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成本核算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2: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就業成本核算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就業成本核算論文

篇(1)

1作業成本的核算

1.1劃分作業中心

作業成本系統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劃分為不同的作業中心,在每個作業中心要匯集其發生的各種費用,從而計算出該項作業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最后分配給每種產品負擔。這與傳統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成本計算是將某一個生產部門作為一個成本中心,而作業成本法是將某一項作業作為一個成本中心。

1.2成本費用匯集和分配的程序

(1)設立作業中心。在進行作業成本核算時,首先應找出成本驅動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業的生產活動較多,發生的費用也較多,若將每一個作業活動的費用都作為作業成本進行分配,雖然比較準確,但卻比較復雜。所以,可對作業活動進行分類,劃分為若干個作業中心。

(2)將間接費用按作業進行匯集,然后將作業成本分配到各種產品成本上。應正確確定作業成本與產品之間的關系,以便將作業成本分配于各種產品的成本上去。在進行成本的分配時,應注意其相關性原則,以某項作業與產品成本的關系為基礎進行分配。

2作業成本法的適用范圍

作業成本法可以比較好地解決間接費用的分配問題,使成本計算所提供的資料更加準確可靠。不是所有間接費用都可以歸屬于不同的作業,采用作業成本法進行分配。在一般情況下作業成本法只適用于由于生產作業所引起的成本費用,而與作業活動關系不大的間接費用則不能采用此方法。從成本的構成來看,在生產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不但制造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構成也大大復雜化了。

作業成本計算的優點是能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間接費用的來源,提出新的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過該系統,找出不能產生價值增值的作業,借以降低成本。

作業成本計算以作業為基礎,其計算工作貫穿于作業管理的全過程。由此實現對所有作業活動追蹤地進行動態反映,從而充分發揮其在決策、計劃和控制中的作用,促進作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作業成本計算不僅是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時它也實現了成本計算、成本管理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作業基礎成本會計的運行基礎

根據調查顯示,能否成功實施ABC,關鍵取決于如下幾方面:(1)明確而一致的系統目標:系統的目標決定著系統的設計及其運行結果,目標不同,系統的結構設計、實施方法及其運行結果均會不同。如果沒有明確而一致的系統目標,必將導致不明確甚至混亂的設計和結果。(2)最高管理當局的支持:ABC系統的運行涉及面廣,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最高管理當局的支持與否,是ABC系統能否實施的前提。(3)與業績評價和報酬計劃對接:變革常常會遭遇抵制。通過提供必要的激勵,引導員工支持并參與ABC系統的設計和運行,并保證依據他們的業績進行恰當的評價和獎懲,將有助于系統的推進。(4)非會計所有:ABC系統是貫串公司的所有成員的實踐運用,而不是僅僅針對并依賴于會計部門。(5)培訓:對管理階層及全員進行有關ABC設計、實施及系統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明白其概念并正確評價其優勢,有利于激發大家的參與熱情。4作業基礎成本會計的運行程序

作業基礎成本計算(以下簡稱ABC)是一種基于產品或服務對作業的消耗而導致的資源消耗,從而將成本分配至產品或服務的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成本計算方法的前提: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由作業完成,而對作業的需求所耗用的資源導致了成本。資源被分配給作業,及其后作業被分配給成本對象均基于它們的耗用。

一個ABC系統至少應包含三個主要步驟,即:(1)識別資源成本和作業;(2)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3)將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

步驟一:識別資源成本和作業。

設計ABC系統的第一步即識別資源成本并進行作業分析。資源成本為完成各種作業而發生,大多數資源成本都體現在總分類帳的一級明細帳戶中,如材料、物料、采購、材料整理、倉庫、辦公場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設備、公用事業設備、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業分析是識別和描述一個組織中所做的工作(作業)。作業分析通常采用從已有的文件和報告中收集數據,并且采用問卷調查、觀察、與核心人物直接交談等形式。作業分解的詳略程度則取決于系統的目標。

步驟二:將資源成本分配給作業。

作業驅動資源成本的耗用。資源動因被用以將資源成本分配給作業。選擇一個好的資源動因的重要標準之一即因果關系,典型的資源動因包括:

(1)用于公用事業的儀表數:(2)用于薪酬相關作業的雇員人數;(3)用于機器調整作業的調整次數;(4)用于材料整理作業的材料移動次數;(5)用于機器運行作業的機器小時;(6)用于門衛、清潔作業的空間大小。

資源成本應盡可能通過直接追溯去分配給作業。直接追溯要求計量作業對資源的實際耗用量。

篇(2)

成本作為一個經濟價值的范疇,在市場經濟中是客觀存在的,加強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無論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還是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經濟效益都是極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須充分認識成本的經濟實質。

成本的經濟實質是:生產經營過程中不斷消耗的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勞動者為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也就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所耗費的資金總額。

成本的經濟實質決定成本在經濟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現在:(1)成本是劃分生產經營耗費和企業純收入的依據,在一定的銷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業純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指標,企業經營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業績,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來;(3)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一項重要因素;(4)成本還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進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實、有用的核算資料,是成本會計的基本任務和中心環節,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

因此,成本的經濟實質也決定了成本會計反映的首要職能,也就是從經濟價值補償的角度出發,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發生各種費用的支出,提供實際的成本核算資料。

二、煤礦企業的成本費用支出特點

目前,煤炭行業成本核算是依據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辦法,1993年取消了行業會計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沒有變,還是按照計劃經濟和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它僅核算煤礦的直接生產成本,導致長期以來煤炭企業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過制造成本來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的不足

1.隨著礦山開采時間的延續,開采條件在逐步惡化。如開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統越來越復雜,地溫增高導致通風費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礦企業產量逐年遞減,成本卻逐年上升。

2.煤炭開采過程中,其作業人員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塵的傷害,這一傷害是逐漸的,不可逆轉的,這些作業人員的傷害補償,如果未能在傷害當時進入成本進行核算,將給行業的發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礦職工收入低,絕大多數沒有能力購買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較困難,所以退休后職工留在礦山的不少。煤礦企業多在深山和邊遠,其所蓋的職工住房隨著礦井開采的結束將變得一文不值。因此對煤礦職工的老有所養、安居樂業,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應進行核算,作為當期費用進入生產成本。

4.煤礦開采屬資源性的開發,80年代后煤炭資源取得必須有償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費用,而我們在進行成本核算時并未計入這一費用。

5.煤礦資源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資源必將枯竭,因而企業也將報廢關閉,企業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轉產和安置人員,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這些成本企業卻不能預提。

6.煤礦存在特困群體救助成本。邵武煤礦經過48年的開采,現有離退休人員、內退人員2000多人,另有傷病亡遺屬等困難職工多,生活貧困。作為國有企業,我們積極對困難職工展開困難救助活動,給予發放救助金和慰問金,僅靠提取的福利費根本無法解決,而不足部分也沒有在當期成本費用中體現,僅近幾年,礦上支付春節慰問金平均每年就達100多萬元。

7.煤礦企業存在改制成本。煤礦企業要走向市場競爭,但企業背負的歷史包袱比較沉重,要卸掉包袱輕裝上陣,就必須對擔負的社會職能多的礦山學校、礦山醫院和礦山公安分局進行剝離,對礦辦企業進行改制。僅2004年一年,礦上對相關單位進行資產剝離和改制成本就開銷2000多萬元。

以上特點是煤礦企業不同于一般的工業企業,按照目前的成本會計核算辦法,以上內容有些并沒有進入當期成本核算范圍,而是直接進入費用,這與會計核算的謹慎性、配比性原則明顯是不相符的,不利于行業的科學發展。

邵武煤礦是經過了48年開采歷史的老礦,欠職工的歷史老賬太多,尚有許多歷史遺留問題還在逐項解決,特別是不可避免的、逐漸的、不可逆轉的粉塵傷害造成的職業病問題,還有一次性工傷補償問題等,都在困擾著礦山企業,而這些歷史問題,從開礦以來實際就已經形成一種或有負債,而我們所執行的會計制度卻未能在噸煤成本中提取這些支出,難以進入當期成本,無法準確體現煤炭生產成本,現在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支出巨大,費用達8000多萬元,企業無法承受。

(二)邵武煤礦在閉坑時發生的具體費用(不考慮閉坑預留費用)

