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2: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外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建筑業也得到空前發展,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鋼結構住宅作為綠色環保的新型建筑體系,隨著鋼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推出,鋼結構住宅產業正健康快速發展。
1、鋼結構住宅國內外的發展狀況
在許多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鋼結構建筑的發展和應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美國鋼結構住宅所占建筑總面積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5%已經發展到現在的25%以上,日本及澳大利亞鋼結構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
長期以來,我國因缺少鋼材而對建筑鋼結構的應用加以限制。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2002年達到1.9億噸,2005年達到3.7億噸,已經超過了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和。國家用鋼政策從20世紀50~60年代的限制用鋼,到70~80年代的節約用鋼,到二十一世紀已調整為鼓勵用鋼,為我國建筑鋼結構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東萊蕪、安徽馬鞍山、廣州、深圳等地開展中低層和高層鋼結構試點工程,已經建成300~500萬平方米住宅。
2、鋼結構住宅的優點
鋼結構住宅是目前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環保節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國“秦磚漢瓦”式的傳統建造模式,替代了傳統的紅磚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業化生產的建筑材料,集眾多優點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居住環境的理想建筑。
2.1鋼結構的重量輕、強度高,抗震性能好。鋼結構材料的強度高,塑性和韌性好,結構延性好。用鋼結構建造的住宅重量約為鋼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減輕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減輕一半,相當于降低抗震設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工業化程度高,易于實現住宅產業化。鋼結構住宅的設計借助專業設計軟件,大大縮短設計周期,并實現設計的標準化。所有構件工廠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證質量。容易實現機械化裝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與傳統住宅相比工期縮短40%以上。
2.3空間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區間。由于鋼材輕質高強的特點,便于形成大柱距、大開間的開放式住宅,而傳統結構(如磚混結構、砼結構)由于材料性質限制了空間自由布置,如果跨度、開間過大,就會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現“肥梁胖柱”現象,不但影響美觀,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價。在空間使用率上,鋼結構住宅使用的鋼梁、鋼柱的截面積比傳統結構減小,所占凈空面積也隨之減小,使得房間使用面積增大,與傳統結構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積10%左右。
2.4綠色環保,節能省地。目前我國住宅體系多為磚混結構,大量使用硅酸鹽水泥,在建筑物解體后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砌體結構使用的實心粘土磚,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而鋼結構住宅所用材料主要是環保型可回收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時,鋼材可以100%回收利用。
2.5鋼結構住宅保溫隔熱隔音效果突出,造型美觀結構豐富。大多采用新型輕質墻體圍護材料,不易霉變,不易蟲蛀,在保溫隔熱隔音性能方面比傳統住宅有明顯優勢。鋼結構材料輕質高強,結構設計時可以創造出藝術性較強的建筑外形,以滿足住戶對不同建筑風格的要求。
3、鋼結構住宅的結構體系
鋼結構住宅結構體系主要由承重結構體系、支撐體系、圍護結構體系和樓板結構體系組成。
3.1鋼結構承重及支撐體系的組合型式有多種,應用于住宅的主要有鋼框架結構體系、鋼支撐框架體系、鋼框架-抗剪桁架結構體系、交錯桁架結構體系。鋼框架體系結構簡單、受力明確、平面布置靈活、結構剛度均勻、抗震性能好,屬典型的柔性結構體系,其側向剛度差;鋼支撐框架結構體系通常用槽鋼或角鋼在墻體平面內布置垂直支撐體系,能夠有效抵抗水平荷載,提高側向剛度,減小層間位移。鋼結構住宅承重體系構件一般采用熱軋或高頻焊接H型鋼,熱軋或焊接工字鋼、方鋼管、圓鋼管或冷彎薄壁型鋼。
3.2圍護結構體系約占鋼結構住宅總造價的30%,為減輕結構自重,滿足建筑節能要求,圍護墻體大多采用輕質材料。外墻可采用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板材(ALC板)、SRC復合保溫墻板、鋼絲網復合保溫板、水泥刨花板等,內墻可采用輕鋼龍骨石膏板,ALC輕質板、夾層復合板、稻草板等。
3.3樓板結構由鋼梁和樓面板組合而成。樓蓋體系要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同時要盡量減輕樓板自重。樓板主要型式有壓型鋼板與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預制輕混凝土板。
4、鋼結構住宅存在的技術問題
4.1防火問題
鋼結構有很多優點,但也有其致命缺陷,即耐火性能很差,鋼材的承載力和平衡穩定性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大幅降低。當溫度達到400℃時,鋼材的屈服強度降至室溫下強度的一半,當溫度達到600℃時,鋼材基本喪失全部強度和剛度。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使用耐火耐候鋼,該種鋼材是采用技術在鋼材中添加合金元素(如Cu、Ni、Cr、Si、P等元素),使鋼材的金相組織發生變化,從而改善鋼材內在的耐火性和耐候性,這種鋼材在600℃高溫下,屈服強度下降不大于1/3;二是使用防火涂料、發泡防火漆和外包防火層等方法。對于外露的鋼構件多采用10~40㎜厚的涂料,耐火極限可達1.5~3h;對于隱藏的鋼構件,珍珠巖防火噴涂或防火板是經濟有效的方法。
4.2防腐問題
鋼結構的腐蝕與所處環境、溫度、濕度直接有關。根據國內外試驗資料,表面無防護的鋼材在大氣中第一年銹蝕速度約為第五年的兩倍,室外鋼材的銹蝕速度約為室內銹蝕速度的四倍,處于干燥環境的鋼材,幾乎不會銹蝕。因此,暴露鋼構件一般外涂耐腐蝕涂料或油漆,或采取鍍鋅處理。
4.3標準規范問題
由于我國發展鋼結構住宅僅僅只有十幾年的歷程,鋼結構住宅技術體系還不夠成熟,鋼結構住宅標準規范零散而不系統,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工業化程度不高,還需進一步研究創新并規范化。
5、我國鋼結構住宅的前景展望
目前,國內的建筑業生產效率較低,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鋼結構住宅屬于高技術高效率的產業,加快對鋼結構住宅的研究,將促進建筑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并將帶動建材、冶金、機械尤其是鋼鐵企業的發展。
中國鋼結構協會編制的《2009-2012年鋼結構行業態勢運行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指出,“節能減排”繼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因而具有節能、環保、綠色優勢的鋼結構被市場看好。按照早先中國鋼結構協會制定的《鋼結構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建議書》顯示,2010年鋼結構產量將達到2600萬噸。而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計算,2010年我國鋼結構行業擬達3000萬-4000萬噸制造能力,說明我國鋼結構行業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6、結語
現在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已進入加速階段,有關產業政策、標準和規范相繼出臺,國內鋼產量充足,為鋼結構住宅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開發環境、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我們應不斷提高研究開發能力,掌握國外先進技術,促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相信我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
參考文獻:
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工業化歷史比較長的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歷史都比較久遠,這些國家大都已經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與社會經濟制度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在此,對若干主要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開闊視野,學習借鑒。
一、各國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的特點
職業技術教育在各類教育中是起步比較晚的一種,有了真正的職業教育機構才談得上管理。也就是說,職業技術教育管理是隨著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的產生而慢慢出現的。隨著職業技術教育的不斷發展,各國對職業技術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進一步完善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的特點。
(一)管理手段的多樣化
1.法律手段這是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決定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體制、各方面的權限與職責、體制的運行以及經費、師資等有關發展的重要事項。盡管各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但由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多樣化、多元化以及復雜性,使得通過立法手段管理職業技術教育都為各國所重視。美國、德國、日本、前蘇聯等國家都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法規、法案。美國的教育立法相對比較完善,聯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總則法》。有關職業教育的立法,主要有《喬治·巴頓法案》(1946)、《職業教育法》(1963)等。《職業教育法》還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過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經過反復討論醞釀,終于在1984年10月通過了新的《卡爾·帕金斯職業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聯邦政府撥款協助各州改善和發展職業教育,為條件不利學生提供職業教育,減少失業,發展經濟。為加強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法案規定設置州職業教育董事會和州職業教育顧問委員會。可見,美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較完善的立法的基礎上的。
2.經濟手段
職業技術教育一方面與社會經濟各領域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發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質經濟條件。因此,經濟手段是各國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經濟手段進行管理主要是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保證和調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經濟手段是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的保證手段、調節手段和控制手段。具體實施有以下兩種:
(1)通過國家財政預算、投資或規定經費來源進行管理。由于各國對職業技術教育極其重視,政府通過經濟手段主要對實施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采取保障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明確規定聯邦政府給職業技術教育撥款12億瑞郎,占職業學校經費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鎮政府承擔。而工廠和企業的培訓費用則由企業和職業聯合會承擔,這部分經費占雙元制教育全部費用的4/5。瑞士每年職業技術教育經費共計180億瑞郎,按全國人口平均為人均2000美元。
(2)通過規定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證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優化,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
日本規定職業學校教師工資額比其他學校的同級教師高出10%;德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平均工資比資歷相近的工人的工資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級的國家雇員工資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規定職業學校師資的條件和考核進修制度
