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1: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重要通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重要通知

篇(1)

一、充分認識教育報刊在我省教育宣傳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一定要充分認識教育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把教育宣傳列入年度工作總體規劃之中,認真部署,抓好落實。要制訂年度教育宣傳工作方案,構建完整的宣傳網絡,暢通信息渠道,保證中央和省上關于教育工作的精神能夠迅速傳達到基層,同時使基層和學校的好做法、好經驗及先進典型能得到及時宣傳,從而為全社會關心教育、理解教育和支持教育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篇(2)

一、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中醫藥標準化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對于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規范行業管理,推進依法行政,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加快中醫藥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不斷提高對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認識,加強組織和領導,將該項工作納入本部門重要議事日程。提高全行業人員標準化意識,組織好中醫藥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醫藥標準的實施推廣力度,大力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工作進程,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步伐,更好地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服務,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二、積極行動,制定方案

篇(3)

    止痛中藥的應用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能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標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別對某些重度頑固性疼痛療效卓著,體現出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因而受到歷代醫學家的重視。筆者經過廣泛調查古今對止痛中藥的研究概況,現歸納如下:

    1.關于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研究

    止痛中藥傳統理論的原始記載,多見于歷代諸家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吳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中華本草》對歷代本草進行了一次大集結,其中關于止痛中藥的記載,散見于各類中藥的文獻中。這是迄今為止對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最具權威性的總結。只因不是專門性的止痛中藥文獻專集,卷帙浩大,翻檢不便,對止痛中藥的研究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意義。《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運用中藥止痛藥物理論、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專著,廣泛搜集中藥各種止痛藥,分類進行各項研究,集中古今醫家用藥的理論、經驗及現代藥理研究,這不但可作為各種痛證辨證用藥與專方專藥的運用依據。而且對尋找研制各種止痛藥也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2.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

    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

    2.1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

    隨著中西醫學的相互滲透,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對近二十年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雜志及《中華本草》《現代中藥藥理學》等文獻進行普查,發現已有300余種中藥被實驗證實有鎮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藥物是經古代本草文獻明確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吳茱萸、五靈脂、沒藥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靈芝、黨參、海參、土茯苓、天竺黃等,是在實驗研究中被發現有止痛作用。這說明止痛中藥的篩選十分必要。對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堿類鎮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堿的典型代表。呂富華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較”一文中總結:“實驗表明,延胡索總生物堿的鎮痛效價為嗎啡的40%,且鎮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類鎮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懷牛膝總皂苷鎮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總結:“對懷牛膝總皂苷采用化學刺激、熱刺激進行大、中、小3個劑量的鎮痛實驗觀察,結果顯示有明顯的鎮痛效果,且作用與劑量呈現一定的量效關系。”另據研究證實,人參皂苷、白芍總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⑧酚、酮、醛類鎮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藥理學研究”文中說:“桂枝醛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關さざ藥理學研究”文中說:“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減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

    現代醫學對止痛中藥的鎮痛機制做了大量研究,不僅找出了止痛中藥的許多有效鎮痛成分,而且也闡明了止痛中藥的一些鎮痛機制。吳承艷在“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口文中,對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為6個方面:①中樞鎮痛;②麻醉鎮痛;③抗感染鎮痛;④解熱鎮痛;⑤解痙鎮痛;⑥抗凝鎮痛。

    3.關于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

    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以專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編的《止痛中藥臨床應用》,收錄止痛中藥88味。對每一味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應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實用。張卓主編的《疼痛中藥特效秘方大全》,董連榮主編的《古今止痛驗方大全》螂則以止痛方劑為重點。在論文方面有:肖金撰寫的“止痛方藥的臨床應用”,將止痛方劑分為:清熱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溫經止痛方、祛風除濕止痛方,亦是以方為主、以方帶藥的論述。王順成撰文“痛癥的病因病機與止痛中藥的臨床應用”,首先分析痛癥的病因病機,然后將止痛中草藥分為:解表止痛藥、祛風濕止痛藥、活血化瘀止痛藥、行氣止痛藥、溫里止痛藥、麻醉止痛藥、清熱止痛藥7大類。每類舉出4~5味代表藥物,論述其止痛功能與適應證吲。以上研究是以實用舉要為主,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文獻研究。