1.邵武煤礦閉坑時(2005年2月)對離退休人員進行“三項補貼”參加保險的共有1800多人,僅支付保險費3400多萬元。

2.職業病職工1200多人,約占全省煤炭系統四分之一多,新的《工傷法》出臺后,要對以上職業病人員進行一次性補償,2005年已支出1800多萬元。

3.職業病的醫療費問題,僅2005年支付工亡家屬的撫恤金為120萬元及醫療費150萬元。

4.職工福利欠賬多,建房成本及房補成本大。煤礦企業絕大多數位于偏僻山區,交通極為不便,早年職工福利建房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隨著資源的枯竭,礦井閉坑,這些職工住宅將一文不值,為此企業還將付出職工住房補貼的代價。邵武煤礦雖地處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但在如此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上,2005年支付職工住房補貼900多萬元。

5.企業負擔的社會費用加大。隨著醫保政策的出臺,礦山離退休人員多,目前國家財政無力承擔企業離退休人員的醫保費用,而是由企業自己負擔,僅我礦為社會負擔的離退休人員醫保費用就達到1300多萬元。

6.人員安置1000多人,支付安置費用達800多萬元。

7.離退人員社會化管理費用165萬元。

8.環境的恢復費用280萬元。

以上這些問題,按《會計法》核算辦法都屬于當期費用,構成不了企業直接生產成本,而從會計配比性、歷史性、可比性原則來說,這些費用應該從企業經營之日起就將要發生的,是構成生產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煤炭企業成本核算的范圍過窄。

三、對煤炭企業成本核算項目構成的設想

正是煤炭企業成本核算的不科學,使得現有的煤炭成本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煤炭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耗費,故提出應增加如下成本核算項目設想:

(一)增加煤炭企業的資源成本,用于分攤取得的采礦權、探礦權、煤田勘探費、資源稅及與煤炭資源取得有關的費用。

(二)增加社會福利成本,用于困難救助、困難職工住房支出和礦區醫院經費等。醫院地處山區,效益不佳,而醫院為煤礦職工救死扶傷,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維持其生存。

(三)積極爭取政策,在噸煤成本中提取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四)計提礦井建設基金,過去礦井的基本建設都由國家投資,企業無償使用國家的探礦權和資源權,目前政府已取消這一政策,全部實施有償使用,礦井的投資基本上靠企業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解決。礦井的建設投入需要巨額資金,為了使礦井能夠維持簡單的再生產及今后的生產接替,必須按噸煤提取礦井建設基金。

篇(3)

二、做好企業責任成本核算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建立成本中心,明確責權范圍

成本中心是指對成本費用承擔責任的責任中心。它不會形成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收入,因而不對收入、利潤或投資負責,成本中心包括負責生產經營的部門,勞務提供部門,以及給予一定費用指標的管理部門。成本中心的應用范圍很廣泛,企業內部凡有成本發生,都需要對成本負責,能實施成本控制的單位,都可以成為成本中心。工業企業上至工廠,下至車間、工段、班組,甚至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成本中心,從而在企業形成一個逐級控制、并層層負責的成本中心體系。規模大小和層次不同的成本中心,其控制和考核的成本內容也不盡相同。

成本費用依其責任主體是否能控制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從考評的角度看,成本中心工作成績的好壞,應以可控成本作為主要依據,不可控成本核算只有參考意義。成本的可控與不可控是以一個特定的責任中心和一個特定的時期作為出發點的,這與責任中心所處管理層次的高低,管理權限的設控范圍的大小和經營期間的長短有直接關系。首先,成本的可控與否,與責任中心的權力層次有關,某些成本對于較高層次的責任中心或基層領導來說,就可能是不可控的。反之,較低層次責任中心或基層領導的不可控成本,可能是所屬較高層次中心或高效領導的可控成本。對企業來說,幾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而對于企業下屬各層次、各部門至個人來說,既有各自的可控成本,又有各自的不可控成本。其次,成本的可控與否,與責任中心的管轄范圍有關,某項成本就某一責任中心看是不可控的,而對另一責任中心是可控的,這不僅取決于該責任中心的業務內容,也取決于該責任中心所管轄的業務內容的范圍。最后,某些從短期看屬不可控成本,從較長時間看,又成了可控成本,如現有的固定資產的折舊,在設備原價和折舊方法既定的條件下,該設備使用時,就其具體使用它的部門來說,折舊是不可控的,但當現有設備不能繼續使用,要用新的設備來代替它時,新設備的折舊則取決于設備更新所選用的設備價格及正常使用壽命,從這時看,新設備的折舊又成為可控成本了。

此外,應該注意企業在確定責任中心時,應明確權責范圍中的運作,使之有效可行。企業各層應充分認識費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責任成本費用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成本費用管理水平,使成本費用管理系統化,如同一臺按程序運轉的機器,無論誰來駕駛,都必須按部就班依照程序運行。

(二)加強責任成本預算的編制工作

責任成本預算是以責任成本中心為主體,以可控成本作為對象編制的預算。通過編制責任成本預算可以明確各責任中心的責任,并通過與企業總預算的一致性,以確保其實現,通過編制責任成本預算也為控制和考核責任成本中心經營管理活動提供了依據,責任成本預算是企業總預算的補充和具體化。責任成本預算由各種責任成本指標組成,這些指標為主要責任指標和其他責任指標。主要責任指標反映了不同類型的責任成本中心之間的責任和相應的權利區別,其他責任指標是根據企業其他總的奮斗目標分解,而得到的或為保證主要責任指標完成而確定的責任指標。責任預算的編制程序與企業組織機構設置和經營管理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如在集權組織機構形式下,廠長大權獨攬,對企業的所有成本負責。工廠下屬各部門都是成本中心,只對其職權范圍內控制的成本負責。因此,在集權組織結構形式下,首先要按責任中心的層次,從上到下把總預算逐層向下分解,形成各責任中心的責任預算,然后建立責任預算執行情況的跟蹤系統、記錄預算執行實際情況,并定期由下至上把責任成本預算的實際執行數據逐層匯總

(三)加強責任考核,建立跟蹤反饋系統和獎罰制度

為做到功過分明,獎罰有據,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成本中心的積極性,企業應建立責任成本獎罰制度,并與各單位簽訂責任書。責任書的內容包括責任成本目標、責任中心、責任人和獎罰措施。對每個責任中心的控制成果全面分析和評價。節約有獎、超支必罰,實行按季考核,按季兌現。對于因剛性因素增加的費用支出,由責任中心說明原因,提出申請,報領導批準,考核時予以剔除。

企業內部各責任中心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責任成本發生的責任中心與應承擔責任成本的中心不是同一責任中心的情況,為劃清責任,合理獎罰,需要將這種責任成本相互結轉。責任轉賬的目的是為了劃清各責任中心的成本責任,使不應該承擔損失的責任中心在經濟上得到合理補償。進行責任轉賬的依據是各種準確的原始記錄和合理的費用定額。在合理計算出損失金額后,應編制責任成本轉賬表,作為責任成本轉賬的依據。各責任中心在往來結算和責任轉賬過程中,有時意見不一致而產生一些責、權、利不協調的糾紛,為此,企業應建立內部仲裁機構,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對這些糾紛做出裁決,以保證各責任中心正常、合理行使權利,保證其利益不受侵犯。

為了正確反映責任成本的執行情況,每個責任中心還應建立責任成本執行情況跟蹤體系,明確費用責任人,按月編制責任成本報告,將實際發生數與預算數進行對比,并找出差異,分析原因,及時調節。同時,在企業財務部門設立專人,負責各單位費用的審批、簽報、歸集、分類和整理,以對成本中心進行考核,對費用進行加強管理和編制責任報告。

明確各責任中心的責任,實施責任核算和考核后,企業要對責任中心制定配套的獎罰制度。獎罰的兌現是責任成本核算實施的最后一環,直接關系到能否順利實現直接影響職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效益。在考核時,按責任成本節超比例調整責任人考核工資和獎金,要做到獎罰兌現,考核嚴格,不講人情,以保證責任成本的落實。責任成本考核和獎罰制度的建立是責任會計制度不可忽視的一環,否則,責任目標再完善,責任核算再嚴密,也會因為沒有相應的獎罰分配或分配不合理等現象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那么,提高責任成本核算,只會流于形式,談不上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

此外,企業還應該注意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應用人才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支持已經逐步成為責任成本能否實現正確流動的基本保障。所以能否將信息系統的先進功能應用到企業業務流程的每一個作業單元,從而使得每一個環節的成本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到企業管理者手中,對于日益競爭激勵的市場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與此同時,能否熟悉應用目前先進信息技術的成本控制管理人員的培訓當然也需要我們重視,因為技術人員才是操作應用技術的能動性單元。

