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教學模式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8 14:51: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互動教學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積累知識的重要階段。這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普遍活潑好動,學習能力不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主動的加入到語文的學習中來,而互動學習恰好可以填補這方面的不足,通過互動學習,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教師在講授課程時,可以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和學生做游戲,安排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比賽、合作學習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有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

互動學習是一種高效的教學和學習模式,通過互動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互相整合信息與資源,增進她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她們的友誼。互動學習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借鑒別人已經總結出來的學習經驗和成果,可以將一項繁重的任務分擔給幾個人完成,這樣就能夠為我們節省更多的時間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以此來取得高質量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課業負擔重,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在合作學習中,每位組員分擔一部分,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壓力,而且還提高的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三)增強學生團結互助意識

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一般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合作,她們的整體思想都比較自我化,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很少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這種情況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很不利,這樣長久下去,會讓學生無法與她人和諧的相處,對以后學生走向更遠的社會來說非常不利。所以我們在小學階段就要糾正這一不好的習慣,要鼓勵學生多多的互動交流,擅于和同學、和老師進行溝通,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意識,加強集體榮譽感。

(四)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永遠是一名知識的傳授者,而不是一位可以相互傾訴、相互交流的好朋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主動和學生做朋友。例如,在教授《從現在開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扮演獅子大王,以獅子大王的語氣激發“小動物”通過讀文感悟交流,這樣就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面前真正做到暢所欲言。通過互動教學的模式,恰好可以很好的實現這種關系的轉變,教師和學生也能懇切的交談,也能就同一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合作學習還能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良好的友誼。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構建互動教學模式

(一)創設“表演”情境

創設情境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創設表演情境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教師高質高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授《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和烏鴉有關的物品,就拿一個烏鴉造型的帽子來說把,然后在課堂上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四至五人,每位組員挑選一個“烏鴉喝水”中出現的角色,其中一名組員頭戴“烏鴉帽”,飾演烏鴉,全組共同合作將烏鴉喝水的故事表演出來。當然,不一定要照搬書本中的內容,還可以酌情的添加或改變故事情節,這就需要組員的充分想象了。通過這種表演情境,將學生的積極性都帶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我們不僅能夠讓學生輕松的了解“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與“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這兩個難點,還能通過表演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學會傾聽

互動的課堂模式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另一層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說到師生互動,就涉及到了教師要善于傾聽的問題。教師要做好一個傾聽者,細心、內心的傾聽學生的心聲,在這里,教師一定要放下身段,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好朋友、好伙伴,讓學生能夠“放心”把自己的心里話說說來。教師也要鼓勵學生主動和自己進行探討,通過這樣的互動,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心里想的是什么,再根據學生的心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

篇(2)

新課標提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幫助學生進行綜合發展,導學互動教學將“導學”與“互動”兩者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不斷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改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滿足社會對新時期人才的需要。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概述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內涵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是將“導學”和“互動”兩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式,其教學理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倡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側重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分為自學導綱、合作互動、導學歸納和反饋練習四部分,教師通過自學導綱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問題,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合作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知識歸納,學生對回顧問題探究過程,通過練習題進行訓練,起到練習鞏固的目的。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意義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徹底摒棄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提升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積極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對其他學科成績提升也有很大幫助,在學習其他學科時運用數學思維,積極主動去學習,對學生整體成績提升很重要。

互動教學對學生合作意識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討論,能夠逐漸養成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這種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合作能力都非常重要。同時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也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在討論中自由發揮,培養發散性思維,對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逐漸認識到了傳統教育的弊端,但是由于新課標改革處于起始階段,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缺乏相應的經驗,而且大部分中學的教師年齡較大,其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已經固定,很難適應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所以大部分中學中仍采取原有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課堂內容枯燥,學生課堂狀態很差,不認真聽講,學習效率低,導致教學水平提升不上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低,學生在被動狀態下學習,嚴重的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學生數學水平提升。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學很重要,在具體應用中需要教師把握互動教學模式的內涵,明確這種模式的特征,不斷促進導學互動教學模式與初中教學相互融合。

教師注重問題的設置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基礎是問題的設置,通過提出問題將學生引入教師設置的情景中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設定問題情景時要充分注意到學生實際情況,了解學生差異,注重全面性,確保問題的新穎性、創造性,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同時還要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采取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容易接受,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善于組織學生參與互動 學生互動是數學教學模式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組織學生參與到問題研究和討論中去,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組織學生,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明確不同學生的性格,了解學生成績差異,形成性格互補的討論小組,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教師在問題討論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動態,把握不同學生內心活動,對于積極性較低的學生要給予一定幫助,鼓勵其參與到問題討論中去,這樣才能發揮出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優勢。

要及時對課堂情況進行總結 對每一堂課,教師都需要進行總結分析,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對于表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到,并及時進行溝通,對于提出的問題要給予一定的解答,同時將學生討論結果進行簡短總結,讓不同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數學知識網絡,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總結時要善于采取設懸念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具有想象力的空間。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充分融合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有重要意義,這種方式能夠提升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溝通交流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師要充分理解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內涵,明確其特征不斷促進教學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篇(3)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教材編入了“達爾文、詹森、拜耳、溫特等科學家的實驗,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實驗設計與評價”等內容。“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教材以科學探索過程為脈絡來安排教學內容,具有探究性的特點;文本呈現圖文并茂,具有直觀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為教師實施探究式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本節的主題是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主線是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并對其評價。

