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1: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術鑒賞學習心得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豐富美術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欣賞興趣
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優化美術欣賞教學手段及方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美術教學發揮高效性的特點。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方法、分組合作探究、故事教學法等。例如,在學生《古代山水畫》的欣賞教學中,教師結合了故事教學、情境創設以及問題式教學法三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分別將欣賞的重點、難點傳達給了學生,讓學生記憶深刻。同時,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古代山水畫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真正地實現了臨摹式鑒賞,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了高點,課堂教學氛圍異?;鸨?,學生都紛紛討論其藝術效果,從而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
二、美術欣賞教學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凌駕于實踐教學基礎之上,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實踐性賞析教學模式的優勢進行言傳身教。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那些經典的美術作品的時候,不僅要帶領學生了解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化內涵以及作者的生活經歷,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賞析。在此基礎上,欣賞作品所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和體驗,做到真正領悟到作品中作者的感受。例如,在對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實踐欣賞中,學生首先對該作品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多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欣賞作品,然后在與波提切利的心靈碰撞中,歸納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刻寓意,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
美術從視覺上獲得美,而音樂從聽覺上感受美,通過美術、音樂可培養學生從圖像與聲音兩個側面去感知美、欣賞美、鑒別美。美術與音樂在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意境方面的創設都給人們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那么如果將現有的音樂和美術課程加以高度融合,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美術的領悟,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把音樂引入到美術的課堂教學中來,音美一家,他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教學,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講解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時,先讓學生討論,應該給這張畫起一個什么名字,大部分學生都起《老農》這個名字,但又不知道是否確切,很想知道答案,因而心理上產生期待,這時,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聽民歌《父老鄉親》,在欣賞過程中,由于音樂和畫面同時出現,聽覺和視覺的共同沖擊,學生的感覺更加直觀,再加上老師的解說詞,便從畫中的老農形象聯想到中國的農民階層,由農民又聯想到養育中華兒女的父親。從這一情感體驗過程中,同學們深切體會出為什么這一畫要取名為《父親》才更有藝術感染力。
二、語文與美術教學
詩文與繪畫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古人培養書畫才能往往先從學詩起步,以詩文修養作為基礎來促進書畫技藝的提高。畫家吟詩寫詩主要是感受詩人的情懷,這樣能提高畫的造詣。比如,《深山藏古寺》的構思更是令人叫絕。畫面上只見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僧在山下河邊汲水……沒說古寺,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小僧擔水又去何處?自然是回古寺了。這也是實中有虛。人們自然可以想見古寺就藏在山的深處。從上面兩則故事中可以看出繪畫與語文的必然聯系,也就是說,語文與美術教學也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高深的文學造詣,哪能把詩中表達的意境“躍”然紙上呢。
三、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
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使用網絡教室授課的最大感受就是課堂的容量大、進展快、效率高。在教《海底世界》一課時,我先是利用光盤與網絡的優勢,讓學生觀賞奇妙的海底世界,激發學生對海底世界的興趣,然后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功能,讓學生在驚喜愉悅的環境中完成美的聯想,最后,利用金山畫王軟件的繪畫功能,讓學生高效率地進行美的創造。對于海底環境的布置,我是讓學生找計算機中現成的圖片資料貼上去的,然后用噴槍將色彩進行柔化、過渡與銜接處理,這樣便捷省時,然后再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海底設想。
四、歷史與美術教學
美術的創作和鑒賞是復雜而開放的,與不同時期、社會、歷史、種族、文化、觀念、心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美術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心理,體會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就拿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來說,它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以連環長作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韓熙載何許人也?他原為北海人,出身官宦名門,投南唐后屢獻國策卻不被信用,面臨北宋大兵壓境,茍延殘喘的后主李煜自知無力回天,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閎開,與賓客縱情嬉游,藉此表達對于政治了無興趣?!俄n熙載夜宴圖》從一個生活的側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生活場面,讓我們從這個美術作品中深切感悟到了當時的歷史場面。
