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1: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黃山奇松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小節。
2.抓住重點詞句,結合有關黃山松的資料,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導入課文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黃山奇松》這篇課文,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上節課學習的一些詞語。(出示:瀟灑挺秀 枝干遒勁 飽經風霜 郁郁蒼蒼 綠色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態)
師:誰來讀一讀?(強調“遒勁”的“勁”是后鼻音)
2.這些詞語在課文中都是寫誰的?(黃山松)
3.你能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你對黃山松的了解嗎?(千姿百態、奇特)
4.黃山松究竟“奇”在哪里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探尋這個答案。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追求簡單,追求有效,以一組詞語導入對新課的學習,既有效復習了上節課的知識,又引導學生走進對黃山松“奇”的探尋中。
二、 分層品奇
1.品“形”奇。
(1)“黃山之美始于松。”來到黃山,欣賞奇松,最好的去處便是玉屏樓了。(出示第一句話)
(2)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到玉屏樓,欣賞一下樓前懸崖上的“三大奇松”。默讀第二自然段,劃出描寫“三大奇松”形態的句子。(板書:形)
(3)思考:一邊讀著文字,一邊在腦海里想象畫面,看看從畫面的哪些描寫中感受到它們外形的奇。
(4)學生交流。(邊交流邊出示三個具體描寫三棵松樹姿態的句子和三幅松樹的圖。)
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
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正陪同游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
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干盤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
(5)探尋:這黃山的松在外形上“奇”在哪里?它們的“名”與“形”有聯系嗎?(不同的“名”正是由不同的“形”得來的。)
(6)點撥寫法:作者又用什么樣的寫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黃山松“形”的奇?(作者豐富的聯想)
(7)再讀這些句子,體會聯想的妙處。
2.品“神”奇。
(1)三大名松的形態很奇特,人們的想象也很奇特,它們的頑強的生命力更是神奇!再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邊讀邊圈劃出詞句,找找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它們頑強的生命力。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可以寫寫自己的感觸。
(2)交流。(出示句子及一張扎根在石縫中的迎客松的圖片)
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
圖文對照,說說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它們頑強的生命力。
(3)引導:借助形象理解“遒勁”,體會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體現它的茂盛,生命力頑強。
(4)重點理解“飽經風霜”一詞。點撥:迎客松年代久遠,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縫中,屹立在黃山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經歷了多少烈日暴曬,多少風吹雨打,可它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請大家發揮想象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無論 ,還是 ,迎客松總是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八百多年來,迎客松經歷了很多的艱難困苦,這就叫做“飽經風霜”。
(5)升華:這樣的艱難經歷只是一年、兩年嗎?十年、二十年嗎?它經歷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年呀!這時你看到了一棵怎樣的迎客松?是啊!這就是它的精神。難怪迎客松如今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
(6)僅僅是迎客松飽經風霜嗎?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讓我們在讀中感受到它們獨特的精神。
引導學生讀出書中描寫它們的語句:
迎客松飽經風霜,卻始終——
陪客松飽經風霜,卻始終——
送客松飽經風霜,卻始終——
設計意圖:語文課應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語文味在哪里?在對文本的咬文嚼字中,在對文本的扣詞析句中。對于文中黃山松的“奇”,應層層剝筍式地講深、講透,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形”的奇,“神”的奇,以感受黃山松“奇”的特點。
三、 整體讀奇
1.音樂渲染,美讀奇。
同學們,這些奇特的松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一首首優美的詩。咱們一起來讀讀。(出示,生配樂朗讀)
迎客松姿態優美,
枝干遒勁,
雖然飽經風霜,
卻仍然郁郁蒼蒼,
充滿生機。
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
陪客松正對玉屏樓,
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
在陪同游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
送客松姿態獨特,
枝干盤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
2.圖文對照,誦讀奇。
(1)我相信黃山松的奇特和美麗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里。我們一邊看著圖,一邊試著背誦。
(2)(一邊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圖片,一邊相應地出示相關的語句。)
①迎客松姿態 ,枝干 ,雖然 ,卻仍然 , 。它有一叢 斜伸出去,如同 熱情地 。
② 陪客松 ,如同 ,在陪同 。
③送客松 , ,游人把它比作 。它向 ,好像 。
(3)只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圖片,請同學們做小導游,介紹它們。
設計意圖:在充分感受黃山松“奇”的基礎上,以詩的形式讓學生讀出這份“奇”,以圖文對照的形式,讓他們試著誦讀出這份“奇”,以做小導游的形式,讓他們內化出這份“奇”。
四、 想象寫奇
1.玉屏樓前的三大名松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實在黃山還有很多奇松,它們千姿百態。自讀第3自然段,看看還有什么姿態的黃山松。
2.現在我們就親眼目睹一下這千姿百態的奇松。(播放一組圖片)
3.請同學們拿起筆,選擇其中的一棵樹,展開想象,也來寫一寫。
4.交流。
設計意圖:語文課應該重視雙基的訓練。抓住空白,展開想象,課內練筆,讀寫結合,讓學生在寫中感受到黃山松千姿百態的“奇”。
五、 總結全文,點出“情有獨鐘”
黃山的松,形態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如此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嗎?在華山能看到嗎?在峨眉山能看到嗎?不,只有黃山。這樣的松,黃山獨有;這樣的奇,黃山獨有;這樣的神,怎能不令人稱奇!這樣的奇松,真是讓人不得不——情有獨鐘。想著這樣的松,帶著這樣的情,讓我們最后再讀一次課題吧!