為保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許多發達國家對不同類型的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任職資格及考核進修制度分別有明確的規定。各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師隊伍一般由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組成。由于這三類教師擔負的教學任務不同,各國都分別規定了他們的資格要求。
如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均作為所在州政府的公職人員,其中理論課教師必須接受大學教育,并通過國家考試獲得合格證書后,經過3年左右的教育學和教學法方面的學習與實習,再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才能取得高級公務員教師資格;實踐課教師則必須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專科學校(師傅學校或技術員學校)或專科大學的畢業生,再經過兩年的教師進修學院學習,并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取得中級公務員教師的資格。由于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形式以“雙元制”為主體,故企業內還有大量的施訓教師,但是施訓教師并非是一種特定的職業,他們可以是師傅、技術員、工程師或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以是通過施訓教師資格考試的有生產實踐經驗的技術工人。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他們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從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而不像職業學校的教師那樣具有公務員的資格。
(2)規定辦學建校的審批制度
各國對建立職業學校或者職業培訓機構都有一系列的規定,建校都要經過教育部門的批準。如日本,對高等專門學校的辦校標準就有嚴格的規定,通常由國家有計劃地投資興辦,一般不準私人濫設,這就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
(3)通過考核發證保證畢業生的質量
美國教育部和勞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學校到就業法案》,要求實施在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基礎上進行企業培訓的學習計劃。從高二年級開始至少進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學校職業教育計劃,并在生產單位的崗位培訓中學習較為廣泛的就業技能。凡完成“由學校到就業”計劃者,可同時獲得高中畢業文憑和職業技能證書。
(4)職業技術教育視導
視導即視察與輔導,這也是國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視導工作是由各州組織進行的,各州的職業技術教育視導制度又大致相同。總起來,主要有三種視導方式:一種是雙管制視導,由教育督察長負責組織開展視導工作,輔導工作由兩種人進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員,對教師進行輔導,二是專業輔導員,對教師進行業務輔導;第二種是行政與輔導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長、校長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員直接對教師進行輔導,而專科輔導人員只提供專門意見和建議,與教師不發生直接關系;第三種是聯絡分布制視導,這是行政與視導結合的制度。
英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視導制度分中央和地方兩級。中央的教育科學部設有視學長,下屬一批視學員,分管各類教育的視導;各地區則設有教育委員會管理當地教育,教育委員會下設教育處,處長下設視學員與專科指導員若干人,地方視學員受教育科學部視學員的指揮,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
法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視導制度比較完善,設有三級視學員。中央的職業技術教育視學員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退職教師,由教育部報總統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長派赴各地視導;大學區視學員通常只有一人;初級視學員受大學區視學員的領導。
(5)職業技術教育評估
評估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國外學者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看作教學過程的三種信息系統。有人把評估看得比課程和教學法更重要。
(二)教學管理和實習管理緊密結合
職業技術教育就是使就學者獲得從事某種職業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職業技術教育特別強調技能的培養,而保證受教育者充分掌握某種特定的技能當然是職業教育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一任務往往涉及職業技術學校、實習工廠或有關企業。所以,職業技術教育管理必須保證學校、工廠和企業的緊密配合。發達國家的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在教學中都很重視實踐環節,將教學管理和實習管理緊密結合。實習基本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在校內實驗室、教學車間和模擬室進行;二是在校外工廠、農場和企業里進行,以便使學生既通過間接媒體得到試驗訓練,又直接投入生產崗位從事實際操作,獲得與某種職業有關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領。
德國通過簽訂協議建立學校與工廠企業的掛鉤關系,明確規定各方的義務和職責,互相配合,規定每周學校學習理論一至一天半,工廠實習操作三至四天,學生的考試既考基本理論,又考專業技能,還規定企業主需付給實習學生一定的勞動報酬。這保證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新加坡也決定推行“攻讀雙軌計劃”,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學院開始推行該計劃。該計劃實行兼讀制;在校大學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個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學院上課,其余時間都在公司邊工作邊接受訓導員的實際工作訓練。學生必須完成為期4年的課程才能獲取工學院的文憑。
可以看出,各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視生產實習的管理,通過有效的管理保證學員熟練掌握某種特定的技能。
(三)企業參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
由于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技術工人、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因此,職業技術教育就與企業的利益息息相關,職業學校與企業的關系自然密切。所以,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就參與到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中來,并逐漸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國有合作教育,即攻讀課程計劃;日本搞產學合作;前蘇聯中等職業學校都與企業掛鉤;德國與瑞士都實行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培訓徒工的雙元制。
企業參與辦學的形式包括提供辦學經費,提供實習操作場所,對學生實習操作加以指導,付給學生—定數量的補助費,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對學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國、日本等國,都有明文規定學生在工廠企業實習,不僅不收實習費,相反,企業要付給學生一定數量的補助費。
美國的合作教育就是企業與各級學校聯合辦學,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習,一半時間在企業工作,學習與工作交替進行,參與合作教育的范圍包括從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層次,屬于合作教育領域的學生總數達80余萬人。
在企業辦培訓方面,美國最為突出,每年美國企業用于職業培訓的經費達300-500億美元。日本的企業培訓也頗有特色:一種是企業內培訓,有經常性的短期培訓和業余培訓,還有企業辦的各種學校,如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例如三年制的豐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業大學,學員來自企業有一定工齡的職工,入學后享受不同等級的津貼和獎金,結業后還獲得某種資格、企業外培訓是由廠外的各種培訓中心進行,職工學習費用由廠方支付,培訓期間工資照發。人們認為日本在對外經濟中競爭性日益增強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視職工培訓,勞動力的素質高。
(四)重視職業指導
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也是各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管理中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
職業指導始于20世紀初。1908年,美國設立波士頓職業局,從事職業咨詢工作。這是美國職業指導的開始。
法國于1936年頒布了《法案》,提出了職業指導的問題。尤其是二戰以后,美英等同把職業指導作為更好地利用人力資源的一種方法。
德國就十分重視在普通中學進行早期職業指導和職業定向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以來,該國就在普通中學設立了“工作研究”課,旨在給最后兩年的學生以職業指導。其形式有:參觀、職業咨詢、報告會等。
職業指導在英國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國在20世紀初就開展了職業指導活動。1909年,國家制訂就業介紹所負責安置青年就業。英國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導過程中的一個獨立部分。英國還設立安置青年就業局,在綜合中學和現代中學里設置職業方向指導課,配備專職指導教師,幫助學生確定職業方向。
二、職業技術教育管理的趨勢
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現了以下一些新的趨勢:
(一)管理重點上移
發達國家的職業技術學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兩個層次,發展中國家的職業技術學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兩個層次,不管是幾十層次,目前多數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已從中級層次上移到高級層次,美國、日本等國家,社區學院、短期大學一級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很快。
泰國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該國想在20世紀末成為經濟強同的愿望不能實現,但是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辦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心,一方面強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水平,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在職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向農村大力推廣農業技術,落實到每個村莊,興建5000個農業技術短訓班和流動培養班,到2000年已培養農民達40萬人次,并且今后還將進一步擴大培訓的規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水平
隨著各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及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逐步重視,各國都加大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進一步明確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要求。而今后,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英、俄等同就著手建立全國統一的技能標準,并將其作為國家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目標。美國于1994年通過了《2000年目標法案》,規定了職業技術教育應設置全同性的教育標準,以提高新增勞動力的整體水平。按照該法案,美國政府設置了聯邦一級的“全國職業技能標準委員會”等機構,其職責是通過自主促進行業規范技能標準,以作為同家認可的資格標準據此。美國教育部和勞工部選定了22個行業設立項目并給于資助,以制定綜合性的行業技能標準,從1996年起已陸續形成了全國統一的行業技能標準印等級考核標準,目前,已有部分職業領域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選用,用于對職業教育的管理、指導和評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辦證等方面。這項工作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對美國職業技術教育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了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各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進修與晉級加薪相結合的制度。如日本規定翻譯任教若干年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師,若在大學加修規定的學分,可獲得高一級的教師資格,并晉級加薪和提高社會地位;德國職業學校教師若參加留職帶薪進修,就可獲得高一級的任職資格,或可獲得另一種新的資格,諸如另一學科的任教資格、校長任用資格、督學任用資格等。美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師證書則規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師利用夜間或暑期進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學修讀規定學分,以換取新的教師證書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國在這些方面還會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證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
