③支流數量及其形態 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狀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組成的形態特征,主要有扇形狀、樹枝狀、向心狀、梳狀和羽狀。(1)影響水系形態的主導因素:地貌
黃土高原河網密度、樹枝狀水系與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
橫斷山區南北狀排列河流與平行狀山脈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平行水系與冰川侵蝕地貌
(2)水系與自然災害
扇形水系:水流匯集、易成洪澇
正常年份:可錯開洪峰
異常年份:同時到達,易成洪峰
南北對稱狀水系(長江)
東西對稱水系(黃河中游):易成洪澇
扇形水系 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匯合,并經由同一條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莖與柄,樹枝狀水系 長江支流眾多,其與干流組成的形狀像樹干與枝丫
向心狀水系 亞馬孫河,剛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勢高,支流從四周向中心匯聚
梳狀水系 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幾乎都與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狀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兩側對稱分布,形似羽毛
屬于扇形水系、向心狀水系、梳狀水系和羽狀水系的河流,若雨季來臨,支流同時來水,干流在短期內不能有效泄洪,易導致洪澇災害
④ 河網密度 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總長度與流域面積的比值,即單位面積上的河流長度,它可以說明水系發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峽谷分布
⑥ 河道的寬窄、彎曲、深淺。河流的彎曲系數是指某河段的實際長度與該河段直線長度的比值,彎曲系數越大,表明河道彎曲程度越大,對航運和排洪不利。
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2河流補給類型
我國河流五種補給形式的比較
河流的開發利用
開發方向:防洪、航運、灌溉、養殖、發電、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運價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緩
氣候:降水多而均勻,流量大,汛期長(水深)、流量平穩、含沙量少(少淤)、無冰期(通航時間長)
河道:干流長寬深、、支流多,水網密集,通航里程長、河海聯運
2、人為因素------資源、人口、城市密集、經濟發達、運輸量大,河流流向與貨物流向一致(俄羅斯不一致)、多種運輸方式聯運、水運優勢
世界上航運價值大的河流:長江、萊茵河、伏爾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運價值不大的河流:亞馬孫河、剛果河、北亞三河、雅魯藏布江
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穩2)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均勻,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小3)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4)運河溝通天然水系,形成發達的運輸網
我國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運發達的原因有:
(1)流經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寬,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網密,深入廣大農村
(4)河水不結冰,四季可通航(5)農村經濟較發達,貨運量也大
11、閱讀下列材料和圖回答問題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國內河運輸的主動脈,沿線的石化、冶金、汽車等原材料運輸對水運依賴程度高達80%。近20年來,隨著中部經濟與東部經濟差距的拉大,長江河道治理和基礎條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運輸能力仍有70%未能發揮,和歐洲的萊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運量僅為后者的20%。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較低。
(1)對比萊茵河,說明長江航運能力低于萊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氣候原因: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流量變化大;
萊茵河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氣候,全年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流量變化小。
地形因素:長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運;萊茵河流經地區大部分河段地勢低平,水流平穩
補充:亞馬孫河比萊茵河的航運價值低的原因?
萊茵河沿岸工農業發達對航運的需求大;而亞馬孫河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工農業不發達,對航運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開發:
1、水能開發條件
水能開發的社會經濟條件:
(2)三峽與虎跳峽為什么都水能資源豐富?可是為什么首先建設三峽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勢階梯的交替處,落差大;都在長江干流上,徑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峽地質復雜,在板塊交界處;三峽地質條件穩定,花崗巖堅固。
社會經濟原因:虎跳峽處于西南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電力市場小(距離華中華東遠)
水電開發需收集的資料
水電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三)水資源利用――跨流域調水
1、中國―南水北調
2、澳大利亞―東水西調
3、東北―北水南調(嫩江遼河)
4、巴基斯坦―西水東調(印度河塔爾沙漠)
①概況:“南水北調”工程計劃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往華北和西北。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相互連接成“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
②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對比分析
③影響:可解決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有利于華北和西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河流與農業
1.灌溉水源
黃河: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青海東部的湟水谷地;黃河谷地
3。綠洲農業:西亞、北非、西北
(五)河流與城市
1、區位
①河運的起點、終點:贛州市
②河流交匯處:宜賓(岷江)、重慶(嘉陵江)、武漢
③河口:上海、廣州、倫敦、鹿特丹(萊茵河)、亞歷山大(尼羅河)
④ 河流曲流處或河心島(天然河面利安全防衛),如伯爾尼、巴黎;
⑤ 位于過河點位置(渡口),如倫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來水廠,下游――工業區,清潔水源――微電子
3.河流對城市的作用——供水,運輸,旅游
高中選考地理答題技巧一、選擇題答題技巧:
1、審題
很多同學答題的誤區是:做選擇題直接看選項,覺得只要看到“經濟條件”或者“市場廣闊”等,自己常見的一些詞就是正確答案。其實認真審題才是答題的前提和關鍵,只有正確地理解題意,把握命題的指向,答題才能提高準確率。
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明確中心詞,明確所要論述的對象是什么;其次是審條件限制詞,這類詞語往往是形容詞,如“直接”、“主要”、“自然條件”等,從而確定答題范圍,羅列答案要點;最后結合四個選項,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個選項。
2、看圖