六、 布置作業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4-096-1
一、借助網絡,實現課內知識的課外延伸
網絡如同海洋,學生們則如同未經時世的魚兒,魚兒們融入大海,在無助的狀況下自然會迷失方向。網絡環境下的閱讀應該是在教師、學生和信息資源三者積極互動的狀況下實現的。此時教師盡管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傳播者”,但也不應該成為不聞不問的旁觀者。網絡環境下的教師應給予學生適度的調空和必要的幫助。如:提供能動的搜索,篩選相關的信息,下掛有價值的資料,建立科學的操作平臺。教師要從學習者差異出發,適度信息,適度輔導,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的困難,又預留能力發展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二、利用網絡,提升語文學習的探究性
1.制作網絡教材,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黃山奇松》時,與課文有關的黃山資料用網頁的形式制作成為網絡教材,把課文內容與黃山的資料進行連接,如“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迎客松”、“送客松”等,只需在這些詞語上輕輕一點,就進入集文字、圖片、影片于一體的豐富的網頁中。學生通過閱讀網絡教材,在腦海中再現黃山的真實場景,通過網絡技術,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創造出足以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
2.結合資料初讀,提出探究問題
在《黃山奇松》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網絡教材初讀課文,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網絡資料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肯定,并從中篩選一些有價值的供學生在課堂上研究。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研究。
3.自主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問題
學生有了問題,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資料,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在《黃山奇松》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去朗讀課文,利用網絡教材提供的圖片、影片、文字資料,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4.精讀品味課文,交流點撥提高
學生通過“超媒體”閱讀,對自己研究的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結果,心中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和情感的積淀。這時,我們組織學生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進行精讀品味。在精讀品味中,注意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并及時點撥。如學生在匯報“為什么說迎客松是黃山奇松的代表,是整個黃山的象征?”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讓學生把有關課文內容讀出來,接著通過觀察網絡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影片,引導學生說出迎客松“奇”在哪兒。這樣通過圖文對照,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生動傳神,對學生進行語言的熏陶。然后,通過網絡教材提供的資料,學生很容易地讀懂了這個問題。最后我們還充分利用網絡教材進行激情渲染。此時,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把自己對迎客松的理解、感悟感情,盡情地表達出來。
5.虛擬生活空間,架設展示平臺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語文教學的核心。我們在《黃山奇松》網絡教材中,設置了“創造天地”這個欄目。教學中,先通過“創造天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意向:“通過網絡教材《黃山奇松》學習,你是否已被這豐富的內容、精美圖片、生動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動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這秀麗的景色之中了呢?我們的家鄉也有很多著名的景點,請你學習《黃山奇松》一文的寫法,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景點,把自己的親身體驗與網絡提供的資料結合起來,先向別人介紹一下這個景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再把它寫下來,并在網絡上發表,讓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們的家鄉。”請你根據“創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如此通過信息技術虛擬的生活空間提出研究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能激發起學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三、依托網絡,增強語文學習的情感性
案例 《悲壯的一幕》教學設計
1.走近文本,走進科馬洛夫
A.上網查找1969年這個背景下,當時蘇聯航天事業發展的情況,了解科馬洛夫殉難這個事件的背景,從整體上感悟民族英雄的壯舉,讓學生從心底產生對科馬洛夫的敬佩之情。
B.查找關于科馬洛夫的個人資料,讓科馬洛夫這個人物形象立體化。
2.感悟智慧,思考現實
A.透過這悲壯的一幕,我們中國孩子感受到了什么?從科馬洛夫殉難這個事件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B.科馬洛夫的故事又使你想到了哪些類似的科學家的故事?讀了這一類故事,你的心靈是否為之一震?它們對你的成長有怎樣的作用?
3.展示作品,顯示才華
2.通過觀察圖畫和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學會12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4.朗讀課文,并選兩段背誦。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之處。
2.把課文中描寫的畫面想象出來。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學會12個生字及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弄清“區、滾、著、狀”的字形。
(二)查字典、觀察圖畫以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引題激趣。
同學們,我國有許多著名的游覽圣地,你們也許去過“五岳獨尊”的泰山,也許去過“天下奇秀”的廬山,但不知你們去沒去過“人間仙境”的黃山。從今天起,老師要和同學們一齊游覽黃山奇景,你們愿意嗎?