(三)政府投資力度增大
近年來,由于各國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所以,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力度也在不斷的增加。而且投資規模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這一趨勢在新發展起來的一些國家表現尤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對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財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局負責對組織和建立起來的4所理工學院予以撥款,對理工學院教學和日常開支予以補助,按每個學生每學年人均2萬新元撥給。新加坡政府還通過征收技能發展稅,建立了全國性的技能發展基金,作為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的培訓費用。負責管理該項基金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借此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津貼,鼓勵和扶持雇主開展廠內的職工培訓。
法國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也在增長。1988年,職業技術教育經費710億法郎,占當年教育經費3980億法郎的17.8%,計劃2005年上升為25%,約為1420億法郎。企業為教育的投資也在增長,在法國教育總投資中,企業投資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將占7%。
(四)學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來,各國的職業學校管理都呈現更加民主的趨勢。校長負責制與民主管理制相輔相成。在學校里,師生員工既是被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許多國家都成立了教代會,充分保證廣大教職工行使民利。教代會主要是:對行政工作的計劃和總結,財務預決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機構設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審議權;在法律和改革允許的范圍內,對職工福利等切身問題有決定權;對校長和其他領導干部有監督評議權;對校長有表彰、批評和建議上級給予嘉獎、晉升或給予處分、免職權等。
資本作為國際要素流動的重要方式,將對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產生長遠影響。從中國經濟的實現背景來看,經濟開放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外商投資作用舉足輕重,而技術進步也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廣義而言,技術進步既可以依賴于自身研究、開發,也可以借助于對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創新。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外資在東道國的經濟促進力。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外溢金融業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興起和發展,帶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成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資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助推器。
隨著我國銀行業全面開放時代的到來,跨國銀行的進入和發展這一趨勢將會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強化。面對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完全采用限制、抵制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它不僅違背了市場競爭規律,同時也必將為國際社會所詬病,加劇國際摩擦。為實現既減少摩擦,充分發揮跨國銀行進入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又保護本國銀行業這一看似矛盾的目標,政策組合和互補已成為重中之重,而只有充分掌握跨國銀行進入我國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才能對癥下藥,尋得良方。
二、FDI對我國企業技術進步影響的理論分析
(一)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技術進步
國內外的理論研究表明,技術進步是促進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潛在經濟發展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先驅,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指出,增長的動力在于勞動分工、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后來的經濟增長理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技術進步的研究,從哈羅德、索洛的外生技術進步、熊彼特與庫茲涅茲的創新驅動的技術進步到以羅默、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內生技術進步,這些增長理論都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二)FDI影響技術進步的渠道分析
我們知道,FD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渠道:作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通過影響“國內資本積累”,間接影響經濟增長;通過“外溢效應”影響技術效率,間接影響經濟增長。在這里,對于分析FDI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渠道,我們可以分為通過直接效應影響技術進步、“外溢效應”影響技術進步以及通過影響“國內資本積累”,從而間接影響技術進步這三個渠道。若FDI僅僅是“投資”或者僅僅影響“國內資本積累”,從本質上說,它與國內資本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隨著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人們不再認為技術水平和技術進步速度是外生的,在這個新的增長框架里,FDI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投資”,其影響也不再局限于“資本積累”,它還通過該過程影響我國的技術效率。
三、FDI進入我國金融業的背景與現狀分析
FDI作為私人投資的一部分,會直接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但是根據資本邊際產出遞減的假設,這種作用是短期的,吸收FDI的我國最終會向該經濟體的長期穩態收斂,FDI對我國產出增長不會有持久影響。
(一)外資進入我國銀行業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對銀行業的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金融活動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其內容包括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頻繁流動、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金融市場的全球聯動等,其主要表現有貨幣的全球化、資本的全球化、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全球化等。
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廣泛擴展,不斷改變著全球銀行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從而對全球銀行業的經營發展產生強烈影響。金融全球化掀起了全球金融業大規模跨國并購浪潮,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市場,各國跨國銀行都希望通過擴大規模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單個銀行的規模效益畢竟是有極限的,“超級寡頭”之間的跨國并購成為了擴大銀行規模的一條捷徑。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創新速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信息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力的刺激了金融創新。新興市場的迅速崛起,也為銀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所以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動達到了空前規模。
2.經濟開放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就已經依次開放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點和先驅。
⑴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經濟越開放,就有更多的外國投資者進入投資。一個開放的經濟體更能受到投資者得青睞,因為它能給投資者帶去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自由度。
⑵第二,一個開放的經濟往往也是一個更加有效率的經濟,快速的生產,迅速的物流以及快速的消費給外商帶來極大利益,投資企業選擇這樣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才更有利可圖。這樣,一個國家越開放的地區接受的外資以及由此產生的溢出就越大。
⑶經濟開放的中東部地區,人民的思想和觀念更接近全球化,更容易接受且愿意學習新鮮事物,包括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文化理念等等,并學以致用,用于自主創業以及創新之上,他們這無疑是一個新技術的良好孵化地。
⑷經濟開放的東部和中部地區,人們的消費觀念頗具全球化,更熱衷于購買外商企業的產品。
⑸經濟開放的地區政策比較明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商政關聯比較緊密的國家,選擇經濟開放的東部和中部能夠讓外資企業更好的經營,安心透明的經營。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經營現狀分析
1.外資銀行重點發展高技術產品
諸如開展高技術含量的網上銀行、現金管理、銀團貸款、項目融資、貿易融資等產品,這樣既可以規避物理網點較少的劣勢,又可發揮自身的優勢。外資銀行的長處不僅體現在能夠提供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而且具有強大的為客戶量身定制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也即發揮核心產品的優勢為不同客戶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最終產品,這是贏得客戶、擴大市場份額的關鍵所在。
2.從競爭到強調合作
在大舉擴張的上世紀90年代,無論是在經營指導思想還是實際市場運作上,外資銀行都強調同國內銀行進行市場競爭。然而,入世至今,外資銀行同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首的中資銀行進行市場競爭時,在營業網點、客戶資源和人文環境方面均存在劣勢,因此現階段外資銀行的經營策略主要是強調同中資銀行合作,以彌補其自身的劣勢。
雖然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時間不短,但是他們對于本地客戶的了解有限,相比之下中資銀行卻擁有多年的客戶交往關系和完備的客戶信息。中國企業在與中資銀行的長期合作中,已經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銀企關系。同中資銀行合作,外資銀行一方面可以分享中資銀行的客戶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在金融創新方面的優勢為客戶打造“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
3.充分發揮技術優勢
外資銀行的進入引入了新的技術和專業技能,從而增加了當地客戶可獲得的金融產品數量,因此外資銀行的存在提高了效率并促進了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外資銀行擁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優良的資產,還擁有發達的全球分支和客戶網絡,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金融產品等。中間業務需要先進的網絡硬件和軟件系統作為技術保障,在技術支撐方面和全球覆蓋面程度上,中資銀行明顯落后于外資銀行。在經營外匯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具備靈活的風險控制方式、便捷快速的服務程序和較為寬松的擔保條件。進入中國市場后,外資銀行除了開展傳統的優質服務外,還會大力推廣和開發金融衍生產品服務。
(三)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分析
1.對中資銀行客戶營銷模式的影響
盡管中資銀行不斷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并不斷改進客戶營銷及服務水平,但與外資銀行仍存在較大差距。從目前來看,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的貫徹程度不夠。
