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0 14:44: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藝美術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人生有很多東西無法留住,我們希望能永遠陪伴,然而時光荏苒,歲月不會為我們而停留,但我們應該為愛的人停下腳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視的是能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三年的碩士研宄生時光即將結束,我會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機會,銘記這段旅程中伴隨我成長那些人,感謝給了我指引和幫助的老師、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謝導師孫德林教授。他為人謙和熱情,治學嚴謹細心,論文的順利完成與孫老師悉心指導和他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從論文的選題方向、論文框架等大的環節到論文的語法、措辭等細節始終都認真負責地給予我深刻而細致的指導,幫我拓寬思路,完善細節。在三年學習過程中,孫老師不僅傳授了我大量關于研宄方法、學術思維等專業方面的知識,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會了許多為人的道理。這一切都都使我獲益匪淺,并會終生受益。

其次,還要感謝郝景新老師、郝曉峰以及陳新義等老師在我論文完成過程給予專業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學院造型實驗室呂老師,給予我試件制作方面的指導。感謝實驗室楊萬全師傅、葉太強師傅對我試件制作的幫助。

同時,我還要感謝王薇、曾蔚霞、譚任、金燕紅、劉科、杜洪泰等同學在我學習和工作中的幫助與支持,感謝張瑤、郝睿敏等同學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給與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幫助與關心;另外,還要感謝陳勇、蔣成、王佩琳、劉明輝等師弟師妹在我研究生期間的陪伴,這份情誼我將永遠銘記設計專業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設計專業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對我讀研期間的關懷,有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我將更有信心來面對未來。

三年時光轉眼即逝,有了各位師長同學的陪伴才使我此期間收獲喜悅、得到成長,讓我此時覺得遠處的路不再遙不可及,高處的山不再高不可攀。

與戴向東老師精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論文的選題、研宄路線的確定,到論文的撰寫和修改無不傾注著導師們的心血。三年中在學習上和生活中兩位導師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勇于開拓創新的膽識和能力,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廣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也令我終身受益,永難忘懷,成為我今后學習和工作的楷模。在此謹向我的袁老師與戴老師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

設計專業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二

本篇報告是我自己在實踐和對室內設計的理解的心得,也是對這幾個月實習成果的展示,本次畢業論文已經接近尾聲,作為一個專科生的畢業設計,由于經驗的匱乏,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沒有老師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學們的支持,想要完成這個設計是難以想象的。

在這里,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導師。×老師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畢業論文的每個階段,從外出實習到查閱資料,設計草案的確定和修改,中期檢查,后期詳細設計,裝配草圖等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我悉心的指導。我的設計較為復雜煩瑣,但是×老師仍然細心地糾正圖紙中的錯誤。除了敬佩老師的專業水平外,他的治學嚴謹和科學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并將積極影響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祝他在未來的日子生活美滿,事業興旺。

其次,我要感謝××××職業技術學院-----我的母校大學三年來對我的大力栽培,祝母校明天更輝煌。感謝我身邊的同學們,因為有你們,我的大學很精彩。祝你們的未來多姿多彩。

設計專業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三

本論文的順利完成,也離不開其他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劉文金老師、唐立華老師、孫德林老師、張響三老師、夏嵐老師、李賜生老師、李克忠老師、李敏秀老師、劉文海老師、郝景新老師、肖德榮老師、黃亞楠老師等等老師都對論文的修改都給予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給予無私的關心與幫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感謝益陽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老師以及領導的親切關懷,特別感謝益陽小郁竹藝法定傳承人危祿綿先生與工藝美術大師劉宗凡老先生對論文提供的指導意見以及研宄場所與實驗器材,同時感謝熊志明先生在我學習制作小郁竹家具時的諄諄教導,感謝黃耀輝老師提供的攝影幫助設計專業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論文。

感謝同窗好友金燕紅、姚文亮、劉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譚任等同學的幫助和支持

感謝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關心和幫助。

篇(2)

本論文的順利完成,也離不開其他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劉文金老師、唐立華老師、孫德林老師、張響三老師、夏嵐老師、李賜生老師、李克忠老師、李敏秀老師、劉文海老師、郝景新老師、肖德榮老師、黃亞楠老師等等老師都對論文的修改都給予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給予無私的關心與幫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感謝益陽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老師以及領導的親切關懷,特別感謝益陽小郁竹藝法定傳承人危祿綿先生與工藝美術大師劉宗凡老先生對論文提供的指導意見以及研宄場所與實驗器材,同時感謝熊志明先生在我學習制作小郁竹家具時的諄諄教導,感謝黃耀輝老師提供的攝影幫助。

感謝同窗好友金燕紅、姚文亮、劉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譚任等同學的幫助和支持。

感謝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關心和幫助。

感謝胡斌在論文著述期間給予的極大精神鼓勵,感謝你生活中的照顧與關心,感謝你一路的陪伴。

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姐姐給予的莫大鼓勵和支持,在求學道路上無論遇到坎坷還是波折,都是家人的關愛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才讓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臺上。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最后,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對我的關懷與支持,你們為我分擔了許多后顧之憂,在默默地奉獻之余給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室內設計畢業論文致謝二:

時光飛逝,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即將接近尾聲,在這三年中,經歷了,也成長了。回首這三年,我得到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謝謝你們三年的陪伴,這份情誼我將永留心里。

