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2: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對生活的影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首先,網絡帶給我們無限的知識和浩瀚的信息。網絡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地球村從理論變為現實。
調查發現中國網民在世界上人數是最多的,有三億三千萬,這些網民上互聯網的時間大大高于其它被調查的國家,它平均在網上呆的時間是15.7個小時。另外,在其他的指標里面,71%的網民認為他們拿信息都是從互聯網上來拿,這個數字也大大高于其它的國家。還有一個數字,85%的人相信在未來10年互聯網對他們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這個比例也大大大于其它國家的互聯網網民。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設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有滋有味,而它更為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廣大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網絡是個偉大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好的證明。網絡在當今社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又無時無刻不在,企業、政府機關、醫院、學校、銀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網絡活躍的身影。今天網絡更是走進了平常百姓家。我們絕對可以說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是網絡的世界。
當網絡走進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感覺到了人與外界的交流和接觸是那么的零距離,通過網絡我們發現很多鮮為人知的事情,網絡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精神生活。
再次,網絡帶給我們方便和快捷。
網絡購物:近年來,許多經銷商進入網絡,為顧客提供網上購物的平臺。通過網絡購物平臺,您就可以坐在家中,在網上采購自己需要的商品且享受的都是上門服務。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為2600億元,而2010年,國內的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近乎翻倍達5131億元,也是這一年,網絡購物用戶增長了48.6%。
網絡辦公: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區的網上辦工系統幾乎完成了園內的所有企業80%的業務流程,它完成拉5大類64小時的政府服務。
網絡新聞:網上有廣播電臺、數字報刊和視頻新聞等,各種主要報刊、電視臺等媒體都開通網站。你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新聞動態。
網絡營銷:阿里巴巴成為全球頂級電子商務企業,為供貨商和采購單位提供網絡營銷平臺,企業可以把產品資料等各種信息,通過網絡隨時和世界各國用戶乃至潛在的用戶進行溝通。為企業提供了無限商機。繼阿里巴巴之后,淘寶網站推出個人店鋪,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生意人。
網絡教育:遠程網絡教育,可以讓學員隨時隨地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座,這種課堂之外的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讓學習變的更主動,更有目的性和實用性。一個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通過電子信息網絡,像城里孩子一樣享受著知識的洗禮。
網絡旅游:網絡包容了天下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名勝古跡,你可以進入各個國家的有關站點,不出家門就可以游覽。
網絡就醫:遠程病情診斷正在為廣大患者進行服務,在同一時間,幾個地區的醫療專家可以實現會診。一個缺醫少藥的山村,也可以請著名醫生通過網絡來診斷病情。
網絡炒股:證券交易所的大廳里不再人頭攢動,股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股票行情,只需動幾下鼠標器就能在線交易,并可以在工作的間隙利用幾分鐘完成股票交易,還可以利用相應的軟件進行技術分析,查詢個股資料,獲取最新證券信息等。為股民提供了最新最及時的第一手資料,顛覆了傳統股民提著水壺在大廳要盯著顯示屏度過一天又一天的歷史。傳輸速度之快,資料更新之及時,令人不敢想象。
網絡交友:有緣千里來相會,你可以通過網絡尋找到面對面但遠隔千里的網上朋友。這種交往由虛擬的渠道來實現現實的交流,通過網絡聊天工具、論壇、郵件等等,雖然具有匿名的特點,但隨著網絡實名制的呼聲越來越高漲,這種虛擬環境變的更真實,更讓網民接受。網絡交往是社會上人際交往的延伸,由于網絡空間的特點,它和社會上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區別,網絡交往對網民的精神生活影響極大。
網絡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對于網絡技術的發展而言,網絡對人們物質生活的影響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在提高人們工作效率的同時,促進了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社會財富。但網絡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卻要更為復雜,網絡除了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同時很多負面的影響也隨之而來。
首先,網絡帶給人們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上的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危害社會尤其影響未成年人的黃賭毒,這些信息成為網絡最大的毒瘤。其次,網絡游戲的盛行,讓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上,尤其是青少年,自制能力較差,一旦沉迷于網絡,便不能自拔。第三,網絡時代逐漸侵犯到合理的個人隱私,明星住址電話被公布到網絡,人肉搜索等等,嚴重影響了他人正常的生活,這些本應該得到充分保障的人身權利,在網絡時代卻遇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總而言之,隨著電子網絡的迅速擴張和網絡社會的逐步興起,傳統的生存經驗和時空觀念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同時,我們也確實也應該注意到,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網絡社會并非是一片純凈的天空,一個數字化的樂園,它可能會導致文化的消解、制度的解構、社會秩序的混亂、人格的分裂,并成為形形文明垃圾的衍生地,滋生各種各樣社會問題的溫床。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07-0000-01
Computer and Network Influence on Human Life
Yu Li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and network,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undergoing earth-shaking changes.The computer network brings convenient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Online games,Network classroom,Online shopping,Fry on the work to the deep influence i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on people’s language,values,behavior,culture.