篇(4)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計量基礎

(一)人才培養周期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周期也是成本計算期。學歷班一般培養時間在2年至3年,其它繼續教育及培訓班有時是幾天、幾個月,成本計算期就應根據其具體情況確定。

(二)人才培養過程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包括供、產、銷三個階段,高職高專人才培養過程也大致可以分為招生過程、教學培養過程、學生管理過程、行政管理過程、科研服務過程、就業推薦過程六個環節。這里所探討的人才培養核算模式以這六個環節為主進行核算。這些過程是一系列相互聯系、能夠實現某種特定功能的生產作業集合體,將這些“生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歸集在一起,便構成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礎,它是一種職能式的平行結構,也是人才培養全過程。

(三)教學成本費用認定與分配方法在人才培養成本核算工作中,成本費用認定和分配方法正確與否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計算方法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的特點和成本管理要求。在大批量多步驟人才培養的情況下,不僅要求采用分批法認定核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也應根據人才培養的各步驟各階段實際情況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

(四)編制成本核算信息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是為社會、國家、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才培養投資與收費的依據。通過對大量全過程人才培養成本的歸集,編制成本計算表,系統反映每個教學班人才培養總成本和生均培養成本,為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提高辦學效率提供有效成本核算信息。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具體方法

(一)招生過程人才培養費用歸集與分配該過程主要完成與招生相關的各項任務。工作任務包括:招生計劃制定、招生宣傳、考生報名、考生考試成績管理、錄取等。由于各層次人才培養期間不同,發生費用時間也不盡相同,全日制學歷招生在每年的8-9月,而成人學歷招生在每年的5-6月,在日常核算中,可根據其受益對象進行大項的初步歸集,以便進一步核算。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相關任務所發生的費用均為間接費用,100%分配到各層次受益班級中去。以上所有成本項目數據從學校財務一級賬套中招生部門明細賬取得。招生費用分配率=招生費總數/所有新生人數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招生費用=該教學班新生人數×招生費用分配率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

(二)教學培養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教學培養過程主要完成與教學培養相關的各項任務,包括教學管理及教學輔助部門。其工作有:課堂教學服務、實驗實訓教學服務、教務管理、實訓管理、圖書資料服務等。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發生,應根據學生受益程度不同分析后歸集分配。(1)教學培養過程直接費用歸集與計算。在學生人才教學培養過程中,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級的,如按課程安排的授課老師工資、論文指導師費、實驗實訓費、專家講座費等。在直接成本費用發生時就要按班級造表分類匯總,以便會計人員將相關費用直接歸集到各班級成本中,教學培養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可從學校一級財務教學班費用明細賬取得,直接認定后,所有相關教學直接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按計入受益班級學生培養成本。(2)教學培養過程間接費用歸集中與計算。教學培養過程間接費用是指不容易確認直接受益班級的其他教學輔助管理費用,包括教學管理部門、實訓管理部門(中心)、計算機信息中心、圖書館人員經費等。教學培養過程間接費用按以下方法進行分配。以上所有成本費用項目從學校財務一級教學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按學生人數分攤所有受益教學班級。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教學間接費用分配率=教學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按班級歸集)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教學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教學間接費用分配率

(三)學生管理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學生管理過程任務主要完成與學生工作相關的各項任務,其主要任務包括軍訓、技能競賽、科技活動、運動會、體能達標測試、獎助貸工作、畢業設計費、日常管理、各項活動組織等。學生管理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也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1)學生管理過程直接費用的歸集與計算。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級的軍訓費、技能競賽、獎助貸金、畢業設計費、日常管理、學生保險費、各項活動組織費等,在直接費用發生時通過直接認定方法歸集,按100%比例計入相關人才培養項目中。學生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從學校一級財務賬學生管理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學生管理直接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計入受益班級學生培養成本。(2)學生管理過程間接費用的歸集與計算。學生管理過程間接費用是指不容易確認直接受益班級的學生管理部門人員經費、學生管理部門日常管理經費、全校性技能競賽、科技活動、運動會、各項活動組織經費等。學生管理過程間接費用按以下方法進行分配。學校一級財務賬學生管理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學生管理間接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分配計入受益班級學生培養成本。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學生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學生管理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各班所應分攤的學生管理間接費用=該班級學生人數×學生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

(四)行政管理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行政管理過程主要完成學校整體運行各項管理任務。其主要工作任務有,財務管理、資產管理、人事管理、檔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與服務等。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發生的費用均為間接費用,可根據學校是否有基本建設項目來考慮按90%或100%比例分配攤入各班級學生培養成本中。如果有基本建設項目發生,那么按行政管理間接費用的90%來分配到各教學班,如果該校沒有基本建設項目則按100%來分配到各教學班。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行政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行政管理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行政管理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行政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

(五)科研服務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科研服務過程主要對全校教職工科研、創新工作進行管理和服務。其工作任務主要有:科研管理、科研課題及項目實施等。其所發生的費用中,根據其受益對象不同及學生受益程度分析,后勤管理人員相關的科研經費按50%對學生進行分配,教師發生的科研費用有一小部份是為社會服務的,所以按學生受益程度分析,以80%的比例進行分配。各非學歷班因為沒有受益,可以不參與分配。科研服務間接費用分配率=(科研服務間接費用總數×應分攤比例)/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科研服務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科研服務間接費用分配率

(六)就業推薦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就業推薦過程間接費用按100%計入學生人才培養成本。具體成本費用信息從學校一級財務就業推薦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成本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按學生人數分攤所有受益學生班級。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就業推薦間接費用分配率=就業推薦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就業推薦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就業推薦間接費用分配率

(七)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總成本計算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在經歷三年共六個學期的培養活動后,完成社會相應崗位對人才要求。所有產品———畢業生走進社會,融入崗位工作,實現就業。在學生畢業時,根據資料將人才培養全過程所有培養費用以教學班為中心歸集,形成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完全成本(總成本)核算信息。核算至此,高職高專全部人才培養成本核算告完成。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計量差異分析

(一)院校之間各種差異引起生均成本客觀差異高職高專院校之間的地域差異、物價水平差異、教師工資水平差異、不同教學模擬和教學方法差別、管理與監督程序差異都將影響生均成本計算結果,其培養效益也將隨之受到影響。

篇(5)

高等學校具有發展科學、培養人才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職能,這些職能的發揮有賴于足夠的人財物等資源,來源于國家、社會及個人等各方面的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產業,有必要進行投入和產出對比,有必要進行成本和效益的考核。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對國家的宏觀管理和高校本身的微觀決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筆者結合高校的特點,借助企業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提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的構建。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內涵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務而耗費的資源價值,這些價值是可以用貨幣計量的。廣義的教育成本是指培養一名合格的畢業生,國家、社會和個人所耗費的全部費用。狹義的教育成本是指培養一名合格的學生所耗費的全部費用。筆者所研究的高校教育成本是狹義的教育成本。

二、成本核算對象的確定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應以各專業、類別、層次的學生作為成本核算對象,規范成本核算程序,歸集成本費用,全面反映各專業、類別、層次的學生生均單位教育成本和教育總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對象按專業性質劃分為博士、碩士、本科生、專科生等。合理劃分成本核算對象,有利于教育成本的歸集和分配,以便于準確地計算各級各類學生的培養成本。

三、成本核算的原則

目前,高校的會計核算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在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制度下,高校會計核算只能簡單地反映收入和支出,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成本核算。高校要進行成本核算,必須對現行的會計制度進行改革,建立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體系。

權責發生制的本質是凡是本期成本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支付,均應計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屬于本期成本應負擔的費用,即使款項已經支付,也不能計入本期成本。這就要求日常成本核算中,首先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在高校支出中,收益性支出是指在辦學過程中發生的人員費用和公共費用等經常性項目的支出,資本性支出通常是為取得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性資產而發生的支出。而按現行高校財務核算辦法,資本性支出全部進入了成本體系,尤其在高校擴建的情況下,基建支出和貸款利息金額較大且不均衡,嚴重影響高校年度支出總額。為保證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必須先把資本性支出予以資本化處理,然后通過折舊攤銷方法計入成本。其次,應正確劃分應計入和不計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費用界限。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凡是在本期發生或支付的應由以后各期耗用和受益的費用,應作為待攤費用逐期攤入成本和費用;凡是為本期受益或耗用,但須以后支付的費用,應作為預提費用,計入本期成本和費用。