    還有一些關于古今名醫治痛經驗的評述:如趙天才等撰文“張仲景治痛十四法”,總結了張仲景治痛癥的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濕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雙解治痛法、嘔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溫補治痛法、行氣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針刺治痛法等。該文對止痛的治療法則及給藥途徑進行了發掘㈣。韓學杰等撰寫“沈紹功教授痛癥辨證論治經驗”一文,對沈氏從醫四十余年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出辨證分為虛實、部位劃分7類、病性分為寒熱等思路與經驗。

    4.關于毒劇止痛中藥的研究

    止痛中藥雖然毒性較大,但生物活性亦強,止痛效果好。若臨床應用恰當,確能起沉疴頑疾。若用之失宜,則禍不旋踵。為了充分發揮毒劇止痛中藥的獨特療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醫者對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論文“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體會”,總結出臨床應用的幾條原則,如:①宜于頑痛;②作用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劑量;⑥選擇劑型;⑦煎服相宜。該文對臨床應用毒劇藥物止痛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指導作用。朱建偉撰寫“馬錢子堿鎮痛作用及其藥效動力學研究”一文,認為馬錢子堿具有肯定的鎮痛作用,藥效強度較高,維持時間較長。

    5.對止痛中藥研究的動態綜述

    吳承艷撰文“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中,將該領域里的研究總結為4個方面:①古代文獻對止痛中藥的收錄研究。②古代醫家對止痛中藥用藥特點研究。③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吳氏在“對止痛中藥研究的思考”這部分內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須加強中醫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她說:“在大量的方劑文獻中能尋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藥。本草文獻更是直接記載前人使用中藥、研究中藥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進行中醫方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對加快止痛中藥的研究與開發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吳氏之說確為真知灼見。

篇(4)

    1胃脘痛的診斷

    胃脘痛的部位在心下胃脘,尚可分為上脘、中脘、下脘,其位置明確,為劍突下至臍上的中腹部位,起病或急或緩,常有反復發作的病史,其疼痛性質常因病因病機不同而異,脹痛、刺痛、隱痛最常見,其痛受飲食影響直接而明顯,除疼痛之外,并常伴有惡心嘔吐、吞酸腹脹、大便不調等癥,胃脘痛甚者雖可掣及肩背部,但一般不向左手臂擴散。而心痛則多兼有胸悶,心悸短氣,痛甚常向左前臂放射。發病常號隋志不暢、飲食不當、勞累緊張、季節變化等因素有關。一般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結合上消化道X線檢查、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見有胃、十二指腸黏膜炎癥、潰瘍等病變,即可明確診斷。

    2證侯

    在臨床上,胃痛當先辨寒熱、虛實,而后尤要分氣、血、痰、火、濕、食的兼夾。胃痛隱隱,纏綿不已,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勞累或受冷飲寒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屬虛;食后痛甚,拒按、劇痛,初病者屬實。用補法治療無效多實,用攻法治療無效多虛。寒痛者,局部多寒冷畏寒,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多喜熱飲,大便溏薄,嘔吐清水,舌苔薄白,脈弦緊。熱痛者,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嘈雜吐酸,口干口苦,大便于結,舌紅苔黃,脈弦數。若濕熱中阻,則兼見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納呆惡心,小溲色黃,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象滑數。氣滯者則以脹為主,散漫無形,時作時止,攻竄脅背,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加劇,舌苔薄白,脈弦。血瘀者則以痛為主,劇痛固定,持續不已,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劇,痛時持久,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痰飲必吞酸、吐涎、脘痞、腸鳴,局部有振水聲。食積常噯腐,脘痛腹脹,便下不爽,苔膩而脈滑。臨證宜詳盡周全、系統全面地進行分析。

    3治療

    胃腑主納谷,喜潤惡燥,以通降下行為順,胃痛論治,衡以“通”為關鍵,治療以通為主,所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者。然“通字須究氣、血、陰、陽”,常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但必須結合審證求因,審因論治,辨證地運用理氣和胃之通法。這里的通法不是狹義的通下之法,而應當廣義地去理解和運用。理氣、散寒、消食、清熱、除濕、化瘀、溫陽、養陰等均可起到“通”的作用。