(二)初讀課文,畫出生字。
(三)小組討論,學習生字。
方法:四人為一小組,先讀準字音,易錯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寫錯的字找出來,一齊學習。找出最巧妙的識記方法。
(四)匯報學習情況。
請一組同學匯報,匯報后,重點指導以下字形。
區:共4畫,筆順是:區。
滾:右邊中間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著”區別字形。
狀:要和“壯”區分形、義。
(五)理解詞義。
1.觀察圖畫、查字典理解詞義。
2.哪些詞義不懂提出來,同學一齊解決。
重點理解:
聞名:有名。“聞名中外”,就是在中國和外國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進一步。
秀麗:清秀美麗。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勢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滾:多指水、云等上下滾動。
(六)指導書寫。
翻:左右結構,“番”寫在豎中線以左,“羽”寫在豎中線右邊。左高右低。
滾:左右結構,左小右大,“”在橫中線以上。
省:上下結構,“少”在橫中線以上,“目”在橫中線稍靠上起筆。
其:上橫短,下橫長。里面第二橫在橫中線上,避免“其”寫得下墜。
(七)作業。
1.熟讀課文。
2.寫生字詞。
3.搜集有關黃山景色的圖片或介紹的文字。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通過觀察圖畫和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之處。(二)把課文中描寫的畫面想象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介紹黃山,激發興趣。(出示第一圖)
黃山在我國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風景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幾百年來,游過黃山的人,無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黃山列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溫泉這黃山“四絕”名揚天下。下邊我們就到黃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學習。
1.第1自然段:
默讀再結合第一圖說一說黃山風景怎么樣?抓住“聞名中外、秀麗神奇、尤其”談理解。(板書:秀麗神奇、奇石有趣)
齊讀這一段。
2.指名讀第2~5自然段。
(1)課文具體介紹了哪幾種奇石?板書: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圖。
提問:圖上的巖石像什么?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看書上是怎么介紹的。
指名讀第2自然段。結合插圖說一說哪些地方像仙桃?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盤(觀察石頭的形狀、觀察周圍景象。)
再讀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圖。圖上的巖石像什么?
默讀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
“翻滾的云海”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可以這樣解決:①同學們,誰坐過飛機,談談你在云層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黃山的山峰高聳入云,從黃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腳下,又濃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非常壯觀。
讀這一段,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出示第四幅圖,閱讀第4自然段。
小組討論學習:
①先觀察圖中的石頭像什么?怎么看出來的?
②讀課文,看課文中怎么說的?
③從哪兒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討論解決。
指名一組同學匯報討論情況。
(5)學習第5自然段。
①指名讀。
②提出不懂的問題。
③師生共同解決。
重點理解:石頭怎么會變成“金光閃閃的雄雞”?(聯系上下文閱讀思考)
山峰上幾塊巨石的形狀很像只雄雞,太陽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閃閃,就更像是一只美麗的“金雞”了。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像。睜開眼睛,把你想到的說出來。
黃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們精心雕琢的一樣,有的像巨大無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觀海,有的像仙人指路,還有的像金雞叫天都。是不是就有這些呢?
(6)齊讀第6自然段。
指名說說還有什么奇石?板書: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分小組學習,任選一種展開想象,說說奇石的樣子。
請三組同學分別說一說。
黃山石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妙趣橫生。讓我們一齊親眼目睹一下黃山的美景吧!
(7)請一位同學讀全文,同時放一段黃山風景的錄像,使大家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老師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體會到了黃山石的奇妙,領略了黃山秀麗的景色。希望同學們長大后,能親自去目睹黃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溫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朗讀課文,并選兩段背誦。
(二)完成課后練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背誦。
三、教學過程
(一)讀本課生詞并聽寫。
巖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聞名著名名字風景區
(二)指導背誦。
1.你喜歡哪段讀哪段,要讀出語氣來。
2.指名有語氣地讀全文。
3.把你喜歡的選兩段試背下來。
4.接龍背,齊背。
(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組成詞語。
2.寫出黃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再讀句子,注意讀出句中的停頓。
(1)聞名中外的()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農村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較城市的明顯,由于高考指揮棒和社會功利性的影響,幾乎所有學校都是實施的“齊步走”的精英教學模式,因材施提倡了多年,有多少教師因材施教?即使是因材施教,也大多是對精英們的因材施教。這種無視學生個性差異的教學方式,使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實施分層教學。小學語文采用分層式教學,能讓不同層次學生都受到關注,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
一、課為分層而備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農村完小五年級(1)班語文,剛接班時,全班48個學生,0—59分的有19人,約占40%,60—79分的為20人,約占42%,80—100分的只有9人,約占18%,最高分94,最低分只有7分,由于學生的差異明顯,備課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各方面與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如在備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八課《成語故事》時,我對優等生的要求是既要學會生字新詞,又要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還要聯系實際講一講生活中發生的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的事例;而對學困生,只要求他們學會生字新詞,大概能講講故事的內容就行了,中等生介于兩者之間。這樣的安排,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為上好課打下基礎。
二、上課因層施教
分層施教是分層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又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獲。如教學中的提問,對學困生而言,一般的問題他們都回答不上來,只能提極其簡單的問題,否則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優等生可要提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中等生的問題則適中。我在教學《黃山奇松》這課時,對學困生提的問題是“黃山四絕是什么?”、“黃山三大名山分別是什么?”等一眼就能從書本找到答案的問題;對中等生提的是“迎客松會用什么詞歡迎客人客人的到來?”等稍動腦子就能回答的問題;對優等生提的是“把陪客松比作綠色的巨人,這樣寫好在哪里?”這一類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這樣做,就可以化解學困生吃不消、優等生吃不飽的矛盾,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得更有信心。
三、練習據層而定
課堂教學中,課堂練習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有很大的差異,一刀切的作業方式往往忽視了這種差異,出現了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情況,如何使各層次學生能真正從練習中都有所收獲,“掌握尺度”這點是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根據學生分層的實際情況,設定基本題人人要做,設置學習的“階梯”,為學生提供人人都能完成的機會,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喜悅。我在教學《黃山奇松》后,設置了三道作業:1.抄寫生字并組詞,用其中的兩個詞語造句;2.寫兩句比喻句;3.介紹家鄉的一處美景。要求學困生完成第一題,可寫第二題;中等生完成一和二題,感興趣的可寫第三題;優等生一二三題都必須做。這樣一來,各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務,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習語文也由厭生愛,特別是學困生,他們常常問:“黎老師,下節課還是不是你上啊?”實施了分層練習,學生的學習興趣陡然提升,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四、指導因層而異