四、成本計算期的確定

高校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成本核算期間的劃分不同于現行制度規定的會計期間劃分范圍,不能采用日歷年制,而是采用培養周期的學年制,培養周期是從培養對象入校至畢業的時間,我國學年制指從每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

五、會計科目的設置

根據高校的特點,國家預算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需要,可設置以下會計科目進行高校成本核算。

1.“教育成本”科目。該科目用來核算高校辦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教育費用,并據以確定培養和教育學生的實際成本。借方登記本期發生的全部教育費用;貸方登記本期結轉的畢業生教育成本;期末余額在借,反映在校生的教育成本。該科目下按成本計算對象設置明細科分類核算。

2.“待攤費用”科目。該科目用來核算高校已經支付但應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別負擔的費用。它的借方登記已經支付或發生的待攤費用;貸方登記在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攤轉入有關成本費用科目的待攤費用;期末余額在借,反映尚未攤銷的待攤費用。

3.“預用費用”科目。該科目用來核算按規定從成本費用中預先提取但尚未實際支出的各項費用;期末余額在貸方,表示已經預提而尚未實際支取的費用。

4.“累計折舊”科目。用于核算在學年末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折舊時,直接計入有關成本。

5.“教育成本轉銷”科目。由于高校具有事業和產業的雙重屬性,所以,高校的會計核算,一方面要滿足國家對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需要,反映會計期間的事業收支及結余情況;另一方面又要滿足高校成本管理的需要,反映畢業生教育成本和在校生教育成本情況。因此,需要設置“教育成本轉銷”科目,用來進行教育成本轉銷的核算。該科目的貸方登記本期發生的應列為事業支出的教育費用;借方登記本期轉銷的畢業生教育成本;余額在貸方,表示已列為事業支出尚未轉銷的在校生教育成本,余額應與“教育成本”科目的期末借余額相等。

六、賬務處理的方法

1.對教師工資、教學業務(下轉第125頁)(上接第123頁)費、學生經費等直接費用,發生時直接計入各成本計算對象。

借:教育成本

貸:應付工資、銀行存款、現金等

2.對教學管理人員工資、固定工資產折舊及修理費、辦公費、差旅費、水電費、招生就業費、報刊資料費、會議費、業務招待費等間接費用、發生時歸集在“教育成本”科目。

借:教育成本

貸:應付工資、累計折舊、銀行存款、現金等

3.對在本期支付但應由本期和以后各期限分別負擔的費用,如報刊訂閱費、財產保險費等,支付這些費用時:

借:待攤費用

貸:銀行存款等

在以后按受益期限和受益對象進行攤銷時:

借:教育成本

貸:待攤費用 轉貼于

4.對應由本期負擔但尚未實際支出的各項費用,如應付租金、應付貸款利息等,本期應進行預提并記入本期的成本費用,預提時:

借:教育成本

貸:預提費用

實際支付時:

借:預提費用

貸:銀行存款等

5.期末計算結轉本期畢業生教育成本:

借:教育成本轉銷

貸:教育成本

6.年終進行收支總結算時,將當年發生的教育成本總額列為事業支出。

借:事業支出

貸:教育成本轉銷

七、教育成本核算指標體系的評價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指標體系包括學年培養教育總成本、某學年生均培養教育成本、某屆學生生均培養教育成本三項。

1.學年培養教育總成本是指某一學年在校學生所發生的全部教育成本之和。通過對教育培養總成本的核算分析,達到掌握學校教育成本總水平狀況,從而從宏觀上控制學校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和速度的目的。

2.某學年生均培養教育成本核算是指某一學年在校學生的平均教育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某學年生均培養教育成本=某學年培養教育總成本÷某學年標準學生總數

某學年生均培養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培養某屆在校生當年發生的教育成本,它為高校通過對不同年度教育成本的比較,分析升降原因,加強管理,提出改進辦法,降低教育成本提供了可靠依據。

3.某屆學生生均培養教育成本是指某畢業生在校期間全部的生均教育成本。某屆學生生均培養教育成本為畢業生在校畢業期間每個學生各學年生均培養教育成本之和。某屆學生生均培養教育成本是培養某屆畢業生所消耗的全部的生均培養教育成本,這指標在同類高校之間進行比較,可以促使高校進行降低成本的經驗交流,起到降低高等教育整體教育成本的作用。

總之,充分運用高校成本核算體系,對于加強高校內部管理,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等學校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2005

篇(6)

組長:李樹強

副組長:韓瑞功、李建剛

張君、齊素紅、苗翠萍

二、頂崗實習目的

頂崗實習是落實黨和國家高職教育政策、是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我院人才培養水平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提高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畢業實習作為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畢業頂崗實習的實操訓練,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公共技能和專業技能,進一步提高專業素質,強化崗位能力,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矗

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了解社會、接觸實際、鞏固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技能,達到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培養學生綜合擇業能力和工作能力;培養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為撰寫畢業論文打好基矗

通過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風;培養、鍛煉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實現學生由學校向社會的轉變。同時可以檢驗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積累經驗。

三、頂崗實習內容

實習內容要與實習崗位相結合,以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為主,對會計專業的基本技術進行全方位的操作實習。主要包括:

1、了解企業(或單位)的經營性質和特點,了解企業(或單位)生產技術的特點和生產工藝流程及其對會計核算的影響,了解財務會計崗位的設置。

2、熟練掌握各種會計方法及程序操作的基本技術。其中包括建賬方法、填制與審核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編制科目匯總表的方法與程序、登記現金的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以及登記各種明細賬和總分類賬的方法與程序。掌握結賬、對賬、編制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的基本技術。

3、熟練掌握各種成本會計核算方法和程序操作的基本技術,其中包括產品成本的構成要素核算、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再產品之間的分配、產品成本計算的各種方法、產品成本核算的賬務處理程序等。

4、了解企業(單位)納稅的種類,納稅的計算及與納稅部門的聯系情況等,務處理程序,掌握常見稅種的業務處理程序、計算、核算與交納的方法。

5、熟悉財務軟件,掌握會計電算化操作業務。

6、初步了解企業籌資、投資等資金管理業務,了解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與審計工作的實施業務。

具體采取按崗位輪崗實習的方法。會計崗位一般分為會計主管、出納、財產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賬務成本核算、資金核算、總賬報表等,具體分為出納的職責、明細會計崗位職責、主管會計崗位職責等。

四、頂崗實習組織方法

頂崗實習單位的落實采取學生自己落實與系部幫助落實相結合。頂崗實習指導實行院內指導教師和生產單位指導教師聯合指導的辦法

五、頂崗實習的基本要求

1、實習過程中,要認真執行實習單位的考勤紀律,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有事先請假;要嚴格執行實習單位的保密紀律,嚴守商業秘密;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有重要的事情應及時與輔導員、班主任聯系;

2、要虛心向實習單位的師傅學習,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在短時間內上崗打下基礎;

3、實習開始后三個月內,實習學生必須將接收單位開出的《聘用函》寄給輔導員。

4、指導教師負責與實習學生的定期聯系與理論指導;實習過程中,原則上實習學生不得隨意變動實習崗位,因特殊情況要求調整實習單位或崗位的學生,須向指導教師提出申請,同時提供在上一個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表以及下一個單位接收函,方可變更實習單位。

5、實習過程中應注意積累資料,及時填寫實習周記、實習結束后寫好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

6、學生實習完成后必須提交:①實習周記;②實習單位鑒定表;③實習報告。

六、頂崗成績評定

依據實習周記、實習鑒定、實習態度及實習報告等,由實習指導老師結合實習單位的評定,綜合評定成績。

實習成績評定:滿分100分,其中紀律考核成績20%,勞動態度考核成績20%,技能考核成績30%,實習單位評定成績30%。

七、附件:實習報告要求

1、實習報告要按時獨立完成。實習報告是衡量實習效果和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完成。一旦發現由他人或抄襲他人的實習報告,按不及格論處。

2、實習報告內容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內容。

(1)實習單位概述和生產工藝流程

(2)實習單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狀況

(3)具體實習內容及完成工作的情況

(4)實習體會或收獲。

3、實習報告要求:3000字以上。實習報告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行文流暢,符合邏輯,文字簡練。

4、實習報告格式要求:排版打櫻

一級標題:宋體,小二號字,加粗;

篇(7)