    3.1氣滯證

    胃脘脹痛,脹甚于痛,或先脹后痛,引及兩脅、胸背、腹部,痛無定形,時作時止,攻竄移動,每因情緒變化誘發或加劇。胸悶、嘆息、噯氣,或有吞酸、嘈雜、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舌苔白或薄黃,脈弦。病因七情失調,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而胃痛引及胸脅,胃氣不和故噯氣、吞酸、嘈雜。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本證為木克土,肝氣失疏,橫逆犯胃,病性為實。證為氣滯,而氣滯因于肝郁,理氣、疏肝相輔相成;就癥狀與病機的關系而言,肝氣犯胃之病機為本,疼痛癥狀為標,標本俱急,故應在疏肝理氣治其本的基礎上,輔以止痛治其標。

    方劑選擇可選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越鞠丸等加減治療。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功在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適合于肝氣郁滯、氣郁化火證;越鞠丸重在行氣解郁,適合于氣、血、痰、火、濕、食等郁結證。臨床應根據六郁的偏盛加減運用。常用藥物柴胡、白芍、枳殼、陳皮、青皮、香附、木香、佛手、香櫞、川芎、丹參、甘草等。引及臍腹作痛者,加烏藥、木香;引及兩脅者,加郁金、降香;引及胸背者,加瓜蔞、薤白。有痰滯、食積者,加半夏、神曲化痰消食;兼火郁口苦吞酸、嘈雜不舒,舌紅者,加姜汁炒山梔、黃連清熱瀉火;兼寒濕嘔吐清稀者,加吳萸、干姜、姜半夏溫中;疼痛較劇者,加延胡索、川棟子理氣止痛。

    3.2瘀滯證

    疼痛日久不愈,呈持續性或無規律可循,胃痛如刺如割,痛有定處而拒按,或引及胸背,食后痛甚,谷食俱減,便秘結,或有黑糞,或有嘔血。舌質紫黯,有瘀點(斑),脈弦、澀而細。因久痛入絡,血瘀阻滯,絡脈不通則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絡和胃。本證為瘀血內阻,胃之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治以活血化瘀之法以“瀉其有余”;血瘀常因氣滯而成,血瘀又可致氣機不暢,故活血化瘀常與理氣法同用,氣滯瘀血得除,則胃氣自和。

    方劑選擇參飲合失笑散加味、活絡效靈丹。

    失笑散功專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吐血黑便不止者加三七粉,白及,大黃炭;心煩口干者,去五靈脂、檀香、砂仁、加銀花、丹皮;因出血而致虛證者可用調營斂肝飲化裁:當歸,川芎,阿膠,枸杞,五味子,茯神,棗仁,大棗。活絡效靈丹有活血化瘀作用,又不苦燥傷陰。乳香、沒藥、五靈脂、延胡索為活血定痛有效藥物,降香、川棟子有理氣作用,所謂氣行則血行。疼痛重者,加三七粉(吞服),或用炙刺猬皮、九香蟲(董建華經驗方);便血黑糞者,加制大黃化瘀止血,并用伏龍肝煎湯代水。方中尚可選擇加入香附、郁金、川芎、當歸、白芍等,以加強理氣和血、通絡解郁藥力。大便秘結者,加桃仁、柏子仁、杏仁潤腸通便。

    3.3虛寒證

    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消水,納差,神疲乏力,甚則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治法溫運脾陽,健胃和中。本證為脾胃虛寒,中陽不振,胃氣失和,病性屬虛,“虛則補之”,“虛者補其不足”,故予溫運脾陽之法補虛扶正,脾得健運,胃氣自和。

    方劑選擇理中湯或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

    泛吐清水較多者加降逆止嘔的陳皮、半夏、茯苓等;若酸水較多者,宜去飴糖,加清熱疏肝,和胃降逆的左金丸合烏貝散;若胃寒痛甚者,加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良附丸;陽虛氣滯疼痛不緩者,加行氣止痛的佛手、木香、枳殼等;寒凝夾瘀,證見痛有定處,舌質紫黯,脈澀者,加祛瘀止痛的莪術、丹參、紅花等;若胃中虛寒而兼食谷欲吐,甚至頻繁嘔逆者,加溫胃降逆止嘔的吳茱萸、生姜、大棗、半夏等。

    脾胃陽虛,脘腹脹痛,嘔吐清涎者,可用大半夏湯加減,藥如人參、半夏、茯苓、干姜、益智仁、姜汁,即通補胃陽常用方。若大便秘結,脘腹痞痛,四肢不溫者,可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藥如當歸、桂枝、白芍、吳萸、細辛、通草、甘草、姜、棗。本癥穩定后,必須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之劑緩調鞏固,以免復發。