教師的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能力,安排有針對性的輔導。如指導學生寫作文《難忘的一件事》時,對學困生,我指導他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楚,語句通順,分段敘述,字數在200字以上就可以了;對中等生,指導他們除了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語句通順以外,要寫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動,用上一些如比喻、排比、夸張等的修辭手法,字數在350個以上;對于優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礎上,指導他們用上一些成語、歇后語、名人名言等,字數要達到420個以上,語句要精煉。這樣分層次指導,各層次的學生都有進步,基礎較差的學生不會感到困難,從而發揮其應有的積極性;優等生就會覺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敢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進取的積極性也就出來。這樣做,就不會出現因葡萄摘不到而不愿摘、葡萄太容易摘也不想摘的現象了。
五、評價視層而評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非常重要,它可能對學生的未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比如對于后進生,我們要用賞識評價法,有些進步就要加以肯定與鼓勵,如“你的進步明顯,再接再厲,爭取更好成績…”;中等生則采用激勵評價。比如“要是再努力些一定會更棒!”、“老師覺得你進步了不少,都快趕上某某同學了,再加一把勁試試!”…對于優等生,我們不但要激勵,而且更要嚴格要求,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等,讓他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績。總之,分層次教學大有裨益,能消除學生自卑、驕傲等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
參考文獻:
[1]魏薇.新課程教學設計[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心中有數”是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價值取向,又要開掘教材蘊藏的資源,使教學內容豐富起來。我在教學《找秋天》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前讓孩子走出教室,到廣闊的生活背景中尋找秋天;課堂上引導孩子通過目睹、耳聞、鼻嗅、口嘗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體手段,引領孩子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欣賞田野的秋天。孩子感悟到秋是美麗的、甜蜜的、芳香的、豐收的……這樣把握教材,上起課來才能揮灑自如。
“目中有人”是指教師要從孩子的“學”出發。在《找秋天》的教學設計中,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思考孩子想學到什么,會怎么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怎樣幫助他們解決。課堂留下足夠的空間,把不可預測的新生成資源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沉睡潛能的時空,成為探索未知的旅程。
二、創設情境。生感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孩子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師要善于把握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想象,步入情境。一節好的語文課,總離不開一個“情”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我在教學《雨點》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創設課文情境,啟發孩子想象:“多么平靜的小池塘啊!小雨點睡得多香呀,它正做著一個甜蜜的夢呢!它夢到了什么?”這樣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淀,激感。“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優美的語句、精彩的片段,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讓語言所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如何讓孩子進入“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師要調動孩子全身的感覺器官,讓孩子進入角色。在精美的動畫中,在優美的音樂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跳起來,眉飛色舞,歡呼雀躍,仿佛覺得自己就是小雨點,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覺,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興奮地奔跑,在海洋里盡情地跳躍。
三、熟讀精思,涵泳體悟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必須引領孩子經歷與課文“對話”的過程。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要認真指導孩子讀準課文,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課文不讀好,教師決不開講。
其次,熟讀精思,領悟話題。“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領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選擇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精彩語段等有價值的話題作為對話主題。孔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與古人怎么朝夕相處,情感交流呢?當然是“設身處地”地品讀體驗,切己體察,含英咀華,自主領悟話題的外延和內涵,產生個性化的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把孩子置于課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禾。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枝,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禾,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浡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眾人之濯足”。視書為水,全身心地投入,卻不能過急過快,須“潤”“溉”適中。
再次,研讀探究,多元解讀。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進孩子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運用個性的言語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進入“于是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的境地,達到“我在課文,課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
四、因課設練。拓展探究
語文教材包含豐富的激趣因子,語文課堂教學也有很多的隱性快樂成分。提升快樂閱讀的指數,關鍵要看教師的設計和引導。只有科學而藝術的設計和引導,才能讓學生深入到文本中體驗美感、情感,享受成功的快樂,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人文關懷,獲得成長的力量。
一、體驗美感,開拓閱讀多維視野
語文教材選文大多屬于經典名篇,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教材選文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是多彩的,描寫的場景是生動的,即使是寫花草蟲魚,也都包含豐富的美感因素,具有可讀性。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為學生做好閱讀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形成感知體系。學生一旦進入文本之中,其閱讀視野必然得以拓展,閱讀體驗也會得到深化。
在學習《黃山奇松》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個性閱讀,讓學生找出精彩描寫的語句,并體會其作用。在成果展示時,學生幾乎將課文的全部內容都找到了,可見其語言有多經典。有的學生說:課文開頭部分就直接寫黃山“四絕”,讓人頓生好奇之心,這“四絕”究竟有多美,自然會吸引讀者;也有的學生說:既然黃山松是“四絕”之首,其描寫自然也會妙趣橫生……從展示中不難看出,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已經非常深入,對精彩詞句的認知非常到位,閱讀積累自然生成,這是快樂閱讀的重要標志。
二、體驗情感,享受閱讀人文關懷
所謂人文關懷,是指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多種情感因素對學生人格的影響、情感的慰藉。小學語文教材中,動人的故事、精彩的事件、感人的場景比比皆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核心,體驗文本情感,必將受到極大的觸動和心靈震撼。文本情感和學生情感如何實現有效對接,這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考驗。在教材文本、學生和教師三個要素中,教師是最活躍的主導因素。讓學生的思維和文本形成橋接,這是教師教學最重要的追求目標。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內心世界,這也是打開閱讀情感體驗的關鍵環節。
在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為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教師設計了一組思考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你從哪句話中感受到《國榷》被偷的確是一場厄運?是什么力量讓談遷重新站起來?積累一些關于磨難的名言。”學生根據問題展開自主閱讀。成果展示時,學生的回答準確到位,特別是關于磨難的名句積累非常豐富:“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顯然,這些名言是學生查找資料的結果。不管怎么說,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更深刻了,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感受,受到了感動、感染。這樣的閱讀當然是高效的。
三、體驗成功,獲得閱讀成長力量