職業教育應與社會需求相銜接,根據學生將來就業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來培養學生。筆者走訪了多家行業企業專家,結合自己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和頂崗實習帶教經驗,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開發研究。

一、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理念

課程開發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必須服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突顯以就業為導向的社會需求;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關注學生就業前景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樹立以會計崗位調研為起點,以崗位需求為先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托,以真實會計工作過程為載體,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以校企合作開發為紐帶,配以行動導向組織教學的課程開發理念。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流程

(一)確定會計職業崗位群,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

課題組教師首先對企業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走訪了開灤集團公司、唐山北大醫藥公司等企業,與行業企業專家座談;通過電話、郵件形式對往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調研內容包括會計職業崗位及其對知識能力要求、會計人才結構、會計發展趨勢等。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出主要的會計職業崗位群為三個: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會計主管崗位;次要崗位群包括財務管理與分析、審計等崗位。繼而,針對會計主要崗位群進行了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分析。

(二)歸納會計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整合為系統化的行動領域

行動領域是與本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情境中構成職業能力的工作任務總和,是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的平臺。在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過程中,課題組對會計職業主要崗位群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進行了歸納整合,確定出款項及有價證券的收付與管理、日常業務核算、總賬登記與報表編制、成本核算與分析、稅務辦理、內部稽核、財務管理與分析七個行動領域。

(三)轉化行動領域為相應學習領域,分解學習領域為不同學習項目

課題組教師對行動領域所承載的相關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分析,確定與其相應的學習領域,具體為:出納實務、會計核算實務、成本核算實務、納稅實務、項目審計、財務管理與分析六個學習領域,并進一步將學習領域分解為各學習項目。每個學習項目包含具體學習任務,結合任務驅動、小組合作等教學法,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

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開發成果

篇(8)

五年制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構建新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的基礎上,打破學科性課程的約束,從“能以就業為導向,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的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目標出發,以“學生愿意學、教師教得輕松、教學效果好”為原則,以制定課程標準為載體,優化、整合、建立能適應職業教育特色要求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觀課程論為主導,對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優化整合,以及部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重組、整合與精選、凝練,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和優化的基本要求 

 

1.1 把握五年制高職的本質特征 

五年制高職是屬于初中后學制五年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實行五年一貫制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姓“高”、名“職”、字“五年一貫”是五年制高職的本質內涵。因此,在改革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時,應把握“職”字、認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貫”。 

把握“職”字。就是在構建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中,應牢牢把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突出培養生活能力和職業能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就業和職業發展服務。 

認知“高”字。就是構建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應體現為“三高”特征: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一線的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專業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識技術性教育,前沿性技術、知識掌握程度高,專業復合性強;教學模式上產學研結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強。 

用好“五年一貫”。與高中后高職教育相比較,五年制高職具有三個優勢:一是“五年一貫”具有統籌安排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學的系統優勢,使中職和高職相貫通,既能保證高等教育的規格要求,又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二是具有“年齡優勢”,入學年齡小,可塑性強,是接受技能訓練的最佳年齡段,只要正確引導,很容易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使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具有“現場、綜合、反復訓練”三大特點,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三是“門檻低”,是初中后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大眾性、普及性、社會性的特點,需要降低起點、重構基礎,反映前沿、系統構架。 

1.2 把握會計專業的基本特征 

會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知識體系的系統性。會計專業知識本質上是國家財經政策、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體系的掌握、解讀和應用,需要學生掌握較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才能具備較高的解讀能力、理解能力、要運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識---技能”型的專業教育路徑,學生的技能培養必須建立在基本知識熟練把握的基礎之上。 

二是綜合素質要求高。會計崗位是單位的財經管理層面崗位,要求學生應具備較強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責任素質、協作精神、會計職業道德。 

三是就業崗位群寬泛。在會計崗位群的基礎上,也可以面向財政、稅收、金融、統計等專業崗位群就業,與財經類其他專業交叉性比較強,要求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寬泛廣度。 

四是專業復合能力強。學生應具有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撰寫常見財經應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會計電算處理能力、財經情報資料檢索能力、財經制度文件閱讀理解能力、會計崗位執行運用能力、對國際通行財經慣例的了解和初步運用能力等。 

 

2.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路徑 

 

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最關鍵的是,對每門課程要明確三個要點:一是課程功能(課程性質 、培養目標);二是課程改革指向(改什么?怎樣改?);三是課程教學任務(知識、技能、素質)。為此,我認為在對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過程中應依據下列路徑進行。 

第一步是課程性質選擇:是項目課程?還是學科課程?是以項目為主課程?還是以學科為主課程?技能訓練為主?還是知識掌握為主?通過選擇明確課程性質和特征。選擇的依據是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的地位和功能、知識與技能的融合順序、與工作崗位的密切度。 

一般來講,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專業基礎的地位和功能,主要是為專業主干課程服務,“知識---技能”型融合順序的,則一般是以學科為主的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專業主干的地位和功能,與工作崗位的密切度高,“技能---知識”型融合順序的,則一般是以項目為主的課程,可以作為項目課程開發。 

第二步是明確課程改革的指向問題。即回答課程存在什么問題?明確改什么;課改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明確怎樣改。 

第三步是明確定課程新目標。即該課程教學態度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標準規定。我們認為確定某個課程的目標確定原則是“三以兩體現”:以課程定位為基礎,以專業從業崗位職業能力為指向,職業教育培養規格為標志(“高等”?“中等”?),體現課程改革指向,體現課程教學的總體任務。 

第四步確定課程教學新內容體系。我們認為某門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主要確定下列幾個方面內容: 

(1)明確知識教學體系和技能教學訓練體系。(2)以認知為原則,建立分層的知識體系(基本知識、擴展知識、理論鏈接),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3)以職業從業基本技能構建技能教學訓練體系。(4)實施方法與手段。(5)考核要求與質量控制。 

 

3.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明確了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路徑后,如何優化整合,最關鍵的是明確專業教學內容改革指向。我們認為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改革指向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3.1 及時適應會計改革 

面對我國會計改革,如何在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中適應之,是教學內容改革的首要指向,主要包括課程教學容量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兩個方面。 

3.2 知識系統與專業能力的融合 

以認知和能力訓練為核心,構建知識體系和能力訓練體系,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有所創新、有所特色、適應高職教學的教學目標。 

3.3 特色性問題 

力求符合財經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重構基礎、反映前沿、突出重點。 

3.4 會計從業資格考核結合問題 

將會計從業資格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建立不同課程學習評價體系。 

3.5 項目課程的開發領域問題 

會計專業項目課程在哪一個課程系統或哪一門課程中開發,或某門課程的特定部分等,需要細致研究。我們認為,會計專業項目課程開發主要集中在專業實踐項目課程系統中。 

 

4.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部分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1 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 

4.1.1 課程定位 

基礎會計課程既是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初級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的“成型”課程,既是會計“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載體,還是會計專業認同、初級會計崗位職業技能訓練的載體。因此,本課程的定位為:“一個認同、兩個基礎、三個基本、四個目標”。

    一個認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認同問題,并通過認同,培育學生對學習會計專業的興趣,了解會計實踐中的現狀和社會生活中的功能。 

兩個基礎:即本課程一方面是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另一方面是初級會計崗位職業綜合能力的養成課程。 

三個基本:即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主體是會計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基本理論。 

四個目標:基礎會計課程應實現認同職業角色、夯實專業基礎、履行崗位能力、把握專業技術等四個教學目標。 

4.1.2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由于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知識性、專業性理論太強,目前存在的問題是:(1)教學目標的單一性。重視會計基本知識和理論的認知和把握,缺乏專業知識的系統性教學與專業能力的訓練的有機結合。(2)教學內容的選擇層次性弱。本科、大專、中專等不同的教育層次的教學內容選擇性不明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不突出。(3)學生學習難度太大,不易理解,學習無興趣,被動學習的局面相當普遍。(4)教學方法單一,創新性弱,考核評價方式不易創新。 

基礎會計課程改革指向:(1)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按照知識、素質、態度、職業準備的培養定位,調整教學培養目標。體現知識把握、理論認知和專業實踐能力訓練相益結合的教學要求。(2)符合職業技能教育的特點和要求,明確知識教學體系和能力教學訓練體系。使教學內容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實踐性。盡量形成綜合化或模塊化教學內容結構,具有層次性。(4)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便于增強學生自學的趣味。 