Keywords:Computer;Network;Social;Life;Function and Influence
當網絡走進我們的生活中時,不管是在單位還是在家庭,你都能看到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一些上網的男人一到單位或家里,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看新聞發生了什么,好友是否留言,好友是否在線,跟那個美女視頻聊聊天。沒有網絡的時候,女人回家先做飯,自從接觸了網絡,女人是回家先上網。就工作而言,網絡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一根網線,連接大江南北,一個信件,一個郵件,瞬間的完成,溝通起來極其簡潔。計算機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其對社會的影響在不斷擴展。不能不說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對社會各方面的意見、態度與價值取向,計算機網絡都發揮著特別值得關注的重要作用。
南陽市即將舉辦全國農運會,為配合農運會提高市民參與意識,市政府舉辦“學習信息化知識、萬人網上辦農運”的活動,市委宣傳部、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市科協于2010年10月推出“學習信息化知識、萬人網上行”大眾讀書主題活動,借助民政局的社區培訓中心、精神文明辦的市民學校、職業成人教育系統的計算機教室和科協的遠程教育系統等,對南陽城區內的廣大婦女、群眾、干部、應聘農民工等進行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培訓。通過授課與自學相結合的形式,重點針對我區40歲以上人群、老年人、廣大婦女等群體培訓,使他們掌握“十會”內容。
“十會”內容是:一、會計算機基本操作;二、會簡單文字處理;三、會上網瀏覽和使用搜索引擎;四、會收發電子郵件;五、會網上交流;六、會編發手機短信;七、會使用電子卡;八、會使用日常家用數字產品;九、會網上購物;十、會網上娛樂。
據市委有關部門統計,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舉辦電腦網絡培訓班116期,25640余人參加,女性占60%,其中350人取得了計算機資格證書,萬戶家庭參與活動。計算機網絡化對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影響在南陽市區得到了史無前例地擴展。
一、是充實完善自我,接受先進思想教育
參加本次活動多數家庭人員上網是學習各種知識和政治實事,了解國際國內局勢。許多老年人也不甘落后,他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多的優勢上網學習,在學習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不僅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還緩解了老人的孤獨和寂寞。如市城區天山路的一個家庭,開始一家三口只有女兒一人會上網,后來夫妻二人特別羨慕女兒能夠暢游神秘的網絡世界,于是老倆口要求女兒教他們上網,在女兒的耐心教授和輔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現在一家人都算是“網民”了。
二、是上網是拓寬信息渠道的最好方式,同時也給家庭生活帶來了便利,提高了辦事效率
比如在涉及家庭理財、驗車、治病等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網上辦理、上網查詢等方式,使問題迎刃而解。
市區臥龍崗街區的李國慶老人常年身體不適,去了幾家醫院診治,醫生診斷結果都有不同,造成他精神緊張,懷疑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后來,異常苦惱的他上網尋求幫助,將自己的病情一說,就有人立即幫他分析、診斷了疾病,而且特別符合他自己的癥狀,還建議他去哪家醫院診治能達到理想效果,不但解除了他的疑慮,還指出了一條明路,足不出戶就看了病,他感到特別受益。
有了網絡,私家車辦理年檢就簡單方便多了。人們可以直接從網上申請,事先在家填好表格,減少了排隊等候的時間和人多混亂的場景,從容不迫地把驗車的事就辦妥了。另外許多年輕人還在網上銀行購買股票、債券等業務,免去了來回跑路麻煩,大家感到利用網絡辦事省時、省力。
三、是陶冶情操,給家庭生活增添樂趣
網絡是個神奇的世界,繽紛的世界,因此它給人們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中州路的鄭寶林夫妻是失業的殘疾人,然而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向往。下崗后,自強自立,不等不靠,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刻苦鉆研信息化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磨練,通過電腦操作,設計用彩珠制作各種工藝品和農運會會標及吉祥物標志,并贈送給農運組委會。在家庭生活中,他還指導女兒電腦網絡知識,并親自教授女兒用電腦畫圖,不但使女兒增添了一項興趣、愛好,同時還減輕了女兒畫畫的勞動強度,節約了出黑板報、出校內刊物的時間。
電腦是個偉大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好的證明。電腦如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又無時無刻不在,大公司、小公司、醫院、學校、銀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躍的身影,今天電腦更是走進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們絕對可以說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是網絡的世界。
網絡,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得方便,更加得豐富多彩,也使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我們也希望網絡能更好地服務人們,變得更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米切爾,W.J.伊托邦,吳啟迪,喬非,俞曉.數字化時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比爾蓋茨.未來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1
關鍵詞: 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信仰;影響;特征;對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life;belief;influence;characteristics;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2-0313-02
0 引言
信仰,是個人生存的意義與價值、生活的前途與命運以及人生的狀態等的最高信念及堅持,是價值觀念在人生問題上的集中體現。它不僅解決“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更要回答“人應該怎樣活著”的問題。大學生是一個負載著時展希望的群體,大學生群體有無信仰、他們的信仰是否正確,不僅影響著大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更關系著國家、民族的未來。作為第四種媒體的互聯網強力滲透進人們的生活當中,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諸多奇跡。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掌握著最新知識和技術的年輕群體較早也較頻繁地使用這一新興的信息技術。2012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中學生群體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8.6%,遠遠高于其他群體。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網絡在大學生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它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乃至一種生活方式,并且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在大學生生活網絡化的今天,如何看待網絡生活方式對大學生信仰的影響,如何發揮網絡平臺的積極引導作用,應對相應的挑戰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網絡生活方式對大學生信仰的影響
1.1 拓寬信息獲取渠道的同時帶來認知的弱化 大學生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其所獲取思想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網絡生活中獲取的海量信息和多渠道咨詢一方面給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往帶來便利,給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另一方面卻也容易給社會經驗尚淺、人生閱歷不足的他們帶來思想上的混亂。“信仰需求”是對信仰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上的產物,大學生倘若對主流信仰的認知混亂,對社會價值、人生價值認識模糊,就會出現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和信仰需求的邊緣化。
