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1: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組織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課時教學目的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應共同努力達到的。它對教師教的方式方法以及學生學的方式起著決定和制約的作用。因此,課時教學目的不僅是教師要清楚掌握的,也是學生應該了解的。明確了解課時教學目的,教師可以調節教學活動的控制能力,這包括對自己教的活動的調節控制,對學生學的活動的調節控制,以及對師生關系的調節控制等,以期充分發揮學習功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諸方面都得到發展。
2.深入地鉆研課時教學內容
對教學內容的深入鉆研和透徹理解是完成課時教學目的的關鍵。教師要掌握好構成每一節教材內容的要素,它們的范圍、深度和廣度,以及它們的最優體系結構。任何一節教材都是整體教材結構中的一個部分。因此,鉆研和熟悉一節教材時,不能把注意力局限于這一節教材上,要了解它在本章、本冊以及全套化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部分和整體結合起來。
3.要切實了解學生
我們知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要靠學生個體的智力活動。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不僅要借助于他們已有的化學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而且必須通過各種思維方式方法來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它們的內在聯系,進而形成化學知識結構。學生個體的思維方式標志著學生個體的認識水平,也決定著個體的認識能力。
4.落實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就是為實現教學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是通過教學手段來實現的。為此,化學教師要對每節課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和措施進行認真地選擇、合理地組合,提出最佳的設計方案,為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提供條件。在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時應注意“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只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就應多用。5.劃分課時教學階段化學課堂教學要結合本學科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的特點、課的教學目的、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方法和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思考,據此來進行化學教學的階段劃分。脫離開上述因素,把任何一節課都按提問、講授、鞏固、家庭作業這一種模式去處理,就會使教師沒有機會廣泛應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方法和手段,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創造性,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也是不利的。
二、化學教學系統的實施
中學化學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按照課前準備、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課外活動)學生成績的考核等幾個基本工作環節的規律組織和開展教學工作。
1.課前準備的基本要求
教師課前準備要求做到“三個轉化”,即:將教學目的和要求轉化為教師的指導思想,將教材中的知識與方法轉化為教師自己的知識與方法,將教師應具備的知識與方法轉化為教師自己的知識與方法。具體來說,是了解學生,鉆研教材,考慮教學方法,準備實驗和教具,編寫教案。(1)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任何一個化學教師在上課前都必須認真鉆研化學教學大綱,因為它是教育部頒發的化學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師要反復研究,把握內容標準,掌握精神實質,并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它是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的基本依據。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教材,鉆研它的知識體系結構,關注化學學科知識的更新及有關背景素材。這樣才能為教好每一個單元和每一堂課打下必要的基礎。教師上課時才能掌握其深度、廣度,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2)考慮教學方法這是在熟悉學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解決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包括確定課型和選擇教學方法等。(3)準備實驗和教具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為了給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情景,教師常常要組織、演示許多的化學實驗。為了使課堂演示實驗取得成功,教師必須事先對實驗進行充分的準備,無論實驗多么容易,多么簡單,也一定要親自試做,掌握實驗成敗關鍵,估計所需時間,確保在演示時效果明顯、操作規范、安全可靠,按時完成。
2.上課
化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一般是按時間序列來劃分為: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樣五部分較為合適。組織教學最重要的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和心情調到課堂中來。復習舊課重在“溫故而知新”要盡可能地通過舊知識將學生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作用。講授新課是課的核心部分,教學目的的完成、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是在這部分來進行。鞏固新課重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強化重點,增強理解和記憶,可能的話為下節課作些鋪墊。布置作業重在獲得反饋信息。
3.輔導
輔導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也是因材施教的必要環節之一。當前,中學化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程度不同的現象,學生由于學習基礎、理解能力、學習條件、學習方法、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掌握知識和技能自然會有所差異。因此,課后及時進行輔導對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教與學的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4.作業及其批改
作業及其批改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發展,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有效途徑。有計劃、有目的地布置和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可以獲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眾多教學反饋信息。并對今后的教學信息的再輸出產生重要影響。作業有書面、閱讀、搜集資料、實驗、研究等形式,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是短、長周期的。作業批改有學生互改、教師批改兩種形式。競賽的形式可以是在班級之間,也可在若干校際之間進行。由于競賽突出其選拔功能,因而競賽題要具有綜合性、靈活性,并要有一定的難度,重點要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難度要把握在尖子學生有可能解決的知識點上。
1.教師來源單一,動手能力差
職業學校教師來源應該多樣化、多渠道,但是,被調查的職業學校教師來源渠道主要為三個:小部分來自企業、行業等生產一線,大多數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職業教育工作,其次是從小學、普通中學、高中調入。在抽樣調查的專任教師中,只有4.9%的人來自企業,7.3%來自事業單位,來自普通中學的就占17.1%。其中,在被調查的專任教師中專業教師在企業實踐的時長近乎于零。教師來源單一。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的大多數教師主要來自學校,從學校到學校的上崗方式使得大部分的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術能力,動手能力差,在教學和實訓過程中容易陷入普通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俗套中,最終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教學效果。
2.教師培養和培訓機制不健全