首先,要衷心感謝我的導師劉文金教授和唐立華教授。本論文從選題到論文思路的確定以及最終撰寫與定稿,得到了兩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傾注了兩位老師大量的心血。在我讀研期間,深深受益于劉老師和唐老師的關心、愛護和淳淳教導。兩位老師誨人不倦的師表作風、孜孜不倦的治學、敬業態度以及對專業、行業深入且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也將終身受益。

同時,要感謝邵陽“翻簧竹刻”老藝人楊屹樓先生和黃山市某竹工藝品加工廠的領導及工人師傅們對于本論文的大力支持與幫助,還要感謝孫德林教授、李克忠教授、戴向東教授、張響三副教授、李敏秀副教授、李賜生教授、張仲鳳副教授等,他們的教導使我受益非淺,在此一并表達我的謝意。

感謝與我一起并肩走過的201x級碩士4班的全體同學,也感謝同門師兄弟姐妹三年來的陪伴與支持。

三年來,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然而友誼一直沒變。感謝大師兄周雪冰以及嫂子郭燕學妹,感謝二師兄陳新義,從我入學之前到現在即將畢業以來,一直給予的幫助與支持。感謝家具與室內設計工程專業的十個同學,杜洪泰、張瑤、陶正平、劉科、郝睿敏、王薇、譚任、彭娟和姚文亮,三年來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感謝我的室友劉歡以及鄰居柳思坤。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心與支持。

室內設計畢業論文致謝三:

人生有很多東西無法留住,我們希望能永遠陪伴,然而時光荏苒,歲月不會為我們而停留,但我們應該為愛的人停下腳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視的是能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三年的碩士研宄生時光即將結束,我會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機會,銘記這段旅程中伴隨我成長那些人,感謝給了我指引和幫助的老師、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謝導師孫德林教授。他為人謙和熱情,治學嚴謹細心,論文的順利完成與孫老師悉心指導和他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從論文的選題方向、論文框架等大的環節到論文的語法、措辭等細節始終都認真負責地給予我深刻而細致的指導,幫我拓寬思路,完善細節。在三年學習過程中,孫老師不僅傳授了我大量關于研宄方法、學術思維等專業方面的知識,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會了許多為人的道理。這一切都都使我獲益匪淺,并會終生受益。

其次,還要感謝郝景新老師、郝曉峰以及陳新義等老師在我論文完成過程給予專業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學院造型實驗室呂老師,給予我試件制作方面的指導。感謝實驗室楊萬全師傅、葉太強師傅對我試件制作的幫助。

同時,我還要感謝王薇、曾蔚霞、譚任、金燕紅、劉科、杜洪泰等同學在我學習和工作中的幫助與支持,感謝張瑤、郝睿敏等同學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給與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幫助與關心;另外,還要感謝陳勇、蔣成、王佩琳、劉明輝等師弟師妹在我研究生期間的陪伴,這份情誼我將永遠銘記。

篇(3)

訂單式培養也可理解為“人才定制”。是指作為人才供給方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針對特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以就業為導向,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簽訂學生就業訂單,并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資源優勢,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入職企業對口崗位的一種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優勢

(一)可針對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定向”培養

工藝美術領域的人才培養特別適合“訂單式”的定向培養,因其人才需求呈現“少”而“精”的特點:一是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數量不大,二是工藝美術人才往往對特殊專業技能有較高要求。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將依照企業的實際需求來制定具體的培養方案,力求使學生在學習階段掌握企業生產經營領域內必須的職業技能,使學生在走出校門進入企業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所長為企業創造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

(二)可降低企業人員流動頻率及人才流失帶來的損失

據相關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入職后的三年內跳槽或離職的比率高達60%-70%,工藝美術人才的流動性尤其突出。在傳統職業教育的形勢下,一方面學校每年都向社會、企業輸出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往往陷入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選擇專業的前提就是進入相關企業工作,學校和企業做到“無縫對接”1。對作為培養對象的學生而言,“招生即招聘,入學即就業”。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將極大地解決企業人員流失的問題。(三)可節省企業為專業人員培訓而投入的成本傳統職業教育模式由于長期以學校為教學主體,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因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雖然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但缺乏實踐,距離企業相應崗位的具體要求仍有較大差距,進入企業后無法直接勝任工作。這時,企業往往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對入職人員進行職業技能的繼續教育與再培訓,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讓企業有機會參與專業教學的全過程,讓用人單位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的方案,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對今后將在企業中從事的工作有深入透徹的認識。同時,“訂單式”人才培養可以促使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趨向一致,從而讓畢業生可以入職即上崗,上崗即勝任,這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原則

(一)以市場為導向,適應企業需求的原則

學校必須具備市場意識。選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考慮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狀況,也要考慮行業整體的就業形勢,還要考慮企業的生產特點,設備條件、工藝技術要求和管理水平,最后必須考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學到從事相關職業必須的知識與技能,能否實踐。總之,校企雙方需要在對市場情況進行充分考慮的基礎上,通過簽訂“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協議,達成契約式的合作關系。

(二)校企雙方平等互利的原則

校企雙方在“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這即有利于企業發揮其實踐性教育資源的優勢為專業教學服務,也有利于學校發揚其專業特色和理論優勢,為企業有針對性地培養符合要求的人才。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必須充分考慮企業的用人需求目標和學校對學生的教學管理目標,必須確保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一種合作、互利的關系。