近幾年的選考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這次選考,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學選考分離考試。選擇題難度增加,相比較全國卷題目數量增多,這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難度上,都對參加考試的考生有一定考驗。
因此,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要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將題目信息和我們日常所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3.注意聯系
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尤其我們浙江省的選考,很貼近教材。因此,在答題時應該回歸教材,進行知識的聯想、遷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選擇出正確選項。
二、綜合論述題考試技巧
1、仔細審題。
從選考閱卷的反饋信息看,學生審題不仔細導致失分的現象非常嚴重。在急于答題的心理影響下,考生匆匆審題,結果答非所問,事倍功半。還有一部分學生,審題時漏掉重要信息,導致答案不全面,也會扣分。
2、知識聯系。
很多學生進入選考考場后,答題緊張,審題很仔細的情況下,答題往往局限于題目信息,沒有聯系我們日常學習的課本內容,導致失分較多。所以課本的知識要做到爛熟于心,且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具體應用。
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學業水平測試,又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終結性考試。考試內容與2012年相比,在試題的整體設計上,有創新,有突破,實現了地理中考(學業考試)與時俱進的特點,命題者更注重三維目標的具體落實,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試題結構上,變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對世界地理知識的考察力度;在試題的難易程度上,立足基礎,突出能力,穩中有變,難易適中;在具體試題內容上,無論哪種題型中的試題,均不同于上一年,達到考題連續兩年內不重復,年年有變化的要求。由此可見,命題者是經過用心思考、細致準備和精心編制的。
本套試題立足新課程標準,遵循地理課程基本理念,強化了對地理讀圖、填圖能力和對地理知識學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測試可以準確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識運用水平,可以反映學生真實學業水平,實現了中考的選拔功能,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試卷考查了初中學生七年級、八年級兩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識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礎,知識面廣,有一定的探究性、靈活性和綜合性,起到了實施新課程的導向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也有利于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二、試題的特點
(一)考查地理基礎知識,難易適中。
本試卷為閉卷考試,時間為60分鐘,卷面滿分為100分。試卷中,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填圖題等題型,基本上都是分別按照七年上冊、七年下冊、八年上冊、八年下冊的先后順序設計和安排的。試題絕大部分是圍繞每冊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設計,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識,涵蓋了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主要內容,試題內容科學、準確,表述清晰無誤,沒有特別難和特別繁瑣的題,也沒有偏題和怪題。大多數試題既是主要的知識點,也是比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龍江東部地區中考地理考試說明》中關于易、中、難比例為80:15:5的說明。其中,比較難的試題有選擇題第5題,“關于地球五帶中,哪個溫度帶有極夜現象”,七年級上冊教材P12圖1.20中并沒有對此做出說明,只有在教師特別加以講解,學生通過自己理解的情況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帶和南寒帶,即選項“D寒帶”。選擇題第15題,“關于東南亞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答案應該是“A湄公河”。不過,教材中對此也沒有指出,沒有在正文中明確寫出來,學生只有在考前的學習中通過對七年級下冊教材P27圖7.18進行分析歸納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材料分析題第57題中的第(2)題,“關于霧霾天氣的成因”,須要學生根據所給材料和生活體驗進行總結和分析,屬于學以致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靈活性和綜合性。
(二)分值分配較為合理,突顯基礎。
在教材結構中,《地球和地圖》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章,突顯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識編排在七年級的上、下冊中,中國地理的知識則編排在八年級的上、下冊中。關于試卷中分值比重,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這個標準來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識點占試卷分值比重來分類,如下表:
材料分析題考查的是“中國地理”的內容,這從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兩部分內容,即七年級上下冊所占的分值為57分;“中國地理”的內容,即八年級上下冊所占的分值為38分;我省的鄉土地理知識占5分?;痉稀犊荚囌f明》中“地球和地圖約占10%;世界地理約占40%;中國地理約占45%;鄉土地理約占5%”的試題知識內容分布結構。試題能夠體現新課改的理念,注重檢測《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各種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實踐和熱點問題,充分利用了地圖語言來表現試題內容,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適當增加了試題的人文性和開放性,突顯地理學科的特色。
與2012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試題相比,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試題在知識內容分布及結構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側重于對七年級上下冊知識點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讀圖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學科的特點是以圖表為主要表述語言,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要通過讀圖和填圖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特別是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圖表的運用更是涉及面廣,適用性強。所以,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本套試卷中,第四大題共有6道填圖題(51~56),共37分,所占卷面總分的比重是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學生對地理圖表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四)試題設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本套試題在設計上十分注重“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并能把試題的設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既不顯得枯燥無味,又能體現地理學科的人文性特點。