外資銀行成熟有效的市場細分和客戶定位機制與中資銀行粗放的客戶分類方式形成對比。無論是在進入中國市場前還是在中國市場的經營過程中,外資銀行均十分重視通過市場調查來了解客戶需求,結合自身的經營特點鎖定相應的目標客戶,對特點不同、需求不同的客戶往往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對于不屬于其目標客戶的群體則設置相應的服務門檻。中資銀行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雖然已經擁有了龐大的客戶基礎,也開始著手搜集客戶數據,但還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客戶細分和定位機制,導致對客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遠沒有到位。
目前中資銀行客戶經理制的推行主要集中在客戶經理培育階段,致力于提高客戶經理素質、改善與客戶的溝通及加強對產品的熟悉程度等問題,而外資銀行已經形成了客戶經理培育的有效機制和運作體系,轉而強調為客戶經理提供強有力支撐的內部支持系統。
2.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約束機制
對國內企業來說,的確有些事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有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大家也許都習以為常了。但作為一個外來者,他們就更容易看清楚。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夠促使我們加強管理,加快改進不足之處。他舉例講,建行的許多機構和網點,是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購置的,當時并不要求有完備的產權手續。但是,要股改,首先產權就必須明晰,就要求必須完全按法律制度辦事,必須有明確的產權,并且經過中介機構的確認。特別是在外資戰略投資者詳盡嚴格的盡職調查面前,有任何問題都會暴露出來,迫使你必須盡快完善手續,改進管理,此外別無選擇。這樣對我們工作的標準提高了很多,對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這正好促使我們朝國際水準的商業銀行方向去努力。
3.國際性金融風險
銀行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就意味著金融資本項目的開放,那么中國原有的在1997年用以應付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固若金湯的防御體系就要被動搖,金融發展中不穩定的因素就會增加。二十多年來的金融改革,由于中國沒有融入全球經濟,我們的腳基本上還是踩在地上,可以“摸著石頭過河”。戰略投資者的引入,促使中國的銀行徹底要融入到全球經濟中,中國的銀行業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國際性的金融危機的更強烈的影響,如果中國商業銀行不能及時地提高應付國際性金融風險的能力,在未來一定時間,很可能會觸到金融危機的“地雷”。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南美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是本國政府缺少應付國際性金融風險的能力,外國金融投資者也擔當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四、提升外資銀行對華技術溢出的政策建議
外商直接投資及其技術溢出效應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外資也加快了進入中國銀行業市場的步伐。本章以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理論、實證和政策分析為基礎,提出新時期促進外資銀行技術溢出的政策選擇。
(一)政府方面
1.提高中小企業勞動力的素質,增強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
FDI在我國技術溢出的渠道有多種,但無論通過哪種渠道,人力資本的積累都能間接地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影響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強弱。人力資本以勞動者為載體,體現了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源泉。一般來講,勞動力素質越高,其學習和模仿能力越強。一部分接受過跨國公司培訓的員工后來為當地企業雇用或者自辦企業時,素質較高的勞動力更有可能把由此獲得的技術、營銷、管理知識擴散出去,成為推動當地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根據新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的外溢性,非競爭產生正的外部效應,人力資本的積累一方面可以直接促進本國的科技進步,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吸收貿易溢出的國外先進技術的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分享發達國家的R&D成果,間接地提升了本國的全要素生長率。忽略人力資本會高估進口貿易溢出的R&D資本存量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鼓勵企業從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增加企業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投入。這是我國R&D活動結構能否得到改善的關鍵。政府應增加對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內的企業)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支持和資助,注重提高和增強企業從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能力,鼓勵和促進科研機構及高等學校與企業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領域的合作。
2.完善金融服務
由于研發機構都是資金密集型的運作模式,因此良好的金融服務也是吸引外資研發機構落戶的條件。第一,可由政府操作建立有關金融機構,以國有投資或股份制投資形式,直接對外資企業的經濟運作提供金融支持;第二,盡快設立各科技園區科技研發基金,制定基金管理條理,以扶持各園區內的技術創新活動,對外資項目的核心技術創新,可以在貸款利息、期限和還款方式上做一些優惠。第三,鼓勵外資企業帶動與其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外資金融機構落戶湖北,一方面可提高湖北金融產業的外資利用水平,促進金融機構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也為外資項目的增加了融資渠道。
3.改善招商投資軟環境,增強外國投資者信心
在政府職能人員的任命上,要嚴格把好關,減少和杜絕人情關系的操作,任命真正具有公仆意識、市場觀念和開拓進取思想的人員;另一方面,要特別強化監督機制,規范行為,盡快從制度建設上把干部的局部利益引入全局利益中,從源頭上轉變觀念,從機制上保證服務的到位,促其依法行政。
應盡快對外界樹立投資環境有錢可賺、有章可循的新形象。可以建立專業化的招商網站,宣傳利用外資的政策法規、行業規劃和發展戰略,介紹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推介各地招商項目資源和招商重要活動,宣傳成功的投資典型。
4.形成全社會、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體系
加強R&D投入,要形成全社會、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體系。改善原有的資金來源渠道,在現有的科技投入基礎上拓寬渠道,逐步加大R&D投入。我國財政科技撥款不僅支持既D活動,而且也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以及科技服務等非R&D性質的科技活動。顯然,財政科技撥款的數量,尤其是用于R&D活動的比例,是影響R&D/GDP比值的關鍵因素之一,國家財政科技撥款應保持穩定、持續增長。政府應加強對重點科技項目轉化為生產技術所需資金的支持,并通過資金的引導,推動企業在聯合攻關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自身研究開發的實力,從而使企業成長為加速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真正主體。企業科技投入也是影響R&D/GDP比值大小的關鍵性因素,而這又是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決定的。
(二)金融業層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認為,以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但是,技術的創新與商業化是一項不確定性極強、商業風險極大的活動,創新型企業又普遍規模小、發展前景不確定、缺乏信用積累和擔保資產,很難從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中籌措到大量資金。在此,唯有資本市場才能與創新活動結成互動關系。資本市場在籌集生產資金、改善企業經營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提供稅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發展資本市場應該是我國利用外資的一個重要策略。
1.加強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
人才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也是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金融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尊重人才,要制定發現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培養體制。要加強對技術人才的引進,從金融業層面應該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創造吸引人才的各種條件,比如從薪資、福利方面,金融業可以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靈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低薪+獎金”的模式,“獎金”的設定可以根據工作性質和人才層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計量標準和評價方式;從職位方面,金融業可以在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競爭機制,使人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二是引進人才的方式可以在與科研部門或高校聯系合作中,發現和挖掘人才,也可以積極的從大企業挖掘人才。三是要加強對科技人員的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只有整體的人力資本素質提高,金融業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人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培養人才是基礎,吸引人才是重點,用好人才是關鍵。要堅持把能力建設作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的主題。加大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和各類教育事業,為各類人才不斷涌現和充分發揮作用奠定堅實基礎。要合理引進現代化建設急需的科技人才,加快推進我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優秀科技人才一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一能的選人用人機制。
2.拓展各大銀行在中西部地區的腳步
可以對資金實力雄厚的,重點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信譽良好、具有發展潛力的跨國企業提供低息大額貸款,以滿足資金流動的需要。銀行還應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金融需要及特點,創新產品,整合產品組合,增強產品的適用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適應市場需求。要積極開展各種表內外授信和融資業務,引導企業由單純貸款需求向綜合金融服務需求轉變,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矛盾,實現與中小企業共存共贏的可持續發展。安排有潛力的跨國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或者債券進行籌集資金,擴大企業的資金來源。
3.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發展金融創新。大力推廣和發展基礎產業債券,可轉債,產業投資基金等等各種金融創新工具,作為企業融資的有效手段,解決企業從成立到生產,重研發投入到運用到生產過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以及面臨巨大的風險的大難題。
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提升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金融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對我國金融業來說,來自FDI的技術溢出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這一性質決定了FDI技術溢出的有限性。我國金融業要充分利用這些有限的技術溢出,必須有足夠好的學習意識和技術能力,這通常來自自主研發和革新的經驗積累。因此,增加自主研發投入、加強自主創新意識,是內資企業提高技術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根本。
4.拓展業務領域,挖掘潛在市場和客戶。
中小企業信貸和農村金融是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市場。由于信息披露、資產規模等因素達不到要求,中小企業很難從資本市場籌得資金,也不能發行債券,因此比大企業更需要銀行信貸.而農村金融具有貸款額度較小,當地信用文化、社會關系等對貸款的安全性更重要等特點。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業務區域集中,對本地區的情況比較熟悉,能夠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業和當地農村的情況,為其提供童身定做金融服務,因而具有顯著優勢。
5.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機會改善銀行經營。