(三)課程設置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課程設置要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要瞄準特定行業或企業的具體職業需要并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要在課程方案中清晰體現。同時,課程設置應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即應根據職業需要的知識、能力來設置課程,確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此外,要權衡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與即時就業的雙重需要,以專業技術學習為基礎,兼顧就業需要的靈活性和學生的選擇性來設置課程。

(四)教學的規范性原則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一種新形式,但在教學上同樣要遵守規范性原則。相關專業教學必須遵守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要保證教學完整性、系統性和靈活性。教學計劃內集中實習、課程設計環節可與企業上崗培訓相結合,由用人單位給出實習成績。畢業環節可結合用人單位實際,由指定教師和企業相關人員共同指導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并參加答辯。

三、當前工藝美術人才“訂單式”培養所面臨的問題

(一)傳統高校辦學思維的束縛

當前國內不少工藝美術類高職院校在辦學上陷入了一些誤區,一個突出的表象就是有與普通高等教育同化的傾向。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研究性和探索性學術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則是為了培養高級技能型的實務人才,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一些職業教育學校仍采用傳統的研究性教育模式,過分強調并加大基礎課比重,不斷削減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實訓課程。不顧自身特點和市場實際需求,當面對企業的“人才”訂單,學校將無法培養出適應企業實際需求的專業人才。

(二)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局限性難使人才“訂單”合格

“貼近職業需求,符合市場規律”本應是高職院校的核心價值,但目前國內相當多工藝美術類職業學校的教師本身缺乏職業經歷和實踐經驗,“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常都成為口號2。很多校內承擔職業技能教學任務的教師從來沒有進入企業,缺乏對相關職業領域應有的全面、客觀認識,實踐經驗和體會更是無從談起。學校管理層也沒有將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放在首位,很少在這方面對教師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校將無力按企業的實際要求來完成“訂單”人才的培養。

(三)有“訂單”之形,無“訂單”之實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對校企聯動的要求很高,以企業參與的程度大體可分三個階段:參與合作階段、協的介入合作階段、互動性的產學合作階段。目前國內多數工藝美術類高職院校仍處于第一或第二階段,能進入第三階段開展校企間深層次合作的很少。顯然,如果校企之間僅僅停留在淺嘗即止的關系上,那么所謂的人才“訂單”培養必將流于形式,終將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四、確保工藝美術人才“訂單式”培養順利實施的具體措施

(一)在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確立“訂單”

學校在與企業簽訂“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之前,有必要對企業的具體環境、行業背景、職位設置、技術條件和人才需求量等相關信息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并在此基礎上與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訂單”。這是最終順利完成訂單人才培養計劃的必要前提。湖南工藝美術職院就在進行了周密的調研后,與沙坪金球湘繡等知名湘繡企業合作開展了人才訂單培養計劃,這無疑為相關專業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構建了美好的前景。

(二)依照相關法規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

在校企雙方進行充分的市場評估與協商后,必須簽訂正式的人才培養協議。訂單協議中必須明確企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教學中雙方的師資配備以及各自提供的教學資源,同時還應明確校企雙方在訂單培養過程中對應的責任與義務。校企間簽訂用人協議是從法律上保障“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前例中的湖南工藝美術職院就通過法律渠道與有關合作企業簽訂了正式的人才培養協議。在協議的保障下,校企雙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充分維護。

(三)校企聯合制定具體人才培養方案

“訂單式”培養可以采取“2+2”的培養方式3,即在校內系統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2年,然后進入企業現場實踐學習2年。在此過程中,校企雙方應共同制定具體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等。培養方案可由校方專業教師與企業的行業專家聯合完成。理論教學任務由學校教師擔任,實踐教學則由企業承擔。

(四)課程與教材的開發

為確保訂單人才的順利培養,應針對性的設置具有行業特點與企業特色的特殊課程,學生所用專業教材也應單獨開發4。開發過程必須有企業技術人員或相關行業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教材的內容應明確培養對象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綜合能力等。校方在設置課程和開發教材的過程中,應發揚理論優勢,確保課程與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過度狹隘的實用主義,從而給學生將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五)確保實踐教學環節的飽滿

實踐教學是“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校企雙方要確保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時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尤其是企業,要按照協議積極提供實踐教學必須的資源,包括實踐教學場地和設施的提供,實踐教學的師資也應由企業中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工藝技能水平較高的專家擔當。總之,實踐教學必須盡可能地符合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滿足今后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

篇(4)

 

《離騷》中“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兩句,王逸注曰:“言己既得賢智之士若鳳皇,受禮遺將行,恐帝嚳已先我得娀簡狄也。”而朱熹認為高辛先我,“正為己用鴆鳩,而彼使鳳皇,其勢不敵,故恐其先得之耳。”遂分為兩派,產生了玄鳥是受詩人之詒還是受高辛之詒的爭論。近人聞一多先生支持朱熹說,立三證以考“玄鳥即鳳皇”[①],至此,玄鳥受高辛之詒幾成定論,當代注本多從此說。本文擬對此三證作詳細考察。

首先來看“鳳鳥”。《爾雅·釋鳥》有“鶠,鳳,其雌皇。”是否鳳就是“鶠”呢?許慎《說文解字》在“鶠”下注曰:“鳥也,其雌皇。”很顯然他也認為“鶠”不一定是鳳皇。所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釋鳥》: ‘鶠鳳,其雌皇。’說者便以鳳皇釋之。據許則有鳥名鶠鳳,非可以鳳釋鶠也。畢業論文,玄鳥。鳥字蓋鳳之誤。”又在許慎的“一曰鳳皇也。”下注曰:“此別一義,與說《爾雅》者同。”[②]從段注可以看出許慎和段玉裁都不認為鶠與鳳是同一種鳥。