4.1.3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 

(1)以“實現認同職業角色、夯實專業基礎、履行崗位能力、把握初級會計崗位專業技術”等四個基本目標,徹底打破按學科和理論體系設計課程的模式,按照初學者的認知規律,以“會計職業認知——會計出納崗位——會計記賬崗位——會計理論和知識基礎”等模塊群設計教學單元,依據初級會計崗位群的工作任務和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基礎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2)具體教學內容項目的選擇和編排順序一是按照“認知會計職業、訓練會計出納基本技能、理解會計專門方法、運用會計專門方法、記賬員能力培養、初級會計崗位工作任務、會計基礎理論和知識”的邏輯順序;二是從基礎知識體系構建角度,保持會計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之間的內在必然關系。(3)根據會計人員崗位的工作需要,在學習該課程后,可以根據教學計劃的整體安排,參加“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書”考試。 

4.2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2.1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財務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會計實際操作的技能,為以后從事財務會計崗位工作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知識教學目標是:在正確應用《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基礎上,能熟練處理小中企業日常經濟業務;能認知大企業特殊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能會查找上市公司的特別業務的會計處理政策、制度、辦法。 

本課程的技能教學目標是:學生具備從事中小企業會計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夠進行中小企業各會計崗位的會計事項處理。 

4.2.2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目前財務會計實務課程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二是課堂教學的效果普遍較低。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建設日新月異,會計處理事項和處理原則含量膨脹,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部作為教學內容已經無可能,也沒有必要。所以財務會計實務課程急需解決的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優化一套適應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教學內容。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課改的主要指向是,降低起點、重構基礎、反映前沿。按照下列級次建立分層的知識體系: 

必須熟練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小中企業為基礎的日常經濟業務會計處理。這是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主體內容。也是課程考核的主要內容。 

認知的擴展知識和技能,以中型、大型企業特殊的、非日常經濟事項會計處理;這是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補充內容,可作選擇的考核內容。 

鏈接的知識和技能,以上市公司為基礎的特別經濟業務會計處理政策、制度、辦法。這是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提示內容,不做考核。 

4.3 成本會計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3.1 課程定位 

《成本會計實務》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會計類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其任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會計核算和會計事務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成本計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 

本課程的知識目標是掌握中小企業日常成本計算和核算,技能目標是學生能運用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進行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具備在成本會計崗位工作的能力。 

4.3.2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目前成本會計實務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科性強,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較差;職業教育的特征不明顯,能力訓練體系不足,與成本核算實務崗位工作任務有差距,項目特征不明顯。 

成本會計實務課程內容改革的主要指向是依托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實務崗位工作任務進行項目課程改造。具體講,按照成本計算的難易程度和認知規律,根據不同企業的成本核算特點,設計七個成本核算教學活動案例引入成本核算項目,實現理實一體化案例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項目主要有:(1)生產單一產品企業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是簡單的生產單一產品企業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是成本核算、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流程、企業類別及特點等。(2)生產單一產品企業跨月完工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產成本在完工成本與在產品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識點: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生產成本在完工在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劃分方法。 (3)生產兩種以上產品企業產品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產費用在不同產品之間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識點:制造費用在不同產品之間的分配、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等。(4)品種法的運用。案例引出品種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品種法的特點、適應性等。(5)分批法的運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分批的特點、適應性等。(6)分步法的運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分批法的特點、適應性等。(7)成本報表信息與分析。案例引出成本報表的編制與信息分析基本流程;知識點:成本報表的種類、成本報表的編制方法、成本報表信息解讀等。 

4.4 財務管理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4.1 課程定位 

財務管理實務課程是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是形成學生核心專業能力的重要模塊。其功能是介紹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實務,培養學生從事財務管理工作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財務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運用,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一般記賬人員提升為財務管理人員,充分發揮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及預測、決策的能力。 

作為會計類專業核心課程,側重體現資金角度的綜合管理,但從目前五年制高職就業崗位要求看,短期內還不能進入較高層次的財務管理隊伍,因此本課程設計上針對一般會計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養財務經理,目的是讓學生能領會財務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會計工作,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時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提供知識平臺。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1)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和對數字的敏感度,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合作配合、綜合協調能力,為做好會計工作和財務工作打下基礎。(2)應當使學生掌握財務管理基礎知識、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靈活運用其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企業籌資、投資和利潤分配等管理活動的實際問題,具備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 

4.4.2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長期以來,財務管理實務課程在職業教育范疇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內容的選擇問題、教學難度與效果問題、能力訓練的內容體系問題等。為此,我們針對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對財務管理實務的教學內容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調整和優化: 

一是以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崗位工作任務要求,重點以資金管理為主線進行教學內容選擇,建立基本知識、擴展知識、鏈接知識組成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知識結構。 

二是以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日常業務為依據,運用案例引導模式構建財務管理基本技能訓練內容體系。 

 

參考文獻: 

[1]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江蘇職教網. 

篇(9)

五年制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在構建新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的基礎上,打破學科性課程的約束,從“能以就業為導向,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的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目標出發,以“學生愿意學、教師教得輕松、教學效果好”為原則,以制定課程標準為載體,優化、整合、建立能適應職業教育特色要求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本文是以“能力本位”觀課程論為主導,對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優化整合,以及部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重組、整合與精選、凝練,提出自己的看法。

1.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和優化的基本要求

1.1 把握五年制高職的本質特征

五年制高職是屬于初中后學制五年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實行五年一貫制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姓“高”、名“職”、字“五年一貫”是五年制高職的本質內涵。因此,在改革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時,應把握“職”字、認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貫”。

把握“職”字。就是在構建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中,應牢牢把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突出培養生活能力和職業能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就業和職業發展服務。

認知“高”字。就是構建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應體現為“三高”特征: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一線的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專業教育主要是高新知識技術性教育,前沿性技術、知識掌握程度高,專業復合性強;教學模式上產學研結合程度高,教科研能力強。

用好“五年一貫”。與高中后高職教育相比較,五年制高職具有三個優勢:一是“五年一貫”具有統籌安排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學的系統優勢,使中職和高職相貫通,既能保證高等教育的規格要求,又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二是具有“年齡優勢”,入學年齡小,可塑性強,是接受技能訓練的最佳年齡段,只要正確引導,很容易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使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具有“現場、綜合、反復訓練”三大特點,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三是“門檻低”,是初中后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大眾性、普及性、社會性的特點,需要降低起點、重構基礎,反映前沿、系統構架。

1.2 把握會計專業的基本特征

會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知識體系的系統性。會計專業知識本質上是國家財經政策、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體系的掌握、解讀和應用,需要學生掌握較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才能具備較高的解讀能力、理解能力、要運用能力。是典型的“知識---技能”型的專業教育路徑,學生的技能培養必須建立在基本知識熟練把握的基礎之上。

二是綜合素質要求高。會計崗位是單位的財經管理層面崗位,要求學生應具備較強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責任素質、協作精神、會計職業道德。

三是就業崗位群寬泛。在會計崗位群的基礎上,也可以面向財政、稅收、金融、統計等專業崗位群就業,與財經類其他專業交叉性比較強,要求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既要有精度,又要有寬泛廣度。

四是專業復合能力強。學生應具有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撰寫常見財經應用文和一般信函能力、會計電算處理能力、財經情報資料檢索能力、財經制度文件閱讀理解能力、會計崗位執行運用能力、對國際通行財經慣例的了解和初步運用能力等。

2.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路徑

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最關鍵的是,對每門課程要明確三個要點:一是課程功能(課程性質 、培養目標);二是課程改革指向(改什么?怎樣改?);三是課程教學任務(知識、技能、素質)。為此,我認為在對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過程中應依據下列路徑進行。

第一步是課程性質選擇:是項目課程?還是學科課程?是以項目為主課程?還是以學科為主課程?技能訓練為主?還是知識掌握為主?通過選擇明確課程性質和特征。選擇的依據是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的地位和功能、知識與技能的融合順序、與工作崗位的密切度。

一般來講,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專業基礎的地位和功能,主要是為專業主干課程服務,“知識---技能”型融合順序的,則一般是以學科為主的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專業主干的地位和功能,與工作崗位的密切度高,“技能---知識”型融合順序的,則一般是以項目為主的課程,可以作為項目課程開發。