    3.4陰虛證

    中上腹隱隱灼痛,連及兩脅,口干咽燥,煩渴,手足心熱,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苔剝,脈細數。滋陰養胃,理氣和胃。本證為胃陰不足,胃失濡潤,不榮而痛。病性屬虛,“虛者補其不足”,予滋養胃之陰液法扶其正氣,并理氣和胃緩急止痛,標本同治。

    方劑選擇益胃湯,一貫煎

    益胃湯以養陰益胃見長,適用于陰虛為主的胃痛;一貫煎功善滋養陰液,疏肝理氣,適合于肝氣犯胃,郁熱傷陰,陰虛而兼氣滯者,證見胃脘脹痛,連及胸脅,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

    疼痛加丹參、川棟子,理氣活血止痛;嘈雜、吞酸、嘔吐,胃陰虛而肝氣旺者,加烏梅、木瓜、吳萸、黃連酸甘化陰,辛苦通陽。大便秘結者,加柏子仁、瓜蔞仁、火麻仁、黑芝麻潤腸通便。兼氣滯者,加綠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樸花、枇杷葉等疏理氣機而不香燥者。若日久兼肝腎陰虛者,加滋補肝腎的山萸肉、熟地黃、女貞子、枸杞子。

篇(5)

集中整治“瘦肉精”等違禁藥品,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涉及面廣、難度大,但意義深遠。各鄉鎮(辦)及相關部門要高度認識“瘦肉精”等違禁藥品的危害性,加強領導,靠前指揮,周密部署,務求實效。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明確監管職責,確保工作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堅決防止“瘦肉精”生豬流入市場。

二、加強排查,消除隱患

各鄉鎮(辦)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查找“瘦肉精”監管薄弱環節,堵塞漏洞,嚴密防范。建立最嚴格的產地準出和銷區準入制度,實行“瘦肉精”檢驗與檢疫同步。立即啟動生豬養殖重點地區排查工作,確保出欄生豬質量安全。

三、重點突破,依法嚴打

篇(6)

1.取獨活、防風、杜仲、牛膝、威靈仙、香附、當歸、元胡及桑寄生各等量。將上述藥物一起炒熱,用布包裹數層。將此藥包貼在患處熨半個小時,藥冷即重新加熱,可每天用藥1~2次,每劑藥可連續使用3~5天。此法對寒濕型腰痛有很好的療效。

2.取熟地、山藥、菟絲子、牛膝、當歸、黑豆各等量。將上述藥物一起炒熱,用布包裹數層。將此藥包貼在患處熨半個小時,可每天用藥1次。此法對腎虛型腰痛有很好的療效。

3.取荊芥、防風、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沒藥、胡椒各等量,醋和95%的酒精各少許。將前8味藥物一起研成細末。每次取適量的此藥末,將其撒在患處的皮膚上。將2~3塊白布用醋浸濕,覆蓋在藥末上。用20毫升的注射器吸取95%的酒精,然后將酒精噴灑在白布上,并用火將其點燃,待病人感覺灼燙時吹熄火焰,等患處皮膚略涼時可再度將白布點燃,可反復點燃4~5次后結束治療,一般應每隔1天治療1次,也可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天為1個療程。在用此法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應停止治療5天,再繼續下1個療程的治療。此法適合急慢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關節扭傷、肌肉風濕病、骨折及處于關節脫臼復位后功能恢復期的患者使用。