例如,選擇題第22題,“當校園中的五星紅旗飄向北方的時候,說明此時校園所在地的風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學生能否理解“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這一概念,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再如,讀圖分析題第51題“地球公轉示意圖”中的第(4)題“我們考試的時間是6月27日,此時地球運動到圖中的______兩點之間”,就屬于考查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設計。第55題“臺灣略圖”中的第(2)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圖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題“走進家鄉,了解家鄉”中的第(2)題“冬季的哈爾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素有‘______’城之稱”。這些都體現了本套地理試題與時俱進,注重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適當增加試題人文性,學以致用的特點。還有第57題,在這個材料分析題中,將2013年上半年以來對我國影響嚴重的霧霾天氣的話題,通過詳細真實的數據和背景資料表述出來,并通過“材料”的“提示”,讓學生找出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學生可以根據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車”,分析出“汽車尾氣”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業的檢查、嚴格監管工業企業煙塵排放”,得出“工業生產排放煙塵”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這一答案;根據材料中的“對主干道每天增加兩次灑水降塵”,得出“道路揚塵”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說,學生可以答出題目中要求的3個答案。當然,這3個答案也是靈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與材料相關,符合題意就可以。本題也是對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緊密聯系生活,與時俱進,學以致用。
(五)試題中的不足。
在試題內容比例的設計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在《考試說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圖的相關試題約占10%,而本套試題中,這部分內容占了8分,分別是第3、4、5和第51題,關于經緯線和地圖的試題則根本沒有,而經緯線和地圖的相關知識既是初中階段學習的重點內容,又是學習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礎。比如,關于某一點地理坐標的判定、某一點所在的半球位置、某兩點的相對方向、比例尺的相關計算等等,這些重要基礎知識點都應該在試題中有所體現。
在試題題目的表述上,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選擇題第21題,原題的表述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應該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雖然只是一字之別,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讀起來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確,況且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課文題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稱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則可稱為“北非”。
另外,填空題第46題,題目是“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是_____”,應該表述為“西北地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雖然只是增加了“主要”兩個字,卻可以突出表現西北地區多樣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個特征,即“干旱”。因為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為主以外,還有冬冷夏熱,氣溫年差大、氣溫日差大,風沙天氣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兩個字,試題的表意才更加明確,學生在解答時才更容易準確。
三、教學建議
針對2013年的中考地理試題的命題思路和試題特點,建議初中地理教師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視基礎知識教學,聯系生活實際。
在初中地理學業考試中,非常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和生活實際兩方面的考查,教師在教學中要介紹主要的、必備的地理知識點,同時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圖表分析能力,并將地理知識緊密聯系到生產和生活的實際中,為高中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重點培養圖表分析技能,加強填圖訓練。
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科特有的“語言”,對地理圖表的閱讀、分析和推理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徑。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題對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讀圖分析題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所以,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對重要地圖、圖表的閱讀和分析,通過地理圖表記憶地理知識,初步學會圖文互換,能夠準確、全面地“看出”圖表中顯性和隱性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綜合運用地圖的能力。
(三)復習時要有針對性,不搞題海戰術。
地理中考復習涉及內容多,初中兩個年級的4本教材都要兼顧,復習時不必面面俱到,教師要根據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計劃安排,力爭將課本內容變薄變少。在設計復習題時,切忌搞題海戰術,弄得師生都很疲憊。每個學校安排的地理課時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兩節課,為了有好的復習效果,教師要給學生“把好關”,提高課堂效率,最終決勝地理中考。
(四)考前讓學生留意與地理相關的新聞和時事熱點。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來越關注時事熱點,一般都體現在材料分析題中,如果教師在中考復習中能夠做好材料分析題答題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并預先對考前發生的與地理相關的時事熱點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可以將材料分析題這5分全部拿到。從2012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題來看,試題設計的是“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話題,并結合中國“綠色消費,你行動了嗎?”這一主題,倡導節約和環保,讓學生談一談對“綠色消費”的理解,設計公益廣告等等。在2013年龍東地區地理中考題中,則設計了關注“霧霾天氣”這一熱點話題,緊密聯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復習中,教師也要指導學生留意與地理相關的新聞和時事熱點,做到“心中有數”,并能產生“聯系”,早作準備。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具體實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階段一門新增的學科,具有抽象性、復雜性、系統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同時,初中地理知識體系龐大,涉及面比較廣泛,而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要求老師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所以,就需要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并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實施