第二步是明確課程改革的指向問題。即回答課程存在什么問題?明確改什么;課改的主要指向是什么?明確怎樣改。

第三步是明確定課程新目標。即該課程教學態度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標準規定。我們認為確定某個課程的目標確定原則是“三以兩體現”:以課程定位為基礎,以專業從業崗位職業能力為指向,職業教育培養規格為標志(“高等”?“中等”?),體現課程改革指向,體現課程教學的總體任務。

第四步確定課程教學新內容體系。我們認為某門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主要確定下列幾個方面內容:

(1)明確知識教學體系和技能教學訓練體系。(2)以認知為原則,建立分層的知識體系(基本知識、擴展知識、理論鏈接),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3)以職業從業基本技能構建技能教學訓練體系。(4)實施方法與手段。(5)考核要求與質量控制。

3.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明確了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路徑后,如何優化整合,最關鍵的是明確專業教學內容改革指向。我們認為五年制高職教育會計類專業教學內容改革指向主要以下幾個方面:

3.1 及時適應會計改革

面對我國會計改革,如何在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中適應之,是教學內容改革的首要指向,主要包括課程教學容量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兩個方面。

3.2 知識系統與專業能力的融合

以認知和能力訓練為核心,構建知識體系和能力訓練體系,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有所創新、有所特色、適應高職教學的教學目標。

3.3 特色性問題

力求符合財經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重構基礎、反映前沿、突出重點。

3.4 會計從業資格考核結合問題

將會計從業資格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建立不同課程學習評價體系。

3.5 項目課程的開發領域問題

會計專業項目課程在哪一個課程系統或哪一門課程中開發,或某門課程的特定部分等,需要細致研究。我們認為,會計專業項目課程開發主要集中在專業實踐項目課程系統中。

4.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部分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1 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

4.1.1 課程定位

基礎會計課程既是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初級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的“成型”課程,既是會計“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載體,還是會計專業認同、初級會計崗位職業技能訓練的載體。因此,本課程的定位為:“一個認同、兩個基礎、三個基本、四個目標”。

一個認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認同問題,并通過認同,培育學生對學習會計專業的興趣,了解會計實踐中的現狀和社會生活中的功能。

兩個基礎:即本課程一方面是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另一方面是初級會計崗位職業綜合能力的養成課程。

三個基本:即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主體是會計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基本理論。

四個目標:基礎會計課程應實現認同職業角色、夯實專業基礎、履行崗位能力、把握專業技術等四個教學目標。

4.1.2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由于本課程為專業基礎課,知識性、專業性理論太強,目前存在的問題是:(1)教學目標的單一性。重視會計基本知識和理論的認知和把握,缺乏專業知識的系統性教學與專業能力的訓練的有機結合。(2)教學內容的選擇層次性弱。本科、大專、中專等不同的教育層次的教學內容選擇性不明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不突出。(3)學生學習難度太大,不易理解,學習無興趣,被動學習的局面相當普遍。(4)教學方法單一,創新性弱,考核評價方式不易創新。

基礎會計課程改革指向:(1)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按照知識、素質、態度、職業準備的培養定位,調整教學培養目標。體現知識把握、理論認知和專業實踐能力訓練相益結合的教學要求。(2)符合職業技能教育的特點和要求,明確知識教學體系和能力教學訓練體系。使教學內容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實踐性。盡量形成綜合化或模塊化教學內容結構,具有層次性。(4)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便于增強學生自學的趣味。

4.1.3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

(1)以“實現認同職業角色、夯實專業基礎、履行崗位能力、把握初級會計崗位專業技術”等四個基本目標,徹底打破按學科和理論體系設計課程的模式,按照初學者的認知規律,以“會計職業認知——會計出納崗位——會計記賬崗位——會計理論和知識基礎”等模塊群設計教學單元,依據初級會計崗位群的工作任務和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基礎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2)具體教學內容項目的選擇和編排順序一是按照“認知會計職業、訓練會計出納基本技能、理解會計專門方法、運用會計專門方法、記賬員能力培養、初級會計崗位工作任務、會計基礎理論和知識”的邏輯順序;二是從基礎知識體系構建角度,保持會計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之間的內在必然關系。(3)根據會計人員崗位的工作需要,在學習該課程后,可以根據教學計劃的整體安排,參加“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書”考試。

4.2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2.1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財務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會計實際操作的技能,為以后從事財務會計崗位工作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知識教學目標是:在正確應用《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基礎上,能熟練處理小中企業日常經濟業務;能認知大企業特殊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能會查找上市公司的特別業務的會計處理政策、制度、辦法。

本課程的技能教學目標是:學生具備從事中小企業會計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夠進行中小企業各會計崗位的會計事項處理。

4.2.2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目前財務會計實務課程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二是課堂教學的效果普遍較低。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建設日新月異,會計處理事項和處理原則含量膨脹,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部作為教學內容已經無可能,也沒有必要。所以財務會計實務課程急需解決的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優化一套適應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教學內容。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課改的主要指向是,降低起點、重構基礎、反映前沿。按照下列級次建立分層的知識體系:

必須熟練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小中企業為基礎的日常經濟業務會計處理。這是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主體內容。也是課程考核的主要內容。

認知的擴展知識和技能,以中型、大型企業特殊的、非日常經濟事項會計處理;這是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補充內容,可作選擇的考核內容。

鏈接的知識和技能,以上市公司為基礎的特別經濟業務會計處理政策、制度、辦法。這是財務會計實務課程的提示內容,不做考核。

4.3 成本會計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3.1 課程定位

《成本會計實務》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會計類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其任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會計核算和會計事務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成本計算和成本分析的能力。

本課程的知識目標是掌握中小企業日常成本計算和核算,技能目標是學生能運用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進行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具備在成本會計崗位工作的能力。

4.3.2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目前成本會計實務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科性強,教學難度大,教學效果較差;職業教育的特征不明顯,能力訓練體系不足,與成本核算實務崗位工作任務有差距,項目特征不明顯。

成本會計實務課程內容改革的主要指向是依托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實務崗位工作任務進行項目課程改造。具體講,按照成本計算的難易程度和認知規律,根據不同企業的成本核算特點,設計七個成本核算教學活動案例引入成本核算項目,實現理實一體化案例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項目主要有:(1)生產單一產品企業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是簡單的生產單一產品企業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是成本核算、成本要素、成本核算基本流程、企業類別及特點等。(2)生產單一產品企業跨月完工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產成本在完工成本與在產品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識點: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生產成本在完工在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劃分方法。 (3)生產兩種以上產品企業產品成本的核算。案例引出生產費用在不同產品之間分配的核算流程;知識點:制造費用在不同產品之間的分配、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等。(4)品種法的運用。案例引出品種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品種法的特點、適應性等。(5)分批法的運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分批的特點、適應性等。(6)分步法的運用。案例引出分批法成本核算流程。知識點:分批法的特點、適應性等。(7)成本報表信息與分析。案例引出成本報表的編制與信息分析基本流程;知識點:成本報表的種類、成本報表的編制方法、成本報表信息解讀等。

4.4 財務管理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和優化整合

4.4.1 課程定位

財務管理實務課程是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是形成學生核心專業能力的重要模塊。其功能是介紹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實務,培養學生從事財務管理工作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財務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運用,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一般記賬人員提升為財務管理人員,充分發揮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及預測、決策的能力。

作為會計類專業核心課程,側重體現資金角度的綜合管理,但從目前五年制高職就業崗位要求看,短期內還不能進入較高層次的財務管理隊伍,因此本課程設計上針對一般會計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養財務經理,目的是讓學生能領會財務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會計工作,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時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做好財務管理工作提供知識平臺。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1)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和對數字的敏感度,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合作配合、綜合協調能力,為做好會計工作和財務工作打下基礎。(2)應當使學生掌握財務管理基礎知識、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靈活運用其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企業籌資、投資和利潤分配等管理活動的實際問題,具備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

4.4.2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指向

長期以來,財務管理實務課程在職業教育范疇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內容的選擇問題、教學難度與效果問題、能力訓練的內容體系問題等。為此,我們針對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對財務管理實務的教學內容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調整和優化:

一是以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崗位工作任務要求,重點以資金管理為主線進行教學內容選擇,建立基本知識、擴展知識、鏈接知識組成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知識結構。

二是以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日常業務為依據,運用案例引導模式構建財務管理基本技能訓練內容體系。

參考文獻:

[1]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江蘇職教網.