二、學情分析

植物向光性現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過接觸,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逐漸增強,面對新奇而富于思考的問題,學生有探究的欲望。必修2中學習孟德爾分離定律時,接觸過“假說——演繹法”,學生對求解向光性成因問題,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說明植物向光生長的原因;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3、能力目標

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科學探究實驗的設計方法;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素養。

利用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進行科學發展史教育,學生關注生活現象,體驗科學發現之美,形成積極探索、勇于進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教學難點

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生長素發現的實驗設計,及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五、教學方法

導學互動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觀察比較法。

六、學法指導

創設情境、引領探究;分析比較法、小組討論法等。在本節課里,先結合素材講解設計和觀察實驗的思路和要點,然后再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參與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開放學生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

七、教學準備

組織學生利用玉米種子萌發幼苗在實驗室模擬達爾文的向光性實驗。將實驗結果拍成照片,供課堂教學用。植物體有關圖片。制作植物向光性的FLASH。

八、教學過程

1、自學導綱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設問:

a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現象?

b環境中的哪種刺激引發了紅杏出墻?

c紅杏出墻對它的生活有什么益處?

“紅杏”為什么會向光生長,在這個過程中植物體是怎樣調節的?讓我們一起探索“生長素的發現”。

2、出示導綱,自學課文

1.向光性是指在 光照射下,植物朝向 生長的現象。

2.19世紀末,達爾文注意到了什么現象?并設計了怎樣的實驗來探討其中的原因?

3.達爾文的實驗指出:單側光的照射使 產生某種 ,當這種 傳遞到下部的 時會造成 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彎曲生長。

4.詹森做了什么實驗?他的實驗說明了什么?拜耳做了什么實驗?實驗證明了什么?

5.荷蘭科學家 溫特做了什么實驗?實驗進一步證明了什么?

6.生長素究竟是什么?

7.植物激素是指對植物的 有顯著影響的 ,它們是由 產生的,能從 部位運送到 部位。

8.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哪些?它如何從合成部位運送到植物體的全身呢?在植物體各器官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學,發現學生知識的缺漏,這等于是“戰前火力偵察”。學是教的依據,學生先自學是其自己發現問題的過程,然后教師針對學生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引導、組織其展開小組討論。對小組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全班討論。

2、合作互動

(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1.達爾文實驗【合作探究,體驗科學研究方法】

教師首先介紹科學研究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得出結論。由達爾文實驗根據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四個假說:

(1)向光性與胚芽鞘尖端有關

(2)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3)彎曲生長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

篇(4)

一、互動的內涵和實質

互動式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以心理學為指導,運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掌握知識,全面提高其綜合能力。簡而言之,互動式教學是要讓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師生主體的交互作用,實現師生之間知識和情感的順暢交流。

因此,師生互動應具有如下特點:1.平等性。教師和學生同為互動的主體,師生關系是平等,而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2.交互性。即師生之間的行為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雙方的交流不是單向或是線性的。3.共振性。教師的行為要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情感體驗,并外化為行為和反饋。而學生的反饋又給教師以信息,使其不斷地調整并推進教學過程。4.連續性。師生互動是連續的過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不斷推進,而不是相互獨立的“提問一回答”過程。5.多樣性。師生互動的形式不拘泥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的模式。互動可由教師發起,也可由學生引出。可以是問答式,也可以是討論式、開放式,或者演示式。

二、傳統教學模式中出現的問題

1.教師不能很好地轉換角色

在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的轉變過程中,教師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個別教師仍然存在“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他們在學生面前放不下架子,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緊張,甚至對立。同時,部分教師在管理、溝通上缺乏藝術,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評代替教育的做法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學生的封閉心理或逆反心理,在課堂上學生不愿意也不能配合教師積極互動。

2.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互動

互動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有些教師雖然也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互動式教學,但是卻不能很好地調控互動的過程。這主要表現在教師不能把握好互動的時機,致使在該互動的地方沒有互動,不該互動的地方卻浪費時間和精力進行互動;不能很好地提出互動話題,比如教師的互動問題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沒有在學生中引起廣泛的共鳴等。

3.課堂的教室布局局限了學生的互動積極性

那種傳統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講臺下的教室布局,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對話形式,它強調的是老師的主導地位,學生感覺有壓力,和老師之間有距離感,不能放松地進行互動。老師應該站在學生之間,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4.學生參與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不高,且課堂互動的形式單調

排除老師互動點的設計不合理,互動時機的選擇不適宜的原因之外,學生對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的適應亦有一個過程。

實現有效師生互動的途徑基于師生互動在中學英語課堂的現狀。我以為,中學英語教師在充分理解互動的實質和內涵的基礎上,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使師生互動更有成效。

1.提倡民主平等

師生之間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此處的平等包括認知和情感兩方面。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師生之間展開對話,相互理解,真誠接納,學生獲得平等、尊重、信任、和諧等師生關系的積極體驗。

2.恰當運用非言語行為

教師豐富的面部表情和運用得體的眼神能使學生自覺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去。利用手勢對言語進行補充,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并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增強記憶效果。

3.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要力圖營造出寬松和諧、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敢于參與,樂于參與。其次,教師可以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做到審時度勢,把握學生心理,利用“啟發”和“探究”促進師生互動。