五、數學與美術教學
一、研究性學習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有效實踐
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教學活動安排成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主要內容有:① 自我定向。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程序,制定學習計劃,為自主學習定向。② 自我探究。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能力。③ 自我評價。學生依據學習目標和自身的評價指標和準則,對自身學習目標、策略、方法、計劃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進而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與調節。④ 自我調控。面對學習目標能尋找學習差距,考慮進一步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和方法,以促進目標的達成。⑤ 自我激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勵自己戰勝困難,獲得學習成功,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
下面是高中欣賞課中《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教學設計,從中可看出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策略。
【教學目標】
① 認知目標:欣賞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了解作者想表達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來表現的; ②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了解作者作畫的背景,感受作品傳達給我們一種沉重、同情、憂慮感。
【教學設計】
一、教學重點與難點
① 重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主要藝術成就的認識;② 難點:作品所傳達的審美理想與情感的感悟;
二、教學準備
① 教師準備:欣賞課件;② 學生準備:課前查閱俄羅斯美術作品的相關知識,并重點了解畫家列賓的作品。
三、教學過程
(1)導入。① 體驗:對作品進行造型、構圖、色彩、肌理、線條等畫面形成和內容上的自我體驗。②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感覺?
(2)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課件演示中、在體現主題的背景音樂下,靜靜地欣賞名畫,感悟作品的美。
(3)新授。① 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② 理解:推測美術作品含義,或者說探討美術家通過作品所想表達的觀念。③ 教師提問:作者想表達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來表現的?④ 評價:判斷出作品的價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如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否統一、和諧等。⑤ 教師提問:你喜歡這件作品嗎?為什么?
(4)小結。教師對作品做出較為恰當的評價,同時也是對學生的講解作出一個綜合的評價和肯定,以肯定的態度對學生的感受作出積極的回應。
四、延伸活動
學生欣賞活動結束后,要求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與同伴進行分享和交流,從而為其獨特的藝術視角提供交流的平臺與發展的空間。
此次教學實踐的結果是:學生提出了多種觀點,他們的感受也是獨特的,甚至對于我們老師來說也是全新的,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
二、在美術欣賞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1)反對只講過程不講成效的形式化追求。美術欣賞課中,研究性學習同樣存在時間長、進度慢、有隨機性、教師難控制、有時達不到預期目標等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為了在教學中持續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應著眼于潛在的、長期的學習效果,并兼顧當前的學習目標。設計研究性學習活動時,既要考慮研究活動的展開,又要照顧學習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2)反對盲目排斥接受性學習的極端化主張。提倡研究性學習,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學習。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內容把握住研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的關系。如畫種分類知識還得通過教師以較直觀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3)提倡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長遠性做法。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參,需要重視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要研究學生的認知程度和能力發展水平,了解學生對美術的態度,從而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現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其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意義,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一、思考
(一)傳統美術欣賞課的局限
傳統美術欣賞課多局限于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難以拓展;上課時更多的還是沿襲傳統的教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按照“時代背景,主題內容,藝術特色”三步驟進行,這樣的課偏重于理性分析,形式上過于僵化,近似于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填”“灌”,學生死記硬背,自然提不起學習興趣。同時,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無形中被剝奪了自主學習、尤其是研究性學習的機會,自然就逐漸喪失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正是當今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