考察古籍所載鳳鳥的名稱,至為繁雜,除《爾雅》中的“鶠”名以外,尚有“瑞應鳥”(《爾雅》郭璞注)“瑞鶠”、“雞趣”(《禽經》)等名。對鳳的形象,區分嚴格者如《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決錄注》蔡衡語:“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鹓鶵,多紫色者鸑鷟,多白色者鵠。”而至寬泛者如《埤雅》、《繹史》之類,鳳竟有赤、青、白、紫、黃五色五種(見后文引)。何以鳳鳥的稱呼竟會如此紛亂?實因鳳鳥的形象頗不確定,較為復雜多變。畢業論文,玄鳥。鳳或者鳳皇見于先秦書籍中的頗多,不僅屈原的辭賦中屢見,更早的《詩經》、《尚書》、諸子著作以及創作年代較近的《左傳》、《竹書紀年》、《呂氏春秋》等中都有出現。較早詳細描述鳳鳥形象的是《山海經》。《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可見初始鳳鳥的形象較為簡單,形如雞,特別之處僅“五采而文”。又《韓詩外傳》卷八引天老曰:“夫鳳象鴻前麟后,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喙。”相較先秦時期的鳳形象已有很大變化,不僅更為詳細,而且多與靈異之物如鴻、麟、龍、龜等相聯系。鳳已經被神化了。這一演變過程,與鳳文化研究者,對古文物上所繪的鳳鳥圖案進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據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研究,鳳鳥的形象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玄鳥期、朱雀期和鳳凰期。“玄鳥期的鳳鳥以商周為代表,商可謂前期,周可謂后期。這期鳳鳥,基本是以玄鳥類為基礎,只是稍加變異。”而朱雀期的鳳鳥,“把鵠類的長足、蛇頸、秀麗的身翼、雞嘴、孔雀翎冠和巨大的翎尾,盡集于己身。”[③]古文化研究成果,為我們揭示了鳳皇被逐漸神圣化的過程。

綜合以上,鳳鳥的名稱和形象十分復雜,“鶠”只是鳳鳥的一種稱呼,不能將二者等同。

再來看看“燕”。“燕”,《爾雅》中凡兩見。其一曰:“燕,白脰(脖子)鳥。”注曰:“即今白頸燕也。”另一為“燕燕,鳦。畢業論文,玄鳥。”注曰:“此釋《詩》‘燕燕’文,故重言之。燕有二種,前言白脰燕,知此為紫燕也。”則燕雖有兩種,但與焉鳥,僅從顏色上看,也是決不會混淆的。從前引鳳鳥各期的形象來看,與燕子的差別越來越明顯。春秋時期開始,人們已經將鳳和其它的鳥類區別開了,如《左傳·昭公十七年》中就將鳳和玄鳥、伯趙、青鳥等鳥類并提。到了戰國時期,“南方鳳鳥便為雞冠狀和孔雀花翎狀‘鳳冠’,具有孔雀類長足巨尾及美麗的花翎。”[④]試問,如此特別的鳳鳥,怎么會和形象簡單固定的玄鳥相混淆呢?

聞先生根據《說文》“焉,焉鳥,黃色,出于江淮。”及《爾雅》“皇,黃鳥。”認為“焉鳥即皇鳥。畢業論文,玄鳥。皇鳥又即鳳配,是焉之為皇即鳳皇之皇”。又根據《禽經》“黃鳳謂之焉”認定“焉即鳳皇”,“燕與焉同,是玄鳥即鳳皇。”“燕”與“焉”音同故可相通假。但《禽經》尚有:‘青鳳謂之鶡,赤鳳謂之鶉,黃鳳謂之肅,紫鳳謂之鷟。’”又《廣博物志》巻四十四又載“青鳳謂之鶡,赤鳳謂之鶉,黃鳳謂之鸞,白鳳謂之鷫,紫鳳謂之鷟。”與上又不盡相同,則黃鳳究竟為焉還是肅是鸞還是土符,不能斷定。《說文》說:“焉,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蟲之長。鳥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鳥,作巢避戊己。所貴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從這里可以看出兩點:首先,許慎并不認為焉就是鳳皇,因他并未提及鳳皇。其次,他也沒有將焉與燕等同,而是將舄、燕、焉三者并提,并明確說明都是鳥類中因為“貴”而“象形”之例。所以雖然燕和焉音同可相通假,但在作為鳥名時,二者是不同的。就算以陸佃《埤雅》所引為準,《禽經》稱“黃鳳謂之焉”,也不可認定此“焉”即“皇鳥”。鄭樵《爾雅注》中在“皇,黃鳥”下注曰:“黃鸎也。”可見他也認為此“皇”鳥,并不是鳳之配。