造成教師專業技術能力不強的另一個原因是教師的專業培訓缺失。根據調查問卷,在關于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教師從事中職工作以前對職業教育的了解情況的調查中有14.3%幾乎一點也不了解中職教育,只有43%了解一點和47.6%表示比較了解。對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缺乏了解,表明需要對這些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然而在新教師入職引導中,接受的培訓形式比較單一且效率不高,主要為集中培訓(66.7%)、專題講座(76.2%)、師徒制(14.3%)。另外,參加過培訓的教師中有4.8%的人認為中職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不太合理,培訓內容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培訓類型結構不合理,大部分教師只參加過縣、校級的課程培訓,而國家級培訓所占比例較小,如表4:形式單一的培訓也直接影響了教師獲得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教師中獲得高級證書的只占4.8%,獲得中級證書的為57.1%,38.1%的教師獲得了初級證書,顯然無法適應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技術技能的人才培養要求。據了解,培訓環節薄弱的原因主要源于廣東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的限制,無法安排大多數教師進行培養和培訓。
3.“雙師型”教師結構失調
“雙師型”教師缺乏是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普遍的問題。從調查數據來看,數量上,乳源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連南職業技術學校兩所學?!半p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分別為24.1%、39%;職稱上,兩所學校有20.6%的雙師型教師具有初級職業資格證書,中級的只占44.1%,中級以上的35.2%;學歷上,在調查的雙師型教師中本科學歷占多數,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師不到1%,約13%的只有??萍耙韵聦W歷;從教師類型結構來看,文化基礎課教師占38.8%,專業課教師占58.5%,而實訓指導教師只有2.7%。造成“雙師型”教師結構失調、實訓技能缺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廣東民族地區經濟條件落后,教育主管部門未能提供教師很好的培訓機會,使得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來自于經費的限制,無以支持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教師參加進修、培訓以及外出訪學;三是時間的不足,廣東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教師生師比過高,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繁重,加上班級、學生管理等超負荷工作,難以抽出時間參加培訓及自我提升。
(二)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少
職業教育與國家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社會發展與市場變化要求職業學校教師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能力,才能跟上新形勢的步伐。中青年骨干教師是職業學校發展的主力之一,需要職業學校對中青年教師要加強培養和培訓。然而,現實情況下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條件不利于教師發展,學校提供的外出培訓、交流的機會過少,導致教師見識不廣,眼界不寬,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部分老教師甚至從未有過外出學習的經驗,缺乏現代化職教理念。從年齡結構上看,被調查的教師中40歲以上的教師占了68%,40歲以下占32%左右,平均年齡45歲,平均教齡也都有23歲,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所占比例不到20%,在被調查的雙師型教師中,40歲以下的占總數的38%,40-50的占了54%,仍以年齡較大的教師為主。
二、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對策
(一)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步伐
1.確立科學的“雙師型”教師標準
“雙師型”教師作為我國職業教育教師的專屬名稱,是區別于普通教育學校教師的特有名詞,是保證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何謂“雙師型”教師,目前尚未統一定論。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兩種:一是“雙職稱型”,即具有教師職稱和職業資格證的教師;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由于定義的標準不一,每個學校的實際操作會出現很大的差異,甚至同一所學校內的也會出現爭議,導致現實中的“雙師型”與理想中的“雙師型”教師有很大區別??梢?,“雙師型”教師隊伍培訓系統的首要任務是確立科學規范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在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規定:中職教師既要有較好的通識性知識、教學設計能力、實訓實習組織能力……還要有教學研究和專業發展能力。也就說理想的“雙師型”教師是“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師,同時具備會教理論與會指導學生實踐的“雙會”能力。因此,“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的制定應該要求教師同時擁有包括相應教育層次的教師資格證和所任教專業的國家職業資格證,即“教師+職業資格”??偠灾?,“雙師型”教師不是教師證與資格證的簡單相加,也不是教師與工程師的簡單結合,更重要的是專業理論知識、技術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融會貫通。對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而言,還要體現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將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知識的有效再現與進行傳統技藝技能的傳授等方面,才能培養出既能適應本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又能傳承本民族文化、技藝的人才。
2.建立健全的“雙師型”教師認定制度
盡管制定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標準,但是由于在具體操作上考核要求的放寬、放低,加上很大程度上考核與培訓不分家,導致目前很多教師擁有職業技能等級證卻不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規范的“雙師型”教師認定制度,嚴格規范資格證書的考核環節,確保職教教師“雙證”的有效性。“雙證”是“雙師型”教師認定的基本條件,但是,“雙證”不等于“雙會”,要在持有“雙證”的基礎上,在認定的時候要加強對教師其他方面的考核。職業教育離不開行業、企業,與行業、企業的緊密結合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點。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要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離不開本民族地區企業、行業參與,因此,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是民族地區職教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保障,也是“雙師型”教師考核認定的主要參照。通過以政府為主導,引領“雙師型”教師認定體系,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帶動相關勞動部門和企業行業共同參與,依照“雙師型”教師考核認定標準,由各領域的專家考核認定,考核內容包括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訓練課,或者以“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堂作為考核項目,加上“雙證”資格要求,對教師作出科學的認定。通過科學規范的考核方式引領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向制度化、系統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多層次、全方位、靈活開放的培養體系。
3.制定合理的“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構建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的重要保障。合理的“雙師型”教師評價管理機制,使“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考核、評定等各方面都能找到合理的依據,做到公平公正。同時,為了激發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教師對獲得“雙師”資格的熱情,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將“雙師型”教師的素質、能力評定結果與教師的職稱、獎金和培訓等相連,成績突出的作為全校示范以帶動全體教師自覺地投入到拓展本專業知識來提升自身能力的學習中。合理的評價體系與適度的激勵機制對條件落后的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的教師來說是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證,也是激發全體教師努力提高自身全面發展的動力。
(二)多渠道培養民族地區職教師資
1.通過院校聯合培養高素質的職教師資