小學生的閱讀學習需要動力促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要抓住興趣,更需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感是支持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動力源泉。為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閱讀的成功感,教師要設計具體的閱讀目標。當學生順利達到閱讀目標時,他們獲得了閱讀的成功感。教師還要通過文本解讀,讓學生從文本中攫取成功因子。特別是那些勵志性的閱讀文本,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思想沖擊和影響。教師加以正確引導,就能發揮其激勵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幸福感,這是閱讀教學最需要關注的因素。在學習《少年王冕》時,教師先讓學生展開自主閱讀,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動畫圖片,對文本進行圖解。學生觀察之后,對文本內容有更多的認知。于是教師給出一組閱讀訓練內容: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耽誤、積攢、晶瑩透亮、爭先恐后、年成。②背誦第五自然段。③回答問題:課文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找出能夠說明這種順序的關鍵句。王冕是一個怎樣的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55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應用互動式教學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語文課堂變得更民主,教師在講課的時候氣氛會更好,與此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好,所以,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種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的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把互動式教學真正的應用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來。
1 應用互動式教學的意義
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去開發思維,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解決掉。我國提出的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小學課堂之上一定要增加師生互動的量,同時要把課堂的效率提高。互動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和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的量,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學習氣氛會非常濃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也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學生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把學生的學習思維開啟到最大化,對一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和教師或者是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的過程去把這些問題解決掉。第二,能夠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教師在調節課堂氛圍的時候也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在具體的互動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有一個非常詳細的了解,這樣教師就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能夠通過互動在第一時間把這些問題解決,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教師在進行輔導的時候針對性會強很多。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在互動式教學的過程中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情況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好的了解,每一位學生在發言的時候都要仔細聆聽,并且能夠通過學生的一些描述了解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很好地解決掉,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更好地進行了。第三,能夠無限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當然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非常好的組織能力了,只要教師能夠把課堂變成一個“討論會”那么教師就完美的完成了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應該完成的任務了,這時候語文課堂會變得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2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嘗試
2.1 尊重學生,樹立互動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每一位教師在課堂上都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處理好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首先,應該充分的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讓每位學生都可以積極樂觀地去學習。在進行互動式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把每一位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分析清楚,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一定要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最重要的目的。然后,應該在課堂上建立起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夠為互動式課堂的展開奠定基礎。我們做好上述的這兩點之后,才能夠真正把互動式教學應用到小學語文的課堂之上。假如小學有一些語文教師并沒有轉變原來的傳統觀念,感覺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學生一定得尊師重道,那么互動式教學是沒辦法真正的在這個課堂上展開的。如果長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的話,那么師生之間的關系會變得越來越疏遠,教學質量不僅不會提高,反而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2 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
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有一種操作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實踐操作。在互動式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能夠通過組織每一位學生參與一些具體的實踐,一些親手操作,去讓每一位同學能夠從自身實踐的具體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是和同學或者是教師的交流去把問題解決,這樣對學生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會有非常大的幫助,不僅如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有一定的提高,知識面也會有所擴展。例如,教師在講解《黃山奇松》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去模擬游覽黃山的活動,在活動中讓每位學生都扮演一次導游,讓學生去介紹黃山中的一些景觀,讓他們描述奇松,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對講過的文章有一個更好的掌握,同時還能夠通過其他學生對黃山的描述,對黃山有一個更好的了解,最后教師應該對黃山和文章進行一個總結,并對學生進行鼓勵。
2.3 在課堂上進行思維訓練
好奇心是每一位小學生都有的,而且他們的好奇心還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能夠進行一些適當的思維訓練,這樣對學生拓展思維會有比較大的幫助,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想象力,這也是實現師生互動的一個有效途徑。具體應該如何去設立一些思維訓練的題目就是教師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了,設立的這些問題不僅要貼合教學實際,而且還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到這個大環境中去,通過思維訓練之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愈加融洽,學生也對已經學到的之后有一個更好地理解,同時還會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一些學校中已經開始沿用互動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了,而且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效果,對促進師生關系和同學之間關系也有很大的幫助,使用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明顯比那些沿用傳統教學方式的課堂要活躍很多,互動式教學模式對啟發學生思維也有比較大的幫助,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認識到互動式教學在語文課堂之上的意義,還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創新,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建奎.互動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J].課外語文(初中),2012,(10):55.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確實,好的開頭是成功課堂教學的一半。簡潔生動的導語配合相應導入新課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學生倍受吸引,讓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使他們獲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課前導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標最終轉化為“學”的目標。這種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與學中有著激情引趣,促進和諧發展的功效。
一、創設真實情境的有效導入