篇(10)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的大發展。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正確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必須進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降低人才培養成本,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取得最佳規模效益。2005年6月8日國家發改委頒發了《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為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配合民辦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本文試圖參考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就民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一些探討。論文百事通

1民辦高校教育成本界定

民辦高校的支出主要指民辦高校的基本建設支出和為維持正常的教學、科研等所發生的各種支出。在企業會計中,成本是指為生產一定的產品而發生的各種生產耗費的貨幣表現,可以理解為能對象化的費用。按照這種思路,廣義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培養一名專、本科生或研究生,國家、社會和學生個人所付出的全部耗費,包括機會成本;狹義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動中為培養一名專、本科生或研究生所耗費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物質勞動和活勞動價值。本文僅對民辦高校的狹義教育成本進行研究,對學生個人支出和因上學而失去的機會成本暫不作討論。

2民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

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與人才的培養戰略相結合,在保證教學質量提高總目標前提下的教育成本最小化。民辦高校應參考《辦法》的規定,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的教育成本核算體系。

2.1明確教育成本核算的對象

明確高校教育成本對象是正確界定教育成本范圍的必然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對象按學歷層次分類,可分為專科生、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四大類。國家發改委在《辦法》中明確了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對象是標準學生,各類學生折算為標準學生的權數為:本科、專科、第二學士學位、在職人員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生、成人脫產班學生、預科生、進修生為1,博士生為2,碩士生為1.5,來華留學生為3,函授、網絡教育生為0.1,夜大等其他學生均為0.3。但不同學科教育成本相差很大,《辦法》中未就不同學科的教育成本作區分。民辦高校可參照《辦法》的規定方法將各院系(專業)的學生折成標準學生,將各院系(專業)的標準學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

2.2明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

現行高校的會計核算周期是公歷制1月1日~12月31日。從企業會計角度看,成本計算期應當與產品的生產周期一致。高校的主要業務是教學工作,學生培養周期是按照學年來劃分的,以“學期”作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周期更適當。因此可規定高校的會計核算周期與學年一致,即當年的9月1日~次年8月31日止。

2.3明確教育成本核算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指凡是本期成本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支付,均應計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屬于本期成本應負擔的費用,即使款項已經支付,也不能計入本期成本。在進行教育成本核算中應實行權責發生制,以正確反映各個會計期間所實現的收入和應負擔的費用,從而正確反映各期的教育成本水平。

(2)相關性原則。凡與高校教育無關的收支活動,一律不能計入教育成本。進行教育成本核算實行相關性原則,以正確反映教育成本的開支范圍。

(3)分類核算原則。高校教育培養成本按學校性質分類核算,并逐步過渡到按專業進行分類核算。進行教育成本核算實行分類核算原則,才能準確反映不同專業性質的教育成本。

(4)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指將當期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當期的損益,將與當期及以后多個期間的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資產的價值。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重要意義在于,正確確定哪些支出應計入當期費用,哪些支出不能計入當期費用。高等學校的支出中,也存在著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要準確地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須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

(5)配比原則。指收入與費用相匹配原則。費用與成本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費用與會計期間相聯系,成本與某種核算對象相聯系。配比原則既強調一個會計期間的費用與該期間的收入或產出匹配比較,又強調一個項目的費用與該項目的收入或產出匹配比較,前者確定一個時期的成果,后者確定一項產出的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必須運用配比原則,才能準確地計算出一個時期的教育成本和一項教育產品的成本。

2.4明確教育成本核算項目

教育成本的核算過程實際上是教育成本計算對象歸集和分配的過程,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發生的支出種類繁多,凡是與培養教育學生有關的支出應計入教育成本;凡是與培養教育學生無關的支出,如基建支出、學校發生的購置房屋和設備等支出應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資產價值。對應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要分清其是否屬于本核算周期。對屬于本核算周期支出,應全部計入本期教育成本;對應由本期負擔而尚未實際支出,應采用預提費用的方式計入本期教育成本,以后實際發生支出時再從預提費用中開支;對已在本期支付而應由以后期間負擔的支出,應作為待攤費用,在以后各受益期間分期攤入成本。

參照《辦法》結合民辦高校的實際,為了便于對成本的計算、分析和控制,我們可將民辦高校教育成本按用途劃分兩類: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1)直接費用。指直接用于教學和學生方面各項費用。直接費用發生時直接計入相應成本計算對象。主要包括:①學生費用,指高校直接用于學生事務的各種費用。包括學生的獎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醫療費、文體活動費、黨團活動費等;②教學費用,指學校為培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既包括教學和輔導員費用,如教材及教輔資料費、教學差旅費、師資培訓費、教學和專職學生輔導員的工資及附加費、社會保障繳費、分期攤入的高級人才引進、安家費等,也包括教學業務費用,如院系實驗室的維持費、修繕費以及教學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專業閱覽室的報刊雜志費等。

(2)間接費用。指間接用于培養學生的費用。間接費用發生時,先在有關賬戶中歸集,期末按一定的標準分配后,計入各成本計算對象。主要包括:①教學輔助費,指學校的圖書館、電教中心、實驗中心、體育中心、環保、保衛等部門為支持教學發生的各項費用。主要包括:各部門人員的工資及工資性津貼、固定資產折舊費及維護修理費、辦公費、差旅費、體育維持費、安保費、綠化等費用;②教學管理費,指為教學提供條件、進行教學管理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教輔人員、教學管理人員的工資及工資性津貼、教學管理用品固定資產折舊費及維護修理費、教學管理的辦公費、差旅費等;③行政管理費,指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學校的日常行政工作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工資、工資性津貼、招生就業費、行政管理用品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及維護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會議費、業務招待費、交通通訊費、郵電費等。

2.5教育成本核算的具體方法

根據教學活動的特點,在計算教育成本時應分別各院系的標準學生作為成本核算對象,并對各項費用進行歸類。直接費用發生時直接計入教育成本、間接費用通過一定賬戶歸集,遵循誰收益誰承擔的原則,采用不同的分配標準計入教育成本。教學管理部門的工資及福利費可按標準學生消耗的教學學時的比例分配;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和修理費可按標準學生消耗的學時比例分配;教學輔助部門的間接費用可借鑒成本會計中的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等進行分配,如:圖書期刊可按閱讀時數分配;實驗設備可按標準學生實驗學時比例分配等。

然后編制成本計算單,全面反映各院系、各專業、各類學生的教育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民辦高校進行成本核算還必須重視建立健全各項基礎工作,如:原始記錄收集整理工作、健全的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和存貨盤存制度等。

3教育成本分析評價

明確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構成,可以借鑒企業會計對成本的分析思路,參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四》,從構成教育成本的費用和資產的利用方面建立指標對教育成本進行分析和評價:

3.1從計入教育成本的費用方面分析

計算各種費用與標準學生之間的比例,分析費用合理程度,包括:生師比=標準學生/教師總數(教師總數=專任教師數+聘請校外教師數×0.5);生均學生費用=學生費用/標準學生;生均教學費用=教學費用/標準學生;生均教輔費用=教輔費用/標準學生;生均教學管理費用=教學管理費用/標準學生;生均行政管理費用=行政管理費用/標準學生;生均教育成本=學年教育總成本/標準學生(學年教育成本=直接費用+間接費用)。

3.2從資產利用效率方面分析

計算各種資產與標準學生之間的比例,分析資產利用合理程度,包括:生均教學行政用房=(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行政辦公用房面積)/全日制在校生;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全日制在校生;生均圖書=圖書總數/標準學生;生均占地面積=占地面積/全日制在校生;生均學生宿舍面積=學生宿舍面積/全日制在校生;百名學生配教學用計算機臺數=(教學用計算機臺數/全日制在校生)×100;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全日制在校生)×100;生均年進書量=當年新增圖書量/標準學生(全日制在校生數=普通本、專科(高職)生數+研究生數+留學生數+預科生數+成人脫產班學生數+進修生數)。新晨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制度是高校成本管理的基礎,通過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實行成本的對象化,運用橫向比較、縱向比較、計劃與實際比較等比較分析方法,找出教育成本中存在的問題,優化高校資源配置,規范支出范圍,改善支出結構,嚴格支出預算管理,從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辦學效益。

在物質生產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管理的加強,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是遞減的,但為了保證高校教育的質量,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會不斷增加,高校教育成本總體上呈遞增趨勢。高等教育代表社會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配置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和儀器,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是高校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人才的關鍵。因而,對教育成本的控制是民辦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重要環節。

上一篇: 村副主任半年工作總結 下一篇: 國外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午夜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 | 亚洲国产日本韩国欧美mv | 午夜性色福利网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