通過專門的職業院校和其他大學特別是工科學院師范專業來聯合培養職教師資。一是加強高等院校與民族職業學校的溝通,通過與東部發達地區對口的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專業培訓等形式為廣東民族地區培養職教師資,如現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是廣東省重點的職業師資培訓中心,以面向職教、服務職教、引領職教培養的“雙證書”畢業生,成為職教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通過合作辦學,推進教師進修和選派優秀教師赴當地任教等對口支援工作,還可以根據對口支援地區和專業教學實際,培養相應的師資,推進廣東民族地區職教師資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二是依托職業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開辦不同專業的民族地區職教師資培養班。此類院??梢愿鶕钭陨淼奶亻L,面向民族地區的普通高中和社會招生學生,按照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學校專業設置特點、計劃招生比例開辦不同專業的職教師資培養班,并要求這些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必須到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擔任教師,不僅解決當地職業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而且也一并解決了當地學生上學、就業問題。同時,開辦職教師資培養班的職業院校要加強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以及制定中等職業學校骨干專業建設和學科帶頭人標準,確保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質量。
2.以校企合作促進職教師資培養
職業教育涉及的專業和種類之多,如果僅靠專門設立的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育機構是無法滿足各類職業學校對教師的需求的。無論是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還是從職業教育培養特色來看,職業學校教師只有到真實的工作場景中感受、感悟、學習,才能獲得最優最具實際價值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通過教育主管部門的協調,將學校與企業聯接,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學校通過派選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培訓與實踐鍛煉,保證專業教師與工廠、企業、行業之間保持專業對口業務往來的渠道順暢,實現專業教師和專業學科帶頭人到企業對口實踐的常規化和制度化。職教教師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掌握技術進步情況,從而提高教師實踐動手能力以及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另外,廣東民族地區有自己的地方經濟特色,如特色農業、植物資源開發與保護、民族旅游資源等,依托這些產業建立對口的師資培訓基地,使得教師能夠很好的掌握民族產業知識與技能,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途徑。
(三)建立健全的經費承擔機制和開放的教師培訓機制
1.加大師資培訓經費投入
缺乏職教師資培訓經費是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有效的解決途徑是建立學校、政府、社會和教師個人四位一體的培訓經費承擔機制。國家在政策上對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給予一定的傾斜,設立民族地區職教師資培訓專項用款,并且對專項用款進行跟蹤,確保??顚S茫U下毥處熧Y培訓工作順利進行。地方政府則加大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經費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職業學校,學校通過特色辦學引進企業資金以及號召社會各界人士捐資助學以承擔一定的師資培訓經費,而教師個人按照相應培訓等級適度承擔一定的經費,經費承擔機制可以有效的分擔了職教師資培訓經費不足的壓力,擴大教師培訓范圍。
2.拓寬教師培訓領域
建立開放的教師培訓機制,使得專業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培訓。一是鼓勵教師學習進修,尤其是鼓勵青年教師進一步提高現有學歷,要求在崗??萍耙韵聦W歷的人員提升學歷,使學校專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百分之百。制定教職工繼續教育、在職攻讀碩(博)士研究生以及教職工教育培訓制度,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選派到知名高校及企業進修學習等獎勵,全面提升職教師資整體質量。二是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實踐技能的培訓。包括提供教師到外地參加技能培訓的機會以及選派專業教師到本地區企業、工廠等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且要參與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及取得相應技能等級證書;規定青年教師必須到企業實踐鍛煉,而且每年要選派教師到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結束后由專業人員進行鑒定,鑒定通過則給予適當獎勵,不合格則需要重新培訓。三是加強本民族地區文化及傳統技能的培訓。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與技能的有效載體之一,通過對本民族教師甚至不是本民族的教師卻從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教師進行民族文化、技能的培訓,從而更好地傳播和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和技藝技能。
(四)嚴格實行職業學校教師準入制度
1.重視職教教師來源多樣化
認真執行中職學校教師準入制度,遵循職業學校的教師來源多樣化、多渠道的原則,既可以直接從高校畢業生中選擇優秀的學生來擔任教師,也可以直接到企業中聘請具有較強相關專業的實踐經驗及技術技能人員充當教師,這樣使得專任教師符合既有規定的學歷又有相關工作經歷的資格條件,嚴格控制職校教師入口,確保民族地區職教教師結構的合理性。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還要嚴格把關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質量,一方面,要全面落實中職學校教師資格的定期認證和考試辦法,及時發現認定和考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并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在操作的時候要嚴格依據認定程序,促使教師資格認證工作日趨規范化與制度化。
2.建立完善的人才選拔、激勵、成長機制
一是引進高素質人才。一方面通過提高職校教師待遇,吸引優秀的高校畢業生、企業人才到民族職業學校任教;另一方面通過優惠政策從企事業單位引進一些既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的工程師或高級工程師從事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從而改善現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結構。二是聘請專業的技術技能型兼職教師。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面向社會招聘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與嫻熟專業技能的兼職教師。三是積極鼓勵教師晉升職稱。制定職稱評聘辦法,并在津貼、進修、住房分配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進而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教學、科研工作中,合理調整師資結構。四是動員教師開展產學研的工作,積極面向企業和生產一線參與技術的開發和服務。鼓勵教師借助產學研平臺,廣泛開展科技研發,圍繞市場行業企業需求,積極為民族地區開展科技服務、技術服務,提升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
如今,國外都掀起一陣漢語朝而我國本土上學生了解自家文化知識卻不足于外人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在全球資訊互通文化互相交流的情況下各類不同的文化思想價值認識互相交錯傳播。而當代年輕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全面無法準確判斷文化的優良與糟粕在面對西方那些頹廢、墮落的思想時所引發的后果是十分惡劣的。當前社會出現的韓潮熱現象不得不說是一種文化侵襲的現象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F代的中職學生是處于青少年中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其思想道德發展更是有待提高若是再不加以重視相信其后果也是不容樂見的。他們更專注于專業與技能學習重實際操作而輕文化教育這只會讓德育教學問題越來越嚴重。因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目前緊要問題。
2.中職學生文化知識培養不足
現代中職學生的文化教育由啟蒙階段到小學到中學都未能受到良好的教學指導沮在校的課程安排也極為不合理科目學習太少而專業技能學習又很多,導致其少有時間花費在文化學習上從而所了解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貧乏所擁有的也不過是課本中看到的一些皮毛與稀少字段。以致他們的思想觀念里無從認知文化知識與優秀品質更別談什么人生價值六生理念。他們所遵從的是及時行樂不懂得報恩只會抱怨著遍表現自私灘能做到禮讓、互助更不懂得誠信、愛人只知道盲目斗爭卻不知去增進自身學識。有的年輕人在受到現代世俗的影響下盲目崇尚科學反對一切從為那些都是騙人的落后的沐現了他們自身的短視與對傳統文化的偏見。