二、中藥濕敷法

1.取生附子適量,醋少許。將生附子烘干,研成細末。將此藥末用醋調成膏狀,敷在命門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和涌泉穴上。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2.取生川烏、生草烏各15克,食鹽、醋各少許。將生川烏、生草烏一起研成細末,用食鹽和醋調成膏狀。將此藥膏敷在腎俞穴、腰眼穴和腰部的疼痛點,用塑料薄膜覆蓋,用膠布固定,可每日換藥1次。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3.取吳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蒼術、羌活、獨活、威靈仙、地鱉蟲、冰片、全蟲各10克,細辛6克、紅花15克、皂角刺9克、川椒30克,生姜汁或酒少許。將前16味藥一起烘干,研成細末。用生姜汁或酒將此藥末調成膏狀,敷在腰眼穴、腎俞穴和脾俞穴上。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4.取絲瓜子適量,醋少許。將絲瓜子研成細末,用醋調成膏狀。將此藥膏敷在命門穴上,用塑料薄膜覆蓋,用膠布固定,可每天換藥1次。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5.取廣木香、川椒、大茴香(炒)、補骨脂、升麻、肉桂各30克,黑附子15克,蔥汁、姜汁各適量。將前7味藥一起烘干,研成細末。每次取20克此藥末,用姜汁和蔥汁調成糊狀,敷在腰眼穴上,可每天用藥1次。如果用點燃的艾柱在此藥糊上進行熱灸則收效更快。此法適合寒濕型及腎虛型腰痛患者使用。

篇(7)

2腰痛靈膠囊:腰痛靈膠囊具有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用該藥治療足跟痛的方法是:取腰痛靈膠囊4粒,黃酒適量。將腰痛靈膠囊用兌入少量溫開水的黃酒送服,每天服1次,在睡前半小時服用。另取腰痛靈膠囊2粒,去掉其膠囊外衣,將藥末用黃酒調成稀糊狀。先用清水洗凈患處,再將此藥糊敷于疼痛點上,用敷料覆蓋,用膠布固定,可每天換藥1次,連續用藥7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個療程即可痊愈。

3小活絡丸:小活絡丸具有祛風除濕、活絡通痹的功效。用該藥治療足跟痛的方法是,取小活絡丸1粒,壯骨關節膏1張。將小活絡丸壓成藥餅,貼在壯骨關節膏的中央。將患足用熱水浸泡10~30分鐘后擦干,將此藥膏敷貼于足跟疼痛處,可每天換藥1次,連續用藥7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即可痊愈。

4獨角膏:獨角膏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用該藥治療足跟痛的方法是:取獨角膏適量,將其加熱軟化。將患足用熱水浸泡10~30分鐘后擦干,將此藥膏敷貼于足跟疼痛處,可每隔5天換藥1次,連續用藥20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即可痊愈。

篇(8)

1熏洗療法

王峻[3]經過五年的臨床實踐,治療78例,治愈66例,好轉十例,無效2例。李洪林[4]使用金銀花、馬齒莧、大黃、芒硝、苦參等煎水坐浴,治療34例,有效率為73.53%。賈美華用芒硝加益母草、天花粉、生蔥等煎水薰洗,治療10至20天后,前列腺體明顯縮小,尿流梗阻癥狀明顯改善。

2中藥內服法

張敏建[5]教授研究發現,肝郁氣滯瘀阻導致前列腺痛,這是主要病機,在發病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氣滯血瘀,這是我們觀察到的臨床表現。肝氣郁結為前列腺痛最常見的表現,治療肝氣郁結主要通過疏通肝氣散除淤血,在中醫診療上可以選用加減柴胡疏肝散,其主要的藥材有柴胡、白扁豆、五味子虎杖、木香等,但也可以依據具體情況加入別的藥材,例如出現小便頻繁可加入車前草等,如男性生殖器官疼痛可以加入荔枝核,再如病人出現小腹疼痛可以加入烏藥,其服用方式也大同小異,都是用凈水煎藥再由病人口服,服藥期間有忌口,一般若要痊愈則需按藥方服藥4-5個療程,每一個療程以半月計算,以此類推。

2.1判斷藥效的依據①病患痊愈:之前身體所有的病癥消失,身體各項指標正常;②藥效一般:病患無法痊愈,但病癥減緩,間或出現類似于疼痛的不良反應,臀部肌肉的疼痛減緩;③藥物不起作用:患者癥狀毫無改變,身體狀況與服藥前一致。

2.2討論中醫學闡明肝位于腹部上區,橫膈之下,其主要功能是疏通精氣積蓄血液并促進消化,使人體氣血流行順暢,從而調試人們的情緒,使之心情愉悅。除此之外,肝的各類經脈在整個腹腔循環著,繞經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所以有《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如果人情緒失和處于煩躁煩悶狀態而導致肝氣運行不順暢,對于女性而言,由于肝的經脈過小腹的絡陰器,因此會導致女性出現腹部絞痛或者盆腔疼痛,而對于男性來說,肝的經脈過、恥骨的上面,所以會導致男性小便頻繁且排尿時疼痛。