要想實現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就需要增加課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傳授更多的地理知識,增加有效教學時間。
1.設置學習問題,實現課前導入
在開展新課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入本節課內容。初中地理老師應該以課本內容為核心,結合生活實際,提出與課本內容緊密相關的問題,使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便會對新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新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地球氣候帶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區同一時間的氣候有什么不一樣,然后再引入本節課內容,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
2.劃分學習小組,營造良好氛圍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時,可以根據教學需求科學采用小組學習法。地理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座位位置,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老師對各學習小組進行適當指導,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將自身觀點和看法分享給他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便會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進而能夠實現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我國的地理位置及特點時,學習小組成員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包括我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知識點等,然后將所有知識點整合之后進行系統學習。
3.更新教學觀念,科學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做好教學設計工作。地理教師應該對自身和學生進行重新定位,以學生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前,老師通過設置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中,老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有效溝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言機會,在每節課結束之后,老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在課后,老師應該讓學生搜集與下節課內容相關的資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課堂在中考中的成功體現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衡量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時,應該加強與中考考試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考試成績。
1.重難點知識復習
初中地理中的重難點知識,在中考考試中出現頻率較高,所以要想提高復習效率,就需要從重難點知識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對地理課本章節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匯總,將其更加直觀、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氣候帶為例,老師可以將五種氣候帶的特點、分布范圍等知識點在表格中陳列出來,通過對比使學生能夠將其正確區分開,實現對知識點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圖的運用
地理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完成重難點知識的復習之后,地理老師應該結合地理地圖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地理老師應該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讀圖技巧,使學生能夠抓住地圖中的重點內容,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地圖設置一些分析類問題,鍛煉并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層次感。比如,在復習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地圖上不同時區內兩個地點的具體時間。
3.總結大綱知識點
對大綱知識點進行總結,是初中地理實現高效復習的一種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兩輪復習之后,老師應該對復習成效進行評估,針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應以梳理重點知識點為主,采用總結大綱知識點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強化基礎知識,確?;竟^差的學生也可以順利通過中考。
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師應該探尋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及能力,為備戰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學生可以輕松自如地應對中考。
這一階段主要是立足課本,夯實基礎。從去年中考試卷看,命題覆蓋考查是所有章節,且試題凸現異常的靈活性,與社會結合,與時政結合,與生活結合。但不管中考地理試題如何的靈活,呈制的方式如何新穎,有個根本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地理還是地理,不可能脫離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會脫離課本基本知識點的考查。因此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是嚴格扣緊考試大綱規定的范圍,以《學習手冊》中概括的知識體系為線索,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本,特別是課本中大小標題(黑體字)的內容,它們概括性強,重點突出。課本中的“活動”、插圖圖表,重要的閱讀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確把握地理概念,正確掌握讀圖、填圖、繪圖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試題,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這個階段,我對學生提出個口號:“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抱著地圖打滾。”
第二階段:(5月中旬——6月)梳理體系,講練結合。
課本的基本知識點的熟悉掌握是必須必要的,但是僅僅有這個環節,還是不夠的。因為,考試不是簡單的對課本知識的重復再現。其中,解題的方法解題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較理想成績的一個關鍵所在。針對地理考試題的特點(“無圖不成題”是地理中考試卷的重要特點)。我們這階段安排了以下兩個環節:
1、梳理體系環節。打破幾冊課本之間、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的界限,以地圖為中心,整合相關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的體系化。以幫助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思維能力),也便于學生專題掌握知識,并在中考中答題過濾組織使用知識點。