3.社會環境引發學生價值觀趨向庸俗
中職學生這個階段廠些陋習與壞行為已經養成在碰到周邊壞風氣的影響下更會跟風學習引發現行也就是間斷的暴露惡習。尤為需要重視的是當代不良網絡信息隨處可見且可控性難以做到洛種低端粗俗的垃圾信息,以及負面新聞遍布網絡社會使得學生難于避免尤其是他們自身判斷力不夠更是抵擋不了低俗思想的侵襲導致他們的人格品質可能發生變化。把大多時間消耗在上網娛樂的學生不在少數就連逃課上網的也大有人在從而出現網癮、不良少年學生的事例頻繁發生。有的受西方文化影響穿著打扮另類怪異舉止開放不知收斂;有的更是道德敗壞辱罵師長、不懂得孝敬父母等情況都較為嚴重。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的地位急需穩固。在這個越來越浮躁與功利化的社會即使是成熟的成年人也難免沾染世俗之氣阿況是不諳世故的學生呢。這些新潮流都在沖擊著學生們以往積累的傳統文化思想,導致出現人生態度與思想觀念的改變,民族精神被淡化。出現許多盲目追隨西方文化,看不上本國傳統文化的現象。他們的認知中西方文化才是主流,才是值得學習的;只要掌握一技在手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才是生活的追求。學者曾評價道歲他們雖然有技術卻沒文化肩青春卻沒激情肩個性卻沒品格?!?/p>
二、完善中職教育德育健康發展
1.加強學生自信,鼓勵學習
在中職學校展開各科學習時,無論是文化課程還是專業課程都應該在樹立自信的基礎上才能搞好學習。只有明確目標,才會努力前行,以最佳的狀態去挖掘去探求新的知識掌握其中奧妙。在以往教學中人們習賡陛對傳統文化認知帶有偏見使得加大了文化學習的困難。因為一旦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產生質疑那他必然不會潛心傾聽基至是不愿學習啟然得不到教學效果。因而無論進行哪門學科的教學首先便是對他們樹立學習這門課程的信念,比如傳統文化教學中赴學生先了解到古代圣賢的杰出才能并確定其對自己有所幫助與提高從而相信自身也能學得好。然后要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去發現學習的樂趣在得到實際體驗后,以促進自身繼續學習進步。
2.結合實際,滲透德育教育
目前中職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并不長總計不過兩年時間而學習的重點還不是文化教育更非品德修養。因而要培養學生的思想文化還得結合實際依照他們專業技能多的特點把更多的文化知識精簡化把難懂的知識簡易化肥抽象的具體化,要做到這些還得遵循一條主線池就是愛心教育。即將教學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赴學生明白什么是愛了懂得感恩,回報社會逐步淡化自私自利的表現從而在與人交往中,改善自身壞習氣。
3.采取現代化教學方式
提到現代社會的好處不得不說科技給人帶來的影響。雖說互聯網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少,但它的正能量確實不容小視?,F代教學方式可以說簡易許多豐富許多教師可以利用各類網上論壇、網頁、視頻等形象的為學生展示各種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活化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通過使用多媒體等現代設備進行教學不但能夠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池擴展了更多文化知識增添課堂趣味性。發展多形式教學還有助于加深學生記憶因為文字往往沒有圖像來的深刻。比如在傳統文化教學中,中醫理論與自然規律關系進一步探究人性與身體健康時,便可播放一些有關儒家思想及醫學案例的視頻或照片,來啟發學生學習從而領略儒家的思想境界,以達到教學效果。
美國教育學家B.S.布盧姆曾研究過不同教學方法所激起的學生思維過程,他指出在小組討論期間,學生的思維比單純教師用整節課教學要活躍,會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在十余年的職高教學中,深刻體會到組織課堂小組討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所起到的作用,它可以調動全班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挖掘和發揮了每位學生的潛能。本文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組織課堂小組討論的。
一、教師要設置好課堂小組討論的內容和問題,組織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來整節課堂小組討論的。我自實施以來,一般都對學生進行分組,通常六人圍成一小圈,班級三十幾個人就可以分成五到六個組,這樣團花簇錦似的分布在教室里。每當課前要求同學把六張桌搬成一塊上課時,同學就知道這又是一節課堂小組討論為主的語文課。一般地,那些樸實無華中心觀點比較明確的文章往往會吸引學生,而且同學討論起來也覺得有話可講。學生只有經過認真自學,充分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在教學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幾個討論題目在多媒體的屏幕上放出來:第一大題是指出課文里的特殊的文言現象,如一詞多用的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第二大題是指出哪句話是文中作者的觀點即心得所在,并聯系自我實際進行討論。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感受頗為深刻,各組同學都結合了自身的實際談。在教學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時,我設置了三個大題目讓學生討論:托爾斯泰的墳墓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說托爾期泰墳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作者用什么手法描寫的?結果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討論得頭頭是道。通過討論,學生充分領會了托爾斯泰墳墓的樸素美和其崇高的人格美。
二、課堂小組討論要在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積極和諧氣氛中進行
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用親切和藹的態度,優美流暢的語言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廣泛參與。同時要創造和諧、動人的討論情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出一種生動的場景和氛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參與討論。如在講授舒婷的《致橡樹》這首抒情詩時,采用多媒體用大屏幕展放有關詩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朗讀,引起學生討論欣賞的興趣。然后提出討論的問題“從詩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事實證明在上這節課時,學生的思維空前的活躍,說到愛情這話題,學生本身就感到莫名的興奮。組織六人小組同時討論,發言時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意義。在教學中我利用音樂來配合討論,創設情境,充分發揮音樂美感作用,通過學生進行審美、創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這樣于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因為小組討論要求學生首先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完成討論題目時必須全組成員團結一心,群策群力,能力協作。在與他人的觀點相沖突時,又學會客觀評判事實,協調化解矛盾。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整體協調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三、可以在小組內討論的基礎上組織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
論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可由教師出,也可由學生提出,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爭論、談自己對作者的觀點的理解和評價。比如,讓一二組討論,你喜歡林黛玉還是賈探春?為什么?三四組討論:王熙鳳值得學習嗎?為什么?第五六組討論:在現今,你是娶林黛玉為妻還是娶薛寶釵為妻?各組書記員要記下同學們的觀點理由,看誰理由多且有價值,課后整理成文章張貼墻報。又比如,老師設置論題“阿Q精神好不好”?通過同學舉手確定正、反方組織課堂辯論,進行攝像錄音,過后再播放出來,讓同學自我欣賞。整個過程,教師不把自己當作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獨特理解,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學生可以摸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了創新的火花,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四、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調控