以上都是從名物訓詁的角度,說明鳳皇與燕的不同,下面再結合《離騷》中所述從神話學的角度,談談鳳皇與燕兩者的“相同”之處。

關于商代始祖的神話傳說,見于先秦典籍的除《楚辭》外,還有《詩經》、《竹書紀年》和《呂氏春秋》。《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呂氏春秋》中也只說“燕遺二卵”,并未說明簡狄是否吞下燕卵。而《竹書紀年》卷上卻記載說簡狄吞燕卵而孕生契,并且說簡狄為“高辛氏之世妃”,這顯然是經過儒家改造后的結果。這一傳說的本來面目,可以從秦祖女修吞卵生大業的傳說中看出。據《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這里看不出女修生子的合禮性,因為書中只說她為“帝顓頊之苗裔孫”,而并未說明她是誰的妻子,這與簡狄生子有本質區別。其原因,當是秦在殷周時期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少,這個傳說沒有或者較少受到中原思想的改造,還保留著其本來的面目。與此完全相同的傳說簡狄吞卵,卻被從各個方面進行改寫和改造。儒家改造此神話傳說的目的,可以從歷代對女修傳說的質疑和批評中看出一斑。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在“女脩”下注曰:“顓頊之裔女,吞乙子而生大業。其父不著,而秦趙以母族而祖顓頊,非生人之義也。”馬驌《繹史》更是對此十分不滿:“嬴姓宜祖少昊氏,帝顓頊其母家耳,史但舉其母氏,而遺其祖,疏矣。”這些批評正說明象女修吞卵生子這樣的傳說,不能被正統的儒家觀念所接受;所以簡狄吞卵的故事就必須要進行改寫。改寫的目的,就是既要使它符合儒家所推崇的禮,同時又要讓契的出身具有神圣色彩。這種改造被后代所普遍接受,如漢代的《淮南子》、《毛詩傳》和司馬遷《史記》、劉向《列女轉》以及《禮記·鄭注》等顯然都是本自《竹書紀年》。為了使契的出生具有神異色彩,多對鳥進行改寫。如魏鄭小同所撰《鄭志》就引焦喬答王權曰:“娀簡狄吞鳳子之后,……”就將燕子變成了“鳳”,這也是目前所見最早將傳說中的玄鳥變為鳳的記載。后孔穎達在《禮記注疏》中就引這段問答。《禮記·月令疏》所引這段話也是聞先生最為重要的一條證據,聞先生說:“簡狄所吞,他書曰燕卵,此曰鳳子,是玄鳥即鳳皇。畢業論文,玄鳥。”但《四庫全書·禮記注疏》卷十五后的考證說:“又《疏》‘娀簡狄吞鳳子之后’,‘鳳’字當作‘鳦’字,各本俱誤。畢業論文,玄鳥。”從四庫館臣的考證,也可以看出:認為簡狄所吞為鳳卵,是不符合傳統的說法的。因為春秋時期鳳與玄鳥已有明顯區別,而《商頌》明言為“玄鳥”,就決不會是鳳皇。既然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前人不承認,當然不能憑此認定玄鳥就是鳳皇了。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鳳皇與玄鳥(燕)本是兩種不同的鳥,只是在某些時期(如鳳鳥第一期的初始階段)二者由于形象相近而沒有嚴格的區分,或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二者才會發生重合。戰國時期,鳳皇與玄鳥已經明顯不同,而簡狄吞卵的傳說又還沒有被過分神化,所以屈原詩歌中所記載的尚是其較為原始的版本,與鳳皇并沒有發生聯系。所以《離騷》中鳳皇所受之詒只能是詩人的,而非高辛之詒。

[①] 見《古典新義·下·離騷解詁》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6年版,第308頁 下所引聞先生的話均出于此

[②]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51頁

[③]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1988年版,第140-144頁

篇(5)

學生姓名: X X X

學 號: XXXXXXXXX

指導教師: XXXX

20xx年 X月 X日

《運用廢舊材料制造的燈具產品設計》開題報告

報告日期 設計(論文)起止時間 20xx/X/X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共14周)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實際應用方面的價值

燈具這一產品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提供了方便,沒有哪個產品能像燈具一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此的緊密聯系,國內燈具的設計與發展,與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在生活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消費者對燈具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燈具的照明功能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裕,消費者對燈具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照明功能向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層面發展。燈具除了為人類帶來光明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與文化生活。燈具的設計不光為人們提供一個很好的視覺光照環境,而且能夠運用多種材料及不同的形態實現藝術化的效果。

綠色設計是工業設計概念中的重要設計理念,是指在產品及其壽命周期全過程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在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更要優化各種相關因素,使產品及其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總體負影響減到最小,使產品的各項指標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設計中的綠色設計的體現一方面就是對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廢舊材料是指每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衛生的廢品,諸如廢舊的建筑裝飾材料、廢舊的塑料瓶、包裝盒,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廢舊材料會被當做垃圾處理掉,其實,每一種廢舊材料對設計來說,都具有人們意想不到的價值。本次設計的主題就是運用廢舊材料進行燈具產品的設計。本課題的研究將獲得一些應用性的結論或許可以為燈具企業提供借鑒,有助于家庭和企業更有效地推出真正符合綠色設計要求的讓用戶滿意的產品,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也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燈具成為環境中烘托氣氛的有力手段。

(二) 課題在國內外的設計現狀

國外燈具的設計與發展,與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消費者對富有情趣、個性、文化內涵燈具的需求呈現出上升趨勢,伴隨著現代照明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以及對各種照明原理及使用環境的深入研究,燈具的環境表現力和獨特藝術魅力得到極大豐富。燈具設計在中國內近幾年的發展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現在市場上的燈具產品與過去比較在形態上變得更為豐富,不同風格、色彩、造型、材料的燈具大量涌現。可以看出當今社會對燈具產品的設計較為關注。但在設計中考慮廢舊材料的應用,并以此為主題的燈具產品一直處在都是市場空白狀態,本課題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并展開的。