二、重點復習系統地理知識,適當拓寬和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上文所言,考試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環境問題就滲透了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歷史因素、生態環境、人地關系、國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識。
因此,在地理復習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外,還要注意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中心,聯系和溝通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以某一地理事實為材料,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地圖教學,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嫉乩肀囟ㄒ肌皥D”,這是地理學科的特色,也是中考命題中不變的主題,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地理成績的好壞。所以,在地理復習中,必須加強地圖知識的教學,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提高讀圖能力,教會學生一圖多思、多圖并用、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填圖、畫圖、用圖的良好習慣,通過讀圖獲取與自然、社會熱點問題有關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資源、經濟活動等地理信息,并用這些信息聯系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等,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177-01
課程改革已經有多年了,蘇州的地理學科也經歷了從獨立的一門學科到綜合性的歷史與社會學科,然后再回到最初的獨立的地理學科,不論哪個階段基本上都是以非中考科目的形式出現的,到目前為止蘇州地區的地理考試從閉卷走向開卷,閉卷考試時,老師可以給學生一個范圍或綱要性的資料讓學生去整理、去背,學生有的放矢,復習還是處于有序狀態中,但開卷后學生一下子不知道該怎么復習了,想想反正可以帶書來抄,有很多學生認為不用復習了,只要考試時把書帶來就行了,時間一久,連聽課的質量和效率也在下降,面對這樣的變化,教師該如何應對,如何讓學生回到有的放矢的狀態,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有效的學習和復習,尤其是如何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一直困擾著廣大教師,傳統的復習過程是以教師講,學生被動的學為主,而A4紙學習法則是以教師的引導為輔,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
A4紙學習法,說的簡單點就是要求學生把他們認為重要的內容――實際上是每節課的重點,都總結在一張A4紙上,內容和字數不限,講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公開允許學生帶“小抄”來考試,只要你有本事能把重要的內容都整理到“小抄”上去,在開卷考試的時候不能帶課本來,只能帶一張總結好的A4紙和地圖冊來考試,下面筆者就A4紙學習法的目的、優勢、方法以及注意點做一個闡述。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A4紙學習法的實施方法及注意點:
1.教師要和學生講歸納總結的方法。
比如:表格法,比較法、圖示法等,歸納的語言要精煉,重點部分可用醒目顏色的字來寫或用下劃線。
2.A4紙的內容必須為手寫,不能用電腦打印稿或復印件。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A4紙上的內容是學生經過自己努力整理而成,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從網上復制粘貼或是復印別人的成果。
3.開卷考試時只能帶一張A4紙和地圖冊來。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濃縮了各種地理信息,更是獲取地理知識和進行地理探究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
4.每次階段性學生學業水平檢測完后,要讓學生養成回顧的習慣,即讓學生看看自己的“小抄”還有沒有什么不足,以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
其次,這種學習方法有很多優勢:
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A4紙學習法的來源。
在國內有很多地區,初中地理是不參加中考的,但要進行全市統一的地理畢業考,也就是會考,考試的形式是開卷考試。很多學生簡單的認為開卷考只要到時把書帶過來抄就可以了,無論教師課前準備的有多充分,也無奈自己在這場表演中只是在一廂情愿地唱著獨角戲,下邊的學生是在很被動地聽,回家后更談不上復習鞏固了,以至于上課和復習的效率都大打折扣。
但用A4紙學習法的想法來源于哪呢?但凡有考試就一定會有人想作弊,當然有這種念頭也是為了自己的成績能更理想一點,為什么不引導學生把重點內容歸納總結到“小抄”上呢?總結的過程不就是復習的過程嗎?最初的想法即來源于此。
2.變被動為主動,重在學習過程。
實施A4紙學習法之后,根本不用老師多強調,學生就自覺的閱讀教材,歸納整理每一章節的知識點了,目標非常明確,這就是筆者想要的結果:學生的主動學習,歸納總結的過程就是熟悉教材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是加深印象的過程、是前后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
二、加強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
1.歸納總結的能力需要慢慢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歸納法是地理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個方法,地理知識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內部聯系,而歸納總結的過程就是對地理知識進行系統加工的過程,是對教材眾多的知識點進行重新分類、比較、整理和化繁為簡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歸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第一次交上來的學生總結的A4紙,情況不是很好,這時教師就要及時抓住時機告訴學生應當如何總結,要注意哪幾點。一段時間下來,學生逐漸抓住了要領,越來越會歸納總結,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厚積薄發,開始顯示出它的優勢,從成績上看,不同基礎的同學進步情況不同,學習中等和基礎較薄弱的同學進步較明顯,基礎較好的同學變化不大。
2.不要小瞧學生的總結能力,他們的潛力會讓老師眼前一亮。
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大多數學生基本掌握了歸納總結的方法。比如:他們會更多的使用圖示法、表格法、比較法而不是文字;懂得對分散在幾節內容中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理、組織、融會貫通。有的男生平時一點也不積極,上課連筆記也懶得記,總結的A4紙居然是工工整整,內容豐富,真是讓人大跌眼鏡,這些都是筆者沒有想到的,真是不能小瞧了這些小家伙們的潛力。
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相互滲透越加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展的要求,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遠,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國家教育部順應時展潮流,實行中考科目改革,設置“綜合科目”考試。文理綜合能力考試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地理學科而言,綜合性本來就是本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在地理課程中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將就地理課程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一、立足地理本學科教學,注重打好“雙基”,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重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科能力,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能在大腦記憶系統中構建“地理認知結構”,形成一個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有機體系,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并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如對于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要經過師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立足本學科教學時,應注重夯實學生的“雙基”。 考試雖然明顯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但是在復習教學中千萬不能因此而忽視基礎知識,因為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每一個知識點真正弄懂、吃透。該拓寬的要拓寬,該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識的系統網絡,綱舉目張,只有系統了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才能運用自如。