小組活動時,教師在各組間巡回指導,充分運用表揚、警告、鼓勵等手段監督、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小組活動順利時,教師應適當地給予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進行干預和指導,為學生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評價時,一定要總結與反饋。教師挑選部分活動開展得較好的小組進行匯報表演。有必要時,我還把學生的表演攝錄下來。在回放給全班同學看時,教師加以點評,指出學生在討論時的各個優缺點。盡量以表揚激勵為主。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盡管教師事前做了精心準備,但有時仍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分組欠合理,造成各組間實力不均衡,學生積極性受到影響;還有,在小組匯報時,往往是口頭表達好一些的同學發言,其他同學發言較少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傊?運用課堂小組討論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來自教改實踐的報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階段。正確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規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規律與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走出一條科學穩健的發展之路。有人說“世界貧富的差距,實際上是知識的差距”,“在導致民族地區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須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興、邊疆鞏固、祖國統一和團結進步的高度上來認識,要把民族教育從單純的應試轉變到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主的素質教育軌道上來?!贝髮W語文課就是通過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全面提高民族預科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種社會改善的先決條件要求每個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本質,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可見,教育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應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從實際出發,發揮學科優勢,注重挖掘學生的人文內涵,從而促進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拓展民族預科素質教育的思路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高等教育殊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預科,同樣不可忽視素質教育。但如何利用綜合手段,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加以解決,已成為民族預科教育階段的新課題。而大學語文課是民族預科教育階段開設的必修課之一,旨在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個人素養。對此,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精心選取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依據現有教材讀本《大學語文》(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分主題進行教學研究討論,如“理想”“愛國”“學習”“修身”等主題,可以結合孔子的《論語》、陶淵明《歸園田居》、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教材內容選取可對學生進行修身、做人、學習等方面教育的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讀者》《青年文摘》等學生喜愛的課外讀物中選取適合的文章進行研讀、討論,實現教育資源多樣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大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全新的思維理念創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語文教學改革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延伸課內外教育,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鄉和喜歡的城市進行課外的精神的陶冶,親近自然,深入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到群眾中去學習語文,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另外,在課上編成語文學習小組(五人為一個小組),主要進行討論與課后實踐。如學習小組到“七三一”部隊遺址觀看之后進行“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民族,不辱使命”,“中國夢,振興大中華”等話題討論。以學生討論為中心,營造積極思考、自主探索的課題氛圍,形成預習、閱讀、實踐、討論等環節的教學模式,老師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現由“讓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三)優化考核評價辦法
大學語文的成績考核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風向標,對教育目標會產生直接影響。以往的考試主要以期末閉卷的形式為主,考試內容也局限于傳統試題模式,難以考察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創新能力,重視期末一張試卷,缺少對學生平時的考核環節。為了全面提高民族預科素質教育,應加強學生平時學習考核,注重學生個性發揮,避免出現整齊劃一的具有標準答案式的考試類型,多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績評價問題實行課上和課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并且創建獨特的大學語文考核模式,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只有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民族預科素質全面提高。
(一)讓學生重拾成功的信心,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少數民族中職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不好,加之學生本身成績不理想,經過中考的打擊或者根本沒有經過中考而被直接分流到中職學校,自身的價值長期以來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所以這些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心,與人溝通能力也較差,不愛學習,出現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情況。因而幫助這些學生們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重拾成功的信心,樹立成功的信念,以便充分挖掘出他們的潛能,學會良好的生存技能,成為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與他們有相似家庭出身或有相似學歷背景的成功人士的事跡,作為學生勵志的榜樣。還可以多安排學生動手寫作、動口講述的環節,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敢地發言,講述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等等,對學生的發言與寫作采取多鼓勵多贊揚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被認可的態度,這樣便于他們更快更好地找回信心,樹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培養較強的自我制約能力與健康合群的自我個性
很多少數民族中職生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長期無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們養成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習慣,有的學生甚至自我封閉,性格孤獨怪僻。而自我約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較薄弱,學業上不思進取,責任心不強正是影響其無法學會職業技能,形成良好生存能力的致命因素。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教育應該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內容,可以多選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過對自身長期以來要求嚴格,不懈地努力不斷追求才獲得成功的例子來感染學生,同時,在教學環節中多設計學生之間協作完成的任務,培養學生溝通交際的能力,還應對學生的課堂考勤、作業、紀律做嚴格的要求與記載,以督促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與工作態度,團結合作的集體觀念,銳意進取的生命活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敬業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和跳出現狀的批判創造精神,為其將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職業語文能力的培養