1.2 滿足心理需求的同時帶來情感的淡化 網絡生活吸引著處于情感叛逆期的大學生,他們在網絡中可以獲得更多的獨立空間,可以在網絡中隨意偽裝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形象,表達現實生活中無法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宣泄現實生活中無法宣泄的心情。但大學生一旦過多的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的情感交流中,必將造成作為一個社會自然人的社會功能缺失,這種缺失具體體現在:生活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談、顯出一副冷漠姿態。其后果導致他們逐漸遠離社會實踐,人際關系疏離。情感是信仰產生的心理基礎,為信仰的強化與擴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驅動力,情感的冷漠勢必造成信仰的缺失。
1.3 享受生活便捷的同時帶來意志的退化 網絡的便捷性,雖然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利用信息的效率,使他們可以隨意在網絡上讀書、評論、娛樂、游戲、交友等,可以花比以前更少的時間和成本獲取更多的信息。在得到現成知識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一些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免疫力,容易養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大學生長期被這類不良思想所浸染,如果思想上辨識不清、意志不夠堅定,將如同“溫水中的青蛙”,漸漸喪失自律和自主的毅力。虛擬空間中他律與自律的缺位,容易使一些大學生處于信仰的游離狀態。
2 網絡生活方式下大學生信仰的特征
2.1 主導信仰權威性下降 在進入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之下,雖然是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藍本,但隨著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大學生對作為中國社會主導信仰――信仰的堅定程度大不如從前,其主導地位和權威性日益被削弱,信仰對當今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僅僅的是為了應對一張考試試卷。
2.2 信仰多元化 當今人們的信仰需求已經覺醒,信仰爭奪戰已經開始。青年是各種信仰爭奪的對象。網絡時代是一個思想活躍、觀念更新、文化交融的新時代。西方文化殖民主義者利用網絡文化的平等、公開、全球化的特征實施其“文化帝國主義”“網絡文化霸權主義”的野心,大肆將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所謂“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價值論”向我國推行,這些形形、千差萬別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信仰,使大學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臨“多元價值”的腐蝕。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直接導致少數大學生信仰根基不穩、徘徊不定,面臨著被侵蝕的危機。
2.3 信仰功利性 網絡生活相較于現實生活諸多的約束條件,大學生身在其中感受更多的是自由。缺乏約束力量規制的大學生容易滋長個人主義的意識傾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使得部分大學生在建立信仰的時候更多的是以滿足個人欲望為目的,雖然同樣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加注重現實和功利,他們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重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實生活,價值目標日趨功利化、世俗化。
3 網絡生活方式下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對策分析
3.1 增強主導信仰的影響力 雖然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日漸在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失去其權威地位。主要原因是其影響力不夠,影響力不夠的原因是對教條化的理論缺乏精確而又通俗的解釋,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網絡平臺是滋生各種思想的溫床,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復雜多變,主流意識形態只有對此有精確通俗的解釋才能被大學生所認同,才能增強其影響力,進而才能被接受,最終確立為行為指南。
3.2 提高教育者網絡使用能力,做好全面引導 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盛行的時代,高校教育者要增強自身使用網絡的能力,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尋找正確的人生信仰。一方面,教育者要對網絡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幫助大學生樹立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網絡文明意識;另一方面,教育者必須緊跟大學生時尚步伐,深入大學生網絡生活,積極開展網絡實踐。網絡平臺的大量應用,開辟了教育者與學生交流的新渠道,并為引導大學生科學理性的看待分析問題,學會用的觀點和方法處理問題,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造了條件。
3.3 開設大學生網絡素養專題課 學校可以把大學生網絡素養專題課納入大學生入學教育、思想品德課程體系。大學生網絡素養課的主要目的是針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弱化、情感冷漠、信仰迷失、沉溺網絡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辨別、判別能力,增強抵御網絡游戲的誘惑和黃色信息等不良信息腐蝕的免疫力,指導學生開展網絡活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互有短長,各有利弊,教育者要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形成網上網下聯動局面。
3.4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廣泛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對生活,對他人,對自己的認識,使大學生從真實的生活實踐中追尋真理的腳印,增強對真理以及信仰的理解和認同,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歷史使命意識和大局意識,培養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情操。激發大學生進一步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信仰主動性。
參考文獻:
奧美中國調研部試圖發現這樣一群核心的生產消費者他們聰明、活躍并且善于使用技術;他們從互聯網和數字媒體上獲取信息,在生活方式和品牌選擇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大眾。在這次調查中,我們研究了在游戲、音樂、娛樂、電子商務、在線討論和博客領域的生產消費者,目的在于理解他們的動機和價值觀念,并解釋他們影響力的本質。
本研究部分探究網絡社區得以形成和生產消費者們發揮影響力的技術基礎,并側重分析這些因素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
身份意識的復興 網絡身份進一步真實和透明化,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人的身份意識正在興起。
實用主義的價值觀 生產消費者們更傾向于推薦那些優質而價格偏低的商品。
審美文化的興起 生產消費者站在審美文化的最前列。這表明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日常生活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被時尚化。
網絡互動的游戲本質 網絡互動提供了豐富的在線文化和多樣的人格面貌,這些條件為生產消費者提供了可以參與其中的廣博的娛樂方式和空間。
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的碰撞 生產消費者們試圖重新詮釋中國傳統價值觀念里的關系中的自我,并且形成一個獨立于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之外的新自我。
本研究認為,網絡影響力的本質是不同尋常的。這是因為,生產消費者們并不是在領導潮流,而是在某種運動或趨勢處于潛伏或一觸即發之際,為之宣傳造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認為成功的營銷并不在于找到那些具有影響力的人并將現成的想法交給他們,而是發掘社會中潛在的趨勢走向,并且幫助生產消費者發現它們。
調研團隊認為,要調動、發揮生產消費者的影響力,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成為對話的一部分
對于一個品牌來說,成為生產消費者和消費大眾之間對話的一部分,增加品牌自身和使用者/支持者之間的聯系,在各種網絡社區之間建立關系,可以為品牌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機遇。吸引生產消費者最根本的一步,是將品牌的獨白變為雙向的對話。我們必須將生產消費者視作品牌的朋友而不是單純的消費者。他們的作用,就如同品牌本身的作用一樣,在于將想法和意見播種在他們各自的社會網絡中。
將品牌與網絡人物原型聯合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5-181-02