由肝的概念、性質以及功能、許多臨床醫學家得出結論:很多經過多次手術或者藥物治療的前列腺炎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或者治療之后在精神以及心理上都產生一定的明顯改變,例如病人在經過長久治療卻未能痊愈時常會出現焦躁、心理抑郁、對他人都持懷疑態度,更嚴重的會萌生自殺的恐怖念頭。這些一系列焦躁情緒的典型情況的產生可能會導致病人的精神狀況異常、機體功能紊亂,從而導致尿道處的神經肌肉無法進行正常的緊張與松弛行為,從而影響病人的排尿功能并帶來一些副影響例如小腹疼痛等等,更有甚者,會導致障礙,這些表象都會加重前列腺炎。對于此類患者應從根本出發,消除其心理障礙舒緩其神經緊張,以肝主氣為依據研究病人的病情加重的解決方案,主要步驟有二:第一疏通郁結的肝氣,氣順精血才能順暢;第二讓病患心情處于較好的狀態。以上這兩點有利于前列腺疾病的治療以及病人的痊愈。

在此次討論最后所得出的加減柴胡疏肝散治療法中,其主要藥材柴胡具有清熱解表、和解少陽以及疏肝解郁的作用;元胡有活血、利氣、通小便的功效;白芍可以養血合營、緩急止痛和斂陰平肝。由這味藥方的主要藥材的功效我們很容易便可得出利用這個藥方可以對前列腺炎達到明顯的治療效果。

3中式藥物敷穴治療法

3.1診治方式主要藥材:柴胡、白芍、元胡、枳殼、木香。其中藥組成參照臨床醫學文獻配制,通過外敷換方式進行治療,同時配合相應的穴位法,雙管齊下,保證治療的全面性。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結合病患的病情以及身體狀況進行適量的調整,從而達到客觀的,辨證用藥

3.2討論多年臨床病例可見,前列腺疾病史男性疾病的高頻率疾病,但是即使臨床案例頗多,由于此類病人的治療效果并不盡人意,較多患者無法在一系列的治療之后獲得痊愈,所以前列腺疾病仍被臨床歸類為難解難愈的疾病。在多家中醫醫院中,有的醫生會選擇特殊的治療方式,即使在療效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依舊無法將疾病治愈,而且易產生較多附加疾病,而且如此漫長的治療過程必然增加病患的經濟付出,總而言之,這一方法對于患者來說不是較好的選擇。筆者總結了較多的臨床實例經驗得出,前列腺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肝氣郁結而導致的各項功能失常、精血無法順暢運行致身體各處。所以,以中醫的經絡理論為根本,采用中式藥物敷穴治療法,取所用的藥材得精華制成膏藥,然后貼于患者的穴位處,讓藥物最有效的部分通過經脈血液流致肝的經絡,達到紓解肝氣的作用,最后從根本治療前列腺疾病。醫生也通過大量的實例追蹤發現該方式效果較佳,而且其費用不多,適合患者服用多個療程。

4灌腸療法

李松林[5]用大黃、益母草、川牛膝、細辛等熬水后灌腸,治療前列腺痛患者35例,總有效率68.6%,該法能有效改善局部炎癥,緩解患者疼痛。

參考文獻

[1]黃小惠,鄧桂芳.針灸治療老年腦血管意外后遺癥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23(35):15-16.

[2]范明,袁琳,鐘毅,李興明,戈焰.針藥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12(03):12-21.

[3]劉桂東,侯冬梅,魏敏.針刺理療并用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J].針灸臨床雜志,2009,45(06):18-34.

[4]劉妍妍,孫忠人.針罐結合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4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6,09(07):45-48.

[5]許世聞.針灸治療面肌痙攣臨床研究近況[J].北京中醫藥,2011,66(07):25-39.

[6]李寶健.針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研究近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56(05):32-35.