(三)課題設計的內容及擬采取的方法

設計出適合家居環境使用的燈具,進行一套完整的工業產品的設計過程,對廢舊材料進行整理分類并從中選擇適合進行燈具設計的材料,進行設計前的調研(方法有詢問法、觀察法、收集資料法、家訪調查等),對調研內容進行分析總結,進行設計定位,圍繞廢舊材料進行燈具設計的功能、結構、形態、人機工程學、色彩、加工工藝等設計的諸多因素方面進行設計思考,提出創意設計方案,繪制草圖,評估完善優化設計方案,定稿,確定尺寸,進行計算機效果圖制作,制作展板和實物模型。設計作品應具有創意性和新穎性;符合現代審美趨勢以及具備市場價值;符合綠色設計和環保設計要求;具有安全性和舒適性。

為了完成本次設計,將整個設計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設計準備和設計調研:首先了解廢舊物品的涵義內容實質,掌握綠色設計的核心理論,對燈具設計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搜集,對燈具市場進行調研

2、設計定位:在調研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廢舊物品材料,明確燈具的用途和使用環境,確定廢舊物品燈具的設計方向

3、方案設計:從設計草圖著手,設計內容主要包括:廢舊物品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藝,燈具的外觀形態設計、色彩設計,確定燈具的設計主題,表現元素,繪制草圖方案。

4、方案評價及深入設計:包括對方案的設計評價以及通過評價后,進行改進設計。

5、設計分析:對最終方案的結構、材質、色彩、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6、設計實現:完成廢舊物品燈具設計的效果圖表現及模型的制作。

7、設計完成:最終完成畢業論文,并達到畢業設計的要求。

(四)課題設計的計劃安排

時間階段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計 劃 完 成 內 容

擬定課題 進行開題準備 撰寫開題報告及相關材料 畢業設計市場調研,查閱資料 畢業設計調研總結,進行設計定位 畢業設計產品構思,草圖繪制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設計方案優化,進行計算機建模、渲染 設計效果圖出圖,制作展板,繪制尺寸圖 畢業設計模型制作(成型) 畢業設計模型制作(表面處理、噴漆) 畢業設計論文(說明書)寫作 畢業設計論文(說明書)寫作 畢業設計論文(說明書)整理修改 畢業設計材料整理,準備答辯

(五)主要參考資料、文獻

1.高豐、孫建君.中國燈具簡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7

2.孫建君、高豐.古代燈具.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Bentley Meeker, Light X Design: 20 Years of Lighting. Glitterati. English,2011

4.何人可. 工業設計史.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

5.程能林.產品造型材料與工藝.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6.王亦敏.燈飾設計.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7.李福生、陳育明.住宅照明.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篇(6)

隨著素質教育的倡導,各地方院校及專業都在進行教育學改革,教學改革既是觀念的創新也是教育思想的轉變。在教學改革下,藝術設計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設計既要區別于本科,又要在本科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但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與理工科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以理工科畢業論文的考察模式考察設計專業的學生是不現實也是不客觀的。所以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畢業考核模式是一個有待探究的問題。如何讓他們在本科的基礎上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就業和社會需要,發揮研究生應該有的能力,這些都是在設定考核標準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一、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模式現狀

據統計,全國大約有1000多所設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校,其中具有設計藝術學碩士點學位授予的學校有50多所,設計藝術學博士點學位授予的有10多所。畢業設計不僅是檢驗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學習成果,也檢驗教師的具體教學成果,同時也檢驗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以及考核模式的有效性。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的形式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論文的形式,第二種是論文與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結合的形式,第三種是聯系學生提出的實際實踐作品、設計報告與畢業作品集三種形式的結合。但目前具體針對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模式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一)僅憑論文的考核模式

作為設計藝術學的研究生,由于本科階段與在研期間多注重設計實踐,忽略了深入探究問題的科研素養,同時很多研究生在研期間仍然處在“無事干,無處去”的學習狀態,最終沒有培養出成熟的論文撰寫能力,論文的寫作質量不高,所以僅憑論文的考核模式并不能考核出研究生的真實水平。

(二)論文加畢業設計作品的考核模式

這種模式中要求畢業作品與學位論文選題緊密結合,把論文與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評按比例配比,最終得出考核成績。但是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準確而公正的配比還沒有被提出。此外,大多數院校針對畢業設計實踐作品采取定性評價的考核模式,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做“質”的分析,運用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但定性評價實質是依靠教師的主觀判斷,由于教師的主觀喜好,對作品的評價不夠全面,容易產生不公正問題,引起學生的不良情緒。

(三)實踐作品、設計報告與畢業作品集的考核模式

此模式是浙江傳媒學院基于素質教育,以及學生畢業時忙于就業不能兼顧論文的實際情況提出的考核模式。其中,實踐作品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報告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考核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畢業作品集是平時學生每一次作業的積累,主要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考核的項目過多,不免會讓考核程序變得繁瑣,三者的關系與比例分配標準并沒有具體設立,具體實施結果還有待考證。