由于少數民族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加之學校教學條件也相對落后于中東部的中職學校,這些中職畢業生要想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實用職業技能的培養尤為重要。語文課教學更應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的特色,學生的學習要滿足未來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一)強化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
當今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文字表述已經成為處理、存貯、傳播、交流信息的一種主要的手段和媒介,應用文寫作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用技能。所以應用寫作能力已經成為畢業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換句話說,它已經成為學生就業的一種競爭手段。常見許多單位批評中職畢業生連請假條也不會寫,這充分說明利用中職語文課程培養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重要性。
修訂后的中職語文教學大綱也要求從應用文文種和寫作要求兩方面對教學進行強化。要求便條、單據、書信、啟事、通知、計劃、總結、求職信、應聘書等應用文寫作種類必須入選我們的中職語文教材,同時,我們應該根據各專業的特色,有側重點地選擇不同種類的應用文進行教學,如工科、理學專業的學生掌握如計劃、總結、報告等日常事務類寫作就可以了,而經濟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如經濟合同、標書、市場調查報告、廣告等經濟應用文類寫作文體,而法律專業學生可以增加如訴訟文書類的應用文寫作,做到“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
(二)強化實用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學生除了能寫,還要會說,表達準確,語言文明,儀態大方,交際能力強,這不僅僅是單純說話技巧的體現,本身也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部分少數民族中職學生由于生活環境、語言交流障礙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普通的口語表達交際能力不強,因此,我們應該通過語文教學,充分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和邏輯性,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回自信、重拾信心,為將來成功就業,謀取更大的發展修煉扎實的內功。根據新大綱的要求,我們的中職教材應加入介紹、交談、復述、演講、即席發言、應聘、接待、洽談、答詢、協商、講解、采訪、討論、辯論等訓練項目,這些都是未來學生在工作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口語表達交際項目。特別是演講與辯論項目,是最容易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內容,我們除了講解相關的知識技巧外,還可以在課堂或課外,模擬如競聘、述職等現實場景,要求學生在現實場景中扮演相關的角色,進行競聘演講與現場述職,這樣既可以鍛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另外,在課外,我們可以多組織學生辯論會,鼓勵學生參與觀看,努力快速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技巧與能力。
(三)注重學生閱讀與欣賞能力的培養
少數民族中職學生相對來說閱讀面窄,知識積累不豐富,視野也不夠開闊,因而,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能或缺的。如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現當代的新詩中可選擇一些經典的篇目要求學生背誦,從孔孟、老莊、司馬遷、唐宋家到現當代的魯迅、老舍、郭沫若、朱自清,還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沙翁、近代著名大師雨果、巴爾扎克、列夫托而斯泰等等,他們的作品都可作為學生課內外閱讀欣賞的內容,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存,培養學生的閱讀與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文化修養。同時,在教學模式的安排上,應盡量避開單純的認字識詞的基礎知識教學,應該讓教材的課文成為學生自身感悟、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人文品位,調動學生內心的人文關懷的佳作名篇,因而要求老師在講解時不要一味的灌輸,機械的分析,而只起恰當的點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誦讀、多感悟,多思考,多談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加強學生敏捷、準確的“語感”能力,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閱讀與欣賞能力,增強自身的內在氣質修養。
三、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滲透
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語文教育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少數民族地區中職語文教學中還要特別關注少數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和經濟文化等,可以將本地區本民族特色文學作品、文化民俗、旅游景區、特別是成功人物的事跡編入教材中,給學生一種貼近生活的親切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使學生對自己本民族本地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樣打造出的少數民族中職生必須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將來通過學生的流動宣傳,也可以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廣為傳播,這是雙贏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
(一)將文學作品及文化習俗、民間工藝等的介紹融入教材內容中
將文學作品及對文化習俗、民間工藝等的介紹融入教材中,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深對本地區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湖南湘西地區為例,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在湘西文學作品選擇方面,應首推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這部唯美小說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同時更多的向人們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其次,古華的小說《芙蓉鎮》打破了唯美的模式,通過湘西芙蓉小鎮的風云變遷史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寓政治風云于世態民情的風俗畫、一曲哀婉而又嚴酷的山鄉民歌,字里行間濃縮進作者對鄉里鄉親鄉鎮濃厚的愛戀情懷。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有許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習俗、民間工藝,如土司文化、喪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文化習俗,挑花、織錦、銀飾、泥哨、竹編、馬尾斗笠等民間工藝,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可以將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及反映民風民俗和民間工藝的歷史、特色或制作流程等的優秀文章納入語文教材,使學生學習了解,還可利用課外時間組織以“弘揚、傳承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形式的專題活動,如指導學生實地考察、走訪、參觀,了解本地區本民族杰出人物、民族風情、民間工藝等,還可組織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對本地區文化特色的充分認識。
(二)將本地區旅游景區介紹融入教材內容中
少數民族地區自古以來自然風光奇秀,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之大統,風景名勝區眾多。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著名景區就有張家界、鳳凰古城、中國南方長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鎮)、文學大師沈從文故居等。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張家界為例,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風景區、天子山風景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1992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做為湘西中職學生來說,必須對這些著名風景名勝區及其相關的知識有較為系統的了解,這既是內在知識儲備的需要,也是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需要,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知識納入語文教材,也可以將這些知識做為音影資料在課堂中播放,或者課后專門組織學生觀看欣賞,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將本地區本民族杰出人才的事跡融入教材以鼓舞激勵學生