國際資本流動在全球范圍的流動有利于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國際資本流入有利于我國引進先進的技術經驗,這點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等形式的長期資本流動,因此我們應鼓勵、推動外國直接投資等中長期資本的流動。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限制,既是對WTO有關協定的遵守,也是基于外國直接投資與其它形式的資本流動相比,發生逆轉的可能性較低,也有助于擴大資本輸入國的就業機會和帶來高新技術和管理經驗,即具有一定的正的“溢出效應”。另一方面,中資企業的境外投資有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可以首先對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適當放松境外投資的限制然后再循序漸進的擴大開放范圍。而對投機,套利等短期資本流動則應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就金融市場而言,國際資本流動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形成,使得各國銀行間的資金往來、信息交往更為密切,對促進銀行創新、完善自身經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正確引導下,銀行金融資本的流動還將推進銀行的重組,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從而有利于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我們在選擇引入外資方式時,必須慎重。
在保證不喪失控股權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際戰略投資者。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戰略引資都是以現金購買普通的股票股權方式實現的。但在國際上,大部分投資并不是普通股票,更多是債券,甚至是可轉債等等。中國應增加投資工具種類,完善投資市場。另外,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質量、盈利能力、服務對象以及國際化程度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采取的策略和定位也需要區別對待,有必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6.利用監控功能對國家重點產業的進行融資支持
對某些產業實施適當的融資限制,避免重復建設。運用資本市場股票價格,各類分析報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公平交易和競爭,起到資源優化的作用,同時又極大的促進了企業的進步與自我鞭策。此外,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不盡完善和規范。有必要對其進行規范和發展。擴大市場規模,增加供給,加快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增加信息透明度,構筑金融信用等級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發展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和規范各類金融中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六、小結
對FDI技術轉移動因的研究表明,技術差距的存在是引起技術從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原始動力,而且在技術差距的作用下,FDI的技術轉移會引發我國國內技術轉移的連續進行。但技術轉移的順利進行要求主體之間的技術差距必須處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否則將會制約FDI技術轉移效應的發揮。從技術轉移的主體來看,跨國公司利用FDI實行技術轉移主要是基于實現全球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和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我國利用FDI獲取技術主要源于FDI所具有的一攬子性質。
由人力資本流動所產生的FDI技術溢出效應主要與我國人力資本在跨國公司質量優化的程度以及企業間人力資本流動密切相關,前者主要受跨國公司經營階段和研發戰略的影響,后者主要與跨國公司和我國企業在薪酬福利、培訓、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的差別以及人力資本偏好有關。
由競爭所引發的FDI技術溢出效應,是跨國公司通過“戰略跟隨”行為以及優于當地競爭對手的有利因素影響我國市場結構而產生的,FDI通過競爭對我國技術的影響最終取決于技術示范、技術競爭和技術鎖定效應的綜合比較結果。
參考文獻目錄
余文娟FDI對我國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影響的分析[D]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8月:10-11
陳璐FDI在中國銀行業的技術外溢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11
詹向陽,鄒新馬,素紅.中資銀行迎接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策略研究.金融論壇.2006年第7期:8
付爭光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進入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9月:45
董博雅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技術進步效應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35
崔秀麗科技因素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2月:35
楊仙麗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FDI對我國全要索生產率的影響—基于溢出效應的分析2008年1月:43-44
紅豆杉為我國一級瀕危保護植物,其根、枝、葉和樹皮中能提取新型抗癌藥物紫杉醇—抗癌效果最好的藥物,被譽為“晚期癌癥的最后一道防線”。曼地亞紅豆杉為紅豆杉科紅豆杉屬,雌、雄異株,是經過美國FDA認證的專門用于提取紫杉醇的首選紅豆杉雜交品種,其紫杉醇含量高達0.04%~0.08%,比我國天然紅豆杉紫杉醇含量高4~10倍,可以長期采集枝葉提取紫杉醇。以南方紅豆杉為砧木,曼地亞紅豆杉為接穗,通過嫁接,可以加快曼地亞紅豆杉枝條生長,并能提早開花結果。試驗表明,以6~7月為最佳的嫁接時間。這時氣溫適宜,當年的曼地亞接穗枝條已半木質化至木質化,移栽的砧木苗已成活,嫁接成活率可達90%以上。
1砧木和接穗的選擇
1.1砧木的選擇
選擇優良植株二至三年生的南方紅豆杉實生苗,接口下方砧木的不定芽要及時抹除,減少養分消耗,直到新樹冠形成為止。南方紅豆杉地徑達到0.5~2cm粗時,嫁接比較適合。砧木過小,嫁接后生長緩慢;砧木太大,影響嫁接成活率,同時后期管理難度較大。
1.2接穗的選擇
選一年生、二年生側枝作接穗,穗長5~8cm。從母本樹上采下的穗條及時用塑料薄膜包扎,在陰涼處貯藏,最長可以貯藏7d。雌、雄株母本分開剪取繁殖,不能混淆,以便成活后用在盆景開發上。穗條要健壯,選擇、無病蟲危害枝條。
2嫁接方法
2.1撕皮嵌接法
適宜夏、秋季砧木能剝皮時使用,成活率較高,樹冠成形快。在待嫁接部位,平行縱切2刀,深達木質部,長約3cm,寬度視接穗粗度而定,一般為0.3~0.5cm,再橫切1刀,挑開樹皮,使切口成“H”形。取帶有6~7片葉、3~4個芽的一段接穗,長約5~8cm,將接穗下端1/3的葉片抹除,帶木質削成長條形平口,平口兩側用快刀削去皮線。將接穗嵌入砧木切口內,嚴密包扎,只露上端葉片和芽,然后用一塊透明薄膜包封整個嫁接部位。
2.2三角嵌接法
適宜春季樹皮不易剝離時使用,適于大砧木嫁接,抽梢快,形成樹冠早,嫁接愈合處平滑。在嫁接部位斷砧,在砧木截口一側用利刀削成一凹三角形槽,長約2.5cm,寬度視接穗粗度而定。取帶有6~7片葉、3~4個芽的接穗,長約5~8cm,下端削成相應的凸三角形。將接穗嵌入砧木槽內,使兩邊緊密接合,嚴密包扎接口。再用塑料袋罩住接穗及嫁接部位,形成保濕罩。接穗芽頭萌動后,逐步松開直至去掉保濕罩。
2.3嫩枝嫁接法
在半木質化砧木新枝上嫁接半木質化接穗枝條,一般采用劈接法進行。接后用2層塑料袋罩住接穗及嫁接部位,外面再套牛皮紙袋遮蔽強光。成活后逐步去掉紙袋及塑料袋。這種嫁接方法,由于砧木和接穗均為較幼嫩枝條,形成層厚,愈合快,成活率高,是曼地亞紅豆杉采用多頭、雌雄同株嫁接的主要方法。
3嫁接后的管理
3.1檢查成活率
曼地亞紅豆杉接穗存活時間較長,一般嫁接后30~40d才能辨別是否成活。可從接芽和葉片狀態來檢查,凡芽新鮮、葉片鮮綠的為已成活;若芽已干癟、色澤焦黃、葉片干枯,有的接穗頂端發黑,即表明未接活。未成活的要及時補接。
3.2破膜露芽
芽開始萌發時,用刀尖小心挑破妨礙芽萌發的嫁接薄膜。如芽已成活,及時解開薄膜條,7~10d后,在接穗上方將砧木剪斷其直徑的4/5,自剪斷處擰斷,使1/5的砧木皮與莖桿還相連,上下水分及養分相通,而一部分養分供應給接穗,待新梢停止生長后,再將砧木上的枝葉全部剪除。3.3及時抹除萌芽
南方紅豆杉砧木生長旺盛,嫁接后十幾天砧木上即開始發生萌蘗,如不及時除掉則會嚴重影響接穗成活后的生長。對接口下部萌發的砧木新梢必須及時抹除,同時除掉“去水枝”上的新梢,減少營養消耗,待新梢老熟后在接口上方1cm處斷砧。小砧木上的萌蘗要除凈,大砧木上的如光禿帶長,應在適當部位選留一部分萌枝,以利長葉養根。接后管理的中心是保護好接穗,促其盡早萌發成梢。
3.4立支柱保護新梢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發展大多數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到8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90年代,進入成熟發展時期。而到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其鄉村旅游更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代歐美國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國去農場度假的有1800萬人次;法國的鄉村旅游收入達100億法郎,占該國當年旅游總收入的1/4。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到相對成熟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其鄉村旅游的發展,呈現出許多基本特征。其鄉村旅游發展上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征,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旅游景點的經營特征
1.1私營化
歐美國家的鄉村旅游大多是在私營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其農場主同時也是旅游業經營者;其鄉村旅游景點的經營則為家庭私營。在美國這樣的“度假農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們可以住在農家與農場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觀光度假之余,亦能盡情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親身參與農場生產活動。度假農莊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農家空出來的房間或農舍稍加改建整理而開放經營。
1.2小型化
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的基本經營單位,大多數為一個農場或一個家庭。這種小型化的經營特征,既符合其鄉村旅游是在家庭農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同時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場的需求。英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就是如此。從旅游開發經營的面積看,雖然各個家庭農場的面積大小各異,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動的空間卻都不大。政府為了防止農莊走上商業化經營,規定農莊了的民宿床位,一般為2~6個房間,可提供4~15個床位,低于這個限度可以享有免稅優惠。從所雇傭的旅游從業者看,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其農場主平均雇傭全日制的旅游從業者大多數只有10名左右,農場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資,大多數平均也只有5萬英鎊左右。由此可見,其旅游經營規模是很有限的。
1.3兼營化
歐美國家的農場主,大都是一方面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另一方面在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時依托農業生產的支撐。在他們看來,鄉村旅游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不可分離,彼此雙贏,和諧共進;即使是鄉村旅游的收入遠遠大于農業生產的收入,也不可對農業生產輕視、懈怠、甚至放棄,相反,要真真實實進行,一絲不茍經營;否則,如果將農業生產表演化,那就勢必失去鄉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鄉村旅游對外來游人的應有魅力。
1.4分散化
歐美國家龐大的鄉村旅游需求市場與小型化的鄉村旅游經營規模,必然導致鄉村旅游多點式、分散化的發展格局。近年來,歐美國家鄉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現十分明顯。到2006年底,法國推出的“農莊旅游”,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設了家庭旅館,開展旅游接待;意大利開展的“綠色鄉村旅游”,其農莊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農場旅館;美國僅紐約就有1500家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而夏威夷州則多達5500個農場。眾多的鄉村旅游景點分散吸引了龐大的鄉村旅游群體,在滿足旅游市場需求的同時,又保證了農場的旅游產品質量不會因游人的過度集中而受損。這種多點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場需求的必然產物。
2.旅游產品的類型特征
2.1觀光參與性產品