傳統的一支粉筆和一面黑板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美術教學,教師一人獨尊的地位也需要得到改變。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要改變美術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啟發、引導的形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一方面,美術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從美術作品中尋找真實性和藝術效能,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美術課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要激勵學生自己動手,提高基本的技能技法,最終能夠通過一定的材料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
(二)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與形式
信息技術的引入讓美術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得到巨大的豐富。首先,“電腦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多層次、全方位的視覺刺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盵1]其次,多媒體的應用可以為學生創造出模擬真實的環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當中來,有利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對提高學生的審判能力、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有較大的幫助。第三,網絡技術的引用促進了多種資源的共享,縮小了人與人的距離,給學生的自學和隨時接受指導創造了方便條件。
(三)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可以利用多種計算機軟件設計出傳統繪畫無法實現的美術作品?,F在常用的繪畫與設計軟件比較多,應用廣泛且操作簡單的有:Photoshop、微軟畫圖軟件、Flash、Express等,這些軟件功能強大,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的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教學的特點
(一)學生更自主
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自主地位的確立,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現在的美術課教學并不以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要任務,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形成終身受用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為廣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會越來越濃。
(二)互動性加強
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美術教學打破了傳統觀念中教室以限制,不受時空的束縛。學生之間可以利用網絡傳輸作品、圖片和各種資料,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也可和其他地方的學生、教師交流學習心得,這些便利條件都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更加開放
信息技術環境下,讓美術教學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把空間無限制的擴大,體現了美術教學的開放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找學習需要的大量信息,也可以和教師、領導交換文件和資料,讓教學的成員不再局限于本班學生與美術教師之間。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教學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上好美術鑒賞課
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好的美術作品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美術知識,而且為學生提供了美術的示范,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美術教學中采取多媒體技術把美術作品進行掃描,用投影儀放大到屏幕上讓全體同學來共同欣賞,這樣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別人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還可以讓作品呈現出更好的視覺效果,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
(二)利用計算機進行繪畫
繪畫是美術課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引入美術教學之后,讓給畫的方式更為豐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們的繪畫興趣?!耙环矫?,它繼承了傳統繪畫藝術的基本特點,如構圖、造型、著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傳統繪畫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盵2],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展示出來。
(三)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1999年成立,目前學校有教學班44個,學生2400多人,專職教師170人。學校本著“讓學生各得其所地發展”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及學生的實際,將藝術定位為特色教育以促進學校發展。