4.提高評價質量

評價是課堂中教師用以激勵學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真誠、熱情、恰到好處的評價可以使學生和教師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互動和交流,并激發他們參與師生互動的愿望。

四、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發揮教師創造性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外語教學走過的漫長路程中,人們逐漸悟出了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地位與關系的真諦,教師與學生這兩個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既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課堂,也不是一方以強勢壓倒另一方,而是相輔相成,交互作用與相互構成統一的師生關系。2.有助于建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并為他們提供自我展現的舞臺。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會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師生互動,自主活動,既鞏固了新的知識點,又給他們對掌握不夠的地方及時進行自我改正提供了機會。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篇(5)

關鍵詞:互動、互動環節、注意事項、建議

在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很多老師照搬給中國學生上中文課的方式,不斷地填鴨式教學,使得我們在該領域中的教學效果甚微。越來越多的對外漢語教師漸漸明白:必須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才能夠改變現在的現狀。就像趙金銘曾經說過的那樣:“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是第二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核心環節。”

一、師生互動環節

那么根據筆者自己的一些實踐,主要將師生互動環節分為三個部分:課前互動、課堂互動、課后互動。

(一)課前互動

很多人會認為在課前是沒有或者根本不可能有互動,但是事實證明,課前互動很有必要。

課前互動就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所做的準備,也就是常說的“備課”。在上《中國傳統服裝》這篇課文之前,就要給學生準備幾個問題讓他們回家“備課”,問題可以有:1、中國傳統服裝有哪幾類?2、這些類型都是在什么時候興起的?3、每一種類型都有什么主要的款式?這些問題可以在次日課上可以進行問答式的互動,也可以進行學生之間的搶答互動。當然,教室在課前的備課過程中,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服裝的種類,何時興起的,主要的款式有哪些等等。不過,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備課內容就是教師采取什么樣的課堂導入。

(二)課堂互動

課堂互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的過程,是互動式教學模式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有師與生的互動,也有生與生的互動,這兩個互動誰多誰少就是教師自己把握。當然互動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問答的方式,問答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與興趣,所以很多教師會選用這個方式。

師生可以是一對一的問答,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一對一問答也可以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師對生”,即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一種是“生對師”,即學生提問老師回答;第三種是“生對生”,也就是一個學生提問,另外一個學生回答或者是一組學生回答。

筆者喜歡在一堂課的開始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采取“師對生”和“生對生”的方式來開始問答。比如一個問題“中國的傳統服裝主要有哪些?”,學生小組之間搶答,采取加分制來進行。接著回采取“生對生”的方式繼續問答,這時候學生會盡快搜索他們自己一組有的,而別的組可能沒有的來進行提問與別的小組的搶答。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最大潛能地激發學生深層次地研究該問題、激發他們對未知的探索。

師生還可以是一對多的問答。兩種情況分別是“師對生”,也就是一個老師提問,多個學生回答;“生對生”,也就是一個學生提問,多個學生回答。實質上,這兩個情況是一樣的,但是效果是不一樣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只能是學生被動地回答,但是如果是學生自己提問,別的學生回答,學生的積極性能夠提高,滿足感也會油然而生。當然,不得不說,這樣的問答最好的是開放式的問題,比如:“在眾多的中國傳統服裝里面,你最喜歡哪一個類型,為什么?”這樣才能夠得到多彩的答案。

最后一種是多對多式。這種多見于分組討論或者是課堂辯論這樣的環節中。這樣的問答方式本身就是一個小的交際環節。并且這個問答方式一般是出現學生在了解了和熟悉了文章之后,進入交際練習階段會采取的。

在眾多的問答方式中,教師要有的放矢,掌握每個環節之間節奏和過度,是整個課堂進行起來很流暢。筆者通常會采用啟發式的教學,進而過渡到對所有學生,也就是有一對一過渡到一對多式。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就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會向老師或者某個學習好的同學提問,就是多對一了,最后就是多對多了。

(三)課后互動

課后互動是課堂互動的延伸和必要的補充。因為課堂互動是有限的,而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老師的指點、幫忙。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增加課后互動的環節。現在網絡資源如此豐富,師生可以通過電話、電子郵件、QQ等方式進行課后的交流。筆者會給學生電話號碼或者電子郵箱,以便隨時解答學生的疑問。而且因為課后的作業一般是開放性的問題,所以學生求助的時候很多。我覺得這樣可以促進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友誼,而且既有利于課堂中良好互動氛圍的創建,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師生互動注意事項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有很多種課型的:聽力課、口語課、綜合課等等。每一個課型有不同的特點,聽力課旨在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所以設計互動的時候應該這個目標放在首位,然后結合我們的糾錯、糾發音等等同時進行,這樣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口語課旨在讓學生都大膽地說,所以在設計互動環節的時候,問題最好是開放性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會有話可以說,最好要避免那些讓學生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起到的效果甚微。筆者見過的比較好的口語課的互動問題是:1、什么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2、你覺得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有效果嗎?有什么效果?請舉例說明。3、你的國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嗎?如果沒有,為什么?4、你覺得為什么說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后,中國的孩子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呢?(注: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文二年級的文章討論話題)