2.隨著網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強,大學生對各種訊息的獲取極大地依賴網絡,這也給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考驗。網絡世界泥沙俱下,對大學生的判斷能力構成了恪守信仰信念的非常嚴峻的考驗。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否正確地分辨是非,不被不法分子利用,這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想正確地應付這種狀況,就必須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教育,從而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素養。這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后的發展等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在的問題
1.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在文化習俗、生活習慣方面都與其他地區有著很大的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后,需要一個從自身的民族文化環境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環境的適應階段,這個過程是艱難而緩慢的。這一系列的問題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愿將自己的家庭環境及經濟狀況與人提及,怕被人們看不起,甚至會對來自他人的幫助產生受羞辱的感覺;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長期習慣了本名族的語言,在入學后,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其他學生用漢語進行溝通的時候存在很大的障礙,與學生和教師進行思想溝通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種種原因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心理不平衡感,進而也有可能出現自卑等不良的負面情緒和各種心理問題。
2.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偏遠地區,從小就在與內地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生長,形成了特有的少數民族觀念與心理,這也使得他們的后期學習各類知識文化時有著很強的個體性,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感比較強,因此在步入大學之后,隨著視野的開闊以及知識的豐富,也使得他們的民族感有著極大的增強。有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地區文化教育相對來說較為落后,很多大學生為了更好地適應大學的環境,去更好地與人溝通交流,在學習漢語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這對他們的學習效率以及自身的素質等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3.由于少數民族自身的特點以及其長期不同的發展程度,在少數民族大學生與非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程度上的糾紛。因此,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必須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差異性進行重視,如果這類問題處理不當的話,那么將會對整個民族的團結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有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性質有著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要想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做好愛國主義的教育,從理想信念教育出發,以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的發展為目標,從而努力地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方向性。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就是“兩課”。高校可以在進行“兩課”教學過程中改良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改變古老的單一式的灌輸教學模式。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等新型的教學方法,提升“兩課”教學的質量。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的目標。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可以更多地引入少數民族的先進事例和各個行業內的模范人物,從而形象生動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保證課堂討論成功的前提和基礎,無論是我們還是學生,都要做好充分準備。
作為教師,我們應做的準備有:
1.設計好討論的話題
我們在選擇討論課題時,首先要注意話題的價值性,話題必須能為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獲取知識服務。如我們學習《燕子》一文時,可以引導他們就“課文寫了燕子的哪些特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而在學習《檢閱》一文時,又可引導他們圍繞觀眾為什么說“這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發表見解,在討論中明確課文的中心,在交流里感悟博萊克和孩子們可貴的精神。
其次,討論話題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具有思考性的問題,才是學生真正想討論的話題。學生對“太陽究竟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危害”的興趣要遠遠超過“為什么說太陽是個大火球”這樣的成人化問題。學生對“小村莊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的興趣亦遠勝于“《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再次,要注意話題的適當性和層次性。難度、大小都比較恰如其分,有利于學生討論。話題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使優等生、后進生都有說話的空間。
2.確定討論的形式
目前,我們通常采用的討論形式主要有同桌討論式、小組討論式和全班討論式三大類。一般來說同桌討論式適用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小組討論式適用于要求學生分析現象,弄清事理,溝通聯系,總結方法的內容;全班討論式適用于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模糊不清,持有不同意見的地方或者課堂上隨機出現的問題。我們可根據教學的內容、時段及要求選用不同的討論方式。通常情況下,三種方式是綜合應用的。如在學習《太陽》一文時,對于完成填空“太陽,你真 ”這樣的問題,由于其難度不高,可以請同桌二人討論后,完成填寫。而對于“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體現在哪里”這樣需要先行自學再思考交流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降低獨立交流的難度。而在解決“太陽給人類帶來幫助的同時,是否也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危害”這樣發散性的問題時,又可以在全班借助辯論的形式,在“你爭我辯”中解決學生的心頭之疑。
學生的準備工作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地做好討論前的預習,如認真閱讀教材,對教學內容從整體上初步感知,特別是要注意要他們搜集相關資料。例如為了了解《月球之謎》中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要他們找關于月球的傳說及月亮的稱呼的資料。為了體會《檢閱》一文中莊嚴的氣氛,讓他們查閱我國國慶時檢閱的隆重場面。只有充分的準備,才能給課堂討論注入更豐富的色彩。二是對老師提前布置的論題,要通過做實驗、查資料的方法去初步分析,尋找結論,做好發言的準備。同時對不懂的地方再帶到課堂上和老師、同學討論。
二、靈活的課中引導
討論是一種最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最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在討論中,學生雖然是主體,但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只有在教師的精心指引下,才能更好地發揮討論應有的功效。
1.把握討論的時機