在美術特色教育方面,學校根據國家教育部《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率先實施美術模塊教學的課程改革與實驗。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摸索,在推動模塊教學課程實驗中,能正確理解、深刻領會、全面落實課程標準所確立的課程目標和要求,深入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我校新課程美術教學目標和任務得以順利實現。通過自身的努力,我們不僅對普通高中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實施美術模塊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而且有效提高了學校美術學科的教學質量,學校的美術高考年年都走在全市的前列,彰顯了學校美術特色教育的成果與魅力。
一、設計富有學校特色的美術模塊課程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由9個學習模塊構成,在9個模塊中選一個模塊,修習18個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高中學生必須修習3個學分。鑒于“美術鑒賞”對高中生形成美術鑒賞能力、提高美術素養具有主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我校在3個學分中采取“1+2”的選擇策略,即先選修“美術鑒賞”,以獲得1個學分,再在其他系列內容中任意選修兩個模塊獲得另外2個學分。下表是我校美術課程設置的方案:
備注 1.充分利用學校教學條件,注重整合學校教學資源與教室的條件,盡可能多提供學習模塊。
2.課程開設既考慮高一年級選修美術,高二選修音樂課程的需要,同時也需要考慮部分學生高一至高三美術課程繼續深入學習的需要。
1.在時間的安排上,保證每個學期安排18個課時給每一個教學模塊。
2.在功能室的安排上,盡量調配好美術班的專業課和模塊課教學的沖突。結合功能室的布局,根據學?,F有可利用的資源,盡可能開設一些不用功能室的美術模塊,如工藝中的剪紙、工藝制作、篆刻等模塊。
3.課程的開設方面,結合專業教師自身的特長,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開設學生喜歡的課程,比如漫畫、剪紙、國畫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在班級的管理上,我們主要采取行政班教學的模式,這樣既方便了管理,又避免了走班所帶來的功能室短缺的問題。另外,我們還根據學生的興趣,采取了學生社團的形式走班教學,讓學生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美術模塊。
二、加強資源配置,為模塊教學提供保障
硬件方面,學校優先保障美術教學功能室的需求,安排了專用美術室作為美術教學及模塊教學使用,為美術模塊教學購買相應的器材設備。在版畫方面提供了版畫機及學生用的木板、刻刀等器材;在泥塑方面,購置了教學相關的轉盤、泥巴等用具;在篆刻教學方面,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工具書、刻刀、石頭等工具。根據學校學科發展規劃,將逐步配齊所有必需的設備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內開設全部美術學習模塊,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軟件方面,學校制定了美術特色發展規劃,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核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每年學校對美術教師的專業基本功進行考核,包括“四個一”,即一節公開課、現場寫生一幅素描、一幅色彩和一幅速寫作品,并進行評獎;每年舉辦美術教師個人創作作品展;定期組織美術教師外出寫生、交流學習;美術教師創建個人工作室等相關提高美術教師專業技能的措施,加強軟件的建設。教師們不僅美術基本功扎實,且各具特色,能開設相應的模塊教學。
三、充分挖掘資源,有效實施模塊教學
1.合理利用與開發高中美術課程資源
美術模塊課程的開展由于受師資和設備條件的影響,在課程的設計上具有多樣性和彈性。現階段我校根據自己的師資狀況和設備條件開設美術學習模塊中的部分課程。在現有教學條件的基礎上,我校美術教師積極主動地利用和依靠本地資源,根據學生、學校和本土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和創造,廣開思路,發揚創造創新精神,盡可能挖掘更多的教育資源,拓展、豐富教學模塊,并尋找更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方式進行教學。我校地處森林里的城市,草、竹、石、金屬、塑料等各種廢舊物品容易找到,教師就充分挖掘利用這種資源,開設了以綜合材料為主的立體工藝制作課程。
2.創設藝術情境,拓展學生實踐能力
依據學校創建人文校園、藝術校園、數字校園、安全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美術作品展示場所,結合社區文化建設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如宣傳欄、海報設計、校園景觀設計、走廊的壁飾美化等。同時,充分發揮好學校每年藝術周這個平臺,對學生美術作品進行全方位展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服設計、會徽設計、藝術主題設計等,提高學生藝術的感受、想象、創造等能力。此外,利用當地美術資源開展社團課外活動。通過這些平臺,給學生以展示的空間,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模塊選修課程中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拓展空間。
3.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
我校以走讀生為主,幾乎每個家庭都已經買了電腦,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在業余學習中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收集、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的資料,拓展學習資源,開闊視野。例如鼓勵學生制作班級主頁、個人主頁,制作藝術賀卡,并利用互聯網發表自己的作品寫學習心得等。
四、探索合作、探究、自主的模塊教學模式
如何使美術課堂教學更加有實效,一直是我校美術教師研究的課題。
1.美術鑒賞教學。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和美術創造能力。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較多的還是應用常規的講授式教學。除此以外我們還采用了情境教學法,或者在講述美術鑒賞的過程當中因地制宜地將當地的各種文化設施、展覽場所和我們的美術鑒賞課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模式,即先讓學生分組挑選教材上的課題,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然后根據課題創設個性化的課堂情境,學生可以扮演教師角色,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與學生互動交流,帶動其他學生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自覺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技能、技法課傳授方面。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合作互助構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學模式。