其次,在像美國這樣的大國學習中文的學生基本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他們的國家、文化、語言、民族習慣等等都各不相同,在教授漢語的過程中是必須考慮很多因素的。很多的外國大學在學習漢語之初就會給學生合理的分班考試,然后在此基礎上,可分別分為歐美學生和亞洲學生班,這樣的分班分教,好處是很明顯的,亞洲學生或者說亞裔學生很多時候在聽說上面要明顯高于歐美學生,他們的弱項一般都是讀寫,但是由于讀寫課一般非常枯燥,所以在設計互動的時候,比如說在上漢字課的時候,教師最好是以一些有趣的漢字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后再慢慢地互動,可以讓學生來講講他們所準備的漢字故事等等。歐美學生的班級呢,既然他們來學習漢語,很大一部分都是對中國文化或者說是東亞文化感興趣的,所以他們的學習熱情一般都很高,他們會花很大的經歷在聽和寫上面,但是他們明顯的弱項就是讀和說,由于歐美沒有聲調,所以他們對聲調非常不敏感,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得是否是正確的,這就要求教師在給歐美學生上課時,在互動過程中一定要反復地糾正聲調,讓他們的腦子里面逐漸對聲調敏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又不能每錯必糾,因為學生的積極性是會受到打擊的,所以一些大學會采用老師與學生單班談話的方式來個別對話、糾錯,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不是面對他的同學,如果他的發音很不好,老師糾錯很多,他也不會覺得很沒面子等等,并且因為是一對一,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一般很好,學生也就愿意接受老師的意見。

三、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一些建議

筆者覺得師生互動的意義在于:第一,師生的話語量有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話語量很多時候都超過了70%,學生的開口度是不夠的。師生互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開口度,增加了學生的語言輸出量,也增加了學生學習語言的信心。課堂互動模擬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交際,使學生的交際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所以在教學中:

1、教師的話語量盡量減少。教師要從傳授者變為促進者,學生從聆聽著變為參與者和主體。

2、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真實地話語環境,達到交際的目的。不真實的語境雖然能起到一定的訓練目的,但是學生課后發現老師教授的知識并不能在實際運用,積極性會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就會不想學習。

3、互動的時候應該盡量考慮到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有些老師總是將問題拋給班上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總是將最簡單的問題給成績不好的學生,這樣的結果是有很多學生會越來越厭學,覺得反正互動也是老師和成績好的學生的事情。所以在一個問題拋出以后,延長一點時間給每位同學思考,然后再來進行下一個環節。

4、糾錯要委婉一些。不斷地直接糾錯會使學生厭煩,所以在糾錯時可以使用這些辦法:1、提示學生知識點。比如學生說:“昨天我不買衣服。”教師可以說:“在漢語里,‘沒’用于過去的動作,‘不’用于現在和將來的動作。”這樣學生一下就知道自己的錯誤,教師的方式也比較委婉。2、重述。學生:“昨天我不買衣服。”教師:“哦,昨天你不買衣服。”學生也能意識到自己錯了。3、重復加疑問語氣。學生:“昨天我不買衣服。”教師:“昨天你不買衣服?”4、要求重新表達。學生:“昨天我不買衣服。”教師:“你剛才說什么了?”這些方式都是比較委婉的糾錯方式,大部分學生也能夠接受。

四、結語

事實證明,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以一種很能適應現代教育的,并且是能適應對外漢語教學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給了學生自由思考、體驗的空間,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很有用處的,它還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精神。當然,對此教學模式實踐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到一些問題,然后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才能發揮該教學模式的最大用處。(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梁麗霞,多元一體化互動式教學模式探討[J].濟南大學學報,2008(6)

[2] 吳秀云,互動式教學模式探析[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2(1)

[3] 俞紀東,有了網上課件,老師怎樣上課?——關于大學語文師資等問題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4] 白朝霞,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觀[J].德州學院學報,2006(2)

篇(6)

【Abstract】Constructs“themainbody—interaction—toinquireinto”theeducationalmodel,muststrengthenthesenseofparticipation,manifestsstudent’smainbodystatusandteacher’sleadingrole,letsthestudentstudyintheparticipation,drivingresearch,independentstudy,buttheteacheronlyistheinstructionwhichthestudentstudiesandtheactiveorganizer,letsthestudenttheacademicsocietystudyintheparticipation,theacademicsocietyinnovationandtheinteractionfunctionandthesituationstudywhichexchangesthroughtheteachersandstudents,achievedindependentlyconstructstheknowledgethegoal,achievesgoalwhichthestudentdevelopsonowninitiative.

【Keywords】Educationalmodel;Mainbody;Interaction;Inquiredinto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深化教學改革就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造性人才,下面談談在構建“主體—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中的粗淺認識。

1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意義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目前,它已成為研究教學的一個熱點問題,對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當今的中學生普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①缺乏積極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動交往的意識和行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使學生在教學中自始至終充當著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動中將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和合作。

1.2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良好的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會形成多邊的教學交流,學生可以獲得主動表現的機會,他們的學習熱情會被調動起來,他們的自我選擇將形成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也會因此不斷進行自我的調控,不斷反思學習方法,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對外界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推斷,一旦學生成為認識過程的主體,他們就不再被動地去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他們會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

2“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目前,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單向的由老師向學生傳播知識的這種“注入式”教學模式仍明顯存在,這種模式認為教師講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成被動的“他組織”,而不是主動的“自組織”,而不是質的“建構”過程,明顯違反了“教是為了發展”,“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規律,“注入式”教學模式在短暫的時間內對學生效果明顯,漲分較快,但長期來說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不利。因此,針對“單向—注入式”教學的種種問題有必要構建“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