計算機網絡改變了并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它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及思維帶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1. 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網絡的興起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這具體表現在網絡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信息獲取方式、休閑娛樂方式及情感交流方式。
1.1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
傳統意義上的工作意味著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到特定的地點從事特定的事務。網絡的興起使得人們可以從事各種基于因特網的工作,網絡成為人們開展各項工作的平臺。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人們工作的時間、空間距離,擴大了人們的工作范圍、工作對象。電子郵件(Email)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信函往來,大大節省了時間,縮短了距離;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授課由教室延伸到網絡,由在校生延伸到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擴大了工作范圍及對象。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做SOHO一族。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單獨辦公、家庭辦公)的首字母縮寫。這是基于國際互聯網上的、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工作的、不受時間和地點制約的、不受發展空間限制的白領一族。SOHO族從事的工作多是可以在家中獨立完成或能在網上與他人協同來完成的。淘寶網上的眾多賣家有一部分便是此類人群。
1.2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
網絡興起前,人們主要通過大眾傳媒、各種組織機構獲取信息。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各個領域、形式多樣的數字化媒體信息,人們通過搜索引擎技術,篩選網絡上的文字、聲音、圖像:通過超文本、超鏈接技術,對信息進行有效獲取和使用。第十一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就網民上網目的來看,獲取信息是第一位的。53.1%的人將獲取信息做為上網的最主要目的。網絡時代人們以自身為中心的信息獲取更準確、更及時,這大大提高了學習和工作效率。
1.3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
天津市社科院有關專家對天津市近10家外企中的1000余名青年白領進行了關于“日常休閑方式”的調查。調查顯示,有近八成被調查者將網絡休閑娛樂作為首選。根據第十一次CNNIC調查結果,24.6%的人將休閑娛樂做為上網的第二目的(第一母的是獲取信息)。“2008上海國際數字媒體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于2008年14日至15日在上海舉行,中國軟件測評中心副主任陳勇在論壇上表示:我國半數以上的網民玩過網絡游戲,達到1億多人。各種類型的網絡游戲已經成為網民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人們將網絡作為主要休閑娛樂方式的原因很多:首先,網絡提供了多種休閑娛樂方式,人們可以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寫博客,聊天交友,無需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其次,人們通過網絡游戲等休閑方式,可以緩解工作壓力。此外,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善交際的人更喜歡在虛擬的網絡中結交朋友。
1.4 網絡改變人們的情感交流方式
傳統的結交朋友的方式是經由雙方都熟悉的人穿針引線,或由同學、同事關系發展而來,交友的數量、地域范圍相對有限。進入網絡時代,人們通過網絡結交朋友的數量巨大、地域廣泛。眾多交友網站的興起,QQ、MSN等即時交友聊天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交友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們的網絡交友需求之大。第十一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7%的人上網以交友為目的。現實生活中與朋友不能當面自由討論的問題可以和“網友”毫無顧忌的輕松的交流。異性之間的“網絡友情”甚至能升華為“網絡愛情”,譜寫出浪漫的“網戀”之曲。
網絡,給人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空間、交往空間,改變了過去那種社會交往與控制的模式,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與隱蔽性,人們的網絡情感交流方式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性。“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是網絡上曾經非常著名的一句話,雖有幾分夸張,網絡的虛擬性與隱蔽性卻由此可見一斑。我們不能無視網絡虛擬性及隱蔽性所帶來的網絡情感交流的風險性。
2. 網絡對人們思維的影響
計算機網絡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構成一種立體化的傳播形態,它對人類最深刻、最內在的影響恐怕在于人類思維方式的改變。這種影響是基于網絡的,現代信息技術是網絡文化對人們思維產生影響的物質基礎。
2.1 思維超文本化
因特網是由眾多的節點相互連接起來而形成的非平面、立體化、無中心、無邊緣的拓撲結構。網絡資源以超文本的方式鏈接起來,人們隨意點擊鏈接便可打開與其相關或者毫不相關的信息,獲取各種資源。超文本的資源鏈接方式使得人們形成“超文本化”的思維方式。
超文本化的思維方式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非線性”。傳統的思維方式一般是線性的,即直線的、單向的、缺乏變化的,它遵循時空順序,沿著一定的邏輯方向發展,極少有隨意性和跳躍性。而超文本化的思維方式如同因特網的拓撲結構一樣,呈現出非平面的、立體的、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非線性”是超文本化思維方式的重要特征。在網絡上,人們可以隨時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同時閱讀、寫作、收看視頻、聊天交友:人們能夠借助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從而可以多角度審視同一問題;人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發出者、傳播者,從而使得人本身成為信息的媒介,人處于沒有中心、沒有邊緣的信息之網中。網絡時代,人的思維方式也必然具有了超文本化的“非線性”特征。
2.2 思維開放化、多樣化、發散化
基于“非線性”,超文本化的思維方式衍生出“開放性”、“多樣性”、“創造性”及“發散性”等特征。20世紀30年代以來,蓬勃興起的現代科技革命引發了人類思維的巨大變革,創造出一系列新的科學思維方法。隨著系統科學不斷發展,思維實現了由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的轉變:從封閉性轉向開放性、從單一性轉向多樣性、從保守性轉向創造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使人類思維方式再次發生巨大的改變,人們紛紛提出“網絡思維”的概念。作為現代思維方式的最新形式,網絡思維方式具備上述的“開放性”、“多樣性”、“創造性”同時,在橫向、縱向、空間結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發散性”。
2.3 “交互意識”增強
網絡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它的交互性。在網絡傳播中,受眾與傳播者或者受眾與受眾之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雙向交流,這種特性叫做網絡交互性。網絡文化與其它文化形式相比,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在交互的網絡文化中,人們的表達意識、參與意識、交流意識比在傳統文化氛圍下更強烈,更容易得到發展。“交互意識”的增強是由網絡交互性的特點決定的。
網絡對人們思維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近年來,學者紛紛提出“網絡思維”的概念。這是人們受網絡影響而形成的現代思維的最新方式。有人認為“網絡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網絡,是網絡化了的思維,是類似于人的大腦神經和血管組織的一種思維結構。它的網絡狀結構使它不同于以往的思維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網絡思維產生于人們的現代網絡生活,同時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它并不是超越以往一切思維的全新的形式,而是綜合了人類原有思維形式的最新發展。正如黑格爾所提出的“圓圈”的比喻,即“每一種思想=整個人類思想發展的大圓圈(螺旋)上的一個圓圈”。網絡思維這個“圓圈”如同任何思維方式一樣,既有作為新生事物的“發展、上升”的一面,也有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3.省略w.省略/research/qiye/htm2008/20080728-473235.shtml(2009-8-7).