鄉村的觀光參與性旅游產品,是近幾年來隨著旅游市場的需求而產生出來的旅游產品。鄉村旅游觀光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觀賞整體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其二是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田園風光,這種產品是絕大多數鄉村旅游產品經營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為外來旅游者提供的產品。為了更好地觀賞鄉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農場主往往有意將一些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呈現出來,讓旅游者參與進去,借以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增加旅游業的經濟收入。夏威夷的農場主就將自家咖啡加工的全過程有計劃地展示給旅游者,并讓有興趣參與咖啡加工的旅游者當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開展鄉村旅游時十分注重這種參與性旅游活動。在秋收季節,或果實采摘季節,旅行社組織城市居民到鄉村去參加生產勞動。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鄉村租種耕地,全過程地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和農業經營活動。而農場主則成了旅游者的田園看護人。針對旅游市場的這種需求變化,許多農場都紛紛推出旅游者可以參與、能夠參與和樂于參與的游覽項目,如家畜家禽飼養、成熟果實采摘、秋季莊稼收割和捕魚生產活動……此舉,既可延長旅游者的滯留時間,又能增加農場主的經濟效益。
2.2娛樂休閑型產品
農場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追新獵奇、求樂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開展多種形式的娛樂休閑活動。美國許多農場就舉辦西紅柿節、甜洋蔥節、土豆裝袋節等活動。而更多的農場則因地制宜,相繼推出騎馬、乘馬拉車、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釣魚等活動。還有的農場請專家將玉米地種植設計成迷宮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宮游覽活動,給旅游者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場制宜地推出娛樂休閑型旅游產品,雖然有的已超出了鄉村旅游范圍,但是這種擴展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卻十分有益。這不僅拓展了鄉村旅游的項目產品,而且避免了農場資源的閑置浪費。
2.3住宿餐飲服務產品
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既是鄉村旅游服務中最基本的服務,也是開展鄉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務項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條件保證。而且,這往往是歐美各國衡量其鄉村旅游發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標準。目前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的農場旅館,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國有16000家。這些農場旅館為旅游者提供的旅館及床位是當地的風格,為旅游者提供的飲食是當地風味,使當地鄉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購品
歐美各國各個農場在開發鄉村旅游時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購品以滿足旅游者購物需求,并借此推銷農副產品,以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這些旅游購品,首先是農場出產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如蔬菜、瓜果、糧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產品。其次是農場推出一些編織等手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這些旅游購品銷售收入往往是全部鄉村旅游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夏威夷來自農副產品的直接銷售收入竟占其鄉村旅游總產值的1/3。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在同類產品中更愿意從農場直接購買。特別愿意購買自己直接從農場親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農場當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從農場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場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歐美鄉村旅游市場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總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國,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2~3小時車程之內;在西班牙,這些本地旅游者從居住地到旅居地為100~200公里范圍內。產生這種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鄉村旅游景點眾多,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人們對鄉村旅游景點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其二是鄉村旅游者對鄉村旅游景點的選擇性并不很強,只要有較好的環境、和諧的氛圍、相應情境,就可滿足游客需求,他們不會對具體內容過分苛求,也就無需跨區旅游。
3.2城市化
歐美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國家人口的主體,又是國家旅游人口的主體,更是鄉村旅游市場的主體。鄉村旅游市場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產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壓迫著城市居民的神經,他們更加向往重返沒有城市污染和工業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異域環境,這就構成了城市居民進行鄉村旅游的主要動機。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鄉村擁有一塊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據英國一些農場的旅游景點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鄉村旅游客人占景點旅游者總數的40%左右。由此可見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較大的。在歐美國家,近距離經常性地利用雙休日進行以家庭為組織形式的自駕車旅游也是較普遍一種的形式。鄉村旅游也是如此。鄉村旅游中的觀光、休閑和參與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學生化
學生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群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學生需要學習知識,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特別需要了解和認識農村、農業和農民。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鄉村旅游。農場也針對學生旅游市場需求,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德國、法國等許多開展鄉村旅游的農場都開設農業課堂。生長在城市的學生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完全陌生。他們有著追新獵奇、求樂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強烈愿望。因此,鄉村旅游的學生市場有著巨大潛力。
參考文獻:
文書提出命令;提出義務;范圍;完善
在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只有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才有勝訴的可能性,問題是當關乎自己訴訟成敗的證據掌握在對方當事人或者案外第三人手中,又將如何收集?本文試圍繞這一問題來闡述文書提出命令制度。
一、文書提出命令的含義及設立意義
“文書提出命令是指一方當事人就證明案件事實的書證,由負有提出義務的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持有時,向法院申請要求命令該持有人遞交文書的一種方法。”對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理解:第一,證據的提出僅限于書證。大陸法系國家在對此問題上基本上都承認只有書證才有這一制度。第二,書證由負有提出義務的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持有,即提出的義務主體具有特定性。第三,由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不主動向負有提出義務的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發出命令。
文書提出命令的提出對實現民事訴訟的程序價值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為舉證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當事人提供強有力地的制度支持,從而達到程序上的公正。通過法院發出文書提出命令的形式促使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履行展示相關證據的義務,實現訴訟主體的平等與和諧。
第二,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提出提高了訴訟效率。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設立,有利于發現案件的證據事實,當事人進行爭點,保障案件審理的集中化。
第三,文書提出命令的設立打消了當事人因取證困難而不予訴訟的顧慮,使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重要途徑,從而使糾紛得到一次性的徹底解決。
二、文書提出命令的申請與審查
文書申請具體內容各個國家、地區的法律規定有所差異,但大同小異。首先,必須明確申請文書的性質和必要形式,即申請的是什么文書;其次,要說明提出申請的理由,申請提出的文書用來證明什么事實;再后,要證明文書被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占有的事實及其具有提出文書的義務,只有符合這項要件,文書提出命令才有提出的可能。只有滿足以上條件,才能通過法院的審查,最終裁定做出文書提出命令。
當事人提交文書提出命令申請后,法院需要對申請進行形式要件上和實質要件的審查。法官將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中判斷該書證對審判的重要性、證據的合法性、現實可行性等因索綜合判斷,以決定是否批準該申請。只有同時符合形式和實質要件的申請,法院才會簽發文書提出命令。
三、我國關于書證收集的現狀分析
(一)立法上沒有設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書證由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持有時,舉證人可向人民法院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將該書證作為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由人民法院收集。但“客觀原因”在實務中難以界定和操作,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二)沒有明確提出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后果
在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拒絕提出文書時,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相應的具體救濟方法,只是對證明妨礙制度作出了較為原則的規定:“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對方當事人及第三人無理由拒絕提供其負有提供義務的文書時,各國規定了一定的法律后果。“當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不履行文書提出命令時則會被視為違反訴訟法上的誠信義務和當事人平等原則,構成證明妨礙”。為使雙方當事人掌握的證據公平和促使文書持有人履行法院的法命,保障司法權威,很多國家和地區對違反文書提出命令的證明妨礙都規定了相應的制裁措施。在大陸法系,對方當事人不提出書證時,法院可以申請人所主張的關于該文書的記載或申請人所主張的事實為真實。對于第三人不服從文書提出命令的,日本新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可以裁定處舉2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通過以上現狀分析,我國文書收集制度操作性不強,尚需完善。立足我國立法現實,借鑒外國優秀法律制度,對我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構建進行探索,望借此尋求完善我國證據收集之程序保障的有效途徑。
四、國外民事訴訟文書提出命令對我國的啟示
(一)立法上確立合理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
通過對我國為數提出立法現狀的分析,我國卻要必要建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經當事人申請,法院可以指令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將其持有的書證向法院提交。“此外,確定合理的文書提出義務范圍,盡量避免因強制開示文書導致侵害文書持有人的隱私權和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權利”。所以,應對記載有保密義務事項或專供文書持有人使用的文書,可以拒絕提出。
(二)嚴格規定違反文書提出義務的法律后果
在法院發出文書提出命令后,當事人及訴訟外第三人拒不履行文書提出的義務,法律就要施以相應的制裁。“當事人拒不服從文書提出命令,法院據此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關于該文書的記載為真實,如果拒不提出的書證是原件,法院可以將對方當事人所提出的書證的復印件、復制件的內容視為真實,如果該拒不提交的書證是證明案件待證事實的唯一證據,法院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對于該事實的主張為真實”。
當事人的目的在于尋求法律的支持,使自己的訴訟請求得到法律的確認。文書提出命令制度使當事人在支持自己訴求方面得到強有力的幫助,填補了我國文書證據收集方面的不足,使我國證據制度更加健全,真正實現民事訴訟目的和任務!