2.1“問題互動”教學模式。首先是根據學生背景、知識背景和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景,提出全課中心問題,此問題學生馬上不能回答,接著設置的系列實驗和問題,交叉進行的學生學習活動,逐步解決中心問題。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方向”一節先創設情景:讓條形磁條插入和拔出線圈,閉合回路中電流的方向不同,讓學生看到這一現象。然后再提出問題:如何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呢?學生通過做實驗,分析實驗現象,概括歸納,總結出楞次定律,這一系列活動組成課堂一個又一個新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2“討論—互動”教學模式。在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大膽重新分配上課時間,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實驗、去總結,充分實現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作用,而不是教師一講到底,講得很深很細,不給學生思索的空間,學生機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歐姆定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一邊講新課,一邊讓學生實驗,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E=U內+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測電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電流、電壓表、電流表、開關和待測電阻各一次,自己設計測量電阻的電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①測量電路如何選擇?②控制電路如何選項擇?③電源如何選擇等?學生通過小組實驗、討論結果、并進行交流、總結,自行導出規律,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

3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景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方式,叫做探究學習。它包括科學探究、技術探究、社會探究、學習探究等不同的類型。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兩種形式:

3.1“動手做”學習:在這種方法的學習中,教師通過設置適當。活動和任務,使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親自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這一方法的口號是:“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

動手做的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親自參加活動、實驗、討論而自主構建知識,教師可以提出建議引導學生,而不是替代他們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頓第二定律一課,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記錄數據、討論分析數據、可得出結論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篇(7)

【摘要】互動教學是指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體育課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產生教學共振,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是塑造學生良好個性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體育課堂中,學生對單調的教學方式厭煩情緒較大,在運動項目技能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傳統的授課模式非常單一,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被動局面,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之最終樹立終身的體育觀念。

關鍵詞 高中體育;互動教學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行為。從教的方面看,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實質上是在教學中解放學生,使他們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主體性的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新體育課程教學上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并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習主動、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始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過程中學會學習。只有這樣,學生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才可能形成。

一、參與意識是學生參與的前提條件 參與意識是參與的前提條件。學生沒有參與意識,便不可能有參與行為;參與意識越強,參與行為越主動。

從心理學角度看,參與意識即角色意識。學生參與意識的形成,主要是學生內因作用的結果,其形成過程主要經歷對知識的興趣產生、求知欲望產生兩個階段。教師的作用是學生參與意識形成的外部條件因素。教師教學中一個又一個問題(知識)的提出,便是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

1.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

學生對新知識不感興趣或興趣不大,決不會有參與新知識學習的意識。學生對某種知識感興趣,一是學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條件刺激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喚起,最重要的是新課導言的設計和學習氛圍的創設。首先,教師要從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出發,認真研究興趣教學規律,努力挖掘教材的興趣教學因素。其次,教師要注重情感教學,注意語言的把握,講究情感感染。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活潑,要努力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生有了對新知識的興趣,便可以產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但強度較小,不能持久;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即對新知識的心理需求,是產生參與意識的主要心理動力。求知欲的產生,一是出于對某種知識感興趣;二是知道這種新知識對自己有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而且必須考慮學生個體的需要。

二、自主學習是學生參與的第一步

1.創設自主學習氛圍

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建立一種資源共享的伙伴師生關系,創設適應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使學生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如教學“行進間運球”,讓學生嘗試體驗后,讓學生發表看法:“你覺得怎樣才能運好球?”“你認為在運球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在哪?”等。讓每個學生來發表個性化的見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

教師在體育課中要適時地、有計劃地安排一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要給學生有選擇的權力和盡可能多的選擇余地,允許學生自由練習與思考,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切忌用集體的目標和方法取代學生個體對目標和方法的選擇,應倡導每個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依據集體的目標來確定其個體目標和選擇方法。如“踏石過河”游戲,教師只需規定條件,三塊石頭;提出要求:安全快速過河。至于采用何種方法,哪種方式,由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決定。要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伙伴,學生自己找的伙伴,大家之間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能互相容忍,可以促進學生自發、自主的學習。

3.要開發和組織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的,具有探究性、科學性的“教學課題”

在體育學習中,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的,具有探究性、科學性的課題是我們教師應該去開發、去組織的“教學點”,是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引子”,沒有這些,讓學生空洞地去參與,就很難有成效。

三、主動探索是學生參與的本質

1.努力創設學生主動探索的濃厚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構筑一種自由對話的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之中,積極鼓動學生質疑爭論,允許學生向教師發難,凡是學生自己能領悟的知識、原理,教師盡量少講,甚至不講,只做引導、啟發即可,一些教學內容盡量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理解和掌握,盡量提供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探索目標、方法與時限要求

實現真正有效的探索,目標的確定非常重要,沒有目標的探索充其量只是自由散漫的學習,而且必須有一定的時間要求,這樣才能提升探索的效率。

3.保證學生個體的獨立探索時間

既要有一定的時間限定,但同時要保證學生有一定的探索時間,否則只能流于形式。

4.及時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自信心與毅力

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發現,教師也要及時加以鼓勵,這樣可以不斷激起學生探索的熱情,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教師要及時扶一扶、點一點、拔一拔,培養學生探索的韌性和毅力。