第一,對于消費者
傳統營銷勢力已經呈現遞減現象,例如印制印刷糖尿病費時又費工,電火花卻只要靠著著網際網路便可以大量發送,不用等人去家里電梯口翻著那可能會丟掉的印刷物。
網絡營銷成為今后行銷的大趨勢,是個新興的產業,新興事業的發展會使一部分行業失去競爭力,同時也會促進新的行業興起,網際網路確實如此有吸引力。
第二,傳統行銷理論與應用
傳統行銷或是網路媒體行銷,像是點對點行銷,話題行銷,事件行銷,口碑行銷,數據庫行銷等等,在網絡營銷體系案例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然而觀察者能發現,快速消費品,汽車,電腦,3C等數位產品,服裝與旅游等多個行業中,企業主在推行品牌網路廣告,電子商務行銷,置入性廣告等廣告形式在內的網絡營銷方案時,傳統行銷通路(電視廣告,報紙廣告,雜志廣告,印刷糖尿病,海報等)并未被市場排除,只是有很多區塊已讓給網際網路市場,所以網際網絡營銷日漸成為企業關注的行銷工具,網際網絡營銷方式也朝著當下主流的變化,開展最有利“與最有”力“的行銷成果,為業主贏得更多收益。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手機、電腦和網絡的普及應用,微博成為人們關注社會熱點,表達想法的最佳場所。大學生是網絡產品的最先關注群體之一,而微博靠著獨特的即時性、開放性和交互性迅速“占領”高校校園。高校學生干部因勢利導,利用微博等新興信息溝通方式,加強與其他大學生的溝通交流,積極推進大學生學習娛樂活動的開展。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開始積極開通微博,目前,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均開通了官方微博,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學生的歡迎。
二、調研內容分析
1.“微平臺”愈拓愈廣,“微力量”勢不可擋
(1)逐日上升的微博使用人數。根據調研數據統計:學生干部微博“正在使用人數”項由截止至2011年11月的51.2%增加到2012年4月60.1%;此項對于普通廣大學生來說,更是從先前的50%增加到了75%,這足以說明微博為更廣大的學生組織和群體所接受,其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大。此外,“打算使用”項的人數也有所增加,而“知道但不打算使用”項的人數則明顯減少,由33.3%減少至18.8%。
(2)“微博效應”得認可。越來越多的學生認可了微博與學生工作相結合所帶來的良好效果,也愈發推崇與支持微博所起到的作用。微博具有信息傳遞及時便捷、信息輻射范圍廣,人際圈影響力大、信息提供量大和能使學生干部本身更加注重加強自身建設等優勢,學生干部利用微博開展學生工作勢在必行。
2.“微平臺”制度化管理,“微渠道”高效暢通
(1)“微平臺”管理專門化。2011年,學生組織的官方微博由個人、小團隊管理所占的比重較大;2012年,則是出現了相關的負責部門專門管理微博內容。由個人管理微博容易出現信息量不足,涵蓋內容面狹窄以及效率低下等問題。同樣,由小團隊管理微博也會出現類似問題,并且還可能導致內部人員相互推諉工作責任,致使微博運行不暢。相反,由專一部門管理微博的信息和日常管理工作,可避免很多難題,這些部門涉及到宣傳部門、網絡部門、媒介應用部門等。
(2) “微渠道”管理高效化。微博管理自專一部門代替個人和小團隊后,學生干部微博的使用效率明顯得到提高。由調研數據可知,截止至2011年9月,學生干部或者其組織官方微博的使用率很低,平均一個星期甚至是一個月才會對頁面內容進行整理。具體數據如下:“經常(日)使用微博”項的比例為8.7%,“偶爾(星期)使用微博”項的比例為48.7%,“很少(月)使用微博”項的比例為42.6%。而截止至2012年4月,微博的使用率有了較大的改觀,“經常(日)使用微博”項幾乎占到90%的比例。
3.“微信息”斑斕多彩,“微效應”欣欣向榮
(1)微博信息的多樣性。由調查可知,學生組織一般在微博上一系列活動的宣傳內容,講座、會議等的通知,國內外時事新聞以及校園新鮮事。除了傳統的海報、橫幅、新聞投稿或現場宣傳外,微博成為一個新的宣傳平臺,為學生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諸多便利。
(2)微博發展前景分析。微博畢竟是一個新事物,利用微博開展學生工作更是學生干部的在工作方法上的一大突破,只有揚長避短,才能真正發揮實處,得到認可。
三、建議與對策
1.高度重視微博的傳播宣傳功能,鼓勵學生建立和使用微博
雖校內使用微博的人群逐日增多,作為一項有效的信息傳媒平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干部等在正確引導學生建立和使用微博的基礎上,更應該積極有效地進行指導。但也不可為求效果,過分強制要求學生開設微博,反而會得到負面效果。
2.主動出擊,建立有效的學生干部工作微博模式
學生干部應發揮模范帶領作用,在自己積極利用微博開展學生工作的同時,應擴大其范圍,讓周邊更多的同學真正參與其中,擴大影響力。
3.充分挖掘,拓展高校學生干部工作微博模式新實踐
一方面,組織者要找到宣傳點的關鍵,微博內容需豐富、生動,反映學生需求,以及加強與其他組織或高校的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強與粉絲的互動。學生關注某一組織的微博是對其的支持和關注,加強與粉絲的互動,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大學生的參與力度。此外,有效利用微博工具,如投票、話題、網上有獎轉發等,以此配合學生工作,提高整個活動的參與度。
四、小結
對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干部利用微博開展學生工作的先后情況進行了對比探究,發現學生干部的微博傳播宣傳意識越來越強烈,普通學生也對微博和學生工作相結合表示支持,且認為其潛力大、前景好。當然,同時也存在部分學生微博參與積極度不高等問題。可見,現階段任處于微博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應用的初步階段,著重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微博參與意識和傳播宣傳意識,群眾基礎擴大了,才有利于通過微博使學生工作更有效地展開。
參考文獻:
[1]曾軍順.微博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學理論,2011,(20)
一、引言
自從上世紀8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到城市形成農民工群體,存在過農民工供給大于需求形成城市公開失業,也出現過用人單位“民工荒”的狀況,隨著農民工群體的日益龐大,他們對城市的貢獻率也逐步上升,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不能忽視農民工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了解農民工自身狀態,關注其生活滿意度與其相關影響,正視現階段農民工市民化、融入到城市當中的所面臨的問題對社會經濟結構變革、實現經濟新跨越具有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對于生活滿意度的研究主要以生活滿意度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居多,其相關理論主要從社會比較、期望、目標以及效用判斷四個方面闡述生活滿意度的產生機制。國內對于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并不多,特別是研究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則更少。郭乙輝(2008.4)以嘉興市為例,對在城農民工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著眼于工作狀況、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社會環境及家庭生活的主觀評價,利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對個體特征進行影響分析,并運用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尋找影響因素。李國珍(2009.1)對武漢市農民工生活滿意度調查進行了研究,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打工年限、教育狀況、和配偶相聚頻率等不是影響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因素,而養育孩子數量、工作收入、是否購買各種保險、是否能及時拿到工資以及城市環境等因素,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有重要影響。