篇(9)

中醫認為嬰幼兒反復喘息為“痰哮”,治療見獨到之處由于哮喘癥狀在嬰幼兒呼吸道疾病中缺乏特異性,加之傳統肺功能檢查兒童難以配合,因此早期確診哮喘較困難,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危險指數篩查可疑哮喘兒童,給予抗哮喘藥物治療,但強調3~6個月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繼續治療。實際上,兒童哮喘既存在診斷不足,也存在過度診斷的問題。我們工作中觀察反復喘息的嬰幼兒多見喉中痰聲嚕嚕,活動及高興或哭鬧后喘息明顯,但多一般情況良好,每遇感冒等情況癥狀加重而就診,他們常體型偏胖,伴有或輕或重的濕疹,面色少華,腹脹,舌苔滑膩,我們認為此類患兒應屬“痰哮”。痰濕內蘊為其病機關鍵,痰伏于肺,遇外邪侵襲、勞倦過度、飲食不當等因素使肺氣不降,引動伏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而致喘急;濕邪困脾,而致面色少華,兼有腹脹,治療中應注重健脾化濕祛痰。常選用小青龍湯為主方隨證加減,本方實可歸入扶正解表劑,因素有水飲之人,脾肺之氣必虛,更易感受風寒之邪,故見風寒客表、水飲內停之證。方中麻黃為肺經專藥,疏風宣肺,散寒平喘;桂枝辛溫,解表散寒,溫陽化氣;芍藥,和營養血;五味子,入肺腎經,斂肺止咳,祛痰平喘,兼滋補腎氣;干姜,溫肺化飲,燥濕消痰;半夏燥濕化痰,和中健胃,降氣平喘;細辛,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地龍、蟬蛻,為蟲類藥,解痙散風之本力雄;甘草調和諸藥又有激素樣抗炎作用。療程2周-1月不等,經治療患兒痰去喘平脾健,病情不易復發。

2預防

篇(10)

【關鍵詞】胃脘痛;中藥;治療

胃脘痛系消化科常見病、多發病,在日常應診時,占消化科門診量的十之七八。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日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發病率有所增加,臨床常見發病證型亦隨著發生變化。胃脘痛主要主要由長期飲食不節,寒濕內侵,七情刺激,勞倦內傷所致。胃脘痛不僅局限于胃與肝脾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治療胃痛時,首先要辨明虛實,根據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論。正確辯證,抓住主要矛盾是中醫辨證治療胃脘痛的根本[1]。現對胃脘痛的辯證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胃脘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兩類:一是由于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肝喜條達惡抑郁,憂思惱怒,久郁不解,使肝氣不舒,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素體虛寒或感受外邪風、寒、暑、濕、穢濁之邪侵襲人體,或恣食生冷,寒積于中,寒主收引,致胃失和降而痛。

1.2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暴飲暴食,饑飽無常,損傷胃氣,或辛辣酗酒,損傷胃陰,或過食生冷寒涼,損傷胃陽使胃不能腐熟,食滯不化,濕熱內生,胃失和降導致胃痛。

1.3 情志失調:七情不暢,憂思惱怒,肝氣郁結,疏泄失調,橫逆犯胃[2],胃氣壅滯,氣滯日久,必至瘀血內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

1.4 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虧損,或勞倦過度,或久病脾胃受傷,均能導致脾陽不足,中焦虛寒,運化呆滯,無力和降而發生疼痛[3]。

2 中醫辯證治療

2.1 脾胃虛寒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面色不華,四肢不溫,納呆食少,體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法:溫中健脾,方藥:黃芪建中湯出入:黃芪30g,桂枝lOg,白芍18g,炮姜lOg,甘草6g,大棗5枚,飴糖30g(沖 )。

2.2 寒邪客胃型:臨床多見胃脘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方藥:良附丸合香蘇散加減。良姜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寒重者加干姜、吳茱萸;氣滯較甚者,加陳皮、木香;惡寒發熱身痛等表證者,加蘇葉、生姜以疏風散寒。

2.3 寒熱錯雜型:寒熱錯雜,既有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之虛寒證,又見燒心、泛酸,舌紅,苔黃之熱象。治法:宜寒熱并用以和陰陽,辛苦合方以調升降。方藥:左金丸加味(黃連、吳茱萸、黃芩、陳皮、半夏、枳殼、砂仁等),泛酸明顯者加用烏賊骨、瓦楞子;大便溏薄者加用藿香、扁豆;腹脹甚者加用大腹皮、川厚樸、木香;口干甚者加用知母、麥冬、蘆根。

2.4 肝氣犯胃型:證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喜嘆息,心煩易怒,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脈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香附、枳殼、川芎、陳皮疏肝理氣解郁,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痛甚者,加柴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強理氣解郁止痛之功。噯氣加白蔻、沉香、旋覆花以順氣降逆。