針對以上幾種情況,論文加畢業實踐作品的模式比較容易實施,但要教師把握住兩者分數的配比以及畢業實踐作品的評價標準。

二、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模式的改革內容及目標

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藝術設計都是一門注重實踐性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創新性、實用性與技術性,強調動手實踐能力。同時,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本科階段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培養各種繪畫、軟件應用技能的階段;研究生階段是對本科階段基礎知識的檢驗,學生的實踐要與企業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能具備獨立完成企業設計任務的能力。所以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需要更加注重畢業實踐作品的考核,在理論考察的基礎上重點考察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趨勢推動下,讓研究生能夠真正學會運用所學的書本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創作出好的設計作品,就必須改進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模式與標準,全面提高設計藝術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使其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具有較好的藝術設計水平和動手能力。

根據對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2011級、2012級、2013級和2014級的藝術學研究生進行的調查問卷,81%的學生對畢業設計的考核以及標準不太清楚,31%的學生希望加強畢業設計的指導,30%的學生希望加強畢業設計的制作環節,61%的學生認為應該加強藝術類研究生畢業設計的選題、審核等環節管理制度的力度。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應該精細列出畢業設計的考核標準具體事項,提前讓學生了解考核的大致方向與側重點,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與完成畢業設計作品的興趣。此外,要增加研究生畢業設計的選題并把選題細分化,便于學生精確定位自己的設計方向。

三、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新的評判要求及分級評價指標

鑒于以上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模式現狀分析,以及對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模式的改革內容和目標的梳理,采用定量評價的方式列舉出畢業作品的考核指標,從而梳理出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考核的新標準模式。具體如下:

(一)對畢業設計作品的精細化分類

畢業作品類型按照專業方向分為:服裝與服飾設計作品、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產品設計作品、環境設計作品、攝影作品、動畫設計作品、工藝美術作品、繪畫作品,以及服裝表演與形象設計作品九大類。

(二)畢業作品內容要求

第一,選題:與本人學位論文選題緊密結合,針對本專業方向,作品主題明確,內容積極健康。

第二,設計內容:設計作品呈系列,按專業特點以平面或立體形式表現,最終作品外觀效果完整,適合展示。此外,還必須以平面形式呈現完整的創作過程。

第三,設計方法:制作工藝規范,符合設計標準;提倡手工制作,體現傳統工藝的技術美感。

第四,設計成果:作品符合相關專業規范要求,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使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

(三)畢業作品考核評價指標

具體要求:第一,所有類型的畢業作品均需以展覽形式出現;第二,畢業設計作品由評委會集體打分,最終得分取平均值,評委會由校內外專家3至5人組成;第三,作品與論文分值比例各占50%;第四,論文開題報告中必須包含設計作品構思計劃。中期檢查時,除匯報論文進展情況外,還必須匯報畢業作品構思和草圖設計過程,最終所提交的畢業論文中必須包含畢業設計作品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合理的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設計實踐作品的考核標準模式,以及更好的培養藝術學碩士研究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高水平的藝術修養品質和專業素質順應時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夏寶紅.基于體驗式教育的藝術設計課程考核模式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12(9).

[2]屠曙光.當前我國設計藝術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3).

[3]徐浩.美術類專業畢業設計的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9).

篇(7)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對環境藝術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原來的建筑和藝術院校的生源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明確把環境藝術作為設計藝術學下的一個專業方向,為順應這一時展,綜合性的高校紛紛上馬。幾經擴招后,在校本科生已超過三十多萬。裝飾行業現已成為全國十大熱門行業,巨大的市場和經濟利益使眾多的人員參與,其中的設計人員也為數眾多。但在這空前繁榮的表象下,也潛伏種種隱患和危機,如設計人員水平不高、精品少、抄襲嚴重、工程質量粗糙、安全隱患多、設計人員辛苦的設計費不能保障等等。

走進裝飾市場、裝修設計公司追纏顧客為其搞設計。新樓盤剛完工,一大批裝修公司就進駐場地擺攤免費設計。多方管理使設計藝術職業資格化無法實施,設計市場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提高,筆者認為造成這些隱患和弊端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生源素質

報紙、網上記載,每逢高校藝術類招生便有幾千人排隊,甚至通宵等待報考藝術院校,其壯觀的場面足以證明藝術市場的巨大需求。之所以造成這一現象,一是就業情況好,二是源于現行的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奇怪現象: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藝術;成績不好的中學生在升學的激烈競爭中,因此找到一條捷徑——學畫畫(藝術院校的文化分數線相對低得多);書店里美術高考指南示范作品多,社會上辦考前突擊班的也多;只要畫好色彩靜物、頭像、石膏、速寫,學生再按照藝術院校老師喜歡的形式去表現,就能應付過專業考試。巨大的經濟利益和高昂的學費,造成學校招生的名額也隨之增多,這樣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就有了。不可否認,在這眾多的參與者當中確有一批愛好美術的優秀青年,他們基礎扎實。但也有些短期班學員僥幸進入了藝術設計專業,其本身的繪畫基礎和手繪能力都不強,所上的基礎課又都是和考前雷同的靜物色彩、石膏頭像課程,在進入設計課時也能很快學會電腦繪畫并以此,