(一)創造情境放松學生心態導入。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的心態自由、放松。學生的心態狀況對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自由開放的心態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投入和積極思維,更容易使學生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在課堂上往往很難達到心態的放松,此時,教師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心態達到放松就顯得極為重要。放松學生的心態可以借助多種手段創設情境,特別是在授課過程中,在學生學習略顯緊張或遇到阻力的時候,可以借助教學情境放松學生的心態,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創造情境激發學生動機導入。
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心理學研究證明,雖然人們的許多學習是在沒有任何動機的情況下實現的,但是長期的、有意義的、主動的學習將必然受到學習動機的影響,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更需要動機的推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情境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課堂教學導入的一個重要層面便是“激發動機”。利用情境激發動機一方面在于設置有利于調動學生興趣的情境;另一方面在于設置良好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習動機。
(三)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生活發現導入。
語文教學應當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學生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生活即課堂,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領域,包括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以及生活經驗。課堂的導入是否能夠喚起學生的生活情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課堂教學畢竟不等同于生活,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只有實現了生活加工的教學情境,才是遵循學生生命主體的,才能夠在課堂教學導入中發揮其功能。
二、組織精準的語言陳述導入
(一)直接導入法。
直接采用談話敘述導入是語言陳述導入的一種常用形式,直述導入的優勢在于能夠明確地向學生交代學習內容、學習要點,闡明學習任務或者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組織好教學活動的過程。
教師的開場白就直接點題,用精準的語言,主動地提出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給學生一個整體入微的感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課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或點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學這類課文時,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表現,教師就要抓住有利時機設計簡短、精彩的導語直接揭示學習的內容。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她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壯闊秀美的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野。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廬山,去領略廬山云霧的美好風光。”教師言簡意賅,簡潔明快的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調動了學生學習新課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
(二)設置問題導入法。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根據學生學習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的問題,往往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在教學《黃山奇松》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黃山有四絕,但這四絕中又以奇松堪稱首位,那么黃山的這些松樹到底奇特在哪呢?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去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特吧!”
由于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如果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懸念的意義,有的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
(三)故事導入法。
小學生一般都喜歡聽故事,以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可以帶給學生啟發、激勵,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例如:在教《老師,您好!》時,我就給自己的學生講了發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時,不同的老師所表現出的不同行為,讓學生自己先去感悟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通過故事,可以一下子把學生帶到教學所需要的思維情境之中,此時,教師適當地提出問題:“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前后知識聯系法。
“前后知識聯系法”就是指在已學過的舊知識的基礎上導入新學知識,從已知的領域轉入未知的領域,這種方法的使用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找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過渡要自然連貫,既起到調整學生思維方向,又為新課學習創設良好環境的作用;既讓學生感到新知識不陌生,又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新知識。“溫故”只是手段,而“知新”才是目的。
如:蘇教版第七冊《秋天》一文,都是描寫秋天的景色,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內容,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描寫秋天的課文或詩歌。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想起了《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古詩和《秋姑娘的信》、《秋游》等課文,有的學生還能一口氣把詩和課文都背誦了下來。我因勢利導,表揚好的,鼓勵差的,向學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學生充滿活力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五)渲染情境導入法。
語文課教學應重視對學生情感狀態的把握,因此,情境功能重要的一點應當是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渲染課堂的情感氛圍,以此來實現教學目標。眾所周知,情感的渲染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強調入情入境是課堂教學導入的指導思想,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并且渲染這種感情可以有許多方法,重點在于結合教學內容及教學環境進行靈活掌握,注重其實效性。
如教學課文《最后的姿勢》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嗎?在我國四川省汶川發生了強烈地震,許多人在這場地震中喪失了生命,但是恰恰在此時,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這節課我們繼續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關注發生在那天感人的故事,共同去認識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共同去感受譚老師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這段感人至深的導語,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六)歌詞、歌曲導入。
播放一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歌曲,喚起學生的想象,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草原》這篇課文時,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第一段歌詞:“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白鳥齊飛翔。”接著用抒發感情的格調描述了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美麗的景象:“那兒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氣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馬壯,繁花似錦,白鳥歌唱……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老舍爺爺一起去風景如畫的內蒙古大草原瀏覽一番……”這樣的導入,使學生神往于內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從而對學習這篇文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導入
借助多媒體手段輔助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導入經常使用的方法,其功能自然是多元的。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導入的特點在于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覺、聽覺材料,以鮮活的形式為學生的直觀感受以及情感調動提供幫助,應當說,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課堂教學導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然,多媒體手段輔助導入新課最多的時候是用來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讓學生通過圖像、聲音感受教學資料。下面來看《霧凇》的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好,老師想問大家幾個問題,你們喜歡出去玩嗎?平常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到哪兒去呢?