(1)書法、篆刻教學,對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民族審美意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書法、篆刻與其他美術模塊教學相比,學生平時接觸得不多,而且初學起來也很枯燥,在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到明顯的進步。針對這種狀況,授課之前我們安排一至兩節課講一些基本常識,讓學生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嘗試讓學生刻出自己的姓名、生肖、格言等其感興趣的東西,使其享受學習成果的樂趣。至于其他的一些技能,比如用筆、怎樣創作、如何用刀、如何鑒賞、如何了解各種書體、各種字體的基本知識等,全部融入到具體的訓練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知識,并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對學習書法、篆刻的興趣。
(2)設計、工藝美術教學是領域里面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實踐性比較強的一個科目。學校開設這個工藝課的教學,讓學生制作出美化生活的工藝品,一方面能培養學生周密思考、動手實踐、團結協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專心、細致的良好習慣。在工藝課的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培養學生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如編織、剪紙、張貼和各種各樣生活廢舊物品的再利用。這樣的結合利用,通過學生靈巧的雙手能夠做到“變廢為美、變廢為寶”。
(3)繪畫、雕塑教學模塊。在繪畫方面我們開設了素描、速寫、版畫和漫畫的教學,讓學生體驗繪畫品種的豐富、不同繪畫門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教學的著眼點都是注重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版畫的制作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有一絲不茍的態度,漸漸地培養了學生嚴謹處事的態度;在漫畫題材的選擇上面也主要偏向于人物,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同學或自己的家長、老師,把觀察結果用一種夸張、變形的手法畫下來,這樣學生將體會到自己作品的快樂。雕塑的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大膽地動手體驗,調動其創造性思維,把生活和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建立多元開放的模塊教學評價機制
1.在鑒賞課方面。評價主要就是符合教學實際,多采取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并通過學期末總結進行綜合評定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
2.在技法課方面。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還采取了多元、開放、生態的評價機制。學生的作品,學校會定期在全校或全市展出,并讓觀眾投票進行評價;也邀請家長和社會同行一起來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被推薦或大家認為好的作品,在學校建立個人擋案,把作品留校收藏,以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無論是欣賞還是技能操作課程,我們最后的評價方案從這幾個角度來進行考核:學生的參與程度、作業的完成質量、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參與。
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美術模塊課的教學上頗具特色,學生來上美術課沒有壓力和負擔,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課堂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合作學習、動手制作能力以及課堂作業的水平不斷提高。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新課程、新教材仍處于實驗階段,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因此,我們會繼續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和創新,探索一條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課程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錢初熹《有關美術教育的新思考》[J](《中國美術教育》2003.3)
構建主義通常譯為結構主義,是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1896-1980)最先提出,其基本觀點是,每一個認知活動都有一個認知結構。關于學習方面,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就可以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個要素。
這一認知理論的實效性怎樣?也是近些年教學改革中常常提到的問題。源于一次擔任省級新課比賽的指導教師,對此進行了認知構建理論的實踐探索和嘗試,通過對教學實踐效果的考察與參賽獲一等獎的情況看,此課得到了專家評委們的肯定和好評。本節課主要注重了教學過程處理,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情景導入、問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賽教師選取的課題是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第一課“追尋美術家的視線”。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涉及了古今中外美術家的同一題材的不同表現形式的多幅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目的是通過學習,了解美術家對生活的特殊觀察以及美術家的獨特表現形式。重點是美術作品中同一題材的不同處理、表現形式,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文化背景)。難點在于如何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圖片之間的比較探討,進行深入淺出地學習,了解“美術家的視線”的獨特性,從而獲得審美感受。那么,如何在這一節課中把教學內容整合好,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呢?