2.5 飲食不節型:證見胃脘脹滿疼痛,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方藥:保和丸。方中山楂酸溫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辛溫,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能寬暢胸腹,消面食積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連翹散結清熱。苔黃、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黃, 以蕩滌通腑。

2.6 胃陰不足型:證見胃脘灼熱疼痛,口于咽燥,渴喜冷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益氣養陰,方藥:烏梅玉精湯。烏梅l0g,玉竹l0g,黃精15g,白芍15g,山碴l0g,太子參30g,淮山15g,黃芪20g,甘草3g。

2.7 濕熱內阻型:胃脘脹滿,疼痛,胸悶納呆,口膩1:3苦,泛惡。舌苔黃厚膩,脈濡數。治法:清熱化濕。方藥:連樸飲加減:黃連5g,山梔lOg,厚樸l0g,姜半夏lOg,淡豆豉lOg,石菖蒲lOg,干蘆根lOg。

2.8 瘀血停滯型:臨床證見胃脘部針刺樣疼痛,痛有定處,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3 討論

胃脘痛病位在胃,與脾、肝、腎密切相關,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清氣,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正常,則無疾也,病時則生理功能紊亂,氣血、津液、水濕運化障礙,阻滯為瘀,郁而化熱,胃失和降導致胃脘痛。調治使其恢復生理功能正常運行,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濁氣得降,清氣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氣機和順,自無壅滯之患。通降方法主要包括疏利,祛瘀、化濕、泄熱、降逆、消積等。因此在治療時首先抓住主證,辨證分型,審因論治。本研究將胃脘痛患者分為八種不同的類型,每型癥狀比較復雜,在診治時將所得的復雜資料認真分析,綜合找出證的產生原因、部位,從而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胃脘痛的發生常與情態失調,飲食不節密切相關,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精神、飲食的調攝非常重要。防止暴飲暴食,以清淡易消化伙食為宜,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并盡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定。

參考文獻

[1] 周挺燦.胃脘痛中醫辨證論治分析[J].健康必讀雜志,2010,9:177.

[2] 谷守敏,蔡春江.胃脘痛辯證淺析.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7):76.

[3] 王興志.胃脘痛的中醫辨證診治簡述.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育.2010,8(12):71.

作者單位:214534 江蘇省靖江市新豐衛生院

(上接第308頁)

1.4 心理護理:骨折患者因活動受限,治療時間較長,或擔心肢體殘疾,而常常表現出不同情緒及心理變化。在護理過程中,應多給患者安慰和關懷,解釋長期臥床應注意的問題,指導患者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2 科學指導功能鍛煉

2.1 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輔助療法。它可以進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使患部獲得充足的養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促進骨折愈合,先向病人宣傳鍛煉的意義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運動鍛煉。

2.2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骨折愈合進度、功能鍛煉后的反應等各項指標不斷修訂鍛煉計劃,增刪鍛煉內容。

2.3 一切練功活動均須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隨著骨折部位穩定程度的增長及周圍損傷軟組織的逐步修復,功能鍛煉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具體方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骨折早期,傷后1―2周內,傷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縮運動,如股骨骨折做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此期間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2)骨折中期,經治療后患肢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折端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骨折部趨于穩定。此期鍛煉的形式除繼續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多,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傷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夠的骨痂時,可以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3)骨折后期,骨折臨近愈合后,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使各關節迅速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正常力量。

2.4 功能鍛煉以病人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度。鍛煉時患肢輕度腫脹,經晚間休息后能夠消腫的可以堅持鍛煉,如果腫脹較重并伴有疼痛,則應減少活動,抬高患肢,待腫脹疼痛消失后再恢復鍛煉。

2.5 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要圍繞增加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重點在訓練負重行走能力。功能鍛煉不能干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如尺橈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轉活動,脛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內外旋轉運動。

3 體會

蒙醫正骨手法治療骨折不同于手術治療,蒙醫骨傷很重視膳食治療、推拿按摩和護理,因此,骨折患者在行正骨手法治療期間,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抓好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病情觀察、臥床護理、飲食及起居護理,指導功能鍛煉等多個環節的護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上一篇: 籃球賽總結 下一篇: 精準扶貧工作思路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色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