生:學生發言。
師:同學們去過這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老師也要帶大家去一個地方,想知道是哪嗎?
1.多媒體課件欣賞。(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特景觀之一的吉林霧凇)
師:下面我就要帶大家去吉林霧凇看看。大家在看的過程中,想想,你覺得吉林霧凇奇特在哪里?我們比比,誰看得最仔細。請大家做好準備,好,開始。
2.引導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真棒!發現了許多霧凇的許多奇特之處,可是,這些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呢?你可以結合剛才看到的,或從課文中去找找答案?
(學生討論)
師:誰想把你發現的變化跟大家說一說?
3D打印技術進入課堂的實踐意義
我國科學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創新不夠”。而STEAM教育旨在培養具有科學素養、技術素養、藝術素養、工程學素養、數學素養的綜合型人才。3D打印技術的出現為學校推行STEAM教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3D打印技術作為開展STEAM教育的輔助工具,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更生動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活動參與度;使學習內容也不再單一、刻板,呈現出了更多的姿態。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研究,筆者發現3D打印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具備以下優勢。
1. 有利于提高可視化教具的使用效果
在原來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大多使用語言或者圖片來描述教學內容。當遇到復雜的事物時,學生的思維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3D 打印技術可以在理論和現實之間架起橋梁,將教具進行3D打印并在課堂上展示。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獲得“觀察的經驗”,對教學內容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這種方式教學效果顯然要比原來更好。例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黃山奇松》一課的教學,如果學生只通過圖片或視頻來了解黃山奇松的奇,學生感受并不深刻。我們用3D 打印機打印出各種奇松的模型,學生就可以很直觀地觀察、欣賞奇松。
2. 有利于呈現新穎的教學內容
STEAM 教育常常涉及語文、數學、美術、科學等多學科內容的整合,而 3D 打印為這些知識的整合提供了機會。STEAM 教育有別于傳統教育體系中學科界限分明的做法,著重于培養具備綜合能力的工程師精神。3D打印技術的應用使得很多以往難以實現的“動手做”類型的課程設計成為可能,激發了學生投身于技術和工程領域的熱情。
3. 有利于營造更愉快的學習體驗
我們利用3D 打印技術,最主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將虛擬快速變成可觸摸的實物模型。獨特的實物模型給學生提供了切身感受,使他們從另一個角度對事物增進了解,幫助他們愉快地記憶,避免遺忘。此外,還能激發學生的靈感,給予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學生通過自身的經驗對模型進行二次設計,這將使他們更愿意投入到自己設計、自己生產作品的過程中,從中獲取對學習的滿足感。
4. 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而3D打印技術用一種非常有意義的設計理念去支持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設計3D作品時,首先要根據內心所想的物體進行系統規劃,然后對各個部位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再通過嘗試繪制草圖逐步去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分析對象、嘗試設計、反復修改、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處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例如,我校六(5)班學生在整理筆盒時,發現測量工具有很多,于是就想制作一把多功能的尺。他將這個想法告訴數學老師后,老師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就著手讓大家分組設計自己的多功能尺。學生們經歷了多次的討論、分析、設計,最后成功地將多功能尺打印出來了。教師在其中扮演咨詢者、輔導者和學習動機激發者的角色。 這些開放式的交互活動不僅有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3D打印課程的教學實踐
由我校教師主編的教材《一起玩3D打印》正式進入六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堂。3D打印技術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創造空間。通過不斷地教學研討,教師們也逐步摸索出了3D打印技術的教學方法,對各個學齡段學生的學情、學習能力有了了解,對哪些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究、哪些內容需要教師搭建學習的支架、如何設計學習活動、如何在玩中滲透三維設計的思想,教師們做到了心中有數。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項目的創作,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獲取經驗、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下面就以“花盆很實用”為例分享教學實施的過程。
“路徑跟隨”是草圖大師Sketchup 中繪制一些不規則的形狀時用到的工具命令,比如繪制彎曲的圓柱體等。通過“花盆很實用”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路徑跟隨”在三維設計中的作用。
1.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Sketchup設計軟件構建出自己想象中的花盆的三維模型。
(2)了解花盆的結構,思考自己將會如何設計。
(3)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體驗設計、創造的樂趣。
2. 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花盆的形狀,提出自己想設計怎樣的花盆。
(2)教師演示“路徑跟隨”工具的使用方法。
(3)討論設計草圖。學生相互討論,并在紙上繪制草圖。
(4)三維建模,創意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Sketchup設計軟件設計花盆。