參考文獻:
[1]白綠鉉.日本新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15.
1.引言
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一種經濟過程,是不同發展程度地區重新調整產業分工、重新分配價值鏈的過程,也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發展、發揮后發優勢的過程。產業承接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業承接力是實施產業轉移的前提和基礎,產業承接的成敗關鍵在于產業承接能力。
2.國外產業轉移相關理論
2.1 產業轉移基本理論
國外學者對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產業視角、企業視角和國家視角進行的。產業轉移的概念最早產生于古典經濟學時期,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俄林的要素察賦理論,從不同視角對產業轉移進行了系統分析,為一般的地區間的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奠定了理論支持。
2.1.1 基于產業視角的產業轉移研究
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1932)首次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提出了產業發展模式的“雁行形態理論”,反映了產業轉移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的作用。該理論認為,次發達國家某一行業的生產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進口階段、進口替代(國內生產)階段和出口階段。其理論模型與飛行中的雁陣非常相似,因此稱為“雁行形態理論"[1]。
2.1.2 基于企業視角的產業轉移研究
鄧寧(1988)在《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多國企業:折中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鄧寧將跨國公司對位直接投資的基礎與動力概括為三大優勢:企業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O.L.I)。當企業只擁有所有權優勢時,會選擇進行技術轉讓;當企業擁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兩項優勢時會選擇進行對外貿易;而當企業同時擁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三項優勢時其會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在該理論中,鄧寧把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該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聯系起來。認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決定國家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這就為解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圍際產業轉移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轉變問題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2]。
2.1.3 基于國家視角的產業轉移研究
1948—1953年,面對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給拉美經濟造成的嚴峻局面。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Rau’lPrebisch,1949)提出了“中心一”理論。“中心一”理論認為:“中心一”的國際經濟結構服從于“中心”國家的利益。“”國家處于不利于自身發展的地位。“中心”國家和“”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由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依賴“中心”國家的技術和資本,失去了發展本國工業的機會。因此,“”國家要擺脫對“中心”國家的依附,唯一的出路就是實行工業化[3]。
2.2 產業轉移的動因及影響因素研究
韋伯(1909)在工業區位論中系統闡述了工業區位理論。他認為在眾多影響工業產品成本的因素中,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聚集力要素是“隨生產地的區位變化而變化”的因素。其中運輸成本對工業的基本定向起最重要的作用,勞動力成本影響可引起成本定向區位產生第一次“偏離”,聚集作用又可使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定向區位產生第二次“偏離”,因此,最佳工業區位在于三者作用下的最佳[4]。
奈科斯丁和澤莫(Nakosteen&Zimmer,1987)從企業遷移的視角探討了企業遷移的作用力,將影響企業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拉力和阻力,推力因素包括缺少發展的空間、通達性、勞動力市場等;拉力因素主要是區位條件;阻力因素涉及維持現有勞動就業關系[5]。
Ashcroft和Taylor(1977,1979)指出:產業轉移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全國所有區域的產業轉移總量是由國家層次的投資決定;第二階段的空間分布是由能夠反應各區域經濟吸引力的因素決定的,這些要素包含有區域經濟政策工具。
國外對于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從產業視角、企業視角和國家對產業轉移理論進行研究,并從產業轉移方的角度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和動因進行分析,但從產業承接方角度進行的分析缺較少。
3.國內對產業承接力的研究
Dalton對“高管繼任”和“企業績效”之間關聯性進行論證,結果發現:在績效水平較低的企業中,高管變更發生的概率較大,此結果也說明了企業績效對企業高管變更決策有重要影響。此外,Laker從委托-理論視角出發,認為企業與高管之間是委托關系,但是由于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人(高管)的經營行為具有“不透明”性,所以委托人(企業)需要投入監督成本來防止高管的“偷懶”行為,或者將高管的利益與企業利益掛鉤來規避高管的負向產出行為。如企業一般以企業經營績效的水平來衡量高管的努力程度,即將高管利益與企業績效之間掛鉤。
1.2 公司治理結構與高管繼任
1.2.1 股權結構與高管繼任
Brunnello以意大利的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企業股權結構中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高管繼任之間關系并不是顯著,而筆者認為這種關系的不顯著主要與樣本量相關。當高管占有企業大部分股權時,高管變更或繼任的概率較低。此后,Volpin和Denis兩位學者都以不同國家的數據為基礎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了“高管繼任的概率,與其對業績敏感性,以及與高管的持股比重之間存在一種負相關關系”①。
1.2.2 董事會結構與高管繼任
Jensen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董事會中董事發生“道德風險”的概率增大,也就是“委托-”的問題也會增多,例如董事會決策的“搭便車”問題,決策效率自然降低。一旦高管成為大股東,董事會決策也可能會成為高管自身決策,董事會的權限會由高管掌握,并且成為一種“象征”性的擺設,也就不可能有效監督高管的行為。對此,Fama認為企業決策效率還跟董事會中外部董事比重有關,外部董事由于不會與企業內部經理人之間存在“合謀”的可能性,在決策方面更具有效率,他們更加關注企業高管在經理人市場中聲譽,更加關注高管對企業股票價格上升的貢獻。
1.2.3 市場環境、控制權市場與高管繼任
Defond使用了美國上市公司數據,研究發現不同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差異導致高管繼任頻率和模式的差異,越是在競爭程度的高企業中,高管繼任發生頻率越高,因為企業關注并不僅僅是關注企業績效提升,也關注與其他企業績效之間差距,一旦這種差距超出了預期,企業可能就會選擇能力更強的高管來替代現任高管(與“替罪羊”假說觀點一致)。Manne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企業獲得的“公司控制權”可以帶來意外的收益,可以為新企業注入優質管理隊伍而獲得收益,也可以為股東分配新的股權,并可以為母企的管理效率帶來提升。Conyan認為高管的年齡與企業的高管繼任決策之間存在關聯性,年齡越長,高管越有權力影響董事會決策,則強制繼任的概率較大,反之相反。
2 高管繼任模式的相關研究
2.1 高管繼任模式
高管繼任來源是指當企業需要解聘現任高管時考慮的替代者是來自企業內部,還是選擇外部(或者同一個產業領域,還是不同產業領域)等。Shen(2002)②認為企業選擇高管繼任者有三種渠道:一是企業內部類似崗位繼任者;二是企業內部崗位下屬崗位;三是外部繼任者。而Rajagopalan(2003)③認為企業的高管繼任模式主要有:既定高管繼任、非既定高管繼任和外部繼任三種。
2.2 高管繼任來源影響因素
2.2.1 經營業績
企業什么情況下最容易發生高管變更呢?很多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當企業經營績效處于困境時,他們極易實施高管繼任決策。當處于績效困境的企業現任高管來自企業內部時,董事會則更傾向于選擇外部繼任者,因為可以帶來企業戰略的變化,帶來更多的創新之舉④。當企業經營業績達不到董事會預期時(如董事會對未來績效提升有更高的預期),董事會考慮實施高管繼任政策。由于內部繼任者往往與現任高管之間存在著種種顯性或隱形聯系,內部繼任之后的績效提升空間也較小。所以選擇外部高管成為董事會的最優選擇,外部繼任者可以帶來變革,企業績效改善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大。不僅如此,股東們的收益都是來源于企業的經營績效,一旦績效水平下降,他們會懷疑現任高管的能力,也會對高管所帶領的團隊有所懷疑⑤,并且認為內部繼任者也無法改變這一現狀(因為內部繼任者往往來自現任高管團隊),這些都表示了企業選擇外部候選人來繼任高管的概率較大⑥。
2.2.2 企業規模
Furtado就認為企業在內部培養一個高管繼任者需要一定的成本,且需要產品市場規模的支持。當企業經營規模或人員規模下降時,企業負擔各種形式的成本壓力會增大,此時從外部招聘高管的成本低于內部培養,繼而使得企業傾向于選擇外部繼任。Dalton對此也表示贊同,他認為與規模較大的企業相比,規模較小的企業一般都是選擇外部人來繼任現任高管的,因為這種繼任成本遠遠低于內部培養繼任。
2.2.3 董事會工作經歷
對此,Helmich認為石油企業中董事會成員數量與企業高管繼任模式相關,且與外部繼任高管數量及其在總數中比例有直接關聯⑦。Borkhovich則將董事會中董事分為內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兩種,認為外部董事占的比重越高,企業的外部高管繼任概率越大,并且概率隨著比重增加而提高⑧。
3 高管繼任的結果產出研究
3.1 結果之一:戰略調整或變革
戰略是現代企業持續生存的關鍵,經營管理者(包括高管)的職責主要是制定和執行與企業特征相匹配的戰略,讓企業在競爭中受益。一旦企業陷入困境,董事們會寄希望于下一任高管的管理和經營,期望他們能夠調整或變革現有的發展戰略來以提升企業績效。一般情況下,高管繼任后企業的經營戰略會發生調整或變革,或為銷售戰略、財務戰略和生產戰略等,此類調整或變革會直接帶來組織架構調整,讓企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模式⑨。Miller對內部繼任和外部繼任兩種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外部繼任更能夠給企業帶來變化,尤其是戰略的變化更為明顯。
3.2 結果之二:高管團隊晉格
高管的能力不能夠通過他一人體現,一般情況下,他的各種經營和管理是由他所帶領的團隊共同來實現的。企業的高管繼任事件往往伴隨著大量的高管隊伍的升級或被替代。這種替代在外部繼任事件上更為明顯,因為內部繼任往往是高管一人的替換。一旦企業選擇外部繼任高管,原有的高管團隊可能會發生三種形式的變化:一是解除前任高管團隊中對新戰略有“反對之意”的個體或群體,組建凝聚力高的新團隊;二是用新的戰略來俘獲原有高管團隊的成員,讓他們盡心投入到新戰略的執行過程中;三是從外部引入新成員組建新的高管團隊⑩。
3.3 結果之三:績效改進
學術界關于繼任高管對企業績效是否有改進之處觀點也存在差異,不同學者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總體來說有三種:“改進論”、“消極論”和“平行論”。Helimich支持第一種觀點,他認為“企業的高管繼任事件是對原績效一種改進,繼任之后的企業股票市場表現較好,經營績效得到明顯改善”。所以,當企業績效處于較低狀態時,通過高管變更來提升績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且可以被大多數企業采用。與第一種觀點相比,“消極論”則認為企業進行高管繼任是對企業現有運作體制一種打擊,每一次的繼任可能會導致企業績效的下降,例如組織架構和人員的調整等都會帶來企業經營市場上低狀態表現。
注釋:
①Hambrick,D.C.,和 Mason,P.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2).