二、加強地圖教學,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
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嫉乩肀囟ㄒ肌皥D”,這是地理學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題中不變的主題。因此,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地理成績的好壞。所以,在地理復習中,必須要加強地圖知識的教學,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提高讀圖能力。平時的教學要注重運用各種地圖,如各種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區域圖、柱狀圖、地理模式圖等講解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教會學生判讀各種地圖的方法,如等值線圖,包括等溫線圖、等壓線圖、等高線圖、等震線圖、等太陽輻射量線圖等,首先要看清數值大小的遞變方向,然后再根據等值線的凸出方向判讀高低;又如區域圖,最重要的是正確識別圖示地區是什么地方?這就要根據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面狀地理事物的輪廓特征、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點狀地理事物的相關位置等去加以識別。教會學生一圖多思、多圖并用,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填圖、畫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如經常引導學生及時將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和新聞事件落實在地圖上,通過讀圖獲取與自然、社會熱點問題有關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資源、經濟活動等地理信息,并用這些信息聯系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等,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三、立足單科, 關注學科間的綜合,強化綜合意識,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我們在地理復習中,應該立足本學科,強化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與綜合,適當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立足本學科,就是要按照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考試的知識范圍,抓緊好本學科的教學,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以教材的不變應中考的萬變。經過調查發現,由于學生長期受“分科教學,單科考試”的傳統習慣影響,一開始時對綜合考試不適應,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從一個學科跳躍到另一學科,腦子一下子轉不過彎來,在綜合考試中學科知識鑒別時間長,綜合思維能力差。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單科考試中能考出好成績來,但三科一綜合,成績就差得多。這些說明了學生對跨學科綜合思維不習慣,習慣于傳統的一維縱深思維,而橫向聯系滲透的思維能力低下,學科知識干擾明顯,學科跳躍思維不適應,增大了綜合考試的難度,降低了綜合考試的成績。因此在復習教學中我們應改變劃學科為牢的傳統教育觀念,在搞好本學科內綜合的基礎上,應淡化學科專業知識體系,打破學科之間的鴻溝,加強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重視政、史、地三科的知識結合點,使學生具有掌握運用各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藝,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施志錦.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成才之路,2009年13期
地理素養的構成要素(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2)地理素養是一個復合性概念,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一種尺度的劃分都會破壞地理素養的整體結構。但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筆者依據地理素養的內容,把地理素養分為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和地理技術素養三個部分。實際上,這三個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學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和地理技術素養三個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養的構成要素。(4)地理素養構成要素論其重要性并不處于同一層面之中,它們在構筑地理素養過程中的職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包括地理興趣、習慣、地理能力、地理知識和科學素養。培養必備的地理素養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只注重“物產+地名”,僅介紹地理事象的特點和分布的教學思路,而要明確中學地理素質教育新的方向和內容,即以人地關系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立為核心,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學生認知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使學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學觀點,科學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行為方式。
通過調查發現我地區中學生地理素養不足的根源來自諸多方面。首先表現為當前教育評價體系的限制,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地理學科沒有納入中學升學考試的考核范圍,在各學科的繁重學習過程中認為地理課程可學可不學;其次,在于學校對地理教學的重視程度,由于地理學科沒有納入考試范圍,學校在課程安排、任課教師安排方面不予重視,沒有專業的地理教師授課。以本人為例,我所學專業是地理科學專業,但我卻被安排教歷史課程;再次,學生由于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地理知識的運用較少,因而對地理知識缺乏興趣;最后是由于新課程標準改革,地理學科在教材設置方面更多的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內蒙古部分地區中學,由于受教學場地和教學設施的限制,開展實踐活動較少。在這些方面的限制下,我地區的中學地理教育較發達地區還處于落后狀態。
為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可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將新課程的理念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先轉變觀念,為進一步實現學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打好思想基礎。