三、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
一直以來,北京市作為首都,經濟迅速發展,吸引了大批進京務工人員,他們中絕大多數是來自不同省份的農村地區,隨著他們人數的日益龐大,被稱之為“農民工”群體。2013年10月份,我們開展了“2013 年在京進城務工人員經濟和社會調查”在北京市五環內展開調查,調查共發放1500份問卷,回收1484份問卷,回收率98.93%。我們基于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從三個方面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進行如下分析。我們選取了調查問卷中測度生活滿意度的幾個指標取其平均值作為綜合衡量個人生活滿意度的總指標,分別建立這一指標與收入水平、人際關系、就業水平的關系。
四、農民工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農民工經濟水平是其實際生活狀況的一個反應,也是其生活滿意度的一個基本保障,最能反映經濟水平的直觀指標是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通過影響他們的居住條件消費狀況、人際交往狀況等進一步影響他們對于現階段生活的滿意程度,而他們對于現階段生活的滿意程度決定了他們是否繼續留在城市生活,從較長時期來看,這會對城鄉勞動力人口的遷移產生影響,所以農民工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研究是有意義的。由于我們的問卷中個人收入是分為工作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所以,我們將收入分為此兩種情況分別與生活滿意度建立關系。
(一)農民工工作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我們采用簡單回歸的分析方法研究工作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剔除掉部分缺失值,最終利用1014個有工作收入的農民工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
(工作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散點圖分布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集中于0―10000這個水平,其中0―5000又較為集中,在0―10000這個收入水平段內,滿意度指表較為集中的是2―4,而且隨著收入的增加,該收入對應下的最低滿意度水平會上升(圖中黃線所描述,黃線將對應收入下的最低滿意度指數全都包絡進去),由此,我們可分析出隨著工作收入的增加,生活滿意度的整體水平也會上升。在收入大于10000時,此時雖然數據很少,但是也可以看出每月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正比例變化情況。
(工作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簡單回歸表)
從表中的Significance F=6.45419E-07
(二)農民工經營性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我們同樣依照上述方法采取簡單回歸的分析方法,剔除掉缺失值,選取得到了有經營性收入的農民工313個樣本數據進行分析。
(經營性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散點圖分布圖)
(經營性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簡單回歸表)
分析同上,也可看出經營性收入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性關系。隨著經營性收入的增加,農民工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呈上升水平。
我們從上述兩次的回歸分析中可以得到:農民工工作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線性關系與經營性收入與生活滿意度的線性關系,將兩直線簡圖做出,重點是關注其變化以及交點。
我們之前分析得出,隨著收入的增加,生活滿意度也會增加,但是經營收入和工作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不同,因為,收入增加到2711.265元之后,農民工在得到同樣收入水平的條件下,經營性收入所得帶來的滿意度會大于工作收入帶來的滿意度。收入低于2711.265這個臨界值時情況相反。當農民工在自己經營收入比較低時(此時的經營性收入所需的成本也很小,相對容易開始),為了獲得滿意度的提高,他會選擇為別人打工獲得工作收入,而當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有的人就會選擇自己經營,以較高收入水平為基礎的自主經營是可以讓他們比同等工作收入所獲得的對于生活的滿意度提高的。
五、人際關系對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通常被認為可以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不僅能滿足情感需求,還能在工作、生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民工由于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方面和城市存在一定的隔閡,如果發展有較好的人際關系,我們認為可以改善他們在城市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對于城市生活的內心滿足感,從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我們以在實際生活中幫助過農民工的人的數目和農民工在京交往圈中弱關系的比重分別作為衡量人際關系現狀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來分析人際關系是否影響農民工對于目前生活的內心滿意度。
(一)網絡規模
根據已有的對其他群體的研究資料表明:網絡規模越大,網絡中的社會資源越豐富,社會資本越大,能夠提供情感支持、物品、服務及陪伴支持的網絡成員的數量就越大,那么個人從社會支持網中獲取的幫助也越多。由此我們可知,網絡規模的大小對于人際關系有很大的影響,而網絡規模主要表現為在實際生活中幫助過農民工的人的數目,因此,我們用在實際生活中幫助過農民工的人的數目(以下稱為網絡規模)來作為反映其人際關系的數量特征。
1、方法及結果
我們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社會支持網的數量特征對于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由于某些樣本的網絡規模為缺失值,最終利用1423個樣本數據進行方差分析,下圖分別為農民工人際交往網絡規模現狀以及網絡規模影響滿意度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SUMMARY\& \& \& \& \&組\&觀測數\&求和\&平均\&方差\&n=0\&515\&1454\&2.823301\&0.673483\&0
[方差分析\&差異源\&SS\&df\&MS\&F\&P-value\&F crit\&組間\&20.57907\&3\&6.859689\&9.266512\&4.54E-06\&2.611173\&組內\&1050.438\&1419\&0.740267\& \& \& \&總計\&1071.017\&1422\& \& \& \& \&]
2、分析
根據餅狀圖可以看出,在農民工日常生活中,沒有得到實際幫助的人占了相當一部分比重,達到36%,將近一半以上的人接受過的幫助的人數不足5人,可以看出農民工人際交往的網絡規模還非常小。
通過上面的方差分析表可知,P-value=4.54E-06
(二)弱關系比例