②Shen, W.,和 Cannella,J. A. A. Power dynamics within top management and their impacts on CEO dismissal followed by inside succes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2).
③Greiner, L.,Cummings,T.,Bhambri,A.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4-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 Organization Dynamics (winter), 2002.
④Hambrick, D.C.,和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2).
⑤Boeker,W.,Goodstein,J.Performance and Successor Choic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Governance and Ownership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
⑥Zajac,E.J.CEO selection, succession, compens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11(3).
⑦Greiner, L., Cummings, T., 和 Bhambri, A. When new CEOs succeed and fail: 4- D theory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J].Organization Dynamics(Winter),2002.
從國內外關于元認知理論的整體研究來看,包括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尤其是認知發展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發展。在聲樂教學中,國內外關于聲樂教學中的元認知理論有著一定的發展階段。從國外關于聲樂教學元認知理論的研究來看,其中,著名的理論研究家皮亞杰做出了相應的解釋,他認為,社會相互作用的經歷產生了認知上的沖突,在這種沖突作用下,就形成一定的不平衡的驅動力。因此,在社會認知能力上,就可能出現相應的誤差,會產生對社會認知與個體行為中的一些調節作用。
從這些綜合性的理論研究來看,皮亞杰的觀點為國內在元認知理論的研究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方法借鑒等方面的有力條件。在國內聲樂教學過程中,對元認知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的知覺、角色知覺、群體知覺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結合聲樂教學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更多的融入一些創新性的發展,因此,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自我研究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來看,在自我發展突出的聲樂教學理論中,為進一步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更好的舞臺。
二、關于元認知理論的整體簡介
從目前國內外關于元認知理論的概念分析來看,尤其是結合聲樂教學的整體特點,突出在文化差異、知識差異、個性差異等方面的不足,這樣,可以結合聲樂教學的整體需要,在發展之中更好的推動元認知理論的發展。
從國內外關于聲樂教學中元認知理論的整體概念來看,對元認知理論的定義上,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產生了相應的研究價值取向,因此,出現各種不同的信息定義方式。從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發展研究來看,對于元認知理論在所有影響個體對信息的獲得表征與提取的因素來看,對這些過程與知覺者的判斷之間的關系形成相應的思考。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上來看,國外研究者認為聲樂教學中的元認知能力是一種特有的觀點,主要是對認知過程的理解,形成認識人的復雜的社會行為的關鍵。有外國學者提出,元認知的主要對象是人以及人類的相關事件,主要是突出在具體事件中的行為知識的認知能力,尤其是在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等方面做出的準確推測與判斷的實現過程。
三、元認知理論在聲樂教學中的研究綜述
在關于自我中心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強調在主客體的實現過程中,通過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在在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中,在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中,要逐漸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從國外關于這一方面的論述來看,最主要的就是要形成一種發展變化的心理狀態模式,尤其是在兒童發展階段,要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形成一種相應的自我實現價值。尤其是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在形象塑造、素質提升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培養,加強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個性化模式,并從教學手段的創新中,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自我中心特點,可以更加全面的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在國內關于元認知能力的研究中,主要是強調自我中心意識的不斷完善,尤其是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將聲樂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相融合,注重在整體知識的培養中,形成心理學發展與個性特點的融合,形成一種“從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的主題觀點。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這種觀點采擇與自我中心的對立,就是突出在判斷的歌城中,能從多角度方面去思考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在元認知的核心地位中,追求聲樂教學與兒童心理學的兼容性,這樣可以更加全面的形成整體知識的進步。
四、社會認知研究的基本趨向
各高等醫學院校可以組織相關教師,既包括該課程的任課教師,也包括經常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的專業教師以及經驗豐富的學報編輯,甚至計算機教師,共同創建醫學英語寫作多媒體資源庫。資源庫里的文字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代表性和針對性,內容既要避免過于深奧,也要避免過于科普,要充分顧及到學生的專業需求和接受程度,合理取舍。目前國內一些醫學英語論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或是過于注重語言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或是過于強調內容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這種片面性無法給學生以全面的指導。所以,課程設計者可以在充分借鑒這些教材中有關醫學英語論文寫作專業知識的同時,從Nature、Scienc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國外優秀學術期刊網站上下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醫學英語論文進行實例分析。
資源庫里不僅要有大量醫學英語論文的文字材料,還應該包含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片、聲音和影像等材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課程設計者可以利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教學幻燈片,把論文的篇章結構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通過插入聲音講解,使學生熟練掌握醫學論文的固有格式———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和討論(IMRAD格式)以及國外學術期刊上醫學論文的寫作規范和要求。課程設計者還可以利用幻燈片對醫學英語論文寫作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典型的詞句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在今后的醫學論文寫作中舉一反三,熟練應用。
在實際教學中,恰當利用電視錄像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景教學,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和啟示,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1]在醫學英語寫作課上,教師在對教學重點內容進行講解之后,可以鏈接一些國外大學醫學部的生物醫學課堂視頻,如美國華盛頓大學臺、美國楊百翰大學BYU電視、美國普渡大學等。這些在線課堂內容在網絡上極易獲取,筆者本人就經常在線觀看,里面不乏醫學論文的相關內容。這不僅可以補充教學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國外大學課堂的氛圍,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建立醫學英語寫作網絡學習平臺
建立醫學英語寫作網絡學習平臺不僅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能夠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通過網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到學習平臺進行醫學英語寫作的學習。首先,學生必須要下載并安裝“學生客戶端”軟件。然后,利用自己的學號登錄自主學習平臺,填寫個人信息以作為學生在該課程結束后的課程統計信息。
雖然網絡學習平臺具有開放性、輔和交互性的特點,能夠優化教學效果。但是,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應該作為常規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而不能完全替代課堂學習。[2]所以,教師可以將與醫學英語寫作相關的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地選擇相關知識點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學習。課程設計者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創建一些有助于提高醫學英語寫作水平的權威網站的鏈接,如AmericanMedicalWritersAssociation、TheMedi-calEditor、AmericanJournalExperts等,這些網站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醫學英語寫作方面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素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醫學英語寫作與國際接軌。在學習平臺上,學生既可以瀏覽教師的視頻講解,做學習筆記,進行提問和討論;也可以進行內容測試和寫作練習,還可以下載相關學習資料。系統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成學習進展情況表,實時傳送給授課教師。授課教師對情況表進行匯總分析,對學生在醫學英語寫作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集中輔導。
網絡學習平臺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通過這個網絡平臺,學生可以主動地發現、思考和解決醫學英語寫作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由于醫學英語寫作是一個跨課程、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很多問題是單一課程無法解釋或解決的,所以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尋求相關領域教師的幫助。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向英語老師尋求語言方面的幫助,或是向醫學教師尋求專業方面的解釋,甚至可以向資深編輯就論文格式和寫作風格尋求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