5.充分利用學生間的思維沖突,組織學生討論和爭辯,鼓勵合作探索

思維在碰撞中才會擦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有個體自身思維的碰撞,同時也存有個體之間思維的沖突。當學生之間思維發生沖突時,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爭辯,合作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師主導是學生參與的保證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學生高效參與的保證。而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和角色的轉變。觀念轉變的核心是學生主體觀的真正確立,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角色轉換的根本,是變“主宰”者為“主導”者,變“講師”為“導師”角色,要切實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變“管理約束性”的教學為“啟發、容忍、幫助”性的教學,要從示范、講解、傳授向輔助、指導、參與轉變。

五、最后談談互動教學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1.互動教學注重了對體育骨干的培養。

以往傳統教學中,一般是體育委員一人協助教師進行教學鍛煉,采用互動教學后,各“小組長”都可成為骨干,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小組長”又不必像體育委員一樣固定,可以小組內輪流坐莊,形成組內競爭、組外競爭。有效地克服了機械教學、教師主導、學生協作機會少等弊端,這樣可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培育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

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需要個體對體育鍛煉有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自覺性,須要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了解有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并且具有自我評價和自我監護的能力。

“互動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學生自選伙伴、自定目標、自我追求、自我發現、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其中團結、友誼、進步的喜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構成了強大的內驅力,把體育教育轉化為自我完善和獨立。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程序獲得知識、增強體育學科能力,強化主體作用,激發參與熱情,培養體育興趣愛好的積極動力,這無疑有助于體育思想、能力、習慣的形成。

總而言之,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探究互動學習的應用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調節學習和生活節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構成互動關系,不但可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程曉樵,教師在課堂互動中的策略[J].教育評論.

[2] 那,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同伴指導[J].體育教學,1999,(6).

篇(8)

一、“互助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實施步驟:教師啟動——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練習評定。

教師啟動——互助互動的前提。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教師必須發揮好主體作用,作好前饋、鋪墊、引導工作。前饋,就是在新授之前,盡可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基礎、存在的薄弱環節等,做到有的放矢。鋪墊,就是根據學習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為學生自學、探索新知做好舊知鋪墊工作,引導,就是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幫助學生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利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夠正確,有序、有效的獲取新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自主探索——互動互助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我們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新授教學伊始,先由學生個人自學,就是讓其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在這一階段開始,教師應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學生各自認真自學本課的新授內容,對自以為已學懂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準備在小組發言交流,同時,將尚未理解的知識列出,提交小組討論,尋求解答。

讓學生自學課本,能發揮全體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成績較好的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初步理解所學內容,提高了他們的信心,激發了他們的成功愉悅感。成績中等的學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識,又找到了暫時未弄懂的內容,誘發了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責任感。成績較差的學生,雖然對所學內容大都存在困難,但畢竟知道了問題所在,明確了主攻方向,擴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小組討論——互助互動的主體。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學生通過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不急于講解知識,而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商討、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的主要內容有:各組由一人匯報其本人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其他成員補充;把個人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全體組員討論;對達成的共識以及小組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在全班交流時發表見解,提出問題。教師在小組討論時,應明確提出討論的要求;指導各組有效、高質的進行討論;關注每個組的討論情況,重點參與一、二個小組的活動;及時了解小組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學生通過小組內的相互學習、幫助,不但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現,學習能夠有所提高,同時對個種信息特進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煉和加工。

全班交流——互助互動的關鍵。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學習熱情趨于高漲,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全班交流,為學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學習的機會,從而使信息渠道全面暢通,互助學習全面體現。

在大組交流中,先由一個組搶先發言,匯報該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做出評價和補充;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最后,全班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教師則應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組際之間的交流、爭論,并不失時機地進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在水到渠成之際對所學知識作出科學的歸納、總結。

全班交流,為學生提供了組際之間的合作與競賽的機會,全班學生互相幫助,自由爭論,自主學習。掌握的知識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自己獲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師強制的,而是主動得到的。

練習評定——互助互動的檢驗。

課內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通過相互討論,相互評定,來達到主動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對于互議、互評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不急于直接講解,而是采用全班討論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問題,再次發揮學生的互助互動和自主學習的作用。

篇(9)

二、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效果與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性應用及分析

古羅馬著名歷史學家塔西陀說過:“想要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對于已建立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效果和評價需要在比較當中獲得體現。為了檢驗已構建的評價體系的應用效果,筆者以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為基地,選擇了兩個班作為試用對象,分別為護理12級(10)班和助產12級(1)班,此二班在入學成績,生源地構成,人數比例,課程設置方面都較為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們的研究以一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為平臺,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評價,著重于對高職院校思政課互動環境的考查及對互動效果的評價;最終通過針對學生和教師的調查問卷,以及相應的評價量表進行測量,以數據形式表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和一般傳統教學模式具有較大的差異,本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應用性。

(一)互動過程比較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偏向灌輸基礎知識,以教師為主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導,避免了“以教師為中心”或“以知識為中心”教學方式的不足,對于課堂教學中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實現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課前,能夠通過教學設計的策劃和人員的分配使得思想政治課專題或活動更加具有實踐性,同時在這樣的醞釀過程中,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如第二章教學輔助的“愛國歌曲聯唱”活動讓學生在課前有了較多的互相合作;在課中,教師通過說疑、釋疑、解惑幫助學生解決思想認識上的難題,更好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如第四章教學中開展的“扶起跌倒的道德”專題演講就讓學生先有了感性認識,通過上課又轉化為理性認識;在課后,各種形式的課外小組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組織,對不同的課程互動進行相應的任務承擔,鞏固了互動教學的效果,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在針對兩種模式思政課教學互動過程的數據分析中,得到了表2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在互動過程上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