在對此課作了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外,還對新的課程改革的新思路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綜合利用學?,F有的師資設備,最終定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案。
1對本節課進行主導思想定位
雖然是一節參賽課,不是為參賽而參賽,而是利用參賽這一契機,對新教材進行一次教學嘗試,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對舊的教學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的機會。所以,對此課首要的是定出參賽的主導思想,確定以認知構建為載體,突出教師的主導位置,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意識,但又要防止搞成表演課。既要樹立新的教學思想,又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體現出教改的基本原則。唯有這樣才不悖于新的教學理念下的新教材。
2研究教學法
研究教學內容,研討學生的學習方法,針對所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嘗試運用構建主義理論和比較教學法,充分確定教學思路,規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整理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并具體化。隨后進行教學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使之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次,進行教法整改。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模式,把教學過程設計為:1、情景導入;2、呈示學習主題;3、提出學習要求;4、分組討論學習;5、交流學習心得;6、深入探究和教師課堂小結六個方面。又根據構建主義原理,結合教材特點,再把以上六個步驟溶入到四個主要教學環節之中,即:情景(1、2)――協作(3、4)――會話(5)――意義構建(6)。
3認知構建的具體化實施與效果
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各環節中問題的有效解決,是這節課的關鍵所在。既要突破舊的教師一人堂的教學模式,呈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樣式,讓這節課給人也清新明快之感是其目標。為此,以下三個環節的具體化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3.1發揮藝術學科的特性,創設獨特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個教學環節:情景)。
情景是形成學習內容的具體背景,是學習素材的呈現方式和加工方式。在構建主義學習環境下,學習設計不僅要考慮學習目標,學習步驟,還要把創設情景看作是學習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本節課中情景教學特別設計為:文學聆聽、音樂想象、繪畫可視三個情景;即:文選《荷塘月色》――音樂《星空》――繪畫“月夜”。通過情景設置發揮學生視聽的感觀刺激作用,了解學習背景與內容的關系。伴隨著音樂,朱自清月夜下的《荷塘月色》節選片段朗讀視頻,增添了情景氛圍,抓住學生對已知的“月夜”的感受,啟發學生的思維,“隨著月……罷了”;學生的思維隨之活躍進來。第二個情景,看一幅“星月”圖片隨后讓學生閉目,聆聽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歷過的一個月夜或星夜的情景,隨后分別講出不同的經歷感受與同學交流,例如美好的、傷心的、憂愁的、痛苦的經歷等。同時,設計由兩名學生分別用色彩或簡或繁的描繪出自己心中對“月夜、星月”的感受,再把所畫的構思和意境講述出來,分析兩幅畫的共性和區別,讓同學們分享,以達到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感悟。
1.2課外拓展鑒于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高職院校應大力提高藝術教育現代化水平,促進藝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第一,網站建設。開發專門的公共藝術校園網站,設置政策文件、藝術風采、藝術知識、資源下載、藝術沙龍等板塊。讓學生充分了解校內外藝術信息,學習先進的藝術理論知識,并通過留言板塊建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群,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交流學習心得。第二,微課建設。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日益普及,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應運而生。其以流媒體形式展示了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的教學活動,短小精悍、活潑新穎的特點使學習者可以達到自我學習的最佳效果。藝術實踐活動不能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也需要課內外的緊密結合,使實踐與理論相對接,做到學以致用。藝術社團是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特長、發展學生個性的有效組織,同時也是帶動其他學生參加藝術訓練的主力。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社團活動,對于在藝術社團中有突出貢獻者可以在三好學生及各類獎學金評定中獲得優先推薦。此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
2構建評價體系,完善管理制度
藝術教育的評價和管理制度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保障。課程評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是指對課程過程的評價。廣義的是以課程評價來分析教學的有效性、學習環境、課程合理性、學生取得的進步以及教學成果等內容,涵蓋課程設計評價、課程需要評價、教材教學成果評價、課程教學過程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等方面。由于公共藝術課程有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幾方面的教學工作,這種特定的教學形式就需要學校加強管理,采取自我評價、師生互評、督導部門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模式。