格拉諾維特將個體(個人或組織)之間的關系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他指出,強關系通常發生在群體內部,個體之間的社會經濟特征比較相似,信息的重復性很高;而弱關系通常發生在群體之間,個體也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社會資源,弱關系在很多時候充當了“信息橋”的角色。基于上述分析,對于農民工而言,其在京的親戚以及一同打工的老鄉被認為處于同一社會階層,他們之間的信息交流具有同質性,所以,在我們的調查中,將農民工在北京的親戚(親緣關系)以及來京前已經認識的熟人(地緣關系)劃分到強關系的范圍中;而來北京以后認識的熟人(友緣關系)間信息的異質性較高,可以互相攫取社會資源,所以將其劃分為弱關系。
1、方法及結果
同樣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來分析弱關系所占比例對于農民工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由于某些樣本的信息值缺失,最終利用1481個樣本數據進行方差分析,下面分別為農民工人際關系中弱關系占比現狀及弱關系占比對于滿意度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SUMMARY\& \& \& \& \&組\&觀測數\&求和\&平均\&方差\&P=0\&562\&1575.75\&2.803826\&1.177913\&0
[方差分析\&差異源\&SS\&df\&MS\&F\&P-value\&F crit\&組間\&23.17682\&2\&11.58841\&14.94892\&3.74E-07\&3.001812\&組內\&1145.747\&1478\&0.775201\& \& \& \&總計\&1168.924\&1480\& \& \& \& \&]
2、分析
由上圖可知,農民工弱關系占比的現狀相對樂觀。具體而言,在人際關系中,以弱關系為主的比重為最大,達到43%,然而,僅次于這個比重的弱關系占比為0 (其中也包括既沒有弱關系也沒有強關系的),這部分農民工占總調查人數的38%,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農民工中有過半數的人其人際關系的主體仍然是親戚、老家的朋友,其弱關系所占比重較小。
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P-value =3.74E-07
六、農民工工作狀況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一)農民工的行業分布及工作情況、環境以及保障
下表中顯示了農民工的行業分布狀況以及工作的狀況,可以看出農民工所在行業主要在營銷、批發和零售業以及其他服務業,所在單位的性質有70.34%是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占比不到1%,職業層次中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只占到0.27%,主要從事的是非技術的一般工作,臨時工占的比例達到59.2%,使得農民工的就業得不到保障,隨時可能面臨失業。
[所在行業\&比例\&單位性質\&比例\&職業層次\&比例\&從業狀況\&比例\&制造業\&2.83%\&國有企事業\&21.57%\&一般工作人員\&27.76%\&正式員工\&39.20%\&運輸、建筑\&13.55%\&私營企業\&70.34%\&中級管理
或技術人員\&2.70%\&臨時工\&59.20%\&住宿和餐飲\&17.12%\&合資企業\&3.17%\&高級管理
或技術人員\&0.27%\&鐘點工\&1.60%\&營銷、批發、
和零售\&28.26%\&外資企業\&0.94%\&老板\&69.27%\&\&\&其他服務業\&30.67%\&自有企業\&3.98%\&\&\&\&\&無以上任何一項\&7.57%\&\&\&\&\&\&\&]
[ \&不包吃\&包吃\&不包住\&包住\&無在職培訓\&有在職培訓\&數量\&713\&544\&685\&564\&907\&329\&比例\&56.70%\&43.30%\&54.80%\&45.20%\&73.40%\&26.60%\&滿意度平均值\&3.086\&3.082\&3.086\&3.082\&3.082\&3.083\& \&無五險一金\&有五險一金\&無勞動合同\&有勞動合同\&無任何\&數量\&934\&301\&743\&486\&372\&比例\&75.60%\&24.40%\&60.10%\&39.90%\&30.40%\&滿意度平均值\&3.082\&3.083\&3.082\&3.083\&3.087\&]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只有24.4%的農民工有五險一金的保障,僅僅39.9%的農民工與所在工作單位簽署了勞動合同,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農民工根本就沒有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他們一般找工作時只要工資合意,就同意工作,并不要求老板與之簽訂合同,更不要說是社會保險之類的了,這也是造成現在一些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的一部分原因。
對于所工作的單位是否包吃、包住、是否有在職培訓,均是不包吃、不包住、無在職培訓占得比例大。但是,不包吃、不包住的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值卻要高于包吃、包住的,無在職培訓、無五險一金、無勞動合同的生活滿意度比相應有這些保障的滿意度要低,盡管僅僅低0.001。沒有任何一項的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值比這里面的任意一項都要高,可見公司提供吃住盡管會減少農民工的日常支出,提高他們的相對收入,但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并沒有如我們認為的那樣有所提升。
(二)農民工生活滿意度與其工作時間的關系分析
從上面兩個圖表中可以看出,工作天數的多少與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沒有特別明顯的關系,但是可以看到在工作天數在六天和七天時開始出現不滿意,在4到7天之間生活滿意度在不滿意和很滿意之間都有所分布,也就是說周六日是否休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農民工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對于每天工作的小時數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每個處于5小時以上18小時以下的工作小時數的生活滿意度在5個不同層次上都有分布,工作小時數總體上是不影響農民工的生活滿意度的。
(三)農民工進城目的分析
[進城目的\&比例\&較高的收入\&49.95%\&更好的發展空間\&24.75%\&留在城市\&4.65%\&積累回鄉發展的資本和經驗\&11.81%\&子女教育\&8.84%\&]
上圖為農民工進城目的的比例分布狀況,可以看出其中較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發展空間是農民工進城的主要目的,較高的收入,即城鄉之間收入的差距這個也與托達羅模型中導致鄉―城遷移原因相符。而更好的發展空間可能是因為城里能提供相對農村來說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機遇。
七、總結與思考
在本次的調查中,我們均采取面對面交談采集數據的方式,保證了數據的原始性,在與農民工的交談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對農民工這一群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他們關心的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工資、住房、就業、子女教育、社會認可等多方面,這些問題需要隨著社會進步穩步改善,就本文研究的幾個方面,我們給出一些建議:適當的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設置一些獎金激勵辦法與制度,針對有一定條件的農民工設立創業助推計劃,以此帶動更多農民工的就業;我們可以發揮媒體的優勢,向公眾宣傳農民工的生活,提高農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健全現有的工會制度,制定相應的就業政策,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利益,同時,政府方面應該加強對于農民工自身的素質教育,讓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打開心扉,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參考文獻:
[1]李樹茁,楊緒松,悅中山,靳小怡.農民工社會支持網絡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郭乙輝.在城農民工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嘉興市為例
或者用其中一本的副書名來形容—如何拼出自己的快樂生活。
在米力的自我介紹里,她寫道:天生的玩家,后天的雜貨創作家。喜歡穿橫條衣服,逛雜貨店,喜歡旅行。
我們在選擇一個職業時,往往習慣于問問自己,老天是否愿意賞這口飯吃。一個天生的商人做不了文學,一個天生的寫作者經商可能會血本無歸,可如果老天給予的天賦是最難以創造價值的“玩”,又該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米力顯然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范本。她有一份穩定而興趣相投的工作,在某知名禮品公司擔任設計總監,玩也許是她的第二興趣,卻更關乎她自己的生活。
在這幾本書里,米力教大家如何用常見的材料做出一枚別致的胸針,或是如何烹飪出一道特別的料理,又或者是推薦幾家有著特別風味的雜貨鋪子。當然,貫穿始終的是她對于生活的態度,“吃飯的事就是生活的事,喜歡料理吃飯這件事自然對家有依戀。如自己能有空間設計的掌控權,就是喜歡生活雜貨的人。”米力將“雜貨”視為這種生活態度的負載,是生活道具、飲食、衣著的一個代名詞,一件好的被設計過的生活用品,便能讓平淡的生活變得賞心悅目。
“舍去不想要的,留下好的。”這種對于生活本身的撿拾,與對物的執著,意味著對生活周遭的留意和用心。米力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拾“破爛”的人,孩提時偶爾有親戚從國外帶回一些糖果餅干或者小玩意,都會細心地將包裝拆下珍藏。到了中學,大家都在拼命讀書,米力見到同學從臺北念復興美工回來的姐姐,氣質與眾人不同,畢業后她不汲汲營營趕著做一個上班族,反倒回到家鄉賣她扎的花束。“我沒有看過那么美的花束,沒有看過生活可以如此輕盈的人”。受了這位姐姐的影響,米力也考上復興美工,朝美術領域行進下去。
而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小繪本的創作,則始于米力工作后的無心插柳。“原本是想為公司的內部雜志畫一些‘米力生活雜貨鋪’的內容,不想第一期就被臺灣報界最有名的生活休閑版相中,于是展開了關于手作雜貨的插畫圖文創作。”創作自然為米力帶來了許多樂趣,尤其是與人們分享生活的樂趣,而與此同時,在數據搜尋或旅行上的經歷,也讓米力的設計視野不斷擴大:“工作與創作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創作上得到的肯定讓我很有自信,也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加謹慎。”
到38歲時,米力希望進一步將自己喜歡的雜貨變成可以跟讀者互動的事情,便創立了網絡商店,年初她又建立了一家實體店鋪。與其說是經營商店,不如說米力想要更加切實地與人分享生活。許多客人都跟她成了好朋友,一些人在逛店時還常常帶來自己手作的食物與她分享。
理論和現實生活的結合是理論的一個根本特點,是理論的,也是生活的,從它的功能“改造世界”來說,它歸根到底還是生活的。基礎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生活解讀理論,以理論指導生活。
1.以生活解讀理論
教學內容的“三貼近”原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最根本的途徑。要使當代社會的宏大時空和學生生活的時空環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源頭活水。教學內容中感同身受的生活場景的再現,會對學生產生視覺聽覺的沖擊,心靈上受到震動,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理論。例如,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全面發展”這一專題中,教學設計首先是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教師對大學新生一進大學校門師哥師姐熱情接站、周到服務的入學場景以圖片方式再現,讓學生認識到到這就是入學的第一堂人際交往課。這種生活場景的再現,使得學生能夠現實感受到人際交往的一些原則,如誠信、助人、寬容、合作等,使得這些原則鮮活起來。而且學生也可以從自己的不同交往方式中體會到交往態度對人和人關系的影響。因此,理論的生活化可以促使學生對生活進行反思。在講到人際交往的原則時,教師講了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故事,“尊重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因為她善良而真誠地尊重別人,甚至是一個幾乎是人人都要躲避的求乞者,從而獲得用人單位對她人格的肯定,獲得了她夢寐以求的工作。在生活場景的再現中傳遞了價值引導,這種生活中顯現出來的價值對學生情感的沖擊和影響是深刻的,相信有的東西會成為他(她)一輩子咀嚼回味的東西。
2.語言表達生活化、時代化
在話語內容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理論話語要反映社會生活,將現實社會的熱點和焦點話題置于討論中,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學會思考、比較、判斷、選擇。另一方面,話語要密切關注學生個體生活,將理想道德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真誠關愛與幫助學生,解決其實際問題,從而為學生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教育提供內化的情感動力。因此,傳播話語應建立與生活世界的廣泛聯系,拓寬理論與個人之間的對話語境,只有這樣,理論話語本身才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語言作為信息傳遞載體在理論講授過程中具有相當關鍵的作用,時尚化的語言表達因其強烈的語感沖擊力往往產生出奇的教學效果。生活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大學生每時每刻都在與各種各樣的新聞、媒體零距離接觸,接受世界各地即時傳遞的信息。人們頻繁的交流與互動使網絡語言不斷催生著另類的表達,“給力”、“神馬都是浮云”、“雷”等等這些最初產生于網絡的詞匯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種語境中,甚至逐漸演變成為大眾所認可并被主流媒體接納的語言文化。諸多新潮的網絡“雷”詞,盡管產生于特定的語境之中,但一經運用就逐漸被廣大網友和大眾認可并約定俗成般賦予其某種確切意義,而最終成為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態度的公共話語。鑒于這一事實,基礎課教學也應汲取語言表達中的時尚元素,根據現實需要充分彌合理論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交流距離,盡可能通過營造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體系,實現教學語言與生活語言的最佳契合。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學生熟知的網絡流行語信手拈來,輔助講授相關理論,這不但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提升了教師的親和力,拉近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這無疑會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