(二)互動效果比較分析

要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互動,新的時期應該要有更加民主平等,彼此悅納,協調合作雙向交流的新型師生關系,而非過去傳統的師生授受關系。互動首先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自我互動、人際互動和社會互動三個階段組成的過程[4]。所以多維互動模式是一個教師學生、學生、學生課堂互動的多向關系,體現了互動的本質。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師生間,還有教師與課外小組,與個體學生或全體學生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個體間的交流,更包括了先進生與學困生的信息往來;學生課堂互動指的學生自我把握課堂氛圍,做課堂的主人,師生雙方是平等的參與者和不同見解的交換者,對課堂進行平等組織。在針對兩種模式思政課教學互動效果的數據分析中,得到了表3的結果。上表顯示,多維互動模式教學下的學生普遍表現在各影響因子上皆高于一般教學模式下的護理12級(9)班。總的來說,一般教學模式互動效果均值為3.2244,而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互動效果均值為3.4209。雖然各項水平都只有微小的差距,且都高于3.00的中間值,但還是有差距的,這很好地驗證多維互動教學的效果,這也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一般教學模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第二,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效果由于條件所限開展得還不夠充分,效果仍有效提高。

(三)互動評價比較分析

高職院校思政課互動評價涉及到諸多要素,歸根到底,涉及到的是課程是否滿足個人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何種方式進行價值判斷,需要多種評價主體相結合才能達到全面、具體和科學的評價,不僅要有合理的考核方式,也要兼顧學生的能力提高,并對產生的效果進行綜合分析。互動教學的考核不是終點,我們應該對學生平時表現,如課堂討論、調研報告、小論文、演講辯論、社會實踐等進行綜合老師,引導學生對學生教學的積極參與,將這種參與和學生能力的提高也計入考核結果中。在針對兩種模式思政課教學互動效果的數據分析中,我們得到了表4的結果。上表顯示,傳統教學模式互動效果比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效果均值低了0.247,這說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比傳統方式有了更好的效果,無論是考核還是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上述數據,說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在以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的一輪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也驗證了我們設計的互動過程、互動效果和互動評價三大項十因子的評價體系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當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然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取合適的指標,有利于更好地評價互動效果,這也是此項研究的目的,而各因子的權重,也需要科學的確定和分配。概括地說,本指標體系在運用中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科學的有效性。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互動教學是一個具有較多層次和很強結構性的過程,同時教學過程又具有抽象性,本指標體系能夠較全面地確立評價指標,保證了各流程的有效性。第二,靈活的操作性。在高職院校思政課多維互動模式中,我們設計了兩個級別的評價指標,由抽象到具體,具有了比較強的操作性,同時本指標體系盡量概括了課堂互動的各個方面,有側重也有全面,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便于從本學科向不同學科運用。

三、結論

經過了兩年多不斷研究與試驗,通過對已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試用,對試點班級的觀察,并對不同課任教師、管理人員、學生進行訪談。得到的反饋信息都能說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已建立的效果與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于高職院校思政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性。通過此評價體系,思政課教師對自己的課堂互動情況進行實時測評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互動策略,能夠更好地自我評價與自我要求;教學管理人員可以參考本評價標準,對課堂互動進行監控,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研究的時間有限,研究人員的精力有限,研究樣本的資源有限,故而在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個案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資源有限,不能夠開展更大規模的試點和采用,所以本指標體系的試用和檢驗都只能以試點班的形式進行,實驗過程容易產生導向性,如果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在不同類型的專業和高職院校中進行試用并修改,使之更完善。

(二)研究樣本的規模小

時間和條件限制,本研究只選擇了同一專業,今后應該對不同教師不同專業進行比較研究和分析,對指標的相應設置進行細化和分類整理,另外由于學校的規模小,缺乏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設計出的評價指標更多的是針對本院校的情況。

篇(10)

文章編號:1005-6629(2008)12-0024-00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是交往,這種對話與交往體現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同探究、齊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是完全符合中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的。在此筆者就化學教學中如何開展互動教學所涉及的教學原則、教學基礎、教學方式等作一膚淺闡述。

1 互動的教學原則

新課程理念倡導“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中充分重視每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牢牢地掌握自我學習的主動權。這種教學模式是互動教學的理論基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要重視以下幾個原則。

1.1 平等原則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缺乏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最常見的兩大癥狀就是:教師權威和優等生權威。教師權威導致在教學中學生常常成為教師見解的附庸,鮮有自我的獨特見解。優等生權威則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與教學信息流動于教師與優等生之間,使學困生沒有分享到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因此,要使教學互動真正開展,必須先創設一個人人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1.2 差異原則

俗話說,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教學中承認學生個體間是有差異的,這是一種合理的、科學的教育觀,也只有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存在,才能夠改變同一教學目標、同一教學手法、同一教學作業的“工廠―車間鑄模式”教學策略,才能為學生個性化教學的出現提供依據。

1.3 個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呵護,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與解放。在解放個性的基礎上,在互動時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的信息流通才可能滔滔如河水,同時學生間碰撞的思維火花才能不斷閃現。