我們要隨時思考這樣兩個問題:什么時候需要安排討論和什么時候不宜安排討論。對于清楚明白的問題,安排討論那是為討論而討論,是在浪費時間;而發現學生產生了爭論,有一定迷惑,容易產生錯誤的時候就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以便他們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學生在課堂上萌發的“隨即話題”,教師要估量其價值性,擇其要者組織學生討論,切不可為了趕進度而將其拋置一旁。因為不聞不問的話,那很可能出錯過最佳的討論時機。例如在學習為了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課文《她是我的朋友》時,我安排設計的主線是圍繞主人公阮恒的表情和動作來體現她的舍己救人的精神。而學生在學習時卻產生了疑問:阮恒為什么以為自己就要死了,還要去救那個小姑娘?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如果為了救朋友而舍棄自己的生命,那么還要救他嗎?此時我抓緊時機加以引導,由此展開一場“如果救朋友時明明知道要犧牲生命,那么還要不要救他呢?”的辯論賽,請正方和反方的學生各抒己見。這樣隨即組織的討論必然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有的會引用阮恒的話作為辯論的證據,有的會找來課外的資料,擺事實,講道理,而文章的中心也會在辯論的過程中“其義自見”。
2.留出思考的空間
我們每提出一個問題時,應有片刻間歇,以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索或至少有時間形成初步的答案。特別是遇到復雜問題,或要求學生進行較高難度的思維時更應如此。在一定的思考基礎上開展的討論,可以使學生對相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做出預測,并就問題的其他方面進行辯論或者圍繞教材內容的意義及應用展開討論。對于學生的觀點,我們應鼓勵他們進行說明并加以論證,而不是不加辨別地接受。我們對學生討論的情況要及時進行評論。另外,還應鼓勵他們闡述自己的看法,或對同學的觀點進行評論。
3.指導討論的方法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討論方法,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具體地說,一是要求學生會聽能說:要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分析對錯,以便及時修正和補充,同時也可以借此檢驗自己的觀點正確與否,千萬不能只顧自己說,不注意他人的觀點;要組織好語言,發表觀點時做到表達清楚,有說服力。二是要求學生做到以理服人,要重在擺事實講道理,要清楚地想好自己要發表的觀點,千萬不能無理取鬧。三是要求學生學會整理討論的結果,綜合各種意見,形成恰當的文字記錄。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多媒體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原本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聽的動感內容,這已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且在講解一些內容比較抽象的課文時,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了直接的場景,便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刻理解、記憶所學知識。例如,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每兩周有一次英語課安排在語音室,教師可以借此利用語音室所配備的計算機教學輔助設備,在互聯網上下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片段,加以精心編排,使之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再適當地運用PPT,把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做很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在享受中學習。
三、利用課堂匯報,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教師可讓學生準備一些英語小故事、幽默小品、小笑話,在正式講課前5至10分鐘進行“課堂報告”(ClassRepor)t,內容可以是自身經歷、當天的天氣、學習課程、班級記事、新聞報道、名人故事,等等。另外,課堂匯報還可以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教師提前讓學生進行資料搜集,課堂上采用小組推選代表演講的方式進行。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前合作學習的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增強自信心,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四、堅持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的課堂教學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弱,所以把握好授課語言的尺度相當重要。如果一味采用全英文教學,將使大量的學生一知半解。特別在初始階段,學生的自信會受到打擊進而喪失興趣,對于教師本人及英語教學全局來說,其消極影響是深遠的。如果過于遷就學生的實際水平,以漢語授課為主,又將背離英語教學的初衷。因此,筆者堅持“除單詞、練習、語法外盡量以英語授課”的原則。久而久之,學生的聽力、口語表達能力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課堂氛圍中有了一定提高。
五、課堂穿插游戲環節,寓教于樂
鑒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調動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十分重要。穿插于教學中的小游戲,既可使學生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又可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筆者常用的課堂游戲有擊鼓傳花、單詞接龍、故事接龍、傳話筒,等等。英語游戲可以自行設計,也可以借鑒書本、雜志及網絡上現成的資源。
六、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對于課堂上的問題,需要精心設計,環環相扣,有的放矢。以相對輕松、緩和或者幽默且有深意的問題,引導學生切入正題,不僅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的思維,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夠起到和諧課堂氣氛的效果,使相對緊張的課堂變得輕松且有趣味。經過精心設計的趣味性問題,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集中精力投入到對課文的學習與理解中去。在實際授課中,筆者也常用各種看似與課文無關聯但精心設計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切入課題。
在朝鮮族傳統舞蹈中,其舞蹈動作是在一定的線與點、動與靜、快于慢、高于低、輕與重、剛與柔的起承轉合的對立統一過程中形成。同時又受某種音樂節奏的制約。而“古格里”的節奏鼓點也要與舞蹈呼吸相配合。以氣息的運用帶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貫注全身,有明顯的連貫性,同時也構成舞姿造型的流動和延續性,初學者在學習朝鮮舞時,通常是先以下肢屈伸動作配合呼吸完成,準備時在半蹲上,以呼吸帶動作同時膝部配合吸氣向上延伸,這種呼與吸的過程中往往會呈現出一種剛與柔,動與靜的鮮明對比。12/8拍的“古格里”節奏均勻緩慢,它訓練學生的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以及正確的朝鮮舞體態。朝鮮民族的音樂和舞蹈的風格特點往往與水稻種植和鶴有關聯,朝鮮民族以農業經濟為主,以水稻種植為主要內容,這一主要的也是農耕生活的特征,也很自然地在朝鮮族民間舞蹈中表現出來。比如說“鶴步”,如故單一的將這種形態歸結為朝鮮族人民對于鶴這種動作的圖騰式崇拜心理,那其實是比較牽強的。當然,該動作是有對于鶴的走姿模仿成分,但是,是否可以換個角度看,比如說朝鮮族以稻田為主農作物,那這個動作是否是取材于農人在稻田里的步法呢?在跳朝鮮族舞蹈時會要求深沉自然,比如“小鶴步”是通過在邁步中同時吐氣,腳落地時重心下沉,表現重拍下沉,動力自然放松地下延伸,比較沉穩優雅。朝鮮族著名舞蹈家趙得賢說過:“朝鮮族舞蹈的屈伸動作,是指先一腳邁開的時候身體下垂,第二步身體上升,然后又復下垂,邁出先像一腳一樣的步子,這種屈伸動作,好像在水田里干活時,在稻田里行走一樣,這正是朝鮮族舞蹈起源于水田勞作的痕跡”。這正是朝鮮族人民勤勞淳樸的性格,當然,也不能抹掉鶴在人們心態中的影子,這兩者更好的結合才形成了朝鮮族舞蹈的獨有特質。朝鮮族最大的舞蹈特點是:對稱與平衡。在“易經”中氣被稱為陰陽兩極,吸氣為陽,行與后背,呼氣為陰,行與前胸,在舞蹈中這正是“易經”中的陰陽相符合。陽是上,有強剛之意,陰是下,有柔弱之意,在舞蹈中吸氣多上提,呼氣多下沉,而朝鮮族的舞蹈動作,先右邊起,到左邊反復。這是因為朝鮮族人民認為,右方代表公正、吉祥,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時,總是先感知右方,覺得右邊比左邊更敏感一些,所以動作一般右起。其次,先前進,在后退,先有斜前邁步,后有斜后退步,向右斜前方或右旁做一組動作后,既向左轉身。
以上幾點在人們的視覺、心理上都會產生一種對稱感和平衡感。這種藝術處理不僅使舞蹈婉轉自如,而且為左、右兩方動作達到平衡和對稱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平衡本身給人是一種穩定感,從局部到整體都達到了右邊和左邊的對稱,使動作在穩定和柔韌中產生一種靜美的感覺。所以,在朝鮮族舞蹈中有很多都蘊含了這些太極、陰陽和諧的佛、儒、道教的思想在其中。朝鮮族舞蹈是有很深的文化背景的,在民族舞蹈中有很深遠的影響。世界上各民族舞蹈的形成,都離不開它的歷史文化背景,民俗舞蹈是在千百年間由農民們自發形成并代代相傳,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不同程度的積淀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對于民族的形成、居住環境、經濟結構等各方面都有反映。因此,歷史文化形成了朝鮮族的舞蹈文化和習俗風情,當了解了這些,才有可能使我們在表演朝鮮舞蹈時,有更豐富、更深刻的感情內涵,并在舞蹈中更好地體現朝鮮族的性格特點和舞蹈中所反映的文化特質,開拓領域,展觀其特有的藝術魅力。
本文作者:顏婧婷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城建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