以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課堂教學質量、教學反饋情況、教學思路創新等方面為基本依據,同時結合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水平,通過綜合角度考核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3外引內培,建立高素質師資團隊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公共藝術師資團隊是藝術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當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師資隊伍存在數量不足、結構分布不合理、教師待遇不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各院校要按照省教育廳要求配備足額的專職公共藝術教師,并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聘請社會藝術團體和外校藝術專家到學校開設講座,形成公共藝術課程專任教師、校內兼課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三位一體”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從傳統教育向創新教育發展,必然要依托于科研工作,在科研中完善教學,使教學和科研共融共進、互補發展。因此,學校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專兼職教師開展公共藝術課教學科研工作,積極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并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成推進公共藝術課教學動力,及時解決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結合學院實際,凸現辦學特色。
二、對國畫臨摹教學的再認識
人類的文化成果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積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種創新發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鑒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而中國畫是數千年文化積淀的成果,是人們觀察世界,表現客觀世界和主觀精神世界的語言符號,筆墨之間飽涵著對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藝術理論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長期以來我們逐漸認識到,藝術不是產生于虛空,沒有哪個藝術家與前輩和樣式毫無關系……”
(一)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必由之路
臨摹是中國畫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國畫本體規律的重要學習方法。清代董啟運說:“初學欲知筆墨,須臨古人,古人筆墨,規矩方圓之至也。”中國畫的特點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擬現實,以實際不存在的線為造型手段,以陰陽、虛實、輕重等處理對象空間關系,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將這些具體方法歸納成程式。無論山水、花鳥、人物各畫種都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思維、繪畫模式和表現語匯。這些程式也就是中國畫的特色,這是面對實景和人物模特寫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傳承中國畫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過臨摹這個途徑,掌握傳統的繪畫語言和技巧及造型規律,領悟文化精神特質。
(二)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臨摹
臨摹是把學生引向藝術殿堂的必經之路,臨賢習圣是啟迪我們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過臨摹又會將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教師不能用固有的知識結構簡單應對學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代替學生具有豐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對學生的臨摹學習作正確的引導?我覺得首先應從選擇好的范本開始,宋人劉道淳在《圣朝畫評》中說:“師學舍短”,也就是指臨摹學習,必須有所選擇,去短取長。二是采用臨摹和鑒賞相結合,不能傻臨,如唐志契所說“臨摹最易,神氣難傳,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臨摹也?!币驗榕R摹不僅僅是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也是整體上解決感受與理解傳統繪畫的過程,還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應把作品放到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體味,在臨摹中,要學會比較,學會品味,學會分辨優劣雅俗,判斷筆墨高下,領會筆墨與風格的關系,增強審美鑒賞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三是臨摹、觀察、記憶和寫生相結合,因為臨摹不是目的,臨摹主要是讓學生獲得一種把握和表現現實的方法,并形成創新的基礎。
三、國畫臨摹教學中應把握的幾個問題
(一)堅持“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
我們的教學多是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基礎和能力等具體情況的基礎上,組織實施教學。同時也要引導學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單純的教學。因勢利導作為教學的指導原則,教師以自身的修養,對不同學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智能結構和藝術修養等,能夠全面性透視,并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他們自身發展的潛力優勢,充分發揮個性,培養出獨特藝術創造力,而不是改變學生的個性特點。
(二)充分利用“范畫”在國畫教學中的作用
因為教師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技巧,而教師“范畫”是最直接、最具體、最直觀的教學方法,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師把作品進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過程中有重點地結合講解,尤其中國畫的墨色濃淡調配,用筆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詳細的示范。學生經此直觀感受之后才能加深體會,爾后引起學習興趣與表現沖動,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三)形式技巧傳授不能過于僵硬
形式技巧傳授在中國畫教學中雖然程式很強,但在向傳統學習過程中,要從作品的精神上去領會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強化”的教學方法,而形式技巧的傳授必須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必須在激發學生興趣基礎上進行。