教師是主導,學生始終是主體。如果我們的學生頭腦中沒有對新課程中地理課學習新要求的具體認識,而始終都抱有“地理課嘛,平時聽一聽,考前背一背就夠了”的陳舊觀念,那么任憑我們的地理教師怎么努力,新課程的實施恐怕也是收獲甚微。所以在地理課上,先不要著急講新課,主要給學生介紹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具體要求,給學生先“洗腦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地理知識在一個人一生成長發展中的意義,了解地理學習對提高和完善個人素養的重要作用,從而給地理課恢復應有的地位,正確對待這門學科。只有學生了解了地理新課程,接受了課程的理念,明確了課程實施中的具體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適應新課程。
其次,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從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1.教學注重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實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地理志趣。
1.運用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圖表分析是地理永恒的主題。地理試題離不開圖表。豐富多彩的圖像信息對考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會看圖、學會分析圖像、學會從地理圖像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成為學好地理和考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所以,地理教學要善于運用地圖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啟發學生從地圖上去發現、去獲取知識,從地圖上找答案,逐步養成用地圖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基礎”,這充分體現了初、高中地理教學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然而,事實卻是初、高中地理知識嚴重脫節,信息傳遞和反饋渠道不通暢,致使許多學生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大困難,教師教學過程中也遇到諸多障礙,嚴重影響了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和學生高考成績,進而影響到學生地理素養的形成和終身發展。這就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銜接與融合,使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不至于產生“斷層”的感受,以更好地適應高考的要求。
二、初、高中地理知識不銜接的原因分析
1、教材知識體系的不同。初中地理教材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順序構建的知識體系??傮w上多屬于區域地理知識范疇。高中地理則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塊,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闡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本規律,最終實現人地和諧發展。初中、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內容上看,初中地理知識側重于從感性上讓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缺乏深度,廣度,更缺乏對學生地理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又加之受中考指揮棒的指引,初中地理不受重視導致學生基礎很差。而高中地理深度加深,廣度拓寬,梯度增強,角度多維。另外高中地理課程第一部分內容就是學習地球運動,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有很好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進入高中之后,學生很難適應地理課程的學習。
2、初高中課程改革的差異。隨著初中課改的深入實施,初中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地重視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的具體實施上也有了明顯的改進。與初中課改相比,高中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整個高中階段教學方式相對滯后,新課程改革發展也不均衡,教師滿堂灌的陳舊單一的教法現象普遍存在。這樣,學生便很難適應由初中很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走進高中相對死板低沉沒有活力的教學環境的轉變。導致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都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1]。
3、中、高考的差異。中考和高考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考試,前者為了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因此,在初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也都是為完成這一目標而努力,從量和質上都有很大欠缺。而高考則是國家級的選拔性考試,在當前新課程改革推動下,命題由考察知識掌握逐漸向向考察能力轉變,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以前高很多[2]。因此,不少初中地理教師就很不負責任地偷懶,上課讓學生畫畫重點,然后死記硬背。
例如,初中地理在學習地球大氣運動時,教師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近地面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并記住、所處的緯度位置及范圍就可以完成教學目標,而進入高中還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熱力環流原理,深入探討這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形成過程、移動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初中學生平時也不好好學,根本不理解課本內容,考前突擊背誦老師劃定的內容也能達標過關,而到了高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一下加深,此時學生面臨高考,學習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這些學生到了高中在地理學習中往往不得要領,無法適應,進而考試成績很差,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發現一般性的地理規律,同時介紹大量的相關資料,延伸地理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從特殊地理現象到一般地理規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訓練學生多角度多視野觀察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研究
1、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巧妙完成銜接。地理教材既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又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分析地理教材則是指教師認識地理教材的結構特點與教育功能的過程。這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進行的基礎工作,能否認真深入分析教材直接關系教學質量的高低。高中地理知識容量大,學習時間又很緊張,對于學習的過程中要用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識,不可能一點一滴花費大量時間去補充,所以就要求地理教師在熟知教材的基礎上,把需要用到的初中地理知識適當巧妙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2、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奇妙的地理事物或現象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太陽活動地球的影響時,其中一個影響就是產生極光,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投影儀展示各種各樣美麗的極光景觀,學生看到多姿多彩,各式各樣的極光,肯定會產生很大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此問題的興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把學習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地理可以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從而取得優異成績。