2 互動的教學基礎

2.1 自主思維訓練

互動模式是教師主導下學生主體在進行信息加工后輸出信息的頻頻活動。這種全新的學生主體化學習方式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訓練,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

例如在學習過氧化鈉與水反應這一化學性質時,筆者對比了兩種不同處理方式后的教學結果:一班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聽教師講授,記住教材中有關該化學反應的實驗描述、實驗結論和化學方程式。二班采取如下的學習策略:學生首先觀察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現象,然后通過相互交流并根據實驗現象對反應的可能產物做出猜測。即提出假說;然后再運用已有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收集證據、驗證假說,從而獲得正確的實驗結論。

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一班學生只是聽或看。獲得信息的途徑單一,對反應的事實和結論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二班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思維和交流,所以思維參與得深刻、主動,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結論的獲得與具體的情景、過程有機結合,獲得的知識既鮮活又深刻,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2 合作行為培養

要讓學生間的對話增多且有實效,教師就必須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有進行合作行為的習慣,從而由原有的單邊教學走向多邊教學。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交流時注重合作,即在交流中取長補短、論證自己觀點的同時,通過對他人提供的現象、文字材料等的觀察、閱讀來重新發現問題、搜集證據、形成解釋,并對解釋進行再交流、檢驗、評論。顯然,學生經過合作學習行為的培養可以達到學科信息資源的互享、整合、碰撞、再創造,最終必然導致互動中“信息1+信息1>2”的教學效果。

3 互動的方式

3.1 問題探討型

問題探討型就是以臺階式提問的方式創設一種“知”與“不知”相互交錯的互動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問題中包含的“跳一跳,摘到桃”的意境。下面是筆者設計的“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的部分教學片斷。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實驗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2)鋅片和銅片同時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實驗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3)不斷改變鋅片和銅片在稀硫酸中的位置關系,“偶然”發現銅片上也會有氣泡出現并產生疑惑;(在溶液中的部位相互接觸,有何實現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4)引導學生推測銅片上面生成的是什么氣體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5)引導學生弄清在什么情況下銅片上才會有氫氣生成?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6)引導學生研究溶液中氫離子為什么會在銅片上生成氫氣?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7)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哪個是正極、哪個是負極并進行驗證;

(8)讓學生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小結原電池的概念、原理、組成等,用其他電極材料進行驗證:

這種臺階式的提問讓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好的學生可以作答,差生也可以作答。每個學生都能認真思考和發言,全班學生參與了教學過程,同時在學生間出現了良性互動:優等生與差生間不停地交流、相互促進。此時,優等生感受到學習中的挑戰,學困生感受到努力給自己帶的快樂。由于使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自然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

3.2 角色扮演型

在化學教學中經常涉及到環境問題,許多環境問題的產生、發展、解決都與多種角色的存在有關系。角色扮演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機構、人事、地區在某些生態問題中的作用,從而學習如何去有效協調各方關系、解決生態問題。在高一學習“環境保護”時,按照教材要求安排學生自己組織了“角色扮演活動――小河被污染了”的活動課,學生按照興趣和愛好分組組織活動,有的開設了模擬法庭,莊嚴肅穆,有理有據,懲治了罪惡,伸張了正義;有的表演小品,詼諧幽默,有張有弛,諷刺了丑惡,弘揚了正氣;有的召開辯論會,通過雙方對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誰主誰次的自圓其說,最后使得矛盾體變成了統一體:有的則采用敘事評說的形式,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談經過,論惡果,說道理,講法律,娓娓道來,細細品味也使人們在和平的氣氛中認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危害性與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每個同學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特長。

3.3 實驗探索型

該模式是從實驗入手,通過師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實驗,從直觀具體的實驗現象入手,利用學生動眼觀察、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等活

動,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學生的思維整體開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如“原電池”一節,即從一節干電池可使燈泡發亮發問:能否利用化學反應自己來設計一個電池呢?學生嘗試利用所提供的不同的實驗用品進行實驗:Cu、C、Zn、Fe交叉作電極,利用不同的材料作電池,將電解質溶液改換成非電解溶液進行實驗等;然后通過交流和討論,對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實質、形成條件、一般規律等有了全面的認識,最后讓學生解剖干電池,認清干電池的組成。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運用新知識分析、歸納、解決新問題――干電池的工作原理。

3.4 情景創設型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自然學科,它與生產、生活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創設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烴和烴的衍生物相互轉化”復習課中,教師在學生已歸納出基礎知識后,通過屏幕顯示“人工肺”的模型,在學生誤以為該模型是熱交換器時,教師及時講解中間的細管是由聚丙烯制成,細管上由許多微小的孔可實現O2和CO2的交換,從而代替肺的功能。此時,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教師再通過屏幕顯示多種高分子的鏈接模型,使學生對合成高分子材料有了感性認識,最后教師引出維綸的成分是聚乙烯醇縮甲醛,也可用乙烯為起始原料來合成。學生通過分析醇、醛、酸的相互轉化,找出了合成維綸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科學、技術、社會相互之間的關系,有了新鮮感,所以學得生動活潑,同時從情感上更快、更好地進入學習的情景中。

上一篇: 德能勤績廉自我鑒定 下一篇: 軟件調查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 亚洲春色中文字幕我是洋洋 | 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 亚洲AV秘精品色婷婷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