(5)展示交流,創意表達。作品展示交流,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同桌之間、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欣賞,評價。
(6)打印實物。選出比較好的作品進行打印,讓學生體驗3D打印的過程,了解3D打印機的操作方式。
3D打印課程進入課堂的思考
毋庸置疑,3D打印技術對學校的教學發展起到了積的促進作用。3D打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的創意變為現實,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體驗。3D打印激發了學生DIY的興趣,使學習更加生動。3D打印為學習活動開辟了新的空間,學生可以從設計、制作、展示參與等多維度融入學習過程中。同時,在整個實踐學習活動過程中,都需要學習者的實踐操作,從設計到打印,都需要他們參與完成,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實踐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能力、設計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是推動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當然,不管多么先進的技術,進入課堂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1. 對教師的要求
在課堂中應用3D 打印技術對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求較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基本的工程素養是用好它的重要保證。這就需要教師既有使用設備的基本技能,更要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活動設計能力。因而,教師要從技術和教學設計等層面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提高。此外,教師的角色也需要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其教學重點除了傳授知識經驗,更要激勵和鼓舞學生,讓學生保有個性地愉快成長,享受學習。
2. 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學科資源
小學習作教學是啟蒙、打基礎的階段。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應放在首要地位。因為,小學生只有觀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寫好。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很多,要充分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好這些插圖,引導學生在欣賞插圖中學會觀察的方法、增強觀察的能力,從而為學習打好基礎。如教學《早》一文時,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畫的內容,再將學生引入課文,了解作者觀察和寫作的順序,讓他們從中學習觀察的方法;完成《早》一文的教學后,再讓學生進行學法遷移,學習《早》一文的觀察方法,親自觀察班級的一角或自己的書房;最后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這樣,逐步訓練就能降低習作的難度,讓絕大部分學生從一開始就能嘗到習作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習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選擇典型片斷,指導學生模仿訓練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多精彩片斷、典型范例,極有利于教師導寫。因此,教師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都要注重“讀”與“寫”的聯系,善于挖掘和利用,巧妙指導學生仿寫。
1.指導學生進行構段方式的仿寫。教材中有不同構段方式寫成的段落。教學時,教師應依據本單元習作訓練的重點,抓住適合年級特點的典型段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構段方法,并讓學生按指定的構段方式進行片斷仿寫。經常進行不同構段方式的仿寫訓練,學生會越寫越有興趣,寫出的段落會越來越好,從而為布局謀篇打下堅實基礎。如《陶校長的演講》中,二至五自然段采用總分的寫作方法,就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寫作范例。
2.指導學生進行習作開頭的仿寫。萬事開頭難,小學生寫作文也是一樣 ,大多數都感到難以下筆。有的課文開頭很有特色,巧妙地利用它導寫,是訓練學生寫好文章開頭的一種好方法。小學生一旦學會了寫開頭,他們就不會覺得作文難了。如《只揀兒童多處行》的開頭:“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成千盈百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頤和園門內擠了出來。就像從一只大魔術匣子里,飛涌出一群接著一群的小天使。”教者讓學生仿寫放學時的情景,學生們都能寫得生動活潑。
3.指導學生進行習作結尾的仿寫。文章的結尾往往是體現中心思想,表達強烈感情的關鍵部分,所以指導學生寫好習作結尾十分重要。教材中很多課文的結尾都獨具特色,恰到好處,很有仿寫的價值。如《狐貍和葡萄》一文的結尾:“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僅用一句話,既深化了文章主題,又表達了作者鮮明的觀點,我便指導學生仿寫寓言故事,再寫一個點明寓意的結尾,這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運用課文范例,指導學生開展同步寫作實踐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習作教學實踐證明,小學生進行適當的模仿練習,能為獨立習作和作文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針對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和實踐經驗,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內容與習作的關系,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盡可能引導學生擬出跟課文內容有相似點的習作題目,讓學生仿寫,指導他們進行同步習作實踐。如學了《黃山奇松》一文后,可讓學生仿寫《家鄉的東獄寺》;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后,可讓學生仿寫《武松醉打蔣門神》;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后,可讓學生仿寫《黑板的啟迪》等。這樣的仿寫,學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降低了寫作難度。因此,學生不僅不怕習作,還勇于習作。實現了“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這就為實現小學階段習作教學的基本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