3、加強教材閱讀和解題指導,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目標的不同,初中學習地理的方法大都是死記硬背,但是進入高中,這種方法顯然不能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不能適應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更不能應對三年以后的高考。所以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下功夫[3]:⑴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采納各種途徑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能力。對于仍然死記硬背的學生要及時指出他們學習方法的錯誤,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⑵活學活用:要學會舉一反三,把相類似的相關的問題歸納總結,爭取做到會做一道題,就會做這樣的一類型的題,對靈活運用的學生的就大力給予表揚;⑶強調預習,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也可把預習安排在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巡回輔導指點,具體幫助不大會預習的學生如何正確閱讀教材,怎樣抓住重點等,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
4、適時,適當復習初中知識,彌補知識“斷層”。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從已知到未知,將新知納入舊知而逐步演化提高的過程。所以,通過適時,適當的復習有關初中知識,可以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鋪墊,從而解決知識上的“斷層”,在學習新知識時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5、加強直觀教學。高中地理的第一大部分內容是自然地理,剛開始就學習宇宙中地球和地球的運動,這部分知識很抽象,要求學生有很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學習起來往往感到非常吃力。在這一部分內容學習中,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展示立體模型和地球運動flas,并結合身邊的實例,多利用學生身邊的教具如地球儀,設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6、認真批改作業,以此反饋教學成效。批改作業要仔細、認真,批改作業時,一看學生是否會做,二看學生是否認真做,作圖是否準確。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集體更正,個別存在的問題個別更正。通過嚴格規范的批改作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圖,畫圖習慣和嚴密的思維過程,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論與總結
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問題,不僅僅是教學層面上知識的增補,更是我們如何將傳統教育理論中合理的部分在高中新課改中實踐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在教學實際中,遵循初高中教學規律和特點,不斷探索,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更好的教好地理這門課程。高中地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地理知識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學生能否在盡量短的時間適應高中的學習,跟上地理的學習節奏,有賴于我們地理老師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和融合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魯惠.高等學校畢業論文教學情況調研報告[J].高等文科教育
2004(1):46~52
一、強調基礎性,進行專題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內容如下:1、地理計算 2、地球運動 3、地理循環 4、地形氣候 5、季節判斷 6、地理區域 7、區位分析 8、人地關系 9、地理圖表10、地理選修。以后高考試題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運動,增加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區域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尤其是總論部分,同時要突出中國區域。注重對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記答案,要注意原理的運用。(一綱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運用。個人的復習建議: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發,探究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及其產生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
二、注重系統性,提倡列表對比歸納法。例如可以對季風環流、我國河流五種補給形式的比較、背斜和向斜的區分、潛水和承壓水的比較、大陸漂移說與板塊構造說的差異、中國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的比較等。通過歸納對比,涇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層次性,構建知識要點網絡法??梢詫χT如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統、大氣的熱力狀況、南亞知識要點網絡等知識要點進行構建,理清其中層次與關聯,形成自己知識體系。
四、遵循事物規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規律的尋找法。具體如下:1、經緯度的排列規律2、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規律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隨緯度、季節)4、氣候的分布規律5、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6、氣溫的水平分布規律7、大氣環流的分布規律8、洋流的分布規律9、自然帶的分布規律10、產業轉移的規律。樂于搜尋,善于發現,學習會樂在其中。
五、強調思維邏輯性,因果關系圖示法。針對框架圖(因果關系圖)的實例,要弄清哪些選項是“因”,哪些選項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順著箭頭,逆著箭頭,正推反推,多方面嘗試,鍛煉邏輯思維能力。例如環境問題成因框架圖(說明圖中各字母的含義)、沙塵暴對農業危害框架圖、我國東北工業生產部門協作框架圖等。
六、講究方法性,加強基本技能指導法。例如對1、氣候的形成因子2、太陽光作圖的動感探究3、圓柱投影光照圖的基本特征與解題技巧等知識剖析,要注重講解過程,由淺入深,加強基本技能指導。
七、目標的針對性,運用典型案例導析法。地理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地理知識與生產相聯系、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案例、開展探究式的學習通過設計問題情境,提升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講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處處皆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