二、教學弊端

由于生源眾多,師資人員不夠,使得師生比例嚴重失調,藝術設計的小班教學變成了大班授課,老師的資源被大大稀釋后才被學生分享,設計作業的逐個短評也變成了流水式的批改。環境藝術是一門雜學,要求學生綜合知識面要廣,藝術院校環境專業對建筑、建材、構造、設備等方面都應該有所了解,由于師資的原因和側重點不同,有的學校很少開設甚至根本不開設以上這類課程。大部分藝術類學生所學知識不全面,設計作業也不全面,對材料、設計工藝、構造節點了解甚少。畢業論文的撰寫大多是抄摘、拼湊,再經過老師的艱苦修改,才勉強達到論文的格式。而其它工科材料類學生,由于過分依賴電腦的輔助設計,手繪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較差。對他們而言,進校時所謂的美術加試形同虛設,進校后短暫的美術課也無關緊要,踏入社會后沒有電腦就無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構思等等。這一大批學生涌向社會后,只有少部分成為驕驕者,得以大展才華,而相當一部分學生既無扎實的設計基礎,又缺乏創新能力,不僅手繪表現能力差,也無實踐經驗,充其量也只稱得上具有藝術素質和工程素質的電腦操作員,加之設計院和大的設計公司所需的人員畢竟有限,使這大部分能力較差的學生都只能涌入家裝公司,這也是目前家裝設計行業混亂的原因之一。

三、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環境藝術、工藝美術、建筑工程類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是科班人才。藝術類設計人員在設計手法和色彩空間層次上有優勢,工程類人員則在形式、結構、材料上有過人之處。再者,裝飾工程是一個綜合體,也需要其它相關專業轉向的人員(如純學繪畫、雕塑、概算、材料、安全、結構、管理的人員等等)集體參與,他們之間相互流動頻繁,轉向設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由于沒有扎實的功底,他們的設計思路常常表面化而不能深入。這些還是相關人員,有的則完全不相關,如學師范、測繪、制圖的,因就業路子不廣,加之經濟利益的驅使,搞了幾個工程,了解了一些工藝流程和材料,再去學點CAD、3DS,就成設計師了。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八哥型”繪圖匠,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照葫蘆畫瓢,到處找書翻翻,到處抄一點,也不管設計風格是否融洽,拼湊在一起糊弄外行就行。正是由于眾多的從業人員專業基礎不扎實,知識不全面,相關和非相關人員都參與,設計體制不健全,國家也沒有實行由人事部組織實施的注冊資格制度,各個行業協會要求也不一樣,大家都管變成了大家都沒法管,精華和糟粕同時存在,這樣便直接導制了一個惡性循環的后果:設計市場自身體制的不健全,也使設計人員的整體素質無法提高,設計水平普遍低下。設計地位從屬于工程的依附性加強,導制公司老板和業主對設計人員不重視,設計費收取胡亂壓價,設計市場一片混亂;也正因為行業得不到保護,因此才造成設計人員追著你搞設計和擺攤不收設計費等現象,藝術設計此時已完全沒有地位可言。轉貼于

四、總結

篇(8)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篇(9)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篇(10)

總之,國外還沒有一個可以能夠包含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同時,也似乎不存在一個學科管理意義上的美術學。在中國古代美術文獻中,常常把畫評、畫史、畫論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例如南齊謝赫的著名批評著作《古畫品錄》便是這種體例。謝赫在這部著作開頭,就對畫品即繪畫評論做出概括,“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接著對繪畫的功能和作用發表見解:“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覽。”這段話便是他的美術觀念和繪畫理論的表述。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即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條標準成為此后繪畫批評中的根本原則,也成為我國古代美學理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評理論和美術作品研究也可以進入史的范疇,中國古代畫論常將史和批評融匯其中。

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科,它們卻構成美術學的基本內容。美術批評學可以作為美術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當然在批評學領域,美術批評學也可以作為批評學的一個分支,與文學批評學、音樂批評學等并列。美術批評運用一定的批評方法與原則,對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題材、內容、思想和風格進行品析、評判,揭示其價值,分析其優劣,或者對美術現象,美術思潮、美術流派、美術活動進行分析評價,揭示其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種活動就是美術批評或者叫美術評論。美術評論和當前的創作實踐活動聯系比較緊密,批評家要參與美術活動,及時了解創作動向,推動創作活動的發展,美術批評家有時還可參與策劃美術展覽,組織創作研討等活動,因此美術批評也是一項操作性、現實性比較強的活動。而美術批評學則是從理論上總結批評規律,提出批評觀念、批評標準和方法,或者總結歷史上的批評成果,建立起理論形態的批評學科。

美術史是由美術史家和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文獻、美術遺跡進行發掘、研究、探討,客觀地揭示美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規律的科學。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美術史著作是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它開創了撰述中國美術史先河。西方美術史學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紀意大利畫家瓦薩里寫作的《大藝術家傳》。這部書記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動和創作,為后人研究文藝復興美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真正建立應以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出版《古代藝術史》作為標志。這樣,中國的《歷代名畫記》早于瓦薩里約700年,早于溫克爾曼約900年。所以,中國美術史的學科建立實際上始于盛唐。

美術理論是對美術問題的理論探討,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作品也可以包括書法及攝影的功能與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結構、語言、風格及其中的審美規律和思想活動,揭示美術的普遍特點與規律。美術理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美術基本原理,在廣義上則可以包括美術美學、美術哲學、美術心理學、美術社會學等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術批評理論也是美術理論的組成部分,但鑒于美術批評理論和美術評論活動相對的獨立性,因此美術批評和美術理論常常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進行探討。

上一篇: 教師師德考核個人總結 下一篇: 基層黨建交流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人妖 | 韩国日本久久国产精品va尤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一区 | 久久―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 最新Av不卡免费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