美的教育離不開美的校園。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文化內涵。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大多來自農村。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新塘鎮逐漸繁榮起來,但也造成當地居民精神文化的缺失,一些家長素質較差,導致學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并存在心浮氣躁、好高騖遠等缺點。
現代農村學校應該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農村人。學校從校本實際出發,順應孩子天性,在校園規劃中,注重發揮環境的美育功能,用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幫助孩子摒棄陋習,用美的教育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
學校在每層樓的廊道里,錯落有致地布置了古代先賢的畫像和生平簡介,吸引路過的師生駐足欣賞;制作名人大型雕塑,以透雕、圓雕和浮雕等藝術形式,展現孔子、范仲淹、王羲之、魯迅、華羅庚、達·芬奇、愛迪生、牛頓等名人先賢的獨特氣質,并配以生平簡介和名人名言,分區置放在校園的綠樹翠竹之中;校園內的每一小景點都立有藝術石,上面或雕刻著名人名言,或作名著導讀。每天飯余課后,學生便徜徉其中,或做作業、或運動、或背書、或切磋琴棋書畫、或討論人生,與圣賢對話,靈魂得到凈化,文化的厚重氣息驅走了學生內心的浮躁。
二、遵循認知規律,寓美于學
說:“各門學科無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經教師提醒,則學生自感有無窮之樂趣。”學科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元素,并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在思想品德、語文、歷史等學科中,反映出人類對社會美的認識過程;在自然(科學)、地理、生物等學科中,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美的認識過程;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反映出人類對科學美的認識過程;在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中,反映出人類對藝術美的認識過程。學校倡導教師挖掘學科中美的元素,確保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相結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感受學科之美,在美的體驗中內化學科知識,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寓美于學,以學養德。
例如,語文學科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味,更擔負著基礎性、文化性和民族性使命,具有關乎中華文化興衰、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意義。語文學科組注重結合時代需要,將教學與國學經典誦讀相結合,如誦讀《弟子規》等,引領學生在欣賞和誦讀經典美文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領悟傳統文化中關于愛國、愛家、道德倫理等人文思想,逐步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更是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元素,充盈著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教材語言或充滿詩情畫意,或闡發人生哲理,或激情澎湃;而教材中所配置的各種中外名畫、漫畫、物象圖、寫意畫等,更是形神兼備,美不勝收。政治學科組在集體備課和研討中,倡導教師注重挖掘美的元素,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感受其中所蘊藏的愛國情、民族義、父母恩和社會公德等道德內涵,從中引領學生求真、向善、求美。
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學校創新教師學習機制,確立了“教師學習培訓是一種責任”的理念,鼓勵教師們參加各類培訓和學習;并堅持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式戰略,取人之所長,為己所用,促進教師成長。
“走出去”,學校選派中層干部和班主任赴杭州跟崗學習,英語骨干教師赴北京、河南等地參加“全國中學骨干英語老師新課程教學高級研修班”;音樂老師赴浙江紹興參加“第六屆世界合唱節”觀摩學習,等等。“學成歸來”,學校還會組織老師們開展學習心得交流,用“帶回來”的先進理念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素養。“請進來”,學校經常邀請教育管理專家、藝術教育專家、德育專家、廣州市教研專家、名校長等來校作專題報告會,上示范課等,傳經送寶。高質量的學習和培訓,拓寬了教師的視野,有效提高了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更好地引領學生在美的學習中涵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注重活動體驗,以美養德
多彩的活動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真善美,在體驗中獲得道德判斷能力,順利實現自主成長。學校開展了“以美養德”系列活動,寓德育于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感受和體驗真善美,培養優良品質。
例如,學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組建了校園合唱隊、舞蹈隊、書畫興趣小組、航模興趣小組等,為學生構建心靈樂園。每年,學校還定期開展科技文化節、體藝節、演講比賽和文藝匯演等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藝和創造力的平臺。
3月是學雷鋒月活動,學校組織各班自編黑板報,引導學生學習雷鋒的事跡,用發現的眼光尋找身邊的“小雷鋒”,人人從小事做起,發現和尋找身邊的社會美、人物美。學生們積極響應號召,不斷挖掘和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班級的黑板報變成了美德宣傳欄?;顒幼寣W生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懂得了美德就蘊藏在點滴生活中。5月,學校組織了母親節征文比賽,號召學生觀察母親的一天,與母親談心,共同回憶成長過程等。學生在認真了解母親美麗的內心世界后,深感震撼,更加理解了母親博大的胸懷和養育自己的艱辛,懂得了感恩和責任。征文比賽中,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同學們爭相傳看,受益良多。豐富的活動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欣賞美、發現美和鑒賞美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受真善美,學會創造美的生活。
教師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論壇、班主任論壇讓老師們暢所欲言,說出工作的困惑與煩惱,交流心得和經驗,激勵教師們發現教育之美,為老師們創造自己的心靈家園。活動促進了教師的反思,教師們在觀點碰撞中獲得了新的靈感,在疏解困惑中重新注入了工作的激情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